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萧鸾篡弑

萧鸾篡弑

萧鸾篡弑【内容提要】《萧鸾篡弑》叙述了南朝齐宗室萧鸾废杀鬱林王萧昭业,立废萧昭文,以及最终篡夺皇位的整个历史过程​‍‌‍​‍‌‍‌‍​‍​‍‌‍​‍‌‍​‍​‍‌‍​‍‌​‍​‍​‍‌‍​‍​‍​‍‌‍‌‍‌‍‌‍​‍‌‍​‍​​‍​‍​‍​‍​‍​‍​‍‌‍​‍‌‍​‍‌‍‌‍‌‍​。萧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二哥萧道生之子,父亲早逝,由萧道成抚养长大,宠...

萧鸾篡弑

【内容提要】

《萧鸾篡弑》叙述了南朝齐宗室萧鸾废杀鬱林王萧昭业,立废萧昭文,以及最终篡夺皇位的整个历史过程​‍‌‍​‍‌‍‌‍​‍​‍‌‍​‍‌‍​‍​‍‌‍​‍‌​‍​‍​‍‌‍​‍​‍​‍‌‍‌‍‌‍‌‍​‍‌‍​‍​​‍​‍​‍​‍​‍​‍​‍‌‍​‍‌‍​‍‌‍‌‍‌‍​。

萧鸾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二哥萧道生之子,父亲早逝,由萧道成抚养长大,宠爱程度甚至超过亲子,封西昌侯​‍‌‍​‍‌‍‌‍​‍​‍‌‍​‍‌‍​‍​‍‌‍​‍‌​‍​‍​‍‌‍​‍​‍​‍‌‍‌‍‌‍‌‍​‍‌‍​‍​​‍​‍​‍​‍​‍​‍​‍‌‍​‍‌‍​‍‌‍‌‍‌‍​。482年,萧道成病逝,第二子萧赜(zé)继位,册立其兄、早卒的原太子萧长懋(mào)的长子萧昭业为皇太孙,准备将来让其继位​‍‌‍​‍‌‍‌‍​‍​‍‌‍​‍‌‍​‍​‍‌‍​‍‌​‍​‍​‍‌‍​‍​‍​‍‌‍‌‍‌‍‌‍​‍‌‍​‍​​‍​‍​‍​‍​‍​‍​‍‌‍​‍‌‍​‍‌‍‌‍‌‍​。南朝齐武帝萧赜在位时,萧鸾做人低调,办事周密,深得器重。因此,萧赜病危时,把朝事委托于萧鸾和次子萧子良,之后萧鸾果断粉碎了王融等人欲拥立萧子良的阴谋,顺利地完成了新旧皇位的交接。萧昭业继位后,提拔萧鸾为尚书令,贬降萧子良为太傅。

萧昭业容貌俊美,接待宾客诚恳周到,言行举止合乎礼仪,受到祖父与父亲的喜爱。但萧昭业的举止都是伪装出来的,比如,在做南郡王时,就与身边侍从亲昵,同吃同睡;饮酒作乐,奢侈无度,强索富人钱财;自配钥匙,夜里于府中淫乱;提前私封官爵;在其父与叔父重病期间,私施巫术,诅咒父叔早亡,以便继位。继承皇位后,萧昭业本性暴露无遗,继续与身边小人亲近,与其父的幸姬霍氏等私通,滥发赏赐,大肆挥霍,奢侈无度。萧昭业疑忌萧鸾位高权重,还曾与中书令何胤密谋诛杀他。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萧昭业毫无帝王的姿态和胸怀。

这样一位昏庸无道、心胸狭窄的皇帝给了萧鸾专权一个有利的口实。萧鸾与其心腹萧衍商议谋划废立:一方面,把藩镇中有威望的萧子隆、崔元景等重臣内调朝廷,以消除外忧;另一方面,拉拢萧昭业宠信的萧坦之和萧谌等,铲除萧昭业身边的近臣徐龙驹、周奉叔。布置妥当后,萧鸾和萧谌等人闯入皇宫,袭杀侍卫曹道刚,处死了萧昭业以及党羽,拥立其弟、年仅十五岁的新安王萧昭文继位。萧鸾也因有拥立之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兼领扬州刺史,赐爵宣城郡公,从此紧握住萧齐朝廷的大权。

为了独断专权和篡夺帝位,萧鸾一面安插自己的亲信,一面伪装孝忠朝廷,取得了藩王萧锵、萧子隆等的信任。之后萧鸾大诛萧姓藩王,鄱阳王萧锵、随王萧子隆、晋安王萧子懋、安陆王萧子敬、晋熙王萧(qiú)、南平王萧锐、宜都王萧铿等都先后被杀。不久,萧鸾兼任太傅、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晋爵为王,为其篡位扫平了障碍。但是,萧鸾还是担忧众心不服,于是一面以身上的红痣附会为尊贵的日月之象,大肆宣扬,以证明其执政的合理性;一面继续诛杀宗室,萧铄、萧锋、萧子真、萧子伦、萧钧诸王等又先后被杀。494年,萧鸾以皇太后之命废萧昭文为海陵王,由萧鸾继承皇位。至此,萧鸾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

为了能顺利地夺取皇位,萧鸾几乎杀掉了齐高帝萧道成、齐武帝萧赜、齐景穆太子萧长懋的所有子嗣,这是继南朝宋以来皇室内部残杀的进一步扩大化。萧鸾的滥杀,不仅影响到萧齐宗室诸王的生命安全,使萧齐政权遭受到无法挽救的损失,而且直接影响到南朝历史的发展进程,也注定了萧齐会成为南朝四个王朝中寿命最短的一个。

【原文】

齐高帝建元二年春三月丁酉朔,以侍中、西昌侯萧鸾为郢州刺史[1]。鸾,帝兄始安贞王道生之子也,早孤,为帝所养,恩过诸子[2]

【注文】

[1]齐高帝:即萧道成(427—482年),南朝齐开国皇帝(479—482年在位)。见前注。  建元二年:建元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在位时期的年号,即建元元年(479年)四月至建元四年(482年)三月。建元二年即公元480年。  侍中:古代官职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史(属官),因往来东厢奏事,故称侍中。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南朝宋文帝以侍中掌机要,梁、陈相沿,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晋朝开始也把侍中作为三公的加衔。北魏时地位尤其高。隋朝时称纳言,唐恢复为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唐代宗时位居正二品,与尚书仆射、中书令同居宰相之职。南宋后废。  萧鸾(452—498年):南朝齐第五任皇帝(494—498年在位)。见前注。

[2]道生:即萧道生(生卒年不详),南朝宋臣僚。字孝伯,南朝宋名将萧承之次子,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之兄,官居奉朝请,南朝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萧道成篡宋建齐,追封为始安王,谥曰“贞”。  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称孤。

【译文】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二年(480年)春季三月丁酉朔(初一日),任命侍中、西昌侯萧鸾为郢州刺史。萧鸾是齐高帝的哥哥始安王萧道生的儿子,幼年时父亲去世后,由齐高帝抚养长大,齐高帝对他比亲儿子还疼爱有加。

【原文】

四年夏六月甲申朔,立南郡王长懋为皇太子[1]

【注文】

[1]长懋(mào):即萧长懋(458—493年),南朝齐宗室、故太子。见前注。

【译文】

南朝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夏季六月甲申朔(初一日),齐武帝萧赜册立嫡长子、南郡王萧长懋为皇太子。

【原文】

武帝永明十一年春正月丙子,文惠太子长懋卒[1]​‍‌‍​‍‌‍‌‍​‍​‍‌‍​‍‌‍​‍​‍‌‍​‍‌​‍​‍​‍‌‍​‍​‍​‍‌‍‌‍‌‍‌‍​‍‌‍​‍​​‍​‍​‍​‍​‍​‍​‍‌‍​‍‌‍​‍‌‍‌‍‌‍​。太子素恶西昌侯鸾,尝谓竟陵王子良曰:“我意中殊不喜此人,不解其故,当由其福薄故也[2]。”子良为之救解[3]。及鸾得政,太子子孙无遗焉[4]

【注文】

[1]武帝:即萧赜(440—493年),南朝齐第二任皇帝(482—493年在位)。见前注。  永明十一年: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在位时期的年号,即永明元年(483年)一月至永明十一年(493年)。永明十一年即公元493年。  长懋(mào):即萧长懋(458—493年),南朝萧齐宗室、故太子。见前注。

[2]子良:即萧子良(460—494年),南朝齐宗室、大臣。见前注。

[3]救解:予以援助,使脱离危险和困难。

[4]无遗:没有脱漏或余留。  焉: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

【译文】

南朝齐武帝(萧赜)永明十一年(493年)春季正月丙子(二十五日),文惠太子萧长懋去世。萧长懋一向讨厌西昌侯萧鸾,曾经对竟陵王萧子良说:“我心里特别不喜欢这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应该是他的福气浅薄吧。”萧子良常常为萧鸾开脱解释。等到萧鸾秉政后,太子萧长懋的子孙全部都被杀掉,没有一个留下来的。

【原文】

夏四月甲午,立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东宫文武悉改为太孙官属,以太子妃琅邪王氏为皇太孙太妃,南郡王妃何氏为皇太孙妃[1]。妃,戢之女也[2]

【注文】

[1]昭业:即萧昭业(473—494年),南朝齐第三任皇帝(493—494年在位)。字元尚,小字法身,文惠太子萧长懋的嫡长子,母亲为文安皇后王宝明。萧昭业在位仅一年就被萧鸾废杀,贬称鬱林王,终年二十一岁,葬处不明。  皇太孙: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孙,与皇太子、皇太弟、皇太叔等相同,都是皇帝正式继承人的封号。此继承人通常是太子的嫡子,在太子去世后,改封其为太孙;但是也有少数在太子尚健在且并未被废黜的情况之下,被封为太孙的例子,如唐高宗李治的太孙李重照、明成祖朱棣的太孙朱瞻基等。  王氏:即王宝明(455—512年),文惠太子萧长懋正妻。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祖父东晋吴兴太守王韶之,父王太宰祭酒晔之,萧昭业生母。先后被封南郡王妃、皇太子妃、皇太孙太妃,萧昭业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南朝齐明帝萧鸾废萧昭业与萧昭文二帝后,被送出宫外居住。萧衍废萧宝卷改立萧宝融后,迎回皇宫称制。512年去世,谥号安皇后,葬于崇安陵。  何氏:即何婧英(生卒年不详),鬱林王萧昭业皇后。庐江灊(qián)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父何戢(jí),485年嫁南郡王萧昭业,493年封皇太孙妃、皇后。生性轻浮,淫乱后宫。494年,萧鸾废杀萧昭业后,废为郁陵王妃,后下落不明。

[2]戢(jí):即何戢(446—482年),南朝宋、齐大臣。字慧景,庐江灊(qián)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出身名门望族,祖父司空何尚之,父何偃。南朝宋孝武帝刘骏之婿,南朝宋任驸马都尉、司徒左长史。南朝齐时任相国左长史、吏部尚书、骁骑将军、吴兴太守、左将军等职,谥曰懿子。因其女何婧英为鬱林王萧昭业的皇后,又被追赠侍中、右光禄大夫。

【译文】

夏季四月甲午(十四日),南朝齐武帝萧赜册立南郡王萧昭业为皇太孙,把太子宫的文武官员全部改为皇太孙宫的属官,册立太子妃、琅邪王氏为皇太孙太妃,南郡王妃何氏为皇太孙妃。何妃是何戢之女。

【原文】

秋七月戊午,上不豫,诏竟陵王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1]。子良以萧衍、范云等皆为帐内军主[2]。子良日夜在内,太孙间日参承[3]

【注文】

[1]不豫:皇帝有疾病的讳称,也泛称尊长有疾病。  延昌殿:古代宫殿名。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后宫殿宇,专供帝后的寝宫。

[2]萧衍(464—549年):南朝梁开国皇帝(502—549年在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武进区西北万绥镇)人,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文武双全,萧齐时任雍州刺史,后起兵杀死暴君萧宝卷,改立萧宝融,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萧梁,在位长达四十八年,早年颇有政绩,晚年爆发侯景之乱,被囚死于台城,谥曰“武”,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范云(451—503年):南朝大臣、文学家。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南北朝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从弟,勤奋好学,挥笔成诗,历任零陵内史、始兴内史、广州刺史等职,皆有政绩。萧梁时历任侍中、散骑常侍、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封霄城县侯,能直言劝谏,死后追赠侍中、卫将军,赐谥曰“文”。  军主:中国古代武官名。南北朝置,称长帅为队主、军主。队主即一队之主;军主即一军之主。

[3]间(jiàn)日:隔天。  参承:参见侍候。

【译文】

秋季七月戊午(初十日),北魏齐武帝(萧赜)身体不适,下诏让次子萧子良率领禁军进入延昌殿侍奉医药。萧子良委任萧衍、范云等人都作为自己贴身部队的军主。萧子良日夜在宫内侍奉,皇太孙萧昭业则是每隔一天才来参见侍候。

【原文】

戊寅,上疾亟,暂绝,太孙未入,内外惶惧,百僚皆已变服[1]。中书郎王融欲矫诏立子良,诏草已立[2]。萧衍谓范云曰:“道路籍籍,皆云将有非常之举[3]。王元长非济世才,视其败也。”云曰:“忧国家者,唯有王中书耳。”衍曰:“忧国,欲为周、召,欲为竖刁邪[4]?”云不敢答。及太孙来,王融戎服绛衫,于中书省阁口断东宫仗不得进。顷之,上复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以朝事委尚书左仆射西昌侯鸾。俄而上殂,融处分以子良兵禁诸门[5]。鸾闻之,急驰至云龙门,不得进[6]。鸾曰:“有敕召我。”排之而入,奉太孙登殿,命左右扶出子良,指麾部署,音响如钟,殿中无不如命[7]。融知不遂,释服还省,叹曰:“公误我。”由是鬱林王深怨之。

【注文】

[1]疾亟(jí):病情加重。  变服:改换服装。此指换上丧服。

[2]中书郎:古代官职名。西汉置,隶中书谒者令,职掌及沿革不详。三国吴置,掌草拟诏书,并常被派出执行皇帝使命,权任颇重。一说三国蜀亦置。魏、晋、南北朝时亦作为中书通隶郎、中书侍郎的省称。  王融(467—493年):南朝齐大臣、文学家。字元长,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举秀才,极受萧子良赏识,历任太子舍人、秘书丞、中书郎、宁朔将军、军主。南朝齐武帝病重,融欲矫诏拥立萧子良继位未成,被赐死。

[3]籍籍: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

[4]竖刁(生卒年不详):又名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长于谄媚,曾自行阉割以表忠心,受齐桓公宠信。桓公病危时作乱,拒绝送饭菜,桓公被饿死,死后又不及埋葬,而与桓公之子对抗,后被诛杀。竖刁之乱导致齐国霸主地位的丧失。

[5]俄而:不久,一会。  殂(cú):死亡。  处分:安排,安置。

[6]云龙门:古城门名。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宫城南面大门。

[7]排:推开,推挤。  指麾(huī):指挥。

【译文】

戊寅(三十日),南朝齐武帝(萧赜)病情加重,暂时昏厥,当时皇太孙(萧昭业)没有在宫中侍奉,朝廷内外惊异失措,文武百官都已经换上了丧服​‍‌‍​‍‌‍‌‍​‍​‍‌‍​‍‌‍​‍​‍‌‍​‍‌​‍​‍​‍‌‍​‍​‍​‍‌‍‌‍‌‍‌‍​‍‌‍​‍​​‍​‍​‍​‍​‍​‍​‍‌‍​‍‌‍​‍‌‍‌‍‌‍​。中书郎王融计划假传诏书拥立萧子良,诏书都已经写好了。萧衍对范云说:“路上人们议论纷纷,都说朝廷将要发生意外。王融不是匡时济世的人才,我觉得他一定会失败。”范云说:“忧心国家大事的人,只有王融而已。”萧衍说:“忧心国家,是想做周公、召公,还是要做竖刁呢?”范云不敢再说话。等皇太孙来到宫中后,王融身披绛红色的战袍,在中书省门口阻挡住皇太孙的护卫队伍,不让他们进去。不久,齐武帝重新苏醒过来,询问皇太孙在哪里,于是召皇太孙的护卫都进入寝宫,齐武帝把后事委托给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不一会儿,齐武帝去世,王融安排让萧子良的军队禁断皇宫的各个大门。萧鸾听说后飞驰到云龙门口,被士兵挡住,萧鸾说:“皇帝召我。”说完推开士兵闯进宫中,拥立皇太孙登上皇位,命令手下的士兵们把萧子良搀扶出去,然后指挥部署,声若洪钟,宫中没有人敢不从命。王融知道计划实现不了,于是脱下战袍返回中书省,叹息着说:“是萧子良害了我。”因此,鬱林王(萧昭业)非常怨恨王融。

【原文】

遗诏曰:“太孙进德日茂,社稷有寄。子良善相毗辅,思弘治道,内外众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共下意[1]。”

【注文】

[1]毗(pí)辅:辅助,辅佐。  参怀:共同商议。  下意:作出决定。

【译文】

南朝齐武帝萧赜在遗诏说:“皇太孙的德行每天都在进步,国家有了寄托。萧子良擅长辅政,考虑齐家治国的正道,所以国内外的一切事务,无论大事小情都要与萧鸾共同商议,一起做最后的决定。”

【原文】

鬱林王之未立也,众皆疑立子良,口语喧腾[1]。武陵王晔于众中大言曰:“若立长则应在我,立嫡则应在太孙[2]。”由是帝深凭赖之[3]

【注文】

[1]口语:言论,议论。

[2]晔:即萧晔(467—494),南朝齐宗室、大臣。见前注。

[3]凭赖:倚仗,依靠。

【译文】

齐鬱林王(萧昭业)还没有继位时,大臣们都怀疑萧子良继位,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武陵王萧晔对大家说:“如果按年长册立继承人则应该是我,按嫡庶册立则应该是皇太孙。”因此,鬱林王对萧晔非常信任和依赖。

【原文】

初,西昌侯鸾为太祖所爱,鸾性俭素,车服仪从,同于素士,所居官名为严能,故世祖亦重之[1]。世祖遗诏,使竟陵王子良辅政,鸾知尚书事。子良素仁厚,不乐世务,乃更推鸾,故遗诏云“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子良之志也[2]

【注文】

[1]车服:车舆礼服。  仪从:仪卫随从。  素士:布衣之士,也指家庭贫寒的读书人。  严能:办事干练。

[2]世务:尘世间的事务。

【译文】

当初,西昌侯萧鸾被南朝齐太祖(萧道成)所宠爱,萧鸾勤俭朴素,车子、衣服、仪仗与贫寒之家子弟无异,但在官任上办事干练,所以齐世祖萧赜也很重用他。世祖在去世的遗诏中,任命萧子良为辅政,并让萧鸾主持尚书省的事务。萧子良一向厚道仁义,也不喜欢各种世俗事务,于是把很多事情都推给萧鸾处理,所以遗诏上说“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与萧鸾共同商议”,这是萧子良的意愿。

【原文】

帝少养于子良妃袁氏,慈爱甚著[1]。及王融有谋,遂深忌子良。大行出太极殿,子良居中书省,帝使虎贲中郎将潘敞领二百人仗屯太极西阶以防之[2]。既成服,诸王皆出,子良乞停至山陵,不许[3]

【注文】

[1]袁氏(生卒年不详):萧子良妃子。生性好佛,曾养育年幼的侄子萧昭业。

[2]大行:古代称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皇后,取一去不返之意。  太极殿:古代宫殿名。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宫城中的正殿。规模宏大,高八丈、长二十七丈、广十丈,初为十二间,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两翼设太极东堂和太极西堂,各七间,是皇帝日常议政、筵宴、延见、起居的所在。南朝梁武帝时将太极殿扩为十三间,以契合闰月之数,并在太极殿和东西两堂内铺砌花纹锦石。  虎贲中郎将: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潘敞(生卒年不详):南朝齐将领。曾任虎贲中郎将。

[3]成服:古代丧礼大殓后,亲属按照与死者关系的亲疏穿上不同的丧服,称成服。

【译文】

齐鬱林王年少时由萧子良的妃子袁氏所抚养,袁氏对他慈爱有加。等到王融有拥立萧子良称帝的阴谋后,鬱林王就开始非常忌恨萧子良。在行皇帝(萧赜)的遗体抬到太极殿时,萧子良正在中书省,鬱林王派虎贲中郎将潘敞率领带着武器的两百名士兵守在太极殿西面,以防备萧子良。等到大殓完毕,诸王们穿着丧服都走出皇宫后,萧子良请求留在武帝的陵墓,鬱林王不同意。

【原文】

壬午,称遗诏,以武陵王晔为卫将军,与征南大将军陈显达并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西昌侯鸾为尚书令,太孙詹事沈文秀为护军[1]。癸未,以竟陵王子良为太傅[2]

【注文】

[1]遗诏: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  卫将军:古代武官名。西汉文帝时始设,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  征南大将军:古代武官名。见前注。  陈显达(427—500年):南朝宋、齐将领。南彭城(治吕县,今地不详)人,官至萧齐太尉、大司马,封鄱阳王。曾参与讨伐北魏的焦墟、泌阳、隔城之战和平定桂阳王刘休范的战争,后因反叛被东昏侯萧宝卷所诛。  左仆射:古代官职名。秦、西汉为尚书令副贰。东汉为尚书台次官,职权益重。职掌拆阅封缄章奏文书,参议政事,谏诤驳议,监察百官。汉末分置左、右仆射。唐初不设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代居其位,为事实上的宰相。  尚书令:古代官职名,始于秦,西汉沿置,原为少府的属官,专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西汉武帝时以宦官提任,西汉成帝时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政令的首脑。  詹事:古代官职名。战国秦始置,掌皇后、太子家中之事,秦、西汉相沿,皇后之官属及太子之官属均有詹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  沈文秀:沈文季之讹。沈文季(442—499年),南朝宋臣僚。字仲达,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沈庆之之子,南朝宋时历任黄门郎、长水校尉、秘书监、吴兴太守。刘宋亡后仕萧齐,历任侍中、秘书监、太子詹事,后见时局混乱,以年老多病为辞拒绝参政,后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南朝梁武帝时赠司空,谥忠宪公。

[2]太傅:古代官名。起始于西周,三公之一,春秋、战国沿置,是君主的辅佐大臣,掌管军政。秦朝废止。东汉长期设立该职,以后各代均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译文】

壬午(八月初四日),齐鬱林王声称奉南朝齐武帝的遗诏,任命武陵王萧晔为卫将军,与征南大将军陈显达同为开府仪同三司,改任尚书左仆射、西昌侯萧鸾为尚书令,皇太孙詹事沈文秀为护军。癸未(初五日),萧昭业任命竟陵王萧子良为太傅。

【原文】

鬱林王性辩惠,美容止,善应对,哀乐过人,世祖由是爱之[1]。而矫情饰诈,阴怀鄙慝,与左右群小共衣食,同卧起[2]

【注文】

[1]辩惠:聪明而富于辩才。  容止:仪容举止。  哀乐:悲哀与快乐。

[2]矫(jiǎo)情饰诈:以虚假的现象伪装欺骗别人。  鄙慝(tè):卑劣邪恶。  群小:仆从,婢妾​‍‌‍​‍‌‍‌‍​‍​‍‌‍​‍‌‍​‍​‍‌‍​‍‌​‍​‍​‍‌‍​‍​‍​‍‌‍‌‍‌‍‌‍​‍‌‍​‍​​‍​‍​‍​‍​‍​‍​‍‌‍​‍‌‍​‍‌‍‌‍‌‍​。

【译文】

南朝齐鬱林王(萧昭业)聪明而富于辩才,仪容举止得体,善于应对,悲哀与快乐的情绪都比别人丰富,因此南朝齐世祖非常喜欢他。但鬱林王常以假象欺骗别人,心怀卑劣邪恶的想法,与身边的侍从同衣同食,同起同卧。

【原文】

始为南郡王,从竟陵王子良在西州,文惠太子每禁其起居,节其用度[1]。王密就富人求钱,无敢不与。别作钥钩,夜开西州后阁,与左右至诸营署中淫宴[2]。师史仁祖、侍书胡天翼相谓曰:“若言之二宫,则其事未易;若于营署为异人所殴及犬物所伤,岂直罪止一身,亦当尽室及祸[3]。年各七十,余生宁足吝邪?”数日间,二人相继自杀,二宫不知也。所爱左右,皆逆加官爵,疏于黄纸,使囊盛带之,许南面之日,依此施行[4]

【注文】

[1]西州:古城名。东晋筑。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朝天宫西望仙桥一带。因在台城之西,且为扬州刺史治所,故名。  用度:支出。

[2]钥钩:钥匙。

[3]史仁祖(?—493年):南朝齐臣僚。曾任鬱林王萧昭业的老师,因惧不教之祸而自杀。  侍书:古代官职名。又称侍书御史、持书御史,侍奉帝王﹑掌管文书的官员,宋、明时为翰林院属官。  胡天翼(?—493年):南朝齐臣僚。曾任侍书御史,后因惧鬱林王萧昭业不教之祸自杀。  二宫:指皇帝与皇太子。

[4]逆:预告,提前。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译文】

南朝齐鬱林王做南郡王时,跟着竟陵王萧子良在西州,他的父亲文惠太子(萧长懋)常常管束他的生活起居,限制他的花费。鬱林王就向富人家要钱,没有人敢不给。又私自配了一把钥匙,夜里打开西州后阁门,与身边的侍从到各个官署中宴饮作乐。他的老师史仁祖和侍书胡天翼商量说:“如果把萧昭业的情况向皇帝和皇太子报告,那么这事就更不好解决了;如果他在官署中被别人殴打或者被恶狗等动物咬伤的话,岂止是我们两个犯罪,我们的家族都要遭殃。我们都是七十岁的人了,还这么吝惜自己的余生吗?”于是,几天之内两个人相继自杀,皇帝和皇太子都不知道。鬱林王把自己宠爱的侍从全部提前加封官爵,写在黄纸上,让他们自己随身携带着,答应当上皇帝后,依照所写的官爵正式加封。

【原文】

侍太子疾及居丧,忧容号毁,见者呜咽。裁还私室,即欢笑酣饮。常令女巫杨氏祷祀,速求天位[1]。及太子卒,谓由杨氏之力,倍加敬信。既为太孙,世祖有疾,又令杨氏祷祀。时何妃犹在西州,世祖疾稍危,太孙与何妃书,纸中央作一大喜字,而作三十六小喜字绕之。

【注文】

[1]祷(dǎo)祀(sì):为祈祷而祭祀。  天位:天子之位。

【译文】

齐鬱林王侍奉父亲、皇太子萧长懋生病和守丧期间,愁容满面,悲泣哀嚎,见到的人都被他的仁孝行为所感动,痛哭流涕。但刚刚回到自己的住处,立刻就欢笑宴饮。还经常让女巫杨氏为他祈祷,请求早点继承皇位。等到皇太子去世后,鬱林王认为是女巫杨氏的功劳,对她加倍尊敬和崇信。做了皇太孙后,在齐世祖(萧赜)生病期间,鬱林王又让女巫杨氏祈祷。当时他的妃子何婧英还留在西州,世祖的病情稍有加重,皇太孙就给何妃写信,在信纸的中央写着一个大大的喜字,在大喜字周围又用三十六个小喜字环绕着。

【原文】

侍世祖疾,言发泪下。世祖以为必能负荷大业,谓曰:“五年中一委宰相,汝勿措意;五年外勿复委人[1]。若自作无成,无所多恨[2]。”临终,执其手曰:“若忆翁,当好作。”遂殂。大敛始毕,悉呼世祖诸伎,备奏众乐[3]​‍‌‍​‍‌‍‌‍​‍​‍‌‍​‍‌‍​‍​‍‌‍​‍‌​‍​‍​‍‌‍​‍​‍​‍‌‍‌‍‌‍‌‍​‍‌‍​‍​​‍​‍​‍​‍​‍​‍​‍‌‍​‍‌‍​‍‌‍‌‍‌‍​。即位十余日,即收王融下廷尉,使中丞孔稚珪奏融险躁轻狡,招纳不逞,诽谤朝政[4]。融求援于竟陵王子良,子良忧惧,不敢救,遂于狱赐死。

【注文】

[1]措意:注意,放在心上。

[2]恨:遗憾,为做不到或做不好而内心不安。

[3]大敛:古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即人死后的第三天,将已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古人认为,大敛的做法一方面可看出死者已确实死亡,一方面丧葬时所用器物可有时间准备,同时死者的远亲也可赶来吊丧,所以人死后三日才可行大敛。

[4]廷尉:古代官职名。秦汉至北齐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吏。西汉景帝刘启时改名大理,西汉武帝刘彻时恢复旧称。职掌天下刑狱,还负责掌管每年全国断狱总数,最后汇总,州郡疑难案件报请等事务。此外,常派员为地方处理某些重要案件。魏晋南北朝时廷尉职掌与两汉无太大区别。  孔稚珪(guī)(447—501年):南朝宋、齐大臣、文学家。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任尚书殿中郎,萧齐时任御史中丞、太子詹事等,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不逞:作乱之人,叛乱之徒。

【译文】

皇太孙在侍奉南朝齐世祖(萧赜)生病期间,每次说话都泪流满面。世祖认为他一定能够担当起国家的基业,对他说:“五年之内,我会委托一个宰相帮你理政,你不要担心;五年之后你要亲政,不可再委托别人。如果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成就,也不要有太多的遗憾。”临终时,世祖握着皇太孙的手说:“如果你还想念祖父我的话,就好好地干。”说完,世祖就去世了。世祖的遗体刚刚入殓完毕,皇太孙就召集世祖的伎乐为自己弹奏各种音乐。皇太孙继位十几天后,就下令逮捕王融,派御史中丞孔稚珪弹劾王融阴险狡猾,招纳叛乱之徒,诽谤朝政。王融向竟陵王萧子良求救,萧子良忧虑害怕,不敢营救王融,于是,王融被赐令在监狱中自杀。

【原文】

明帝建武元年春正月,西昌侯鸾将谋废立,引前镇西谘议参军萧衍与同谋[1]。荆州刺史随王子隆性温和,有文才,鸾欲征之,恐其不从[2]。衍曰:“随王虽有美名,其实庸劣。既无智谋之士,爪牙唯仗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耳[3]。二人唯利是从,若啖以显职,无有不来,随王止须折简耳[4]。”鸾从之,征历生为太子左卫率,白龙为游击将军,二人并至。续召子隆为侍中、抚军将军[5]。豫州刺史崔慧景,高、武旧将,鸾疑之,以萧衍为宁朔将军,戍寿阳[6]。慧景惧,白服出迎,衍抚安之[7]

【注文】

[1]建武元年:建武是南朝齐明帝萧鸾在位时期的第一个年号,即建武元年(494年)十月至建武五年(498年)四月,建武元年即公元494年。需要注意,公元494年间共有三个年号,分别是鬱林王萧昭业的隆昌(一月至七月)、海陵王萧昭文的延兴(七月至十月)、明帝萧鸾的建武(十月至十二月)。  参军: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2]子隆:即萧子隆(474—494年),南朝齐宗室、将领。字云兴,南朝齐武帝萧赜第八子,母为王淑仪,相貌出众,少有文才,封随郡王,历任辅国将军、南琅邪太守、彭城太守、东中郎将、会稽太守、中护军、镇西将军、荆州刺史、征西将军、侍中、抚军将军、中军大将军,后被萧鸾忌杀,有文集行于世。

[3]垣历生(?—499年):南朝宋、齐将领。下邳(今江苏睢宁北)人,垣荣祖从弟,历任骁骑将军、太子左卫率,性格苛暴,好行鞭捶,与始安王萧遥光反叛被杀。  武陵:古郡名。治临沅,今湖南常德武陵区。  太守: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卞白龙(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历任武陵太守、游击将军等职。

[4]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  折简:也称折柬,书信或信札。

[5]侍中: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抚军将军:古代武官名。见前注。

[6]崔慧景(438—500年):南朝宋、齐将领。字君山,清河东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人,宋时任长水校尉、宁朔将军,后为萧道成亲信,萧齐建立后封乐安县子,任平西府司马、南郡内史、辅国将军、冠军将军、黄门郎、辅国将军、冠军将军、司州刺史、豫州刺史、右卫将军、给事中等职。后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宁朔将军:古代武官名。四品杂号将军。  寿阳:地名。豫州治所,今安徽寿县。

[7]白服:白色衣服。此指投降时专用的丧服。

【译文】

南朝齐明帝(萧鸾)建武元年(494年)春季正月,西昌侯萧鸾阴谋废除鬱林王萧昭业,另立新帝,召来镇西谘议参军萧衍与他一起密谋。荆州刺史、随王萧子隆,性情温和,很有文采,萧鸾想征召他,又担心他不顺从。萧衍说:“随王虽然是名声很好,但其实平庸无能。身边没有一个谋士,手下的武将也只有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而已。这两个武将都是唯利是图的人,如果用高官引诱他们,他们一定会来的。至于随王只需要一封书信就可以了。”萧鸾听从了萧衍的话,征召垣历生任太子左卫率,卞白龙为游击将军,两人很快一起回朝赴任。接着萧鸾征召萧子隆回朝任侍中、抚军将军。豫州刺史崔慧景是南朝齐高帝、武帝时期的老将,萧鸾疑忌他,于是派萧衍担任宁朔将军,镇守寿阳。崔慧景害怕,身着白衣出城迎接,萧衍对他大加安抚。

【原文】

帝宠幸中书舍人綦毋珍之、朱隆之、直阁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宦者徐龙驹等[1]。珍之所论荐,事无不允。内外要职,皆先论价,旬月之间,家累千金。擅取官物及役作,不俟诏旨[2]。有司至相语云:“宁拒至尊敕,不可违舍人命。”帝以龙驹为后阁舍人,常居含章殿,著黄纶帽,被貂裘,南面向案,代帝画敕[3]。左右侍直,与帝不异。

【注文】

[1]綦(qí)毋(wú)珍之(?—494年):南朝齐臣僚。曾任中书舍人,鬱林王宠臣,后被萧鸾所杀。綦毋:复姓。  朱隆之(?—494年):南朝齐臣僚。曾任中书舍人,鬱林王宠臣,后被萧谌所杀。  直阁将军:古代武官名。见前注。  曹道刚(?—494年):南朝齐将领。鬱林王心腹,曾任直阁将军、中军司马,后被萧谌所杀。  周奉叔(?—494年):南朝齐将领。兰陵(今山东兰陵)人周盘龙之子,性格刚烈,勇力绝人,多次大败北魏军,威震北方,但征讨中常暴掠百姓,留下恶名。曾任东宫直阁将军,倾心交好太子萧昭业,成为其心腹爪牙,尤被亲宠,萧昭业欲杀辅政大臣萧鸾,派周奉叔任青州刺史为外援,封曲江县男,后被萧鸾诱杀。  徐龙驹(?—494年):南朝齐宦官。鬱林王萧昭业宠臣,历任东宫斋帅、羽林监、后阁舍人、黄门署令、淮陵太守等职,后被萧鸾所杀。

[2]役作:役使劳作。

[3]后阁舍人:古代官职名。后阁指禁中后阁;舍人本为中书省属官,掌司皇帝诏诰。  含章殿:古代宫殿名。东晋南朝都城建康皇宫内皇后的宫殿。一般是三殿一组,皇后正殿称显阳殿,东边称含章殿,西边称徽音殿。

【译文】

齐鬱林王宠幸中书舍人綦毋珍之、朱隆之、直阁将军曹道刚、周奉叔、宦官徐龙驹等人​‍‌‍​‍‌‍‌‍​‍​‍‌‍​‍‌‍​‍​‍‌‍​‍‌​‍​‍​‍‌‍​‍​‍​‍‌‍‌‍‌‍‌‍​‍‌‍​‍​​‍​‍​‍​‍​‍​‍​‍‌‍​‍‌‍​‍‌‍‌‍‌‍​。綦毋珍之所论定、推荐的人和事情,没有不批准的。朝廷内外的重要职位,他都先标好价码出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他的家里就累积了千金。他还擅自攫取宫中的物品,役使工匠为他劳作,从来不等朝廷的批准。朝廷各衙门的官员们在一起谈论说:“宁可违抗皇帝的旨令,也不敢违抗中书舍人的命令。”鬱林王任命宦官徐龙驹为后阁舍人,常常让他在含章殿办公,戴着黄纶帽,披着貂皮衣,面朝南坐在桌子前,替鬱林王批阅公文。鬱林王身边的侍从,与皇帝鬱林王没有什么两样。

【原文】

帝自山陵之后,即与左右微服游走市里,好于世宗崇安陵隧中掷涂、赌跳,作诸鄙戏,极意赏赐左右,动至百数十万[1]。每见钱,曰:“昔我思汝一枚不得,今日得用汝未?”世祖聚钱上库五亿万,斋库亦出三亿万,金银布帛不可胜计[2]。鬱林王即位,未期岁,所用垂尽[3]。入主衣库,令何后及宠姬以诸宝器相投击,破碎之,用为笑乐[4]。蒸于世(祖)[宗]幸姬霍氏,更其姓曰徐[5]。朝事大小,皆决于西昌侯鸾。鸾数谏争,帝多不从,心忌鸾,欲除之。以尚书右仆射鄱阳王锵为世(祖)[宗]所厚,私谓锵曰:“公闻鸾于法身如何?”锵素和谨,对曰:“臣鸾于宗戚最长,且受寄先帝[6]。臣等皆年少,朝廷所赖,唯鸾一人,愿陛下无以为虑。”帝退谓徐龙驹曰:“我欲与公共计取鸾,公既不同,我不能独办,且复小听[7]。”

【注文】

[1]世宗:指南朝齐文惠太子萧长懋。其子萧昭业继位后,追谥为文帝,庙号世宗。  崇安陵:萧长懋的陵墓,遗址在今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金牛山。  掷涂:以投掷泥土为游戏。  赌跳:跳跃的高低比赛胜负。  鄙戏:粗俗的游戏。  极意:恣意,随意。

[2]上库:仓库名。即国库。  斋库:仓库名。收藏财物的仓库。

[3]鬱林王:即萧昭业,被废后封鬱林王。  期岁:一年。  垂:副词。将近,接近。

[4]主衣库:仓库名。贮藏衣物的府库。

[5]蒸(zhēng):通“烝”,古代指与母辈淫乱。  霍氏:萧长懋的宠妃,后被其庶子萧昭业所宠,更姓徐。

[6]锵:即萧锵(469—494年),南朝齐宗室、大臣。见前注。  法身:自身,本人。此指鬱林王萧昭业。  和谨:谦和谨慎。

[7]小听:稍等,再等等。

【译文】

自从安葬了南朝齐武帝萧赜之后,鬱林王就与身边的侍从穿便服到闹市中游玩,还喜欢去齐世宗(萧长懋)崇安陵的隧道中投掷泥巴,比赛跳高,做一些非常低劣的游戏,恣意赏赐身边的侍从,动不动就十万百万。每次见到钱,鬱林王就说:“我以前想拿你们一枚钱都不给,如今我还用得着你们的吗?”齐世祖(萧赜)积聚钱财,上库中有五亿万,斋库中也有三亿万,金银、丝绸更是数不胜数。鬱林王继位还不满一年,两库中的钱财已经将近枯竭。他又带着何皇后以及宠幸的妃子们进入主衣库中,用珠宝、器物相投掷,使它们破碎来玩笑取乐。鬱林王还与他父亲世宗的妃子霍氏乱伦,并给她改姓为徐。朝廷大小事情,都由西昌侯萧鸾决断。萧鸾多次劝谏力争,萧昭业就是不听,而且心中非常忌恨萧鸾,准备废掉他。鬱林王认为尚书右仆射、鄱阳王萧锵曾深受世宗的宠爱,私下里问萧锵说:“你认为萧鸾对我怎么样?”萧锵一向和气谨慎,回答说:“臣子萧鸾是宗室中最年长的,而且是先帝的托孤之臣。我们都还年轻,朝廷能依靠的只有萧鸾一人,希望陛下不要担心​‍‌‍​‍‌‍‌‍​‍​‍‌‍​‍‌‍​‍​‍‌‍​‍‌​‍​‍​‍‌‍​‍​‍​‍‌‍‌‍‌‍‌‍​‍‌‍​‍​​‍​‍​‍​‍​‍​‍​‍‌‍​‍‌‍​‍‌‍‌‍‌‍​。”鬱林王回宫后,对宦官徐龙驹说:“我计划与萧锵商量除掉萧鸾,但萧锵不同意,我又无法单独办到,暂时再等等吧。”

【原文】

卫尉萧谌,世祖之族子也,自世祖在郢州,谌已为腹心[1]。及即位,常典宿卫,机密之事无不预闻。征南谘议萧坦之,谌之族人也,尝为东宫直阁,为世宗所知[2]。帝以二人祖父旧人,甚亲信之。谌每请急出宿,帝通夕不寐,谌还乃安[3]。坦之得出入后宫,帝亵狎宴游,坦之皆在侧[4]。帝醉后,常裸袒,坦之辄扶持谏谕[5]。西昌侯鸾欲有所谏,帝在后宫不出,唯遣谌、坦之径进,乃得闻达。

【注文】

[1]萧谌(?—495年):南朝齐宗室、将领。字彦孚,员外郎萧道清之孙,历任左常侍、东莞太守、建威将军、步兵校尉、南濮阳太守、南兰陵太守、左中郎将、后军将军、卫军司马、卫尉、辅国将军、领军将军、左将军、南徐州刺史,封衡阳郡公,在南朝齐武帝、鬱林王、明帝三朝深得宠重,后因依恃勋重,干预朝政,被海陵王萧昭文赐死。

[2]萧坦之(?—499年):南朝齐大臣。太中大夫萧道济之孙,历任殿中将军、刑狱参军、给事中、兰陵令、射声校尉、南鲁郡太守、黄门郎、卫尉卿、散骑常侍、右卫将军、领军将军、侍中、尚书右仆射、丹阳尹,肥黑无须,语声嘶哑,刚狠专执,后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3]请急:请假。急:古代休假名。  通夕:整夜。  寐(mèi):睡觉,睡着。

[4]亵(xiè)狎(xiá):亲近宠幸。  宴游:宴饮游乐。

[5]谏谕:亦作“谏喻”。劝谏讽喻;劝谏晓喻。

【译文】

卫尉萧谌是齐世祖(萧赜)的本家侄子,自从世祖镇守郢州以来就已成为世祖的心腹。等到世祖继位后,常常让他主管朝廷禁卫军,朝廷机密之事无不让他先知道。征南谘议参军萧坦之是萧谌的同族人,曾经做过太子宫的直阁将军,也受到齐世宗的知遇之恩。鬱林王(萧昭业)认为他们两人是祖父和父亲的老部下,所以特别亲信他们。萧谌每次有紧急事情不能值班,鬱林王都整夜无法入睡,等萧谌回来后才能安心。萧坦之可以出入后宫,鬱林王与侍从们玩闹宴饮之时,都有萧坦之在旁边守卫。鬱林王酒醉后,常常赤身裸体,萧坦之就搀扶着他,并且经常劝导他。西昌侯萧鸾想要进谏,但是萧昭业在后宫不出来接见,只好派萧谌、萧坦之进入后宫,才能转达萧鸾的谏议。

【原文】

何后亦淫泆,私于帝左右杨珉,与同寝处如伉俪[1]。又与帝相爱狎,故帝恣之,迎后亲戚入宫,以耀灵殿处之[2]。斋阁通夜洞开,内外淆杂,无复分别。西昌侯鸾遣坦之入奏诛珉,何后流涕覆面,曰:“杨郎好年少,无罪,何可枉杀?”坦之附耳语帝曰:“外间并云杨珉与皇后有情,事彰遐迩,不可不诛[3]。”帝不得已许之,俄敕原之,已行刑矣[4]。鸾又启诛徐龙驹,帝亦不能违,而心忌鸾益甚。萧谌、萧坦之见帝狂纵日甚,无复悛改,恐祸及己,乃更回意附鸾,劝其废立,阴为鸾耳目,帝不之觉也[5]

【注文】

[1]淫泆(yì):淫荡,淫乱。  杨珉(mín)(?—494年):南朝齐臣僚。鬱林王侍从,曾与皇后何氏私通,后被鬱林王所杀。  同寝:同眠,同睡。  伉(kàng)俪(lì):夫妻。

[2]耀灵殿:古代宫殿名。又名耀灵宫,是南朝建康城皇宫内的殿宇。

[3]彰:明显,显著。  遐(xiá)迩(ěr):远近。遐,远。迩,近。

[4]俄:很快,不久。  原:赦免,宽恕。

[5]悛(quān)改:悔改​‍‌‍​‍‌‍‌‍​‍​‍‌‍​‍‌‍​‍​‍‌‍​‍‌​‍​‍​‍‌‍​‍​‍​‍‌‍‌‍‌‍‌‍​‍‌‍​‍​​‍​‍​‍​‍​‍​‍​‍‌‍​‍‌‍​‍‌‍‌‍‌‍​。  回意:改变意志,改变想法。

【译文】

何皇后也淫荡,与鬱林王身边的侍从杨珉有私情,两人同床共枕,形同夫妻。同时,何皇后和鬱林王也悦爱亲昵,所以鬱林王对她更为放纵,把何皇后的亲戚接入皇宫中,安排他们居住在耀灵殿。殿中的各个房间整夜灯火通明,宫内宫外混乱不堪没有区别。西昌侯萧鸾派萧坦之入宫启奏诛杀杨珉,何皇后泪流满面地说:“杨郎年轻,英俊潇洒,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枉杀他呢?”萧坦之附在鬱林王的耳边悄悄告诉他说:“外面都传言杨珉与何皇后有私情,此事已经非常明显,远近皆知,不可不杀。”鬱林王不得已,只好同意,不久又下令赦免杨珉,但已经行刑完毕。萧鸾又启奏诛杀宦官徐龙驹,鬱林王也不敢不答应,但心里更加忌恨萧鸾。萧谌、萧坦之看到鬱林王一天比一天疯狂放纵,并无悔改之意,也害怕灾祸降临到自己头上,于是改变主意依附于萧鸾,劝导萧鸾废掉鬱林王,另立新帝,并且暗中作为萧鸾的耳目,鬱林王没有察觉。

【原文】

周奉叔恃勇挟势,陵轹公卿[1]。常翼单刀二十口自随,出入禁闼,门卫不敢诃[2]。每语人曰:“周郎刀不识君!”鸾忌之,使萧谌、萧坦之说帝,出奉叔为外援,己巳,以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奉叔就帝求千户侯,许之;鸾以为不可,封曲江县男,食三百户[3]。奉叔大怒,于众中攘刀厉色,鸾说谕之,乃受[4]。奉叔辞毕,将之镇,部伍已出。鸾与萧谌称敕,召奉叔于省中,殴杀之,启云“奉叔慢朝廷”[5]。帝不获已,可其奏[6]

【注文】

[1]陵轹(lì):凌驾,欺压。

[2]翼:在身体两侧带着,像翅膀的样子。  禁闼(tà):宫廷,朝廷。  诃(hē):同“呵”,呵斥,怒责。

[3]千户侯:古代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百姓征税的权利。

[4]攘(rǎng)刀:推刀,抽刀。攘:拔,推。

[5]慢:轻慢,傲慢。

[6]不获已:不得已。  可:认可,承认。

【译文】

周奉叔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权势,凌驾于公卿之上。常常随身左右两侧吊着二十口单刀,随意出入皇宫,门卫不敢呵斥。每次对别人说:“我周某人的刀不认人!”萧鸾非常忌恨他,派萧谌、萧坦之劝说鬱林王,请求派周奉叔出宫作为外部的防守力量。己巳(二十三日),鬱林王任命周奉叔为青州刺史,曹道刚为中军司马。周奉叔请求朝廷封他为千户侯,鬱林王立即答应;萧鸾认为不可以,改封为曲江县南,食邑三百户。周奉叔非常愤怒,在文武百官面前变脸挥刀,在萧鸾的劝说下才接受封爵。周奉叔辞别完毕,将要出镇青州,部队已经出发。萧鸾与萧谌假传诏书,征召周奉叔返回官署,殴打杀死了他,启奏说“周奉叔对朝廷太傲慢已被处死”。鬱林王也没有办法,只好认可奏章。

【原文】

溧阳令钱塘杜文谦,尝为南郡王侍读,前此说綦毋珍之曰:“天下事可知,灰尽粉灭,匪朝伊夕,不早为计,吾徒无类矣[1]。”珍之曰:“计将安出?”文谦曰:“先帝旧人多见摈斥,今召而使之,谁不慷慨[2]?近闻王洪范与宿卫将万灵会等共语,皆攘袂搥床[3]。君其密报周奉叔,使万灵会等杀萧谌,则宫内之兵皆我用也。即勒兵入尚书,斩萧令,两都伯力耳[4]。今举大事亦死,不举事亦死;二死等耳,死社稷可乎!若迟疑不断,复少日,录君,称敕赐死,父母为殉,在眼中矣[5]。”珍之不能用,及鸾杀奉叔,并收珍之、文谦杀之。

【注文】

[1]溧(lì)阳:古县名。今江苏高淳县固城镇。  钱塘:古县名。又称钱唐。秦置,治今浙江杭州西灵隐山麓,隋移今杭州市江干区,唐代讳“唐字”,改为钱塘。西汉时为会稽郡治所。南朝陈为钱唐郡治所。  杜文谦(?—494年):南朝齐臣僚​‍‌‍​‍‌‍‌‍​‍​‍‌‍​‍‌‍​‍​‍‌‍​‍‌​‍​‍​‍‌‍​‍​‍​‍‌‍‌‍‌‍‌‍​‍‌‍​‍​​‍​‍​‍​‍​‍​‍​‍‌‍​‍‌‍​‍‌‍‌‍‌‍​。历任侍读、溧阳令等职,后因谋划杀死萧鸾,被萧鸾所杀。  侍读:古代官职名。是为帝王讲学的官员。  匪朝伊夕:非晨即夕,指时间之短。匪,不是。伊,文言助词,无实义。  无类:无遗类,无幸存者。

[2]摈(bìn)斥:抛弃,排斥。

[3]王洪范(生卒年不详):南朝宋、齐臣僚。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东南)人,历任晋寿太守、青冀二州刺史。  万灵会(生卒年不详):南朝齐将领。生平事迹不详。  攘袂(mèi)搥(chuí)床:捋(luō)起袖子用手击床,表示愤怒、激动。

[4]都伯:古代武官名。约相当于队长。南朝之行刑人亦称都伯,即后世之刽子手。

[5]录:逮捕,抓获。  殉(xùn):用人送死,殉葬。

【译文】

溧阳令、钱塘人杜文谦,曾经为南郡王(萧昭业)侍读,在此之前不久劝綦毋珍之说:“天下之事已经非常清楚了,朝廷将面临灰飞烟灭的危险,时间就在朝夕之间,不早点为自己考虑,我们将不会有一人幸免。”綦毋珍之说:“那该怎么办呢?”杜文谦说:“先前皇帝的老部下,多数被排挤,如今把他们再次召回,哪一个不是情绪激昂?最近听说王洪范与宿卫将领万灵会等谈话时,都激动地捋起袖子用手击床。你可以把这一情况秘密向周奉叔报告,让他派万灵会等人杀掉萧谌,这样皇宫的禁军就可都归我们所用了。然后派兵到尚书省,斩杀萧鸾,只需要两个武将而已。如今我们反抗也得死,不反抗也得死,同样是死,为朝廷而死可以吧!如果犹豫不决,再过几天,逮捕了你,假称诏书赐你自杀,父母也受牵连,事情明明白白就在眼前。”綦毋珍之没有听从杜文谦的话,等萧鸾杀掉周奉叔后,把綦毋珍之、杜文谦也一并杀掉了。

【原文】

秋七月,西昌侯鸾既诛徐龙驹、周奉叔,而尼媪外入者,颇传异语[1]。中书令何胤,以后之从叔,为帝所亲,使直殿省[2]。帝与胤谋诛鸾,令胤受事。胤不敢当,依违谏说,帝意复止[3]。乃谋出鸾于西州,中敕用事,不复关咨于鸾[4]

【注文】

[1]尼媪(ǎo):尼姑。  异语:神异之语,此指萧鸾政变。

[2]何胤(446—531年):南朝齐臣僚、文学家。字子季,更字胤叔,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皇后何婧英堂叔,南朝齐时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建安太守、左民尚书、中书令等职,南朝齐明帝萧鸾继位后隐居山中,南朝梁时任命其为右光禄大夫,不受。

[3]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4]关咨:征询,征求。

【译文】

秋季七月,西昌侯萧鸾诛杀徐龙驹、周奉叔后,从宫外来的尼姑多传萧鸾即将政变的神异之语。中书令何胤因为是何皇后的堂叔,被鬱林王所亲信,派他到官署中值班。鬱林王与何胤密谋诛杀萧鸾,让何胤承担此事。何胤不敢接受,而是犹豫不决地劝谏鬱林王,鬱林王只好停止行动。后来又谋划把萧鸾调到西州去,下令朝廷政令的决策,萧鸾不能再参与。

【原文】

是时萧谌、萧坦之握兵权,左仆射王晏总尚书事[1]。谌密召诸王典签,约语之,不许诸王外接人物[2]。谌亲要日久,众皆惮而从之[3]

【注文】

[1]王晏(?—494年):南朝齐大臣。字士彦,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刘宋时任萧赜主簿,渐见亲信,萧齐时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卫尉、太子詹事、散骑常侍、丹阳尹、江州刺史、吏部尚书、侍中、金紫光禄大夫、左仆射、尚书令、骠骑大将军,封曲江县侯,响应萧鸾废立,但因常常非议萧鸾,被疑忌而诛杀。

[2]典签: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3]亲要:亲信显要。

【译文】

当时萧谌、萧坦之掌握朝廷兵权,左仆射王晏总领尚书省的政事。萧谌秘密召集诸王的典签官,与他们约定,不许让诸王与外面的人物接触​‍‌‍​‍‌‍‌‍​‍​‍‌‍​‍‌‍​‍​‍‌‍​‍‌​‍​‍​‍‌‍​‍​‍​‍‌‍‌‍‌‍‌‍​‍‌‍​‍​​‍​‍​‍​‍​‍​‍​‍‌‍​‍‌‍​‍‌‍‌‍‌‍​。萧谌长期受到鬱林王的宠幸,典签们都因害怕而听从安排。

【原文】

鸾以其谋告王晏,晏闻之响应。又告丹杨尹徐孝嗣,孝嗣亦从之[1]。骠骑录事南阳乐豫谓孝嗣曰:“外传籍籍,似有伊、周之事[2]。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托附之重,恐不得同人此举。人笑褚公,至今齿冷[3]。”孝嗣心然之而不能从。

【注文】

[1]丹杨尹:古代官职名。东晋南朝五朝皆定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建康隶于原丹阳郡(晋治建康),为提高京都地位,显天子之尊,参照两汉京兆、河南尹故事,东晋元帝太兴元年(318年)改丹杨内史为丹杨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但参与朝议。  徐孝嗣(453—499年):南朝宋、齐臣僚。字始昌,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北)人,幼而挺立,风仪端简,南朝宋时袭爵枝江县公,娶南朝宋孝武帝康乐公主,任驸马都尉、著作郎、太尉,萧齐时任吴兴太守、尚书令,爱好文学,器量弘雅,不以权势自居,朝野称赞。因谋划废立时犹豫不决,被东昏侯萧宝卷赐死,有文集十二卷。

[2]南阳:古郡名。治宛,今河南南阳。  乐豫(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骠骑将军录事参军,劝谏徐孝嗣忠于鬱林王萧昭业。  伊、周:即商朝的伊尹和西周的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后常并称。

[3]褚公:即褚渊。见前注。  齿冷:耻笑,讥笑。指不光彩,不正当的行为让人鄙视耻笑。

【译文】

萧鸾把废掉萧昭业的计划告诉了王晏,王晏一听就赞成。萧鸾又告诉了丹杨尹徐孝嗣,徐孝嗣也同意。骠骑录事、南阳人乐豫对徐孝嗣说:“外界传言纷纷,似乎要发生像伊尹和周公旦摄政的事情。您蒙受武帝特殊的恩遇,担负着托孤重任,恐怕不能跟随别人做这样的事情吧。褚渊当年的背叛行为,至今还遭到人们的鄙视和耻笑。”徐孝嗣心里同意乐豫的话,但是身不由己,无法听从。

【原文】

帝谓萧坦之曰:“人言镇军与王晏、萧谌欲共废我,似非虚传。卿所闻云何?”坦之曰:“天下宁当有此,谁乐无事废天子邪?朝贵不容造此论,当是诸尼姥言耳,岂可信邪!官若无事除此三人,谁敢自保。”直阁将军曹道刚疑外间有异,密有处分,谋未能发。

【译文】

南朝齐鬱林王(萧昭业)对萧坦之说:“人们都说镇军将军萧鸾与王晏、萧谌计划勾结起来,想废掉我,似乎不仅仅是传言。您听到的情况是什么?”萧坦之说:“天下哪会有这样的事情,谁乐意没事废除皇帝呢?朝廷中的官员不会制造这种传言,应该是那些尼姑们互相谣传的,哪能相信!如果陛下无缘无故除掉这三个人,那么朝廷上哪还有人能保全自身。”直阁将军曹道刚怀疑宫外有异动,暗中加以部署安排,但可惜没有先发制人。

【原文】

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南阳太守萧颖基皆内迁,谌欲待二人至,藉其势力以行事[1]。鸾虑事变,以告坦之。坦之驰谓谌曰:“废天子,古来大事。比闻曹道刚、朱隆之等转已猜疑,卫尉明日若不就事,无所复及。弟有百岁母,岂能坐听祸败,正应作余计耳。”谌惶遽从之[2]

【注文】

[1]始兴:古郡名。见前注。  内史: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萧季敞(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始兴内史。  萧颖基(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南阳太守。  内迁:外官调任京职。

[2]惶遽(jù):恐惧慌张。

【译文】

当时始兴内史萧季敞、南阳太守萧颖基都调回中央,萧谌准备等这两人回朝后,凭借他们的力量起兵​‍‌‍​‍‌‍‌‍​‍​‍‌‍​‍‌‍​‍​‍‌‍​‍‌​‍​‍​‍‌‍​‍​‍​‍‌‍‌‍‌‍‌‍​‍‌‍​‍​​‍​‍​‍​‍​‍​‍​‍‌‍​‍‌‍​‍‌‍‌‍‌‍​。萧鸾担心事情有变化,告诉了萧坦之。萧坦之飞马通知萧谌说:“自古废除皇帝都是天大的事情。近来听说曹道刚、朱隆之等人已经开始怀疑我们,卫尉您如果明天还不行动,以后怕是再没有机会了。弟弟我还有百岁的老母亲,哪能坐等灾祸来临,我会为自己考虑,做应该做的事情。”萧谌惶恐,仓促答应行动。

【原文】

壬辰,鸾使萧谌先入宫,遇曹道刚及中书舍人朱隆之,皆杀之。直后徐僧亮盛怒,大言于众曰:“吾等荷恩,今日应死报[1]。”又杀之。鸾引兵自尚书入云龙门,戎服加朱衣于上,比入门,三失履[2]。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皆随其后。帝在寿昌殿,闻外有变,犹密为手敕呼萧谌,又使闭内殿诸房阁[3]。俄而谌引兵入寿昌阁,帝走趋徐姬房,拔剑自刺,不入,以帛缠颈,舆接出延德殿[4]。谌初入殿,宿卫将士皆操弓楯欲拒战[5]。谌谓之曰:“所取自有人,卿等不须动。”宿卫素隶服于谌,皆信之。及见帝出,各欲自奋,帝竟无一言。行至西弄,杀之。舆尸出殡徐龙驹宅,葬以王礼。徐姬及诸嬖幸皆伏诛。鸾既弑帝,欲作太后令,徐孝嗣于袖中出而进之,鸾大悦。癸巳,以太后令追废帝为鬱林王,又废何后为王妃,迎立新安王昭文[6]

【注文】

[1]直后:古代官职名。北魏置,担任在乘舆之后的宫廷侍卫。  徐僧亮(?—494年):南朝齐臣僚。曾任鬱林王萧昭业的直后,萧鸾起兵时被杀。

[2]比:等到,及。  失履(lǚ):丢失了鞋子。

[3]寿昌殿:古代宫殿名。也称寿昌阁,南朝都城建康城皇宫内的宫殿。

[4]延德殿:古代宫殿名。南朝都城建康城皇宫内的宫殿。

[5]楯(dùn):同“盾”,盾牌。

[6]昭文:即萧昭文(480—494年),南朝齐第四任皇帝(494年七—十月在位)。字季尚,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母为宫人许氏,鬱林王萧昭业之弟,历任辅国将军、济阳太守、南豫州刺史、冠军将军、中军将军,先后封临汝公、新安王,494年四月,被萧鸾拥立为帝,十月被废黜为海陵王,十一月被萧鸾所杀,谥为恭王,年仅十五岁。

【译文】

壬辰(二十日),萧鸾派萧谌先行进入宫中,遇到曹道刚和中书舍人朱隆之后,把他们都杀了。直后侍卫徐僧亮非常愤怒,大声对将士们说:“我们承受皇帝的恩泽,今天就是以死相报之时。”萧谌又杀掉了他。萧鸾带领军队从尚书省进入云龙门,在朝服之外披着战袍,等进云龙门时,惊慌得掉了三次鞋。王晏、徐孝嗣、萧坦之、陈显达、王广之、沈文季等都紧随其后。鬱林王正在寿昌殿,听见外面有动静,还秘密写信请萧谌前来相救,又派人关闭内殿各个房间的大门。不久,萧谌率兵进入寿昌阁,鬱林王跑到徐姬的房中,拔出佩剑自杀,但刺得不深,萧谌用绢帛缠住他脖子上的伤口,用车子把他接到延德殿。萧谌刚进入殿中,侍卫的将士们都手持弓箭盾牌准备抵抗,萧谌对他们说:“我来抓别人,你们千万不要乱动。”侍卫的将士们一向隶属和敬服萧谌,都相信了他的话。等到鬱林王出来后,侍卫们都想前去解救,但是鬱林王一句话也没有说。鬱林王走到西边的夹道里,萧谌杀掉他。然后用车子把他的尸首抬到徐龙驹的宅子里,用亲王的礼节埋葬。徐姬和鬱林王的诸位宠臣也都被杀掉。萧鸾杀掉鬱林王后,想以太后的诏敕发号施令,这时,徐孝嗣从袖子中拿出写好的太后诏令,萧鸾非常高兴。癸巳(二十一日),萧鸾以太后之令追废帝为鬱林王,又废何皇后为王妃,迎立新安王萧昭文继位。

【原文】

丁酉,新安王即皇帝位,时年十五​‍‌‍​‍‌‍‌‍​‍​‍‌‍​‍‌‍​‍​‍‌‍​‍‌​‍​‍​‍‌‍​‍​‍​‍‌‍‌‍‌‍‌‍​‍‌‍​‍​​‍​‍​‍​‍​‍​‍​‍‌‍​‍‌‍​‍‌‍‌‍‌‍​。以西昌侯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大赦,改元延兴[1]

【注文】

[1]延兴:南朝齐海陵王萧昭文在位时期的年号,即延兴元年(494年)七月至十月。

【译文】

丁酉(二十五日),新安王萧昭文登上皇位,时年十五岁。任命西昌侯萧鸾为骠骑大将军、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宣城郡公。大赦全国,改年号为延兴。

【原文】

八月,以始安王遥光为南郡太守,不之官[1]。遥光,鸾之兄子也。鸾有异志,遥光赞成之,凡大诛赏,无不预谋。戊申,以中书郎萧遥欣为兖州刺史[2]。遥欣,遥光之弟也。鸾欲树置亲党,故用之[3]

【注文】

[1]遥光:即萧遥光(468—499年),南朝齐大臣。字元晖,南朝齐明帝萧鸾之侄,萧鸾执政的重要谋臣,曾任扬州刺史,封始安王,曾建议萧鸾杀掉政变功臣王晏和萧道成宗室诸王,后谋废东昏侯萧宝卷自立称帝,兵败被杀。  南郡:古郡名。战国秦始置,治郢(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西北),后迁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三国吴移治公安城(今湖北公安北)。隋文帝开皇年间废。  之:动词。到,往。

[2]萧遥欣(469—499年):南朝齐大臣。字重晖,萧遥光之弟,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中书郎、宁朔将军、兖州刺史、右将军、荆州刺史、平西将军,封曲江县公,死后追赠侍中、司空,谥曰康公,用王礼下葬。

[3]亲党:亲信党羽。

【译文】

八月,任命始安王萧遥光为南郡太守,萧遥光没有赴任。萧遥光是萧鸾的侄子。萧鸾有篡位的想法,得到萧遥光的赞成,凡是重要的诛杀和赏赐,萧鸾无不与萧遥光先商议。戊申(初六日),任命萧遥欣为兖州刺史。萧遥欣是萧遥光的弟弟。萧鸾想树立自己的亲信党羽,所以重用他们。

【原文】

鬱林王之废也,鄱阳王锵初不知谋。及宣城公鸾势益重,中外皆知其蓄不臣之志。锵每诣鸾,鸾常屣履至车后迎之,语及家国,言泪俱发,锵以此信之[1]。宫台之内皆属意于锵,劝锵入宫,发兵辅政。制局监谢粲说锵及随王子隆曰:“二王但乘油璧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夹辅号令,粲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东城人正共缚送萧令耳[2]。”子隆欲定计,锵以上台兵力既悉度东府,且虑事不捷,意甚犹豫。马队主刘巨,世祖时旧人,诣锵请间,叩头劝锵立事[3]。锵命驾将入,复还内,与母陆太妃别,日暮不成行[4]。典签知其谋,告之。九月癸酉,鸾遣兵二千人围锵第,杀锵,遂杀子隆及谢粲等。于时太祖诸子,子隆最壮大,有才能,故鸾尤忌之。

【注文】

[1]屣(xǐ)履(lǚ):拖着鞋子走路,多形容急忙的样子。

[2]制局监:古代官职名。南朝齐、梁间设置,职掌内府器杖兵役。  谢粲(?—494年):南朝齐臣僚。曾任制局监,后劝说萧锵和萧子隆发动兵变,杀死萧鸾,事泄被萧鸾所杀。  但:副词。只,仅仅。  油璧车:即油壁车,古人乘坐的一种车子。车壁、车帷用油涂饰的华贵车子,四围有幔幕垂垂,驾以二马或三马,因车壁用油涂饰,故名。

[3]队主:古代武官名​‍‌‍​‍‌‍‌‍​‍​‍‌‍​‍‌‍​‍​‍‌‍​‍‌​‍​‍​‍‌‍​‍​‍​‍‌‍‌‍‌‍‌‍​‍‌‍​‍​​‍​‍​‍​‍​‍​‍​‍‌‍​‍‌‍​‍‌‍‌‍‌‍​。东晋、南朝时的江南军制,称长帅为队主、军主。队主即一队之主;军主即一军之主。  刘巨(?—494年):南朝齐将领。曾任马队主,后参与谋划兵变,杀死萧鸾,事泄被萧鸾所杀。  请间:即“请间言事”,间,同“闲”,空闲。请间表示一种委婉的呈请。  立事:起事,起兵。

[4]陆太妃(生卒年不详):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妃子。萧锵的生母。

【译文】

鬱林王被废之事,鄱阳王萧锵当初并不知道。等到宣城公萧鸾权势越来越大,朝廷内外都知道他有篡位的想法。萧锵每次拜见萧鸾时,萧鸾经常是鞋子都没穿好就急急忙忙到他的车子后面迎接,谈到国家大事,说着说着就泪流满面,萧锵因此非常相信他。朝廷内外的官员们都看好萧锵,劝他入宫发兵除掉萧鸾。制局监谢粲劝说萧锵和随王萧子隆说:“二王只需要乘坐油壁车进入宫中,把皇帝扶到殿堂之上,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我们将关闭城门,率领全副武装的军队前来支援,谁敢不听从?东府的人自然就会把萧鸾绑着送到朝廷来。”萧子隆计划商议一下政变方案,萧锵认为朝廷的兵力已经全部掌握在萧鸾的手中,而且担心政变失败,所以心里非常犹豫。马队主刘巨是齐世祖(萧赜)的老部下,前往萧锵那里,请求单独接见,叩头劝萧锵立即行动。萧锵下令进宫,但又返回内室和他的母亲陆太妃告别,结果天色已晚没法成行。萧锵的典签知道他的计划后,向萧鸾报告了此事。九月癸酉(初二日),萧鸾派兵二千人包围了萧锵的王府,杀死萧锵,然后又杀掉萧子隆和谢粲等人。当时太祖(萧道成)的儿子中萧子隆实力最强大,而且他本人又有才干,所以萧鸾特别忌惮他。

【原文】

江州刺史晋安王子懋闻鄱阳、随王死,欲起兵,谓防阁吴郡陆超之曰:“事成则宗庙获安,不成犹为义鬼[1]。”防阁丹阳董僧慧曰:“此州虽小,宋孝武尝用之[2]。若举兵向阙以请郁林之罪,谁能御之!”子懋母阮氏在建康,密遣书迎之,阮氏报其同母兄于(谣)[瑶]之为计[3]。(谣)[瑶]之驰告宣威公鸾。乙亥,假鸾黄钺,内外纂严[4]。遣中护军王玄邈讨子懋,又遣军主裴叔业与于(谣)[瑶]之先袭寻阳,声云为郢府司马[5]。子懋知之,遣三百人守湓城[6]。叔业溯流直上,至夜,回袭湓城,城局参军乐贲开门纳之[7]。子懋闻之,帅府州兵力据城自守。子懋部曲多雍州人,皆踊跃愿奋。叔业畏之,遣于(谣)[瑶]之说子懋曰:“今还都必无过忧,正当作散官,不失富贵也[8]。”子懋既不出兵攻叔业,众情稍沮。中兵参军于琳之,瑶之兄也,说子懋重赂叔业,可以免祸[9]。子懋使琳之往,琳之因说叔业取子懋。叔业遣军主徐玄庆将四百人随琳之入州城,僚佐皆奔散[10]。琳之从二百人,拔白刃入斋,子懋骂曰:“小人,何忍行此!”琳之以袖障面,使人杀之。王玄邈执董僧慧,将杀之,僧慧曰:“晋安举义兵,仆实豫其谋,得为主人死,不恨矣。愿至大敛毕,退就鼎镬[11]。”玄邈义之,具以白鸾,免死配东冶[12]。子懋子昭基,九岁,以方二寸绢为书,参其消息,并遗钱五百,行金得达,僧慧视之曰:“郎君书也[13]。”悲恸而卒。于琳之劝陆超之逃亡。超之曰:“人皆有死,此不足惧。吾若逃亡,非唯孤晋安之眷,亦恐田横客笑人[14]。”玄邈等欲囚以还都,超之端坐俟命。超之门生谓杀超之当得赏,密自后斩之,头坠而身不僵。玄邈厚加殡敛,门生亦助举棺,棺坠,压其首,折颈而死。

【注文】

[1]子懋:即萧子懋(472—494年),南朝齐宗室。字云昌,南朝齐武帝萧赜第七子,母为阮淑媛,先后封江陵县公、晋安王,历任南中郎将、南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后将军、南兖州刺史、平南将军、湘州刺史、镇南将军、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江州刺史,后起兵反抗权臣萧鸾,兵败被杀。  防阁:即防阁将军,古代武官名​‍‌‍​‍‌‍‌‍​‍​‍‌‍​‍‌‍​‍​‍‌‍​‍‌​‍​‍​‍‌‍​‍​‍​‍‌‍‌‍‌‍‌‍​‍‌‍​‍​​‍​‍​‍​‍​‍​‍​‍‌‍​‍‌‍​‍‌‍‌‍‌‍​。南北朝时期,朝廷禁卫武官置有直阁将军,诸王、都督,刺史置防阁将军,以勇略之士为之,掌侍从左右,防卫斋阁。  吴郡:古郡名。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后废。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复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浙江长兴、湖州、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三国吴后渐小。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  陆超之(?—494年):南朝齐臣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任防阁将军,后参与萧子懋推翻萧鸾的兵变行动,兵败被僚属所杀。

[2]丹阳:古郡名。“阳”一作“杨”,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改鄣郡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其后辖境渐小。隋废。  董僧慧(?—494年):南朝齐臣僚。丹阳(今江苏南京)人,曾任防阁将军,后参与萧子懋推翻萧鸾的兵变行动,兵败被捕,免死发配东冶,后悲愤而亡。

[3]阮氏(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妃子。萧子懋的生母。  于瑶之(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萧子懋生母阮氏的同母兄,萧子懋谋划兵变时,阮氏与其商讨,于瑶之却向萧鸾报告,直接导致萧子懋兵变失败。

[4]假鸾黄钺(yuè):见前注。  纂严:即戒严。

[5]中护军: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裴叔业(438—500年):南北朝大将。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历任骠骑参军、宁朔将军、右军将军、豫州刺史、黄门侍郎、冠军将军、徐州刺史、辅国将军、豫州刺史、南兖州刺史,封武昌县伯,为萧齐政权的巩固屡立军功,后因东昏侯滥诛大臣遂降北魏,卒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忠武公。

[6]湓城:古县名。今江西九江。

[7]城局参军:古代官职名。城局,官署名。东晋末置,掌盗贼劳作事。长官为参军或参军事。唐初废。  乐贲(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江州刺史萧子懋城局参军,后降萧鸾。

[8]散官:古代表示官员等级的称号,与职事官表示所任职务的称号相对而言,有官名而无职事。

[9]于琳之(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萧子懋生母阮氏的同母兄弟,于瑶之之兄,曾任萧子懋的中兵参军,后投降萧鸾,并杀死萧子懋。

[10]徐玄庆(生卒年不详):南朝齐将领。历任军主、冠军将军等职,曾参与萧鸾屠杀萧齐宗室诸王的军事行动。

[11]鼎镬(huò):古代两种烹饪器具。也指酷刑,即用鼎镬烹煮犯人。

[12]义:名词动用。有正义,讲道义。  东冶:古代官署名。南朝宋、齐设东冶、南冶,皆置令、丞各一人,掌工徒鼓铸之事,隶属少府,梁、陈改南冶为西冶。

[13]昭基:即萧昭基(生卒年不详),南朝齐宗室。萧子懋之子。  行金:行贿,贿赂。  郎君:古代对贵族家子弟的通称。

[14]田横(?—前202年):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dān)、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向西汉称臣,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自杀,海岛五百名门客听说田横自杀而死,也全部自杀殉葬。

【译文】

江州刺史、晋安王萧子懋听说鄱阳王萧锵、随王萧子隆被萧鸾所杀,准备起兵反抗,对防阁将军、吴郡人陆超之说:“如果起兵成功则皇族宗室就会得以安宁,如果失败还是个正义的鬼魂。”防阁将军、丹阳人董僧慧说:“江州虽然地盘和实力不大,宋孝武帝刘骏曾经利用它起兵讨伐元凶刘劭。如果我们率兵前去朝廷,向萧鸾质问杀死鬱林王的罪过,谁敢抵抗!”萧子懋的母亲阮氏居住在都城建康,他秘密写信迎接其母,阮氏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的同母兄于瑶之,并让于瑶之为她出主意。于瑶之飞马向宣威公萧鸾禀告。乙亥(初四日),朝廷授给萧鸾黄钺,内外戒严。萧鸾派中护军王玄邈讨伐萧子懋,又派军主裴叔业与于瑶之先行率军袭击寻阳城,声称是郢州府司马。萧子懋知道后,派三百人镇守湓城。裴叔业逆流而上,到夜里,又返回来袭击湓城,城局参军乐贲开门迎接裴叔业入城。萧子懋听说湓城失陷,率领江州府兵全力守城。萧子懋手下的亲兵大多数是雍州人,个个都积极请战。裴叔业害怕,于是派于瑶之劝萧子懋说:“现在放下武器返回京城,一定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正好做一个闲散之官,不会失去你的富贵生活。”萧子懋不出兵抵抗裴叔业,将士们情绪渐渐沮丧。中兵参军于琳之是于瑶之的哥哥,劝说萧子懋用重金贿赂裴叔业,可以免去灾祸。于是萧子懋派于琳之前去,于琳之却劝说裴叔业捉拿萧子懋。裴叔业派军主徐玄庆率领四百人跟随于琳之进入江州城,江州府的官员们纷纷逃走。于琳之带着二百人,手执长剑进入萧子懋的房间,萧子懋大骂于琳之说:“你这个小人,你怎么能够做这样的事情!”于琳之用袖子遮住脸,让人杀掉萧子懋。王玄邈捉住董僧慧,准备杀掉他,董僧慧说:“晋安王起兵反抗,我确实是参与了谋划,能够为自己的主人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只是希望能让我参加晋安王的大敛,之后愿接受鼎镬之刑。”王玄邈被董僧慧的正义所感动,把情况禀告萧鸾,免他一死,发配到东冶做苦力。萧子懋的儿子萧昭基,当年只有九岁,在二寸见方的绢上写了封打听董僧慧下落的信,并送去五百钱贿赂监官,书信得以送达,董僧慧看到书信说:“这是郎君写的信。”随后痛哭而死。于琳之劝陆超之逃走。陆超之说:“人人都有一死,死不可怕。如果我逃走,不仅晋安王的家眷无依无靠,而且还会被田横的门客所耻笑。”王玄邈等人准备把陆超之押回京城,陆超之端端正正地坐在家中等待。陆超之的门生认为杀他可以得到奖赏,悄悄从背后砍掉他的头,人头虽落地,但身体并没有倒下。王玄邈给陆超之厚加殓葬,那个门生也帮助抬棺材,当时棺材坠落,正好压在他的头上,脖子折断而死。

【原文】

鸾遣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南兖州刺史安陆王子敬[1]。广之至欧阳,遣部将济阴陈伯之先驱[2]。伯之因城开,独入斩子敬。

【注文】

[1]平西将军:古代武官名号,东汉末始置,与平东、平北、平南合称为“四平将军”。负责统兵征伐,或作为刺史兼理军务的加官,掌管所在州的军政大权,位在“四安将军”之下。  子敬:即萧子敬(472—494年),南朝齐宗室。字云端,南朝齐武帝萧赜第五子,生母周淑仪,先后封应城县公、安陆王,历任北中郎将、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安西将军、侍中、护军将军、散骑常侍、抚军将军、丹阳尹、车骑将军、征北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被萧鸾所杀。

[2]欧阳:古地名。即欧阳埭(dài),今江苏仪征东,古运河上。  济阴:古代侨置郡名。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侨置,宋明帝泰始年间入北魏,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入陈,太建十一年(579年)入北周,治昭义,今安徽明光。  陈伯之(生卒年不详):南朝齐、梁将领。济阴睢陵(今江苏睢宁)人,幼年家贫,力大无比,以盗劫为生,后投靠同乡王广之,南征北战,因功升冠军将军、江州刺史,南朝梁时任镇南将军、江州刺史,因与萧衍有隙举兵叛变,兵败降魏,任平南将军,曲江县侯,萧宏北伐时丘和写信劝降,任骁骑将军、太中大夫,封永新县侯。

【译文】

萧鸾派平西将军王广之袭击南兖州刺史、安陆王萧子敬。王广之到达欧阳埭,派部将、济阴人陈伯之为先锋。陈伯之看到城门大开,独自入城,斩杀了萧子敬。

【原文】

鸾又遣徐玄庆西上害诸王。临海王昭秀为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寓行州事[1]。玄庆至江陵,欲以便宜从事[2]。昌寓曰:“仆受朝廷意寄,翼辅外藩[3]。殿下未有愆失,君以一介之使来,何容即以相付邪?若朝廷必须殿下,当自启闻,更听后旨[4]。”昭秀由是得还建康​‍‌‍​‍‌‍‌‍​‍​‍‌‍​‍‌‍​‍​‍‌‍​‍‌​‍​‍​‍‌‍​‍​‍​‍‌‍‌‍‌‍‌‍​‍‌‍​‍​​‍​‍​‍​‍​‍​‍​‍‌‍​‍‌‍​‍‌‍‌‍‌‍​。昌寓,尚之之弟子也[5]

【注文】

[1]昭秀:即萧昭秀(483—498年):南朝齐宗室。字怀尚,文惠太子萧长懋第三子,生母宫人陈氏,先后封曲江公、临海王、巴陵王,历任宁朔将军、济阳太守、西中郎将、荆州刺史、车骑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六岁。  何昌寓(447—497年):南朝齐臣僚。字俨望,庐江灊(今安徽霍山东北)人,何尚之侄子,学问渊博,为人诚厚,清白正直,历任主簿、参军、湘东太守、中书郎、太子中庶子、临川内史、侍中、西中郎长史、辅国将军、南郡太守、长水校尉、吏部尚书、骁骑将军等职,死后追赠太常,谥简子。

[2]便宜从事:指可斟酌行事,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3]意寄:寄托,托付。  翼辅:辅佐。

[4]愆(qiān)失:过失,错误。

[5]尚之(382—460年):即何尚之,南朝宋大臣。字彦德,庐江灊县(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初为临津令,后任刘裕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曾劝阻刘义隆造玄武湖的方丈、蓬莱、瀛洲三山,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译文】

萧鸾又派徐玄庆沿江西上去杀害诸王。临海王萧昭秀时任荆州刺史,西中郎长史何昌寓代理荆州事务。徐玄庆到了江陵城,准备不经奏报采取行动。何昌寓说:“我受朝廷的委托,辅佐驻外藩王。临海王没有犯什么错误,您一个使节前来,我为什么要把临海王交给您呢?如果朝廷索要临海王,我自己上奏陈述,然后听候朝廷的圣旨。”因此,萧昭秀才得以回到京城建康。何昌寓是何尚之的侄子。

【原文】

鸾以吴兴太守孔琇之行郢州事,欲使之杀晋熙王[1]。琇之辞,不许,遂不食而死。琇之,靖之孙也[2]

【注文】

[1]吴兴:古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吴主孙皓取“吴国兴盛”之意改乌程为吴兴,并设吴兴郡,辖地相当于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临安区及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等地。隋代因地濒太湖而更名湖州。文帝开皇年间废。唐玄宗天宝、肃宗至德年间又改湖州为吴兴郡。  孔琇(xiù)之(?—494年):南朝齐大臣,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靖之孙,历任参军、员外郎、乌程令、尚书左丞、前军将军、骁骑将军、宁朔将军、江夏内史、左民尚书、吴兴太守、临海太守,在任清约,有吏能,因拒绝为萧鸾杀晋熙王萧,绝食而死。  (qiú):即萧(479—494年),南朝齐宗室。字宣攸,南朝齐高市萧道成十八子,生母陆修仪,封晋熙王,历任骁骑将军、冠军将军、郢州刺史、征虏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六岁。

[2]靖:即孔靖(?—422年),东晋、南朝宋大臣。字季恭,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随刘裕平定桓玄,先后任会稽内史、侍中、吴兴太守,重视学校教育。随刘裕北伐,任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等职。死后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译文】

萧鸾任命吴兴太守孔琇之代理郢州事务,准备让他杀掉晋熙王萧。孔琇之推辞不干,萧鸾不允许,于是孔琇之绝食而死。孔琇之是孔靖的孙子。

【原文】

裴叔业自寻阳仍进向湘州,欲杀湘州刺史南平王锐[1]。防阁周伯玉大言于众曰:“此非天子意[2]。今斩叔业,举兵匡社稷,谁敢不从!”锐典签叱左右斩之。乙酉,杀锐。又杀郢州刺史晋熙王、南豫州刺史宜都王铿[3]

【注文】

[1]锐:即萧锐(476—494年),南朝齐宗室。字宣毅,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第十五子,封南平王,历任散骑常侍、骁骑将军、左民尚书、南中郎将、湘州刺史、前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九岁。

[2]周伯玉(?—494年):南朝齐将领。曾任防阁将军,因反抗萧鸾将领裴叔业斩杀南平王萧锐而被杀。  大言:高声地说。

[3]铿(kēng):即萧铿(477—494年),南朝齐宗室。字宣俨,萧道成第十六子,封宜都王,历任游击将军、左民尚书、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征虏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八岁。

【译文】

裴叔业从寻阳继续前往湘州,要杀湘州刺史、南平王萧锐。防阁将军周伯玉大声对将士们说:“这不是皇帝的旨意​‍‌‍​‍‌‍‌‍​‍​‍‌‍​‍‌‍​‍​‍‌‍​‍‌​‍​‍​‍‌‍​‍​‍​‍‌‍‌‍‌‍‌‍​‍‌‍​‍​​‍​‍​‍​‍​‍​‍​‍‌‍​‍‌‍​‍‌‍‌‍‌‍​。现在我们斩杀了裴叔业,起兵匡救国家,谁敢不听从!”萧锐的典签呵斥身边的侍卫斩杀周伯玉。乙酉(十四日),裴叔业杀死南平王萧锐。又杀掉郢州刺史、晋熙王萧和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萧铿。

【原文】

冬十月,以宣城公鸾为太傅、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加殊礼,进爵为王。

【译文】

冬季十月,南朝齐朝廷任命宣城公萧鸾为太傅,兼领大将军、扬州牧、都督中外诸军事,并加殊礼,进爵为王。

【原文】

宣城王谋继大统,多引朝廷名士与参筹策[1]。侍中谢朏心不愿,乃求出为吴兴太守[2]。至郡,致酒数斛,遗其弟吏部尚书沦,为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3]。”

【注文】

[1]大统:帝位,皇位。  筹策:谋划。

[2]谢朏(fěi)(444—509年):南朝宋、齐大臣。见前注。

[3]遗(wèi):给予,馈赠。  沦:即谢沦(生卒年不详),南朝齐大臣。侍中谢朏之弟,曾任吏部尚书。  豫:通“预”,参与,参加。

【译文】

齐宣城王(萧鸾)阴谋篡位,叫了很多朝廷名士参与筹划。侍中谢朏心里不愿意,于是请求出任吴兴太守。到郡后准备了好几斛酒,送给他的弟弟、吏部尚书谢沦,并附信说:“你可以尽力饮这些酒,切勿参与政事。”

【原文】

臣光曰:臣闻“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1]。二谢兄弟,比肩贵近,安享荣禄,危不预知[2]。为臣如此,可谓忠乎!

【注文】

[1]“衣人”句:穿人家衣服的,要替人家的事担忧;吃人家食物的,要为人家的事拼命。语出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2]二谢:指谢朏和谢沦兄弟两个。  比肩:并列,居同等地位。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我听说“穿着谁的衣服就要为谁忧虑,吃着谁的饭就要为谁拼命做事”。谢朏、谢沦兄弟两人,同居尊贵之位,但只知道心安理得地享受荣华富贵,并不操心朝廷的安危。做臣子做到这个地步,可以称为忠臣吗?

【原文】

宣城王虽专国政,人情犹未服。王胛上有赤志,骠骑谘议参军考城江(祐)[祏]劝王出以示人[1]。王以示晋寿太守王洪范曰:“人言此是日月相,卿幸勿泄[2]。”洪范曰:“公日月在躯,如何可隐,当转言之。”王母,祏之姑也。

【注文】

[1]胛(jiǎ):肩胛,背脊上部跟两胳膊接连的部分。  志:同“痣”。  考城:古县名。今河南民权东北。  江祏(shí)(?—499年):南朝齐大臣。字弘业,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东北)人,投靠萧道成,历任西曹、员外郎、征北参军、尚书水部郎、吴兴郡丞、宣威将军、京兆太守、南徐州别驾、丹阳丞、骠骑谘议参军、宁朔将军、卫尉、右卫将军、太子詹事、侍中、中书令、右仆射,封安陆县侯,后因阴谋废立,被东昏侯萧宝卷所杀。

[2]晋寿:古郡名。今四川广元。  日月相:古代迷信认为肩胛上有红痣为极贵之相,称“日月相”。

【译文】

齐宣城王(萧鸾)虽然独断专权,但人们并不服气。宣城王的肩胛上有颗红色的痣,骠骑谘议参军、考城人江祏劝说他显示给别人看。于是宣城王就让晋寿太守王洪范看,并说:“人们都说这是日月相,您一定不要泄露出去。”王洪范说:“您有日月在身,怎么可以隐瞒,应该告诉别人。”王洪范的母亲是江祏的姑母。

【原文】

戊戌(1),杀桂阳王铄、衡阳王钧、江夏王锋、建安王子真、巴陵王子伦[1]

【注文】

[1]铄、钧、锋:即萧铄、萧钧、萧锋,均为萧齐宗室。萧铄为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第八子,桂阳王,母袁修容;萧钧为萧道成第十一子,封衡阳王,母区贵人;萧锋为萧道成第十二子,封江夏王,母张淑妃。  子真、子伦:即萧子真、萧子伦,均为萧齐宗室​‍‌‍​‍‌‍‌‍​‍​‍‌‍​‍‌‍​‍​‍‌‍​‍‌​‍​‍​‍‌‍​‍​‍​‍‌‍‌‍‌‍‌‍​‍‌‍​‍​​‍​‍​‍​‍​‍​‍​‍‌‍​‍‌‍​‍‌‍‌‍‌‍​。萧子真为南朝齐武帝萧赜第九子,封建安王;萧子伦为萧赜第十三子,封巴陵王。

【译文】

戊戌日,齐宣城王又杀死桂阳王萧铄、衡阳王萧钧、江夏王萧锋、建安王萧子真、巴陵王萧子伦。

【原文】

铄与鄱阳王锵齐名。锵好文章,铄好名理,时人称为“鄱、桂”[1]。锵死,铄不自安,至东府见宣城王,还谓左右曰:“向录公见接殷勤,流连不能已,而面有惭色,此必欲杀我[2]。”是夕,遇害。

【注文】

[1]名理:汉末到魏晋时期以考核名实和辨名析理的方法研究问题的一种思潮。

[2]向:副词,刚才。  录:即录尚书事,录公代指萧鸾。  殷勤:热情周到。

【译文】

萧铄与鄱阳王萧锵名气相当。萧锵爱好文学,萧铄喜欢名理,当时人们并称为“鄱、桂”。萧锵被杀后,萧铄心中不安,到东府拜见宣城王(萧鸾),回来后对身边的侍从们说:“刚才录尚书事接见我时非常热情周到,留恋之情无法抑制,但是又面露惭愧之色,这一定是想要杀掉我。”当天晚上,萧铄就被杀了。

【原文】

宣城王每杀诸王,常夜遣兵围其第,斩关逾垣,呼噪而入,家赀皆封籍之[1]。江夏王锋有才行,宣城王尝与之言:“遥光才力可委。”锋曰:“遥光之于殿下,犹殿下之于高皇,卫宗庙,安社稷,实有攸寄[2]。”宣城王失色。及杀诸王,锋遗宣城王书,诮责之[3]。宣城王深惮之,不敢于第收锋,使兼祠官于太庙,夜遣兵庙中收之[4]。锋出登车,兵人欲上车,锋有力,手击数人,皆仆地,然后死。

【注文】

[1]斩关:砍断门闩(shuān),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当。  逾(yú)垣(yuán):翻越墙头。  赀(zī):资产,财物。  封籍:指将抄查的资财登记入册。

[2]攸寄:寄托。

[3]诮(qiào)责:讥讽责备。

[4]祠官:掌管祭祀之官。  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称为太庙。

【译文】

齐宣城王每次杀害藩王时,常常夜里派兵围住他们的府第,然后砍开大门,越墙呐喊而入,把家中财物全部封存没收。江夏王萧锋有才能德行,宣城王曾经对他说:“萧遥光有才干,可以委以重任。”萧锋说:“遥光与殿下的关系,正好比您与太祖的关系,保卫宗庙,安定国家,他确实是个可以托付的人。”宣城王听后大惊失色。等他大杀藩王时,萧锋给宣城王送去一封信,严厉地讥讽和责备他。宣城王非常害怕萧锋,不敢去他的府第中抓捕他,于是派他兼领管理太庙的祠官,夜里派兵到太庙捕捉他。萧锋从太庙出来,正要登车,士兵们要上车抓捕,萧锋很有力气,用手打倒几个士兵,然后才被杀死。

【原文】

宣城王遣典签柯令孙杀建安王子真,子真走入床下,令孙手牵出之,叩头乞为奴,不许而死[1]

【注文】

[1]柯令孙(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建安王萧子真的典签,后奉萧鸾之命杀死萧子真。

【译文】

齐宣城王派典签柯令孙去杀建安王萧子真,萧子真吓得钻到床底下,柯令孙用手把他拉出来,萧子真叩头求饶,答应愿做奴仆,柯令孙拒绝了他的乞求并杀了他。

【原文】

又遣中书舍人茹法亮杀巴陵王子伦[1]。子伦性英果,时为南兰陵太守,镇琅邪,城有守兵[2]。宣城王恐不肯就死,以问典签华伯茂,伯茂曰:“公若以兵取之,恐不可即办,若委伯茂,一夫力耳[3]。”乃手自执鸩逼之。子伦正衣冠,出受诏,谓法亮曰:“先朝首灭刘氏,今日之事,理数固然。君是身家旧人,今衔此使,当由事不获已。此酒非劝酬之爵[4]。”因仰之而死,时年十六。法亮及左右皆流涕​‍‌‍​‍‌‍‌‍​‍​‍‌‍​‍‌‍​‍​‍‌‍​‍‌​‍​‍​‍‌‍​‍​‍​‍‌‍‌‍‌‍‌‍​‍‌‍​‍​​‍​‍​‍​‍​‍​‍​‍‌‍​‍‌‍​‍‌‍‌‍‌‍​。

【注文】

[1]茹法亮(435—498年):南朝齐权臣。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宋初为小吏,宋孝武帝末年出家为道士,宋明帝时任兖州典签、冠军府行参军、殿中将军、郢州典签。萧齐时任奉朝请、东宫通事舍人、龙骧将军、给事中、羽林监、临淮太守、大司农等职,封望蔡县男。

[2]英果:英明果断。  南兰陵:古代侨置郡名。东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侨置,治武进,今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朝梁武帝时改武进为兰陵,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废。  琅邪:古代侨置郡名。东晋侨置,东晋成帝时治金城(今江苏句容市北)。南朝宋改南琅邪郡。南朝齐治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

[3]华伯茂(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巴陵王萧子伦的典签,后受萧鸾之命毒杀萧子伦。

[4]劝酬:指相互劝酒,敬酒。

【译文】

宣城王又派中书舍人茹法亮去杀巴陵王萧子伦。萧子伦性格英明果断,时任南兰陵太守,镇守琅邪,城中有军队。宣城王害怕萧子伦不肯听命去死,于是向典签华伯茂征求意见,华伯茂说:“如果您派兵前去围攻,恐怕不能很快解决。如果委托我去办,一个人就够了。”随后,华伯茂亲自端着毒酒前去逼迫萧子伦喝。萧子伦理了理衣冠,出来接受诏书,对茹法亮说:“当年太祖灭亡刘宋,今天的事情,是天命所定。您是萧氏的旧人,如今受命而来,也是事不得已。这杯酒不是互敬的酒。”于是一饮而尽,中毒身亡,当时只有十六岁。茹法亮及身边的侍从都忍不住流下眼泪。

【原文】

初,诸王出镇,皆置典签,主帅一方之事,悉以委之。时入奏事,一岁数返。时主辄与之间语,访以州事,刺史美恶,专系其口,自刺史以下,莫不折节奉之,恒虑弗及[1]。于是威行州部,大为奸利[2]。武陵王晔为江州,性烈直,不可干[3]。典签赵渥之谓人曰:“今出都易刺史[4]。”及见世祖,盛毁之,晔遂免还。

【注文】

[1]辄(zhé):副词。总是,就。  折节:降低自己身份。

[2]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

[3]晔:即萧晔(467—494年),南朝齐宗室、大臣。见前注。  干:冒犯,干预。

[4]赵渥(wò)(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江州刺史武陵王萧晔的典签,曾利用典签的特殊权力,迫使朝廷免去了萧晔的刺史之职。

【译文】

当初,诸位藩王出外镇守,都配置有典签,地方一切事务全都归典签一人掌管。当时典签入朝奏事,一年中要往返多次。有时皇帝会亲自接见典签,向他询问州中的事情,州刺史的好坏善恶,全凭典签的一张嘴,所以自刺史以下的地方官员,没有不曲意奉承典签的,而且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因此,典签在州里很威风,并为此做了很多奸邪不法的事情。武陵王萧晔时任江州刺史,性格刚烈率直,不可冒犯。典签赵渥对别人说:“我现在就回朝去,让朝廷换掉刺史。”等见到世祖(萧赜)后,大肆诋毁萧晔,萧晔于是被免去江州刺史,调回京城。

【原文】

南海王子罕戍琅邪,欲暂游东堂,典签姜秀不许[1]。子罕还,泣谓母曰:“儿欲移五步亦不得,与囚何异?”邵陵王子贞尝求熊白,厨人答“典签不在”,不敢与[2]

【注文】

[1]子罕:即萧子罕(479—495年),南朝齐宗室​‍‌‍​‍‌‍‌‍​‍​‍‌‍​‍‌‍​‍​‍‌‍​‍‌​‍​‍​‍‌‍​‍​‍​‍‌‍‌‍‌‍‌‍​‍‌‍​‍​​‍​‍​‍​‍​‍​‍​‍‌‍​‍‌‍​‍‌‍‌‍‌‍​。字云华,南朝齐武帝萧赜第十一子,母为乐容华,封南海王,历任北中郎将、南琅邪太守、彭城太守、征虏將军、南兖州刺史、后将军、散骑常侍、右卫将军、护军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七岁。  姜秀(生卒年不详):南朝齐臣僚。曾任南海王萧子罕典签。

[2]子贞:即萧子贞(481—495年),南朝齐宗室。字云松,萧赜第十四子,母为谢昭仪,封邵陵王,历任东中郎将、吴郡太守、征虏将军,后被萧鸾所杀,年仅十五岁。  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贵美味。因色白得名。

【译文】

南朝齐南海王萧子罕戍守琅邪,想去东堂游玩,典签姜秀不答应。萧子罕回去后,哭着问母亲说:“儿子我想移动五步都不行,这与囚犯有什么区别?”邵陵王萧子贞曾经想吃熊白,厨师回答“典签不在”,不敢私自做给他吃。

【原文】

永明中,巴东王子响杀刘寅等,世祖闻之,谓群臣曰:“子响遂反[1]!”戴僧静大言曰:“诸王都自应反,岂唯巴东!”上问其故,对曰:“天王无罪,而一时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浆皆谘签帅,签帅不在,则竟日忍渴[2]。诸州唯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何得不反!”竟陵王子良尝问众曰:“士大夫何意诣签帅?”参军范云曰:“诣长史以下皆无益,诣签帅立有倍本之价,不诣谓何。”子良有愧色。及宣城王诛诸王,皆令典签杀之,竟无一人能抗拒者。孔珪闻之流涕曰:“齐之衡阳、江夏最有意,而复害之[3]。若不立签帅,故当不至于此。”宣城王亦深知典签之弊,乃诏:“自令诸州有急事,当密以奏闻,勿复遣典签入都。”自是典签之任浸轻矣[4]

【注文】

[1]子响:即萧子响(469—490年),南朝齐宗室、大臣。字云音,南朝齐武帝萧赜第四子,母为张淑妃,封巴东王,历任辅国将军、南彭城太守、临淮太守、冠军将军、豫州刺史、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中护军、江州刺史、荆州刺史,因对诸王不敬,服饰违制等原因,被其长史刘寅等人告发,遂起兵反抗,兵败被赐自杀。  刘寅(?—490年):南朝齐臣僚。曾任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的长史,因向朝廷告发萧子响有谋反倾向,被萧子响所杀。

[2]藕(ǒu):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

[3]孔珪:即孔稚珪(guī)(447—501年),南朝宋、齐大臣、文学家。见前注。

[4]浸:渐渐,逐渐。

【译文】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巴东王萧子响杀死刘寅等人,世祖(萧赜)听到后对文武百官说:“萧子响是想谋反!”戴僧静大声地说:“藩王们本来都应该谋反,难道只有巴东王一个!”世祖问其原因,戴僧静答:“诸位藩王并没有犯罪,但时刻被囚禁。想吃一节藕、喝一杯汤都需要向典签请示,如果典签不在,就要整天忍渴挨饿。各州只听说有典签,不知道还有刺史。藩王们怎么能不反呢!”竟陵王萧子良曾经问手下的人说:“士大夫为什么都要前去拜访典签呢?”参军范云答:“拜见长史以下的官员无利可图,拜访典签立刻就会有成倍的利益,不去怎么办。”萧子良听完面露羞愧之色。等到宣城王(萧鸾)诛杀藩王,全部下令让典签操办,竟没有一个藩王能够抵抗住。孔珪听说后,流着泪说:“齐国的衡阳王(萧钧)、江夏王(萧锋)对国家最为有用,但还是被杀掉了。如果不设典签的话,应该不会落到这种地步。”宣城王也非常清楚设置典签的弊端,因此下诏书说:“从今以后,各州有紧急事务,应当秘密向朝廷上奏,不允许再让典签入朝汇报。”从此,典签的权力逐渐下降。

【原文】

萧子显论曰:帝王之子,生长富厚,朝出闺阃,暮司方岳,防骄翦逸,积代常典[1]。故辅以上佐,简自帝心[2]。劳旧左右,用为主帅,饮食游居,动应闻启,处地虽重,行已莫由[3]。威不在身,恩未下及,一朝艰难总至,望其释位扶危,何可得矣[4]。斯宋氏之余风,至齐室而尤弊也。

【注文】

[1]闺阃(kǔn):内室,闺房。  方岳:州郡。

[2]上佐:部下属官的通称,如别驾、长史、司马等。  简:挑选,选择。

[3]劳旧:有功的旧臣。

[4]总至:骤然而至。  释位:离开职位,解救危亡。

【译文】

(南朝史家)萧子显评论说:帝王之子,生在富贵之家,早上刚刚离开闺房,晚上就要去掌管地方军政,所以必须要防止和剪除他们的骄纵淫逸,这是历代常例。所以皇帝必然要精心地给他们挑选和配备属官​‍‌‍​‍‌‍‌‍​‍​‍‌‍​‍‌‍​‍​‍‌‍​‍‌​‍​‍​‍‌‍​‍​‍​‍‌‍‌‍‌‍‌‍​‍‌‍​‍​​‍​‍​‍​‍​‍​‍​‍‌‍​‍‌‍​‍‌‍‌‍‌‍​。把自己身边功劳卓越的老部下任命为主帅,藩王的饮食起居、出行游玩动辄都要向主帅汇报,所以藩王们虽然身处要职,但由不得自己。他们本身没有威信,也不能向部下施以恩惠,一旦朝廷有困难,希望他们解救国家的危亡,他们哪能办得到呢。这是刘宋遗留下来的风气,到了萧齐政权时,弊端更加突出。

【原文】

海陵王在位,起居饮食,皆谘宣城王而后行。尝思食蒸鱼菜,太官令答无录公命,竟不与[1]。辛亥,皇太后令曰:“嗣主冲幼,庶政多昧,且早婴尫疾,弗克负荷[2]。太傅宣城王胤体宣皇,钟慈太祖,宜入承宝命[3]。帝可降封海陵王,吾当归老别馆[4]。”且以宣城王为太祖第三子。癸亥,高宗即皇帝位,大赦,改元。以太尉王敬则为大司马,司空陈显达为太尉,尚书令王晏加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徐孝嗣加中军大将军,中领军萧谌为领军将军[5]

【注文】

[1]太官令:古代官职名。又称大官令。秦置,为少府属官,掌宫廷膳食、酒果等,汉魏同,晋属光禄勋,南朝宋、齐属侍中,梁、陈属门下省,北魏属光禄卿,北齐于光禄寺设太官署,以太官令为主官,隋唐沿置。北宋隶光禄寺。明称大官令。

[2]昧:昏暗,糊涂。  尪(wāng)疾:顽疾。

[3]胤体:亲生的后代。  宝命:对天命的美称。此指登上皇位。

[4]归老:终老。

[5]大司马:古代官职名。相传为西周执政三官之一。春秋战国是掌管军政的高级官员。秦汉置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西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东汉又改为太尉。东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魏晋为上公之一。南北朝置否更替,北朝是“二大”(大将军、大司马)之一,典武事,位在三公之上。明清时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司空:古代官职名。见前注。  中领军:武官名。见前注。  领军将军:古代武官名。见前注。

【译文】

齐海陵王(萧昭文)在帝位时,他的饮食起居都必须先向宣城王(萧鸾)请示后才可以行动。萧昭文曾经想吃蒸鱼菜,太官令回答说没有录尚书事(萧鸾)的命令,竟然不给他吃。辛亥(初十日),皇太后下令说:“继位的君王年幼无知,执政糊涂,况且从小就体弱多病,不能承受太重的负担。太傅、宣城王是宣皇帝(萧承之)的嫡孙,又受到太祖(萧道成)的钟爱,应该入承大统,继承皇位。降皇帝为海陵王,我也应该到另外的地方养老去了。”又把宣城王认作太祖的第三子。癸亥(十二日),齐高宗(萧鸾)即皇帝位,大赦全国,改年号。改任太尉王敬则为大司马,改任司空陈显达为太尉,加授尚书令王晏骠骑大将军,加授左仆射徐孝嗣中军大将军,改任中领军萧谌为领军将军。

【原文】

度支尚书虞悰称疾不陪位[1]。帝以悰旧人,欲引参佐命,使王晏赍废主事示悰。悰曰:“主上圣明,公卿戮力,宁假朽老以赞维新乎?不敢闻命[2]。”因恸哭。朝议欲纠之,徐孝嗣曰:“此亦古之遗直[3]​‍‌‍​‍‌‍‌‍​‍​‍‌‍​‍‌‍​‍​‍‌‍​‍‌​‍​‍​‍‌‍​‍​‍​‍‌‍‌‍‌‍‌‍​‍‌‍​‍​​‍​‍​‍​‍​‍​‍​‍‌‍​‍‌‍​‍‌‍‌‍‌‍​。”乃止。

【注文】

[1]度支尚书:古代官职名。三国魏文帝置,掌管贡赋和税租。南北朝以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及郎官,北齐时兼辖左户、右户、库部等曹,分管民政。隋定六部制度,亦设度支尚书。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称民部尚书(因度支改称民部)。唐高宗时避李世民讳,改称户部尚书,以后各代沿设。清改户部为度支部,其长官为度支大臣。  虞悰(cóng)(435—499年):南朝齐大臣。字景豫,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谨慎敦实,历任州主簿、太子洗马、黄门郎、萧赜谘议参军、太子中庶子、宁朔将军、南东海太守、豫章内史、辅国将军、蜀郡太守、散骑常侍、侍中、祠部尚书、冠军将军、度支尚书、右军将军等职,萧鸾篡位后悰称疾离职。

[2]朽老:年迈体衰。代指老人。  维新:更新或变革之意。  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

[3]遗直: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

【译文】

度支尚书虞悰声称有病,不愿意列席陪同登基大典。齐明帝认为虞悰是他的老部下,就想让他来辅佐自己,派王晏拿着太后的废立诏书给虞悰看。虞悰说:“皇帝圣明,百官尽力,难道还需要借用我这个老头子去赞扬新政吗?实在不敢从命。”然后痛哭流涕。朝廷官员议论纷纷,准备弹劾他,徐孝嗣说:“这也算是古代遗留下来的耿直风范。”官员们才罢休。

【原文】

十一月,上诈称海陵恭王有疾,数遣御师瞻视,因而殒之,葬礼并依汉东海恭王故事[1]

【注文】

[1]瞻视:探视,探访。  殒(yǔn):死亡。  东海恭王:即刘强(25—58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嫡长子,初立为太子,后因其母郭皇后被废,改封东海王,病逝,谥曰“恭”。

【译文】

十一月,南朝齐明帝谎称海陵恭王生病,多次派御医前往医治,终于害死了他,葬礼依照东汉东海恭王的规格举行。


(1)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南朝齐明帝建武元年(494年)十月壬寅朔,无戊戌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