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唐平奚契丹

唐平奚契丹

唐平奚契丹【内容提要】《唐平奚契丹》叙述了唐太宗贞观以后,唐与奚、契丹友好交往与战争的历史过程​‍‌‍​‍‌‍‌‍​‍​‍‌‍​‍‌‍​‍​‍‌‍​‍‌​‍​‍​‍‌‍​‍​‍​‍‌‍‌‍‌‍‌‍​‍‌‍​‍​​‍​‍​‍​‍​‍​‍​‍‌‍​‍‌‍​‍‌‍‌‍‌‍​。奚、契丹都是中国东北境内的游牧民族,居住在辽河上游和滦河流域​‍‌‍​‍‌‍‌‍​‍​...

唐平奚契丹

【内容提要】

《唐平奚契丹》叙述了唐太宗贞观以后,唐与奚、契丹友好交往与战争的历史过程​‍‌‍​‍‌‍‌‍​‍​‍‌‍​‍‌‍​‍​‍‌‍​‍‌​‍​‍​‍‌‍​‍​‍​‍‌‍‌‍‌‍‌‍​‍‌‍​‍​​‍​‍​‍​‍​‍​‍​‍‌‍​‍‌‍​‍‌‍‌‍‌‍​。

奚、契丹都是中国东北境内的游牧民族,居住在辽河上游和滦河流域​‍‌‍​‍‌‍‌‍​‍​‍‌‍​‍‌‍​‍​‍‌‍​‍‌​‍​‍​‍‌‍​‍​‍​‍‌‍‌‍‌‍‌‍​‍‌‍​‍​​‍​‍​‍​‍​‍​‍​‍‌‍​‍‌‍​‍‌‍‌‍‌‍​。契丹酋长摩会,在唐玄宗贞观年间曾率部来降​‍‌‍​‍‌‍‌‍​‍​‍‌‍​‍‌‍​‍​‍‌‍​‍‌​‍​‍​‍‌‍​‍​‍​‍‌‍‌‍‌‍‌‍​‍‌‍​‍​​‍​‍​‍​‍​‍​‍​‍‌‍​‍‌‍​‍‌‍‌‍‌‍​。贞观后期,奚、契丹酋长都请求内附,唐在其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饶乐都督府,以契丹酋长、奚酋长分别为松漠、饶乐都督,并赐姓李氏。唐高宗时,奚、契丹反叛,高宗任命崔余庆等人讨伐他们。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夏,契丹松漠府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造反,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朝廷派曹仁师、张玄遇、李多祚等人讨伐叛军。又任命梁王武三思率军以防备契丹,把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突厥首领默啜请求做太后的儿子,为唐朝讨伐契丹。突厥俘获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及儿女后离开。朝廷又起用狄仁杰为魏州刺史防备契丹。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冬,朝廷派遣薛讷防备契丹,薛讷镇守幽州二十多年,敌人不敢侵犯。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秋,契丹李失活、奚族李大酺(pú)率领众部来归降。开元五年(717年),奚、契丹归附后,朝廷恢复修建营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败契丹,天宝四载(745)安禄山多次侵扰奚、契丹,打败了他们。天宝十四载(755年)夏四月,安禄山上奏平定了奚、契丹。之后,这两个少数民族归顺唐朝,聘使往来不绝,奚、契丹贵族有的入仕于唐。

唐与奚、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战争,是唐朝整个安边之战的一部分。在周边作战对象多,战线广,各民族关系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这两个少数民族的归顺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原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夏四月丙申,契丹酋长帅其部落来降[1]

【注文】

[1]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  契丹:古族名,古国名。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  酋长:部落首领。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夏四月丙申(二十日),契丹酋长率领他的部落前来投降。

【原文】

四年[1]。突厥既亡,营州都督薛万淑遣契丹酋长贪没折说谕东北诸夷,奚、霫、室韦等十余部皆内附[2]。万淑,万均之兄也[3]

【注文】

[1]四年:指唐太宗贞观四年,即公元630年。

[2]突厥: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最先生活在咸海西边,后东走至叶尼塞河南方,初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公元6世纪时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公元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今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里海),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公元630、公元658年,东西突厥先后归属唐朝。  营州:北魏置,治所在龙城县(今辽宁朝阳)。辖境相当于今辽宁西南部大、小凌河、六股河、女儿河流域一带。  都督:古代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作为监督军队的官职,魏晋之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薛万淑(生卒年不详):唐朝武将,本敦煌人,后徙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薛世雄之子,薛万均和薛万彻的哥哥,也以战功闻名。历任右领军将军、梁郡公、畅武道行军总管。公元630年,东突厥灭亡后,营州都督薛万淑派契丹族首领贪没折游说东北各少数族,奚、霫、室韦等十几个部族先后归顺唐朝。  贪没折(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契丹酋长​‍‌‍​‍‌‍‌‍​‍​‍‌‍​‍‌‍​‍​‍‌‍​‍‌​‍​‍​‍‌‍​‍​‍​‍‌‍‌‍‌‍‌‍​‍‌‍​‍​​‍​‍​‍​‍​‍​‍​‍‌‍​‍‌‍​‍‌‍‌‍‌‍​。  说(shuì)谕:劝说。  夷:指少数民族。  奚(xī):古族名。南北朝时自号库莫奚,隋唐简称为奚。与契丹同源,或谓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首领可度者率众归唐,唐置饶乐都督府。  霫(xí):古族名,一说匈奴的别种,隋唐时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至唐朝贡。后迁于潢水以南,并于奚。  室韦:亦称“失韦”。古族名。北魏始有记载,分布在今嫩江流域及黑龙江流域南北岸。

[3]万均:薛万均(?—641年),唐朝将领。本敦煌人,后徙京兆咸阳(今陕西咸阳),隋朝名将薛世雄之子。隋炀帝大业末年与弟薛万彻居幽州,后随罗艺归唐,授为上柱国、永安郡公。唐太宗贞观年间,随柴绍讨梁师都,任行军副总管,击走突厥,升任左屯卫将军。贞观八年(634年),随李靖讨吐谷浑,任行军副总管,升左屯卫大将军。贞观十三年(639年),与侯君集击高昌,进封潞国公。贞观十五年(641年),坐事下狱,忧愤而死,后陪葬昭陵。

【译文】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突厥亡国后,营州都督薛万淑派遣契丹酋长贪没折劝说东北各少数民族奚、霫、室韦等十几个部落先后归附唐朝。薛万淑是薛万均的哥哥。

【原文】

二十二年夏四月己未,契丹辱纥主曲据帅众内附,以其地置玄州,以曲据为刺史,隶营州都督府[1]。冬十一月庚子,契丹帅窋哥、奚帅可度者并帅所部内属,以契丹部为松漠府,以窋哥为都督[2]。又以其别帅达稽等部为峭落等九州,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3]。以奚部为饶乐府,以可度者为都督[4]。又以其别帅阿会等部为弱水等五州,亦各以其辱纥主为刺史[5]。辛丑,置东夷校尉官于营州[6]

【注文】

[1]辱纥主:唐朝初年契丹部落之一。  曲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契丹大首领。隋文帝时曲据内附,此是再次内附。  玄州:唐羁縻州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以契丹辱纥主曲据部落置。初属营州,后属幽州。今天津市蓟(jì)县。  刺史:古代职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起了积极的作用。王莽称帝时期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隋文帝撤销郡,州长官除雍州牧外,均为刺史名。隋炀帝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又设司隶台,掌巡察,正六品,巡察各地,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的刺史相同。唐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  都督府:唐王朝在重要地区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都督源于东汉初年临时设置的督军御史。曹魏文帝时都督设置制度化,后周改都督为总管。隋制从周,唐初沿袭隋制,也称总管。在唐初统一战争中,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于各要地设总管府。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

[2]帅:地方长官,统帅​‍‌‍​‍‌‍‌‍​‍​‍‌‍​‍‌‍​‍​‍‌‍​‍‌​‍​‍​‍‌‍​‍​‍​‍‌‍‌‍‌‍‌‍​‍‌‍​‍​​‍​‍​‍​‍​‍​‍​‍‌‍​‍‌‍​‍‌‍‌‍‌‍​。  窋(kū)哥(生卒年不详):即大贺窋哥。契丹大贺氏早期的酋长,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封他为左武卫将军。公元648年,窋哥率领所部内属唐朝。唐太宗以契丹部为松漠都督府,以窋哥为都督,窋哥是第一任松漠都督。  可度者(生卒年不详):奚部酋长。归附唐朝后赐姓李,官至右监门大将军。  松漠府:唐羁縻府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契丹部落置,属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林西县,辖地相当于今辽河上游,西拉木河(即湟水)、老哈河一带。

[3]达稽(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契丹将领。  峭落等九州:唐羁縻州。指峭落州、弹汗州、无逢州、羽陵州、日连州、徒河州、万丹州、匹黎州、赤山州九州。隶属于松漠府的契丹八部九州,散布于今辽河上游地带。

[4]饶乐府:唐羁縻府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奚部置,属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西老哈河北。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及滦河中上游地区。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契丹叛后,废。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复置,唐末被契丹兼并。

[5]阿会(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契丹将领。  弱水等五州:羁縻州。指弱水州、祁黎州、洛瑰州、太鲁州、渴野州五州。隶于饶乐府的奚五州,今西喇木伦河流域。

[6]东夷校尉:古代武官名。三国魏置。主管东北及华北东北部鲜卑慕容部、段部、宇文部、高丽等少数民族事务。隋唐沿袭。后来逐渐演变为高句丽国王的头衔之一。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夏四月己未(初九日),契丹首领曲据率领部众归附唐朝,唐在其地设置玄州,任命曲据为刺史,隶属于营州都督府。冬十一月庚子(二十三日),契丹将领窋哥、奚族将领可度者一同率领部落内附,唐朝把契丹部落改为松漠府,任命窋哥为都督。又以他的另外一个将领达稽等人所统辖的地方设置为峭落等九个州,由各部落的首领为刺史。把奚族本部为饶乐府,任命可度者为都督。又把奚族另一个首领阿会等部落设置为弱水等五个州,也以各部落的首领任州刺史。辛丑(二十四日),在营州设置东夷校尉。

【原文】

高宗显庆五年夏四月戊辰(1),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陁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合珠并为冷岍道行军总管,各将所部兵以讨叛奚,仍命尚书右丞崔余庆充使总护三部兵,奚寻遣使降[1]。更以枢宾等为沙砖道行军总管,以讨契丹,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送东都[2]

【注文】

[1]高宗:指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时太子李承乾被废,他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即显庆元年(656年)正月到显庆六年(661年)二月,为避讳唐中宗李显的名字,唐人追称显庆年号多称明庆,又作光庆。  定襄:地名,今山西定襄。  阿史德枢宾(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唐朝初年任定襄都督。  左武候将军:隋朝十二卫将军之一。与右武候将军为左右武候大将军副职,从三品。  延陁梯真(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朝廷大将,任左武候将军。  居延州:古地名,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北。  李合珠(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任居延州都督。  冷岍:即冷径山,潢水之南,黄龙之北。  行军总管:古代官名​‍‌‍​‍‌‍‌‍​‍​‍‌‍​‍‌‍​‍​‍‌‍​‍‌​‍​‍​‍‌‍​‍​‍​‍‌‍‌‍‌‍‌‍​‍‌‍​‍​​‍​‍​‍​‍​‍​‍​‍‌‍​‍‌‍​‍‌‍‌‍‌‍​。北周置,在战时临时任命,在重大军事行动中,隶属于行军大元帅。隋、唐行沿袭,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出征时则称行军大总管。  尚书:古代官名。战国时亦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汉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地位渐高。隋唐因袭,为六部长官,正三品。  崔余庆(生卒年不详):唐朝大臣。唐高宗显庆初,为定襄道都督府司马。显庆六年(661年),迁尚书右丞,征讨奚等民族。

[2]更(gèng):另外。  阿卜固:即大贺阿卜固,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唐高宗时他和奚族一起骚扰边境地区。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被唐军讨伐,将其擒拿。  东都:指洛阳,今河南洛阳。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夏四月戊辰日,任命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左武候将军延陁梯真、居延州都督李合珠一同为冷岍道行军总管,各自率领所属部队讨伐反叛的奚族,还任命尚书右丞崔余庆充当使者总领三支部队,奚族反叛者不久就派使者请求投降。另外任命阿史德枢宾等人为沙砖道行军总管,讨伐契丹,生擒契丹松漠都督阿卜固,把他押送到东都洛阳。

【原文】

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1]。尽忠,万荣之妹夫也,皆居于营州城侧[2]。文翙刚愎,契丹饥,不加赈给,视酋长如奴仆,故二人怨而反[3]。乙丑,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之[4]。秋七月辛亥,以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副之,以备契丹[5]。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6]。尽忠寻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以万荣为前锋,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数万,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军张九节击却之[7]

【注文】

[1]则天皇后:指武则天(624—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退位。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万岁通天:武则天年号,万岁通天元年,即696年。  李尽忠(?—696年):唐朝时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军事统帅,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公元696年,他和契丹孙万荣反抗武周,同年病死。  归诚州:唐羁縻州之一,唐太宗以归附的契丹部落置,今内蒙古巴林右旗一带。  孙万荣(?—697年):唐时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军事统帅。武周时起兵反抗后被杀。  赵文翙(huì)(?—696年):武周时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管理奚和契丹。在契丹饥荒时,他不赈济灾民,引起了契丹人的怨恨。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被契丹人杀死。

[2]居:驻扎。

[3]饥:饥荒。  反:反叛。

[4]左鹰扬卫将军:左右鹰扬卫,为唐府兵十六卫之二,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左右武卫为左右鹰扬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为唐朝时卫将军之一。  曹仁师(生卒年不详):武周朝廷将领,任左鹰扬卫将军。  金吾卫:古代武官名。隋有左右武候,皇帝出行时,日夜巡察,负责警戒任务。隋炀帝改为左右候卫。唐高宗龙朔年间,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与其他各卫相同,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  张玄遇(生卒年不详):武周时朝廷将领,任金吾卫将军。  左威卫:隋唐时期府兵制之下设置的将军名号之一​‍‌‍​‍‌‍‌‍​‍​‍‌‍​‍‌‍​‍​‍‌‍​‍‌​‍​‍​‍‌‍​‍​‍​‍‌‍‌‍‌‍‌‍​‍‌‍​‍​​‍​‍​‍​‍​‍​‍​‍‌‍​‍‌‍​‍‌‍‌‍‌‍​。  李多祚(zuò)(654—707年):唐朝将领,靺鞨族。以军功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先后掌握禁兵、北门宿卫二十余年。曾两次参与李武之间的斗争:第一次是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生病期间,参与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剪除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让位于中宗;第二次是神龙三年(707年)七月,参与以太子李重俊为首发动的宫廷政变,杀了武三思父子及其党羽十余人。但李重俊不幸被拦阻于玄武门之外,士兵临阵倒戈,李多祚被杀。  司农少卿:古代官职名。北魏为“大司农少卿”的省称,北齐为司农寺的副官。唐朝沿置,主管农业等事宜,从四品上。  麻仁节(生卒年不详):武周时朝廷将领,任司农少卿。

[5]春官尚书:古代官名。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礼部为春官,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后来春官也成了礼部的代名词。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往来。  武三思(?—707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侄子。武则天临朝,拜夏官尚书,封梁王。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拜天子宾客。后进同中书门下三品,拜左散骑常侍。唐中宗时太子李重俊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发羽林兵将其杀死。  榆关:地名,今山海关。  安抚大使:古代官名。隋朝置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朝前期派大臣巡视经战争或受灾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大使或安抚使。  姚璹(shú)(632—705年):字令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高宗永徽中明经及第,任太子宫门郎,不久,迁至中书舍人。武后临朝称帝,历夏官侍郎,后因受其堂弟姚敬节反叛罪的牵连,贬为桂州(今广西桂林)长史。后再授检校天宫侍郎。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向武则天提出由宰相自撰《时政记》建议,得到准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进爵为伯,卒后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6]改:改称。

[7]旬日:十日。  檀州:古地名,今北京密云。  清边:古地名,檀州,今北京密云附近。  张九节(生卒年不详):武周时朝廷将领,任清边前军副总军。

【译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夏五月壬子(十二日),营州管辖的契丹松漠府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造反,攻陷营州,杀死营州都督赵文翙。李尽忠是孙万荣的妹夫,二人都率军驻扎在营州城旁边。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遇到饥荒,他不加赈济,还把契丹酋长当作奴仆,因此李、孙二人怨恨而反叛。乙丑(二十五日),朝廷派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位将领讨伐李、孙叛军。秋七月辛亥(十一日),任命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武三思的副手,以防备契丹。把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改孙万荣为孙万斩。李尽忠不久就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攻占土地,兵锋所向,攻无不克,十天时间军队增加到数万,又进军围攻檀州,被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退了。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攻唐示意图

【原文】

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唐兵大败[1]。先是,契丹破营州,获唐俘数百,囚之地牢,闻唐兵将至,使守牢霫绐之曰:“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2]。”既而契丹引出其俘,饲以糠粥,慰劳之曰:“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3]。”遂释之[4]。俘至幽州,具言其状,诸军闻之,争欲先入[5]。至黄獐谷,虏又遣老弱迎降,故遗老牛瘦马于道侧[6]。仁师等三军弃步卒将骑兵轻进,契丹设伏横击之,飞索以玄遇、仁节,获之,将卒死者填山谷,鲜有脱者[7]。契丹得军印,诈为牒,令玄遇等署之[8]。牒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云:“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9]​‍‌‍​‍‌‍‌‍​‍​‍‌‍​‍‌‍​‍​‍‌‍​‍‌​‍​‍​‍‌‍​‍​‍​‍‌‍‌‍‌‍‌‍​‍‌‍​‍​​‍​‍​‍​‍​‍​‍​‍‌‍​‍‌‍​‍‌‍‌‍‌‍​。”匪石等得牒,昼夜兼行,不遑寝食以赴之,士马疲弊,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10]

【注文】

[1]硖(xiá)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

[2]守牢霫(xī):看守地牢的霫族人。霫,古族民。唐时居住在潢水以北。  绐(dài):哄骗,欺骗。

[3]引出:放出。

[4]释:释放。

[5]幽州:古九州及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6]黄獐(zhāng)谷:地名,今河北迁安东西硖石谷内。

[7]将:率领。  轻进:轻装前进。  横(hèng):出乎意料地。  (tā):用绳索套住、捆住。

[8]牒:文书。  署:签名。

[9]燕匪石、宗怀昌(生卒年不详):武周时朝廷将领。  叙勋:陈述功勋。

[10]遑(huáng):闲暇,空闲。  寝食:休息吃饭。  中道:半路上。  邀:半路截击。

【译文】

八月丁酉(二十八日),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在硖石谷交战,唐军大败。在此之前,契丹攻破营州后,俘虏了数百唐军士兵,把他们囚禁在地牢里,听说唐军快来了,契丹人让看守牢房的霫族人欺骗俘虏们说:“我们的家属饥寒交迫,不能依靠自己存活下去,只等官军来了就会投降。”不久契丹放出俘虏,给他们糠粥吃,并且慰劳他们说:“我们养活你们吧没有粮食,杀了你们吧又不忍心,现在放你们离开。”于是释放了他们。这些被俘虏的士兵回到幽州,详细说了敌军的情况,各路军队听说了,争着想先攻入敌军。唐军到了黄獐谷,敌军又派老弱军民来迎接投降,故意把老牛瘦马遗弃在路旁。曹仁师等军队留下步兵率领骑兵轻装加速前进,契丹设置埋伏突然攻击唐军,用飞索把张玄遇、曹仁节套住,抓获了他们,死了的将士被填在山谷里,几乎没有逃脱的。契丹得到唐军的军印,就伪造公文,让张玄遇等签署。通知总管燕匪石、宗怀昌等说:“官军已打败贼军,你们如果不赶到营州,就要处死所有将领,士兵不记功。”燕匪石等接到公文,昼夜兼行,顾不上休息吃饭,赶赴营州,将士马匹都疲惫,契丹在半路上设伏拦截他们,唐军全军覆没。

【原文】

九月,制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1]。初令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以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充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契丹[2]。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上疏曰:“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色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3]。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4]。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贱奴,损国大体[5]。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6]。”

【注文】

[1]制:指帝王的诏令。  系囚:被囚禁的人。  士庶:指士族和庶族地主。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庶族又称“寒门”“寒族”。魏、晋、南北朝时不属于士族的家族,大多为普通中小地主。由于士族长期拥有政治特权,生活奢侈腐化,逐渐失去了统治能力,这时,庶族地主便以武职为升官阶梯,立了军功,掌握军权之后,进而取得了政权,这样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魏晋及南朝的朝代更替也是士族与庶族势力消长的过程。  直:通“值”。价值。

[2]武骑团兵:古代地方武装​‍‌‍​‍‌‍‌‍​‍​‍‌‍​‍‌‍​‍​‍‌‍​‍‌​‍​‍​‍‌‍​‍​‍​‍‌‍‌‍‌‍‌‍​‍‌‍​‍​​‍​‍​‍​‍​‍​‍​‍‌‍​‍‌‍​‍‌‍‌‍‌‍​。唐朝组织当地居民加以训练,以保卫家乡,抵御契丹。  同州: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武乡县(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荔、合阳、韩城、澄城、白水等。  武攸宜(生卒年不详):武则天的侄儿,在武则天称帝年间曾经讨伐过契丹,唐中宗复位前任右羽林大将军,控制禁军,中宗当政时被降为息国公。  右武威卫: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右骁卫改称,掌管宫禁宿卫。

[3]右拾遗:古代官名。拾遗,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分左、右,各二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左隶属门下省,右隶属中书省。  陈子昂(659—700年):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  色:种类,类别。

[4]比来:近来。  刑狱:刑罚案件。

[5]小孽(niè):小妖孽。  假:借。

[6]威示:向天下昭示威力。

【译文】

九月,武则天命令把全国的囚犯和官民的家奴中骁勇善战的,由官府出钱赎买,征发他们攻击契丹。朝廷开始命令山东靠近边境的各州设置武骑团兵,任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右武威卫大将军,担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契丹。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向皇帝上疏说:“皇帝诏令恩免天下罪人和招募各种家奴充军讨伐契丹,这是应急之策,不是天子之兵。况且近来刑狱案件减少,牢狱冷清,罪犯很少,家奴大多怯弱,不习惯征战和行军,纵使把他们募集起来,也不足以使用。何况当今天下忠臣勇士,被使用的不到万分之一,契丹是小妖孽,假如发布命令将要诛灭他们,也用不着赦免罪犯和卑贱的奴仆,这样做有损国家大体。我担心这种办法不能向天下昭示朝廷的威力。”

【原文】

凉州都督许钦明之兄钦寂为龙山军讨击[副]使,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1]。虏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2]。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朝夕,公但励兵谨守,以全忠节[3]。”虏杀之[4]

【注文】

[1]凉州:古地名,今甘肃武威。  许钦明(生卒年不详):唐时将领,以军功历任左玉钤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封盐山郡公。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凉州都督。  钦寂:许钦寂(生卒年不详),唐朝武将,唐初功臣许绍之子许钦明之兄。  龙山军:古代军镇名。龙山,即慕容氏和龙之山。  崇州:唐羁縻州之一。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分饶乐郡都督府置,处奚可汗部落,属营州都督。治昌黎县,今河北三河西南。

[2]安东:指安东都护府。唐六大都护府之一。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置,治所在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辖境西起辽河以东,吉林松花江和头道江西南,南及今朝鲜北部和西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移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徙治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又移治平州(今河北卢龙)。

[3]安东都护:即安东都护府长官。  裴玄珪(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武将,官至安东都护。  公:对人的尊称。

[4]虏:敌人。

【译文】

凉州都督许钦明的哥哥许钦寂当时是龙山军讨击副使,在崇州与契丹交战,战败,许钦寂被俘。敌军将要包围安东,命令许钦寂劝说自己管辖的没有被攻下的城池投降。安东都护裴玄珪正在城中,许钦寂对他说:“契丹狂贼必遭天殃,早晚会灭亡,您只要鼓励士兵,谨慎防守,保全忠节。”敌军因此杀了许钦寂​‍‌‍​‍‌‍‌‍​‍​‍‌‍​‍‌‍​‍​‍‌‍​‍‌​‍​‍​‍‌‍​‍​‍​‍‌‍‌‍‌‍‌‍​‍‌‍​‍​​‍​‍​‍​‍​‍​‍​‍‌‍​‍‌‍​‍‌‍‌‍‌‍​。

【原文】

突厥默啜请为太[后]子,为国讨契丹[1]。册授默啜左卫将军[2]。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3]。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4]。万荣收合余众,军势复振,遣别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5]。又攻瀛州,河北震动[6]。制起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7]。前刺史独孤思庄畏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缮修守备[8]。仁杰至,悉遣还农,曰:“贼犹在远,何烦如是[9]!万一贼来,吾自当之[10]。”百姓大悦[11]

【注文】

[1]默啜(chuò)(?—716年):一作墨啜。唐时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立,称阿波干可汗。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受封为迁善可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助唐平契丹,受封为立功报国可汗。又自唐取得河曲六州突厥降户及种子、农具、生铁等,势力日盛。自此屡扰唐境。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北征九姓勅勒,次年,在独乐河(土拉河)大破拔曳固部,负胜轻归,中途为拔曳固溃卒所杀。死后其子小可汗匐俱继位。

[2]册授:唐制,三品以上职事官、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在京师者,由皇帝亲自授册拜官,称册授。  左卫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三国魏元帝时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后沿置,隋初为十二卫中左卫的次官,隋炀帝时改为左翊卫将军,唐初复旧。统宫廷禁卫,从三品。

[3]乘间:乘机。

[4]妻子:妻子和儿女。

[5]骆务整(生卒年不详):原契丹李尽忠部将,后降唐朝。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大败契丹,授右武威卫将军。  何阿小(生卒年不详):为契丹孙万荣部将,杀人如麻,后为杨玄基所擒。  冀州:古地名,北魏治今河北冀州。  陆宝积(?—696年):唐武则天朝冀州刺史。

[6]瀛州:古州名。北魏分定、冀二州置,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博野以东,肃宁、泊头、沧州、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

[7]彭泽: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彭泽东南。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人,唐(武周)时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后,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被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转魏州刺史,武则天神功初年复相,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魏州:古州名。北周分相州置,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大名、馆陶、魏县,河南南乐、清丰、范县,山东冠县、莘县等。

[8]独孤思庄(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威州刺史,官至右金吾卫大将军。  猝(cù)至:突然到来。

[9]如是:像这样。

[10]当:挡住,抵挡。

[11]悦:高兴。

【译文】

突厥首领默啜请求做太后武则天的儿子,为唐朝讨伐契丹。于是朝廷册封他为左卫将军。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冬十月辛卯(二十二日),契丹李尽忠去世,孙万荣代替李尽忠统领他的部众​‍‌‍​‍‌‍‌‍​‍​‍‌‍​‍‌‍​‍​‍‌‍​‍‌​‍​‍​‍‌‍​‍​‍​‍‌‍‌‍‌‍‌‍​‍‌‍​‍​​‍​‍​‍​‍​‍​‍​‍‌‍​‍‌‍​‍‌‍‌‍‌‍​。突厥默啜乘机袭击松漠,俘获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及儿女后离开。孙万荣收集残余部众,军队势力又振作起来,派另一个部落的统帅骆务整、何阿小为前锋,攻陷冀州,杀了刺史陆宝积,屠杀官吏百姓数千人。又进攻瀛州,黄河以北为之震动。朝廷下令起用彭泽令狄仁杰为魏州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突然到来,把百姓全部驱赶进城内,修缮守备。狄仁杰到了以后,让百姓全部回到农耕上去,说:“契丹军还在远方,何必这样劳烦百姓!万一敌人到来了,我自能抵挡。”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

时契丹入寇,军书填委,夏官郎中硖石姚元崇剖析如流,皆有条理,太后奇之,擢为夏官侍郎[1]

【注文】

[1]填委:诸事纷集的意思。  夏官郎中: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兵部侍郎的改称。  硖石:指硖石县。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改崤县置,属陕州。治所在硖石坞,今河南陕县东南。  姚元崇(650—721年):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

【译文】

当时契丹入侵,军事文书纷至沓来堆积很多,夏官郎中硖石人姚元崇解剖分析迅速,井井有条,太后认为他是个奇才,擢升他为夏官侍郎。

【原文】

神功元年春三月戊申,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将兵十七万与孙万荣战于东硖石谷,唐兵大败,孝杰死之[1]。孝杰遇契丹,帅精兵为前锋,力战,契丹引退[2]。孝杰追之,行背悬崖,契丹回兵薄之,宏晖先遁,孝杰坠崖死,将士死亡殆尽[3]。管记洛阳张说驰奏其事,太后赠孝杰官爵,遣使斩宏晖以徇[4]。使者未至,宏晖以立功得免[5]。武攸宜军渔阳,闻孝杰等败没,军中震恐,不敢进[6]。契丹乘胜寇幽州,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攸宜遣将击之,不克[7]

【注文】

[1]神功: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神功元年,即697年。  王孝杰(?—697年):京兆新丰(今陕西潼关东北)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从军入伍,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收复安西四镇。公元694年,在青海湖附近大败西突厥,因功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公元696年,任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出击吐蕃,兵败免为庶人。公元697年,任清边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契丹可汗,孤军深入,全军覆灭,坠谷而死。赠夏官尚书、耿国公。唐玄宗开元中,赠特进。  苏宏晖(生卒年不详):武周时任左羽林将军,在清边道总管王孝杰麾下效力,东硖石谷之战由于苏宏晖惧敌逃遁,导致王孝杰战死,唐军大败,武则天闻讯大怒,派使者到阵前斩杀苏宏晖,使者未到,苏宏晖又因为立了军功而得以赦免。  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

[2]力战:奋力勇战。

[3]薄:迫近,逼近。  遁:逃跑。

[4]管记:古代职官名。南朝梁、陈及北齐东宫、相府、王府等僚属,掌文书,常以文学之士担任。  张说(yuè)(667—73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武周时授太子校书,官至凤阁舍人。唐睿宗朝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唐玄宗朝任首席宰相。卒,谥号“文贞”。  驰奏:疾驰奏报。  徇:示众。

[5]免:免罪​‍‌‍​‍‌‍‌‍​‍​‍‌‍​‍‌‍​‍​‍‌‍​‍‌​‍​‍​‍‌‍​‍​‍​‍‌‍‌‍‌‍‌‍​‍‌‍​‍​​‍​‍​‍​‍​‍​‍​‍‌‍​‍‌‍​‍‌‍‌‍‌‍​。

[6]渔阳:古郡名,治今北京密云西南。

[7]克:攻克。

【译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春三月戊申(十二日),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军队与孙万荣在东硖石谷交战,唐兵大败,王孝杰战死。王孝杰与契丹军相遇,率领精兵为前锋,拼力战斗,契丹撤军。王孝杰追击,追到悬崖边,契丹调转军队逼近他,苏宏晖却先逃跑,王孝杰坠入悬崖而死,将士也大都死亡。军中管记洛阳人张说飞马京城奏报此事,太后追赠王孝杰官爵,派使者斩苏宏晖以示众。使者还没到,苏宏晖立了军功得以免除死罪。武攸宜在渔阳驻扎,听说王孝杰全军覆没,军中震惊恐惧,不敢进攻。契丹乘胜进攻幽州,攻陷城镇,抢掠官吏和百姓,武攸宜派将领率军攻击,没有能攻克。

【原文】

夏四月癸未,以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将兵击契丹[1]。五月癸卯,又以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将兵二十万击契丹[2]

【注文】

[1]武懿宗(641—706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武懿宗被封为河内郡王,之后迁济州长史、左金吾大将军。武懿宗性情残暴,善于诬陷别人,加之其身材短小,腰背弯曲,相貌丑陋,为时人所不齿。  何迦密(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将领,任右豹韬卫将军。

[2]娄师德(630—699年):唐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进士出身。唐高宗时为监察御史。后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突厥进犯,任天兵军大总管讨伐突厥。公元699年,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沙吒忠义(?—707年):唐武则天朝将领,任右武威卫将军。

【译文】

夏四月癸未(十八日),朝廷任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攻击契丹。五月癸卯(初八日),朝廷又任命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军总管,率军二十万攻击契丹。

【原文】

六月,武懿宗军至赵州,闻契丹将骆务整数千骑将至冀州,懿宗惧,欲南遁[1]。或曰:“虏无辎重,以抄掠为资,若按兵拒守,势必离散,从而击之,可有大功[2]。”懿宗不从,退据相州,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3]

【注文】

[1]赵州:古地名,治今河北赵县。  遁:逃跑。

[2]或:有人。

[3]相州:古州名。北魏分冀州置,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唐朝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成安、广平和魏县西南部,河南安阳、林州、汤阴、内黄等市县及濮阳西南部地。

【译文】

六月,武懿宗率军到达赵州,听说契丹将领骆务整的几千骑兵将要到达冀州,武懿宗害怕,想向南逃跑。有人说:“敌军没有辎重,把抢掠的物资当作军队供给,如果我们按兵不动,坚守抵抗,敌人势必离散,我军再乘机出击,可获得大功。”武懿宗不听,便退兵占据守卫相州,丢弃了很多军用物资和武器装备,于是契丹屠戮了赵州。

【原文】

甲午,孙万荣为奴所杀。万荣之破王孝杰也,于柳城西北四百里依险筑城,留其老弱妇女,所获器仗资财使妹夫乙冤羽守之,引精兵寇幽州[1]。恐突厥默啜袭其后,遣五人至黑沙,语默啜曰:“我已破王孝杰百万之众,唐人破胆,请与可汗乘胜共取幽州[2]。”三人先至,默啜喜,赐以绯袍[3]。二人后至,默啜怒其稽缓,将杀之[4]。二人曰:“请一言而死[5]。”默啜问其故,二人以契丹之情告[6]。默啜乃杀前三人,而赐二人绯,使为乡导,发兵取契丹新城,杀所获凉州都督许钦明以祭天[7]。围新城三日,克之,尽俘以归[8]。使乙冤羽驰报万荣[9]。时万荣方与唐兵相持,军中闻之,恟惧[10]。奚人叛万荣,神兵道总管杨玄基击其前,奚兵击其后,获其将何阿小[11]。万荣军大溃,帅轻骑数千东走[12]。前军总管张九节遣兵邀之于道,万荣穷蹙,与其奴逃至潞水东,息于林下,叹曰:“今欲归唐,罪已大[13]。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14]​‍‌‍​‍‌‍‌‍​‍​‍‌‍​‍‌‍​‍​‍‌‍​‍‌​‍​‍​‍‌‍​‍​‍​‍‌‍‌‍‌‍‌‍​‍‌‍​‍​​‍​‍​‍​‍​‍​‍​‍‌‍​‍‌‍​‍‌‍‌‍‌‍​。将安之乎[15]?”奴斩其首以降,枭之四方馆门[16]。其余众及奚、霫皆降于突厥[17]

【注文】

[1]柳城:指柳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龙山县置,为营州治,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西南。唐末废。  乙冤羽(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活动于唐武则天朝。

[2]黑沙:突厥汗庭,今址不详。

[3]绯袍:古代四五品朝官的红色品服。

[4]稽缓:迟缓。

[5]一言:说一句话。

[6]情:情况。

[7]乡导:向导,引路的人。乡,通“向”。  杀所获凉州都督许钦明以祭天: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许钦明为契丹所俘。

[8]克:攻克。

[9]驰报:飞马报告。

[10]恟(xiōng):忧恐。

[11]杨玄基(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神兵道总管。

[12]大溃:大败。

[13]穷蹙(cù):窘迫,困厄。  潞水:即潞河,今北京通州北运河。

[14]新罗:朝鲜半岛国家之一。公元503年定国号为“新罗”。新罗最初由辰韩朴氏家族的朴赫居世居西干创建。公元660年和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公元670年到676年唐朝新罗战争后,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称为统一新罗。公元9世纪末期,统一新罗分裂成“后三国”。

[15]安:哪里。

[16]枭(xiāo):斩首示众。  四方馆:后魏置,梁武帝至隋炀帝时,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以待四方宾客,各掌方国及互市等事宜。唐四方馆隶属于中书省。此处指东都四方馆。

[17]降:投降。

【译文】

六月甲午(三十日),孙万荣被奴仆杀死。孙万荣打败王孝杰以后,在柳城西北四百里的地方依托险要地形修筑城池,把老弱病残和妇女留下,把缴获的兵器和物资交给妹夫乙冤羽看守,自己率领精兵进犯幽州。孙万荣害怕突厥默啜偷袭其后方,派遣五个人到黑沙,告诉默啜说:“我已打败王孝杰数百万军队,唐军已被吓破胆,请让我们一起乘胜攻取幽州。”其中有三个人先到,默啜很高兴,赐给他们绯袍。其余两人后到,默啜恼怒他们迟缓,要杀死他们。二人说:“请允许我们说一句话再死。”默啜问他们缘故,二人把契丹的情况告诉了默啜。默啜于是杀了前面三个人,而赏赐给后二人绯袍,让他们做向导,发兵攻取契丹的新城,杀了抓获的凉州都督许钦明以祭天。突厥围攻契丹的新城三天,破城后俘获城中的人而返回。让乙冤羽飞马报告孙万荣。当时孙万荣与唐军正相持不下,孙万荣的军队听说新城失守的消息后,忧虑害怕。奚族人也反叛了孙万荣,神兵道总管杨玄基攻击孙万荣的前方,奚族军队攻击他的后方,抓获他的将领何阿小。孙万荣的军队大败,他率领数千轻骑向东逃跑。前军总管张九节在半路上截击孙万荣,孙万荣走投无路与他的奴仆逃到潞水以东,在林中休息,长叹道:“现在想归附唐朝,罪过已很大,归附突厥也是死,归顺新罗也是死。往哪里去呢?”孙万荣的奴仆斩了孙万荣的人头向唐朝投降,朝廷把孙万荣的首级高悬在四方馆门前示众。他的部众及奚、霫都投降突厥。

【原文】

辛卯,制以契丹初平,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1]​‍‌‍​‍‌‍‌‍​‍​‍‌‍​‍‌‍​‍​‍‌‍​‍‌​‍​‍​‍‌‍​‍​‍​‍‌‍‌‍‌‍‌‍​‍‌‍​‍​​‍​‍​‍​‍​‍​‍​‍‌‍​‍‌‍​‍‌‍‌‍‌‍​。懿宗所至残酷,民有为契丹所胁从复来归者,懿宗皆以为反,生刳取其胆[2]。先是,何阿小嗜杀人,河北人为之语曰:“唯此两何,杀人最多[3]。”

【注文】

[1]初平:刚刚平定。

[2]刳(kū):剖开。

[3]两何:指何阿小和河内王武懿宗。

【译文】

六月辛卯(二十七日),因为刚刚平定契丹,朝廷任命河内王武懿宗、娄师德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别到黄河以北的各道安抚。武懿宗所到之处,极为残酷,有曾经被契丹胁迫而又归降的百姓,武懿宗都认为他们是反叛,活活地剖腹取胆。在此之前,何阿小嗜好杀人,因此河北的人都说:“唯有这两何,杀人最多。”

【原文】

秋七月庚午(2),武攸宜自幽州凯旋[1]。武懿宗奏河北百姓从贼者请尽族之,左拾遗王求礼庭折之曰:“此属素无武备,力不胜贼,苟从之以求生,岂有叛国之心[2]!懿宗拥强兵数十万,望风退走,贼徒滋蔓,又欲移罪于草野诖误之人,为臣不忠,请先斩懿宗以谢河北[3]。”懿宗不能对[4]。司刑卿杜景俭亦奏:“此皆胁从之人,请悉原之[5]。”太后从之[6]

【注文】

[1]凯旋:泛指被派出去的军队、组织、机构或人圆满地完成所指派的任务后载誉归来。

[2]族:灭族。古代的一种刑罚,一人有罪,灭三族或九族。  左拾遗:唐代谏官名。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置左右拾遗分属门下、中书两省,职掌与左右补阙相同,同掌供奉讽谏、荐举人才,位从八品上。  王求礼(?—706年):唐许州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武周时为左拾遗,迁监察御史,性格刚正,无所畏避。  庭折:在庭殿当面驳斥别人。

[3]诖(guà)误:耽误。

[4]对:应对。

[5]司刑卿:即大理卿。掌邦国折狱详刑之事。北齐置一人,三品。唐朝从三品,曾改名详刑正卿、司刑卿。  杜景俭(?—700年):唐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唐时任殿中侍御史,益州录事参军。武则天天授年间,迁洛州司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6]从:听从。

【译文】

秋七月庚午日,武攸宜从幽州凯旋。武懿宗奏请把黄河以北以前跟从契丹的百姓全部灭族,左拾遗王求礼在朝廷当面驳斥他说:“这些人向来没有武器装备,力量不能战胜敌军,苟且顺从敌人以求活命,哪有叛国之心!武懿宗拥有强兵数十万,却望风而跑,所以使敌人势力越发蔓延,他又想把罪过转移到乡村被连累的人身上,是做臣子的不忠,请求先斩了武懿宗以向黄河以北的人民谢罪。”武懿宗哑口无言。司刑卿杜景俭也上奏:“这些百姓都是被胁迫随从的人,请求全部原谅他们。”太后听从他的意见。

【原文】

久视元年[1]。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舞槊,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2]。黄獐之战,张玄遇、麻仁节皆为所[3]。又有骆务整者,亦为契丹将,屡败唐兵[4]。及孙万荣死,二人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5]。狄仁杰曰:“楷固等并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皆为我用矣[6]。”奏请赦之[7]。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8]!”太后用其言,赦之[9]。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10]。秋七月,献俘于含枢殿[11]。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12]。召公卿合宴,举觞属仁杰曰:“公之功也[13]。”将赏之,对曰:“此乃陛下威灵,将帅尽力,臣何功之有[14]!”固辞不受[15]

【注文】

[1]久视: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久视元年即公元700年​‍‌‍​‍‌‍‌‍​‍​‍‌‍​‍‌‍​‍​‍‌‍​‍‌​‍​‍​‍‌‍​‍​‍​‍‌‍‌‍‌‍‌‍​‍‌‍​‍​​‍​‍​‍​‍​‍​‍​‍‌‍​‍‌‍​‍‌‍‌‍‌‍​。

[2]李楷固(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时代的契丹族将领。公元697年,李楷固投降武周,得到武则天重用,李楷固平定了反周的契丹人。公元700年,武则天封李楷固为燕国公,赐姓武。  槊(shuò):古代兵器,即柄较长的矛。  陈(zhèn):通“阵”。古时两军交战时的战斗队列。  鹘:鸟类的一种,性情凶猛,善于袭击其他鸟类。

[3]黄獐之战:亦称“黄獐谷之战”,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首领李尽忠举兵反唐,在西硖石黄獐谷(今河北迁安东北)大败唐军的一次伏击战。

[4]败:打败。

[5]有司:有关部门。

[6]德:恩德。

[7]赦:赦免。

[8]身:自己,自身。

[9]用:采用。

[10]悉:全部。

[11]俘:俘虏。  含枢殿:位于唐东都上阳宫内,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

[12]赐:赏赐。

[13]觞:古时喝酒用的器具。

[14]陛(bì)下:对君主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来称皇帝。陛,为宫殿台阶。

[15]受:接受。

【译文】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当初,契丹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绳索,还善于骑射、舞槊,每当冲锋陷阵时,就像鹰冲入乌鸦群,所向披靡。黄獐谷一战,张玄遇、麻仁节都被他用绳索套住。又有一个叫骆务整的人,也是契丹将领,多次打败唐军。等到孙万荣败死后,这两个人都来投降,有关官员责备他们来得太迟,奏请对他们处以灭族刑罚。狄仁杰说:“楷固等人都骁勇无与伦比,既能尽力于以前他所奉事的主人,也一定能尽力于我朝,如果用恩德安抚他们,他们都会为我们所用。”奏请赦免了他们。和狄仁杰亲近的人都劝他不要上奏,狄仁杰说:“假如对国有利,就不必考虑自己的安危。”太后听从了他的话,赦免了这两个人。狄仁杰又请朝廷给他们两人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骆务整为右威武卫将军,命二人率军进攻契丹的残余力量,全部平定了。秋七月,李楷固、骆务整在含枢殿献俘虏。太后又封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赐姓武氏。召集公卿举行宴会,举起酒杯对狄仁杰说:“这是你的功劳啊。”要奖赏他,狄仁杰回答说:“这都是陛下的威灵和将帅尽力的结果,我有什么功劳呢!”坚决推辞不接受。

【原文】

睿宗景云元年冬十月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1]。节度使之名自讷始[2]。十二月壬辰,奚、霫犯塞,掠渔阳、雍奴,出卢龙塞而去[3]。幽州都督薛讷追击之,弗克。

【注文】

[1]睿宗: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为文明元年(684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景云元年即710年。  薛讷(649—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唐朝名将、左武卫大将军薛仁贵之子。薛讷初为城门郎,后任蓝田(今陕西蓝田)令。

[2]节度使:古代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不久改称都督,只有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予旌节,故称。

[3]雍奴:古县名。今属天津。  卢龙塞:古塞名,在今河北西峰口附近。

【译文】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冬十月丁酉(初十日),朝廷任命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的官名从薛讷开始使用。十二月壬辰(十六日),奚、霫侵犯边塞,抢掠了渔阳、雍奴,出卢龙塞才退军离开。幽州都督薛讷追击他们,没有取胜。

【原文】

玄宗元天元年[1]。幽州大都督薛讷镇幽州二十余年,吏民安之,未尝举兵出塞,虏亦不敢犯[2]。与燕州刺史李琎有隙,琎毁之于刘幽求,幽求荐左羽林将军孙佺代之[3]。三月丁丑,以佺为幽州大都督,徙讷为并州长史[4]。夏六月庚申,幽州大都督孙佺与奚酋李大酺战于冷陉,全军覆没[5]。是时佺帅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发兵二万骑八千,分为三军以袭奚、契丹[6]。将军乌可利谏曰:“道险而天热,悬军远袭,往必败[7]。”佺曰:“薛讷在边积年,竟不能为国家复营州[8]。今乘其无备,往必有功[9]。”使楷洛将骑四千前驱,遇奚骑八千,楷洛战不利[10]。佺怯懦,不敢救,引军欲还,虏乘之,唐兵大败[11]。佺阻山为方陈以自固[12]。大酺使谓佺曰:“朝廷既与我和亲,今大军何为而来[13]?”佺曰:“吾奉敕来招慰耳[14]。楷洛不禀节度,辄与汝战,请斩以谢[15]。”大酺曰:“若然,国信安在[16]?”佺悉敛军中帛,得万余段,并紫袍、金带、鱼袋以赠之[17]。大酺曰:“请将军南还,勿相惊扰[18]。”将士惧,无复部伍,虏追击之,士卒皆溃[19]。佺、以悌为虏所擒,献于突厥,默啜皆杀之[20]。楷洛、可利脱归[21]

【注文】

[1]玄宗: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发动政变,杀死韦皇后,拥其父李旦即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唐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受禅即位,改年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后期,他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杨国忠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开始衰落。  元天:应为“先天”,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12年至713年。

[2]安:安定。

[3]燕州:古州名,今北京昌平区东南。  李琎(jìn)(?—750年):唐宗室。唐朝让皇帝李宪(唐玄宗李隆基长兄,谥“让皇帝”)长子,封为汝阳王,擅长于弓及羯鼓,深得唐玄宗喜爱。  隙:隔阂。  刘幽求(655—715年):唐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唐睿宗即位后,任尚书右丞、吏部尚书。唐玄宗开元初,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刘幽求任左丞相。后被贬杭、郴(chēn)二州。  孙佺(?—712年):唐朝将领,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唐睿宗延和初为左羽林大将军、幽州都督。

[4]徙:调职。  并(bīnɡ)州:古地名,唐辖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  长史:古代官名。战国秦置,掌顾问参谋。唐朝长史分三类,即诸都护府、都督府、诸州长史,中央南衙诸卫、北衙诸军、诸折冲府、东宫诸率府长史及诸王府长史,都为幕僚之长,有“元僚”之称。

[5]李大酺(pú)(?—720年):唐时奚族首领​‍‌‍​‍‌‍‌‍​‍​‍‌‍​‍‌‍​‍​‍‌‍​‍‌​‍​‍​‍‌‍​‍​‍​‍‌‍‌‍‌‍‌‍​‍‌‍​‍​​‍​‍​‍​‍​‍​‍​‍‌‍​‍‌‍​‍‌‍‌‍‌‍​。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附唐,被封为饶乐郡王,公元720年,李大酺在与契丹可突于争斗中死亡,其弟鲁苏嗣立。  冷陉(xínɡ):古地名,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北。

[6]李楷洛(生卒年不详):唐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人。契丹族,武则天时依附唐朝。官至左羽林将军同正,封蓟郡公。吐蕃侵河源,李楷洛率精兵将其击退。大军凯旋,李楷洛以暴病卒于道上。有子李光弼。

[7]乌可利(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时朝廷将领。

[8]边:边疆。  积年:多年。

[9]往:去。

[10]不利:失利。

[11]欲:想。

[12]自固:自我固守。

[13]和亲:两个不同民族或同一种族的两个不同政权的首领之间,出于“为我所用”的目的所进行的联姻,尽管双方和亲的最初动机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都是为了避战言和,保持长久的和好。

[14]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

[15]禀:接受。  节度:指挥。

[16]信:信用。

[17]紫袍、金带、鱼袋:唐朝官员正式的服饰。三品以上的穿紫袍、金玉带,佩银鱼袋。

[18]勿:不要。

[19]无复:不再有。

[20]擒:擒获。

[21]脱:脱身。

【译文】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幽州大都督薛讷镇守幽州二十多年,官吏百姓安居乐业,不曾起兵出塞外,敌人也不敢侵犯。薛讷与燕州刺史李琎有隔阂,李琎在刘幽求面前诋毁薛讷,刘幽求就推荐左羽林将军孙佺代替了薛讷。三月丁丑(初八日),孙佺被任命为幽州大都督,把薛讷降为并州长史。夏六月庚申(二十二日),幽州大都督孙佺和奚族酋长李大酺在冷陉交战,结果唐全军覆没。当时孙佺率领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武将军周以悌,发兵两万八千骑兵,分为三军袭击奚、契丹。将军乌可利谏阻说:“道路遥远,天气又炎热,孤军深入远袭敌军,去了定会失败。”孙佺说:“薛讷在边防镇守多年,竟不能为国家收复营州。现在我们乘敌人没有准备,去了定会立功。”孙佺让李楷洛率领四千骑兵为先锋,遇到奚族骑兵八千,李楷洛战斗失利。孙佺怯懦,不敢援救,反而想引军退回,敌人趁机进攻,唐兵大败。孙佺只好依凭山势布成方阵固守。李大酺派人对孙佺说:“朝廷既然和我和亲,现在为什么大兵压境?”孙佺说:“我是奉朝廷命令来招抚慰问你们的,李楷洛不听我的命令,就和你交战,请允许我杀了他向你们谢罪。”李大酺说:“如果是这样,国家的信用在哪里?”孙佺把军中布帛全部收集起来,得到一万多段,连同将官的紫袍、金带、鱼袋赠给李大酺。李大酺说:“请将军向南回去,不要惊扰我们了。”唐军将士十分恐惧,列不成队形,敌军趁机追击,唐朝士兵都溃散逃跑。孙佺、周以悌被敌人俘获,李大酺把他们献给突厥,都被默啜杀了。李楷洛、乌可利脱身逃回。

【原文】

冬十一月乙酉,奚、契丹二万骑寇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城不出,虏大掠而去[1]

【注文】

[1]宋璟(663—737年):唐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人。武则天时官至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继姚崇为相。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是开元名相,史称“姚宋”。

【译文】

冬十一月乙酉(二十日),奚、契丹两万骑兵进犯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门不出城,敌人大肆掠夺而去​‍‌‍​‍‌‍‌‍​‍​‍‌‍​‍‌‍​‍​‍‌‍​‍‌​‍​‍​‍‌‍​‍​‍​‍‌‍‌‍‌‍‌‍​‍‌‍​‍​​‍​‍​‍​‍​‍​‍​‍‌‍​‍‌‍​‍‌‍‌‍‌‍​。

【原文】

开元二年[1]。初,营州都督治柳城,以镇抚奚、契丹[2]。则天之世,都督赵文翙失政,奚、契丹攻陷之,是后寄治于幽州东渔阳城[3]。或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为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4]。若唐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5]。”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薛讷信之,奏请击契丹,复置营州[6]。上亦以冷陉之役,欲讨契丹,群臣姚崇等多谏[7]。甲申,以讷同紫微黄门三品,将兵击契丹,群臣乃不敢言[8]

【注文】

[1]开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即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2]柳城:古地名,今辽宁朝阳西南。

[3]寄治:寄居治所。

[4]靺(mò)鞨(hé):古代民族名,来源于商周时的肃慎。北魏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

[5]相帅:相跟着。

[6]和戎:古地名,今甘肃古浪。

[7]谏:劝谏。

[8]同紫微黄门三品:唐玄宗开元元年(713)至开元五年(717年)为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唐朝中书、门下两省长官皆三品,知政事,为宰相。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非两省长官参知政事者都加此名,入政事堂议政,后为副相职位。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当初,营州都督府治所在柳城,为的是镇抚奚、契丹。武则天时期,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契丹攻陷柳城,从此以后,营州都督府治所寄居在幽州东面的渔阳城。有人说:“靺鞨、奚、霫很想投靠唐朝,只是因为朝廷不设营州,无处依附投奔,又被默啜侵扰,所以暂且依附突厥。如果唐重设营州,他们就会相继来归附。”并州长史、和戎大武等军州节度大使薛讷相信了这话,奏请进击契丹,再置营州。玄宗也因冷陉之战的耻辱,正想讨伐契丹,大臣中姚崇等很多人谏阻。正月甲申(二十五日),任命薛讷为同紫微黄门三品,率兵进攻契丹,群臣才不敢劝谏了。

【原文】

秋七月,薛讷与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将兵六万出檀州,击契丹[1]。宾客以为:“士卒盛夏负戈甲,赍资粮,深入寇境,难以成功[2]。”讷曰:“盛夏草肥,羔犊孳息,因粮于敌,正得天时,一举灭虏,不可失也[3]。”行至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遮其前后,从山上击之,唐兵大败,死者什八九[4]。讷与数十骑突围得免,虏中嗤之,谓之“薛婆”[5]。崔宣道将后军,闻讷败,亦走[6]。讷归罪于宣道及胡将李思敬等八人,制悉斩之于幽州[7]。庚子,敕免讷死,削除其官爵,独赦杜宾客之罪。

【注文】

[1]左监门卫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监门府将军而来,协掌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从三品。  杜宾客(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将领,任左监门府将军。  定州:古地名,今河北定州。  崔宣道(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定州刺史。  檀州:古地名,今北京密云。

[2]戈甲:戈和铠甲。亦泛指武器装备。  赍(jī):带着。

[3]犊(dú):小牛。  孳(zī)息:繁殖,生息。

[4]滦水:即滦河。在今河北省东北部。  遮:拦截。  什:十等份(之几)​‍‌‍​‍‌‍‌‍​‍​‍‌‍​‍‌‍​‍​‍‌‍​‍‌​‍​‍​‍‌‍​‍​‍​‍‌‍‌‍‌‍‌‍​‍‌‍​‍​​‍​‍​‍​‍​‍​‍​‍‌‍​‍‌‍​‍‌‍‌‍‌‍​。

[5]嗤(chī):讥笑。

[6]将:带领。

[7]李思敬(生卒年不详):唐朝玄宗时朝廷将领。

【译文】

秋七月,薛讷和左监门卫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兵六万从檀州出师,进攻契丹。杜宾客认为:“士兵们在盛夏背负干戈盔甲,带着物资粮饷,深入敌境,恐怕难以成功。”薛讷说:“盛夏草肥,羊羔牛犊繁殖生长很快,可以借取敌人的粮食,正是出兵的好时候,一举灭敌,不可坐失良机。”行军到滦水山峡中,契丹伏兵切断前后道路,从山上进攻唐军,唐军大败,将士战死了十之八九。薛讷和几十骑突围出来,才幸免一死,敌人嘲笑他,叫他“薛婆”。崔宣道率领着后面的军队,听说薛讷被打败,也逃走了。薛讷把战败的罪责推到崔宣道和胡将李思敬等八个人身上,朝廷命令在幽州把他们全部处斩。七月庚子(十五日),玄宗赦免了薛讷的死罪,削除了他的官爵,只有杜宾客一人得到赦免。

【原文】

四年秋八月辛未,契丹李失活、奚李大酺帅所部来降[1]。制以失活为松漠郡王行左金吾大将军兼松漠都督,因其八部落酋长拜为刺史,又以将军薛泰督军镇抚之[2]。大酺为饶乐郡王行右金吾大将军兼饶乐都督[3]。失活,尽忠之从父弟也[4]。突厥默啜既死,奚、契丹、拔曳固等诸部皆内附[5]

【注文】

[1]李失活(?—718年):唐朝契丹大贺氏首领,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的堂弟。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率部落与颉利发伊健啜归附唐朝。

[2]行:代理。  薛泰(生卒年不详):唐朝官员。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任职安东都护期间,奏准在黑水靺鞨地方设置黑水军。第二年,又奏准在黑水靺鞨联盟中最大部落建置黑水州都督府,以黑水靺鞨大首领为都督并统辖诸部刺史;唐廷派驻长史进行监控。

[3]饶乐(lè):唐羁縻都督府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奚族地置。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西。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老哈河上游及河北滦河中上游一带。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改名奉诚都督府。

[4]从父:祖父亲兄弟的儿子称为从父。

[5]拔曳固:又称拔野古、拔野固,或者叫作拔曳古,古部落名称。地近黑龙江,与靺鞨为邻。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遣使来唐。

【译文】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秋八月辛未(二十八日),契丹李失活、奚族李大酺率领众部来归降。朝廷任命李失活为松漠郡王代理左金吾大将军并兼任松漠都督,任用他的八个部落酋长为刺史,又派将军薛泰督率军队镇抚他们。李大酺被封为饶乐郡王代理右金吾大将军并兼任饶乐都督。李失活是李尽忠的叔伯弟弟。突厥默啜死后,奚、契丹、拔曳固等各部落都归附了朝廷。

【原文】

五年。奚、契丹既内附,贝州刺史宋庆礼建议请复营州,三月庚戌,制复置营州都督于柳城,兼平卢军使,管内州、县、镇、戍皆如其旧[1]。以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与庆礼等筑之,三旬而毕[2]。庆礼清勤严肃,开屯田八十余所,招安流散,数年之间,仓廪充实,市邑浸繁[3]。冬十一月丙申(3),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以东平王外孙杨氏为永乐公主,妻之[4]

【注文】

[1]贝州:古州名。北周分相州清河郡置,治所在武城县(隋改清河县,今河北清河西北),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威县、临西、故城和山东临清、武城、夏津等市县地。  宋庆礼(?—719年):洺州永年(今河北永年东)人。明经及第后授卫县尉,不久迁岭南采访使。唐玄宗开元中迁贝州刺史、河北支度营田使。  平卢军使:古代使职名,幽州节度使所属平卢军的长官。  戍:指边防区域的营垒、城堡。

[2]太子詹事:古代官职名​‍‌‍​‍‌‍‌‍​‍​‍‌‍​‍‌‍​‍​‍‌‍​‍‌​‍​‍​‍‌‍​‍​‍​‍‌‍‌‍‌‍‌‍​‍‌‍​‍​​‍​‍​‍​‍​‍​‍​‍‌‍​‍‌‍​‍‌‍‌‍‌‍​。战国秦置。管理太子宫庶务、警卫、刑狱、食邑、车马诸事,与太子太傅、少傅分领东宫官署。唐朝正三品。位尊职闲,用以安置退免大臣。  姜师度(?—723年):魏(今河北大名)人,明经及第,唐中宗神龙初,任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为河北道巡察兼支度营田使。唐玄宗开元初,任陕州刺史。  营田:即营田使。古代官职名。唐朝有屯田之州设置。  支度使:古代官职名,唐朝边军掌军资粮仗的长官。

[3]屯(tún)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

[4]永乐公主(生卒年不详):父杨元嗣为东平王李继外孙。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下嫁契丹松漠郡王李失活。第二年李失活死后,永乐公主又嫁其弟李娑固。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奚、契丹归附后,贝州刺史宋庆礼建议恢复营州的设置,三月庚戌(初十日),朝廷命令在柳城重新设置营州都督,兼任平卢军使,管辖范围内的州、县、镇、戍守都和以前一样。任命太子詹事姜师度为营田、支度使,和崔庆礼等人共同修筑营州城,三十天后完工。宋庆礼为官清勤严肃,共开屯田八十多处,招抚安置流散人员,几年之间,仓库充实,市场城邑逐渐繁荣起来。冬十一月丙申(二十日),契丹王李失活入朝。十二月壬午(十七日),封东平王的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嫁给李失活为妻。

【原文】

六年夏五月,契丹王李失活卒,[七月]癸巳,以其弟婆固代之[1]

【注文】

[1]婆固:指李娑固(?—720年)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失活的堂弟。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李失活死,唐朝以中郎将李娑固袭封松漠府都督、松漠郡王。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夏五月,契丹王李失活去世,七月癸巳(初一日),朝廷用李失活的弟弟李娑固代李失活为契丹王。

【原文】

七年冬十一月壬申,契丹王李娑固与公主入朝[1]

【注文】

[1]公主:这里指永乐公主。李失活死后,永乐公主又嫁其弟李娑固。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冬十一月壬申(十八日),契丹王李娑固和永乐公主一同入朝。

【原文】

八年。契丹牙官可突干骁勇,得众心,李娑固猜畏,欲去之[1]。是岁,可突干举兵击娑固,娑固败奔营州[2]。营州都督许钦澹,遣安东都护薛泰帅骁勇五百与奚王李大酺奉娑固以讨之[3]。战败,娑固、李大酺皆为可突干所杀,生擒薛泰,营州震恐[4]。许钦澹移军入渝关[5]。可突干立娑固从父弟郁干为主,遣使请罪[6]。上赦可突干之罪,以郁干为松漠都督,以李大酺之弟鲁苏为饶乐都督[7]

【注文】

[1]牙官:副武官。  可突干(?—734年):唐朝契丹将领。一作“可突于”。初任静析军经略副使。归唐后拜左羽林卫将军。后又叛降突厥。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幽州长史兼御史中丞张守圭进逼可突干,可突干先是诈降,然后又想投奔突厥。张守圭将其斩杀。

[2]奔:奔走。

[3]许钦澹(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营州都督。  安东都护: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原为唐朝和新罗联军在灭亡高句丽之后,建立的管理高句丽故地的机构。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

[4]震恐:震动恐惧。

[5]渝关:即榆关。又称临闾关、临渝关。今河北秦皇岛东北山海关。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筑。唐时为东北军事重镇。

[6]郁干:又作“郁于”,即李郁于(?—723年):唐时契丹首领,归附唐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将燕郡公主嫁他为妻。

[7]鲁苏(生卒年不详):又作李鲁苏,唐代奚族部落联盟首领,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李大酺去世,李鲁苏嗣立。开元十年(722年),入唐廷,受诏为饶乐郡王、右金吾员外大将军兼保塞军经略大使。开元十四年(726年),改封奉诚王(一作奉诚郡王)。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契丹牙官可突干骁勇善战,深得人心,李娑固猜忌畏惧他,想除掉他。这一年,可突干起兵攻击李娑固,李娑固兵败逃往营州。营州都督许钦澹派安东都护薛泰率骁勇士五百人和奚王李大酺辅助李娑固讨伐可突干。结果又战败,李娑固、李大酺被可突干杀死,还生擒了薛泰,营州震恐。许钦澹被迫移军进入渝关。可突干立李娑固的堂弟郁干为主,派使者向朝廷请罪。玄宗赦免了可突干的罪过,以郁干为松漠都督,以李大酺的弟弟鲁苏为饶乐都督。

【原文】

十年夏闰五月壬申,张说如朔方巡边[1]。己丑,以余姚县主女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妻契丹王郁干[2]

【注文】

[1]朔方: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如:到……去。

[2]余姚县:古地名,今浙江余姚。  余姚县主:指唐玄宗之堂妹。县主是皇族女子的封号。东汉帝女皆封县公主。隋唐以来,诸王之女,亦封县主。  燕郡公主(生卒年不详):慕容氏,唐玄宗外甥女,唐朝和亲公主。母为唐玄宗的堂妹余姚县主,父为慕容嘉宾。公元722年,燕郡公主被唐玄宗许配给前来长安求亲的契丹首领李郁于。两年后,李郁于就去世了,燕郡公主再嫁他的弟弟李吐于。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夏闰五月壬申(初二日),张说到朔方巡视边防。己丑(十九日),朝廷封余姚县主的女儿慕容氏为燕郡公主,嫁给契丹王郁干为妻。

【原文】

十二年。契丹王李郁干卒,弟吐干袭位[1]

【注文】

[1]吐干:《资治通鉴》作李吐干,《辽史》作李咄于,是唐朝契丹大贺氏首领,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窋哥的孙子,李郁于的弟弟。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郁于病死,弟李吐干袭爵,也娶燕郡公主为妻。吐干与可突干相猜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携燕郡公主来奔唐朝内地,不敢还松漠,唐玄宗改封他为辽阳郡王,留于宫中宿卫。  袭:继承。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契丹王李郁干去世,他的弟弟吐干继承王位。

【原文】

十三年。先是,契丹王李吐干与可突干复相猜忌,携公主来奔,不敢复还,更封辽阳王,留宿卫[1]。可突干立李尽忠之弟邵固为主[2]。车驾东巡,邵固诣行在,因从至泰山,拜左羽林大将军、静折军经略大使[3]

【注文】

[1]公主:这里指燕郡公主。  宿卫: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

[2]邵固:指李邵固(?—730年):是契丹大贺氏首领,唐朝松漠都督府都督,大贺窟哥的孙子,李尽忠的弟弟。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可突干立李邵固为主​‍‌‍​‍‌‍‌‍​‍​‍‌‍​‍‌‍​‍​‍‌‍​‍‌​‍​‍​‍‌‍​‍​‍​‍‌‍‌‍‌‍‌‍​‍‌‍​‍​​‍​‍​‍​‍​‍​‍​‍‌‍​‍‌‍​‍‌‍‌‍‌‍​。唐玄宗拜李邵固为左羽林军员外大将军、静析军经略大使,改封广化郡王。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可突干杀李邵固,立遥辇屈列为王。

[3]左羽林大将军:古代武官名,唐朝禁军统兵官,与右羽林大将军同领北衙羽林禁军,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置一人;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增为二人,正三品。  静折军:《新唐书》作静析军。  经略:经略是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的简称。经略使是唐边州军事长官,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掌管地方军队。其后常以节度使兼任。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在此之前,契丹王李吐干与可突干又相互猜忌,李吐干就带着公主逃回长安,不敢再回松漠,玄宗改封他为辽阳王,留京担任宿卫。可突干立李尽忠的弟弟李邵固为主。玄宗驾车东巡封禅时,邵固也到玄宗住处朝见,并跟随车驾封禅泰山,被拜为左羽林大将军、静折军经略大使。

【原文】

十四年春正月癸未,更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奚饶乐王李鲁苏为奉诚王[1]。以上从甥陈氏为东华公主,妻邵固;以成安公主之女韦氏为东光公主,妻鲁苏[2]

【注文】

[1]李鲁苏(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期奚人。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其兄大酺死,代为带领其部众。开元十年(722年),袭授饶乐郡王、右金吾员外大将军兼保塞军经略大使。

[2]从甥:堂外甥女。  东华公主(生卒年不详):唐宗室外甥女。  成安公主(生卒年不详):字季姜,唐中宗李显女,母不详。始封新平公主。唐玄宗开元年间,被封为东光公主,下嫁奚的首领李鲁苏。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春正月癸未(初四日),改立契丹松漠王李邵固为广化王,奚人饶乐王李鲁苏为奉诚王。封玄宗的堂外甥女陈氏为东华公主,嫁给李邵固;封成安公主的女儿韦氏为东光公主,嫁给李鲁苏。

【原文】

十八年。初,契丹王李邵固遣可突干入贡,同平章事李元纮不礼焉[1]。左丞相张说谓人曰:“奚、契丹必叛[2]。可突干狡而很,专其国政久矣,人心附之[3]。今失其心,必不来矣[4]。”己酉,可突干弑邵固,帅其国人并胁奚众叛降突厥。奚王李鲁苏及其妻韦氏、邵固妻陈氏皆来奔[5]。制幽州长史赵含章讨之,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于关内、河东、河南、北分道募勇士[6]。六月丙子,以单于大都护忠王浚领河北道行军元帅,以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副之,帅十八总管以讨奚、契丹[7]。命浚与百官相见于光顺门[8]。张说退谓学士孙逖、韦述曰:“吾尝观太宗画像,雅类忠王,此社稷之福也[9]。”可突干寇平卢,先锋使张掖乌承玼破之于捺禄山[10]

【注文】

[1]同平章事:唐朝时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省称。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中书、门下二省本为政务中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李元纮(hóng)(?—733年):本姓丙氏,唐高祖赐姓李,字大纲,京城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历任京兆尹及工、兵、吏、户诸部官。

[2]谓:对人说。

[3]很:通“狠”,凶狠。

[4]必:必定。

[5]皆:全部。

[6]赵含章(?—732年):唐玄宗时人,善于撰写文章,曾任幽州长史,知范阳节度使,因盗库物被处死。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三国魏置。中书省属官,与通事共掌收纳、转呈章奏​‍‌‍​‍‌‍‌‍​‍​‍‌‍​‍‌‍​‍​‍‌‍​‍‌​‍​‍​‍‌‍​‍​‍​‍‌‍‌‍‌‍‌‍​‍‌‍​‍​​‍​‍​‍​‍​‍​‍​‍‌‍​‍‌‍​‍‌‍‌‍‌‍​。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隋炀帝时曾改称内书舍人,武则天时称凤阁舍人,简称舍人。  裴宽(679—754年):中唐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玄宗天宝年间,由范阳节度使入为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被李林甫所构而贬,后入礼部尚书卒。以廉明清正、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而名垂青史。  给(jǐ)事中:官名,秦始置。西汉因之,为加官,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负责实际政务,为中朝要职,多以名儒国亲充任。东汉时不置。魏、晋时,或为加官,或为正官,五品。南朝隶集书省,地位渐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于门下省置给事郎,位仅次于黄门侍郎,员四人,掌省读奏案。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名给事中,正五品上,为门下重职,分判本省日常事务,具体负责审议封驳诏敕奏章,有异议可直接批改驳还诏敕。百司奏章,得驳正其违失,事权甚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名东台舍人,咸亨元年(670年)复旧。  薛侃(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大臣,任给事中。  关内:指关内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甘肃祖厉河以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等地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置京畿道,与关内道同治长安,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废。  河东:指河东道。为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全省及河北西北地内、外长城间地。唐玄宗开元以后治蒲州(今山西永济)。  河南、北:指河南道、河北道。河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因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故道以南(唐河、白河流域除外),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河北道,指唐贞观元年(627年)置,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因在黄河以北而得名。开元后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辽宁大部,河南、山东古黄河以北地区。

[7]单于大都护:统领漠南突厥族所住地区府州的首府,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王朝在今和林格尔筑城,设立了云中都护府,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城子。  忠王浚:指李浚(?—720年),唐睿宗时加银青光禄大夫,为太子中允。后出为麟州刺史。唐玄宗开元初,任虢(ɡuó)州刺史、潞州刺史、益州长史、剑南节度使、御史大夫。以诚信待人,被称为良吏。  御史大夫:古代官名。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唐时专掌监察执法。  李朝隐(665—734年):字光国。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任吏部侍郎、金城伯,历御史大夫。  京兆尹:古代官名。京兆府长官,总掌本府行政大权。  裴伷(zhòu)先(667—753年):绛州闻喜(山西闻喜)人,唐代官吏,官至尚书。唐中宗时,任太子詹事丞、工部尚书。

[8]光顺门:唐代皇宫大明宫城门。

[9]学士:古代官职名。南北朝皆置,选文学之士充任。掌礼典、编纂、撰述、修史之事,为侍从之臣,隋唐因袭​‍‌‍​‍‌‍‌‍​‍​‍‌‍​‍‌‍​‍​‍‌‍​‍‌​‍​‍​‍‌‍​‍​‍​‍‌‍‌‍‌‍‌‍​‍‌‍​‍​​‍​‍​‍​‍​‍​‍​‍‌‍​‍‌‍​‍‌‍‌‍‌‍​。  孙逖(tì)(?—761年):唐朝大臣、史学家。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韦述(?—757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时应诏与诸儒编撰图书。任史职,充集贤学士。唐玄宗天宝初,历任太子右庶子、工部侍郎。居史职二十年,参与修《国史》。  雅类:很相似,很像。

[10]平卢: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  张掖:指张掖县,隋朝置,为甘州(后改张掖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张掖。  乌承玼(生卒年不详):张掖人(今甘肃张掖),字德润,唐玄宗开元年间,奚、契丹南侵,参与平定战争,战功卓著。后曾谋刺叛将史思明未成,乌承玼投奔唐大将李光弼。  捺禄山: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境。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当初,契丹王李邵固派可突干入朝进贡,同平章事李元纮不以礼相待。左丞相张说对人说:“奚、契丹一定会反叛。可突干狡猾而凶狠,专断契丹国政已经很久了,人心都依附于他。这次挫伤他的心,一定不会再来了。”己酉(二十六日),可突干杀了李邵固,率领国人并胁迫奚人一起叛变投降了突厥。奚王李鲁苏和他的妻子韦氏、李邵固的妻子陈氏都逃回了长安。玄宗命令幽州长使赵含章讨伐可突干,又命中书舍人裴宽、给事中薛侃等人从关内、河东、河南、河北分道招募勇士。六月丙子(二十三日),任命单于大都护忠王李浚兼任河北道行军元帅,任命御史大夫李朝隐、京兆尹裴伷先为副将,率领十八总管出师讨伐奚、契丹。命忠王李浚在光顺门和百官相见。张说回来后对学士孙逖、韦述说:“我曾经观察过太宗的画像,和忠王很像,这是社稷的洪福啊。”可突干进犯平卢,先锋使张掖人乌承玼在捺禄山打败了他。

【原文】

二十年春正月乙卯,以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将兵击奚、契丹[1]。壬申,以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2]

【注文】

[1]信安王祎:即李祎(生卒年不详),唐宗室,吴王李恪孙,封嗣江王,后改封信安王。任礼部尚书,充朔方军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拔吐蕃石堡城。迁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唐玄宗天宝初,以太子少师治仕。

[2]户部侍郎:唐朝户部副长官,辅佐户部尚书。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高宗登基,改民部侍郎设,正四品下。  裴耀卿(681—743年):字焕之。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唐玄宗开元初任长安令。后讨伐契丹有功,迁京兆尹。后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省章事。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为尚书右仆射,不久转左仆射。一年后去世,谥曰“贞”。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春正月乙卯(十一日),朝廷任命朔方节度副大使信安王李祎为河东、河北行军副大总管,率军进击奚、契丹。壬申(二十八日),任命户部侍郎裴耀卿为副总管。

【原文】

三月,信安王祎帅裴耀卿及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分道击奚、契丹[1]。含章与虏遇,虏望风遁去[2]。平卢先锋将乌承玼言于含章曰:“二虏,剧贼也[3]。前日遁去,非畏我,乃诱我也,宜按兵以观其变[4]。”含章不从,与虏战于白山,果大败[5]​‍‌‍​‍‌‍‌‍​‍​‍‌‍​‍‌‍​‍​‍‌‍​‍‌​‍​‍​‍‌‍​‍​‍​‍‌‍‌‍‌‍‌‍​‍‌‍​‍​​‍​‍​‍​‍​‍​‍​‍‌‍​‍‌‍​‍‌‍‌‍‌‍​。承玼别引兵出其右,击虏破之[6]。己巳,祎等大破奚、契丹,俘斩甚众,可突干帅麾下远遁,余党潜窜山谷[7]。奚酋李诗琐高帅五千余帐来降[8]。祎引兵还,赐李诗爵归义王,充归义州都督,徙其部落置幽州境内[9]

【注文】

[1]幽州节度使:古代使职名,又称范阳节度使,为幽州方镇的差遣长官,治所在今北京西南,为唐玄宗时御边十节度经略使之一。

[2]遁去:逃跑。

[3]剧贼:势力强大的盗寇。

[4]按兵:部署军队。

[5]白山:古地名。今河北易县西北。

[6]破之:打败。

[7]麾下:将帅的部下。

[8]李诗琐高(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奚族首领。又称李寺琐高。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降附唐朝,唐赐爵李诗琐高为归义王,充归义州都督。

[9]归义州:唐高宗总章年间以新罗降户置,治所在今河北涿州东北。

【译文】

三月,信安王李祎率领裴耀卿以及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分几路袭击奚、契丹。赵含章率领军队和敌军相遇,敌军望风而逃。平卢先锋将领乌承玼对赵含章说:“这两个敌人都是势力强大的盗寇,前几天逃去,不是怕我们,是引诱我们中计,我们应该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动向。”赵含章不听,和敌人在白山交战,果然大败。乌承玼另外带领一支部队从敌人的右侧出击,打败了敌军。己巳(二十六日),李祎等人大败奚、契丹,俘歼了很多敌人,可突干率领部下逃到了很远的地方,残余的敌人流窜在山谷之中。奚人酋长李诗琐高率领五千多帐来归降。李祎引兵回国,唐玄宗赐李诗琐高为归义王,让他担任归义州都督,把他的部落迁入幽州境内安置。

【原文】

二十一年春闰三月癸酉,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与契丹战于都山,败死[1]。时节度使薛楚玉遣英杰将精骑一万及降奚击契丹,屯于榆关之外[2]。可突干引突厥之众来合战,奚持两端,散走保险,唐兵不利,英杰战死[3]。余众六千余人犹力战不已,虏以英杰首示之,竟不降,尽为虏所杀[4]。楚玉,讷之弟也[5]

【注文】

[1]郭英杰(生卒年不详):字孟武。瓜州晋昌(今甘肃瓜州)人。唐玄宗开元中,为左卫将军、幽州副总管。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一说开元二十三年),讨契丹亡于阵。  都山:亦作乌都山,今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西北都山。

[2]薛楚玉(生卒年不详):唐朝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任营口节度使、范阳节度使、幽州节度使。后来被人告发渎职,被免官。  屯:驻扎。

[3]保险:保守险要的地方。

[4]犹:仍然。

[5]讷:这里指薛讷。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春闰三月癸酉(初六日),幽州道副总管郭英杰和契丹在都山交战,兵败战死。当时节度使薛楚玉派郭英杰率领一万精锐骑兵,以及归降的奚族兵,进击契丹,驻扎在榆关外。可突干率领突厥军队来交战,奚族兵采取观望的态度,分兵把守险要的地方,唐兵失败,郭英杰战死。其余六千多人仍然不停地拼命战斗,敌人把郭英杰的头给唐军看,战士们仍不投降,最后全部被敌人杀死。薛楚玉是薛讷的弟弟。

【原文】

二十二年夏六月壬辰,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破契丹,遣使献捷[1]。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传首[2]。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3]。可突干困迫,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4]。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5]​‍‌‍​‍‌‍‌‍​‍​‍‌‍​‍‌‍​‍​‍‌‍​‍‌​‍​‍​‍‌‍​‍​‍​‍‌‍‌‍‌‍‌‍​‍‌‍​‍​​‍​‍​‍​‍​‍​‍​‍‌‍​‍‌‍​‍‌‍‌‍‌‍​。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6]。过折夜勒兵,斩屈烈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7]。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8]。枭屈烈、可突干首于天津之南[9]

【注文】

[1]张守珪(?—739年):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西南)人,唐朝名将。唐中宗末年,曾在轮台(今新疆米泉县境)大胜突厥军。公元714年,加封游击将军,升至左金吾员外将军、建康军使。公元727年,任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不久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瓜州都督。公元733年,迁幽州长史、河北节度副大使,不久加采访处置使。公元735年,以降服契丹之功加封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仍镇幽州。晚年军纪废弛,兵骄将惰。公元738年,被贬为括州刺史。不久发背疽而死。  献捷:犹如献俘。古代军礼的一种,战胜归来,将俘虏和战利品献于太庙。

[2]屈烈:有作“屈刺”,唐朝时契丹王,权臣可突干所立,公元730年至734年在位。  传首:把首级传送到京师。

[3]官:官职,官位。

[4]管记:古代职官名。南朝梁、陈及北齐东宫、相府、王府等僚属,掌文书,常以文学之士担任。一说即记室参军别称。  王悔(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朝廷将领,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帐下管记。

[5]牙帐:中国古代边境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的“首都”称为牙帐。

[6]牙官:副武官。亦泛指下属小官。  李过折(生卒年不详):原为唐契丹松漠都督府牙官。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归降唐,拜为左骁卫将军。  分典:分管。

[7]勒兵:率军。勒,统领。

[8]紫蒙川:古水名,今辽宁老哈河上游支流,一说即今老哈河中下游。为东胡鲜卑族活动中心之一。

[9]枭:悬头示众。  天津:指天津桥,古桥名。洛水上的一座浮桥。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南。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夏六月壬辰(初三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大败契丹,派使者进京报送好消息。冬十二月乙巳(十八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杀契丹王屈烈和可突干,把他们的首级送到京师。当时可突干连年在边境骚扰,赵含章、薛楚玉都不能讨平契丹。张守珪到任后,多次打败契丹。可突干困顿窘迫,派人诈降,张守珪派管记王悔到契丹营帐招抚他们。王悔到了契丹牙帐,察觉到契丹上下并没有投降的意思,只是把营帐慢慢迁到了西北,并秘密派人去联兵突厥,阴谋杀死王悔叛变,王悔知道了这些情况。契丹牙官李过折和可突干分别掌管军队,二人争权不和,王悔就劝说李过折杀了可突干。李过折就在夜里率兵斩了屈烈和可突干,把可突干的余党全部杀死,率领其余人马来投降。张守珪出师紫蒙川大肆显耀军威,来镇抚契丹。在天津桥南把屈烈、可突干的首级挂起来示众。

【原文】

二十三年春正月,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来献捷,制以过折为北平王,检校松漠州都督[1]。是岁,契丹王过折为其臣涅礼所杀,并其诸子,一子刺乾奔安东得免[2]。涅礼上言:“过折用刑残虐,众情不安,故杀之[3]。”上赦其罪,因以涅礼为松漠都督,且赐书责之曰:“卿之蕃法多无义于君长,自昔如此,朕亦知之[4]​‍‌‍​‍‌‍‌‍​‍​‍‌‍​‍‌‍​‍​‍‌‍​‍‌​‍​‍​‍‌‍​‍​‍​‍‌‍‌‍‌‍‌‍​‍‌‍​‍​​‍​‍​‍​‍​‍​‍​‍‌‍​‍‌‍​‍‌‍‌‍‌‍​。然过折是卿之王,有恶辄杀之,为此王者,不亦难乎[5]!但恐卿今为王,后人亦尔,常不自保,谁愿作王[6]!亦应防虑后事,岂得取快目前[7]。”突厥寻引兵东侵奚、契丹,涅礼与奚王李归国共击破之[8]

【注文】

[1]知兵马中郎:李过折的官衔。两《唐书·契丹传》作衙官,为突厥派到契丹的官员,与契丹大臣可突干分掌兵马。  检校:诏除而非正式任命的官。初唐时,带检校的官表示任其事而未实授其官,中唐为虚职。

[2]涅礼(生卒年不详):《旧唐书·契丹传》作泥礼,为唐玄宗朝契丹族首领可突干的余党。后唐封其为松漠都督。  刺乾:指李刺乾(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契丹首领李过折的儿子,唐朝拜为左骁卫将军。

[3]情:情绪。

[4]蕃法:番邦的法规。  君长:这里指部落首领。

[5]辄(zhé):就。

[6]亦尔:也是这样。

[7]快:快活。

[8]李归国(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奚族首领。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春正月,契丹知兵马中郎李过折来朝报送好消息,玄宗命令以李过折为北平王,代理松漠州都督。这一年,契丹王李过折被他的臣下涅礼杀死,还杀了他的儿子们,只有一个儿子刺乾逃到了安东才得以免死。涅礼上表说:“李过折用刑残虐,民众激愤,所以杀了他。”玄宗赦免了涅礼的罪,于是便任命涅礼为松漠都督,并且写信责备他说:“你们番邦的法规大多对君长不忠,自古如此,我也知道。然而李过折是你的君王,一有过错就杀掉他,做这样的君王,也太难了吧!只怕你现在为王,以后有人也像你那样把你杀掉,这样生命常常不能自保,谁还愿意做王!你也应该预防思虑以后的事,哪能只图眼前一时痛快。”不久突厥引兵东侵奚、契丹,涅礼和奚王李归国共同打败了他们。

【原文】

二十四年。张守珪使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奚、契丹叛者,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1]

【注文】

[1]讨击使:唐代军事使职官员名。为边镇武官,位军镇大使下。  安禄山(703—757年):本姓康,名轧荦山,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唐玄宗时兼平卢、范阳、河东节三镇度使。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在范阳举兵反叛,南下攻入洛阳,次年称帝,国号燕,年号圣武。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张守珪派遣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讨伐奚、契丹的反叛者,安禄山依仗勇敢冒险轻易进兵,结果被敌人打败。

【原文】

二十五年春二月乙酉(4),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破契丹于捺禄山[1]

【注文】

[1]捺禄山:古山名,今辽宁朝阳境内。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二月乙酉日,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在捺禄山打败契丹。

【原文】

二十八年秋八月甲戌,幽州奏破奚、契丹[1]

【注文】

[1]奏:向君主上言或上书。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秋八月甲戌(二十日),幽州奏报打败了奚、契丹。

【原文】

天宝四载[1]。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2]

【注文】

[1]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42年至755年。  载(zǎi):年。

[2]市:交换,换取。

【译文】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安禄山想用在边境立战功讨得玄宗的宠信,多次侵扰奚、契丹,奚、契丹各自杀掉所娶的公主叛变,禄安山出兵讨伐并打败了奚、契丹。

【原文】

五载夏四月癸未,立奚酋娑固为昭信王,契丹酋楷洛为恭仁王[1]

【注文】

[1]酋:酋长。

【译文】

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四月癸未(初一日),朝廷立奚酋长李娑固为昭信王,立契丹酋长李楷洛为恭仁王。

【原文】

九载冬十月,安禄山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1]。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2]​‍‌‍​‍‌‍‌‍​‍​‍‌‍​‍‌‍​‍​‍‌‍​‍‌​‍​‍​‍‌‍​‍​‍​‍‌‍‌‍‌‍‌‍​‍‌‍​‍​​‍​‍​‍​‍​‍​‍​‍‌‍​‍‌‍​‍‌‍‌‍‌‍​。

【注文】

[1]会:宴会。  莨(làng)菪(dàng)酒:莨菪籽所酿之酒,毒性较大。  坑:活埋。

[2]函:用匣子装。

【译文】

唐玄宗天宝九载(750年)冬十月,安禄山屡次诱惑奚、契丹,为他们设宴会,让他们饮莨菪酒,等喝醉了就把他们活埋,一次就是数千人。把他们酋长的首级放在匣子里献给朝廷,前后有许多次。

【原文】

十载。安禄山将三道兵六万以讨契丹,以奚骑二千为乡导[1]。过平卢千余里,至土护真水,遇雨[2]。禄山引兵昼夜兼行三百余里,至契丹牙帐,契丹大骇[3]。时久雨,弓弩筋胶皆弛,大将何思德言于禄山曰:“吾兵虽多,远来疲弊,实不可用,不如按甲息兵以临之,不过三日,虏必降[4]。”禄山怒,欲斩之,思德请前驱效死[5]。思德貌类禄山,虏争击杀之,以为已得禄山,勇气增倍[6]。奚复叛,与契丹合,夹击唐兵,杀伤殆尽,射禄山,中鞍,折冠簪,失屦,独与麾下二千骑走[7]。会夜,追骑解,得入师州[8]。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斩之[9]。平卢兵马使史思明惧,逃入山谷近二旬,收散卒得七百人[10]。平卢守将史定方将精兵二千救禄山,契丹引去,禄山乃得免[11]。至平卢,麾下皆亡,不知所出[12]。史思明出见禄山,禄山喜,起执其手曰:“吾得汝,复何忧[13]!”思明退,谓人曰:“向使早出,已与哥解并斩矣[14]。”契丹围师州,禄山使思明击却之[15]

【注文】

[1]三道兵:指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

[2]土护真水:在今内蒙古西部老哈河。

[3]大骇:非常恐惧。

[4]何思德(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安禄山帐下大将。

[5]前驱:先锋。

[6]增:增加。

[7]中(zhòng)鞍:中,指射中目标。鞍,指马鞍。  冠簪(zān):使冠固定于发鬓上的簪子。  屦(jù):鞋。

[8]师州:古地名,唐贞观三年(629年)置,为羁縻州。领契丹、室韦部落,隶营州都督。唐中宗神龙初改隶幽州都督,治所在今北京房山区境。

[9]左贤王:为古代少数民族单于之下最高官职,常以太子充任。一般统率万余骑,管辖地方军政事务。  哥解(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突厥降将。  河东: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置河东节度使,治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西南)。为玄宗时十节度之一。领太原府和石、岚、汾、沁、代、忻、仪等州。  兵马使:唐代军事职官名。唐代元帅府及各藩镇所属部队指挥官有兵马使。战时元帅府前军和后军各有兵马使一人。在藩镇节将属员中有兵马大使、兵马使、都知兵马使和先锋兵马使等军官  鱼承仙(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河东兵马使。

[10]史思明(703—761年):唐朝叛将,唐玄宗天宝初,官至将军,知平卢军事。跟随安禄山讨契丹,任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反,他略定河北,被任为范阳节度使。安庆绪杀安禄山自立为帝后,他降唐,被封为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后又起兵反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拔魏州(今河北大名),称大圣燕王,年号应天。后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杀安庆绪称帝,国号大燕,后被其子朝义所杀。

[11]史定方(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平卢守将。

[12]麾(huī)下:部下。

[13]复:又。

[14]向使:假使,假如。

[15]围:围攻。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安禄山率领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共六万人讨伐契丹,用奚人骑兵二千为向导。越过平卢一千多里,到土护真水,遇天下雨。安禄山领兵昼夜兼程三百多里,到契丹牙帐,契丹人大惊。当时大雨连绵,弓弩的筋胶都因淋雨而松弛,大将何思德对安禄山说:“我们的兵虽多,远来长途跋涉都很疲劳,实在不可用兵,不如按兵休息而不交战,只与他们对阵,不过三日敌人必降。”安禄山听了大怒,想杀了他,何思德请求做先锋以效死力。何思德面貌像安禄山,敌虏争着攻打,杀了他以为已经杀了安禄山,士气大盛。这时奚人又背叛唐军,和契丹人合在一起,夹击唐兵,唐军死伤殆尽,射安禄山,射中马鞍,折掉寇簪丢掉了鞋,仅和部下二千骑兵逃走。正值天黑,追骑撤退,安禄山才得以进入师州城。安禄山把这次战败归罪于左贤王哥解、河东兵马使鱼承仙而杀了他们。平卢兵马使史思明惧怕,逃到山谷中有二十日之久,收集散卒得到七百人。平卢守将史定方领精兵二千人救安禄山,契丹领兵退去,安禄山才免于死。到平卢城,部下士卒都战死,不知怎么办好。这时史思明从山谷中出来见安禄山,安禄山大喜,站起来握住他的手说:“我有了你,还有什么忧虑的!”史思明退出后,对人说:“如果我早一点出来,已和哥解一同被斩了。”契丹兵包围师州城,安禄山派史思明把他们打退。

【原文】

十一载春三月,安禄山发蕃汉步骑二十万击契丹,欲以雪去秋之耻[1]。初,突厥阿布思来降,上厚礼之,赐姓名李献忠,累迁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2]。献忠有才略,不为安禄山下,禄山恨之[3]。至是,奏请献忠帅同罗数万骑与俱击契丹[4]。献忠恐为禄山所害,白留后张,请奏留不行[5]不许,献忠乃帅所部大掠仓库,叛归漠北,禄山遂顿兵不进[6]

【注文】

[1]蕃汉:指少数民族和汉族。  雪:洗刷。

[2]阿布思(?—753年):原为唐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灭亡,他率部投奔唐朝,唐玄宗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后叛唐北归,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押回长安被杀。

[3]下:屈尊,降低身份。

[4]同罗:唐时铁勒族的一个部落。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5]白:下对上告诉,陈述。  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唐玄宗时,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节度使出征或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以后成为惯例。其后,藩镇强大,皇帝力不能控制,节度使多以子侄或亲信担任,也有军士、叛将自立为留后。  张(wěi)(生卒年不详):唐中宗景龙初任宫门大夫、左台侍御史,后被太平公主流放岭南峰州,唐玄宗朝为大理卿,封邓国公,后迁京兆尹,荣宠至极。

[6]漠北:亦作“幕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顿兵:驻兵,驻扎军队。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春三月,安禄山发蕃汉步兵骑兵二十万出击契丹,想昭雪去年秋天兵败的耻辱。当初,突厥阿布思来投降唐朝,玄宗厚礼相待,赐名为李献忠,后升任为朔方节度副使,赐爵为奉信王。李献忠有才能和谋略,不服安禄山,所以安禄山嫉恨他。到这时,安禄山上奏请求命李献忠率领同罗数万精兵和他一起进攻契丹。李献忠恐怕安禄山陷害他,告诉留后张,请张上奏把自己留下而不与安禄山一同作战。张不答应,于是李献忠率领他的部下大肆抢掠仓库中物资,叛变逃回沙漠以北,安禄山于是驻兵不前进。

【原文】

十三载夏四月癸巳,安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李日越[1]​‍‌‍​‍‌‍‌‍​‍​‍‌‍​‍‌‍​‍​‍‌‍​‍‌​‍​‍​‍‌‍​‍​‍​‍‌‍‌‍‌‍‌‍​‍‌‍​‍​​‍​‍​‍​‍​‍​‍​‍‌‍​‍‌‍​‍‌‍‌‍‌‍​。

【注文】

[1]李日越(?—754年):奚部落首领。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手下猛将,为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所俘,被诛。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四月癸巳(二十八日),安禄山上奏打败了奚族,俘虏奚王李日越。

【原文】

十四载夏四月,安禄山奏破奚、契丹[1]

【注文】

[1]破:击败,打败。

【译文】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夏四月,安禄山上奏打败奚、契丹。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显庆五年四月辛未朔,无戊辰日。

(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神功元年七月乙未朔,无庚午日。

(3)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开元五年十一月丁酉朔,无丙申日。

(4)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开元二十五年二月乙巳朔,无乙酉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