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唐平江淮 杜伏威 李子通 沈法兴 辅公

唐平江淮 杜伏威 李子通 沈法兴 辅公

唐平江淮杜伏威 李子通 沈法兴 辅公【内容摘要】《唐平江淮》叙述了唐平定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辅公祏等的战争过程​‍‌‍​‍‌‍‌‍​‍​‍‌‍​‍‌‍​‍​‍‌‍​‍‌​‍​‍​‍‌‍​‍​‍​‍‌‍‌‍‌‍‌‍​‍‌‍​‍​​‍​‍​‍​‍​‍​‍​‍‌‍​‍‌‍​‍‌‍‌‍‌‍​。...

唐平江淮
杜伏威 李子通 沈法兴 辅公

【内容摘要】

《唐平江淮》叙述了唐平定杜伏威、李子通、沈法兴、辅公祏等的战争过程​‍‌‍​‍‌‍‌‍​‍​‍‌‍​‍‌‍​‍​‍‌‍​‍‌​‍​‍​‍‌‍​‍​‍​‍‌‍‌‍‌‍‌‍​‍‌‍​‍​​‍​‍​‍​‍​‍​‍​‍‌‍​‍‌‍​‍‌‍‌‍‌‍​。

杜伏威,隋大业七年(611年),与辅公祏聚众起义,被推为主​‍‌‍​‍‌‍‌‍​‍​‍‌‍​‍‌‍​‍​‍‌‍​‍‌​‍​‍​‍‌‍​‍​‍​‍‌‍‌‍‌‍‌‍​‍‌‍​‍​​‍​‍​‍​‍​‍​‍​‍‌‍​‍‌‍​‍‌‍‌‍‌‍​。他击败江都派来镇压的隋军,先后合并了下邳、海陵的反隋武装,兵威渐盛​‍‌‍​‍‌‍‌‍​‍​‍‌‍​‍‌‍​‍​‍‌‍​‍‌​‍​‍​‍‌‍​‍​‍​‍‌‍‌‍‌‍‌‍​‍‌‍​‍​​‍​‍​‍​‍​‍​‍​‍‌‍​‍‌‍​‍‌‍‌‍‌‍​。十二年(616年),隋炀帝遣陈稜统精兵八千人进攻,杜伏威大败隋军。起义军乘胜破高邮,占领历阳,杜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收取属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争来归附。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杀炀帝,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不受,上表接受皇泰主所封的东道大总管。唐武德二年(619年),降唐,任和州总管,淮南安抚大使;三年(620年),进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暴卒。

李子通,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起初参加长白山部义军,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后渡淮水,与杜伏威合兵,后据海陵自称将军。隋大业十一年(615年),自称楚王。唐武德二年(619年),攻克江都,称帝,国号吴,年号明政。唐武德三年(620年),击败沈法兴,占据京口、丹阳、毗陵等郡。后被辅公祏击败,弃守江都,渡江至余杭再次发展。唐武德四年(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后送至长安,脱逃南返,在蓝田被捕杀。

沈法兴,隋朝末年任吴兴郡守。义宁二年(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弑炀帝,沈法兴以讨宇文化及为名,在丹阳起兵,直奔江都,攻据余杭、毗陵、丹阳等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不久,沈法兴听闻越王杨侗在东都称帝,于是修书上表称臣。次年,自称“梁王”,定都毗陵,改年号“延康”,置百官。当时,杜伏威、陈稜、李子通分别割据,各拥重兵,沈法兴三面受敌。后来,杜伏威使辅公祏以精卒数千人讨伐李子通。李子通被杜伏威击败后,东走太湖,又组织武装,袭击沈法兴。沈法兴大败弃城,率左右数百人投靠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遣部将李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途中后悔,预谋杀李孝辩,在会稽被识破。李孝辩发兵将其包围,沈法兴走投无路,投江溺死。

辅公祏,隋大业九年(613年)与杜伏威率起义队伍反上长白山,由于得不到信任,二人不久又率部反出,其后不久,辅公祏奉杜伏威之命到下邳(今江苏邳州),劝说在这一带活动的苗海潮农民起义军合力抗隋,辅公祏在起义队伍中的威望日隆。慢慢地,引起杜伏威不满,辅公祏与杜伏威之间有了裂痕。大业十三年(617年),辅公祏、杜伏威率军打败了隋将陈稜八千精兵的讨伐,杜伏威自称大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唐武德三年(620年),杜、辅军渡过长江,之后,杜伏威命辅公祏率精兵数千与李子通部激战,李子通大败,逃往京口。这一仗,使杜、辅军得以占据丹阳,并在这里建立吴国。武德二年(619年),杜伏威率部降唐,辅公祏被夺去兵权,唐高祖委任他为淮南道行台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但辅公祏人降心不降,他依旧领兵在外,与左游仙共谋伺机起事。武德六年(623年),辅公祏叛变,在丹阳称帝。武德七年(624年)十二月,唐高祖派李孝恭、李靖围剿辅公祏,辅公祏连战连败,最后弃城出走,只与数十人逃至武康不幸被俘,由乡民执送丹阳斩首。

江淮的平定,是唐朝统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淮南及以南诸郡示意图

【原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1]。章丘杜伏威与临济辅公祏为刎颈交,俱亡命为群盗[2]。伏威年十六,每出则居前,入则殿后,由是其徒推以为帅[3]。下邳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之曰:“今我与君,同苦隋政,各举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被擒,若合而为一,则足以敌隋矣[4]。君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宜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雌雄[5]。”海潮惧,即帅其众降之[6]。伏威转掠淮南,自称将军[7]。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讨之,伏威与战,阳为不胜,引颢众入葭苇中,因从上风纵火,颢众皆烧死[8]。海陵贼帅赵破陈以伏威兵少,轻之,召与并力[9]。伏威使公祏严兵居外,自与左右十人赍牛酒入谒,于座杀破陈,并其众[10]

【注文】

[1]隋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

[2]章丘:地名,今山东济南以东。  杜伏威(598—624年):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建立了农民政权,后降唐,被毒杀​‍‌‍​‍‌‍‌‍​‍​‍‌‍​‍‌‍​‍​‍‌‍​‍‌​‍​‍​‍‌‍​‍​‍​‍‌‍‌‍‌‍‌‍​‍‌‍​‍​​‍​‍​‍​‍​‍​‍​‍‌‍​‍‌‍​‍‌‍‌‍‌‍​。  临济:地名,今山东济阳东章丘西北。  辅公祏(shí)(?—624年):齐州临济(今山东济南东南)人。大业七年(611年)与杜伏威一同聚众起事。后转战至淮南,势力逐渐壮大。又大破隋将陈稜,攻据历阳郡城(今安徽和县),伏威自称总管,公祏为长史,成为江淮间最大的起事队伍,威震长江两岸。隋亡后,杜伏威归降李渊,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公祏打败占据江都和丹阳自称楚王的李子通,于是尽有淮南及江南一带。公祏虽与伏威自幼友善,但拥有江淮之地以后矛盾渐深。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长安不归。六年(623年),公祏于丹阳起兵称帝,建国号宋。李渊命李孝慕率唐军镇压。七年(624年)三月唐军破丹阳,公祏被杀。  刎(wěn)颈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3]徒:党徒,这里指群盗。  推:推举。  帅:首领。

[4]下邳(pī):地名,今江苏邳州西南。  苗海潮:生卒年不详,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下邳人。大业九年(613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在江淮一带抗击隋军。大业十三年(617年),占领永嘉(今浙江温州)。唐武德六年(623年)降唐。

[5]揆(kuí):揣度。  堪:胜任。  雌雄:胜负。

[6]即:就。

[7]淮南:地区名,今安徽南部地区。

[8]江都:地名,今江苏扬州。  留守:古代官名。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亦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总理军民、钱谷、守卫事务。  校尉:官名。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军事编制单位。尉,军官。  宋颢:隋朝末年江都留守。  葭(jiā)苇:芦苇。

[9]海陵:地名,今江苏泰州。  贼帅:盗贼的首领。  赵破陈: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起兵反抗隋朝政权者。

[10]左右:亲信。  赍(jī):带着。  谒(yè):拜见。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章丘人杜伏威与临济人辅公祏为生死之交,都逃亡在外聚众为盗。杜伏威十六岁,每次出战都走在前面,撤退时在后面跟随,因此,群盗推举他为首领。下邳人苗海潮也聚众为盗贼,杜伏威派辅公祏告诉他说:“如今我与你都不堪忍受隋的暴政,各自举义旗造反,但势力弱小,经常害怕被捉拿,如果联合为一,就足够可以抵抗敌人隋朝了。你如果能做领袖,我就恭敬地听命于你,你如揣度自己不能胜任,就来听我指挥,否则咱们以决战的方法决定胜负。”苗海潮害怕,就率领他的人马投降杜伏威。杜伏威转战掠夺淮南,自称将军。江东留守派校尉宋颢讨伐,杜伏威与宋颢交战,假装不能取胜,引诱宋颢的人马进入芦苇中,从上顺风放火,宋颢的人全被烧死​‍‌‍​‍‌‍‌‍​‍​‍‌‍​‍‌‍​‍​‍‌‍​‍‌​‍​‍​‍‌‍​‍​‍​‍‌‍‌‍‌‍‌‍​‍‌‍​‍​​‍​‍​‍​‍​‍​‍​‍‌‍​‍‌‍​‍‌‍‌‍‌‍​。海陵的贼首赵破陈认为杜伏威的兵力少,轻视他,召伏威与他合并,杜伏威派辅公祏带兵在外严守,自己与十个亲信带着牛酒入帐内去谒见赵破陈,在座席上杀了赵破陈,兼并了他的部众。

【原文】

十一年[1]。东海李子通有勇力,先依长白山贼帅左才相[2]。群盗皆残忍,而子通独宽仁,由是人多归之,未半岁,有众万人[3]。才相忌之,子通引去,渡淮与杜伏威合[4]。伏威选军中壮士养为假子,凡三十余人,济阴王雄诞、临济阚稜为之冠[5]。既而李子通谋杀伏威,遣兵袭之[6]。伏威被重创坠马,雄诞负之逃葭苇中,收散兵复振[7]。将军来整击伏威,破之[8]。其将西门君仪之妻王氏,勇而多力,负伏威以逃,雄诞帅壮士十余人卫之,与隋兵力战,由是得免[9]。来整又击李子通,破之,子通帅其余众奔海陵,复收兵得二万人,自称将军[10]

【注文】

[1]十一年: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

[2]东海:地名,今山东枣庄。  李子通(?—622年):东海丞县(今山东枣庄峄城东)人,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领袖。初参加长白山部,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后与杜伏威合兵,占据海陵自称将军。公元615年,自称楚王。公元619年,击败陈稜,称帝,国号吴,年号明政。公元620年,击败沈法兴,后被辅公祏击败,渡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再次发展;占地北起太湖,南至五岭,东自会稽,西至宣城。公元621年,被杜伏威击败,投降后被送至长安。公元622年,脱逃南返,在蓝田被捕杀。  长白山:位于山东邹平、济南章丘、淄博周村交界处。  左才相: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长白山地区起兵反抗隋朝政权者。

[3]由是:因此。

[4]淮:指淮河。

[5]假子:干儿子。  济阴:地名,今山西荣河。  王雄诞(?—623年):隋末曹州济阳(今山东曹县西北)人。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杜伏威部将。多次护卫杜伏威脱离险境,并担任前锋打击李子通及占据歙州(今安徽歙县)的汪华,后同杜伏威降唐,授歙州总管。杜伏威入长安(今西安市),留辅公祏镇江南,他掌兵马。公元623年,辅公祏胁他同叛唐,他坚决拒绝,被缢杀。  临济:地名,今山东济阳。  阚(kàn)稜(léng)(?—623年): 隋末齐州临济(今山东济阳)人。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为杜伏威部将,多次立战功,军令严整,后随杜伏威入长安授左领军将军,迁越州都督,又随主帅李孝恭镇压辅公祏的暴动,功勋卓著。公祏被俘,污蔑他与自己通谋,李孝恭以私愤借故将他处死。

[6]既而:不久。

[7]重创:重伤。  负:背着。

[8]来整(?—618年):隋将领,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荣国公、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第六子,骁勇善战,位至左光禄大夫。江都之难,与来护儿同被宇文化及所杀。

[9]西门君仪: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割据者杜伏威部下将领。

[10]奔:逃奔。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东海人李子通有勇力,先前投靠长白山贼盗首领左才相。群盗都很残忍,只有李子通宽厚仁义,因此,人们多归附他,不到半年,李子通就有部众一万人。左才相猜忌他,李子通便带着人马离去,渡过淮河与杜伏威汇合在一起。杜伏威挑选军中的勇猛士兵认作养子,共有三十多人,以济阴人王雄诞、临济人阚稜在其中最为勇壮。不久,李子通谋杀杜伏威,派兵袭击他。杜伏威受重伤落马,王雄诞背着他逃入芦苇中,收集溃散的兵马,重新振作。将军来整率官军袭击杜伏威,打败杜伏威​‍‌‍​‍‌‍‌‍​‍​‍‌‍​‍‌‍​‍​‍‌‍​‍‌​‍​‍​‍‌‍​‍​‍​‍‌‍‌‍‌‍‌‍​‍‌‍​‍​​‍​‍​‍​‍​‍​‍​‍‌‍​‍‌‍​‍‌‍‌‍‌‍​。杜伏威的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勇敢又有力气,背起杜伏威逃走,王雄诞带领十来个壮士护卫他们,和隋兵奋力战斗,因此才得以免去灾祸。来整接着又攻打李子通,打败了他,李子通带着剩余的人逃往海陵,又收集得二万人,自称将军。

【原文】

恭帝义宁元年春正月,右御卫将军陈稜讨杜伏威,伏威帅众拒之[1]。稜闭壁不战,伏威遗以妇人之服,谓之陈姥[2]。稜怒,出战,伏威奋击,大破之,稜仅以身免[3]。伏威乘胜破高邮,引兵据历阳,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4]。分遣诸将徇属县,所至辄下,江、淮间小盗争附之[5]。伏威常选敢死之士五千人,谓之“上募”,宠遇甚厚,有攻战,辄令上募先击之,战罢阅视,有伤在背者即杀之,以其退而被击故也[6]。所获资财,皆以赏军士,有战死者以妻妾殉葬[7]。故人自为战,所向无敌[8]

【注文】

[1]恭帝:即隋恭帝杨侑(yòu)(605—619年),隋炀帝孙,隋炀帝长子杨昭第三子,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炀帝晚年出外巡游时,命他留守长安。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十月,李渊攻入长安,拥立为帝,改年号为“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在位半年。武德二年(619年)去世,年仅十五岁,葬于陕西省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五百米处,谥号恭皇帝。  义宁:隋恭帝在位时的年号,历时七个月。  陈稜(líng)(?—619年):字长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任虎贲郎将。大业六年(610年)与张镇周率万余人,由义安(今广东湖州)进入琉球(今台湾)。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右御将军,率军进攻杜伏威起义军,被击败。炀帝死后,据江都(今江苏江都)。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投奔杜伏威,后被杀。

[2]壁:这里指营门。  遗(wèi):送交。

[3]身免:保住性命。

[4]高邮:地名,今江苏高邮。  历阳:地名,今安徽和县。  长史:官名,秦置,汉之相国、丞相、太尉、司徒、司马、司空、将军都置有长史。其后,成为郡的府官,掌兵马。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亲王府、都护府、都督府等设长史,品级高下视所属机构而异。

[5]徇:攻打。  辄(zhé):就。

[6]宠:恩惠。  阅视:检查。

[7]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牲畜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

[8]故:因而。

【译文】

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617年)春正月,右御卫将军陈稜讨伐杜伏威,杜伏威率领部众抵抗。陈稜坚闭营门不战,杜伏威送给他女人的衣服,称他为“陈姥”。陈稜大怒,率兵出战。杜伏威奋起攻击,大败陈稜,陈稜仅仅保住性命。杜伏威乘胜攻破高邮,带兵进入历阳,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分派各位将领攻打所属各县,所到之处都打了下来。江、淮间的小股匪盗都争着归附他。杜伏威曾经挑选不怕死的士兵五千人,称之为“上募”,对这支队伍的恩惠十分丰厚,凡是攻战,往往命令上募先去攻打,战斗完毕后检查,有背上受伤的就杀掉,认为是因其后退而被击伤的。所获的资财,都用来犒赏军士,有战死的,以死者的妻妾殉葬。因而人人都愿意为他打仗,所向无人能敌。

【原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1]。武康沈法兴,世为郡著姓,宗族数千家[2]。法兴为吴兴太守,闻宇文化及弑逆,举兵以讨化及为名[3]。比至乌程,得精卒六万,遂攻余杭、毗陵、丹阳皆下之[4]。据江表十余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承制置百官[5]​‍‌‍​‍‌‍‌‍​‍​‍‌‍​‍‌‍​‍​‍‌‍​‍‌​‍​‍​‍‌‍​‍​‍​‍‌‍‌‍‌‍‌‍​‍‌‍​‍​​‍​‍​‍​‍​‍​‍​‍‌‍​‍‌‍​‍‌‍‌‍‌‍​。

【注文】

[1]唐高祖武德元年:即公元618年。

[2]武康:地名,今浙江德清。  沈法兴(?—621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隋末唐初割据势力。隋朝末年,沈法兴任吴兴(今浙江湖州)郡守。后在丹阳(今江苏南京)起兵,称江南道大总管。不久,自称“梁王”,定都毗陵(今江苏常州),改年号“延康”。武德三年(620年),兵败投靠闻人遂安,闻人遂安派遣部将李孝辩前去迎接。沈法兴途中后悔,预谋杀李孝辩,在会稽被识破。李孝辩发兵将其包围,沈法兴走投无路,投江溺死。  著姓:高门大姓。

[3]吴兴:地名,今浙江湖州。  宇文化及(?—619年):为隋炀帝近臣,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隋炀帝,他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第二年被窦建德击败,被杀。  弑(shì):封建时代称臣杀君。  逆:叛乱。

[4]乌程:古县名,在今浙江湖州。  余杭:地名,今浙江杭州。  毗陵:地名,今江苏常州。  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

[5]承制:依照旧制度。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武康人沈法兴,世代都是郡中的著名大姓,宗族有几千家。沈法兴做吴兴太守,听说宇文化及杀了炀帝反叛,以讨伐宇文化及为名起兵。等到了乌程,已有精兵六万,于是攻打余杭、毗陵、丹阳,都被攻下。占据了江表的十几个郡,自称江南道大总管,依照旧制设置百官。

【原文】

宇文化及之发江都也,以杜伏威为历阳太守[1]。伏威不受,仍上表于隋,皇泰主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楚王[2]。沈法兴亦上表于皇泰主,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3]

【注文】

[1]历阳:地名,今安徽和县。

[2]皇泰主:杨侗(604—619年),隋炀帝之孙,即位前为越王,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杀死之后,隋东都留守段达、王世充等人奉他为帝。在位不到一年,被王世充设计杀死,葬处不明。

[3]大司马: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中央政府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汉承秦制,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一朝,常以此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不久改太尉,东汉末年又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第一品。南北朝或置或不置,北朝魏、齐的大司马与大将军并为“二大”,执掌武事,也在三公之上。陈时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录尚书事:官名。汉初置时称“领尚书事”,魏、晋后,掌大权的大臣常带录尚书事名号。南朝宋孝武帝时曾停设,孝武帝死后又置,录尚书事通常以他官兼领,南齐始有单拜录尚书事的。北朝也有此官,北齐称录尚书,位在尚书令上,隋废官名。  天门公:爵位名。

【译文】

宇文化及从江都出发时,任命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不接受,向隋皇泰主上表称臣,皇泰主拜杜伏威为东道大总管,封为楚王。沈法兴也向皇泰主上表,自称大司马、录尚书事、天门公。

【原文】

二年[1]。沈法兴既克毗陵,谓江、淮之南指可定,自称梁王,都毗陵,改元延康,置百官[2]​‍‌‍​‍‌‍‌‍​‍​‍‌‍​‍‌‍​‍​‍‌‍​‍‌​‍​‍​‍‌‍​‍​‍​‍‌‍‌‍‌‍‌‍​‍‌‍​‍​​‍​‍​‍​‍​‍​‍​‍‌‍​‍‌‍​‍‌‍‌‍‌‍​。性残忍,专尚威刑,将士小有过,即斩之,由是其下离怨[3]。时杜伏威据历阳,陈稜据江都,李子通据海陵,俱有窥江表之心[4]。法兴军数败[5]。会子通围稜于江都,稜送质求救于法兴及伏威,法兴使其子纶将兵数万与伏威共救之[6]。伏威军清流,纶军杨子,相去数十里[7]。子通纳言毛文深献策,募江南人诈为纶兵,夜袭伏威营,伏威怒,复遣兵袭纶[8]。由是二人相疑,莫敢先进[9]。子通得尽锐攻江都,克之,稜奔伏威[10]。子通入江都,因纵击纶,大破之,伏威亦引去。子通即皇帝位,国号吴,改元明政[11]。丹杨贼帅乐伯通帅众万余降之,子通以为左仆射[12]

【注文】

[1]二年:武德二年,公元619年。

[2]毗陵:地名,今江苏常州。  都:动词,建都城。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3]威刑:严厉的刑法。  小:稍微。  离怨:离心离德。

[4]窥:谋取。  江表:江南地区。

[5]数(shuò):屡次。

[6]会:恰逢,正巧。  纶:即沈纶,生平事迹不详,隋末唐初割据者沈法兴儿子。

[7]军:动词,屯兵,驻扎。  相去:相距。  清流:县名,辖境相当于今天安徽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来安县、明光市张八岭镇和自来桥镇、江苏南京浦口区。  杨子:地名,今江苏邗江南。

[8]纳言:古官名。主要出纳王命。王莽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隋避文帝父杨忠的讳,改侍中为纳言,炀帝又改纳言为侍内。唐初为纳言,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侍中。  毛文深: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割据者李子通部下,任纳言。  诈:装扮。

[9]由是:因此。

[10]尽:全,都。

[11]即:登上。  国号:即国家的称号,或一个朝代的名称。国家或朝代创建者办的第一件事就是确立国号。  明政:唐朝初期领袖李子通的年号,历时2年余,即公元619年九月到公元621年十一月。

[12]丹杨:地名,今江苏丹阳。  乐伯通:隋末唐初丹杨地区起兵反抗隋朝政权者。  左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袭。汉成帝时,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时,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沈法兴攻克毗陵后,认为江、淮以南地区发兵指挥便能平定,于是自称梁王,建都毗陵,改年号为延康,设置百官。他性情残忍,崇尚酷刑,将士们有点小过失就遭遇斩杀,因此,他的部下与他离心离德​‍‌‍​‍‌‍‌‍​‍​‍‌‍​‍‌‍​‍​‍‌‍​‍‌​‍​‍​‍‌‍​‍​‍​‍‌‍‌‍‌‍‌‍​‍‌‍​‍​​‍​‍​‍​‍​‍​‍​‍‌‍​‍‌‍​‍‌‍‌‍‌‍​。当时杜伏威占据历阳,陈稜占据江都,李子通占据海陵,都有谋取江表的野心。沈法兴的军队数次被打败。正巧李子通在江都围攻陈稜,陈稜给沈法兴和杜伏威送去人质,请求他们援救。沈法兴派他的儿子沈纶率领几万兵与杜伏威共同去救陈稜。杜伏威驻军于清流,沈纶驻军在扬子,相距几十里。李子通的纳言毛文深向李子通献计招募江南人,装扮作沈纶的士兵,夜里袭击杜伏威的军营,杜伏威十分愤怒,又派兵袭击沈纶,因此二人相互怀疑,谁也不敢进兵。李子通用全部的精锐攻打江都,攻克了江都,陈稜逃奔到杜伏威处。李子通进入江都,乘胜纵兵攻打沈纶,大败沈伦军,杜伏威也领兵退去。李子通入江都,即皇帝位,国号吴,改年号为明政。丹杨的义军首领乐伯通率领着一万多人投降了李子通,李子通任命他为左仆射。

【原文】

杜伏威请降,[秋九月]丁丑,以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1]

【注文】

[1]安抚大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  和州:地名,今安徽和县。  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译文】

杜伏威向唐请求投降,武德二年(619年)秋九月丁丑(十二日),高祖李渊任命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

【原文】

三年夏六月壬辰,诏以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使,封吴王,赐姓李氏[1]。以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2]

【注文】

[1]尚书令:官名。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隋唐沿袭。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

[2]行台:魏晋始有,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  左仆(pú)射(yè):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袭。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地位仅次于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封: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夏六月壬辰(初一日),高祖下诏委任和州总管、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楚王杜伏威为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使,改封吴王,赐姓李氏。任命辅公祏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

【原文】

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取京口[1]。法兴遣其仆射蒋元超拒之,战于庱亭,元超败死[2]。法兴弃毗陵奔吴郡[3]。于是丹杨、毗陵等郡皆降于子通。子通以法兴府掾李伯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4]

【注文】

[1]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

[2]仆射:魏晋南北朝至宋尚书省的长官。仆射起源较早,秦律中有仆射的称谓。汉代仆射是个广泛的官号,自侍中、尚书、博士、谒者、郎以至于军屯吏、驺、宰、水巷宫人都有仆射。仆是“主管”的意思,古代重武,主管射者为掌事,所以诸官的首领称仆射。后来只有尚书仆射相承不改。  蒋元超:隋末唐初割据者沈法兴部下将领。  庱(chěng)亭:地名,在今江苏丹阳。

[3]吴郡:郡名,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治所吴县,今江苏苏州。

[4]掾(yuàn):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李伯药: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割据者沈法兴部下将领。  内史侍郎:官名​‍‌‍​‍‌‍‌‍​‍​‍‌‍​‍‌‍​‍​‍‌‍​‍‌​‍​‍​‍‌‍​‍​‍​‍‌‍‌‍‌‍‌‍​‍‌‍​‍​​‍​‍​‍​‍​‍​‍​‍‌‍​‍‌‍​‍‌‍‌‍‌‍​。隋初由中书侍郎改置。炀帝改为内书侍郎。唐初仍称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年),又称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  国子祭酒:学官名。国子监是中国古代国立最高学府和官府名,传授儒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礼仪就是祭祀,所以国子监的主管被命名为祭酒。

【译文】

李子通渡江攻打沈法兴,攻取了京口。沈法兴派他的仆射蒋元超抵抗,在庱亭交战,蒋元超战败而死。沈法兴放弃了毗陵逃奔吴郡。于是,丹杨、毗陵等郡都投降了李子通。李子通任命沈法兴的府掾李伯药为内史侍郎、国子祭酒。

【原文】

杜伏威遣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将卒数千攻子通,以将军阚稜、王雄诞为之副[1]。公祏渡江攻丹阳,克之,进屯溧水,子通帅众数万拒之[2]。公祏简精甲千人,执长刀为前锋,(及)[又]使千人踵其后,曰:“有退者即斩之[3]。”自帅余众,复居其后。子通为方陈而前,公祏前锋千人殊死战[4]。公祏复张左右翼以击之,子通败走,公祏逐之,反为所败,还,闭壁不出[5]。王雄诞曰:“子通无壁垒,又狃于初胜,乘其无备,击之可破也[6]。”公祏不从[7]。雄诞以其私属数百人夜出击之,因风纵火,子通大败,降其卒数千人[8]。子通食尽,弃江都,保京口,江西之地尽入于伏威[9]。伏威徙居丹杨[10]

【注文】

[1]将卒:将领士兵。  数千:虚数,几千人。  副:副将,辅佐。

[2]屯:驻屯。  溧(lì)水:地名,今江苏溧水。

[3]简:挑选。  精:精悍。  甲:甲士。

[4]前:前进。

[5]张:张开。  还:返回。

[6]狃(niǔ):因袭,拘泥。

[7]从:听从。

[8]私属:自己的部下。  因:顺着。

[9]江西:地区名。位于江南的西部地区。

[10]徙:迁徙。

【译文】

杜伏威派他的行台左仆射辅公祏率领数千人攻打李子通,以将军阚稜、王雄诞为副将。辅公祏渡过长江攻取丹阳后,进兵屯驻在溧水,李子通率领数万人抵御。辅公祏挑选精悍的甲士一千人,手持长刀做前锋,又让一千人跟在他们的身后,说:“有后退的就斩首。”自己率领剩余的人,又跟随在督战兵士的后面。李子通列方阵前进,辅公祏的前锋一千人舍命拼杀,辅公祏又张开左右两翼攻击,李子通失败逃跑,公祏追逐,反而又被李子通打败,回来后坚壁不出。王雄诞说:“李子通没有壁垒,又刚刚取胜而会粗心大意,乘他不防备,攻打他一定可以获胜。”辅公祏不听从。王雄诞带着自己的属下数百人在夜里出击,顺风放火,李子通大败,兵士投降的有好几千人。李子通没有了军粮,放弃江都,退保京口,江西的地盘全部归了杜伏威​‍‌‍​‍‌‍‌‍​‍​‍‌‍​‍‌‍​‍​‍‌‍​‍‌​‍​‍​‍‌‍​‍​‍​‍‌‍‌‍‌‍‌‍​‍‌‍​‍​​‍​‍​‍​‍​‍​‍​‍‌‍​‍‌‍​‍‌‍‌‍‌‍​。杜伏威徙居于丹阳。

【原文】

子通复东走太湖,收合亡散,得二万人,袭沈法兴于吴郡,大破之[1]。法兴帅左右数百人弃城走,吴郡贼帅闻人遂安遣其将叶孝辩迎之[2]。法兴中途而悔,欲杀孝辩,更向会稽[3]。孝辩觉之,法兴窘迫,赴江溺死[4]。子通军势复振,帅其群臣徙都余杭,尽收法兴之地,北自太湖,南至岭,东包会稽,西距宣城皆有之[5]

【注文】

[1]太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  收合:收集合并。  亡:逃亡。

[2]闻人遂安: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隋末唐初。  叶孝辩: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隋末唐初,是李子通军队中的一个将领。

[3]会(kuài)稽:地名,今浙江绍兴。

[4]溺死:淹死。

[5]余杭:地名,今属浙江杭州。  岭: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宣城:地名,今安徽宣城。

【译文】

李子通又向东逃往太湖,收集逃亡溃散的士兵,得二万人,在吴郡偷袭沈法兴,大破沈法兴军队。沈法兴带着亲信数百人弃城逃走,吴郡贼盗首领闻人遂安派他的将领叶孝辩迎接沈法兴。法兴走到半道又反悔了,想杀死叶孝辩,改向会稽逃跑,被叶孝辩发觉,沈法兴窘迫惭愧,于是投江而死。李子通的兵力又振作起来,率领他的群臣移都余杭,全部收复了沈法兴的地盘,北自太湖,南至南岭,东包会稽,西达宣城,全被李子通占有。

【原文】

四年冬十一月,杜伏威遣其将王雄诞击李子通,子通以精兵守独松岭[1]。雄诞遣其裨将陈当世将千余人,乘高据险以逼之,多张旗帜,夜则缚炬火于树,布满山泽[2]。子通惧,烧营走保杭州[3]。雄诞追击之,又败之于城下。庚寅,子通穷蹙请降[4]。伏威执子通,并其左仆射乐伯通送长安,上释之[5]

【注文】

[1]独松岭:地名,今浙江安吉南。东西有高山幽涧,南北有狭谷相通,为古代临安经广德通建康(今江苏南京)之咽喉要地,用兵出奇之道。

[2]裨(pí)将:副将,专任一方的将领。  陈当世:生卒年不详,为辅公祏的将领,在战争中作指挥。  缚:绑,束缚。

[3]杭州:地名,今浙江杭州。

[4]穷蹙(cù):窘迫;困厄。

[5]长安:地名,今陕西西安附近,隋唐为都城。  释:赦免。

【译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冬十一月,杜伏威派他的将领王雄诞攻打李子通,李子通用精兵守卫独松岭。王雄诞派他的偏将陈当世率领一千余人,登高据险威迫敌人,张挂了许多旗帜,夜里就在树上绑上火炬,遍布山谷泽畔。李子通害怕,烧掉兵营退守杭州。王雄诞追击,又在城下打败了他。初七日,李子通穷途末路没有计策,请求投降。杜伏威捉绑了李子通,与他的左仆射乐伯通一起送往长安,高祖李渊赦免了他们。

【原文】

先是,汪华据黟、歙,称王十余年,雄诞还军击之,华拒之于新安洞口,甲兵甚锐[1]。雄诞伏精兵于山谷,帅羸弱数千犯其陈,战才合,阳不胜,走还营,华进攻之,不能克[2]。会日暮,引还,伏兵已据其洞口,华不得入,窘迫请降[3]。闻人遂安据昆山,无所属,伏威使雄诞击之[4]。雄诞以昆山险隘,难以力胜,乃单骑造其城下,陈国威灵,示以祸福,遂安感悦,帅诸将出降[5]。于是伏威尽有淮南、江东之地,南至岭,东距海[6]。雄诞以功除歙州总管,赐爵宜春郡公[7]

【注文】

[1]汪华(587—649年):原名汪世华(归唐后避李世民名讳,改名汪华),出生于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他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为保境安民,起兵统领了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州、婺州等六州,建吴国,称吴王,实施仁政,吴国境内百姓安居乐业。武德四年(621年),他率土归唐,被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628年),因忠君爱国,被唐太宗李世民授予执掌长安禁军大权,后又委以九宫留守,辅佐朝政,位极人臣​‍‌‍​‍‌‍‌‍​‍​‍‌‍​‍‌‍​‍​‍‌‍​‍‌​‍​‍​‍‌‍​‍​‍​‍‌‍‌‍‌‍‌‍​‍‌‍​‍​​‍​‍​‍​‍​‍​‍​‍‌‍​‍‌‍​‍‌‍‌‍‌‍​。逝后,唐太宗赐其谥号“忠烈”。  黟(yī):地名,今安徽黟县。  歙(shè):地名,今安徽歙县。  新安:地名,今安徽新安。  甲兵:铠甲和兵器。

[2]陈:通“阵”。  羸(léi)弱:瘦弱的兵士。

[3]窘(jiǒng)迫:处于困境。

[4]昆山:地处江苏东南部,上海与苏州之间。

[5]威灵:神灵。  险隘(ài):地势险要的地方。

[6]淮南:地名。位于中国华东腹地,淮河以南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7]宜春郡公:爵位名。

【译文】

起先,汪华占据黟、歙二州,称王十多年,王雄诞回军时攻打他,汪华在新安洞口抵抗,军队装备非常精锐。王雄诞在山谷中埋伏了精兵,率领着老弱病残数千人攻击汪华阵地,才战了一个回合,就装作失败逃跑回营,汪华进军攻打,不能攻下。正赶上太阳落山,就引军还营,这时,伏兵已经占领了他的洞口,汪华无法进入,困顿无奈,请求投降。闻人遂安占据昆山,无所归属,杜伏威派王雄诞攻打。王雄诞觉得昆山险隘,以武力难以取胜,于是。独自骑马到他的城下,向他陈述唐军的威武和高祖的英明,晓以利害祸福,闻人遂安被深深感动,率领各将出城投降。于是,杜伏威完全占有了淮南、江东的地盘,南到南岭,东达大海。王雄诞因战功卓著,高祖拜他为歙州总管,赐爵宜春郡公。

【原文】

五年秋七月,秦王世民击徐圆朗,下十余城,声震淮、泗[1]。杜伏威惧,请入朝[2]。丁亥,杜伏威入朝,延升御榻,拜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位在齐王元吉上,以宠异之[3]。以阚稜为左领军将军[4]。李子通谓乐伯通曰:“伏威既来,江东未定,我往收旧兵,可以立大功[5]。”遂相与亡至蓝田关,为吏所获,俱伏诛[6]

【注文】

[1]徐圆朗(?—623年):兖州人(今属山东),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攻占东平(今山东鄂城东),分兵略地。后归附李密,又降王世充。后降唐,封鲁郡公,拜兖州总管,出镇兖州。武德四年(621年),与窦建德旧部共推刘黑闼为主,起兵反唐,旋据地自称鲁王。武德六年(623年),败死。  淮、泗(sì):淮州、泗州。

[2]入朝:谒见天子。

[3]太子太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

[4]左领军将军:武官名,将军的一种。

[5]既来:已来。

[6]相与:一起。  蓝田关:即在古都长安、咸阳东南的地方,为古代用兵要地。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秋七月,秦王李世民出击徐圆朗,攻取十余城,威震淮、泗一带。杜伏威害怕,请求谒见天子。丁亥(初八日),杜伏威入朝,高祖请他坐在御榻上,拜他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在长安,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特别优宠。任命阚稜为左领军将军。李子通对乐伯通说:“杜伏威已来长安,江东还没有平定,我去收罗旧兵,可以立大功。”于是和乐伯通一起逃到蓝田关,被当地官吏抓获,二人都伏罪被杀​‍‌‍​‍‌‍‌‍​‍​‍‌‍​‍‌‍​‍​‍‌‍​‍‌​‍​‍​‍‌‍​‍​‍​‍‌‍‌‍‌‍‌‍​‍‌‍​‍​​‍​‍​‍​‍​‍​‍​‍‌‍​‍‌‍​‍‌‍‌‍‌‍​。

【原文】

六年春正月庚子,以吴王杜伏威为太保[1]

【注文】

[1]太保:官名,西周始置,监护与辅弼国君之官。春秋后废,汉复置,位仅次于太傅。历代沿置,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职。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春正月庚子(二十四日),任命吴王杜伏威为太保。

【原文】

秋八月壬子,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反。初,杜伏威与公祏相友善,公祏年长,伏威兄事之,军中谓之伯父,畏敬与伏威等[1]。伏威浸忌之,乃署其养子阚稜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潜夺其兵权[2]。公祏知之,怏怏不平,与其故人左游仙阳为学道、辟穀以自晦[3]。及伏威入朝,留公祏守丹杨,令雄诞典兵为之副,阴谓雄诞曰:“吾至长安,苟不失职,勿令公祏为变[4]。”伏威既行,左游仙说公祏谋反[5]。而雄诞握兵,公祏不得发[6]。乃诈称得伏威书,疑雄诞有贰心[7]。雄诞闻之不悦,称疾不视事[8]。公祏因夺其兵,使其党西门君仪谕以反计[9]。雄诞始寤而悔之,曰:“今天下方平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兵威,所向无敌,奈何无故自求灭族乎[10]!雄诞有死而已,不敢闻命[11]。今从公为逆,不过延百日之命耳,大丈夫安能爱斯须之死而自陷于不义乎[12]?”公祏知不可屈,缢杀之[13]。雄诞善抚士卒,得其死力,又约束严整,每破城邑,秋毫无犯,死之日,江南军中及民间皆为之流涕[14]。公祏又诈称伏威不得还江南,贻书令其起兵,大修铠仗,运粮储[15]。寻称帝于丹杨,国号宋,修陈故宫室而居之[16]。署置百官,以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与张善安连兵,以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17]。五年二月,豫章贼帅张善安以虔、吉等五州来降,拜洪州总管[18]。是岁三月,善安反,遣舒州总管张镇周等击之。

【注文】

[1]兄事:以兄长的方式对待。  畏敬:畏惧敬重。

[2]阚(kàn)稜(léng)(?—623年):齐州临济(今山东济阳)人,隋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为杜伏威部将,数立战功,军令严整,所辖“路不拾遗”,后随杜伏威入长安(今西安),授左领军将军,迁越州都督,又随主帅李孝恭镇压辅公祏的暴动,功勋卓著。公祏被俘,诬他与自己通谋,李孝恭以私愤借故将他处死。

[3]左游仙: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道士,后与割据者辅公祏合作。  阳:假装。  辟穀(gǔ):指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种修炼术。

[4]失职:丢失官职。

[5]说:劝说,劝诫。

[6]握兵:掌握兵权。

[7]书:书信。

[8]疾:大病。  视:关注,管理。

[9]谕:向……说明。

[10]无故:无端。

[11]闻命:听从命令。

[12]爱:爱惜,珍惜。

[13]缢(yì)杀:用绳子勒死。

[14]城邑:即城市。  民间:百姓之中。

[15]贻(yí):赠给。  铠(kǎi):古代的战衣,可以保护身体。

[16]寻:不久。  陈:南朝陈。

[17]署置:设置,部署​‍‌‍​‍‌‍‌‍​‍​‍‌‍​‍‌‍​‍​‍‌‍​‍‌​‍​‍​‍‌‍​‍​‍​‍‌‍‌‍‌‍‌‍​‍‌‍​‍​​‍​‍​‍​‍​‍​‍​‍‌‍​‍‌‍​‍‌‍‌‍‌‍​。  兵部尚书:官名,别称为大司马,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  越州:古地名,前身是夏朝的会稽、春秋的越国、秦汉的会稽郡,隋唐改名越州,今浙江绍兴。唐代的越州是江南最大的中心城市。  张善安(?—624年):隋末兖州(今山东济宁)人。早年亡命为盗,转掠淮南。萧铣夺取豫章,遣将把守。他夺取其地,占据后归唐朝,授洪州总管。公元623年反唐,唐安抚使李大亮设计捉了他,部众皆溃。送到京师。称与辅公祏并没有来往,高祖赦免他。公祏失败后,被处死。

[18]豫章:古郡名,即今江西省,这也是广义而言的豫章概念。狭义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区一带。  洪州:古地名,今江西南昌。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秋八月壬子(初九日),唐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反叛。原先,杜伏威与辅公祏很要好,辅公祏比杜伏威年龄大,杜伏威把他当哥哥看待,军中的士兵称他为伯父,对他的畏惧敬重与杜伏威一样。杜伏威逐渐对他产生猜忌,于是任命自己的养子阚稜为左将军,王雄诞为右将军,暗中夺取他的兵权。辅公祏对此心知肚明,怏怏不平,与他的老朋友左游仙假装学道,不食五谷,用来掩饰自己的才能。等到杜伏威入朝,留下辅公祏守卫丹杨,命王雄诞掌兵权做他的副将,杜伏威暗中对王雄诞说:“我到长安后,如果不丢掉官职,就不要让辅公祏叛乱。”杜伏威走了以后,左游仙劝说辅公祏谋反,但是兵权掌握在王雄诞手中,辅公祏无法发兵。于是假称接到杜伏威的信,怀疑王雄诞有二心,王雄诞听到后很不高兴,称病不管事。辅公祏于是夺取了他的兵权,让他的党羽西门君仪向王雄诞说明造反的计策。王雄诞这才省悟过来,十分后悔,说:“如今天下刚刚平定,吴王又在京师,大唐的军队威武勇猛,所向无敌,为什么要无端自找灭族之祸!我王雄诞只有一死而已,不敢从命。今天如果随你叛变,也不过能再多活百十天罢了,大丈夫怎么能爱惜晚死几天,而使自己陷于不义之中呢?”辅公祏知道无法使他屈服,就勒死了他。王雄诞善于安抚士卒,士兵为他拼死卖命,又纪律严明,每次攻破城邑,秋毫没有冒犯,他死的那一天,江南军中以及民间百姓都为他落泪。辅公祏又诈称杜伏威不能返回江南,留下书信要他起兵,于是大量修造铠甲兵仗,运输粮食。不久,在丹杨称帝,国号宋,整修南朝陈的旧宫室,居住在那里。设置百官,任命左游仙为兵部尚书、东南道大使、越州总管,与张善安在军事上联合,任命张善安为西南道大行台。武德五年(622年)二月,豫章贼盗首领张善安以虔、吉等五州来投降,被封为洪州总管。当年三月,张善安又反叛,高祖派舒州总管张镇周等人攻打他。

【原文】

乙丑,诏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孝恭以舟师趣江州,岭南道大使李靖以交、广、泉、桂之众趣宣州,怀州总管黄君汉出谯、亳,齐州总管李世出淮、泗,以讨辅公祏[1]。孝恭将发,与诸将宴集,命取水,忽变为血,在坐皆失色[2]。孝恭举止自若,曰:“此乃公祏授首之征也[3]。”饮而尽之,众皆悦服[4]。九月戊子,辅公祏遣其将徐绍宗寇海州,陈政通寇寿阳[5]

【注文】

[1]襄州:地名,今湖北襄阳。  李孝恭(591—640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朝名将、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堂侄。父亲李安,隋朝时任领军大将军,唐初封为西安王。李孝恭战功赫赫,西取巴蜀,攻占三十余州,俘获朱粲;南征萧梁,得李靖之助,灭萧铣;又招抚岭南诸州,擒辅公祏于武康。江南平定后,拜扬州大都督。其后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因军权过重受到猜忌,被召还。贞观初,任礼部尚书,以功封河间郡王,贞观十四年(640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时年五十岁。赠司空、扬州都督,谥元。  江州:地名,今江西九江。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平定辅公祏,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去世。唐太宗册赠司徒、并州都督,给班剑、羽葆、鼓吹,陪葬昭陵​‍‌‍​‍‌‍‌‍​‍​‍‌‍​‍‌‍​‍​‍‌‍​‍‌​‍​‍​‍‌‍​‍​‍​‍‌‍‌‍‌‍‌‍​‍‌‍​‍​​‍​‍​‍​‍​‍​‍​‍‌‍​‍‌‍​‍‌‍‌‍‌‍​。谥曰景武。  交:指交州,古地名,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  广:指广州,地名,今广东广州。  泉:指泉州,今福建泉州。  桂:指桂州,今广西桂林。  宣州:地名,今安徽宣城。   怀州:地名,今河南焦作。  黄君汉(581—632年):唐开国功臣,夔州都督、虢国公。先救瓦岗首领翟让,后投奔瓦岗,李密时期镇守重镇柏崖,武德二年(619年)献城归唐,拜行军总管,三年(620年)以怀州总管率本军参加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四年(621年)参加李孝恭统领的水陆十二总管灭萧铣梁国的战役,七年(624年)参加灭江东辅公祏的战役。由于战功卓著,被封为上柱国、使持节、总管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封东郡开国公等。  谯(qiáo):地名,今安徽亳州谯县。  亳(bó):地名,今安徽亳州。  齐州:地名,今山东济南。  李世(594—669年):原名徐世,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器重,被朝廷倚为长城。

[2]将:将要,就要。

[3]征:征兆,象征。

[4]悦服:心悦诚服。

[5]徐绍宗、陈政通:隋末唐初割据者辅公祏部下将领。  海州:地名。今江苏连云港西南部。  寿阳:地名,今安徽寿春。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八月乙丑(二十二日),唐高祖下诏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率水军赶往江州,岭南道大使李靖率交、广、泉、桂等地军队赶往宣州,怀州总管黄君汉出兵谯州、亳州,齐州总管李世出兵淮州、泗州,共同讨伐辅公祏。李孝恭出发前,和各位将领宴会,命人取水,水忽然变为血,在座的人都大惊失色,而李孝恭举止镇定自若,说:“这是辅公祏献出首级的征兆。”一饮而尽,众人都心悦诚服。九月戊子(十五日),辅公祏派他的将领徐绍宗攻打海州,陈政通攻打寿阳。

【原文】

冬十一月,黄州总管周法明将兵击辅公祏,张善安据夏口拒之[1]。法明屯荆口镇,壬午,法明登战舰饮酒,善安遣刺客数人诈乘渔艓而至,见者不以为虞,遂杀法明而去[2]。甲申,舒州总管张镇周等击辅公祏将陈当世于猷州之黄沙,大破之[3]。十二月癸卯,安抚使李大亮诱张善安执之[4]。大亮击善安于洪州,与善安隔水而陈,遥相与语[5]。大亮谕以祸福,善安曰:“善安初无反心,正为将士所误,欲降又恐不免[6]。”大亮曰:“张总管有降心,则与我一家耳[7]。”因单骑渡水入其陈,与善安执手共语,示无猜间[8]。善安大悦,遂许之降[9]。既而善安将数十骑诣大亮营,大亮止其骑于门外,引善安入,与语[10]。久之,善安辞去,大亮命武士执之,从骑皆走[11]。善安营中闻之,大怒,悉众而来,将攻大亮[12]。大亮使人谕之曰:“吾不留总管[13]。总管赤心归国,谓我曰‘若还营,恐将士或有异同,为其所制’,故自留不去耳。卿辈何怒于我[14]?”其党复大骂曰:“张总管卖我以自媚于人”,遂皆溃去[15]。大亮追击,多所虏获。送善安于长安,善安自称不与辅公祏交通,上赦其罪,善遇之[16]。及公祏败,得所与往还书,乃杀之。

【注文】

[1]黄州:地名,今湖北黄冈。  周法明(561—622年):隋朝末年先附李密后又降唐,被封为黄州总管。攻萧铣安州,擒总管马贵迁​‍‌‍​‍‌‍‌‍​‍​‍‌‍​‍‌‍​‍​‍‌‍​‍‌​‍​‍​‍‌‍​‍​‍​‍‌‍‌‍‌‍‌‍​‍‌‍​‍​​‍​‍​‍​‍​‍​‍​‍‌‍​‍‌‍​‍‌‍‌‍‌‍​。辅公祏造反,周法明带兵相讨,被人暗杀。  夏口:古地名,位于汉水下游入长江处,由于汉水自沔阳以下古称夏水,故名。今湖北汉口。

[2]屯:驻扎,驻军。  渔艓(dié):小渔船。

[3]舒州:地名,今山东滕州。  张镇周:生卒年不详,隋、唐交替时舒州同安郡(今潜山)人。本是隋朝大将,唐武德三年(620年)十月降唐,授左武候将军。四年八月,以淮南道行军总管镇抚南方,后改任舒州总管。六年三月、六月,先后在洪、宣两州击败反将张善安、陈当世。七年二月,改大总管为大都督。八年正月丙辰,又以寿州都督调为舒州都督。  陈当世:隋末唐初割据者辅公祏部下将领。  猷(yóu)州:地名,今安徽泾县。

[4]李大亮(586—644年):唐朝开国功臣。原为隋将,与瓦岗军作战被俘,随即获释。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辅助李渊开国有功。在贞观年间,出任过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等职。后李大亮领兵征伐吐谷浑,击败薛延陀番将,受封为行军总管。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留李大亮协助房玄龄驻守长安,不久去世。

[5]洪州:地名,今江西南昌。

[6]谕(yù):告诉,使人知道。

[7]则:就,便。

[8]因:于是。  间:间隔,猜忌。

[9]大悦:非常高兴。

[10]语:说话。

[11]辞:告辞,辞别。  执:抓住,逮捕。  走:逃跑。

[12]悉:尽,全。

[13]使:派。  总管: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这里指张善安。

[14]卿辈:你们。

[15]媚:讨好。

[16]交通:交往。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冬十一月,黄州总管周法明率兵攻打辅公祏,张善安占据夏口抵抗。周法明屯兵荆口镇,壬午(初十日),周法明登上战舰饮酒,张善安派刺客数人装成渔民乘坐小鱼船来到荆口镇,看见的人没有放在心上,于是,刺客杀了周法明逃去。甲申(十二日),唐舒州总管张镇周等人在猷州的黄沙攻打辅公祏的将领陈当世,大破陈当世军。十二月癸卯(初二日),安抚使李大亮诱骗张善安并把他抓住。李大亮在洪州出击张善安,与张善安隔水对阵,从远处与他谈话,向他陈述祸福利害,张善安说:“我开始并不想反叛,只是被将士逼迫,想投降又恐怕不能免死。”李大亮说:“张总管有投降的心,就和我是一家人了。”于是,一个人骑马渡水进入张善安阵中,与张善安拉着手说话,以表示没有猜疑。张善安特别高兴,就许诺投降。不久,张善安率领数十名骑兵到李大亮营中,李大亮把他的骑兵阻止在军门外,带着张善安进入军帐,与他说话。说了很长时间,张善安要辞别离开,李大亮命令武士拘捕了他,跟从来的骑兵都逃走了。张善安军营里的兵众听说后,大为愤怒,全部士卒出动,准备攻打李大亮。李大亮派人对他们说:“我没有留张总管,是张总管忠心归降国家,对我说:‘如果回营,恐怕将士们有人不同意投降,被他们制约。’所以自己留下来不回去罢了​‍‌‍​‍‌‍‌‍​‍​‍‌‍​‍‌‍​‍​‍‌‍​‍‌​‍​‍​‍‌‍​‍​‍​‍‌‍‌‍‌‍‌‍​‍‌‍​‍​​‍​‍​‍​‍​‍​‍​‍‌‍​‍‌‍​‍‌‍‌‍‌‍​。你们这些人为什么反而责怪我?”张善安的党羽听了大骂说“张总管出卖了我们去讨好人家”,于是都溃散离去。李大亮追击,俘获很多人。把张善安送到长安,张善安自说没有与辅公祏来往,高祖就赦免了他的罪,对他很好。等到辅公祏失败后,得到了他与张善安往来的书信,才杀了他。

【原文】

七年春正月壬午,赵郡王孝恭击辅公祏别将于枞阳,破之[1]。二月辛丑,辅公祏遣兵围猷州,刺史左难当婴城自守[2]。安抚使李大亮引兵击公祏,破之[3]。赵郡王孝恭攻公祏鹊头镇,拔之[4]。壬子,行军副总管权文诞破辅公祏之党于猷州,拔其枚洄等四镇[5]

【注文】

[1]枞(zōng)阳:地名,今安徽枞阳。

[2]左难当(596—644年):一名匡政。安徽泾县人。隋末,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常有乱兵骚扰乡里,左难当勇敢率众保乡里,被地方推为总管。武德三年(620年)他入朝被授猷州刺史。后任宣州大都督,追赠左武卫大将军、戴国公。贞观十八年(644年)随张亮讨伐高丽,英勇作战,在班师凯旋之时,不幸阵亡。

[3]安抚使: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

[4]鹊头镇:地名,今安徽宣城西。  拔(bá):夺取军事据点。

[5]权文诞:唐朝初年平定江淮时的行军副总管。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春正月壬午(十一日),赵郡王李孝恭在枞阳攻打辅公祏的别将,打败了敌人。二月辛丑(初一日),辅公祏派兵围攻猷州,唐猷州刺史左难当据城防守。安抚使李大亮率兵攻打辅公祏并打败了他。赵郡王李孝恭攻取辅公祏的鹊头镇。壬子(十二日),唐行军副总管权文诞在猷州打败辅公祏的同党,并攻下他的枚洄等四镇。

【原文】

太保吴王杜伏威薨。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命以绐其众[1]。及公祏平,赵郡王孝恭不知其诈,以状闻,诏追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2]。及太宗即位,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3]

【注文】

[1]绐(dài):欺骗;欺诈。

[2]籍没:登记并没收(家产)。  妻子:古时指妻子和儿女。

[3]官爵:官职爵位。

【译文】

太保吴王杜伏威去世。辅公祏造反时,诈称是杜伏威的命令来欺骗众人。等到辅公祏叛乱被平定后,赵郡王李孝恭不知道那是辅公祏使诈,就把辅公祏骗人的话上奏给了高祖,高祖下诏除去杜伏威的爵名,籍没他的妻子儿女。等到太宗即位,知道这是冤案后,就赦免了杜伏威的罪,恢复了他的官爵。

【原文】

三月丙戌,赵郡王孝恭破辅公祏于芜湖,拔梁山等三镇[1]。辛卯,安抚使任环拔扬子城,广陵城主龙龛降[2]。戊戌,赵郡王孝恭克丹杨。

【注文】

[1]芜湖:地名。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2]扬子城:地名,今江苏扬州。  广陵:地名,今江苏省扬州中心城区。  龙龛(kān):隋末唐初割据者辅公祏部下将领,后降唐。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三月丙戌(十六日),赵郡王李孝恭在芜湖打败了辅公祏,攻下梁山等三个镇。辛卯(二十一日),安抚使任环攻下扬子城,广陵城主帅龙龛投降。戊戌(二十八日),赵郡王李孝恭攻取了丹杨​‍‌‍​‍‌‍‌‍​‍​‍‌‍​‍‌‍​‍​‍‌‍​‍‌​‍​‍​‍‌‍​‍​‍​‍‌‍‌‍‌‍‌‍​‍‌‍​‍​​‍​‍​‍​‍​‍​‍​‍‌‍​‍‌‍​‍‌‍‌‍‌‍​。

【原文】

先是,辅公祏遣其将冯慧亮、陈当世将舟师三万屯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将步骑二万屯青林山,仍于梁山连铁锁以断江路,筑却月城,延袤十余里,又结垒江西以拒官军[1]。孝恭与李靖帅舟师次舒州,李世帅步卒一万渡淮,拔寿阳,次硖石[2]。慧亮等坚壁不战,孝恭遣奇兵绝其粮道,慧亮等军乏食,夜,遣兵薄孝恭营,孝恭安卧不动[3]。孝恭集诸将议军事,皆曰:“慧亮等拥强兵,据水陆之险,攻之不可猝拔[4]。不如直指丹杨,掩其巢穴,丹阳既溃,慧亮等自降矣[5]。”孝恭将从其议,李靖曰:“公祏精兵虽在此水陆二军,然所自将亦为不少,今博望诸栅尚不能拔,公祏保据石头,岂易取哉[6]!进攻丹杨,旬月不下,慧亮等蹑吾后,腹背受敌,此危道也[7]。慧亮、正通皆百战余贼,其心非不欲战,正以公祏立计使之持重,欲以老我师耳[8]。我今攻其城以挑之,一举可破也[9]。”孝恭然之,使羸兵先攻贼垒而勒精兵结陈以待之[10]。攻垒者不胜而走,贼出兵追之,行数里,遇大军,与战,大破之。阚稜免胄谓贼众曰:“汝曹不识我邪?何敢来与我战[11]?”贼众多稜故部曲,皆无斗志,或有拜者,由是遂败[12]。孝恭、靖乘胜逐北,转战百余里,博山、青林两戍皆溃,慧亮、正通等遁归,杀伤及溺死者万余人[13]。李靖兵先至丹杨,公祏大惧,拥兵数万弃城东走,欲就左游仙于会稽,李世追之[14]。公祏至句容,从兵能属者才五百人,夜宿常州,其将吴骚等谋执之[15]。公祏觉之,弃妻子,独将腹心数十人斩关走。至武康,为野人所攻,西门君仪战死,执公祏,送丹杨,枭首,分捕余党,悉诛之,江南皆平[16]

【注文】

[1]冯慧亮、陈当世、陈正通、徐绍宗:隋末唐初割据者辅公祏部下将领。  屯(tún):驻扎。  博望山:山名,今安徽马鞍山境内。  青林山:山名,今安徽马鞍山境内。  延袤(mào):绵亘;绵延伸展。  结:动词,构造。  垒:营垒。  梁山:地名,在今安徽马鞍山和芜湖境内。

[2]次:行军所居止之处所。  舒州:地名。今安徽安庆。  寿阳、硖(xiá)石:古地名,今安徽淮南下辖地区。

[3]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  薄:轻视。

[4]猝(cù):突然。

[5]掩(yǎn):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  巢穴:盗匪等盘踞的地方。

[6]石头:石头城,今江苏南京。

[7]旬月:十天至一个月。  蹑(niè):追踪,跟随。

[8]持重:保持稳重。

[9]挑:挑战。

[10]然:认为……对。  勒(lè):统帅。

[11]胄(zhòu):盔,古代战士戴的帽子。

[12]部曲:部属;部下。

[13]遁(dùn):逃避,躲闪。

[14]东:向东。  会稽:地名,今江苏东部及浙江西部。

[15]句容:地名,今江苏镇江。  常州:地名。今江苏常州。  吴骚:原为隋末唐初割据者辅公祏部下将领,后降唐。

[16]枭(xiāo)首:中国的一种刑法,即把人头砍下挂在城门上示众​‍‌‍​‍‌‍‌‍​‍​‍‌‍​‍‌‍​‍​‍‌‍​‍‌​‍​‍​‍‌‍​‍​‍​‍‌‍‌‍‌‍‌‍​‍‌‍​‍​​‍​‍​‍​‍​‍​‍​‍‌‍​‍‌‍​‍‌‍‌‍‌‍​。

【译文】

在这之前,辅公祏派他的将领冯慧亮、陈当世率领三万水军驻扎博望山,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二万步兵屯驻在青林山,并在梁山连接铁锁阻断长江水路,又筑却月城,周长十多里,在长江西岸构造营垒,以抵抗官军。李孝恭与李靖率水军停泊在舒州,李世率领一万步兵渡过淮水,攻下寿阳,驻扎在硖石。冯慧亮等人坚壁不出战,李孝恭出奇兵断绝了他们的粮道,冯慧亮等人的军中缺乏粮食,夜晚,派兵逼近李孝恭军营,李孝恭仍然按兵不动。李孝恭召集各将领商议军事,大家都说:“冯慧亮等人拥有强兵,占据着水陆险要,我们攻打不能很快取下。不如直接进攻丹杨,攻取他的老巢,丹杨只要攻克,冯慧亮等人自然就会投降了。”李孝恭将要听从这个意见,李靖说:“辅公祏的强兵虽然是在这里的水陆二军,但是他自己带的人也不少,如今博望山各敌营尚且不能攻拔,辅公祏据守石头城,怎能那样容易攻取!进攻丹杨,十天半月如攻不下来,冯慧亮等人紧跟在我们后面,我们腹背受敌,这是十分危险的。冯慧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活下来的匪贼,他们的内心不是不想出战,而是因为辅公祏定下计策让他们按兵不动,想以此使我军疲劳罢了。我们如今攻打他的城池向他挑战,一举可以攻破敌人。”李孝恭认为很对,派老弱士兵先攻打敌人的营垒,而部署精兵严阵以待。攻打敌营的人没有打胜往回奔逃,敌人出兵追击,追了好几里,遇上唐大军,双方交战,唐军大败敌军。阚稜脱下头盔对敌人说:“你们这些人不认识我吗?怎么敢来与我交战?”敌兵多数都是阚稜过去的部下,见了他就没有了斗志,有的向阚稜叩拜,因此失败了。李孝恭、李靖乘胜追击,转战一百多里,敌人在博山、青林两地戍守的士兵也全都溃散了,冯慧亮、陈正通等人逃回,被杀伤及淹死的人有一万多。李靖的军队先到达丹杨,辅公祏大为恐惧,领兵数万放弃城池向东逃走,打算到会稽投靠左游仙,李世追赶。辅公祏到句容,跟随他能作战的士兵只有五百人,夜宿常州,他的将领吴骚等人打算拘捕他。辅公祏发觉了,丢弃了妻子儿女,只身带着心腹数十人,冲破关门夺路逃跑。到武康,受到老百姓攻打,西门君仪战死,辅公祏被活捉送往丹杨,被斩首示众。唐军分别搜捕他的余党,全部诛杀,江南全部平定。

【原文】

己亥,以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顷之,废行台,以孝恭为扬州大都督,靖为府长史[1]。上深美靖功,曰:“靖,萧、辅之膏肓也[2]。”阚稜功多,颇自矜伐。公祏诬稜与己通谋[3]。会赵郡王孝恭籍没贼党田宅,稜及杜伏威、王雄诞田宅在贼境者,孝恭并籍没之[4]。稜自诉理,忤孝恭,孝恭怒,以谋反诛之[5]

【注文】

[1]顷之:不久。  大都督:魏晋南北朝称“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即为全国最高之军事统帅。隋唐沿袭。

[2]深美:十分赞赏。  膏肓:指人体心与膈间的部分。在此引申为克星之意。

[3]通谋:共同谋划。

[4]会:正赶上,刚好。

[5]诉理:辩解。  忤(wǔ):抵触,不顺从。

【译文】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三月己亥(二十九日),任命李孝恭为东南道行台右仆射,李靖为兵部尚书。不久,朝廷废止行台,又任命李孝恭为扬州大都督,李靖为府长史。高祖十分赞赏李靖的功劳,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祏的克星!”阚稜功劳多,颇有骄傲的表现。辅公祏诬赖阚稜与自己同谋。正赶上赵郡王李孝恭没收贼党的田土房宅,阚稜以及杜伏威、王雄诞在贼境内的田宅,李孝恭一并没收了。阚稜自己去辩解,违逆了李孝恭,李孝恭发怒,以谋反的罪名杀了阚稜。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