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突厥叛唐

突厥叛唐

突厥叛唐【内容提要】《突厥叛唐》叙述了唐高宗以后突厥反叛唐朝,最后被唐所灭的战争过程​‍‌‍​‍‌‍‌‍​‍​‍‌‍​‍‌‍​‍​‍‌‍​‍‌​‍​‍​‍‌‍​‍​‍​‍‌‍‌‍‌‍‌‍​‍‌‍​‍​​‍​‍​‍​‍​‍​‍​‍‌‍​‍‌‍​‍‌‍‌‍‌‍​。是唐太宗平突厥的继续​‍‌‍​‍‌‍‌‍​‍​‍‌‍​‍‌‍​‍​‍‌‍​‍‌​‍​‍​‍‌‍...

突厥叛唐

【内容提要】

《突厥叛唐》叙述了唐高宗以后突厥反叛唐朝,最后被唐所灭的战争过程​‍‌‍​‍‌‍‌‍​‍​‍‌‍​‍‌‍​‍​‍‌‍​‍‌​‍​‍​‍‌‍​‍​‍​‍‌‍‌‍‌‍‌‍​‍‌‍​‍​​‍​‍​‍​‍​‍​‍​‍‌‍​‍‌‍​‍‌‍‌‍‌‍​。是唐太宗平突厥的继续​‍‌‍​‍‌‍‌‍​‍​‍‌‍​‍‌‍​‍​‍‌‍​‍‌​‍​‍​‍‌‍​‍​‍​‍‌‍‌‍‌‍‌‍​‍‌‍​‍​​‍​‍​‍​‍​‍​‍​‍‌‍​‍‌‍​‍‌‍‌‍‌‍​。

突厥是当时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大国,一直是北方的边患​‍‌‍​‍‌‍‌‍​‍​‍‌‍​‍‌‍​‍​‍‌‍​‍‌​‍​‍​‍‌‍​‍​‍​‍‌‍‌‍‌‍‌‍​‍‌‍​‍​​‍​‍​‍​‍​‍​‍​‍‌‍​‍‌‍​‍‌‍‌‍‌‍​。自从唐太宗灭了突厥,境外各族纷纷前来归附,使唐朝建立了无上的声威。然而,到了唐高宗以后,突厥又起兵反唐,进犯边境。他们侵犯定州,并煽动引诱奚、契丹抢掠营州,唐高宗任命裴行俭、程务挺等人讨伐。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余党占据黑沙城反叛,进入并州和单于府的北部边境抢掠,杀了岚州刺史,薛仁贵奋勇出击,大败敌军。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突厥屡次进犯边境,朝廷任命将淳于处平率军攻打他们。夏四月,突厥进犯代州,垂拱三年(687年),突厥进犯昌平。秋七月,突厥进犯朔州,朝廷命令黑齿常之等将领攻击他们,之后,又任命僧人怀义向北讨伐突厥。突厥派使者请求归降。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突厥与朝廷和亲。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春,突厥默啜进犯边境,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岸边修筑三座受降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春,突厥可汗派使节请和,唐睿宗在安福门设宴款待突厥。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秋,突厥来唐求婚。唐玄宗把蜀王的女儿南和县主嫁给他。开元二年(714年)春,突厥派遣大臣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冬十一月,进犯甘、凉等州,开元九年(721年)春,突厥又派使者来朝请和。开元十四年(726年),唐朝在定、恒、莫、易、沧五州设置军队,以防备突厥。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春,回纥进攻突厥,唐玄宗乘突厥内乱之机,派王忠嗣等出兵灭了突厥,终使北方边境得以安宁。

突厥是中国西北的强悍民族,隋唐时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强敌。唐对突厥的用兵是保卫边境和人民的自卫战争。唐能战胜突厥,就是由于中原出现了统一的王朝,而突厥的灭亡,是由于分裂和内乱。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团结,确实是关系民族兴旺和国家发展的大事。

【原文】

唐高宗麟德元年春正月甲子,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以殷王旭轮为单于大都护[1]。初,李靖破突厥,迁三百帐于云中城,阿史德氏为其长[2]。至是,部落渐众,阿史德氏诣阙请如胡法,立亲王为可汗以统之[3]。上召见,谓曰:“今之可汗,古之单于也[4]。”故更为单于都护府,而使殷王遥领之[5]

【注文】

[1]唐高宗(628—683年):指唐高宗李治,唐朝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之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麟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64至665年。  云中都护府: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置,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统辖南突厥部落诸府州,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阴山河套一带。麟德元年(664年)改名单于都护府。  单于大都护府: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由云中都护府改名为单于都护府。  殷王旭轮:指唐睿宗李旦(662—716年),曾名旭轮,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子。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为文明元年(684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2]初:当初。这里指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  李靖(571—649年):字药师,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在平定萧铣,安抚岭南,击灭东突厥,远征吐谷浑等历史事件中立下赫赫战功。  突厥(jué):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公元6世纪初年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初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公元546年合并铁勒部五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里海),北过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公元630、658年,东西突厥先后归属唐朝。公元680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建立后突厥汗国,公元745年亡于回纥。  云中城: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古城乡。  阿史德:突厥大姓之一。

[3]诣阙(què):赴京。阙,指皇帝所居宫殿,也指宫门。  亲王:是我国古代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隋炀帝定制,以皇帝伯、叔、兄弟及皇子为亲王,唐以皇帝兄弟及皇子为亲王。  可汗:又称“可寒”“合罕”,古代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的汗国,其君主或政治首领皆称可汗。这个称呼始见于3世纪的鲜卑族,是部落里部众对首领的尊称。

[4]单(chán)于(yú):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5]遥领:担任职务而不赴职。

【译文】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春正月甲子(十六日),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任命殷王李旭轮为单于大都护。当初,李靖打败突厥,把突厥的三百帐迁到云中城,阿史德氏担任他们的长官。至此,部落的人逐渐增多,阿史德氏到朝廷请求依照胡人的法令制度,立亲王为可汗来统领部落。唐高宗召见阿史德氏,对他说:“现在的可汗就是以前的单于。”因此更名为单于都护府,并使殷王在京城遥控指挥单于都护府。

【原文】

调露元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俱反,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皆叛应之,众数十万[1]。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左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兵讨之[2]。嗣业等先战屡捷,因不设备,会大雪,突厥夜袭其营,嗣业狼狈拔营走,众遂大乱,为虏所败,死者不可胜数[3]。大智、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得入单于都护府[4]。嗣业减死,流桂州,大智、景嘉等并免官[5]

【注文】

[1]调(diào)露: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9年至680年。  阿史德温傅、奉职:唐朝时突厥族两个部落的酋长。  阿史那泥熟匐(?—679年):是唐初突厥人,公元679年被拥立为可汗,在唐军大举进攻时被部下杀害。  酋(qiú)长:部落首领。

[2]鸿胪(lú)卿:古代官职名。南朝梁、陈改大鸿胪置,是掌朝会司仪的高级官员,为十二卿之一。北齐为鸿胪寺长官,主管宾客、朝会宗教等事务,为九卿之一,历朝沿置,亦称鸿胪寺卿。唐朝从三品。唐高宗、武则天曾改称同文正卿、司宾卿,后复旧。  长史:古代官名,战国秦置,掌顾问参谋。唐朝长史分三类,即诸都护府、都督府、诸州长史,中央南衙诸卫、北衙诸军、诸折冲府、东宫诸率府长史及诸王府长史都为幕僚之长,有“元僚”之称。  萧嗣业(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梁明帝萧岿曾孙。幼年跟随隋炀帝,后随萧皇后入东突厥,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回国,领突厥部众。累转鸿胪卿,兼单于都护府长史。曾招降薛延陁咄摩支,参与讨伐西突厥、高句丽、回纥。调露元年(679年),突厥反叛,萧嗣业率兵讨伐,大败而回,被流放岭南。  左领军卫将军:古代官名,唐高祖改右御卫为右领军卫时置。协掌宫禁宿卫,掌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从三品。  花大智(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朝廷将领,任左领军卫将军。  右千牛卫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置,掌侍卫及供御兵仗,从三品。  李景嘉(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朝廷将领,任右千牛卫将军​‍‌‍​‍‌‍‌‍​‍​‍‌‍​‍‌‍​‍​‍‌‍​‍‌​‍​‍​‍‌‍​‍​‍​‍‌‍‌‍‌‍‌‍​‍‌‍​‍​​‍​‍​‍​‍​‍​‍​‍‌‍​‍‌‍​‍‌‍‌‍‌‍​。

[3]设备:设防。

[4]且……且……:一边……一边……。

[5]桂州:古地名,南朝梁置,置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得名。公元504年移治始安县,唐改名临桂,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于今广西龙胜、永福以东和荔浦以北地区。

【译文】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的突厥阿史德温傅和奉职两个部族都反叛了朝廷,他们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的酋长也都反叛响应他们,拥兵数十万。朝廷派遣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左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率军讨伐他们。萧嗣业等在刚开始的战斗中多次取胜,因而没有注意设立防备,恰巧天下大雪,夜晚突厥偷袭他们的军营,萧嗣业狼狈地拔营逃跑,于是唐军大乱,被敌军打败,死者不计其数。花大智、李景嘉率兵边战边退,得以退到单于都护府。唐高宗减免了萧嗣业的死罪,把他流放到桂州,花大智、李景嘉一同被免去官职。

【原文】

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命开门偃旗,虏疑有伏,惧而宵遁[1]。州人李嘉运与虏通谋,事泄,上令元轨穷其党与[2]。元轨曰:“强寇在境,人心不安,若多所逮系,是驱之使叛也[3]。”乃独杀嘉运,余无所问,因自劾违制[4]。上览表大喜,谓使者曰:“朕亦悔之,向无王,失定州矣[5]。”自是朝廷有大事,上多密敕问之[6]

【注文】

[1]定州:古地名。北魏改安州设置,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定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满城以南,安国、饶阳以西,井陉、藁城及辛集二市以北地区。  刺史:古代官名,汉代始置,正六品,任巡察各地之职,隋唐时其地位品秩,均与汉武帝时相同。  霍王元轨:指李元轨(?—688年),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李元轨年少多才艺,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封蜀王。武德八年(625年),徙封吴王。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参与越王李贞谋反起兵,被贬黔州,行至陈仓而死。  偃旗:放倒旗帜。  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突厥军队。  宵遁(dùn):夜里逃跑。

[2]李嘉运(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定州人,生平事迹不详。

[3]逮系:逮捕。系,拘囚。

[4]自劾:自己揭发自己的罪状。  制:指帝王的命令。

[5]向:假如。

[6]密敕:指皇帝的密令、密诏。

【译文】

突厥人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命令打开城门、放倒旗帜,敌军怀疑有埋伏,惧怕而连夜撤走。定州人李嘉运与敌军勾结谋划,事情泄露,唐高宗命李元轨彻底追查其党羽。李元轨说:“强敌在境,人心不安,如果拘捕很多人,是驱使他们反叛朝廷。”于是只杀了李嘉运,其余的人没有再追究,于是上书说自己违犯君命。高宗看了很高兴,对使者说:“我也悔恨,如果没有霍王,就要丢失定州。”自此,朝廷有了大事,高宗多私下征询他的意见。

【原文】

壬子,遣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屯井陉,右武卫将军崔献屯龙门,以备突厥[1]。突厥扇诱奚、契丹侵掠营州,都督周道务遣户曹始平唐休璟将兵击破之[2]

【注文】

[1]左金吾卫:唐朝十六卫之一,同右金吾卫同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以执御非违。高宗时改为右候卫为之,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曹怀舜(生卒年不详):唐朝武臣。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率兵往恒州,以防备突厥。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为右武卫将军与突厥阿史那伏念战于横水,大败,减死配流岭南。  井陉(xíng):古关名,在今河北井陉北。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的关隘。  崔献:据《新唐书》二百一十五上“崔献”当为“霍献可”之误​‍‌‍​‍‌‍‌‍​‍​‍‌‍​‍‌‍​‍​‍‌‍​‍‌​‍​‍​‍‌‍​‍​‍​‍‌‍‌‍‌‍‌‍​‍‌‍​‍​​‍​‍​‍​‍​‍​‍​‍‌‍​‍‌‍​‍‌‍‌‍‌‍​。唐朝时朝廷将领,任右武卫将军。  龙门:古地名,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之间。

[2]扇:煽动。  奚:与契丹同源,或谓出自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南北朝时称库莫奚。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以游牧为生。隋唐时称奚,唐玄宗开元初奚部首领李大酺(pú)被封为饶乐郡王。  契丹: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在唐灭亡的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辽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  营州:古州名。治所在今辽宁朝阳。  都督:古代军事长官。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  周道务(生卒年不详):汝南安城人,自小以功臣子的身份养在宫中,承袭父亲封谯国公。尚唐太宗之女临川公主。当过营州都督,检校右骁卫将军,死后谥号为“襄”。  户曹:古代官名。王府、公府、将军府属僚诸曹之一。汉朝三公府始置,掌民户、农桑、祠祀,长官为掾。唐朝王府置,掌封户、僮仆等,诸都护府亦置,长官为参军事。  始平:古地名,指始平郡,秦置,属雍州,治今陕西兴平。  唐休璟(627—712年):名璿(xuán),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人,唐朝名将。历任营州户曹、丰州司马、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司卫卿、凉州都督、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公元700年,以败吐蕃之功拜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公元703年,拜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任太子右庶子。公元704年,为幽、营二州都督,安东都护府都护。公元705年,加封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酒泉郡公,升尚书右仆射,累封宋国公。公元706年,致仕。后起复为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公元710年,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公元712年病逝,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译文】

冬十月壬子(初五日),朝廷派遣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驻扎井陉,右武卫将军霍献可驻扎龙门,以防备突厥进犯。突厥煽动引诱奚、契丹抢掠营州,都督周道务派遣户曹、始平人唐休璟率兵击败了敌军。

【原文】

十一月癸未,上宴裴行俭,谓之曰:“卿有文武兼资,今授卿二职[1]”。乃除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2]。甲辰,以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并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总三十余万以讨突厥,并受行俭节度[3]。务挺,名振之子也[4]

【注文】

[1]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隋朝光禄大夫裴仁基之子。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高宗立武昭仪(武则天),行俭私下和长孙无忌、褚遂良议论,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

[2]除:拜官。  礼部:古代官署名。北魏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尚书:古代官名。战国齐、秦均置。为管理文书的小吏。秦属少府,秩六百石,为低级官员,在殿中主发布文书。秦及汉初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武帝时,选拔尚书、中书、侍中组成“中朝”(或称内朝),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机关,因系近臣,地位渐高。和御史、史书令史等都是由太史选拔。后尚书台改名尚书省,曹改称部,列曹(各部)尚书遂为贵官。隋以后尚书为六部长官,是古代中央政府部级长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政府的部长)。尚书在隋、唐正三品。  检校:初指代理官职。隋朝、唐朝已有此称。唐朝中期以后,以称使职、外官带三公、仆射、尚书等高级官衔。

[3]丰州:古州名。治所在今内蒙古五原西南。  程务挺(?—684年):洺(míng)州平恩(今河北邱县东南)人。父程名振为初唐名将。程务挺少随父作战,以勇力闻名。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随裴行俭击破西突厥阿史那伏念,迁右武卫将军。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任单于道安抚大使,同年冬十二月,内史裴炎被斩于洛阳都亭,程务挺上书为裴炎辩冤,触怒武则天,被杀。  幽州:古九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隋唐时北方的军事重镇、交通中心和商业都会。唐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市区县地。  李文暕(jiǎn)(?—684年):唐宗室李神符子。历任幽州都督,封魏郡公。武周时,因连罪为藤州别驾,不久被诛。  节度:节制调度。

[4]名振:指程名振(?—662年),洺州平恩(今河北邱县东南)人,唐朝大臣。早年在窦建德麾下,后投李渊,经略河北,在与刘黑闼(tà)作战中颇多建树。唐太宗继位后,征辽东,出任右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在征高丽之战中,常常出奇制胜,以少胜多,威震辽东,一时被誉为唐朝名将,后又升任营州(今辽宁朝阳)都督兼东夷都护。死后,赠右卫大将军,谥号为“烈”。

【译文】

十一月癸未(初六日),唐高宗设宴款待裴行俭,对他说:“你文武兼备,现在授你两个职务。”于是任命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甲辰(二十七日),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八万军队,连同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的部队,统领三十万军队讨伐突厥,并命令他们都由裴行俭节制调度。程务挺,是程名振的儿子。

【原文】

永隆元年春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擒其酋长奉职[1]。可汗泥熟匐为其下所杀,以其首来降[2]。初,行俭行至朔川,谓其下曰:“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尚诈[3]。前日萧嗣业粮运为突厥所掠,士卒冻馁,故败[4]。今突厥必复为此谋,宜有以诈之[5]。”乃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伏壮士五人,各持陌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为之援,且伏精兵于险要以待之[6]。虏果至,羸兵弃车散走,虏驱车就水草,解鞍牧马,欲取粮,壮士自车中跃出,击之,虏惊走,复为伏兵所邀,杀获殆尽[7]。自是粮运行者,虏莫敢近[8]。军至单于府北,抵暮,下营,掘堑已周,行俭遽命移就高冈[9]。诸将皆言“士卒已安堵,不可复动”[10]。行俭不从,趣使移[11]。是夜,风雨暴至,前所营地水深丈余,诸将惊服[12]。问其故,行俭笑曰:“自今但从我命,不必问其所由知也[13]。”

【注文】

[1]永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0年至681年。  黑山: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2]首:头​‍‌‍​‍‌‍‌‍​‍​‍‌‍​‍‌‍​‍​‍‌‍​‍‌​‍​‍​‍‌‍​‍​‍​‍‌‍‌‍‌‍‌‍​‍‌‍​‍​​‍​‍​‍​‍​‍​‍​‍‌‍​‍‌‍​‍‌‍‌‍‌‍​。

[3]朔川:作“朔州”,今山西朔州。

[4]馁(něi):饥饿。

[5]诈:欺骗。

[6]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陌刀:一种步兵所持的长刀,古代又称作斩马剑。  羸(léi):瘦弱。  伏:藏匿,埋伏。

[7]邀:半路拦截。

[8]自是:从此后。

[9]单于府:指单于都护府。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630年三月,唐朝军队俘颉利可汗,东突厥亡。唐朝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及定襄都督府、云州都督府。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663年,改称云中都护府;664年,改称单于大都护府。后突厥建立后,698年废除,并入安北都护府。720年,重新设立。845年,改称安北都护府(原安北都护府于780年废除)。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都护府废除。  堑:护城河,战壕。

[10]安堵:安居。

[11]趣(cù):通“促”。催促。

[12]惊服:非常佩服。

[13]命:命令。

【译文】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春三月,裴行俭在黑山大败突厥,擒获突厥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被他的部下杀害,部下拿着他的人头向唐朝投降。当初,裴行俭行军到朔州,对他的部下说:“用兵之道,抚慰士兵贵在诚心,对付敌人重在诡诈。前些天,萧嗣业运粮被突厥抢掠,士兵挨冻受饿,所以失败了。现在突厥一定会再用这个办法,我们应用此法欺骗他们。”于是伪装运粮车三百辆,每辆车中隐匿壮士五人,各持陌刀劲弩,让瘦弱的士兵数百人作支援,又在险要的地方埋伏了精锐的部队等待敌人。敌军果然出现,瘦弱的士兵丢弃粮车散开逃跑,敌军驱赶粮车到了有水草的地方,解下马鞍牧马,想取下粮食,壮士从车中一跃而出,攻击敌军,敌军仓皇逃跑,又被埋伏的唐军拦截,敌军几乎都被杀死或俘虏。从此运粮车行进,敌军不敢再靠近。唐军行军到单于府之北,已到晚上,安营扎寨,在四周挖战壕,就命令军队转移到高冈上。众将领都说“士兵已经安顿好,不可以再转移了”。裴行俭不听,催促军队行动。这晚,风雨突然到来,以前建营寨的地方水深一丈多,各位将领都很佩服裴行俭。问他如何知道,裴行俭笑着说:“从今以后,你们只管服从我的命令,不必再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原文】

奉职既就擒,余党走保狼山,诏户部尚书崔知悌驰传诣定襄宣慰将士,且区处余寇[1]。行俭引军还[2]

【注文】

[1]狼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属阴山山脉西段。  户部: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  崔知悌(615—?年):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他喜欢医疗,研究医药书籍,集合众长,提高技术,临床诊治药到病除。  驰传:驾驭驿站车马疾行。传,指驿车,传达命令的马车​‍‌‍​‍‌‍‌‍​‍​‍‌‍​‍‌‍​‍​‍‌‍​‍‌​‍​‍​‍‌‍​‍​‍​‍‌‍‌‍‌‍‌‍​‍‌‍​‍​​‍​‍​‍​‍​‍​‍​‍‌‍​‍‌‍​‍‌‍‌‍‌‍​。  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方,宣言政令,安抚百姓。  区处:处理,筹划安排。

[2]引:带领。

【译文】

奉职被唐军擒获后,他的残余部队逃到狼山自守。唐高宗命令户部尚书崔知悌乘着驿站的车到定襄安抚慰问将士,并且负责处理残余敌军。裴行俭带领军队回师。

【原文】

秋七月,突厥余众围云州,代州都督窦怀悊、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将兵击破之[1]

【注文】

[1]云州:古地名。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在定襄县(后改名云中,今山西大同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长城以南、桑干河以北。  代州:古州名。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置。治广武(后改雁门,今代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四市县地。  窦怀悊(zhé)(生卒年不详):出身唐朝外戚,唐朝驸马,娶唐太宗女兰陵公主为妻,历任庆州、云州、兖州、武威都督。  中郎将:古代官名。秦汉为管理宫禁警卫的高级武官,后历朝沿置。唐朝为统领府兵的军事长官,分属十六卫、东宫十率府。

【译文】

秋七月,突厥残余力量围攻云州,代州都督窦怀悊、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率领军队击败了敌军。

【原文】

开耀元年春正月,突厥寇原、庆等州,乙亥,遣右卫将军李知十等将兵屯泾、庆二州以备突厥[1]

【注文】

[1]开耀: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1年至682年。  原:指原州,古州名。北魏置,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宁夏固原县至甘肃平凉市一带。  庆:庆州,古州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合水县(唐改名安化,今甘肃庆城)。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庆城、庆阳、环县、合水、华池等市县。  李知十(生卒年不详):唐高宗时朝廷将领,任右卫将军。  泾:指泾州,古州名。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北。

【译文】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春正月,突厥进犯原、庆等州,乙亥(初五日),派遣右卫将军李知十等率军队驻扎在泾、庆二州,以防备突厥进犯。

【原文】

裴行俭军既还,突厥阿史那伏念复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为寇[1]。癸巳,以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以右武卫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副,将兵讨之。

【注文】

[1]阿史那伏念(生卒年不详):唐初突厥人,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末代可汗颉利从兄之子。公元680年,突厥温傅部在夏州迎接伏念,渡过黄河后立伏念为可汗,得到诸部落响应。唐朝诏裴行俭率兵讨伐伏念,伏念最终因形势不利,得到裴行俭承诺不杀后,执送温傅请降。可是伏念被带到长安后被处斩。

【译文】

裴行俭的军队已经返回,突厥的阿史那伏念又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联合军队进犯唐朝。正月癸巳(二十三日),唐高宗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任命右武卫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副将,率军讨伐他们。

【原文】

三月,曹怀舜与裨将窦义昭将前军击突厥[1]。或告:“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在黑沙北,左右才二十骑以下,可径往取也[2]。”怀舜等信之,留老弱于瓠卢泊,帅轻锐倍道进至黑沙,无所见,人马疲顿,乃引兵还[3]。会薛延陁部落欲西诣伏念,遇怀舜军,因请降[4]。怀舜等引兵徐还,至长城北,遇温傅,小战,各引去[5]。至横水,遇伏念,怀舜、义昭与李文暕及裨将刘敬同四军合为方陈,且战且行,经一日,伏念乘便风击之,军中扰乱,怀舜等弃军走,军遂大败,死者不可胜数[6]。怀舜等收散卒,敛金帛以赂伏念,与之约和,杀牛为盟[7]。伏念北去,怀舜等乃得还[8]。夏五月丙戌,怀舜免死,流岭南[9]

【注文】

[1]裨(pí)将:副将。  窦义昭(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朝廷将领​‍‌‍​‍‌‍‌‍​‍​‍‌‍​‍‌‍​‍​‍‌‍​‍‌​‍​‍​‍‌‍​‍​‍​‍‌‍‌‍‌‍‌‍​‍‌‍​‍​​‍​‍​‍​‍​‍​‍​‍‌‍​‍‌‍​‍‌‍‌‍‌‍​。

[2]黑沙: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左右:在旁边侍候的人,近侍。  径往:直接前往。

[3]瓠(hù)卢泊: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北。  倍道:兼程而行,指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4]薛延陁(tuó):北方古代民族。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陁两部合并而成。初属于突厥。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太宗封其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次年,助唐灭突厥。二十年发生内乱,为唐所破。

[5]徐还:缓慢地返回。

[6]横水:即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  刘敬同(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朝廷将领。  便(biàn)风:乘风,顺风。

[7]敛:收集,聚集。

[8]乃:才。

[9]岭南: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历史上,唐朝岭南道,也包括曾经属于中国皇朝统治的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

【译文】

三月,曹怀舜与副将窦义昭率先头部队攻打突厥。有人告诉他:“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在黑沙的北面,他们的随从只有不到二十个骑兵,可以直接前往那里俘获他们。怀舜等人相信了这个情报,留下老弱士兵在瓠卢泊,率领轻锐部队加速前行到黑沙,没有看到任何敌人,但人马疲顿,于是领兵返回。恰巧薛延陁部落想向西到阿史那伏念那里去,遇到了怀舜的军队,于是就投降了怀舜。怀舜等率兵缓慢地返回,到长城北面,遇到阿史德温傅,两军进行了小规模战争,各自领兵离去。怀舜等人到了横水,遇到阿史那伏念,怀舜、义昭与李文暕及其副将刘敬同一共四支军队组成方阵,边战边退,经过一天的时间,阿史那伏念乘着顺风进攻,唐军大乱,曹怀舜等弃军逃走,于是唐军大败,死者不计其数。怀舜等收集散失的士兵,拿了金帛贿赂阿史那伏念,与之约定讲和,杀牛盟誓。阿史那伏念向北离去,怀舜等才得以返回。夏五月丙戌(十八日),曹怀舜免去死罪,流放岭南。

【原文】

秋闰七月,裴行俭军于代州之陉口,多纵反间,由是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浸相猜贰[1]。伏念留妻子辎重于金牙山,以轻骑袭曹怀舜[2]。行俭遣裨将何迦密自通漠道,程务挺自石地道掩取之[3]。伏念与曹怀舜等约和而还,比至金牙山,失其妻子辎重,士卒多疾疫,乃引兵北走保细沙,行俭又使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将单于府兵追蹑之[4]。伏念请执温傅以自效,然尚犹豫,又自恃道远,唐兵必不能至,不复设备[5]。敬同等军到,伏念狼狈,不能整其众,遂执温傅从间道诣行俭降[6]。候骑告以烟尘涨天而至,将士皆震恐,行俭曰:“此乃伏念执温傅来降,非他盗也[7]。然受降如受敌,不可无备[8]。”乃命严备,遣单(于)使迎前劳之[9]。少选,伏念果帅酋长缚温傅诣军门请罪[10]。行俭尽平突厥余党,以伏念、温傅归京师[11]

【注文】

[1]陉(xíng)口:即陉岭关口,今山西代县西北。  纵反间:使用反间计。  浸相猜贰:渐渐互相猜忌、离心。贰,离心、背叛。

[2]妻子:妻子和儿女。  金牙山: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

[3]何迦密(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朝廷武将。  掩:趁其不备。

[4]细沙:古地名,今山西省代县附近。  刘敬同(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朝廷武将。  追蹑:追击​‍‌‍​‍‌‍‌‍​‍​‍‌‍​‍‌‍​‍​‍‌‍​‍‌​‍​‍​‍‌‍​‍​‍​‍‌‍‌‍‌‍‌‍​‍‌‍​‍​​‍​‍​‍​‍​‍​‍​‍‌‍​‍‌‍​‍‌‍‌‍‌‍​。蹑,跟着。

[5]执:捉拿。

[6]间道:偏僻的小道。

[7]候骑(jì):骑马的侦察兵,担任侦查、巡逻任务的骑兵。  涨:弥漫。

[8]如:如同。

[9]单使:单身使者。  劳:慰劳。

[10]少选:一会儿,不多久。  军门:领兵将领的营门,亦称辕门。

[11]京师:帝王的都城,这里指唐朝国都长安。

【译文】

秋闰七月,裴行俭的军队驻扎在代州的陉口,多次使用反间计,于是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渐渐地互相猜忌、背离。阿史那伏念留妻子、儿女和辎重物品于金牙山,率轻锐骑兵偷袭曹怀舜。裴行俭派何迦密从通漠道、程务挺从石地道趁其不备而攻击。阿史那伏念与曹怀舜等约和后返回,快到金牙山,他的妻子、儿女和辎重都丢失,士兵大多得了疾病,于是领兵向北逃到细沙自保,裴行俭又派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率单于府军队追击阿史那伏念。阿史那伏念请求亲自捉拿阿史德温傅来为唐朝效力,但还是犹豫不决,同时自认为路途遥远,唐军不能到达,于是不再设立防备。刘敬同等人的军队一到,阿史那伏念狼狈不堪,不能集合自己的军队,于是捉拿住阿史德温傅,从小路到裴行俭的军营投降。侦查骑兵报告说漫天的烟尘滚滚而来,唐军将士都震惊了,裴行俭说:“那是阿史那伏念押着阿史德温傅来投降,不是其他盗贼。然而接受投降如同面对敌人,不可以不防备。”于是命令严密防备,派遣一个使者前往迎接慰劳阿史那伏念。过了不久,阿史那伏念果然带领酋长押着阿史德温傅来到军门前请罪。裴行俭彻底平定了突厥残余势力,带着阿史那伏念和阿史德温傅回到京师长安。

【原文】

冬十月壬戌,裴行俭等献定襄之俘[1]。乙丑,改元[2]。丙寅,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初,行俭许伏念以不死,故降[3]。裴炎疾行俭之功,奏言:“伏念为副将张虔勗、程务挺所逼,又回纥等自碛北南向逼之,穷窘而降耳[4]。”遂诛之[5]。行俭叹曰:“浑、濬争功,古今所耻,但恐杀降,无复来者[6]。”因称疾不出[7]

【注文】

[1]献:祭献。

[2]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3]许:答应,允许。

[4]裴炎(?—684年):字子隆。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朝宰相。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裴炎入相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迁侍中,掌门下省;唐中宗即位,迁中书令。裴炎支持太后武则天废中宗,改立中宗之弟唐睿宗,后嗣圣元年(684年),裴炎因主张武则天归政睿宗而被杀。  张虔勗(xù)(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朝廷武将。  回纥: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北魏时,游牧于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唐初,回纥受东突厥的统治,东突厥灭亡之后,回纥和唐的接触密切。天宝三载(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建立了汗国,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人可汗;唐德宗时改称回鹘;公元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发生变乱,公元840年汗国灭亡。  碛(qì)北:旧称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5]遂:于是。

[6]浑:指王浑(223—297年),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三国至西晋时期的大臣,西晋时期将领。王浑曾辅佐晋武帝司马炎和晋惠帝司马衷两代君主,在晋初的军事和政治上作出了—定贡献,特别是在对吴作战方面功绩显著。  濬:指王濬(252—314年),字彭祖,西晋重要将领。太原晋阳人西晋骠骑将军王沈之子。王濬长驻北方疆土并与北方边族交往频繁,但永嘉之乱后生不臣之心,与鲜卑交恶,最终被石勒所败​‍‌‍​‍‌‍‌‍​‍​‍‌‍​‍‌‍​‍​‍‌‍​‍‌​‍​‍​‍‌‍​‍​‍​‍‌‍‌‍‌‍‌‍​‍‌‍​‍​​‍​‍​‍​‍​‍​‍​‍‌‍​‍‌‍​‍‌‍‌‍‌‍​。  浑、濬争功:王濬在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率军攻入吴都,官至抚军大将军。王浑和王濬协同作战,在横江打败吴军,及王濬凯旋,又怀恨不平。

[7]疾:病。

【译文】

冬十月壬戌(二十七日),裴行俭等进献定襄道俘获的战俘。乙丑(三十日),改元。丙寅(初一日),在都市斩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当初,裴行俭答应阿史那伏念不处死他,所以阿史那伏念才投降。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上奏说:“阿史那伏念被副将张虔勗、程务挺逼迫,而且回纥等也从碛北向南进逼,阿史那伏念是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才投降的。”于是处死了阿史那伏念。裴行俭感叹道:“晋王浑、王濬争夺功劳,古今的人都认为是耻辱,只是怕杀了投降的人,今后再不会有人来投降。”因此假称有病不再出来。

【原文】

永淳元年[1]。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亡散,据黑沙城反,入寇并州及单于府之北境,杀岚州刺史王德茂[2]。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将兵击元珍于云州,虏问:“唐大将为谁[3]?”应之曰:“薛仁贵。”虏曰:“吾闻仁贵流象州,死久矣,何以绐我[4]!”仁贵免胄示之面,虏相顾失色,下马列拜,稍稍引去[5]。仁贵因奋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捕虏二万余人[6]

【注文】

[1]永淳: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2年至683年。

[2]阿史那骨笃禄(?—691年):唐朝时期突厥人,亦称骨咄禄、不卒禄、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笃禄是后突厥汗国(公元682至744年)的创立者,公元682至691年为汗。  阿史德元珍(?—711年):唐朝时期突厥人。本为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之官。降骨笃禄,被委任为阿波达干,掌握兵权。  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并州:古州名,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唐辖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  岚州:古地名,唐武德六年(623年)改东会州置,治所在宜芳县(今山西岚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岢岚、兴县、岚县、静乐等县地区。  王德茂(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岚州刺史。

[3]右领军卫:唐朝十六卫之一。唐高祖改右御卫为右领军卫,与左领军卫同掌宫禁宿卫、督摄队仗,分兵主守,掌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领翊府卫及诸折冲府。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长史等。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改称右戎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为右玉钤卫。  右领军卫将军:古代官名,唐高祖改右御卫为右领军卫时置。协掌宫禁宿卫,凡翊府卫、外府射声番上者,分配之;分兵主守,掌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置二人,从三品。  薛仁贵(614—683年):山西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立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赫赫功勋。  元珍:即阿史德元珍(?—711年),唐朝时突厥将领。  云州:古地名,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4]仁贵流象州:薛仁贵于唐高宗上元中坐事流象州,后被赦归。象州在今广西象州。  绐(dài):欺骗,哄骗。

[5]免胄:脱去头盔。  列拜:依次叩拜。

[6]因:于是。

【译文】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召集逃散的士兵,占据黑沙城反叛,入侵并州和单于府的北部边境,杀了岚州刺史王德茂。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兵在云州攻打阿史德元珍,敌军问:“唐军大将是谁?”回答说:“薛仁贵。”敌军说:“我们听说薛仁贵早已被流放象州,死了很久了,为何还欺骗我!”薛仁贵脱下头盔让他们看自己的脸,敌军互相看着惊慌失措,下马依次跪拜,逐渐离去。薛仁贵于是奋勇出击,大败敌军,斩杀一万多人,俘获俘虏两万多人。

【原文】

弘道元年春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击却之[1]​‍‌‍​‍‌‍‌‍​‍​‍‌‍​‍‌‍​‍​‍‌‍​‍‌​‍​‍​‍‌‍​‍​‍​‍‌‍‌‍‌‍‌‍​‍‌‍​‍​​‍​‍​‍​‍​‍​‍​‍‌‍​‍‌‍​‍‌‍‌‍‌‍​。乙亥,复寇妫州[2]。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单于都护府,执司马张行师,杀之[3]。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将兵分道救之[4]

【注文】

[1]弘道: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3年至684年。  定州:古州名,今河北定州。

[2]妫(guī)州:古州名,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北燕州置,治所在怀戎县(今河北涿鹿西南)。武则天长安初移治今河北怀来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怀来、怀安、涿鹿及北京市延庆等地。

[3]张行师(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单于都护府司马。

[4]胜州:古地名,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置,治所在榆林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阿特旗、伊金霍洛旗、鄂尔多斯市及黄河东岸托克托一带。  王本立(?—690年):唐朝官员,唐睿宗第一次登基年间任宰相,多行不法,欺压同僚,遭到侍御史狄仁杰弹劾。公元683年,东突厥可汗袭击邻近的单于总督府,高宗命他防御东突厥进攻。公元688年,王本立任夏官侍郎,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实质宰相。次年,又被升为同凤阁鸾台三品。公元690年春罢相改任地官尚书时,被称作“宰相、左肃政大夫”。仅一个月后,去世。《资治通鉴》没有记载他的死因,但《新唐书·本纪第四·则天皇后》称他是被处决的。  夏州:古地名,北魏置。唐治所在朔方(今陕西靖边东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理河以北的红柳河流域和内蒙古杭锦旗、乌审旗等地。  李崇义(生卒年不详):唐宗室。河间王孝恭孙。封谯国公。历任蒲、同二州刺史,益州大都督长史。

【译文】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春二月庚午(十二日),突厥人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击败了他们。乙亥(十七日),突厥人又侵犯妫州。三月庚寅(初二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攻单于都护府,捉拿司马张行师,并杀了他。朝廷派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率军分路救援。

【原文】

夏五月乙巳,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蔚州,杀刺史李思俭[1]。丰州都督崔智辩将兵邀之于朝那山北,兵败,为虏所擒[2]。朝议欲废丰州,迁其百姓于灵、夏[3]。丰州司马唐休璟上言,以为:“丰州阻河为固,居贼冲要,自秦、汉已来列为郡县,土宜耕牧[4]。隋季丧乱,迁百姓于宁、庆二州,致胡虏深侵,以灵、夏为边境[5]。贞观之末,募人实之,西北始安[6]。今废之,则河滨之地复为贼有,灵、夏等州人不安业,非国家之利也[7]。”乃止[8]

【注文】

[1]蔚州:古地名,北魏置。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治灵丘县(今山西灵丘),唐玄宗开元初移治安边县(今河北蔚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阳原、蔚县、涞源县及山西阳高、广灵、灵丘等县地。  李思俭(生卒年不详):唐朝时蔚州刺史。

[2]丰州:古地名,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一说在乌拉特前旗东南)。  崔智辩(?—683年):亦作崔智辨、崔知辩。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为西州都督。唐高宗永淳二年(683年)为丰州都督。  朝那山:即牛头朝那山。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

[3]灵:古地名,指灵州。北魏置,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北周移治回乐县。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宁夏中卫、中宁以北地区。  夏:古地名,指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

[4]河:指黄河​‍‌‍​‍‌‍‌‍​‍​‍‌‍​‍‌‍​‍​‍‌‍​‍‌​‍​‍​‍‌‍​‍​‍​‍‌‍‌‍‌‍‌‍​‍‌‍​‍​​‍​‍​‍​‍​‍​‍​‍‌‍​‍‌‍​‍‌‍‌‍‌‍​。  秦:朝代名(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  汉:朝代名(前202—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公元前202年高祖刘邦建国,定都长安。文景之治后,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进一步推动大一统事业,汉朝达到极盛时期。公元9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汉朝时期,民族融合空前发展,对外交流频繁,国力和经济较为强盛。并且,文化的统一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汉朝共历四百多年。公元220年被迫禅位于魏王曹丕,东汉结束。

[5]隋:朝代名(581—618年),是中国历史上经历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分裂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它由出身于军事贵族的杨坚于公元581年篡夺北周政权建立。公元589年灭陈,完成统一。隋朝之初,与突厥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战争,击溃了突厥的军事威胁,还统一了青海地区。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著名的“开皇之治”。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大幅上升。隋炀帝时期开凿了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交通。当时门阀势力衰微,科举制被创立和初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也运行顺畅,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后期统治腐朽,618年亡于农民起义。  季:一个朝代的后期。  宁:指宁州,古地名。西魏改豳州置,治定安县,金改名安定县,今甘肃宁县。  庆:古地名,指庆州,今甘肃庆城县。

[6]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公元627年到649年,李世民的英明执政也叫“贞观之治”。

[7]安业:安居乐业。

[8]乃:于是。

【译文】

夏五月乙巳(十八日),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进犯蔚州,杀死刺史李思俭。丰州都督崔智辩率军在朝那山北部半路拦截,被打败,为敌军俘虏。朝廷议论想废除丰州,迁徙丰州的百姓到灵州、夏州。丰州司马唐休璟上书,认为:“丰州依靠黄河为屏障,位于敌人的要冲,从秦、汉以来就设为郡县,那里的土地适宜耕种和放牧。隋末天下大乱,把百姓迁到宁州、庆州,致使胡人深入进犯,只能把灵州、夏州作为边境。唐太宗贞观末年,招募人民充实丰州,西北才得以安宁。现在废除丰州,那么黄河沿岸地区就会重新被敌人占有,灵州、夏州等百姓也不能安居乐业,这对国家没有好处。”于是停止这种议论。

【原文】

六月,突厥别部寇掠岚州,偏将杨玄基击走之[1]。冬十一月戊戌,以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招讨阿史那骨笃禄等[2]

【注文】

[1]偏将:古代一种军衔。偏将则是偏将军,是最低等级的杂号将军。  杨玄基(生卒年不详):唐朝高宗时朝廷武将。

[2]安抚大使:古代官名。隋朝置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朝前期派大臣巡视经战争或受灾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大使或安抚使。

【译文】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年)六月,另外一部突厥进入岚州抢掠,偏将杨玄基把他们击退。冬十一月戊戌(十五日),朝廷任命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讨伐阿史那骨笃禄等。

【原文】

则天皇后光宅元年秋七月,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寇朔州[1]。九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

【注文】

[1]则天皇后:指武则天(624—705年),名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年),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年),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公元705年退位​‍‌‍​‍‌‍‌‍​‍​‍‌‍​‍‌‍​‍​‍‌‍​‍‌​‍​‍​‍‌‍​‍​‍​‍‌‍‌‍‌‍‌‍​‍‌‍​‍​​‍​‍​‍​‍​‍​‍​‍‌‍​‍‌‍​‍‌‍‌‍‌‍​。  光宅:唐睿宗李旦的年号,但是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光宅元年,即684年。  朔州:古地名。北齐置,治所在今山西朔州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朔州及应县、山阴、神池、五寨、偏关、河曲等县地。

【译文】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秋七月,突厥人阿史那骨笃禄等进犯朔州。九月,朝廷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防备突厥。

【原文】

垂拱元年春二月,突厥阿史那骨笃禄等数寇边,以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击之[1]。夏四月癸未,突厥寇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之。至忻州,为突厥所败,死者五千余人[2]

【注文】

[1]垂拱: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即公元685年至688年,但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中郎将:古代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  淳于处平(生卒年不详):淳于为复姓,唐朝武则天时任左玉钤卫中郎将。  行军总管:古代官名,督军之官。北周置,在战时临时任命,事讫即罢。在重大军事行动中,隶属于行军大元帅。隋、唐行军征讨亦置,各州设总管,边镇或大州设大总管,出征者,则称行军大总管。

[2]忻(xīn)州:古地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所在秀荣县(今山西忻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忻州及定襄等地。

【译文】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春二月,突厥人阿史那骨笃禄等屡次进犯边境,朝廷任命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攻打他们。夏四月癸未(初八日),突厥进犯代州,淳于处平率军救援。淳于处平行军到忻州,被突厥打败,死了五千多人。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东突厥攻代州、忻州示意图

【原文】

二年秋九月,突厥入寇,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拒之[1]。至两井,遇突厥三千余人,见唐兵,皆下马擐甲,常之以二百余骑冲之,皆弃甲走[2]。日暮,突厥大至,常之令营中然火,东南又有火起,虏疑有兵相应,遂夜遁[3]

【注文】

[1]二年:指武则天垂拱二年,即公元686年。  左鹰扬卫大将军:古代官名,即左武卫大将军。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左武卫大将军。  黑齿常之(630—689年):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降唐后数十年,黑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成为大唐的封疆大吏。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

[2]两井:古地名,今山西北部地区。  擐(huàn)甲:穿上铠甲。

[3]日暮:傍晚。  然:燃烧。

【译文】

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突厥入侵唐朝,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进行抵抗。行军到两井地方,遇到突厥三千人,突厥军见到唐兵,都下马穿上铠甲,黑齿常之率领二百多骑兵冲入突厥军队,突厥军都弃甲逃走。到夜晚,突厥大批人马到来,黑齿常之命令在军营中燃火,东南方向又有火起,突厥军怀疑唐军的接应部队到了,于是连夜逃跑。

【原文】

三年春二月丙辰,突厥骨笃禄等寇昌平,命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帅诸军讨之[1]。秋七月,突厥骨笃禄、元珍寇朔州,遣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击之,以右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为之副,大破突厥于黄花堆,追奔四十余里,突厥皆散走碛北[2]。多祚世为靺鞨酋长,以军功得入宿卫[3]。黑齿常之每得赏赐,皆分将士[4]。有善马为军士所损,官属请笞之,常之曰:“奈何以私马笞官兵乎[5]!”卒不问[6]​‍‌‍​‍‌‍‌‍​‍​‍‌‍​‍‌‍​‍​‍‌‍​‍‌​‍​‍​‍‌‍​‍​‍​‍‌‍‌‍‌‍‌‍​‍‌‍​‍​​‍​‍​‍​‍​‍​‍​‍‌‍​‍‌‍​‍‌‍‌‍‌‍​。

【注文】

[1]三年:指武则天垂拱三年,即公元687年。  骨笃禄(?—691年):亦称骨咄禄、不卒禄、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笃禄是后突厥汗国(公元682至744年)的创立者,公元682至691年为汗。  昌平:古地名,指昌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北京昌平区东南。唐属幽州。

[2]元珍(?—711年):即阿史德元珍,后突厥汗国的重臣。原为唐朝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曾经被都护府长史王本立拘禁。骨咄禄起兵后,阿史德元珍为阿波达干。他帮助骨咄禄击败铁勒九姓,得到漠北。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在漠北大败唐朝。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默啜可汗要杀田归道,阿史德元珍力止。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阿史德元珍攻打突骑施时战死,一说阿史德元珍就是暾欲谷。  李多祚(zuò)(654—707年):唐朝时期东北靺鞨族酋长,唐朝和武周时期任右羽林军大将军。他曾两次参与李氏和武氏之间宫廷政变。第一次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李多祚参与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逼武则天让位于中宗李显。第二次是神龙三年(707年)七月,李多祚参与以太子李重俊为首发动的宫廷政变。  黄花堆:即黄瓜堆,今山西应县西北的黄花岭。

[3]靺(mò)鞨(hé):古代民族名。北魏称“勿吉”,唐时写作靺鞨,分布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日本海。靺鞨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七大部,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公元7世纪末,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政权,后来唐玄宗在那里设州,以其首领为都督,封渤海郡王,此后辖区即以渤海为号。

[4]皆:都。

[5]笞(chī):鞭笞。古代用竹板或荆条拷打犯人脊背或臀腿的刑罚。《唐律疏议·名例》载:“笞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愆,法须惩戒,故加捶挞以耻之。”说明笞是对犯有轻微过错所使用的惩罚手段。笞,在中国奴隶社会已广泛使用。

[6]问:追究。

【译文】

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春季二月丙辰(二十二日),突厥阿史那骨笃禄进犯昌平,朝廷命令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率领各路军队讨伐他们。秋七月,突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进犯朔州,朝廷命令燕然道大总管黑齿常之攻击他们,任命左鹰扬大将军李多祚为他的副将,在黄花堆大败突厥,追击了四十多里,突厥军都四散逃往漠北。李多祚先世为靺鞨酋长,因为军功得以进入朝廷为宿卫。黑齿常之每次得到赏赐,都分给将士。黑齿常之有一匹喜爱的战马被军士损伤,他的部下请求鞭笞那个军士,常之说:“怎么可以因为私人的马而鞭笞官兵呢!”于是不再追究此事。

【原文】

冬十月庚子,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突厥骨笃禄、元珍战,全军皆没,宝璧轻骑遁归[1]。宝璧见黑齿常之有功,表请穷追余寇,诏与常之计议,遥为声援[2]。宝璧欲专其功,不待常之,引精兵万三千人先行,出塞二千余里,掩击其部落[3]。既至,又先遣人告之,使得严备,与战,遂败[4]。太后诛宝璧,改骨笃禄曰不卒禄。

【注文】

[1]右监门卫:古代官名。隋唐卫府之一。与左监门府同掌宫殿门禁及守卫,置将军一人、郎将二人,校尉、直长三十人,还有长史、司马等。  爨(cuàn)宝璧(?—687年):唐朝武则天专政时的将领。  没(mò):覆没。  遁归:逃跑回来。

[2]表:上表。

[3]塞(sài):边境上的险要的地方。

[4]既:已经。

【译文】

冬十月庚子(初九日),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与突厥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交战,全军覆没,爨宝璧轻骑逃回来​‍‌‍​‍‌‍‌‍​‍​‍‌‍​‍‌‍​‍​‍‌‍​‍‌​‍​‍​‍‌‍​‍​‍​‍‌‍‌‍‌‍‌‍​‍‌‍​‍​​‍​‍​‍​‍​‍​‍​‍‌‍​‍‌‍​‍‌‍‌‍‌‍​。宝壁看到黑齿常之有功劳,上表请求穷追余寇,太后下诏让他和黑齿常之商议,遥相声援。宝壁想要独占这个功,不等待黑齿常之,便亲自率领一万三千精兵先行出发,出塞两千多里,攻击突厥部落。到达以后,又先派人告诉突厥,使得突厥做好准备,与之交战,于是战败。太后处死爨宝璧,改称骨笃禄为不卒禄。

【原文】

永昌元年夏五月己巳,以僧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北讨突厥[1]。行至紫河,不见虏,于单于台刻石纪功而还[2]。秋九月壬子,以僧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将兵二十万以讨突厥骨笃禄。

【注文】

[1]永昌:唐睿宗李旦的年号,即公元689年,但实际上武则天操纵朝政,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  怀义(?—695年):俗姓冯,名小宝,京兆鄠(hù)县(今陕西户县)人,武则天朝的重臣。怀义出家前在洛阳市以卖药为业,偶然得识唐高祖李渊之女千金公主,千金公主将他介绍给皇太后武则天,从此他便成为武则天近侍。武则天垂拱初,怀义建议重修白马寺,得到武则天的支持。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任命怀义为清平道大总管,率师征讨突厥。后被武则天杀死。

[2]紫河:又作紫乾河。即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之浑河,为黄河支流。  单于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

【译文】

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五月己巳(十八日),朝廷任命僧人怀义为新平军大总管,向北讨伐突厥。进军到紫河,不见突厥军,便在单于台刻石碑纪功后返回。秋九月壬子(初三日),朝廷任命僧人怀义为新平道行军大总管,率兵二十万讨伐突厥阿史那骨笃禄。

【原文】

延载元年(春)正月,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为可汗[1]。腊月甲戌,默啜寇灵州。[春]二月庚午,以僧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

【注文】

[1]延载:武则天的年号,延载元年即694年。  默啜(chuò)(?—716年):唐时东突厥可汗,姓阿史那氏,名环,骨咄禄的弟弟。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立,称阿波干可汗;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受封为迁善可汗;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助唐平契丹,受封为立功报国可汗,死后其子小可汗匐俱继位。

【译文】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春正月,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笃禄去世,他的儿子年幼,他的弟弟默啜自立为可汗。十二月甲戌(十九日),默啜进犯灵州。春二月庚午(十六日),朝廷任命僧人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讨伐默啜。

【原文】

三月甲申,以凤阁舍人苏味道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检校内史[1]。更以僧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以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帅契苾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将军以讨默啜[2]。未行,虏退而止。昭德尝与怀义议事,失其旨,怀义挞之,昭德惶惧请罪[3]

【注文】

[1]凤阁舍人:古代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中书舍人的改称。  苏味道(648—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人。在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唐中宗时贬郿州刺史,死于任所。他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  凤阁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中书侍郎改称。  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有的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也省称同平章事。  李昭德(?—697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人,武则天朝大臣。他力图维护李唐宗室对皇位的继承权,是保护皇嗣派的骨干人物,因遭酷吏来俊臣的诬陷被杀。  内史: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中书省为凤阁,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

[2]朔方道: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契苾(bì)明(生卒年不详):又作契苾承明,字若水。唐代铁勒族契苾部将领。凉国公契苾何力子,唐高宗麟德年间拜左武卫大将军。调露元年(679年),授左骁卫大将军,袭封凉国公。武则天为帝时,转右豹韬卫大将军、怀德军经略大使,升镇军大将军,行左鹰卫大将军。  曹仁师(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时为鹰扬将军​‍‌‍​‍‌‍‌‍​‍​‍‌‍​‍‌‍​‍​‍‌‍​‍‌​‍​‍​‍‌‍​‍​‍​‍‌‍‌‍‌‍‌‍​‍‌‍​‍​​‍​‍​‍​‍​‍​‍​‍‌‍​‍‌‍​‍‌‍‌‍‌‍​。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城州刺史孙万容反,曹仁师等率军征讨。  沙吒忠义(?—707年):武则天执政年间百济将领。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以右武威卫大将军,为清边道前军总管,击契丹。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天兵西道大总管,击突厥。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为灵武军大总管,在鸣沙战败。

[3]失:通“佚”,轻忽,忽视。  挞(tà):用鞭子或棍子打。

【译文】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三月甲申(初一日),任命凤阁舍人苏味道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昭德为检校内史。又任命僧人怀义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李昭德为长史,苏味道为司马,率契苾明、曹仁师、沙吒忠义等十八位将军讨伐默啜。还没有出发,敌军就撤退了,于是停止了出兵。李昭德曾经与怀义商议事情,不符合怀义的意思,怀义便鞭挞他,李昭德惧怕,向怀义请罪。

【原文】

天册万岁元年正月丙午,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突厥[1]。冬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太后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2]

【注文】

[1]天册万岁: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天册万岁元年,即695年。  王孝杰(?—697年):唐朝、武周时的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阵亡。

[2]册授:唐制,三品以上职事官,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在京师者,由皇帝亲自授册拜官,称册授。册,用竹简漆书。  国公:封爵名。古代五等爵中有公,位第一。

【译文】

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正月丙午(二十七日),任命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攻击突厥。冬十月,突厥默啜派使者请求归降,太后大喜,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原文】

万岁通天元年秋九月丁巳,突厥寇凉州,执都督许钦明[1]。钦明,绍之曾孙也,时出按部,突厥数万奄至城下,钦明拒战,为所虏[2]

【注文】

[1]万岁通天: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万岁通天元年,即696年。  凉州:古州名,西汉置,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三国魏文帝复置,移治姑藏(今甘肃武威)。唐时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藏族自治县以西一带。  许钦明(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以军功历任左玉钤卫将军、安西大都护,封盐山郡公;武则天朝,授金紫光禄大夫、凉州都督。

[2]绍:指许绍(?—621年),字嗣宗,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祖籍高阳(今河北高阳),唐朝大臣,隋楚州刺史许法光之子。少年时与高祖为同学。隋炀帝大业末年,任夷陵郡通守。归唐后,被封为硖(xiá)州刺史、安陆郡公,后进封谯国公。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率军征讨荆州,不久病死军中。唐太宗贞观年间,追赠荆州都督。  按部:巡视部下。  奄(yǎn)至:突然到了。

【译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秋九月丁巳(十八日),突厥进犯凉州,捉拿都督许钦明。许钦明,是许绍的曾孙,当时他正外出巡查所属地区,突厥数万军队突然赶到城门下,许钦明坚决抵抗,被敌人俘虏。

【原文】

突厥默啜请为太后子,并为其女求婚,悉归河西降户,帅其部众为国讨契丹[1]。太后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摄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2]。知微,立德之孙;归道,仁会之子也[3]

【注文】

[1]太后:指武则天。  河西: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即河西走廊与潢水流域。  降户:投降归附者。

[2]豹韬卫:古代官署名,分左右豹韬卫,魏文帝置武卫将军,统率禁旅。隋置左右威卫府,领外军宿卫,所领军士称豹韬,有大将军等官。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原名。  阎知微(?—698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人,唐朝著名建筑学家阎立德之子。唐代大臣,官至右豹韬卫将军​‍‌‍​‍‌‍‌‍​‍​‍‌‍​‍‌‍​‍​‍‌‍​‍‌​‍​‍​‍‌‍​‍​‍​‍‌‍‌‍‌‍‌‍​‍‌‍​‍​​‍​‍​‍​‍​‍​‍​‍‌‍​‍‌‍​‍‌‍‌‍‌‍​。  摄:掌管,管辖。  司宾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鸿胪卿改称,主外宾之事。  田归道(?—706年):唐代大臣,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任通事舍人内供奉、左卫郎将。出使突厥有功,官拜左金吾将军。在神龙之变后,田归道被解职。唐中宗即帝位,又赞赏田归道忠君精神,将他召拜为太仆少卿,不久除殿中少监、右金吾将军。后病卒。

[3]立德(?—656年):指阎立德,名让,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建筑家、工艺美术家、画家。阎立德出身于工程世家,唐高祖武德至唐太宗贞观年间任尚衣奉御、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等。他曾受命营造唐高祖山陵,督造翠微、玉华两宫,营建昭陵,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  仁会:指田仁会(601—679年),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良吏。唐高祖武德初年,他应制举授左卫兵曹;唐太宗贞观后期为左武候中郎将。田仁会为武将,荣立战功,担任地方行政官员,体恤民情,多有政绩。

【译文】

突厥默啜请求做太后的儿子,并且给他的女儿求婚,全部归还了河西的降户,率领他的部下为朝廷讨伐契丹。太后派遣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兼司宾卿田归道册授默啜为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阎知微是阎立德的孙子;田归道是田仁会的儿子。

【原文】

冬十月辛卯,契丹李尽忠卒,孙万荣代领其众[1]。突厥默啜乘间袭松漠,虏尽忠、万荣妻子而去[2]。太后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3]

【注文】

[1]李尽忠(?—696年):唐朝契丹首领,袭封松漠都督府都督。公元696年,他反抗武周,自称无上可汗,侵略河北,武则天把他的名字改为李尽灭。遣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讨伐契丹,黄獐谷之战,几乎全军覆没,李尽忠病死。  孙万荣(?—697年):唐时契丹首领,军事统帅。受唐封为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与李尽忠联合起兵反。李尽忠败死,代领其众。唐兵反击,败走潞河,被家奴杀死。

[2]乘间:利用机会,乘机。  松漠:指松漠都督府。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以契丹部落置,属营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南。统辖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及其支流老哈河中下游一带。

[3]进拜:进封,按一定的礼节给人加官晋爵。

【译文】

冬十月辛卯(二十二日),契丹李尽忠去世,孙万荣代替他率领部众。突厥默啜乘机偷袭松漠,俘虏了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子儿女后离去。太后进封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原文】

神功元年(春)正月,突厥默啜寇灵州,以许钦明自随[1]。钦明至城下,大呼求美酱、粱米及墨,意欲城中选良将,引精兵,夜袭虏营,而城中无谕其意者[2]

【注文】

[1]神功: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公元697年共使用四个月。

[2]谕:知道,明白。

【译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春正月,突厥默啜进犯灵州,把许钦明带在身边。许钦明到灵州城下,大声呼喊要求给美酱、粱米和墨,意思是让城中选取良将,带领精兵,夜袭敌营,但城中没有人理解他的意思。

【原文】

癸亥,突厥默啜寇胜州,平狄军副使安道买击破之[1]。[春]三月,阎知微、田归道同使突厥,册默啜为可汗[2]。知微中道遇默啜使者,辄与之绯袍、银带,且上言:“虏使至都,宜大为供张[3]。”归道上言:“突厥背诞积年,今方悔过,宜待圣恩宽宥[4]。今知微擅与之袍、带,使朝廷无以复加,宜令反初服以俟朝恩[5]。又,小虏使臣,不足大为供张[6]。”太后然之[7]​‍‌‍​‍‌‍‌‍​‍​‍‌‍​‍‌‍​‍​‍‌‍​‍‌​‍​‍​‍‌‍​‍​‍​‍‌‍‌‍‌‍‌‍​‍‌‍​‍​​‍​‍​‍​‍​‍​‍​‍‌‍​‍‌‍​‍‌‍‌‍‌‍​。知微见默啜,舞蹈,吮其靴鼻[8]。归道长揖不拜[9]。默啜囚归道,将杀之,归道辞色不挠,责其无厌,为陈祸福[10]。阿波达干元珍曰:“大国使者,不可杀也[11]。”默啜怒稍解,但拘留不遣[12]

【注文】

[1]胜州:古地名,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  平狄军: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改神武军置,属朔州。治所在今山西朔州。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为大同军。  安道买(生卒年不详):唐朝武则天时将领,任平狄军副使。

[2]册:册封。

[3]辄:立即,就。  与之绯袍、银带:即给突厥使者四品以下服饰。绯袍、银带,古代官员正式场合穿的官服制度。官服分颜色从唐朝开始。唐代官吏服饰制度:文官官员三品以上服紫袍,皆金带;四品服深绯袍,五品服浅绯袍,皆金带;五品以上服绯袍,皆银带;六品以下服绿袍,无带。  供张:供应陈设。

[4]背诞:背叛欺诈。  宽宥:宽恕,饶恕。

[5]擅:擅自。

[6]足:值得。

[7]然:正确的。

[8]舞蹈:古代臣子朝拜君王时做出特定的舞蹈姿势,是一种礼节。  吮其靴鼻:即吻其靴尖。嗅靴鼻是突厥最卑逊的礼节。

[9]揖(yī):古代的拱手礼。

[10]辞色不挠:指面不改色。  无厌:不满足,没有限止。

[11]阿波达干元珍:即阿史德元珍,阿波达干是他的官名,突厥的官分十二等,从“设”直到“达干”,都是世袭的,阿史德元珍投降骨咄禄后被封为“阿波达干”,专统兵马。

[12]稍:渐渐。

【译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正月癸亥(二十六日),突厥默啜进犯胜州,唐平狄军副使安道买击败了他们。春三月,阎知微、田归道一同出使突厥,册封默啜为可汗。阎知微在半路上遇到默啜的使者,就送给了他们绯袍、银带,并且向太后上言:“突厥使者到了国都,应该大设帐帷接待。”田归道上言:“突厥背叛、欺诈唐朝多年,现在刚刚悔过,应该等待圣恩的宽恕。现在阎知微擅自给他们绯袍、银带,使朝廷没有什么再能给他们的,应该令他们还回先给的服装等待我朝的施恩。再说,小小的突厥侍臣,不值得为他们大为铺张接待。”太后认为说得很对。阎知微见到默啜,向他行叩拜天子的礼节,亲吻他的靴子。田归道只是拱手为礼而不跪拜。默啜囚禁了田归道,要处死他。田归道面不改色,怒斥默啜贪得无厌,向默啜陈说了福祸利害。阿波达干元珍说:“大国的使臣,不能杀。”默啜的怒气才渐渐消解,只是拘留了田归道不遣送他回国。

【原文】

初,咸亨中,突厥有降者皆处之丰、胜、灵、夏、朔、代六州[1]。至是默啜求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并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不许[2]。默啜怒,言辞悖慢[3]。姚璹、杨再思以契丹未平,请依默啜所求给之[4]。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赞皇李峤曰:“戎狄贪而无信,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治兵以备之[5]。”璹、再思固请与之,乃悉驱六州降户数千帐以与默啜,并给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数万斤,并许其婚[6]。默啜由是益强[7]​‍‌‍​‍‌‍‌‍​‍​‍‌‍​‍‌‍​‍​‍‌‍​‍‌​‍​‍​‍‌‍​‍​‍​‍‌‍‌‍‌‍‌‍​‍‌‍​‍​​‍​‍​‍​‍​‍​‍​‍‌‍​‍‌‍​‍‌‍‌‍‌‍​。田归道始得还,与阎知微争论于太后前[8]。归道以为默啜必负约,不可恃和亲,宜为之备[9]。知微以为和亲必可保[10]

【注文】

[1]咸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0年至674年。

[2]降户:投降归附者。

[3]悖慢:悖逆傲慢。

[4]姚璹(shú)(632—705年):字令璋,唐初太常卿姚思廉孙。唐高宗永徽中明经擢第,调露中任中书舍人,封吴兴县男。武后临朝称帝,历夏官、天官侍郎,因受其堂弟姚敬节反叛罪牵连,贬为桂州(今广西桂林)长史。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任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向武则天提出由宰相自撰《时政记》建议,得准许,成惯例。武则天延载初(694年),任纳言。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卒,遗命薄葬,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杨再思(?—709年):唐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历任天官员外郎(吏部官员)、左肃政台御史大夫,官至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东宫职官)。唐中宗时,官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被封为郑国公。后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尚书省长官)。

[5]麟台少监:古代官名,即秘书少监。从四品上。协助麟台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  赞皇:古地名,指赞皇县。隋朝置,治所即今河北赞皇。  李峤(644—713年):唐代诗人、政治家,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李峤擢进士第,武后、中宗朝,屡居相位,封赵国公。唐玄宗即位,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  治兵:训练军队。

[6]固:坚持。

[7]益:更加。

[8]于:在。

[9]恃:依靠,依赖。

[10]必:一定。

【译文】

当初,咸亨中期,突厥有投降归附的都安排在丰、胜、灵、夏、朔、代六州。因此,默啜请求给予这六州的降户和单于都护府所属的地方,并且还要谷种、缯帛、农器、铁,太后没有答应。默啜大怒,言辞悖逆傲慢。姚璹、杨再思认为契丹还没有平定,请求满足默啜的要求。麟台少监、知凤阁侍郎赞皇人李峤说:“戎狄贪婪而没有信用,这样做就是‘借给敌人武器供给盗贼粮食’,不如训练军队来防备他们。姚璹、杨再思坚持请求给予,朝廷于是把六州的数千帐降户都给了默啜,并且给了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铁数万斤,并且答应通婚。默啜因此更加强盛。田归道刚得以返回唐朝,和阎知微在太后面前争论。田归道认为默啜必定会违背誓约,不可以依靠和亲,应该对默啜做好防备。阎知微认为和亲可以保证良好的关系。

【原文】

冬闰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1]。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2]。自典籍所记,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3]。诗人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汉,则三代之远裔,皆国家之域中也[4]。若乃用武荒外,邀功绝域,竭府库之实,以争不毛之地,得其人不足增赋,获其土不可耕织,苟求冠带远夷之称,不务固本安人之术,此秦皇、汉武之所行,非五帝、三王之事业也[5]。始皇穷兵极武,务求广地,死者如麻,致天下溃叛[6]。汉武征伐四夷,百姓困穷,盗贼蜂起;末年悔悟,息兵罢役,故能为天所祐[7]。近者国家频岁出师,所费滋广,西戍四镇,东戍安东,调发日加,百姓虚弊[8]。今关东饥馑,蜀、汉逃亡,江、淮已南,征求不息,人不复业,相率为盗,本根一摇,忧患不浅[9]。其所以然者,皆以争蛮貊不毛之地,乖子养苍生之道也[10]​‍‌‍​‍‌‍‌‍​‍​‍‌‍​‍‌‍​‍​‍‌‍​‍‌​‍​‍​‍‌‍​‍​‍​‍‌‍‌‍‌‍‌‍​‍‌‍​‍​​‍​‍​‍​‍​‍​‍​‍‌‍​‍‌‍​‍‌‍‌‍‌‍​。昔汉元纳贾捐之之谋而罢朱崖郡,宣帝用魏相之策而弃车师之田,岂不欲慕尚虚名,盖惮劳人力也[11]。近贞观年中克平九姓,立李思摩为可汗,使统诸部者,盖以夷狄叛则伐之,降则抚之,得推亡固存之义,无远戍劳人之役,此近日之令典,经边之故事也[12]。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13]。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14]!但当敕边兵,谨守备,远斥候,聚资粮,待其自致,然后击之[15]。以逸待劳则战士力倍,以主御客则我得其便,坚壁清野则寇无所得[16]。自然贼深入则有颠踬之虑,浅入必无虏获之益[17]。如此数年,可使二虏不击而服矣[18]。”事虽不行,识者是之[19]

【注文】

[1]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人;武则天当政时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早年举明经,历官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豫州刺史。武则天即位,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害下狱,贬彭泽令、魏州刺史,武则天神功初复相,后入为内史,后又封为梁国公。在武则天当政时,以不畏权贵著称。  鸾台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门下侍郎改称。

[2]先王:对已故的先朝帝王别称,非先朝亲王之意。  封略:封界,边界。

[3]声教:声威和教化。  三代:指夏、商、周三代。

[4]矜薄伐于太原,美化行于江、汉:《资治通鉴》注“《诗·六月》,宣王北伐也。其诗云:‘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又《广汉》之诗,美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城。”美化,美好的教化。

[5]冠带远夷:指使远方的民族像汉族人一样服用冠带,归附认同。  秦皇:指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即嬴政。秦朝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7—前210年在位。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北击匈奴,南服百越,修筑万里长城,奠定了今日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年),汉景帝之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在位期间数次大破匈奴、吞并朝鲜、遣使出使西域,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功业辉煌。政治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设置十三部刺史等。晚年政治失策,致使百姓流离,起义频发。他痛定思痛,下罪己诏,将注意力转向“富民”。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庙号世宗,谥号孝武皇帝,葬于茂陵。  五帝: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有以下六种说法:(1)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大戴礼记》《史记》);(2)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易·系辞下》);(3)太皞(hào)(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礼记·月令》);(4)少皞、颛顼、帝喾、尧、舜(《帝王世纪》);(5)黄帝、少皞、帝喾、帝挚、帝尧(《道藏·洞神部·谱录类·混元圣纪》引梁武帝说);(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皞)、黑帝(颛顼)。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

[6]溃叛:离散背叛。

[7]蜂起:蜂拥而起。

[8]四镇:指安西四镇,最初设在龟兹(今新疆库车)、焉耆(今新疆焉耆)、于阗(今新疆和田)和疏勒(今新疆喀什)四个设置都督府的地方,是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唐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们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安东:即安东都护府,唐代六大都护府之一。公元668年置,辖高丽各州府。治所常迁。

[9]关东:指函谷关、潼关以东地区。  已:即“以”。

[10]所以然:成为这样的原因。  蛮貊(mò):古代称南方和北方落后部族。亦泛指四方落后部族。

[11]汉元:指汉元帝刘奭(shì)(前75—前33年),是汉宣帝刘询的儿子。公元前49年至公元前33年在位。在位时期,多次出兵击溃匈奴,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汉元帝以宫女王嫱(王昭君)嫁之,保持了边境地区的长期安定​‍‌‍​‍‌‍‌‍​‍​‍‌‍​‍‌‍​‍​‍‌‍​‍‌​‍​‍​‍‌‍​‍​‍​‍‌‍‌‍‌‍‌‍​‍‌‍​‍​​‍​‍​‍​‍​‍​‍​‍‌‍​‍‌‍​‍‌‍‌‍‌‍​。汉元帝时期的汉朝比较强盛,但也是衰落的起点,豪强大地主兼并之风盛行,中央集权逐渐削弱,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贾捐之(?—前43年):字君房,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贾谊的曾孙。其代表作有《弃珠崖议》《荐石显奏》《荐杨兴奏》等。  朱崖郡:亦称“珠崖郡”,西汉郡名,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置,治所在曋(shěn)都,今海南海口市琼山区东南。  宣帝:即汉宣帝刘询(前92—前49年),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公元前74年至前49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注意减轻人民负担,任用贤能,全国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史称“宣帝中兴”。汉宣帝在位期间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诸城郭国,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魏相(?—前59年):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区)人,古代政治家,西汉著名大臣,官至丞相,封高平侯。魏相整顿吏治,扼制外戚势力,抑制豪强,选贤任能,平昭冤狱,并要求各地官吏省诸用,宽赋税,奖励百姓开荒种田,积粮解困,为西汉的强盛作出了贡献。  车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

[12]李思摩(生卒年不详):本姓阿史那氏,名思摩,突厥人,被赐姓李氏。唐朝攻破颉利可汗以后,在朝为官,后被封为乙弥泥孰俟利苾可汗,统治这些突厥人。  令典:典章制度。  经边:经略边疆。  故事:先例,旧时的典章制度。

[13]阿史那斛瑟罗(生卒年不详):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公元685年,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册封他为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弩失毕五部。公元690年,阿史那斛瑟罗率所部投靠内地,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  继高氏绝国:恢复高丽国号,使高藏子孙继承王位。高丽王室姓高,其国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被灭。

[14]校:比较。

[15]斥候: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与汉代,并因直属于候王而得名,是一种重要的兵种。

[16]坚壁清野:作战时采用的一种策略。加固壁垒,转移或隐藏人口物资,清除野外可以资敌的各种东西,使敌人攻不下据点,又得不到任何东西的措施。

[17]颠踬(zhì):败亡,覆没。

[18]服:归附。

[19]识者:有见识的人,明白的人。

【译文】

冬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狄仁杰上疏,认为:“上天生下来四夷,都在先王的封疆之外,所以东有沧海的分隔,西有流沙的阻拦,北有大漠横亘,南有五岭阻隔,这是上天用来限制夷狄,分隔中外的。自从有了典籍记载,教化所能达到的,夏、商、周三代不能达到的地方,现在我朝都把这些地方兼有了。诗人夸耀周宣王北伐太原、周文王美好的教化推行于江、汉地区,那么夏、商、周三代边远的地方,现在都在我们的疆土之内。如果向四方以外用武,向极远的地方求取战功,耗竭充实的国库,来争夺不毛之地,得到那里的人民也不足以增加赋税,获得那里的土地也不可以耕织,如果只求使远方夷人臣服的称誉,而不致力于巩固国家、安定人民,这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的行为,而不是五帝和三王的事业。秦始皇穷兵黩武,一心追求扩展土地,不计其数的人死去,致使天下离散背叛。汉武帝征伐四夷,百姓困苦贫穷,盗贼蜂起,到晚年悔悟,停止战争,免除劳役,所以能得到上天的保佑。近来国家连年征战,所用费用日益巨大,西面戍守四镇,东面戍守安东,征发越来越多,百姓贫穷困苦。现在关东遇到饥荒,蜀、汉地区百姓逃亡,江、淮以南,征敛不断,人民不从事生产,相继成为盗贼,国家的根本一动摇,那么忧患就不浅了。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都是因为争夺蛮貊不毛之地,背离了安抚百姓的道理。以前,汉元帝采纳贾捐之的谋略撤销了朱崖郡,汉宣帝采用魏相的策略放弃了车师屯田,这难道是不想追求虚名,只不过是害怕劳费民力。近世贞观年间,攻克平定突厥九姓,册立李思摩为可汗,让他统领各个部落,只是当夷狄反叛就征伐他们,归降就安抚他们,这是符合摧毁应亡者、保留应存者的道理的,没有在遥远地方戍守、劳累的劳役,这是近世的典章制度,也是经略边疆的先例。我私下认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把四镇委托给他管理;继承已没亡的高丽国,让他戍守安东。这样做,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合并军队在塞上驻扎,使夷狄不再有侵犯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要捣毁他们的窟穴,和这些蝼蚁一样的人争长短呢!但是,应当敕令边境上的部队,要他们谨慎守备,向远处侦查,聚集物资粮食,等敌人自己送上门来,然后予以还击。以逸待劳,战士们就会力量倍增,以主御客,我朝军队就可以获得便利,坚壁清野,敌人势必一无所获。敌军深入自然就有覆没的担忧,浅入又肯定不会得到什么收获。这样几年以后,不用进攻就可以使两个敌国俯首称臣。”狄仁杰的计策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却很赞许。

【原文】

圣历元年夏六月甲午,命淮阳王武延秀入突厥,纳默啜女为妃[1]。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摄春官尚书,右武卫郎将杨齐庄摄司宾卿,赍金帛巨亿以送之[2]。延秀,承嗣之子也[3]。凤阁舍人襄阳张柬之谏曰:“自古未有中国亲王娶狄夷女者[4]。”由是忤旨,出为合州刺史[5]​‍‌‍​‍‌‍‌‍​‍​‍‌‍​‍‌‍​‍​‍‌‍​‍‌​‍​‍​‍‌‍​‍​‍​‍‌‍‌‍‌‍‌‍​‍‌‍​‍​​‍​‍​‍​‍​‍​‍​‍‌‍​‍‌‍​‍‌‍‌‍‌‍​。

【注文】

[1]圣历: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圣历元年(698年)至圣历三年(700年)五月。  淮阳王武延秀(?—710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承嗣之子,武则天的侄孙。武延秀曾被囚禁突厥,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武延秀还朝,封桓国公、左卫中郎将。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武延秀在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斩。  妃:或称皇妃、宫妃、帝妃等,是中国古代皇帝侧室的一种。古时期,妃是用来称呼君主之正室(如正妃),在后字用于称呼君主正室后,妃的使用等级下降。秦汉时期将皇太子正室称为妃,如太子妃,后世沿用。亲王的正室亦称妃。唐朝时,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等为正一品,位在皇后之下。

[2]春官尚书: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礼部尚书的改称。  杨齐庄(生卒年不详):唐朝武则天朝时大臣,任右武卫郎将。

[3]承嗣:指武承嗣(649—698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历官秘书监,袭周国公;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授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进文昌左相。武则天专权,他建议诛杀皇室及大臣中不附者,立武氏宗庙,并要求武则天立他为太子,遭到狄仁杰等人反对。

[4]襄阳:指襄阳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  张柬之(625—706年):字孟将,唐朝名相。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与桓彦范、敬晖等乘武则天病发动政变,复辟唐朝国号,因功擢天官尚书,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

[5]合州:西魏置,治所在石镜(北宋初改石照,今重庆合川区),辖境相当于今重庆合川区、铜梁、大足,四川武胜等市县地。

【译文】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夏五月甲午(初六日),命令淮阳王武延秀到突厥,娶默啜的女儿为妃子。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代理春官尚书,右武卫郎将杨齐庄兼任司宾卿,携带大量金帛送给默啜。武延秀,是武承嗣的儿子。凤阁舍人襄阳人张柬之劝谏说:“自古以来没有中原亲王娶夷狄女子为妻的。”因此事触犯了武则天的旨意,被贬为合州刺史。

【原文】

秋八月戊子,武延秀至黑沙南庭。突厥默啜谓阎知微等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1]!此岂天子之子乎[2]?我突厥世受李氏恩,闻李氏尽灭,唯两儿在,我今将兵辅立之[3]。”乃拘延秀于别所,以知微为南面可汗,言欲使之主唐民也[4]。遂发兵袭静难、平狄、清夷等军[5]。静难军使慕容玄崱以兵五千降之[6]。虏势大振,进寇妫、檀等州[7]。前从阎知微入突厥者,默啜皆赐之五品、三品之服,太后悉夺之[8]

【注文】

[1]李氏:即李唐子孙。

[2]天子:中国自周朝以来对最高君主的尊称,其原意:君主即上天的儿子,自认其权力来源于上天。自秦始皇始,天子被称为皇帝。

[3]唯:只有。

[4]主:管理。

[5]静难军:唐方镇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赐号邠州节度使为静难军,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

[6]慕容玄崱(zè)(生卒年不详):唐朝武则天时将领,官至左玉钤卫将军。

[7]妫(guī):妫州,唐朝州名,治怀戎(今河北涿鹿西南)。  檀: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

[8]夺:剥夺。

【译文】

秋八月戊子(初一日),武延秀到了黑沙南王庭。突厥默啜对阎知微等说:“我想把女儿嫁给李氏,怎能嫁给武氏的儿子!这个武延秀难道是天子的儿子吗?我突厥世代享受李氏的恩惠,听说李氏都要断绝了,只有两个儿子还幸存,我现在将率兵辅佐他做皇帝。”于是把武延秀拘留到其他地方,任命阎知微为南面可汗,说想让他主管唐朝的百姓。于是发兵攻击静难、平狄、清夷等唐军。静难军使慕容玄崱带领五千人投降。突厥势力大振,进犯妫、檀等州。以前跟从阎知微到突厥的人,默啜赐给他们五品、三品的官服,太后都剥夺了。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突厥默啜掠河北道示意图

【原文】

默啜移书数朝廷曰:“与我蒸谷种,种之不生,一也[1]。金银器皆行滥,非真物,二也[2]。我与使者绯紫,皆夺之,三也[3]​‍‌‍​‍‌‍‌‍​‍​‍‌‍​‍‌‍​‍​‍‌‍​‍‌​‍​‍​‍‌‍​‍​‍​‍‌‍‌‍‌‍‌‍​‍‌‍​‍​​‍​‍​‍​‍​‍​‍​‍‌‍​‍‌‍​‍‌‍‌‍‌‍​。缯帛皆疏恶,四也[4]。我可汗女当嫁天子儿,武氏小姓,门户不敌,罔冒为婚,五也[5]。我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6]。”

【注文】

[1]移书:古时官员通书信往来称为遗书,后称作移书。  数:列举罪状并加以指责。

[2]行滥:《唐律》对伪劣商品分别从质和量两个方面鉴定为“行滥”和“短狭”。《唐律疏义》解释行滥是指商品“不牢不真”,短狭指丝织品尺寸短窄。

[3]皆:全部。

[4]疏恶:指粗劣。

[5]不敌:不相称。

[6]河北:这里指黄河以北地区。

【译文】

默啜写信列举朝廷的罪状说:“给我们蒸过的谷种,种上不能生长,这是第一条罪状。金银器都是粗制品,不是真东西,这是第二条罪状。我给你们使者绯紫的衣服,都被没收,这是第三条罪状。你们给我们的缯帛都是粗制品,这是第四条罪状。我可汗的女儿应当嫁给天子的儿子,武氏小姓,与可汗门户不相当,你们是骗婚,这是第五条罪状。我默啜因此起兵,要攻取河北地区。”

【原文】

监察御史裴怀古从阎知微入突厥,默啜欲官之,不受,囚,将杀之,逃归抵晋阳,形容羸瘁[1]。突骑噪聚,以为间谍,欲取其首以求功[2]。有果毅尝为人所枉,怀古按直之,大呼曰:“裴御史也[3]。”救之,得全[4]。至都,引见,迁祠部员外郎[5]

【注文】

[1]监察御史:古代官名,监察文武官吏的官员,简称御史。隋朝属御史台,唐朝属御史台下设察院,正八品下。监察中央机构、州县长官及祭祀、库藏、军旅等事,唐中期以后,也作为外官所带闲衔。  裴怀古(?—712年):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武周时期著名廉吏。历任监察御史、姚州都督、并州大都督长史、幽州都督等职。  晋阳:这里指晋阳县。秦庄襄王二年(前248年)取赵晋阳邑置,治所在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西南。  羸瘁(léicuì):憔悴。

[2]突骑(jì):能够冲锋陷阵的精锐部队。

[3]果毅:隋唐时武官名。隋时统骁果之兵,唐时统府兵。  按直:审理平反。

[4]全:保全。

[5]祠部员外郎:礼部祠部司次官。隋文帝时始置。唐朝,从六品,协助郎中掌管祠祀、享祭、天文、庙讳等。

【译文】

监察御史裴怀古跟从阎知微去突厥,默啜想封他为官,裴怀古不接受,被囚禁,将要杀了他,他逃到了晋阳,形体面容憔悴。突骑兵喧哗吵嚷聚集起来,认为他是间谍,想取他的人头来获取功劳。有一位勇敢的武官曾经被人冤枉,裴怀古为他审理平反,这时大声说:“这是裴御史。”这个武官救了他,才得以保全下来。裴怀古到了国都,太后接见他,升任为祠部员外郎。

【原文】

时诸州闻突厥入寇,方秋,争发民修城[1]。卫州刺史太平敬晖谓僚属曰:“吾闻金汤非粟不守,奈何舍收获而事城郭乎[2]!”悉罢之,使归田,百姓大悦[3]

【注文】

[1]发:派遣。

[2]卫州:古地名,北周置,治所在枋头城(今河南浚县)。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移治汲县(今卫辉市),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新乡、卫辉、辉县、浚县及淇县等县市地。  太平:古地名,今山东邹城西​‍‌‍​‍‌‍‌‍​‍​‍‌‍​‍‌‍​‍​‍‌‍​‍‌​‍​‍​‍‌‍​‍​‍​‍‌‍‌‍‌‍‌‍​‍‌‍​‍​​‍​‍​‍​‍​‍​‍​‍‌‍​‍‌‍​‍‌‍‌‍‌‍​。  敬晖(?—706年):字仲晔,绛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他与张柬之、崔玄等人,乘武则天重病,发动神龙政变,迎立唐中宗,封郡王。后遭到韦皇后贬谪谋杀而死,谥“肃愍”,赠太尉。  金汤:是“金城汤池”的略称,指金属造城,沸水流淌的护城河,形容城池坚固。

[3]悉:全,都。

【译文】

当时各州听说突厥要进犯,正是秋收季节,争相派遣百姓修补城池。卫州刺史太平人敬晖对部下说:“我听说坚固的城池如果没有粮食也不能坚守,怎么能舍弃秋收粮食而从事修筑城池呢!”于是下令全部停工,让百姓回到田间劳动,百姓非常高兴。

【原文】

以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下邽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将兵三十万以讨突厥默啜[1]。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将兵十五万为后援[2]。癸丑,默啜寇飞狐[3]。乙卯,陷定州,杀刺史孙彦高及吏民数千人[4]

【注文】

[1]司属卿: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宗正卿改称,掌宗室外戚属籍。  武重规(生卒年不详):蜀节王武士逸之孙,武则天侄子,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  沙吒忠义(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武将,任右武卫将军。  下邽:指下邽县。秦置,治所在今陕西省渭南东北。  张仁愿(?—714年):本名仁亶,避睿宗名讳,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有文才武略,出将入相。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公元707年,大败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并沿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公元708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公元710年,加兵部尚书,致仕。公元714年,因病去世,赠太子少傅。

[2]阎敬容(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武将,任左羽林卫大将军。

[3]飞狐: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涞源。

[4]孙彦高(?—698年):杭州富阳(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武则天朝曾任尚书左丞。

【译文】

朝廷任命司属卿武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下邽人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兵三十万讨伐突厥默啜。又任命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率兵十五万为后援。八月癸丑(二十六日),默啜进犯飞狐。乙卯(二十八日),突厥军队攻陷定州,杀死刺史孙彦高和官吏及百姓数千人。

【原文】

九月,改突厥默啜为斩啜[1]。默啜使阎知微招谕赵州,知微与虏连手蹋《万岁乐》于城下[2]。将军陈令英在城上谓曰:“尚书位任非轻,乃为虏蹋歌,独无惭乎[3]?”知微微吟曰:“不得已,《万岁乐》[4]。”戊辰,默啜围赵州,长史唐般若翻城应之[5]。刺史高叡与妻秦氏仰药诈死,虏舆之诣默啜[6]。默啜以金师子带紫袍示之曰:“降则拜官,不降则死[7]。”叡顾其妻,妻曰:“酬报国恩,正在今日[8]。”遂俱闭目不言[9]。经再宿,虏知不可屈,乃杀之[10]。虏退,唐般若族诛,赠叡冬官尚书,谥曰节[11]。叡,颎之孙也[12]

【注文】

[1]改:改称。

[2]招谕:指帝、王招抚敌对势力的谕旨,亦指以帝、王名义对敌对势力进行招抚。  蹋(tà):即踏歌。汉民族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它的母题是民间的“达欢”意识,而古典舞《踏歌》虽准确无误地承袭了“民间”的风情,但其偏守仍为“古典”之气韵。

[3]陈令英:唐武则天朝大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东北)人。曾任左卫将军,奉安道总管​‍‌‍​‍‌‍‌‍​‍​‍‌‍​‍‌‍​‍​‍‌‍​‍‌​‍​‍​‍‌‍​‍​‍​‍‌‍‌‍‌‍‌‍​‍‌‍​‍​​‍​‍​‍​‍​‍​‍​‍‌‍​‍‌‍​‍‌‍‌‍‌‍​。  独:表反问,相当于“难道”。

[4]微吟:很小的声音说。

[5]唐般若(?—698年):武则天朝任赵州长史。

[6]高叡(ruì)(?—698年):隋朝尚书左仆射高颎(jiǒng)之孙。唐朝官员。早年举明经科,授通义县(治所在今四川眉山)令,政绩卓著,官至赵州(今河北赵县)刺史。  仰药:服毒药。  舆:用车运载。

[7]金师子带紫袍:系三品以上章服。

[8]顾:回头看。

[9]俱:一起。

[10]再宿(sù):又一晚上。

[11]冬官尚书: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工部尚书改称。  谥曰:谥号。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12]颎:指隋朝大臣高颎(541—607年)。一名敏,字昭玄。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东)人,隋朝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战略家、谋臣,隋代名相。

【译文】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九月,朝廷改称突厥默啜为斩啜。默啜让阎知微到赵州招抚百姓,阎知微与突厥人在城下手拉手用脚踏地唱《万岁乐》。将军陈令英在城上对阎知微说:“尚书的地位和责任不轻,给突厥人拉手跳舞唱歌,难道就不感到惭愧吗?”阎知微低声说:“这是不得已,《万岁乐》。”戊辰(十一日),默啜围攻赵州,长史唐般若翻过城墙响应默啜。刺史高叡与妻子秦氏服毒药诈死,突厥人用车子把他们送到默啜面前。默啜把金师子带紫袍给高叡看说:“投降就给你官职,不投降就杀死你。”高叡回头看妻子,妻子说:“报答国恩,正在今天。”于是都闭上眼睛不说话了。又过了一夜,突厥人知道高叡不可能屈服,于是杀了他。突厥人退去后,朝廷把唐般若全族杀死,又追赠高叡为冬官尚书,谥号“节”。高叡,是高颎的孙子。

【原文】

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1]。先是,募人月余不满千人,及闻太子为帅,应募者云集,未几,数盈五万[2]。戊寅,以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3]。时太子不行,命仁杰知元帅事,太后亲送之[4]

【注文】

[1]河北道:唐代地方行政区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辽宁大部,河南、山东古黄河以北地区,唐玄宗开元后治魏州,在今河北大名东。  元帅:古代官名。春秋战国始置,为三军中军主将。北周始设行军元师和元帅作为军事职官名称。唐高祖入关后设左、右元帅。后代都设有各种名称的元帅。

[2]募:招兵。  盈:超过。

[3]宋玄爽(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朝曾任洛州长史,官至秋官侍郎。  右台:即右肃政台,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分肃政台(御史台)而置。按察京城文武官员。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为右御史台。  中丞:即御史台中丞。西汉始置,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唐、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崔献(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朝大臣,曾任右台中丞。  司马: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吉顼(xū)(生卒年不详):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西)人,曾任武后时宰相,以残忍著称,是著名的酷吏。他奏请诛杀著名酷吏来俊臣,规劝张易之、张昌宗,与武懿宗争功被贬。  监军使:古代官名,诸道方镇监军使院长官,掌监视刑赏,奏察违谬。唐玄宗时始置,以宦官充任,有副使、判官等掌握部分军队,平时出征。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

[4]知:主持。

【译文】

九月甲戌(十七日),太后武则天命令太子为河北道元帅,讨伐突厥。在此之前,朝廷招募了一个月的兵,还不满一千人,等到听说太子任元帅,应招的人云集而来,没多久,人数就超过了五万。戊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右丞宋玄爽为长史,右台中丞崔献为司马,左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当时太子没有随军行,命令狄仁杰主持元帅事务,太后亲自为他送行。

【原文】

癸未,突厥默啜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自五回道去,所过杀掠,不可胜纪[1]。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2]。狄仁杰将兵一万追之,无所及[3]。默啜还漠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4]

【注文】

[1]赵、定:指赵州和定州,分别指今河北赵县和河北定州。  五回道:自五回山通往突厥的道路。五回山在今河北易县的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曲折五回,才能登其主峰,故岭有五回之名。  过:经过。  不可胜纪:不计其数。纪,通“记”。

[2]蹑:跟随。

[3]及:达到。

[4]漠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

【译文】

九月癸未(二十六日),突厥默啜把从赵州、定州抢掠的男女一万多人全都杀了,从五回道撤退,所经的地方杀的人和抢掠的东西不计其数。沙吒忠义等只是领兵跟踪,不敢逼近。狄仁杰率领一万军队追击,没有赶上。默啜回到漠北,拥兵四十万,占据土地方圆一万里,西北其他少数民族都归附他,默啜很有轻视中原的野心。

【原文】

冬十月癸卯,以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时河北人为突厥所驱逼者,虏退惧诛,往往亡匿[1]。仁杰上疏,以为:“朝廷议者皆罪契丹、突厥所胁从之人,言其迹虽不同,心则无别[2]。诚以山东近缘军机调发伤重,家道悉破,或至逃亡[3]。重以官典侵渔,因事而起,枷杖之下,痛切肌肤[4]。事迫情危,不循礼义,愁苦之地,不乐其生,有利则归,且图赊死,此乃君子之愧辱,小人之常行也[5]。又诸城入伪,或待天兵,将士求功,皆云攻得,臣忧滥赏,亦恐非辜[6]。以经与贼同,是为恶地,至有污辱妻子,劫掠货财,兵士信知不仁,簪笏未能以免,乃是贼平之后,为恶更深[7]。且贼务招携,秋毫不犯,今之归正,即是平人,翻被破伤,岂不悲痛[8]!夫人犹水也,壅之则为泉,疏之则为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9]!今负罪之伍,必不在家,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10]。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此为大事[11]。罪之则众情恐惧,恕之则反侧自安[12]。伏愿曲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13]。”制从之[14]。仁杰于是抚慰百姓,得突厥所驱掠者悉递还本贯,散粮运以赈贫乏,修邮驿以济旋师[15]。恐诸将所及使者妄求供顿,乃自食疏粝,禁其下无得侵扰百姓,犯者必斩[16]。河北遂安[17]​‍‌‍​‍‌‍‌‍​‍​‍‌‍​‍‌‍​‍​‍‌‍​‍‌​‍​‍​‍‌‍​‍​‍​‍‌‍‌‍‌‍‌‍​‍‌‍​‍​​‍​‍​‍​‍​‍​‍​‍‌‍​‍‌‍​‍‌‍‌‍‌‍​。

【注文】

[1]亡匿:逃亡,隐匿。

[2]迹:行为。

[3]缘:靠近,接近。  军机:指军事,战争。

[4]官典:指低级官员。  枷杖:上枷并受杖刑。枷,一种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

[5]赊(shē)死:暂且不死。  愧(kuì)辱:惭愧羞辱。

[6]入伪:指降附契丹、突厥。  天兵:古代统治者把自己的军队说成秉承天意之兵,称天兵。

[7]簪(zān)笏(hù):冠簪和手板,为士大夫所用之物。古代笏以书事,笏笔以备书。臣僚奏事,执笏簪笔即谓簪笏。此处是官吏的代称。

[8]招携:招引尚未归心的人。

[9]壅(yōng):堵塞。

[10]伍:同类,一伙。

[11]边尘:本意边境的尘土,代指边境的战事。

[12]恕:宽恕。

[13]曲:不是很公正,婉转的说法。  问:追究。

[14]制:帝王的诏令。

[15]邮驿:传递文书、供应食宿的驿馆。  旋师:回归的部队。

[16]疏粝:粗糙的饭食。粝,指粗粮。

[17]遂:于是。

【译文】

冬十月癸卯(十七日),朝廷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河北被突厥驱赶逼迫的百姓,在突厥撤退后害怕被朝廷处死,往往都逃亡躲避起来。狄仁杰上书,认为:“朝廷中议事的官员都认为被契丹、突厥胁迫的人有罪,说他们的行为虽然有所不同,但背叛的心思却没有什么区别。确实在崤山以东地区因为战事和调遣征发频繁,百姓伤亡很重,家道都衰败了,有的百姓才被迫逃亡。加上官员的侵夺吞没,因而起来抗争,在严刑拷打之下,百姓就会痛彻肌肤,为情势所迫他们才不遵循礼义,在愁苦的环境中,不乐于生存,只要有利就归附那里,暂且求个不死,这是君子所不耻和感到惭愧的,却是小人的平常行为。还有,各城投降敌人,有的期待朝廷出兵,将士为了求取战功,都说城池是他们攻打下来的,臣担心对将士的滥行奖赏,也对那些无辜的人受到惩罚感到担心。因为各城曾经沦为敌手,就认为是坏地方,导致军队污辱妇女孩子、劫掠财物的事情发生,将士确实也知道这样做不仁,但官员也无法阻止,于是平定贼寇之后,该地受到的摧残更加严重。而且,贼人务求招抚人心,所以秋毫不犯,现在已经归正,既是普通老百姓,反而遭受破坏伤害,怎能不悲痛!人就像是水一样,堵塞它就会成为泉水,疏通它就会成为河流,或通或塞或顺流,哪有固定的性质!现在被认为有罪的人,一定都不在自己家里,他们露宿野外,潜藏流窜到山林沼泽,赦免他们就会出来,不赦免他们就会起来作乱,崤山以东地区的盗贼,就是因为这样才聚集起来的。臣认为边境的战事暂时不足为虑,中原地区不安定,这才是大事。如果治他们的罪,那么就会人心恐惧,宽恕他们就会使那些心怀疑虑的人安定下来。臣希望特别赦免河北地区的各州百姓,一律不加追究。”太后听从了狄仁杰的请求。狄仁杰于是安抚百姓,使得被突厥驱赶抢掠的百姓都陆续返回到原籍,发放粮食赈济贫困的人,修缮驿馆来接济回归的部队。狄仁杰害怕将领和使者不加节制地索求供应,就自己吃一些粗疏的饭菜,制约部下让他们不得侵扰百姓,违反命令的一律处斩。河北地区于是安定下来了。

【原文】

突厥默啜离赵州,乃纵阎知微使还[1]。太后命磔于天津桥南,使百官共射之,既乃冎其肉,剉其骨,夷其三族,疏亲有先未相识而同死者[2]。褒公段瓒,志玄之子也,先没于突厥[3]。突厥在赵州,瓒邀杨齐庄与之俱逃,齐庄畏怯,不敢发[4]。瓒先归,太后赏之[5]。齐庄寻至,敕河内王武懿宗鞫之[6]。懿宗以为齐庄意怀犹豫,遂与阎知微同诛[7]​‍‌‍​‍‌‍‌‍​‍​‍‌‍​‍‌‍​‍​‍‌‍​‍‌​‍​‍​‍‌‍​‍​‍​‍‌‍‌‍‌‍‌‍​‍‌‍​‍​​‍​‍​‍​‍​‍​‍​‍‌‍​‍‌‍​‍‌‍‌‍‌‍​。既射之如猬,气殜殜未死,乃决其腹,割心投于地,犹趌趌然跃不止[8]。擢田归道为夏官侍郎,甚见亲委[9]

【注文】

[1]纵:发,放。

[2]磔(zhé):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刑罚。  天津桥:古桥名,洛水架设的一座以船相连的浮桥。故址在今河南洛阳旧城西南。  冎(guǎ):“剐”的古字。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割肉离骨。  剉(cuò):用锉磨东西。  夷:灭族。  三族:古代指有血缘关系的同姓亲属。“三族”解释有四种:①指父、子、孙。②指父族、母族、妻族。③指父母、兄弟、妻子。④指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  疏亲:关系疏远的亲戚。

[3]段瓒(生卒年不详):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开国名将、褒国公段志玄之子。承袭其父褒国公的爵位,武则天时,官至左屯卫大将军。死后其子段怀简袭爵,唐玄宗开元年间,官至太子詹事。  志玄:指段志玄(598—642年),唐初齐州临淄(今山东济南)人,唐初大将。李渊起兵时,授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中,与尉迟敬德等讨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被改封为褒国公;贞观十二年(638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年),加镇军大将军。贞观十六年(642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  没(mò):沦落。

[4]发:这里指逃跑。

[5]赏:赏赐。

[6]河内王武懿宗(641—706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的侄子。武则天称帝,武懿宗被封为河内郡王,之后任济州长史、左金吾大将军。  鞫(jū):审讯,审问。

[7]犹豫:犹豫不定。

[8]殜殜(dié):形容微弱。  决:通“抉”。剔出,挖出。  趌趌(jí)然:形容跳动的样子。

[9]夏官侍郎: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兵部侍郎改称。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亲委:亲信委任。

【译文】

突厥默啜离开赵州时,放了阎知微让他回来。太后命令在天津桥南施刑把他车裂,让百官一起用箭射他,然后又剐了他的肉,碎了他的骨头,夷灭了他的三族,远亲中有先前与他互不相识的人也被一同处死。褒公段瓒,是段志玄的儿子,先前沦落到突厥人的手里。突厥占领赵州时,段瓒让杨齐庄和他一起逃跑,杨齐庄畏惧胆怯不敢逃跑。段瓒先逃回来,太后奖赏了他。不久杨齐庄也逃回来了,太后任命河内王武懿宗审讯他。武懿宗认为杨齐庄内心犹豫不决,于是就把他和阎知微一同处死。杨齐庄身上中的箭像刺猬一样,还有微气没有死,于是就剖腹挖出他的心扔在地上,他的心却怦怦地跳个不停。朝廷提升田归道为夏官侍郎,很被太后信任和重用。

【原文】

二年腊月,河南北置武骑团,以备突厥[1]。春二月壬辰,以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充天兵军大总管,以备突厥[2]。是岁,突厥默啜立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笃禄子默矩为右厢察,各主兵二万余人[3]​‍‌‍​‍‌‍‌‍​‍​‍‌‍​‍‌‍​‍​‍‌‍​‍‌​‍​‍​‍‌‍​‍​‍​‍‌‍‌‍‌‍‌‍​‍‌‍​‍​​‍​‍​‍​‍​‍​‍​‍‌‍​‍‌‍​‍‌‍‌‍‌‍​。其子匐俱为小可汗,位在两察上,主处木昆等十姓兵四万余人,又号为拓西可汗[4]

【注文】

[1]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河南北:指黄河南北。河,指黄河。  武骑团:地方武装。《唐会要》卷八十七载:每一百五十户出兵十五人,马一匹;三百人为一团。

[2]魏元忠(?—707年):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原名真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上书言唐屡被吐蕃所败的原因。任殿中侍御史。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监李孝逸军击徐敬业,任洛阳令。不久被酷吏周兴所诬,临刑前被免死远贬。后又被来俊臣、侯思止陷害,前后流放四次。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晚年时,又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高要尉。唐中宗复位时任宰相,随波逐流,不再直言。后因牵涉节愍太子起兵反韦后及杀武三思事,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  并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  天兵军:古代军镇名。在今山西太原西南。

[3]咄悉匐(生卒年不详):后东突厥汗国首领。颉跌利施可汗阿史那骨咄禄之弟。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任默啜的左厢察即突利设,与默矩分主东、西兵。  左厢察:左厢,指左杀统领的兵马。突厥左右杀所统领的兵马称为左右厢。察,突厥官名。为“杀”“设”之异译,指别部统兵之官。  默矩(684—734年):即默棘连。颉跌利施可汗骨咄禄子,阙特勤兄。号苾伽可汗,又作毗伽可汗。唐代后突厥可汗。公元716至734年在位。  右厢察:右厢,指右杀统领的兵马。

[4]匐俱(?—716年):突厥可汗,名阿史那匐俱,阿史那默啜之子。公元699年,默啜立阿史那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厢察之上,主管处木昆等十姓,又号称拓西可汗。公元716年默啜被杀,拓西小可汗继立大可汗,默啜之兄骨咄禄的儿子阙特勒将其击杀。  处木昆:古部落名。西突厥十部之一,属左厢五咄陆部,原居碎叶川东,唐高宗年间迁至碎叶川西。  十姓:突厥十姓,即五咄陆和五弩失毕。

【译文】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腊月,在黄河南北设置武骑团,以防备突厥。春二月壬辰(初七日),任命魏元忠检校并州长史,担任天兵军大总管,以防备突厥。这一年,突厥默啜立他的弟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笃禄的儿子默矩为右厢察,各统领两万多人。默啜立他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权位在左右厢察之上,统领处木昆等十姓军队四万多人,又号称拓西可汗。

【原文】

久视元年冬十月辛亥,以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备突厥[1]。十二月甲寅,突厥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2]

【注文】

[1]久视: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久视元年,即700年。

[2]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称陇山以西为陇右。古时也称陇西​‍‌‍​‍‌‍‌‍​‍​‍‌‍​‍‌‍​‍​‍‌‍​‍‌​‍​‍​‍‌‍​‍​‍​‍‌‍‌‍‌‍‌‍​‍‌‍​‍​​‍​‍​‍​‍​‍​‍​‍‌‍​‍‌‍​‍‌‍‌‍‌‍​。唐贞观年间置陇右道,辖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

【译文】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冬十月辛亥(初七日),朝廷任命魏元忠为萧关道大总管,以防备突厥。十二月甲寅(初十日),突厥抢掠陇右诸监一万多匹马后离开。

【原文】

长安元年夏五月,以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1]。秋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2]

【注文】

[1]长安: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公元701年至705年。

[2]相王(662—716年):指李旦,唐睿宗,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文明元年(684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712年)。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居五年,崩,葬于桥陵。谥号玄真大圣大兴皇帝。

【译文】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朝廷任命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防备突厥。秋八月,突厥默啜进犯边境,朝廷命令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领各路军马攻击突厥,还没有出发,突厥军队已撤退了。

【原文】

二年春正月,突厥寇盐、夏二州[1]。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岭,寇并州[2]。以雍州长史薛季昶摄右台大夫,充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3]。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张仁愿专知幽、平、妫、檀防御,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4]。秋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5]。九月壬申,突厥寇忻州。

【注文】

[1]盐:指盐州,西魏置,治所在五原县,今陕西定边。  夏:指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

[2]石岭:古地名,今山西阳曲东北。

[3]雍州:东汉置,治所在长安县(今陕西西安西北)。唐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以西地区。  薛季昶(chǎng)(?—706年):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武则天时大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为河北道按察使。唐中宗神龙初年,加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  沧:沧州,北魏置,唐时治在清池(今河北沧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海河以南,天津静海县及河北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及山东宁津、乐陵、无棣以北地区。  瀛(yíng):古地名,指瀛州。北魏分定、翼二州置,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市、博野以东,肃宁、泊头、沧州、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  幽:古地名,指幽州,唐辖今北京市,天津市武清区,河北永清、廊坊等市区县地。  易:指易州。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易县。唐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内长城以南,安新、满城以北,南据马河以西。  恒:古地名,指恒州。北周置,治所在镇定县(今河北石家庄),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移治真定县(今河北正定)。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石家庄及正定、藁城、灵寿、行唐、井陉、鹿泉、平山、阜平等县市地。  定:指定州。治今河北定州。  节度:指挥,调度。

[4]张仁愿(?—714年):本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唐朝名将。武则天时期任殿中侍御史、检校幽州都督。公元706年,任左屯卫大将军,兼检校洛州长史。公元707年,任朔方道大总管,大败东突厥可汗阿史那默啜,并沿黄河北岸筑三受降城,向北拓地三百余里。公元708年,拜左卫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韩国公,寻迁镇军大将军。公元710年,加兵部尚书,致仕。公元714年,因病去世,赠太子少傅。  专知:专门管理。  平:古地名,指平州,汉末辽东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旧平州为营州,另设平州​‍‌‍​‍‌‍‌‍​‍​‍‌‍​‍‌‍​‍​‍‌‍​‍‌​‍​‍​‍‌‍​‍​‍​‍‌‍‌‍‌‍‌‍​‍‌‍​‍​​‍​‍​‍​‍​‍​‍​‍‌‍​‍‌‍​‍‌‍‌‍‌‍​。唐时治所在卢龙(今属河北)。  檀:指檀州,今北京密云东北。  相知:相互配合。

[5]代州:古地名,今山西代县。

【译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春正月,突厥进犯盐、夏二州。三月庚寅(二十三日),突厥攻下石岭,进犯并州。朝廷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兼任右台大夫,充任山东防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的诸军都受薛季昶的指挥。夏四月,任命幽州刺史张仁愿专门管理幽、平、妫、檀四州的防御,仍与薛季昶相互配合,来抵御突厥。秋七月甲午(二十九日),突厥进犯代州。九月壬申(初八日),突厥进犯忻州。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突厥攻唐示意图

【原文】

三年夏六月辛酉,突厥默啜遣其臣莫贺干来,请以女妻皇太子之子[1]。冬十一月己丑,突厥遣使谢许婚。丙申,宴于宿羽台,太子预焉[2]

【注文】

[1]莫贺干(生卒年不详):唐武则天时期的突厥大臣。  妻:嫁给。

[2]宿羽台: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造,在东都宿羽宫中。  预:参与。

【译文】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夏季六月辛酉(初一日),突厥默啜派遣他的臣子莫贺干来长安,请求把他的女儿嫁给皇太子的儿子。冬十一月己丑(初二日),突厥派使者感谢朝廷许婚。丙申(初九日),朝廷在宿羽台设宴,太子也参加了宴会。

【原文】

四年。突厥默啜既和亲,秋八月戊寅,始遣淮阳王武延秀还[1]

【注文】

[1]既:副词。已经。  始遣淮阳王武延秀还: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七月,武延秀奉命前往突厥,纳默啜女为妻,八月被拘禁。  武延秀(?—710年):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承嗣子,在突厥多年,通晓少数民族语言。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还朝后被封为桓国公、左卫中郎将。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尚安乐公主。唐中宗死后,在李隆基(唐玄宗)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斩杀。

【译文】

武则天长安四年(704年)。突厥默啜与朝廷和亲以后,秋八月戊寅(二十五日),才让淮阳王武延秀回来。

【原文】

中宗神龙元年夏六月壬子,以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说充灵武军大总管,以备突厥[1]

【注文】

[1]中宗:指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原名李哲,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公元710年猝死,葬于定陵(今陕西富平北)。  神龙:唐中宗李显的年号,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到神龙三年(707年)九月。神龙元年(705年)二月太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复位,史称“神龙政变”。复国号唐,沿用武则天“神龙”年号不改。  骁卫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隋唐置左右骁卫府,置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裴思说:《新唐书》作“裴思谅”。裴思谅为裴思超之子,官至灵武军大总管,封河东郡公。

【译文】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夏季六月壬子(初四日),朝廷任命左骁卫大将军裴思谅担任灵武军大总管,以防备突厥。

【原文】

二年冬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鸣沙,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军败,死者六千余人[1]。丁巳,突厥进寇原、会等州,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2]。免忠义官[3]

【注文】

[1]鸣沙:古县名,治今宁夏中宁东北。

[2]原:指原州,治今宁夏固原市。  会:指会州,西魏置,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置西会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曰粟州,同年又改为会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靖远、景泰、会宁及宁夏海原等县地​‍‌‍​‍‌‍‌‍​‍​‍‌‍​‍‌‍​‍​‍‌‍​‍‌​‍​‍​‍‌‍​‍​‍​‍‌‍‌‍‌‍‌‍​‍‌‍​‍​​‍​‍​‍​‍​‍​‍​‍‌‍​‍‌‍​‍‌‍‌‍‌‍​。

[3]免:罢免。

【译文】

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十二月己卯(初九日),突厥默啜进犯鸣沙,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之交战,战败,死了六千多人。丁巳(十一日),突厥进犯原、会等州,抢掠陇右的牧马一万多匹后离去。朝廷免去了沙吒忠义的官职。

【原文】

景龙元年春正月庚戌,制以突厥默啜寇边,命内外官各进平突厥之策[1]。右补阙卢俌上疏,以为:“郤縠悦礼乐,敦《诗》、《书》,为晋元帅;杜预射不穿札,建平吴之勋[2]。是知中权制谋,不取一夫之勇[3]。如沙吒忠义,骁将之材,本不足以当大任[4]。又,鸣沙之役,主将先逃,宜正邦宪,赏罚既明,敌无不服[5]。又,边州刺史宜精择其人,使之搜卒乘,积资粮,来则御之,去则备之[6]。去岁四方旱灾,未易兴师[7]。当理内以及外,绥近以来远,俟仓廪实,士卒练,然后大举以讨之[8]。”上善之[9]。夏五月戊戌,以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10]。冬十月丁丑,命左屯卫将军张仁愿充朔方道大总管,以击突厥。比至,虏已退,追击,大破之[11]

【注文】

[1]制:指帝王的命令。

[2]补阙:唐垂拱元年(685年)置,左、右各二人,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分隶属门下、中书两省。  卢俌(fǔ)(生卒年不详):唐中宗时大臣,官至秘书少监。  郤(xì)縠(hú)(?—前632年):姬姓,郤氏,名縠,春秋时代晋国公族,也是晋国第一任中军将。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包围了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在被庐举行蒐礼阅兵,建立了三个军,晋文公问赵衰谁能担任中军将,赵衰推荐郤縠,因为郤縠即便五十岁了,还坚持学习,而且更加重视学习。郤縠喜爱礼乐重视《诗》《书》。先王制定的《诗》《书》这些法规典籍,是道德信义的宝库;礼乐则是道德的表率;道德信义,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重视这些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晋文公采纳了赵衰的建议,以郤縠为中军将。  敦:推崇,注重。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  晋: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西南部。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杜预(222—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历官三国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官至司隶校尉。功成之后,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被誉为“杜武库”。  札:古时写字的小木简。  勋:功勋。

[3]中权制谋:在军中制定战略决策。

[4]当:担当。

[5]邦宪:指国家大法。

[6]边州:这里指边疆上的州。  搜:选择,寻找。  卒乘:士卒和车。

[7]去岁:去年。

[8]绥:安,安抚。  俟:等到。

[9]善:赞许。

[10]右屯卫大将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右领军府为右屯卫,正三品总府事,统诸鹰扬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右武威大将军。

[11]破:打败​‍‌‍​‍‌‍‌‍​‍​‍‌‍​‍‌‍​‍​‍‌‍​‍‌​‍​‍​‍‌‍​‍​‍​‍‌‍‌‍‌‍‌‍​‍‌‍​‍​​‍​‍​‍​‍​‍​‍​‍‌‍​‍‌‍​‍‌‍‌‍‌‍​。

【译文】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春正月庚戌(十一日),因为突厥默啜进犯边境,中宗命令朝廷内外的官员各自进献平定突厥的策略。右补阙卢俌上疏认为:“郤縠喜欢礼乐,推崇《诗》《书》,后来被任为晋国的元帅;西晋大臣杜预连木简都射不穿,却建立了平定吴国的功业。由此可知,制定军事策略时不能只取用有匹夫之勇的人。比如沙吒忠义,他只有做勇将的才能,本来就不足以担当大任。再如,鸣沙战役,沙吒忠义作为主将首先逃跑,陛下应该对他严加处罚以正国法,赏罚一旦分明,敌人就不敢不屈服了。再说,边疆地区的刺史朝廷应该精心选择合适的人,应该选那些善于整治兵马,积蓄物资粮食,既能成功地抵御敌人的进犯,敌人离开了又可以加以防备的人。去年全国各地遭受了旱灾,本不应该出动军队。应当治理好内部再处理外部,安抚近处再招揽远方,等到国家仓库中的粮食充实了,士兵训练好了,然后再大规模出兵讨伐他们。”中宗认为卢俌说得很对。夏五月戊戌(初一日),任命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为朔方道大总管,以防备突厥。冬十月丁丑(十三日),命令左屯卫将军张仁愿充任朔方道大总管,以攻击突厥。等到张仁愿率军赶到,敌军已经撤退了,唐军奋起追击,大败敌军。

【原文】

二年春三月丙辰,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筑三受降城于河上[1]。初,朔方军与突厥以河为境,河北有拂云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祈祷,牧马料兵,而后渡河[2]。时默啜悉众西击突骑施,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3]。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以来皆北阻大河,今筑城寇境,恐劳人费功,终为虏有[4]。”仁愿固请不已,上竟从之[5]。仁愿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咸阳兵二百余人逃归,仁愿悉擒之,斩于城下,军中股栗,六旬而成[6]。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两城各四百余里,皆据津要,拓地三百余里[7]。于牛头朝那山北置烽候千八百所[8]。以左玉铃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戍诺真水为逻卫[9]。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减镇兵数万人[10]

【注文】

[1]受降城:唐时也称河外三城,位于黄河河套北岸及漠南草原。中城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东城在今托克托南,黄河北大黑河东岸,西去中城三百里;西城在今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东去中城三百八十里。初以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后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对边疆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2]拂云祠:指拂云堆神祠。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敖陶窑子古城。  河北:这里指黄河以北地区。

[3]突骑施:古族名,原属于西突厥,武则天圣历年间徙牙帐于碎叶川(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以为“大牙”,以伊丽水(今伊犁河)的牙帐为“小牙”。唐代宗大历年后,属葛逻禄。

[4]太子少师:皇太子辅臣。太子三少(东宫三少)之一。西晋始置,协掌辅导太子。隋、唐用作加官、赠官或安置退免大臣,从二品。

[5]固:坚决。

[6]岁满镇兵:戍边期限已满的士兵。  咸阳兵:从咸阳去的镇兵。  股栗:两腿发抖。形容十分恐惧。

[7]津要:水路交通要冲。

[8]牛头朝那山: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  烽候:指烽火台。

[9]论弓仁(663—723年):唐代高级将领,出身于吐蕃噶氏家族,论钦陵之子。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归附,封酒泉郡公。长期镇守边疆,屡立战功。官至左骁卫大将军、朔方副大使。  游奕使:犹巡逻使。巡逻于亭障之外,刺探敌情。  诺真水:在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在门口中受降城东北数百里处。  逻卫:巡逻保卫。

[10]畋(tián)牧:打猎放牧。

【译文】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三月丙辰(二十三日),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岸边修筑三座受降城。当初,唐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的北面有座拂云祠,突厥将要进犯朔方军时,一定先到拂云祠祈祷、放牧和点校军队,然后渡河。当时默啜率领士兵西去攻打突骑施,张仁愿请求乘他后方空虚的时候夺取漠南地区,在黄河以北地区修筑三座受降城,首尾相应,以断绝突厥南侵的道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以来都是利用黄河天险阻挡北方敌人,现在在敌人的境内修筑城池,恐怕劳民伤财,最终仍被突厥占有。”张仁愿坚持己见,不停地向朝廷请求修城,中宗听从了他的建议。张仁愿上表请求留下戍边满一年的士兵协助修城,从咸阳来的士兵二百多人想逃回去,张仁愿把他们全部抓住,在城下斩首,军中士兵都很害怕,用了六十多天就修好了受降城。以拂云祠为中城,中城距离东西两城各四百多里,都占据交通要道,开拓疆土三百多里。此外,又在牛头朝那山以北设置烽火台一千八百多所。任命左玉铃卫将军论弓仁为朔方军前锋游奕使,戍守诺真水进行巡逻守卫。从此,突厥再不敢翻过山来打猎放牧,朔方再没被进犯抢掠,因此减少镇守军队几万人。

三受降城位置示意图

【原文】

仁愿建三城,不置壅门及备守之具[1]。或问之,仁愿曰:“兵贵进取,不利退守[2]。寇至此,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犹应斩之,安用守备,生其退恧之心也[3]。”其后常元楷为朔方军总管,始筑壅门,人以是重仁愿而轻元楷[4]

【注文】

[1]壅门:大城门外的小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

[2]或:有人。

[3]退恧(nǜ):退缩,胆怯。

[4]常元楷(?—713年):唐朝武臣。唐中宗时为朔方军总管,唐睿宗时为左羽林大将军。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与窦怀贞等参与太平公主谋反事宜,后被杀。

【译文】

张仁愿修建了三座城,不在城上设置壅门及其他防守设备。有人问张仁愿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用兵之道,贵在进取,不利于退守。敌人到了就应合力出击,回头望城的人就应杀掉,哪里还需要守备城池的设施,让他们产生胆怯退守的想法。”后来常元楷为朔方军总管,开始修筑壅门,人们都因这个缘故推重张仁愿而轻视常元楷。

【原文】

睿宗景云二年春正月癸丑,突厥可汗默啜遣使请和,许之[1]。三月,以宋王成器女为金山公主,许嫁突厥默啜[2]。御史中丞和逢尧摄鸿胪卿,使于突厥,说默啜曰:“处密、坚昆闻可汗结婚于唐,皆当归附[3]。可汗何不袭唐冠带,使诸胡知之,岂不美哉[4]!”默啜许诺,明日,朴头衣紫衫,南面再拜,称臣[5]。遣其子杨我支及国相随逢尧入朝,十一月戊寅,至京师[6]。逢尧以奉使功迁水部侍郎[7]

【注文】

[1]景云:唐睿宗李旦的年号,景云元年(710年)七月到景云三年(712年)正月。

[2]宋王成器(679—742年):指李成器,后改名李宪。唐朝宗室,睿宗李旦长子。本为太子,后让与李隆基。历任太子太师、太尉,封宁王。  金山公主:唐有两位金山公主。一位是唐太宗之女,一位是宋王李成器之女。此指唐睿宗李旦孙女,宋王李成器之女,公元711年成议下嫁后突厥可汗默啜,不久下诏绝婚。

[3]御史中丞:古代官名,秦始置。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称御史中执法,秩千石。汉哀帝废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后历代相沿。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仍以中丞为长官。  和逢尧(生卒年不详):岐州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人。唐睿宗时,出使突厥说服默啜,擢升户部侍郎。玄宗开元时,卒于拓州刺史。  鸿胪卿:古代官名。鸿胪寺最高长官​‍‌‍​‍‌‍‌‍​‍​‍‌‍​‍‌‍​‍​‍‌‍​‍‌​‍​‍​‍‌‍​‍​‍​‍‌‍‌‍‌‍‌‍​‍‌‍​‍​​‍​‍​‍​‍​‍​‍​‍‌‍​‍‌‍​‍‌‍‌‍‌‍​。秦曰典客,汉改为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北齐置为鸿胪寺长官,主管宾客、朝会、宗教等事务,为九卿之一,历朝沿置,也称鸿胪寺卿。唐朝从三品。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称同文正卿、司宾卿,后复旧。掌宾客及凶仪之事。  说(shuì):劝说。  处密:又作“处蜜”,古部落名。西突厥别部,游牧于天山之北。  坚昆:古族名。又称鬲昆、隔昆。在今叶泥塞河上游。

[4]袭:穿。  冠带:古时冠指帽子;带指衣服上的佩戴品。

[5]朴头衣紫衫:戴朴头,穿紫色的衣衫。此为三品以上的官服。

[6]杨我支(生卒年不详):系默啜之子,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奉使到长安。  京师:指国都。这里指唐朝国都长安。

[7]水部:管理水道工程舟楫桥梁漕运政令的机构。魏晋南北朝为尚书省郎曹之一。隋朝置为工部四司之一,历朝沿置。唐高宗、玄宗时曾改名司川、司水,后都复旧。

【译文】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春正月癸丑(初七日),突厥可汗默啜派使节请和,睿宗答应了突厥的请求。三月,封宋王李成器的女儿为金山公主,把她许配给突厥默啜。御史中丞和逢尧兼任鸿胪卿,出使突厥,劝默啜说:“处密、坚昆听说可汗和唐朝通婚,都会归附您。可汗为什么不穿戴唐朝的衣服和帽子,让其他各民族知道这件事,难道不是很好吗!”默啜答应了,第二天,默啜头裹朴巾身穿紫衫,朝南叩拜两次,向唐称臣。又派他的儿子杨我支及国相随和逢尧入朝,十一月戊寅(初八日),到达京城长安。和逢尧因为奉命出使有功,被提升为水部侍郎。

【原文】

玄宗先天元年春正月乙未,上御安福门宴突厥杨我支,以金山公主示之[1]。既而会上传位,婚竟不成[2]

【注文】

[1]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亦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先天: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12年至713年。  御:特指皇帝到某处。  安福门:唐长安皇城西面二门中之北门,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

[2]既而:不久。  会:副词。恰好,正巧。

【译文】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春正月乙未(二十五日),睿宗在安福门设宴款待突厥杨我支,把金山公主引出来让他看。不久正逢睿宗传位给太子李隆基,婚事最终没办成。

【原文】

开元元年秋八月丙辰,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杨我支来求婚[1]。丁巳,许以蜀王女南和县主妻之[2]

【注文】

[1]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13年至741年。

[2]蜀王:指李褕,唐宗室。  南和县主:为蜀王李褕之女。唐制,皇帝的女儿为公主,亲王女儿为县主。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秋八月丙辰(二十五日),突厥可汗默啜遣他的儿子杨我支来唐求婚。丁巳(二十六日),唐玄宗把蜀王的女儿南和县主嫁给他​‍‌‍​‍‌‍‌‍​‍​‍‌‍​‍‌‍​‍​‍‌‍​‍‌​‍​‍​‍‌‍​‍​‍​‍‌‍‌‍‌‍‌‍​‍‌‍​‍​​‍​‍​‍​‍​‍​‍​‍‌‍​‍‌‍​‍‌‍‌‍‌‍​。

【原文】

二年春二月乙未,突厥可汗默啜遣其子同俄特勒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将兵围北庭都护府,都护郭虔瓘击败之[1]。同俄单骑逼城下,虔瓘伏壮士于道侧,突起斩之[2]。突厥请悉军中资粮以赎同俄,闻其已死,恸哭而去[3]。闰月,突厥石阿失毕既失同俄,不敢归[4]。癸未,与其妻来奔,以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命其妻曰金山公主。

【注文】

[1]同俄特勒(?—714年):突厥默啜之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率众寇北庭,被唐右骁卫将军郭虔瓘(guàn)所败,斩于城下。勒为“勤”之误。  火拔颉利发(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突厥大臣。  石阿失毕(生卒年不详):突厥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率精兵攻北庭,为郭虔瓘击败。后归附唐朝,拜为右卫大将军、燕北郡王。  北庭都护府: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改庭州置,治所在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辖境东起于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西突厥诸部族。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陷于吐蕃,后废。  郭虔瓘(生卒年不详):初唐武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玄宗开元初,任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开元二年(714年),破突厥,任冠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拜上国柱、太原郡开国公。后转任安西副大都护、四镇经略安抚使,进封潞国公。

[2]单骑(jì):指一人一马。

[3]赎(shú):用钱物或其他代价换回人身或抵押品。

[4]既:已经。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春二月乙未(初七日),突厥可汗默啜派遣他的儿子同俄特勤及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都护郭虔瓘击败敌军。同俄单人独马跑到城下,郭虔瓘在道路两旁埋伏了壮士,一跃而起斩杀了同俄。突厥请求用军中全部物资和粮食来赎救同俄,听说他已死,大声哭着退走了。闰二月,突厥石阿失毕因为失去同俄,不敢回突厥,癸未(二十五日),石阿失毕与他的妻子向唐投降,玄宗任命石阿失毕为右卫大将军,封燕北郡王,封他的妻子为金山公主。

【原文】

夏四月辛巳,突厥可汗默啜复遣使求婚,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突厥可汗默啜衰老,昏虐愈甚[1]。[秋九月]壬子,葛逻禄等部落诣凉州降[2]。冬十月己巳,突厥可汗默啜又遣使求婚,上许以来岁迎公主[3]

【注文】

[1]愈:更加。

[2]葛逻禄:古族名,是西突厥别部,亦称葛罗禄,地处金山(今阿尔泰山)之西。

[3]来岁:来年,第二年。

【译文】

夏四月辛巳(二十五日),突厥可汗默啜又派使者来唐请求通婚,他自称为“乾和永清太驸马、天上得果报天男、突厥圣天骨咄禄可汗”。突厥可汗默啜衰老,更加昏庸暴虐。秋九月壬子(二十八日),葛逻禄等部落到凉州来投降。冬十月己巳(十五日),突厥可汗默啜又派使者求婚,玄宗答应让他第二年来迎娶公主。

【原文】

突厥十姓胡禄屋等诸部诣北庭请降,命都护郭虔瓘抚存之[1]。十一月丙申,遣左散骑常侍解琬诣北庭宣慰突厥降者,随便宜区处[2]

【注文】

[1]突厥十姓:即五咄陆、五弩失毕。  胡禄屋:西突厥左厢五咄陆之一。  北庭:指北庭都护府。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于庭州置北庭都护府(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辖境东起于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西达今咸海(一说今里海)西突厥诸部族。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陷于吐蕃,后废。

[2]散骑常侍:古代官名,汉有散骑,为皇帝侍从,又有中常侍,性质相同。魏文帝并散骑与中常侍为一官,如称散骑常侍,以士人任职。入则规谏过失,备皇帝顾问,出则骑马散从。资深者称祭酒散骑常侍。多是显职。隋属门下省​‍‌‍​‍‌‍‌‍​‍​‍‌‍​‍‌‍​‍​‍‌‍​‍‌​‍​‍​‍‌‍​‍​‍​‍‌‍‌‍‌‍‌‍​‍‌‍​‍​​‍​‍​‍​‍​‍​‍​‍‌‍​‍‌‍​‍‌‍‌‍‌‍​。唐太宗曾以散骑常侍为散官。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分为左右,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人属中书省。职掌同为规谏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而为尊贵之官,常作为将相大臣的加官。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武则天圣历初,迁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迁御史中丞,监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历沧州刺史、朔方行军大总管,封济南县男。  区处:区分处置。

【译文】

突厥十姓胡禄屋等诸部落到北庭都护府投降,朝廷命令都护郭虔瓘安抚挽留他们。十一月丙申(十二日),派遣左散骑常侍解琬到北庭安抚慰问来投降的突厥部落,让他按照情况区分处置。

【原文】

三年[1]。(春正月)突厥十姓降者前后万余帐[2]。高丽莫离支文简,十姓之婿也[3]。二月,与跌都思(奉)[泰]等亦自突厥帅众来降,制皆以河南地处之。三月,胡禄屋酋长支匐忌等入朝[4]。上以十姓降者浸多,夏四月庚申,以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赤水等军并受节度,居凉州;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川镇大总管,和戎等军并受节度,居并州,勒兵以备默啜[5]。默啜发兵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屡破之,敕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发兵救之[6]。五月壬辰,敕嘉惠等与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及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庆援[7]。秋七月壬戌,以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副之,以讨突厥[8]

【注文】

[1]三年:即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

[2]帐:古代游牧民族计算人户的单位,因他们逐水草而居,每户住一顶帐篷,故按帐计人户数。

[3]高丽:(918—1392年),又称高丽王朝、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王建建立,国号高丽,都开京(今朝鲜开城)。公元936年统一朝鲜半岛。1392年为李氏朝鲜(李朝)所取代。  莫离支:是古代高句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级官职,它的职能其实已超出了宰相的性质,而且具备了专制权臣为篡夺王位而自设的临时性特殊官职的特点。  文简:即高文简(生卒年不详),唐朝时高丽王朝大臣。  十姓之婿:《新唐书·突厥传》载:“虏势浸削,其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介、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合万余帐相踵款边。”据此,高文简应为默啜的女婿。

[4]支匐忌(生卒年不详):唐朝时突厥部落胡禄屋的酋长。

[5]薛讷(649—720年):字慎言,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将薛仁贵之子,唐代武将。曾多次击败突厥、吐蕃等部。节度使之名即由他开始。  赤水:这里指赤水军。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城内。  并受节度:一并受指挥。  凉州:古地名,今甘肃武威。  勒兵:率领军队。勒指统领,统率。

[6]鼠尼施:唐朝时西突厥的部落名称,又译作苏尼鼠、苏尼失。游牧在今焉耆以西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公元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汗国,在鼠尼施游牧之地设鹰娑都督府,归昆陵都护府管辖,由兴昔亡可汗统领。  汤嘉惠(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任玉门军使、肃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任北庭都护。开元五年(717年)继郭虔瓘任安西都护。开元六年(718年)加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

[7]阿史那献:唐朝时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元庆之子。唐中宗为了抵制突骑施对西域的侵蚀,公元708年册封阿史那献为右骁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辖咄陆五部,镇守庭州。公元715年,又加定远道行军大总管,抵御大食和拔汗那。

[8]太仆卿:古代官职名​‍‌‍​‍‌‍‌‍​‍​‍‌‍​‍‌‍​‍​‍‌‍​‍‌​‍​‍​‍‌‍​‍​‍​‍‌‍‌‍‌‍‌‍​‍‌‍​‍​​‍​‍​‍​‍​‍​‍​‍‌‍​‍‌‍​‍‌‍‌‍‌‍​。初为太仆的尊称。南朝梁正式定为官称,为十二卿之一,管理畜牧事务。北齐置为太仆寺长官,管理皇帝车马、全国畜牧事务。历朝沿置,也称太仆寺卿,唐朝从三品。  吕延祚(生卒年不详):唐代人,曾任太仆卿、紫薇舍人、工部侍郎。其在文坛最重要的贡献就是负责编纂了《进五臣集注文选表》。  杜宾客(生卒年不详):唐朝武臣,唐玄宗时为薛讷副将。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突厥十姓先后来归降的有一万多帐。高丽莫离支文简是突厥十姓的女婿。二月,也与跌都督思泰等从突厥率领部众来投降,玄宗命令把他们安置在黄河以南的地区。三月,胡禄屋酋长支匐忌等入朝。因为突厥十姓来归降的人越来越多,夏季四月庚申(初九日),玄宗任命右羽林大将军薛讷为凉州镇大总管,赤水等军也一并受他指挥,大总管府设在凉州;任命左卫大将军郭虔瓘为朔川镇大总管,和戎等军也一并受他指挥,治所设在并州,统领军队防备默啜。默啜出动军队攻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等部落,多次击败他们,玄宗命令北庭都护汤嘉惠、左散骑常侍解琬等出兵救援。五月壬辰(十二日),玄宗任命汤嘉惠等与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及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互相接应援助。秋季七月壬戌(十四日),玄宗任命凉州大总管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副将,以讨伐突厥。

【原文】

四年夏六月癸酉,拔曳固斩突厥可汗默啜首来献[1]。时默啜北击拔曳固,大破之于独乐水,恃胜轻归,不复设备,遇拔曳固迸卒颉质略自柳林突出,斩之[2]。时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颉质略以其首归之,与偕诣阙,悬其首于广街[3]。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皆来降,置于大武军北[4]

【注文】

[1]拔曳固:即拔野固、拔野古,是隋唐时部落名称。漫散于漠北,方圆千里,在今克鲁伦、海拉尔两河北境,故处仆骨之东,西与黑龙江境内的靺鞨诸部相邻近。帐户六万,士兵万余人。他们居住的地方有茂盛的牧草,多产良马和精铁。

[2]独乐水:即独洛河。今内蒙古土拉河。  迸卒:逃散的士兵。  颉质略(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少数民族拔曳固将领,后官至拔曳固都督。

[3]子将:古代武职名。唐朝横河、高阳、唐兴、恒阳北平等五军的千人之长,以果毅都尉充任。  郝灵荃(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朝廷武将,任子将。  偕:副词。一同,一起。

[4]同罗:是铁勒人的一个部落。唐代在突厥人的打击下逐渐分裂,其中部分同罗部众逐渐迁入内地,在安史之乱时期同罗部是安禄山叛军的一部分。  霫(xí):古族名。一说匈奴之别种。隋、唐时居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以北,后迁潢水以南,并于奚族。  仆固:铁勒部之一,又作仆骨、仆古等。先臣属于突厥汗国,后属薛延陁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年),臣属于唐朝,在其地设金微州都督府。  大武军:在朔州城,即今山西朔州。

【译文】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夏六月癸酉(二十九日),拔曳固斩了突厥可汗默啜的首级来献。当时默啜向北攻击拔曳固,在独乐水大败拔曳固,默啜依仗着胜利骄傲而归,不再设防,路上遇到拔曳固逃散的士兵颉质略从柳树林里突然出来,斩了默啜。当时大武军小将郝灵荃正好出使突厥,颉质略拿着默啜的首级投降了郝灵荃,与郝灵荃一同回到朝廷,把默啜的人头悬挂在广阔的街道上。拔曳固、回纥、同罗、霫、仆固五部都来投降,玄宗把他们安置在大武军的北面。

【原文】

默啜之子小可汗立,骨咄禄之子阙特勒击杀之,及默啜诸子、亲信略尽[1]。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是为毗伽可汗,国人谓之小杀[2]。毗伽以国固让阙特勒,阙特勒不受,乃以为左贤王,专典兵马[3]

【注文】

[1]立:登上可汗之位​‍‌‍​‍‌‍‌‍​‍​‍‌‍​‍‌‍​‍​‍‌‍​‍‌​‍​‍​‍‌‍​‍​‍​‍‌‍‌‍‌‍‌‍​‍‌‍​‍​​‍​‍​‍​‍​‍​‍​‍‌‍​‍‌‍​‍‌‍‌‍‌‍​。  阙特勒:“勒”为“勤”之误。东突厥大臣。东突厥创立者骨咄禄之子,毗伽可汗之弟。姓阿史那氏,名阙,善将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默啜死,阙特勤拥立兄默棘连为可汗,自为突利设(左贤王),专掌兵马,与暾欲谷同心协力,主对唐和好。

[2]左贤王:为匈奴单于之下最高官职,常以太子任之。一般统率万余骑,居单于东方,最为大国。下各置千长、百长、仆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等官属,以官理辖地军政事务。  默棘连(?—734年):骨咄禄之子,即毗伽可汗后东突厥大汗。(毗伽是突厥和回鹘大汗常用的尊称之一。)公元716年至723年在位。毗伽继位后,重振突厥汗国。公元727年,吐蕃约毗伽合攻唐朝,毗伽不但拒绝,还将这一情报及时通知唐朝,得到唐玄宗的赞赏,两国于是建立良好关系,互相开展贸易。

[3]专典:掌门管理。

【译文】

默啜的儿子小可汗继立为可汗,骨咄禄的儿子阙特勤把他杀了,默啜的儿子们、亲信几乎都被杀光。阙特勤立他的兄长左贤王默棘连为可汗,就是毗伽可汗,国人都叫他小杀。毗伽坚决要把可汗位让给阙特勤,阙特勤不接受,于是就让他做了左贤王,专门管理军队。

【原文】

秋八月,突厥默啜既死,奚、契丹、拔曳固等诸部皆内附,突骑施苏禄复自立为可汗[1]。突厥部落多离散,毗伽可汗患之,乃召默啜时牙官暾欲谷以为谋主[2]。暾欲谷年七十余,多智略,国人信服之[3]。突厥降户处河曲者,闻毗伽立,多复叛归之[4]。并州长史王晙上言:“此属徒以其国丧乱,故相帅来降[5]。若彼安宁,必复叛去[6]。今置之河曲,此属桀黠,实难制御,往往不受军州约束,兴兵剽掠[7]。闻其逃者已多与虏声问往来,通传委曲[8]。乃是畜养此属使为间谍,日月滋久,奸诈逾深,窥伺边隙,将成大患[9]。虏骑南牧,必为内应,来逼军州,表里受敌,虽有韩、彭,不能取胜矣[10]。愿以秋冬之交,大集兵众,谕以利害,给其资粮,徙之内地[11]。二十年外,渐变旧俗,皆成劲兵[12]。虽一时暂劳,然永久安靖[13]。比者守边将吏及出境使人,多为谀辞,皆非事实[14]。或云北虏破灭,或云降户妥帖,皆欲自炫其功,非能尽忠徇国[15]。愿察斯利口,勿忘远虑[16]。议者必曰国家向时已尝置降户于河曲,皆获安宁,今何所疑[17]?此则事同时异,不可不察[18]。向者颉利既亡,降者无复异心,故得久安无变[19]。今北虏尚存,此属或畏其威,或怀其惠,或其亲属,岂乐南来[20]。校之彼时,固不侔矣[21]。以臣愚虑,徙之内地,上也[22]。多屯士马,大为之备,华夷相参,人劳费广,次也[23]。正如今日,下也[24]。愿审兹三策,择利而行[25]。纵使因徙逃亡,得者皆为唐有,若留至河冰,恐必有变[26]。”疏奏未报[27]。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果叛[28]。冬十月甲辰,命朔方大总管薛讷发兵追讨之。王晙引并州兵西济河,昼夜兼行,追击叛者,破之,斩获三千级[29]

【注文】

[1]奚:古族名。南北朝时称库莫奚,隋唐简称为奚。与契丹同源,或谓出自鲜卑宇文部的一支。分布在饶乐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归唐,置饶乐都督府。  突骑施苏禄(?—738年):西突厥突骑施部首领。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唐朝制授苏禄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拜为忠顺可汗。

[2]牙官:副武官。亦泛称下属小官。  暾欲谷(646—724年):后突厥汗国的贵族,历事骨咄禄、默啜及毗伽可汗三朝,为毗伽可汗的岳父、谋主。反对毗伽可汗对唐用兵,通晓唐朝政治,认为汉化会减弱突厥的战斗力。帮助毗伽和阙特勤振兴了突厥。

[3]国人:这里突厥人。

[4]河曲:黄河之曲。此处特指黄河以南突厥故地。

[5]王晙(jùn)(653—732年):沧州景城人(今河北沧县),后徙居河南府陕州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唐朝大臣。

[6]若:假如。

[7]桀(jié)黠(xiá):凶悍狡黠。  军州:古行政区划的名称,多指战略上的军事要地。

[8]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9]边隙:边防的疏漏薄弱之处。

[10]南牧:南侵。  韩:指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西南)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  彭:指彭越(?—前196年),昌邑人(今山东巨野东南),字仲。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封梁王。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11]谕:使知道。

[12]外:以后。

[13]安靖:安定,平定。

[14]谀辞:谄媚之辞。

[15]炫:炫耀,自夸。

[16]利口:动听的言语。

[17]置:放置,安置。

[18]异:不同。

[19]向者:以前。

[20]南来:这里指向南归附唐朝。

[21]侔(móu):相同,等同。

[22]上:上策。

[23]华夷:汉族和少数民族。

[24]下:下策。

[25]兹:这。

[26]河冰:黄河结冰。

[27]疏奏:呈给帝王的上疏和奏折。

[28](xié)跌思泰(生卒年不详):九姓铁勒跌部首领。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率先起兵反抗默啜可汗,兵败降唐。封楼烦公,拜跌都督,置之河曲地。后又反叛唐朝战败,率部返归漠北,重新附于突厥。  阿悉烂(生卒年不详):唐朝玄宗时九姓铁勒跌部首领。

[29]济河:渡过黄河。  级:首级。

【译文】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秋八月,突厥默啜死后,奚、契丹、拔曳固等部落都归附了唐朝,突骑施苏禄又自立为可汗​‍‌‍​‍‌‍‌‍​‍​‍‌‍​‍‌‍​‍​‍‌‍​‍‌​‍​‍​‍‌‍​‍​‍​‍‌‍‌‍‌‍‌‍​‍‌‍​‍​​‍​‍​‍​‍​‍​‍​‍‌‍​‍‌‍​‍‌‍‌‍‌‍​。由于突厥各部落已四分五裂,毗伽可汗对此十分忧虑,于是召来默啜时牙官暾欲谷做自己的参谋。暾欲谷年纪有七十多岁了,很有谋略,国人都信服他。被安置在河曲的突厥降户听闻毗伽立为可汗,很多人又反叛朝廷回到突厥归附毗伽可汗。并州长史王晙上言:“这些人都是因为突厥发生动乱,所以才相率来投降朝廷。一旦他们国内安定了,一定又会反叛离去。现在把他们安置在河曲,这些人桀骜不驯又很狡猾,难以制服,他们往往不受军州的约束,兴兵抢掠。听说他们中逃跑的人大多已经和突厥有书信往来,相互通风报信。这是养活他们给敌人当间谍,时间长了,就变得更加奸诈,他们窥视边疆防务的空隙,将来必成为国家大患。如果突厥的骑兵向南进犯,这些人一定会成为内应,前来逼迫军州,使我们内外受敌,那时即使有韩信、彭越那样的名将也不能取得胜利。希望陛下在秋冬之交,把突厥的兵丁都集合起来,让他们知道利害关系,给他们粮食物资,把他们迁徙到内地。二十年后,他们逐渐改变了旧俗,都成为我们强劲的军队。这样虽然暂时费力,然而可以求得长久的安定。近来,守边的将士官吏以及出使突厥的人,大多都说谄媚之辞,并没有多少事实根据。有的说北边的敌人已经破灭,有的说归降的人户都很安稳,他们都是想自己吹嘘自己的功劳,不是为国家尽忠报国。希望陛下察清这些动听言语背后的实际情况,不要忘记国家长远的考虑。议论事情的人一定会说贞观年间国家把降户都安置在河曲,都得到了安宁,现在又有什么可疑虑的?这是因为虽然事情相同但时间不一样了,不可不多加考虑。昔日颉利可汗死了,归降的人再没起异心,因而当地的局势得以安定不变。现在突厥还存在,这些归降的人或者害怕突厥的势力,或者怀念突厥的恩惠,或者是突厥亲近的人,怎么能乐意归附我们。与过去相比较,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按照臣的意见,把突厥归降的人迁徙到内地,这是上策。大量屯驻兵马,对敌人进犯作大规模的防备,使汉人和突厥人混杂而居,这样劳民伤财,是中策。像现在一样,把突厥归降的人安置在河曲,这是下策。希望陛下考虑这三个计策,选择最有利于的去执行。即使这些人中有不愿意迁徙而逃跑的,但服从迁徙命令的人毕竟可以成为大唐的子民,如果迟疑不决,等到黄河结冰,恐怕会发生变故。”王晙的奏疏还没有等到玄宗作出答复,突厥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果然反叛。冬十月甲辰(初二日),玄宗下诏命令朔方大总管薛讷出兵追讨这些反叛的降户。王晙率领并州的军队向西渡过黄河,日夜兼程,追击反叛的降户,打败了他们,杀死三千多人。

【原文】

先是,单于副都护张知运悉收降户兵仗,令渡河而南,降户怨怒[1]。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降户诉无弓矢,不得射猎,晦悉还之[2]。降户得之,遂叛[3]。张知运不设备,与之战于青刚岭,为虏所擒,欲送突厥[4]。至绥州境,将军郭知运以朔方兵邀击之,大破其众于黑山呼延谷,虏释张知运而去[5]。上以张知运丧师,斩之以徇[6]

【注文】

[1]张知运(?—716年):唐玄宗朝任单于副都护。

[2]姜晦(683—752年):字本孙,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曾任唐高陵县令,唐玄宗开元中历御史中丞、吏部侍郎,主选公正。后因罪贬徙,卒于海州刺史任上。

[3]遂:于是。

[4]青刚岭:山名。在今甘肃会宁北。

[5]绥州: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治所在上县(今陕西绥德)。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等县及子长县部分地区。  邀击:在半路上袭击。  黑山呼延谷:在今陕西榆林西南。

[6]丧师:损失了军队。  徇:示众。

【译文】

先前,单于副都护张知运把突厥降户的兵器全都收缴,命令他们渡过黄河向南迁徙,这些降户因此怨恨愤怒。御史中丞姜晦为巡边使,降户向他诉说没有弓箭,不能够射猎,姜晦把他们的兵器都还给他们。降户得到了兵器,就都反叛了。张知运事先没有设防,和反叛的降户在青刚岭战斗,被敌人擒获,敌人想要把他送到突厥。到了绥州境内,将军郭知运带领朔方军在半路上袭击他们,在黑山呼延谷大败敌军,敌人放了张知运后逃走了​‍‌‍​‍‌‍‌‍​‍​‍‌‍​‍‌‍​‍​‍‌‍​‍‌​‍​‍​‍‌‍​‍​‍​‍‌‍‌‍‌‍‌‍​‍‌‍​‍​​‍​‍​‍​‍​‍​‍​‍‌‍​‍‌‍​‍‌‍‌‍‌‍​。唐玄宗因为张知运损兵折将,把他斩首示众。

【原文】

毗伽可汗既得思泰等,欲南入为寇[1]。暾欲谷曰:“唐主英武,民和年丰,未有间隙,不可动也[2]。我众新集,力尚疲羸,且当息养数年,始可观变而举[3]。”毗伽又欲筑城,并立寺观[4]。暾欲谷曰:“不可。突厥人徒稀少,不及唐家百分之一,所以能与为敌者,正以随逐水草,居处无常,射猎为业,人皆习武,强则进兵抄掠,弱则窜伏山林,唐兵虽多,无所施用[5]。若筑城而居,变更旧俗,一朝失利,必为所灭[6]。释、老之法,教人仁弱,非用武事胜之术,不可崇也[7]。”毗伽乃止。

【注文】

[1]思泰:指跌思泰(生卒年不详)。

[2]间隙:可乘的机会。

[3]羸(léi):弱小。

[4]寺观:佛寺和道观,泛指庙宇。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观。

[5]窜伏:流窜。

[6]一朝:一时。

[7]释:指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距今三千多年的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他的名字是悉达多,他的姓是乔答摩,即释迦牟尼。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西汉末年(一说东汉)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老:指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道教奉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为,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形成明显对立。

【译文】

毗伽可汗收编了思泰等部众以后,便想向南进入唐朝境内抢掠。暾欲谷说:“唐朝君王圣明英武,人民和睦,粮食丰收,没有机会可乘,不可以轻举妄动。我们的民众刚刚集合起来,军力还很弱,应当修整几年,才可以乘机而发动战争。”毗伽可汗又想修筑城池,并且修建寺观。暾欲谷说:“不可以。突厥人口稀少,不到唐朝的百分之一,我们所以能与他们抗衡,正是因为我们常年逐水草而居,居处无常,以狩猎为生,人人都习武,力量强大了就进兵抢掠,力量弱小了就潜伏流窜在山林里面,唐朝军队虽然很多,但没有办法施展他们的力量。如果我们修筑城池居住在里面,变更了旧俗,一旦战败,整个国家就一定会被唐朝消灭。释迦牟尼、老子的教义,都是教育人仁德忍让,不是讲求武力取胜的战术,因此不能推崇。”毗伽可汗停止了修筑城池和建立寺观。

【原文】

六年春正月辛丑,突厥毗伽可汗来请和,许之。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正月辛丑(初六日),突厥毗伽可汗来朝请和,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

【原文】

八年夏六月,突厥降户仆固都督勺磨及跌部落散居受降城侧,朔方大使王晙言其阴引突厥谋陷军城,密奏请诛之[1]。诱勺磨等宴于受降城,伏兵悉杀之,河曲降户殆尽[2]。拔曳固、同罗诸部在大同、横野军之侧者,闻之皆恟惧[3]。秋,并州长史天兵节度大使张说引二十骑,持节即其部落慰抚之,因宿其帐下[4]。副使李宪以虏情难信,驰书止之[5]。说复书曰:“吾肉非黄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马,必不畏刺[6]。士见危致命,此吾效死之秋也[7]”。拔曳固、同罗由是遂安[8]

【注文】

[1]勺磨(?—720年):唐玄宗时突厥族仆固部酋长。  王晙(653—732年):沧州景城(今河北沧县)人,后徙居河南府陕州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出身于官宦世家,历官殿中侍御史、渭南令、桂州都督、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后加银青光禄大夫,进并州长史,拜兵部尚书、朔方军大总管,后又代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充朔方军节度大使,终户部尚书。  阴引:暗中勾引。

[2]殆尽:基本没有​‍‌‍​‍‌‍‌‍​‍​‍‌‍​‍‌‍​‍​‍‌‍​‍‌​‍​‍​‍‌‍​‍​‍​‍‌‍‌‍‌‍‌‍​‍‌‍​‍​​‍​‍​‍​‍​‍​‍​‍‌‍​‍‌‍​‍‌‍‌‍‌‍​。

[3]大同军:军镇名。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改平狄军置,治所在今山西大同。

[4]节度大使:古代官名。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始以亲王遥领节度使,其留京师者则称大使,以副大使知节度事。  张说(yuè)(667—730年):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郎。累官至凤阁舍人。后因忤旨流配钦州,唐中宗朝召还。唐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玄宗开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后又拜中书令,封燕国公。中与张嘉贞有过权力争斗,最后扳倒张嘉贞,自任首席宰相。卒,谥号“文贞”。

[5]李宪(679—742年):唐睿宗长子,本名成器。以皇位让于玄宗,史称让皇帝,封宁王。

[6]畏:畏惧。

[7]秋:时候。

[8]由是:从此后。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夏六月,突厥降户仆固都督勺磨及跌部落分散居住在受降城旁边,朔方大使王晙说他们暗中勾结突厥想图谋攻陷城池,上密奏请求诛杀他们。王晙引诱勺磨等来受降城宴会,埋伏士兵全部杀死了他们,河曲降户差不多被杀光了。拔曳固、同罗诸部落散居在大同、横野军两旁的人,听说这个情况后都很害怕。秋,并州长史、天兵节度大使张说率领二十个骑兵,持皇帝的节符到拔曳固、同罗诸部落安抚慰问他们,就便住宿在这些部落的帐下。副使李宪认为胡虏难以相信,传送书信制止张说。张说回信给李宪,说:“我们长的不是黄羊肉,肯定不怕被他们吃掉;我们的血不是野马血,肯定不怕被他们刺破喝掉。士大夫临危受命,这是我报效国家的时候。”拔曳固、同罗从此就安定了。

【原文】

冬十一月辛未,突厥寇甘、凉等州,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掠契苾部落而去[1]。先是,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西发拔悉密,东发奚、契丹,期以今秋掩毗伽牙帐于稽落水上[2]。毗伽闻之,大惧[3]。暾欲谷曰:“不足畏也[4]。拔悉密在北庭,与奚、契丹相去绝远,势不相及,朔方兵计亦不能来此[5]。必若能来,俟其垂至,徙牙帐北行三日,唐兵食尽自去矣[6]。且拔悉密轻而好利,得王晙之约,必喜而先至[7]。晙与张嘉贞不相悦,奏请多不相应,必不敢出兵[8]。晙兵不出,拔悉密独至,击而取之,势甚易耳[9]。”既而拔悉密果发兵逼突厥牙帐,而朔方及奚、契丹兵不至,拔悉密惧,引退[10]。毗伽欲击之,暾欲谷曰:“此属去家千里,将死战,未可击也[11]。不如以兵蹑之[12]。”去北庭二百里,暾欲谷分兵间道先围北庭,因纵兵击拔悉密,大破之[13]。拔悉密众溃,走趋北庭,不得入,尽为突厥所虏[14]

【注文】

[1]甘:古地名,指甘州,今甘肃张掖。  河西节度使: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  杨敬述(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河西节度使。  契苾部落:古族名,铁勒诸部之一,隋唐时居焉耆西北。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归唐。徙甘、凉间。后北徙乌特勤山(今杭爱山东支)​‍‌‍​‍‌‍‌‍​‍​‍‌‍​‍‌‍​‍​‍‌‍​‍‌​‍​‍​‍‌‍​‍​‍​‍‌‍‌‍‌‍‌‍​‍‌‍​‍​​‍​‍​‍​‍​‍​‍​‍‌‍​‍‌‍​‍‌‍‌‍‌‍​。

[2]拔悉密:亦作“拔悉蜜”,突厥部落名。酋长阿史那氏,初在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北),后迁于嗢昆河(今蒙古国的鄂尔浑河)流域。  牙帐:古代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羌、柔然、回纥、突厥、铁勒的“首都”称为牙帐。  稽落水:古水名。在贝加尔湖以南。

[3]大惧:非常害怕。

[4]足:值得。

[5]相去:相距。

[6]垂至:快到时。

[7]轻:轻率,轻浮。

[8]张嘉贞(665—729年):唐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他历仕武则天、唐睿宗、中宗和玄宗四朝,官至中书令,累封河东侯,是唐朝颇有影响的大臣。

[9]势:形势。

[10]引退:引兵撤退。

[11]去:距离。

[12]蹑(niè):追踪。

[13]间道:走小路。

[14]溃:溃败。  趋:奔向。

【译文】

冬十一月辛未(二十三日),突厥进犯甘、凉等州,打败河西节度使杨敬述,抢掠契苾部落后离去。在这之前,唐朔方道大总管王晙奏请从西派遣拔悉密的军队,从东调遣奚、契丹的军队,约定在这年秋天将兵集合一处,在稽落水一带掩杀毗伽的牙帐。毗伽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暾欲谷说:“不必害怕。拔悉密在北庭,与奚、契丹相距很远,双方不能合兵相应,朔方军估计也无法到达这里。如果唐军真的来这里,等到他们快要到时,我们只要迁徙牙帐向北走三天,唐军粮食吃完自然就会撤退。况且拔悉密轻浮好利,得到王晙的约定,一定得意忘形先赶到我们这里。王晙与张嘉贞关系不好,王晙的奏请张嘉贞多数不配合,王晙一定不敢出兵。王晙的军队不出发,拔悉密单独赶到,我们攻击并消灭他,就很容易取得成功。”不久,拔悉密果然发兵逼近突厥牙帐,但朔方及奚、契丹的军队都没有来,拔悉密害怕,带上军队退走。毗伽想攻击拔悉密的军队,暾欲谷说:“这些人距家千里,将会拼死战斗,不可以攻击他们。不如让军队跟着他们。”距离北庭二百里,暾欲谷分兵走小道先包围北庭,乘势派兵追击拔悉密的军队,打败了他们。拔悉密的军队溃散,向北庭方向逃跑,进不了城内,全部被突厥俘虏。

【原文】

暾欲谷引兵还,出赤亭,掠凉州羊马,杨敬述遣裨将卢公利、判官元澄将兵邀击之[1]。暾欲谷谓其众曰:“吾乘胜而来,敬述出兵,破之必矣[2]。”公利等至删丹,与暾欲谷遇,唐兵大败,公利、澄脱身走[3]。毗伽由是大振,尽有默啜之众[4]

【注文】

[1]赤亭:古地名,在今甘肃山丹、陇西和成县一带。  裨(pí)将:副将。  卢公利(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朝廷武将。  判官:古代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唐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都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也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  元澄(?—519年):北魏宗室,字道镜,任城王拓跋云长子。

[2]必:一定。

[3]删丹:指删丹县。西汉置,治所在今甘肃山丹。唐属甘州,后陷于吐蕃。

[4]毗伽:指毗伽可汗。原名默棘连,后东突厥大汗,毗伽为后东突厥创立者骨咄禄之子,任突厥左贤王​‍‌‍​‍‌‍‌‍​‍​‍‌‍​‍‌‍​‍​‍‌‍​‍‌​‍​‍​‍‌‍​‍​‍​‍‌‍‌‍‌‍‌‍​‍‌‍​‍​​‍​‍​‍​‍​‍​‍​‍‌‍​‍‌‍​‍‌‍‌‍‌‍​。716年,东突厥大汗默啜可汗死,毗伽之弟右贤王阙特勤起兵杀默啜之子,于719年奉兄长默棘连即位,称毗伽可汗。毗伽继位后,任用老臣暾欲谷为谋臣,招纳离散的部众,并于720年打败中国唐朝的征讨大军,重振突厥汗国。暾欲谷认为“唐主英武,民和年丰”,不可为敌,毗伽遂在大胜之后向唐求和,“请父事天子”。727年,吐蕃约毗伽合攻唐朝,毗伽不但拒绝,还将这一情报及时通知唐朝,得到唐玄宗的赞赏,两国遂建立良好关系,互相开展贸易。

【译文】

暾欲谷率兵返回,由赤亭出兵,抢掠了凉州的羊马,杨敬述派副将卢公利、判官元澄率兵半路截击他们。暾欲谷对他的部属说:“我们乘胜而来,假如杨敬述出兵,我们一定可以打败他们。”卢公利等人到了删丹,与暾欲谷相遇,唐军大败,公利、元澄脱身逃跑了。毗伽因此声威大振,完全拥有了默啜的部属。

【原文】

九年春二月丙戌,突厥毗伽复使来求和。上赐书,谕以:“曩昔国家与突厥和亲,华夷安逸,甲兵休息[1]。国家买突厥羊马,突厥受国家缯帛,彼此丰给[2]。自数十年来,不复如旧,正由默啜无信,口和心叛,数出盗兵,寇抄边鄙,人怨神怒,陨身丧元,吉凶之验,皆可汗所见[3]。今复蹈前迹,掩袭甘、凉,随遣使人,更来求好[4]。国家如天之覆,如海之容,但取来情,不追往咎[5]。可汗果有诚心,则共保遐福,不然,无烦使者徒尔往来[6]。若其侵边,亦有以待。可汗其审图之[7]。”

【注文】

[1]曩(nǎng)昔:过去,以前。  甲兵休息:战事停止。休,停止。

[2]国家:指中原王朝。  缯(zēng)帛(bó):丝绸的统称。

[3]数(shuò):屡次。  边鄙:靠近边界的地方;边远的地方。  丧元:丢掉脑袋。  验:应验。

[4]更(gēng):改变。

[5]往咎(jiù):以前的罪行。

[6]遐福:久远之福。

[7]审图:仔细考虑。

【译文】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春二月丙戌(初九日),突厥毗伽又派使者来朝请和。玄宗赐给毗伽书信,晓谕他说:“过去唐朝与突厥和亲,华夏人和突厥人和平相处,没有战争,大唐购买突厥的羊和马,突厥购买我朝的缯帛,彼此都丰衣足食。近几十年来,两国关系不再像以前了,正是由于默啜没有信用,口中说的是和亲,但内心却想反叛,屡次出兵抢掠,进犯边境,使得人怨天谴,自己也被杀了,善恶吉凶的报应,可汗都是亲眼见到的。现在你们又重蹈前辙,偷袭甘州、凉州,随后又派使者前来请和。我唐朝对待夷狄万邦像天一般宽阔无垠,像大海一般广纳百川,只要你们真心修好求和,就不追究你们以前的罪行。可汗果真有诚心,就可以保长久的和平,不然的话,就再不要劳烦使者徒然往来。如果你们再侵犯我们的边疆,我大唐也早有准备。可汗你可以仔细考虑。”

【原文】

十二年秋七月,突厥可汗遣其臣哥解颉利发来求婚[1]。八月丙申,突厥哥解颉利发还其国,以其使者轻,礼数不备,未许婚[2]

【注文】

[1]哥解颉利发(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时突厥大臣。

[2]使者轻:使者的职位低。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秋七月,突厥可汗派他的臣子哥解颉利发来唐朝求婚。八月丙申(初九日),哥解颉利发返回突厥,玄宗因为突厥的使臣职位低,礼数不完备,没有答应通婚。

【原文】

十三年[1]。张说以大驾东巡,恐突厥乘间入寇,议加兵守边[2]。夏四月,召兵部郎中裴光庭谋之[3]。光庭曰:“封禅者,告成功也[4]。今将升中于天,而戎狄是惧,非所以昭盛德也[5]。”说曰:“然则若之何[6]?”光庭曰:“四夷之中,突厥为大,比屡求和亲,而朝廷羁縻,未决许也[7]​‍‌‍​‍‌‍‌‍​‍​‍‌‍​‍‌‍​‍​‍‌‍​‍‌​‍​‍​‍‌‍​‍​‍​‍‌‍‌‍‌‍‌‍​‍‌‍​‍​​‍​‍​‍​‍​‍​‍​‍‌‍​‍‌‍​‍‌‍‌‍‌‍​。今遣一使,征其大臣从封泰山,彼必欣然承命[8]。突厥来,则戎狄君长无不皆来[9]。可以偃旗卧鼓,高枕有余矣[10]。”说曰:“善[11]。说所不及[12]。”即奏行之[13]。光庭,行俭之子也[14]

【注文】

[1]十三年:指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即公元725年。

[2]大驾:皇帝的代称。

[3]兵部郎中:兵部次官,隋炀帝始置。唐朝正四品下。当时尚书多做兼官,兵部实际上由侍郎主持。

[4]封禅(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5]升中于天:取《礼记》“因名山升中于天”之语,指封禅泰山。

[6]若之何:怎么办。

[7]比:近来。  羁(jī)縻(mí):多指专制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所谓“羁縻”,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8]承命:接受命令。

[9]则:那么。

[10]偃旗卧鼓: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11]善: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12]不及:达不到。

[13]行:施行。

[14]行俭:指裴行俭(619—682年),唐高宗时大臣。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高宗立武昭仪(武则天),行俭私下有异议,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拜安西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甚有能名,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故战多取胜。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张说因为玄宗要东巡封禅,害怕突厥乘机进犯,讨论增加军队防守边疆。夏四月,召见兵部郎中裴光庭商量对策。裴光庭说:“封禅盛典,是皇帝向天地报告成功,现在皇上正要借泰山向上天表达衷情,然而却又惧怕戎狄,这不是昭示盛德的办法。”张说问道:“那应当怎么办呢?”裴光庭说:“四夷当中,要数突厥最为强大,近来他们屡次请求和亲通婚,只是朝廷出于羁縻政策的考虑,没有答应他们。现在如果派一个使者,到突厥征召其大臣跟随皇上到泰山封禅,突厥一定会很高兴接受皇上的命令。突厥一来,那么其他夷狄的君长没有一个不来的。我们就可以偃旗息鼓,高枕无忧了。”张说说:“好。我比不上你。”于是张说立即奏请玄宗付诸实行。裴光庭是裴行俭的儿子。

【原文】

上遣中书直省袁振摄鸿胪卿,谕旨于突厥[1]。小杀与阙特勒、暾欲谷环坐帐中,置酒,谓振曰:“吐蕃狗种,奚、契丹本突厥奴也,皆得尚主[2]。突厥前后求婚独不许,何也[3]?且吾亦知入蕃公主皆非天子女,今岂问真伪,但屡请不获,愧见诸蕃耳[4]​‍‌‍​‍‌‍‌‍​‍​‍‌‍​‍‌‍​‍​‍‌‍​‍‌​‍​‍​‍‌‍​‍​‍​‍‌‍‌‍‌‍‌‍​‍‌‍​‍​​‍​‍​‍​‍​‍​‍​‍‌‍​‍‌‍​‍‌‍‌‍‌‍​。”振许为之奏请,小杀乃遣其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因扈从东巡[5]。冬十二月,突厥颉利发辞归,上厚赐而遣之,竟不许婚[6]

【注文】

[1]中书直省:古代职官名,以他官值中书省,称作直省。  袁振(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时朝廷大臣。  摄:代理。  谕旨:让……知道皇帝的旨意。

[2]小杀:指毗伽可汗。  阙特勒:“勒”是勤之误。  尚主:娶公主为妻。

[3]独:唯独。

[4]蕃:同“番”,泛指域外或外族。

[5]入贡:向朝廷进献土特产。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侍从、护卫人员。

[6]竟:最终,最后。

【译文】

唐玄宗派遣中书直省袁振代理鸿胪寺卿,向突厥晓谕皇上的旨意。小杀与阙特勤、暾欲谷围成一圈坐在帐中,设置酒席款待袁振,并对袁振说:“吐蕃是狗种,奚、契丹本就是突厥的奴隶,他们都娶了唐朝公主为妻。突厥先后多次请求通婚,独得不到允许,这是为什么?况且我们也知道嫁给各番的公主都不是天子的女儿,现在我们难道还关心是真假公主吗,只是屡次请求却都没得到允许,去见其他番邦感到羞愧罢了。”袁振答应他们向玄宗奏请求婚,小杀就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贡,阿史德颉利发便跟随车驾东巡。冬十二月,突厥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告辞返回突厥,玄宗重赏并遣送他回去,最终没有答应婚事。

【原文】

十四年夏四月辛丑,于定、恒、莫、易、沧五州置军,以备突厥[1]

【注文】

[1]于定、恒、莫、易、沧五州置军:据《唐会要》卷七十八等,当时在定州置北平军,在恒州置恒阳军,在莫州置唐兴军,在易州置高阳军,在沧州置横海军。  定州:古地名,今河北定州。  恒州:古地名,今山西大同。  莫州:古地名,今河北任丘北。  易州:古地名,今河北易县。  沧州:古地名,今河北沧州。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四月辛丑(二十四日),唐朝在定、恒、莫、易、沧五州设置军队,以防备突厥。

【原文】

十五年秋九月丙戌,突厥毗伽可汗遣其大臣梅录啜入贡[1]。吐蕃之寇瓜州也,遗毗伽书,欲与之俱入寇,毗伽并献其书[2]。上嘉之,听于西受降城为互市,每岁赍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助军旅,且为监牧之种,由是国马益壮焉[3]

【注文】

[1]梅录啜(生卒年不详):后东突厥汗国大臣。后因欲谋杀可汗,被诛。

[2]瓜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晋昌(今甘肃瓜州东南)。辖境相当今瓜州附近一带。

[3]听:允许。  戎马:战马。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丙戌(十七日),突厥毗伽可汗派大臣梅录啜到唐朝入贡。吐蕃进犯瓜州,派使者送信给毗伽可汗,想与他共同出兵进犯唐朝,毗伽可汗把书信也一并献给玄宗。玄宗嘉奖了他,并允许在西受降城互市交易,每年派人送给他缣帛数十万匹到市场上和他们换战马,以增加唐军的战斗力,并且作为监牧的种马,从此国产马也越来越强壮了。

【原文】

十九年春三月,突厥左贤王阙特勒卒,赐书吊之[1]

【注文】

[1]左贤王:匈奴贵族封号。在匈奴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以太子为之。后被其他少数民族所沿袭。  阙特勒:“勒”为勤之误。  吊:祭奠死者。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春三月,突厥左贤王阙特勤去世,玄宗赐书信凭吊他。

【原文】

二十二年冬十二月,突厥毗伽可汗为其大臣梅录啜所毒,未死,讨诛梅录啜及其族党[1]。既卒,子伊然可汗立[2]。寻卒,弟登利可汗立[3]​‍‌‍​‍‌‍‌‍​‍​‍‌‍​‍‌‍​‍​‍‌‍​‍‌​‍​‍​‍‌‍​‍​‍​‍‌‍‌‍‌‍‌‍​‍‌‍​‍​​‍​‍​‍​‍​‍​‍​‍‌‍​‍‌‍​‍‌‍‌‍‌‍​。庚戌,来告丧。

【注文】

[1]讨:讨伐。

[2]既:不久。  伊然可汗(?—734年):突厥可汗,毗伽可汗之子。公元734年,伊然可汗继位,然而不久就去世了,弟登利可汗继位。

[3]登利可汗(?—741年):突厥可汗,毗伽可汗之子。734年,毗伽为权臣梅录啜毒杀,在毒发之前成功复仇杀死梅录啜。其子伊然可汗继位。伊然可汗不久卒,弟登利可汗继位。登利可汗从叔二人,分典兵马,号左、右杀。登利可汗患两杀专权,与其母合谋,诱斩右杀,自统其众。741年七月,左杀判阙特勤兵攻杀登利可汗,突厥进入全面崩溃阶段。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冬十二月,突厥毗伽可汗被他的大臣梅录啜用毒药谋害,但没有死。毗伽可汗讨伐梅录啜和他的家族党羽。毗伽可汗死后,他的儿子伊然可汗继位。伊然可汗不久又死了,他的弟弟登利可汗继位,庚戌(二十三日),突厥派人来告丧。

【原文】

二十九年秋七月丙寅,突厥遣使来告登利可汗之丧。初,登利从叔二人分典兵马,号左右杀[1]。登利患两杀之专,与其母谋,诱右杀,斩之,自将其众[2]。左杀判阙特勒勒兵攻登利,杀之,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3]。俄为骨咄叶护所杀,更立其弟[4]。寻又杀之,骨咄叶护自立为可汗[5]。上以突厥内乱,癸酉,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6]

【注文】

[1]从叔:父亲的伯父叔父之子,年幼于父称从叔。  典:掌管。  左右杀:杀,又称设、察,为突厥可汗的兄弟或非继位子而掌兵马者,即谓之“别部领兵者”。杀或分左右厢,称左、右杀。登利即为年幼,叔父二人分掌兵马,在东者为左杀,在西者为右杀。

[2]将:率领。

[3]判阙特勒:判阙,突厥苾伽可汗之子。特勒,应为特勤,突厥可汗子弟的称呼。

[4]俄:不久。  骨咄叶护(生卒年不详):突厥判阙特勤之子,后自立为可汗。

[5]寻:不久。

[6]孙老奴(生卒年不详):唐玄宗朝时任左羽林将军。  回纥(hé):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数民族。北魏时,东部铁勒的袁纥部落游牧于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隋称韦纥。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与仆固、同罗、拔野古等成立联盟,总称回纥。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建政权于今鄂尔浑河流域。辖境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最盛时曾达费尔干纳盆地。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改称回鹘。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2年)七月丙寅(十八日),突厥派使者来报告登利可汗去世的消息。当初,登利的两个堂叔分别掌管军队,号称左右杀。登利担心两杀的独断专行,与他的母亲商量,诱骗右杀,斩了他,登利亲自统领他的部下。左杀判阙特勤率领军队攻击登利,并杀了登利,立毗伽可汗的儿子为可汗。不久毗伽可汗的儿子又被骨咄叶护杀死,改立他的弟弟为可汗。骨咄叶护不久又杀了他,自立为可汗。玄宗因为突厥内部发生内乱,癸酉(二十五日),命令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并晓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

【原文】

天宝元年秋八月,突厥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共攻骨咄叶护,杀之,推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为左右叶护[1]。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2]​‍‌‍​‍‌‍‌‍​‍​‍‌‍​‍‌‍​‍​‍‌‍​‍‌​‍​‍​‍‌‍​‍​‍​‍‌‍‌‍‌‍‌‍​‍‌‍​‍​​‍​‍​‍​‍​‍​‍​‍‌‍​‍‌‍​‍‌‍‌‍‌‍​。上遣使谕乌苏令内附,乌苏不从[3]。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盛兵碛口以威之[4]。乌苏惧,请降,而迁延不至[5]。忠嗣知其诈,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使攻之,乌苏遁去[6]。忠嗣因出兵击之,取其右厢以归[7]。丁亥,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西杀葛腊哆、默啜之孙勃德支、伊然小妻、毗伽登利之女帅部众千余帐,相次来降,突厥遂微[8]。九月辛亥,上御花萼楼宴突厥降者,赏赐甚厚[9]

【注文】

[1]天宝: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42年至756年。  叶护:古时突厥、回纥等民族的官名。地位仅次于可汗。世袭,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中的强者担任。  颉跌伊施可汗(?—744年):突厥可汗,本是拔悉密酋长。公元742年,阿史那骨咄叶护可汗被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所杀,拔悉密酋长自立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为左、右叶护。突厥余众共立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公元744年,乌苏米施可汗被拔悉密部所杀,此时,回纥、葛逻禄共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

[2]阙特勒:“勒”为勤之误。  乌苏米施可汗(?—744年):突厥可汗,阙特勤之子。阿史那骨咄可汗被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所杀,拔悉密酋长自立为颉跌伊施可汗,突厥余众共立乌苏米施可汗,公元744年,被拔悉密部所杀。  葛腊哆(生卒年不详):突厥人。乌苏米施可汗之子,受命辖西杀。唐玄宗天宝初,拔悉密、葛罗禄、回纥三部共攻后突厥,其父败亡,遂与西叶护阿布思率五千帐降唐,受封怀恩王。

[3]乌苏:指乌苏米施可汗。

[4]朔方节度使:使职名。使职是唐朝职事官以因事为名、无品秩无定员的差遣官。节度使为方镇的差遣长官。朔方差遣长官节度使,始置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其目的是抵御北方的突厥,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为玄宗时御边十节度经略使之一。  王忠嗣(705—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忠嗣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  盛兵:大量军队。  碛(qì)口: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拉中旗或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

[5]迁延:拖延。

[6]说(shuì):劝说。  遁去:逃跑。

[7]取:攻取。

[8]阿布思(?—753年):原为九姓铁勒同罗部落首领,臣属于东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灭亡,他率部投奔唐朝,唐玄宗册封他为奉信王,赐姓名为李献忠。后叛唐北归,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押回长安被杀。  勃德支(生卒年不详):默啜可汗之孙,为突厥特勤。  相次:相继,先后。

[9]花萼楼:唐代长安著名皇家建筑花萼相辉楼的简称,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位于长安兴庆宫(今西安市兴庆宫公园)内。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之前(即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是玄宗时代的外交接待、举办国宴的场所,相当于当时长安城内大型娱乐活动的文化艺术中心,也是盛唐天子唐玄宗、杨贵妃与万民同乐、交流共欢之处,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

【译文】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秋八月,突厥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共同出兵攻打骨咄叶护,把他杀死,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突厥残余部众共同立判阙特勤的儿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他儿子葛腊哆为西杀。玄宗派遣使者劝告乌苏,令他内附唐朝,乌苏不听从。于是朔方节度使王忠嗣陈兵在碛口威胁他。乌苏恐惧,请求投降,但拖延不来。王忠嗣知道这是欺诈,于是派遣使者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让他们联兵进攻乌苏,乌苏逃走​‍‌‍​‍‌‍‌‍​‍​‍‌‍​‍‌‍​‍​‍‌‍​‍‌​‍​‍​‍‌‍​‍​‍​‍‌‍‌‍‌‍‌‍​‍‌‍​‍​​‍​‍​‍​‍​‍​‍​‍‌‍​‍‌‍​‍‌‍‌‍‌‍​。王忠嗣趁机出兵袭击,取得他右厢后返回。丁亥(十五日),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西杀葛腊哆、默啜的孙子勃德支、伊然可汗的小妻、毗伽登利可汗的女儿率领部众一千多帐,陆续来降唐朝,突厥势力从此衰微。九月辛亥(初九日),玄宗在花萼楼宴请突厥归降的人,赏赐非常丰厚。

【原文】

三载秋八月,拔悉密攻斩突厥乌苏可汗,传首京师[1]。国人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勒,是为白眉可汗[2]。于是突厥大乱,敕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3]。至萨河内山,破其左厢阿波连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4]。会回纥、葛逻禄共攻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杀之[5]。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6]。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旧统药逻葛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密、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7]

【注文】

[1]载(zǎi):年。

[2]国人:指突厥人。  鹘陇匐白眉特勒(?—745年):最后一任突厥可汗即白眉可汗,乌苏米施可汗之弟。公元744年八月,乌苏米施可汗被铁勒拔悉密部所杀,白眉可汗即位,唐玄宗派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进攻突厥。公元745年,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将他杀死,献于唐朝长安。后突厥灭亡,阿史那家族完全丧失了草原的统治。“勒”为勤之误。

[3]乘:趁着。

[4]萨河内山:今蒙古国境内。  阿波连干:唐朝时后突厥汗国的一个部落。

[5]会:恰逢。

[6]骨力裴罗(?—747):即怀仁可汗,唐时回纥可汗,姓药罗葛氏。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统一九姓诸部,与拔悉密、葛逻禄等部联合破后突厥,建立政权。唐玄宗册封为骨咄禄毗伽阙怀仁可汗。  言状:说明情况。

[7]乌德犍山:又称“於都斤山”“郁都军山”,今鄂尔浑河上游杭爱山之北山。  客部:外来的部落。

【译文】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秋八月,拔悉密攻打并杀死了乌苏可汗,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城。突厥人立他的弟弟鹘陇匐白眉特勤为可汗,这就是白眉可汗。于是突厥内部大乱,玄宗命令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机出兵攻击突厥。王忠嗣到了萨河内山,打败了突厥左厢阿波连干等十一部,但右厢没有攻下。正好回纥、葛逻禄联合攻击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并杀了他。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并派使者来朝廷说明情况,玄宗册封裴罗为怀仁可汗。从此怀仁可汗向南占据了突厥原来的地方,在乌德犍山设立牙帐,仍旧统治药逻葛等九姓,后来又兼并了拔悉密、葛逻禄,共有十一部,每部各设置都督,每当战斗时,都以拔悉密、葛逻禄两个客部为先锋。

【原文】

四载春正月,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传首京师[1]。突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2]。于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3]

【注文】

[1]击:攻击。

[2]可敦:我国古代鲜卑、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

[3]晏然:安宁,安定。  烽燧: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烟火台,是古代边防报警用的构筑物。如有敌情,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译文】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春正月,回纥怀仁可汗进攻突厥白眉可汗,并杀了他,把他的首级送到京城。突厥毗伽可敦率领部下来归降。从此唐朝的北部边境归于安宁,再没有烽烟警报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