汉初诸侯王势力的削弱
诸侯王势力的削弱
诸侯王问题是汉初政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时刻威胁着汉政权的稳定。高祖将国初所立的除长沙王吴芮外的异姓诸侯王全部剪除,另立同姓诸侯王以镇抚地方。并与大臣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但这些措施并没有解决诸侯王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的问题。至文帝时,诸侯王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234页。这种情况引起了贾谊的忧虑,他稽古援易以立论,上书文帝,指出诸侯王势侔人主,威胁国家安全,容易导致政治上的混乱,建议文帝“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班固:《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237页。文帝虽然未全部采纳贾谊的方案,但已经开始按照贾谊的思路解决诸侯王问题了。他将最大的诸侯国齐一分为六,将淮南一分为三,为后来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奠定了基础。
景帝时,朝廷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司马迁:《史记》卷一百零六《吴王濞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2825页。。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欲逐步削减诸侯王的封地。他与晁错合谋,捕捉诸侯王阴谋不法之事,借此削诸侯王之地。先后削赵王河间郡、胶西王六县、楚王东海郡、吴王豫章郡与会稽郡。最终吴王刘濞联合胶东、淄川、济南、楚、赵、胶西六国,以诛晁错为名发兵反汉,史称“吴楚七国之乱”。经过周亚夫等人的苦战,很快平定了叛乱。景帝借此机会,大肆裁抑诸侯王势力:“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班固:《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741页。同时继续执行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之策,在梁孝王薨后,“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分为五。”司马迁:《史记》卷十一《孝景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2,第446页。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了,很难再对朝廷形成威胁。
武帝时,继续加大对诸侯王的削抑,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建议。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延续,不过这样做会大大减少推行的阻力,“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班固:《汉书》卷六十四《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802页。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这一政策推行之后,诸侯王国的数目急剧增加,相应的土地、国势则急剧削弱,《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如是描绘其效果:
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适削地,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于汉。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阸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在以谋反的罪名迫令淮南王刘安自杀之后,武帝又借机“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班固:《汉书》卷十四《诸侯王表》,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95页。进一步贬低诸侯王国官员的地位,并限制他们笼络人才,彻底解决了诸侯王问题。“其后诸侯唯得衣食租税,贫者或乘牛车。”班固:《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002页。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zhonghua/2023041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