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平突厥
太宗平突厥
【内容提要】
《太宗平突厥》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北方突厥族的侵扰,采取民族和解的政策,使突厥族成为唐朝封疆内臣民的历史过程。
突厥族是从南北朝末年就居住在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游牧经济,常以侵略为业,隋唐时期一直是北方的边患。隋朝末年,始毕可汗和颉利可汗时,突厥强盛,控制北方契丹、室韦、吐谷浑、高丽等各族,乘中原内乱,支持农民起义领袖和割据的隋官隋将,并屡次侵袭北部边境。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也得到突厥的武力支援。突厥随着势力的强大,不断地劫掠边境州郡,破坏了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社会的不安定;突厥可汗的傲慢和夺取中原的野心,也破坏了国家的统一,构成对中央政权的直接威胁。唐高祖李渊,多次出兵征伐,始终解决不了北方的边患。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前期致力于解决朝政的稳定与百姓生活的疾苦,对突厥仍采取优容的政策,之后便大力解决突厥造成的边患。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唐太宗以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兵分六路出兵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夜袭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颉利自觉已不是唐军对手,即派执失思力为特使,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请降,表示愿举国内附,实际上企图待草青马肥之时,再转移到漠北,伺机东山再起。之后,颉利可汗在阴山失败后被擒获。李世民没有杀死颉利可汗,而是封他为归义王、右卫大将军,让他在长安度过余生。突利可汗也随后归降,被封为北平郡王。突厥大将执失思力、阿史那杜尔、阿史那思摩以及契苾(bì)何力等悉数归降,都受到唐朝的重用。真珠可汗夷男也上表表示归顺。与此同时,唐太宗又采取民族团结的政策,安抚来归附的突厥突利可汗和各部酋长,安置其部众在幽州、灵州等各州郡,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使突厥族和汉族人民一样成为唐朝的臣民。他采纳温颜博的建议,拯救他们于危亡之际。授予他们生产资业,并以礼仪教导他们,把当时所有的少数民族看成是自己的人民加以团结,使当时出现了各民族亲为一家的大好局面。李世民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采取这样的民族和解政策,是难能可贵的,他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在他的民族政策指导下,唐朝多民族国家有了新的发展,这是他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斗争,也有友好融合,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唐太宗李世民所采取的民族团结政策,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原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秋八月,帝巡北塞[1]。初,裴矩以突厥始毕可汗部众渐盛,献策分其势,欲以宗女嫁其弟叱吉设,拜为南面可汗,叱吉不敢受,始毕闻而渐怨[2]。突厥之臣史蜀胡悉多谋略,为始毕所宠任,矩诈与为互市,诱至马邑下,杀之[3]。遣使诏始毕曰:“史蜀胡悉叛可汗来降,我已相为斩之[4]。”始毕知其状,由是不朝[5]。
【注文】
[1]隋炀(yáng)帝:即隋第二位皇帝杨广(569—618年),隋文帝杨坚次子,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公元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兵变谋反,炀帝死于江都之变。 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历时十四年,即大业元年(605年)到大业十四年(618年)。 巡:到各地视察;巡行。 塞(sài):边界上险要地方。
[2]裴矩(547—627年):隋及唐初政治家,隋末以经营西域而知名。原名裴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初仕北齐,齐亡入周,北周末年杨坚执政时被召用。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矩为近臣,参与平陈之役,继而经略岭南,北抚突厥,又参定隋礼。隋炀帝即位后,受重用,与苏威﹑宇文述﹑裴蕴﹑虞世基等参掌朝政,并称为“五贵”。 突厥:是北亚游牧民族。最先生活在咸海西边,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受铁勒同化,公元6世纪初年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公元5世纪中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因金山形似战盔“兜(dōu)鍪(móu)”,俗称突厥,“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公元638年、659年,东西先后统一于唐。 始毕可汗(?—619年):姓阿史那,名咄(duō)吉世(或咄吉),启民可汗之子,公元609年至公元619年间为东突厥可汗。隋臣裴矩设计诱杀其宠臣史蜀胡悉。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始毕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隋炀帝在雁门被突厥军包围,炀帝派人向始毕之妻、隋义成公主求救,公主遣使告知始毕,加上隋朝援军相继抵达,始毕在九月撤围而去。在公元619年去世,其弟俟利弗设继位,是为处罗可汗。 叱吉设(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突厥始毕可汗的弟弟。 渐:成长;滋长。
[3]史蜀胡悉(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突厥始毕可汗朝的大臣,隋臣裴矩设计将其诱杀。 诈:欺骗。 马邑(yì):古地名,今山西朔州东北。
[4]相:表对称。
[5]朝(cháo):朝见。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秋八月,隋炀帝出巡北部边塞。当初,裴矩认为突厥始毕可汗部落的人马越来越多,给隋炀帝献策建议分散他的势力,打算把宗室的女子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拜他做南面可汗,叱吉设不敢接受,始毕可汗知道后对隋产生了怨恨。突厥的大臣史蜀胡悉很有谋略,被始毕可汗所宠信。裴矩骗他说要和他进行贸易,把史蜀胡悉引诱到马邑杀了,派使者下诏给始毕可汗说:“史蜀胡悉叛变了可汗来投降我,我已经替可汗杀了他。”始毕可汗知道其中的情况,从此不再朝见隋炀帝。
【原文】
戊辰,始毕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先遣使者告变[1]。壬申,车驾驰入雁门,齐王暕以后军保崞县[2]。癸酉,突厥围雁门,上下惶怖,撤民屋以为守御之具[3]。城中兵民十五万口,食仅可支二旬[4]。雁门四十一城,突厥克其三十九,唯雁门、崞不下[5]。突厥急攻雁门,矢及御前[6]。上大惧,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7]。
【注文】
[1]袭:趁敌人不备时攻击。 舆(yú):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义成公主(?—630年):隋朝宗室女。文帝时以她嫁突厥启民可汗。启民死,又连嫁始毕、处罗、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突厥,被杀。
[2]驾:车子,或帝王车乘的总称。 雁门:古地名,今山西代县。 暕(jián):杨暕(585—618年),字世朏(fěi),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炀帝之子。初封豫章王,等到长大,工于骑射。炀帝即位后,封为齐王。骄恣不法,喜欢旁门左道,后为宇文化及所害。 崞(guō)县:古地名,今山西原平。
[3]惶:恐惧。 撤:拆毁。 御:抵挡。
[4]旬:十日。
[5]克:战胜,攻下。
[6]矢:箭。 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这里指皇帝。
[7]杲(gǎo):杨广的小儿子杨杲(607—618年),父隋炀帝杨广,年七岁封赵王。不久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跟从巡幸淮南,诏行江都太守事。少小聪颖,在杨广巡游江南的过程中,杨杲一直陪侍左右。待到宇文化及谋反,杨杲和父亲杨广一起死于裴虔通之手。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戊辰(初八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谋算偷袭隋炀帝的车驾,义成公主事先派使者来告知此事。壬辰(十二日),隋炀帝的车驾急速进入雁门,齐王杨暕率领后军守卫崞县。癸酉(十三日),突厥围攻雁门,隋军上下都惊慌恐惧,拆毁老百姓的房屋来做御敌的工具,城中有军民十五万口,粮食只能支持二十天。雁门郡共有四十一座城,突厥攻克了三十九座,只有雁门和崞县没有攻下。突厥激烈地攻打雁门城,箭都射到了隋炀帝面前。隋炀帝十分惧怕,抱着赵王杨杲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原文】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劝帝简精锐数千骑溃围而出,纳言苏威曰:“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1]。陛下万乘之主,岂宜轻动[2]。”民部尚书樊子盖曰:“陛下乘危徼幸,一朝狼狈,悔之何及[3]。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4]。陛下亲抚循士卒,谕以不复征辽,厚为勋格,必人人自奋,何忧不济[5]?”内史侍郎萧瑀以为:“突厥之俗,可贺敦预知军谋[6]。且义成公主以帝女嫁外夷,必恃大国之援,若使一介告之,借使无益,庸有何损[7]。又将士之意,恐陛下既免突厥之患,还事高丽,若发明诏,谕以赦高丽专讨突厥,则众心皆安,人自为战矣[8]。”瑀,皇后之弟也。虞世基亦劝帝重为赏格,下诏停辽东之役,帝从之[9]。
【注文】
[1]卫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十六国时置,位在卫将军之上。南北朝不常置。隋代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为统率禁军之高级将领。唐代,大将军为十六卫长官之一,位居上将军下。唐代的府兵十二卫,每卫有上大将军一人,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为职事官,统领军队。 宇文述(?—616年):字伯通,鲜卑族,隋朝名将。北周末以军功拜上柱国,封褒国公。隋文帝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任行军总管。炀帝即位后,宇文述参与朝政,与苏威并重。帝后以述为左卫大将军,封许国公,总领军事。 简:通“柬”。选择。 溃:冲破。 纳言:古代官名,主出纳王命。王莽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隋避文帝父杨忠讳,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后改为侍中。 苏威(534—623年):隋代宰相,字无畏,其家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大族。父苏绰,西魏名臣。北周时,苏威袭爵美阳县公。隋代建立,隋文帝杨坚任他为太子少保,兼纳言、民部尚书。他建议减轻赋役,被采纳。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与高颎(jiǒng)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刑大小,均参与筹划。文帝修订隋代典制,律令格式多为苏威所定。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后有人告发他和主持选举的吏部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遂被免除官爵。此后,屡次起用,屡被免官。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三年后因事罢免,后又以太常卿、纳言参掌朝政,加开府仪同三司,颇受尊重,不久又被罢免。他对隋炀帝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隋末,宇文化及弑炀帝,以苏威为光禄大夫。化及败,苏威降李密;李密败,苏威又归王世充。世充称帝,署苏威为太师。唐平王世充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病死于长安。
[2]万乘(shèng)之主:指大国的国君。乘,四匹马拉的车。
[3]民部尚书:民部即户部,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民部尚书。西汉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上曹办事,民曹为四曹之一,主吏民上书事。东汉增至六曹,民曹改主缮治功作,监池、苑囿、盗贼事。魏、晋有左民、右民二曹。至唐初,因避讳而改为户部。 樊(fán)子盖(545—616年):字华宗,庐江(今安徽合肥)人。历任隋枞(zōng)阳太守、辰州刺史、武威太守、金紫光禄大夫、民部尚书、东都留守等职,为官清廉谨慎,不纳贿,治军严,平叛乱有功,封建安侯。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进爵为济公。卒于京。 狼狈: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比喻艰难窘迫。
[4]挫:挫伤,折伤。
[5]循:安抚。 辽:即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 勋:功劳。 格:法式,标准。
[6]内史侍郎:古代官名,隋初由中书侍郎改置,炀帝改为内书侍郎,唐初仍称内史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可贺敦:回纥﹑蒙古等民族对可汗妻子的称呼。 知:参与。
[7]夷(yí):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 恃(shì):依赖,仗着。 借使:即使,纵然。 庸:怎么。
[8]事:这里意为攻打。 高丽(lí):高句(gōu)丽的别称,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此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今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
[9]虞世基(?—618年):隋代书法家、文学家。字茂世,一作懋世,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又进位金紫光禄大夫。隋末大乱,为宇文化及杀于江都。 役:战事。
【译文】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劝说隋炀帝挑选数千精锐骑兵突围,纳言苏威说:“据守城池我们还有余力,轻骑突走是突厥的长处。陛下是万乘之主,岂能轻举妄动。”民部尚书樊子盖说:“陛下在危急之中,想侥幸摆脱,一旦败北,狼狈不堪,则追悔莫及。不如据守坚固的城池,挫败敌人的锐气,等待征集全国各地的兵马前来救援。陛下亲自安抚士卒,宣布不再去征伐辽东,增加对功劳的赏赐规格,肯定人人会奋勇争先,还担心什么不能成功呢?”内史侍郎萧瑀认为:“突厥的风俗,可汗的妻子可以参与军事谋划。况且义成公主以皇帝女儿的身份嫁给夷人,也一定要靠国力强大,她才能得到援助,保证安全,如果派人告知公主,即使没什么用处,又有什么损失呢?而且将士现在的心里,是怕陛下免去突厥之难以后,还要去攻打高丽,如果陛下发布诏书,明确说明将赦免高丽,专事征讨突厥,那么大家就会安定下来,人人必奋力作战。”萧瑀是皇后的弟弟。虞世基也劝隋炀帝加重赏赐,下诏停止征伐辽东的军事,隋炀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原文】
帝亲巡将士,谓之曰:“努力击贼,苟能保全,凡在行陈,勿忧富贵,必不使有司弄刀笔破汝勋劳[1]。”乃下令:“守城有功者,无官直除六品,赐物百段,有(司)[官]以次增益[2]。”使者慰劳,相望于道[3]。于是众皆踊跃,昼夜拒战,死伤甚众[4]。
【注文】
[1]行(háng)陈:军队行列。陈,通“阵”。
[2]除:拜受官位。
[3]慰劳:慰问犒劳;慰安问候。
[4]踊跃: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
【译文】
皇帝亲自巡视将士,对他们说:“你们要努力攻击敌人,如果这次能够保全性命的话,凡是在军队中参加战斗的人,不要担心得不到富贵,决不允许有关官吏玩弄笔杆子,损毁你们的功劳。”于是下令:“守城有功的,没有官的直接授给六品官衔,赏赐给棉帛一百段,已有官职的,级别和官职依次升级。”慰劳将士的使者满道都是,于是,大家都踊跃杀敌昼夜奋战,死伤的人很多。
【原文】
甲申,诏天下募兵[1]。守令竞来赴难,李渊之子世民,年十六,应募隶屯卫将军云定兴,说定兴多赍旗鼓为疑兵,曰:“始毕敢举兵围天子,必谓我仓猝不能赴援故也[2]。宜昼则引旌旗令数十里不绝,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大至,望风遁去[3]。不然,彼众我寡,若悉军来战,必不能支[4]。”定兴从之[5]。帝遣间使求救于义成公主,公主遣使告始毕,云:“北边有急[6]。”东都及诸郡援兵亦至忻口,九月甲辰,始毕解围去[7]。帝使人出侦,山谷皆空,无胡马,乃遣二千骑追蹑,至马邑,得突厥老弱二千余人而还[8]。
【注文】
[1]募:广泛征求。
[2]守令:古代官职,郡太守和县令。 屯卫将军:古代武官名,武卫下设将军。隋朝末年,隋炀帝对府兵制有所变革。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左右卫为左右翊(yì)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因袭。 云定兴(生卒年不详):知音律,杨勇被废后,任职于少府。事宇文述,位至左屯卫大将军。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云定兴逼迫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皇泰主)禅位于郑王王世充,王世充封他做了太尉。 赍(jī):携带;持。 仓猝:匆忙急迫。
[3]钲(zhēng):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虏:指敌人。 遁:逃跑,逃走。
[4]寡:少。 支:支持。
[5]从:听从。
[6]间(jiàn):秘密,暗中。
[7]东都:隋唐时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忻(xīn)口:古地名,今山西忻州北四十五里忻口村,两山相夹,滹(hū)沱(tuó)河流经其间。
[8]侦:探伺,暗中察看。 蹑(niè):追随;追赶。 马邑:古地名,今山西朔州。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甲申(二十四日),隋炀帝下诏令全国招募军队,各郡守县令都竞相前来解救危难。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十六岁,响应征募,隶属于屯卫将军云定兴帐下,他劝说云定兴多携带旗帜军鼓作为疑兵,说:“始毕可汗敢举兵围困天子,一定认为我们仓促之间无法赶来救援。我们应当白天展开军旗几十里连绵不断,夜里就敲击钲鼓相应和,敌人一定以为是我们的救援部队大量赶来了,势必望风逃走。不然敌众我寡,如果敌军全军来作战,我们必然难以支持。”云定兴听从了他的建议。隋炀帝暗中派使臣向义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使臣告知始毕可汗,说:“北部边境有紧急情况。”东都和各郡的援兵也到了忻口,九月甲辰(十五日),始毕可汗解围而去。隋炀帝派人出去侦察,山谷里空无一人,没有胡人的兵马,于是派遣两千骑兵跟踪追击,追到马邑,俘获突厥的老弱两千多人回来。
【原文】
十二年[1]。突厥数寇北边,诏晋阳留守李渊帅太原道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击之[2]。时突厥方强,两军众不满五千,仁恭患之[3]。渊选善骑射者二千人,使之饮食舍止一如突厥,或与突厥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惮之[4]。
【注文】
[1]十二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
[2]寇:入侵;侵犯。 晋阳:古地名,今山西太原晋源区。 留守:古代官名,隋唐时期,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亦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 太守:古代官名,原为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南北朝时期,新增州渐多。郡的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做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王仁恭(558—617年):字元实,隋朝大将。曾多次追随杨素征战,以军功闻名。早年质朴正直,刚毅谨慎,深得隋文帝、隋炀帝的信任和喜爱。位至大将军,历任骠骑将军、刺史、太守等职。后在马邑太守任上,恰逢饥荒,王仁恭因为坚闭粮仓,不赈济灾民,加上收受贿赂,民怨很大,被部将刘武周煽动部下杀害。王仁恭在世时,多次抗击突厥入侵,获得胜利,颇有战功。
[3]方:表示时间,相当于“正在”。
[4]舍:居住,休息。 惮(dàn):怕,畏惧。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突厥屡次侵犯北部边境,隋炀帝下诏命晋阳留守李渊率领太原道的兵马和马邑太守王仁恭抗击突厥。当时突厥正处于强盛时期,而隋军的两支人马不满五千人,王仁恭很担心。李渊挑选了善于骑射的士卒二千人,让他们的饮食起居完全和突厥人一样,如果和突厥相遇就伺机袭击突厥人,这样前后几次屡屡获胜,突厥对此十分害怕。
【原文】
恭帝义宁元年夏五月,突厥数万众寇晋阳[1]。唐公李渊举兵,[六月],刘文静说渊结突厥为援,告突厥以尊立代王之意[2]。突厥使康鞘利送马千匹为互市[3]。
【注文】
[1]恭帝: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杨侑(yòu)(605—619年),李渊攻入长安后拥立他为帝。在位半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去世,年仅十五岁,谥号为恭皇帝,葬于陕西省乾县。 义宁:隋恭帝杨侑的年号,历时七个月,即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至义宁二年(618年)五月。
[2]刘文静(568—619年):唐初大臣。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字肇(zhào)仁。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晋源区)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李渊时为太原(今山西太原)留守。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出兵反隋,并奉渊命出使突厥。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也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唐建立后,任他为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gǎo),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后被李渊冤杀。 代王:指在中国封建社会时代,替代正统王位继承者称王的皇帝,即名义上的皇帝,也可理解为代理皇位者。
[3]康鞘利:生平事迹不详,唐初突厥大臣。 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汉初曾同南越和匈奴通商。随着西域道路的通畅,得到不断发展。海上贸易也开始出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唐朝外贸纳入正轨,出于国防及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陆上贸易限制相当严格。法律只许在官府监督下的互市,即在边境定点设置若干互市监官职,使中外商人在其监控下进行以物易物的互市,禁止中外商人其他方式的贸易,违者处刑。
【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夏五月,突厥数万人马寇犯晋阳。唐公李渊举兵起事。六月,刘文静劝说李渊结交突厥作为援助,并告诉突厥想尊他为代王的意思。突厥派使臣康鞘利送来千匹马进行互市贸易。
【原文】
刘文静使突厥请兵[1]。秋八月,刘文静以突厥兵五百、马二千匹来至[2]。事并见《高祖兴唐》[3]。
【注文】
[1]使:出使。
[2]至:到达。
[3]并见:一起见。
【译文】
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出兵支持。义宁元年(617年)秋八月,刘文静率着突厥的五百人和二千匹马来到。这事也见《高祖兴唐》。
【原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初,五原通守栎阳张长逊以中原大乱,举郡附突厥,突厥以为割利特勒[1]。郝瑗说薛举与梁师都及突厥连兵以取长安,举从之[2]。时启民可汗之子咄苾号莫贺咄设,建牙直五原之北,举遣使与莫贺咄设谋入寇,莫贺咄设许之[3]。唐王使都水监宇文歆赂莫贺咄设,且为陈利害,止其出兵[4]。又说莫贺咄设遣张长逊入朝,以五原之地归之中国[5]。莫贺咄设并从之[6]。夏四月己卯,武都、宕渠、五原等郡皆降,王即以长逊为五原太守[7]。长逊又诈为诏书与莫贺咄设,示知其谋[8]。莫贺咄设乃拒举、师都等,不纳其使[9]。
【注文】
[1]五原:古郡名,治所在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 通守:古代官名,隋炀帝时设置,佐理郡务,地位略低于太守的地方行政官员。 栎(yuè)阳:古地名,今陕西西安东北。 张长逊(?—637年):唐初功臣。隋为里长,平陈有功,任五原郡通守。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任右武候骠骑将军。征讨薛举后,因功被授丰州总管,进封巴国公,赐以锦袍金甲,拜右武候将军。窦轨率巴蜀兵击王世充,张长逊任检校益州行台左仆射,后又历任遂、夔(kuí)二州总管,所在都有惠政。 特勒:“特勤”之误。突厥语可汗子弟官衔;或王子称号。
[2]郝瑗(yuàn)(生卒年不详):隋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令,后被薛举引为谋主。 薛举(?—618年):隋末地方割据者。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儿子薛仁杲(gǎo)劫兰州金城县令郝瑗起兵反隋,称秦帝,占有陇西之地,拥众十余万。与另一在陕甘称帝的梁师都及突厥连兵以取长安,后病死,传位其子仁杲。 梁师都(?—628年):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人。隋时为鹰扬府郎将。隋炀帝大业末起兵杀郡丞,称大丞相,联兵突厥。打败隋军后,自为梁国,称帝,建元永隆。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为唐将段德操所败,引突厥南下。武德六年(623年),其部将贺遂、索周降唐,求救于突厥颉利可汗,屡导其南下。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为唐将柴绍、薛万均所破,被堂弟梁洛仁所杀。 长安:古地名,今陕西西安,隋唐都城。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三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三百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3]启民可汗(?—609年):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名染干。降隋后被册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 咄苾(duōbì)(?—634年):东突厥可汗,启民可汗之子,即后来的颉利可汗。 莫贺咄(579—634年):即咄苾,东突厥可汗,为启民可汗第三子,也被称为颉利可汗。公元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代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唐初定中原,无力征讨。公元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次年大败颉利于阴山,颉利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颉利至京,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公元634年死于长安,赠归义王,谥号曰“荒”。 设:又译“察”或“杀”,突厥、回纥(hé)典兵者官衔。 牙直:武臣出镇称“建牙”。牙,牙旗,旗杆上饰以象牙,建于军门。
[4]都水监:古代官名。掌川泽、渠堰等水利事务。 宇文歆(xīn)(生卒年不详):唐初朝廷大臣。
[5]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
[6]并:全,全都。
[7]武都:古郡名,治所在今甘肃陇南武都区东南。 宕(dàng)渠:古郡名,治所在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 太守:古官职名,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8]示:表明。
[9]拒:不接受。 纳:接纳;接受。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当初,五原通守栎阳人张长逊因为中原大乱,举郡归附了突厥,突厥任命他为割利特勤。郝瑗劝说薛举让他和梁师都与突厥联合出兵攻取长安,薛举听从了这个意见。当时启民可汗的儿子咄苾号称莫贺咄设,在五原的北边建立牙帐值守,薛举派使者和莫贺咄设谋划入侵长安,莫贺咄设答应了。唐王派都水监宇文歆贿赂莫贺咄设,并且和他说明利害关系,阻止他出兵。又劝说莫贺咄设派张长逊入长安朝见,把五原的土地归还中国,莫贺咄设全都答应了。夏四月己卯(初五日),武都、宕渠、五原等郡全都归顺唐王,唐王便任命张长逊为五原太守。张长逊又用假诏书给莫贺咄设,表示已经知道莫贺咄设等人的阴谋。莫贺咄设于是拒绝薛举和梁师都等的请求,不接纳他们的使者。
【原文】
五月辛未,突厥始毕可汗遣骨咄禄特勒来,宴之于太极殿,奏九部乐[1]。时中国人避乱者多入突厥,突厥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之,控弦百余万[2]。帝以初起资其兵马,前后饷遗,不可胜纪[3]。突厥恃功骄倨,每遣使者至长安,多暴横,帝优容之[4]。
【注文】
[1]始毕可汗(?—619年):东突厥可汗,姓名为阿史那咄(duō)吉世,公元609年至公元619年在位。 骨咄禄特勒(?—691年):一作骨笃禄。东突厥可汗。唐高宗、中宗时,屡扰并、岚、妫(guī)等州。 九部乐:本隋乐九部,唐“因隋置,用九部之乐”。可称之为《炀帝九部乐》和《隋制九部乐》。隋文帝极重视音乐,文帝开皇初制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隋炀帝大业中,增《康国伎》《疏勒伎》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伎》列为首部,改《国伎》为《西凉伎》。
[2]契丹: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室韦:中国古族名。北魏以后分布于今嫩江流域及黑龙江北岸地区。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凡历六个世纪左右。其间,约从9世纪末起,因累遭契丹袭击等原因,一些部落西迁南徙,采用了新的称号,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中世纪后期名震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即是他的蒙兀部西迁后发展形成的。 吐(tǔ)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吐浑。 高昌:西域古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拉和卓堡西南地方,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 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3]资:取,取用。 饷(xiǎng):赠送。 遗(wèi):给予;馈赠。 纪:通“记”。记录,记载。
[4]倨(jù):傲慢。 容:宽容。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辛未(二十七日),突厥始毕可汗派遣骨咄禄特勤来到长安,唐王在太极殿设宴款待他们,奏九部乐。当时,中原人避乱的多逃入突厥,突厥因之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至吐谷浑、高昌各国都臣服于突厥,士兵就有一百余万。唐高祖因为刚起事时曾借用了他们的兵马,所以前后送给突厥的东西,无法计算。突厥也自认为他们有功,十分傲慢无礼,每次派遣使者来长安,大都蛮横不讲理,但高祖对他们总是优待宽容。
【原文】
秋九月,上遣从子襄武公琛、太常卿郑元璹以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1]。壬戌,始毕复遣骨咄禄特勒来。冬十月戊寅,宴突厥骨咄禄,引骨咄禄升御坐以宠之[2]。
【注文】
[1]从子:侄儿。 襄武公:爵位名。 琛(chēn):李琛(生卒年不详),字仲宝,襄武郡王。隋恭帝义宁初,封襄武郡公,授刑部侍郎。唐高祖武德初,为襄武郡王,历利、蒲、绛三州总管。 太常卿:古代官名,隋朝九寺之首。唐朝设置寺卿、少卿,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郑元璹(shú):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人。隋炀帝时,初为骠骑将军,后转武贲(bēn)郎将,以军功进位右光禄大夫,迁右候卫将军。隋炀帝大业末,出为文城太守。高祖李渊义兵起,以城归附。
[2]御坐:亦作“御座”,皇帝的宝座。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秋九月,唐高祖派遣侄子襄武公李琛、太常卿郑元璹把女妓送给突厥始毕可汗。壬戌(二十日),始毕可汗又派遣骨咄禄特勤来长安。冬十月戊寅(初七日),高祖宴请突厥骨咄禄,让骨咄禄登上皇帝御座以表示厚待。
【原文】
二年闰二月,突厥始毕可汗将其众渡河至夏州,梁师都发兵会之,以五百骑授刘武周,欲自句注入寇太原[1]。会始毕卒,子什钵苾幼,未可立,立其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2]。处罗以什钵苾为泥步设,使居东偏,直幽州之北[3]。先是,上遣右武候将军高静奉币使于始毕,至丰州,闻始毕卒,敕纳于所在之库[4]。突厥闻之,怒,欲入寇。丰州总管张长逊遣高静以币出塞为朝廷致赙,突厥乃还[5]。
【注文】
[1]夏州:古州名,治所在今陕西靖边东北。 刘武周(?—622年):隋末割据者。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任马邑鹰扬府校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遣使附突厥,受封为定扬可汗,自称皇帝,年号天兴。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命秦王李世民率军征讨刘武周,不到两年,就将刘武周全军击溃。刘武周大势已去,率骑兵弃并州北走投奔突厥,不久,因谋归马邑,事情泄露,被突厥杀死。 句注:山名。一名陉(xíng)岭、西陉山。在今山西代县西北。 太原:古地名,别称并州,又称晋阳,也称龙城,今山西太原。
[2]什钵(bō)苾(bì):生平事迹不详,唐初始毕可汗的儿子。 俟利弗设(?—620年):姓阿史那,名咄吉世,在公元619年至公元620年间任东突厥可汗,在位两年,被称为处罗可汗。是东突厥第三任君主。始毕可汗弟,颉利可汗兄。他的母亲向夫人是汉人,在隋朝开皇末年归顺了隋朝。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内乱,处罗可汗逃到隋朝,隋炀帝在公元614年将宗室女信义公主嫁给了他。 处罗可汗:即阿史那俟利弗设,为东突厥君主。
[3]幽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地。
[4]武候将军:古代官名。隋置。属左、右武候府,位在大将军下。置员三人,官从三品。唐改为金吾卫将军,置员二人。 高静:唐初大将,生平事迹不详。 丰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西南黄河北岸。 敕纳于所在之库:诏命纳于当地的财库。
[5]赙(fù):用财物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突厥始毕可汗率领他的部众渡过黄河到夏州,梁师都发兵与他会合,把五百骑兵交给刘武周,准备从句注进入太原。恰巧始毕可汗去世,他的儿子什钵苾年幼,不能立为汗,突厥立始毕的弟弟俟利弗设为处罗可汗。处罗可汗任命什钵苾为泥步设,安置他在突厥东部,值守幽州以北的地方。起先,唐高祖派遣右武候将军高静携带币帛出使始毕可汗,到丰州,听说始毕可汗已去世,于是敕令把财物交到当地财库。突厥听说后大为恼怒,打算进犯。丰州总管张长逊派遣高静拿着币帛出塞献给突厥,说是朝廷给始毕可汗办丧事的礼物,突厥才还军。
【原文】
夏六月己酉,突厥遣使来告始毕可汗之丧。上举哀于长乐门,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1]。又遣内史舍人郑德挺吊处罗可汗,赙帛三万段[2]。
【注文】
[1]举哀:指办丧事时高声号哭,表示哀悼。 吊:引申为慰问。
[2]内史:隋代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中书令为内史令。唐沿隋制,设内史,为正二品,执掌中书省,即宰相。 郑德挺(生卒年不详):唐初朝廷内史舍人。
【译文】
夏六月己酉(十二日),突厥派遣使者来禀告始毕可汗去世的消息。高祖在长乐门举行哀悼仪式,三日不上朝,下诏命令百官到客馆向突厥使者表示吊唁。又派内史舍人郑德挺出使突厥向处罗可汗表示吊唁,并送去棉帛三万段。
【原文】
秋八月,梁师都与突厥合数千骑寇延州,行军总管段德操兵少不敌,闭壁不战[1]。伺师都稍怠,九月丙寅,遣副总管梁礼将兵击之[2]。师都与礼战方酣,德操以轻骑多张旗帜,掩击其后,师都军溃,逐北二百余里,破其魏州,虏男女二千余口[3]。德操,孝先之子也[4]。
【注文】
[1]延州:古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夏州置。治所在广武(今陕西延安东北)。唐时辖境相当今陕西延安、安塞、延长、延川、志丹等地。 行军总管:古代官名。督军之官。隋唐时在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镇守一方者,称为某州总管,出任征讨者,则称某道行军总管。 段德操(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 壁:军营的围墙,借指军营。
[2]怠:疲倦;倦怠。 梁礼:唐初大将,生平事迹不详。
[3]酣(hān):浓,盛。 北:败逃的军队。 魏州:古地名。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分相州置,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为武阳郡。隋末,李密改武阳郡为魏州。不久为窦建德所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为魏州置总管府,不久改为都督府。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大名、馆陶、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山东冠县、莘(shēn)县等县市地。 虏(lǔ):俘获。
[4]孝先:即段孝先,北齐大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秋八月,梁师都与突厥联合出兵数千骑侵犯延州,唐行军总管段德操兵少,寡不敌众,紧闭城门不出应战。等到梁师都的军队逐渐懈怠,九月丙寅日,派遣副总管梁礼领兵出击。梁师都与梁礼等战斗到激烈时,段德操带轻骑张扬起很多旗帜,从背后突然袭击梁师都,梁师都的军队溃败,段德操等人乘胜追赶败兵二百多里,攻克了魏州,虏获男女二千多人。段德操是段孝先的儿子。
【原文】
三年秋七月,梁师都引突厥、稽胡兵入寇,行军总管段德操击破之,斩首千余级[1]。九月,突厥莫贺咄设寇凉州,总管杨恭仁击之,为所败,掠男女数千人而去[2]。
【注文】
[1]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一说源于南匈奴。南北朝时居住于今山西、陕西北部山谷间,部落繁盛,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辅以蚕桑,以麻布为衣,与汉人杂处。 级:秦制,战争中斩敌首一,赐爵一级,称为首级。后以“级”为所斩之首的量词。
[2]凉州:古州名,治所姑臧(zāng),今甘肃武威。 杨恭仁(?—639年):隋文帝仁寿年间,为甘州刺史。隋炀帝大业初年,杨恭仁转任吏部侍郎。公元613年,杨玄感造反,炀帝命恭仁率兵经略,恭仁大败杨玄感。但因不阿附裴蕴,被排挤出朝廷,出任河南道大使,不久被朱粲打败,奔还江都。后降唐,被李渊任命为门下省黄门侍郎,封为观国公。李世民即位后,以杨恭仁为雍州牧,加左光禄大夫。公元631年,为洛州都督。公元639年,杨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谥号“孝”。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秋七月,梁师都带领突厥、稽胡的部队入侵,唐行军总管段德操率兵打败了敌人,斩首一千多。九月,突厥莫贺咄(duō)设侵犯凉州,总管杨恭仁出击被打败,突厥俘虏了男女数千人离去。
【原文】
冬十一月,梁师都遣其尚书陆季览说突厥处罗可汗曰:“比者中原丧乱,分为数国,势均力弱,故皆北面归附突厥[1]。今定杨可汗既亡,天下将悉为唐有[2]。师都不辞灰灭,亦恐次及可汗,不若及其未定,南取中原,如魏道武所为,师都请为乡导[3]。”处罗从之,谋使莫贺咄设入自原州,泥步设与师都入自延州,处罗入自并州,突利可汗与奚、霫、契丹、靺鞨入自幽州,会窦建德之师自滏口西入,会于晋、绛[4]。莫贺咄者,处罗之弟咄苾也。突利者,始毕之子什钵苾也。
【注文】
[1]尚书:古代官职,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在隋、唐正三品。 陆季览:生平事迹不详,唐初梁师都朝大臣。
[2]定杨可汗:生平事迹不详,突厥可汗之一。
[3]魏道武:即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guī)(371—409年),字涉珪。公元386年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即位为王。又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并自称皇帝。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 乡导:向导,带路的人。乡,通“向”。
[4]原州:古地名,今宁夏固原。 并(bīng)州:古州名,其地约当今山西大部和内蒙古、河北的一部。 奚(xī):中国北方古代民族名。本称库莫奚,隋唐简称为奚。 霫(xí):中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的一支,隋、唐时居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以射猎为生,后迁潢水以南,并于奚族。 靺(mò)鞨(hé):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 窦建德(573—621年):隋朝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世代务农,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时炀帝募兵伐辽东,建德在军中任二百人长。目睹兵民困苦,义愤不平,于是抗拒东征,并助同县人孙安祖率数百人入漳南东境高鸡泊,举兵抗隋。及后窦建德家人被隋军杀害,建德乃率部众二百人投清河人高士达的起事军队。后称雄河北,建立夏国。公元621年为救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被李世民击败并被俘,同年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滏(fǔ)口:中国古隘道。即滏口陉(xíng),太行八陉之一,位于今河北邯郸。 晋:即晋州,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改唐州置。治所在平阳(隋改名临汾,今山西临汾)。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冬十一月,梁师都派遣他的尚书陆季览游说突厥处罗可汗说:“过去中原丧乱,分裂成几个政权,势力都不强,所以都向北归附突厥。如今定杨可汗已亡,天下将全部被唐朝占有。即使梁师都不怕灰飞烟灭,恐怕也会接着危及可汗您了,可汗不如趁唐还未平定天下,像魏道武帝那样向南夺取中原,师都愿意做您的向导。”处罗可汗听从了他的建议,计划派莫贺咄设从原州进兵,泥步设和梁师都从延州进兵,处罗从并州进兵,突利可汗与奚、霫、契丹、靺鞨诸部从幽州南下进攻,正赶上窦建德的军队从滏口向西进军,相会于晋、绛两州。莫贺咄,就是处罗的弟弟咄苾(duōbì)。突利是始毕可汗的儿子什钵苾。
【原文】
处罗又欲取并州以居杨政道,其群臣多谏,处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1]。”将出师而卒[2]。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之,更立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3]。乙酉,颉利遣使告处罗之丧,上礼之如始毕之丧[4]。
【注文】
[1]杨政道(生卒年不详):隋炀帝子齐王暕的遗腹子。宇文化及败后,与炀帝、萧皇后同入突厥。处罗可汗拥立他为隋王,中原人逃入突厥的,全部配给他以为部落,在定襄城居住。突厥灭后归唐,授员外散骑侍郎。
[2]师:军队。
[3]奥射设:生平事迹不详,唐初突厥王室子弟。 颉利可汗(579—634年):东突厥可汗。名咄(duō)苾(bì),为启民可汗之子。公元620年继其兄处罗为颉利可汗,复以其后母中国隋朝义成公主为妻。颉利初承父兄基业,兵马强盛,阻挠唐代统一。后又连年侵唐边地,杀掠吏民,劫夺财物。唐初定中原,无力征讨。公元626年再度入侵,唐太宗亲临渭水,与颉利隔水而语,结渭水便桥之盟,东突厥军队方始退还。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李(jì)出兵与薛延陀可汗夷男等夹攻颉利,次年大败颉利于阴山,颉利被擒送长安,东突厥前汗国亡。颉利至京,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公元634年死于长安,赠归义王,谥曰“荒”,以突厥习俗火葬。
[4]礼:礼遇;厚待。
【译文】
处罗可汗又打算攻取并州让杨政道居住,他的群臣很多都劝谏阻止,处罗可汗说:“我父亲失去国家,依赖隋朝才又得立国,这个大恩不能忘记。”处罗将要出兵的时候去世了。义成公主因为处罗的儿子奥射设丑陋且身体虚弱,把他废掉,改立莫贺咄设,号为颉利可汗。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乙酉(二十六日),颉利可汗派遣使者向唐报告处罗可汗的丧讯,高祖用为始毕可汗做丧事的礼仪对待处罗。
【原文】
十二月,突厥伦特勒在并州,大为民患,并州总管刘世让设策擒之[1]。上闻之,甚喜[2]。
【注文】
[1]伦特勒:“特勒”应为“特勤”之误。唐初突厥人,生平事迹不详。 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 刘世让(?—623年):唐初将领。字元钦,京兆醴泉(今陕西礼泉东北)人。初仕隋,为征仕郎。李渊军入长安后归唐,被授予安州道行军总管,率军两万拒薛举,被薛举所俘。薛仁杲(gǎo)被唐军平灭后得以回归,授彭州刺史。历任陕东道行军总管、弘农郡公、检校并州总管等职。后受命经略马邑(今山西朔州),防备突厥。突厥惧怕其威名,使人反间。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传其与突厥可汗通谋,将行作乱,被高祖冤杀。 擒:捉拿。
[2]甚:非常。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十二月,突厥伦特勤在并州,成了老百姓的一大祸患,唐并州总管刘世让设计活捉了他。唐高祖听说后,非常高兴。
【原文】
四年春三月庚申,以靺鞨渠帅突地稽为燕州总管[1]。突厥颉利可汗承父兄之资,士马雄盛,有凭陵中国之志[2]。妻隋义成公主,公主从弟善经避乱在突厥,与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说颉利曰:“昔启民为兄弟所逼,脱身奔隋,赖文皇帝之力,有此土宇,子孙享之[3]。今唐天子非文皇帝子孙,可汗宜奉杨政道以伐之,以报文皇帝之德[4]。”颉利然之。上以中国未宁,待突厥甚厚,而颉利求请无厌,言辞骄慢[5]。甲戌,突厥寇汾阴[6]。壬午,突厥寇石州,刺史王集击却之[7]。
【注文】
[1]渠帅:魁首,旧时统治阶级称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突地稽:生卒年不详,隋朝末年靺(mò)鞨(hé)首领。隋炀帝即位初,首领突地稽率部千余户降,移居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授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辽西太守。唐高祖武德初年,遣间使朝贡,唐高祖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燕州总管。刘黑闼(tà)叛唐,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到秦王李世民处请受节度。突地稽以战功,被封蓍(shī)国公。唐朝徙其部落于幽州的昌平城。在高开道引突厥攻幽州时,突地稽率兵大破高开道。唐太宗贞观初,拜突地稽为右卫将军,赐姓李氏,不久去世。有子李谨行。 燕州:唐初置燕州,寄治幽州城内,今北京西南。
[2]士马雄盛:士兵战马非常强盛。 凭陵:仗恃侵犯。“陵”古同“凌”,侵犯,欺侮。
[3]从弟: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 善经:即杨善经,生平事迹不详,义成公主叔伯兄弟。 王世充(?—621年):隋末割据者之一。隋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人,字行满。祖籍西域,本姓支。仕隋历为江都郡丞。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起,以镇压江南刘元进等部农民起义军,坑杀降众三万余人,升江都通守。十三年(617年),被调北援东都洛阳,为李密所败,于是入据洛阳以自固。炀帝被弑后,他拥越王杨侗为帝,得以专权。不久废杨侗,自立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后降唐,被仇家所杀。 王文素(生卒年不详):王世充部属。曾被世充遣往突厥,怂恿突厥南侵。 启民可汗(?—609年):东突厥可汗。名染干。也称突利可汗,名阿史那什钵(bō)苾(bì),是始毕可汗之子,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五月,以突利为顺州都督。公元631年,突利可汗入朝,至并州病卒。 土宇:疆土。
[4]奉:尊奉。
[5]求请无厌:贪求不足。厌:满足。 慢:骄傲;傲慢。
[6]汾阴:古地名,今山西万荣西南。
[7]石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吕梁离石区。 刺史:古代职官名,是中国古代州一级地方长官。始置于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汉灵帝时改刺史为州牧,掌握一州军政大权,居郡守之上。魏晋南北朝,以刺史领州,多带持节、都督诸军事衔。隋初撤郡,设州县两级,州的长官,除雍州称牧,其余皆称刺史。 王集:生平事迹不详,唐初石州刺史。
【译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春三月庚申(初二日),唐任命靺(mò)鞨(hè)首领突地稽为燕州总管。突厥颉利可汗继承父兄的资业,兵马强壮,颇有侵凌中原的野心。他以隋义成公主为妻,公主的堂弟杨善经在突厥躲避战乱,和王世充使者王文素共同劝说颉利可汗:“昔日启民可汗被兄弟逼迫,脱身逃奔到隋,全靠文皇帝的力量,才有了这片疆土,子孙后代得以享用。现在唐朝天子并不是文皇帝的子孙,可汗应当请杨政道出兵伐唐,来报答昔日文皇帝的恩德。”颉利可汗认为说得对。唐高祖因为中原尚未平定,所以对待突厥十分优厚,而颉利可汗贪心不足,言语又很傲慢。甲戌(十六日),突厥侵犯汾阴。壬午(二十四日),突厥侵犯石州,刺史王集出兵打退了他们。
【原文】
夏四月己亥,突厥颉利可汗寇雁门,李大恩击走之[1]。戊申,突厥寇并州。初,处罗可汗与刘武周相表里寇并州[2]。上遣太常卿郑元璹往谕以祸福,处罗不从。未几,处罗遇疾卒,国人疑元璹毒之,留不遣[3]。上又遣汉阳公环赂颉利可汗以金帛,颉利欲令环拜,环不从,亦留之[4]。又留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上怒,亦留其使者[5]。环,孝恭之弟也[6]。
【注文】
[1]李大恩:生平事迹不详,唐初将领,后被突厥所杀。
[2]表:外部,外面。
[3]未几:不久。
[4]汉阳公:爵位。 环:即李环。唐宗室,生平事迹不详。 留:引申为扣留。
[5]左骁卫大将军:唐代军职,左、右骁卫,设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设将军各二人,从三品。 长孙顺德(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河南洛阳人,为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早年依附李渊。晋阳起兵时招募有功,拜统军。攻长安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高祖即位,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唐太宗贞观初,以玄武门之变有功,食邑千二百户。后坐事除名,复爵后折节为政,时称良牧。卒后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6]孝恭:即李孝恭(591—640年),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唐朝宗室、大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初封为河间王。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暴病而死。
【译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夏四月己亥(十二日),突厥颉利可汗侵犯雁门,李大恩把他们击退。戊申(二十一日),突厥又侵犯并州。当初,处罗可汗和刘武周内外呼应侵犯并州。高祖派遣太常卿郑元璹(shú)前去向他们陈述利害祸福,处罗可汗不听。不久,处罗可汗患病去世,突厥人怀疑是被郑元璹毒死的,就把郑元璹扣留下来不让回国。高祖又派遣汉阳公李环用金帛贿赂颉利可汗,颉利想让汉阳公李环跪拜,李环不拜,也被扣留了下来。还扣留了唐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唐高祖大怒,也扣留了突厥的使者。汉阳公李环是李孝恭的弟弟。
【原文】
五月,突厥寇边,长平靖王叔良督五将击之[1]。叔良中流矢,师旋,六月戊子,卒于道[2]。
【注文】
[1]叔良(?—621年):即李叔良,唐高祖从父弟。武德元年拜刑部侍郎,进爵为王。率军攻打薛举,遭伏击而兵败。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抵御突厥入侵时战死。
[2]旋:返回或归来。
【译文】
五月,突厥侵犯边境,长平靖王李叔良督率五位将领前往还击。李叔良被流箭射伤,于是回师,六月戊子(初二日),死在了半道。
【原文】
秋八月癸卯,突厥寇代州,总管李大恩遣行军总管王孝基拒之,举军皆没[1]。甲辰,进围崞县[2]。乙巳,王孝基自突厥逃归。李大恩众少,据城自守,突厥不敢逼,月余引去[3]。九月,突厥寇并州,遣左屯卫大将军窦琮等击之[4]。戊午,突厥寇原州,遣行军总管尉迟敬德等击之[5]。甲申,灵州总管杨师道击突厥,破之[6]。师道,恭仁之弟也[7]。[冬十一月],高开道与突厥连兵,数入为寇,恒、定、幽、易咸被其患[8]。
【注文】
[1]代州:古州名。隋开皇五年(585年)改在肆州置,治所在广武(后改雁门,今山西代县)。 王孝基:生平事迹不详,唐初将领。 没(mò):覆灭;败亡。
[2]崞(guō)县:古县名,今山西原平北。
[3]引去:退去。
[4]左屯卫大将军:古代官名,中央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正三品。 窦琮(cóng)(生卒年不详):唐将领。岐州平陆(今山西平陆)人。隋炀帝大业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附高祖李渊。秦王降礼接纳,引他为统军,封为扶风郡公。唐高祖武德初,为右屯卫大将军,受命留陕护饷道。东都平定后,检校晋州都督。征讨刘黑闼(tà),以功封为谯(qiáo)国公。
[5]原州:古地名,治今宁夏固原。 尉(yù)迟敬德(585—658年):即尉迟恭,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州)人。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赠司徒兼并州都督,谥“忠武”,赐陪葬昭陵。尉迟恭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征战南北,驰骋疆场,屡立战功。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后尉迟恭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
[6]灵州:古地名,今宁夏吴忠。 杨师道(?—647年):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字景猷(yóu),早年被王世充所拘,逃归高祖后尚桂阳公主,官至太常卿,唐太宗贞观中拜侍中,参与朝政,迁中书令。后罢为吏部尚书,卒谥“懿”。
[7]恭仁:即杨恭仁(?—639年),本名杨纶,隋末唐初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是隋朝观王杨雄之子。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两朝的宰相。公元639年,杨恭仁去世,陪葬昭陵,谥号“孝”。
[8]高开道(?—624年):隋末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沧州阳信(山东阳信东)人,盐户出身,骁勇善战。隋末参加豆子(gǎng)(山东惠民)格谦领导的起义军,任将军。公元618年底,克北平,攻取渔阳郡,称燕王,建都渔阳(天津蓟州区)。公元620年,接受唐北平郡王封爵,任蔚州总管。次年,复自称燕王,起兵反唐。公元623年,他第一次引突厥兵攻幽州,突地稽将兵击却之。第二次以奚兵攻幽州,州兵击却之。第三次又引突厥兵两万人两次攻扰幽州,唐军不能制。他后被叛将所杀。 恒:即恒州,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改恒州为恒山郡,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恒山郡置恒州,治石邑县(今河北井陉西北)。武德四年(621年),恒州治迁还真定。 定:即定州,今河北定州。 幽:即幽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唐时辖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地。 易:即易州,古州名。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改南营州置,因境有易水得名。治所在今河北易县。唐辖境相当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拒马河以西。 咸:全,都。
【译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秋八月癸卯(十八日),突厥侵犯代州,唐代州总管李大恩派遣行军总管王孝基进行抵御,结果全军覆没。甲辰(十九日),突厥进攻包围崞县。乙巳(二十日),王孝基从突厥逃了回来。李大恩的兵马少,据城坚守,突厥不敢相逼,经过一个多月后才撤兵退去。九月,突厥侵犯并州,唐派遣左屯卫大将军窦琮等人迎击。戊午(24日),突厥侵犯原州,唐又派遣行军总管尉迟敬德等迎击。甲申(三十日),灵州总管杨师道出兵进击突厥,大破突厥军。杨师道是杨恭仁的弟弟。冬十一月,高开道与突厥联兵,屡次入侵边境,恒州、定州、幽州、易州都遭受侵扰。
【原文】
五年春,(二)[三]月,上遣使赂突厥颉利可汗,且许结昏[1]。颉利乃遣汉阳公环、郑元璹、长孙顺德等还。庚子,复遣使来修好,上亦遣其使者特勒热寒、阿史那德等还[2]。并州总管刘世让屯雁门,颉利与高开道、苑君璋合众攻之,不克,月余乃还[3]。
【注文】
[1]昏:古同“婚”,婚姻。
[2]特勒:“特勤”之误。古代北方民族突厥的官名。 热寒、阿史那德:唐初突厥使者,生平事迹均不详。
[3]苑君璋(生卒年不详):朔州马邑(今山西朔州)人。出生豪族,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刘武周趁隋末天下大乱之机起兵马邑,被突厥册封为“定杨可汗”后,自称皇帝,苑君璋被任命为内史令。唐太宗贞观初年,降唐,任安州都督,封芮(ruì)国公。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春三月,高祖派遣使者到突厥贿赂颉利可汗,并且答应与突厥通婚和亲。颉利可汗于是送汉阳公李环、郑元璹(shú)、长孙顺德回唐朝。庚子(十九日),又派遣使者来唐修好,高祖也把他的使者特勤热寒、阿史那德等遣回突厥。唐并州总管刘世让驻扎在雁门,颉利可汗和高开道、苑君璋合兵来攻打刘世让,没有攻下,一个多月后才退去。
【原文】
夏四月壬申,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为突厥所杀[1]。先是,大恩奏称“突厥饥馑,马邑可取”,诏殿内少监独孤晟将兵与大恩共击苑君璋,期以二月会马邑[2]。失期不至,大恩不能独进,顿兵新城[3]。颉利可汗遣数万骑与刘黑闼共围大恩,上遣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救之[4]。未至,大恩粮尽,夜遁,突厥邀之,众溃而死[5]。上惜之[6]。独孤晟坐减死徙边。五月,突厥寇忻州,李高迁击破之[7]。
【注文】
[1]定襄:古地名,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2]饥馑(jǐn):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 马邑(yì):古地名,今山西朔州。 殿内少监:唐代官职名,殿中省副长官,从四品上,掌皇帝生活诸事。 独孤晟(shèng)(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时的殿内少监,因在抗击突厥的战斗中贻误战机而获罪被流放。
[3]顿:止宿;屯驻。
[4]刘黑闼(tà)(?—623年):贝州漳南县(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时与窦建德为知己好友,窦建德常对其生计予以资助。窦建德死后,召集其旧部起兵,称汉东王,与李唐多次大战,最终被李建成击灭。 右骁卫大将军:唐十六位大将军之一。正三品,掌宫禁宿卫。 李高迁(?—654年):唐初功臣。隋末,客游太原,唐高祖常引为左右。后授右三统军、左武卫大将军等职。卒后赠梁州都督。
[5]邀:阻拦;截击。
[6]惜:感到遗憾,哀痛。
[7]忻(xīn)州:古地名,今山西忻州,素有“晋北锁钥”之称。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夏四月壬申(二十一日),唐代州总管、定襄王李大恩被突厥杀害。在此之前,李大恩向高祖奏称“突厥发生饥荒,马邑可以夺取”。高祖下诏命殿内少监独孤晟带兵和李大恩共同出击苑君璋,约定二月在马邑会师。独孤晟未能按期到达,李大恩不能孤军挺进,只得在新城驻兵。颉利可汗派遣数万骑兵和刘黑闼一起围攻李大恩,高祖派右骁卫大将军李高迁前去救援。李高迁还没有到达,李大恩军中已经绝粮,夜里逃走,遭突厥阻截,军队被打散,李大恩战死。高祖对此十分痛惜。独孤晟获罪免死流放到边境。五月,突厥进犯忻州,李高迁出击打败他们。
【原文】
秋八月乙卯,突厥颉利可汗寇边,遣左骁卫将军段德操、云州总管李子和将兵拒之[1]。丙辰,颉利十五万骑入雁门,己未,寇并州,别遣兵寇原州。庚申,命太子出(幽)[豳]州道,秦王世民出(秦)[泰]州道以御之[2]。李子和趋云中掩击可汗,段德操趋夏州邀其归路[3]。
【注文】
[1]云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大同。 李子和(生卒年不详):即郭子和。同州蒲城(今属陕西)人。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称永乐王,年号正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降唐,历任郡守、总管、都督等职,赐姓李,封夷国公。
[2]幽州道:“幽州”当作“豳(bīn)州”。因御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之敌,就应该兵出今甘肃宁县的豳州道。 秦州道:“秦州”当作“泰州”。因御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的并州之敌,不可能兵出今甘肃天水的秦州道,应兵出与并州同大方位的今山西河津东南的泰州道。
[3]趋:奔赴;趋向。 云中:古县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西。
【译文】
秋八月乙卯(初六日),突厥颉利可汗侵犯边境,唐派左骁卫将军段德操、云州总管李子和带兵抵抗。丙辰(初七日),颉利可汗率十五万骑兵进入雁门,己未(初十日),侵犯并州,另外又派兵侵犯原州。庚申(十一日),唐高祖命太子出兵幽(豳)州道,秦王李世民从泰州道出兵抵御突厥。命李子和赴云中突然袭击颉利可汗,段德操赶赴夏州阻截他的退路。
【原文】
辛酉,上谓群臣曰:“突厥入寇而复求和,和与战孰利[1]?”太常卿郑元璹曰:“战则怨深,不如和利[2]。”中书令封德彝曰:“突厥恃犬羊之众,有轻中国之意,若不战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将复来[3]。臣愚以为不如击之,既胜而复与和,则恩威兼著矣[4]。”上从之[5]。己巳,并州大总管襄邑王神符破突厥于汾东[6]。汾州刺史萧破突厥,斩首五千余级[7]。
【注文】
[1]孰:谁,哪个。
[2]不如和利:不如议和有利。
[3]中书令:古代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置令与仆射为其长,掌传宣诏命等。中书令、尚书令在西汉并置,与谒庭令、内者令等宦官都是由士人担当。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时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炀帝时一度改为内书令,开始与侍中成为宰相,在具体执政上超过尚书令,尚书令仅仅成为荣誉头衔,唐朝依然沿袭隋朝,唐太宗开始也加衔尚书令。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为中书令。高宗曾改为右相。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玄宗开元初一度改为紫微令,天宝初又改为右相。后均复旧,唐中书令为三省长官。 封德彝(yí)(568—627年):唐初大臣。名伦,以字行。观州蓨(今河北景县)人。最初在隋朝任内史舍人,被重臣杨素所器重,常跟他议论天下事,官至尚书右仆射。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卒。 恃犬羊之众:可解作依恃犬羊众多;又可解作辱骂突厥的鄙称。
[4]恩威兼著:恩德与威势兼而有之。
[5]从:听从。
[6]襄邑王:爵位。 神符(?—651年):即李神符,唐高祖从父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进封襄邑郡王。唐太宗贞观初,任宗正卿。后因为疾病辞职,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赠司空、荆州都督,陪葬献陵,谥曰“恭”。 汾(fén):水名,即汾河。
[7]汾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阳。 萧(yǐ):唐初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八月辛酉(十二日),高祖对群臣说:“突厥入侵过一段又来求和,和与战哪个更有利?”太常卿郑元璹(shú)说:“交战则加深仇怨,不如讲和有利。”中书令封德彝说:“突厥依仗他的犬羊众多,有轻视中原大唐之心,如果不战而和,则表示我们弱小,明年还会来犯。臣私下认为不如攻打他们,取胜以后再与他讲和,那么就恩威相兼了。”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己巳(二十日),并州大总管襄邑王李神符在汾水之东大破突厥。汾州刺史萧大破突厥军,斩首五千多级。
【原文】
丙子,突厥寇廉州,戊寅,陷大震关[1]。上遣郑元璹诣颉利[2]。是时突(利)[厥]精骑数十万,自介休至晋州,数百里间,填溢山谷[3]。元璹见颉利,责以负约,与相辩诘,颉利颇惭[4]。元璹因说颉利曰:“唐与突厥风俗不同,突厥虽得唐地,不能居也[5]。今虏掠所得皆入国人,于可汗何有[6]?不如旋师,复修和亲,可无跋涉之劳,坐受金币,又皆入可汗府库,孰与弃昆弟积年之欢,而结子孙无穷之怨乎[7]?”颉利悦,引兵还。元璹自义宁以来,五使突厥,几死者数焉[8]。
【注文】
[1]廉州:古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置,治所在高城县(今河北盐山西南)。 大震关:古地名,今甘肃清水东。
[2]诣(yì):前往,去到。
[3]介休:古地名,今山西介休。 晋州:古州名,治今山西临汾。 溢:满,充塞。
[4]负约:违背约誓。 辩诘(jié):辩论诘难。
[5]风俗:风气习惯。
[6]于:对。
[7]跋涉:草行为跋,水行为涉。 金币:黄金布帛。 孰与:与……比,哪一个更……;哪里比得上。 昆弟:同昆仲,指兄和弟。
[8]义宁:隋恭帝杨侑(yòu)年号,自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至义宁二年(618年)五月。
【译文】
八月丙子(二十七日),突厥侵犯廉州,戊寅(二十九日),突厥攻陷了大震关。高祖派遣郑元璹(shú)去突厥颉利可汗处。当时突厥精锐骑兵数十万,从介休到晋州,数百里之间的山谷都是突厥人马。郑元璹见到颉利可汗,谴责他背叛盟约,与他辩论诘难,颉利可汗很是惭愧。郑元璹乘机劝说颉利可汗说:“唐和突厥风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唐朝的土地,也不能长期居住。如今掳掠所得到的东西都进入了国人的私囊,可汗您能得到什么呢?不如把兵撤回,重新与大唐修好和亲,既可免除跋涉征战的劳苦,坐享金银布帛,又全部进了可汗的府库,这与放弃多年兄弟之间的友好,而给子孙后代留下无穷的怨恨相比,哪一个更好呢?”颉利听了很高兴,带兵撤回突厥。郑元璹自从义宁年间以来,五次出使突厥,差一点被杀的情况就有好几次。
【原文】
九月癸巳,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灵州总管杨师道击突厥于三观山,破之[1]。乙未,太子班师[2]。丙申,宇文歆邀突厥于崇冈镇,大破之,斩首千余级[3]。壬寅,定州总管双士洛等击突厥于恒山之南,丙午,领军将军安兴贵击突厥于甘州,皆破之[4]。
【注文】
[1]交州:古州名,治安阳(今甘肃秦安北)。 权士通:生平事迹不详,唐初交州刺史。 弘州:古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在弘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 灵州:古州名,治今宁夏灵武县西南。 三观山:在今甘肃庆阳北。
[2]班师:调回军队,也指军队凯旋。
[3]崇冈镇:古地名,今宁夏平罗西。
[4]定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北定州。 双士洛(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武德初定州总管,破突厥有功。 恒山:山名,在今河北曲阳西北。 领军:古代官名。隋有左右领军府,与十二府中的其他十府同掌禁卫兵。唐有左、右领军卫,与十六卫中的其他十四卫同掌禁卫兵,设上将军、大将军及将军。 安兴贵(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在唐高祖李渊手下做官,唐王朝刚建立不久,即唐高祖武德初,因帮助唐王平息当时割据凉州的河西大凉王李轨有功,而被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凉国公,赐帛万段。 甘州:古地名,今甘肃张掖。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九月癸巳(十五日),唐交州刺史权士通、弘州总管宇文歆(xīn)、灵州总管杨师道在三观山攻击并打败了突厥。乙未(十七日),太子李建成班师回朝。丙申(十八日),宇文歆在崇冈镇阻截并大破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壬寅(二十四日),唐定州总管双士洛等人在恒山的南面攻打突厥,丙午(二十八日),唐领军将军安兴贵在甘州出击并打败了突厥。
【原文】
冬十一月乙酉,封略阳公道宗为郡王[1]。道宗为灵州总管,梁师都遣弟洛儿引突厥数万围之,道宗乘间出击,大破之[2]。突厥与师都连结,遣其郁射设入居故五原,道宗逐出之,斥地千余里[3]。
【注文】
[1]道宗:即李道宗(603—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唐朝宗室,名将。李道宗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亲李韶,被追封东平王,赠户部尚书。李道宗被封为略阳郡公。后因房遗爱伏诛,长孙无忌、褚(chǔ)遂良素与道宗不和,说道宗与遗爱交结,配流象州,道病卒。 郡王:中国古代爵位名。
[2]洛儿:即梁洛儿,唐初梁师都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3]五原:古郡名,今内蒙古包头西。 斥:开拓。 里:量词。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
【译文】
冬十一月乙酉(初八日),唐封略阳公李道宗为郡王。李道宗担任灵州总管,梁师都派遣其弟弟梁洛儿带几万突厥军包围灵州,李道宗乘机派兵出击并大破敌军。突厥与梁师都相互勾结,派郁射设入侵占据五原故地,李道宗派兵把他赶走,并开拓疆土一千多里。
【原文】
六年夏五月丙申,梁师都将辛獠儿引突厥寇林川[1]。戊戌,苑君璋将高满政寇代州,骠骑将军李宝言击走之[2]。癸卯,高开道引突厥寇幽州,突地稽将兵邀击,破之。
【注文】
[1]辛獠儿(生卒年不详):原为梁师都部将,隋唐后官至中郎将等职。 林川:古地名,疑为“林州”,今甘肃华池。
[2]高满政(生卒年不详):隋将领,马邑镇将,后跟从刘武周。刘武周死后,突厥任命苑君璋为大行台,统帅其余众,并令突厥将领郁射设督兵助镇。苑君璋与高满政进攻代州(今山西代县),被唐军打败。唐高祖遣使劝他归附唐朝,但苑君璋拒绝,并再次进犯代州,仍被打败。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高满政顺应人心,杀死守卫在马邑的突厥兵,并逼苑君璋归唐,苑君璋在内外叛离、置身无所的情势下亡奔突厥。高满政以朔州城投降唐朝,被唐任命为朔州总管,封为荣国公。 骠(piào)骑将军: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始置,秩禄(俸禄)同大将军,金印紫绶,位同三公,东汉以后各代沿置,有时加“大”字。隋文帝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此骠骑将军为府兵制度的基层军府主官,秩正四品,与汉以来的骠骑将军相去甚远。隋炀帝改为鹰扬郎将,地位降低。唐初有骠骑府及骠骑、车骑将军之制,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骠骑将军为统军。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置骠骑大将军为武散官,从一品。 李宝言:唐初朝廷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夏五月丙申(二十一日),梁师都指挥辛獠儿带领突厥侵犯林川。戊戌(二十三日),苑君璋率领高满政侵犯代州,唐骠骑将军李宝言击退了他们。癸卯(二十八日),高开道领突厥兵侵犯幽州,突地稽率军截击,打败了他们。
【原文】
六月戊午,高满政以马邑来降。先是,前并州总管刘世让除广州总管,将之官,上问以备边之策,世让对曰:“突厥比数为寇,良以马邑为之中顿故也[1]。请以勇将戍崞城,多贮金帛,募有降者厚赏之,数出骑兵掠其城下,蹂其禾稼,败其生业,不出岁余,彼无所食,必降矣[2]。”上然其计,曰:“非公,谁为勇将[3]?”即命世让戍崞城,马邑病之[4]。是时马邑人多不愿属突厥,上复遣人招谕苑君璋[5]。高满政说君璋尽杀突厥戍兵降唐,君璋不从[6]。满政因众心所欲,夜袭君璋,君璋觉之,亡奔突厥,满政杀君璋之子及突厥戍兵二百人而降[7]。壬戌,梁师都以突厥寇匡州[8]。丁卯,苑君璋与突厥吐屯设寇马邑,高满政与战,破之[9]。以满政为朔州总管,封荣国公[10]。
【注文】
[1]广州:古州名,今广东广州。 顿:止宿;屯驻。
[2]戍(shù):军队防守。 崞(guō)城:古地名,今山西原平。 贮(zhù):储存。 蹂(róu):践踏。
[3]非:相当于“不”“不是”。
[4]病:损害,祸害。
[5]属:归属;隶属。
[6]说(shuì):劝说。
[7]亡:逃离。
[8]匡(kuāng)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置,治今陕西吴堡西北。属绥州总管府。辖境约当今陕西米脂、吴堡等县部分地区。
[9]吐屯设(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将领。
[10]朔(shuò)州:古地名,今山西朔州。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六月戊午(十四日),高满政以马邑来降唐。在此以前,前并州总管刘世让调任广州总管,即将赴任的时候,高祖向他询问防边策略,刘世让回答说:“突厥近来多次入侵,就是因为有马邑做他们的中转休息之地。希望陛下派勇将戍守崞城,多贮存些金帛,招募到突厥降唐的给予厚赏,再经常派骑兵到马邑城下抢掠,毁坏他们的庄稼,破坏他们的产业,不出一年,他们没有了吃的,一定就会投降。”高祖赞赏他的计策,说:“除了你,还有谁能称为勇将?”当即命令刘世让戍守崞城,马邑因此常受到祸害,当地人十分担心。当时马邑人多不愿意归属突厥,高祖又派人招谕苑君璋。高满政劝说苑君璋把所有突厥的守军全部杀掉降唐,苑君璋不听。高满政利用人心所向,夜里袭击苑君璋,苑君璋发觉后,逃奔到突厥,高满政杀了苑君璋的儿子及突厥的戍兵二百多人而投降唐朝。壬戌(十八日),梁师都利用突厥侵犯匡州。丁卯(二十三日),苑君璋与突厥吐屯设侵犯马邑,高满政和他交战,打败了他们。唐任命高满政为朔州总管,封他为荣国公。
【原文】
秋七月丙子,苑君璋以突厥寇马邑,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及高满政御之,战于腊河谷,破之[1]。癸未,突厥寇原州,乙酉,寇朔州[2]。李高迁为虏所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将兵救之[3]。己亥,遣太子将兵屯北边,秦王世民屯并州以备突厥[4]。八月甲辰,突厥寇真州,又寇马邑[5]。己未,突厥寇原州。辛未,突厥陷原州之善和镇,癸酉,又寇渭州[6]。九月庚寅,突厥寇幽州[7]。壬寅,高开道引突厥二万骑寇幽州。
【注文】
[1]右武候大将军:隋朝十二位大将军之一。与左武候大将军同掌车驾出营卫,分领府兵。置一人,正三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右候卫大将军。
[2]原州:古地名,今宁夏固原。
[3]将:率领。
[4]太子:中国古代封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之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之。汉天子号皇帝,故其嫡子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之庶子亦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明以后皇帝之嫡子称皇太子,亲王之嫡子称世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此处指李建成。
[5]真州:古州名,治所在真符县(今四川茂县西北)。
[6]渭(wèi)州: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置,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唐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
[7]幽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蓟(jì)县(今北京城西南隅)。唐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地。
【译文】
秋七月丙子(初二日),苑君璋带领突厥兵侵犯马邑,唐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和高满政抵御,大战于腊河谷地,大败苑君璋。癸未(初九日),突厥侵犯原州,乙酉(十一日),又侵犯朔州。李高迁被突厥打败,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带兵救援。己亥(二十五日),唐派遣太子率军屯守北方边境,秦王李世民驻扎在并州以防备突厥。八月甲辰(初一日),突厥侵犯真州,又侵犯马邑。己未(十六日),又侵犯原州。辛未(二十八日),突厥攻陷原州的善和镇,癸酉(三十日),又侵犯渭州。九月庚寅(十七日),突厥又侵犯幽州。壬寅(二十九日),高开道带突厥二万骑兵侵犯幽州。
【原文】
突厥恶弘农公刘世让为己患,遣其臣曹般陁来,言:“世让与可汗通谋,欲为乱[1]。”上信之,冬十月丙午,杀世让,籍没其家。秦王世民犹在并州,己未,诏世民引军还。
【注文】
[1]曹般陁(tuó)(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将领。
【译文】
突厥认为弘农公刘世让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十分厌恶他,便派遣大臣曹般陁来长安,对高祖说:“刘世让和可汗通谋,想要叛乱。”高祖相信了这些话,于武德六年(623年)冬十月丙午(初四日),杀了刘世让,并没收他的家产。秦王李世民还留在并州,己未(十七日),下诏命令李世民率军回长安。
【原文】
初,上遣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助朔州总管高满政守马邑,苑君璋引突厥万余骑至城下,满政击破之[1]。颉利可汗怒,大兵攻马邑[2]。高迁惧,帅所部二千人斩关宵遁,虏邀之,失亡者半[3]。颉利自帅众攻城,满政出兵御之,或一日战十余合[4]。上命行军总管刘世让救之,至松子岭,不敢进,还保崞城[5]。会颉利遣使求婚,上曰:“释马邑之围,乃可议婚[6]。”颉利欲解兵,义成公主固请攻之[7]。颉利以高开道善为攻具,召开道,与之攻马邑甚急[8]。颉利诱满政使降,满政骂之[9]。粮且尽,救兵未至,满政欲溃围走朔州[10]。右虞候杜士远以虏兵盛,恐不免,壬戌,杀满政降于突厥[11]。苑君璋复杀城中豪杰与满政同谋者三十余人。上以满政子玄积为上柱国,袭爵[12]。丁卯,突厥复请和亲,以马邑归唐,上以将军秦武通为朔州总管[13]。
【注文】
[1]助:帮助协同,辅佐。
[2]攻:攻打。
[3]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宵:夜晚。
[4]或:有时候。 合:古时打斗时双方攻防动作叫一合,也叫一回合。
[5]还(huán):后退。
[6]释:解除;免除。
[7]解(jiě):解除。
[8]为:制作;创作。
[9]诱:引诱。
[10]溃:冲破。 走:逃跑。
[11]右:古代称等级高的。 虞候:古官名,原为春秋时期掌管山泽的职官。宇文泰相西魏时始置虞候都督,后因设虞候之官,职掌不尽相同。隋为东宫禁卫官,掌侦察、巡逻。唐代后期有都虞候,为军中执法的长官,五代时都虞候为侍卫亲军的高级军官。 杜士远(生卒年不详):唐初大臣,后投降突厥。 虏:指敌人。
[12]玄积:唐初高满政的儿子,生平事迹不详。 上柱国:自春秋起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汉废。五代复立为将军名号。北魏、西魏时设“柱国大将军”“上柱国大将军”等,北周时增置“上柱国大将军”。隋代有“上柱国”“柱国”,以封勋臣。唐以后作为勋官的荣誉称号。
[13]秦武通(生卒年不详):唐初朝廷大将。
【译文】
当初,高祖派遣右武候大将军李高迁协助朔州总管高满政守卫马邑,苑君璋率突厥一万多骑兵到城下,高满政打败了他们。颉利可汗大怒,出动大量兵马攻打马邑。李高迁恐惧,率领所属部队二千余人夜里冲破关卡逃走,敌人在半道截击,失散死亡的士兵有半数。颉利可汗亲自率兵攻城,高满政出兵抵抗,有时一天要打十多仗。高祖命令行军总管刘世让救援,到松子岭,刘世让不敢再进兵,退军保卫崞(guō)城。恰好颉利可汗遣使节向唐求婚,高祖说:“解除了对马邑的包围,才可议婚。”颉利可汗想撤军,义成公主坚持要求进攻马邑。颉利可汗因为高开道善于制造攻城的器具,便召他来,和他一起猛攻马邑。颉利可汗诱劝高满政投降,高满政大骂他。马邑城中粮食将要吃尽,救兵还没有赶到,高满政想突围奔往朔州。右虞候杜士远认为敌人强大,恐怕难免一死,武德六年(623年)十月壬戌(二十日)杀了高满政,投降突厥。苑君璋又杀了城中与高满政同谋投唐的豪杰三十多人。高祖任命高满政的儿子高玄积为上柱国,承袭他父亲的爵位。丁卯(二十五日),突厥再次向唐请求和亲,以马邑归唐作为条件,高祖任命将军秦武通为朔州总管。
【原文】
突厥数为边患,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表请于太原置屯田以省馈运,议者以为烦扰,不许[1]。静切论不已,敕征静入朝,使与裴寂、萧瑀、封德彝相论难于上前[2]。寂等不能屈,乃从静议,岁收谷数千斛,上善之,命检校并州大总管[3]。静,抗之子也[4]。十一月辛巳,秦王世民复请增置屯田于并州之境,从之[5]。十二月己巳,突厥寇定州,州兵击走之[6]。
【注文】
[1]长史:古官名,秦置。汉相国、丞相,东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其后,为郡府官,掌兵马。唐制,上州刺史别驾下,有长史一人,从五品。 窦静(?—635年):唐代史官,字元休,唐高祖武德初任并州大总管府长史、检校并州大总管。太宗朝授司农卿,封信都县男,改夏州都督,再迁民部尚书。卒谥曰“肃”。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馈(kuì):赠送。
[2]裴寂(570—629年,或573—632年):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隋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又支持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 萧瑀(yǔ)(575—648年):隋朝炀帝萧皇后之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拜内史令。病卒,遗命以单衣简朴安葬。追赠为司空、荆州都督。
[3]斛(hú):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善:赞许。 检校(jiào):古代官名,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如检校秘书等,非正式官衔。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是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
[4]抗:即窦抗(?—621年),字道生。因与隋唐皇帝是姻亲所以早贵,累迁幽州总管。高祖时曾为左武候大将军等。
[5]屯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6]定州:古州名。北魏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置。治卢奴(北齐改名安喜,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满城以南,安国、饶阳以西,井陉、藁城、辛集等地以北地区。
【译文】
突厥多次侵扰边境,并州大总管府长史窦静上表请求在太原驻屯军队开垦种田,以节省军粮运输费用,议政者都认为过于烦扰,没有得到批准。窦静恳切上表议论不休,高祖敕令窦静入朝,让他和裴寂、萧瑀、封德彝在皇帝面前互相辩论诘(jié)难。裴寂等人不能说服窦静,便依从了窦静的意见,每年收获粮谷数千斛,高祖很是赞赏他,命他检校并州大总管。窦静是窦抗的儿子。武德六年(623年)十一月辛巳(初九日),秦王李世民又请求在并州境内增加开垦种田的军队,高祖批准了他的请求。十二月己巳(二十八日),突厥入侵定州,定州军队击退了他们。
【原文】
七年春三月丁酉,突厥寇原州[1]。夏五月辛未,寇朔州。六月,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2]。秋七月己巳,苑君璋以突厥寇朔州,总管秦武通击却之[3]。戊寅,突厥寇原州,遣宁州刺史鹿大师救之,又遣杨师道趋大木根山邀其归路[4]。庚辰,突厥寇陇州,遣护军尉迟敬德击之[5]。癸未,突厥寇阴盘[6]。己丑,突厥吐利设与苑君璋寇并州。
【注文】
[1]原州:古地名,治今宁夏固原。
[2]武周城:古地名,武周县治,在今山西左云。
[3]总管:古代官名,地方高级军政长官。
[4]鹿大师(生卒年不详):唐初宁州刺史。 趋:步,行走。
[5]陇州:古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秦州置,以陇山得名。治所在杜阳(今陕西陇县东南)。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陇东郡复置,辖境相当今陕西千水流域及甘肃华亭。
[6]阴盘:古县名。汉代始置,属安定郡,西魏改名宜禄,北周废,唐复置,属邠州。西汉治今陕西长武县西北,东汉灵帝迁治今西安临潼区。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春三月丁酉(二十七日),突厥侵犯原州。夏五月辛未(初二日),突厥侵入朔州。六月,突厥侵犯代州的武周城,代州兵打败了他们。秋七月己巳(初一日),苑君璋带领突厥侵犯朔州,总管秦武通出击打退他们。戊寅(初十日),突厥侵入原州,唐派遣宁州刺史鹿大师前去援救,又派遣杨师道去大木根山截击突厥的退路。庚辰(十二日),突厥侵犯陇州,唐派遣护军尉迟敬德进行出击。癸未(十五日),突厥侵入阴盘。己丑(二十一日),突厥吐利设与苑君璋侵入并州。
【原文】
或说上曰:“突厥所以屡寇关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长安故也[1]。若焚长安而不都,则胡寇自息矣[2]。”上以为然,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逾南山至樊、邓,行可居之地,将徙都之[3]。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裴寂皆赞成其策,萧瑀等虽知其不可而不敢谏[4]。秦王世民谏曰:“戎狄为患,自古有之[5]。陛下以圣武龙兴,光宅中夏,精兵百万,所征无敌,奈何以胡寇扰边,遽迁都以避之,贻四海之羞,为百世之笑乎[6]?彼霍去病汉廷一将,犹志灭匈奴,况臣忝备藩维,愿假数年之期,请系颉利之颈,致之阙下[7]。若其不效,迁都未晚[8]。”上曰:“善[9]。”建成曰:“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10]。”世民曰:“形势各异,用兵不同[11]。樊哙小竖,何足道乎[12]!不出十年,必定漠北,非敢虚言也[13]。”闰月己未,诏世民、元吉将兵出豳州以御突厥,上饯之于兰池[14]。苑君璋引突厥寇朔州[15]。八月戊辰,突厥寇原州。壬申,突厥寇忻州,丙子,寇并州,京师戒严。戊寅,寇绥州,刺史刘大俱击却之[16]。
【注文】
[1]关中:古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认为秦以咸阳为首都,汉以长安为首都,因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
[2]胡:中国古代对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的称呼。
[3]中书侍郎:古代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宇文士及(?—642年):字仁人,隋朝右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之弟,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文帝诏尚隋炀帝女南阳公主,封尚辇奉御。宇文化及兵败后,投靠唐朝,随秦王李世民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有功,封新城县公、郢(yǐng)国公,唐高祖以宗室女妻之。后因受宠而历任中书令、殿中监。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卒,赠左卫大将军、凉州都督,陪葬昭陵。 邓:即邓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荆州置,治所在穰(ráng)县(今河南邓州市)。隋炀帝大业初改为南阳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改邓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伏牛山以南的丹江、湍河、白河流域。
[4]谏:直言规劝。 建成:即李建成(589—626年),唐高祖李渊长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立为太子。对唐朝的建立颇有贡献,曾统兵平定河北的刘黑闼(tà)。后其弟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一箭射死,建成诸子也被李世民全数处决。李世民继位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 元吉:即李元吉(603—626年),名劼(jié),小字三胡,唐高祖李渊之子,高祖太原起兵时,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后,封为齐王。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南侵并州,他弃太原归长安。后与长兄建成合谋杀李世民。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元吉与太子李建成同时遇害,有五子一同被诛杀,终年二十四岁。
[5]戎(róng):戎羌,中国古代称西部民族。 狄(dí):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6]中夏:指中国。 遽(jù):立刻;马上。 贻(yí):遗留,留下。 四海: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百世:世世代代。指久远的岁月,成百上千年。
[7]霍去病(前140—前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 汉:朝代名,(前202—220年)共历四百零六年,分为西汉与东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皇帝,国号汉。公元8年,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公元25年,刘秀在河北登基称帝,因刘秀系汉皇族的后裔,故国号仍为“汉”,刘秀就是汉世祖光武皇帝。因刘秀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洛阳,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首都在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后世称刘邦所建汉朝为西汉,刘秀所建汉朝为东汉。 匈奴:亦称“胡”。古族名。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汉初,不断南下侵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汉武帝时转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打击,势力渐弱。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匈奴国已经完全退出漠南地区。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内迁中原的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在中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北匈奴西迁康居。 忝(tiǎn):辱,有愧于,常用做谦辞。 藩(fān)维:指藩国。 阙(què):宫门的代称。
[8]效:成功。
[9]善:表示应诺,对,好。
[10]樊哙(kuài)(前242—前189年):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著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wǎn)、陈豯(xī)、韩信等,为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是一位大汉名将。封舞阳侯,谥“武侯”。 横行:犹言纵横驰骋。多指在征战中所向无敌。
[11]形势:局势;情况。
[12]竖:古时对人的蔑称、贱称。
[13]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14]豳(bīn)州:古州名,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置南豳州,废帝三年(554年)改豳州。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彬县、旬邑、长武及甘肃洷川地。治白土(今彬县西南,隋初移至彬县)。 饯(jiàn):设酒食送行。
[15]寇:侵略。
[16]绥(suí)州:古州名,今陕西绥德。 刘大俱(生卒年不详):唐初绥州刺史。
【译文】
有人游说高祖说:“突厥之所以屡次侵犯关中,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和财富等都集中在长安的缘故。如果烧毁长安,不在这里定都,那么胡人的侵犯自然就平息了。”高祖认为很对,便派遣中书侍郎宇文士及越过终南山到樊、邓二州一带,巡视可以居住的地方,准备把都城迁到那里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裴寂等都赞成这种策略,萧瑀(yǔ)等人虽然知道这样做不应该,但也不敢谏阻。秦王李世民劝谏说:“戎狄造成的祸患,自古就有。陛下靠着圣明和威武夺取天下,统辖中国大地,拥有精兵百万,所向无敌,怎能因为胡寇的扰乱边境,就急忙迁都以躲避他们,为举国臣民留下羞辱,让后世讥笑陛下呢?那霍去病只是汉朝的一员大将,尚且立志灭掉匈奴,儿臣我还愧居于藩王之位呢!希望陛下给我几年时间,请让我用绳索系了颉利的脖子,把他送到陛下面前。如果不能获得成功,那时再迁都也为时不晚。”高祖说:“好!”李建成说:“当年樊哙打算率领十万兵马在匈奴国中纵横驰骋,秦王所说的,该不会是和樊哙一样的吧!”李世民说:“面对的形势各不相同,用兵的方法也不一样。樊哙那个小子,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不出十年时间,我一定能平定漠北,绝不敢说空话。”武德七年(624年)闰七月己未(二十一日),高祖下诏让李世民、李元吉带兵出豳州以抵御突厥,高祖在兰池为他们饯行。苑君璋率突厥兵侵犯朔州。八月戊辰(初一日),突厥侵犯原州。壬申(初五日),突厥侵犯忻(xīn)州,丙子(初九日),侵犯并州,京城戒严。戊寅(十一日),突厥侵犯绥州,绥州刺史刘大俱把他们击退。
【原文】
是时,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连营南上,秦王世民引兵拒之[1]。会关中久雨,粮运阻绝,士卒疲于征役,器械顿弊,朝廷及军中咸以为忧[2]。世民与虏遇于豳州,勒兵将战[3]。己卯,可汗帅万余骑奄至城西,陈于五陇阪,将士震恐[4]。世民谓元吉曰:“今虏骑凭陵,不可示之以怯,当与之一战,汝能与我俱乎[5]?”元吉惧曰:“虏形势如此,奈何轻出,万一失利,悔可及乎[6]!”世民曰:“汝不敢出,吾当独往,汝留此观之[7]。”世民乃帅骑驰诣虏陈,告之曰:“国家与可汗和亲,何为负约,深入我地[8]?我秦王也,可汗能斗,独出与我斗,若以众来,我直以此百骑相当耳[9]。”颉利不之测,笑而不应[10]。世民又前,遣骑告突利曰:“尔往与我盟,有急相救,今乃引兵相攻,何无香火之情也[11]!”突利亦不应[12]。世民又前,将渡沟水,颉利见世民轻出,又闻香火之言,疑突利与世民有谋,乃遣止世民曰:“王不须渡,我无他意,更欲与王申固盟约耳[13]。”乃引兵稍却[14]。是后霖雨益甚,世民谓诸将曰:“虏所恃者弓矢耳,今积雨弥时,筋胶俱解,弓不可用,彼如飞鸟之折翼,吾屋居火食,刀槊犀利,以逸制劳,此而不乘,将何复待[15]?”乃潜师夜出,冒雨而进,突厥大惊[16]。世民又遣说突利以利害,突利悦,听命[17]。颉利欲战,突利不可,乃遣突利与其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来见世民,请和亲,世民许之[18]。思摩,颉利之从叔也[19]。突利因自托于世民,请结为兄弟,世民亦以恩意抚之,与盟而去[20]。
【注文】
[1]举:全。 连营:扎营相连。
[2]顿:古同“钝”,不锋利。 弊:通“敝”。破旧,破损。
[3]勒(lè):统率。
[4]奄(yǎn)至:铺天盖地而来;急遽到来。 五陇(lǒng)阪(bǎn):山坡名,今陕西彬县南。
[5]凭陵:进迫;侵凌。 怯:胆小,畏缩。
[6]轻:轻率。
[7]观:观看。
[8]诣(yì):前往,去到。 陈:“阵”的本字。
[9]相当:相抵。
[10]不之测:对方不可猜度。之,谓秦王。
[11]突利(603—631年):即突利可汗,名阿史那什钵苾(bōbì),始毕可汗之嫡子,颉利之侄也。突利可汗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公元630年,唐灭东突厥,五月,以突利为顺州都督。公元631年,突利可汗入朝,至并州病卒。 盟:发誓结盟。 香火之情:指结盟之情。香火,誓约结盟时燃点香火。
[12]应:答应。
[13]渡:渡过,过水。 申:重复地说,重申。
[14]稍却:小撤,渐退。
[15]霖(lín)雨:连阴久雨不止。 弥时:长久。 筋:像筋的东西。 胶:黏性物质,有用动物的皮或角等熬成的,亦有植物分泌的和人工合成的。 翼:翅膀。 槊(shuò):兵器名,即长矛。 犀利:坚固锐利。多指兵器。
[16]潜:秘密地;暗中。 师:出兵征伐,进军。
[17]听命:听从命令。
[18]夹毕特勒:东突厥可汗子弟官号。“特勒”应为“特勤”之误。 阿史那思摩(?—655年):东突厥贵族,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降唐,拜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被太宗册立为可汗,后因失众,入朝宿卫。卒后陪葬昭陵。
[19]从叔:堂叔父。
[20]因:趁着;乘便。 恩意:情意,恩情。
【译文】
当时,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倾全国兵马入侵唐境,兵营相互连接起来向南进军,秦王李世民带兵马抵御。适逢关中地区长期下雨,运输粮食被隔绝,士卒们行军跋涉非常疲劳,军用器械都钝损破坏,朝廷百官和军中将领都为此忧虑。李世民和敌人在豳州相遇,率兵准备交战。武德七年(624年)八月己卯(十二日),突厥可汗率领一万多骑兵突然向豳州城西扑来,在五陇阪布成阵势,唐军将士惊恐不安。李世民对李元吉说:“现在敌人进逼我军,我军不能够向他们显示畏缩不前的样子,应当和他们打一仗,你能和我一起去迎敌吗?”李元吉恐惧地说:“敌人的阵势这样盛大,怎么能轻易就出兵呢?万一打败了,后悔就来不及了。”李世民说:“既然你不敢前去,我就独自前往,你留在这里观战吧。”李世民于是率领骑兵急驰冲往敌人阵前,告诉他们说:“我国与可汗和亲,可汗为什么要违背盟约,深入我们的境内?我是秦王李世民,如果可汗能够比武,请出来独自与我决一胜负,倘若可汗让大家一起上,我只用这一百骑兵来抵挡了。”颉利可汗不知秦王的用意,笑了笑没有回答。李世民又向前推进,派遣骑兵告诉突利可汗说:“你往日和我们结盟,约定有急难时互相援助,现在你却率领兵马攻打我们,怎么没有一点香火结义的情分呢!”突利也不回答。李世民再次前进,将要渡过沟水,颉利见李世民轻装出战,又听说关于结盟立誓的话,怀疑李世民和突利可汗另有计谋,便派人阻止李世民说:“大王不必渡过河沟,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打算和大王重申巩固盟约罢了。”于是率领兵马逐渐退去。此后雨下得更急了,李世民对各位将领说:“突厥所依仗的只不过是弓箭罢了,现在雨下得经久不息,筋弦松弛胶性失粘,弓不能用,他们就像飞鸟断了翅膀一样,我们的习惯是住在屋子里用火进食,刀枪都是锋利的,以逸待劳,相机制服疲乏的敌军,这个机会不利用,还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李世民在晚上暗中出兵,冒着大雨前进,突厥大为震惊。李世民又派人向突利陈述利弊得失,突利心里喜悦,愿意听从命令。颉利可汗打算出战,突利可汗认为不可,颉利这才派遣突利可汗和他的夹毕特勤阿史那思摩前来见李世民,请求和亲通好,李世民答应了他们。阿史那思摩是颉利可汗的叔父。突利可汗借机投靠了李世民,请求结拜为兄弟,李世民也以恩义来安抚他,与他结盟后才离去。
【原文】
庚寅,岐州刺史柴绍破突厥于杜阳[谷][1]。壬申,突厥阿史那思摩入见,上引升御榻,慰劳之[2]。思摩貌类胡,不类突厥,故处罗疑其非阿史那种,历处罗、颉利世,常为夹毕特勒,终不得典兵为设[3]。既入朝,赐爵和顺王[4]。丁酉,遣左仆射裴寂使于突厥[5]。九月癸卯,突厥寇绥州,都督刘大俱击破之,获特勒三人。冬十月己巳,突厥寇甘州[6]。
【注文】
[1]岐(qí)州:古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治所在雍县(今陕西凤翔南,隋朝移至凤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周至、麟游、陇县、宝鸡、太白等市县地。 柴绍(shào)(?—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幼时以任侠闻名,隋时为太子千牛备身。李渊起兵后,柴绍兼领马军总管。唐高祖武德初,跟从李世民征战,以功被封为霍国公。唐太宗贞观初,任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后加镇军大将军。 杜阳谷:古地名,今陕西麟游县境。
[2]御: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物的敬称。 榻:狭长而较矮的床,亦泛指床。 慰劳:慰问犒劳。
[3]阿史那:复姓。古突厥姓氏。突厥有十姓,所生子皆以母族为姓,阿史那便是其中之一。突厥可汗多出于此姓。后归附隋唐者,有的改姓史。 特勒:为“特勤”之误,为突厥官名。突厥三大显爵之一,地位仅在叶护、设之下。 典:主持;主管。 设:突厥别部典兵者之称。
[4]爵:爵位,爵号,官位。
[5]仆射(yè):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皆有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射者掌事,所以诸官之长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至于宋代。其他仆射的名称大都废除。故魏晋南北朝至宋的仆射,专指尚书仆射而言。
[6]甘州:古州名。西魏废帝改西凉州为甘州,治永平(隋改名张掖,今甘肃张掖)。因甘峻山为名。辖今甘肃嘉峪关市以东弱水上游。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八月庚寅(二十三日),岐州刺史柴绍在杜阳谷打败突厥。壬申(二十五日),突厥阿史那思摩入朝谒见,高祖带他坐在御座上,向他表示慰劳。阿史那思摩容貌很像胡人,不像突厥人,所以处罗怀疑他不是出于阿史那种族,阿史那思摩历经处罗、颉利两代,经常担任夹毕特勤,始终不能为设掌握军权。入朝以后,高祖赐给他和顺王的爵位。丁酉(三十日),派遣左仆射裴寂出使突厥。九月癸卯(初六日),突厥侵犯绥州,都督刘大俱出击并打败了他们,俘获特勤三人。冬十月己巳(初三日),突厥侵犯甘州。
【原文】
八年。初,上以天下大定,罢十二军[1]。既而突厥为寇不已,辛亥,复置十二军,以太常卿窦诞等为将军,简练士马,议大举击突厥[2]。甲寅,凉州胡睦伽陀引突厥袭都督府,入子城,长史刘君杰击破之[3]。
【注文】
[1]罢:废除;取消。 十二军:指唐高祖武德初年于关中所置以参旗、鼓旗、玄戈、井钺(yuè)、羽林、骑官、折威、平道、招摇、苑游、天纪、天节为名号的十二支军队。
[2]太常卿:古代官名。秦置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为九卿之一,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 窦诞(生卒年不详):窦抗第三子。隋文帝仁寿中,起家为朝请郎。隋恭帝义宁初,为丞相府祭酒、殿中监,封安丰郡公,跟从太宗征薛举,为元帅府司马。不久任刑部尚书,转太常卿。唐太宗贞观初,召拜右领军大将军,转大理卿、莘国公。
[3]凉州:古州名,治今甘肃武威。唐时辖境仅及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 睦伽陀:唐初少数民族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即内城及附郭的瓮城或月城。 刘君杰:唐初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当初,高祖认为天下大局已定,废除了十二军的建制。但不久突厥不断前来骚扰,五月辛亥(十八日),又重新设置了十二军,任命太常卿窦诞等人为将军,挑选操练人马,商议大举出击突厥。甲寅(二十一日),凉州胡人睦伽陀带领突厥袭击都督府,攻入内城,长史刘君杰出击把他们打败。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关中十二军示意图
【原文】
夏六月丙子,遣燕郡王李艺屯华亭县及弹筝峡,水部郎中姜行本断石岭道以备突厥[1]。丙戌,颉利可汗寇灵州。丁亥,以右卫大将军张瑾为行军总管以御之,以中书侍郎温彦博为长史[2]。先是,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秋七月甲辰,上谓侍臣曰:“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3]。”己酉,突厥颉利可汗寇相州[4]。丙辰,代州都督蔺謩与突厥战于新城,不利,复命行军总管张瑾屯石岭,李高迁趋大谷以御之[5]。丁巳,命秦王屯蒲州以备突厥[6]。
【注文】
[1]李艺(?—627年):即罗艺。唐初将领,字子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襄阳区)人。隋炀帝大业中,以军功官至虎贲(bēn)郎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以地归唐,赐姓李,封燕郡王。累建战功,后率兵反唐,兵败为部下所杀。 华亭县:古县名,县治在今甘肃华亭。 弹筝峡:古地名,今甘肃平凉西北。 水部:中国古代中央官署名。西汉少府下设都水长及丞,掌管水利。三国魏置水部,掌航政与水利,主官为水部郎中。两晋、南北朝尚书有水部一曹,主官为尚书水部郎,掌有关水道政令。历晋、宋、齐、后魏、北齐并有水部郎中,梁、陈为侍郎。后周冬官府有司水中大夫。隋时以水部为工部四司之一,此制度一直沿用至宋。隋设都水台,置使者及丞。唐代工部内设水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管津济、船舻(lú)、渠梁、堤堰、沟洫、渔捕、运漕、碾硙(wèi)之事。 郎中:古代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姜行本(?—645年):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唐代杰出的工程营造家。唐太宗贞观中为将作少匠(一说为将作大匠),后转左屯卫将军。卒后赠左卫大将军,郕(chéng)国公,陪葬昭陵。
[2]右卫大将军:右卫的长官。隋朝置一人,正三品,掌宫掖禁御,督摄仗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右翊卫大将军,总府事,并统诸鹰扬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右卫府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去府字,掌宫禁宿卫,总制五府及外府。唐德宗时改居上将军之下。 张瑾(生卒年不详):唐高祖时大将,并州道行军总管。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温彦博(575—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大雅之弟,唐初宰相。
[3]贪婪:贪得无厌,不知足。
[4]相州:古州名,北魏置。州治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
[5]蔺(lìn)謩(mó)(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謩,“谟”的异体字。 石岭:古地名,在今山西阳曲东北关城一带。 大谷:古地名,今山西太谷。
[6]蒲(pú)州:古州名,今山西临猗(yī)县临晋镇。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夏六月丙子(十四日),唐派遣燕郡王李艺将军队驻扎在华亭县及弹筝峡,水部郎中姜行本切断石岭通道,以防备突厥。丙戌(二十四日),颉利可汗侵犯灵州。丁亥(二十五日),任命右卫大将军张瑾为行军总管,抵抗突厥,任命中书侍郎温彦博为长史。在此之前,高祖给突厥的书信全用与对方平等的礼节。秋七月甲辰(十二日),高祖对身边的大臣说:“突厥贪得无厌,我将征讨他们,从今以后不要再以书信的方式与他们交往,全部用诏书或敕令。”己酉(十七日),突厥颉利可汗侵犯相州。丙辰(二十四日),代州都督蔺謩与突厥在新城交战失利,高祖又命令行军总管张瑾在石岭驻兵,李高迁赶往大谷防御突厥。丁巳(二十五日),高祖命秦王李世民前往蒲州驻兵以防备突厥。
【原文】
八月壬戌,突厥逾石岭寇并州,癸亥,寇灵州,丁卯,寇潞、沁、韩三州[1]。诏安州大都督李靖出潞州道,行军总管任瓌屯太行以御突厥[2]。颉利可汗将兵十余万大掠朔州[3]。壬申,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与突厥战于太谷,全军皆没,瑾脱身奔李靖[4]。行军长史温彦博为虏所执,虏以彦博职在机近,问以国家兵粮虚实,彦博不对,虏迁之阴山[5]。庚辰,突厥寇灵州,甲申,灵州都督任城王道宗击破之。丙戌,突厥寇绥州。丁亥,颉利可汗遣使请和而退。
【注文】
[1]潞(lù):即潞州,治今山西长治。 沁(qìn):即沁州,治今山西沁源。 韩:即韩州,今山西襄垣北。
[2]安州:古州名,今河北定州。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多种兵书,多亡佚。 任瓌(guī)(?—629年):唐开国功臣,字玮,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隋时任韩城尉,唐时任谷州刺史。王世充多次攻打新安,都被任瓌击败,因功被封为管国公。后平徐圆朗、辅公祏(shì)有功,终于通州都督。 太行:即太行山;或太行关,在今山西晋城南。
[3]掠:抢劫,夺取。
[4]太谷:古地名,今山西太谷。
[5]机近:参与朝廷机要的大臣。 阴山:山名,横亘于内蒙古中部和河北北部。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八月壬戌(初一日),突厥越过石岭侵犯并州,癸亥(初二日),突厥侵犯灵州,丁卯(初六日),突厥侵犯潞州、沁州、韩州等三州。高祖下诏命安州大都督李靖从潞州道出兵,行军总管任瓌驻军太行山以防御突厥。颉利可汗带兵十多万人大规模掠夺朔州。壬申(十一日),并州道行军总管张瑾在太谷和突厥交战,全军覆没,张瑾单独逃走投奔李靖。行军长史温彦博被突厥捉去,突厥以为温彦博的职务接近机要的官职,便向他询问国家的军队和粮食的虚实情况,温彦博不予回答,突厥便把他移送到阴山。庚辰(十九日),突厥侵犯灵州,甲申(二十三日),灵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打败了突厥。丙戌(二十五日),突厥侵犯绥州。丁亥(二十六日),颉利可汗派遣使者请求和好后退兵。
【原文】
九月癸巳,突厥没贺咄设陷并州一县,丙申,代州都督蔺謩击破之[1]。丙午,右领军将军王君廓破突厥于幽州,俘斩二千余人[2]。突厥寇蔺州[3]。冬十月,突厥寇鄯州,遣霍公柴绍救之[4]。十一月戊戌,突厥寇彭州[5]。
【注文】
[1]没贺咄设:即“莫贺咄设”,颉利曾为此典兵官,但此非颉利。 陷:攻破,占领。
[2]右领军:古代武官名,东汉献帝建安中曹操置,统领禁卫军。 王君廓(kuò)(?—627年):并州石艾(今山西平定)人。自幼家贫,牙行出身,精于骑射。是唐朝开国功臣之一,有勇有谋,但由于王君廓为人狡桀多变,最终被流放。
[3]蔺(lìn)州:古地名,今山西柳林西北。
[4]鄯(shàn)州:古地名,今青海乐都。
[5]彭(péng)州:古地名,即彭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彭原县,今甘肃庆阳西峰区北。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九月癸巳(初二日),突厥没贺咄设攻陷并州的一个县,丙申(初五日),代州都督蔺謩(mó)打败了他的进攻。丙午(十五日),唐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在幽州打败突厥,俘虏斩首共二千余多人。突厥侵犯蔺州。冬十月,突厥侵犯鄯州,高祖派遣霍公柴绍救援。十一月戊戌(初八日),突厥侵犯彭州。
【原文】
九年春二月丁亥,突厥寇原州,遣折威将军杨毛击之[1]。三月辛亥,突厥寇灵州。癸丑,南海公欧阳胤奉使在突厥,帅其徒五十人谋掩袭可汗牙帐,事泄,突厥囚之[2]。丁巳,突厥寇凉州,都督长乐王幼良击走之[3]。
【注文】
[1]折威将军:关中十二道中的宁州(今甘肃宁县)道置有折威军,其中长官为折威将军,为关中十二将军之一。 杨毛(生卒年不详):唐初宁州折威将军。
[2]欧阳胤(yìn)(生卒年不详):潭州(治今湖南长沙)人,唐初官至光州刺史,封南海郡公。 牙帐:中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hé)、突厥、沙陀的“首都”称为牙帐。 泄:泄露。
[3]幼良:即李幼良(?—627年),唐宗室,官至凉州都督。朝廷疑其谋反,赐死。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春二月丁亥(二十八日),突厥侵犯原州,唐派遣折威将军杨毛出击。三月辛亥(二十三日),突厥侵犯灵州。癸丑(二十五日),南海公欧阳胤奉命出使突厥,率领他的随从属下五十人策划袭击可汗的牙帐,结果事情泄露,突厥囚禁了他。丁巳(二十九日),突厥侵犯凉州,都督长乐王李幼良打退了他们。
【原文】
夏四月丁卯,突厥寇朔州,庚午,寇原州,癸酉,寇泾州[1]。戊寅,安州大都督李靖与突厥颉利可汗战于灵州之硖石,自旦至申,突厥乃退[2]。癸未,突厥寇西会州[3]。五月戊戌,突厥寇秦州[4]。突厥寇兰州[5]。六月,突厥寇陇州,辛未,寇渭州,遣右卫大将军柴绍击之[6]。秋七月己丑,柴绍破突厥于秦州,斩特勒一人,士卒首千余级[7]。八月丙辰,突厥遣使请和。
【注文】
[1]泾(jīng)州:古州名。治今甘肃泾川县北。
[2]硖(xiá)石:三峡名,即今宁夏青铜峡西南黄河岸青铜峡。 申:用以记时,即十五时至十七时为申时。
[3]西会州:古州名。唐武德二年(619年)改会州置西会州,治会宁(今甘肃靖远)。
[4]秦州:古州名,治所在今甘肃天水。
[5]兰州:古地名,今甘肃兰州。
[6]渭州:古州名,治所在今甘肃陇西东南。
[7]特勒:“特勤”之误。突厥的官名。 卒:兵。
【译文】
夏四月丁卯(初九日),突厥侵犯朔州,庚午(十二日),侵犯原州,癸酉(十五日),侵犯泾州。戊寅(二十日),安州大都督李靖和突厥颉利可汗在灵州的硖石进行交战,从天亮直打到日落,突厥才退去。癸未(二十五日),突厥侵犯西会州。五月戊戌(十一日),突厥侵犯秦州。突厥侵犯兰州。六月,突厥侵犯陇州,辛未(十五日),侵犯渭州,朝廷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出击突厥。秋七月己丑(初三日),柴绍在秦州打败突厥,斩杀特勤一人,斩杀将士千余人。八月丙辰(初一日),突厥派遣使者来求和。
【原文】
癸亥,诏传位于太子[1]。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2]。
【注文】
[1]诏:下诏书。
[2]即:登上;走上。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八月癸亥(初八日),高祖下诏把皇位传给太子李世民。甲子(初九日),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原文】
初,稽胡酋长刘屳成帅众降梁师都,师都信谗,杀之,由是所部猜惧,多来降者[1]。师都浸衰弱,乃朝于突厥,为之画策,劝令入寇[2]。于是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余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京师戒严[3]。
【注文】
[1]稽胡:古族名,“匈奴”的别种。 酋(qiú)长:部落的首领。 刘屳(xiān)成:唐初少数民族酋长,生平事迹不详。 谗:谗言,陷害别人的坏话。
[2]衰弱:事物由强转弱。 画:谋划;策划。
[3]武功:古地名,今陕西武功西北。
【译文】
起初,稽胡酋长刘屳成率领部众投降梁师都,梁师都听信谗言,杀了他,从此他的部下有些猜疑和畏惧,很多人前来投降唐朝。梁师都势力逐渐衰弱,于是便向突厥称臣,替突厥出谋划策,劝突厥前来侵犯唐朝。因此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合兵十余万骑侵犯泾州,进攻到武功,京师戒备森严。
【原文】
己卯,突厥进寇高陵[1]。辛巳,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大破之,获其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千余级[2]。癸未,颉利可汗进至渭水便桥之北,遣其腹心执失思力入见,以观虚实[3]。思力盛称:“颉利、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4]。”上让之曰:“吾与汝可汗面结和亲,赠遗金帛,前后无算[5]。汝可汗自负盟约,引兵深入,于我无愧[6]。汝虽戎狄,亦有人心,何得全忘大恩,自夸强盛,我今先斩汝矣[7]。”思力惧而请命[8]。萧瑀、封德彝请礼遣之,上曰:“我今遣还,虏谓我畏之,愈肆凭陵[9]。”乃囚思力于门下省[10]。
【注文】
[1]高陵:古县名,县治在今陕西高陵西南。
[2]俟斤(sìjīn):突厥部酋高级官称之一。 阿史德乌没啜(chuò)(生卒年不详):东突厥贵族。阿史德,突厥姓氏。
[3]渭水:水名,又称“渭河”,源出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jīng)水入黄河。 便桥:又名便门桥、西渭桥、咸阳桥。在今陕西咸阳市南渭河上。 腹心:比喻极亲近的人;心腹。 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东突厥部酋。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降唐,先后擢将军、大将军,尚九江公主,拜驸马都尉,封安国公,终归州刺史,卒于龙朔中(661—663年)。谥号为“景”。
[4]盛(shèng):极力;表程度深。
[5]结:缔结。 无算:形容数目巨大,难以算计。
[6]愧:惭愧。
[7]何得:怎能;怎会。
[8]请命:求告免死。
[9]礼遣:以礼遣送。 肆:恣纵,放肆。
[10]门下省:古代官署名,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其中心工作是审议和封驳,掌“出纳帝命”。
【译文】
八月己卯(二十四日),突厥出兵侵犯高陵。辛巳(二十六日),泾州道行军总管尉迟敬德与突厥在泾阳交战,大破突厥军,虏获他们的俟斤阿史德乌没啜,斩首一千多人。癸未(二十八日),颉利可汗进兵到渭水便桥北岸,派遣他的心腹执失思力入朝谒见,观察虚实。执失思力宣称:“颉利、突利二可汗率军百万,现在已经来到。”太宗斥责他说:“我和你们可汗当面缔结和亲,又赠送金帛,前前后后数量都无法计算。你们可汗自己违背盟约,率领兵马深入我国境内,对我没有任何惭愧之情。你虽是戎狄族人,也应当有人心,怎能把我们的恩惠全都忘了,还自夸你们强盛,我现在先杀了你。”执失思力恐惧请求饶命。萧瑀、封德彝也请求按礼节放他回去,太宗说:“如果我现在放他回去,突厥以为我惧怕他们,就会更加肆意侵凌我们。”于是把执失思力囚禁在门下省。
【原文】
上自出玄武门,与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1]。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2]。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3]。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4]。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5]。上曰:“吾筹之已孰,非卿所知[6]。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7]。我若示之以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8]。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知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9]。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10]。制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11]。”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12]。上即日还宫[13]。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14]。突厥引兵退[15]。
【注文】
[1]上:指唐太宗。 高士廉(575—647年):名俭,字士廉,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因得罪隋炀帝,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xiǎn)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在唐太宗贞观年间,任侍中,封义兴郡公,为安州(今湖北安陆西北)都督、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封申国公。主持编撰《氏族志》。凌烟阁图像高士廉位列第六。 径:径直;直接。
[2]罗拜:四面围绕着下拜。
[3]俄:短暂的时间,一会儿。 旌(jīng):古代用牦牛尾或兼五彩羽毛饰竿头的旗子。 甲: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也叫“铠(kǎi)”。 蔽:遮住,遮掩。 军容:指军队和军人的礼仪法度、风纪阵威和武器装备。
[4]麾(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借用做指挥。 布陈:分布陈列;陈列。
[5]叩(kòu):通“扣”。拉住。
[6]筹:策划。 孰:通“熟”。精审,仔细。
[7]抵(dǐ):到达。 郊甸(diàn):城郭外称郊。郊外为甸。 国内有难:指玄武门之变。
[8]复制:继续控制。
[9]曜(yào):炫耀;显示。
[10]固:巩固;使坚固;加固。
[11]制服:用强力使之驯服。
[12]请和:请求讲和。
[13]即日:当天;当日。
[14]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斩白马:又称“刑马”“刑白马”。古代大盟会,往往斩白马以为盟誓之礼仪。 盟:结盟。
[15]引:带领。
【译文】
唐太宗亲自从玄武门出发,和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来到渭水上,同颉利可汗隔着渭水谈话,谴责他违背盟约。突厥人大为吃惊,纷纷跳下马来围绕太宗跪拜。不久唐军相继赶到,旌旗盔甲遮遍原野,颉利可汗见执失思力没有回来,而太宗亲自挺身轻装出马,军队阵容整齐而盛大,脸上有些害怕的神色。太宗用旗子指挥各军退后布阵,独自留下来和颉利谈话。萧瑀等认为太宗有些轻敌,拽着马头坚决劝阻。太宗说:“我已经周密地筹划过了,你们还不了解其中用意。突厥之所以敢举国来犯,就是因为我们国内有内乱,我刚即位,认为我们不能抵御他们。如果我表现出软弱无力,关闭城门防守,突厥必然放纵他的兵马大规模抢掠,那就无法再制止他们了。所以我轻骑独自前来,做出看不起他们的样子,又可炫耀我们的军容震慑他们,让他们知道我肯定要与他们作战,出其不意,使敌人的企图落空。突厥已深入我们的腹地,必然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如果我军与他们交战必能取胜,和谈也一定能稳固了。制服突厥,就在此一举,你们等着看吧。”当天,颉利可汗来请求讲和,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太宗当日便回宫中。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乙酉(三十日),太宗李世民又驾临城西,杀白马歃(shà)血,和颉利在便桥之上结盟,突厥率领兵马回去。
渭水便桥之盟示意图
【原文】
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军争[请]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1]。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2]?”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唯贿是求[3]。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击其众,势如拉朽[4]。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伏兵邀其前,大军窃其后,覆之如反掌耳[5]。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6]。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7]。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固当自退,志意骄堕,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俟衅,一举可灭也[8]。‘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9]?”瑀再拜曰:“非所及也[10]。”
【注文】
[1]和:求和。
[2]策:计谋,主意,办法。
[3]唯贿是求:一味追求贿赂。
[4]达官:泛指高官。 谒(yè):拜见。 缚(fù):捆绑。 拉朽:形容极容易摧毁。拉:摧毁。朽:朽烂的木头。
[5]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李治继位后,欲立武则天昭仪为皇后,无忌认为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自缢,籍没其家。 邀:邀击;拦击。 覆:翻,倾倒。
[6]浅:不久,时间短。 静:恬淡;平和。
[7]得志:实现其志愿。
[8]卷甲韬(tāo)戈(gē):收起甲胄军械以息战求和。卷:收藏。韬:隐藏,隐蔽。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 啖(dàn):引诱,利诱。 堕:堕落。 俟(sì)衅(xìn):等待间隙。衅,事端,破绽。
[9]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想要得到他,一定得给对方一些满足。唐太宗引《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思想作为他的战略原则。
[10]非所及:不是自己所能达到的。
【译文】
萧瑀向太宗请教说:“突厥没有准备言和的时候,诸军都争相请战,陛下不允许,臣等对陛下的做法很是疑惑。不久突厥自动退却,奥秘在哪里呢?”太宗说:“我观察突厥的兵马虽多,但却军容不整,他们君臣的意图只是贪图财物。当他们请和的时候,唯独可汗留在渭水的西岸,他们的高官都来拜见我,我如果把他们灌醉了再捆绑起来,乘机袭击他们的兵马,就像摧枯拉朽之势一样。再命长孙无忌、李靖在幽州埋伏兵力等待着他们,敌人如果逃回,伏兵在其前截击,大军跟踪追击于后,消灭他们易如反掌。我之所以不肯和他们交战,是因为我即位时间还短,国家尚未安定,老百姓还未富裕,应当休养生息,暂时安抚他们。一旦和突厥作战,就会有很多损失,与敌人结怨深了后,他们会害怕而更加防备,那么我们就无法如意行事了。所以我卷甲藏戈不战,给他们些金帛作引诱,他们的欲望得到满足以后,自然就退却,他们的意志也必然骄傲堕落,不再防备,我们可以养足威力,等待时机一举歼灭他们。‘想要得到,必得付出’,就是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吧!”萧瑀一再拜谢说:“这不是我能想到的。”
【原文】
九月,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1]。上不受,但诏归所掠中国户口,征温彦博还朝[2]。丁未,上引诸卫将卒习射于显德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小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寇来莫之能御[3]。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无事,则为汝师,突厥入寇,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4]!”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上亲临试,中多者赏以弓、刀、帛,其将帅亦加上考[5]。
【注文】
[1]颉利:突厥颉利可汗。
[2]上:皇上。自武德九年八月甲子日后,凡称上者,皆指太宗。 但诏归:只是诏命归还。 户口:指人口。 征温彦博还朝: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八月,温彦博被突厥所执。九月,太宗征召彦博还朝。
[3]显德殿:宫殿名。唐长安东宫第一大殿,位于东宫南面中部嘉德门内。建于隋,原称嘉德殿,唐初改名显德殿。此为东宫正殿,是皇太子举行政治活动处。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在此即帝位,后常在此会见群臣,处理朝政。 侵盗:侵凌盗窃。 人主:旧时专指一国之主,即帝王。 逸游:淫逸游乐。
[4]汝曹:你们。曹,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穿池:犹凿池。 筑:建造,修盖。 矢:箭。 庶几:表示在上述情况下才能实现某种希望。 少:稍稍,稍微。
[5]亲临试:亲自莅临,加以验试。 上考:上等考功。唐考功之法,上、中、下皆分三等。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九月,突厥颉利可汗向唐献马三千匹,羊一万只。太宗不接受,只是诏命让他归还掠去的中原人口,让温彦博回到朝廷。丁未(二十二日),太宗带领诸卫将士在显德殿庭院中练习射箭,告诉他们说:“戎狄侵扰掠夺,自古就有,值得忧虑的是边境稍微安定,人主就安逸游荡忘记战备,这样敌寇攻来了,无法抵御。现在我不让你们修池榭筑宫苑,专让你们练习射击,平时没有事情做的时候,我做你们的老师,一旦突厥来进犯,我就做你们的将军,只有这样,中原的百姓才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于是太宗每日带领数百人在殿庭里教他们射箭,太宗亲自考核,射中多的赏赐给他们弓箭、短刀和布帛,对那些将帅,太宗也用上等考功考核他们。
【原文】
太宗贞观元年夏五月,苑君璋帅众来降[1]。初,君璋引突厥陷马邑,杀高满政,退保恒安[2]。其众皆中国人,多弃君璋来降[3]。君璋惧,亦降,请捍北边以赎罪,上皇许之[4]。君璋请约契,上皇遣雁门人元普赐之金券[5]。颉利可汗复遣人招之,君璋犹豫未决[6]。恒安人郭子威说君璋,以:“恒安地险城坚,突厥方强,且当倚之以观变,未可束手于人[7]。”君璋乃执元普送突厥,复与之合,数与突厥入寇[8]。至是,见颉利政乱,知其不足恃,遂帅众来降[9]。上以君璋为隰州都督、芮国公[10]。
【注文】
[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自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
[2]马邑:古县名,县治在今山西朔州。 恒安:古地名,今山西大同附近。
[3]中国:中原。
[4]捍:保卫,抵御。 赎罪:用某种实际表现抵销罪过。 上皇:太上皇的简称,这里指唐高祖李渊。
[5]请约契(qì):请求赐予金契。 雁门:古地名,唐、五代方镇。治所在今山西代县。 元普:生平事迹不详,雁门人,活动于唐初。 金券(quàn):即铁劵。是皇帝赐给功臣使其世代享受某些特权的铁契。
[6]招:邀请。 犹豫未决:指拿不定主意,下不了决心。
[7]郭子威:生平事迹不详,恒安人,活动于唐初。 倚(yǐ):依靠;依赖。
[8]合:联合。
[9]恃:依赖,依靠。
[10]隰(xí)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山西隰县。 芮(ruì):古国名。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夏五月,苑君璋率领手下兵马前来投降。当初,苑君璋带领突厥攻陷马邑,杀了高满政,退兵守卫恒安。他的部下都是中原人,大多数人背弃苑君璋来投降唐朝。苑君璋十分恐惧,也主动来投降,请求捍卫北方边境来赎罪,太上皇答应了他。苑君璋请求订立契约,太上皇派遣雁门人元普送给他金券。颉利可汗又派人招他,君璋犹豫没有决定。恒安人郭子威劝苑君璋说:“恒安地势险要,城池坚固,突厥正在强盛之时,暂时应当依靠他们,再观察形势如何变化,不可轻易束手投降。”苑君璋于是捉住元普送往突厥,又一次与突厥联合,多次与突厥侵犯边境。到这时,看到颉利政治混乱,知道无法再靠他,于是率领人马来投降唐朝。太宗任命苑君璋为隰州都督、芮国公。
【原文】
初,突厥性淳厚,政令质略[1]。颉利可汗得华人赵德言,委用之[2]。德言专其威福,多变更旧俗,政令烦苛,国人始不悦[3]。颉利又好信任诸胡而疏突厥,胡人贪冒,多反复,兵革岁动[4]。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5]。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浸弱[6]。言事者多请击之,上以问萧瑀、长孙无忌曰:“颉利君臣昏虐,危亡可必[7]。今击之则新与之盟,不击恐失机会,如何而可[8]?”瑀请击之[9]。无忌对曰:“虏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10]。”上乃止。
【注文】
[1]淳厚:淳朴敦厚。 略:简明、简洁;简略。
[2]赵德言(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人。中原战乱,他北投突厥。被颉利可汗重用,本来突厥习俗简单,治理简便。颉利可汗听从赵德言的建议,加强可汗的权力,法令严苛,使突厥各部首领纷纷不满。突厥各部开始背叛颉利可汗,埋下了后来突厥败亡的种子。
[3]威福:原指统治者的赏罚之权,后多谓当权者妄自尊大,恃势弄权。
[4]贪:贪婪。多欲而不知满足。 冒:贪求,不知满足地追求。 兵革:指战争。
[5]馁(něi):饥饿。
[6]不给:不能给予,亦即不充。 敛(liǎn):征收。 离怨:离心怨恨。
[7]昏虐:昏昧暴虐。 危亡可必:必定危亡。
[8]如何:怎样。
[9]击:打击。
[10]弃信劳民:废弃信约,烦劳士民。
【译文】
最初,突厥人性情淳朴敦厚,政令简朴疏略。颉利可汗得汉人赵德言,便加以重用。赵德言专权,作威作福,改变了突厥许多旧有的风俗,政策法令繁杂苛刻,突厥人民很不满意。颉利可汗又喜欢信任重用其他胡人而疏远突厥本族人,胡人贪得无厌,反复无常,年年发动战争,又赶上天下大雪,深达数尺,牲畜很多冻死,连年发生饥荒,百姓饥寒交迫,死者很多。颉利可汗挥霍无度难以补给,只有加重对各部落征收赋税,由此内外离心怨恨,各部落大都背叛了他,军事力量逐渐衰弱。大臣议事时多请求出兵进击突厥,太宗就这一问题询问萧瑀(yǔ)、长孙无忌说:“颉利君臣都昏庸暴虐,危亡是必然的,现在出兵讨伐,却刚刚与他们缔结了盟约,不打又怕失去了机会,怎样才好?”萧瑀请求出兵攻打。长孙无忌回答说:“突厥并没有侵犯边塞,我们背信劳民,不是正义之师的做法。”太宗于是停止出兵。
【原文】
初,西突厥曷萨那可汗方强,敕勒诸部皆臣之,曷萨那征税无度,敕勒相帅叛之,附于颉利[1]。颉利政乱,薛延陁与回纥拔野古等叛之,颉利不能制[2]。事见《唐平铁勒》。
【注文】
[1]曷(hé)萨那:即处罗可汗。 敕(chì)勒:中国古代民族名,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铁勒。隋时敕勒人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匈奴人称其为丁零,鲜卑人因其使用车轮高大的车子,称之为高车。汉朝击溃北匈奴之后,敕勒的地域开始南移,与中原的汉人交往。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敕勒人和柔然人活动于中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帅:同“率”。
[2]薛延陁(tuó):敕勒部落之一,也称“薛延陀”,他们是部落联合体,由薛与延陀组成。是东部高车一部落。曾经随阿伏至罗到准噶尔盆地建高车国。南北朝时游牧于阿尔泰山西南、额尔齐斯河一带,少数留在于都斤山。他们的军力很大。曾经多次反叛。公元605年,他们的首领乙失钵驱逐突厥泥厥处罗可汗。后被射匮可汗重新征服。 回纥(hé):我国古代西北方少数民族名。后亦称“回鹘(hú)”。回鹘部落联盟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草原回鹘汗国于公元9世纪中期被黠戛斯灭亡后,分三支西迁。回纥是维吾尔族的先民。从公元646年回纥汗国建立,到公元840年汗国灭亡的近两百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拔野古:称拔野固,或者叫作拔曳古,漫散于漠北,方圆千里,在今克鲁伦、海拉尔两河北境,故处仆骨之东,西与黑龙江境内的靺(mò)鞨(hé)诸部相邻近。
【译文】
当初,西突厥曷萨那可汗正值强盛,敕勒各部都向他称臣,曷萨那横征暴敛,敕勒各部落相继背叛了他,归附了颉利可汗。颉利可汗政局混乱后,薛延陀和回纥拔野古等也叛变,颉利可汗不能控制他们。事见《唐平铁勒》。
【原文】
颉利益衰,国人离散[1]。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颉利恐唐乘其弊,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实设备焉[2]。鸿胪卿郑元璹使突厥还,言于上曰:“戎狄兴衰,专以羊马为候[3]。今突厥民饥畜瘦,此将亡之兆也,不过三年[4]。”上然之[5]。群臣多劝上乘间击突厥,上曰:“新与人盟而背之,不信;利人之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6]。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之[7]。”
【注文】
[1]离散:分离;分散。
[2]扬言: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 实设备焉:事实上在预设防备。
[3]鸿胪卿:古代官署名。掌宾客及凶仪之事的官。秦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至北齐,置鸿胪寺,后代沿置。 以羊马为候:以羊马的多少当作占候的标准。
[4]兆:征兆,预兆。
[5]然:以为……对;同意。
[6]盟:结盟。 利人之灾:乘人灾祸而取利。
[7]六畜:或称“六扰(驯服)”“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译文】
颉利可汗日益衰落,国内的百姓离散。又赶上天下大雪,平地就有数尺深,羊马很多都冻死了,百姓饥寒交迫。颉利可汗担心唐军乘他衰弱之机进攻,就带兵马进入朔州境内,声称是会合狩猎,实际上是防御唐军。鸿胪卿郑元璹(shú)出使突厥回来,对太宗说:“戎狄的盛衰,以羊马的多少为标志。现在突厥百姓饥饿,牲畜瘦弱,这是将要灭亡的征兆,时间不过三年。”太宗认为他说得对。群臣多劝太宗乘此机会攻打突厥,太宗说:“刚与人家结盟就违背盟约,这是不讲信用;利用人家的灾难自己取利,这是不仁义;乘人之危来取胜,这是不勇武。即使是突厥的各部落都叛变了他,牲畜全都死光,我都始终不攻打他,一定要等他有罪过,然后再去征讨他。”
【原文】
二年[1]。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直幽州之北,主东偏,奚、霫等数十部多叛突厥来降,颉利可汗以其失众,责之[2]。及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突利讨之,突利兵又败,轻骑奔还[3]。颉利怒,拘之十余日而挞之,突利由是怨,阴欲叛颉利[4]。颉利数征兵于突利,突利不与,表请入朝[5]。上谓侍臣曰:“向者突厥之强,控弦百万,凭陵中夏,用是骄恣,以失其民[6]。今自请入朝,非困穷肯如是乎[7]?朕闻之,且喜且惧[8]。何则[9]?突厥衰则边境安矣,故喜。然朕或失道,他日亦将如突厥,能无惧乎[10]!卿曹宜不惜苦谏,以辅朕之不逮也[11]。”
【注文】
[1]二年:指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2]建牙:古时出征建立军旗,叫作“建牙”,此为突厥的王庭所在。 主东偏:主管东边的部落。 奚(xī)、霫(xí):古民族名,隋唐时居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以射猎为生。
[3]欲谷设(生卒年不详):唐初颉利可汗之子。 轻骑:单骑。
[4]拘:逮捕或扣押。 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
[5]表请:上表请求。
[6]向:从前,旧时。 控弦:能骑射者。指军队。 凭陵中夏:凭势侵凌中华。 用是骄恣(zī):以此骄傲放恣。
[7]困穷:穷困;贫穷。 肯如是乎:岂肯如此。
[8]且: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
[9]何则: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
[10]朕或失道:我一旦有失君道。或: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失道:违背道义;无道。
[11]卿曹:卿辈。 辅:帮助,佐助。 不逮:不及之处。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当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立牙帐值守幽州以北,主持东部事务,奚、霫等数十部大多数叛变突厥来降唐,颉利可汗责备他失去了这些部族。等到薛延陀、回纥等打败欲谷设,颉利可汗派遣突利可汗去征讨,结果突利的兵又被打败,单枪匹马跑回来。颉利可汗大怒,把他囚禁了十多天,并鞭打他,突利因此非常怨恨颉利,暗中想背叛他。颉利可汗几次向突利可汗征兵,突利可汗都不给他,突利可汗上表请求入朝。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以前突厥强盛,军队一百多万,侵扰中原,因此骄横恣肆,才失去了民心。现在自己请求归附,如果不是身陷困境能够这样吗?我听了又惊又喜,为什么呢?突厥衰弱了,那么大唐边境可以得到安宁,所以高兴。但是,如果我也失道,不用多久也会像突厥一样,能不令人恐惧吗?你们这些人应该不吝惜直言苦谏,以辅助和纠正我不到之处。”
【原文】
颉利发兵攻突利,夏四月丁亥,突利遣使来求救。上谋于大臣曰:“朕与突利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1]。然颉利亦与之有盟,奈何[2]?”兵部尚书杜如晦曰:“戎狄无信,终当负约,今不因其乱而取之,后悔无及[3]。夫取乱侮亡,古之道也[4]。”
【注文】
[1]与突利为兄弟: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八月,颉利、突利二可汗入寇。李世民大智大勇,利用二可汗之间的疑忌心理,与突利结为兄弟。
[2]颉利亦与之有盟:指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八月,颉利进至渭水便桥。刚即帝位的太宗与之隔水而语,责其负约。随即,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
[3]兵部尚书:古代官名,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曹魏时置五兵尚书,隋唐始设兵部,成为六部之一。 杜如晦(585—630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区西南)人,唐朝名相。他是李世民夺取政权、开创贞观之治中的主要谋臣之一,深受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房玄龄并称“房谋杜断”。
[4]取乱侮亡:古代国家的一种自视正义的对外策略。指夺取政治荒乱的国家,侵侮将亡的国家。
【译文】
颉利可汗举兵攻击突利可汗,夏四月丁亥(十一日),突利可汗派遣使者来唐请求救援。太宗和大臣们商议说:“我和突利可汗情同兄弟,他有急难不能不救。然而我和颉利可汗也有盟约,应该怎么办?”兵部尚书杜如晦说:“戎狄没有信义,最终必定负约,现在不乘他们内乱而攻取,后悔就来不及了。再说取乱攻亡,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道理。”
【原文】
丙申,契丹酋长帅其部落来降。颉利遣使,请以梁师都易契丹[1]。上谓使者曰:“契丹与突厥异类,今来归附,何故索之[2]?师都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受而庇之[3]。我兴兵致讨,转来救之,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4]。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易之也[5]。”先是,上知突厥政乱,不能庇梁师都,以书谕之,师都不从[6]。上遣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图之[7]。旻等数遣轻骑践其禾稼,多纵反间,离其君臣,其国渐虚,降者相属[8]。其名将李正宝等谋执师都,事泄来奔,由是上下益相疑[9]。旻等知可取,上表请兵[10]。上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击之,又遣旻等据朔方东城以逼之[11]。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刘兰成偃旗卧鼓不出[12]。师都宵遁,兰成追击,破之[13]。突厥大发兵救师都,柴绍等未至朔方数十里,与突厥遇,奋击,大破之,遂围朔方[14]。突厥不敢救,城中食尽,壬寅,师都从父弟洛仁杀师都以城降,以其地为夏州[15]。
【注文】
[1]易契丹:交换契丹酋长及其部落。
[2]异类:不同种类。 索:讨取,要。
[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 庇(bì):保护。
[4]致讨:征讨。 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5]借使:假设连词,假使,即使。
[6]以书谕之:用书信晓谕劝解他。书:信。
[7]夏州:古地名,在今陕西靖边。 刘旻(mín)(生卒年不详):唐初夏州都督长史。 司马: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地位次于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刘兰成(生卒年不详):隋末北海郡的明经,早年跟从李密,李密兵败后降唐。
[8]多纵反间:多次使用反间计。 相属(zhǔ):相继。
[9]李正宝(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
[10]请:请求。
[11]柴绍(?—638年):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字嗣昌。多次跟从唐高祖李渊征伐,以功封霍国公,拜右骁卫大将军,唐太宗贞观中为华州刺史。 殿中少监:唐代官职名,殿中省副长官,从四品上,掌皇帝生活诸事。 薛万均(?—641年):唐朝将领。本敦煌人,后徙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隋炀帝大业末,与弟薛万彻客居幽州(今北京)。唐高祖武德初,与罗艺归唐,高祖授其为上柱国、永安郡公。唐太宗贞观初,跟从柴绍讨梁师都,为行军副总管,击走突厥,以功升任左屯卫将军。贞观八年(634年),为行军副总管跟从李靖讨吐谷浑,军至青海遇敌,他单骑冲入敌阵,诸将随之,斩数千人,勇盖三军,升左屯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639年),以交河道行军副大总管与侯君集击高昌,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年),坐事下狱,忧愤而死,命陪葬昭陵。 朔方:古县名,县治在今陕西靖边北。
[12]偃(yǎn)旗卧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3]宵遁(dùn):趁夜逃跑。
[14]奋击:奋力攻击;奋力搏击。
[15]从父弟:堂弟。 洛仁:即梁洛仁(?—641年),梁师都的堂弟。唐太宗即位后,隋末割据政权只剩下受突厥庇护的梁师都,贞观二年(628年),突厥衰落,唐太宗派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率军进攻梁师都占据的朔方。柴绍、薛万均和刘兰成打败梁师都,围困城池。后梁洛仁杀死师都,献城投降,唐朝以该地建夏州。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丙申(二十日),契丹酋长率领他的部落来降。颉利可汗派遣使者来,请求用梁师都换回契丹。太宗对使者说:“契丹族和突厥并不是同一族,今契丹来归附大唐,你们有什么理由讨回他们?梁师都是中原汉人,但他侵占我们大唐的土地,欺压我们大唐的百姓,突厥接受他还庇护他。我们出兵进行讨伐,你们转过来救他,梁师都已像鱼游釜底,还怕他不被我捉住吗?即使一时得不到他,也终究不会用归顺的契丹百姓去交换。”在此之前,太宗知道知突厥发生内部争斗政局混乱,不能庇护梁师都,便用书信晓谕他,劝他归顺,梁师都执意不从。太宗派遣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寻机剿灭他。刘旻等人多次派遣轻骑践踏他的庄稼,又多次派人进行反间,离间他的君臣关系,他的国力渐渐衰弱,投降唐朝的人接踵而来。梁师都手下名将李正宝等密谋捉住梁师都,事情泄露,投奔唐朝,从此梁氏内部上下之间日益互相猜疑。刘旻等人知道可取,上表请求出兵。太宗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进攻梁师都,又让刘旻等据守朔方东城加以进逼。梁师都带领突厥兵到朔方城下,刘兰成偃旗息鼓按兵不出。梁师都夜间逃走,刘兰成追击,大败梁师都军。突厥征调大量兵力救援梁师都,柴绍等率兵马来到离朔方几十里的地方,和突厥兵相遇,奋力拼杀,大败突厥军,于是包围朔方城。突厥不敢前来救援,城中粮食吃光了。壬寅(二十六日),梁师都的堂弟梁洛仁杀了梁师都举城投降,太宗以梁师都的地盘作为夏州。
【原文】
秋九月己未,突厥寇边,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鄣[1]。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2]。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安用劳民远修鄣塞乎[3]!”
【注文】
[1]乘:登,升。 鄣(zhāng):同“障”。阻塞,阻隔。
[2]修:(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 暴虐(nüè):凶狠残酷。 滋:更加,愈益。 朝夕:犹言一朝一夕。形容短时间。
[3]方:才,刚刚。 公:朝廷;国家。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秋九月己未(十六日),突厥侵犯边境,朝中大臣有人请求修古长城,征发百姓修筑堡垒屏障。太宗说:“突厥灾难频繁,颉利可汗不觉得恐惧而积德行善,反而暴虐愈发厉害,骨肉相残,灭亡就在旦夕之间。我刚刚为了国家扫荡了沙漠上的敌人,怎么能又辛劳百姓到远处去修筑城堡要塞呢?”
【原文】
三年秋八月丙子,薛延陁毗伽可汗遣其弟统特勒入贡,上赐以宝刀及宝鞭,谓曰:“卿所部有大罪者斩之,小罪者鞭之[1]。”夷男甚喜[2]。突厥颉利可汗大惧,始遣使称臣,请尚公主,修婿礼[3]。
【注文】
[1]毗(pí)伽(jiā)可汗(?—734年):原名默棘连,后东突厥大汗。(毗伽是突厥和回鹘大汗常用的尊称之一,但由于毗伽可汗碑的发现,现多指后东突厥的此位可汗。)毗伽为后东突厥创立者骨咄(duō)禄之子,任突厥左贤王。公元716年,东突厥大汗默啜(chuò)可汗死,毗伽之弟右贤王阙特勤起兵杀默啜之子,于公元719年奉兄长默棘连即位,称毗伽可汗。毗伽继位后,任用老臣暾(tūn)欲谷为谋臣,招纳离散的部众,并于公元720年打败唐朝的征讨大军,重振突厥汗国。公元734年,毗伽为权臣梅录啜毒杀,在毒发之前成功复仇杀死梅录啜。 统特勒:是唐朝初年薛延陁的贵族,真珠可汗的弟弟,公元629年,真珠可汗夷男派遣统特勒来朝见唐太宗,唐太宗厚加安抚,赐给他宝精刀及宝鞭,后协助唐太宗灭亡突厥颉利可汗。
[2]夷男(唐初):唐初薛延陁部首领,姓一利咥氏,拥部帐七万余家,附于东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反攻颉利,受唐册封,称真珠毗伽可汗,建牙郁督军山(今杭爱山),为漠北诸部共主。贞观四年(630年),因为颉利兵败,东还建牙于都尉揵山北,拥众二十万。多次遣使至长安献马、牛、羊、橐(tuó)驼,请婚,攻袭突厥李思摩于漠南,被唐兵所败。后仍朝献往来如故。
[3]尚:娶帝王之女为妻。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秋八月丙子(初八日),薛延陁毗伽可汗派遣他的弟弟统特勒前来朝贡,太宗赐给他宝刀和宝鞭,对他说:“你的部下中有犯大罪的就用刀斩决,有小罪的就用鞭抽打他。”夷男非常高兴。突厥颉利可汗十分害怕,开始派遣使者前来臣服,请求迎娶公主,谨修做女婿之礼节。
【原文】
代州都督张公瑾上言突厥可取之状,以为:“颉利纵欲逞暴,诛忠良,昵奸佞,一也[1]。薛延陁等诸部皆叛,二也[2]。突利、拓设、欲谷设皆得罪,无所自容,三也[3]。塞北霜旱,糇粮乏绝,四也[4]。颉利疏其俗类,亲委诸胡,胡人反覆,大军一临,必生内乱,五也[5]。华人入北,其众甚多,比闻所在啸聚,保据山险,大军出塞,自然响应,六也[6]。”上以颉利可汗既请和亲,复援梁师都,丁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讨之,以张公谨为副。九月丙午,突厥俟斤九人帅三千骑来降[7]。戊午,拔野古、仆骨、同罗、奚酋长并帅众来降[8]。
【注文】
[1]张公瑾(?—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唐高祖李渊建唐,张公瑾归国,后为尉迟敬德等人荐于李世民,引入幕府。参与玄武门之变,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拜代州都督。后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在襄州都督任上病死,谥曰“襄”。 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多指奸臣。
[2]部:部落。
[3]拓设:即阿史那社尔(604—655年),唐初大将。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建牙碛(qì)北,与颉利可汗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仆骨、同罗诸部。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归唐,授左骁卫大将军。
[4]糇(hóu):干粮。 乏:缺少。 绝:缺乏。
[5]俗:平凡;普通;一般。 临:到,来。
[6]啸:呼召,号召。 山险:山势险要,难于攀登的地方。 响应:回声相应。
[7]俟(sì)斤:西突厥官号,意为首领。
[8]仆骨: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铁勒部族之一。 同罗:是铁勒人的一个部落。唐代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译文】
代州都督张公瑾上书陈述可取突厥的道理,认为:“颉利可汗奢华暴虐,杀害忠良,亲近奸佞之人,这是其一。薛延陁等各部落已背叛了他,这是其二。突利可汗、拓设、欲谷设都得罪颉利,无法容身,这是其三。塞北地区历经霜冻干旱,粮乏匮乏,这是其四。颉利可汗疏远他的同族人,亲近和重用胡人,胡人反复无常,大军一到,必然发生内乱,这是其五。中原的汉人早年到北方避乱人数很多,近来听说他们聚众武装,占据山隘险要之处,如果大军出塞,他们自然会响应,这是其六。”太宗认为颉利可汗在与唐和亲后,又出兵援助梁师都,于是在八月丁亥(十九日),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进行征讨,以张公谨为副总管。九月丙午(初九日),突厥的俟斤九人率领三千骑兵来投降唐朝。戊午(二十一日),拔野古、仆骨、同罗、奚等部酋长率领部众来投降唐朝。
【原文】
冬十一月辛丑,突厥寇河西,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与战,破之,捕虏千余口[1]。庚申,以行并州都督李世为通(汉)[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众合十余万,皆受李靖节度,分道出击突厥[2]。乙丑,任城王道宗击突厥于灵州,破之[3]。
【注文】
[1]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肃州:古州名,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分甘州置,治所在福禄县(今甘肃酒泉)。隋炀帝大业初废。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疏勒河以东,高台以西地区。 公孙武达(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京兆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人。隋末从军,李渊父子兵进渭北,他前往长乐宫投奔李世民,成为秦王李世民部将。唐高祖武德初年,随从李世民多次征战立功,为秦王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李世民继皇帝位,为检校右监门将军。唐太宗贞观初年,出任肃州刺史,突厥数千骑兵骚扰,他率精兵两千与张掖河大败突厥,唐太宗玺羽褒奖,迁为左监门将军。后奉太宗命令率军进击灵州之突厥可逻拔扈部。以功封为东莱郡公。唐高宗永徽年中升为右卫大将军。卒赠荆州都督,陪葬于昭陵。 成仁重(生卒年不详):唐初甘州刺史。
[2]行:从事。 华州:古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雍州置。治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武则天圣历后辖境相当于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和华阴、潼关等市县及渭北下邽(guī)镇附近地。 节度:调度;指挥。
[3]灵州:古州名,治今宁夏灵武西南。唐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冬十一月辛丑(初四日),突厥侵犯河西地区,肃州刺史公孙武达、甘州刺史成仁重和他们交战,大破突厥兵,俘虏一千多人。庚申(二十三日),派兼任并州都督的李世(jì)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各军合在一起十多万人,全部接受李靖调度,分路出击突厥。乙丑(二十八日),任城王李道宗在灵州出击突厥,大破突厥兵。
【原文】
十二月戊辰,突利可汗入朝。上谓侍臣曰:“往者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常痛心[1]。今单于稽颡,庶几可雪前耻[2]。”壬午,靺鞨遣使入贡[3]。上曰:“靺鞨远来,盖突厥已服之故也[4]。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5]?”庚寅,突厥都射设帅所部来降[6]。
【注文】
[1]痛心:伤心。
[2] 单(chán)于: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3]靺(mò)鞨(hé):中国古代民族名,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先祖。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时的肃慎。北魏称“勿吉”。
[4]盖:表示推测,相当于“大约”“大概”。
[5]上策:高明的计策或办法。 服:服从,顺服。
[6]都射设(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将领。
【译文】
十二月戊辰(初二日),突利可汗入朝。太宗对侍臣说:“过去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忍辱向突厥称臣,我常常因此感到痛心。现在突厥首领向我叩头,差不多可以昭雪以前的耻辱了。”壬午(十六日),靺鞨派遣使节来朝贡。太宗说:“靺鞨能远道而来,大概是因为突厥已臣服的缘故。古人说抵御北方戎狄没有什么好办法,现在我把中国治理安定了,四方的夷族自然来归服,难道这不是上策吗?”庚寅(二十四日),突厥的都射设率领他的部下来投降。
【原文】
四年春正月,李靖帅骁骑三千自马邑进屯恶阳岭,夜袭定襄,破之[1]。突厥颉利可汗不意靖猝至,大惊曰:“唐不倾国而来,靖何敢孤军至此[2]!”其众一日数惊,乃徙牙于碛口[3]。靖复遣谍离其心腹,颉利所亲康苏密以隋萧后及炀帝之孙政道来降[4]。乙亥,至京师。先是,有降胡言中国人或潜通书启于萧后者,至是中书舍人杨文瓘请鞫之[5]。上曰:“天下未定,突厥方强,愚民无知,或有斯事[6]。今天下已安,既往之事,何须问也[7]。”李世出云中,与突厥战于白道,大破之[8]。
【注文】
[1]骁(xiāo)骑:勇猛的骑兵。 恶阳岭: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境内。 定襄:古地名,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2]猝(cù):突然。
[3]碛(qì)口:在今内蒙古二连浩特境内。
[4]康苏密(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将领。 萧后:隋炀帝皇后。后梁明帝萧岿的女儿,炀帝为晋王时选为王妃。炀帝即位时立为皇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炀帝被杀,宇文化及将其带至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化及败后又没于窦建德,为突厥处罗可汗遣使所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破突厥,接归长安(今陕西西安)。 政道:即杨政道(生卒年不详),隋炀帝子齐王暕的遗腹子。宇文化及败后,与炀帝萧皇后同入突厥。处罗可汗号为隋王,中原人没入突厥者,全部配之以为部落,以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处之。突厥灭后归唐,授员外散骑侍郎。
[5]启:书信。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杨文瓘(guàn)(生卒年不详):唐初任中书舍人。 鞫(jū):审问。
[6]斯:“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7]既:已经。
[8]云中:古地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白道:古地名,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通武川大道。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春正月,李靖率领骁勇的骑士三千人从马邑进驻恶阳岭,夜里袭击定襄城,取得大胜。突厥颉利可汗没料到李靖出兵如此神速,大惊失色说:“唐军不是倾全国兵力而来,李靖怎敢孤军深入到此地。”突厥兵一日之内几次受惊,无奈便把牙帐迁到碛口。李靖又派遣间谍离间颉利可汗的心腹,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押着隋炀帝的萧皇后及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来投降唐朝。乙亥(初九日),到达京城。在此之前,有投降的胡人称唐朝有人私下与萧皇后通书信,这时中书舍人杨文瓘请求质讯此事。太宗说:“天下未定,突厥正强盛,百姓愚昧无知,或许会有这种事。现在天下已安定,过去了的事情,何必要追问!”李世从云中出兵,在白道和突厥大战,大破突厥兵。
【原文】
二月甲辰,李靖破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1]。先是,颉利既败,窜于铁山,余众尚数万,遣执失思力入见,谢罪,请举国内附,身自入朝[2]。上遣鸿胪卿唐俭等慰抚之,又诏李靖将兵迎颉利[3]。颉利外为卑辞,内实犹豫,欲俟草青马肥亡入漠北[4]。靖引兵与李世会白道,相与谋曰:“颉利虽败,其众犹盛,若走度碛北,保依九姓,道阻且远,追之难及[5]。今诏使至彼,虏必见宽,若选精骑一万,赍二十日粮往袭之,不战可擒矣[6]。”以其谋告张公谨,公谨曰:“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7]。”靖曰:“此韩信所以破齐也[8]。唐俭辈何足惜[9]。”遂勒兵夜发,世继之,军至阴山,遇突厥千余帐,俘以随军[10]。颉利见使者,大喜,意自安[11]。靖使武邑苏定方帅二百骑为前锋,乘雾而行,去牙帐七里,虏乃觉之[12]。颉利乘千里马先走,靖军至,虏众遂溃[13]。唐俭脱身得归[14]。靖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获杂畜数十万,杀隋义成公主,擒其子叠罗施[15]。颉利帅万余人欲度碛,李世军于碛口,颉利至,不得度,其大酋长皆帅众降[16]。世虏五万余口而还[17]。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露布以闻[18]。甲寅,以克突厥,赦天下。
【注文】
[1]阴山:山名,横亘于内蒙古中部,东段进入河北西北部,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季风与非季风分界线,也是中国古代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分界线,是中国十大山脉之一。
[2]铁山:古山名,在今内蒙古阴山北。 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的武将,突厥人。原是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属下的酋长。公元626年,出使唐朝,出言不逊,被唐太宗囚在门下省,不久放还。唐太宗贞观年间,护送隋朝萧皇后归唐,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颉利可汗被唐击败,太宗命执失思力说服浑、斛萨部落降伏。此后多次征战,先后参与征讨吐谷浑、吐蕃、薛延陁等战役。思力娶唐高祖李渊之女九江公主为妻,任驸马都尉,封安国公。后因房遗爱之乱,被唐高宗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公主请求削封邑,与夫同行。九江公主先于执失思力去世。唐高宗龙朔年间,为归州刺史,不久去世。
[3]唐俭(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参与李渊太原起兵。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当时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jǔ)国公,被特赐免死罪一次。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年)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授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病故,谥曰“襄”,陪葬昭陵。
[4]卑:谦恭。 辞:言辞。
[5]九姓:指唐时回纥所分的九个部落:药罗葛、胡啜葛、咄罗勿、貊歌息讫、阿勿嘀、葛萨、斛嗢素、药勿葛、奚耶勿。
[6]赍(jī):拿东西给人,送给。 擒:捉拿。
[7]奈何:如何。
[8]韩信(约前231—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齐:中国古代诸侯国名,疆域在今山东省北部。
[9]惜:爱惜。
[10]帐:古代游牧民族计算人户的单位。
[11]意:内心。
[12]武邑:古地名,今河北衡水,位于河北东南部。 苏定方(592—667年):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始平(今陕西兴平)。历任唐朝左武候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是唐初的一员得力干将。
[13]走:逃跑。
[14]归:回来。
[15]叠罗施(生卒年不详):公元7世纪时突厥汗国颉利可汗的儿子,母亲是隋朝的义成公主。
[16]碛(qì):沙漠。
[17]酋长:少数民族部落首领。
[18]斥:开拓。 露布:公布文书。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二月甲辰(初八日),李靖在阴山大破突厥颉利可汗。在这以前,颉利可汗既已战败,便逃窜到铁山,残余军士还有数万,派遣执失思力入朝向太宗谢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自己亲自入朝。太宗派鸿胪卿唐俭等人安抚并慰问他,又下诏命令李靖领兵去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表面上言辞卑逊,内心还是犹豫不决,想等草青马肥以后,再逃入大漠以北重整旗鼓。李靖率领兵马在白道和李世会合,两人谋划说:“颉利可汗虽然被打败,但他的兵马还很强大,若是逃过碛北一带,依靠回纥九姓,道路险阻而且遥远,恐怕难以追及。现在诏命使者到他那里,突厥颉利必然觉得宽慰,如果挑选精锐骑兵一万人,带二十日粮草前去袭击,可以不战就捉拿到颉利。”他们俩把这个计划告知张公谨,张公谨说:“诏书已经接受他们投降,大唐使者也在他那里,我们怎么还能袭击人家?”李靖说:“这就是当年韩信打败齐国的办法。唐俭等人不值得怜惜!”于是率兵连夜出发,李世军作为后继,行军到阴山,遇见突厥一千多营帐,全部俘虏让他们随军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大唐使者唐俭后十分高兴,内心便安定下来。李靖派武邑人苏定方率领二百骑兵作为前锋,乘大雾向前行军,到距突厥牙帐七里,突厥兵才发现。颉利可汗乘快马先逃,等李靖大军赶到,突厥部众纷纷溃败。唐俭及时脱身回唐。李靖军队斩杀一万多人,俘虏男女十多万,获得牲畜数十万头,杀了隋义成公主,活捉了他的儿子叠罗施。颉利率领一万多人想度过沙漠北去,李世军守住碛口,颉利可汗带兵到此,过不去,他的大酋长率领士卒投降。李世俘获五万多口而回。把自阴山北到大漠的土地全部扩入了唐的版图,发布告示让天下人知道。甲寅日,因为战胜突厥,大赦天下。
李靖击灭东突厥汗国示意图
【原文】
三月戊辰,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候大将军[1]。庚午,突厥思结俟斤帅众四万来降[2]。丙子,以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3]。
【注文】
[1]右武候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唐朝中央禁军的高级武官。
[2]思结:北方少数民族,铁勒九姓之一,隶属回纥。游牧于土拉河北。 俟(sì)斤:西突厥官号。意为首领。
[3]右卫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唐朝中央禁军的高级武官。 北平:今北京。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三月戊辰(初三日),唐任命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候大将军。庚午(初五日),突厥思结俟斤率部下四万人来投降。丙子(十一日),任命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封为北平郡王。
【原文】
初,始毕可汗以启民母弟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直灵州西北[1]。及颉利政乱,苏尼失所部独不携贰[2]。突利之来奔也,颉利立之为小可汗[3]。及颉利败走,往依之,将奔吐谷浑[4]。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道宗引兵逼之,使苏尼失执送颉利[5]。颉利以数骑夜走,匿于荒谷[6]。苏尼失惧,驰追获之[7]。庚辰,行军副总管张宝相帅众奄至沙钵罗营,俘颉利送京师[8]。苏尼失举众来降,漠南之地遂空[9]。
【注文】
[1]苏尼失(?—634年):即阿史那苏尼失,社尔从祖,启民可汗弟。颉利内乱,独苏尼失不存二心,被立为小可汗。李靖打败颉利,苏尼失率众归唐,并将逃亡来本部的颉利奉献给朝廷,太宗大加赏赐,拜北宁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怀德郡王。 沙钵罗设:即阿史那苏尼失的官位。 部落: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
[2]携:拿着,持。
[3]之: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4]吐谷(yù)浑:鲜卑慕容一支,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中期,被吐蕃驱赶至河东,五代时期开始受辽国统治。现已与各民族融合。
[5]大同:古地名,今山西大同。
[6]匿(nì):隐藏,躲藏。
[7]驰:疾行。
[8]张宝相(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 奄:忽然,突然。
[9]漠南:沙漠以南地区。
【译文】
当初,始毕可汗重用启民的舅父苏尼失为沙钵罗设,统领部落五万家,牙帐建立在灵州西北。等到颉利可汗政局混乱后,只有苏尼失所率部落没有二心。突利投奔唐后,颉利可汗立苏尼失为小可汗。后来颉利可汗战败逃走,便去依附苏尼失,想要投奔吐谷浑。大同道行军总管任城王李道宗领兵追逼他,让苏尼失捉住颉利可汗送来。颉利可汗带着数名骑兵连夜逃走,隐藏在荒山野谷中。苏尼失害怕,急忙去追赶并捉住了他。三月庚辰(十五日),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领大批兵力袭击沙钵罗营帐,俘获颉利可汗并将其送到京城。苏尼失举众投降,至此沙漠以南的地方从此没有了突厥政权。
【原文】
突厥颉利可汗至长安[1]。夏四月戊戌,上御顺天楼,盛陈文物,引见颉利,数之曰:“汝借父兄之业,纵淫虐以取亡,罪一也[2]。数与我盟而背之,二也[3]。恃强好战,暴骨如莽,三也[4]。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四也[5]。我宥汝罪,存汝社稷,而迁延不来,五也[6]。然自便桥以来,不复大入为寇,以是得不死耳。”颉利哭谢而退,诏馆于大仆,厚廪食之[7]。
【注文】
[1]长安:古地名,今陕西西安,当时唐朝都城。
[2]淫虐:淫乱暴虐。
[3]背:反叛;背弃。
[4]恃:依赖,仗着。 莽:草。
[5]蹂(róu):践踏。 稼穑(sè):指农作物;庄稼。
[6]宥(yòu):宽容,饶恕,原谅。 迁延:拖延,多指时间上的耽误。
[7]廪(lǐn):泛指粮食仓库。
【译文】
突厥颉利可汗到长安。夏四月戊戌(初三日),太宗御临顺天门城楼,陈列了大量文物,召颉利可汗来见,责备他说:“你凭借着父兄立下的基业,骄奢淫逸自取灭亡,是第一条罪。几次和我订立盟约又都违背盟约,是第二条罪。你依恃强盛,喜好战争,尸骨遍野,是第三条罪。践踏我大唐的庄稼,掠夺我人民,是第四条罪。我宽大了你的罪恶,答应保存你的社稷江山,你却拖延不来朝见,是第五条罪。不过自从在渭水便桥订盟以来,还算没有大规模入侵寇掠,因为这一点才免你不死。”颉利可汗痛哭着谢罪退下,诏命让他住在大仆馆舍,以丰厚的食物招待他。
【原文】
上皇闻擒颉利,叹曰:“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1]。”上皇召上与贵臣十余人及诸王、妃主置酒凌烟阁,酒酣,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公卿迭起为寿,逮夜而罢[2]。
【注文】
[1]汉高祖:西汉的建立者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出身平民,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响应,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 白登: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东。
[2]凌烟阁:原本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当时已有数位辞世,还活着的也多已老迈),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chǔ)遂良题字,都真人大小,时常前往怀旧。 酣:酒喝得很畅快。 迭:屡次,连着。
【译文】
太上皇李渊听说捉住了颉利可汗,便叹息说:“当年汉高祖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不能报仇,现在我的儿子能灭掉突厥,说明我把天下托付给了妥当的人,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太上皇召太宗皇帝与显贵大臣十多人以及诸王、妃子、公主等在凌烟阁设置酒席,酒饮到高兴处,太上皇亲自弹奏琵琶,太宗起舞,公卿大臣纷纷起身为他祝寿,到夜晚才散去。
【原文】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陁,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1]。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2]。”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突厥、铁勒皆上古所不能臣,陛下既得而臣之,请皆置之河北,分立酋长,领其部落,则永永无患矣[3]。”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4]。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5]。纵欲存立阿史那氏,唯可使臣其本族而已[6]。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7]。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8]。”夏州都督窦静以为:“戎狄之性,有如禽兽,不可以刑法威,不可以仁义教[9]。况彼首丘之情,未易忘也[10]。置之中国,有损无益,恐一旦变生,犯我王略[11]。莫若因其破亡之余,施以望外之恩,假之王侯之号,妻以宗室之女,分其土地,析其部落,使其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可使常为藩臣,永保边塞[12]。”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13]。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14]。”魏徵以为:“突厥世为寇盗,百姓之仇也。今幸而破亡,陛下以其降附,不忍尽杀,宜纵之使还故土,不可留之中国[15]。夫戎狄人面兽心,弱则请服,强则叛乱,固其常性[16]。今降者众近十万,数年之后,蕃息倍多,必为心腹之疾,不可悔也[17]。晋初诸胡与民杂居中国,郭钦、江统皆劝武帝驱出塞外,以绝乱阶[18]。武帝不从,后二十余年,伊、洛之间遂为毡裘之域[19]。此前事之明鉴也[20]。”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21]。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22]?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23]。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24]?”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北)[化]、长四州都督府[25]。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26]。
【注文】
[1]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专指葱岭以东,广义的则是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唐在西域设置安西、北庭二都护。以后各代,中原与狭义西域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区处:处理;筹划安排。
[2]幸:通“倖”。侥幸。 河南:泛指黄河以南。 兖(yǎn):即兖州,治昌邑(今山东巨野南),唐辖今山东济宁、泰安、莱芜、泗水、邹城、金乡等地。 豫:即豫州,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其地包括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豫东、皖北地。
[3]中书侍郎: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隋正四品,唐正三品。 颜师古(581—645年):字籀(zhòu),祖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后迁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儒家学者,经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 铁勒: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后契丹人统有大漠南北,铁勒一族逐渐消失。 河北:泛指黄河以北地区。
[4]礼部侍郎:古代官名,礼部副长官,隋文帝定制,以尚书省统六部,各部尚书下有侍郎多人,分掌本部下各部门,地位相当于后来的司官。门下省之给事黄门侍郎及内史省(唐改中书省)的侍郎,为主官之副手,诸曹侍郎都改称郎。唐沿其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李百药(565—648年):字重规,定州安平(今属河北)人,唐朝史学家、诗人。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后归唐,拜中书舍人、礼部侍郎、散骑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谏唐太宗取消诸侯,为太宗采纳。曾受命修订五礼、律令。 酋帅:旧称部落或叛乱者的首领。
[5]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 臣属:以臣自属。
[6]阿史那氏:突厥可汗的姓氏。
[7]敌:相当。
[8]都护府:源自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在乌垒的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行国。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朝统一西域,设立安西、北庭(金山)、昆陵、濛池等都护府,疆域不仅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更达里海之滨。 节度:节制。
[9]窦静(?—635年):唐代史官。字元休。唐高祖时擢并州大总管府长史检校并州大总管,唐太宗时迁夏州都督,再迁民部尚书。
[10]首丘之情: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11]王:朝廷。 略:谋略。
[12]王侯:指天子与诸侯。后多指王爵与侯爵,或泛指显贵者。 羁(jī):束缚,拘束。 藩(fān)臣:是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亲王或郡王。一般拥有兵权,镇守一方。
[13]温彦博(575—637年):字大临,隋朝至唐初并州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大雅之弟,唐初宰相。 乖:背离,违背。
[14]建武:是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也是东汉的第一个年号。共计三十二年,即建武元年(25年)六月到建武三十二年(56年)四月。 故事:旧事,先例。 捍蔽:屏藩。
[15]降附:投降归附。
[16]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像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17]蕃(fán):繁殖;增长。 息:繁殖,滋生。
[18]晋:朝代名(266—420年),共历一百五十五年,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时至316年,五胡乱华,西晋皇帝被俘。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国家,史称东晋。 郭钦(生卒年不详):西晋时的大臣。 江统(?—310年):字应元,西晋陈留圉(yǔ)(今河南杞县南)人。初为县令,后升至太子洗马。西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氐帅齐万反晋失败后,江统撰《徙戎论》,提出将氐、羌等族迁出关中的主张,并以并州的匈奴部落为隐患,发还其本域。永嘉之乱,洛阳危机,他在流亡中病死。 武帝:指晋朝的开国君主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西晋武帝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公元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葬峻阳陵。 乱阶:祸端;祸根。
[19]伊:即伊河,发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 洛:即洛河,通常指的是洛阳市的洛河。 毡(zhān)裘(qiú):指代北方民族。
[20]明鉴:指能够引以为戒的明显的前例。
[21]靡(mǐ):无;没有。 遗:漏掉。
[22]穷:穷尽。
[23]孔子(前551—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类,类别。
[24]宿卫:晚上值守保卫的人。
[25]卒:终于,最后。 都督府:古代官署名。唐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置都督府以治之。又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将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26]统:管理;治理。
【译文】
突厥灭亡后,其部落有的向北归附了薛延陁,有的向西逃奔到西域,其中投降唐朝的仍有十万人,太宗下诏召集群臣讨论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朝中大臣大都说:“北方狄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祸患,现在有幸灭亡了他们,应该全都迁徙到河南兖州和豫州之间,分散开他们的种族部落,零散居住在各州县,教他们耕种织布,就可以使胡人转化成为农民,永远使塞北成为空地。”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突厥、铁勒是自上古以来就很难臣服的民族,陛下既然已经使他们臣服,请把他们都安置在黄河以北地区,分别设立酋长,统领他们的部落,这样他们就永远不能成为祸患了。”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突厥虽说是一国,然而他们的种类是有差别的,各有各的酋长和统帅。现在应趁他们离散的机会,让他们各归本部,选任酋长,使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纵然他们想立阿史那氏为首领,也只有让他统领本族人。国家分为几部分那么力量就弱了,而且容易制服,他们几部分势均力敌难以互相吞灭,让他们各自保全,必然不能和大唐相抗衡。请仍然在定襄设置都护府,节制他们,这是使边境安定的长远之策。”夏州都督窦静认为:“戎狄族的本性,就像禽兽一般,不能用刑罚法令去制裁,也不能用仁义道德去教化。何况他们思乡之情,未必容易忘记。把他们安置在中原一带,只有害处没有益处,恐怕一旦发生变乱,必然要对我们国家政权造成威胁。不如趁着他们破亡之机,施加意外的恩宠,假借给他们王侯的称号,让其首领以宗室之女为妻,分割他们的土地,分散他们的部落,使他们势分权弱,易于笼络和控制,就可让他们永为藩臣,使边塞永保安定。”温彦博认为:“把突厥人迁徙到兖州、豫州之间,违背了他们的风俗和天性,这不是让他们生存的妥善办法。请求仿照汉朝建武帝的做法,把投降的匈奴安置在塞外,保全其部落,顺应他们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充实空虚的土地,使他们成为中国的屏障,这是最好的策略。”魏徵认为:“突厥世代都是抢夺的盗贼,是百姓的仇敌。如今幸而灭亡,陛下因为他降附了,不忍心全部把他们杀掉,那就应该放归故土,不可把他们留在大唐境内。戎狄人是人面兽心,力量削弱时便请求归附,力量一强便想叛乱,这是他们的本性。现在投降的将近十万人,几年之后,繁殖生息会加倍增多,等到酿成心腹大患,后悔就来不及了。晋朝初年北方各种胡人与汉民族混居在中原,郭钦、江统都劝晋武帝把他们驱赶到塞外,以杜绝由此产生的祸乱。武帝没有听,以后二十多年,伊河、洛河之间于是成为北方戎狄聚居的地方。这是前代历史的教训啊。”温彦博说:“君主对于天地万物,就如天覆地载都要包容,没有遗弃的。现在突厥走投无路,都来归附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而不接受呢?孔子说‘有教无类’,如果拯救他们于将亡之际,教给他们生存的资业,以礼仪教导他们,几年以后,他们就会变成我们的臣民。然后选拔他们的酋长,让他们入朝充当宿卫官兵,使他们畏惧皇威,感怀皇恩,哪里有什么后患呢?”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策略,把突厥投降来的民众,安置在东自幽州,西到灵州的广大地区,在突利可汗原来所属之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把颉利可汗的地方划分为六个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设置云中都督府,用以统辖这地方的民众。
【原文】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尔祖启民挺身奔隋,隋立以为大可汗,奄有北荒,尔父始毕反为隋患[1]。天道不容,故使尔今日乱亡如此[2]。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者,惩启民前事故也[3]。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4]。”
【注文】
[1]戒:通“诫”。告诫。 启民:指启民可汗。 奄:覆盖。 始毕:指始毕可汗。
[2]容:接受。
[3]惩:处罚,警戒。 故: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4]宗族:同宗同族之人。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五月辛未(初七日),唐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让他统领各部落的官吏。太宗告诫他说:“你的祖父启民挺身投奔隋朝,隋立他为大可汗,全部统领北边的荒地,你父始毕反而成为隋的祸害。天理不容,所以才使你们今天这样混乱灭亡。我之所以不立你做可汗,就是为了惩戒启民以前做的事情。现在任命你为都督,你应该很好地遵守大唐法令,不要再肆意侵掠,这不只是为了使大唐长治久安,也是为了使你们的种族永久保存下去。”
【原文】
壬申,以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1]。颉利之亡也,诸部落酋长皆弃颉利来降,独思摩随之,竟与颉利俱擒[2]。上嘉其忠,拜右武候大将军,寻以为北开州都督,使统颉利旧众[3]。
【注文】
[1]阿史那苏尼失(?—634年):启民可汗之母弟,唐太宗贞观初年,他的父亲始毕可汗为沙钵罗设,督部落五万家,牙直灵州西北。颉利政乱,苏尼失携所部离弃。突利来奔,颉利立苏尼失为小可汗。颉利被李靖所破,独骑投降,苏尼失举众归国,令史忠擒颉利以献。太宗赏赐优厚。拜北宁州都督、右卫大将军,封怀德郡王。 阿史那思摩(?—655年):东突厥贵族,唐朝初期著名将领,唐高祖武德初,多次来唐朝,唐高祖李渊封他为和顺郡王。阿史那思摩以其忠心事主得到唐太宗赏识,除官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受命统率颉利旧部。不久改封怀化郡王。
[2]俱:一起。
[3]北开州:古地名,今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
【译文】
五月壬申(初八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怀德郡王,阿史那思摩为怀化郡王。颉利败亡时,各部落首领纷纷背弃颉利而来投降唐朝,唯独阿史那思摩还跟随他,竟和颉利一起被捉住。太宗嘉奖他的忠诚,拜他为右武候大将军,不久又任命他为北开州都督,让他统领颉利的旧部众。
【原文】
丁丑,以右武卫大将军史大柰为丰州都督,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1]。
【注文】
[1]史大柰(nài)(生卒年不详):唐代楼烦(今山西娄烦)人,突厥族,隋时任金紫光禄大夫,李渊起兵时,率众归从,战功赫赫。唐太宗贞观初,迁右武卫大将军,封窦国公。 中郎将:古代官名。唐代,中郎将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 殆(dài):表推测,相当于“大概”“几乎”。
【译文】
五月丁丑(十三日),任命右武卫大将军史大柰为丰州都督,投奔唐朝的其他酋长,均拜为将军、中郎将,列置于朝廷,五品以上的有一百多人,差不多与朝廷的官员各占一半,所以入居长安的有将近一万家。
【原文】
六月丁酉,以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以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1]。壬寅,以右骁卫将军康苏为北安州都督[2]。
【注文】
[1]北宁州:北宁州及下述北抚州、北安州,都为临时设置。 史善应:唐初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2]北安州:古地名,今河北承德西南。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六月丁酉(初四日),任命阿史那苏尼失为北宁州都督,以中郎将史善应为北抚州都督。壬寅(初九日),任命右骁卫将军康苏为北安州都督。
【原文】
秋八月戊午,突厥欲谷设来降[1]。欲谷设,突利之弟也。颉利败,欲谷设奔高昌,闻突利为唐所礼,遂来降[2]。
【注文】
[1]欲谷设(生卒年不详):即乙毗咄陆可汗,颉利可汗之子。
[2]高昌:位于吐鲁番市东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始建于汉代。高昌是和交河齐名的丝路名城。公元前1世纪,西汉大将李广利率领部队在此屯田,设立高昌壁;公元327年设高昌郡。公元450年,北凉残余势力灭了车师前国后,高昌城一跃而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460年成为高昌国都城。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州、天山、蒲昌五县。公元9世纪后成为回鹘高昌国的首府。
【译文】
秋八月戊午(二十六日),突厥欲谷设来投降。欲谷设是突利可汗的弟弟。颉利可汗被打败后,欲谷设投奔高昌,听说突利受到唐的礼遇,于是也来投降。
【原文】
九月戊辰,伊吾城主入朝[1]。隋末伊吾内属,置伊吾郡,隋乱,臣于突厥[2]。颉利既灭,举其属七城来降,因以其地置[西]伊(西)州[3]。
【注文】
[1]伊吾:即伊吾卢,今新疆哈密。
[2]内属:是指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
[3]西伊州:唐在今新疆境内所置三州之一。领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治伊吾(今新疆哈密)。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初置时名“西伊州”,六年(632年)去“西”字。唐玄宗天宝、唐肃宗至德时改名伊吾郡。
【译文】
九月戊辰(初五日),伊吾城主入朝。隋末伊吾内附中国,隋设置伊吾郡,隋朝发生战乱,伊吾便臣服于突厥。颉利可汗灭亡后,伊吾便举其所属七个城来投降唐朝,因此便在这个地方设置西伊州。
【原文】
五年[1]。隋末,中国人多没于突厥,及突厥降,上遣使以金帛赎之[2]。五月乙丑,有司奏凡得男女八万口[3]。
【注文】
[1]五年: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
[2]没(mò):沦没,落入。 赎(shú):用财物换回人或抵押品。
[3]凡:总共。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隋朝末年,中原的汉人很多沦落突厥,等到突厥投降时,唐太宗便派遣使者用金帛把他们赎回。五月乙丑(初七日),有关部门上奏称共赎回男女八万人。
【原文】
六年[1]。突厥颉利可汗郁郁不得意,数与家人相对悲泣,容貌羸惫[2]。上见而怜之,以虢州地多麋鹿,可以游猎,乃以颉利为虢州刺史[3]。颉利辞,不愿往[4]。冬十月癸未(1),复以为右卫大将军[5]。
【注文】
[1]六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年。
[2]郁郁:形容忧伤苦闷。 羸(léi):瘦弱。 惫(bèi):疲乏,困顿。
[3]虢(guó)州: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wén)乡郡,置虢州,治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北),领弘农、阌乡、湖城三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今河南灵宝虢略镇)。唐初又置,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西部灵宝、奕川以西,伏牛山以北地。 麋(mí)鹿: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曾广布于东亚地区,但野生的早已灭绝,现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猎苑的孑遗,特征是尾特别长,眉杈特别发达,形成主杈模样。
[4]往:去,到……去。
[5]右卫大将军:古代官名,禁军的高级武官。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突厥颉利可汗忧郁不得志,多次和家人相对哭泣,容貌瘦弱疲惫。太宗见到非常怜悯他,当时虢州一带麋鹿很多,可以游玩打猎,太宗便任命颉利为虢州刺史。颉利推辞,不愿意去。冬十月癸未日,又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
【原文】
七年冬十二月,帝从上皇置酒故汉未央宫,上皇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1]。既而笑曰:“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2]。”帝奉觞上寿曰:“今四夷入臣,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3]。昔汉高祖亦从大上皇置酒此宫,妄自矜大,臣所不取也[4]。”上皇大悦,殿上皆呼万岁[5]。
【注文】
[1]起舞:起身舞蹈。 南蛮:该称谓最早记载来自周代,周人自称“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于华夏,先秦时期居于我国南部的少数民族统称为“南蛮”。 冯智戴(生卒年不详):字天锡,号辅元,唐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冯盎之长子,冼夫人、冯宝的曾孙。 咏:唱,声调有抑扬地念。
[2]越:古民族名,秦汉前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又有百越、百粤之称。秦汉后,在长期发展中,部分逐渐与汉人融合,部分与今壮、黎、傣、侗、水、布依等族有渊源关系。
[3]觞(shāng):古代酒器。 教诲:教导,训诲。 智力:才智与勇力。
[4]妄:胡乱,荒诞不合理。 矜(jīn):自夸。
[5]殿: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会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冬十二月,太宗随从太上皇在汉的未央宫设置酒席,太上皇命令颉利可汗起身舞蹈,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接着笑着说:“胡越成为一家,这是自古以来也没有的事。”太宗举杯向太上皇献酒祝寿说:“现在四方夷族入朝为臣,这都是父皇你教诲的结果,并不是我的智力所能做到的事情。昔日汉高祖也曾随从大上皇在此宫摆酒宴,妄自尊大,这是我所不取的。”太上皇大为欢喜,殿上众人齐呼万岁。
【原文】
八年春正月癸未,突厥颉利可汗卒,命国人从其俗,焚尸葬之。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春正月癸未(初十日),突厥颉利可汗去世,太宗命令国人遵从他们民族的习俗,焚烧尸首火葬掩埋。
【原文】
十年春正月辛丑,以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为左骁卫大将军[1]。社尔,处罗可汗之子也,年十一,以智略闻[2]。可汗以为拓设,建牙于碛北,与欲谷设分统敕勒诸部,居官十年,未尝有所赋敛[3]。诸设或鄙其不能为富贵,社尔曰:“部落苟丰,于我足矣[4]。”诸设惭服[5]。及薛延陀叛,攻破欲谷设,社尔兵亦败,将其余众走保西陲[6]。颉利可汗既亡,西突厥亦乱,咄陆可汗兄弟争国[7]。社尔诈往降之,引兵袭破西突厥,取其地几半,有众十余万,自称答布可汗[8]。社尔乃谓诸部曰:“首为乱破我国者,薛延陀也,我当为先可汗报仇,击灭之[9]。”诸部皆谏曰:“新得西方,宜且留镇抚[10]。今遽舍之远去,西突厥必来取其故地[11]。”社尔不从,击薛延陀于碛北,连兵百余日[12]。会咥利失可汗立,社尔之众苦于久役,多弃社尔逃归[13]。薛延陀纵兵击之,社尔大败,走保高昌,其旧兵在者才万余家,又畏西突厥之逼,遂帅众来降[14]。敕处其部落于灵州之北,留社尔于长安,尚皇妹南阳长公主,典屯兵于苑内[15]。
【注文】
[1]拓设:突厥官职名。 阿史那社尔(604—655年):唐初大将。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为拓设,建牙碛北,与颉利可汗子欲谷设分统铁勒、回纥、仆骨、同罗诸部。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归唐,授左骁卫大将军。
[2]处罗可汗(?—620年):原名阿史那俟利弗设,为东突厥君主之一。在位两年(619—620年)。始毕可汗弟,颉利可汗兄,他的母亲向夫人是汉人。在隋文帝开皇末年归顺了隋朝。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内乱,处罗可汗逃到隋朝,隋炀帝在614年将宗室女信义公主嫁给了他。
[3]碛(qì)北:旧称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敕勒:即铁勒,中国古代民族,属于原始游牧部落,又称赤勒、高车、狄历、丁零(丁灵)。
[4]诸设:“设”为突厥、回纥典兵者的官衔。诸设指诸位典兵者。
[5]惭:羞愧。
[6]陲(chuí):边疆,国境。
[7]咄陆可汗:即乙毗咄陆可汗(生卒年不详),西突厥可汗,名欲谷设,阿史那氏,颉利可汗之子。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奔西突厥,于公元638年后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自立以来便与同时期的另外一部势力,即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互相攻伐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公元639年阿史那同俄之臣与欲谷设勾结引兵攻同俄,同俄兵败逃往中亚后于同年卒。
[8]西突厥:原是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突厥汗国被隋朝分裂成东西两部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最强盛时期领土面积东起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到雷翥海(里海或咸海),北至阿尔泰山以北,南至于阗、疏勒。 答布可汗:即阿史那社尔。
[9]先可汗:即其父处罗可汗。
[10]镇:安定;安抚。
[11]故:原来,旧时的。
[12]连兵:接连用兵。
[13]咥利失可汗(生卒年不详):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西突厥咄陆可汗卒,其弟同俄设立,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逃归:逃归咥利失。
[14]纵:发;放。
[15]敕处其部落:敕命安置其部落。 灵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 南阳长公主:两《唐书》皆作衡阳公主,唐太宗妹妹。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春正月辛丑(初十日),任命突厥拓设阿史那社尔为左骁卫大将军。社尔,是处罗可汗的儿子,年仅十一岁,即因智慧谋略著称。处罗可汗任命社尔为拓设,建立牙帐在沙漠北边,和欲谷设分别统辖敕勒各部,做了十年官,未曾向部下征收赋敛。当时其他各设多鄙视他不能身致富贵,社尔说:“部落如能丰盈,对我来说就满足了。”诸设听了感到惭愧而佩服他。等到薛延陀叛变,打败了欲谷设,社尔的兵也战败,便率领其部众退保西部边境。颉利可汗灭亡后,西突厥也发生内乱,咄陆可汗兄弟争位。社尔假装前去投降,领兵打败西突厥,夺取了西突厥几乎一半的土地,拥兵十余万,自称为答布可汗。社尔对各部落说:“最先造成我国乱亡的是薛延陀,我应该为先可汗报仇,消灭他们。”各部落都劝阻说:“我们刚得到西边的土地,应该暂且留下来镇守和安抚人民才对。如果突然舍弃这地远去攻打薛延陀,西突厥必然来收复他们的旧地。”社尔不听,便出兵在沙漠北攻打薛延陀,战斗持续一百多天。适逢咥利失可汗即位,社尔的部下苦于长久的劳役,多离开社尔逃奔咥利失。薛延陀集中兵力追击,社尔大败,退保高昌,他的旧兵在他身边没有逃离的剩下一万多家,他又害怕西突厥来逼攻,于是率部下投降唐朝。太宗下令把他的部落安置在灵州北边,留社尔在长安,娶皇妹南阳长公主为妻,在禁苑内典掌屯兵。
【原文】
十三年四月,上幸九成宫[1]。初,突厥突利可汗之弟结社率从突利入朝,历位中郎将[2]。居家无赖,怨突利斥之,乃诬告其谋反,上由是薄之,久不进秩[3]。结社率阴结故部落,得四十余人,谋因晋王治四鼓出宫,开门辟仗,驰入宫门,直指御帐,可有大功[4]。四月甲申,拥突利之子贺逻鹘夜伏于宫外[5]。会大风,晋王未出,结社率恐晓,遂犯行宫,逾四重幕,弓矢乱发,卫士死者数十人[6]。折冲孙武开等帅众奋击,久之乃退,驰入御厩,盗马二十余匹,北走渡渭,欲奔其部落[7]。追获,斩之。原贺逻鹘,投于岭表[8]。
【注文】
[1]九成宫:本隋仁寿宫,宫址在今陕西麟游西。
[2]结社率(?—639年):姓阿史那,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跟从突利入朝,任中郎将。 历位:指所任官职达到的地位或品阶。 中郎将:古代官名。唐代,中郎将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
[3]诬告:无中生有地控告别人有犯罪行为。 秩:俸禄;职位或品级。
[4]晋王:即后来的唐高宗李治(628—683年),649—683年在位。字为善。唐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晋王。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间发生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李承乾谋杀李泰未遂。事发,太宗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去世。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鼓: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辟仗:卫士在驾前攘辟左右行人,这种为天子“陈兵清道”事宜称辟仗。
[5]贺逻鹘:唐初突利可汗的儿子,生平事迹不详。
[6]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
[7]折冲:古代武官名,即折冲都尉。唐府兵制军府称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每冬率兵操练,按规定轮番宿卫京师,有事征发全府,则率兵出发。 孙武开:唐初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厩(jiù):马棚,泛指牲口棚。 渭:即渭河,水名,源出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
[8]原:谅解,宽容。 岭表:地区名,即岭南。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四月,太宗驾临九成宫。起初,突厥突利可汗的弟弟结社率跟随突利入朝,官至中郎将。他平时品行恶劣,被突利斥责后他很是埋怨,于是诬告突利谋反,太宗从此轻视结社率,很久没有晋升他的官阶。结社率暗中交结过去部落中的人,得到四十多人,图谋乘晋王李治四鼓出宫时,开宫门避开戍卫的仪仗队,乘马驰奔进入宫门,直到太宗御帐前谋杀太宗,可建立夺位大功。四月甲申(十一日),结社率等簇拥着突利的儿子贺逻鹘夜间潜伏在宫门外。恰好这天刮大风,晋王没有出宫,结社率害怕别人知道这件事,于是带兵闯入行宫,越过了四重帐幕,胡乱射箭,射死卫士十多人。折冲都尉孙武开等率领众卫士奋力搏斗,战斗了很久,结社率终于被击退,奔走进入御马厩中,盗走二十多匹马,向北逃走渡过渭水,想要逃奔他本部落,结果被唐兵追捕斩杀。太宗宽恕了贺逻鹘的罪,把他放逐到岭外。
【原文】
自结社率之反,言事者多云突厥留河南不便[1]。秋七月庚戌,诏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之鼓纛[2]。突厥及胡在诸州安置者,并令渡河,还其旧部,俾世作藩屏,长保边塞[3]。突厥咸惮薛延陁,不肯出塞[4]。上遣司农卿郭嗣本赐薛延陁玺书,薛延陁奉诏[5]。于是遣思摩帅所部建牙于河北,上御齐政殿饯之[6]。思摩涕泣,奉觞上寿曰:“奴等破亡之余,分为灰壤,陛下存其骸骨,复立可汗,愿万世子孙恒事陛下[7]。”又遣礼部尚书赵郡王孝恭等赍册书,就其种落,筑坛于河上而立之[8]。上谓侍臣曰:“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9]?朕不用魏徵言,几致狼狈[10]。”又以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11]。忠,苏尼失之子也,上遇之甚厚,妻以宗女[12]。及出塞,怀慕中国,见使者必泣涕,请入侍,诏许之[13]。
【注文】
[1]河南:黄河以南地界。
[2]李思摩:(?—655年):即阿史那思摩,也称乙弥泥孰俟利苾(bì)可汗。 纛(dào):古代军队里的大旗。
[3]俾(bǐ):使,把。 塞:塞外,指长城以北的地区。
[4]惮(dàn):怕,畏惧。
[5]司农卿:古代官名。司农寺长官。掌劝农、仓储、农林园苑、供应宫廷膳馐等事务。 郭嗣本(生卒年不详):唐初司农卿,出使突厥。 玺(xǐ)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qián)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6]齐政殿:宫殿名。时太宗幸九成宫,齐政殿当在九成宫内。
[7]觞(shāng):盛满酒的杯。 壤:泛指泥土。 骸(hái)骨:尸骨。
[8]孝恭:李孝恭(591—640年),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唐朝宗室,大将。李孝恭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时年五十岁。 册书: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的诏书。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和石筑的高台。
[9]滋:通“孳”。滋生;繁殖。
[10]狼狈:窘迫状。
[11]左屯卫将军:古代武官名。唐代中央十二卫大将军之一,正三品。 阿史那忠(610—675年):东突厥贵族,尚宗室女定襄县主,累擢诸位大将军,封薛国公,陪葬昭陵。 武卫将军:古代官名。武卫,军制名。汉末曹操任丞相,置武卫营。魏文帝(曹丕)置武卫将军以主禁旅。隋唐分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统领。 阿史那泥熟:据《十七史商榷阿史那忠》等,忠与泥熟本为一人。
[12]甚:非常。
[13]慕:向往,敬仰。
【译文】
自从结社率反叛后,上书言事者多认为把突厥留在黄河以南有很多不便。秋七月庚戌(初九日),诏令右武候大将军、化州都督、怀化郡王李思摩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赐给他鼓和旗。突厥及胡人在各州安置的,都让他们渡过黄河,回到原来的部落,使他们世代作为唐朝国家的藩臣屏障,长久保卫边塞。突厥人都惧怕薛延陁,不愿出塞。太宗派遣司农卿郭嗣本去赐给薛延陁玺书,薛延陁接受了诏书。于是便让思摩率领所有部下在黄河以北建立牙帐,太宗亲自到齐政殿给他饯行。思摩哭泣,举杯向太宗祝寿说:“我们这些亡国后活下来的人,本当化为灰壤,陛下让我存活下来,又立我为可汗,我愿千秋万世永远事奉陛下。”太宗又派遣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人携带册封文书,到他们的种族部落里,在黄河边筑坛册立。太宗对侍臣说:“中原王朝,是树木的根干,四夷民族是枝叶,割根干去奉养枝叶,树木哪里还能繁荣?我当初没有采纳魏徵的话,差一点狼狈不堪。”又任命左屯卫将军阿史那忠为左贤王,左武卫将军阿史那泥熟为右贤王。阿史那忠是苏尼失的儿子,太宗对他十分厚待,以宗室之女嫁给他为妻。等到出塞以后,仍然仰慕中原,看见使臣就哭泣流泪,请求入朝侍奉太宗,太宗下诏允许他的请求。
【原文】
十四年春三月丙辰,置宁朔大使以护突厥[1]。
【注文】
[1]宁朔:北周置,属化政郡。治所在今陕西靖边西北,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为南原州治,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省入朔方县。贞观五年(631年)复置,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又废。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复置,西夏废。 大使:奉帝王之命行事的临时使节。后多指特派出巡的大臣。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春三月丙辰(十九日),设置宁朔大使来保护突厥。
【原文】
十五年春正月乙亥,突厥俟利苾可汗始帅部落济河,建牙于故定襄城,有户三万,胜兵四万,马九万匹,仍奏言:“臣非分蒙恩,为部落之长,愿子子孙孙为国家一犬,守吠北门[1]。若薛延陁侵逼,请徙家属入长城。”诏许之。
【注文】
[1]俟利苾可汗:即阿史那思摩。 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吠(fèi):狗叫。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春正月乙亥(十三日),突厥俟利苾可汗开始率领部落渡过黄河,在原定襄城建立牙帐,共有户三万,强兵四万,马九万匹,于是向太宗上书说:“臣蒙陛下过分的恩宠,成为部落的首领,只希望子子孙孙为国家效犬马之劳,守卫着北边大门,如果薛延陁来侵犯,请允许我把家属迁徙到长城以内。”太宗下诏允许了他的请求。
【原文】
冬十月,并州大都督长史李世,在州十六年,令行禁止,民夷怀服[1]。上曰:“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2]。朕唯置李世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3]!”十一月庚申,以世为兵部尚书[4]。
【注文】
[1]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
[2]卒:终于。
[3]晋阳:秦置晋阳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边尘不惊:边境安定无战事。
[4]兵部尚书:古代官名,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冬十月,并州大都督长史李世,在州任职十六年,令行禁止,百姓和四夷都怀德畏服。太宗说:“隋炀帝劳役百姓,修筑长城来防备突厥,终究没有什么成绩。我只安置李世在晋阳,就使边境不蒙受惊扰,把他比作长城,岂不是更壮美!”十一月庚申(初三日),任命李世为兵部尚书。
【原文】
薛延陁合兵二十万击突厥,俟利苾可汗不能御,帅部落入长城,保朔州,遣使告急,上命发兵与李思摩共为掎角,唐兵纵击薛延陁,追至漠北[1]。事见《唐平铁勒》。
【注文】
[1]朔州:古地名,治今山西朔州。 掎(jǐ)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译文】
薛延陁集合兵力二十万攻击突厥,俟利苾可汗不能抵御,率领部落进入长城以内,保卫朔州,并派遣使者向朝廷告急,太宗命令发兵支援,和李思摩形成掎角之势,唐兵进击薛延陁,一直追到沙漠以北。事见《唐平铁勒》。
【原文】
十八年[1]。初,上遣突厥俟利苾北渡河,有众十万,胜兵四万人,俟利苾不能抚御,众不惬服[2]。十(一)[二]月戊午,悉弃俟利苾南渡河,请处于胜、夏之间[3]。上许之[4]。群臣皆以为:“陛下方远征辽左,而置突厥于河南,距京师不远,岂得不为后虑[5]。愿留镇洛阳,遣诸将东征[6]。”上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7]。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8]。炀帝无道,失人已久,辽东之役,人皆断手足以避征役,玄感以运卒反于黎阳,非戎狄为患也[9]。朕今征高丽,皆取愿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郁邑,岂比隋之行怨民哉[10]!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11]!且彼与薛延陁嗜欲略同,彼不北走薛延陁而南归我,其情可见矣[12]。”顾谓褚遂良曰:“尔知起居,为我志之,自今十五年,保无突厥之患[13]。”候利苾既失众,轻骑入朝,上以为右武卫将军[14]。
【注文】
[1]十八年: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
[2]俟利苾:即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抚御:安抚和控制。 惬(qiè):快意,满足。
[3]胜:即胜州,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割云州之榆林、富昌、金河三县另置胜州,治所在榆林(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将胜州改为榆林郡,辖区不变。唐初,仍置胜州,领榆林、河滨两县。唐末,胜州为党项所占。 夏:古地名,即夏州,今陕西靖边。
[4]许:允许。
[5]虑:担忧。
[6]洛阳:唐东都,今河南洛阳。
[7]德泽:恩德;恩惠。 忌:嫉妒。
[8]洽:周遍;广博。 骨肉:比喻至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亲人。
[9]炀帝:即隋炀帝杨广(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一名英。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勠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 玄感:即杨玄感(?—613年),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因隋炀帝猜忌大臣,使得杨玄感内心不安。于是开始策划谋反。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春,炀帝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命玄感在黎阳督粮。此时民变已经陆续爆发,玄感以为机不可失,遂反,被隋军大败,走投无路,让弟弟杨积善杀了自己。 黎阳: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今河南浚县东。因古为九黎之地,故名。
[10]愤叹:愤慨叹息。 郁邑:忧愁,愁闷。
[11]骨髓:指内心深处。
[12]嗜(shì)欲:嗜好与欲望。
[13]褚(chǔ)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唐朝著名书法家。 知:主管。 志:记载,记录。
[14]候利苾:当为“俟利苾”之误。 武卫将军:古代官名。武卫,军制名。汉末曹操任丞相,置武卫营。魏文帝(曹丕)置武卫将军以主禁旅。隋唐分左、右武卫,各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统领。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起初,唐太宗派遣突厥俟利苾北渡黄河,拥兵十万,强兵四万人,俟利苾不能安抚和控制他们,众人心中不服。十二月戊午(十八日),众人都背弃俟利苾而南渡黄河,请求在胜、夏二州之间居住。太宗答应了他们。群臣都认为:“陛下正要远征辽东,却把突厥安排在黄河以南,距离京城不远,怎么能不成为后顾之忧。希望陛下留下来镇守洛阳,派其他将领东征。”太宗说:“夷狄也是人,他们的内心与中原华夏人没什么两样。作为君主应该担心的是恩德厚泽没有施加在他们的身上,不应当因为他们是异类而横加猜测。因为恩泽充足,就可使四夷亲如一家,猜忌太多,即使是亲骨肉也难免变成仇敌。隋炀帝暴虐无道,失去人心已经很久了,辽东之役,人们都自残手足来逃避兵役,杨玄感率领修运河的士卒在黎阳造反,并不是戎狄人造成的祸乱。我今天东征高丽,都取那些愿意从军的人,招募十个,却来了一百个,招募一百个,却来了一千个,那些不能从军的人都愤叹郁悒,怎么能和隋东征时使人民怨恨相比呢!突厥本是贫弱的民族,我收留养育了他们,料想他们从内心里感恩戴德,深入骨髓,怎么能成为祸患!况且他们和薛延陁的喜好差不多,他们不北投薛延陁而南来归附我,他们的真实情意是可以看出来的。”太宗回头看着褚遂良说:“你掌管记录起居,记下我说的话,从今以后十五年之内,保证不会有突厥之患。”俟利苾失去众人以后,轻骑入朝,太宗任命他为右武卫将军。
【原文】
二十一年冬十一月,突厥车鼻可汗遣使入贡[1]。车鼻名斛勃,本突厥同族,世为小可汗[2]。颉利之败,突厥余众欲奉以为大可汗,时薛延陁方强,车鼻不敢当,帅其众归之[3]。或说薛延陁:“车鼻贵种,有勇略,为众所附,恐为后患,不如杀之。”车鼻知之,逃去。薛延陁遣数千骑追之,车鼻勒兵与战,大破之,乃建牙于金山之北,自称乙注车鼻可汗[4]。突厥余众稍稍归之,数年间,胜兵三万人,时出抄掠薛延陁[5]。及薛延陁败,车鼻势益张,遣其子沙钵罗特勒入见,又请身自入朝[6]。诏遣将军郭广敬征之,车鼻特为好言,初无来意,竟不至[7]。
【注文】
[1]车鼻可汗(生卒年不详):姓阿史那,名斛勃,东突厥突利部小可汗。颉利败,辗转窜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北,自称乙注车鼻可汗。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为唐擒获,拜左武卫将军。
[2]世:世代。
[3]奉:奉侍。
[4]金山:今阿尔泰山。
[5]稍稍:逐渐。 抄:掠取,抢掠。
[6]沙钵罗特勒:据《旧唐书·突厥传》,应为“沙钵罗特勤”。车鼻可汗的儿子。
[7]郭广敬(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冯(píng)翊(yì)(今陕西大荔)人,官至左威卫大将军。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冬十一月,突厥车鼻可汗派使者来唐朝贡。车鼻名斛勃,本为突厥同族人,世代为小可汗。颉利战败以后,突厥的余众都想拥护他当大可汗,当时薛延陁的力量正强盛,车鼻不敢承当可汗大位,就率领他的部众来归附薛延陁。有人劝说薛延陁说:“车鼻是贵族的后代,又有勇力智谋,众人都归附他,恐怕会成为后患,不如杀掉他。”车鼻知道后,急忙逃去。薛延陁派数千骑兵追赶他,车鼻领兵交战,大败薛延陁,在金山北麓建立牙帐,自称乙注车鼻可汗。突厥的残余部众渐渐归附,数年时间,拥有强兵三万人,时常出去抄掠薛延陁部。等到薛延陁败亡,车鼻的势力更加壮大,派遣他儿子沙钵罗特勤入朝见太宗,又请求允许亲自来朝见。太宗下诏派遣将军郭广敬前去征召他入朝,车鼻不过是说一些好听的话而已,并没有来的意思,最终没有入朝。
【原文】
二十三年,上以突厥车鼻可汗不入朝,遣右骁卫郎将高侃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之[1]。兵入其境,诸部落相继来降[2]。拔悉密吐屯肥罗察降,以其地置新黎州[3]。冬十月,以突厥诸部置舍利等五州隶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定襄都督府[4]。
【注文】
[1]高侃(kǎn)(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东)人。唐高宗时官至安东都护,封平原郡开国公。卒后陪葬昭陵。 回纥(hé):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唐德宗时改称回鹘(hū)。回纥部落联盟以药罗葛为首,驻牧在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回纥人使用突厥卢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萨满教。回纥汗国从公元646年建立,到公元840年灭亡的近二百年里,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吐蕃对西域的进攻,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仆骨: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铁勒部族之一。唐太宗贞观年间以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隶燕然都护符,以仆固为姓。
[2]诸:各个。
[3]拔悉密:古民族名,也称拔悉弥、弊刺。铁勒诸部之一。唐后期其族并入回纥。 吐屯:突厥号“御史”为吐屯。 肥罗察:拔悉密酋帅达官。 新黎州:唐羁縻州。州境在今蒙古唐努山以南地区。
[4]舍利等五州:唐羁縻州。五州为以舍利吐利部置舍利州,以阿史那部置阿史那州,以绰部置绰州,以突厥别部置思壁、白登二州。 苏农等六州:以阿史德部置阿德州,以执失部置执失州,以苏农部置苏农州,以歌滥拔延部置拔延州,以郁射部置郁射州,以多地艺失部置艺失州。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因为突厥车鼻可汗不来朝见,派遣右骁卫郎将高侃征发回纥、仆骨等兵袭击他。军队进入突厥境内,各部落相继前来投降。拔悉密首领吐屯肥罗察投降,唐在他的地方设置新黎州。冬十月,以突厥各部所在地设置舍利等五州,隶属云中都督府,苏农等六州隶属定襄都督府。
【原文】
高宗永徽元年夏六月,高侃击突厥,至阿息山[1]。车鼻可汗召诸部兵,皆不赴,与数百骑遁去[2]。侃帅精骑追至金山,擒之以归,其众皆降[3]。
【注文】
[1]高宗:唐朝高宗李治的庙号。 永徽:唐高宗李治在位时的年号,永徽元年(650年)正月到永徽六年(655年)十二月。 阿息山:似为察斯图博格多峰,在蒙古国境内,距金山(今阿尔泰山)不远。
[2]赴:往,去。
[3]擒:擒拿。
【译文】
唐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夏六月,高侃进击突厥到阿息山。车鼻可汗召集各部落的军队,但都没听他的命令赶到,车鼻可汗无奈只和数百骑兵逃走。高侃率领精锐骑兵追至金山,把车鼻可汗捉回来,他的部众全部投降。
【原文】
秋九月庚子,高侃执车鼻可汗至京师,释之,拜左武卫将军,处其余众于郁督军山,置狼山都督府以统之,以高侃为卫将军[1]。于是突厥尽为封内之臣,分置单于、瀚海二都护府[2]。单于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一十四州,瀚海领瀚海、金徽、新梨等七都督、仙萼等八州,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3]。
【注文】
[1]武卫将军:古代官名,魏置,曹操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改为武卫将军,都督中军宿卫禁兵。吴也设置,典宿卫。隋唐因袭。 郁督军山:今蒙古国杭爱山的东支。 狼山都督府:羁縻府名,在今阿尔泰山北麓。 卫将军:唐无卫将军,据《唐会要》卷二十一,“卫”字上当有脱字,高侃官至左武卫将军,疑“卫”字上脱“左武”二字。
[2]单(chán)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 瀚海:地名。其含义随时代而变。即今呼伦湖、贝尔湖,或今贝加尔湖,或为杭爱山的音译。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 都护府:是汉、唐等时代中原王朝为督察边境各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
[3]桑干:北魏置,治今山西山阴东。后废。 瀚海、金徽、新梨等七都督:以突厥和铁勒诸部所置瀚海、金微、新黎、幽陵、龟林、坚昆、燕然(或卢山)为七羁縻都督府。“徽”应为“微”。金微:即金微都督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以铁勒仆骨部置,属燕然都护府。其地在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一带。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属安北都护府。后废。 仙萼(è)等八州:以突厥和铁勒所置仙萼、浚稽、余吾等为八羁縻州。
【译文】
秋九月庚子(初四日),高侃押送车鼻可汗到京城,高宗释放了他,任命他为左武卫将军,将突厥余众安置在郁督军山,并设置狼山都督府进行统辖,任命高侃为卫将军。从此突厥人都成为大唐封疆内的臣民,分别设置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统领狼山、云中、桑干三个都督府和苏农等十四个州,瀚海都护府管辖瀚海、金微、新梨等七都督府和仙萼等八州,分别任命他的部落酋长为都督、刺史。
(1)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贞观六年十月辛亥朔,无癸未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