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唐平西突厥

唐平西突厥

唐平西突厥【内容提要】《唐平西突厥》叙述了唐朝廷平定西突厥族的侵扰,使其成为唐朝封疆内臣民的历史过程​‍‌‍​‍‌‍‌‍​‍​‍‌‍​‍‌‍​‍​‍‌‍​‍‌​‍​‍​‍‌‍​‍​‍​‍‌‍‌‍‌‍‌‍​‍‌‍​‍​​‍​‍​‍​‍​‍​‍​‍‌‍​‍‌‍​‍‌‍‌‍‌‍​。突厥在隋时就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彼此怨恨,互相攻击​‍‌‍​‍‌‍‌‍​‍​‍‌‍...

唐平西突厥

【内容提要】

《唐平西突厥》叙述了唐朝廷平定西突厥族的侵扰,使其成为唐朝封疆内臣民的历史过程​‍‌‍​‍‌‍‌‍​‍​‍‌‍​‍‌‍​‍​‍‌‍​‍‌​‍​‍​‍‌‍​‍​‍​‍‌‍‌‍‌‍‌‍​‍‌‍​‍​​‍​‍​‍​‍​‍​‍​‍‌‍​‍‌‍​‍‌‍‌‍‌‍​。

突厥在隋时就分裂成东西两部分,彼此怨恨,互相攻击​‍‌‍​‍‌‍‌‍​‍​‍‌‍​‍‌‍​‍​‍‌‍​‍‌​‍​‍​‍‌‍​‍​‍​‍‌‍‌‍‌‍‌‍​‍‌‍​‍​​‍​‍​‍​‍​‍​‍​‍‌‍​‍‌‍​‍‌‍‌‍‌‍​。在唐同东突厥交锋的时期,西突厥控制着西域地区,并拥有高昌、焉耆、龟兹、于田、疏勒等附属国​‍‌‍​‍‌‍‌‍​‍​‍‌‍​‍‌‍​‍​‍‌‍​‍‌​‍​‍​‍‌‍​‍​‍​‍‌‍‌‍‌‍‌‍​‍‌‍​‍​​‍​‍​‍​‍​‍​‍​‍‌‍​‍‌‍​‍‌‍‌‍‌‍​。唐消灭东突厥之后,这些西突厥的附属国与唐西部的疆域接壤,开始受到唐朝的影响跟唐进行交往。628年,西突厥发生分裂,原来十个主要部落(称十姓部落)分裂为西南方的弩失毕五部(称南庭)和东北方的咄陆五部(称北庭),统叶护可汗在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双方征战不断,削弱了西突厥的实力。637年,李靖率领侯君集、李道宗等大将及十万大军袭击了吐谷浑,其国王慕容伏允败走后身亡,从此吐谷浑王国一蹶不振,沦为吐蕃的附庸,后为吐蕃所灭。由此开始唐朝和西域之间没有了缓冲国。638年,侯君集率领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和琅琊郡公牛进达等击败了吐蕃,随后唐朝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国王松赞干布,两国交好。唐朝因而更加牢固地控制了河西。640年,侯君集和牛进达率唐军灭亡了西域最强的高昌国,国王麹文泰被唐军吓死,王子麹智胜投降。至648年,唐军又陆续攻取了焉耆、龟兹等小国,原西突厥的附属国都脱离西突厥转而归附于唐。西突厥为阻挠这一趋势,开始对唐发动战争。北庭(咄陆部)乙毗咄陆可汗于642年发兵入侵大唐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阳翟郡公郭孝恪击败。644年,继位的乙毗射匮可汗开始与唐修好,646年其下的叶护阿史那贺鲁归附唐,被封为左卫将军,征讨其他不归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649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乙毗射匮所部被贺鲁并吞,沙钵罗也起兵,唐派大将苏定方将其击败后,西突厥汗国亡,唐朝廷在当地设置了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大唐行政区划扩大至中亚。

战胜西突厥,是唐朝对外关系上的巨大成就,它不仅解除了北方边患,使中西交通畅通,也沟通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使中国和相邻国家都得到好处,也使唐朝拓展了疆域。西突厥如不分裂内乱,唐很难灭掉西突厥,因为唐朝本身不统一,也无力对突厥进行征伐;统一和分裂对一个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重要因素。

【原文】

隋炀帝大业元年[1]。初,西突厥阿波可汗为叶护可汗所虏,国人立鞅素特勒之子,是为泥利可汗[2]。泥利卒,子达漫立,号处罗可汗[3]。其母向氏本中国人,更嫁泥利之弟婆实特勒[4]。开皇末,婆实与向氏入朝,遇达头之乱,遂留长安,舍于鸿胪寺[5]。处罗多居乌孙故地,抚御失道,国人多叛,复为铁勒所困[6]。铁勒者,匈奴之遗种,族类最多,有仆骨、同罗、契苾、薛延陁等部,其酋长皆号俟斤[7]。族姓虽殊,通谓之铁勒[8]。大抵与突厥同俗,以寇抄为生,无大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9]。是岁,处罗引兵击铁勒诸部,厚税其物,又猜忌薛延陀,恐其为变,集其酋长数百人,尽杀之[10]。于是铁勒皆叛,立俟利发俟斤契苾歌楞为莫何可汗,又立薛延陁俟斤字也咥为小可汗,与处罗战,屡破之[11]。莫何勇毅绝伦,甚得众心,为邻国所惮,伊吾、高昌、焉耆皆附之[12]

【注文】

[1]隋:古朝代名(581—618年)。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公元581年杨坚(即隋文帝)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公元589年灭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隋王朝总结历朝兴亡的原因,注重维护与农民的关系,并调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使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经济、文化得以迅速成长和繁荣,开创出开皇盛世的局面。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文帝去世,隋炀帝杨广继位,隋朝在炀帝前期发展到极盛。然而隋炀帝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又东征西讨,过度消耗国力,其中又以三次东征高句丽耗费最剧,最后引发了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最终亡国。隋朝在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隋朝还兴修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巩固了对东南地区的统治,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  炀(yáng)帝:即隋第二位皇帝杨广(569—618年),隋文帝杨坚次子,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煽动军士兵变谋反,炀帝死于江都之变。  大业: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所用的年号,历时十三年余,从大业元年(605年)正月至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

[2]西突厥:突厥汗国在隋朝分裂成东西两部后,西突厥在西域称雄,以控制丝绸之路,最强盛时期曾拥有今我国新疆和中亚诸国的大部分地区。  阿波可汗(生卒年不详):名阿史那大逻便,突厥可汗,木杆可汗之子。公元581年,佗钵可汗去世,佗钵可汗的汗位是继承哥哥木杆可汗而得,所以临死前嘱咐其子阿史那庵逻,一定要立木杆可汗的儿子阿史那大逻便为可汗。但是佗钵可汗死后,以乙息记可汗之子东面小可汗、尔伏可汗摄图为首的突厥贵族称大逻便的母亲出身低微,一致拥立庵逻为可汗。阿史那庵逻即位后,大逻便不服庵逻,经常遣人辱骂庵逻。庵逻不能制,便将汗位让给了摄图,摄图是沙钵略可汗​‍‌‍​‍‌‍‌‍​‍​‍‌‍​‍‌‍​‍​‍‌‍​‍‌​‍​‍​‍‌‍​‍​‍​‍‌‍‌‍‌‍‌‍​‍‌‍​‍​​‍​‍​‍​‍​‍​‍​‍‌‍​‍‌‍​‍‌‍‌‍‌‍​。  叶护可汗(?—628年):即统叶护可汗,西突厥汗国鼎盛时期的最高统治者。射匮可汗弟,勇而有谋。并铁勒,征波斯、罽(jì)宾。有兵数十万,徙庭千泉。统治西域诸地,唐高祖武德年间来朝。公元628年,被伯父所杀。  鞅素特勒(生卒年不详):隋朝西突厥贵族。  泥利可汗(?—603年):隋代西突厥可汗。公元587到公元603年在位。阿波可汗大罗便被莫何可汗擒获后,他被部众拥为可汗。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联合沙钵略可汗妻大义公主谋攻隋边境,因大义公主被都兰可汗雍虞闾所杀,未遂。后被铁勒部击败而死。

[3]达漫:即处罗可汗(?—620年),原名阿史那俟利弗设,为东突厥君主之一,是东突厥第三任君主。在位两年(619—620年)。始毕可汗弟,颉利可汗兄。他的母亲向夫人是汉人,在隋文帝开皇末年归顺了隋朝。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西突厥内乱,处罗可汗逃到隋朝,隋炀帝在公元614年将宗室女信义公主嫁给了他。

[4]婆实特勒:隋朝时泥利可汗的弟弟。

[5]开皇:隋朝政权隋文帝杨坚的年号,历时十九年余,从开皇元年(581年)二月至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二月。  达头(?—610年):即达头可汗(生卒年不详),北朝时期北方突厥族部落首领,一名玷厥,室点密可汗之子。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杨坚听从长孙晟计,遣太仆元晖拜访达头,赐予狼头纛(dào),以离间其与沙波略的关系。次年(582年)突厥王可汗率士四十万南侵,为隋军所败,沙波略更欲南入,达头不从,引兵北返。公元583年,沙波略袭阿波可汗,阿波奔达头,达头怒而举兵伐沙波略,并大破之。  舍(shè):住宿。  鸿胪寺:古代官署名。秦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大鸿胪主外宾之事,隋唐因袭。

[6]乌孙:中国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汉武帝初年西迁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其政治中心在赤谷城。

[7]铁勒:中国古代北方、西北方民族。又称狄历、丁零、敕勒、高车。隋代起作为除突厥以外的突厥系民族的通称。语言、习俗均与突厥同。隋时分布于东至独洛河(今土拉河)以北、西至西海(今里海)的广大地区,分属东、西突阙。其漠北十五部,以薛延陁与回纥为最著。唐太宗贞观末,于东部铁勒分设都督府、州,隶燕然都护府。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其回纥部强盛,建立“回纥汗国”。

[8]通:整个,全部。

[9]君长:部落的首领。

[10]税:征收或交纳赋税。

[11]契苾歌楞:即莫何可汗(?—588年):名阿史那处罗侯,东突厥可汗,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之子,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之弟。开皇七年(587年)四月,沙钵略可汗去世,处罗侯即位,当年,他出兵攻击阿波可汗,擒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莫何可汗西击邻国,中箭去世,其子阿史那染干在十一年后(599年)成为突厥的启民可汗。

[12]伊吾:古县名,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置,治所在今新疆哈密,为伊州治所。安史之乱后地入吐蕃。  高昌: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在此设立西州,辖高昌、交河、柳中、天山、蒲昌五县。公元9世纪后成为回鹘高昌国的首府。  焉(yān)耆(qí):又名乌耆国、乌缠国、阿耆尼国,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唐置焉耆都督府。唐末为西州回鹘所并。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当初,西突厥阿波可汗被叶护可汗所俘虏,国人立鞅素特勒的儿子为泥利可汗。泥利死后,他的儿子达漫继位,号称处罗可汗。他的母亲向氏本是中原人,改嫁泥利的弟弟婆实特勒。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入朝,遇上达头可汗叛乱,于是留在长安,住在鸿胪寺。处罗的部众大多居住在乌孙过去的土地上,因他统治安抚部众失道,部众很多都叛变了他,又遭到铁勒人的围困。铁勒,是匈奴族的后裔,分为许多部族,有仆骨、同罗、契苾、薛延陁等部落,他们的酋长都称为俟斤。每个部落的族姓虽然不同,但都称作铁勒。他们大都和突厥风俗相同,以侵略掠夺来谋生,没有统一的大君长,分别隶属于东西两突厥。这一年,处罗领兵攻打铁勒各部落,对他们横征暴敛,又猜忌薛延陀部,害怕他们发生叛乱,便召集其酋长数百人,全都杀了他们。从此铁勒各部都叛变了他,立俟利发俟斤契苾歌楞为莫何可汗,又立薛延陁的俟斤字也咥为小可汗,和处罗部交战,屡次打败处罗。莫何勇猛刚毅果断,很得部众的心,各邻国也很畏惧他,伊吾、高昌、焉耆也都归附于他。

【原文】

三年冬十月,铁勒寇边,帝遣将军冯孝慈出敦煌击之,不利[1]。铁勒寻遣使谢罪,请降,帝使裴矩慰抚之[2]

【注文】

[1]冯孝慈(?—613年):隋朝将领,仕隋为将帅,多次跟从征讨,有名于当世。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任右候卫将军,在清河(今属河北)被击毙。  敦煌:地名,今甘肃敦煌。

[2]裴矩(547—627年):隋及唐初政治家。原名世矩,因避唐太宗讳而去世字。字弘大。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杨坚代周,建立隋朝,矩为近臣,参与平陈之役,继而经略岭南,北抚突厥族启民可汗。又与牛弘等参定隋礼,隋炀帝即位后,矩很受重用,参掌朝政。隋炀帝将西域事宜都委任给他经营,宇文化及弑隋炀帝,任裴矩为尚书右仆射。化及失败后,矩转事窦建德。建德败,矩降唐,官至民部尚书。

【译文】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冬十月,铁勒侵犯边境,隋炀帝派遣将军冯孝慈从敦煌出兵进击,没有取胜。铁勒不久派使者入朝谢罪,请求投降,隋炀帝让裴矩前去慰问安抚。

【原文】

四年(春正月)[1]。裴矩闻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其母,请遣使招怀之[2]。[春]二月己卯,帝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赍诏书慰谕之[3]。处罗见君肃甚踞,受诏不肯起,君肃谓之曰:“突厥本一国,中分为二,每岁交兵,积数十岁而莫能相灭者,明知其势敌耳[4]。然启民举其部落百万之众,卑躬折节入臣天子者,其故何也[5]?正以切恨可汗,不能独制,欲借兵于大国,共灭可汗耳[6]。群臣咸欲从启民之请,天子既许之,师出有日矣[7]。顾可汗母向夫人惧西国之灭,旦夕守阙,哭泣哀祈,匍匐谢罪,请发使召可汗,令入内属[8]。天子怜之,故复遣使至此。今可汗乃踞慢如是,则向夫人为诳天子,必伏尸都市,传首虏庭,发大隋之兵,资东国之众,左提右挈以击可汗,亡无日矣[9]。奈何爱两拜之礼,绝慈母之命,惜一语称臣,使社稷为墟乎[10]!”处罗矍然而起,流涕再拜,跪受诏书,因遣使者随君肃贡汗血马[11]

【注文】

[1]四年: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

[2]怀:安;安抚。

[3]谒(yè)者:古代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隋炀帝复置,主官改称谒者大夫,下设司朝谒者、通事谒者、将事谒者、谒者。唐代不设,中书省设通事舍人,实际上为隋的通事谒者。  崔君肃(生卒年不详):隋朝大臣。

[4]踞(jù):同“倨”,傲慢。

[5]卑躬:低头弯腰。  折节:降低自己身份。

[6]切恨:痛恨​‍‌‍​‍‌‍‌‍​‍​‍‌‍​‍‌‍​‍​‍‌‍​‍‌​‍​‍​‍‌‍​‍​‍​‍‌‍‌‍‌‍‌‍​‍‌‍​‍​​‍​‍​‍​‍​‍​‍​‍‌‍​‍‌‍​‍‌‍‌‍‌‍​。

[7]师:泛指军队。

[8]顾:表示轻微的转折,相当于“而”“不过”。  匍(pú)匐(fú):谓倒仆伏地;趴伏。

[9]诳(kuáng):欺骗。  伏尸:倒在地上的尸体,多指杀死。  庭:通“廷”。朝廷,君主受朝问政的地方。  左提右挈(qiè):挈:带领。比喻共相扶持。也形容父母对子女的照顾。

[10]爱:吝惜。  墟(xū):废址,废墟。

[11]矍(jué):惊惶四顾或惊视。  汗血马:一种古老的世界名马,因其奔跑时脖颈部位流出的汗中有红色物质,似血,因此我国史书中将其称为汗血马。

【译文】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裴矩听说西突厥处罗可汗思念母亲,就请求隋炀帝派使者去招抚他。二月己卯(初六日),隋炀帝派司朝谒者崔君肃携带诏书慰问晓谕他。处罗见到崔君肃十分傲慢,接受诏书时都不肯起来,崔君肃对他说:“突厥本来是一个国家,中途分为两部,双方每年交战,打了数十年谁也不能灭了谁,很明显这是因为双方势均力敌的缘故。但是启民可汗率领他的部落百万之众,卑躬屈膝入朝臣服天子,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对可汗你有切齿之恨,自己独自不能制服你,而想凭借大国的兵力,共同灭亡可汗你啊。朝中群臣都想答应启民可汗的请求,天子也答应了,很快将要出兵。只因可汗的母亲向夫人害怕灭了西突厥,每天早晚在宫门厮守,哭泣哀求,又伏地不起,叩头谢罪,请求皇帝派使者来召见可汗,让你入朝归附。天子怜悯向夫人,所以才派使臣到这里来。现在可汗却如此倨傲怠慢,那么向夫人就是在诳骗天子,一定会在集市上被诛灭暴尸,把首级送到你的王庭,然后征发大隋的兵马,借助东突厥的兵力,协力来夹击你,这样你的国家没有多久就会灭亡。为什么可汗要吝惜行两个跪拜礼节,而丢掉慈母的性命呢?不愿说一句称臣的话,而使社稷变为废墟呢?”处罗听后惊惶四顾,一跃而起,流泪再三拜谢,跪下接受诏书,于是便派使者随从崔君肃贡献汗血马。

【原文】

七年[1]。初,帝西巡,遣侍御史韦节召西突厥处罗可汗,令与车驾会大斗拔谷[2]。国人不从,处罗谢使者,辞以他故[3]。帝大怒,无如之何[4]。会其酋长射匮遣使来求婚,裴矩因奏曰:“处罗不朝,恃强大耳[5]。臣请以计弱之,分裂其国,即易制也[6]。射匮者,都六之子,达头之孙,世为可汗,君临西面[7]。今闻其失职,附属处罗,故遣使来以结援耳[8]。愿厚礼其使,拜为大可汗,则突厥势分,两从我矣[9]。”帝曰:“公言是也[10]。”因遣矩朝夕至馆,微讽谕之[11]。帝于仁风殿召其使者,言处罗不顺之状,称射匮向善,吾将立为大可汗,令发兵诛处罗,然后为婚[12]。帝取桃竹白羽箭一枚以赐射匮,因谓之曰:“此事宜速,使疾如箭也[13]。”使者返,路经处罗,处罗爱箭,将留之,使者谲而得免[14]。射匮闻而大喜,兴兵袭处罗[15]。处罗大败,弃妻子,将左右数千骑东走,缘道被劫,寓于高昌,东保时罗漫山[16]。高昌王麹伯雅上状,帝遣裴矩与向氏亲要左右,驰至玉门关晋昌城,晓谕处罗,使入朝[17]。十二月己未,处罗来朝于临朔宫,帝大悦,接以殊礼[18]。帝与处罗宴,处罗稽首,谢入见之晚[19]。帝以温言慰劳之,备设天下珍膳,盛陈女乐,罗绮丝竹,眩曜耳目,然处罗终有怏怏之色[20]

【注文】

[1]七年:隋炀帝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2]侍御史:古代官名。御史台官,从六品下。掌纠举百僚,推鞫(jū)狱讼。  韦节(生卒年不详):隋炀帝时侍御史。被派与杜行满同使西域,曾至罽(jì)宾(今阿富汗东北一带)、王舍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史国(今乌兹别克东南部沙赫里萨布兹一带)等地​‍‌‍​‍‌‍‌‍​‍​‍‌‍​‍‌‍​‍​‍‌‍​‍‌​‍​‍​‍‌‍​‍​‍​‍‌‍‌‍‌‍‌‍​‍‌‍​‍​​‍​‍​‍​‍​‍​‍​‍‌‍​‍‌‍​‍‌‍‌‍‌‍​。归后撰有《西蓄记》,今佚,《通典》第一百九十三卷曾引用其文。  大斗拔谷:一作“达斗拔谷”或“大斗谷”。即今甘肃民乐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自古为甘肃河西走廊通青海湟中的捷径。

[3]谢: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4]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

[5]射匮(kuì)(?—618年):西突厥汗国可汗的称号。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之孙,都六之子。公元603年,达头可汗败于隋朝,投奔吐谷浑,泥厥处罗可汗占据西突厥之地,之后射匮可汗反击。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泥厥处罗可汗朝见隋炀帝,被扣留。射匮可汗重占西突厥之地,拓地东至阿尔泰山,西至里海,建牙帐于龟兹以北的三弥山,玉门以西各国纷纷称臣。公元618年前后,射匮可汗去世,其弟统叶护可汗即位。

[6]计:计策;计谋。

[7]都六:隋朝西突厥射匮可汗的父亲。  达头(生卒年不详):公元576年至603年任西突厥可汗,名阿史那玷厥,号达头可汗。达头为室点密之子,公元576年继位西突厥可汗,初臣服于东突厥。东突厥他钵可汗去世后,国中内乱。公元583年达头同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合兵进犯隋朝,中途擅自退兵,致使沙钵略为隋军所败,达头乘机联合东突厥西部的阿波可汗等反对沙钵略可汗,不再奉东突厥号令,是为东西突厥正式分裂之始。后达头又与东突厥都蓝可汗联盟,反对与隋朝结盟的染干可汗。公元599年与都蓝联军击溃染干,但不久即为隋朝援兵所败,都蓝被隋朝军队击杀,染干被隋朝立为启民可汗,达头遂自称步迦可汗,进军东突厥,一时成为整个突厥的共主。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派杨素等人在启民的协助下进攻达头部属。公元603年,达头部下原东突厥各族大溃,纷纷投奔启民,达头无法控制局势,逃入吐谷浑,直至去世。

[8]结援:结交攀援。

[9]从:服从。

[10]是:对的,正确的。

[11]讽:婉言微辞或指责。

[12]向:从来,向来。

[13]疾:快速;急速。

[14]谲(jué):欺骗;诈骗。

[15]闻:听说。

[16]妻子:妻子和儿女。  缘:沿着;顺着。  寓:寄居,寄住。  时罗漫山:今天山。

[17]麹伯雅(?—619年):为古高昌的君主之一,他于公元602年即位,改年号为延和,公元609年,至隋朝朝贡,隋炀帝封他为左光禄大夫、弁(biàn)国公、高昌王。公元612年,随炀帝征高句丽还,娶隋朝宗室女华容公主。  亲要:亲信显要。亦谓居亲信显要之位。  玉门关:隋唐时,玉门关关址由敦煌西北迁至敦煌以东的瓜州晋昌县境内。  晋昌城:古地名,今甘肃瓜州东南。

[18]接:接见;接待。

[19]谢:向人认错道歉。

[20]备设:周到地安排。  膳(shàn):一般指肉食。  罗绮(qǐ):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亦泛指音乐。  眩(xuàn):通“炫”。光耀​‍‌‍​‍‌‍‌‍​‍​‍‌‍​‍‌‍​‍​‍‌‍​‍‌​‍​‍​‍‌‍​‍​‍​‍‌‍‌‍‌‍‌‍​‍‌‍​‍​​‍​‍​‍​‍​‍​‍​‍‌‍​‍‌‍​‍‌‍‌‍‌‍​。  曜(yào):照耀。  怏(yàng)怏:不服气或闷闷不乐的神情。

【译文】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当初,隋炀帝西巡,派遣侍御史韦节召见西突厥处罗可汗,命令他和隋炀帝的车驾在大斗拔谷相会。西突厥人不听从,处罗就借口别的原因向使者婉言谢绝,隋炀帝听了大怒,然而也无可奈何。正赶上西突厥的酋长射匮派使者来求婚,裴矩于是奏请隋炀帝说:“处罗不来朝见,仗恃他势力强大。臣请求用计策削弱他,使西突厥分裂,就容易制服他们了。射匮,是都六可汗的儿子,达头可汗的孙子,他家世代为可汗,统治突厥西部。现在听说他失去可汗的职位,已附属于处罗可汗,所以派使者来结交求援。请陛下以厚礼招待他的使者,任命射匮为大可汗,这样突厥的力量就会分化,他们两部分都会服从我们了。”隋炀帝说:“你的话很对。”于是派裴矩早晚到馆驿,委婉暗示透露给使者这个意思。隋炀帝在仁风殿召见射匮的使者,向他陈说处罗不顺从的情形,称赞射匮一向亲善,并说将立他为大可汗,令他发兵诛灭处罗,然后再办婚事。隋炀帝取出一支桃竹白羽箭赐给射匮,并转告他说:“这件事应快办,就像飞箭那样快。”使者回去,路经处罗的驻地,处罗很喜爱这支箭,想把它留下,射匮使者以诡计才得幸免。射匮听说后大为高兴,便发兵袭击处罗。处罗大败,抛弃妻子儿女,率领左右数千骑向东逃走,在路上被劫持,只好寄居于高昌境内,向东据守时罗漫山。高昌王麹伯雅上书陈述情况,隋炀帝派遣裴矩和向氏夫人身边的人,飞马到玉门关晋昌城,晓谕处罗,让他入朝。十二月己未(初八日),处罗到临朔宫朝见隋炀帝,隋炀帝非常高兴,以特殊礼仪接待了他。隋炀帝设宴请处罗,处罗向隋炀帝跪拜叩头,对自己入见太晚表示谢罪。隋炀帝以好言加以安慰,宴席陈设天下的珍贵食品,陈列了盛大的女子乐队,耀眼的罗绮、美妙的音乐,使人耳目一新,可是处罗可汗始终有不高兴的神色。

【原文】

八年春正月,帝分西突厥处罗可汗之众为三,使其弟阙达度设将羸弱万余口居于会宁,又使特勒大奈别将余众居于楼烦,命处罗将五百骑常从车驾巡幸,赐号曷娑那可汗,赏赐甚厚[1]

【注文】

[1]阙达度设:隋朝突厥处罗可汗的弟弟。  羸(léi)弱:瘦弱。  会宁:古地名,今甘肃会宁。  特勒大奈:隋朝突厥将领。特勒为“特勤”之误。  楼烦:古地名,今山西娄烦。  曷娑那:即处罗可汗。因从隋炀帝征高丽,赐号为曷娑那可汗。隋炀帝被杀,从宇文化及至河北。化及败,归长安,唐高祖封其归义郡王。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春正月,隋炀帝把西突厥处罗可汗的部众一分为三,让处罗的弟弟阙达度设率领老弱部众一万多口居住在会宁,又让特勤大奈率领其余的部众居住在楼烦,命处罗可汗率领五百骑跟随自己车驾巡幸,赐给他曷娑那可汗称号,赏赐物品十分优厚。

【原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冬十二月癸酉,西突厥曷娑那可汗自宇文化及所来降[1]。以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为归义王,曷娑那献大珠,上曰:“珠诚至宝,然朕宝王赤心,珠无所用[2]。”竟还之[3]

【注文】

[1]宇文化及(?—619年):隋炀帝近臣。公元618年禁卫军兵变,弑隋炀帝,自称大丞相,后率军北归,被李密击败,退走魏县,自立为帝,国号“许”,年号“天寿”。立国半年,第二年被窦建德击败,擒杀。

[2]赤:真诚,忠诚。

[3]竟:终于;到底。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冬十二月癸酉(初三日),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从宇文化及那里来投降。高祖封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为归义王,曷娑那献上大珍珠,高祖说:“珠子确实是最珍贵的宝物,但我认为可汗的赤心更为珍贵,宝珠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最后又还给了他。

【原文】

二年秋七月乙酉,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入贡。初,西突厥曷娑那可汗入朝于隋,隋人留之,国人立其叔父,号射匮可汗。射匮者,达头可汗之孙也,既立,拓地东至金山,西至海,遂与北突厥为敌,建庭于龟兹北三弥山[1]。射匮卒,弟统叶护可汗立[2]。统叶护勇而有谋,北并铁勒,控弦数十万,据乌孙故地,又移庭于石国北千泉,西域诸国皆臣之,叶护各遣吐屯监之,督其征赋[3]

【注文】

[1]达头可汗:西突厥可汗​‍‌‍​‍‌‍‌‍​‍​‍‌‍​‍‌‍​‍​‍‌‍​‍‌​‍​‍​‍‌‍​‍​‍​‍‌‍‌‍‌‍‌‍​‍‌‍​‍​​‍​‍​‍​‍​‍​‍​‍‌‍​‍‌‍​‍‌‍‌‍‌‍​。又称步迦可汗。  金山:古地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北。  龟(qiū)兹(cí):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东。  三弥山:今新疆库车北。

[2]卒:去世。

[3]控弦:谓能射之士。  乌孙:古族名,西汉时,分布在今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都赤谷城,故址在今伊塞克湖东南,从事游牧。汉武帝时张骞曾使乌孙,与汉关系密切,后属西域都护,南北朝时乌孙已西迁葱岭北,辽以后渐与邻族融合。  石国:西域古国,位于中亚,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市,唐代此地有九个君主均为姓昭武的国家,称昭武九国,石国为其中之一。  千泉:故地名,今吉尔吉斯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  吐屯:古代突厥官名,职似唐御史,分驻各部任监察之职,均由阿史成员担任(可汗姓阿史那)。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秋七月乙酉(十九日),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者入贡。当初,西突厥曷娑那可汗入隋朝拜,隋炀帝扣留了他。西突厥人又立他叔父,号称射匮可汗。射匮是达头可汗的孙子,立为可汗后,把疆土拓展东到金山,西至大海,因而和北突厥为敌,建王庭于龟兹北三弥山。射匮死后,他的弟弟统叶护可汗继位。统叶护勇敢有谋略,向北吞并铁勒,拥有数十万能控弦射箭的军队,据有乌孙旧地,又把王庭迁移到石国北边的千泉,西域各国都臣服他,叶护分别派遣吐屯监理各国,监督征收赋税。

【原文】

九月,西突厥曷娑那可汗与北突厥有怨[1]。曷娑那在长安,北突厥遣使请杀之,上不许[2]。群臣皆曰:“保一人而失一国,后必为患[3]。”秦王世民曰:“人穷来归我,杀之不义[4]。”上迟回久之,不得已,丙戌,引曷娑那于内殿宴饮,既而送中书省,纵北突厥使者使杀之[5]

【注文】

[1]怨:仇恨。

[2]许:允许。

[3]患:祸患。

[4]穷:穷窘。

[5]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在唐代,中书省与门下、尚书三省同为中央总汇,由中书决定政策,通过门下,然后交尚书省执行。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九月,西突厥曷娑那可汗和北突厥有怨恨。曷娑那在长安时,北突厥派使臣入朝请求杀了他,唐高祖不允许。群臣都说:“保护一个人却失去了一个国家,以后必然成为祸患。”秦王李世民说:“人家穷窘的时候来归我们,杀他是不义的。”唐高祖迟疑好久,不得已于丙戌(二十一日),带曷娑那到内殿进行宴饮,然后把他送至中书省,放任北突厥使者杀了他。

【原文】

八年夏四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使请昏,上谓裴矩曰:“西突厥道远,缓急不能相助,今求昏,何如[1]?”对曰:“今北寇方强,为国家今日计,且当远交而近攻,臣谓宜许其昏以威颉利[2]。俟数年之后,中国完实,足抗北夷,然后徐思其宜[3]。”上从之[4]。遣高平王道立至其国,统叶护大喜[5]。道立,上之从子也[6]

【注文】

[1]缓急:指危急之事或发生变故之时。

[2]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颉利(579—634年):指颉利可汗。东突厥可汗。名咄苾,为启民可汗第三子。

[3]俟(sì):等到。  实: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徐:慢慢地。

[4]从:听从​‍‌‍​‍‌‍‌‍​‍​‍‌‍​‍‌‍​‍​‍‌‍​‍‌​‍​‍​‍‌‍​‍​‍​‍‌‍‌‍‌‍‌‍​‍‌‍​‍​​‍​‍​‍​‍​‍​‍​‍‌‍​‍‌‍​‍‌‍‌‍‌‍​。

[5]道立:即李道立(生卒年不详),唐宗室。初封高平郡王,后降为县公。唐高宗永徽初,卒于陈州刺史。

[6]从子:侄子。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夏四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遣使者来求婚,高祖对裴矩说:“西突厥道路遥远,有了急事不能来相助,现在来求婚,应当怎样对待?”裴矩回答说:“现在北边敌人正强盛,从国家今天的情况考虑,应当采取远交而近攻的策略,我认为应当答应与西突厥通婚以威慑颉利。等几年以后,中原力量完全充实,足以对抗北方夷人,然后再慢慢考虑适当对策。”高祖听从了这个意见。派遣高平王李道立前往西突厥国,统叶护可汗非常高兴。李道立是高祖的侄子。

【原文】

太宗贞观元年[1]。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立来,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以迎公主[2]。颉利不欲中国与之和亲,数遣兵入寇,又遣人谓统叶护曰:“汝迎唐公主,要须经我国中过[3]。”统叶护患之,未成昏[4]

【注文】

[1]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一共二十三年,从贞观元年(627年)正月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十二月。

[2]真珠统(生卒年不详):唐初西突厥大臣。  俟斤:古代突厥部酋高级官称之一。  高平王道立:即唐宗室李道立。唐高祖之侄。永安王李孝基无子,以其侄道立为继嗣,封高平郡王。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降为县公。唐高宗初年,卒于陈州刺史。李道立于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出使西突厥。  万钉宝钿(diàn)金带:万钉宝钿是马鞍上饰以多点的宝钿,金带则是以金所制的勒带。

[3]寇:侵略。

[4]昏:通“婚”。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派遣真珠统俟斤和高平王李道立到长安,献上镶嵌有一万枚宝钿的金带,五千匹马,迎娶公主。颉利可汗不希望大唐和统叶护和亲,几次派兵侵犯西突厥,又遣人对统叶护可汗说:“你迎娶大唐公主,必须从我国中经过。”统叶护可汗深为忧虑,最后没能成婚。

【原文】

二年冬十二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伯父自立,是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1]。国人不服,弩矢毕部推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可[2]。统叶护之子咥力特勒避莫贺咄之祸,亡在康居,泥孰迎而立之,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与莫贺咄相攻,连兵不息,俱遣使来请昏[3]。上不许,曰:“汝国方乱,君臣未定,何得言昏[4]。”且谕以各守部分,勿复相攻[5]。于是西域诸国及敕勒先没属西突厥者皆叛之[6]

【注文】

[1]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630年):也称“莫贺咄可汗”,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之子,统叶护可汗的伯父。统治后期遭到许多部族的反抗,尤其是葛逻禄。公元628年,他暗杀统叶护,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国中大乱,西突厥从此衰落。

[2]弩矢毕:又称“弩失毕”,西突厥汗国时的族群,称“南庭”,与保加尔人(也称“咄陆”)的“北庭”相对。  泥孰莫贺设(?—634年):即阿史那泥孰,西突厥可汗,达头可汗曾孙,世为莫贺设。阿史那泥孰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曾至长安,与秦王李世民结为兄弟。泥孰被推举为西突厥可汗后,即派遣使臣至唐朝表示内附。公元633年,唐朝的代表鸿胪少卿刘善因抵达西突厥,册封泥孰为吞阿娄拔奚利邲咄陆可汗,他是第一个被唐朝册封的西突厥可汗,这标志着西突厥亲唐势力的建立。公元634年,泥孰病死。

[3]咥(dié)力特勒(生卒年不详):唐初统叶护可汗的儿子。特勒为“特勤”之误。  康居:古西域国名。东界乌孙,西达奄蔡,南接大月氏,东南临大宛,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南及今阿姆河北,王都卑阗城,故址可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境塔什干一带。  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632年):名阿史那咥力,西突厥可汗,统叶护可汗之子,封为特勤。公元628年,统叶护可汗的伯父杀死统叶护可汗,自立为莫贺咄可汗​‍‌‍​‍‌‍‌‍​‍​‍‌‍​‍‌‍​‍​‍‌‍​‍‌​‍​‍​‍‌‍​‍​‍​‍‌‍‌‍‌‍‌‍​‍‌‍​‍​​‍​‍​‍​‍​‍​‍​‍‌‍​‍‌‍​‍‌‍‌‍‌‍​。阿史那泥孰莫贺设迎立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战不止。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公元630年,莫贺咄兵败,逃往阿尔泰山,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肆叶护可汗北征铁勒,被薛延陁真珠可汗打败。肆叶护可汗为人多疑,杀功臣乙利可汗,并诛灭其宗族。他又欲杀害拥立他的泥孰,泥孰逃往焉耆。公元632年秋,肆叶护可汗遭设卑达官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去世。

[4]方:正在。

[5]各守部分:各自安守所部即疆域。

[6]没属:降附。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冬十二月,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他伯父所杀,他伯父自立为可汗,就是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国人对他不服从,弩矢毕部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认为不妥。统叶护的儿子咥力特勤为了躲避莫贺咄的祸患,逃亡到康居,泥孰迎他回来立他为可汗,号称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和莫贺咄互相攻击,连年用兵不止,都派使者来请求和唐通婚。太宗不答应,说:“你们国家刚发生变乱,君臣尚未确定,怎么谈得上求婚。”并且告谕各自守卫自己的部落,不要再互相攻击。从此,西域各国及敕勒各部先前降附西突厥的都叛离了。

【原文】

四年[1]。西突厥种落散在伊吾,诏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碛口贮粮,来者赈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2]。[秋七月]大亮上言:“欲怀远者必先安近[3]。中国如本根,四夷如根叶,疲中国以奉四夷,犹拔本根以益枝叶也[4]。臣远考秦、汉,近观隋室,外事戎狄,皆致疲弊[5]。今招致西突厥,但见劳费,未见其益[6]。况河西州县萧条,突厥微弱以来,始得耕获,今又供亿此役,民将不堪,不若且罢招慰为便[7]。伊吾之地,率皆沙碛,其人或自立君长,求称臣内属者,羁縻受之,使居塞外,为中国藩蔽,此乃施虚惠而收实利也[8]。”上从之[9]

【注文】

[1]四年: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

[2]伊吾:古地名,即今新疆哈密。  凉州:古地名,治今甘肃武威。  李大亮(586—644年):唐朝开国功臣。原为隋将庞玉部下行军兵曹,与瓦岗军作战被俘,随即获释。李渊兵进长安,李大亮投归辅助李渊开国有功,被封为金州总管司马,旋擢迁安州刺史。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出任过交州都督、凉州都督、西北道安抚大使、剑南道巡省大使、左卫大将军、工部尚书,晋封武阳县公。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李大亮领兵征伐从吐谷浑进犯而来的番兵番将。贞观十五年(641年),击败薛延陁番将,受封为行军总管。后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留李大亮协助房玄龄驻守长安,不久去世。  安抚大使:古代官名,隋文帝仁寿四年设置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代各州如遇水旱灾害,就派遣巡查、安抚或存抚等使节巡视抚恤,倘由节度使兼任,另有副使。  碛(qì)口:此碛口当在伊吾东。  贮(zhù):储存。  来者赈(zhèn)给:来归者则赈给。  使者招慰:遣使者来则招抚慰劳之。  相望于道:意即络绎不绝。

[3]怀远者:安抚远方之人。

[4]犹:如同,好比。

[5]秦:朝代名(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汉:朝代名(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定都长安。随后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参加反抗王莽政权的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并且文化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四百多年。公元220年被魏国曹丕篡权而灭亡。

[6]费:钱财;费用。  益:好处。

[7]河西州县:指甘、凉、瓜、沙、肃等州。甘州,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瓜州,治所在今甘肃瓜州东南。沙州,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肃州,治所在今甘肃酒泉。  供亿:供给。  堪:忍受。

[8]羁(jī)縻(mí):笼络(藩属等)。  藩蔽:藩篱屏障。

[9]从:听从。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西突厥的种族部落散居在伊吾地区,唐太宗下诏任命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碛口储备粮食,凡来投降的都给予赈给,又让使者进行招抚和慰劳,使者往来相望于道。秋七月,李大亮上书说:“要想怀柔远方的人,就必须先安抚近处的人。我大唐就像树木的根本,四方夷族像枝叶,倾尽大唐粮食来奉养四方夷族,如同拔掉树木的根来养枝叶。我远的考察秦、汉,近的观察隋朝,大凡对外事养戎狄,结果都招致国家疲弊。现在招抚西突厥,只是劳心费财,没有见到什么好处。况且河西州县萧条,自从突厥衰弱以来,才开始能耕种收获,现在又要供给这样大的赋役,百姓将不堪其苦,不如暂且停止招慰为好。伊吾地区,大都是沙漠,那里的人有的自立君长,要求称臣归附大唐,不如笼络接受他们,让他们居住在塞外,作为大唐的屏障,这才是施以小惠而坐收实利的办法。”唐太宗听从了这个建议。

【原文】

西突厥肆叶护可汗既先可汗之子,为众所附,莫贺咄可汗所部酋长多归之[1]。肆叶护引兵击莫贺咄,莫贺咄兵败,逃于金山,为泥孰设所杀,诸部兵推肆叶护为大可汗[2]

【注文】

[1]酋长:少数民族首领的称谓。

[2]金山:即今阿尔泰山,突厥语“阿尔泰”就是金。

【译文】

西突厥肆叶护可汗是前可汗的儿子,被众人所拥戴,莫贺咄可汗部落的酋长也多归附他。肆叶护领兵攻击莫贺咄,莫贺咄被打败,逃到金山,被泥孰设所杀,各部落的士兵推举肆叶护为大可汗。

【原文】

六年秋七月,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发兵击薛延陁,为薛延陁所败[1]。肆叶护性猜很信谗[2]。有乙利可汗功最多,肆叶护以非其族类,诛灭之,由是诸部皆不自保[3]。肆叶护又忌莫贺设之子泥孰,阴欲图之,泥孰奔焉耆[4]。设卑达官与弩失毕二部攻之,肆叶护轻骑奔康居,寻卒[5]。国人迎泥孰于焉耆而立之,是为咄陆可汗,遣使内附[6]。丁酉,遣鸿胪少卿刘善因立咄陆为奚利邲咄陆可汗[7]

【注文】

[1]肆叶护可汗(?—632年):西突厥主,统叶护之子。  薛延陁:古民族名。铁勒诸部之一,由薛部与延陁部合并而成。初属于突厥,唐太宗贞观初年助唐灭突厥。后发生内乱,为唐所破。

[2]猜很信谗(chán):猜忌狠戾,听信谗言。

[3]乙利可汗:西突厥小可汗。  非其族类:不是同族的人。

[4]泥孰(?—634年):即西突厥咄陆可汗,亦称大渡可汗​‍‌‍​‍‌‍‌‍​‍​‍‌‍​‍‌‍​‍​‍‌‍​‍‌​‍​‍​‍‌‍​‍​‍​‍‌‍‌‍‌‍‌‍​‍‌‍​‍​​‍​‍​‍​‍​‍​‍​‍‌‍​‍‌‍​‍‌‍‌‍‌‍​。父为莫贺设。唐高祖武德中与秦王李世民结盟为兄弟。唐太宗贞观初册授咄陆可汗。

[5]设卑达官与弩失毕:皆为突厥诸部之一。  康居:西域国名。其地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6]内附:归附唐朝。

[7]鸿胪少卿:古代官名。鸿胪寺的副长官,佐鸿胪卿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刘善因(生卒年不详):唐初鸿胪少卿。  奚利邲咄陆可汗(?—662年):西突厥继往绝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莫贺咄叶护阿史那弥射的族兄。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册封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贞观十三年(639年)阿史那弥射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阿史那步真遂自立为咄陆叶护,但其部落多不服,步真无奈,也携家属投靠唐朝,授左屯卫大将军。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公元662年,阿史那步真向安西都护苏海政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弥射被杀。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秋七月,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发兵攻击薛延陁,被薛延陁打败。肆叶护性情多疑,听信谗言。有个乙利可汗功劳最大,肆叶护认为他不是本族人,便把他杀了,从此各部落都觉得难以自保。肆叶护又猜忌莫贺设的儿子泥孰,暗中想谋害他,泥孰得知后逃往焉耆。设卑达官和弩失毕二部落攻打肆叶护,肆叶护率轻骑兵逃奔康居,不久便死去。西突厥人到焉耆迎接泥孰,立他为可汗,这就是咄陆可汗,他派遣使者到唐朝请求内附。八月丁酉(十六日),唐派遣鸿胪少卿刘善因到西突厥立咄陆为奚利邲咄陆可汗。

【原文】

八年[1]。西突厥咄陆可汗卒,其弟同娥设立,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2]

【注文】

[1]八年: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

[2]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姓阿史那,名同娥,公元634至公元639年在位。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西突厥咄陆可汗去世,他的弟弟同娥即可汗位,这就是沙钵罗咥利失可汗。

【原文】

九年冬十月乙亥,处月初遣使入贡[1]。处月、处密,皆西突厥之别部也[2]

【注文】

[1]处月:西突厥别部,本居金娑岭之阳,临大碛。后分成两支,西支徙碎叶水西,东支留故地,唐德宗贞元年间徙甘、灵二州。

[2]处密:西突厥别部。游牧于天山北部。

【译文】

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冬十月乙亥(十二日),处月部初次派遣使者入贡。处月、处密都是西突厥的另一个部落。

【原文】

十二年[1]。初,西突厥咥利失可汗分其国为十部,每部有酋长一人,仍各赐一箭,谓之十箭[2]。又分左右厢,左厢号五咄陆,置五大啜,居碎叶以东;右厢号五弩失毕,置五大俟斤,居碎叶以西:通谓之十姓[3]。咥利失失众心,为其臣统吐屯所袭[4]。咥利失兵败,与其弟步利设走保焉耆[5]。统吐屯等将立欲谷设为大可汗,会统吐屯为人所杀,欲谷设兵亦败,咥利失复得故地[6]。至是,西部竟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既立,与咥利失大战,杀伤甚众。因中分其地,自伊列水以西属乙毗咄陆,以东属咥利失[7]

【注文】

[1]十二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2]咥利失可汗:即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姓阿史那,名同娥,公元634至公元639年在位。

[3]厢(xiāng):靠近城的地方为厢。  五咄(duō)陆:由西突厥处木昆等五姓部落组成​‍‌‍​‍‌‍‌‍​‍​‍‌‍​‍‌‍​‍​‍‌‍​‍‌​‍​‍​‍‌‍​‍​‍​‍‌‍‌‍‌‍‌‍​‍‌‍​‍​​‍​‍​‍​‍​‍​‍​‍‌‍​‍‌‍​‍‌‍‌‍‌‍​。  啜(chuò):即屈律啜,突厥第二等官号。  碎叶:古城名,城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西南。又水名,碎叶水即中亚楚河。  五弩失毕:由西突厥阿悉结等五姓部落组成。

[4]统吐屯(生卒年不详):唐初西突厥大臣。

[5]步利设(生卒年不详):步利,名,姓阿史那;设,或作“察”“杀”,突厥、回纥典兵官衔。

[6]欲谷设:即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生卒年不详)。公元630年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奔西突厥,于公元638年后自立为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自立以来便与同时期的另外一部势力,也即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娥互相攻伐争夺对西域的控制权。公元639年阿史那同娥之臣与欲谷设勾结引兵攻同娥,同娥兵败逃往中亚后于同年卒。

[7]据沙畹西突厥史料等考订,自伊列水(今伊犁河)以东属乙毗咄陆,以西属咥利失。  伊列水:今伊犁河,西汉时被称为伊列水。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最初,西突厥咥利失可汗把国家分为十部,每部设酋长一人,各赐给他们一支箭,称之为十箭。又分十部为左右厢,左厢号称五咄陆,设置五大啜,居住在碎叶河以东地区;右厢号称五弩失毕,设置五大俟斤,居住在碎叶以西,通称之为十姓。咥利失失去民心,被他的臣下统吐屯所袭击。咥利失兵被打败,和他弟弟步利设退保焉耆。统吐屯等人想要拥立欲谷设为大可汗,正值统吐屯被人所杀,欲谷设的军队也被打败,咥利失又收复了故地。到这时,西部就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乙毗咄陆立为可汗后,便和咥利失大战,双方死伤的人很多。于是只好把他们的领地分为两半,自伊列水以西属于乙毗咄陆,以东属于咥利失。

【原文】

十三年[1]。西突厥咥利失可汗之臣俟利发与乙毗咄陆可汗通谋作乱,咥利失穷蹙,逃奔汗而死[2]。弩失毕部落迎其弟子薄布特勒立之,是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3]。沙钵罗叶护既立,建庭于虽合水北,谓之南庭,自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国皆附之[4]。咄陆建庭于镞曷山西,谓之北庭,自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火、触水昆等国皆附之,以伊列水为境[5]

【注文】

[1]十三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

[2]俟利发:本为突厥第四等官称,此以官名为人名;俟利发为世袭吐屯(第五等官称)的西突厥部酋。  穷蹙(cù):窘迫;困厄。  (bō)汗:中亚国名,又称“拔汗那”“破洛那”“大宛”。在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那盆地。

[3]薄布特勒:《新唐书·突厥传》作毕贺咄叶护。特勒为“特勤”之误。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659年):即阿史那贺鲁,西突厥汗国大将,室点密可汗五世孙,后自立为西突厥沙钵罗可汗。早年为西突厥叶护,在多罗斯川(今额尔齐斯河源头)一带游牧。公元646年,乙毗射匮就任西突厥可汗,击败原可汗乙毗咄陆,将其逐入吐火罗。贺鲁原为乙毗咄陆一党,于是率三千部众畏罪逃奔唐朝。当时唐军正征讨龟兹,即封贺鲁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进军龟兹。之后,贺鲁又被封为瑶池都督府都督、沙钵罗叶护。

[4]虽合水:即碎叶水(即今中亚楚河)。  鄯(shàn)善:西域古国名,国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且末: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都城在且末城(今新疆且末西南),东汉初为鄯善所并,不久复立。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鄯善王比龙避沮安周之南,曾奔且末,北魏末,为吐谷浑所并。  吐火罗:中亚古国,亦作“吐呼罗”“土壑宜”等,当即大夏。地处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8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  石:即石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市。  史:即史国,古国名,又名竭石国、羯霜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之南。  何:即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  穆:即穆国,今土库曼斯坦纳巴特。  康:即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

[5]镞(zú)曷山:今中亚吉尔吉斯山。  厥(jué)越失:中亚民族名,分布地不详。  拔悉弥:又作“拔悉密”“弊剌”。铁勒诸部之一,分布于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后部分迁于今鄂尔浑河流域。  驳马:铁勒诸部之一,地近北海(今贝加尔湖)。  结骨:又称“坚昆”“黠戛斯”等,铁勒诸部之一,分布于今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火(xún):又称“货利习弥”“过利”,分布于今阿姆河下游。  触水昆:又称“处木昆”,西突厥五咄部落之一。分布于今新疆塔尔巴哈台一带。  伊列水:即今伊犁河。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的臣下俟利发和乙毗咄陆可汗合谋作乱,咥利失仓皇失措,逃奔到汗后死去。弩失毕部落迎接他的侄子薄布特勤立为可汗,就是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沙钵罗叶护即位后,便在虽合水北岸建立王庭,称之为南庭,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史、何、穆、康等小国都归附他。咄陆在镞曷山西边建立王庭,称为北庭,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火、触水昆等国都依附于他,以伊列水为界。

【原文】

十四年[1]。侯君集之讨高昌也,西突厥可汗遣其叶护屯可汗浮图城,为高昌王文泰声援[2]。及君集至,可汗惧而西走千余里,叶护以城降。

【注文】

[1]十四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

[2]侯君集(?—643年),唐朝名将,豳(bīn)州三水(今陕西旬邑西)人。自少年时代就勇武为人称颂,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唐太宗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作为唐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唐太宗图形凌烟阁。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叶护:古代突厥、回纥等民族的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  可汗浮图城:突厥所建,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唐庭州与北庭都护府治所在此。  文泰:即麹(qǔ)文泰(?—640年),高昌国王,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入朝,与唐建立臣隶关系,后妄自尊大,遏绝丝路,遂招致唐军讨伐,惊惧发病死。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讨伐高昌时,西突厥可汗派遣他的叶护驻守于可汗浮图城,作为高昌王文泰的声援。等到侯君集兵临城下,可汗恐惧向西逃走一千多里,叶护举城投降。

【原文】

十五年[1]。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数遣使入贡,秋七月甲戌,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持节,即其所号立为可汗,赐以鼓纛[2]。上又命使者多赍金帛,历诸国市良马[3]。魏徵谏曰:“可汗位未定而先市马,彼必以为陛下志在市马,以立可汗为名耳[4]。使可汗得立,荷德必浅;若不得立,为怨实深[5]。诸国闻之,亦轻中国[6]。市或不得,得亦非美[7]。苟能使彼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矣[8]。”上欣然止之[9]

【注文】

[1]十五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2]张大师(生卒年不详):唐初名将张俭的兄长,雍州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人。以军功官至太仆卿、华州刺史,封武功县男。  持节: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隋唐因袭。

[3]市:购买。

[4]谏:劝谏。

[5]使:假如;如果​‍‌‍​‍‌‍‌‍​‍​‍‌‍​‍‌‍​‍​‍‌‍​‍‌​‍​‍​‍‌‍​‍​‍​‍‌‍‌‍‌‍‌‍​‍‌‍​‍​​‍​‍​‍​‍​‍​‍​‍‌‍​‍‌‍​‍‌‍‌‍‌‍​。

[6]中国:中原。

[7]亦:也。

[8]至:到来,到达。

[9]欣然:非常愉快地。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西突厥沙钵罗叶护可汗多次派遣使者入朝进贡,秋七月甲戌(十五日),太宗命令左领军将军张大师持节到他治所,按沙钵罗叶护本来的称号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和旗。太宗又命令使者多带金银财帛,在沿途经过的各国购买良马。魏徵谏止说:“可汗的地位还没有定下来就先买马,他必然认为陛下的志趣只在于买马,册立可汗只是虚名。即使立他为可汗,他必感到所受恩德并不深;如果不立为可汗,他们的怨恨就更深。其他各国知道这件事,也会轻视大唐。甚至买不到马,就是买到马也不一定是好马。如果能使西突厥安定,那么各国的马匹不用买就会自己送上门来。”太宗听了很高兴,就停止了买马的事。

【原文】

乙毗咄陆可汗与沙钵罗叶护互相攻,乙毗咄陆浸强大,西域诸国多附之[1]。未几,乙毗咄陆使石国吐屯击沙钵罗叶护,擒之以归,杀之[2]

【注文】

[1]浸:逐渐。

[2]擒(qín):捉拿。

【译文】

乙毗咄陆可汗和沙钵罗叶护互相攻击,乙毗咄陆渐渐强大,西域的各国很多都依附他。不久,乙毗咄陆派石国的首领攻击沙钵罗叶护,把他捉住逮回来,杀了他。

【原文】

十六年[1]。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既杀沙钵罗叶护,并其众,又击吐火罗,灭之[2]。自恃强大,遂骄倨,拘留唐使者,侵暴西域,遣兵寇伊州,郭孝恪将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败之[3]。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二部围天山,孝恪击走之,乘胜进拔处月俟斤所居城,追奔至遏索山,降处密之众而归[4]

【注文】

[1]十六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

[2]吐火罗:中亚古国名。亦作“吐呼罗”“土壑宜”等,当即大夏。地处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今阿富汗北部)。8世纪为阿拉伯人所并。

[3]倨(jù):傲慢。  伊州: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西伊州置,治所在伊吾县(今新疆哈密)。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哈密。  郭孝恪(?—649年):唐初将领。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秦王李世民用其谋平窦建德,迁上柱国,历贝、赵、江、泾四州刺史,唐太宗贞观中拜昆丘道副大总管。

[4]天山:古县名。县治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  遏(è)索山:在今新疆乌鲁木齐西南。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642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杀了沙钵罗叶护后,吞并了他的部众,又出击灭掉了吐火罗。乙毗咄陆可汗仗恃自己强大,于是骄傲自满,拘留唐朝使臣,侵扰暴虐西域各国,派兵侵犯伊州,郭孝恪率轻骑二千从乌骨截击,把他打得大败。乙毗咄陆又派处月、处密二部落围困天山,郭孝恪把他击退,并乘胜追击,攻下处月所住的小城,一直追到遏索山,降服了处密的部众后才回军。

郭孝恪击退西突厥示意图

【原文】

初,高昌既平,岁发兵千余人戍守其地,褚遂良上疏,以为:“圣王为治,先华夏而后夷狄[1]。陛下兴兵取高昌,数郡萧然,累年不复[2]。岁调千余人屯戍,远去乡里,破产办装[3]。又谪徙罪人,皆无赖子弟,适足骚扰边鄙,岂能有益行陈[4]。所遣多复逃亡,徒烦追捕[5]。加以道途所经,沙碛千里,冬风如割,夏风如焚,行人往来,遇之多死[6]。设使张掖、酒泉有烽燧之警,陛下岂得高昌一夫斗粟之用,终当发陇右诸州兵食以赴之耳[7]。然则河西者,中国之心腹,高昌者,他人之手足,奈何糜弊本根以事无用之土乎[8]!且陛下得突厥、吐谷浑,皆不有其地,为之立君长以抚之,高昌独不得与为此乎[9]?叛而执之,服而封之,刑莫威焉,德莫厚焉[10]。愿更择高昌子弟可立者,使君其国,子子孙孙,负荷大恩,永为唐室藩辅,内安外宁,不亦善乎[11]?”上不听[12]​‍‌‍​‍‌‍‌‍​‍​‍‌‍​‍‌‍​‍​‍‌‍​‍‌​‍​‍​‍‌‍​‍​‍​‍‌‍‌‍‌‍‌‍​‍‌‍​‍​​‍​‍​‍​‍​‍​‍​‍‌‍​‍‌‍​‍‌‍‌‍‌‍​。及西突厥入寇,上悔之曰:“魏徵、褚遂良劝我复立高昌,吾不用其言,今方自咎耳[13]。”

【注文】

[1]戍守:驻守、守卫。  高昌: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国的都城,位于吐鲁番市东面,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2]萧然:空寂,萧条。

[3]屯戍:屯田戍守。

[4]谪(zhé):降职并外放。  行陈:巡行军阵。陈,通“阵”。

[5]徒:徒然,枉然。

[6]焚:烧。

[7]张掖(yè):古郡治名。即今甘肃张掖,唐初甘州治所。  酒泉:古县名,县治在今甘肃酒泉。  烽燧(suì):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烽指夜间烽火台上的燃火,燧指白昼烽火台上的积薪燃烧时的浓烟。  斗:容量单位。也做量词。十升等于一斗,十斗等于一石。  粟(sù):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泛指粮食。  陇右: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约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8]河西:古地区名。指今甘、青二省黄河以西地区,即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一带。  糜(mí):消耗,通“靡”。  弊:通“敝”。破旧,破损。

[9]吐谷(yù)浑:亦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枹罕。后扩展,鼎盛时统治了东起甘南,西领若羌、且末,南至青海南,北抵祁连山脉的广阔地区,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

[10]威:威严。

[11]君:动词,作为君主。

[12]听:听从。

[13]咎(jiù):责备,追究罪过。

【译文】

起初,平定高昌以后,每年要发兵一千多人戍守那个地方,褚遂良上疏,认为:“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先中原而后夷狄。陛下派兵攻取高昌,造成当地多郡萧条,多年不能恢复。每年征发一千多人驻扎戍守,远离乡土,被征发的人破产才能置办行装。又把有罪的人贬谪发配到那里,这些人都是无赖子弟,正好骚扰边境,怎么能有益于军队。派去的多数又都逃跑,只是增加了追捕他们的麻烦。又加上路途所经过的地区,沙漠千里,冬天冷风割面,夏天热气焚蒸,往来的战士,遇上这种情况往往都难逃一死。假使张掖、酒泉有烽火报警,陛下哪里能得到高昌一个人的斗米粮食来用?最终还得征发陇右各州的兵马粮草去援助罢了。这样看来,河西这个地方,才是我大唐的心腹,而高昌不过是他人的手足,为什么要荒废根本而去照顾无用的土地呢?况且陛下得到突厥、吐谷浑,都没有占据他们的土地,只是为他们设立君长而后安抚,唯独高昌不得与他们相比吗?叛离我们的就捉住他,服从的就赐封官职,刑罚没有比这更威严的,恩德没有比这更优厚的了。希望陛下另外选择高昌子弟中可立为可汗的人,使他成为高昌的君主,他们的子子孙孙,蒙受陛下的大恩大德,永远作为唐朝的屏障,内外都得到安宁,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太宗没有听从这个意见。等到西突厥进犯,太宗后悔说:“魏徵、褚遂良劝我重新立高昌的君长,我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现在才知道我是咎由自取。”

【原文】

乙毗咄陆西击康居,道过米国,破之[1]。虏获甚多,不分与其下,其将泥孰啜辄夺取之,乙毗咄陆怒,斩泥孰啜以徇,众皆愤怨[2]。泥孰啜部将胡禄屋袭击之,乙毗咄陆众散走,保白水胡城[3]​‍‌‍​‍‌‍‌‍​‍​‍‌‍​‍‌‍​‍​‍‌‍​‍‌​‍​‍​‍‌‍​‍​‍​‍‌‍‌‍‌‍‌‍​‍‌‍​‍​​‍​‍​‍​‍​‍​‍​‍‌‍​‍‌‍​‍‌‍‌‍‌‍​。于是弩失毕诸部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遣使诣阙,请废乙毗咄陆,更立可汗[4]。上遣使赍玺书,立莫贺咄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5]。乙毗射匮既立,悉礼遣乙毗咄陆所留唐使者,帅诸部击乙毗咄陆于白水胡城[6]。乙毗咄陆出兵击之,乙毗射匮大败[7]。乙毗咄陆遣使招其故部落,故部落皆曰:“使我千人战死,一人独存,亦不汝从[8]。”乙毗咄陆自知不为众所附,乃西奔吐火罗[9]

【注文】

[1]康居:西域古国。其地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  米国:西域古国名。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以东。

[2]辄(zhé):专擅,独断专行,专权。  泥孰啜(chuò)(生卒年不详):西突厥阿悉结部酋长。  徇(xùn):对众宣示。

[3]胡禄屋(生卒年不详):西突厥五咄陆胡禄屋部酋长。  白水胡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东。

[4]弩失毕:即居碎叶(今楚河)以西的西突厥十姓中五个弩失毕部落。

[5]莫贺咄:即杀统叶护可汗自立的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公元628年至公元630年在位。  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可汗,公元642年至公元651年在位,阿史那泥孰之侄孙。公元642年,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唐朝伊州(今新疆哈密),被安西都护郭孝恪击败,西突厥属部处密降唐。弩失毕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派代表至长安,请唐朝废黜乙毗咄陆,另立西突厥可汗。唐太宗遣使册立乙毗射匮可汗。

[6]礼:按照礼节。

[7]击:打击。

[8]汝从:服从你。

[9]附:归附。

【译文】

乙毗咄陆向西进攻康居,路经米国,也打败了这个国家。掳掠了很多人财物资,却不分给部下,他的部将泥孰啜于是抢夺来使用,乙毗咄陆大怒,把泥孰啜斩首示众,部众都愤怒怨恨他。泥孰啜部将胡禄屋袭击他,乙毗咄陆的部众纷纷离散逃走,退守在白水胡城。于是弩失毕各部和乙毗咄陆部落的屋利啜等派使者到京城,请求废弃乙毗咄陆,另立可汗。唐太宗派遣使者带着玺书,立莫贺咄的儿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被立为可汗后,按照礼节全部遣送回被乙毗咄陆所扣留的唐朝使者,并亲自率领各部落出击在白水胡城的乙毗咄陆。乙毗咄陆出兵迎击,把乙毗射匮打得大败。乙毗咄陆派人招集他原有的部落,可他们都说:“就是我们有千人战死,只剩下一个人,也不会服从你。”乙毗咄陆知道自己不被部众所信服,便向西逃奔到吐火罗。

【原文】

二十年夏六月丁卯,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入贡,且请昏。上许之,且使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以为聘礼[1]

【注文】

[1]龟(qiū)兹(cí):西域古国名,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于阗(tián):西域古王国名。即今新疆和田县。  朱俱波:古西域国名,又名朱居槃,都今新疆叶城。  葱岭:帕米尔高原,中国古代称葱岭。  聘礼:订婚之礼,也指订婚时所备的财礼。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夏六月丁卯(初七日),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派遣使者入朝进贡,并且求婚。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让西突厥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作为聘礼。

【原文】

二十二年[1]。初,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以阿史那贺鲁为叶护,居多逻斯水,在西州北千五百里,统处月、处密、始苏、歌逻禄、失毕五姓之众[2]。乙毗咄陆奔吐火罗,乙毗射匮可汗遣兵迫逐之,部落亡散[3]​‍‌‍​‍‌‍‌‍​‍​‍‌‍​‍‌‍​‍​‍‌‍​‍‌​‍​‍​‍‌‍​‍​‍​‍‌‍‌‍‌‍‌‍​‍‌‍​‍​​‍​‍​‍​‍​‍​‍​‍‌‍​‍‌‍​‍‌‍‌‍‌‍​。夏四月乙亥,贺鲁帅其余众数千帐内属,诏处之于庭州莫贺城,拜左骁卫将军[4]。贺鲁闻唐兵讨龟兹,请为乡导,仍从数十骑入朝[5]。上以为昆丘道行军总管,厚宴赐而遣之[6]

【注文】

[1]二十二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2]阿史那贺鲁(?—659年):西突厥可汗,初为叶护,属咄陆可汗。咄陆败走,贺鲁遂率部落内属,授瑶池都督。唐高宗永徽年间率众叛遁,据咄陆可汗之地,占有西域诸部,建牙帐于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数侵扰西蕃诸部。唐高宗显庆中与苏定方战,失败奔走石国被执,献俘京师,诏免死,后卒。  多逻(luó)斯水:又作“多逻斯川”“都罗斯河”“曳嘎河”,今新疆额尔齐斯河。  西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灭麹(qǔ)氏高昌始置,为安西都护府治。治所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改高昌县为前庭县,为西州治。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后属吐蕃。  处月:西突厥别部。本居金娑岭之阳,临大碛。后分成两支,西支徙碎叶水西,东支留故地,唐德宗贞元年间徙甘、灵二州。  处密、始苏、歌逻禄、失毕:西突厥部落。始苏,两《唐书》作“姑苏”;歌逻禄,又作“葛逻禄”,唐时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失毕,即“弩失毕”的略称。

[3]迫:硬逼,逼迫。  逐:追赶。

[4]庭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在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北二十五破城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改置北庭都护府。  莫贺城:古城名,故址在今新疆阜康东,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在此置瑶池都督府,不久又改置沙钵镇。

[5]乡导:向导,带路的人。乡,通“向”。

[6]昆丘:即昆仑山。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起初,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以阿史那贺鲁为叶护,居住在多逻斯水,在西州北一千五百里,统辖处月、处密、始苏、歌逻禄、失毕五姓的部众。乙毗咄陆逃奔吐火罗,乙毗射匮可汗派兵追赶,部落逃亡离散。夏四月乙亥(二十五日),贺鲁率领他的残余部众数千帐内属,唐太宗下诏让他们居住在庭州的莫贺城,封贺鲁为左骁卫将军。贺鲁听说唐兵讨伐龟兹,请求作为向导,于是率领数十骑入朝。唐太宗任命他为昆丘道行军总管,设宴招待又给予丰厚的赏赐,而后派他前往。

【原文】

冬十二月戊寅,以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使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1]

【注文】

[1]泥伏沙钵罗叶护:即阿史那贺鲁。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冬十二月戊寅(初二日),唐任命昆丘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给他鼓和大旗,让他招抚和讨伐西突厥还没有臣服的部落。

【原文】

二十三年春二月丙戌,置瑶池都督府,隶安西都护,戊子,以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1]

【注文】

[1]瑶(yáo)池都督府:唐羁縻州名,治所在今中亚巴尔喀什湖一带。  安西都护:即安西都护府,唐六都护府之一。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二十二年(648年)徙治龟兹(今新疆库车东)。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春二月丙戌(十一日),设置瑶池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戊子(十三日),任命左卫将军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

【原文】

高宗永徽二年[1]。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庐帐渐盛,闻太宗崩,谋袭取西、庭二州[2]。庭州刺史骆弘义知其谋,表言之,上遣通事舍人桥宝明驰往慰抚[3]。宝明说贺鲁,令长子咥运入宿卫,授右骁卫中郎将,寻复遣归[4]。咥运乃说其父拥众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并其众,建牙于双河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皆归之,胜兵数十万,与乙毗咄陆可汗连兵,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多附之[5]。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6]

【注文】

[1]永徽: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六年,从永徽元年(650年)正月至永徽六年(655年)十二月​‍‌‍​‍‌‍‌‍​‍​‍‌‍​‍‌‍​‍​‍‌‍​‍‌​‍​‍​‍‌‍​‍​‍​‍‌‍‌‍‌‍‌‍​‍‌‍​‍​​‍​‍​‍​‍​‍​‍​‍‌‍​‍‌‍​‍‌‍‌‍‌‍​。

[2]庐帐:帐篷。  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西:即西州,治今新疆吐鲁番东南。  庭:即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3]骆弘义(生卒年不详):唐初庭州刺史。  通事舍人:古代官名,唐制,通事舍人隶中书省,选拔能通识文字,能宣赞的人来担任,掌殿庭传宣赞谒。  桥宝明(生卒年不详):唐初通事舍人。

[4]咥运(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酋长阿史那贺鲁的长子。

[5]乙毗射匮可汗:西突厥弩失毕部请唐册立为可汗,公元642至651年在位。  双河及千泉:西突厥牙帐所在地。双河在今新疆博尔塔拉河流域。千泉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吉尔吉斯山北,库腊加特河上游。  咄(duō)陆五啜(chuò)、弩失毕五俟斤:即西突厥五咄陆部和五弩失毕部的十大首领官称。“努”,他书均作“弩”。  乙毗(pí)咄(duō)陆可汗(生卒年不详):西突厥东部可汗,名欲谷设。

[6]莫贺咄叶护:即咥运。

【译文】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左骁卫将军、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部众,拥有的穹庐和军帐越来越多。他听说唐太宗去世后,谋划偷袭夺取西、庭两个州。庭州刺史骆弘义知道他的阴谋,上表告知高宗,高宗派遣通事舍人桥宝明急速前去安抚和慰劳。桥宝明劝说贺鲁,让他长子咥运入朝当宿卫官,授官为右骁卫中郎将,不久又遣送咥运回去。咥运于是劝说他父亲率领部众向西去,打败乙毗射匮可汗,兼并他的部众,在双河和千泉建立牙帐,自称沙钵罗可汗,乙毗咄陆的五啜、弩失毕的五俟斤都归附了他,拥有强兵数十万,和乙毗咄陆可汗军队联合,处月、处密和西域各国多依附于他。高宗封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阿史那贺鲁兼并西部示意图

【原文】

焉耆王婆伽利卒,国人表请复立故王突骑支[1]。夏四月,诏加突骑支右武卫将军,遣还国[2]

【注文】

[1]婆伽利(生卒年不详):唐初焉耆(qí)的首领。  突骑支:龙姓,公元7世纪西域焉耆国王。

[2]加:增加。

【译文】

焉耆王婆伽利去世,国人上表请求再立原来的王突骑支。夏四月,高宗下诏加封突骑支右武卫将军之职,派他回国。

【原文】

秋七月,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寇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略数千人[1]。诏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发秦、成、岐、雍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以讨之[2]

【注文】

[1]金岭城及蒲类县:金岭城在今新疆博格达山一带;蒲类县治约当今新疆奇台东南。

[2]梁建方(生卒年不详):初唐勇将,活跃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间。在唐朝统一战争和对外战争中均立下汗马功劳,官至右武候将军(从三品)、右卫将军(从三品)、候卫大将军(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弓月道总管(弓月道临时最高指挥官)。  弓月道:弓月城(今新疆伊宁)一带的行军路线。  高德逸(生卒年不详):唐初朝廷大将。  右武候:“候”,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五下,应作“卫”。  薛孤、吴仁(生卒年皆不详):唐初朝廷大将。  秦:即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  成:即成州,唐高祖武德元年(168年)改汉阳郡置,治所在上禄县,今甘肃成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礼县、西和、成县等地。  岐:即岐州,今陕西凤翔南。  雍(yōng):即雍州,古九州之一。唐高祖武德年间治所在今陕西西安。

【译文】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秋七月,西突厥沙钵罗可汗侵犯庭州,攻陷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死大约几千人。唐高宗下诏任命左武候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将军高德逸、右武候将军薛孤、吴仁为副总管,征发秦、成、岐、雍四州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兵进行讨伐。

【原文】

冬十二月壬子,处月朱邪孤注杀招抚使单道惠,与突厥贺鲁相结[1]

【注文】

[1]朱邪孤注(?—652年):唐初西突厥处月部酋长。  单道惠(?—651年):唐初朝廷招抚使​‍‌‍​‍‌‍‌‍​‍​‍‌‍​‍‌‍​‍​‍‌‍​‍‌​‍​‍​‍‌‍​‍​‍​‍‌‍‌‍‌‍‌‍​‍‌‍​‍​​‍​‍​‍​‍​‍​‍​‍‌‍​‍‌‍​‍‌‍‌‍‌‍​。

【译文】

冬十二月壬子(二十四日),处月朱邪孤注杀死招抚使单道惠,与突厥阿史那贺鲁联合。

【原文】

三年春正月癸亥,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朱邪孤注于牢山[1]。孤注夜遁,建方使副总管高德逸轻骑追之,行五百余里,生擒孤注,斩首九千级。

【注文】

[1]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唐朝名将。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后率部归唐。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力俘吐谷浑王,以功尚宗室女。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陁,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后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唐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唐高宗所止。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征高句丽。后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副手攻克平壤。死后,陪葬昭陵,谥号“毅”。  牢山:亦名赌蒲,在今蒙古国杭爱山西南。

【译文】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春正月癸亥(初五日),梁建方、契苾何力等人在牢山大破处月朱邪孤注。朱邪孤注夜里逃走,梁建方派副总管高德逸率轻骑追赶,前行五百多里,活捉了朱邪孤注,斩杀九千人。

【原文】

四年[1]。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卒,其子颉苾达度设号真珠叶护,始与沙钵罗可汗有隙,与五弩失毕共击沙钵罗,破之,斩首千余级[2]

【注文】

[1]四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

[2]颉苾达度设(?—659年):乙毗咄陆可汗之子,号真珠叶护。  沙钵罗可汗(?—659年):名阿史那贺鲁。曾任瑶池都督等职。唐高宗永徽初反叛,建牙帐于千泉(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库腊加特河上游一带),自号可汗,拥兵数十万,控制西突厥全境。  五弩失毕:由西突厥阿悉结等五姓部落组成。

【译文】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去世,他的儿子颉苾达度设号称真珠叶护,开始和沙钵罗可汗有隔阂,于是就和五弩失毕共同出击沙钵罗,大破沙钵罗,斩首一千多级。

【原文】

五年闰四月丙子,以处月部置金满州[1]

【注文】

[1]金满州:即金满州都督府,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以处月部置,属北庭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后废。

【译文】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闰四月丙子(初二日),在处月部设置金满州。

【原文】

六年夏,(六)[五]月癸未,以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1]

【注文】

[1]程知节(589—665年):字义贞,原名金,俗作咬金,后更名知节,济州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唐朝开国名将,封卢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玄宗开元年间,官拜左金吾大将军。  葱山:即葱岭。北起南天山、西天山,往南绵亘,包括帕米尔高原、西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历代为中西交通要道。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夏五月癸未(十四日),任命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

【原文】

西突厥颉苾达度设数遣使请兵讨沙钵罗可汗[1]。冬十一月甲戌,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册拜颉苾达度设为可汗[2]。礼臣至碎叶城,沙钵罗发兵拒之,不得前[3]。颉苾达度设部落多为沙钵罗所并,余众寡弱,不为诸姓所附,礼臣竟不册拜而归[4]

【注文】

[1]颉苾达度设(?—659年):乙毗咄陆可汗之子,号真珠叶护。

[2]丰州:唐渤海国置,属鸭渌。治所在安丰县(在今朝鲜惠山),辖境相当于今吉林抚松、安图、长白朝鲜自治县及朝鲜惠山一带,辽移治今吉林抚松县东北,金废。  元礼臣(生卒年不详):唐初丰州都督。

[3]碎叶城:唐代西北重镇之一。又名素叶城、索虏城、素叶水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南岸托克马克城附近。

[4]寡(guǎ):少;缺少​‍‌‍​‍‌‍‌‍​‍​‍‌‍​‍‌‍​‍​‍‌‍​‍‌​‍​‍​‍‌‍​‍​‍​‍‌‍‌‍‌‍‌‍​‍‌‍​‍​​‍​‍​‍​‍​‍​‍​‍‌‍​‍‌‍​‍‌‍‌‍‌‍​。  册拜:以册书授官。

【译文】

西突厥颉苾达度设多次派使者请求唐朝出兵讨伐沙钵罗可汗。冬十一月甲戌(初八日),唐派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册封颉苾达度设为可汗。元礼臣到达碎叶城,沙钵罗发兵抵抗,无法前进。颉苾达度设部落多半被沙钵罗兼并,剩下的部众很少而且弱小,其他各姓都不归附他,元礼臣终于没能授予他可汗称号就回来了。

【原文】

显庆元年秋八月辛丑,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击西突厥,与歌逻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1]。副总管周智度攻突骑施、处木昆等部于咽城,拔之,斩首三万级[2]

【注文】

[1]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五年余。从显庆元年(656年)正月至显庆六年(661年)二月。  歌逻禄:古族名,又称“葛逻禄”,突厥族的一支。唐时居北庭西北,金山之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  处月:古部落名。西突厥别部。本居金娑岭之阳,临大碛,后分成两支,留故地的东支臣于唐,后迁于甘、灵二州,西支与歌逻禄等构成哈剌汗朝。  榆慕谷:亦作榆幕谷。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2]周智度(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  突骑施:古族名,原屯碎叶城西北。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首领苏禄称汗,唐封之为顺国公、金方道经略大使、忠顺可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苏禄被杀,后臣服于葛逻禄。  处木昆:古部落名,原居碎叶川东,后徙居碎叶川西。  咽城:据《新唐书》,咽城即处木昆所居。具体位置不详。

【译文】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秋八月辛丑(初九日),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攻打西突厥,和歌逻禄、处月二部落在榆慕谷交战,大破西突厥军,斩杀一千多人。副总管周智度进攻突骑施、处木昆等部,攻下咽城,斩首三万级。

程知节攻西突厥示意图

【原文】

冬十二月,程知节引军至鹰娑川,遇西突厥二万骑,别部鼠尼施等二万余骑继至,前军总管苏定方帅五百骑驰往击之,西突厥大败,追奔二十里,杀获千五百余人,获马及器械绵亘山野,不可胜计[1]。副大总管王文度害其功,言于知节曰:“今兹虽云破贼,官军亦有死伤,乘危轻脱,乃成败之法耳,何急而为此[2]。自今常结方陈,置辎重在内,遇贼则战,此万全策也[3]。”又矫称别得旨,以知节恃勇轻敌,委文度为之节制,遂收军不许深入[4]。士卒终日跨马,被甲结阵,不胜疲顿,马多瘦死[5]。定方言于知节曰:“出师欲以讨贼,今乃自守,坐自困敝,若遇贼必败[6]。懦怯如此,何以立功[7]!且主上以公为大将,岂可更遣军副专其号令,事必不然[8]。请囚文度,飞表以闻[9]。”知节不从[10]。至恒笃城,有群胡归附,文度曰:“此属伺我旋师,还复为贼,不如尽杀之,取其资财[11]。”定方曰:“如此乃自为贼耳,何名伐叛[12]!”文度竟杀之,分其财,独定方不受[13]。师旋,文度坐矫诏当死,特除名[14]。知节亦坐逗遛追贼不及,减死免官[15]

【注文】

[1]鹰娑川:即今新疆焉耆西北小裕勒都斯河。  鼠尼施:西突厥部落名称,游牧于今新疆裕勒都斯河一带。  苏定方:(592—667年):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名烈。历任唐朝左武候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员得力干将。  绵亘(gèn):连接;连续不绝。

[2]王文度(?—660年):唐初名将,曾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以水军行军副总管跟从程名振征高句丽,攻卑沙城有功。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唐以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王文度任副大总管,讨伐贺鲁,以矫诏及指挥不善获罪,应当诛杀,后除名为民。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平百济,承命总兵留镇熊津,渡海,卒。  害:妒忌。  兹(zī):这个,此。  轻脱:轻佻​‍‌‍​‍‌‍‌‍​‍​‍‌‍​‍‌‍​‍​‍‌‍​‍‌​‍​‍​‍‌‍​‍​‍​‍‌‍‌‍‌‍‌‍​‍‌‍​‍​​‍​‍​‍​‍​‍​‍​‍‌‍​‍‌‍​‍‌‍‌‍‌‍​。  成败之法:导致失败的战术。

[3]方陈(zhèn):方阵。“陈”同“阵”,战阵。  辎(zī)重:军用物资。

[4]矫(jiǎo):假托;诈称。  节制:指挥,管辖。

[5]被(pī)甲:穿着甲胄。“被”通“披”。  疲顿:疲乏劳累。

[6]困敝:困顿疲惫。

[7]懦(nuò)怯:软弱胆小。

[8]号令:发布的号召或命令。

[9]囚:拘禁、囚禁。

[10]从:听从。

[11]恒笃(dǔ)城:《册府元龟》卷四、五、六及《新唐书》有关传、纪,均作“怛笃城”。今哈萨克斯坦东南。  旋:返回或归来。

[12]名:说。

[13]竟:终于。

[14]坐:定罪,由……而获罪。  除名:除去名籍。

[15]逗遛(liú):停留,暂时不继续前进。遛,通“留”。

【译文】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冬十二月,程知节领兵到鹰娑川,遭遇西突厥二万骑兵,西突厥另一部落鼠尼施等二万多骑兵也相继到达,唐前军总管苏定方率领五百骑兵冲入敌阵攻击,西突厥大败,追赶二十里,杀死和俘虏一千五百多人,缴获来的马和器械满山遍野,不可胜计。副大总管王文度嫉妒他的功劳,对程知节说:“今天虽说打败敌人,官军也有伤亡,处于危险的环境中而不稳重,这是将要失败的做法,怎么能在关键的时候这样做呢!从今以后,应经常摆成方阵,把辎重放在方阵内,遇着敌人就战,这才是万全之策。”他又假称另外接到圣旨,说因为程知节仗恃勇力而轻敌,委派王文度全面负责节制,于是收拢军队不许深入敌境。士卒们整天骑马披带盔甲结成方阵练习,疲劳难忍,很多马匹瘦弱而死。苏定方对程知节说:“出兵就是为了讨伐敌人,如今却自守不出,坐等自己疲弊,若是遇上敌人必然失败。懦弱胆小到如此地步,怎么能立功!况且皇上既任命你为大将,哪里可能另外又派副大总管发号施令,事情一定不是这样的。请求囚禁王文度,飞速上表报知皇上。”程知节没有同意。唐军到达恒笃城,有众多胡人归附,王文度说:“这些人等我们回师,一定会再成为贼人,不如杀了他们,夺取他们的资财。”苏定方说:“这样做就是自己当了贼人,还说什么讨伐反叛!”王文度终于杀了他们,分了他们的财物,唯独苏定方不肯接受。回师以后,王文度因假传圣旨应当处死,但只处以削除官爵。程知节也因为停留不前,没有追上敌人,减去死罪,免去官职。

【原文】

二年春闰正月庚戌,以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帅燕然都护渭南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回纥等兵,自北道讨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嗣业,钜之子也[1]。初,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及族兄左屯卫大将军步真,皆西突厥首长,太宗之世,帅众来降,至是诏以弥射、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旧众[2]

【注文】

[1]行军总管:出征时的军队主帅。  燕然:古山名,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渭南:古地名,今陕西渭南。  任雅相(?—662年):唐朝将官,在位时间不长,曾为浿(pèi)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龙朔二年(662年)卒于军中。  萧嗣业(生卒年不详):梁明帝曾孙,唐朝将领。他少从隋炀帝,后随姑奶奶萧皇后入东突厥,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归国。唐太宗以其知突厥的情况,下诏让他领突厥部众。任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公元679年,单于都护府辖区内的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落相继反叛唐朝,立阿史那泥孰匐为可汗,得到二十四州响应。高宗遣鸿胪卿萧嗣业、右千牛将军李景嘉率兵讨伐,被温傅打败,唐军兵士战死了一万余人。萧嗣业免除死罪,流放桂州​‍‌‍​‍‌‍‌‍​‍​‍‌‍​‍‌‍​‍​‍‌‍​‍‌​‍​‍​‍‌‍​‍​‍​‍‌‍‌‍‌‍‌‍​‍‌‍​‍​​‍​‍​‍​‍​‍​‍​‍‌‍​‍‌‍​‍‌‍‌‍‌‍​。  回纥: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由韦纥、仆固、同罗、拔野古等部联合而成,生活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

[2]右卫大将军:古代官名。正三品,掌统领宫廷警卫。  阿史那弥射(?—662年):西突厥室点密五世孙,入唐后拜右监门卫大将军。  步真:即阿史那步真。西突厥继往绝可汗,室点密可汗五世孙,莫贺咄叶护阿史那弥射的族兄。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册封弥射为奚利邲咄陆可汗,阿史那步真欲自立为可汗,遂谋杀弥射弟侄二十余人。贞观十三年(639年),阿史那弥射率所部处月、处密部落投靠唐朝,阿史那步真遂自立为咄陆叶护,但其部落多不服,步真无奈,也携家属投靠唐朝,授左屯卫大将军。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闰正月二十一日,唐高宗发大兵,分南北两路讨伐西突厥,北路的主帅是苏定方,南路则由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汗国亡后,唐朝在当地设置了昆陵、濛池两个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公元662年,阿史那步真向安西都护苏海政诬告阿史那弥射谋反,弥射被杀。  流沙:指西域地区。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春闰正月庚戌(二十一日),唐任命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领燕然都护渭南人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征发回纥等兵力,从北道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萧嗣业是萧钜的儿子。当初,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和他族兄左屯卫大将军步真,都是西突厥的酋长,唐太宗在世的时候,率部众来投降,到此时,皇上下诏任命弥射、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从南道招集原来的部众。

【原文】

冬十二月,苏定方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至金山北,先击处木昆部,大破之,其俟斤懒独禄等帅万余帐来降,定方抚之,发其千骑与俱[1]。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上言:“泥孰部素不伏贺鲁,为贺鲁所破,虏其妻子[2]。今唐兵有破贺鲁诸部得泥孰妻子者,宜归之,仍加赐赉,使彼明知贺鲁为贼而大唐为之父母,则人致其死,不遗力矣[3]。”上从之[4]。泥孰喜,请从军共击贺鲁[5]

【注文】

[1]金山:即阿尔泰山。  俟斤:西突厥官号,意为首领。  处木昆:古部落名,原居碎叶川东,后徙居碎叶川西。俱属五咄陆。  懒独禄(生卒年不详):唐初西突厥大将。

[2]薛仁贵(614—683年):名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泥孰部:即阿悉结泥孰部。西突厥右厢五弩失毕之一。  伏(fú):通“服”。屈服,顺从。

[3]致:造成;导致。

[4]从:听从。

[5]从:随行,跟随。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冬十二月,苏定方出击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到达金山北面,先攻击处木昆部,把他们打得大败,他的俟斤懒独禄等人率万余帐来投降,苏定方对他们进行安抚,征发他们千余骑兵一同前进。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上书说:“泥孰部平素就不服从贺鲁,被贺鲁打败,俘虏了他们的妻子儿女。如今唐兵中,凡有在攻破贺鲁各部落时获得泥孰人妻子儿女的,应该归还他们,并给予赏赐,使他们知道贺鲁是贼人,而大唐是他们的父母,这样即使让他们去牺牲,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唐高宗采纳了这个意见。泥孰部很高兴,请求随唐军共同攻打阿史那贺鲁。

苏定方灭西突厥示意图

【原文】

定方至曳咥河西,沙钵罗帅十姓兵且十万,来拒战[1]。定方将唐兵及回纥万余人击之[2]。沙钵罗轻定方兵少,直进围之[3]。定方令步兵据南原,攒矟外向,自将骑兵陈于北原[4]。沙钵罗先攻步军,三冲不动,定方引骑兵击之,沙钵罗大败,追奔三十里,斩获数万人[5]。明日,勒兵复进[6]。于是胡禄屋等五弩失毕悉众来降,沙钵罗独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走[7]。时阿史那步真出南道,五咄陆部落闻沙钵罗败,皆诣步真降[8]。定方乃命萧嗣业、回纥婆闰将胡兵趋邪罗斯川,追沙钵罗,定方与任雅相将新附之众继之[9]。会大雪,平地二尺,军中咸请俟晴而行[10]。定方曰:“虏恃雪深,谓我不能进,必休息士马[11]​‍‌‍​‍‌‍‌‍​‍​‍‌‍​‍‌‍​‍​‍‌‍​‍‌​‍​‍​‍‌‍​‍​‍​‍‌‍‌‍‌‍‌‍​‍‌‍​‍​​‍​‍​‍​‍​‍​‍​‍‌‍​‍‌‍​‍‌‍‌‍‌‍​。亟追之可及,若缓之,彼遁逃浸远,不可复追[12]。省日兼功,在此时矣[13]。”乃蹋雪昼夜兼行[14]。所过收其部众,至双河与弥射、步真兵合,去沙钵罗所居二百里,布陈长驱,径至其牙帐[15]。沙钵罗与其徒将猎,定方掩其不备,纵兵击之,斩获数万人,得其鼓纛[16]。沙钵罗与其子咥运、婿阎啜等脱走,趣石国[17]。定方于是息兵,诸部各归所居,通道路,置邮驿,掩骸骨,问疾苦,画疆场,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18]。乃命萧嗣业将兵追沙钵罗,定方引军还[19]

【注文】

[1]曳(yè)咥(dié)河:一作多逻斯川,一说指今额尔齐斯河,一说指今玛纳斯河。  十姓兵:即五咄陆及五弩失毕之兵。五咄陆指处木昆律、胡禄屋阙、摄舍提暾、突骑施贺逻施、鼠尼施处半。五弩失毕指阿悉结阙、哥舒阙、拔塞干暾沙钵、阿悉结尼孰、哥舒处半。

[2]击:打击。

[3]进:前进。

[4]攒(zǎn):簇拥;围聚;聚集。

[5]冲:冲锋。

[6]勒:部署部队。

[7]胡禄屋等五弩失毕悉众来降:胡禄屋系五咄陆之一,非弩失毕。五弩失毕当为五咄陆。  屈律啜(生卒年不详):唐初西突厥将领。

[8]五咄陆部落闻沙钵罗败:五咄陆当为五弩失毕之误。五弩失毕分布在今中亚楚河、锡尔河流域,位于五咄陆西南。  诣(yì):前往,去到。

[9]婆闰(生卒年不详):父亲是吐迷度,是第一位归附唐朝的回纥可汗,唐朝拜其为怀化大将军、瀚海都督。公元648年,吐迷度被侄子乌纥杀害。乌纥企图率众叛唐投奔突厥车鼻可汗,唐燕然副都护元礼臣及时发现和平定了这场叛乱。之后,唐朝政府任命吐迷度之子婆闰为左骁卫大将军、大俟利发,瀚海都督。  邪罗斯川:古河名,在今伊犁河西。

[10]俟(sì):等待。

[11]休息:暂停活动,以恢复精神体力。

[12]亟(jí):快速;迅速。

[13]兼:表示另一方面,可译为“还”“同时”“再加上”之类。

[14]昼夜兼行: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形容急速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15]双河:即今新疆博乐市西部的博尔塔拉河与精河。  驱:奔驰;疾行。  径:径直;直接。  牙帐:首府。贺鲁牙帐在金牙山。

[16]徒: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掩其不备:掩:掩袭。备:防备。趁敌人毫无防备时进行突然袭击。亦作“掩其无备”。  鼓纛(dào):战鼓和帅旗。

[17]阎啜(生卒年不详):唐初西突厥沙钵罗可汗的女婿,西突厥将领。  趣:通“趋”。趋向;奔向​‍‌‍​‍‌‍‌‍​‍​‍‌‍​‍‌‍​‍​‍‌‍​‍‌​‍​‍​‍‌‍​‍​‍​‍‌‍‌‍‌‍‌‍​‍‌‍​‍​​‍​‍​‍​‍​‍​‍​‍‌‍​‍‌‍​‍‌‍‌‍‌‍​。  石国:西域国名,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首府塔什干一带。

[18]邮驿(yì):驿馆。驿,古代供传递公文或传送消息用的马。  安堵如故: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

[19]还:返回。

【译文】

苏定方到曳咥河以西,沙钵罗率领十姓的兵将近十万来抵抗。苏定方率领唐兵及回纥兵一万多人出击。沙钵罗轻视苏定方兵少,直接前进来把他包围。苏定方命令步兵占据南边平原,集中长矛向外,自己率领骑兵列阵于北边原野。沙钵罗先向步兵进攻,冲锋三次都没有冲入,苏定方率领骑兵攻击他们,沙钵罗大败,追赶了三十里,斩杀和俘获数万人。第二天,苏定方部署部队继续前进。于是胡禄屋等五弩失毕带领全部人马来投降唐军,沙钵罗独自与处木昆屈律啜的几百骑兵向西逃走。当时阿史那步真从南道进兵,五咄陆部落听说沙钵罗战败,都向阿史那步真投降。苏定方于是命令萧嗣业、回纥婆闰率领胡兵向邪罗斯川进发,追赶沙钵罗,苏定方和任雅相率领新归附的部众作为后继。当时正遇上天下大雪,平地有积雪二尺深,军中将士都请求等天晴后再行军。苏定方说:“敌人依仗雪深,认为我们不能前进,必定休息士卒和马匹。我们若急速追赶就可以追上,如果稍微缓慢,他们逃跑渐渐远了,就可能追不上。我们抓紧时间,可以取得大的成功,就看这次行动了。”于是踏雪昼夜兼程行进。所经过的地方收容沙钵罗的部众,来到双河,弥射和步真的兵合在一起,离沙钵罗的驻地二百里,摆开阵势长驱直进,径直到他的牙帐前。沙钵罗和他的士卒正准备出去打猎,苏定方乘其不备,纵兵出击,斩杀俘获数万人,缴获他的战鼓和大旗。沙钵罗和他儿子咥运、女婿阎啜等人脱身逃走,投奔石国。苏定方于是休息部队,让各部落都返回到住所,修通道路,设置邮亭驿站,掩埋死人的骸骨,慰问疾苦,划定疆界,恢复生产,凡是被沙钵罗掠夺的人,全都搜寻送还,西突厥十姓部众安居如旧。苏定方于是命萧嗣业率领兵士追赶沙钵罗,自己领兵返还。

【原文】

沙钵罗至石国西北苏咄城,人马饥乏,遣人赍珍宝入城市马[1]。城主伊沮达官诈以酒食出迎,诱之入,闭门执之,送于石国[2]。萧嗣业至石国,石国人以沙钵罗授之[3]

【注文】

[1]赍(jī):携;带。

[2]伊沮:两《唐书·西突厥传》作“伊涅”。唐初苏咄城的城主。  诈(zhà):假装。

[3]授:给予;交给。

【译文】

沙钵罗到达石国西北的苏咄城,人饥马乏,派人带着珍宝进城买马。城主伊沮达官假装带着酒和食品出城迎接,引诱他进城,然后关上城门把他捉住,送到石国。萧嗣业到达石国后,石国便把沙钵罗交给了他。

【原文】

乙丑,分西突厥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1]。以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2]。遣光禄卿卢承庆持节册命,仍命弥射、步真与承庆据诸姓降者,准其部落大小,位望高下,授刺史以下官[3]

【注文】

[1]濛池、昆陵二都护府:濛池都护府,管辖今中亚楚河以西至咸海(一说里海)一带地区。昆陵都护符辖境约当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新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一带。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均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2]都护:古代官名,都护府最高长官,管理辖境以内的边防、行政及各族事务。  兴昔亡可汗(生卒年不详):唐帝国册封西突厥王室后裔的封号。公元657年,唐朝与西突厥战事告终,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被俘,西突厥灭亡。公元658年,唐朝在西突厥故地设置羁縻都护府,仍依西突厥两厢分治的历史传统,以右厢五弩失毕部设置濛池都护府,以左厢五咄陆部落设置昆陵都护府;任命早已投降唐朝的原西突厥贵族、室点密可汗五世孙阿史那弥射为昆陵都护,赐爵名兴昔亡可汗,统辖五咄陆部。  右卫大将军:古代官名。掌统领宫廷警卫等。  继往绝可汗:即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

[3]光禄卿:古代官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光禄寺入司农,开皇十二年(592年)再置,仍设卿、少卿等官,专司皇室膳食,辖太官、肴藏、良酝、掌醢四署。唐沿隋制。唐高宗一度改光禄寺卿为司宰寺卿,武则天又一度改为司膳寺卿,后均复旧。历代沿置,清末废。  卢承庆(595—670年):字子馀,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博学多才,唐初拜行台兵部郎中。  刺史以下官:指州别驾、长史、司马、诸参军事及县令、丞、主簿等。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十二月乙丑(十一日),唐在西突厥地分设濛池、昆陵两个都护府。任命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统辖五弩失毕部落。派遣光禄卿卢承庆带着符节前去册命,仍命令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和卢承庆根据各姓投降的人,依据他们部落的大小,地位和威望的高低,授给刺史以下的官职。

【原文】

三年[1]。阿史那贺鲁既被擒,谓萧嗣业曰:“我本亡虏,为先帝所存,先帝遇我厚而我负之,今日之败,天所怒也[2]。吾闻中国刑人必于市,愿刑我于昭陵之前,以谢先帝[3]。”上闻而怜之[4]。贺鲁至京师,冬十一月甲午,献于昭陵。敕免其死,分其种落为六都督府,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府,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5]。贺鲁寻死,葬于颉利墓侧[6]

【注文】

[1] 三年:唐高宗显庆三年,公元658年。

[2]先帝:指唐太宗。

[3]昭陵:唐太宗与文德皇后合葬墓,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二十公里的九峻山上,是唐“关中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4]怜:哀怜。

[5]分其种落为六都督府:以处木昆部置匐延都督府,治所在今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一带;以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咀鹿都督府,在今新疆伊宁西;以胡禄屋阙部置盐泊都督府,在今新疆克拉玛依市附近;以摄舍提暾部置双河都督府,在今新疆博乐塔拉河一带;以鼠尼施处半部置鹰娑都督府,在今开都河上游;以突骑施阿利施部置洁山都督府,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一带。  波斯:古国名,今伊朗。  安西都护府: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到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6]寻:旋;不久。  颉利:突厥可汗,唐初屡犯边,后为李靖所俘。

【译文】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阿史那贺鲁被捉住后,对萧嗣业说:“我本是亡国的夷族,被先帝收留,先帝待我宽厚而我却辜负了他,今天被打败,是苍天愤怒啊。我听说中原杀人都在市上,我希望能在昭陵前受死,以向先帝谢罪。”高宗听说后怜悯他。阿史那贺鲁到了京城,冬十一月甲午(十五日),把他献于昭陵。高宗下令赦免了他的死罪,把他的种族部落分为六个都督府,被他役属的各国也都设置州府,西边一直到波斯,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阿史那贺鲁不久就死了,埋葬在颉利的墓旁。

【原文】

四年春三月壬午,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与其真珠[叶]护(叶)战于双河,斩真珠[叶]护(叶)[1]

【注文】

[1]真珠叶护(?—659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之子,名颉苾达度设。  双河:今新疆境内,精河和博尔塔拉河。  斩: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译文】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春三月壬午(初五日),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和真珠叶护在双河交战,杀了真珠叶护。

【原文】

龙朔二年冬十二月,海道总管苏海政受诏讨龟兹,敕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之俱[1]。至兴昔亡之境,继往绝素与兴昔亡有怨,密谓海政曰:“弥射谋反,请诛之[2]。”时海政兵才数千,集军吏谋曰:“弥射若反,我辈无噍类,不如先事诛之[3]。”乃矫称敕令大总管赍帛数万段赐可汗及诸酋长,兴昔亡帅其徒受赐,海政悉收斩之[4]。其鼠尼施、拔塞干两部亡走,海政与继往绝追讨,平之[5]。军还,至疏勒南,弓月部复引吐蕃之众来,欲与唐兵战,海政以师老不敢战,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6]。由是诸部落皆以与兴昔亡为冤,各有离心[7]。继往绝寻卒,十姓无主,有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收其余众,附于吐蕃[8]

【注文】

[1](yù)海道:行军路线。  苏海政(生卒年不详):唐初高宗时大将。  兴昔亡可汗:指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  继往绝可汗:即右卫大将军、濛池都护阿史那步真​‍‌‍​‍‌‍‌‍​‍​‍‌‍​‍‌‍​‍​‍‌‍​‍‌​‍​‍​‍‌‍​‍​‍​‍‌‍‌‍‌‍‌‍​‍‌‍​‍​​‍​‍​‍​‍​‍​‍​‍‌‍​‍‌‍​‍‌‍‌‍‌‍​。

[2]兴昔亡之境:昆陵都护府辖区。  继往绝素与兴昔亡有怨:据《新唐书·突厥传》,阿史那步真在归唐以前曾谋杀阿史那弥射。

[3]噍(jiào)类:在此指能够活着的人。

[4]赐:赏赐。

[5]鼠尼施:西突厥部落名称,游牧在今新疆裕勒都斯河一带。  拔塞干:西突厥右厢五弩失毕部落之一。系继往绝可汗部众,而非兴昔亡可汗所统。唐时游牧于今中亚楚河流域或其以西地区。唐灭西突厥之后,其地属濛池都护府。

[6]疏勒:古地名,今新疆疏勒。  弓月:一般认为是西突厥别部,约在今新疆霍城之西。  吐蕃(bō):公元7—9世纪时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师老:师旅疲惫。

[7]冤(yuān):枉曲,冤屈。

[8]十姓无主:西突厥五咄陆和五弩失毕分别由兴昔亡、继往绝可汗统领。兴昔亡既为苏海政所杀,继往绝又死,故有这样的说法。  阿史那都支(?—679年):西突厥人。曾被唐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后自称十姓可汗,与吐蕃叛乱。  李遮匐(fú):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的别帅。本是一部酋长,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他和都支与吐蕃联合,攻打安西都护府。唐高宗诏命吏部侍郎裴行俭讨伐。裴行俭遂献计要智擒。裴行俭在西州(今新疆吐鲁番),找安西四镇的国王去打猎,阿史那都支没有怀疑,率子弟谒见。裴行俭遂擒都支,然后挑选精锐骑兵,轻装前进,突袭李遮匐。途中,俘获阿史那都支从李遮匐处返回的使者以及与他同行的李遮匐的使者。裴行俭释放李遮匐的使者,让他先去通知李遮匐,说阿史那都支已经就擒,李遮匐也只好投降。裴行俭拘押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回长安,留王方翼于安西修筑碎叶城。

【译文】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冬十二月,海道总管苏海政受高宗诏命讨伐龟兹。唐高宗又命令兴昔亡、继往绝二可汗发兵与苏海政一起出征。唐军到达兴昔亡可汗境内,继往绝可汗平素一直和兴昔亡可汗有怨仇,于是秘密对苏海政说:“阿史那弥射要谋反,请杀了他。”当时苏海政只有数千人,召集军中官吏商议说:“阿史那弥射如果造反,我们谁也活不成,不如先杀了他。”于是假称皇帝命令,让大总管带布帛数万段赐给可汗和各位酋长们,兴昔亡便率领他的部下来受赏,苏海政全部捉拿他们并斩首。其中鼠尼施、拔塞干两部落逃跑,苏海政和继往绝可汗追击,平定了他们。唐军返还途中到疏勒南边,弓月部又领着吐蕃兵前来,想要和唐兵交战,苏海政因为军队已经疲劳不敢和他交战,便以军中物资贿赂吐蕃军,约定讲和而回。从此各部落都认为兴昔亡是冤枉的,各有了叛离之心。继往绝可汗不久死去,西突厥十姓无主,由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收集他们余众,依附于吐蕃。

【原文】

咸亨二年夏四月甲申,以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陆之众[1]

【注文】

[1]咸亨(hēng):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四年余,从咸亨元年(670年)三月至咸亨五年(674年)八月。  阿史那都支:西突厥部落酋长,曾被唐拜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后自称十姓可汗。  匐(fú)延都督: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以西突厥处木昆部置,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一带。匐延都督为匐延都督府最高长官。  安集五咄陆之众:五咄陆即处木昆律、胡禄屋阙、摄舍提暾、突骑施贺罗施、鼠尼施处半。自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被杀后,五咄陆部落逐渐亡散。

【译文】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夏四月甲申(十八日),任命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安抚召集五咄陆的部众。

【原文】

四年冬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来降。西突厥兴昔亡可汗之世,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1]。苏定方之西讨也,擒阿悉吉以归[2]。弓月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3]​‍‌‍​‍‌‍‌‍​‍​‍‌‍​‍‌‍​‍​‍‌‍​‍‌​‍​‍​‍‌‍​‍​‍​‍‌‍‌‍‌‍‌‍​‍‌‍​‍​​‍​‍​‍​‍​‍​‍​‍‌‍​‍‌‍​‍‌‍‌‍‌‍​。上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与疏勒皆入朝[4]。上赦其罪,遣归国[5]

【注文】

[1]阿悉吉: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据《旧唐书》卷八十三及《册府元龟》卷四百二十,阿悉吉当即思结。

[2]苏定方之西讨:指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军攻击西突厥事。

[3]咽面:古代少数民族名称,属铁勒,活动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4]讨:征讨。

[5]赦:赦免。

【译文】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冬十二月丙午(二十五日),弓月、疏勒二王来投降唐朝。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在世的时候,各部落离散,弓月和阿悉吉都叛离。后来苏定方领兵西征讨伐西突厥,活捉阿悉吉返回唐朝。弓月便勾结南边的吐蕃,北边招来咽面,共同进攻并降服了疏勒。唐高宗派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弓月,萧嗣业的兵马还没有到达,弓月恐惧,便和疏勒一起入朝。高宗赦免他们的罪过,让他们回国。

【原文】

调露元年[1]。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连和,侵逼安西[2]。[夏六月]朝议欲发兵讨之,吏部侍郎裴行俭曰:“吐蕃为寇,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复出师西方[3]。今波斯王卒,其子泥洹师为质在京师,宜遣使者送归国,道过二虏,以便宜取之,可不血刃而擒也[4]。”上从之,命行俭册立波斯王仍为安抚大食使[5]。行俭奏肃州刺史王方翼以为己副,仍令检校安西都护[6]

【注文】

[1]调露: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一年余,从调露元年(679年)六月至调露二年(680年)七月。

[2]别帅:偏军之统帅。  安西:唐方镇名。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始称四镇节度使。其后以治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故亦称安西或安西四镇,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改为镇西,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复为安西。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后,以地入吐蕃,废。

[3]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  裴行俭(619—682年):唐高宗时名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十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  审礼:即刘审礼(?—681年),唐代大臣,刑部尚书刘德威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太宗贞观中任左骑卫郎将,迁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担任中书令李敬元的副手讨吐蕃,兵败被执,卒于吐蕃,赠工部尚书,谥曰“僖”。  覆没:覆灭;全部被消灭。  干戈(gē):指战争。

[4]泥洹(huán)师:波斯王卑路斯的儿子。《新唐书》卷一百零八《裴行俭传》及卷二百二十一下《波斯传》俱作“泥涅师”。  道过二虏:途经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辖区。

[5]命行俭册立波斯王:即命裴行俭护送泥涅师归国,册立为波斯王。  大食:古国名。唐代以后,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6]肃州:古地名,今甘肃酒泉。  王方翼(623—685年):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王方翼被授为安定县令。仪凤二年(677年),李遮匐勾结西突厥贵族进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唐高宗诏裴行俭举兵平乱,以方翼为副,兼检校安西都护,负责修筑了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王方翼调任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刺史。后以功迁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都督。武则天临朝执政,方翼以王皇后氏族受株连,被捕下狱,流放崖州(今海南),忧愤而逝于途。  检校(jiào):勾稽查核之意,加于官名之上。南北朝以他官派办某事,加“检校”,非正式官衔。隋时入衔​‍‌‍​‍‌‍‌‍​‍​‍‌‍​‍‌‍​‍​‍‌‍​‍‌​‍​‍​‍‌‍​‍​‍​‍‌‍‌‍‌‍‌‍​‍‌‍​‍​​‍​‍​‍​‍​‍​‍​‍‌‍​‍‌‍​‍‌‍‌‍‌‍​。唐中前期,加“检校”官职虽非正式拜授,但有权行使该事职,相当于“代理”官职。唐中后期,“检校”官职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有事职权,主要表达深受恩宠。安史之乱后,“检校”官职盛行,使用范围扩大,连节度使的幕府参谋都采用“检校”官职。

【译文】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当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和他的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联合,侵犯安西。夏六月朝廷议论发兵征讨他们,吏部侍郎裴行俭说:“吐蕃入寇,刘审礼的兵又全军覆没,现在战事还没有停息,怎么能再出兵西方!现在波斯王已去世,他的儿子泥洹师在京城做人质,应当派遣使臣送他回国,路经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匐统治区时,见机行事袭取他们,可以不使兵刃染血而生擒敌人首领。”唐高宗听从了这个意见,命裴行俭册立波斯王,并兼任安抚大食的使者。裴行俭奏请以肃州刺史王方翼为自己的副职,并担任检校安西都护。

【原文】

永淳元年春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帅十姓反[1]。(三)[夏四]月[辛未],以裴行俭帅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道讨西突厥,师未行,行俭薨[2]。(夏四月),阿史那车薄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引军救之,破虏众于伊丽水,斩首千余级[3]。俄而三姓咽面与车薄合兵拒方翼,方翼与战于热海[4]。流矢贯方翼臂,方翼以佩刀截之,左右不知[5]。所将胡兵谋执方翼以应车薄,方翼知之,悉召会议,阳出军资赐之,以次引出斩之[6]。会大风,方翼振金鼓以乱其声,诛七十余人,其徒莫之觉[7]。既而分遣裨将袭车薄、咽面,大破之,擒其酋长三百人,西突厥遂平[8]。阎怀旦等竟不行[9]。方翼寻迁夏州都督,征入,议边事[10]。上见方翼衣有血渍,问之,方翼具对热海苦战之状,上视疮叹息。竟以废后近属,不得用而归[11]

【注文】

[1]永淳(chún):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共计两年,从永淳元年(682年)二月至永淳二年(683年)十二月。  阿史那车薄:又作阿史那车薄啜。唐高宗时自称突厥可汗。

[2]右金吾将军:唐置,分左、右,掌昼夜巡警之法,纠察不法。  阎怀旦(生卒年不详):唐高宗时朝廷将领。  总管:古代官名,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军事长官或管理专门事务的行政长官的职称。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3]伊丽水:今新疆伊犁河。

[4]俄而:不久;一会儿。  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

[5]贯:穿过。  截:割断,弄断。

[6]阳出:佯出。

[7]振金鼓以乱其声:鸣金击鼓以乱斩杀之声。

[8]裨将:副将。

[9]竟:终于。

[10]迁:升官。

[11]竟以废后近属,不得用而归:王方翼是王皇后的从祖堂兄。归,指归夏州。

王方翼热海之役示意图

【译文】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春二月,西突厥阿史那车薄率领十姓反抗唐朝。夏四月辛未(初八日),唐任命裴行俭率领右金吾将军阎怀旦等三总管分道讨伐西突厥,军队还没有出发,裴行俭就去世了。夏四月,阿史那车薄包围弓月城,安西都护王方翼领兵救援,在伊丽水大败敌人,斩首一千多人。不久三姓咽面和车薄合兵抵抗王方翼,王方翼在热海与敌人展开大战。流矢箭射穿王方翼的胳膊,王方翼用佩刀截断箭杆,身边的人都不知道。他所率领的胡兵阴谋捉住他来响应车薄,王方翼得知这情况后,把他们全部召集起来商议军事,表面上是要用军中物资赏赐他们,一个一个把他们带出去斩了。正巧天刮大风,王方翼让人敲起金鼓来扰乱他们的喊叫声,杀了七十多人,他们的同伴都没有发觉。接着王方翼又分别派遣副将袭击车薄、咽面,把他们打得大败,擒住他们的酋长三百人,西突厥才被平定。阎怀旦等人最后都没有出征。王方翼不久被调任为夏州都督,征召入朝商议边防的事情。唐高宗见王方翼衣服上有血渍,问他怎么了,王方翼把在热海苦战的情况全部告诉高宗,唐高宗看着疮疤叹息​‍‌‍​‍‌‍‌‍​‍​‍‌‍​‍‌‍​‍​‍‌‍​‍‌​‍​‍​‍‌‍​‍​‍​‍‌‍‌‍‌‍‌‍​‍‌‍​‍​​‍​‍​‍​‍​‍​‍​‍‌‍​‍‌‍​‍‌‍‌‍‌‍​。但最终因为王方翼是已废皇后的近支亲属而得不到重用,回到夏州。

【原文】

则天皇后垂拱元年[1]。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既死,十姓无主,部落多散亡,太后乃擢兴昔亡之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部落[2]

【注文】

[1]则天:即武则天(624—705年),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公元705年退位,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垂拱: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从垂拱元年(685年)正月至垂拱四年(688年)十二月。

[2]擢(zhuó):提拔,提升。  左豹韬卫:古代官署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左威卫改称。  元庆:唐朝时西突厥兴昔亡可汗的儿子。  左玉钤卫:古代官署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左领军改称。

【译文】

则天皇后垂拱元年(685年)。当初,西突厥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死后,十姓无主,部落多离散逃亡,太后便提拔兴昔亡的儿子左豹韬卫翊府中郎将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承袭兴昔亡可汗,统辖五咄部落。

【原文】

二年秋九月丁未,以西突厥继往绝可汗之子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1]

【注文】

[1]斛瑟罗(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斛瑟罗,西突厥贵族,阿史那步真子。初为步利设,垂拱初,授右玉钤卫将军,兼濛池都护,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拜左卫大将军,改封竭忠事主可汗,仍赐濛池都护。寻卒。  右玉钤卫:古代官署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右领军卫改称。

【译文】

则天皇后垂拱二年(686年)秋九月丁未(初十日),唐任命西突厥继往绝可汗的儿子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承袭继往绝可汗,统领五弩失毕部落。

【原文】

天授元年[1]。西突厥十姓自垂拱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冬十月],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拜左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2]

【注文】

[1]天授:武则天朝的年号,从天授元年(690年)九月至天授三年(692年)三月。  东突厥:突厥汗国被隋朝分裂以后,成为东西突厥两部,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疆域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附近地区。

[2]濛池:濛池都护府,唐羁縻都护府名。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平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分其西部地区置都护府,领五弩失毕部落,治所碎叶,下辖十一都督府。辖境相当于今中亚楚河以西至咸海(一说里海)一带地区。

【译文】

则天皇后天授元年(690年)。西突厥十姓自垂拱年间以来被东突厥侵扰掠夺,几乎全逃散了。冬十月,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集西突厥的余众六七万人进入内地居住,唐拜他为左卫大将军,改称竭忠事主可汗。

【原文】

圣历二年秋八月癸巳,突骑施乌质勒遣其子遮弩入见[1]。遣侍御史元城解琬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2]

【注文】

[1]圣历:武则天朝的年号,共计三年,从圣历元年(698年)正月至圣历三年(700年)五月。  突骑施:西突厥别部。西突厥有十姓部落,分为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五咄陆部,置五大啜。突骑施贺逻施啜即五大啜之一。突骑施散居伊犁河流域。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在中亚广设羁縻都督府州,于突骑施部落设置过嗢鹿州和洁山两个都督府。  乌质勒:人名。初隶斛瑟罗,官任莫贺达,斛瑟罗入朝后,建大牙于碎叶川,建小牙于弓月城及伊丽水,尽有斛色罗之地。  遮弩:唐朝时西突厥突骑施部将领乌质勒的儿子。

[2]侍御史:古代官名。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受命御史中丞,接受公卿奏事,举劾非法;有时受命执行办案、镇压起义等任务。魏、晋、南北朝时,曹数时有增减,但均不止五曹,治书侍御史也分掌各曹,与汉制不同。北朝魏、齐必对策高第者方能补御史官​‍‌‍​‍‌‍‌‍​‍​‍‌‍​‍‌‍​‍​‍‌‍​‍‌​‍​‍​‍‌‍​‍​‍​‍‌‍‌‍‌‍‌‍​‍‌‍​‍​​‍​‍​‍​‍​‍​‍​‍‌‍​‍‌‍​‍‌‍‌‍‌‍​。唐侍御史属台院,殿中侍御史属殿院,监察御史属监院,三者并列。侍御史掌纠兴举百官、入阁承诏、知推(推鞫)弹(弹举)公廨(知公廨事)、杂事(御史台中其他各事)等,以知杂事最忙。宋、元及明初侍御史只设一二人,作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佐贰。  元城:即元城县,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沙鹿旁(今河北大名东),三国魏为阳平郡置,北魏属魏郡,北齐废。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属魏州。移治古殷城,今山东莘县西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贵乡县。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复置。  解琬(?—718年):唐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人,长期带兵戍边,官至右武卫大将军,终同州刺史。

【译文】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秋八月癸巳(初十日),突骑施乌质勒派遣他儿子遮弩入朝觐见。朝廷派遣侍御史元城人解琬去安抚乌质勒和十姓部落。

【原文】

久视元年[1]。以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镇碎叶[2]

【注文】

[1]久视:武则天朝的年号,共计八个月,从久视元年(700年)五月至久视元年(700)年十二月。

[2]碎叶:古地名,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曾经多次修筑城墙,唐代碎叶城就是仿长安城而建。

【译文】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任命西突厥竭忠事主可汗斛瑟罗为平西军大总管,镇守碎叶。

【原文】

长安三年[1]。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用刑残酷,诸部不服[2]。乌质勒本隶斛瑟罗,号莫贺达干,能抚其众,诸部归之,斛瑟罗不能制[3]。乌质勒置都督二十员,各将兵七千人,屯碎叶西北[4]。后攻陷碎叶,徙其牙帐居之[5]。斛瑟罗部众离散,因入朝,不敢复还,乌质勒悉并其地[6]

【注文】

[1]长安:武则天朝的第十三个年号(最后一个年号),共计三年余,从长安元年(701年)十月至长安四年(704年)十二月。

[2]斛瑟罗用刑残酷:这段话系追述往事,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斛瑟罗天授元年(690年)入朝后,其地已渐为乌质勒所并。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以斛瑟罗为左卫大将军兼平西军大总管,令抚镇故土。时乌质勒强盛,斛瑟罗不敢归,复返长安。

[3]莫贺达干(?—744年):西突厥突骑施黄姓的首领。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莫贺达干杀死苏禄可汗,都摩度拥立苏禄可汗的儿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攻打莫贺达干,莫贺达干求救于唐朝碛西节度使、北庭都护。次年八月十五,盖嘉运攻克碎叶城,在贺逻岭擒获吐火仙。开元二十八年(740年)三月廿八,盖嘉运带吐火仙到长安献捷,唐玄宗赦免吐火仙,封他为左金吾大将军,以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莫贺达干为突骑施可汗。莫贺达干不服阿史那昕,起兵叛乱。在盖嘉运安抚下,十一月初三,莫贺达干表示接受。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阿史那昕在俱兰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被莫贺达干所杀。天宝三载(744年)五月,河西节度使夫蒙灵察讨伐莫贺达干,将他斩杀。

[4]屯:驻兵。

[5]攻陷:攻下,攻取。

[6]并:兼并;并吞。

【译文】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西突厥可汗斛瑟罗用刑残酷,他属下各部落都不服从他。乌质勒本隶属斛瑟罗,号称莫贺达干,因他善于安抚部下,各部落都纷纷归附他,以至于斛瑟罗无法控制。乌质勒设置都督二十员,各自领兵七千人,驻扎在碎叶城的西北。后来攻陷碎叶城,并把牙帐迁到那里住下。斛瑟罗各部落的部众离散,于是只好入朝臣服,不敢再回西北边境,乌质勒全部吞并了斛瑟罗的原有土地。

【原文】

四年春正月,册拜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1]。怀道,斛瑟罗子也[2]

【注文】

[1]阿史那怀道(生卒年不详):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之子。公元704年,武则天以阿史那怀道为濛池都护、十姓可汗,统辖十姓。

[2]斛瑟罗(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斛瑟罗,西突厥贵族,阿史那步真子​‍‌‍​‍‌‍‌‍​‍​‍‌‍​‍‌‍​‍​‍‌‍​‍‌​‍​‍​‍‌‍​‍​‍​‍‌‍‌‍‌‍‌‍​‍‌‍​‍​​‍​‍​‍​‍​‍​‍​‍‌‍​‍‌‍​‍‌‍‌‍‌‍​。初为步利设,武则天垂拱初,授右卫大将军,兼濛池都护,袭继往绝可汗,押五驽失毕部落。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封竭忠事主可汗,仍赐濛池都护。久视元年(700年)腊月,为左屯卫将军。后来因为突骑施乌质勒兴起,入朝后不敢再回西域。

【译文】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春正月,武后下诏册拜阿史那怀道为西突厥十姓可汗。怀道就是斛瑟罗的儿子。

【原文】

中宗神龙二年闰正月甲戌,以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1]。冬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诣突骑施乌质勒牙帐议军事,天大风雪,元振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语,久之,雪深,元振不移足,乌质勒老,不胜寒,会罢而卒[2]。其子娑葛勒兵将攻元振,副侍御史中丞解琬知之,劝元振夜逃去[3]。元振曰:“吾以诚心待人,何所疑惧[4]?且深在寇庭,逃将安适[5]?”安卧不动[6]。明旦,入哭,甚哀,娑葛感其义,待元振如初[7]。戊戌,以娑葛袭嗢鹿州都督、怀德王[8]

【注文】

[1]中宗:即唐中宗李显(656—710年),两次在位,共在位七年,分别为684年和705年至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公元710年猝死,终年五十五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十五里的凤凰山)。  神龙:武则天和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二月中宗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从神龙元年(705年)正月至神龙三年(707年)八月。

[2]郭元振(656—713年):唐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西北)人。唐高宗咸亨年间进士,武则天时曾出使吐蕃。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任凉州都督,于凉州北境置白亭军,南境置和戎城,从此凉州得以安全,又广辟屯田,使河西走廊数年丰稔。唐中宗时,迁左骁卫将军,安西太都护。唐睿宗年间拜太仆,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为朔方军大总管,筑丰安、定远城。唐玄宗讲武骊山,因军容不整而配流,后起为饶州司马,病卒于途。

[3]中丞:秦汉文官,三国有置,有“二丞相”之称。是古代文官的最高爵位。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人(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在边二十年,务农习战,有一定成绩。终同州刺史。

[4]诚心:诚恳的心意。

[5]寇庭:敌人的牙帐。  适:往,到。

[6]安:安静。

[7]哀:悲痛;悲伤。

[8]嗢(wà)鹿州都督: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以突骑施索葛莫贺部置嗢鹿州都督府,治所在今新疆伊宁市西伊犁河附近,约公元8世纪前期废。

【译文】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闰正月甲戌(二十九日),唐封突骑施酋长乌质勒为怀德郡王。冬十二月,安西大都护郭元振到突骑施乌质勒牙帐商议军事时,赶上天气变化,刮起大风,下起大雪,郭元振站立在帐前和乌质勒谈话,过了很长时间,雪已下了很深,郭元振没有移动脚,乌质勒却因年老体弱,经不住寒冷,会开完后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娑葛带兵打算攻击郭元振,副侍御史中丞解琬知道后,劝郭元振连夜逃离此地。郭元振说:“我以诚心对待他们,又有什么可疑虑和惧怕呢?而且我们深入在他们的王庭之中,想逃走又能逃到哪里去呢?”于是安静地躺在那里不动。第二天早晨,进入牙帐内大哭,十分悲伤,娑葛被他的仁义感动,对待郭元振和以前一样。戊戌(二十八日),唐中宗册命娑葛承袭嗢鹿州都督的职务,封怀德王。

【原文】

景龙二年冬十一月庚申,突骑施酋长娑葛自立为可汗,杀唐使者御史中丞冯嘉宾,遣其弟遮弩等帅众犯塞[1]。初,娑葛既代乌质勒统众,父时故将阙啜忠节不服,数相攻击[2]。忠节众弱不能支,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奏追忠节入朝宿卫[3]。忠节行至播仙城,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说之曰:“国家不爱高官显爵以待君者,以君有部落之众故也[4]。今脱身入朝,一老胡耳,岂惟不保宠禄,死生亦制于人手[5]。方今宰相宗楚客、纪处讷用事,不若厚赂二公,请留不行,发安西兵及引吐蕃以击娑葛,求阿史那献为可汗以招十姓,使郭虔瓘发拔汗那兵以自助[6]。既不失部落,又得报仇,比于入朝,岂可同日语哉[7]。”郭虔瓘者,历城人,时为西边将[8]​‍‌‍​‍‌‍‌‍​‍​‍‌‍​‍‌‍​‍​‍‌‍​‍‌​‍​‍​‍‌‍​‍​‍​‍‌‍‌‍‌‍‌‍​‍‌‍​‍​​‍​‍​‍​‍​‍​‍​‍‌‍​‍‌‍​‍‌‍‌‍‌‍​。忠节然其言,遣间使赂楚客、处讷请如以悌之策[9]

【注文】

[1]景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共计四年,从景龙元年(707年)九月至景龙四年(710年)六月。  娑葛(生卒年不详):乌质勒长子。  御史中丞: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唯官名时有变动,曹操曾改御史中丞为宫正,取其纠弹百官朝仪的职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称中尉。南北朝,御史大夫时置时废,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中丞实为御史台长官无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这是因为避讳的缘故。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冯嘉宾(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御史中臣。  遮弩:唐朝时突骑施酋长娑葛的弟弟。

[2]阙啜忠节:又称阿史那阙啜忠节、阿史那忠节。阿史那,姓。阙,部落名。啜,官名。忠节,人名。

[3]支:支持。

[4]播仙城:今新疆且末西南。  经略使:古代官名。为边防军事长官。  周以悌(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播仙城经略使、右威卫将军。

[5]脱身入朝:脱离部落,独身入朝。  宠禄:荣宠与禄位。

[6]宰相: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宗楚客(生卒年不详):武则天从姊子,史称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伟岸白净,明达聪慧。武后时举进士,累迁户部侍郎,官至宰相。  纪处讷(生卒年不详):娶武三思妻之姊,于是升任太府卿,不久,进拜侍中,与宗楚客等同时伏诛。  阿史那献:西突厥族,弥射之孙,元庆之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元庆为来俊臣诬谋反被害,献配流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长安三年(703年)召还。被授为右骁卫大将军,袭父兴昔亡可汗,充安抚招慰十姓大使。唐玄宗开元中,任右金吾大将军,卒于长安(今西安市)。  郭虔(qián)瓘(guàn)(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曾任右骁卫将军、北庭都护、安西副大都护等职。官至右威卫大将军。  拔汗那:又称破洛那、钹汗、跋贺那。西域古国。在今塔吉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7]岂:怎么能。

[8]历城:今山东济南,秦置历城县于此,故称历城。

[9]然其言:认为他说的对。  间使:负有伺机行事使命的使者。

【译文】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冬十一月庚申(初二日),突骑施酋长娑葛自立为可汗,杀死唐朝使者御史中丞冯嘉宾,又派他的弟弟遮弩等人率领部众进犯唐朝边塞。当初,娑葛代替乌质勒统领部众以后,他父亲时的旧将领阙啜忠节不服从,并与他几次互相攻打。阙啜忠节部众弱小,不能坚持,唐金山道行军总管郭元振上奏征召阙啜忠节入朝宿卫。阙啜忠节行军到播仙城时,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劝他说:“朝廷不惜以高官显爵优待你,是因为你掌握部落的全部人马。现在你脱离部落只身入朝,只不过是一个年老的胡人而已,不但不能保持皇上对你的宠幸和官爵俸禄,恐怕连生死也操纵在别人手中。当今宰相宗楚客、纪处讷执掌朝中大权,不如给他两人丰厚的贿赂,让他们请皇上留你在西域不入朝,同时调集安西都护府的兵马和借用吐蕃的兵攻打娑葛,再请求册封阿史那献为可汗用以招十姓人马,派郭虔瓘调集拔汗那的兵相援助。这样既不会失去你对各部落的控制,又得以报仇,比起你入朝宿卫,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呢。”郭虔瓘,历城人,当时是西部边将​‍‌‍​‍‌‍‌‍​‍​‍‌‍​‍‌‍​‍​‍‌‍​‍‌​‍​‍​‍‌‍​‍​‍​‍‌‍‌‍‌‍‌‍​‍‌‍​‍​​‍​‍​‍​‍​‍​‍​‍‌‍​‍‌‍​‍‌‍‌‍‌‍​。阙啜忠节同意周以悌的话,便暗地里派使者贿赂宗楚客和纪处讷,按照周以悌的计策向他们求情。

【原文】

元振闻其谋,上疏,以为:“往岁吐蕃所以犯边,正为求十姓、四镇之地不获故耳[1]。比者息兵请和,非能慕悦中国之礼义也,直以国多内难,人畜疫疠,恐中国乘其弊,故且屈志求自昵[2]。使其国小安,岂能忘取十姓、四镇之地哉[3]!今忠节不论国家大计,直欲为吐蕃乡导,恐四镇危机,将从此始[4]。顷缘默啜凭陵,所应者多,兼四镇兵疲弊,势未能为忠节经略,非怜突骑施也[5]。忠节不体国家中外之意而更求吐蕃,吐蕃得志,则忠节在其掌握,岂得复事唐也[6]!往年吐蕃无恩于中国,犹欲求十姓、四镇之地,今若破娑葛有功,请分于阗、疏勒,不知以何理抑之[7]?又,其所部诸蛮及娑罗门等方不服,若借唐兵助讨之,亦不知以何词拒之[8]?是以古之智者皆不愿受夷狄之惠,盖豫忧其求请无厌,终为后患故也[9]。又彼请阿史那献者,岂非以献为可汗子孙,欲依之以招怀十姓乎[10]?按献父元庆、叔父仆罗、兄俀子及斛瑟罗、怀道等,皆可汗子孙也,往者唐及吐蕃遍曾立之以为可汗,欲以招抚十姓,皆不能致,寻自破灭[11]。何则[12]?此属非有过人之才,恩威不足以动众,虽复可汗旧种,众心终不亲附,况献又疏远于其父兄乎[13]?若使忠节兵力自能诱胁十姓,则不必求立可汗子孙也[14]。又,欲令郭虔瓘入拔汗那,发其兵[15]。虔瓘前此已尝与忠节擅入拔汗那发兵,不能得其片甲匹马,而拔汗那不胜侵扰,南引吐蕃,奉俀子,还侵四镇[16]。时拔汗那四旁无强寇为援,虔瓘等恣为侵掠,如独行无人之境,犹引俀子为患[17]。今北有娑葛,急则与之并力,内则诸胡坚壁拒守,外则突厥伺隙邀遮[18]。臣料虔瓘等此行,必不能如往年之得志,内外受敌,自陷危亡,徒与虏结隙,令四镇不安[19]。以臣愚揣之,实为非计[20]。”

【注文】

[1]四镇:唐代称朔方、泾原、陇右、河东四节度为四镇。

[2]慕悦:向往喜爱。  疫(yì):流行性急性传染病。  疠(lì):瘟疫。  屈志:曲意迁就,抑制意愿。  昵(nì):亲近。

[3]小:稍,略。

[4]不论:不考虑。

[5]默啜(chuò)(?—716年):唐时可汗,姓阿史那氏,名环。骨咄禄弟。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立,称阿波干可汗。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受封为迁善可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助唐平契丹,受封为立功报国可汗。

[6]体: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7]欲求十姓、四镇之地:时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抑(yì):抑制。

[8]娑罗门:指古印度。

[9]豫忧:预先忧虑。“豫”通“预”。  厌:足。

[10]阿史那献(生卒年不详):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公元692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阿史那献配流崖州。公元703年,才被召还。唐中宗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公元708年册封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镇守庭州,十二月,为招慰十姓使、碛西节度使。公元715年,又加定远道行军大总管,抵御大食和拔汗那。公元717年,苏禄可汗兴起后,阿史那献返唐,迁左金吾大将军,终老长安。  招怀:招抚,怀柔。

[11]元庆:即阿史那元庆(?—692年),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子。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685年册封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又加封为镇国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公元692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其子阿史那俀子被吐蕃立为十姓可汗,阿史那献流放崖州。  仆罗(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仆罗,公元7世纪末,吐蕃拥立的西突厥傀儡可汗。阿史那弥射之子,阿史那元庆的弟弟。阿史那弥射与唐朝关系不浅,却在唐高宗时代,被苏海政和阿史那步真陷害致死。阿史那元庆在武则天时代被酷吏来俊臣所杀​‍‌‍​‍‌‍‌‍​‍​‍‌‍​‍‌‍​‍​‍‌‍​‍‌​‍​‍​‍‌‍​‍​‍​‍‌‍‌‍‌‍‌‍​‍‌‍​‍​​‍​‍​‍​‍​‍​‍​‍‌‍​‍‌‍​‍‌‍‌‍‌‍​。阿史那仆罗和弟弟阿史那拔布、元庆的儿子阿史那俀子投奔吐蕃。吐蕃大败唐朝宰相韦待价后,占领安西四镇。立阿史那俀子为十姓可汗。之后,唐朝大将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吐蕃又立阿史那仆罗为可汗。  俀(tuǐ)子(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俀子,西突厥二世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公元692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阿史那俀子逃亡吐蕃。公元693年,被吐蕃立为十姓可汗。武则天长寿三年(694年)二月,唐朝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冷泉及大岭打败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等各三万多人。  斛瑟罗(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斛瑟罗,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公元685年,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册封为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公元690年,由于后突厥和吐蕃的攻击,阿史那斛瑟罗率所部投靠内地,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久视元年(700年)腊月,武则天再次任命司礼卿兼濛池州都护、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屯卫将军,仍立平西军大总管,还镇碎叶。不过,突骑施乌质勒兴起,公元703年,斛瑟罗入朝后,不敢再回到西域。乌质勒于是全部吞并了斛瑟罗原有的领地。  怀道(生卒年不详):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之子。公元704年,武则天以阿史那怀道为濛池都护、十姓可汗,统辖十姓。  遍曾立之以为可汗:唐立元庆、斛瑟罗、怀道为可汗;仆罗、俀子系吐蕃所立。  皆不能致:都不能达到招怀十姓的目的。

[12]何则:为什么。多用于自问自答。

[13]旧种:旧族。  于:介词,表比较。

[14]胁:威逼,用威力促使。

[15]拔汗那:中亚古国,在锡尔河中游谷地,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地区。汉代称大宛,中国古籍又作破洛那或钹汗,都西鞬城(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

[16]擅(shàn):自作主张;随意。  片甲匹马:犹一兵一卒。  奉:辅助,拥戴。

[17]侵掠:侵夺骚扰。  无人之境:没有人居住的地方。

[18]邀:阻拦;截击。

[19]徒:白白地。

[20]揣(chuǎi):猜想,推测;估量。

【译文】

郭元振听说阙啜忠节的计谋以后,便上疏,认为:“往年吐蕃所以侵犯边境,正是因为十姓、安西四镇的土地没有得到的缘故。最近几年休兵停战又入关请求和好,也并非因为吐蕃真心向往和羡慕中原的礼义教化,只不过是因为吐蕃国内多次发生内乱,人口和牲畜又发生病疫,担心中原乘他国贫民弱的时机去攻他,所以才委曲求全向大唐献媚求和。假使吐蕃国内稍稍安定,怎么能够忘了夺取十姓、安西四镇呢?如今阙啜忠节不顾国家大计,只是想做吐蕃军队的向导,恐怕安西四镇危机将从此开始。前一段时间,因为默啜的侵凌,响应他的人很多,又加上四镇的兵力疲弱,所以我们没能考虑忠节的事情,并不是可怜突骑施。阙啜忠节不去设身处地为朝廷经营中外的大业着想,反而求救于吐蕃,吐蕃在西域得志,则阙啜忠节在他的掌握下怎么能再事奉大唐!往年吐蕃无恩于大唐时,尚且想索取十姓、四镇之地,如果现在帮助大唐攻破娑葛立下功劳,就会请求朝廷把于阗、疏勒割让给他,不知道到那时朝廷以什么理由来拒绝他的要求?又有吐蕃所属的各个蛮族部落及娑罗门等方不服从他们的统治,如果他们要求借唐兵帮助讨伐,也不知朝廷用什么借口来拒绝他们。所以自古以来聪明有才智的君主都不愿意接受夷狄的恩惠,大概是担心他们贪得无厌,终究会造成麻烦和祸患。再有他又请立阿史那献为可汗,还不是因为阿史那献是可汗的子孙,想依靠他来招怀十姓吗?按理,阿史那献的父亲阿史那元庆、叔父阿史那仆罗、兄阿史那俀子及阿史那斛瑟罗、阿史那怀道等人,也全都是可汗的子孙,过去唐和吐蕃都曾将他们一一册封为可汗,都希望他们能招抚十姓,但都不能达到目的,这些人在位不久便破族灭家。这是什么原因?因为这些人都没有过人的才能,恩德与威名都不足以打动部众,虽然他们仍然是可汗的嫡系子孙,众人之心始终都不能亲近归附他们,何况阿史那献的血缘比他的父兄还疏远呢?倘若阙啜忠节自己的兵力能诱使十姓部落归附的话,就没有必要请求可汗的子孙阿史那献来做可汗了。还有,阙啜忠节想派郭虔瓘前往征调拔汗那的兵马。但郭虔瓘在此以前就曾经和阙啜忠节擅自入拔汗那调集兵马,不能得到他们的片甲匹马,反而使拔汗那部落不胜侵扰,从南方引来吐蕃兵自卫,奉戴吐蕃所册立的可汗阿史那俀子,回兵还侵犯安西四镇。当时拔汗那四周没有强大的敌寇可以援助他,郭虔瓘等人肆意侵扰掠夺,如进入无人之境,还仍然引来阿史那俀子的侵扰。现在北有娑葛,紧急的时候,他们可以联合起来,内部有诸胡坚壁拒守,外边有突厥伺机阻截遏止。依我所料,郭虔瓘等这次前去拔汗那调兵,必不能像往年那样如意,内外交困,自陷危亡,还白白和各部落结仇,令安西四镇不得安宁。所以依我的愚见,这样做实在是不妥当的。”

【原文】

楚客等不从,建议遣冯嘉宾持节安抚忠节,侍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以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发甘、凉以西兵兼征吐蕃以讨娑葛[1]。娑葛遣使娑腊献马在京师,闻其谋,驰还报娑葛[2]。于是娑葛发五千骑出安西,五千骑出拨换,五千骑出焉耆,五千骑出疏勒,入寇[3]。元振在疏勒,栅于河口,不敢出[4]​‍‌‍​‍‌‍‌‍​‍​‍‌‍​‍‌‍​‍​‍‌‍​‍‌​‍​‍​‍‌‍​‍​‍​‍‌‍‌‍‌‍‌‍​‍‌‍​‍​​‍​‍​‍​‍​‍​‍​‍‌‍​‍‌‍​‍‌‍‌‍‌‍​。忠节逆嘉宾于计舒河口,娑葛遣兵袭之,生擒忠节,杀嘉宾[5]。擒吕守素于僻城,缚于驿柱,冎而杀之[6]

【注文】

[1]吕守素(生卒年不详):唐朝时任侍御史。  牛师奖(生卒年不详):唐朝时任安西副都护。  甘:即甘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西凉州置,治所在永平,隋改名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唐时或称甘州,或称张掖。

[2]娑腊:唐朝时西突厥使者。

[3]拨换:即钵换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  疏勒:古地名,今新疆喀什西北。

[4]栅(zhà):动词,建栅。

[5]逆:迎接。  计舒河:亦作计戍水、计式水,即今新疆天山以南之塔里木河。

[6]缚(fù):捆绑。  冎(guǎ):古同“剐”。

【译文】

宗楚客等没有听从郭元振的意见,建议派冯嘉宾持节前去安抚阙啜忠节,派侍御史吕守素去处理安西四镇的军阵事务,任命将军牛师奖为安西副都护,调集甘、凉二州以西的兵马,兼征吐蕃兵来共同讨伐娑葛。当时娑葛派使者娑腊向朝廷献马,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报告了娑葛。娑葛于是发五千骑兵出安西,五千骑兵出拨换,五千骑兵出焉耆,五千骑兵出疏勒,分路进行入侵。郭元振正好在疏勒,在河口扎下营寨,不敢出城抗击娑葛。阙啜忠节到计舒河口迎接冯嘉宾,娑葛派兵袭击他们,活捉阙啜忠节,杀死了冯嘉宾,又在僻城捉住了吕守素,并把他绑在驿站柱上,把他一刀一刀地剐死。

【原文】

癸未,牛师奖与突骑施娑葛战于火烧城,师奖兵败没[1]。娑葛遂陷安西,断四镇路,遣使上表求宗楚客头[2]。楚客又奏以周以悌代郭元振统众,征元振入朝[3]。以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置军焉耆以讨娑葛[4]。娑葛遗元振书,称:“我与唐初无恶,但仇阙啜[5]。宗尚书受阙啜金,欲枉破奴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继而来,奴岂得坐而待死[6]。又闻史献欲来,徒扰军州,恐未有宁日[7]。乞大使商量处置[8]。”元振奏娑葛书[9]。楚客怒,奏言元振有异图,召,将罪之[10]。元振使其子鸿间道具奏其状,乞留定西土,不敢归[11]。周以悌竟坐流白州,复以元振代以悌,赦娑葛罪,册为十四姓可汗[12]

【注文】

[1]火烧城:在今新疆库车县西北。

[2]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即今新疆库车。

[3]征:征调。

[4]置:安排。

[5]遗(wèi):给予;馈赠。

[6]宗尚书:宗楚客。  枉(wǎng):违背。  奴:自卑之词。犹清代大臣对皇帝自称奴才。  冯中丞:冯嘉宾。  牛都护:牛师奖。

[7]史献:阿史那献。  军州:设有军府的州县。

[8]乞:请求,希望。

[9]奏:上奏。

[10]罪:惩罚;治罪。

[11]鸿:即郭鸿,唐朝时大将郭元振的儿子​‍‌‍​‍‌‍‌‍​‍​‍‌‍​‍‌‍​‍​‍‌‍​‍‌​‍​‍​‍‌‍​‍​‍​‍‌‍‌‍‌‍‌‍​‍‌‍​‍​​‍​‍​‍​‍​‍​‍​‍‌‍​‍‌‍​‍‌‍‌‍‌‍​。

[12]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白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置,治所在博白县(今广西博白)。辖境相当于今广西博白及陆川部分地。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废。  册为十四姓可汗:胡三省说,西突厥原有十姓,现合咽面、葛逻禄、莫贺达干、都摩支为十四姓。岑仲勉认为“四”字误衍,当作十姓可汗。

【译文】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十一月癸未(二十五日),牛师奖和突骑施娑葛在火烧城交战,牛师奖兵大败,全军覆没。突骑施娑葛于是攻陷了安西,断绝四镇之间的通路,派遣使者入朝上表,向唐中宗要宗楚客的头颅。宗楚客向唐中宗上奏,请求任命周以悌取代郭元振统领安西各路兵马,征召郭元振入朝。同时册立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在焉耆布置军队以讨伐突骑施娑葛。娑葛给郭元振信说:“我和唐开始并没有任何矛盾,只是和阙啜忠节有仇怨。宗尚书接受阙啜的金银贿赂,想昧着良心发兵攻打我的部落,冯中丞、牛都护相继领命而来,我又岂能坐以待毙?另外又听说阿史那献也要来此地,徒然扰动军队和州县,恐怕不再会有安宁的日子。乞求大使商量处理。”郭元振把娑葛的书信上奏给唐中宗。宗楚客知道后大怒,上奏唐中宗说郭元振图谋不轨,唐中宗召他回朝,将要给他治罪。郭元振派他儿子郭鸿从小路加速进京向唐中宗详细说明了情况,请求留在西域稳定局势,不敢回到朝中。周以悌最后因罪流放到白州,唐中宗下诏又任命郭元振代替周以悌的职务,下诏赦免突骑施娑葛的罪行,册封他为十四姓可汗。

【原文】

三年秋七月,突骑施娑葛遣使请降,庚辰,拜钦化可汗,赐名守忠[1]

【注文】

[1]钦化可汗(?—711年):即突骑施乌质勒之子娑葛。景龙二年(708年),自立为可汗,攻陷安西。唐不得已册为十四姓可汗。景龙三年(709年)请降,被唐册封为钦化可汗,并赐名守忠。后为其弟遮弩所引默啜兵击败,被俘杀。

【译文】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秋七月,突骑施娑葛派使者请求归降,庚辰(二十六日),被封为钦化可汗,赐名守忠。

【原文】

睿宗景云二年冬十二月癸卯,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1]

【注文】

[1]睿(ruì)宗:李旦(662—716年),又名旭轮,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幼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712年),共在位八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从景云元年(710年)七月至景云二年(711年)十二月。  十姓:即指五咄陆和五弩失毕。

【译文】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冬十二月癸卯(初三日),睿宗任命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

【原文】

玄宗开元二年[1]。西突厥十姓酋长都担叛[2]。三月己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克碎叶等镇,擒都担,降其部落二万余帐[3]

【注文】

[1]玄宗: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玄宗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开元: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二十九年,从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至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

[2]都担:唐朝时西突厥十姓酋长。

[3]碛(qì)西:是唐朝对西域的称呼,碛指莫贺延碛,即位于今哈密和敦煌之间的哈顺沙漠,唐朝在此设立碛西节度使,是当时的八大节度使之一,统辖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  节度使:中国古代的军事将领,后成为治理地方的地方官。唐代驻守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西突厥十姓酋长都担叛变。三月己亥(十二日),碛西节度使阿史那献攻克碎叶等镇,生擒都担,降服他的部众二万多帐。

【原文】

突骑施可汗守忠之弟遮弩恨所分部落少于其兄,遂叛入突厥,请为乡道,以伐守忠[1]​‍‌‍​‍‌‍‌‍​‍​‍‌‍​‍‌‍​‍​‍‌‍​‍‌​‍​‍​‍‌‍​‍​‍​‍‌‍‌‍‌‍‌‍​‍‌‍​‍​​‍​‍​‍​‍​‍​‍​‍‌‍​‍‌‍​‍‌‍‌‍‌‍​。默啜遣兵二万击守忠,虏之而还[2]。谓遮弩曰:“汝叛其兄,何有于我[3]。”遂并杀之[4]

【注文】

[1]守忠:即突厥首领娑葛。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七月,娑葛遣使请降,拜钦化可汗,赐名守忠。  遮弩:唐朝时突骑施可汗守忠的弟弟。

[2]虏(lǔ):俘获。

[3]何有于我:怎能忠诚于我。

[4]遂:于是。

【译文】

突骑施可汗守忠的弟弟遮弩怨恨自己分到的部落比他哥哥少,便率领自己的部众叛变进入突厥,并请求作为突厥兵的向导,来讨伐守忠。突厥可汗默啜派兵二万攻击守忠,俘虏守忠而回到突厥,对遮弩说:“你背叛你哥哥,怎么能忠诚于我!”于是把他和他哥哥一起杀死。

【原文】

三年[1]。突骑施守忠既死,默啜兵还,守忠部将苏禄鸠集余众,为之酋长[2]。苏禄颇善绥抚,十姓部落稍稍归之,有众二十万,遂据有西方,寻遣使入见[3]。是岁,以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4]

【注文】

[1]三年: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2]苏禄(?—738年):又称车鼻施啜苏禄,守忠死后自立为可汗。唐玄宗开元年间授右武卫大将军、突骑施都督,进号忠顺可汗。  鸠(jiū)集:聚集,使聚在一起。

[3]绥(suí)抚:安抚。

[4]左羽林大将军:唐朝禁军统兵官。  经略大使:古代官名。南北朝时曾设经略之职,唐初边州置经略使,为边州军事长官。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突骑施守忠被杀以后,默啜的兵马撤回去,守忠的部将苏禄聚集他的余众,自己做了酋长。苏禄很善于安抚,十姓部落渐渐归附了他,部众达到二十万,于是占有西方,不久派使者入朝觐见唐玄宗。这年,玄宗任命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

【原文】

四年[1]。突骑施苏禄复自立为可汗[2]

【注文】

[1]四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

[2]突骑施:古代西北民族,原属西突厥五咄陆部,唐武则天时渐盛,公元7世纪末以碎叶川(在今中亚楚河流域)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流域)的弓月城为“小牙”,下分二十都督,统辖原四突厥所领地区。以游牧为业,有文字。突骑施各汗曾屡遣使朝唐,唐常册封其可汗。百姓分为黄、黑二姓,互相争斗。约公元8世纪前半期,突骑施别部车鼻部首领苏禄为首的黑姓取代黄姓的统治地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苏禄为大首领莫贺达干、都摩支所杀,势衰。于公元8世纪中期臣属于葛逻禄。  苏禄:又称车鼻施啜苏禄,守忠死后自立为可汗,唐玄宗开元年间授右武卫大将军、突骑施都督,进号忠顺可汗。

【译文】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突骑施苏禄又自立为可汗。

【原文】

五年[1]。突骑施酋长左羽林大将军苏禄部众浸(博)[强],虽职贡不乏,阴有窥边之志[2]。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献欲发葛逻禄兵击之,上不许[3]

【注文】

[1]五年: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

[2]职贡:各地方的贡物。此处指纳贡。  窥(kuī):伺机图谋;觊觎。

[3]葛逻禄:是公元7—13世纪间的西突厥别部,亦称葛罗禄,地处北庭西北,金山(今阿尔泰山)之阳(今新疆准噶尔盆地)。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突骑施酋长左羽林大将军苏禄的部众日益强大,虽然对朝廷守职进贡并不缺乏,但暗中却有窥伺边境的想法​‍‌‍​‍‌‍‌‍​‍​‍‌‍​‍‌‍​‍​‍‌‍​‍‌​‍​‍​‍‌‍​‍​‍​‍‌‍‌‍‌‍‌‍​‍‌‍​‍​​‍​‍​‍​‍​‍​‍​‍‌‍​‍‌‍​‍‌‍‌‍‌‍​。五月,十姓可汗阿史那献请求征发葛逻禄的军队攻击他,唐玄宗不允许。

【原文】

秋七月,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奏,突骑施引大食、吐蕃谋取四镇,围钵换及大石城,已发三姓葛逻禄兵与阿史那献击之[1]

【注文】

[1]汤嘉惠(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安西副大都护。  钵换:即钵换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  大石城:即温肃州治所。在今新疆乌什。

【译文】

秋七月,安西副大都护汤嘉惠上奏,突骑施勾结大食、吐蕃,策划夺取安西四镇,并包围钵换和大石城,已经发三姓葛逻禄的兵马和阿史那献一起出击。

【原文】

六年夏五月辛亥,以突骑施都督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顺国公,充金方道经略大使[1]

【注文】

[1]左羽林大将军:唐朝禁军统兵官。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夏五月辛亥(十八日),唐玄宗任命突骑施都督苏禄为左羽林大将军,封为顺国公,派他出任金方道经略大使。

【原文】

七年冬十月壬子,册拜突骑施苏禄为忠顺可汗。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冬十月壬子(二十八日),唐玄宗册拜突骑施苏禄为忠顺可汗。

【原文】

十年冬十二月庚子,以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女为交河公主,嫁突骑施可汗苏禄。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冬十二月庚子(初三日),封十姓可汗阿史那怀道的女儿为交河公主,把她嫁给突骑施可汗苏禄。

【原文】

十四年[1]。杜暹为安西都护,突骑施交河公主遣牙官以马千匹诣安西互市[2]。使者宣公主教,暹怒曰:“阿史那女何得宣教于我[3]!”杖其使者,留不遣,马经雪死尽[4]。突骑施可汗苏禄大怒,发兵寇四镇[5]。会暹入朝,赵颐贞代为安西都护,婴城自守[6]。四镇人畜储积,皆为苏禄所掠,安西仅存[7]。既而苏禄闻暹入相,稍引退,寻遣使入贡[8]

【注文】

[1]十四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

[2]杜暹(xiān)(?—740年):唐玄宗宰相。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后官至宰相,以孝友清正著称。  牙官:副武官,也泛指下属小官。

[3]教:文体的一种,为上对下的告谕。  阿史那女:该公主系阿史那怀道之女。

[4]杖(zhàng):用棍子打;拷打。  经雪:经过雪季。

[5]寇:侵略。

[6]赵颐贞(生卒年不详):定州鼓城(今河北晋州)人。唐玄宗朝将领,两破吐蕃,任安西都护。  婴城自守:环城固守。婴:缠绕,围绕。

[7]储积:积蓄的财物。

[8]相:动词,做宰相。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杜暹任安西都护时,突骑施交河公主派遣牙官以一千匹马到安西互市交易。使者向杜暹宣读公主文告教令,杜暹恼怒说:“阿史那怀道的女儿怎么可以向我宣布文书!”于是杖打使者,把他扣留不让他回去,马匹经过一场大雪都被冻死。突骑施可汗苏禄大怒,派兵进犯安西四镇。这时恰值杜暹入朝,由赵颐贞代理安西都护,他据城坚守。四镇百姓人畜和储存的物资,都被苏禄掠夺,仅剩下一座安西城。不久苏禄听说杜暹入朝为相,才逐渐带领兵马撤退,不久又派使者入朝进贡。

【原文】

十八年[1]。突骑施遣使入贡,上宴之于丹凤楼,突厥使者豫焉[2]。二使争长,突厥曰:“突骑施小国,本突厥之臣,不可居我上[3]。”突骑施曰:“今日之宴,为我设也,我不可以居其下[4]。”上乃命设东西幕,突厥在东,突骑施在西[5]

【注文】

[1]十八年:唐玄宗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

[2]丹凤楼:即丹凤门楼,在大明宫正南门上。  豫焉:参加这次宴会。

[3]争长:争夺上座。

[4]设:设置。

[5]幕:帐幕。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突骑施派使者到唐朝进贡,唐玄宗在丹凤楼设宴款待,突厥使者也出席了这次宴会。两个使者争夺座次高下,突厥使者说:“突骑施只是个小国,原来是突厥的臣民,不能位居我之上。”突骑施使者说:“今日的宴会,是为我而设的,我不能位居你之下。”唐玄宗便命令设东西两个帐幕,突厥使者坐在东面,突骑施使者坐在西面。

【原文】

二十三年冬十月戊申,突骑施寇北庭及安西拨换城[1]

【注文】

[1]北庭:唐方镇名。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始设,辖境在伊州以西,故称伊西。治所在北庭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故通称北庭,亦称伊西北庭。统辖伊、西、庭三州以及北庭都护府境内诸军、镇、守捉。唐玄宗开元后与碛西四镇节度使时分时合。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地入吐蕃。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冬十月戊寅(二十六日),突骑施进犯北庭和安西拨换城。

【原文】

二十四年春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击突骑施,大破之[1]。秋八月甲寅,突骑施遣其大臣胡禄达干(求)[来]请降,许之[2]

【注文】

[1]盖嘉运(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中,官至北庭都护,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共两万人,用以防制突骑施等部落。

[2]胡禄达干(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突骑施大臣。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736年)年春正月,北庭都护盖嘉运出击突骑施,打败他的军队。秋八月甲寅(初七日),突骑施派遣其大臣胡禄达干来请求投降,唐玄宗接受了他们。

【原文】

二十六年[1]。突骑施可汗苏禄素廉俭,每攻战所得,辄与诸部分之,不留私蓄,由是众乐为用[2]。既尚唐公主,又潜通突厥及吐蕃,突厥、吐蕃各以女妻之[3]。苏禄以三国女为可敦,又立数子为叶护,用度浸广,由是攻战所得,不复更分[4]。晚年病风,一手挛缩,诸部离心[5]。酋长莫贺达干、都摩度两部最强,其部落又分为黄姓、黑姓,互相乖阻[6]。于是莫贺达干勒兵夜袭苏禄,杀之[7]。都摩度初与莫贺达干连谋,既而复与之异,立苏禄之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以收其余众,与莫贺达干相攻[8]。莫贺达干遣使告碛西节度使盖嘉运,上命嘉运招集突骑施拔汗那以西诸国[9]。吐火仙与都摩度据碎叶城,黑姓可汗尔微特勒据怛逻斯城,相与连兵以拒唐[10]

【注文】

[1]二十六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

[2]辄(zhé):总是,每次。  蓄(xù):积蓄。

[3]尚:娶。

[4]可敦:我国古代鲜卑、蠕蠕(亦称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的最高统治者叫可汗,其妻叫可敦。  叶护:突厥官名。

[5]挛(luán)缩:蜷曲不能伸。

[6]都摩度:唐玄宗时突骑施酋长。  黄姓:古代西域部落群体,为突骑施部落集团之一,突骑施首领乌质勒在7世纪后半期逐渐称雄西域,被唐封为瑶池都督、怀德郡王,以其氏族为首的突骑施统治部落,构成突骑施部落联盟的统治部落集团,称为黄姓。  黑姓:源于突厥族,出自汉唐之际突厥族突骑施部黑氏氏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乖:背离,违背,不和谐。

[7]勒:率领。

[8]异:区别;分开。

[9]盖嘉运(生卒年不详):唐玄宗开元中,官至北庭都护,统辖西突厥十姓部落诸羁縻府州。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设北庭伊西节度使,由北庭都护兼领,统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共两万人,用以防制突骑施、处木昆等部落​‍‌‍​‍‌‍‌‍​‍​‍‌‍​‍‌‍​‍​‍‌‍​‍‌​‍​‍​‍‌‍​‍​‍​‍‌‍‌‍‌‍‌‍​‍‌‍​‍​​‍​‍​‍​‍​‍​‍​‍‌‍​‍‌‍​‍‌‍‌‍‌‍​。

[10]尔微特勒(?—740年):突骑施黑姓可汗。特勒当为“特勤”之误。  怛(dá)逻斯城:古地名,即今哈萨克斯坦的奥利阿塔,今名江布尔城。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突骑施可汗苏禄素来廉洁节俭,每次攻战所得的东西,总是和各部落共同分享,不留私人积蓄,因此部众都乐于为他效命。娶唐公主后,又暗中与突厥和吐蕃勾结,突厥、吐蕃各自都把女儿嫁给他。苏禄以三国女子为可敦,又立几个儿子为叶护,用度花销日益增多,因此出战攻战所得不再和部众均分。到晚年又得了风湿病,一只手痉挛萎缩,各部落对他都有叛离之心。酋长莫贺达干、都摩度两部落最强,其部落又分为黄姓、黑姓,互相猜忌不和。于是莫贺达干领兵夜里袭击苏禄,把他杀死。都摩度最初和莫贺达干合谋,以后又与他不和,立苏禄的儿子骨啜为吐火仙可汗以收集苏禄的余众,和莫贺达干互相攻击。莫贺达干派使者告知碛西节度使盖嘉运,唐玄宗命盖嘉运招集突骑施拔汗那以西各国。吐火仙与都摩度占据碎叶城,黑姓可汗尔微特勤占据怛逻斯城,相互连合兵马抵抗唐朝。

【原文】

二十七年秋八月乙亥,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1]。嘉运攻碎叶城,吐火仙出战,败走,擒之于贺逻岭[2]。分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詧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潜引兵突入怛逻斯城,擒黑姓可汗尔微,遂入曳建城,取交河公主,悉收散发之民数万以与拔汗那王,威震西陲[3]

【注文】

[1]二十七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

[2]贺逻岭: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北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南之昆格山。

[3]夫蒙灵詧(chá)(?—756年):同州(治冯翊,今陕西大荔)、蒲州(治河东,今永济西南蒲州镇)一带人,羌族,夫蒙氏,唐朝大将。  阿悉烂达干:拔汗那王。  曳建城:在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西北。  取:通“娶”。娶妻。  陲(chuí):边疆。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秋八月乙亥(十五日),碛西节度使盖嘉运活捉突骑施可汗吐火仙。盖嘉运进攻碎叶城,吐火仙出战,战败逃走,在贺逻岭被捉住。盖嘉运又分别派遣疏勒镇守使夫蒙灵詧与拔汗那王阿悉烂达干暗中带兵冲入怛逻斯城,活捉黑姓可汗尔微,于是进入曳建城,娶交河公主,俘虏了那些散发的民众数万,把他们全部交给拔汗那王,军威震动西部边疆。

【原文】

九月戊午,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诸部先隶突骑施者皆帅众内附,仍请徙居安西管内。

【译文】

九月戊午(二十九日),处木昆、鼠尼施、弓月等各部先前隶属于突骑施的,都带着部众内附,请求把他们迁移到安西都护府管辖区以内居住。

【原文】

二十八年春三月甲寅,盖嘉运入献捷[1]。上赦吐火仙罪,以为左金吾大将军[2]。嘉运请立阿史那怀道之子昕为十姓可汗,从之。夏四月辛未,以昕妻李氏为交河公主[3]

【注文】

[1]捷(jié):胜利。

[2]左金吾大将军:与右金吾卫大将军同。右金吾卫大将军即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右候卫、右金吾卫而置。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管辖所有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cì)飞番上,正三品。唐德宗时改居上将军之下。

[3]昕(xīn):即阿史那昕(?—742年),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怀道之子。公元739年,唐朝碛西节度使盖嘉运率唐军助突骑施黄姓部落莫贺达干,消灭了黑姓二可汗——杀尔微特勤,俘吐火仙。公元740年,册拜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四月,又册拜了阿史那昕妻李氏为交河公主。莫贺达干大怒,率部叛唐。唐朝只是册立莫贺达干为突骑施一部可汗,而不是十姓可汗。天宝元年(742年)四月,唐朝护送阿史那昕赴碎叶川西,至俱兰城受到莫贺达干攻击,阿史那昕被杀,西突厥阿史那王朝完全灭亡。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三月甲寅(二十八日),盖嘉运入朝献俘报捷。唐玄宗赦免吐火仙的罪过,任命他为左金吾大将军。盖嘉运请求立阿史那怀道的儿子阿史那昕为十姓可汗,唐玄宗听从他的请求。夏四月辛未(十五日),封阿史那昕的妻子李氏为交河公主。

【原文】

冬十一月,突骑施莫贺达干闻阿史那昕为可汗,怒曰:“首诛苏禄,我之谋也[1]。今立史昕,何以赏我[2]!”遂帅诸部叛[3]​‍‌‍​‍‌‍‌‍​‍​‍‌‍​‍‌‍​‍​‍‌‍​‍‌​‍​‍​‍‌‍​‍​‍​‍‌‍‌‍‌‍‌‍​‍‌‍​‍​​‍​‍​‍​‍​‍​‍​‍‌‍​‍‌‍​‍‌‍‌‍‌‍​。上乃立莫贺达干为可汗,使统突骑施之众,命盖嘉运招谕之[4]。十二月乙卯,莫贺达干降。

【注文】

[1]谋:计划,计策,主意。

[2]何以:用什么。

[3]遂:于是。

[4]统:主管;率领。

【译文】

冬十一月,突骑施莫贺达干听说阿史那昕为可汗,大怒,说:“开始诛杀苏禄,是我的主意。如今却封立阿史那昕,用什么来奖赏我?”于是率领所属各部落反叛,唐玄宗才立莫贺达干为可汗,让他统领突骑施的部众,命令盖嘉运招抚晓谕他。十二月乙卯(二十七日),莫贺达干投降。

【原文】

天宝元年夏四月,上发兵纳十姓可汗阿史那昕于突骑施,至俱兰城,为莫贺达干所杀[1]。突骑施大纛官都摩度来降,六月乙未,册都摩度为三姓叶护。

【注文】

[1]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十五年,从天宝元年(742年)正月至天宝十五年(756年)七月。  俱兰城:今阿富汗东北境。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夏四月,唐玄宗征发兵马在突骑施接纳十姓可汗阿史那昕,到达俱兰城,阿史那昕被莫贺达干杀死。突骑施大纛(dào)官都摩度来投降,六月乙未(二十二日),唐朝册封都摩度为三姓叶护。

【原文】

三载夏五月,河西节度使夫蒙灵詧讨突骑施莫贺达干,斩之,更请立黑姓伊里底密施骨咄禄毗伽[1]。六月甲辰,册拜骨咄禄毗伽为十姓可汗。

【注文】

[1]三载: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改“年”为“载”,原因为政治上效法尧舜(唐虞时代将载用于年名)及与道教神秘事件——老君赐灵符有关。

【译文】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夏五月,唐河西节度使夫蒙灵詧讨伐突骑施莫贺达干,把他斩首,另请求立黑姓伊里底密施骨咄禄毗伽。六月甲辰(十二日),唐玄宗册封骨咄禄毗伽为十姓可汗。

【原文】

八载秋七月,册突骑施移拨为十姓可汗[1]

【注文】

[1]移拨:唐玄宗时突骑施十姓可汗。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秋七月,唐册封突骑施移拨为十姓可汗。

【原文】

十二载秋九月甲辰,以突骑施黑姓可汗登里伊罗密施为突骑施可汗[1]

【注文】

[1]登里伊罗密施:唐玄宗时突骑施可汗。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秋九月甲辰(初六日),册封突骑施黑姓可汗登里伊罗密施为突骑施可汗。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