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请和
吐蕃请和
【内容提要】
《吐蕃(bō)请和》叙述了唐朝初期与吐蕃战争和友好的历史过程。
吐蕃是中国历史上藏族建立的王朝,藏族是中国古代羌族的一支,最早居于越巂(xī)一带,也称越巂羌,以后向西发展,进入西藏高原,统一西藏各部,建立了吐蕃王朝。到唐初吐蕃势力逐渐壮大。
唐太宗初年吐蕃曾遣使入贡,向唐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长期和唐朝保持友好关系。唐高宗以后,时战时和。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吐蕃率兵进攻吐谷浑,原因是吐谷浑归附了唐朝。高宗任命郑文泰、苏定方等人指挥各路军队,作为吐谷浑的援军。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夏,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和于阗联合袭击龟兹拨换城。朝廷撤销了龟兹、于阗、焉耆和疏勒四镇,讨伐吐蕃,并且援助吐谷浑回到原来的地方。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入侵鄯、廓、河、芳等州,高宗命令令狐智通发兵防御。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吐蕃将领论钦陵侵犯拓、松、翼等州,朝廷任命李孝逸等人分道抗击吐蕃。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冬,任命韦待价讨伐吐蕃。秋九月,吐蕃派遣使者请求和亲。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秋,吐蕃派大臣论弥萨来唐朝请和。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年)春,吐蕃派大臣入贡。夏四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元年(713年)冬,吐蕃派大臣前来请和。开元六年(718年)十一月,吐蕃上表请和。开元十八年(730年)夏,吐蕃派使者送信到边境求和。九月,吐蕃因多次交战失败而害怕,于是请求和亲。自此吐蕃又归附了唐朝。
唐和吐蕃都是中国境内的政权,两个政权间,势力有盛有衰。因而有时和有时战。这种关系的变化,往往归之于双方所采取的政策。由于生产方式不同,政治制度、风俗习惯有差异,以及民族矛盾等种种因素,造成利益的不一致,这些往往成为两个政权间矛盾冲突的原因。
唐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出嫁吐蕃,这是唐和吐蕃友好的象征。和亲政策可以减少民族间的冲突,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两个民族互相学习,心理上互相沟通,推动民族融合和历史的发展。
【原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冬十一月甲申,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仍请婚[1]。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然未尝通中国[2]。其王称赞普,俗不言姓,王族皆曰论,宦族皆曰尚[3]。弃宗弄赞有勇略,四邻畏之[4]。上遣使者冯德遐往慰抚之[5]。
【注文】
[1]唐太宗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 吐蕃(bō):公元7至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赞普: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吐蕃分裂后,吐蕃各部的酋长也称赞普。 弃宗弄赞(约617—650年):即松赞干布。在《新唐书》等汉文史籍中名为弃宗弄赞、弃苏农等。按照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三十三任赞普,实际上是吐蕃王朝立国之君。即位后,他统一各部,定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建立了完备的、以赞普为中心、高度集权的政治和军事机构。同时,还制定法律、税制,任用贤明的大臣,采取许多措施鼓励百姓学习和运用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牧业生产,使吐蕃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迅速呈现中兴之势。他派出大臣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本民族的文字——藏文。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赴唐沟通关系。同时,与南部泥婆罗(今尼泊尔)通好。贞观十五年(641年),松赞干布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松赞干布被唐高宗封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后又进封为(cónɡ)王,并镌其像于石,列于太宗昭陵。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松赞干布病逝。唐朝遣使吊祭。
[2]吐谷(yù)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也指其所建立的政权。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3世纪末迁至青海、甘肃南部等地,东晋十六国时期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与南北朝各国都有友好关系。隋朝与之联姻。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灭,散处青海一带。 浸:逐渐,渐渐。 土宇:疆土,国土。 通:交往。
[3]论、尚:吐蕃的王族称为“论”,宦族称为“尚”。论和尚构成统治阶级的核心。
[4]畏:害怕。
[5]冯德遐(生卒年不详):唐初大臣,出使吐蕃。
【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冬十一月甲申(十六日),吐蕃赞普弃宗弄赞派使者入唐朝进贡,并请求通婚和亲。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逐渐强大,蚕食其他国家的土地,疆土广大,拥有强兵数十万,但还没和唐朝有往来。吐蕃的国王称赞普,习惯上不称姓,王室家族都称“论”,官宦人家都称“尚”。弃宗弄赞很有勇气胆略,四周邻国都害怕他。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前往吐蕃慰问安抚。
【原文】
十二年[1]。初,上遣使者冯德遐抚慰吐蕃,吐蕃闻突厥、吐谷浑皆尚公主,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上未之许[2]。使者还,言于赞普弃宗弄赞曰:“臣初至唐,唐待我甚厚,许尚公主[3]。会吐谷浑王入朝,相离间,唐礼遂衰,亦不许婚[4]。”弄赞遂发兵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支,遁于青海之北,民畜多为吐蕃所掠[5]。
【注文】
[1]十二年:指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
[2]突厥:古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汗国。公元6世纪初年突厥部落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公元546年合并铁勒部五万余落(户),势力逐渐强盛。公元552年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西濒西海(今咸海),北过北海(今贝加尔湖),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公元630、658年,东西突厥先后归属唐朝。 尚:特指娶公主为妻。 赍(jī):携带。 奉:双手捧着。
[3]还(huán):返回。
[4]会:副词,恰好,正好。 衰:减少。
[5]遁(dùn):逃跑。 青海:即今青海东北之青海湖。古称西海、鲜水海、仙海。北魏始名青海。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当初,唐太宗派使者冯德遐安抚慰问吐蕃,吐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娶唐公主为妻,就派使者跟随冯德遐入朝,携带了很多金银财宝,上表请求通婚,唐太宗没有答应。使者返回吐蕃,对赞普弃宗弄赞说:“臣刚到唐朝时,唐朝对我热情优待,并答应把公主嫁给我们。正碰上吐谷浑王也去了,从中挑拨离间,唐朝的礼节就疏远了,也不答应通婚了。”于是弃宗弄赞出兵进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招架,逃到青海北部,百姓和牲畜多半被吐蕃抢掠。
【原文】
吐蕃进破党项、白兰诸羌,帅众二十余万屯松州西境,遣使贡金帛,云来迎公主[1]。寻进攻松州,败都督韩威[2]。羌酋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并以州叛归之[3]。连兵不息,其大臣谏不听而自缢者凡八辈[4]。[秋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5]。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弄赞惧,引兵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上许之[6]。
【注文】
[1]党项: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有“党项羌”的称谓。南北朝末期,开始活动于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松潘以西山谷地带。唐朝受吐蕃压迫迁居甘肃、宁夏及陕北地区。唐朝赐给其部落首领拓跋氏李姓,受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 白兰:古族名,西羌族的一支,因居地有白兰山而得名。分布在今青海湖西南一带。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初依附于吐谷浑王国。北周时始兴盛。唐高宗显庆年间为吐蕃所并。 羌:古族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松州:古州名。唐置,治所在今四川松潘。
[2]都督:古代地方军政长官。唐朝总管一州事务,唐太宗贞观年间于上、中、下都督府各置一人,上为从二品,中为正三品,下为从三品。唐玄宗开元后,地方军政大权掌于节度使,都督成为虚职。 韩威(生卒年不详):唐初边将,担任松州都督、伊州刺史。
[3]酋:部落首长。 阎州:疑为“阔州”,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北。 刺史:古代官名,汉初设置,掌管巡察各地之职,隋唐沿袭。 别丛卧施(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党项羌部酋长。 诺州:古地名,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置,为羁縻之州,属松州都护府,治所在诺川县,今四川松潘西北。 把利步利(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党项羌部酋长,世袭诺州刺史。
[4]自缢:引绳缢颈而自尽,俗称上吊。
[5]吏部:古代官署。唐朝时吏部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吏部尚书: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人事部部长。 侯君集(?—643年):汉族,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人,唐朝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末被李世民引入幕府,因作战有功,累迁左虞候、车骑将军。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间,他曾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唐太宗贞观年间,任左卫将军、吏部尚书等职,先封潞国公,后封陈国公。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因依附太子李承乾谋反,事败被诛。 行军大总管:古代军事长官,唐初设置以监督军事,唐中宗以后渐变为节度使。 执失思力(生卒年不详):隋唐时期的武将,突厥人。原是突厥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属下的酋长。唐太宗贞观年间归附唐朝,唐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将军。此后多次征战,先后参与征讨吐谷浑、吐蕃、薛延陁等战役。思力娶唐高祖李渊之女九江公主为妻,任驸马都尉,封安国公。后因房遗爱之乱,被唐高宗改流放巂(xī)州。 左武卫将军:古代官名,隋朝设置,从三品,辅佐大将军总揽军事,唐朝沿置。 牛进达(595—651年):名秀,字进达,濮阳雷泽(今属山东鄄城)人,唐朝大将。早年投奔王世充,降唐后,成为李世民的心腹,参与平定高昌、吐蕃和高丽等战争。最后官拜右武卫大将军、琅邪郡公,死后,追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曰“壮”,并陪葬昭陵。 刘简(生卒年不详):字文郁,青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封平原郡公。唐太宗贞观末,因谋反被斩。
[6]引兵:率军。
【译文】
吐蕃进军打败党项、白兰各羌族部落,率领二十多万军队驻扎在松州西部边境,派使者向唐朝进献金银丝绢,扬言来迎娶公主。不久吐蕃进攻松州,打败了都督韩威。羌族酋长、阎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一起率领本州军民叛唐,归附吐蕃。吐蕃接连发动战争,他的大臣因赞普不听劝谏先后有八批上吊自杀的。秋八月壬寅(二十七日),唐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甲辰(二十九日)任命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攻打吐蕃。吐蕃进攻松州已有十多天,牛进达为唐军先锋,九月辛亥(初六日),出其不意地猛烈攻击吐蕃,在城下打败吐蕃,杀敌一千多人。弃宗弄赞害怕了,率军撤兵,并派使者请罪,乘机请求许婚,唐太宗这次答应了。
【原文】
十四年冬闰十月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1]。
【注文】
[1]禄东赞(?—667年):唐时吐蕃大相。世代为吐蕃贵族,多智谋,善用兵。 文成公主(625—680年):唐朝皇室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之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公元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带去谷物、蔬菜等种子,药材,各种书籍及各种技艺,推动藏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冬闰月十月丙辰(二十三日),吐蕃赞普派他的丞相禄东赞进献金五千两,以及珍宝玩物数百件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原文】
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1]。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邪公主外孙段氏妻之[2]。辞曰:“臣国中自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3]。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4]!”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5]。
【注文】
[1]右卫大将军:古代官名,右卫长官。隋朝设置,掌宫掖禁御,督摄杖卫。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右翊卫大将军,总揽军府事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又改为右卫府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去府字,掌宫禁宿卫,总制五府及外府。唐德宗时改居上将军之下。
[2]嘉:赞赏。 琅邪公主:《旧唐书·吐蕃传》作“琅邪长公主”。
[3]聘:用礼物订婚。
[4]谒:拜见,进见。
[5]益:更加。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甲戌(十二日),唐太宗任命吐蕃的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唐太宗赞赏禄东赞善于应对,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他。禄东赞推辞说:“我在国中有妻子,是父母聘定,不可以抛弃。况且赞普还没有拜见公主,陪臣怎么敢先娶呢!”唐太宗更加赞赏他,但想给予厚恩安抚,他竟然没有从命。
【原文】
丁丑,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1]。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慕中国衣服仪卫之美,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而处之,自服纨绮以见公主[2]。其国人皆以赭涂面,公主恶之,赞普下令禁之[3]。亦渐革其猜暴之性,遣子弟入国学,受《诗》、《书》[4]。
【注文】
[1]礼部:古代官署,北魏始设,隋代始为六部之一,后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江夏王道宗:指李道宗(600—653年),为唐高祖李渊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被封为略阳郡公,起家左千牛备身。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因涉嫌参与房遗爱谋反案,配流象州。道病卒。 持节:古代官员或使臣外出时持有皇帝授予的节仗,以示其威权。魏晋以后军事长官出征、出镇时持节即可杀无官位之人,在军事行动中享有诛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的权力。大臣出使、出巡或代表皇帝参加祭吊时,亦持节。后演变为一种官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规定,刺史加号持节,后渐有名无实。
[2]仪卫:仪仗与卫士的统称。 为公主别筑城郭宫室:今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的最早宫室,即为文成公主而建。 纨(wán)绮(qǐ):汉族服饰,指华美的帛衣。
[3]赭(zhě):红褐色。
[4]《诗》:指《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加以注释,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产生的地域,主要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 《书》:指《尚书》。儒家经典之一,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译文】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丁丑(十五日),唐太宗命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旌节送文成公主去吐蕃。赞普非常高兴,见到李道宗时按照女婿的礼节来接待他,他羡慕唐朝服饰和仪仗的美丽,为文成公主另外修建了城郭宫室来安顿她,自己穿着绸缎衣服去见公主。他的国人都用褐红色涂脸,文成公主不喜欢,赞普就下令禁止涂脸。也渐渐改掉猜忌暴虐的性格,派遣子弟到唐朝的学校学习,接受《诗》《书》等汉文化。
【原文】
二十三年[1]。上以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2]。赞普致书于长孙无忌等,云:“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3]。”
【注文】
[1]二十三年:指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
[2]驸马都尉:古代加官名号,汉朝为侍从官员,魏、晋、南北朝也设置,娶公主的多加此号。梁、陈及北魏、北齐渐成定制专加帝婿。隋炀帝时废,唐朝复置,以加帝婿,从五品,历朝沿置。 郡王:古代爵位,隋朝置为封爵,位在王下,唐朝封皇太子和异姓功臣为九等爵第二等,从一品。
[3]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唐高宗李治继位后,想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削去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今重庆彭水),后令自缢,籍没其家。
【译文】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任命吐蕃赞普弄赞为驸马都尉,封为西海郡王。赞普写信给长孙无忌等,说:“天子刚刚继皇位,臣下如有不忠的,我应当率兵赶赴国内讨伐消灭他们。”
【原文】
高宗永徽元年夏五月壬戌,吐蕃赞普弄赞卒,其嫡子早死,立其孙为赞普。[1]赞普幼弱,政事皆决于国相禄东赞[2]。禄东赞性明达严重,行兵有法,吐蕃所以强大,威服氐羌,皆其谋也[3]。
【注文】
[1]高宗:指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太宗李世民之子,其母为长孙皇后。公元649年至683年在位。死后葬于乾陵,谥号天皇大帝,庙号高宗。 永徽: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50年至655年。 卒:死。 嫡子:中国封建社会中,正妻所生之子,若为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则称为嫡长子。嫡子的地位高于庶子,嫡长子往往享有优先继承爵位和财产的权利。
[2]决:决断。
[3]行(xíng)兵:治军。 氐(dī)羌:氐族和羌族。氐族,古族名。处陕、甘、川交边地区。汉魏后,长期与汉人杂居,大量吸收汉文化。两晋十六国间,曾建立仇池、前秦、后凉等政权。至隋多渐融合于汉。
【译文】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夏五月壬戌(二十四日),吐蕃赞普弄赞去世,他的嫡子死得早,就立了他的孙子为赞普。赞普年幼弱小,政事都由国相禄东赞决断。禄东赞性情开明通达,严肃稳重,治军有法,吐蕃因此强大,并使氐族、羌族顺服,都是靠他的谋略。
【原文】
显庆三年冬十月庚申,吐蕃赞普来请婚[1]。
【注文】
[1]显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56年至661年。
【译文】
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冬十月庚申(十一日),吐蕃赞普前来请求通婚。
【原文】
五年八月,吐蕃禄东赞遣其子起政将兵击吐谷浑,以吐谷浑内附故也[1]。
【注文】
[1]起政:即论钦陵(?—699年),又称噶尔钦陵赞卓。禄东赞次子。吐蕃大臣。
【译文】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八月,吐蕃禄东赞派他的儿子起政率兵进攻吐谷浑,原因是吐谷浑归附了唐朝。
【原文】
龙朔三年夏五月,吐蕃与吐谷浑互相攻,各遣使上表论曲直,更来求援,上皆不许[1]。吐谷浑之臣素和贵有罪,逃奔吐蕃,具言吐谷浑虚实[2]。吐蕃发兵击吐谷浑,大破之,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徙居内地[3]。上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帅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分屯凉、鄯二州,以备吐蕃[4]。六月戊申,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之援[5]。吐蕃禄东赞屯青海,遣使者论仲琮入见,表陈吐谷浑之罪,且请和亲[6]。上不许,遣左卫郎将刘文祥使于吐蕃,降玺书责让之[7]。
【注文】
[1]龙朔: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61年至663年。
[2]素和贵(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吐谷浑大臣。
[3]可(kè)汗:又称大汗,或简称为汗。古代鲜卑、回纥、柔然、高车、突厥、吐谷浑、铁勒、女真等建立汗国,其君主或首领称可汗。 曷(hé)钵(bō):当为“诺曷钵”。诺曷钵,姓慕容,吐谷浑汗国的末代统治者。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封河源郡王。娶唐宗室女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623—698年):唐太宗时宗室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嫁吐谷浑王诺曷钵。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被吐蕃击败,她与诺曷钵奔凉州(今甘肃武威),归附于唐。武则天时赐姓武,改封西平大长公主。 帐:古代游牧民族计算人户的单位。因其逐水草而居,每户一顶帐篷,故按帐计算人口户数。 凉州:古地名,今甘肃西北部的武威。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治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辖今宁夏、甘肃及青海湟水流域,陕西定边、吴起、凤县、略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曹魏移治姑臧(今甘肃武威),乃仅辖河西地区。曾属吐蕃。
[4]郑仁泰(生卒年不详):唐朝功臣,是玄武门政变的先锋之一。曾入右武卫大将军、检校右卫、右领大将军事。后讨平铁勒叛乱不利而被降职。 独孤卿云、辛文陵(生卒年不详):唐初大将,参与征伐吐蕃。 鄯:指鄯州,北魏孝昌二年(526年)改鄯善镇置,治所在西都县(今青海乐都)。辖境相当今青海西宁及湟中、乐都等县地。曾为唐陇右道采访使及陇右节度使治所。
[5]左武卫:唐朝十六卫之一,与右武卫同掌领外军宿卫,皆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两人。 苏定方(592—667年):唐朝名将,冀州武邑(今属河北)人,名烈,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被擢升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败阿史那贺鲁主力,擒阿史那贺鲁,平定西突厥。显庆四年(659年),苏定方率军平定铁勒和疏勒反叛。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率军从水路进攻百济,擒其义慈王。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年),苏病死,谥号“庄”。 大使:古代官名,帝王特派的临时使节。唐太宗贞观初,特派巡视各地的使节也称大使。 节度:指挥。
[6]论仲琮:吐蕃大臣,分别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和咸亨二年(671)就读长安太学,颇知书。 和亲:通常是中国君主将自己或宗室的女儿以和亲公主的身份嫁给别国君主以示两国友好,是政治婚姻。唐朝是中原王朝和亲最多的朝代,其中以唐玄宗时期为最。
[7]左卫:两晋、南北朝宫禁宿卫机构之一。设将军,领禁军,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之一,皆领内外府兵。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左翊府,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又改为左卫府,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去府字,称左卫。 郎将:古代官名。府兵将领。隋朝置为诸卫府府贰,皆冠以卫名。唐朝置为诸卫亲、勋、翊府中郎将副贰,分左、右。 刘文祥(生卒年不详):唐初任左卫郎将,出使吐蕃。 玺书:原本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译文】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夏五月,吐蕃和吐谷浑互相攻击,各派使者向高宗上表争论是非曲直,请求援助,高宗都不答应。吐谷浑官员素和贵因为有罪,逃亡到吐蕃,把吐谷浑的虚实情况详尽地告诉了吐蕃。吐蕃出兵进攻,打败吐谷浑。吐谷浑可汗和弘化公主领着几千户人丢弃国家跑到凉州,请求迁居内地。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将领分别驻扎在凉州、鄯州,以防备吐蕃。六月戊申(二十六日),又任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指挥各路军队,作为吐谷浑的援军。吐蕃宰相禄东赞驻军青海,派使者论仲琮入朝觐见高宗,上表陈述吐谷浑的罪行,并且请求和亲。高宗不答应,派左卫郎将刘文祥出使吐蕃,颁布皇帝玺书谴责他。
【原文】
麟德二年春(二)[正]月丁卯,吐蕃遣使入见,请复与吐谷浑和亲,仍求赤水地畜牧,上不许[1]。
【注文】
[1]麟德: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64年至665年。 赤水:古县名。今青海兴海东南。当时为吐谷浑辖地。
【译文】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年)春正月丁卯(二十四日),吐蕃派使者入朝觐见,请求再次和吐谷浑和亲,还请求把赤水这块地方给吐蕃放牧牲畜,高宗没有答应。
【原文】
咸亨元年夏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1]。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2]。辛亥,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以讨吐蕃,且援送吐谷浑还故地[3]。
【注文】
[1]咸亨: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0年至674年。 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于阗(tián):这里指于阗镇。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属于安西四镇之一。治所在今新疆和田西南。 龟(qíu)兹:这里指龟兹镇。唐安西四镇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在今新疆库车。 拨换城:又称大拨换城。即今新疆温宿东札木台乡喀什艾日克村古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在此置姑墨州。
[2]焉(yān)耆(qí):这里指焉耆镇。唐代为安西四镇之一,治所在今新疆焉耆西南。 疏勒:这里指疏勒镇。唐安西四镇之一。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治所在今新疆喀什。
[3]薛仁贵:即薛礼(614—683年),字仁贵,汉族,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随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阿史那道真(生卒年不详):突厥处罗可汗之孙,唐初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官至左屯卫大将军。 左卫将军:古代将军名号,三国魏元帝时司马炎分中卫将军置。后沿置,隋初为十二卫中左卫的次官,隋炀帝时改为左翊卫将军,唐初复旧。统宫廷禁卫,从三品。 郭待封(生卒年不详):唐初名将郭孝恪次子,唐高宗时,官至左豹韬卫将军。咸亨中,与薛仁贵率兵讨吐蕃,于大非川之战战败而死。 送吐谷浑还故地:吐谷浑本居于青海、新疆东南及四川松潘一带。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破,投奔凉州。
【译文】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夏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又和于阗联合袭击龟兹拨换城,攻陷了这座城。朝廷撤销了龟兹、于阗、焉耆和疏勒四镇。辛亥(初九日),任命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和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大总管,讨伐吐蕃,并且帮助吐谷浑,把他们送回原来的地方。
【原文】
秋八月,郭待封先与薛仁贵并列,及征吐蕃,耻居其下,仁贵所言,待封多违之[1]。军至大非川,将趣乌海,仁贵曰:“乌海险远,车行甚难,辎重自随,难以趋利[2]。宜留二万人,为两栅于大非岭上,辎重悉置栅内,吾属帅轻锐,倍道兼行,掩其未备,破之必矣[3]。”仁贵帅所部前行,击吐蕃于河口,大破之,斩获甚众,进屯乌海,以俟待封[4]。待封不用仁贵策,将辎重徐进,未至乌海,遇吐蕃二十余万,待封军大败,还走,悉弃辎重[5]。仁贵退屯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将兵四十余万就击之[6]。唐兵大败,死伤略尽[7]。仁贵、待封与阿史那道真并脱身免,与钦陵约和而还[8]。敕大司宪乐彦玮即军中按其败状,械送京师,三人皆免死除名[9]。钦陵,禄东赞之子也,与弟赞婆、悉多、于勃论皆有才略[10]。禄东赞卒,钦陵代之秉政,三弟将兵居外,邻国畏之[11]。闰九月甲寅,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御吐蕃[12]。
【注文】
[1]并列:这里指官职相等。
[2]大非川: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一说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贵等在此为吐蕃所败。 乌海:指乌海城。在今青海玛多县东北黑海乡。 辎重:古代行军时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3]栅:军营外部构筑的防御工事。 大非岭:在今青海兴海西北鄂拉山口。 吾属:我们。
[4]河口:即积石河口,在青海省南境大雪山下。 俟(sì):等待,等候。
[5]徐进:缓慢前进。
[6]论钦陵(?—698年):唐时吐蕃大臣,禄东赞之子。袭父爵任大相,掌握朝政,与兄弟赞婆等分据各地。赞普成年后,恶其专擅,率兵讨之,他兵溃自杀。
[7]死伤略尽:几乎全军覆没。
[8]免:免于祸。
[9]大司宪:古代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为御史大夫改称。 乐彦玮(?—676年):唐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字德珪。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为给事中。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以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武则天时官至鸾台侍郎,兼检校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后被酷吏所杀。 械:桎梧,手铐、脚镣。
[10]赞婆(生卒年不详):也作论赞婆,吐蕃人,禄东赞之子。赞婆掌管吐蕃东部边境事务,常常进犯唐朝。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降唐,授辅国大将军,封归德郡王。 悉多、于勃论:皆为唐朝时吐蕃贵族,禄东赞儿子。
[11]秉政:主持政事。 三弟:指论钦陵的三个弟弟。
[12]左相:古代官名。相传商汤、周成王都置。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改侍中为左相,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以尚书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至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又称侍中为左相。 姜恪(?—672年):唐朝时期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因战功升为左相。公元665年任司戎太常伯,封永安郡公。
【译文】
秋八月,郭待封原先与薛仁贵官位相等,征讨吐蕃的时候,耻于居于薛仁贵之下,薛仁贵所说的话,郭待封大多违背。军队到达大非川,将要去往乌海时,薛仁贵说:“乌海路途艰险遥远,军队行进艰难,辎重随军携带,难以掌握有利时机。应该留下两万人,在大非岭修筑两个栅寨,辎重全都存放在栏栅内,我们率领轻锐部队,加倍速度前行,乘他们没有防备,一定可以打败他们。”薛仁贵率领所部前行,在河口攻击吐蕃,大败其兵,斩杀俘获很多,进驻乌海,等待郭待封。郭待封不采用薛仁贵的策略,携带辎重缓慢前进,还没有到乌海,路上遇到了吐蕃军队二十多万,郭待封的军队大败,往回逃跑,把辎重全都丢弃。薛仁贵退守大非川,吐蕃的丞相论钦陵率领四十多万军队前来攻击他们。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都逃脱,和钦陵相约讲和后撤军。唐高宗命令大司宪乐彦玮到军中调查大军失败的情况,把他们三人押送京师,三人全都免除死罪,革去官职。钦陵,禄东赞的儿子,和弟弟赞婆、悉多、于勃论都有才干谋略。禄东赞死后,钦陵代替禄东赞执掌政事,三个弟弟率领军队驻扎在外地,邻国都害怕他们。闰九月甲寅(十四日),任命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以防御吐蕃。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唐、吐蕃大非川之战示意图
【原文】
三年夏四月,吐蕃遣其大臣仲琮入贡,上问以吐蕃风俗,对曰:“吐蕃地薄气寒,风俗朴鲁,然法令严整,上下一心,议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斯所以能持久也[1]。”上诘以吞灭吐谷浑,败薛仁贵,寇逼凉州事,对曰:“臣受命贡献而已,军旅之事非所闻也[2]。”上厚赐而遣之[3]。癸未,遣都水使者黄仁素使于吐蕃[4]。
【注文】
[1]仲琮:即论仲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曾入太学读书,文化水平较高。 朴鲁:朴素粗鲁。 严整:严明完整。
[2]诘:责问,追问。 吞灭吐谷浑,败薛仁贵,寇逼凉州事:吐蕃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灭吐谷浑,咸亨元年(670年)败薛仁贵于大非川,后尽有吐谷浑之地,并渐渐入逼凉州。
[3]遣:派遣,差遣。
[4]都水使者:古代官名,管理河渠水位事务的官员,隋唐为都水监长官,唐朝正五品上。 黄仁素(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任都水使者,出使吐蕃。
【译文】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夏四月,吐蕃派大臣仲琮入朝进贡,唐高宗向他询问吐蕃的风俗,他回答说:“吐蕃土地贫瘠,气候寒冷,风俗质朴粗鲁,但是法令严明完备,上下一心,商议国事常常从下往上讨论,根据百姓的利益实施,这就是吐蕃能够持久的原因。”高宗又追问吐蕃吞并吐谷浑、打败薛仁贵、侵犯凉州等事情,仲琮回答说:“我只是奉命进献物品,军队之事不是我所知道的。”高宗优厚地赏赐了他,打发他返回吐蕃。癸未(二十二日),派都水使者黄仁素出使吐蕃。
【原文】
上元二年春正月辛未,吐蕃遣其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邻好,上不许[1]。
【注文】
[1]上元: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4年至676年。 论吐浑弥(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吐蕃大臣。
【译文】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春正月辛未(二十六日),吐蕃派大臣论吐浑弥前来请和,并且请求与吐谷浑重修睦邻友好关系,高宗不答应。
【原文】
仪凤元年春闰三月,吐蕃寇鄯、廓、河、芳等州,敕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发兴、凤等州兵以御之[1]。己卯,诏以吐蕃犯塞,停封中岳[2]。乙酉,以洛州牧周王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将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将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以讨吐蕃,二王皆不行[3]。秋八月乙未,吐蕃寇叠州[4]。
【注文】
[1]仪凤: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6年至679年。 鄯:指鄯州。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置,治所在西都(隋朝改名湟水县,今青海乐都)。唐朝时辖境包括今天的青海乐都、西宁、湟中。 廓(kuò):指廓州。北周建德五年(576年)于浇河故城置,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南。唐辖境相当于今青海化隆和尖扎县等地。 河:指河州。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枹罕县(今甘肃临夏)。唐时辖今洮河、大夏中、下游流域,湟水下游及桑园峡、积石峡间黄河流域地。 芳:指芳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所在常芬县,今甘肃省迭部东南。 左监门卫:唐朝十六卫之一,与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军及门籍。置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 中郎将:古代武职,秦、汉为管理宫禁警卫的高级武职,唐朝则为统领府兵的军事长官,分属十六卫、东宫十率府。 令狐智通(生卒年不详):唐朝初年将领,任左监门卫中郎将。 兴:指兴州,今陕西省略阳。 凤:指凤州,今陕西凤县凤州镇。
[2]塞(sài):边境上险要的地方。 中岳:五岳中的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
[3]洛州:唐朝初年将河南郡改名为洛州,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东北。 牧:古代官名,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汉武帝时设十三州部,每部设一刺史。汉成帝时,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唐宋时只有京师或陪都地方最高长官以亲王充任者,才称为“牧”,其他州牧之名都废。 周王显:指唐中宗李显(656—710年)。起初,李显被封为周王。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公元710年猝死,葬于定陵。 行军元帅:古代武官名,军队大规模出征时所置主帅。北周置位在行军总管之上,不常设,兵罢则罢。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隋朝置为尚书省长官,掌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正三品。唐朝沿置,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冬宫尚书,后复旧。 刘审礼(?—681):唐代大臣,刘德威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太宗时历任左骑卫郎将,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讨伐吐蕃,战败被擒,死于吐蕃。 并州: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大部及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唐代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游地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太原府。 大都督:古代官名,唐朝前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称都督。唐代在重要地区设置大都督。各州按等级分别置上、中、下都督府,各设都督。唐中叶以后,节度使、观察使为地方最高长官。 相王轮:指唐睿宗(662—716年),名旦,又名旭轮,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是公元684年和710年至712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 契苾何力(?—677年):铁勒族契苾部人,契苾氏,唐朝名将。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后率部归唐。在对吐谷浑的战争中,力俘吐谷浑王,以功娶宗室女。后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陁,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后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高宗所止。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征高句丽。后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副手攻克平壤。死后陪葬昭陵,谥号“毅”。
[4]叠州:古地名,北周置,唐朝治所在合川县,今甘肃迭部西北。
【译文】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春闰三月,吐蕃入侵鄯、廓、河、芳等州,高宗命令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发兵防御。己卯(十一日),因吐蕃进犯边塞,高宗下令停止举行祭中岳的大典。乙酉(十七日),任命洛州刺史、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领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任命并州大都督、相王李轮为凉州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人,讨伐吐蕃,两位亲王都没有随军前行。秋八月乙未(二十九日),吐蕃又侵犯叠州。
【原文】
二年夏五月,吐蕃寇扶州之临河镇,擒镇将杜孝昇,令赍书说松州都督武居寂使降,孝昇固执不从[1]。吐蕃军还,舍孝昇而去,孝昇复帅余众拒守[2]。诏以孝昇为游击将军[3]。冬十二月乙卯,诏大发兵讨吐蕃。
【注文】
[1]扶州: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改邓州置,治所在同昌(今四川九寨沟县东北)。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同昌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扶州,辖地相当于今四川九寨沟县一带。 临河镇:地名,在今四川南坪松潘。 杜孝昇(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任扶州临河镇将。 赍(jī):携带。 说(shuì):劝说,说服。 松州:古州名,唐置,治所在今四川松潘。 武居寂(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任松州都督。
[2]拒守:抵御镇守。
[3]游击将军:古代官名,汉朝设置,魏、晋为禁军将领。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改称游骑将军,另置左、右游击将军,北齐、北魏置为侍卫牙职。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改为从五品下武散官。
【译文】
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夏五月,吐蕃侵犯扶州的临河镇,擒拿了镇守的将领杜孝昇,命令他携带书信劝说松州都督武居寂投降,杜孝昇坚决不服从。吐蕃军队返回,舍弃孝昇离开,孝昇重新率领残余的部队镇守临河镇。高宗下令任命孝昇为游击将军。冬十二月乙卯(二十七日),下令大规模发兵讨伐吐蕃。
【原文】
三年秋七月,李敬玄奏破吐蕃于龙支[1]。九月丙寅,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为吐蕃所虏[2]。时审礼将前军深入,顿于濠所,为虏所攻,敬玄懦怯,按兵不救[3]。闻审礼战没,狼狈还走,顿于承风岭,阻泥沟以自固,虏屯兵高岗以压之[4]。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帅敢死之士五百人袭击虏营,虏众溃乱,其将跋地设引兵遁去,敬玄乃收余众还鄯州[5]。审礼诸子自缚诣阙,请入吐蕃赎其父,敕听次子易从诣吐蕃省之[6]。比至,审礼已病卒,易从昼夜号哭不绝声[7]。吐蕃哀之,还其尸,易从徒跣负之以归[8]。上嘉黑齿常之之功,擢拜左武卫将军,充河源军副使[9]。
【注文】
[1]李敬玄(615—682年):唐朝大臣,亳州(今安徽亳州)人。博览群书,唐高宗时历任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唐高宗仪凤年间,迁洮河道大总管,与吐蕃战于青海,大败。被贬衡州刺史。后升为扬州长史。 龙支:古县名。今青海民和东南。
[2]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
[3]顿:驻扎。 虏:对敌人的蔑称。
[4]战没(mò):战败。 承风岭:古地名,今青海贵德北。
[5]左领军:古代武官名号。三国始设,统领禁军,隋唐因袭。 员外将军:指正员限额以外的将军。南北朝时期为殿中员外将军的省称,隋朝为殿内员外将军的省称。 黑齿常之(630—689年):百济(位于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唐朝著名军事将领,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降唐后数十年,黑齿常之屡建战功,纵横青藏所向披靡,数破突厥威震天下,进爵燕国公,成为大唐的封疆大吏。后受酷吏周兴诬陷,含冤自缢而死。 跋地设(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将领。 引兵遁去:率兵逃走。
[6]诣阙:到朝廷去。诣,到……去。 易从(生卒年不详):唐朝初期将领刘审礼的儿子。 省(xǐng):探视,问候。
[7]比至:等到赶到。
[8]跣(xiǎn):赤脚。
[9]擢拜:提升,升调。 河源军:古代军镇名,今青海西宁东南。
【译文】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七月,李敬玄奏报在龙支打败吐蕃。九月丙寅(十二日),李敬玄率领十八万军队和吐蕃将领论钦陵在青海交战,唐军失败,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被吐蕃俘虏。当时审礼率领先头部队深入敌境,驻扎在濠所,受到吐蕃军队攻击,李敬玄怯懦,按兵不救。李敬玄听说审礼战败,狼狈逃跑,驻扎在承风岭,四周挖泥沟来固守,吐蕃占据高岗压制李敬玄。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在黑夜率领敢死队五百人偷袭吐蕃军营,吐蕃军队溃乱,将领跋地设率军逃走,李敬玄这才收集残余部队回到鄯州。刘审礼的几个儿子们,把自己捆绑起来,去朝廷请求准许他们到吐蕃赎回父亲,唐高宗命令刘审礼次子刘易从到吐蕃看望他父亲。等他赶到时,刘审礼已病逝,刘易从昼夜哭泣不绝。吐蕃人同情他,归还了刘审礼的遗体,刘易从赤脚把父亲的尸体背回国内。高宗嘉奖黑齿常之的功劳,提升他为左武卫将军,充任河源军副使。
【原文】
李敬玄之西征也,监察御史原武娄师德应猛士诏从军,及败,敕师德收集散亡,军乃复振[1]。因命使于吐蕃,吐蕃将论赞婆迎之赤岭[2]。师德宣导上意,谕以祸福,赞婆甚悦,为之数年不犯边[3]。师德迁殿中侍御史,充河源军司马,兼知营田事[4]。
【注文】
[1]监察御史:古代监察文武官吏的官员,简称御史。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检校御史置,唐朝属御史台下设察院,正八品下。监察中央机构、州县长官及祭祀、库藏、军旅等事。 原武:指原武县,西汉置,治所在今河南原阳。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唐高宗、武则天两朝大臣。去世后唐廷追赠他为凉州(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2]论赞婆(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将领,吐蕃相禄东赞之子。掌管吐蕃东部边境事务,常常进犯唐朝。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降唐,授辅国大将军,封归德郡王。 赤岭:今名日月山,以土石皆赤得名,在青海省湟源西。
[3]上意:指唐高宗的旨意。 谕:告诉,使知道。
[4]迁:调动官职。一般多指升官。 司马:古代官名,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也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兼知:兼任,兼管。 营田:即营田使,古代职官名,唐朝在有屯田的州设置,专管营田事宜。
【译文】
李敬玄西征时,监察御史、原武人娄师德响应朝廷的猛士诏从军,李敬玄失败后,唐高宗命令娄师德收集流亡的士兵,唐军士气重振。于是命令娄师德出使吐蕃,吐蕃将领论赞婆在赤岭迎接他,娄师德向他宣读解释了高宗的旨意,用福祸利害的道理劝导他,论赞婆很高兴,因此好几年没有侵犯唐朝边境。娄师德升为殿中侍御史,任河源军司马,兼管营田事务。
【原文】
上以吐蕃为忧,悉召侍臣谋之[1]。或欲和亲以息民,或欲严设守备,俟公私富实而讨之,或欲亟发兵击之[2]。议竟不决,赐食而遣之[3]。太学生宋城魏元忠上封事言御吐蕃之策,以为:“理国之要,在文与武[4]。今言文者则以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方略,是皆何益于理乱哉[5]!故陆机著《辨亡》之论,无救河梁之败,养由基射穿七札,不济鄢陵之师,此已然之明效也[6]。古语有之:‘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7]。’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8]。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及死事之家,彼皆庸人,岂足当阃外之任[9]。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皆出贫贱而立殊功,未闻其家代为将也[10]。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11]。议者皆云:‘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12]。’盖由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徒惜勋庸,恐虚仓库[13]。不知士不用命,所损几何,黔首虽微,不可欺罔[14]。岂得悬不信之令,设虚赏之科,而望其立功乎[15]!自苏定方征辽东,李破平壤,赏绝不行,勋仍淹滞,不闻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谢勋人[16]。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不即重诛,向使早诛仁贵等,则自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哉[17]!臣恐吐蕃之平,非旦夕可冀也[18]。又,出师之要,全资马力[19]。臣请开畜马之禁,使百姓皆得畜马,若官军大举,委州县长吏以官钱增价市之,则皆为官有[20]。彼胡虏恃马力以为强,若听人间市而畜之,乃是损彼之强,为中国之利也[21]。”先是,禁百姓畜马,故元忠言之[22]。上善其言,召见,令直中书省,仗内供奉[23]。
【注文】
[1]悉:副词。全,都。
[2]息民:使百姓得到休养生息。
[3]遣:送,送走。
[4]太学生:中国封建时代国立大学的贵族学生,由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充任。 宋城: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睢阳县置,为宋州治。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 魏元忠(?—707年):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唐代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军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统称经纶。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6]陆机(261—303年):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书法家,与其弟陆云合称“二陆”。曾历任平原内史、祭酒、著作郎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被夷三族。 《辨亡》:指《辨亡论》,是三国时期陆机谈东吴为何灭亡的一篇文章。收录于《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裴松之的引注当中。 养由基:一作繇基,春秋时期楚国平舆邑(今安徽临泉)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制胜了。 七扎:七层铠甲。扎,古时铠甲上的金属叶片。 不济鄢陵之师:指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楚军被晋军打败,养由基不能改变战局。
[7]理:治理得好。
[8]智略:智慧与谋略。
[9]死事之家:为国而死的将士的家属。 阃(kǔn)外:统兵在外。阃,统兵在外的将帅。
[10]李左车(jū)(生卒年不详):西汉初人。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谋士。秦末,六国并起,李左车辅佐赵王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广武君。赵亡后,辅佐韩信,留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名言。 陈汤(?—约前6年):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奇兵攻杀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作出了很大贡献。 吕蒙(178—220年):汉末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曾经乘名将关羽北伐曹魏、荆州空虚之时,偷袭荆州成功,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 孟观(?—301年):今河北东光东人,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侍郎、黄门侍郎。氐羌齐万年反叛,命孟观征讨,生擒齐万年,拜右将军,赵王司马伦夺位,任他为安南将军,司马伦败后被杀。
[11]致理:实现国家大治。
[12]格:法律条文。
[13]庸:功勋,功劳。
[14]黔首:百姓,平民。
[15]科:法律条文。
[16]苏定方(592—667年):冀州武邑(今属河北省)人。历任唐朝左武候中郎将、左卫中郎将、左骁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之职,封邢国公,加食邢州、巨鹿三百户。他从一员普通战将,靠战功累迁为禁军高级将领,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赏识与信任,屡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员干将。 辽东:辽河以东地区。 李(594—669年):原名徐世,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汉族,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人,唐初名将,曾破东突厥、高句丽,与李靖并称。后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平壤:今朝鲜首都平壤。 淹滞:延迟,停滞。 台郎:①指尚书郎。②指御史。 谢:道歉,谢罪。
[17]向使:假使以前。
[18]冀:希望。
[19]资:凭借。
[20]长吏:地位较高的官吏。 官钱:指官府的钱财。
[21]胡虏:秦汉时称匈奴为胡虏,后世用为与中原敌对的北方部族的统称。
[22]先是:在此之前。
[23]直:值班。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仗:兵卫。 供奉:在皇帝左右供职者的称号。
【译文】
唐高宗因为吐蕃的事而担忧,召集所有的侍臣来商议对策。有的人想用和亲政策来使百姓休养生息,有的人想要严加防备,等到国家和百姓都富裕充实后再讨伐,有的人想立刻发兵讨伐。商议到最终仍没有结果,高宗赐给他们饮食之后,让他们回去了。太学生、宋城人魏元忠上书奏事谈论防御吐蕃的策略,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文武兼备。现在主张文治的认为文辞华丽是最主要的而不顾及治理国家的大事,主张武力的则认为骑射是最主要的而不知道计谋策略,这些对治理国家有什么益处!所以陆机虽然写了《辨亡》,但救不了河梁之战的失败,养由基能射穿七层铠甲,但救不了鄢陵之战的军队,这已经是很明白的事理了。古语有这样的话:‘人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政事却有治和乱,兵没有强弱之分,将帅却有巧与拙的区别。’所以选用将领应当以智慧谋略为根本,勇武力气为末节。现在朝廷用人,大多选用那些将门子弟以及为国战死的家属,他们都是平庸的人,怎么能担当领兵在外的重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都出身贫寒低贱却建立了特殊的功勋,没有听说他们家是世代为将的。赏罚是军国要务,假如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即使尧舜也不能实现国家大治。议论政事的人都说:‘近来的征伐中,只空有赏格,而没有实际的奖赏。’大概是因为一些才能低下的官吏,不懂治国的根本道理,只是吝惜赏赐功勋的费用,害怕使国库空虚。不知道将士们如不尽力,损失会有多少,平民虽然地位卑微,但也不可以欺骗瞒哄。怎么能发布没有信用的法令,设定不会兑现的奖赏条文,而希望他们在疆场立功!自从苏定方征辽东,李攻破平壤后,奖赏制度就没有执行过,授勋封爵的赏赐搁置不动,没有听说斩过一名管论功行赏的台郎、令史,来向有功的人谢罪。大非川的失败,薛仁贵、郭待封等人没有立即因重罚被严惩,假使原先早点杀掉薛仁贵等人,那么其他将领哪敢在以后的战争中失败呢!我担心吐蕃的平定,不是短时间可以实现的。另外,出兵的重要条件,全靠马力。我请求废除不准养马的禁令,让百姓可以养马。如果官军大举出兵,命令州县官吏用府库的钱高价买马,那么马就全都为国家所有。外族人打仗是依仗马力称强的,如果任由百姓买他们的马来养,便削弱了他们的有利条件,这是对我们有利的事。”在此之前,朝廷禁止百姓养马,所以魏元忠这样说。高宗认为他的话说得对,召见了他,让他在中书省值班,朝会时能够随百官朝见皇帝。
【原文】
调露元年春二月壬戌,吐蕃赞普卒,子器弩悉弄立,生八年矣[1]。时器弩悉弄与其舅麹萨若诣羊同发兵,有弟生六年,在论钦陵军中[2]。国人畏钦陵之强,欲立之,钦陵不可,与萨若共立器弩悉弄[3]。上闻赞普卒,嗣主未定,命裴行俭乘间图之[4]。行俭曰:“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可图也[5]。”乃止[6]。
【注文】
[1]调(diào)露: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79年至680年。 器弩悉弄(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赞普儿子。 立:这里指登上赞普的位置。
[2]麹萨若(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吐蕃赞普儿子器弩悉弄的舅舅。 羊同:西藏古代族名。亦作“扬同”。即象雄。分布于今西藏西北部。分为大羊同、小羊同两部。
[3]可:许可,同意。
[4]嗣主:指继位的赞普。 裴行俭(619—682年):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子。唐高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唐高宗麟德二年(665)任安西大都护,后来领兵出征东、西突厥,善于料敌决胜。他诚恳待人,获得士兵爱戴,战多取胜。 乘间(jiàn):乘机。
[5]辑:和睦。
[6]止:停止。
【译文】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春二月壬戌(十一日),吐蕃赞普去世,他的儿子器弩悉弄被立为赞普,当时年龄是八岁。器弩悉弄和他的舅舅麹萨若去羊同发兵,器弩悉弄有个弟弟六岁,在论钦陵军中。国人害怕论钦陵的强大,想立器弩悉弄的弟弟为新赞普,钦陵不同意,与萨若一同立器弩悉弄为赞普。高宗听说老赞普去世,新赞普还没确立,命令裴行俭乘机图谋进攻吐蕃。行俭说:“钦陵执掌政权,大臣和睦团结,不可以图谋。”这件事就停止了。
【原文】
冬十月癸亥,吐蕃文成公主遣其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1]。上遣郎将宋令文诣吐蕃会赞普之葬[2]。
【注文】
[1]论塞调傍(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告丧(sàng):报丧。人死后,停柩一段时间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要选日子报丧。
[2]郎将:古代官名,府兵将领。隋朝设置为诸卫府辅佐之官,唐沿袭。 宋令文(生卒年不详):唐虢州弘农(今河南卢氏)人,一作汾州(在今山西)人。唐高宗时为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有勇力,善于写作。
【译文】
冬十月癸亥(十六日),吐蕃文成公主派大臣论塞调傍来长安报丧,并且请求和亲。唐高宗派郎将宋令文到吐蕃参加赞普的葬礼。
【原文】
永隆元年秋七月,吐蕃寇河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却之[1]。擢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2]。常之以河源冲要,欲加兵戍之,而转输险远,乃广置烽戍七十余所,开屯田五千余顷,岁收五百余万石,由是战守有备焉[3]。
【注文】
[1]永隆: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0年至681年。 击却:击退。
[2]擢:提拔,选拔。 经略大使:古代官名。即经略使。经略使是重要地区军政长官名称。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始于沿边重要地区设置,是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
[3]冲要:军事或交通等方面的要地。 戍:军队驻防、守卫。 烽戍:设置烽燧,驻兵防守之处。烽指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 屯田: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利用戍卒、农民、商人垦殖荒地屯田。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在西北大规模屯田,以给养边防军,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沿用此措施取得军饷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商屯之分。 岁:年。 石(dàn):①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②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译文】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秋七月,吐蕃侵犯河源,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吐蕃军队。黑齿常之被提升为河源经略大使。黑齿常之认为河源是战略要冲,想增加兵力戍守,但道路险远,运输困难,于是设置了烽火戍守台七十多处,开垦屯田五千多顷,每年收成五百多万石粮食,从此作战和防守有了足够的储备。
【原文】
先是,剑南募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断吐蕃通蛮之路[1]。吐蕃以生羌为乡导,攻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诸蛮皆降于吐蕃[2]。吐蕃尽据羊同、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巂等州,南邻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3]。冬十月丙午,文成公主薨于吐蕃。
【注文】
[1]剑南:道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以在剑阁之南而得名。 茂州: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南会州置,治所在汶县(今四川茂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茂县、汶川、北川等县。 安戎城:唐仪凤二年(677年)筑,属维州。在今四川理县西。 蛮:我国古代对南部民族的统称。
[2]西洱诸蛮:生活在今云南西部洱海一带的少数民族。
[3]党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属西羌族的一支。南北朝时,分布在今青海省东南部河曲和四川省松潘以西山谷地带。主要有八个部落,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朝前期,受吐蕃压迫,大部分党项人被迫迁到甘肃、宁夏、陕北一带。 凉:即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巂(xī):指巂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西宁州置,唐治所在越巂县(今四川西昌)。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升为中都都督府。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越西、美姑以南,金沙江以西、以北,锦屏山、盐井河以东地区。 天竺:古印度的别称。 四镇:即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方:古代面积的用语。方十里即纵横十里。
【译文】
在此之前,剑南在茂州招募士兵,在西南修筑了安戎城,以截断吐蕃通往诸蛮族的道路,吐蕃用羌族人做向导,攻陷安戎城,派兵驻守,因此西洱各少数民族都投降了吐蕃。吐蕃占据了羊同、党项以及羌族各部落的全部领地。东与凉、松、茂、巂等州相连接,南与天竺国相邻,西面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面与突厥接连,占地方圆一万多里,少数民族政权中最强盛的,也不能与吐蕃相比。冬十月丙午(初五日),文成公主在吐蕃去世。
【原文】
开耀元年夏五月己丑,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破之,收其粮畜而还[1]。常之在军七年,吐蕃深畏之,不敢犯边[2]。
【注文】
[1]开耀: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1年至682年。 良非川:古地名,在今青海共和西南。
[2]军:指河源军。
【译文】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夏五月己丑(二十一日),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率军在良非川攻击吐蕃论赞婆,击败了他们的军队,缴获了他们的粮食和牲畜返回。黑齿常之在河源军中七年,吐蕃很害怕他,不敢侵犯边境。
【原文】
永淳元年秋七月,吐蕃将论钦陵寇拓、松、翼等州,诏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发秦、渭等州兵分道御之[1]。(冬十月)[是岁],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2]。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3]。”
【注文】
[1]永淳: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82年至683年。 拓:指拓州。西魏改宜州置,治所在夷陵县(今湖北宜昌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宜昌、枝城等地。 松:指松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置,治所在嘉诚县(今四川松潘)。地处岷江上游,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为四川西北门户。 翼:指翼州,北周置,治所在翼针县(今四川茂县西北),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四川茂县北部一带。 左骁卫:隋朝十二卫,唐朝十六卫之一。 李孝逸(生卒年不详):唐朝宗室。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淮安王李神通之子,自幼聪明好学,被封为梁郡公。唐高宗末年,历任给事中,四迁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后遭武承嗣等人的构陷,被发配儋(dān)州不久,含恨而死。唐睿宗李旦复位后,追赠李孝逸为益州大都督。 卫蒲山(生卒年不详):唐初将领,任右卫郎将。 秦:指秦州。西晋分雍、凉、梁三州置。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兰州市、永登、定西、静宁以南,清水两当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和四川平武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区。 渭:指渭州。北魏置,治所在陇西郡襄武县(今甘肃陇西东南)。因渭水而得名。唐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西、渭源、定西、武山等地。
[2]军使:古代军职名。唐高宗仪凤年间置,或以所在州刺史充任。掌领本军军务,或兼理地方政务。 白水涧: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
[3]比部:古代官署名。魏、晋、南北朝为尚书郎曹之一,掌拟定、修改法律,收藏稽核法令。隋、唐以来称比部司,为中央审计机构,掌审核内外赋敛、官府经费等账籍,隶属刑部。唐设郎中。 比部员外郎:古代官名。比部司次官。隋文帝时始置,炀帝罢。唐朝复置,从六品。 材:通“才”。才能。
【译文】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秋七月,吐蕃将领论钦陵侵犯拓、松、翼等州,朝廷任命左骁卫郎将李孝逸、右卫郎将卫蒲山调集秦、渭等州的部队分道抗击吐蕃。这一年,吐蕃入侵河源军,军使娄师德率兵在白水涧与吐蕃交战,八战八捷。高宗任命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并说:“你兼备文武之才,不要推辞。”
【原文】
则天皇后垂拱元年冬十一月癸卯,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以讨吐蕃[1]。
【注文】
[1]则天:指武则天(624—705年),唐朝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公元690年至705年在位。唐高宗时年为皇后(655年至683年),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公元690年,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史称“武周”,公元705年退位。在位期间,严厉镇压政敌,大开告密之门,众多唐宗室及旧臣惨遭冤杀;开创殿试,初设武举,重视农业,经济有所发展。 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称为“妃”,周朝开始则称为“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 垂拱: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但实际上是武则天操纵政权,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即公元685年至688年。 天官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吏部为天官置,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称吏部尚书。 韦待价(?—689年):唐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婿。唐高宗时,任肃州刺史、右武卫将军。武后临朝,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抵御突厥。唐睿宗永昌元年(689年),任安息道行军大总管,进封扶阳县男,督三十六总管攻吐蕃,败于弓月城(今新疆伊宁)西的寅识迦河,被流放绣州(今广西桂平南)而死。
【译文】
武则天皇后垂拱元年(685年)冬十一月癸卯(初一日),任命天官尚书韦待价为燕然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吐蕃。
【原文】
三年冬十一月,太后欲遣韦待价将兵击吐蕃,凤阁侍郎韦方质奏,请如旧制遣御史监军[1]。太后曰:“古者明君遣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2]。比闻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3]。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责其有功[4]。”遂罢之[5]。
【注文】
[1]太后:指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时,武则天为皇太后。 凤阁侍郎:古代官名。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中书侍郎改称。 韦方质(?—690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则天执政初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迁地官尚书。为酷吏周兴、来子珣所陷,流死儋(dān)州。 御史监军:中国古代差遣官员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监督将帅,东汉武帝置监军使者,隋末以御史监军,唐玄宗始以宦官监军。
[2]阃(kǔn):特指城郭的门槛。
[3]承禀:禀报。
[4]非令典:不是合理的法令制度。
[5]罢:停止。
【译文】
武则天皇后垂拱三年(687年)冬十一月,太后武则天想派韦待价率兵进攻吐蕃,凤阁侍郎韦方质上书,请依照旧制派御史监军。太后说:“古代明君派遣大将,在外领兵的军事全部交给他处理。听说近来御史监军,军中的事不论大小都必须向他禀报。以职位低的牵制职位高的,这并不是合理的制度,这样做,怎么能要求将领有功呢?”于是作罢。
【原文】
永昌元年夏五月丙辰,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击吐蕃[1]。韦待价军至寅识迦河,与吐蕃战,大败[2]。会大雪,粮运不继[3]。待价既无将领之才,狼狈失据,士卒冻馁,死亡甚众,乃引军还[4]。太后大怒,丙子,待价除名,流绣州,斩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5]。安西副都护唐休璟收其余众,抚安西土,太后以休璟为西州都督[6]。
【注文】
[1]永昌: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但实际上是武则天操纵政权,睿宗毫无实权。一般算作武则天的年号。即公元689年至690年。 文昌右相: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以尚书右仆射为文昌右相。
[2]寅识迦河:当在弓月西南,弓月城在今新疆伊宁。
[3]继:跟上。
[4]馁:饥饿。
[5]绣州: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改林州置,治所在常林县(今广西桂平南),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桂平、平南南部地区。 安西大都护:古代官名,都护府长官,唐高宗永徽年间,以亲王遥领都护,称为大都护,由副大都护兼王府长史,掌府事。 阎温古(?—689年):唐朝初期任安西大都护。
[6]唐休璟(627—712年):名唐璿,字休璟,京兆始平(今陕西兴平西)人。唐朝大臣和名将,爵位宋国公,历任武则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时的宰相。历任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凉州都督等职。公元700年,因打败吐蕃之功拜右武威、右金吾二卫大将军。公元703年,拜同凤阁鸾台三品、太子右庶子。公元704年,出为幽、营等州都督,安东都护。公元705年,加封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酒泉郡公,升尚书右仆射,累封宋国公。公元710年,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防备突厥。公元712年病逝,赠荆州大都督,谥号“忠”。 西州:唐为安西都护府治,治所在高昌县(今新疆吐鲁番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
【译文】
武则天皇后永昌元年(689年)夏五月丙辰(初五日),任命文昌右相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韦待价率领军队到达寅识迦河,与吐蕃交战,大败。正巧碰上天降大雪,粮食运输跟不上。韦待价又没有做将领的才能,狼狈逃跑,士兵又冻又饿,死亡很多,就率军返回。太后大怒,丙子(二十五日),把韦待价除名并流放绣州,杀了副大总管、安西大都护阎温古。安西副都护唐休璟收集残余士兵,镇抚安西疆土,太后任命唐休璟为西州都督。
【原文】
天授二年夏五月,以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击吐蕃,中道召还,军竟不出[1]。
【注文】
[1]天授: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公元690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改唐为周,自称皇帝,改元天授,即公元690年至692年。 岑长倩(?—691年):唐朝宰相,早年曾任兵部侍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朝政。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拜文昌右相,封邓国公。天授二年(691年),加特进、辅国大将军。因不同意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被罢相,出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谋反,下狱诛杀。
【译文】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夏五月,任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进攻吐蕃,中途被召还,军队最终没有出发。
【原文】
长寿元年春二月己亥,吐蕃、党项部落万余人内附,分置十州[1]。
【注文】
[1]长寿: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92年至694年。
【译文】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春二月己亥(初三日),吐蕃、党项部落一万多人归附朝廷,分别安置在十个州。
【原文】
夏五月,吐蕃酋长曷苏帅部落请内附,以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将精卒二万迎之[1]。六月,军至大渡水西,曷苏事泄,为国人所擒[2]。别部酋长昝捶帅羌蛮八千余人内附,玄遇以其部落置莱川州而还[3]。
【注文】
[1]曷苏(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首领。 右玉钤卫将军:武则天时武官名。 张玄遇(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朝任右玉钤卫将军。 安抚使:古代官名。唐太宗时置,掌巡天下诸州水旱。后有时以节度使兼任。
[2]大渡水:指青衣水,在今四川西部。 事泄:指曷苏归附的事情泄露。
[3]昝(zǎn)捶(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首领。 羌蛮:指羌族。 莱川州:《新唐书·吐蕃传》作“吐州”。
【译文】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夏五月,吐蕃酋长曷苏率领部落请求归附朝廷,任命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率领精锐部队两万人迎接曷苏。六月,军队到达大渡水西岸,曷苏归附的事情泄露,被吐蕃国人擒拿。另一部落酋长昝捶率领羌族八千多人归附,张玄遇把他们安置在莱川州后返回。
【原文】
初,新丰王孝杰从刘审礼击吐蕃,为副总管,与审礼皆没于吐蕃[1]。赞普见孝杰泣曰:“貌类吾父[2]。”厚礼之,后竟得归,累迁右鹰扬卫将军[3]。孝杰久在吐蕃,知其虚实[4]。会西州都督唐休璟请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敕以孝杰为武威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将兵击吐蕃[5]。冬十月丙戌,大破吐蕃,复取四镇。置安西都护于龟兹,发兵戍之[6]。
【注文】
[1]新丰:古县名。县治在今陕西西安临潼区。 王孝杰(?—697年):唐朝名将,参加对吐蕃、后突厥、契丹的战争。在武则天时一度为相,在讨伐契丹可汗孙万荣的战斗中阵亡。
[2]类:类似,像。
[3]右鹰扬卫: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为右武卫改称。 右鹰扬卫将军:即右武卫将军。
[4]虚实:实际情况。
[5]于阗(tián):古代西域王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在今新疆和田西南。 疏勒:唐军镇名,故地在今新疆喀什。 碎叶: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也是丝路上一重要城镇。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阿史那忠节(生卒年不详):西突厥族,元庆子。武则天如意元年(692年),被流配崖州(今琼山县东南),长安三年(703年)召还。授右骁卫大将军,袭父兴昔亡可汗,充安抚招慰十姓大使。唐玄宗开元中,任右金吾大将军。
[6]安西都护:即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达波斯,在武周时代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译文】
当初,新丰人王孝杰跟随刘审礼进攻吐蕃,任副总管,和刘审礼一起被俘到吐蕃。赞普看到王孝杰就哭了,说:“你面貌很像我的父亲。”因此得到优厚的礼遇,后来终于回国,一直升任为右鹰扬卫将军。王孝杰在吐蕃待了很久,深知吐蕃的虚实。后来西州都督唐休璟请求再次攻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王孝杰被任命为威武军总管,与左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军进攻吐蕃。冬十月丙戌(二十五日),大败吐蕃,夺取了四镇。朝廷在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调部队前往镇守。
【原文】
延载元年春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兴]突厥可汗俀子等于冷泉及大岭,各三万余人[1]。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余人[2]。
【注文】
[1]延载: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延载元年,即694年。 俀(tuǐ)子(生卒年不详):西突厥部新立之可汗,姓阿史那氏。 勃论赞(生卒年不详):武则天朝吐蕃将领。 冷泉:古地名,今山西闻喜县东。 大岭:今吉林公主岭东北
[2]镇守使:古代官名。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至圣历元年(698年)为单于都护府都护改称,后改为安北都护。 韩思忠(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任武威道行军大总管,重收安西四镇,拜碎叶镇守使。武则天长安年间转朔方军副大总管,统兵守石岭要塞。 泥熟俟斤(生卒年不详):唐朝时突厥将领。
【译文】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春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冷泉和大岭地方,击败吐蕃勃论赞兴和突厥可汗俀子的军队各三万多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也打败泥熟俟斤等人的军队一万多人。
【原文】
天册万岁元年秋七月辛酉,吐蕃寇临洮,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1]。
【注文】
[1]天册万岁: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天册万岁元年,即695年。 临洮:古地名,今甘肃岷县,秦置,西魏与隋末都曾暂改溢乐。秦长城西端在此。
【译文】
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秋七月辛酉(十五日),吐蕃侵犯临洮,任命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吐蕃。
【原文】
万岁通天元年春(正)[一]月甲寅,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击吐蕃[1]。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2]。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3]。师德因署移牒,惊曰:“官爵尽无邪[4]!”既而曰:“亦善,亦善[5]。”不复介意[6]。
【注文】
[1]万岁通天: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万岁通天元年,即696年。
[2]素罗汗山:山名。今甘肃临洮境内。
[3]原州:古州名,治今宁夏固原。 员外:古指正员以外的官员。
[4]移牒:以正式公文通知平行机关或人。牒,公文,文书。
[5]善:好。
[6]介意:放在心上。
【译文】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春一月甲寅(十一日),任命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攻击吐蕃。三月壬寅(初一日),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领论钦陵、赞婆在素罗汗山交战,唐军大败。王孝杰被免为平民,娄师德被贬为原州员外司马。娄师德在签署文书时,惊讶地说:“官爵全没了!”继而又说:“也好,也好。”不再把这事放在心上。
【原文】
秋九月,吐蕃复遣使请和亲,太后遣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郭元振往察其宜[1]。吐蕃将论钦陵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求分十姓突厥之地[2]。元振曰:“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本殊,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乎[3]?”钦陵曰:“吐蕃苟贪土地,欲为边患,则东侵甘、凉,岂肯规利于万里之外邪[4]!”乃遣使者随元振入请之[5]。
【注文】
[1]胄曹参军:古代官名,又称胄曹参军事。武则天时改铠曹参军事为胄曹参军事,掌兵械甲仗、公廨兴缮、罚谪。正、从八品不等。 贵乡:古代县名。东魏置,治所在赵城,今河北大名。唐为魏州治。 郭元振(656—713年):名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北)人,唐朝将领。任通泉县尉。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时唐玄宗于骊山讲武,郭元振因军容不整而被治罪,免死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随即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抑郁病逝途中。
[2]十姓突厥:十姓突厥,即五咄陆、五弩失毕。
[3]殊:区别,不同。
[4]甘:指甘州。西魏改西凉州置,治所在永平县(今甘肃张掖)。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嘉峪关市以东弱水上游地区。 凉:即凉州,今甘肃西北部的武威。
[5]入请:入朝请求。
【译文】
秋九月,吐蕃又派遣使者请求和亲,太后派右武卫胄曹参军、贵乡人郭元振前往吐蕃考察情况。吐蕃将领论钦陵请求撤掉安西四镇的守备部队,并要求把突厥十姓的领地分给吐蕃。元振说:“四镇、十姓和吐蕃本不是同一种族,现在请求撤去唐军,岂不是有兼并的企图吗?”论钦陵说:“吐蕃如果贪求土地,想侵扰边境,就会向东入侵甘、凉等州,怎么会到万里之外去谋求利益!”于是派使者跟随郭元振入朝请求。
【原文】
朝廷疑未决,元振上疏,以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利害之机,诚不可轻举措也[1]。今若直拒其善意,则为边患必深[2]。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也[3]。宜以计缓之,使其和望未绝则善矣[4]。彼四镇、十姓,吐蕃之所甚欲也,而青海、吐谷浑,亦国家之要地也[5]。今报之宜曰:‘四镇、十姓之地,本无用于中国,所以遣兵戍之,欲以镇抚西域,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也[6]。今若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五俟斤部亦当以归吐蕃[7]。’如此则足以塞钦陵之口,而亦未与之绝也[8]。若钦陵小有乖违,则曲在彼矣[9]。且四镇、十姓款附岁久,今未察其情之向背,事之利害,遥割而弃之,恐伤诸国之心,非所以御四夷也[10]。”太后从之[11]。
【注文】
[1]上疏:古代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 机:关键。
[2]直拒:直接拒绝。
[3]图:谋求。
[4]和望:讨好的希望。
[5]四镇、十姓: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置四镇戍兵。十姓突厥,即五咄陆、五弩失毕。
[6]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专指葱岭以东而言,广义则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
[7]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指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吐谷浑诸部内迁,故地被吐蕃所占,以及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因薛仁贵兵败大非川,青海沦为吐蕃所有。 五俟斤:西突厥五弩失毕部,各有酋长,名为五俟斤。
[8]塞(sè):堵住。
[9]小:稍微,略微。 乖违:违背,背离。 曲:理屈,理亏。
[10]款附:诚心归附。款,诚恳,恳切。 四夷:中国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东夷、北狄、西戎和南蛮。
[11]从:听从。
【译文】
朝廷对吐蕃的请求犹豫不决,郭元振上书,认为:“钦陵请求停战割地,这是利害的关键,确实不能轻率处理。现在如果直接拒绝他的善意,会加深边境忧患。四镇对于国家的利益很远,而甘、凉被攻击的危害很近,不可不深加考虑。应该先用缓兵之计,让吐蕃对和好的要求不要绝望就可以了。四镇、十姓是吐蕃很想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也是我们的军事要地。现在最好回复他说:‘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我们无用,之所以要派兵戍守,是想用来镇抚西域,牵制吐蕃的势力,使他们不能合力东侵。现在如果吐蕃确实没有东侵的意图,那就应当归还我们吐谷浑各部落的故地以及原属我们的青海之地。那样,五俟斤部落的土地也就归还给吐蕃。’这样回答吐蕃,足以堵住论钦陵的口,也不会与吐蕃决裂。如果论钦陵稍有违背的意思,那他就理屈了。况且四镇、十姓归附我们多年了,现在不体察他们人心向背的情况,就割地给吐蕃,把他们抛得远远的,恐怕会伤害各国的心,这不是统御四邻的做法。”太后听从了他的建议。
【原文】
元振又上言:“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1]。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2]。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3]。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4]。”太后深然之[5]。元振名震,以字行[6]。
【注文】
[1]徭戍:徭役戍边。
[2]归款:投诚,归附。
[3]和亲使:古代使职名。中原汉族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进行有政治目的的联姻,称为和亲。和亲使是为和亲而专门派遣的使臣。 设:如果,假设。
[4]渐:端倪,开始。
[5]深:非常。
[6]字:表字,人的别名,古人字和名常有意义上的联系。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译文】
郭元振又进言:“吐蕃百姓因为劳役戍边非常疲惫,早就希望和亲,只是论钦陵觉得统兵专权对自己有利,不愿归附和好。如果我们每年派和亲使者,而钦陵却不从命,那么吐蕃人就会日甚一日地怨恨他,希望得到我们恩惠也就会日益迫切,假使他想大举进攻我们也就难了。这也是离间吐蕃的开端,可以使他们上下互相猜忌,内部就会发生祸乱了。”太后很赞同郭元振的看法。郭元振,名震,元振是他的字。
【原文】
圣历二年[1]。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尚幼,论钦陵兄弟用事,皆有勇略,诸胡畏之[2]。钦陵居中秉政,诸弟握兵分据方面,赞婆常居东边,为中国患者三十余年[3]。器弩悉弄浸长,阴与大臣论岩谋诛之[4]。会钦陵出外,赞普诈云出畋,集兵执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杀之,遣使召钦陵兄弟,钦陵等举兵不受命[5]。赞普将兵讨之,钦陵兵溃自杀[6]。夏四月,赞婆帅所部千余人来降,太后命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不)[夫]蒙令卿将骑迎之,以赞婆为特进、归德王[7]。钦陵子弓仁以所统吐谷浑七千帐来降,拜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8]。
【注文】
[1]圣历: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698年至700年。
[2]用事:掌权。
[3]居中:指在朝中。
[4]论岩(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5]诈云:谎称。 畋(tián):打猎。
[6]兵溃:军队溃败。
[7]铠(kǎi)曹参军:铠曹,唐初王府设置,掌仪卫兵杖。 夫蒙令卿(生卒年不详):夫蒙,羌复姓,后秦有建威将军夫蒙大姜。 骑(jì):骑兵。
[8]弓仁(生卒年不详):唐朝将军,吐蕃人。 酒泉:古地名,今甘肃省酒泉。 郡公:古代爵名,晋始定郡公制度,唐代郡公为正二品。
【译文】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当初,吐蕃赞普器弩悉弄还年幼,论钦陵兄弟掌权,都有勇有谋,各少数民族都害怕他们。论钦陵兄弟在吐蕃朝中执掌政权,他的几个弟弟掌握兵权分据各地,赞婆常据守吐蕃东边,给唐朝造成三十多年的祸患。器弩悉弄渐渐长大,暗中和大臣论岩谋划诛杀论钦陵。正好论钦陵外出,赞普假称外出打猎,召集军队捉拿论钦陵的亲信党羽两千多人,全部杀掉。派使者召见论钦陵兄弟,论钦陵等人起兵不听从命令。赞普率军讨伐他们,论钦陵兵败自杀。夏四月,赞婆率领他的军队一千多人投降唐朝,太后武则天命令右武卫铠曹参军郭元振与河源军大使夫蒙令卿率骑兵迎接,任命赞婆为特进、归德王。论钦陵的儿子弓仁率领他统辖的吐谷浑七千帐投降唐朝,被任命为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公。
【原文】
冬十月丁亥,论赞婆至都,太后宠待赏赐甚厚,以为右卫大将军,使将其众守洪源谷[1]。
【注文】
[1]都(dū):指国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洪源谷:古地名,今甘肃武威东南境内。
【译文】
冬十月丁亥(初六日),论赞婆到达国都洛阳,太后武则天对他优待赏赐很丰厚,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率领他的所属部队守卫洪源谷。
【原文】
久视元年秋闰七月丁酉,吐蕃将麹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1]。麹莽布支兵甲鲜华,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麹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诸贵臣子弟皆从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2]。”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3]。庚戌,以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击吐蕃[4]。
【注文】
[1]久视: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久视元年,即700年。 麹莽布支(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将。 昌松:古县名,今甘肃武威东南。 陇右:古地名,指陇山以西地区。约当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又以为方镇名,节度使治鄯州(今青海乐都)。安史之乱后,被吐蕃攻占。
[2]兵甲:兵器和铠甲。 诸论:指吐蕃王室贵族。
[3]被(pī)甲:穿上或披上铠甲。 裨(pí)将:副将。
[4]魏元忠(?—707年):本名真宰,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市睢阳区)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两次出任宰相,并兼具一定的军事才能,为贞观之治向开元盛世的顺利过渡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唐代众多的宰相中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武则天晚年时,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高要尉。唐中宗复位时任宰相,随波逐流,不再直言。后因牵涉节愍太子起兵反韦后及杀武三思事,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
【译文】
武则天久视元年秋闰七月丁酉(二十一日),吐蕃将领麹莽布支侵犯凉州,围攻昌松,陇右各军大使唐休璟与他在洪源谷交战。麹莽布支军队的兵器铠甲鲜艳华丽,唐休璟对各位将领说:“王室贵族都死了,麹莽布支刚刚做了将领,不熟悉军事,贵族子弟都跟从他,看上去像精锐部队,实际上很容易对付,请让我为各位打败他。”于是穿上铠甲率先冲入敌阵,六战六捷,吐蕃军队大败溃逃,杀敌两千五百人,俘获两位副将而返回。(八月)庚戌(初五日),任命魏元忠为陇右各军大使,进攻吐蕃。
【原文】
长安二年秋九月己卯,吐蕃遣其臣论弥萨来求和[1]。癸未,宴论弥萨于麟德殿[2]。时凉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亦预宴,弥萨屡窥之[3]。太后问其故,对曰:“洪源之战,此将军猛厉无敌,故欲识之[4]。”太后擢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5]。休璟练习边事,自碣石以西逾四镇,绵亘万里,山川要害皆能记之[6]。
【注文】
[1]长安:武则天在位期间的年号,即公元701年至705年。 论弥萨(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2]麟德殿:宫殿名,在大明宫太液池西侧。唐代帝王常宴蕃臣、外宾于此。
[3]预:参加。
[4]猛厉:勇猛。
[5]右武威卫大将军:武则天朝武官名,隋唐十二卫属下将军之一。 金吾卫:古代职官名,隋唐时皇帝出行先驱后殿,日夜巡察,负责警戒事宜。隋炀帝改为左右候卫,所领军士称佽(cì)飞,唐初未改。唐高宗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
[6]碣石:古地名,今河北省昌黎。 逾:到。
【译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秋九月己卯(十五日),吐蕃派大臣论弥萨来唐朝请和。癸未(十九日),太后武则天在麟德殿宴请论弥萨。当时凉州都督唐休璟入朝,也参加宴会,论弥萨屡屡窥视唐休璟。太后问其原因,回答说:“洪源之战,这位将军勇猛无敌,所以想认识他。”太后提拔唐休璟为右武威、金吾二卫大将军。唐休璟熟悉边境事务,从碣石以西到西域四镇,连绵万里,山川要地都能记住。
【原文】
冬十月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1]。
【注文】
[1]茂州:唐贞观八年(634年)改南会州置,治所在汶山(今四川茂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县等地。 陈大慈(生卒年不详):唐朝时任茂州都督。
【译文】
冬十月戊申(十四日),吐蕃赞普率领一万多人侵犯茂州,都督陈大慈和他四次交战都打败他,杀敌一千多人。
【原文】
三年夏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1]。
【注文】
[1]遣使:派使者。
【译文】
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夏四月,吐蕃派使者进献马一千匹,黄金两千两,请求通婚。
【原文】
吐蕃南境诸部皆叛,赞普器弩悉弄自将击之,卒于军中[1]。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其子弃隶蹜赞为赞普,生七年矣[2]。
【注文】
[1]自将:亲自率领。
[2]诸子争立:器弩悉弄的几位儿子争夺赞普的位置。 弃隶蹜(sù)赞(698—755年):唐朝时吐蕃第四代赞普。公元704年至755年在位。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许以金城公主。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遣使请和。唐朝与吐蕃在赤岭立界碑。
【译文】
吐蕃南境各部落都反叛,赞普器弩悉弄亲自率兵攻击叛军,死在军中。他的几个儿子都争夺赞普的位置,过了很久,吐蕃国人立他的儿子弃隶蹜赞为赞普,当时七岁。
【原文】
中宗景龙元年春三月庚子,吐蕃遣其大臣悉薰热入贡[1]。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2]。
【注文】
[1]中宗:指唐中宗李显(656—710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在位)。 景龙: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07年至710年。 悉薰热(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2]上:指帝王。这里指唐中宗李显。 雍王守礼(672—741年):本名李光仁,唐高宗李治之孙,章怀太子李贤次子。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出生于王府,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李贤犯下谋逆罪,李光仁与父母同被废为平民,流放到偏僻的巴州。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李贤在流放地被迫自尽。武则天皇后垂拱元年(685年),诏令恢复李贤雍王爵位,家人得以返还长安。李光仁更名李守礼,封为嗣雍王,授太子洗马官职,但仍与李旦家人幽禁宫中。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李旦自皇嗣降封为相王,家人得以外出居住。李守礼也重获自由,改授司议郎中。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辟,授予李守礼光禄卿。唐隆元年(710年),唐殇帝遵照中宗遗嘱,视李守礼如同皇子,进封邠王。不久唐睿宗复辟,改授李守礼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幽州刺史、单于大都护。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李守礼逝世。唐玄宗恩制加赠太尉官衔,以亲王身份陪葬乾陵。 金城公主(?—739年):唐朝雍王李守礼之女,唐中宗神龙三年(707年),吐蕃遣使请婚,中宗把金城公主许给吐蕃。金城公主力促唐朝与吐蕃和盟,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交流和吐蕃的发展。
【译文】
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707年)春三月庚子(初二日),吐蕃派大臣悉薰热入贡。夏四月辛巳(十四日)把中宗抚养的雍王李守礼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原文】
三年冬十一月乙亥,吐蕃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咄等千余人迎金城公主[1]。
【注文】
[1]尚赞咄(生卒年不详):《旧唐书》作“尚赞吐”,唐朝时吐蕃大臣。
【译文】
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冬十一月乙亥(二十三日),吐蕃派大臣尚赞咄等一千多人前来迎娶金城公主。
【原文】
睿宗景云元年春正月,上命纪处讷送金城公主适吐蕃,处讷辞,又命赵彦昭,彦昭亦辞[1]。丁丑,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送之[2]。己卯,上自送公主至始平,二月癸未,还宫[3]。公主至吐蕃,赞普为之别筑城以居之[4]。
【注文】
[1]睿宗:指唐睿宗李旦(662—716年)。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子,唐中宗为其兄长。他一生两度登基,两让天下,在位时间684年和710年至712年。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称太上皇。 景云:唐睿宗李旦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10年至711年。 纪处讷(?—710年):秦州上邽(今甘肃天水)人,武周时任太府卿,进侍中。 上:指帝王。这里指唐睿宗李旦。 赵彦昭(?—714年):字奂然,甘州张掖人(今属甘肃)。及进士第,历左台监察御史。唐中宗时,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睿宗时,出为宋州刺史。后入为吏部侍郎,迁刑部尚书,封耿国公。寻贬江州别驾,后卒。
[2]骁卫大将军:古代将军名号,隋唐置左右骁卫府,置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杨矩(?—714年):唐代将领。唐中宗时为左骁卫大将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杨矩建议以河西九曲之地为金城公主汤沐邑,朝廷同意赐予吐蕃。之后,吐蕃又反叛,进犯唐朝,开元二年(714年)秋,吐蕃进攻临洮等州。杨矩恐惧,服毒自尽。
[3]始平:指始平县。三国魏改平陵县置,属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咸阳西北。隋移置兴平,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改名金城县。
[4]别:另外。
【译文】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春正月,睿宗命令纪处讷护送金城公主到吐蕃,纪处讷推辞不去,又命令赵彦昭去,赵彦昭也推辞。丁丑(二十五日),命令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己卯(二十七日),睿宗亲自送公主到始平,二月癸未(初二日),回到宫中。金城公主到了吐蕃,赞普为她另外修建了一座城池供她居住。
【原文】
玄宗开元元年冬十二月甲午,吐蕃遣其大臣来求和[1]。
【注文】
[1]玄宗:指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亦称唐明皇。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13年至741年。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冬十二月甲午(初五日),吐蕃派大臣前来请和。
【原文】
二年夏五月己酉,吐蕃相坌达延遗宰相书,请先遣解琬至河源正二国封疆,然后结盟[1]。琬尝为朔方大总管,故吐蕃请之[2]。前此琬以金紫光禄大夫致仕,复召拜左散骑常侍而遣之[3]。又命宰相复坌达延书,招怀之[4]。琬上言:“吐蕃必阴怀叛计,请预屯兵十万于秦、渭等州以备之[5]。”六月丙寅,吐蕃使其宰相尚(饮)[钦]藏来献盟书[6]。
【注文】
[1]相:这里指吐蕃宰相。 坌(bèn)达延(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遗(wèi):送。 解琬(?—718年):魏州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武则天圣历初年任侍御史,安抚乌质勒及十姓部落。后任御史中丞,监北庭都护、西域安抚使。历沧州刺史,朔方行军大总管。封济南县男。
[2]朔方:唐方镇有朔方,唐玄宗开元时置,治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
[3]金紫光禄大夫:两晋、南北朝为加官、赠官及退休大臣荣衔。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置为正三品文散官。 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源于周代,汉以后成为定制。 拜:授给官职。 左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门下省属官,掌侍奉规讽,备皇帝顾问应对。
[4]怀:安抚。
[5]阴怀叛计:暗中怀有反叛的谋划。 秦、渭:指秦州、渭州。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渭州,北魏永安三年(530年)置,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东南。唐辖境相当今甘肃陇西、定西、漳县、渭源、武山等县地。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地属吐蕃。
[6]尚饮(钦)藏(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宰相。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夏五月己酉(二十三日),吐蕃宰相坌达延送信给唐朝宰相,请求先派解琬到河源修正两国的边界,然后结盟。解琬曾任朔方大总管,所以吐蕃请他去。在此之前,解琬以金紫光禄大夫之职退休,现在又以授予他散骑常侍之职召他出山,派他到河源。玄宗又让宰相给坌达延回信,招抚怀柔他。解琬上书说:“吐蕃一定暗中怀有反叛的阴谋,请预先在秦、渭等州驻扎十万大军来防备吐蕃。”六月丙寅(十一日),吐蕃派宰相尚钦藏入朝来献盟书。
【原文】
秋八月乙亥,吐蕃将坌达延、乞力徐帅众十万寇临洮军兰州,至于渭源,掠取牧马[1]。命薛讷白衣摄左羽林将军,为陇右防御使,以右骁卫将军常乐郭知运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帅兵击之[2]。辛巳,大募勇士诣河、陇就讷教习[3]。初,鄯州都督杨矩以九曲之地与吐蕃,其地肥饶,吐蕃就之畜牧,因以入寇[4]。矩悔惧自杀。
【注文】
[1]乞力徐(生卒年不详):一作“论乞力徐”。唐朝时吐蕃大相,领兵统帅。 临洮:古县名,今甘肃岷县,秦置,秦长城西端在此。 军:驻扎。 兰州:隋开皇元年(581年)置,治子城(今甘肃兰州)。唐辖境有今兰州市及临洮、榆中、皋兰、永登等县地。安史之乱后地属吐蕃。 渭源:指渭源县。西魏始置,为渭源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渭源县东北。
[2]薛讷(649—720年):唐朝将领,名将薛仁贵之子。绛州万泉人(今山西万荣西南)人。武周至唐玄宗时期,曾多次击败突厥,吐蕃等部。节度使之名即由他开始。 白衣:古代平民服,因此指平民,也泛指无功名、无官职的士人。 摄:代理。 陇右:古地区名。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古代以西为右,故名。相当于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 防御使:古代官名,武则天圣历年间始置,其后大郡要害之地都设置。或称防御守捉使,掌本区军事防务。 右骁卫将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右备身府为右骁卫而置。佐大将军总府事,从三品。唐朝沿置,掌宫禁宿卫,武则天时曾改为右武威将军。 常乐:指常乐县。唐武德五年(622年)于隋常乐镇置,属瓜州,治所在今甘肃安西西南。后陷于吐蕃。 郭知运(667—721年):瓜州常乐(今甘肃安西西南)人。唐朝时官至鸿胪卿、代理御史中丞,封太原郡公。 副使:部分官署副长官。唐朝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等均置。唐朝各州诸军,刺史领使五千人以上置,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 太仆少卿:古代官名。太仆副官。北魏始置。北齐置为太仆少寺次官。历朝沿置,亦称太仆寺少卿。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司驭大夫、司仆少卿,后复旧。 王晙(jùn)(?—732):唐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历任殿中侍御史,唐中宗景龙末被贬为桂州都督。后吐蕃寇临洮(今甘肃岷县),率部迎击,大败吐蕃,任并州(今太原西南)都督长史,后征讨突厥有功,迁朔方军节度大使。
[3]募:招兵。 诣:到……去。 河:指河源。
[4]杨矩(生卒年不详):唐朝时任鄯州都督。
【译文】
秋八月乙亥(二十日),吐蕃将领坌达延、乞力徐率领十万人侵犯临洮军驻地兰州,到达渭源,抢掠了放牧的马。朝廷任命薛讷以平民身份代理左羽林将军职位,任陇右防御使,任命右骁卫将军、常乐人郭知运为副使,与太仆少卿王晙一同率军出击。辛巳(二十六日),大量招募勇士,送到河源、陇右让薛讷训练。当初,鄯州都督杨矩把九曲之地给了吐蕃,那块土地肥沃,吐蕃在那里放牧,并凭借这块土地入侵唐朝,杨矩又后悔又害怕,自杀了。
唐开元二年(714年)吐蕃攻唐陇右示意图
【原文】
冬十月,吐蕃复寇渭源[1]。丙辰,上下诏欲亲征,发兵十余万人,马四万匹[2]。甲子,薛讷与吐蕃战于武街,大破之[3]。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帅所部二千人与讷会击吐蕃[4]。坌达延将吐蕃十万屯大来谷,晙选勇士七百,衣胡服,夜袭之,多置鼓角于其后五里,前军遇敌大呼,后人鸣鼓角以应之[5]。虏以为大军至,惊惧,自相杀伤,死者万计[6]。讷时在武街,去大来谷二十里,虏军塞其中间,晙复夜出兵袭之,虏大溃,始得与讷军合[7]。同追奔至洮水,复战于长城堡,又败之,前后杀获数万人[8]。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9]。乙丑,敕罢亲征。
【注文】
[1]复:又。
[2]上:指唐玄宗李隆基。
[3]武街:指武街城,在今甘肃省临洮县东。
[4]群牧使:古代差使名,唐置,是临时差使而不是正式官名。唐高宗麟德三年(666年)命大臣检校陇右(今青海乐都)诸牧监,此后置群牧都使,监陇右诸牧场。北宋置群牧使。
[5]坌(bèn)达延(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将领。 大来谷:古地名,今甘肃渭源西北。 胡服:这里指吐蕃的服饰。 鼓角:战鼓和号角的总称。古代军队中用于报时、警报发号施令等。
[6]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吐蕃军队。
[7]去:距离。
[8]洮水: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甘肃省西斜山东麓,在刘家峡附近入黄河。 长城堡:在今甘肃省临洮县西北。
[9]丰安军: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王海宾(?—714年):唐代将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南)人。初为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太谷男。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吐蕃犯边,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
【译文】
冬十月,吐蕃又侵犯渭源。丙辰(初二日),唐玄宗下令要亲征,调动十几万军队,战马四万匹。甲子(初十日),薛讷和吐蕃在武街交战,大败吐蕃。当时,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王晙率领部下两千人与薛讷合击吐蕃。坌达延率领吐蕃军队十万人驻扎在大来谷,王晙挑选七百勇士,穿着吐蕃服装,夜间偷袭敌军,在勇士队伍后五里处安置鼓角,前面的军队遇到敌军就大声呼喊,后面的士兵擂鼓吹号来响应前面的军队。吐蕃以为唐军主力到了,惊慌恐惧,自相残杀,死了上万人。薛讷当时在武街,距大来谷二十里,敌军堵塞在中间,王晙又在夜间出兵偷袭,吐蕃溃败,王晙这才得以和薛讷会师。二人一同率军追击吐蕃,追到洮水,在长城堡再次交战,又打败吐蕃军队,前后杀死和俘虏了几万人。丰安军使王海宾战死。乙丑(十一日),玄宗下令停止亲征。
【原文】
戊辰,姚崇、卢怀慎等奏:“顷者吐蕃以河为境,神龙中尚公主,遂逾河筑城,置独山、九曲两军,去积石三百里,又于河上造桥[1]。今吐蕃既叛,宜毁桥拔城[2]。”从之[3]。以王海宾之子忠嗣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养之宫中[4]。
【注文】
[1]姚崇(650—721年):原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卢怀慎(?—716年):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武则天时任监察御史,后历任侍御史、御史大夫,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为宰相。景龙中,任右御史台中丞、黄门侍郎,封渔阳县伯。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任黄门监,与姚崇对掌枢密。之后兼任吏部尚书,因疾病恳请退休,被批准。去世后追赠荆州大都督,谥号为“文成”。 顷者:以前。 神龙:唐中宗李显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公元705年至707年。 尚:娶公主为妻。 逾:越过。 九曲:指九曲军。唐置,在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 积石:指积石军。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置,属陇右节度使。驻地在今青海贵德西。
[2]毁桥拔城:毁掉黄河上的桥梁,拔去独山、九曲两城。
[3]从:听从。
[4]忠嗣:指王忠嗣(705—749年),初名训,祖籍山西太原祁县,后移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唐朝名将。王忠嗣九岁时,父亲王海宾战死于吐蕃松州保卫战中,王忠嗣被接入宫中抚养,玄宗收为假子,赐名忠嗣。 朝散大夫:古代官名,隋文帝置,文散官。唐朝为从五品下。 尚辇奉御:中国古代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殿内省尚辇局长官,掌宫廷舆辇、伞扇。唐朝殿中省尚辇局沿设,从五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曾改为奉舆大夫。
【译文】
十月戊辰(十四日),姚崇、卢怀慎等上奏:“以前吐蕃与大唐以黄河为界,神龙年间娶了我朝公主为妻,于是越过黄河修筑了城堡,设置了独山、九曲两处驻军,离积石三百里,又在黄河上修造桥梁。现在吐蕃既然反叛朝廷,应该毁掉桥梁和城堡。”玄宗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任命王海宾的儿子王忠嗣为朝散大夫、尚辇奉御,在宫中抚养。
【原文】
乙酉,命左骁卫郎将[尉迟瓌使于吐蕃,宣]慰金城公主[1]。吐蕃遣其大臣宗俄因(矛)[子]至洮水请和,用敌国礼[2]。上不许,自是连岁犯边[3]。
【注文】
[1]尉迟瓌(ɡuī)(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大臣,任左骁卫郎将。
[2]宗俄因子(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洮(táo)水:黄河上游支流。发源于甘肃省西斜山东麓,在刘家峡附近入黄河。 用敌国礼:用对等国的礼仪。 敌:相当,相匹。
[3]连岁:连年。
【译文】
十一乙酉(一日),唐玄宗命令左骁卫郎将尉迟瓌出使吐蕃,宣扬政令,慰问金城公主。吐蕃派大臣宗俄因子到洮水请求和解,并且要求使用两国对等的礼节。玄宗不准,从此吐蕃连年侵犯边境。
【原文】
四年春二月,吐蕃围松州[1]。癸酉,松州都督孙仁献袭击吐蕃于城下,大破之[2]。秋(七)[八]月,吐蕃复请和,上许之[3]。
【注文】
[1]围:包围。
[2]孙仁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松州都督。
[3]许:允许。
【译文】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春二月,吐蕃围攻松州。癸酉(二十六日),松州都督孙仁献在松州城下袭击吐蕃,大败吐蕃。秋八月,吐蕃又来请和,玄宗答应了。
【原文】
五年秋七月壬寅,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大破吐蕃于九曲[1]。
【注文】
[1]节度使:古代官名。唐睿宗景云年间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始有此称。唐玄宗天宝年初,沿边有九节度使。总揽一区军、民、财政。 陇右节度使:古代使职名。为陇右方镇的差遣长官,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置,其目的是抵御吐蕃,治所在今青海乐都。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秋七月壬寅(初五日),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在九曲大败吐蕃。
【原文】
六年冬十一月戊辰(1),吐蕃奉表请和,乞舅甥亲署誓文,及令彼此宰相皆著名于其上[1]。
【注文】
[1]亲署:亲自签署。 舅甥:当时因吐蕃赞普娶文成公主为妻,故为舅甥之国关系。 著(zhuó)名:在上面签名。
【译文】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十一月戊辰日,吐蕃上表请和,请求舅舅和外甥亲自签署誓文,并令双方宰相都在上面签名。
【原文】
七年夏六月戊辰,吐蕃复遣使请上亲署誓文,上不许,曰:“昔岁誓约已定,苟信不由衷,亟誓何益[1]?”
【注文】
[1]亟(qì):屡次。
【译文】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年)六月戊辰(十一日),吐蕃又派使者请求玄宗在誓文上亲自签名,玄宗不答应,说:“去年已经签好了誓约,假如不是由衷地信守誓约,屡次签署又有什么用?”
【原文】
十年秋(八)[九]月癸未,吐蕃围小勃律王没谨忙,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曰:“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1]。”嵩乃遣疏勒副使张思礼将蕃、汉步骑四千人救之,昼夜倍道,与谨忙合击吐蕃,大破之,斩获数万[2]。自是累岁吐蕃不敢犯边[3]。
【注文】
[1]小勃律王:勃律,西域城邦名,有大勃律和小勃律。大勃律在今克什米尔东北部巴尔提斯坦;小勃律在其西北,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的雅辛河流域。唐玄宗开元中,先后册封为王。小勃律王入朝于唐,以其地为绥远军,隶安西都护府。 没谨忙(生卒年不详):小勃律王。唐玄宗开元初来朝,玄宗收为养子,以其国置绥远军。 北庭节度使:古代使职名。为北庭方镇的差遣长官,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始置,其目的是防止西北的突骑施、坚昆、突厥等族入侵,治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节度使例兼北庭都护。唐玄宗开元后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时有分合。 张嵩(生卒年不详):一作张孝嵩。郭虔瓘死代为安西都护,务农重战,在位期间安西府库充实。
[2]张思礼(生卒年不详):唐朝时疏勒的使臣。 蕃(fān):指少数民族。
[3]累(lěi)岁:连续几年。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秋九月癸未(十五日),吐蕃围攻小勃律王没谨忙,没谨忙向北庭节度使张嵩求救,说:“勃律是唐朝的西门,勃律灭亡那么西域就成了吐蕃的地方了。”于是张嵩派疏勒副使张思礼率领少数民族和汉人组成的步兵、骑兵四千多人援救勃律,昼夜兼程,和没谨忙一起攻击吐蕃,大败吐蕃,杀死和俘虏了几万人。从此连续几年吐蕃不敢侵犯边境。
【原文】
十五年春正月辛丑,凉州都督王君破吐蕃于青海之西[1]。初,吐蕃自恃其强,致书用敌国礼,辞指悖慢,上意常怒之[2]。张说言于上曰:“吐蕃无礼,诚宜诛夷,但连兵十余年,甘、凉、河、鄯不胜其弊,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3]。闻其悔过求和,愿听其款服,以纾边人[4]。”上曰:“俟吾与王君议之[5]。”说退,谓源乾曜曰:“君勇而无谋,常思侥幸,若二国和亲,何以为功[6]!吾言必不用矣[7]。”及君入朝,果请深入讨之[8]。
【注文】
[1]王君(huàn)(?—727年):字威明,瓜州常乐(今甘肃安西南)人,唐朝大将,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后任右羽林军将军,凉州都督。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大破吐蕃,以功升任右羽林大将军,摄御史中丞,封晋昌伯。
[2]悖(bèi)慢:悖逆傲慢。
[3]张说(yuè)(667—730年):字道济,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人、政治家。武则天时,历任太子校书、凤阁舍人、黄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唐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曾劝唐玄宗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太平公主被除,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 诛夷:消灭。夷,铲除,消灭。 甘、凉、河、鄯:皆古州名。相当于今甘肃张掖、武威、临夏及青海西宁、乐都一带。
[4]款服:诚心臣服。 纾(shū):解除,排除。
[5]俟(sì):等待,等候。
[6]源乾曜(?—713年):唐代相州临漳人(今河北临漳),封安阳郡公,唐朝大臣,唐玄宗开元年间两度担任宰相。开元四年(716年),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逾月而罢。开元八年(720年),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不久进侍中。政绩显赫,后迁太子少傅。卒,赠幽州大都督。
[7]必:必定。
[8]讨:讨伐,征讨。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春正月辛丑(二十八日),凉州都督王君在青海西面打败吐蕃。当初,吐蕃自恃强盛,在书信中要求使用对等的国家礼节,言辞悖逆傲慢,玄宗常常因此发怒。张说对玄宗说:“吐蕃无礼,确实应该把他们铲除,只是连续十多年战乱,甘、凉、河、鄯等州承受不了战乱的伤害,我军虽然多次获胜,却是得不偿失。听说吐蕃悔过求和,希望陛下接受他们的臣服,以减除边境百姓的苦难。”玄宗说:“等我和王君商量一下。”张说退下,对源乾曜说:“王君有勇而无谋,经常想侥幸取胜,如果两国和亲,他还怎么立功!我的话一定不被皇上采用。”等到王君入朝时,果然请求率军深入吐蕃境内讨伐。
【原文】
去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寇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而去[1]。君度其兵疲,勒兵蹑其后,会大雪,虏冻死者甚众,自积石军西归[2]。君先遣人间道入虏境,烧道旁草,悉诺逻至大非川,欲休士马,而野草皆尽,马死过半[3]。君与秦州都督张景顺追之,及于青海之西,乘冰而渡,悉诺逻已去,破其后军,获其辎重羊马万计而还[4]。君以功迁左羽林大将军,拜其父寿为少府监致仕[5]。上由是益事边功[6]。
【注文】
[1]悉诺逻(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苏毗(pí)王子,唐封为怀义王,赐名李忠信。 大斗谷:古地名,一作“达斗拔谷”。即今甘肃民乐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隘路。自古为甘肃河西走廊通青海湟中的捷径。 甘州:古地名,今甘肃张掖。
[2]度(duó):揣度,推测。 勒:强制。 蹑:跟随。 虏:对敌人的蔑称。
[3]间道:偏僻小道。 虏境:这里指吐蕃境内。
[4]张景顺(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任泰州都督。
[5]寿:即王寿(生卒年不详),唐朝人,朝廷大将王君父亲。 少府监:古代官名。隋朝置。唐朝管辖左尚、右尚、内尚、织染、掌冶五署及诸冶、铸钱、互市等监。
[6]益事:更加积极,更加重视。
【译文】
去年冬天吐蕃大将悉诺逻侵犯大斗谷,进攻甘州,焚烧抢掠而离开。王君估计吐蕃军队疲惫,命令军队尾随其后,正好天下大雪,吐蕃士兵冻死的很多,从积石军向西返回。王君先派人从偏僻小道进入吐蕃境内,烧掉道路两旁的野草,悉诺逻到了大非川,想让士兵和战马休息,但野草都被烧完,战马死了大半。王君和秦州都督张景顺追击吐蕃军队,在青海西面追上敌军,乘着湖面结冰渡过,而悉诺逻已经走了,只打败了他后面的军队,缴获了众多辎重羊马后回师。王君因军功升为左羽林大将军,并让他的父亲王寿以少府监的身份退休。从此,唐玄宗对边境战争更加积极。
【原文】
秋九月丙子,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瓜州,执刺史田元献及河西节度使王君之父,进攻玉门军[1]。纵所虏俘使归凉州,谓君曰:“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2]!”君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3]。莽布支别攻常乐县,县令贾师顺帅众拒守[4]。及瓜州陷,悉诺逻悉兵会攻之,旬余日,吐蕃力尽,不能克,使人说降之,不从[5]。吐蕃曰:“明府既不降,宜敛城中财相赠,吾当退[6]。”师顺请脱士卒衣,悉诺逻知无财,乃引去,毁瓜州城[7]。师顺遽开门,收器械,修守备[8]。虏果复遣精骑还,视城中,知有备,乃去[9]。师顺,岐州人也[10]。
【注文】
[1]悉诺逻恭禄(生卒年不详):唐时吐蕃大将,骁勇善战,威望素著。 烛龙莽布支(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将。 瓜州:古地名。敦煌一带,北魏孝明帝置瓜州,治敦煌(今甘肃敦煌西),辖酒泉以西。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为西沙州。 执:捉拿。 田元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瓜州刺史。 河西节度使:古代使职名。为河西方镇的差遣长官,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置,其目的是阻隔吐蕃与突厥。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玉门军:唐置,在今甘肃玉门赤金镇东。
[2]纵:释放。
[3]泣:哭泣。
[4]贾师顺(生卒年不详):岐州(今陕西凤翔)人,为常乐县令时,率众坚守县城,抗击了吐蕃的多日围攻。后迁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官至左领军将军。
[5]说(shuì)降:劝说投降。
[6]明府:明府君的略称。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代称县令为明府,以后历代沿用。
[7]引去:退去,离开。
[8]遽(jù):急速。
[9]虏:对敌人的蔑称。这里指吐蕃军队。
[10]岐州:古地名。北魏置,治所在雍(今陕西凤翔南,隋移治今凤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周至、麟游、陇县、宝鸡、太白等市县。
【译文】
秋九月丙子(初七日),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与烛龙莽布支攻击瓜州,俘获了刺史田元献和河西节度使王君的父亲王寿,并进攻玉门军。释放所虏去的使者让他们回到凉州,对王君说:“将军以忠勇报国要求自己,为什么不打一战!”王君登上城墙向西遥望而哭泣,最终不敢出兵。莽布支另行攻击常乐县,县令贾师顺率领城中军民坚守抵抗。等瓜州城陷落之后,悉诺逻和烛龙莽布支带领全部军队一同攻击常乐,十几天后,吐蕃军队筋疲力尽,仍攻不下常乐,派人劝说贾师顺投降,贾师顺不听从。吐蕃人说:“县令既然不投降,就把城中的财物收集起来赠送给我们,我们就撤军。”贾师顺请士兵脱掉衣服让他们拿去,悉诺逻知道城中没有财物才撤兵,毁掉了瓜州城。贾师顺立刻打开城门,收拾刀兵器械,修缮防守工事。吐蕃军队果然又派精锐骑兵返回,看到城中有了防备,才撤走。贾师顺是岐州人。
【原文】
闰月庚子,吐蕃赞普与突骑施苏禄围安西城,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击破之[1]。
【注文】
[1]闰月:这里指闰九月。 突骑施:古族名。西突厥的别部,牙帐在碎叶川(今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 苏禄(?—738年):本为突骑施首领娑葛部的将领,娑葛为突厥默啜杀后,自立为可汗。势力渐强,称雄西域,唐封为左羽林大将军、金方道经略大使,册立为忠顺可汗。 安西城:即安西都护府龟兹城。在今新疆库车。 赵颐贞(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至十六年(728年)任安西副大都护。
【译文】
闰九月庚子(初二日),吐蕃赞普和突骑施苏禄围攻安西城,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击败了他们。
【原文】
王君帅精骑邀吐蕃使者于肃州,还至甘州南巩笔驿,回纥司马护输伏兵突起,杀君[1]。辛巳,以左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祎为朔方节度等副大使[2]。祎,恪之孙也[3]。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4]。时王君新败,河、陇震骇[5]。嵩引刑部员外郎裴宽为判官,与君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人心浸安[6]。宽,漼之从弟也[7]。仙客本鹑觚小吏,以才干军功累迁至河西节度判官,为君腹心[8]。
【注文】
[1]精骑(jì):精锐骑兵。 邀:半路拦截。 肃州:古地名,今甘肃酒泉。 巩笔驿:古地名。唐置,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南。 驿:传驿,古时供应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唐代传驿归兵部驾部司管辖,三十里设一驿。乘驿者必须持有门下省或诸州发给的证券。 回纥:中国古代北方及西北民族,游牧于仙娥河(又名娑陵水,今蒙古色楞格河)和温昆河(今蒙古鄂尔浑河)流域。唐初,回纥受东突厥的统治,东突厥灭亡之后,回纥和唐的接触密切。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建立了汗国,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怀人可汗;唐德宗时改称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内部发生变乱,840年汗国灭亡。 护输:唐朝时少数民族回纥将领,任司马。
[2]左金吾卫大将军: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候卫为左金吾卫而置。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等事宜。正三品。 信安王祎(yī):指李祎(?—702年),唐宗室,吴王李恪的孙子。历任州刺史,政号清严。升任礼部尚书,充朔方军节度使。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拔吐蕃石堡城。任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唐玄宗天宝初,以太子少师致仕。拜太子少师后卒。 朔方节度使:古代使职名。使职是唐朝职事官以因事为名、无品秩无定员的差遣官。节度使为方镇的差遣长官。朔方差遣长官节度使,始置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其目的是抵御北方的突厥,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为玄宗时御边十节度经略使之一。
[3]恪:指李恪(619—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李世民曾打算立其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恪被长孙无忌以谋反的罪名陷害至死。
[4]萧嵩(?—749年):著名唐朝丞相、军事家。唐玄宗朝任宰相,封徐国公。
[5]新败:刚刚失败。
[6]引:引荐,推荐。 刑部:古代官署。掌管刑狱。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刑部,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唐代因袭。 员外郎:隋文帝开皇年间,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的次官。唐宋沿置,与郎中通称郎官,都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 裴宽(681—755年):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为户部侍郎、左金吾卫大将军。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为户部尚书,后为礼部尚书。 判官:唐朝采访、节度、观察、招讨、经略防御、团练、支度、营田等使都设置,为幕府上佐,综理本使日常事务。 牛仙客(675—742年):泾州鹑觚(今甘肃灵台)人,唐代名臣。牛仙客佐助河西节度使萧嵩,不久,升任太仆少卿、河西节度使、殿中监、朔方行军大总管。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牛仙客任左相,兼任尚书。 浸安:渐渐安定。
[7]漼:指裴漼(?—736年),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历任监察御史、中书舍人。后转兵部侍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迁吏部侍郎。再转黄门侍郎,为御史大夫。
[8]鹑(chún)觚(gū):指鹑觚县,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灵台县。 腹心:心腹,亲信。
【译文】
王君率领精锐骑兵在肃州拦截了吐蕃的使者,回到甘州城南的巩笔驿时,回纥司马护输的伏兵突然出现,王君被杀。辛巳(十三日),任命左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李祎为朔方节度副大使等职。李祎是李恪的孙子。任命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副大使等职。当时王君刚刚战败,河、陇地区大为震惊。萧嵩引荐刑部员外郎裴宽为判官,与王君的判官牛仙客共同掌管军政大事,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裴宽是裴漼的堂弟。牛仙客本是鹑觚县的小官吏,因才干和军功连续升至河西节度判官,是王君的心腹。
【原文】
嵩又奏以建康军使河北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帅余众筑故城[1]。板干裁立,吐蕃猝至,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2]。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余,不可以矢刃相持,当以奇计取胜[3]。”乃于城上置酒作乐[4]。虏疑其有备,不敢攻而退[5]。守珪纵兵击之,虏败走[6]。守珪乃修复城市,收合流散,皆复旧业[7]。朝廷嘉其功,以瓜州为都督府,以守珪为都督[8]。
【注文】
[1]建康军:地名。唐置,今甘肃张掖。 河北:指河北县。北周改大阳县置,为河北郡治。治所在今山西平陆西南。唐属陕州。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改为平陆县。 张守珪(?—739年):唐朝名将,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西南)人,在唐中宗、睿宗和玄宗时期为官。历任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河北节度副大使等职,曾大败契丹。 故城:旧城,指被吐蕃毁掉的瓜州城。
[2]裁:通“才”。刚刚,仅仅。 猝(cù):突然,出乎意料。 相顾失色:相互看着,脸色大变。
[3]疮(chuāng)痍(yí):创伤,也用于比喻遭受破坏或遭受灾害后的景象。 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4]置:放置。
[5]备:防备。
[6]纵:放开。
[7]城市:城邑和市场。市,交易物品的场所。
[8]都督府:掌管军政的机构。魏、晋、南北朝置,统掌诸州军事,全称都督诸州军事府,设官都督。又有都督中外诸军事府,为最高军事机构。
【译文】
萧嵩又奏请任命建康军使、河北人张守珪为瓜州刺史,率领余众修筑旧城。刚刚立起筑城的板干架杆,吐蕃军队就突然到来,城里的人相顾失色,没有斗志。张守珪说:“敌众我寡,而且刚刚经历战争创伤,不能用武力和敌人对抗,应当用奇谋取胜。”于是在城墙上设置酒席舞乐。吐蕃怀疑城中有防备,不敢进攻便撤退了。张守珪纵兵追击,吐蕃败逃。张守珪这才修复城池,收集流散人员,一律恢复旧业。朝廷嘉奖他的功劳,在瓜州设置都督府,任命张守珪为都督。
【原文】
悉诺逻威名甚盛,萧嵩纵反间于吐蕃,云与中国通谋,赞普召而诛之,吐蕃由是少衰[1]。
【注文】
[1]反间:离间。 少:逐渐。
【译文】
悉诺逻威名很高,萧嵩对吐蕃人使用反间计,说悉诺逻和唐朝暗通,赞普召回悉诺逻并杀了他,吐蕃由此渐渐衰落。
【原文】
冬十二月戊寅,制以吐蕃为边患,令陇右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临洮,朔方兵二万人集会州防秋,至冬初,无寇而罢[1]。伺虏入寇,互出兵腹背击之[2]。
【注文】
[1]制:指帝王的命令。 陇右道:唐贞观十道之一。因在陇山之右(西),故名。辖境相当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地区。 团兵:即团结兵。唐府兵制度破坏后,政府挑选家境较好、身体健壮的丁男,免除徭役赋税,定期训练征集,作为一种武装力量,称之为“团兵”。 关中: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会州:古州名,治所在会宁县,今甘肃省靖远。唐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靖远、景泰、会宁及宁夏海原等县地。 防秋:古代北方每到秋天,边塞经常发生战事,届时边防军特别加以警卫,称为防秋。
[2]伺:窥察,查探。
【译文】
冬十二月戊寅(十一日),由于吐蕃成为边患,唐玄宗命令陇右道及各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道及各军团兵四万人,又征调关中部队一万人聚集在临洮,朔方兵二万人集中在会州保护秋收,等到了初冬,没有敌人入侵而罢兵。如发现敌人入侵,就交替出兵,腹背夹击敌人。
【原文】
十六年秋七月,吐蕃大将悉末朗寇瓜州,都督张守珪击走之[1]。乙巳,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2]。
【注文】
[1]悉末朗(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将。 击走:击退。
[2]张忠亮(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将领,任陇右节度使。 渴波谷:古地名,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 大莫门城:亦作大漠门城。唐时吐蕃筑,在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 骆驼桥:在今青海省共和县黄河上。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秋七月,吐蕃大将悉末朗侵犯瓜州,都督张守珪击退了他们。乙巳(十一日),河西道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在渴波谷大败吐蕃,张忠亮追击敌人,攻克吐蕃的大莫门城,俘获了很多敌人和物资,烧毁他们的骆驼桥后回师。
【原文】
八月辛卯,右金吾将军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1]。时吐蕃复入寇,萧嵩遣宾客将强弩四千击之[2]。战自辰至暮,吐蕃大溃,获其大将一人[3]。虏散走投山,哭声四合[4]。
【注文】
[1]杜宾客(生卒年不详):唐朝时武臣,玄宗时为薛讷副将。 祁连城:古地名,在今甘肃民乐县南。
[2]强弩:强弩手。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
[3]辰:通“晨”,早晨。
[4]四合:四面。合指全,满。
【译文】
八月辛卯(二十八日),右金吾将军杜宾客在祁连城下大败吐蕃军。当时,吐蕃再次入侵,萧嵩派遣杜宾客率领强弩手四千人攻击吐蕃军队。战斗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吐蕃大败,俘获其一位将军。敌人分散逃到山中,哭声四处回荡。
【原文】
十七年春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思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1]。甲寅,朔方节度使信安王祎攻吐蕃石堡城,拔之[2]。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上命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3]。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4]。祎不听,引兵深入,急攻拔之,仍分兵据守要害,令虏不得前[5]。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6]。上闻,大悦,更命石堡城曰振武军[7]。
【注文】
[1]沙州:古地名。唐贞观七年(633年)改西沙州置,治所在敦煌,今甘肃敦煌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敦煌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置为沙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敦煌市和肃北、阿克赛及新疆若羌、且末地。安史之乱后地属吐蕃。 贾思顺(生卒年不详):岐州(今陕西凤翔)人。唐时吐蕃入侵瓜州,分立守城进攻,任鄯州都督、陇右节度使。 大同军:军镇名,在今山西代县。
[2]石堡城:古地名。在今青海西宁西南。唐曾置振武军、神武军、天威军。唐与吐蕃争此城,屡得屡失。 拔:攻取。
[3]河右:河西的别称。古代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相当今宁夏和甘肃一带。 河西:此指河西节度使,是唐朝在凉州设置的节度使。唐玄宗时,作为十大节度使之一。晚唐以后复置的河西军,是作为唐末五代时凉州一带的官军残余势力。
[4]咸:全,都。 衅(xìn):争端。
[5]前:先前。
[6]游弈:游弋,巡逻。
[7]振武军:地名,在鄯州西北。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年)春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思顺袭击吐蕃大同军,大败吐蕃军队。甲寅(二十四日),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攻击吐蕃的石堡城,攻破了该城。当初,吐蕃攻陷石堡城,留兵据守,侵扰河右地区,玄宗命令李祎与河西、陇右二道共同商议如何攻取。将领们都认为石堡城地形险要道路遥远,如果攻不下,将无法返回,应当暂且按兵不动观察时机。李祎不听,率军深入敌境,迅速攻下石堡城,同时分兵据守战略要地,致使吐蕃军队无法前进。自此河西、陇右各军四处巡逻,开拓了一千多里疆域。玄宗听到这些消息,非常高兴,改石堡城为振武军。
【原文】
十八年夏五月,吐蕃遣使致书于境上求和[1]。秋九月,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2]。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3]。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4]!”对曰:“赞普当开元年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5]。夫边境有事,则将吏得以因缘盗匿官物,妄述功状以取勋爵,此皆奸臣之利,非国家之福也[6]。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7]。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8]?”上悦,命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9]。赞普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10]。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11]。中间张玄表等先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12]。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13]。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遏[14]。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15]。傥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16]。”自是吐蕃复款附[17]。
【注文】
[1]境上:边境上。
[2]数:多次。
[3]忠王:指李浚(711—762年),玄宗第三子,元献皇后所生。初名嗣昇,封陕王。唐玄宗开元年间封忠王,改名浚,后继帝位,即肃宗。 皇甫惟明(?—747年):唐朝大将,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任陇右节度使,后兼任河西节度使。公元747年,为李林甫谗言所害而死。
[4]遗(wèi):送。 悖慢:悖逆,傲慢。
[5]殆:大概,恐怕。
[6]因缘:依靠,凭借。
[7]困敝:贫困凋敝。
[8]稽颡(sǎng):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 岂非:难道不是。表示反问。 御:驾驭,控制。
[9]内侍:古代官名。北魏内官,为皇帝的侍从人员,多由亲贵子弟充任。隋朝为内侍省长官。隋炀帝时改为长秋令,唐高祖时复为内侍省长官,从四品上;唐玄宗天宝年间置内侍监为长官,于是改为少监,后更置内侍四人,与少监同为内侍省次官。 张元方(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大臣,任内侍。
[10]敕(chì)书:帝王的诏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敕最早是由西汉的戒书发展而来的,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11]论名悉猎(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12]张玄表(生卒年不详):唐朝将领,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任安西都护。 寇钞:抢掠。 交恶(wù):关系变坏,互相憎恨。
[13]交构:互相构陷。
[14]遏(è):阻止。
[15]蒙:承蒙。 荷:承受。
[16]傥使:倘使。 恨:遗憾。
[17]款附:诚心臣服。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夏五月,吐蕃派使者送信到边境求和。秋九月,吐蕃军队因多次失败而害怕,于是请求和亲。忠王的朋友皇甫惟明借上奏机会从容地说明和亲的好处。玄宗说:“赞普曾经在给我的书信中,表现得十分悖逆傲慢,这次怎么能放弃对他的打击呢!”皇甫惟明回答说:“赞普在开元初年,年纪幼小,怎么能写出这样的书信呢?恐怕是边疆将领假托赞普的名义写的,想以此来激怒陛下。如果边境有事,将领官吏就可以因此盗匿国家的财物,胡乱报请战功以获取功勋爵位,这些都是对奸臣有利,不是国家的好事。战争连年不息,每天耗费千金,河西、陇右因此贫困凋敝。假如陛下应该任命一位使者前往吐蕃看望公主,借此和赞普当面约定和约,让他们俯首称臣,永息边患,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长久之策?”玄宗很高兴,命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赞普大喜,把唐太宗贞观以来的皇帝敕令全都拿出来让皇甫惟明看。冬十月,赞普派他的大臣论名悉猎,跟随皇甫惟明入朝进贡,上表称:“外甥世代娶公主为妻,两国情义如同一家人。其间由于张玄表等人先兴兵入侵抢掠,于是两国关系恶化。外甥深知尊卑之礼,怎么敢失礼,正是因为边疆将领挑拨离间,才使我得罪了舅父。我屡次派使者入朝,都被边境将领阻挡。现在承蒙您远派使者,前来看望公主,外甥不胜欢喜。倘使两国能重修旧好,我就死而无憾。”自此吐蕃又归附。
【原文】
十九年春正月辛未,遣鸿胪卿崔琳使于吐蕃[1]。琳,神庆之子也[2]。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3]。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4]。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5]。”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嚚,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6]。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7]。”上曰:“善[8]。”遂与之[9]。休烈,志宁之玄孙也[10]。秋九月辛未,吐蕃遣其相论尚它硉入见[11]。
【注文】
[1]鸿胪卿:古代官名,晋、南朝宋时为大鸿胪别称。南朝梁、陈改称鸿胪卿,是掌朝会司仪的高级官员。北齐为鸿胪寺长官,历朝沿设,也称鸿胪寺卿。隋炀帝改从三品,唐朝沿袭。 崔琳(生卒年不详):贝州武城(今河北清河西)人,唐朝官员,唐玄宗开元中,任中书舍人、太子少保。
[2]神庆(生卒年不详):即唐朝官员崔神庆,今河北清河西北人。武后时历莱州刺史、并州长史、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司刑卿。唐中宗神龙初,被流放钦州,卒。
[3]《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 《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记录的“传”,较为有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和《谷粱传》。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4]正字:古代官名。北齐始置于秘书省,隋、唐、宋沿置。与校书郎同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辽属秘书监著作局。隋、唐并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亦掌管校勘典籍之事。明代于翰林院设“正字”一官。 于休烈(692—772年):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唐玄宗开元初,中进士,官至集贤殿学士。唐肃宗时,为太常少卿,兼修国史。唐代宗时,任工部尚书,封东海郡公。 东平王:指刘宇(?—前20年),西汉宣帝的第四子。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受封为东平王。求战国诸子及《太史公书》,王凤因其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而不予。 懿亲:特指皇室宗亲、外戚。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诸子:中国春秋战国时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和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等十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他们政治和学术观点的著作分别是《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等。
[5]寇:盗匪。
[6]裴光庭(678—733年):字连城,唐玄宗开元晚期宰相。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又兼任御史大夫。开元十八年(730年),裴光庭又升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依旧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聋昧顽嚚(yín):愚昧顽劣。 《诗》:指《毛诗》。 《书》:指《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朝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庶:副词。表示期望或可能。 陶:造就,培养。 声教:声威教化。 化流无外:教化不分内外。
[7]徒:仅仅。
[8]善:应答之词。表示同意。
[9]与:给予。
[10]志宁:指于志宁(588—665年),唐初大臣。字仲谧,雍州高陵(今属陕西)人。唐高祖入关,授银青光禄大夫。历任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从事中郎、文学馆学士。唐太宗时,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唐高宗永徽中任宰相。曾参与编撰各种律令、礼典。
[11]论尚它硉(lù)(生卒年不详):唐朝时吐蕃大臣。
【译文】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正月辛未(二十二日),唐派鸿胪卿崔琳出使吐蕃。崔琳,是崔神庆的儿子。吐蕃使者称公主向唐朝求取《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书,认为:“东平王是汉室宗亲,他请求《史记》、诸子,汉朝都不给。何况吐蕃是国家的仇敌,如今给他们这些书,使他们知道了用兵权谋,会变得更加诡诈,这对我们不是好事。”玄宗命令中书省和门下省讨论此事,裴光庭等上奏:“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应该趁着他们请求的机会,赐给《诗》《书》,或许他们会渐渐受到教化的陶冶,教化本来就没有内外之分。于休烈只知道书中有权谋诡诈的语言,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出自书中。”玄宗说:“对。”就把书赐给吐蕃。于休烈,于志宁的玄孙。秋九月辛未(二十五日),吐蕃派宰相论尚它硉入朝觐见。
【原文】
二十一年春二月丁酉,金城公主请立碑于赤岭,以分唐与吐蕃之境,许之[1]。
【注文】
[1]赤岭:今青海境内的日月山,初唐时名赤岭。
【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二月丁酉(二十九日),金城公主请求在赤岭立碑,划分唐朝与吐蕃的边境,玄宗同意了。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开元六年十一月辛卯朔,无戊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