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易太子
太宗易太子
【内容提要】
《太宗易太子》叙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后,选立晋王李治(即唐高宗)为太子的历史过程。
唐太宗和长孙皇后一共生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唐太宗即位以后,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当时他年仅八岁。由于太子自幼生长于深宫,逐渐沾染上了奢侈、好色、冶游过度、文过饰非等一些不良习气,甚至还得了脚病,连行走都变得有些困难。为了挽救李承乾,太宗先后指派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等当时的宿儒名臣匡正太子。可是承乾全都无动于衷,不是将他们气走赶跑,就是关系搞得特别紧张。
太子的行为让太宗感到失望,于是萌发了废掉承乾的念头。他最初看中了魏王李泰。李泰从小聪明好学,尤其是喜欢读经典名篇和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写得一手好诗和好文章。加之他的爱好比较广泛,深得唐太宗欢心,受到宠爱。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太宗仿照当年自己秦王府的样子,下令在魏王府另设文学馆,让他自由聘请文人学士。一时间,魏王府出现了门庭若市的热闹场面。
太宗厚此薄彼的做法,无形中起了怂恿李泰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李承乾为了保住太子的地位,密谋策划了暗杀魏王李泰、发动宫廷政变、胁迫太宗退位的计划。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因阴谋发动政变被逮捕。唐太宗下令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
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魏王李泰本来最有资格被立为储君。加之太宗原先就对李泰很有好感,于是就口头答应立他为皇位继承人。
但是晋王李治却深得舅舅长孙无忌的赏识。他虽然比哥哥李泰小九岁,但从小也很聪明稳重,待人宽厚,仁慈孝顺,所以长孙无忌力挺李治。
唐太宗面临两子争立,陷入犹豫不决之中。他认为李治过于胆小软弱,完全不像自己的风格,但却不得不考虑长孙无忌、褚遂良、李(jì)等元老大臣的意见,最终他还是选择立李治为太子。
事实证明,唐高宗李治基本上还算是一位比较称职的守成嗣君。他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初期在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们的辅佐下,继续推行贞观年间制定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贞观之治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史称“永徽之治”;中后期,在武则天的帮助下,唐朝社会继续朝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发展。
【原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太宗即皇帝位[1]。冬十月癸亥,立皇子中山王承乾为太子,生八年矣[2]。
【注文】
[1]即:登上;走上。
[2]承乾(qián):即李承乾(619—645年),唐太宗李世民长子。生于承乾殿,所以取名“承乾”。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封为恒山王。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但还未实行就被纥干承基告发。事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徙往黔州(现重庆彭水),两年后死在那里。死后,太宗专门为他罢朝,并以国公之礼葬之。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孙李适之请,赠其王号和谥号,于公元738年陪葬昭陵。
【译文】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秋八月,太宗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冬十月癸亥(初八日),立皇子中山王李承乾为太子,这年太子八岁。
【原文】
太宗贞观七年[1]。帝谓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曰:“朕年十八犹在民间,民之疾苦情伪,无不知之[2]。及居大位,区处世务,犹有差失[3]。况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4]?卿等不可不极谏[5]。”太子好嬉戏,颇亏礼法,志宁与右庶子孔颖达数直谏,上闻而嘉之,各赐金一斤,帛五百匹[6]。
【注文】
[1]贞观七年:公元633年。
[2]庶子:古代官名,太子官属。汉以后为太子侍从官的一种,南北朝时称中庶子,唐以后于太子官署中设左右春坊,以左右庶子分隶之,以比侍中、中书令。 于志宁(588—665年):唐初大臣。字仲谧(mì),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隋炀帝大业末为冠氏县长,时山东乱,弃官归里。唐高祖入关,授银青光禄大夫。历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学士。唐太宗贞观年间,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 杜正伦(?—658年):字不祥,隋文帝仁寿中,举秀才。唐太宗时,直秦王府文学馆。唐太宗贞观中,累进中书侍郎,唐高宗显庆初,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后与李义府同执政,不能居于其下,出补横州刺史,卒。 情伪:情实诈伪。
[3]区处:区分处理。 差(chā):错误。
[4]涉:入,进入。 逸:放任,不受拘束。
[5]极谏:极言直谏,尽力谏诤。
[6]嬉戏:游戏;玩乐。 颇:略微;稍。 亏:违背。 孔颖达(574—648年):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隋唐间儒家学者、经学家。孔颖达出身官宦人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曾从时之名儒刘焯问学,以精通五经称于世,对南北朝经学之“南学”“北学”均有颇深造诣。隋炀帝大业初年,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末农民起义时,避居虎牢。入唐后,被李世民聘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成为李世民智囊团中重要人物,是著名的“十八学士”之一。历任国子博士、国子司业、国子祭酒等职。曾助魏徵撰写《隋书》,参与修订“五礼”。 嘉:夸奖,赞许。 帛:丝织品的总称。
【译文】
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太宗对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杜正伦说:“朕十八岁时还在民间,百姓的疾苦和情感,没有不知道的。等到居于皇帝之位,处理日常事务,仍有差错失误,何况太子生长在深宫,百姓的艰难困苦,听不到也看不见,能不骄傲放纵吗?你们一定要尽力谏诤于他。”太子喜欢嬉闹玩耍,不遵从礼法,于志宁和右庶子孔颖达多次直言劝谏,太宗听说后赞扬他们,各赐给他们黄金一斤,布帛五百匹。
【原文】
十三年[1]。太子承乾颇以游畋废学,右庶子张玄素谏,不听[2]。
【注文】
[1]十三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
[2]畋(tián):打猎。 废:荒芜,衰败。 张玄素(?—664年):唐太宗时著名谏臣。唐蒲州虞乡(今山西永济东北)人,早在隋末,就以清廉著称。隋末河北窦建德攻陷景城,窦建德任命他为治书侍御史和黄门侍郎。唐朝平定窦建德后,张玄素成为唐朝官吏。他建议唐太宗吸取历史成败经验教训,受到太宗的重用。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李承乾因为游玩打猎而荒废学业,右庶子张玄素劝谏,他不听。
【原文】
十四年[1]。上闻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数谏争,擢为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2]。太子尝于禁中击鼓,玄素叩切谏,太子出其鼓,对玄素毁之[3]。太子久不出见官属,玄素谏曰:“朝廷选俊贤以辅至德,今动经时月,不见宫臣,将何以裨益万一[4]。且宫中唯有妇人,不知有能如樊姬者乎[5]?”太子不听。
【注文】
[1]十四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2]右庶子:古代官名,太子侍从官的一种,唐时在太子官属中置左右春坊,以统众务,历代相承,属官时有增减。右庶子为右春坊长官。 擢(zhuó):提拔,提升。 银青光禄大夫:古代散官名,从三品阶文散官。 行(xíng)左庶子:兼代左春坊长官。大官兼管小官的事,称行某官。
[3]鼓: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 叩:敲阁门。,即侧门和闺中小门。 切:恳切;率直。
[4]至德:道德之最。此指太子。 裨(bì):增添,补助。
[5]樊姬:楚庄王的贤姬、内助,曾襄赞庄王称霸。在楚国称霸以前,楚庄王十分喜欢打猎。樊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因为她深知作为一国之君,常常喜欢打猎,就会因玩物丧志而荒于国事。所以,樊姬就多次劝阻他,而楚庄王始终不听。没有办法,樊姬就断绝肉食了。她的意志和行动终于感化了楚庄王,使他觉悟过来,并改过自新。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太宗听说右庶子张玄素在东宫多次劝谏太子,就提拔他做了银青光禄大夫,兼管左庶子的事情。太子曾在宫中击鼓,张玄素叩门恳切地劝阻他,太子拿出他的鼓,当着张玄素的面把鼓毁坏了。太子很长时间不出来接见东宫的官属,张玄素劝谏说:“朝廷选拔俊秀贤能的人来辅助殿下,现在您长期不出去见宫中臣下,这怎能有利于您增长见识?况且宫中只有女人,不知有没有像楚庄王的樊姬那样贤惠的人呢?”太子不听劝谏。
【原文】
十五年[1]。太子詹事于志宁遭母丧,寻起复就职[2]。太子治宫室,妨农功,又好郑、卫之乐,志宁谏,不听[3]。又宠昵宦官,常在左右,志宁上书,以为:“自易牙以来,宦官覆亡国家者非一[4]。今殿下亲宠此属,使陵易衣冠,不可长也[5]。”太子役使司驭等,半岁不许分番,又私引突厥达哥友入宫,志宁上书切谏,太子大怒,遣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杀之[6]。二人入其第,见志宁寝处苫块,竟不忍杀而止[7]。
【注文】
[1]十五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2]詹事:古代官名,詹,古时碑志亦作“瞻”。“詹,给也。”詹事即给事、执事。隋初置詹事;唐置詹事府詹事一人,掌内外众务,纠弹非违,总判府事;少詹事一人,为詹事之副。其后历代多沿置。 起复:又称“夺情”,指官员为父母守丧未期满而应召任职。
[3]郑、卫之乐:又称“郑声”;指春秋战国时期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与儒家倡导的雅乐截然不同,故被孔子斥之为“淫”,后来成为淫靡之乐的代称。
[4]昵(nì):亲近。 易牙: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宠臣。雍(今陕西凤翔西南)人,名巫,也称雍巫。春秋时代一位著名的厨师,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覆亡:挽救败亡。
[5]属:类别。 陵:古同“凌”,侵犯,欺侮。 衣冠:士族,士绅。
[6]役:使唤。 司驭(yù):太子仆寺厩牧署吏翼驭,掌调马、执御事。 番:更代。 达哥友:据两《唐书·于志宁传》,“友”作“支”。唐时突厥将领。 张师政(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朝廷将领。 纥(hé)干承基(604—656年):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的卫士。太子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人及一百多名壮士,想要杀掉魏王李泰。因为于志宁上书直言进谏太子,太子派张思政、纥干承基二人去杀于志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初一,纥干承基上书告发太子谋反。唐太宗任命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封爵平棘县公。唐高宗永徽之初,改授广州番禺府折冲都尉,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终于广州。
[7]寝处苫(shān)块:即寝苫枕块。古礼居亲丧时,以苫(即草垫)为席,以块(土块)为枕。苫,草垫子;块,土块。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子詹事于志宁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又重新就职。太子建造宫室,妨害农事,又喜欢听郑、卫那样淫靡的音乐,于志宁劝谏,太子不听。太子又宠信亲近宦官,让宦官常在他的身边左右。于志宁给太宗上书,认为:“自春秋时的易牙以来,宦官导致国家覆亡的事例很多,如今殿下宠爱这类人,使文明礼教遭到凌辱,这是不能滋长的风气。”太子所使用的车夫等人,半年不许他们分番轮值,又私自带引突厥人达哥友进入宫中。于志宁上书直言劝谏,太子勃然大怒,派刺客张师政、纥干承基二人去杀他。这两个人进入于志宁府第,看见于志宁在屋中睡在草上,枕着土块,来为母亲服丧,甚为感动,于是不忍杀他而罢休。
【原文】
十六年春正月乙丑,魏王泰上《括地志》[1]。泰好学,司马苏勖说泰,以古之贤王皆招士著书,故泰奏请修之[2]。于是大开馆舍,广延时俊,人物辐凑,门庭如市[3]。泰月给逾于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以为:“圣人制礼,尊嫡卑庶,世子用物不会,与王者共之[4]。庶子虽爱,不得逾嫡,所以塞嫌疑之渐,除祸乱之源也[5]。若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矣[6]。昔汉窦太后宠梁孝王,卒以忧死,宣帝宠淮阳宪王,亦几至于败[7]。今魏王新出阁,宜示以礼则,训以谦俭,乃为良器,此所谓‘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也[8]。”上从之。
【注文】
[1]泰:即李泰(620—652年),字惠褒,唐太宗之子。始封宜都王,后改封魏王,为扬州(今江苏扬州)大都督,之后升任雍州(今陕西西安)牧,左武候大将军。好养士,善文辞,深得唐太宗喜爱,下诏让其府设置文学馆,自引学士。但他试图谋皇太子位,将驸马都尉柴令武、房遗爱引为心腹,并结交朝臣,广结朋党。事发后,囚于将作监。后改为顺阳王,居均州(今湖北丹江口),高宗即位后卒。 《括地志》:唐初地理类著作,由唐初魏王李泰主编,实出于萧德言等手笔。全书正文五百五十卷。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志》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编纂上的特点,创立了一种新的地理书体裁,为后来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开了先河。书已散佚,仅存数卷辑本。
[2]司马: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也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苏勖(xù)(生卒年不详):字慎行,雍州武功人(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原为亲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尚高祖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尉,官至太子左庶子。劝唐太宗四子李泰奏请撰《括地志》。 士:旧时指读书人。
[3]延:引进,请。 辐:连结车辋(wǎng)和车毂(gǔ)的直条。 门庭如市: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4]逾:越过,超过。 谏议大夫:古代官名。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置谏大夫,掌议论,属光禄勋。无定员。东汉世祖时改称谏议大夫。唐左、右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各四人,掌侍从规谏。 褚(chǔ)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博通文史,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徵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后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遂良以低价强买土地被弹劾,出为同州刺史。之后召还,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为尚书右仆射。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死于任所。 疏:奏章。亦指上奏章。 世子:周代时,天子、诸侯的嫡子称“世子”。
[5]塞(sè):遏止,禁止。 渐:征兆,迹象。
[6]卑:轻视,小看。 佞(nìng):善辩,巧言谄媚。
[7]窦太后(?—前135年或前129年):即窦漪房,西汉文帝皇后,景帝即位,尊为太后。她的少子梁孝王刘武,因太后宠爱,景帝被迫赐予天子旌旗,出入“拟于太子”。武由是觊觎帝位并派人朝中刺杀大臣。帝由此“怨望于梁王”。武终于因为忧郁而死。 梁孝王(?—前144年):即刘武,西汉人,与兄长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出,汉文帝次子。西汉文帝时刘武被封为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梁怀王刘揖夭折,刘武又被改封梁王,死后谥号为“孝”,故号梁孝王。 宣帝:即刘询(前92—前49年),本名病已,字次卿。他是汉武帝刘彻嫡曾孙、戾太子刘据孙。在公元前74年先被上官太后封为阳武侯,一个时辰后即被立为皇帝。刘询少遭不幸,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改革吏治,稳定社会局势。对外大破匈奴和西羌,巩固了西汉的辽阔版图。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 淮阳宪王:即刘钦(?—3年),为宣帝次子,聪达有才,皇帝非常喜爱他。刘钦于是自命不凡,于元帝刘奭(shì)时谋反,几至身败名裂。
[8]训:教导,教诲。 器:人才。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孝经·圣治章》载孔子的言论:“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为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地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然的根本天性。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春正月乙丑(初九日),魏王李泰献上《括地志》一书。李泰勤勉好学,司马苏勖劝说李泰让他以古代的贤王招纳士人著书立说为榜样,所以李泰上奏请求修编《括地志》。于是便大开馆舍,广泛延请当时天下的俊才之士,有才能的人从四方辐辏到他的门下,门庭若市。李泰每月领到的俸禄超过了太子,谏议大夫褚遂良上疏,认为:“圣人制定礼仪,就是要使嫡长子尊贵庶子卑贱,世子所用的物品与庶子不同,而与君王的一样。对庶子虽然宠爱,但也不能越过嫡子,这样做是用来杜绝嫌疑猜测的萌芽,根除祸乱之源头。如果应当亲近的却被疏远,应当尊贵的反而卑贱,那么谗佞巧舌的奸人,就会乘机而动。过去汉代窦太后宠爱梁孝王,终使他忧郁而死,宣帝宠爱淮阳宪王,也几乎导致他败亡。如今魏王刚刚出阁任职,应当向他告示礼仪守则,用谦恭节俭来教导他,才能使他成为有用的人才,这就是所说的‘圣人的教导是自然而然地加以影响就可完成’的道理。”太宗听从了这个意见。
【原文】
上又令泰徙居武德殿[1]。魏徵上疏,以为:“陛下爱魏王,常欲使之安全,宜每抑其骄奢,不处嫌疑之地[2]。今移居此殿,乃在东宫之西,海陵昔尝居之,时人不以为可,虽时异事异,然亦恐魏王之心不敢安息也[3]。”上曰:“几致此误。”遽遣泰归第[4]。
【注文】
[1]徙(xǐ):迁移。 武德殿:武德殿是太极宫宫殿名,在隋即较有名,它与东宫邻接,隋文帝废太子杨勇为庶人即在此殿宣诏,唐初李渊赐李世民居承乾殿后,又赐李元吉居武德殿,这更方便了他与太子李建成的沟通往来。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即位之初,还曾在此殿听政。
[2]奢:用钱没有节制,过分享受。
[3]海陵:即海陵剌王的简称,为李元吉的追封之号。
[4]遽(jù):立刻;马上。
【译文】
唐太宗又让李泰迁到武德殿居住。魏徵上疏,认为:“陛下宠爱魏王,常常想让他更加安全,就应当时时抑制他骄傲奢侈的习气,使他不处于嫌疑的位置。如今让他移居武德殿,这殿在东宫西边,海陵剌王李元吉当年曾居住在这里,当时的人就认为那样做不妥当,现在虽然时间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了,但是也担心魏王的心思不会安稳。”太宗说:“差一点又造成失误。”即刻让李泰回到原来的府第居住。
唐武德殿示意图
【原文】
夏六月甲辰,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于是太子发取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以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混一江南,勤俭爱民,皆为令主,有子不肖,卒亡宗祀[1]。圣上以殿下亲则父子,事兼家国,所应用物,不为节限,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过七万,骄奢之极,孰云过此[2]。况宫臣正士,未尝在侧,群邪淫巧,昵近深宫,在外瞻仰,已有此失,居中隐密,宁可胜计[3]。苦药利病,苦言利行,伏惟居安思危,日慎一日[4]。”太子恶其书,令户奴伺玄素早朝,密以大马棰击之,几毙[5]。
【注文】
[1]周武帝(543—578年):即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汉化鲜卑人,小字祢罗突,公元560—578年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年)、天和(566—572年)、建德(572—578年)、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 隋文帝(541—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中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人类历史上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混一:统一,也指统一天下。 令主:好皇帝。令:美,善,佳。 有子不肖:指北周武帝子宣帝宇文赟(yūn),公元578—579年在位;隋文帝子炀帝杨广,公元604—618年在位。 祀(sì):世,代。
[2]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务或若干方面。 旬:十日为一旬。
[3]淫:引申为骄纵。 瞻仰:视;观览。
[4]伏惟:表示希望。 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慎:小心,当心。
[5]户奴:官奴,掌守门户。 伺:观察,侦候。 马棰(chuí):马鞭。 毙:死。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夏六月甲辰(二十日),唐太宗下诏说:“从今以后,皇太子支用府库中的器物,有关管理部门不要加以限制。”于是太子取用挥霍无度,左庶子张玄素上书,认为:“周武帝平定山东,隋文帝统一江南,勤俭爱民,都是好君主,但他们的儿子都不贤,最终亡国断绝了宗祀。圣上因为父子之情而爱殿下,但事情关系着国家,殿下所用的物品,无所节制和限度,诏旨下来还没有超过六十天,所用的物资已超过七万,骄傲奢侈达到了极点,谁还能再超过!况且宫中的官属和正直的人士,都没有在他身旁,一群邪佞淫乱巧诈之人,得到亲昵被安置在深宫之中,从外面看,已有这么些过失,那么其中不为人知之处,怎么可以数得过来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希望太子能居安思危,一天比一天谨慎。”太子对张玄素的上书非常厌恶,命令守门的小奴趁张玄素上早朝的机会,暗中用大马鞭袭击他,几乎把他打死。
【原文】
秋八月丁酉,上曰:“当今国家何事为急?”谏议大夫褚遂良曰:“今四方无虞,唯太子、诸王宜有定分最急[1]。”上曰:“此言是也[2]。”时太子承乾失德,魏王泰有宠,群臣日有疑议,上闻而恶之,谓侍臣曰:“方今群臣,忠直无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绝天下之疑[3]。”九月丁巳,以魏徵为太子太师[4]。徵疾小愈,诣朝堂表辞,上手诏谕以:“周幽、晋献,废嫡立庶,危国亡家[5]。汉高祖几废太子,赖四皓然后安[6]。我今赖公,即其义也[7]。知公疾病,可卧护之[8]。”徵乃受诏。
【注文】
[1]谏议大夫:古代官名。秦代置,专掌议论。为郎中令的属官,掌论议,有数十人之多。汉初不置。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初置,属光禄勋(郎中令改名)。东汉改称谏议大夫,仍属光禄勋,秩六百石。三国魏沿置,晋朝罢。南朝梁、陈亦置。北魏置,隶属集书省,掌谏诤议论,从四品,北齐沿置。隋初隶属门下省,从四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初复置,正五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正谏大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分置左、右,各四员,分隶门下、中书两省,升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罢左、右之名,只称谏议大夫。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复分置左、右。 虞(yú):忧虑。
[2]是:对的,正确的。
[3]傅:教导人的人。 绝:断绝。
[4]太子太师:古代官名。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
[5]愈:病好了。 表:启奏,上表章给皇帝。 周幽(前795—前771年):即西周末代君主姬宫湦(shēng),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即位。继位后,自然灾害严重,泾、渭、洛三川皆震。他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的虢(guó)石父,引起国人强烈不满。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jiù),立褒姒(sì)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zēng)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骊山烽火,失信于诸侯。结果,被犬戎兵杀死于骊山之下,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晋献(?—前651年):春秋时代的晋国君主,姬姓,名诡诸,在位二十六年。晋武公之子。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wěi)之计,尽灭曲沃桓公、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guó)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6]汉高祖(前256或前247—前195年):汉高祖刘邦,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秦末参与推翻暴秦行动。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后,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前202年即皇帝位,建都长安。登基后,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以及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赖:倚靠,仗恃。 四皓:即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东元公、甪(lù)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八十余岁老人,时称“商山四皓”。因太子同四皓郊游,汉高祖遂以为太子为众望所归,改变了另立太子的初衷。
[7]义:意思。
[8]卧:睡倒,躺或趴。 护:监督。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秋八月丁酉(十四日),唐太宗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为急迫?”谏议大夫褚(chǔ)遂良说:“如今四方安定无事,只有确定太子、诸王名分最为紧要。”太宗说:“这话说对了。”当时太子李承乾德行恶劣,魏王李泰受到太宗的宠爱,群臣每天都有怀疑的议论,太宗听说后十分厌恶,对身边的大臣说:“当今群臣中,忠心耿直的没有人能超过魏徵,我派他做太子的师傅,以此来杜绝天下人的疑虑。”九月丁巳(初四日),任命魏徵为太子太师。魏徵有病刚刚稍有痊愈,就到朝堂上表推辞,太宗亲笔写了诏书,告谕魏徵:“周幽王、晋献公,废嫡子而立庶子,造成国家危亡,汉高祖差一点废掉太子,幸赖商山四皓的辅翼才得以安稳。我现在信赖你派你去辅佐太子,也就是这个意思。我知道你有病在身,可以躺在床上辅佐太子。”魏徵于是接受了诏书。
【原文】
十七年春正月丙寅,上谓群臣曰:“闻外间士民以太子有足疾,魏王颖悟,多从游幸,遽生异议,徼幸之徒,已有附会者[1]。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2]。且礼,嫡子死,立嫡孙[3]。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4]。”
【注文】
[1]颖:才能出众。 游幸:指帝王或后妃出游。 徼(jiǎo)幸:徼,通“侥”。作非分企求。
[2]步履:步行;行走。履指鞋。
[3]礼:即《礼记》,中国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和儒家学说的重要参考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一百三十一篇,西汉戴德删为八十五篇,名《大戴礼记》。他的侄子戴圣又删为四十九篇,名《小戴礼记》,收入“十三经”中。其中《中庸》《大学》《礼运》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4]孽(niè):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宗:宗子,即嫡长子。 窥窬(yú):窥伺可乘之隙。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春正月丙寅(十五日),太宗对群臣说;“听说外面士大夫们传言太子有脚病,魏王李泰聪颖有悟性,常随从我游幸,突然就生出了猜测议论,一些别有企图的人,也有附会其说的。太子虽然脚有毛病,但并不妨碍行走。况且按照《礼记》,嫡长子死,应立嫡长孙。太子的儿子已经五岁了,我终究不会以庶子来代替嫡子,开启非分夺取皇位的先河。”
【原文】
初,太子承乾喜声色、畋猎,所为奢靡,畏上知之[1]。对宫臣常论忠孝,或至于涕泣;退归宫中,则与群小相亵狎[2]。宫臣有欲谏者,太子先揣知其意,辄迎拜,敛容危坐,引咎自责,言辞辩给,宫臣拜答不暇[3]。宫省秘密,外人莫知,故时论初皆称贤[4]。
【注文】
[1]声色:指歌舞和女色。 奢靡(mí):指生活奢侈,挥霍无度。
[2]涕泣:哭泣;流泪。 亵(xiè)狎(xiá):亲近宠幸。
[3]揣(chuǎi):估量,忖(cǔn)度。 辄(zhé):总是,就。 拜:表示敬意的礼节。 敛容:正容。显出端庄的脸色。 危坐:端坐。 引咎(jiù)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咎,罪责。 辩(biàn):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给(jǐ):敏捷。 暇:空闲。
[4]省(shěng):古代称王宫禁地。
【译文】
当初,太子李承乾喜好声色、游猎,做事十分奢侈,却害怕太宗知道。于是对东宫下属臣僚常常谈论忠孝,有时甚至假装感动得流泪抽泣。等回到东宫,便和小太监们戏耍狎玩。宫中臣僚有想劝谏的,太子便先揣摩他的意思,然后迎上去行礼,面色凝重、正襟危坐,引咎自责,语言明辨敏捷,弄得那些想劝谏的人叩拜答对不暇。宫中的秘密,外边的人无法知道,所以当时的舆论开始时都称赞他贤能。
【原文】
太子作八尺铜炉,六隔大鼎,募亡奴盗民间马牛,亲临烹煮,与所幸厮役共食之[1]。又好效突厥语及其服饰,选左右貌类突厥者五人为一落,辫发羊裘而牧羊,作五狼头纛及幡旗,设穹庐,太子自处其中,敛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2]。又尝谓左右曰:“我试作可汗死,汝曹效其丧仪[3]。”因僵卧于地,众悉号哭,跨马环走,临其身,剺面[4]。良久,太子歘起,曰:“一朝有天下,当帅数万骑猎于金城西,然后解发为突厥,委身思摩,若当一设,不居人后矣[5]。”
【注文】
[1]六隔: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隔”通“鬲(lì)”。“六隔”即有六条空足的鼎。 募:广泛征求。 亡奴:指亡命在逃的官奴。 厮役:执贱役供使唤的人。
[2]落:即帐落,突厥等西北少数民族的帐落,相当于内地汉族的一户。 辫发羊裘:辫发:西北少数民族的发式。羊裘:羊皮衣。 狼头纛(dào):绣有狼头的大旗,突厥以狼为“图腾”。 幡(fān):用竹竿等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泛指旗帜。 穹(qióng)庐:古代游牧民族所居住得一种形状中高周低圆形的毡帐。 敛:征收。 啖(dàn):吃或给人吃。
[3]可(kè)汗(hán):亦作“可罕”。中国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hé)、蒙古等民族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曹:辈,等于现代汉语中的“们”。
[4]僵:直挺挺,不灵活。 剺(lí)面:割面。突厥、回纥等民族风俗。用剺面流血来表示忠诚信义,或寄托对刚死去的君亲的哀思。
[5]歘(xū):快速。 金城:古郡名。治所在今甘肃兰州西北。 思摩: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处罗、颉利可汗在位为夹毕特勤。唐高祖武德初初,多次来唐,被封为和顺郡王。 一设:或为一箭,突厥某一方面的典兵官。
【译文】
太子铸造了一个八尺高的铜炉,六隔的大鼎,招募逃亡的官奴去偷盗民间的牛马,亲自参加烹煮,和他所宠信的小厮役共同食用。又喜欢说突厥语并照突厥的服饰穿戴,挑选亲信中面貌像突厥的人,每五人编为一个部落,扎上辫子穿上羊皮衣来牧羊,又制作了五狼头的大旗及幡旗,架设穹庐,太子自己住在里面,把收敛来的羊烹煮,抽出佩刀割肉共同食用。又曾对左右的人说:“我试着装作可汗死的样子,你们按照他们办丧事的仪式去办。”于是僵直躺倒在地上,众人都号哭,骑上马绕着他转圈,靠近他的身边,用刀割脸。过了一会儿,太子跳起身说:“有朝一日我拥有了天下,要亲自率数万骑兵到金城西去狩猎,然后散开头发去做突厥人,委身在思摩的帐下,若能为思摩典兵,当一设之任,就不会甘居人后了。”
【原文】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数谏太子,上嘉之,赐二人金帛以风励太子,仍迁志宁为詹事[1]。志宁与左庶子张玄素数上书切谏,太子阴使人杀之,不果[2]。
【注文】
[1]风:古同“讽”,劝告。 迁:晋升或调动。
[2]果:实现。
【译文】
左庶子于志宁、右庶子孔颖达多次劝谏太子,皇帝嘉奖他们,赐给他们金帛让他们讽谕激励太子,并且改任于志宁为太子詹事。于志宁和左庶子张玄素多次上书直谏,太子暗中派人去杀他们,结果未成。
【原文】
汉王元昌所为多不法,上数谴责之,由是怨望[1]。太子与之亲善,朝夕同游戏,分左右为二队,太子与元昌各统其一,被毡甲,操竹矟,布陈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2]。有不用命者,披树挝之,至有死者[3]。且曰:“使我今日作天子,明日于苑中置万人营,与汉王分将,观其战斗,岂不乐哉[4]。”又曰:“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5]。”
【注文】
[1]元昌:即李元昌(?—643年),唐高祖李渊第七子。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封鲁王。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李元昌与杜荷、赵节、李安俨建议太子李承乾兵变。纥干承基告发太子谋反,杜荷、侯君集、李安俨等人因谋反罪被斩首。 望:埋怨,责备。
[2]被(pī):古同“披”,覆盖。 毡(zhān):用兽毛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 甲:古时战士的护身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 矟(shuò):即槊,长矛,古代的一种兵器。 娱乐:欢娱快乐;使欢乐。
[3]披树挝(zhuā)之:将手足绑于树上鞭打。
[4]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苑:古代养禽兽植林木的地方,多指帝王的花园。 营:军队驻扎的地方,借指按编制集体生活的地方。
[5]极情纵欲:竭力满足自己的情感和贪欲而不加节制。
【译文】
汉王李元昌的行为多不合法度,太宗多次责备他,从此他心怀怨恨。太子与他亲善友好,从早到晚在一起游乐嬉戏,把身边的人分成两队,太子和李元昌各领一队,身披毛毯甲胄,手持竹矛,布置战阵,大声叫喊,双方交战,互相攻击刺杀流血,作为娱乐。有不听从命令的,就把他们的手脚绑在树上打,竟然有人被打死。并且说:“假如我今天做了大唐天子,明天就在禁苑中布置一个万人的大营房,和汉王分别统领,观看他们争斗,岂不痛快。”又说:“我要做天子,必然狂情纵欲,有人劝谏就杀了他,也不过杀几百人,众人自然就安定了。”
【原文】
魏王泰多艺能,有宠于上[1]。见太子有足疾,潜有夺嫡之志,折节下士以求声誉[2]。上命黄门侍郎韦挺摄泰府事,后命工部尚书杜楚客代之,二人俱为泰要结朝士[3]。楚客或怀金以赂权贵,因说以魏王聪明,宜为上嗣[4]。文武之士,各有附托,潜为朋党[5]。太子畏其逼,遣人诈为泰府典签上封事,其中皆言泰罪恶,敕捕之,不获[6]。
【注文】
[1]艺:技能;才能。
[2]夺嫡:庶出者夺取嫡子承袭地位。 折节下士: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折节,屈己下人。
[3]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秦代初置,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汉代以降沿用此官职。秦汉时,宫门多油漆成黄色,故称黄门。东汉始设为专官,或称之给事黄门侍郎。隋唐时,黄门侍郎隶属门下省,成为门下省的副官,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门下侍郎。 韦挺(589—646年):唐朝名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临潼区北)人,隋民部尚书韦冲之子,宰相韦待价父。高祖平京师,署陇西公府祭酒。太宗时任尚书左丞,历任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封扶阳县男,颇得唐太宗的赏识和重用。后贬象州刺史,卒年五十八。 摄:代理,兼管。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官办工业等的大臣。 杜楚客(生卒年不详):唐朝杜陵(陕西西安长安区)人,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少年时代,崇尚奇异节操,长大成人后,负有才能名气。唐太宗贞观年间,杜楚客任蒲州刺史,声望显著,后来任魏王府长史,又升迁为工部尚书,办理王府政事,以威严正直,闻称当世。
[4]权贵:旧时指官高势大的人。 嗣(sì):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5]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
[6]诈:假装。 典签:南朝地方长官之下典掌机要的官。又称主帅﹑典签帅或签帅。当时府州部内论事,皆用签。前叙所论事,后书某官某签,府州皆置典签掌管。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吏,权力不大。刘宋中叶以后,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镇,君主用寒人出身的亲近左右充当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管诸王的饮食起居,职位虽低,权力渐重。
【译文】
魏王李泰多才多艺,得到太宗宠爱,他见太子的脚有毛病,暗中便产生了夺嫡而立的想法。他谦恭礼遇下人以求得很好的声誉。太宗命令黄门侍郎韦挺掌管魏王李泰府中的事情,后来又让工部尚书杜楚客来代替他,这两个人都为李泰笼络朝中的官员。杜楚客有时用黄金贿赂权贵,对他们游说魏王李泰如何聪明,应当被嗣立为太子。朝廷文臣武将,各自都有所依托,暗中结为朋党。太子害怕魏王威胁自己的位置,便派人装作魏王府中的典签上书言事,其中讲的全是李泰的罪过,太宗敕令逮捕这些告状的人,查无所获。
【原文】
太子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1]。道士泰英、韦灵符挟左道,得幸太子[2]。上闻之,大怒,悉收称心等杀之,连坐死者数人,诮让太子甚至[3]。太子意泰告之,怨怒愈甚,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4]。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5]。
【注文】
[1]太常乐童:隶籍太常寺的执乐童子。
[2]道士:道教神职人员。 泰英、韦灵符:唐初道士,生平事迹不详。 挟(xié):倚仗,依恃。 左道:旁门邪道。
[3]诮(qiào)让:责问,批评。
[4]奠:向死者供献祭品致敬。 徘徊:往返回旋;来回走动。
[5]冢(zhǒng):坟墓。 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
【译文】
太子私下宠幸太常寺乐童称心,和他同吃同住。道士泰英、韦灵符用旁门左道得到太子的欢心。太宗听说后大怒,把称心等人全部逮捕杀了,被牵连杀死的有好几人,并对太子大加斥责。太子认为这是李泰告发的,对他的怨恨愤怒更加厉害了。太子思念称心不已,便在宫中构筑了一间屋子,立起称心的画像,早晚奠祭,徘徊顾视,哭泣流泪。又在宫苑中为他堆了一个小坟,私自封赠称心官爵,还为他树了一座碑。
【原文】
上意浸不怿,太子亦知之,称疾不朝谒者动涉数月[1]。阴养刺客纥干承基等及壮士百余人,谋杀魏王泰[2]。
【注文】
[1]浸不怿(yì):愈加不高兴。浸:渐渐。怿:喜悦,高兴。 谒(yè):拜见。
[2]纥(hé)干承基(604—656年):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的卫士,太子谋反集团成员。后因告密、反戈一击有功,被太宗免死,并授以祐川府折冲都尉,封平棘县公。纥干,吐蕃人复姓。
【译文】
太宗心里渐渐不喜欢太子,太子也知道,于是装病不去朝见拜谒,动辄就是几个月。暗中豢养刺客纥干承基等以及壮士一百余人,阴谋刺杀魏王李泰。
【原文】
吏部尚书侯君集之壻贺兰楚石为东宫千牛,太子知君集怨望,数令楚石引君集入东宫,问以自安之术[1]。君集以太子暗劣,欲乘衅图之,因劝之反[2]。举手谓太子曰:“此好手,当为殿下用之。”又曰:“魏王为上所爱,恐殿下有庶人勇之祸[3]。若有敕召,宜密为之备[4]。”太子大然之,厚赂君集及左屯卫中郎将顿丘李安俨,使诇上意,动静相语[5]。安俨先事隐太子,隐太子败,安俨为之力战,上以为忠,故亲任之,使典宿卫[6]。安俨深自托于太子[7]。
【注文】
[1]吏部尚书: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长官。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唐宋是正三品。 侯君集(?—643年):豳(bīn)州三水(今陕西旬邑西)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唐太宗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吏部尚书等职,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壻:古同“婿”。 贺兰楚石(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人物,吏部尚书侯君集的女婿,官居东宫府千牛。 千牛:古代官名,东宫左右率府中掌管千牛刀的侍从武官。
[2]暗劣:愚昧不明,品行恶劣。 衅:间隙,事端。
[3]庶人勇:即杨勇(?—604年),小名(xiàn)地伐,隋文帝杨坚的长子,母独孤皇后。原本是隋文帝的太子,后来被废为庶人。杨广即位后,立即假拟文帝诏书,赐死杨勇。死后追封为房陵王。
[4]备:防备;戒备。
[5]大然:深表同意。 左:与右相对,古人常以右为上。 屯卫:古代官署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由领军卫改为此名。仍分左、右。隋唐时禁卫军的一种。隋文帝开皇中置十二府,统禁卫兵,后改置扩充为十六卫,左右屯卫即为其中二卫,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左右威卫。 中郎将:古代官名。秦朝置,郎中令所属诸郎官之一,掌宿卫皇宫诸殿门户,皇帝外出时侍从护卫。汉朝沿置,仍属郎中令(光禄勋),由五官、左、右中郎将分统,职掌与秦同,位在侍郎、郎中上,秩比六百石。中郎将的省称。从事中郎的省称。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 顿丘:古地名,今河南清丰西南。 李安俨(yǎn)(?—643年):唐朝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本来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败亡后,李安俨为李建成拼死搏斗,唐太宗认为他非常忠诚,所以特别信任他,命他掌管宿卫,封左屯卫中郎将。 诇(xiòng):侦察;探听。
[6]典:主持;主管。 宿卫:警卫宫禁。
[7]深:程度高的。 托:交付委托。
【译文】
吏部尚书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担任东宫府千牛,太子知道侯君集心里一直有怨恨,便多次让贺兰楚石带侯君集入东宫,向他询问保全自己的方法。侯君集知道太子愚暗庸劣,便想借机为自己图谋利益,所以就趁机劝他造反。他把手举起来对太子说:“这是一双好手,应当让这双手为殿下出力。”又说:“魏王被皇上宠爱,恐怕殿下会招致隋故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那样的灾祸。如有敕令宣召殿下进宫,应当暗中有所准备。”太子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便用丰厚的礼物贿赂侯君集和左屯卫中郎将顿丘人李安俨,让他们刺探太宗心中的想法,一有动静便告诉他。李安俨早先事奉隐太子,隐太子失败时,李安俨曾为他奋力作战,太宗认为他很忠诚,所以特别信任他,让他掌管宿卫之事。李安俨于是和太子深交,将自己的前途寄托于太子身上。
【原文】
汉王元昌亦劝太子反,且曰:“比见上侧有美人,善弹琵琶,事成,愿以垂赐[1]。”太子许之。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慈景之子也,母曰长广公主,驸马都尉杜荷,如晦之子也,尚城阳公主,皆为太子所亲昵,预其反谋[2]。凡同谋者,皆割臂以帛拭血,烧灰和酒饮之,誓同生死[3]。潜谋引兵入西宫,杜荷谓太子曰:“天文有变,当速发以应之[4]。殿下但称暴疾危笃,主上必亲临视,因兹可以得志[5]。”太子闻齐王祐反于齐州,谓纥干承基等曰:“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耳,与卿为大事,岂比齐王乎[6]?”会治祐反事,连承基,承基坐系大理狱,当死[7]。
【注文】
[1]琵琶:拨弦乐器。流行于秦汉至今。历史上中国琵琶的形制多种,统称胡琴。 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2]洋州:西魏置,治所在今陕西西乡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 刺史:古代职官,是中国古代州一级地方长官。始置于秦汉,秦时名监察御史,汉武帝时改称刺史,掌管地方检查。汉成帝时,改称牧,汉哀帝时复为刺史。东汉末,天下渐乱,刺史权重,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后世沿置。隋唐因袭。 赵节(?—643年):赵慈景之子,以参与太子谋反集团罪伏诛。 慈景:即赵慈景(?—618年),陇西(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尚李渊女长广公主。官至兵部侍郎、华州刺史,封开化郡公。慈景卒,公主改嫁杨师道。 长广公主(?—648年):唐高祖李渊第五女,初封桂阳公主。隋朝时嫁给赵慈景,赵慈景逝世后,长广公主改嫁杨师道。 都尉:古代官名。战国始置。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杜荷(?—643年):杜如晦之子,娶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阳公主,为驸马都尉,官至尚乘奉御,封襄阳郡公,后因谋反伏诛。 尚:娶帝王之女为妻。 城阳公主(约630—67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六女,母长孙皇后。城阳公主最初下嫁杜如晦之子杜荷。杜荷因太子李承乾之事被诛,又嫁薛瓘(guàn),生子薛(yǐ)、薛绍。
[3]拭:揩擦。 誓:发誓;立誓。
[4]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地文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
[5]暴:强大而突然来的。 笃(dǔ):病沉重。 兹:这,这个,此。
[6]祐:唐太宗李世民第五子李祐(?—643年),阴妃所生,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封为宜阳王,当年又封为楚王。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迁移后封为燕王,转为豳(bīn)州都督。又改封为齐王,被授予齐州都督。贞观十二年(638年),以病留长安,贞观十七年(643年),以“谋反罪”贬为庶人,赐死,葬以国公礼。 齐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所在今山东济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济南、章丘、禹城、济阳、齐河、临邑等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 大内:指太宗所居西宫。
[7]系(xì):拘囚;关进牢狱。 大理:即大理寺,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
【译文】
汉王李元昌也劝太子造反,并且说:“近来我看见皇上身边有个美人,很会弹琵琶,事成之后,希望把她赐给我。”太子答应了他。洋州刺史开化公赵节,是赵慈景的儿子,母亲是长广公主。驸马都尉杜荷,是杜如晦的儿子,娶城阳公主为妻。他们都受到了太子的亲信和宠爱,参与了太子造反的阴谋。凡参加预谋造反的人,都用刀割破胳膊,用绵帛擦拭血,然后烧成灰和在酒中饮下,发誓同生共死。又暗中谋划带兵进入西宫,杜荷对太子说:“天象有变化,应当赶快发兵以应天象。殿下只要假称得了暴病十分危重,皇上必定亲自来探视,乘此机会就可以取得成功。”太子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造反,对纥(hé)干承基等人说:“我住的东宫西墙离大内只有二十步远,和你们谋划大事,条件便利,岂是齐王所能比的?”正赶上审理齐王李祐造反的事,纥干承基也被牵连,纥干承基被关押在大理寺大狱中,依律应当判处死罪。
【原文】
夏四月庚辰朔,承基上变,告太子谋反[1]。敕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与大理、中书、门下参鞠之[2]。反形已具,上谓侍臣:“将何以处承乾[3]?”群臣莫敢对[4]。通事舍人来济进曰:“陛下不失为慈父,太子得尽天年,则善矣[5]。”上从之[6]。济,护儿之子也[7]。
【注文】
[1]朔(shuò):农历每月初一。 上变:向朝廷告发非常事变,特指谋反。上,上告。变,事变。
[2]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汉族,河南洛阳人。先世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李治继位后,欲立武则天昭仪为皇后,无忌认为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于是削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其自缢,籍没其家。 萧瑀(yǔ)(575—648年):隋萧皇后的弟弟。萧瑀自幼以孝行闻名天下,且善学能书,骨鲠正直,并深精佛理。被隋炀帝疏斥,唐朝时深得李渊信任。 中书:古代官署名,是中国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门下:是从隋朝和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一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唐曾改为东台、鸾台、黄门省等。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参鞠:参与审讯。鞠,即鞫(jū),审讯。唐制,凡国家大狱,由三司详决,即由给事中、中书舍人与御史参鞫。而太宗令三省与大理参鞫,表明朝廷对此案异常重视。
[3]形:状况。 具:具备,有。
[4]对:答,答话,回答。
[5]通事舍人:古代官名,中书省的属官。 来济(610—662年):隋左翊(yì)卫大将军、荣国公来护儿之子。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南)人。唐初进士及第,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任中书侍郎。永徽四年(653年),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即宰相)。撰有文集三十卷。 天年:自然的寿数。
[6]从:听从。
[7]护儿:即隋朝大将来护儿(?—617年),字崇善,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南)人,隋朝大将。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正月,隋炀帝攻打高丽,来护儿为平壤道行军总管。大业十三年(617年),来护儿代宇文述为左翊卫大将军,后被宇文化及杀死。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夏四月庚辰朔(初一日),纥干承基上诉,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宗敕令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与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共同审问。谋反的情况已经清楚后,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应当怎样来处理李承乾?”众大臣不敢应对。通事舍人来济进谏说:“能处理得使陛下不失为一个慈祥的父亲,使太子得以终其天年,就算妥当了。”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来济,是来护儿的儿子。
【原文】
乙酉,诏废太子承乾为庶人,幽于右领军府[1]。上欲免汉王元昌死,群臣固争,乃赐自尽于家,而宥其母、妻、子[2]。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皆伏诛[3]。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以不能谏争,皆坐免为庶人[4]。余当连坐者悉赦之[5]。詹事于志宁,以数谏,独蒙劳勉[6]。以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爵平棘县公[7]。
【注文】
[1]右领军府:古代官属名。即中央十二卫领府之一。掌领军府和宫掖禁备。
[2]免:赦免,释放。 宥(yòu):赦免。
[3]伏诛:伏法被诛杀。
[4]赵弘智(572—653年):唐初大臣。字不详,河南新安人。早年丧母,以孝敬父亲而名闻。学通三礼、史记、汉书。隋炀帝大业中,为司隶从事。唐高祖武德初,授詹事府主簿,初与令狐德棻、袁朗等十数人同修艺文类聚,唐太宗贞观中,任黄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唐高宗初,讲孝经于德福殿,进国子祭酒,卒后谥号为“宣”。 令狐德棻(fēn)(583—666年):唐初政治家,史学家。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东南)人。多次参加官书的编写,最大贡献为编修《周书》。隋炀帝末年,德棻授官为药城(今安徽亳州利辛西)长。待李渊起兵反隋后,德棻就加入了这支反隋军队,在总管府任记室。李渊入据长安后,先为丞相,奉代王杨侑(yòu)为傀儡,德棻即任大丞相府记室。李渊称帝后,德棻随即转为起居舍人,又迁秘书丞。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德棻历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太子右庶子,雅州刺史,秘书少监;在唐高宗时,任过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任过太常卿、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
[5]连坐:中国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
[6]蒙:受。 勉:劝人努力,鼓励。
[7]祐川府:古代军府名,在今甘肃岷县。 折冲都尉:古代官名。唐府兵制军府称折冲府,长官为折冲都尉,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每冬率兵操练,按规定轮番宿卫京师,有事征发全府,则率兵出发。 爵:授予官爵。 平棘(jí)县:古县名,西汉置,属常山郡,以平棘山为名。三国魏属赵国。北魏移治今河北赵县西南,为赵郡治。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为栾州治,隋炀帝大业初复为赵郡治,唐为赵州治。
【译文】
四月乙酉(初六日),太宗下诏命废太子李承乾为平民,幽禁在右领军府。太宗想免去汉王李元昌的死罪,群臣们执意争辩坚决反对,于是赐他在家自尽,但赦免了他的母亲、妻子和儿女。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都伏法被处死。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人,因为没能尽职劝谏太子,都坐罪被免为平民。其余应当受到牵连的人,全部赦免。詹事于志宁,因多次劝谏太子,单独受到慰劳嘉勉。任命纥干承基为祐川府折冲都尉,赐爵平棘县公。
【原文】
侯君集被收,贺兰楚石复诣阙告其事[1]。上引君集谓曰:“朕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公耳[2]。”君集初不承,引楚石具陈始末,又以所与承乾往来启示之,君集辞穷,乃服[3]。上谓侍臣曰:“君集有功,欲乞其生,可乎[4]?”群臣以为不可[5]。上乃谓君集曰:“与公长诀矣[6]。”因泣下[7]。君集亦自投于地,遂斩之于市[8]。君集临刑,谓监刑将军曰:“君集蹉跌至此,然事陛下于藩邸,击取二国,乞全一子以奉祭祀[9]。”上乃原其妻及子,徙岭南[10]。籍没其家,得二美人,自幼饮人乳而不食[11]。
【注文】
[1]收:逮捕,拘押。 阙(què):帝王居地的统称。
[2]刀笔吏: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所以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鞫(jū):审问。
[3]始末:首尾经过;底细。 启:书信。 服:招认,承。
[4]乞:引申为请求,希望。
[5]以为:认为。
[6]长诀:永别。
[7]泣:哭泣。
[8]斩:砍断。
[9]蹉(cuō)跌(diē):跌跤;失误。 事陛下于藩(fān)邸(dǐ):李世民为亲王时,引侯君集入幕府,曾多次从世民征讨,并预谋“玄武门之变”。
[10]原:赦免。 子:古代指儿和女。 岭南:指五岭之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全境。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11]食:吃。
【译文】
侯君集被拘押入狱,贺兰楚石又到朝廷上告发他谋反的事。太宗提审侯君集,对他说:“我不想让狱吏侮辱你,所以亲自审问你。”侯君集起初不认罪,太宗把贺兰楚石叫来,当面陈述事情始末原委,又拿出他和李承乾往来的书信给他看,侯君集理屈词穷,只得认罪。太宗对身边的人说:“侯君集有功于国,希望给他一条生路,可以不?”众大臣都认为不可以。太宗于是对侯君集说:“我要和你永别了。”说完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侯君集也自己扑倒在地上,于是在街市上把他斩了。侯君集临刑前,对监刑的将军说:“君集自己失足至此,但是看在我当年在秦王府时就事奉陛下,跟随陛下征伐吐谷浑、高昌的一点功劳,请求保全一个儿子来为祖先祭祀。”太宗于是赦免了他的妻子和儿女,把他们发配到岭南。没收他的所有家产时,得到两个美人,她们从小喝人奶长大,不吃别的东西。
【原文】
初,上使李靖教君集兵法[1]。君集言于上曰:“李靖将反矣[2]。”上问其故,对曰:“靖独教臣以粗而匿其精,以是知之[3]。”上以问靖,靖对曰:“此乃君集欲反耳[4]。今诸夏已定,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而君集固求尽臣之术,非反而何[5]?”江夏王道宗尝从容言于上曰:“君集志大而智小,自负微功,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6]。以臣观之,必将为乱[7]。”上曰:“君集材器,亦何施不可[8]。朕岂惜重位,但次第未至耳,岂可亿度,妄生猜贰耶[9]!”及君集反诛,上乃谢道宗曰:“果如卿言[10]。”李安俨父年九十余,上愍之,赐奴婢以养之[11]。
【注文】
[1]李靖(jìng)(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西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曾平定萧铣(xiǎn),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shí),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卒后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著有多种兵书。
[2]反:反叛。
[3]匿(nì):隐藏。
[4]欲:想。
[5]诸夏:古代中国的别称。 四夷:四夷是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6]道宗:即李道宗(603—653年),字承范,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唐朝宗室、名将。李道宗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被封为略阳郡公。起家左千牛备身。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房遗爱伏诛,长孙无忌、禇(chǔ)遂良素与道宗不和睦,说道宗与遗爱交结,配流象州,在道上病卒。
[7]观:观察。
[8]材:通“才”。才能,能力。
[9]亿度:预料;揣度。亿,通“臆”。臆测,预料。 猜贰(èr):猜疑且怀二心。
[10]谢:道歉。
[11]愍(mǐn):同“悯”。怜悯;哀怜。 奴婢(bì):原指丧失自由、受人奴役的男女,后泛指男女仆人。
【译文】
起初,太宗让李靖教授侯君集兵法。侯君集对太宗说:“李靖将要谋反。”太宗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李靖教我兵法时只教粗浅的内容,却隐藏精华的部分,因此知道他要谋反。”太宗就以这件事去问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已经平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制服四方的蛮夷民族,而侯君集执意要求我把所有的用兵之术都教给他,这不是要造反是什么?”江夏王李道宗曾经很从容地对太宗说:“侯君集这人志大才疏,自以为有那么一点微小的功劳,就对于位居房玄龄、李靖之下感到羞耻,即使身为吏部尚书,还不满足。依我看来,将来他必定要作乱。”太宗说:“以侯君集的才略胆识,哪一个职位不能胜任呢?我哪里是舍不得重要位置不重用他,只是他的资历不够罢了,怎么可以随便猜测,乱生嫌疑啊!”等到侯君集因谋反被杀,太宗于是向李道宗称谢说:“果然像您说的那样。”李安俨的父亲已经九十多岁,太宗怜悯他,赐给他奴婢奉养他。
【原文】
太子承乾既获罪,魏王泰自入侍奉,上面许立为太子[1]。岑文本、刘洎亦劝之[2]。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治[3]。上谓侍臣曰:“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4]。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5]。’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如此,甚怜之[6]。”谏议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愿审思,勿误也[7]。安有陛下万岁后,魏王据天下,肯杀其爱子,传位晋王者乎[8]?陛下日者既立承乾为太子,复宠魏王,礼秩过于承乾,以成今日之祸[9]。前事不远,足以为鉴[10]。陛下今立魏王,愿先措置晋王,始得安全耳[11]。”上流涕曰:“我不能尔[12]。”因起入宫[13]。魏王泰恐上立晋王治,谓之曰:“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14]?”治由是忧形于色[15]。上怪,屡问其故,治乃以状告[16]。上怃然,始悔立泰之言矣[17]。上面责承乾,承乾曰:“臣为太子,复何所求[18]?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19]。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20]。”
【注文】
[1]面:当面。
[2]岑(cén)文本(595—645年):字景仁,唐朝宰相,善于文辞。唐太宗贞观年间,授为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又任中书侍郎,曾与令狐德棻(fēn)撰修《北周书》,在对高句丽的作战中,他曾与唐太宗同行。在对辽东的战争中,一切后勤事宜,全部委任于他。因心血损耗,精力枯竭,操劳过度,染病而亡。 刘洎(jì)(?—646年):唐代大臣,字思道,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隋末,初仕萧铣(xiǎn)为黄门侍郎,归唐后授南康郡(今江西赣县)都督府长史。唐太宗贞观七年(633年)升给事中,封清苑县男,调任治书侍御史,授尚书右丞,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代黄门侍郎。他敢于谏诤。劝唐大宗宜少与臣下辩驳,对政事建议慎于取舍。太宗征辽东时,令他兼太子左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治监国,后被褚(chǔ)遂良诬陷而赐死。
[3]晋王治:唐朝第三任皇帝李治(628—683年),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为嫡三子,后因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立为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4]青雀:魏王李泰小名。
[5]当:应当。
[6]怜:哀怜,怜悯。
[7]审:仔细思考。
[8]安:疑问词,哪里。 万岁:帝王死之讳称。
[9]礼秩:等级待遇。
[10]鉴:借鉴。
[11]措:安放,安排。
[12]尔:如此。
[13]因:于是。
[14]忧:担心。
[15]形:表现。
[16]状:陈述。
[17]怃(wǔ)然:怅(chàng)然失意貌。
[18]太子:中国古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周时天子及诸侯的嫡长子,或称太子,或称世子。秦因袭。汉天子号皇帝,所以其嫡子称皇太子。金元时,皇帝的庶子也称太子,如金有四太子兀术(zhú)。明以后皇帝的嫡子称皇太子,亲王的嫡子称世子。太子的地位仅次于皇帝本人,并且拥有自己的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19]不逞(chěng)之人:不得志或作奸犯法图谋不轨者。
[20]度:算计,圈套。
【译文】
太子李承乾已经获罪,魏王李泰每天进宫侍奉太宗,太宗当面许诺立他为太子。岑文本、刘洎也劝太宗立魏王为太子。长孙无忌执意请求立晋王李治。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昨日青雀投到我怀里说:‘臣今天才真正成为陛下的儿子,就像重新获得了生命。臣有一个儿子,臣将来死的时候,就为陛下杀了他,把皇位传给晋王。’人谁不爱惜自己的儿子?我看见他这个样子,内心十分怜悯他。”谏议大夫褚遂良说:“陛下的话大大失误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千万不要出现失误。哪里有陛下万岁之后,魏王占据天下,肯杀了自己的爱子,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呢?以前陛下既已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对他的礼数品秩都超过了承乾,所以才酿成今天的祸患。前面的事才过了没有多久,足可以作为前车之鉴。陛下如今又想立魏王为太子,那就希望先安置好晋王,才能保证今后安宁无事。”太宗流着泪说:“我不能那么做。”于是站起来回到宫中。魏王李泰害怕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便对晋王说:“你和李元昌关系很好,元昌谋反未成已自尽,你能一点不担心吗?”李治听了后满脸愁容。太宗感到奇怪,多次问他原因,李治便把李泰对他说过的话告诉了太宗,太宗怅然,才后悔说过立李泰为太子的话。太宗当面责问李承乾,李承乾说:“我已身为太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只是被李泰谋算,便常与朝廷大臣们谋求自保的策略,那些不法之人乘机教唆我做了不轨之事。如今如果立李泰为太子,正是落入了他的圈套之中。”
【原文】
承乾既废,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1]。”因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2]。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以授晋王治[3]。无忌等请上所欲,上曰:“我欲立晋王[4]。”无忌曰:“谨奉诏[5]。有异议者,臣请斩之[6]。”上谓治曰:“汝舅许汝矣,宜拜谢[7]。”治因拜之[8]。上谓无忌等曰:“公等已同我意,未知外议如何[9]?”对曰:“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乞陛下试召问百官,有不同者,臣负陛下万死[10]。”上乃御太极殿,召文武六品以上,谓曰:“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11]。朕欲选诸子为嗣,谁可者[12]?卿辈明言之[13]。”众皆欢呼曰:“晋王仁孝,当为嗣。”上悦。是日,泰从百余骑至永安门,敕门司尽辟其骑,引泰入肃章门,幽于北苑[14]。
【注文】
[1]御:特指皇帝驾临。 两仪殿:宫殿名。在太极宫(即西内)正殿之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改原隋中华殿为两仪殿,为“内朝”所在。唐中期后,帝后丧亦多殡于殿。 三子一弟:三子,谓齐王李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一弟,指汉王李元昌。 聊赖:寄托,依赖。
[2]床:坐榻;胡床。
[3]刺:杀。
[4]欲:想。
[5]谨:郑重,恭敬。
[6]异议:不同意见。
[7]许:准许。
[8]因:于是。
[9]外议:外面的议论。
[10]属心:属意归心。
[11]太极殿:唐宫殿名。即太极宫正殿,“中朝”所在。 悖(bèi)逆:狂悖忤(wǔ)逆。一般指臣子对君亲的严重冒犯行为。 凶险:谓行为凶狠险恶。
[12]嗣(sì):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13]明:明白,清楚。
[14]永安门:太极宫南面三门之一。在南城正门承天门之西。 门司:门下省执掌宫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的官员。 辟(bì):禁止,屏去。 肃章门:在西京太极宫(即西内)正殿西北,为进入内宫的两门之一。 北苑:太极宫之北的禁苑。
【译文】
李承乾被废以后,太宗到了两仪殿,让大臣们都出去,只留下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jì)、褚(chǔ)遂良四人,对他们说:“我的三个儿子一个弟弟,竟然做出这样的事,我的心实在是苦闷失望,百无聊赖。”于是用身子撞在床榻上,长孙无忌等人急忙前去扶抱。太宗又抽出佩刀想自杀,褚遂良夺下刀交给晋王李治。长孙无忌等人询问太宗对立嗣的想法,太宗说:“我想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说:“谨遵诏令。如有不同意的人,请允许臣将他斩首。”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许诺你做太子了,应该拜谢他。”李治于是叩谢长孙无忌。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你们已经与我的心意一致了,不知道外面其他人会有什么议论?”长孙无忌回答说:“晋王仁义孝顺,天下的人归心已经很久了,乞求陛下召集文武百官试探询问一下,如有不同意见的,算臣辜负陛下,臣罪该万死。”太宗于是亲临太极殿,召集文武六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承乾大逆不道,李泰也凶狠险恶,都不能立为太子。我想从其他儿子中选择一个立嗣,哪一个可以?你们要明白地说。”众人都欢呼说:“晋王仁义孝顺,应当为太子。”太宗十分高兴。这一天,李泰率领一百多骑兵来到永安门,太宗敕令守门人避开李泰带来的所有人,只带着李泰进入肃章门,在北苑将他幽禁起来。
【原文】
丙戌,诏立晋王治为皇太子,御承天门楼,赦天下,酺三日[1]。上谓侍臣曰:“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2]。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两皆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3]。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4]。”
【注文】
[1]酺(pú):特指命令所允许的大聚饮。
[2]经营:筹划营造。
[3]窥伺:暗中观察或监视。 弃:舍去。
[4]恙:担忧。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丙戌(初七日),太宗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太宗亲临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下令宴会三天。太宗对身边大臣说:“我如果立李泰为太子,那就表明太子之位可以通过苦心经营而取得。从今以后,凡是太子失德背道,藩王企图谋取太子位的,都要弃之不用,这一条要在子子孙孙中相传,永远作为后世的法则。况且立了李泰为太子,承乾和李治都难以保全性命,立李治为太子,那么承乾和李泰就都安然无恙了。”
【原文】
臣光曰: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爱,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1]。
【注文】
[1]大器:喻重要的事物。 私:偏爱。 杜:杜绝。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唐太宗不因为自己喜爱谁就把天下传给谁,杜绝了祸乱的根源,可称得上是深谋远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