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征淮南
世宗征淮南
【内容提要】
《世宗征淮南》叙述了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率军亲征,击败南唐,夺取江北十四州并使南唐臣服后周的历史过程。
后周世宗柴荣即位之后,一直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他采纳了比部郎中王朴的建议,趁南唐政事日益混乱之机,于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任命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为副都部署,督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攻伐南唐。次年(956年)正月,后周世宗下诏亲征淮南。李榖久攻寿州(今安徽寿县)不克,退保正阳镇(今安徽寿县西六十里处)。世宗派遣归德节度使李重进率军急趋淮上,与南唐将领刘彦贞大战于正阳镇以东,南唐兵大败,江南震恐。世宗亲自至淝(féi)水,指挥军队围攻寿州。大将赵匡胤大败唐兵于涡口(在今安徽怀远东北),又率兵进袭清流关,攻克滁(chú)州(今安徽滁州)。世宗得知扬州(今江苏扬州)防备空虚,派韩令坤袭破扬州,进而攻克泰州(今江苏泰州)。
面对后周的强大攻势,南唐元宗李璟(jǐng)派遣司空孙晟(shèng)、礼部尚书王崇质携带重礼来见后周世宗,请求去帝号,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并岁贡金帛百万,以此换取后周的罢兵,遭到拒绝。为攻下寿州,后周世宗采纳淮南节度使向训的计策,放弃扬州、滁州等地,集中各路兵力会攻寿春。寿春长期被围,城中粮食匮乏,南唐寿州守将清淮节度使刘仁赡(shàn)请求出城与周军决战,没有得到元帅齐王李景达的允许,因而愤恨成疾。后周显德四年(957年)二月,世宗再次亲征淮南,从水陆两路攻击唐军,击败寿春援兵。南唐监军使周廷构等人假借刘仁赡之名率军投降,后周军队终于占领寿州。
同年十月,后周世宗第三次亲征淮南。至显德五年(958年),后周军队连战连捷,南唐将领范再遇、郭廷谓、崔万迪、易文赟(yūn)等人相继投降,后周占领了泗、濠、扬、泰、海、楚、雄、舒等州。南唐国主李璟又派兵部侍郎陈觉前来求和,双方罢兵。淮南之役,历时四年,后周世宗三次亲征,南唐臣服,后周取得了原属南唐的江北十四州。
后周世宗是五代时期最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对内改革,对外征战,都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南北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原文】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春三月,上谓宰相曰:“朕每思致治之方,未得其要,寝食不忘[1]。又自唐、晋以来,吴、蜀、幽、并皆阻声教,未能混一[2]。宜命近臣著《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开边策》一篇,朕将览焉[3]。”
【注文】
[1]世宗:即后周世宗柴荣。 显德: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恭帝柴宗训共同使用的年号。从公元954年至960年,共使用七年。显德二年即公元955年。 上:即皇上,这里指周世宗柴荣。 宰相:当时的宰相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唐:即后唐(923—936年),五代“沙陀三王朝”之一。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xù)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区别之前的唐朝。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至936年为后晋所取代。共历四帝,十四年。 晋:即后晋。 吴:即南吴和南唐。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始据江淮。唐天复二年(902年)称吴王。后梁贞明五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国号大吴,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南唐昇(shēng)元元年(937年),李昪(biàn)(即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唐,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史称南唐。 蜀:指五代十国时割据四川的前蜀和后蜀政权。 幽:即幽州。 并(bīng):即并州。后汉灭亡后,刘崇在这里建立北汉政权,这里即指北汉。 声教:声威和教化。 混一:混为一体,即天下统一。
[3]宜:应该、应当。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春季三月,后周世宗柴荣对宰相说:“朕经常思考达到大治的方略,没有得到其中的要领,睡觉吃饭都不能忘记。又从后唐、后晋以来,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被隔断了声威和教化,不能统一,应该命令左右大臣撰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各一篇,朕将一一阅览。”
【原文】
比部郎中王朴献策,以为:“中国之失吴、蜀、幽、并,皆由失道[1]。今必先观所以失之之原,然后知所以取之之术。其始失之也,莫不以君暗臣邪,兵骄民困,奸党内炽,武夫外横,因小致大,积微成著[2]。今欲取之,莫若反其所为而已。夫进贤退不肖,所以收其才也;恩隐诚信,所以结其心也;赏功罚罪,所以尽其力也;去奢节用,所以丰其财也;时使薄敛,所以阜其民也[3]。俟群才既集,政事既治,财用既充,士民既附,然后举而用之,功无不成矣[4]。彼之人观我有必取之势,则知其情状者愿为间谍,知其山川者愿为乡导,民心既归,天意必从矣[5]。凡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唐与吾接境几二千里,其势易扰也。扰之当以无备之处为始,备东则扰西,备西则扰东,彼必奔走而救之。奔走之间,可以知其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未须大举,且以轻兵扰之。南人懦怯,闻小有警,必悉师以救之[6]。师数动则民疲而财竭,不悉师则我可以乘虚取之。如此,江北诸州将悉为我有。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行我之法,江南亦易取也。得江南则岭南、巴蜀可传檄而定。南方既定,则燕地必望风内附;若其不至,移兵攻之,席卷可平矣。惟河东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当以强兵制之,然彼自高平之败,力竭气沮,必未能为边患,宜且以为后图,俟天下既平,然后伺间,一举可擒也[7]。今士卒精练,甲兵有备,群下畏法,诸将效力,期年之后,可以出师,宜自夏秋蓄积实边矣[8]。”上欣然纳之。时群臣多守常偷安,所对少有可取者。惟朴神峻气劲,有谋能断,凡所规画,皆称上意,上由是重其器识[9]。未几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10]。
【注文】
[1]比部郎中:古代文官名。隋文帝时置比部侍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为比部郎中,从五品上,五代因之。为尚书省刑部第三司比部司长官,掌天下经费库藏之审计出纳,赋敛、俸禄、公廨(xiè)、勋赐、赃赎,徒役课程、逃欠、军资器械及和籴、屯田之勾覆按核等政事。 失道:丧失了治国之道。
[2]炽(chì):昌盛、旺盛。 积微成著: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长期积累,就会变得显著。微,细微;著,显著。
[3]不肖:不贤、不才。 恩隐:恩惠、恩宠。 时使:使民以时。 阜(fù):盛,多,丰富,富有。
[4]俟(sì):等待。
[5]乡导:即向导,领路的人。
[6]警:警报。 悉师:出动全部军队。悉,尽、全。
[7]必死之寇:到死也不会改变的仇敌、势不两立的仇敌。指北汉。 高平之败:指前文记述的后周与北汉在高平(今山西高平)进行的战役。 伺(sì)间:寻求战机,寻找合适的机会。
[8]群下畏法:军士们畏服军法。 期(jī)年:一年、一周年。
[9]规画:即规划。“画”同“划”。 器识:器度见识。
[10]左谏议大夫:古代文官名。秦汉已有其名,隋初置于门下省,唐初置四人,贞元四年(788年),分左右各置四员,分隶中书、门下两省,正四品下。掌谏议得失,侍从赞相。五代及辽朝均沿袭。 知开封府事:主持开封府的事务,实际上是行使开封尹的职务。
【译文】
比部郎中王朴进献策文,认为:“中原朝廷丧失吴地、蜀地、幽州、并州,都是由于丧失了治国之道。如今一定要首先考察所以丧失土地的根本原因,然后才能知晓能够收取失地的方法。当开始丧失国土时,没有不是因为君主昏庸、臣子奸邪,军队骄横、百姓穷困,奸人乱党在朝内炙手可热,强将武夫在外面横行霸道,由小变大,积微成著。如今要收取失地,只不过反其道而行之罢了。进用贤人,斥退不才,是收罗人才的办法;布施恩泽,讲究信用,是团结人心的办法;奖赏功劳,惩罚罪过,是鼓励大家贡献力量的办法;革除奢侈,节约费用,是增加财富的办法;按时使用民力,减少赋税,是使百姓富足的办法。等到群贤毕集,政事理顺,财用充足,士民归附,然后起兵而使用他们,功业没有不成功的。对方的人民看到我方有必定取胜的趋势,知道内部情况的就愿意当间谍,熟悉山川地理的就愿意当向导,民心已归附,那么天意也必然会顺从了。大凡进攻夺取的方法,必定先从容易的地方下手。南唐与我们相接的国境将近两千里,这地势很容易骚扰对方。骚扰对方应当从没有防备的地方开始,对方防备东面就骚扰西面,防备西面就骚扰东面,对方必定东奔西走去救援。东奔西走之间,就可以探明对方的虚实强弱,然后避实击虚,避强击弱。不须大举进攻时,暂且用小部队骚扰。南方人生性懦弱胆小,听说有小小的警报,必定出动全部军队去救援。军队频繁出动就会使百姓疲劳而财物耗竭,不出动全部军队救援,我们就可以乘着空虚夺取土地。像这样,长江以北各州将全部被我们占有。得到长江以北之后,就可以利用他们的百姓,实行我们的办法,那长江以南也容易夺取了。取得江南,那么岭南、巴蜀之地就可以传布檄文而平定。南方既已平定,那燕地必定望风披靡归附中原。倘若它不归顺,就调动军队进攻,犹如卷草席一样很快可以平定了。只有河东北汉是势不两立的仇敌,没法用恩惠信义诱导,应当用强大的军队制服它。然而它从高平失败以后,国力空虚,士气沮丧,必定不能再起边患,应该暂且放在以后谋取,等到天下已经平定,然后瞅准时机,一举就可以擒获。如今士兵精干,武器装备齐备,部下畏服军法,众将愿意效力,一年以后可以出师,应该从夏季、秋季就开始积蓄粮草来充实边防了。”后周世宗欣然接受。当时群臣大多墨守成规,苟且偷安,所对策略很少有可取的,只有王朴神情峻逸、气势刚劲,有智谋能决断,凡是有所规划建议,都符合世宗的心意,世宗因此看重王朴的气度和见识。不久,升他为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
【原文】
唐主性和柔,好文华,而喜人顺己,由是谄谀之臣多进用,政事日乱[1]。既克建州,破湖南,益骄,有吞天下之志[2]。李守贞、慕容彦超之叛,皆为之出师,遥为声援[3]。又遣使自海道通契丹及北汉,约共图中国[4]。值中国多事,未暇与之校[5]。先是,每冬淮水浅涸,唐人常发兵戍守,谓之“把浅”[6]。寿州监军吴廷绍以为疆场无事,坐费资粮,悉罢之[7]。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固争,不能得[8]。十一月乙未朔,帝以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寿等行府事,以忠武节度使王彦超副之,督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将以伐唐[9]。令坤,磁州武安人也[10]。
【注文】
[1]谄(chǎn)谀(yú):谄媚阿谀,巴结奉承。
[2]建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建安(今福建建瓯),领有建安、邵武、浦城、建阳、将乐、沙县六县,辖境相当于今福建南平以西北闽江流域之地。五代时王延政在此称帝,国号殷,后改殷国为闽国。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被南唐所灭。 湖南:指楚国政权,五代时十国之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马殷受封楚王,以长沙(今湖南长沙)为治所。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封楚国王。南唐保大九年(951年)被南唐所灭。
[3]遥:远远地。
[4]中国:指建立在中原地区的五代王朝。
[5]未暇:没有时间。 校(jiào):计较。
[6]淮水:即淮河。介于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之间,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五省。 浅涸(hé):变浅、干涸。
[7]寿州:古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置,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年)移治所于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唐时领有寿春、安丰、霍山、霍丘四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六安、寿县、霍邱、霍山及合肥长丰部分地区。
[8]刘仁赡(900—957年):字守惠,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仕南唐,累官武昌节度使,徙清淮节度使,镇寿州。后周军入淮,他坚守州城不下。后病重,其监军使周廷构、副使孙羽以城降。后周世宗赐其玉带御马,授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节度使。是日卒,后周世宗为旌表其忠节,复清淮军为忠正军,追封彭城郡王。宋代加谥(shì)“忠肃”。明代又于寿州城内建忠肃王庙以祀之。 固:坚持、一再。
[9]乙未:干支纪日中的乙未日。后周显德二年十一月乙未,即十一月初一。 朔:干支纪日中的初一。 淮南道:古代地理区划名称。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唐贞观元年(627年)置,治扬州(治江都,今江苏扬州),领州十二,县五十三,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湖北广水、应城、汉川以东至海。 庐(lú):即庐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庐江郡置,治合肥(今安徽合肥)。领合肥、慎县、巢县、庐江、舒城五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合肥、肥东、肥西、巢湖、舒城、庐江、无为等地。五代沿袭。 行府:一般指临时设置的不在其原位置的官署。 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古代武官名,禁军骑兵中的最高统帅。 韩令坤(923—968年):磁州武安(今河北武安)人。少隶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历任铁骑散员都虞候、控鹤军都校,领和州刺史。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授殿前都虞候,从征淮南有功,加检校太尉,领镇安军节度使。入宋后,移镇天平军,加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随北宋太祖赵匡胤征李筠、讨李重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改成德军节度使,充北面缘边兵马都部署。
[10]武安: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武安。
【译文】
南唐国主(李璟〔jǐng〕)生性温和柔顺,爱好文采辞章,而且喜欢别人奉承自己,因此善于花言巧语、献媚取宠的臣子大多得到晋升任用,致使政事日益混乱。攻克建州后,又击破湖南,南唐国主就更加骄傲,有吞并天下的志向。李守贞、慕容彦超发动叛乱,南唐都为之出兵,远远地作为他们的声援。又派遣使者从海道联络契丹和北汉,约定共同谋取中原。后周正值中原多事,没有时间来与他计较。从前,每年冬天淮河水浅干涸,南唐人经常发兵守卫淮河,称作“把浅”。寿州监军吴廷绍认为边境平安无事,白费财物粮草,就把戍军全部撤回了。清淮节度使刘仁赡上表一再争辩,也没能让朝廷恢复“把浅”军。显德二年(955年)十一月乙未朔(初一日),后周世宗任命李榖为淮南道前军行营都部署兼知庐州、寿州等行府事务,任命忠武节度使王彦超为行营副都部署,督领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等十二名将领攻伐南唐。韩令坤是磁州武安人。
【原文】
汴水自唐末溃决,自埇桥东南悉为污泽[1]。上谋击唐,先命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发民夫,因故堤疏导之,东至泗上[2]。议者皆以为难成,上曰:“数年之后,必获其利。”
【注文】
[1]汴水:河流名。即汴河,亦即大运河通济渠段。隋炀帝开掘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称通济渠,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水、汴河或汴渠,为当时中原通往江南的主要运道。 埇(yǒng)桥:汴水桥名,又名符离桥,在今安徽宿州北。 污泽:积水的洼地。
[2]东至泗(sì)上:向东面直到泗水。泗水,河名。在今山东省,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四源并发,故名。
【译文】
汴水自从唐朝末年溃堤决口以来,自埇桥东南全都成为污泥沼泽。后周世宗图谋进攻南唐,先命令武宁节度使武行德征发民夫,顺着原来的河堤疏通引水,向东面直到泗水。参与商议此事的人都认为难以成功,世宗说:“数年以后,必定从中获益。”
【原文】
唐人闻周兵将至而惧。刘仁赡神气自若,部分守御,无异平日,众情稍安[1]。唐主以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将兵二万趣寿州,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将兵三万屯定远[2]。召镇南节度使宋齐丘还金陵,谋国难[3]。以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为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4]。
【注文】
[1]部分:部署、安排。
[2]神武统军:古代武官名。 奉化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后唐同光元年(923年)设,治清苑县(今河北保定东北)。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升奉化军为泰州,仍治清苑。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废。 皇甫晖(?—956):魏州(治贵乡,今河北大名)人,骁勇无赖。后唐同光四年(926年)与手下军士发动兵变,拥戴效节指挥使赵在礼,后附李嗣源。后晋时,以卫将军居京师。契丹南下灭后晋,皇甫晖率其州人归附南唐,被任命为歙(shè)州刺史、奉化军节度使,镇江州。后周征淮南,为北面行营应援使,屯兵清流关,兵败被擒,后数日卒。 应援使:临时设置的军将名。掌率军接应援助各部。 常州:古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因县为名。后割常熟县入苏州,移治晋陵县(今江苏常州)。唐时领晋陵、武进、江阴、义兴、无锡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常州、无锡、江阴、宜兴等地。五代沿袭。 姚凤:籍贯及生卒年未详。历任南唐客省使、常州团练使等职。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后周世宗柴荣征淮南,他任都监,与北面行营应援使皇甫晖率军抵御,兵败被俘。被后周授为左屯卫上将军。 定远:古县名,治今安徽定远。
[3]镇南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唐咸通六年(865年)升江南西道都防御团练观察使置,治洪州(治今江西南昌),较长期领有洪、饶、吉、江、袁、信、虔(qián)、抚八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西省。天祐三年(906年)并归淮南杨行密所有,后属南唐。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南唐以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节度使改称留守、尹。 宋齐丘(887—959年):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字子嵩。好学有大志,喜纵横之说。为徐知诰谋士,后徐知诰出镇金陵,任其为吴宰相。李昪(biàn)称帝建南唐,以其为丞相、同平章事,后出为镇南节度使。南唐元宗李璟即位,召为中书令。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放归,次年,自缢死,谥“丑缪”。 金陵:古地名。李昪(biàn)称帝建南唐,改建康为金陵,定为都城,即今江苏南京。
[4]殷崇义(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宋初大臣。陈州西华(今河南西华)人,南吴翰林学士殷文圭之子,博洽能文章。南唐元宗李璟时,官至枢密使、右仆射。后主李煜(yù)时,官同平章事。北宋开宝二年(969年)罢为润州节度使。国亡入宋,避北宋宣祖(即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庙讳,改易姓名为汤悦。 知:主持。
【译文】
南唐人听说后周军队即将到达而感到恐惧。刘仁赡神态自若,部署军队守卫抵御,与平日没有什么两样,大家的情绪稍趋安稳。南唐国主(李璟)任命神武统军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率兵二万奔赴寿州,奉化节度使、同平章事皇甫晖为应援使,常州团练使姚凤为应援都监,率兵三万屯驻定远。征召镇南节度使宋齐丘返回金陵,商讨应付国难,任命翰林承旨、户部尚书殷崇义为吏部尚书、知枢密院。
【原文】
李榖等为浮梁,自正阳济淮[1]。十二月甲戌,榖奏王彦超败唐兵二千余人于寿州城下,己卯,又奏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败唐兵千余人于山口镇[2]。帝诏吴越王弘俶使出兵击唐。
【注文】
[1]浮梁:即浮桥。 正阳:古镇名。一处在安徽颍(yǐng)上县东南七十里,为淮水西土著所居之处,称作西正阳,即古颍口;另一处在安徽寿县西六十里,为商贾所居之处,称作东正阳,又名正阳关,两处正阳镇夹淮相对。此处当指西正阳镇。
[2]山口镇:古镇名,在今安徽六安县境内。
【译文】
李榖等架设浮桥,从正阳镇渡过淮河。显德二年(955年)十二月甲戌(初十日),李榖奏报王彦超在寿州城下击败南唐军队两千余人。己卯(十五日),又奏报先锋都指挥使白延遇在山口镇击败南唐军队一千多人。后周世宗下诏,让吴越王钱弘俶(chù)出兵进攻南唐。
【原文】
三年春正月丁酉,李榖奏败唐兵千余人于上窑[1]。戊戌,发开封府、曹、滑、郑州之民十余万筑大梁外城[2]。庚子,帝下诏亲征淮南,以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权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副之,彰信节度使韩通权点检侍卫司及在京内外都巡检[3]。命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将兵先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将亲兵三千屯颍上[4]。壬寅,帝发大梁。
【注文】
[1]三年:即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 上窑:古镇名,在今安徽怀远县南五十里处。
[2]曹:即曹州。 滑:即滑州。
[3]彰信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即威信节度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九月置威信军节度使,治所曹州(治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领曹、单(shàn)二州。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废,后周广顺二年(952年)七月复置,改号彰信军。 侍卫司:古代官署名。五代和宋朝的最高军事机构,全称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 在京内外都巡检:后周官职名,负责京城内外安全事务。
[4]颍(yǐng)上:古县名,治所在今安徽颍上。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春季正月丁酉(初三日),李榖奏报在上窑击败南唐军队一千多人。戊戌(初四日),后周征发开封府、曹州、滑州、郑州的百姓十多万人修筑大梁外城。庚子(初六日),后周世宗下诏说要亲自出征淮南,任命宣徽南院使、镇安节度使向训代理东京留守,端明殿学士王朴为副留守,彰信节度使韩通代理点检侍卫司以及在京内外都巡检。命令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率兵先赶赴正阳,河阳节度使白重赞率领随身亲兵三千屯驻颍上。壬寅(初八日),后周世宗从大梁出发。
【原文】
李榖攻寿州,久不克。唐刘彦贞引兵救之,至来远镇,拒寿州二百里,又以战舰数百艘趣正阳,为攻浮梁之势[1]。李榖畏之,召将佐谋曰:“我军不能水战,若贼断浮梁,则腹背受敌,皆不归矣。不如退守浮梁,以待车驾[2]。”上至圉镇,闻其谋,亟遣中使乘驿止之[3]。比至,已焚刍粮,退保正阳。丁未,帝至陈州,亟遣李重进引兵趣淮上。
【注文】
[1]来远镇:古镇名,在今安徽寿县西南百余里。
[2]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3]圉(yǔ)镇:古镇名,在今河南杞县南五十里处。 亟(jí):急忙、赶快。 中使:指宦官使臣,也作内使。 乘驿:乘着驿站的马匹。
【译文】
李榖进攻寿州,许久没有攻下。南唐刘彦贞领兵救援,到达来远镇,距离寿州二百里,又派战舰数百艘赶赴正阳,摆出攻击浮桥的态势。李榖畏惧南唐水军,召集将领僚佐商议说:“我军不善水战,倘若敌人截断浮桥,我们就会腹背受敌,全都不能返回了。不如退守浮桥,以等待皇上。”后周世宗(柴荣)到达圉镇,听说了李榖的计谋,立即派遣宦官使臣乘着驿站车马前往阻止。等使者到达,李榖已烧掉粮草,退守正阳浮桥。显德三年(956年)正月丁未(十三日),后周世宗到达陈州,立即派遣李重进率兵赶赴淮上。
【原文】
辛亥,李榖奏:“贼舰中淮而进,弩炮所不能及,若浮梁不守,则众心动摇,须至退军[1]。今贼舰日进,淮水日涨,若车驾亲临,万一粮道阻绝,其危不测。愿陛下且驻跸陈、颍,俟李重进至,臣与之共度,贼舰可御,浮梁可完,立具奏闻[2]。但若厉兵秣马,春去冬来,足使贼中疲弊,取之未晚[3]。”帝览奏,不悦。
【注文】
[1]中淮:或作“中流”,指沿淮水的中央行进。 须至:必须、一定。
[2]驻跸(bì):皇帝后妃外出,途中暂停小住,称驻跸。 颍(yǐng):即颍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汝阴郡置,初名信州,后更名颍州,治汝阴(今安徽阜阳),领汝阴、颍上、下蔡、沈丘四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阜阳、阜南、颍上、太和、界首、临泉等地。五代沿袭。 共度(duó):共同商量,一起计议。 具:陈述。
[3]厉兵秣(mò)马: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厉,同“砺(lì)”,原义为磨刀石,此处用作动词。兵,兵器。秣,喂牲口。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正月辛亥(十七日),李榖上奏说:“贼寇战舰在淮水中央前进,弓弩(nǔ)石炮的射程不能到达,倘若浮桥失守,就会人心动摇,必定得退兵。如今贼寇战舰每日前进,淮水日渐上涨,倘若皇上大驾亲临,万一粮道断绝,危险难以预测。希望陛下暂且驻在陈州、颍州,等待李重进到达,臣下与他共同商量如何阻止贼寇战舰,如何保全浮桥,立即陈奏报告。倘若我军厉兵秣马做好准备,春去冬来等待时机,足以使贼寇疲惫不堪,到那时取之未晚。”后周世宗阅览奏报,很不高兴。
【原文】
刘彦贞素骄贵,无才略,不习兵,所历藩镇,专为贪暴,积财巨亿,以赂权要,由是魏岑等争誉之,以为治民如龚、黄,用兵如韩、彭,故周师至,唐主首用之[1]。其裨将咸师朗等皆勇而无谋,闻李榖退,喜,引兵直抵正阳,旌旗辎重数百里,刘仁赡及池州刺史张全约固止之[2]。仁赡曰:“公军未至而敌人先遁,是畏公之威声也,安用速战。万一失利,则大事去矣。”彦贞不从。既行,仁赡曰:“果遇,必败。”乃益兵乘城为备[3]。李重进渡淮,逆战于正阳东,大破之,斩彦贞,生擒咸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4]。是时江、淮久安,民不习战,彦贞既败,唐人大恐。张全约收余众奔寿州,刘仁赡表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退保清流关[5]。滁州刺史王绍颜委城走[6]。
【注文】
[1]巨亿:数以亿计,形容非常多。万万为亿,亿亿为巨亿。 龚、黄:龚指龚遂,黄指黄霸,二人皆为西汉大臣,通晓文法,明察秋毫,为官清廉,文治有方,被后世誉为循吏的代表。 韩、彭:韩指韩信,彭指彭越,二人皆为西汉名将,善于用兵作战。
[2]咸师朗: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原为后汉蒙城镇将,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率兵归降南唐。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军进攻淮南,他兵败被俘。 池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秋浦县(五代吴改为贵池县,即今安徽贵池)。唐时领有秋浦、青阳、至德、石埭(dài)四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贵池、青阳、石台、东至等地。五代沿袭。
[3]益兵:增兵。 乘(chéng)城:登城。
[4]逆战:迎战。
[5]清流关:古地名,在今安徽滁(chú)州市西郊。
[6]滁(chú)州:古州名。隋初改南谯(qiáo)州置,治新昌县(后改名清流县,今安徽滁州)。唐时领清流、全椒、永阳三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滁州及来安、全椒等地。五代沿袭。 委城:弃城。委,抛弃、舍弃。
【译文】
刘彦贞素来骄横宠贵,既无才能谋略,又不熟悉军事,历次任职藩镇,专行贪污暴虐,积累财产多达数亿,用来贿赂当权要人,因此魏岑(cén)等权臣争相称誉他,认为他治理百姓如同西汉的龚遂、黄霸,用兵打仗如同西汉的韩信、彭越,所以后周军队来到,南唐国主(李璟)首先任用他。刘彦贞的副将咸师朗等人都有勇无谋,听说李榖退兵,大喜,领兵直抵正阳,各色旗帜、军需运输前后长达数百里,刘仁赡和池州刺史张全约再三劝阻刘彦贞。刘仁赡说:“您的军队未到而敌人先跑,这是畏惧您的声威,怎么能用速战速决的办法。万一失利,大事就完了。”刘彦贞不听。刘彦贞率军出发后,刘仁赡说:“果真遇上敌人,必定失败。”于是增加士兵登上城楼做好战备。李重进渡过淮河,在正阳东面迎战,大败南唐军队,斩杀刘彦贞,活捉咸师朗等人,斩得首级一万多,躺伏在地上的尸体长达三十里,收缴军用物资器材三十多万件。此时长江、淮河一带长久平安无事,百姓不懂打仗,刘彦贞既已战败,南唐人大为恐慌。张全约收集残余部众投奔寿州,刘仁赡上表推荐张全约为马步左厢都指挥使。皇甫晖、姚凤率军后退保守清流关。滁州刺史王绍颜弃城逃跑。
【原文】
壬子,帝至永宁镇,谓侍臣曰:“闻寿州围解,农民多归村落,今闻大军至,必复入城[1]。怜其聚为饿殍,宜先遣使存抚,各令安业[2]。”甲寅,帝至正阳,以李重进代李榖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榖判寿州行府事[3]。丙辰,帝至寿州城下,营于淝水之阳,命诸军围寿州,徙正阳浮梁于下蔡镇[4]。丁巳,征宋、亳、陈、颍、徐、宿、许、蔡等州丁夫数十万以攻城,昼夜不息[5]。唐兵万余人,维舟于淮,营于涂山之下[6]。庚申,帝命太祖皇帝击之,太祖皇帝遣百余骑薄其营而伪遁,伏兵邀之,大败唐兵于涡口,斩其都监何延锡等,夺战舰五十余艘[7]。
【注文】
[1]永宁镇:古镇名,在今安徽阜阳东南约百里处。
[2]饿殍(piǎo):饿死的人。
[3]判寿州行府事:主持寿州事务。因寿州当时尚在南唐控制之下,后周并未占领,故曰“行府”。
[4]淝(féi)水之阳:淝水的北面。淝水,又称肥水,在今安徽省境内,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分为二支,向西北流者,出寿县而入淮河;向东南流者,注入巢湖。阳,古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 下蔡镇:古镇名,在今安徽凤台。
[5]宋:即宋州。 亳(bó):即亳州。 徐:即徐州。 宿:即宿州,古州名。唐元和四年(809年)以境临汴河,复有控扼漕运的埇桥而置,因其地本古宿国,故名。治虹县(今安徽五河县西),后移治符离县(今安徽宿州北),领符离、蕲(qí)县、虹县、临涣四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宿州、固镇、五河、灵璧、泗县等地。五代沿袭。 许:即许州。 蔡:即蔡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汝南郡置,初名豫州,唐宝应元年(762年)避唐代宗李豫名讳改为蔡州。治汝阳(今河南汝南),领汝阳、朗山、遂平、郾(yǎn)城、上蔡、真阳等十一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桐柏山以东地区。五代沿袭。
[6]维舟于淮:将船系在淮河边上。维:系,联结。 涂山:山名,又名当涂山。在今安徽蚌(bèng)埠(bù)西郊淮河东岸,与荆山隔淮相对。
[7]太祖皇帝:即北宋太祖赵匡胤。 薄(bó):靠近、迫近。 涡口:古地名,涡河入淮处,在今安徽怀远东北。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正月壬子(十八日),后周世宗到达永宁镇,对侍从大臣说:“听说寿州包围解除后,农民大多回归村落,如今听说大军到达,必定再次入城以避战乱。可怜他们聚集起来会成为饿殍,应当先派遣使者前往安抚,让他们各自安心务农。”甲寅(二十日),后周世宗到达正阳镇,任命李重进代替李榖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李榖兼理寿州行府政务。丙辰(二十二日),后周世宗到达寿州城下,在淝水北岸安营,命令各军包围寿州,将正阳浮桥移到下蔡镇。丁巳(二十三日),征发宋州、亳州、陈州、颍州、徐州、宿州、许州、蔡州等地壮丁数十万来攻城,昼夜不停。南唐一万多人将船只停靠在淮河上,在涂山脚下宿营。庚申(二十六日),后周世宗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出击,太祖皇帝派遣一百多名骑兵进逼南唐军营而又假装逃跑,埋伏的部队乘机拦击南唐追兵,在涡口大败南唐军队,斩杀南唐都监何延锡等人,夺取战舰五十多艘。
【原文】
诏以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逵为南面行营都统,使攻唐之鄂州[1]。
【注文】
[1]武平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又称武贞军节度使。唐昭宗光化(898—901年)初年置,治朗州(治今湖南常德),领澧(lǐ)、朗、叙等州。后梁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地归湖南马氏,改名永顺军。后唐庄宗时复称武贞军,明宗李嗣源改为武平军。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升为大都督府。 王逵(kuí)(?—956年):一名王进逵,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少为静江军卒,后从马希萼(è)为指挥使。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武安节度使。后攻朗州,擒刘言,任武平节度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命攻南唐,军过岳州,与岳州团练使潘叔嗣反目,双方在武陵城外会战,王逵战败被杀。 鄂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江夏郡置,治江夏(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领江夏、永兴、武昌、蒲圻(qí)、唐年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武汉长江以南部分和幕阜山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译文】
后周世宗下诏任命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逵(kuí)为南面行营都统,让他进攻南唐的鄂州。
【原文】
唐主闻湖南兵将至,命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徙民入城,为固守之计[1]。敬洙不从,使除地为战场,曰:“敌至,则与兵民俱死于此耳[2]。”唐主善之。
【注文】
[1]武昌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唐永贞元年(805年)升鄂岳观察使置,治鄂州(治今湖北武昌),领鄂、岳、蕲(qí)、安、黄、申六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广水、应城、汉川等地及长江以东,河南淮河以南,湖南洞庭湖和汨罗江以北之地。唐天祐二年(905年)并归杨行密。 何敬洙(zhū)(888—964年):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善射,少事吴将楚州刺史李简为军校,后事南唐烈祖李昪(biàn)为裨将,历任天威军都虞候、长步军都指挥使、楚州团练使、武昌节度使等职。南唐后主嗣位,以病授右卫上将军芮国公致仕。宋初卒,赠鄂州大都督、左卫上将军,谥“威烈”。
[2]除地:清理土地,将土地上的农作物或草木铲除。
【译文】
南唐国主(李璟)听说湖南军队将要到达,命令武昌节度使何敬洙将百姓都迁移入城,筹划固守鄂州之计。何敬洙没有听从,派人清理地方作为战场,说:“敌军到达,就和军民一齐战死在这里!”南唐国主很赞赏他。
【原文】
二月丙寅,下蔡浮梁成,上自往视之。戊辰,庐、寿、光、黄巡检使元城司超奏败唐兵三千余人于盛唐,擒都监高弼等,获战舰四十余艘[1]。
【注文】
[1]光:即光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弋(yì)阳郡置,初治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后移治定城县(今河南潢川)。唐时领定城、光山、仙居、殷城、固始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潢川、固始、光山、新县、商城等地。五代沿袭。 黄:即黄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永安郡置,治黄冈(今湖北新洲)。唐时领黄冈、黄陂(pí)、麻城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长江以北、巴水以西至滠(shè)水流域。五代沿袭。 巡检使:古代使职名。始设于五代后梁时期,主要掌管地方士兵训练、缉捕盗贼等事。 司超(904—974年):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人。初事邢州帅安叔千,后附刘知远。后汉时,以战功官至都指挥使。后周世宗时,为步军先锋副都指挥使,从讨淮南。后任庐、寿、光、黄等州巡检使和光州刺史、舒州团练使等职。宋初,先后任舒州、蔡州、绛州、郑州防御使。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北宋征江南,以其久在淮右,熟悉地理,徙蕲(qí)州防御使,行至淮西卒。 盛唐:古县名。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霍山县置,治今安徽六安。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二月丙寅(初三日),下蔡浮桥架成,后周世宗亲自前往视察。戊辰(初五日),庐、寿、光、黄巡检使元城人司超奏报在盛唐县击败南唐军队三千多人,擒获都监高弼等人,缴获战舰四十多艘。
【原文】
上命太祖皇帝倍道袭清流关[1]。皇甫晖等陈于山下,方与前锋战,太祖皇帝引兵出山后[2]。晖等大惊,走入滁州,欲断桥自守,太祖皇帝跃马麾兵涉水,直抵城下[3]。晖曰:“人各为其主,愿容成列而战。”太祖皇帝笑而许之。晖整众而出,太祖皇帝拥马颈突阵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晖,他人非吾敌也。”手剑击晖,中脑,生擒之,并擒姚凤,遂克滁州。后数日,宣祖皇帝为马军副都指挥使,引兵夜半至滁州城下,传呼开门[4]。太祖皇帝曰:“父子虽至亲,城门王事也,不敢奉命。”明旦乃得入。上遣翰林学士窦仪籍滁州帑藏,太祖皇帝遣亲吏取藏中绢[5]。仪曰:“公初克城时,虽倾藏取之,无伤也[6]。今既籍为官物,非有诏书,不可得也。”太祖皇帝由是重仪。
【注文】
[1]倍道:兼程而行,指一日走两日的路程。
[2]陈(zhèn):布阵、列阵。陈,同“阵”。
[3]麾(huī)兵:用旗子指挥着军队。麾,指挥作战的旗子。
[4]宣祖皇帝:指赵弘殷(899—956年),北宋太祖赵匡胤之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赵王王镕,有战功,后唐庄宗李存勖留典禁军。后汉乾祐(948—950年)中,迁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官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其子赵匡胤分典禁军。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宋初追尊为武昭皇帝,庙号宣祖。
[5]籍:登记。 帑(tǎng)藏(cáng):官库中的钱币财物。
[6]无伤:没有妨碍,没有什么关系。
【译文】
后周世宗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兼程而行袭击清流关。皇甫晖等在山下列阵,正与后周前锋部队交战,赵匡胤领兵从山后出来。皇甫晖等大吃一惊,逃入滁州城中,打算毁断护城河桥坚守,赵匡胤跃马指挥军队涉水而过,直抵城下。皇甫晖说:“我们都各自为自己的主子效力,希望容我排好队列再战。”赵匡胤笑着答应了他。皇甫晖整顿部众出城,赵匡胤抱住马脖子突破敌阵冲进去,大喊道:“我只取皇甫晖,其他的都不是我的敌手!”手持长剑攻击皇甫晖,刺中他的脑袋,将他生擒活捉,并擒获了姚凤,于是攻克了滁州。数日以后,时任马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匡胤的父亲(北宋宣祖皇帝)赵弘殷半夜领兵到达滁州城下,传令呼喊开门。赵匡胤说:“父子虽然最亲,但城门开启是王朝大事,不敢随便从命。”后周世宗派遣翰林学士窦仪清点登记滁州官库中的物资,赵匡胤派心腹官吏去取库藏中的绢帛。窦仪说:“当初您攻克州城的时候,即使把库中东西取光,也无妨碍。如今已经登记为官府物资,没有诏书命令,是不能拿走的。”赵匡胤因此很器重窦仪。
【原文】
诏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知滁州[1]。初,永兴节度使刘词遗表荐其幕僚蓟人赵普有才可用[2]。会滁州平,范质荐普为滁州军事判官[3]。太祖皇帝与语,悦之。时获盗百余人,皆应死,普请先讯鞫然后决,所活十七八[4]。太祖皇帝益奇之。
【注文】
[1]左金吾卫将军:古代武官名,从三品。隋时设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唐龙朔二年(662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负责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并随从皇帝出入。
[2]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jì)县(今北京)人。后周时曾任藩镇从事、节度推官、掌书记等职。后周显德七年(960年),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宋初,历任枢密直学士、枢密副使、门下侍郎、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阳三城节度使、武胜军节度等职,三次拜相,封魏国公。卒,赠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北宋咸平元年(998年),追封为韩王。
[3]军事判官:古代官职名,掌军中赏功罚罪。判官为唐朝时设置于采访、节度、观察、招讨、经略、防御、团练、营田、监军等使之幕府以及王府的主要佐官,掌理本府日常事务。五代时开始领州郡事务,成为州府职事官员。
[4]讯鞫(jū):审讯、审问。 决:判决。
【译文】
后周世宗诏令左金吾卫将军马崇祚(zuò)主持滁州政务。当初,永兴节度使刘词在临终所上表章中曾荐举他的幕僚蓟州人赵普有才能可以重用。适逢滁州平定,范质推荐赵普为滁州军事判官,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和他交谈,很喜欢他。当时捕获强盗一百余人,都应处死,赵普请求先审讯然后判决,结果活下来的占十分之七八。赵匡胤愈发认为他是个奇才。
【原文】
太祖皇帝威名日盛,每临阵,必以繁缨饰马,铠仗鲜明,或曰:“如此,为敌所识[1]。”太祖皇帝曰:“吾固欲其识之耳。”
【注文】
[1]繁缨:古代天子、诸侯所用络马的带饰。繁,马腹带;缨,马颈革。 饰:装饰。
【译文】
北宋太祖皇帝的威名日益显赫,每当亲临军阵,必定用精美的络缨绳带装饰坐骑,铠甲兵器锃亮耀眼。有人说:“像这样,会被敌人所认识。”太祖皇帝说:“我本来就想让敌人认识我!”
【原文】
唐主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赍书抵徐州,称:“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事帝,岁输货财以助军费[1]。”甲戌,徐州以闻。帝不答。戊寅,命前武胜节度使侯章等攻寿州水寨,决其壕之西北隅,导壕水入于淝[2]。
【注文】
[1]泗(sì)州:古州名。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改安州置,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移治临淮县(今江苏泗洪东南、盱〔xū〕眙〔yí〕西北)。唐时领有临淮、涟水、徐城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泗洪、泗阳、涟水、灌南等地。五代沿袭。 赍(jī):怀抱着、带着;把东西送给别人。
[2]武胜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即威胜节度使。 壕:护城河。 淝(féi):即淝水。
【译文】
南唐国主派遣泗州牙将王知朗携带书信抵达徐州,信中称:“唐皇帝奉上书信致大周皇帝,请求休战讲和,情愿把皇帝当作兄长来侍奉,每年贡献货物财宝来襄助军费。”显德三年(956年)二月甲戌(十一日),徐州将书信奏报。后周世宗不作回答。戊寅(十五日),后周世宗命令前任武胜节度使侯章等人进攻寿州水寨,在护城河的西北角打开决口,将护城河水引入淝水。
【原文】
太祖皇帝遣使献皇甫晖等,晖伤甚,见上,卧而言曰:“臣非不忠于所事,但士卒勇怯不同耳。臣向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1]。”因盛称太祖皇帝之勇。上释之,后数日卒。
【注文】
[1]向日:从前、往日。
【译文】
北宋太祖皇帝派遣使者献上俘虏的南唐将领皇甫晖等人,皇甫晖伤势很重,见到后周世宗,躺着说道:“臣下并不是不忠于所侍奉的君主,只是双方士兵勇敢胆怯不同罢了。臣下往日屡次与契丹交战,未曾见到过如此精锐的军队。”因而盛赞北宋太祖皇帝的勇敢。后周世宗释放了他,数日之后皇甫晖去世。
【原文】
帝诇知扬州无备,己卯,命韩令坤等将兵袭之,戒以“毋得残民[1]。其李氏陵寝,遣人与李氏人共守护之[2]”。
【注文】
[1]诇(xiòng):侦察、探听。 扬州:古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唐时领江都、江阳、六(lù)合、海陵、高邮、扬子、天长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天长和江苏扬州、泰州、海安、如皋、江都、高邮、兴化、六合、泰兴、姜堰等地。五代沿袭。 毋(wú)得:不得。
[2]李氏陵寝:指南唐烈祖李昪(biàn)等人的陵墓,在今江苏南京。
【译文】
后周世宗探知扬州没有防备,己卯(十六日),命令韩令坤等率兵袭击扬州,告诫他们“不得残害百姓。那里的李氏陵墓寝庙,派人与李氏族人共同守卫看护”。
【原文】
唐主兵屡败,惧亡,乃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锺谟、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来请平,献御服、茶药及金器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二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二千斛[1]。壬午,至寿州城下。谟、德明素辩口,上知其欲游说,盛陈甲兵而见之,曰:“尔主自谓唐室苗裔,宜知礼义,异于他国[2]。与朕止隔一水,未尝遣一介修好,惟泛海通契丹,舍华事夷,礼义安在[3]?且汝欲说我令罢兵邪[4]?我非六国愚主,岂汝口舌所能移邪[5]。可归语汝主,亟来见朕,再拜谢过,则无事矣;不然,朕欲往观金陵城,借府库以劳军,汝君臣得无悔乎!”谟、德明战栗不敢言[6]。
【注文】
[1]锺谟(mó)(?—960年):字仲益,其先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侨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博学善文章,南唐元宗李璟任为翰林学士,进户部侍郎。后周攻南唐,其与李德明奉命至后周军前求和,因后周提出取淮北十四州并以南唐为附庸作为讲和条件,南唐朝议以为其卖国,贬耀州司马。后又因忤元宗意,被贬黜饶州赐死。 工部侍郎:古代文官名。隋大业三年(607年)置,为尚书省工部次官。唐时为正四品下,掌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中唐以后,诸部尚书渐为虚衔,实由侍郎主持本部事务。 文理院学士:五代时南唐官职名,职掌未详,可能为皇帝侍从顾问之官。 李德明(?—956年):籍贯不详。初为兵部员外郎,后进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后周攻南唐,其与锺谟奉命至后周军前求和,南唐朝议以为卖国,元宗李璟大怒,下诏斩首于市。后赠光禄卿,谥“忠”。 请平:请求讲和。 缯(zēng)锦:丝绸的总称。
[2]辩口:能言善辩。 游说(shuì):通过多方活动陈述自己的建议、主张,希望被人采纳、实施。 唐室苗裔:唐朝皇室的后裔。因南唐自称是唐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后代,故后周世宗称其为“唐室苗裔”。
[3]一水:指淮河。 一介:一个。此指一个使者。
[4]邪(yé):同“耶”,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5]六国愚主: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
[6]战栗(lì):颤抖、发抖。
【译文】
南唐国主因军队屡遭败绩,惧怕灭亡,于是派遣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锺谟和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前来求和,进献皇帝专用的服装、汤药以及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帛锦缎两千匹,犒劳军队的牛五百头、酒两千斛。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壬午(十九日),到达寿州城下。锺谟、李德明一向能言善辩,后周世宗知道他们打算游说,命士兵全副武装严整列队接见他们,说:“你们的君主自称是唐皇室的后裔,应该懂得礼义,不同于其他的国家。与朕只有一水之隔,却未曾派遣过一位使者来建立友好关系,反而漂洋过海去勾结契丹,舍弃华夏而臣事蛮夷,礼义在哪里呢?再说,你们准备向我游说让我休战吧?我不是战国时代六国那样的愚蠢君主,岂是你们用口舌所能改变主意的人。你们可以回去告诉你们的君主:赶快前来见朕,下跪再拜认罪谢过,那样就没有什么事。不然的话,朕打算亲自到金陵城观看,借用金陵国库来慰劳军队,你们君臣可不要后悔啊!”锺谟、李德明吓得全身发抖不敢说话。
【原文】
吴越王弘俶遣兵屯境上,以俟周命。
【译文】
吴越王钱弘俶(chù)派遣军队屯驻在边境上,以等待后周的命令。
【原文】
乙酉,韩令坤奄至扬州,平旦,先遣白延遇以数百骑驰入城,城中不之觉[1]。令坤继至,唐东都营屯使贾崇焚官府、民舍,弃城南走[2]。副留守工部侍郎冯延鲁髡发被僧服,匿于佛寺,军士执之[3]。令坤慰抚其民,使皆安堵[4]。
【注文】
[1]奄(yǎn)至:忽然来到。 平旦:清晨。
[2]东都:指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南唐烈祖昇(shēng)元元年(937年),以广陵为东都。 营屯使:南唐官职名,其职掌可能为主持屯田事务。 贾崇(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南唐将领,事南唐烈祖李昪,积官至侍卫都虞候。元宗李璟时,升神武统军,迁东都营屯使。后周攻淮,弃城逃归,被流放抚州。
[3]冯延鲁(生卒年不详):一名谧(mì),字叔文,五代时南唐大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说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南唐吏部尚书冯令愿之子,冯延己异母弟。历任江都判官、中书舍人、工部侍郎、东都副留守等职。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被后周所俘,留居汴京三年。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归南唐,为户部尚书,数次使宋。后改任常州观察使而卒(一说卒于金陵家中)。 髡(kūn)发:剃去头发。 被(pī):同“披”,穿着。 执:捉拿、拘捕。
[4]安堵:安定、安居。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二月乙酉(二十二日),韩令坤突然到达扬州,天亮时,先派遣白延遇率数百骑兵奔驰入城,城中没有觉察。韩令坤接着到达,南唐东都营屯使贾崇焚毁官邸、百姓房屋,弃城往南逃奔。副留守工部侍郎冯延鲁剃光头发,披上僧服躲进佛寺,军士抓获了他。韩令坤慰问安抚扬州百姓,让他们都安居乐业。
【原文】
庚寅,王逵奏拔鄂州长山寨,执其将陈泽等,献之[1]。
【注文】
[1]长山寨:古地名,在今湖北通城县南。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庚寅(二十七日),王逵奏报攻破鄂州长山寨,抓获南唐将领陈泽等人,将他们献上。
【原文】
辛卯,太祖皇帝奏唐天长制置使耿谦降,获刍粮二十余万[1]。
【注文】
[1]天长:古县名。唐天宝七载(748年)改千秋县置,属扬州,治今安徽天长。南唐昇元六年(942年)为建武军治所。 制置使:古代官职名。始设于唐大中五年(851年),掌用兵前后控制地方秩序,位在刺史之下。五代时,制置使多以招讨使兼任,为地方临时性的军事长官。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二月辛卯(二十八日),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奏报南唐天长制置使耿谦投降,缴获粮草二十多万。
【原文】
韩令坤攻唐泰州,拔之,刺史方讷奔金陵[1]。
【注文】
[1]泰州:古州名。五代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升海陵制置院置,治海陵县(今江苏泰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泰州、姜堰、如皋、泰兴、兴化等市县(区)及海安、东台部分地区。
【译文】
韩令坤进攻南唐泰州,占领了它,刺史方讷逃奔金陵。
【原文】
唐主遣人以蜡丸求救于契丹[1]。壬辰,静安军使何继筠获而献之[2]。
【注文】
[1]蜡丸:用蜡封成丸状的密信。
[2]静安军:古代军镇名。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于李晏口(今河北深州大堤镇贾城西村一带)置静安军,并移下博县治于此,以军领县。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罢废。 何继筠(921—971年):字化龙,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后晋时以父荫补殿直,从郭威平叛,改供奉官。后周时曾任内殿直都知、濮州、棣州刺史、西北面行营都监等职。北宋初,改棣州团练使,为关南兵马都监,后加本州防御使。北宋开宝元年(968年)从李继勋征太原,以功拜建武军节度使,判棣州。卒,赠侍中。
【译文】
南唐国主派人携带封有书信的蜡丸去向契丹求救。显德三年(956年)二月壬辰(二十九日),静安军使何继筠截获后献给后周朝廷。
【原文】
以给事中高防权知泰州。
【译文】
后周任命给事中高防临时主持泰州政务。
【原文】
三月甲午朔,上行视水寨,至淝桥,自取一石,马上持之,至寨以供炮,从官过桥者人赍一石[1]。太祖皇帝乘皮船入寿春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2]。牙将馆陶张琼遽以身蔽之,矢中琼髀,死而复苏[3]。镞着骨,不可出,琼饮酒一大卮,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斗)[升],神色自若[4]。
【注文】
[1]淝桥:淝水上的桥梁。 炮:指当时用机械发射石头的武器。 赍(jī):携带着。
[2]寿春:古县名。秦时始置,治所在今安徽寿县。隋唐五代时为寿州州治,地当南北交通冲要,为淮南军事重镇。 连弩(nǔ):利用机械力量可以连续发射的弓。 屋椽(chuán):即椽子,古代木质结构房屋中屋顶斜木的一种,放在檩(lǐn)条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条木。
[3]馆陶: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馆陶。 张琼(生卒年不详):五代、宋初将领,大名馆陶(今河北馆陶)人,有勇力善射,世为牙军。后周时隶赵匡胤帐下,赵匡胤即位后,擢典禁军,累迁内外马步军都军头,领爱州刺史,迁嘉州防御使。北宋建隆四年(963年)遭石汉卿诬告,被赐死。后宋太祖知其清贫,非常后悔,命优恤其家。 遽(jù):急忙、仓促。 髀(bì):大腿骨。
[4]镞(zú):箭头。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皿。 神色自若: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自若,如常,像原来的样子。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三月甲午朔(初一日),后周世宗巡视水寨,到达淝水桥,亲自捡取一块石头,骑在马上拿着,到寨中供炮使用,随从官员过桥的也都每人携带一块石头。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乘坐牛皮船进入寿春护城河中,城上用连弩发射,箭矢像房屋的椽子那样粗。牙将、馆陶人张琼立即用身体遮挡,箭射中张琼的大腿,昏死过去又苏醒过来。箭头射进骨头不能拔出,张琼喝下一大杯酒,命令人敲破骨头取出箭,流血好几升,神态脸色仍从容自如。
【原文】
唐主复以右仆射孙晟为司空,遣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见,称:“自天祐以来,海内分崩,或跨据一方,或迁革异代[1]。臣绍袭先业,奄有江表,顾以瞻乌未定,附凤何从[2]。今天命有归,声教远被,愿比两浙、湖南,仰奉正朔,谨守土疆[3]。乞收薄伐之威,赦其后服之罪,首于下国,俾作外臣,则柔远之德,云谁不服[4]。”又献金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晟谓冯延己曰:“此行当在左相,晟若辞之,则负先帝[5]。”既行,知不免,中夜,叹息谓崇质曰:“君家百口,宜自为谋[6]。吾思之熟矣,终不负永陵一培土,余无所知[7]。”
【注文】
[1]孙晟(shèng)(?—956年):初名凤,又名忌,密州(治今山东诸城)人。好学有文辞,后唐庄宗用为著作佐郎。后唐天成(926—930年)中奔南吴,事南唐烈祖李昪及元宗李璟二十余年,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中书侍郎、右仆射。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受命前往后周奉表求和。后周世宗问以南唐虚实,不答,被赐死。南唐赠鲁国公,谥“文忠”。 礼部尚书:古代文官名。北魏始置,为礼部之长官。西魏初为尚书省十三部尚书之一。隋代设一人,正三品,唐五代沿置。掌礼仪、祭祀、宴享及学校之政令,总判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事。中唐以后,渐为虚衔。 天祐:唐昭宗及唐袞帝年号,公元904年至907年。朱温灭唐后,前蜀王建、南汉刘隐、南吴杨行密、晋李克用、岐李茂贞、吴越钱镠(liú)等割据政权曾继续使用此年号。 迁革异代:指中原地区不断地改朝换代。迁革,变迁、变化。
[2]奄(yǎn)有:全部占有。奄,覆盖。 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表,外。 瞻(zhān)乌未定,附凤何从:大意为遭遇乱世无所归依之民,漂泊不定,不知道该依附于谁。瞻,向上或向前看;乌,乌鸦。语出《诗经·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意为看那飞翔的乌鸦,将落在谁家的屋顶?后以此比喻乱世无所归依之民。附凤,指依附帝王。
[3]声教远被:声威和教化传播远方。被,盖、遮覆。 两浙:浙东和浙西的合称。此处指五代时十国之一的吴越政权。唐景福二年(893年),钱镠(liú)任镇海、镇东节度使,以杭州(今浙江杭州)为治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后梁封钱镠为吴越王。 正(zhēng)朔:一年第一天开始的时候。此处指代象征天命及政权的历法。正,正月,一年的开始。朔,每月的初一,一月的开始。
[4]薄(bó)伐:征伐、讨伐。薄,发语词,无实义。语出《诗经·小雅·出车》:“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首:准许、同意。 下国:小国,此处为南唐自称。 俾(bǐ):使、让。
[5]冯延己(903或904—960年):或作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多才艺,工诗词。事南唐,自秘书郎累迁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罢相,出为昭武军节度使,后复相。后周攻淮,南唐尽失江北,再罢相,任太子少傅。数月后复相,因疾改太子太傅。宋初卒,谥“忠肃”。 左相:指冯延己,其位在孙晟之上。 先帝:指南唐烈祖李昪(biàn)(888—943年),五代时南唐建立者。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今江苏徐州)人,为吴国权臣徐温养子,名徐知诰。吴时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等职。徐温去世后,战胜徐温亲子徐知询,完全掌握吴政权。南吴天祚元年(935年),进封齐王。天祚三年(937年),杨溥让位,徐知诰即皇帝位,建立南唐,改年号昇元。昇元三年(939年),恢复原姓,改名李昪。卒后谥(shì)光文肃武孝高皇帝,庙号烈祖。
[6]中夜:半夜、夜半。
[7]永陵:南唐烈祖李昪(biàn)陵名。 一培土:或作一抔(póu)土,意为一捧之土。
【译文】
南唐国主又任命右仆(pú)射(yè)孙晟为司空,派遣他与礼部尚书王崇质奉表入后周进见,表文中说:“自从唐朝天祐年间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有的地方割据一方,有的地方改朝换代。臣下我继承祖先基业,拥有江表之地,只是遭遇乱世无所归依,要想附凤攀龙又从何谈起。如今天命已有归宿,声威教化泽被远方,希望比照两浙的吴越、湖南的楚国,敬奉中原号令,谨守土地疆域,乞求您收敛征伐的威势,赦免后来臣服的罪过,同意我这个小国,做您域外的臣子,那么皇帝怀柔远方的德政,还有谁不服从。”又贡献黄金千两、白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孙晟对冯延己说:“此行应当由您左相出使,然而我孙晟如果推辞,那就有负于先帝。”上路以后,自知不免于一死,半夜叹息,对王崇质说:“您家有一百多口人,应该好好地为自己盘算。我已经考虑得很成熟了,决不辜负烈祖永陵上的一捧土,其余的就不知道了。”
【原文】
光舒黄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以安、随、申、蔡四州兵数万攻光州[1]。丙申,超奏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走,都监张承翰以城降。丁酉,行舒州刺史郭令图拔舒州[2]。
【注文】
[1]光:即光州,古州名。 舒:即舒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同安郡置,治怀宁(今安徽潜山)。唐时领怀宁、宿松、望江、太湖、同安五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太湖、宿松、桐城、岳西、枞(zōng)阳、望江、潜山、安庆等地。五代沿袭。 黄:即黄州,古州名。 安:即安州,古州名。西魏改南司州置,治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唐时领有安陆、孝昌、云梦、应城、吉阳、应山六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安陆、应城、云梦、孝感等地。五代沿袭。 随:即随州,也作隋州,古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并州置,治随县(今湖北随州)。唐时辖随、光化、枣阳、唐城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随州、枣阳等地。五代沿袭。 申:即申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义阳郡置,治义阳(今河南信阳)。唐时领义阳、钟山、罗山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信阳、罗山等地。五代沿袭。
[2]行舒州刺史:唐五代时期的“官”“职”分离,官即散官,也称散阶;职即职事官。散官低而职事官高者为“守”某官;相反,散官高而职事官低者为“行”某官。而这里的“行舒州刺史”,则有代理的意思。
【译文】
光、舒、黄三州招安巡检使、行光州刺史何超率领安、随、申、蔡四州军队数万人进攻光州。显德三年(956年)三月丙申(初三日),何超奏报南唐光州刺史张绍弃城逃跑,都监张承翰献城投降。丁酉(初四日),代理舒州刺史郭令图攻克舒州。
【原文】
唐蕲州将李福杀其知州王承巂举州来降[1]。遣六宅使齐藏珍攻黄州[2]。
【注文】
[1]蕲(qí)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蕲春(今湖北蕲春北)。领蕲春、黄梅、广济、蕲水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湖北黄梅、广济、浠(xī)水、蕲春、罗田、英山等地。五代沿袭。
[2]六宅使:古代官职名。唐朝时始置,领诸王府事务,五代沿置。 齐藏珍(?—957年):籍贯不详。少历宫中内职,累迁诸卫将军。前后监押兵师在外,颇称干事,但为人阴险强辩。后周广顺(951—953年)中,奉命到滑州巡护河堤,因弛慢致黄河决口,被流放到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后周世宗柴荣即位,自沙门岛征还。秦、凤之役和淮上用兵,皆任为监军。后因贪赃官物及游说李重进,以冒称检校官罪被秘密处死。
【译文】
南唐蕲州将领李福杀死知州王承巂(guī或xī),献出州城投降。后周派遣六宅使齐藏珍进攻黄州。
【原文】
秦、凤之平也,上赦所俘蜀兵以隶军籍,从征淮南,复亡降于唐[1]。癸卯,唐主表献百五十人,上悉命斩之。
【注文】
[1]秦:即秦州,古州名,治上邽(guī)县(今甘肃天水)。 凤:即凤州,古州名,治梁泉县(今陕西凤县凤州镇)。 亡:逃跑。
【译文】
秦州、凤州平定时,后周世宗赦免所俘获的后蜀士兵将他们编入军籍,跟随征伐淮南,他们又逃亡向南唐投降。显德三年(956年)三月癸卯(初十日),南唐国主李璟(jǐng)上表献出降卒一百五十人,后周世宗命令将他们全部斩首。
【原文】
丙午,孙晟等至上所。庚戌,上遣中使以孙晟诣寿春城下示刘仁赡,且招谕之。仁赡见晟,戎服拜于城上[1]。晟谓仁赡曰:“君受国厚恩,不可开门纳寇。”上闻之,甚怒。晟曰:“臣为唐宰相,岂可教节度使外叛邪!”上乃释之。
【注文】
[1]戎服:穿着军服。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三月丙午(十三日),孙晟(shèng)等人到达后周世宗所在之处。庚戌(十七日),后周世宗派遣朝廷使者带孙晟到寿春城下让刘仁赡看,并且让孙晟招安南唐守将。刘仁赡见到孙晟,在城上身着戎装行拜礼。孙晟对刘仁赡说:“您身受国君厚恩,不可打开城门迎纳敌寇。”后周世宗听说后十分恼怒。孙晟说:“臣下我身为唐宰相,怎么能教唆节度使叛变投敌呢!”后周世宗于是释放了他。
【原文】
唐主使李德明、孙晟言于上,请去帝号,割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仍岁输金帛百万,以求罢兵[1]。上以淮南之地已半为周有,诸将捷奏日至,欲尽得江北之地,不许。德明见周兵日进,奏称:“唐主不知陛下兵力如此之盛,愿宽臣五日之诛,得归白唐主,尽献江北之地[2]。”上乃许之。晟因奏遣王崇质与德明俱归。上遣供奉官安弘道送德明等归金陵,赐唐主诏书。其略曰:“但存帝号,何爽岁寒[3]。傥坚事大之心,终不迫人于险[4]。”又曰:“俟诸郡之悉来,即大军之立罢。言尽于此,更不烦云;苟曰未然,请从兹绝[5]。”又赐其将相书,使熟议而来。唐主复上表谢。
【注文】
[1]濠:即濠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钟离郡置,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领钟离、定远、招义三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定远、凤阳、明光、蚌埠等地。五代沿袭。 楚:即楚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八年(625年)改为楚州,治山阳(今江苏淮安)。领山阳、盐城、盱(xū)眙(yí)、宝应、淮阴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淮河以南,盱眙以东,金湖、宝应、盐城以北地区。五代沿袭。 海:即海州。
[2]愿宽臣五日之诛:希望将杀死我的时间宽限五天。意为希望给我五天时间。 白:下级对上级禀告、陈述。
[3]何爽岁寒:即绝不在你们的困境中失约。爽,丧失,违背;岁寒,一年的寒冬,比喻暮境、困境。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傥(tǎng):同“倘”,倘若、如果。
[5]苟:假使、如果。 兹:此。
【译文】
南唐国主派遣李德明、孙晟(shèng)对后周世宗说,请求废除帝号,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之地,并且每年进贡黄金绢帛百万,以求休兵停战。后周世宗因为淮南之地已经有一半被后周占领,各路将领捷报连日到达,便打算取得全部长江以北的地方,不答应唐主的请求。李德明眼看后周军队日益推进,上奏后周世宗说:“唐主不知道陛下的兵力如此强盛,希望给臣下五天时间,使臣下得以返归禀告唐主,献出全部长江以北的土地。”后周世宗准许了他。孙晟便奏请派王崇质与李德明一道返回。后周世宗派遣供奉官安弘道送李德明等人返归金陵,赐给南唐国主诏书。诏书中大致说:“只管保存帝号,我为什么要在你们的困境中失约呢?倘若能坚定侍奉大周的信念,我终究不会逼人于险境绝地的。”又说:“等到江北各州全部献来,我的大军立即休战。话已在此说尽,不再赘述;如果你们认为不行,请从此断绝来往。”又赐给南唐将相书信,让他们仔细商议好以后再派使臣来。南唐国主又上表道谢。
【原文】
李德明盛称上威德及甲兵之强,劝唐主割江北之地,唐主不悦。宋齐丘以割地为无益。德明轻佻,言多过实,国人亦不之信[1]。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恶德明及孙晟,使王崇质异其言,因谮德明于唐主曰:“德明卖国求利[2]。”唐主大怒,斩德明于市。
【注文】
[1]轻佻(tiāo):举动不庄重、不严肃。 不之信:宾语前置,即不信之,不相信他(他说的话)。
[2]陈觉(?—958年):泰州(今江苏泰州)人。曾任南唐宣徽副使、光政院副使、枢密使等职。与李徵古、宋齐丘等结为朋党,窃弄权威,诬杀泰州刺史褚仁规,谮杀工部侍郎李德明。奉南唐主李璟之命出使后周,又假传后周世宗之命欲杀宰相严续。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被谪贬饶州,南唐主李璟遣使杀之于路。 李徵古(?—约958年):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少贫贱好学,南唐昇元(937—943年)末年进士及第。初事齐王李景达为宫府之官,元宗李璟嗣位,官至枢密副使,与表亲宋齐丘、枢密使陈觉等人结为朋党。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以宋齐丘之党削夺官爵,安置洪州,不久赐死。 谮(zèn):诬陷、中伤,说别人的坏话。
【译文】
李德明盛赞后周世宗的声威德行和周军的强盛,规劝南唐国主(李璟)割让长江以北之地,南唐国主不高兴。宋齐丘认为割让土地无济于事。李德明为人轻浮,经常言过其实,国中之人也不相信他的话。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素来憎恶李德明和孙晟,支使王崇质说出同李德明不一样的话,趁势对南唐国主诬陷李德明说:“李德明出卖国家求取私利。”南唐主勃然大怒,将李德明在街市斩首。
【原文】
唐主命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景达将兵拒周,以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1]。中书舍人韩熙载上书曰:“信莫信于亲王,重莫重于元帅,安用监军使为[2]!”唐主不从。
【注文】
[1]齐王景达:即李景达(924—971年),字子通,南唐烈祖李昪(biàn)第四子。先后封为寿阳郡王、宣城王、鄂王、燕王。南唐元宗李璟即位,立为皇太弟,拜诸道兵马元帅、中书令,徙封齐王。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入淮,其以元帅督师,败归,改抚州大都督、临川牧。南唐后主李煜(yù)即位,加太师、尚书令。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卒,谥“昭孝”。 武安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又名钦化军。唐中和三年(883年)升湖南观察使置,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辖潭、衡、郴(chēn)、永、连、道、邵七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南安化、益阳、浏阳以南至广东阳山,西至雪峰山、广西资源、灌阳,东至罗霄山一带。 边镐(gǎo或hào)(生卒年不详):五代南唐将领,昇州(今江苏南京)人,小字康乐。初事南唐烈祖李昪为通事舍人,以功升洪州营屯诸军都虞候、信州刺史、武安军节度使。后因丧失楚地,削官流放饶州。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后周攻淮,起用为应援都军使,兵败被俘,后周世宗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后归南唐,卒于南京。
[2]韩熙载(902或908—970年):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后唐同光进士。多才艺,善文章、书画。后唐明宗时,因父韩光嗣被诛,避祸奔南吴,历任滁、和、常三州从事。南唐时,曾任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和州司马、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职。
【译文】
南唐国主命令诸道兵马元帅、齐王李景达领兵抵抗后周军队,任命陈觉为监军使,前武安节度使边镐为应援都军使。中书舍人韩熙载上书说:“论信任,没有比亲王更可信的;论重要,没有比元帅更重要的,哪里用得着监军使呢!”南唐国主没有听从。
【原文】
遣鸿胪卿潘承祐诣泉、建召募骁勇,承祐荐前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林仁肇[1]。唐主以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彦华、仁肇皆为将。仁肇,仁翰之弟也[2]。
【注文】
[1]鸿胪卿:古代文官名。汉代有大鸿胪,隋唐五代沿袭北齐所置称鸿胪卿,为鸿胪寺长官,从三品。掌册封诸蕃、接待外使及凶仪事务。 潘承祐(生卒年不详):五代时闽国、南唐大臣。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初仕吴为光州司法参军,后仕闽,任大理少卿、吏部尚书、同平章事等官。以进谏被削职为民。南唐克建州,元宗李璟任其为卫尉少卿,迁鸿胪卿,以礼部尚书致仕,隐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病卒。 泉:即泉州。唐景云二年(711年)改荣州置,治晋江(今福建泉州)。领晋江、南安、莆田、仙游等县,辖境相当于今福建仙游、莆田西南晋江流域,以及厦门、长泰、金门等地。五代沿袭。 永安节度使:古代方镇名,治建州(治今福建建瓯)。原属福州威武军节度,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国改称为镇武军。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攻克建州,改建州为永安军,以延平津置剑州,为其属郡。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南唐又改永安军为忠义军。 许文稹(zhěn)(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将领,同安(今福建同安)人。曾仕闽为汀州刺史,后晋开运元年(944年),以汀州降于楚马殷。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攻楚,曾败南唐兵于汀州。后以汀州降于南唐,任蕲州刺史、永安节度使。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入淮,任西面行营应援使。被俘,后周世宗任为左监门卫上将军。后放归南唐。 静江:古代方镇名。唐光化三年(900年)升桂管经略使置,治桂州(治今广西桂林)。久领桂、梧、贺、连、柳、富、昭、蒙、严、环、融、古、思唐、龚十四州,辖境相当于今广西河池、宣山、柳江、武宣、苍梧以北(不包括全州、资源两地),以及广东阳山、连县、连山等地。后被湖南马氏所据。后周太祖广顺元年(951年),又被岭南刘氏占据。 陈德诚(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南唐将领。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唐名将陈诲之子。少好学,才兼文武。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攻淮时,率兵数千援寿春,以功拜和州刺史,有政绩。后与其叔父相继任建州永安节度使。 郑彦华(生卒年不详):五代、宋初大臣。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少隶节度使李弘义帐下,以勇闻。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攻淮,率兵抵抗,大小百余战。累迁至镇海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从南唐后主李煜入宋,从征太原及幽州,升左千牛卫大将军。卒年七十三。 林仁肇(zhào)(?—972年):五代十国时南唐将领,建阳(今福建建阳)人,闽国大臣林仁翰之弟。为人刚毅,多力善战。曾仕闽为禆将。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入淮,率兵援寿州,以功升淮南屯营应援使。后升镇海节度使,移镇武昌。南唐后主时,改南都留守、南昌尹。后遭诬陷,被后主李煜鸩(zhèn)杀,即用毒酒毒死。
[2]仁翰:即林仁翰(生卒年不详),五代十国时闽国大臣,建阳(今福建建阳)人,事闽国景宗王延曦(xī)为南廊承旨。后晋开运四年(947年),闽臣朱文进、连重遇弑王延曦自立,林仁翰率人杀死朱文进和连重遇,迎吴成义入福州。后王延政为闽王,赏赐颇薄,林仁翰终不言其功,为时人所称赞。
【译文】
南唐国主派遣鸿胪卿潘承祐到泉州、建州招募矫健勇猛的人才,潘承祐推荐前任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建州人郑彦华和林仁肇。南唐国主任命许文稹为西面行营应援使,郑彦华、林仁肇都为将领。林仁肇是林仁翰的弟弟。
【原文】
夏四月甲子,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以武德节度使(1)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1]。
【注文】
[1]武德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即唐剑南东川节度使。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析剑南节度使置,治梓(zǐ)州(治今四川三台)。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梓、遂、绵、普、陵、泸、荣、剑、龙、昌、渝、合十二州,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游流域以东,及剑阁、青川等地。前蜀王建时改为天贞军,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改名武德军。后唐时,孟知祥并东西两川,此时地属后蜀。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夏季四月甲子(初二日),后周世宗任命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李重进为庐、寿等州招讨使,任命武德(应作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为濠州城下都部署。
【原文】
唐右卫将军陆孟俊自常州将兵万余人趣泰州,周兵遁去,孟俊复取之,遣陈德诚戍泰州[1]。孟俊进攻扬州,屯于蜀冈,韩令坤弃扬州走[2]。帝遣张永德将兵救之,令坤复入扬州[3]。帝又遣太祖皇帝将兵屯六合[4]。太祖皇帝令曰:“扬州兵有过六合者,折其足[5]。”令坤始有固守之志。
【注文】
[1]陆孟俊(?—956年):籍贯不详。曾仕楚,参与废马希萼立马希崇为楚王。后归南唐,为右卫将军。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攻淮,陆孟俊率兵收复泰州,又攻扬州,战败,被韩令坤俘获杀死。
[2]蜀冈:古地名,在今江苏江都西北郊。
[3]张永德(928—1000年):字抱一,并州阳曲(今山西阳曲)人。以贤孝闻名乡里,娶后周太祖郭威之女。后周时历任左卫将军、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泗州防御使、检校太尉等官职。身经百战,功勋显赫。入宋,率兵攻灭南唐,从征北汉,官至检校太师、彰德军节度使,晋爵卫国公。
[4]六(lù)合:古县名。隋开皇四年(584年)改尉氏县置,因六合山为名。治所在今江苏六合,唐时属扬州。
[5]折:折断、打断。
【译文】
南唐右卫将军陆孟俊从常州率兵一万多人赶赴泰州,后周军队逃遁离去,陆孟俊收复泰州,派遣陈德诚守卫。陆孟俊进攻扬州,屯驻在蜀冈,韩令坤丢弃扬州逃跑。后周世宗派遣张永德率兵救援,韩令坤重新进入扬州。世宗又派遣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率兵屯驻六合县。太祖皇帝下令说:“扬州士兵有过六合的,折断他的脚。”韩令坤这才有固守的决心。
【原文】
帝自至寿春以来,命诸军昼夜攻城,久不克。会大雨,营中水深数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颇多,粮运不继,李德明失期不至,乃议旋师[1]。或劝帝东幸濠州,声言寿州已破,从之[2]。己巳,帝自寿春循淮而东,乙亥,至濠州。韩令坤败唐兵于城东,擒陆孟俊。
【注文】
[1]会:恰巧、正赶上。 失期:超过了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 旋师:回师、还师。旋,回、归。
[2]声言:宣布、宣称。
【译文】
后周世宗亲自到达寿春以来,命令各军昼夜攻城,但许久也未能攻克。正赶上天降大雨,军营中积水深数尺,攻城器材损失以及士兵逃亡很多,粮草运输接应不上,李德明也没有按期到达,于是商议回师。有人劝说世宗往东巡视濠州,声称寿州已经攻破,世宗听从。显德三年(956年)四月己巳(初七日),世宗从寿春沿着淮河东进,乙亥(十三日),到达濠州。韩令坤在扬州城东击败南唐兵,擒获了陆孟俊。
【原文】
唐齐王景达将兵二万自瓜步济江,距六合二十余里,设栅不进[1]。诸将欲击之,太祖皇帝曰:“彼设栅自固,惧我也。今吾众不满二千,若往击之,则彼见吾众寡矣。不如俟其来而击之,破之必矣。”居数日,唐出兵趣六合,太祖皇帝奋击,大破之,杀获近五千人,余众尚万余,走渡江,争舟溺死者甚众。于是唐之精卒尽矣。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2]。明日,遍阅其笠,有剑迹者数十人,皆斩之,由是部兵莫敢不尽死。
【注文】
[1]瓜步:古地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二十里处的瓜步山下。
[2]阳:通“佯(yáng)”,假装。 斫(zhuó):砍。 皮笠:皮制的斗笠。
【译文】
南唐齐王李景达率兵两万从瓜步渡过长江,距离六(lù)合二十余里,设置栅栏不再前进。后周众将想出击南唐军,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说:“他们设置栅栏固守,是害怕我们。如今我们部众不满两千人,倘若前往攻击,他们就看出我们人数的多少了。不如等到他们来时再出击,必定可以打败他们。”过了几天,南唐出兵赶赴六合,太祖皇帝奋勇出击,大败敌军,杀死和抓获的南唐兵近五千人,余下的部众还有一万多人,逃奔渡江,争夺船只淹死的很多。于是南唐的精锐部队丧失殆尽。这场战斗,士兵有不卖力的,太祖皇帝假装督战,用剑砍击他们的皮斗笠。第二天,将士兵的皮斗笠检查一遍,上面有剑砍痕迹的数十人,全部推出斩首,从此所部士兵不敢不拼死作战。
【原文】
先是,唐主闻扬州失守,命四旁发兵取之。己卯,韩令坤奏败楚州兵万余人于湾头堰,获涟州刺史秦进崇[1]。张永德奏败泗州兵万余人于曲溪堰[2]。
【注文】
[1]湾头堰(yàn):古地名,即湾头镇,在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东北运河分流处。 涟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涟水县置,治今江苏涟水。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涟州为涟水县,属泗州。大约南唐又置。
[2]曲溪堰(yàn):古地名,又名新河堰,在今江苏盱(xū)眙(yí)西南。
【译文】
在此之前,南唐国主听说扬州失守,命令扬州四围的州军发兵夺取。显德三年(956年)四月己卯(十七日),韩令坤奏报在湾头堰击败扬州军队一万多人,抓获涟州刺史秦进崇。张永德奏报在曲溪堰击败泗州军队一万多人。
【原文】
丙戌,以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1]。涡口奏新作浮梁成。丁亥,帝自濠州如涡口。
【注文】
[1]淮南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唐置,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五代时吴改为江都府,后梁贞明五年(919年)杨溥即吴王位,定为都城。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徐知诰代吴,改为东都,置留守、尹。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世宗复置为淮南节度使。唐时领扬、楚、滁、和、舒、庐、泰、濠八州,吴、南唐时仅领楚、和、泰三州。
【译文】
显德三年(956年)四月丙戌(二十四日),后周世宗任命宣徽南院使向训为淮南节度使兼沿江招讨使。涡口奏报新建浮桥落成。丁亥(二十五日),后周世宗从濠州前往涡口。
【原文】
帝锐于进取,欲自至扬州,范质等以兵疲食少,泣谏而止。帝尝怒翰林学士窦仪,欲杀之。范质入救之,帝望见,知其意,即起避之;质趋前伏地叩头,谏曰:“仪罪不至死。臣为宰相,致陛下枉杀近臣,罪皆在臣。”继之以泣,帝意解,乃释之。
【译文】
后周世宗锐意进取,打算亲自到扬州,范质等人认为军队疲乏粮食缺少,流泪劝谏,阻止了他。世宗曾经生翰林学士窦仪的气,想杀他。范质进去救窦仪,世宗远远望见,知道他的来意,立即起身躲避他;范质急步向前跪伏在地,磕头进谏说:“窦仪的罪不至于死。臣下身为宰相,导致陛下错杀近臣,罪都在臣下身上。”说完就哭了起来,世宗怒气消解,于是释放了窦仪。
【原文】
五月壬辰朔,以涡口为镇淮军[1]。
【注文】
[1]镇淮军:古代军镇名。后周显德三年(956年)设于涡口,在今安徽怀远东北。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五月壬辰朔(初一日),后周将涡口改为镇淮军。
【原文】
戊戌,帝留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围寿州,自涡口北归。乙卯,至大梁。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五月戊戌(初七日),后周世宗留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等围攻寿州,自己从涡口北上返回。乙卯(二十四日),抵达京城大梁。
【原文】
六月壬申,赦淮南诸州系囚,除李氏非理赋役,事有不便于民者,委长吏以闻[1]。
【注文】
[1]系囚:关押在监狱里的囚犯。 李氏:指南唐政权。 非理:不合理的。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六月壬申(十一日),后周赦免淮南各州关押的囚犯,废除南唐李氏不合理的赋税徭役,事情有不便于百姓的,委托州县官吏奏报。
【原文】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营于寿州城南,唐刘仁赡伺继勋无备,出兵击之,杀士卒数百人,焚其攻具[1]。
【注文】
[1]李继勋(916—977年):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后周时曾任殿前散员都指挥使、殿前都虞候、永州防御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安国节度使等职。入宋,在与北汉的战争中屡建功勋,曾任昭义节度使、天雄节度使、加同平章事、侍中等职。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追封陇西郡王。 伺(sì):观察、侦候。
【译文】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彰信节度使李继勋在寿州城南安营,南唐刘仁赡趁李继勋没有防备,出兵袭击,杀死士兵数百人,焚毁后周军队的攻城器具。
【原文】
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因奏事论用兵方略,唐主以为能,命将兵复江北诸州[1]。
【注文】
[1]驾部员外郎:古代文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始置,隋炀帝时改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旧,从六品上。驾部为兵部分司,掌舆辇、传乘、邮驿、厩牧之事。 朱元(923—977年):颍川沈丘(今河南沈丘)人,原姓舒,初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门客。南唐时,任驾部员外郎,待诏文理院。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攻淮,从齐王李景达救寿州,收复舒、和、蕲(qí)等州。后降后周,复舒姓,任蔡州团练使。入宋,迁汀州防御使,改白皮兵马都监。卒,赠武秦军节度使。
【译文】
南唐驾部员外郎朱元就着奏报政事的时机,论述用兵策略,南唐国主认为他有才能,命他统领军队收复长江以北各州。
【原文】
秋七月,唐将朱元取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走。李平取蕲州[1]。唐主以元为舒州团练使,平为蕲州刺史。元又取和州[2]。初,唐人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谓之“博征”,又兴营田于淮南,民甚苦之[3]。及周师至,争奉牛酒迎劳。而将帅不之恤,专事俘掠,视民如土芥[4]。民皆失望,相聚山泽,立堡壁自固,操农器为兵,积纸为甲,时人谓之“白甲军”。周兵讨之,屡为所败,先所得唐诸州,多复为唐有。
【注文】
[1]李平:五代时南唐大臣,籍贯及生卒年不详。少为嵩山道士,原名杨讷,与朱元同为河中节度使李守贞门客。南唐时,曾任卫尉少卿、蕲州刺史、永安节度使、卫尉卿等职。南唐后主李煜(yù)即位,任判司农寺。后受潘佑案牵连,下大理狱,缢死。
[2]和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历阳郡置,治历阳(今安徽和县)。领历阳、乌江、含山三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和县、含山等地。五代沿袭。
[3]以茶盐强民而征其粟帛:强迫百姓购买茶、盐,征收百姓的粟、帛。意为强迫百姓用粮食和布帛购买茶、盐。 博征:南唐赋税名称,即用茶、盐换取粮食和布帛。博,换、易。 营田:屯田。
[4]不之恤:宾语前置,即不恤之,不体恤他们。 土芥(jiè):泥土和草芥,比喻卑贱、微贱的东西。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秋季七月,南唐将领朱元攻取舒州,后周舒州刺史郭令图弃城逃跑。南唐将领李平攻取了蕲(qí)州。南唐国主任命朱元为舒州团练使,李平为蕲州刺史。朱元又攻取和州。当初,南唐将茶、盐强行配给农民而征收粮食和布帛,称为“博征”,又在淮南兴造屯田,百姓深受其害。等到后周军队到达,南唐百姓争相奉送牛酒来迎接慰劳。但后周将帅不体贴安抚,反而专门从事掳掠,把南唐百姓视为粪土草芥。南唐百姓都很失望,相互聚集在山林湖泽,建立城堡壁垒自己固守,拿起农具作为武器,拼缀纸片作为铠甲,当时人称之为“白甲军”。后周军队讨伐他们,屡次被他们打败,先前所得到的南唐各州,大多再为南唐所有。
【原文】
唐之援兵营于紫金山,与寿州城中烽火相应[1]。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以广陵之兵并力攻寿春,俟克城,更图进取,诏许之[2]。训封府库以授扬州主者,命扬州牙将分部按行城中,秋毫不犯,扬州民感悦,军还,或负糗糒以送之[3]。滁州守将亦弃城去,皆引兵趣寿春。
【注文】
[1]紫金山:古地名,在今安徽凤台东南。
[2]广陵:南唐东都,即今江苏扬州。
[3]糗(qiǔ)糒(bèi):干粮。糗,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糒,干饭,干粮。
【译文】
南唐的救援部队在紫金山安营,与寿春城中的烽火遥相呼应。后周淮南节度使向训奏请将广陵的军队调来合力进攻寿春,等攻下寿春城,再计划进取扬州,后周世宗下诏同意。向训封好府库交给扬州主管人员,命令扬州牙将分头在城中巡逻,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扬州百姓感动喜悦,军队返回,有的人背着干粮送去。滁州守将也弃城离去,都率兵赶赴寿春。
【原文】
唐诸将请据险以邀周师,宋齐丘曰:“如此,则怨益深,不如纵之以德于敌,则兵易解也[1]。”乃命诸将各自守,毋得擅出击周兵。由是寿春之围益急。齐王景达军于濠州,遥为寿州声援,军政皆出于陈觉,景达署纸尾而已,拥兵五万,无决战意,将吏畏觉,无敢言者[2]。
【注文】
[1]邀:邀击、截击。
[2]署纸尾:在公文的末尾签名。
【译文】
南唐众将领请求占据险要来截击后周的军队,宋齐丘说:“那样的话,怨仇结得就更深了,不如放他们去,让敌人感激我们的好意,那么战争就容易停止了。”于是命令众将各自坚守,不得擅自出击后周军队。因此寿春的围困益发紧急。齐王李景达的军队驻扎在濠州,远远地为寿州声援,军政命令都出自陈觉之手,李景达只是在文书末尾署名而已,拥有五万军队,却无决战之意,文武官吏畏惧陈觉,没有人敢说话。
【原文】
八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下蔡,唐将林仁肇等以水陆军援寿春。永德与之战,仁肇以船实薪刍,因风纵火,欲焚下蔡浮梁,俄而风回,唐兵败退[1]。永德为铁绠千余尺,距浮梁十余步,横绝淮流,系以巨木,由是唐兵不能近[2]。
【注文】
[1]薪刍(chú):薪柴和牧草。
[2]铁绠(gěng):铁索。绠,绳子。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八月,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屯驻在下蔡,南唐将领林仁肇率水军、陆军救援寿春。张永德与其交战,林仁肇在船舱里装满柴草,借着风势放火,打算烧毁下蔡的浮桥,但一会儿风向转回,南唐军队溃败退兵。张永德用铁索一千多尺,在距离浮桥十几步的地方,拦腰阻截淮水河道,并系上巨大的木头,因此南唐军队无法接近。
【原文】
冬十月癸酉,李重进奏唐入寇盛唐,铁骑都指挥使王彦昇等击之,斩首三千余级[1]。彦昇,蜀人也。
【注文】
[1]铁骑:古代军号名。 王彦昇(shēng)(917—974年):字光烈,本是蜀地人,后徙家洛阳。善击剑。后唐明宗时为东班承旨。后晋时任内殿直,以功升护圣指挥使。后周时曾任龙捷右厢都虞候、铁骑都指挥使、领合州刺史、殿前司散员都指挥使等职。拥立宋太祖赵匡胤,历任铁骑左厢都指挥使、京城巡检、房州防御使、原州防御使兼缘边巡检等职。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冬季十月癸酉(十四日),李重进奏报南唐军队侵犯盛唐,铁骑都指挥使王彦昇等击败来敌,斩首三千多级。王彦昇是蜀地人。
【原文】
壬午,张永德奏败唐兵于下蔡。是时唐复以水军攻永德,永德夜令善游者没其船下,縻以铁锁,纵兵击之,船不得进退,溺死者甚众[1]。永德解金带以赏善游者。
【注文】
[1]縻(mí):拴、系。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十月壬午(二十三日),张永德奏报在下蔡击败南唐军队。当时南唐再次用水军进攻张永德,张永德夜晚命令善于游泳的士兵潜没到敌船底下,将南唐船只都捆上铁锁,发兵攻击,船只不能前进后退,南唐士兵被淹死的很多。张永德解下身上的金带奖赏给善于游泳的士兵。
【原文】
甲申,以太祖皇帝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1]。
【注文】
[1]定国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即匡国节度使。唐乾宁二年(895年)改奉诚军置,治同州(今陕西大荔),唐天祐三年(906年)省。五代后梁时复置,更名忠武军。后唐复名匡国军。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废。北宋时因避赵匡胤名讳改称定国节度使。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十月甲申(二十五日),后周世宗任命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
【原文】
张永德与李重进不相悦,永德密表重进有二心,帝不之信[1]。时二将各拥重兵,众心忧恐。重进一日单骑诣永德营,从容宴饮,谓永德曰:“吾与公幸以肺腑俱为将帅,奚相疑若此之深邪[2]!”永德意乃解,众心亦安。唐主闻之,以蜡书遗重进,诱以厚利,其书皆谤毁及反间之语,重进奏之[3]。
【注文】
[1]二心:背叛之心。
[2]单骑诣(yì)永德营:一个人骑着马到张永德的营寨。当时李重进部驻扎寿州城下,张永德部驻扎在下蔡。 肺腑(fǔ):指李重进、张永德二人都是后周世宗柴荣的近亲和心腹。李重进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 奚(xī):为什么、为何。
[3]遗(wèi):送给。
【译文】
张永德和李重进关系不和,张永德秘密上表说李重进有背叛之心,后周世宗不相信。当时两位将领都手握重兵,众人心里担忧恐惧。李重进有一天单人匹马到张永德营帐,从容自如地欢宴饮酒,对张永德说:“我和您有幸因是皇上的心腹而都做将帅,为何相互疑忌如此之深呢!”张永德的敌意于是消除,众人的心里也踏实了。南唐国主听说这件事后,派人将封有书信的蜡丸送给李重进,用高官厚禄来引诱他,信中都是毁谤朝廷和策反离间的话。李重进将来信奏报朝廷。
【原文】
初,唐使者孙晟、锺谟从帝至大梁,帝待之甚厚,每朝会,班之于中书省官之后,时召见,饮以醇酒,问以唐事[1]。晟但言“唐主畏陛下神武,事陛下无二心”。及得唐蜡书,帝大怒,召晟,责以所对不实。晟正色抗辞,请死而已[2]。问以唐虚实,默然不对。十一月乙巳,帝命都承旨曹翰送晟于右军巡院,更以帝意问之[3]。翰与之饮酒数行,从容问之,晟终不言。翰乃谓曰:“有敕赐相公死。”晟神色怡然,索靴笏,整衣冠,南向拜曰:“臣谨以死报国[4]。”乃就刑。并从者百余人皆杀之。贬锺谟耀州司马。既而帝怜晟忠节,悔杀之,召谟拜卫尉少卿[5]。
【注文】
[1]班:排,朝班行列。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晋始置,隋称内史省、内书省,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称中书省,五代沿袭。与门下省、尚书省共掌军国大政,为最高政令决策机关。 醇酒:味浓香郁的美酒
[2]正色:神色庄重、态度严肃。 抗辞:严辞。
[3]都承旨:古代官职名。属枢密院,掌承宣旨命,通领院务。 曹翰(?—992年):大名(今河北大名)人,少为郡小吏,后隶后周世宗柴荣帐下。后周时,曾任供奉官、枢密承旨、宣徽使、德州刺史等职。入宋,历任济州刺史、桂州观察使、威塞军节度使等职。后因罪削官爵,流放登州。北宋雍熙二年(985年),起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后召为左千牛卫上将军。卒,赠太尉。 右军巡院:古代官署名。后周侍卫亲军分左、右军,每军各有巡院,用来审讯关押犯人。
[4]怡然:安适自在的样子。 靴笏(hù):朝靴和笏板,是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所用的朝服和朝笏。
[5]卫尉少卿:古代武官名。北魏始置,隋唐五代时为卫尉寺次官,唐时为从四品上。协助卫尉卿掌供宫廷、祭祀、朝会之仪仗帷幕,通判本寺事务。
【译文】
当初,南唐使者孙晟(shèng)、锺谟跟随后周世宗(柴荣)回到大梁,世宗待他们很优厚,每次朝会,让他们排在中书省官员的后面,时常召见,赐给他们美酒,询问南唐情况。孙晟只说“唐主畏服陛下神武,侍奉陛下别无二心”。等到后周截获了南唐蜡丸中的书信,世宗勃然大怒,召见孙晟,斥责他回答的不是实情。孙晟神色严正言辞激昂,只求一死。再问南唐国中虚实,缄口不答。显德三年(956年)十一月乙巳(十七日),世宗命令都承旨曹翰送孙晟到右军巡院,再按世宗的意思问他。曹翰与他饮酒,酒过几巡以后,和颜悦色地问孙晟,孙晟始终不说。曹翰于是对他说:“有敕令,赐相公死。”孙晟神色安详,索要朝服、笏板,整理衣帽,向南叩拜说:“臣下我谨以死报国。”于是赴刑。连同孙晟的随从一百多人都被杀死。贬锺谟为耀州司马。不久,世宗怜惜孙晟的忠诚节操,后悔杀了他,召回锺谟,授予他卫尉少卿的官职。
【原文】
十二月壬申,以张永德为殿前都点检[1]。
【注文】
[1]殿前都点检:古代武官名。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高平战役之后,后周世宗柴荣挑选骁勇善战的军士充殿前诸班,作为皇帝的亲军,称殿前军,设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为正、副统帅。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十二月壬申(十四日),后周世宗任命张永德为殿前都检点。
【原文】
分命中使发陈、蔡、宋、亳、颍、兖、曹、单等州丁夫数万城下蔡[1]。
【注文】
[1]单(shàn):即单州,古州名。五代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以辉州改名,治单父县(今山东单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单县、成武、鱼台,及安徽砀(dàng)山等地。
【译文】
后周朝廷分别命令宫中使者征发陈州、蔡州、宋州、亳州、颍州、兖州、曹州、单州等地壮丁民夫数万人修筑下蔡城。
【原文】
是岁,唐主诏淮南营田害民尤甚者罢之,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持重币浮海如契丹乞兵[1]。契丹不能为之出兵,而留处尧不遣。处尧刚直,有口辩,久之,忿怼,数面责契丹主,契丹主亦不之罪也[2]。
【注文】
[1]是岁:这年。是,指示代词,这。 兵部郎中:古代官名。隋初置兵部侍郎,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兵部郎中,五代沿置。为尚书省兵部头司兵部司长官,置二员,从五品上,一人掌武官勋禄、品命,一人掌军籍及军队调遣之名数。 陈处尧(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南唐大臣,仕南唐为兵部郎中,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周师攻淮,奉南唐主李璟之命从海路往契丹乞援,契丹不出兵,留陈处尧不放回。后卒于契丹。
[2]忿怼(duì):愤怒怨恨。 契丹主:此时契丹主为辽穆宗耶律述律。
【译文】
这一年,南唐国主(李璟)下诏取消淮南屯田中损害百姓特别严重的政令。派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携带厚礼渡海到契丹乞求出兵援助。契丹国主不能为南唐出兵,又留下陈处尧不放还。陈处尧刚强直率,能言善辩,扣留时间久了,愤恨怨怒,多次当面指责契丹国主,契丹国主也不怪罪他。
【原文】
四年春正月,周兵围寿春,连年未下,城中食尽。齐王景达自濠州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将兵数万,溯淮救之,军于紫金山,列十余寨如连珠,与城中烽火晨夕相应[1]。又筑甬道抵寿春,欲运粮以馈之,绵亘数十里[2]。将及寿春,李重进邀击,大破之,死者五千人,夺其二寨。丁未,重进以闻。戊申,诏以来月幸淮上。
【注文】
[1]溯(sù):逆流而上。
[2]甬(yǒng)道:两侧筑墙的通道。 绵亘(gèn):接连不断、绵延。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春季正月,后周军队围攻寿春,连年没有攻下,城中粮食吃光。齐王李景达从濠州派遣应援使、永安节度使许文稹(zhěn)和都军使边镐、北面招讨使朱元率兵数万,沿淮水而上救援寿春,军队驻扎在紫金山,排列十几个营寨如同串连的珠子,与城中的烽火早晚相呼应。又修筑通道直达寿春,准备运输粮食来供应城中,绵延几十里。通道将要修到寿春城下,李重进拦截出击,大败南唐军,杀死南唐士兵五千人,夺取两个营寨。丁未(十九日),李重进将战绩奏报。戊申(二十日),后周世宗下诏宣布于下月亲临淮水之上。
【原文】
刘仁赡请以边镐守城,自帅众决战,齐王景达不许,仁赡愤邑成疾[1]。其幼子崇谏夜泛舟渡淮北,为小校所执,仁赡命腰斩之,左右莫敢救。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以救之;仁赡不许。廷构复使求救于夫人,夫人曰:“妾于崇谏非不爱也,然军法不可私,名节不可亏,若贷之,则刘氏为不忠之门,妾与公何面目见将士乎[2]?”趣命斩之,然后成丧[3]。将士皆感泣。
【注文】
[1]愤邑:亦作“愤悒”,愤恨忧郁。
[2]妾:此处为古代女子的谦称。
[3]趣(cù):同“促”,督促、催促。 成丧:举行丧礼。
【译文】
刘仁赡请求让边镐守城,自己率领部众与后周军决一死战,齐王李景达不同意,刘仁赡因此愤恨忧郁病倒。他的小儿子刘崇谏夜晚乘船准备渡到淮北,被军中小校抓获,刘仁赡命令将他处以腰斩之刑,左右部将没有人敢去救。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大哭,想用这个办法来救刘崇谏;刘仁赡不允许。周廷构又派人去向刘仁赡夫人求救,夫人说:“妾身对崇谏不是不怜爱,然而军法不可徇私,名节不可亏损,倘若宽恕了他,那么,刘氏就成为不忠之家,妾身与刘公将有什么面目去见将士们呢?”催促将刘崇谏处斩,然后举行丧礼,将士们都感动得流泪。
【原文】
议者以唐援兵尚强,多请罢兵,帝疑之[1]。李榖寝疾在第,二月丙寅,帝使范质、王溥就与之谋,榖上疏,以为:“寿春危困,破在旦夕,若銮驾亲征,则将士争奋,援兵震恐,城中知亡,必可下矣[2]。”上悦。
【注文】
[1]疑:疑虑不定。
[2]銮(luán)驾:指皇帝的车驾。
【译文】
后周议事的官员认为南唐援军还很强大,大多请求撤兵,后周世宗感到疑虑,拿不定主意。李榖卧病在家,显德四年(957年)二月丙寅(初八日),后周世宗派范质、王溥(pǔ)前去李榖家中与他商议,李榖上书,认为:“寿春危急困苦,朝夕之间即可攻破,倘若皇上亲自出征,将士就会奋勇争先,南唐援军则会震惊恐慌,城中守军知道必定灭亡,就一定可以攻下了!”世宗很高兴。
【原文】
甲戌,以王朴权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以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巡检,以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1]。乙亥,帝发大梁。
【注文】
[1]张美(917—985年):字玄圭,贝州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工于书算,为官清廉。后周时,曾任澶州粮料使、马步军都虞候、枢密院承旨、三司使、大内都巡检、右领军卫大将军、检校太傅等职。入宋,任定国军节度使、左骁卫上将军。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致仕。卒后谥“恭惠”。 大内都巡检:后周官职名,负责皇宫安全事务。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二月甲戌(十六日),后周世宗任命王朴暂时代理东京留守兼判开封府事,任命三司使张美为大内都巡检,侍卫都虞候韩通为京城内外都巡检。乙亥(十七日),后周世宗从大梁出发。
【原文】
先是,周与唐战,唐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之,帝每以为恨。返自寿春,于大梁城西汴水侧造战舰数百艘,命唐降卒教北人水战,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1]。至是,命右骁卫大将军王环将水军数千自闵河沿颍入淮,唐人见之大惊[2]。
【注文】
[1]殆(dài):几乎、将近。
[2]右骁(xiāo)卫大将军:古代武官名。西汉有骁卫将军,东汉改为骁骑。隋置左右骁卫府,为禁卫军之一。唐去“府”字。设上将军一人,从二品;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守正殿各门。 王环(?—957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唐天成(926—930年)初事西川孟知祥,累典军卫。后蜀后主时,官至凤州节度使。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周师西伐,凤州城陷,王环被擒。世宗以其忠于所事,释其罪,授右骁卫大将军。后周显德四年(957年),随世宗南征,至泗州病卒。 闵河:又名蔡河、惠民河。起自河南新郑,东北流入开封,经淮阳入于颍河。今已湮(yān)没。 颍: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经河南周口、安徽阜阳,在正阳关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
【译文】
此前,后周与南唐交战,南唐水军精锐敏捷,后周无法同它抗衡,后周世宗经常以此为恨。从寿春返回后,就在大梁城西汴水岸边制造战舰数百艘,命令南唐投降士卒教北方士兵练习水战,几个月以后,后周水军纵横江湖,出没水中,差不多胜过南唐水军。到这时,世宗命令右骁卫大将军王环率领水军数千人从闵河沿颍水进入淮水,南唐军队见到后周船队大为震惊。
【原文】
乙酉,帝至下蔡。三月己丑夜,帝渡淮,抵寿春城下。庚寅旦,躬擐甲胄,军于紫金山南[1]。命太祖皇帝击唐先锋寨及山北一寨,皆破之,斩获三千余级,断其甬道,由是唐兵首尾不能相救。至暮,帝分兵守诸寨,还下蔡。
【注文】
[1]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着铠甲戴着头盔。躬,亲自。擐,穿。甲,铠甲。胄,头盔。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二月乙酉(二十七日),后周世宗到达下蔡。三月己丑(初二日)夜晚,后周世宗渡过淮水,抵达寿春城下。庚寅(初三日)早晨,世宗亲自穿上盔甲,驻军于紫金山南面。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攻击南唐先锋寨以及山北的一处营寨,全都击破,斩获三千多首级,切断南唐修筑的甬道,于是南唐军队首尾无法互相救援。到傍晚,世宗诏令分兵把守各个营寨,返回下蔡。
【原文】
唐朱元恃功,颇违元帅节度[1]。陈觉与元有隙,屡表元反覆,不可将兵,唐主以武昌节度使杨守忠代之[2]。守忠至濠州,觉以齐王景达之命,召元诣濠州计事,将夺其兵。元闻之,愤怒,欲自杀。门下客宋垍说元曰:“大丈夫何往不富贵,何必为妻子死乎[3]?”辛卯夜,元与先锋壕寨使朱仁裕等举寨万余人降。裨将时厚卿不从,元杀之。帝虑其余众沿流东溃,遽命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将水军数千沿淮而下[4]。壬辰旦,帝军于赵步,诸将击唐紫金山寨,大破之,杀获万余人,擒许文稹、边镐、杨守忠[5]。余众果沿淮东走,帝自赵步将骑数百循北岸追之,诸将以步骑循南岸追之,水军自中流而下,唐兵战、溺死及降者殆四万人,获船舰、粮仗以十万数。晡时,帝驰至荆山洪,距赵步二百余里[6]。是夜,宿镇淮军,癸酉(2),从官始至。刘仁赡闻援兵败,扼吭叹息[7]。
【注文】
[1]节度:调度,指挥。
[2]隙:缝隙、隔阂。 反覆:即反复,变化无常。
[3]门下客:门客、食客。 妻子:古义指妻子儿女。
[4]虎捷:古代军队名称,为后周禁军之一。 赵晁(cháo):五代后周、宋初将领,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后晋时事杜重威为列校。后周时,曾任作坊使、控鹤左厢都指挥使、虎捷右厢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检校太傅等职。宋初,加检校太尉。不久病卒于京师,年五十二。赠太子太师、侍中。
[5]赵步:古镇名,在今安徽凤台东北,淮河北岸。
[6]晡(bū)时:即申时,指下午三点至五点。 荆山洪:古地名,在今安徽怀远西南。
[7]扼吭(háng):掐着喉咙。吭,喉咙、嗓子。
【译文】
南唐将领朱元倚仗有战功,常常违抗元帅指挥。陈觉与朱元有矛盾,屡次上表说朱元反复无常,不可领兵,南唐国主(李璟)任命武昌节度使杨守忠取代他。杨守忠到达濠州,陈觉以齐王李景达的命令,召朱元到濠州谋划军事,准备夺取他的兵权。朱元听说此事,异常愤怒,想要自杀。朱元的门客宋垍(jì)劝他说:“大丈夫到哪里不能富贵,何必为了妻子儿女去死呢!”显德四年(957年)三月辛卯(初四日)夜晚,朱元与先锋壕寨使朱仁裕等率领营寨中一万多人投降。副将时厚卿不服从,朱元杀掉了他。后周世宗担心南唐其余部众沿着淮水向东溃逃,赶紧命令虎捷左厢都指挥使赵晁带领数千水军沿着淮水而下。壬辰(初五日)早晨,后周世宗驻扎在赵步镇,众将攻击南唐紫金山营寨,大败南唐军,杀死俘获一万多人,活捉许文稹、边镐、杨守忠。其余部众果然沿着淮水向东逃跑,世宗从赵步镇率领数百骑兵沿北岸追赶,众将率步兵、骑兵沿南岸追赶,水军从淮水中流而下,南唐军队战死、淹死和投降的将近四万人,缴获船舰、粮食、兵器数十万。黄昏时分,世宗奔驰赶到荆山洪,距离赵步镇二百多里。当夜,住宿在镇淮军,癸巳(初六),随从官员才到达。刘仁赡听说援兵溃败,气得掐着喉咙而叹息。
【原文】
甲午,发近县丁夫数千城镇淮军为二城,夹淮水,徙下蔡浮梁于其间,扼濠、寿应援之路。会淮水涨,唐濠州都监彭城郭廷谓以水军溯淮,欲掩不备,焚浮梁[1]。右龙武统军赵匡赞觇知之,伏兵邀击,破之[2]。
【注文】
[1]彭城: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徐州。 郭廷谓(919—972年):字信臣,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幼好学,工书,善骑射。南唐时曾任殿前承旨、濠州中军使、庄宅使、武殿使、滁州刺史等职,后周攻淮,数败周军,屡立战功。后降后周,拜亳州防御使。宋初,从征上党,再知亳州。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改绛州防御使,后任静江节度观察留后。
[2]右龙武:古代军队名称,为唐时北衙六军之一。 右龙武统军:古代武官名。唐朝以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北衙六军,分掌禁兵宿卫,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将军二人,从三品。唐兴元元年(784年),又设置统军各一人,从二品。五代沿袭。 觇(chān):窥探、侦察。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甲午(初七日),后周征发附近州县壮丁民夫数千人修筑镇淮军城,建造了两座城,中夹淮水,将下蔡浮桥迁移到两城之间,切断濠州、寿州接应救援的道路。适逢淮水上涨,南唐濠州都监、彭城人郭廷谓率水军沿淮水而上,想乘后周军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袭击,焚毁浮桥。后周右龙武统军赵匡赞侦察到这一情况,埋伏军队拦击,打败了南唐军。
【原文】
唐齐王景达及陈觉皆自濠州奔归金陵,惟静江指挥使陈德诚全军而还。
【译文】
南唐齐王李景达和陈觉都从濠州逃回金陵,只有静江指挥使陈德诚率领的军队全军而还。
【原文】
戊戌,以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将兵戍镇淮军。己亥,上自镇淮军复如下蔡。庚子,赐刘仁赡诏,使自择祸福。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戊戌(十一日),后周世宗任命淮南节度使向训为武宁节度使、淮南道行营都监,领兵戍守镇淮军。己亥(十二日),后周世宗从镇淮军再次前往下蔡。庚子(十三日),赐刘仁赡诏书,让他自己选择吉凶祸福。
【原文】
唐主议自督诸将拒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疏切谏,唐主以为沮众,流抚州[1]。唐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以守御方略,匡业诵罗隐诗曰:“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2]。”存忠以匡业言为然。唐主怒,贬匡业抚州副使,流存忠于饶州[3]。既而竟不敢自出。
【注文】
[1]乔匡舜(898—972年):高邮(今江苏高邮)人,善文章。吴国时曾任秘书省正字。南唐时历任大理评事、屯田员外郎、节度掌书记、驾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周师攻淮,因切谏忤元宗李璟,流放抚州。后主李煜(yù)即位,起为司农少卿,历侍中、监修国史、给事中,兼献纳使,后迁刑部侍郎。卒,谥“贞”。 沮(jǔ):阻止。 抚州:古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临川郡置,治临川(今江西临川西,唐宝应中移治今临川)。唐时领临川、南城、崇仁、南丰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西抚州市的临川、南城、乐安、宜黄、崇仁、南丰、广昌、黎川、金溪、资溪等地。五代沿袭。
[2]神卫:古代军队名称。 朱匡业:五代时吴、南唐大臣,吴国时,从南唐烈祖李昪为军校,积功至诸军都虞候。南唐时曾任歙(shè)州刺史,改建州留后,后入朝为神卫统军。周师攻淮,因召对忤元宗李璟,贬抚州团练使。后主李煜即位,召为神武统军,加中书令。 罗隐(833—909年):唐代诗人。字昭谏,余杭(今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人,久试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唐光启三年(887年),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卒。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运佳时,天地神灵都会相助,时运不佳时,英雄豪杰也无能为力。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筹笔驿》,其诗全文如下:“抛掷南阳为主忧,北讨东征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3]饶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鄱(pó)阳郡置,治鄱阳(今江西鄱阳)。领鄱阳、余干、乐平、浮梁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西鄱阳、德兴、万年、贵溪、铅山、余干、乐平、横峰、上饶、弋(yì)阳等地。五代沿袭。
【译文】
南唐国主(李璟)拟议亲自督率众将抵抗后周,中书舍人乔匡舜上书恳切劝谏,南唐国主认为他动摇众心,将他流放抚州。南唐国主问神卫统军朱匡业、刘存忠防御策略,朱匡业背诵罗隐的诗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刘存忠认为朱匡业的话很对。南唐国主发怒,贬朱匡业为抚州副使,将刘存忠流放到饶州。最终,南唐国主也没敢亲自出征。
【原文】
甲辰,帝耀兵于寿春城北[1]。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病甚,不知人,丙午,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作仁赡表,遣使奉之来降[2]。丁未,帝赐仁赡诏,遣阁门使万年张保续入城宣谕,仁赡子崇让复出谢罪[3]。戊申,帝大陈甲兵,受降于寿春城北,廷构等舁仁赡出城,仁赡卧不能起,帝慰劳赐赉,复令入城养疾[4]。
【注文】
[1]耀兵:炫耀兵威。
[2]不知人:(病重)不省人事。
[3]万年:古县名。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别置万年县,治所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汉故城。后县名屡有更改,五代后唐复名万年县。 张保续(899—962年):字嗣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西北)人,以父荫补太庙斋郎。后梁时调补临济尉,充四方馆通事舍人,后唐时官至右赞善大夫,后晋时历太府、光禄二寺少卿,后汉时任陇州防御使,后周时迁判四方馆事。宋初迁卫尉卿,判四方馆、客省事。历事六朝,未曾有过,多次出使藩国而不辱使命。
[4]舁(yú):抬。 赉(lài):赏赐、给予。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甲辰(十七日),后周世宗(柴荣)在寿春城北炫耀兵威。南唐清淮节度使兼侍中刘仁赡病重不省人事,丙午(十九日),监军使周廷构、营田副使孙羽等以刘仁赡的名义起草了奏表,派遣使者带着前来投降。丁未(二十日),后周世宗赐刘仁赡诏书,派遣阁门使、万年人张保续入城宣示安抚,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让又出城到后周军营来谢罪。戊申(二十一日),后周世宗大陈军旅,在寿春城北接受南唐军投降,周廷构等人抬着刘仁赡出城,刘仁赡病重不能起身,世宗慰劳赏赐,又让他进城养病。
【原文】
庚戌,徙寿州治下蔡,赦州境死罪以下。州民受唐文书聚山林者,并召令复业,勿问罪;有尝为其杀伤者,毋得仇讼[1]。向日政令有不便于民者,令本州条奏。辛亥,[以]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辞略曰:“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堪比[2]!朕之伐叛,得尔为多。”是日卒,追赐爵彭城郡王。唐主闻之,亦赠太师。帝复以清淮军为忠正军,以旌仁赡之节,以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同平章事[3]。诏开寿州仓赈饥民[4]。丙辰,帝北还。夏四月己巳,至大梁。甲申,分江南降卒为六军、三十指挥,号“怀德军”。五月丁酉,以太祖皇帝领义成节度使。
【注文】
[1]仇讼:争讼,打官司。
[2]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尽忠于所侍奉的君主,坚守节操,德行无亏。
[3]右羽林统军:古代武官名。唐朝以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为北衙六军,分掌禁兵宿卫,有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唐兴元元年(784年),又设置统军各一人,从二品。五代沿袭。 杨信(约921—964年):即杨承信,沙陀人,五代将领杨光远次子,字守真。幼从父任职,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北宋,曾任右羽林将军、平卢军节度使、检校太师、忠正军节度使等职,先后受封杞国公、韩国公、鲁国公、赵国公。卒,赠中书令。
[4]赈(zhèn):救济。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庚戌(二十三日),后周世宗下诏将寿州治所迁到下蔡,赦免州境内死罪以下的全部囚犯。州中百姓因接到南唐政府文书而聚集山林的,一并召回让他们重操旧业,不加问罪;有曾经被他们伤害过的,不得报仇打官司。昔日政令有不便于百姓的,命令本州官员逐条开列向朝廷奏报。辛亥(二十四日),后周世宗任命刘仁赡为天平节度使兼中书令,制书内容大致说:“尽忠于所侍奉的君主,坚守节操,德行无亏,前代名臣良将,能有几人可以相比!朕讨伐叛逆,得到你才是最大的收获。”当日,刘仁赡去世,追赐为彭城郡王。南唐国主(李璟)听到这一消息,也追赠刘仁赡为太师。后周朝廷又将清淮军改为忠正军,以表彰刘仁赡的节操,任命右羽林统军杨信为忠正节度使、同平章事。后周世宗诏令打开寿州粮仓救济饥民。丙辰(二十九日),后周世宗北上返回。夏季四月己巳(十二日),到达大梁。甲申(二十七日),后周将江南投降的士兵分编成六军、三十指挥,号称“怀德军”。五月丁酉(十一日),后周世宗任命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兼领义成节度使。
【原文】
唐郭廷谓将水军断涡口浮梁,又袭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于定远,行德仅以身免。唐主以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充上淮水陆应援使[1]。
【注文】
[1]上淮:指淮河上游。
【译文】
南唐将领郭廷谓率领水军切断涡口浮桥,又在定远发动偷袭击败武宁节度使武行德,武行德仅仅自己逃脱。南唐国主(李璟)任命郭廷谓为滁州团练使,充淮河上游水陆应援使。
【原文】
秋七月丁亥,上治定远(军)及寿春城南之败,以武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为左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右卫大将军。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秋季七月丁亥(初二日),后周世宗(柴荣)追究定远和寿春城南失败的责任,任命武宁节度使兼中书令武行德为左卫上将军,河阳节度使李继勋为右卫大将军。
【原文】
冬十月壬申,帝发大梁。十一月丙戌,至镇淮军。是夜五鼓,济淮;丁亥,至濠州城西[1]。濠州东北十八里有滩,唐人栅其上,环水自固,谓周兵必不能涉。戊子,帝自攻之,命内殿直康保裔帅甲士数百,乘橐驼涉水,太祖皇帝帅骑兵继之,遂拔之[2]。李重进破濠州南关城[3]。癸巳,帝自攻濠州,王审琦拔其水寨[4]。唐人屯战船数百于城北,植巨木于淮水以限周兵。帝命水军攻[之],拔其木,焚战船七十余艘,斩首二千余级。又攻拔其羊马城,城中震恐[5]。丙申夜,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上表言:“臣家在江南,今若遽降,恐为唐所种族,请先遣使诣金陵禀命,然后出降[6]。”帝许之。辛丑,帝闻唐有战船数百艘在涣水东,欲救濠州,自将兵夜发水陆击之[7]。癸卯,大破唐兵于洞口,斩首五千余级,降卒二千余人,因鼓行而东,所至皆下[8]。乙巳,至泗州城下,太祖皇帝先攻其南,因焚城门,破水寨及月城[9]。帝居于月城楼,督将士攻城。
【注文】
[1]五鼓:五更,天将明时。
[2]康保裔(?—999年):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后周时屡立战功,为东班押班,后袭父职为龙捷指挥使。北宋时,以战功累官至彰国军节度使,又徙高阳关都部署。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契丹入寇,他率部迎战,被围,兵尽矢绝,援军不至,战没(一说被契丹俘虏,后卒于契丹)。 橐(tuó)驼:即骆驼。
[3]关城:古代城市在主要城门之外再修筑一道城墙以加固,称作关城。
[4]王审琦(qí)(925—974年):字仲宝,其先世为辽西人,后徙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为人厚重,有方略,善骑射。后汉时隶郭威帐下,因战功署厅直左番副将。后周时,以功累迁铁骑都虞候、勤州刺史、控鹤右厢都校领虔(qián)州团练使、殿前都虞候领睦州防御使等职。入宋,曾任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节度使、武成节度使、忠正节度使等职,后加同平章事。
[5]羊马城:古时为防守御敌而在城外修筑的类似城圈的工事。
[6]种族:灭族。
[7]涣(huàn)水:古水名。自今河南开封县东分狼汤渠水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南、柘城北入安徽境,以下合今浍河入淮。
[8]洞口:即浮山洞口,在今安徽盱(xū)眙(yí)西、五河东,两县交界处。
[9]月城:在城门外所筑的围绕城门的半圆形小城,起掩护城门的作用。因其为临水所筑,两头抱水,形如弯月,故名月城。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冬季十月壬申(十九日),后周世宗(柴荣)从大梁出发。十一月丙戌(初四日)到达镇淮军。当夜五更渡过淮水。丁亥(初五日)到达濠州城西。濠州东北十八里有个河滩,南唐人在滩上设置栅栏,四周环水据以固守,认为后周军队必定无法渡河。戊子(初六日),后周世宗亲自率兵攻打,命令内殿直康保裔率领全副武装士兵数百人,乘着骆驼涉水,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率领骑兵随后,于是攻下了这道栅栏。李重进攻破濠州南关城。癸巳(十一日),后周世宗亲自进攻濠州,王审琦攻取了南唐军队水寨。南唐军队在城北聚集数百条战船,又在淮水中竖起大木头来阻拦后周军队。后周世宗命令水军进攻,拔掉大木头,烧毁战船七十多艘,斩首两千多级。又攻破了濠州的羊马城,城中震动恐慌。丙申(十四日)夜晚,南唐濠州团练使郭廷谓上表后周世宗说:“臣下我家在江南,现在如果马上投降,恐怕会被唐主诛灭全族,请求先派遣使者到金陵请命,然后出城投降。”周世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辛丑(十九日),世宗听说南唐有数百艘战船在涣水东面,准备救援濠州,便亲自率兵连夜派出水、陆军队发动进攻。癸卯(二十一日),在洞口大败南唐军队,斩首五千余级,南唐士兵投降的有两千多人,后周军队乘势击鼓向东行进,所到之处都被攻克。乙巳(二十三日),到达泗州城下,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先攻城南,乘势焚烧城门,攻破水寨和月城。后周世宗驻在月城楼上,监督将士攻打泗州城。
【原文】
十二月乙卯,唐泗州守将范再遇举城降,以再遇为宿州团练使。上自至泗州城下,禁军中刍荛者毋得犯民田,民皆感悦,争献刍粟[1]。既克泗州,无一卒敢擅入城者。帝闻唐战船数百艘泊洞口,遣骑诇之,唐兵退保清口[2]。戊午旦,上自将亲军自淮北进,命太祖皇帝将步骑自淮南进,诸将以水军自中流进,共追唐兵。时淮滨久无行人,葭苇如织,多泥淖沟堑,士卒乘胜气茇涉争进,皆忘其劳[3]。庚申,追及唐兵,且战且行,金鼓声闻数十里。辛酉,至楚州西北,大破之。唐兵有沿淮东下者,帝自追之,太祖皇帝为前锋,行六十里,擒其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都应援使陈承昭以归[4]。所获战船烧沈之余得三百余艘,士卒杀、溺之余得七千余人[5]。唐之战船在淮上者,于是尽矣。
【注文】
[1]刍(chú)荛(ráo)者:割草打柴的人。刍,喂牲畜的草。荛,柴草。
[2]诇(xiòng):侦察、探听。 清口:古地名,又名清河口。古泗水入淮河之口,在今江苏淮阳西南。
[3]葭(jiā)苇如织:芦苇密集丛生。葭,初生的芦苇。 泥淖(nào)沟堑(qiàn):泥沼壕沟。 茇(bá)涉:踏草涉水。茇,草木的根。
[4]陈承昭(896—969年):江表(今江南地区)人。始事南唐元宗李璟为保义军节度使,濠、泗、楚、海水陆都应援使。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后周军攻克泗州,陈承昭被俘。后周世宗柴荣授其右监门卫上将军,改右领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宋初,因习知水利,多次受命督治河道。北宋乾德五年(967年),迁右龙武统军。卒,赠太子太师。
[5]沈:通“沉”,沉没。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乙卯(初三日),南唐泗州守将范再遇献城投降,后周任命范再遇为宿州团练使。后周世宗(柴荣)亲自抵达泗州城下,下令军中负责割草打柴的人不得侵犯农民田地,农民都感激喜悦,争相献送粮草。攻克泗州以后,没有一名士兵敢擅自入城。世宗得知南唐数百艘战船停泊在洞口,派遣骑兵侦察,南唐军队退守清口。戊午(初六日)早上,世宗亲自率领侍卫亲军从淮水北岸挺进,命令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率领步兵、骑兵从淮水南岸挺进,其余将领率水军从淮水中流挺进,一起追击南唐军队。当时淮水之滨长久没有行人,芦苇茂密如织,到处是泥沼沟坑,后周士兵凭借着胜利的气势跋涉泥泞争相前进,都忘却了劳累。庚申(初八日),追上南唐军队,边打边进,金鼓的声音传到周围数十里。辛酉(初九日),追到楚州西北,大败南唐军。南唐军队有沿淮水向东而下的,世宗亲自追赶,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担任前锋,追了六十里,擒获南唐保义节度使、濠泗楚海四州都应援使陈承昭而返回。这次作战,所缴获的战船除去烧毁、沉没的之外共得三百多艘,士兵除被斩杀、淹死之外共生俘七千多人。南唐布置在淮水上的舰队,在这场战斗中全被歼灭。
【原文】
郭廷谓使者自金陵还,知唐不能救,命录事参军鄱阳李延邹草降表[1]。延邹责以忠义,廷谓以兵临之,延邹掷笔曰:“大丈夫终不负国,为叛臣作降表!”延谓斩之,举濠州降,得兵万人,粮数万斛。唐主赏李延邹之子以官。
【注文】
[1]录事参军:古代文官名。西晋时始置,亦称录事参军事。为王、公、大将军的属员,掌总录众曹文簿,举弹善恶。以后刺史如掌军开府,亦置此官。隋唐五代时,各州均置。
【译文】
郭廷谓的使者从金陵回来,得知南唐朝廷不能救援,便命令录事参军、鄱阳人李延邹起草投降表书。李延邹用忠节大义来责备郭廷谓,郭廷谓拿出兵器逼迫他,李延邹将笔扔到地上说:“大丈夫任何时候都决不辜负国家,去为叛臣写投降表书!”郭廷谓杀了他,献出濠州城投降,后周得到兵员万人,粮食数万斛。南唐国主(李璟)赏赐李延邹的儿子一个官职。
【原文】
壬戌,帝济淮,至楚州,营于城西北。乙丑,唐雄武军使、知涟水县事崔万迪降[1]。丙寅,以郭廷谓为亳州防御使。戊辰,帝攻楚州,克其月城。庚午,郭廷谓见于行宫,帝曰:“朕南征以来,江南诸将败亡相继,独卿能断涡口浮梁,破定远寨,所以报国足矣[2]。濠州小城,使李璟自守,能守之乎[3]?”使将濠州兵攻天长。帝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将骑数百趣扬州,至高邮[4]。唐人悉焚扬州官府、民居,驱其人南渡江,后数日,周兵至,城中余癃病十余人而已[5]。癸酉,守琦以闻。帝闻泰州无备,遣兵袭之,丁丑,拔泰州。
【注文】
[1]雄武军:古代方镇名,即唐天雄军节度使。唐咸通五年(864年)升秦、成两州经略使置,治所秦州(今甘肃天水),领秦、成(治上禄,今甘肃礼县南)、阶(治福津,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东南)三州。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改为雄武军。 涟水: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涟水。
[2]行宫:古代京城以外供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也指帝王出京后的临时官署或住宅。
[3]李璟(jǐng):即南唐元宗。
[4]高邮: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高邮。
[5]癃(lóng)病:衰弱疲病。癃,年老衰弱多病。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壬戌(初十日),后周世宗(柴荣)渡过淮水,抵达楚州,在城西北安营。乙丑(十三日),南唐雄武军使、涟水知县崔万迪投降。丙寅(十四日),后周任命郭廷谓为亳州防御使。戊辰(十六日),后周世宗进攻楚州,攻克城外的月城。庚午(十八日),郭廷谓到行宫拜见世宗,世宗说:“自从朕南下征伐以来,江南众将相继战败逃亡,只有卿能切断涡口浮桥,击破定远寨,这些战功足够报答国家了。濠州是个小城,假使让李璟自己来把守,能守住吗?”派郭廷谓率领濠州军队进攻天长县。世宗派遣铁骑左厢都指挥使武守琦率领数百骑兵奔赴扬州,到达高邮。南唐焚烧扬州全部官府民宅,驱赶百姓向南渡过长江,几天以后,后周军队到达扬州,城中只剩下十几个衰弱疲病的人。癸酉(二十一日),武守琦将情况奏报。世宗得知泰州没有防备,派兵袭击。丁丑(二十五日),攻取泰州。
【原文】
五年春正月丁亥,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克海州。己丑,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权扬州军府事。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春季正月丁亥(初五日),后周右龙武将军王汉璋奏报攻克海州。己丑(初七日),后周世宗(柴荣)任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代理扬州军府事务。
【原文】
上欲引战舰自淮入江,阻北神堰,不得渡[1]。欲凿楚州西北鹳水以通其道,遣使行视,还言地形不便,计功甚多[2]。上自往视之,授以规画,发楚州民夫浚之,旬日而成,用功甚省,巨舰数百艘皆达于江,唐人大惊,以为神[3]。壬辰,拔静海军,始通吴越之路[4]。先是,帝遣左谏议大夫长安尹日就等使吴越,语之曰:“卿今去虽泛海,比还,淮南已平,当陆归耳。”已而果然。
【注文】
[1]北神堰:古堰名,又名平水堰,在今江苏淮安北。
[2]鹳(guàn)水:河流名,又名老鹳河,在今江苏淮安西,已湮(yān)没。 计功:预计工程所需耗用的人工和时间。
[3]浚(jùn):疏通、挖深。
[4]静海军:古代军镇名。唐时于海陵之东境即扬州狼山镇(在今江苏南通)置静海都镇制置院,五代时南唐沿置。后周取其地,置静海军,不久升为通州。南至长江二十余里,与苏州隔江而对。
【译文】
后周世宗打算率领战舰从淮水进入长江,但被阻挡在北神堰,无法渡过。世宗打算开凿楚州西北的鹳水来连通淮水、长江的河道。派遣使者巡视,回来说地形条件不便利,预计费工很多。世宗亲自前往视察,口授工程规划,征发楚州民夫疏通河道,十天便完工,花费工日很少,数百艘巨大战舰都直接进入长江,南唐人见到后大为惊讶,认为有神相助。显德五年(958年)正月壬辰(初十日),后周攻取静海军,终于打通了通往吴越国的道路。在此之前世宗派遣左谏议大夫长安人尹日就等人出使吴越,对他们说:“卿现在去虽然还要泛舟过海,但等到回来时,淮南已经平定,必定从陆路返回了。”不久果真如此。
【原文】
周兵攻楚州,逾四旬,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固守不下[1]。乙巳,帝自督诸将攻之,宿于城下,丁未,克之。彦卿与都监郑昭业犹帅众拒战,矢刃皆尽,彦卿举绳床以斗而死,所部千余人,至死无一人降者[2]。
【注文】
[1]逾(yù):越过,超过。 张彦卿(?—958年):籍贯不详。南唐保大末年为楚州防御使。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周师攻楚州,张彦卿列阵城内,率众拒敌,兵器用光,举起绳床搏斗而死,所部一千多人,至死无一人投降。南唐赠侍中。
[2]绳床:坐具名。唐时从印度传入中原,形似椅子,可以折叠。
【译文】
后周军队进攻楚州,攻打了四十多天,南唐楚州防御使张彦卿仍然坚守城池而无法攻下。显德五年(958年)正月乙巳(二十三日),后周世宗(柴荣)亲自监督众将攻城,住宿在城下,丁未(二十五日)攻克楚州。张彦卿与都监郑昭业仍然率领部众顽强抵抗,弓箭、刀剑都用光了,张彦卿举起绳床与后周军搏斗而死,他的部下一千多人,至死也没有一个人投降。
【原文】
荆南节度使高保融遣指挥使魏璘将战船百艘东下,会伐唐,至于鄂州。
【译文】
荆南节度使高保融派遣指挥使魏璘率领战船百艘顺长江东下,会同后周征伐南唐,到达鄂州。
【原文】
唐以天长为雄州,以建武军使易文赟为刺史[1]。二月甲寅,文赟举城降。
【注文】
[1]雄州:古州名。五代时南唐以天长县置,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 建武军:古代军镇名。五代时南唐升南城(今江西南城)为建武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9年),改名建昌军。
【译文】
南唐将天长县改为雄州,任命建武军使易文赟(yūn)为刺史。显德五年(958年)二月甲寅(初二日),易文赟献出城池投降。
【原文】
戊午,帝发楚州,丁卯,至扬州。命韩令坤发丁夫万余,筑故城之东南隅为小城以治之[1]。乙亥,黄州刺史司超奏与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攻唐舒州,擒其刺史施仁望[2]。三月壬午朔,帝如泰州。
【注文】
[1]故城之东南隅:指扬州旧城的东南角。
[2]控鹤右厢都指挥使:古代武官名,控鹤军右厢军统帅。控鹤为五代禁军军号,后梁时设置,为皇帝侍卫亲军之一。厢为军队编制。五代时禁军、出征军等军队中,往往分设左、右厢,厢下设军。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二月戊午(初六日),后周世宗(柴荣)从楚州出发,丁卯(十五日),到达扬州。命令韩令坤征发民夫一万多人,在扬州旧城的东南角修筑小城来作为扬州治所。乙亥(二十三日),后周黄州刺史司超奏报与控鹤右厢都指挥使王审琦进攻南唐舒州,擒获刺史施仁望。三月壬午朔(初一日),后周世宗前往泰州。
【原文】
唐太弟景遂前后凡十表辞位,且言:“今国危不能扶,请出就藩镇[1]。燕王弘冀嫡长,有军功,宜为嗣,谨奉上太弟宝册[2]。”齐王景达亦以败军辞元帅。唐主立景遂为晋王,加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以景达为浙西道元帅、润州大都督[3]。景达以浙西方用兵,固辞,改抚州大都督。立弘冀为皇太子,参决庶政。
【注文】
[1]唐太弟景遂:即李景遂(920—958年),五代南唐烈祖李昪(biàn)第三子。字退身,性纯厚恬澹,善属文赋诗。仕吴为门下侍郎参政事,李昪建南唐,自吉王进封寿王,任东都留守、江都尹。南唐元宗李璟即位,徙封燕王,改齐王,加诸道兵马元帅。南唐保大五年(947年)立为太弟。南唐交泰元年(958年)辞太弟,授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封晋王。同年,被太子李弘冀鸩杀,赠太弟,谥“文成”。
[2]燕王弘冀:即李弘冀(?—959年),南唐元宗李璟长子,母为光穆皇后。颇有军事才能,但为人猜忌严刻。元宗李璟嗣位,命其留守东都,后徙镇润州,封燕王。南唐交泰元年(958年),太弟李景遂力请归藩,元宗立弘冀为太子,参决政事。为保皇储之位,鸩杀其叔父李景遂。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九月卒,谥“文献”。
[3]天策上将军:古代武官名。唐武德四年(621年),为答谢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平洛阳王世充大功而特置天策府,以李世民为天策上将,掌国之征讨,总判府事,位在亲王、三公之上,职位尊贵。武德九年(626年)废,至是南唐再设此职,以宠李景遂。 江南西道:唐地理区划名称,开元十五道之一。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置,治洪州(治今江西南昌),统领州十九,县九十八。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江西大部分,安徽长江以南,九华山、黄山以北,湖北、广东一部分。 洪州:古州名。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隋豫章郡置,治豫章(后改称钟陵,今江西南昌)。领豫章、丰城、高安、建昌、豫宁(后改称武宁)、新吴六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五代沿袭。 都督:古代官名。唐初于诸州置总管,大州置大总管。唐武德七年(624年)改为都督和大都督。为地方高级军政长官,总一州或数州事务。唐开元(713—741年)后,节度、观察等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都督遂成虚设。 浙西道:即浙江西道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唐乾元元年(758年)置,治昇州(治今江苏南京),后移治润州(治今江苏镇江)。领升、润、宣、歙(shè)、饶、江、苏、常、杭、湖十州,唐末以来辖境渐缩。五代吴越时仅领杭、湖、苏、秀四州。 润州:古州名。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领丹徒、丹阳、延陵、江宁、句容、金坛六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京、马鞍山以东至丹阳、溧(lì)水、句容、金坛、镇江等地。五代沿袭。
【译文】
南唐皇太弟李景遂前后共十次上表请求辞去继承人地位,并且说:“如今国家遇到危难而不能匡扶,请求出京就任一方藩镇。燕王李弘冀是嫡长子,又有军功,应该立为继承人,谨奉上皇太弟的宝册。”齐王李景达也因为军队溃败请求辞去元帅之职。南唐国主(李璟)于是封李景遂为晋王,加官天策上将军、江南西道兵马元帅、洪州大都督、太尉、尚书令,任命李景达为浙西道元帅、润州大都督。李景达因浙西正在用兵,坚决推辞,改任抚州大都督。南唐国主立李弘冀为皇太子,参预处理各种政务。
【原文】
辛卯,上如迎銮镇,屡至江口,遣水军击唐兵,破之[1]。上闻唐战舰数百艘泊东州,将趣海口,扼苏、杭路,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将步骑,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将水军,循江而下[2]。甲午,延钊奏大破唐兵于东州。上遣李重进将兵趣庐州。
【注文】
[1]迎銮(luán)镇:古镇名。唐时称白沙镇,五代时南吴睿帝杨溥到此检阅舟师,徐温自金陵来见,因改白沙镇名迎銮镇,在今江苏仪征。
[2]东(bù)州:古地名,在今江苏启东市北长江口外。 慕容延钊(913—963年):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少以勇敢闻名。初隶郭威帐下,后周时曾任西头供奉官、殿前都虞候、龙捷左厢都校、淮南节度使、镇宁节度使等职。入宋,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平定李筠之叛,加兼侍中。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移镇山南东道。建隆四年(963年)率军南征,荆、湘平,加检校太尉。本年冬卒。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三月辛卯(初十日),后周世宗(柴荣)前往迎銮镇,几次亲自到达长江口,派遣水军攻击南唐军队,打败了他们。世宗得知南唐有数百艘战舰停泊在东州,将要赶赴海口,扼守通往苏州、杭州的道路,便派遣殿前都虞候慕容延钊带领步兵、骑兵,右神武统军宋延渥带领水军,沿长江而下。甲午(十三日),慕容延钊奏报在东州大败南唐军队。世宗派遣李重进率领军队赶赴庐州。
【原文】
唐主闻上在江上,恐遂南渡,又耻降号称藩,乃遣兵部侍郎陈觉奉表,请传位于太子弘冀,使听命于中国[1]。时淮南惟庐(州)、舒、蕲、黄未下,丙申,觉至迎銮,见周兵之盛,白上,请遣人渡江取表,献四州之地,画江为境,以求息兵,辞指甚哀[2]。上曰:“朕本兴师止取江北,今尔主能举国内附,朕复何求。”觉拜谢而退。丁酉,觉请遣其属阁门承旨刘承遇如金陵,上赐唐主书,称“皇帝恭问江南国主”,慰纳之[3]。
【注文】
[1]称藩:自称藩臣。藩,属国。
[2]辞指:文辞或言语中所表达的感情。
[3]阁门承旨:古代官职名,其职掌与阁门使略同,即执掌礼仪的使职官。
【译文】
南唐国主(李璟)得知后周世宗(柴荣)在长江岸边,恐怕就要南下渡江,又耻于贬降帝号改称藩臣,于是派遣兵部侍郎陈觉携带表章,请求传位给太子李弘冀,让他听从后周的命令。当时淮南只有庐州、舒州、蕲(qí)州、黄州没有攻下,显德五年(958年)三月丙申(十五日),陈觉到达迎銮镇,看到后周军队的强盛,向世宗禀报,请求派人渡过长江拿取表章,进献四州土地,划江为界,以此来求得休战,言辞意旨非常悲哀。世宗说:“朕兴师出兵本只为取得江北之地,如今你国君主能够率国归附,朕还要求什么呢。”陈觉叩拜道谢退下。丁酉(十六日),陈觉请求派遣他的属官阁门承旨刘承遇前往金陵,世宗赐给南唐国主书信,上面写着“皇帝恭敬地问候江南国主”,安慰接纳他。
【原文】
戊戌,吴越奏遣上直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秀州刺史路彦铢以战舰四百艘、士卒万七千人屯通州南岸[1]。唐主复遣刘承遇奉表,称“唐国主”,请献江北四州,岁输贡物数十万。于是江北悉平,得州十四,县六十[2]。
【注文】
[1]上直:本义为上班、当值,此处可能为吴越国禁军名称。 处州:古州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永嘉郡置,治括苍县(唐时改称丽水县,今浙江丽水),开皇十二年(592年)改为括州。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括名讳改称处州。领括苍、松阳、缙(jìn)云、青田、遂昌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浙江丽水、缙云、青田、云和、龙泉、遂昌、松阳等地。五代沿袭。 秀州:古州名。本是苏州嘉兴县地,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吴越置为秀州,治嘉兴县(今浙江嘉兴),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杭州湾以北(不包括海宁),桐乡以东及上海所辖吴淞江以南地区。 通州:古州名。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升静海军置,治静海县(今江苏南通),辖境相当于今江苏南通、海门、如东、通州等地。
[2]州十四:指光、寿、庐、舒、蕲(qí)、黄、滁(chú)、和、濠、泗、楚、扬、泰、通十四州。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三月戊戌(十七日),吴越奏报派遣上直指挥使、处州刺史邵可迁和秀州刺史路彦铢率领四百艘战舰和一万七千士兵驻守通州南面江岸。南唐国主(李璟)再派刘承遇奉送表章,自称“唐国主”,请求献出长江以北(庐、舒、蕲、黄)四州,每年献送贡品数十万。于是长江以北全部平定,后周得到了十四个州,六十个县。
周世宗第三次南征示意图
【原文】
庚子,上赐唐主书,谕以:“缘江诸军及两浙、湖南、荆南兵并当罢归,其庐、蕲、黄三道亦令敛兵近外[1]。俟彼将士及家属皆就道,可遣人召将校以城邑付之[2]。江中舟舰有须往来者,并令就北岸引之[3]。”辛丑,陈觉辞行,又赐唐主书,谕以不必传位于子。壬寅,上自迎銮复如扬州。癸卯,诏吴越、荆南军各归本道。赐钱弘俶犒军帛三万匹,高保融一万匹。甲辰,置保信军于庐州,以右龙武统军赵匡赞为节度使[4]。丙午,唐主遣冯延己献银、钱、绢、茶、谷共百万以犒军。己酉,命宋延渥将水军三千溯江巡警[5]。
【注文】
[1]两浙、湖南、荆南兵:指三处奉后周世宗之命派出前来会攻南唐的军队。 敛兵近外:将军队撤回集结在近郊之外。指后周进攻庐、蕲(qí)、黄三州的军队。
[2]彼将士及家属:指后周尚未攻占的庐、蕲、黄三州中南唐的将士和家属。 就道:上路。 可遣人召将校以城邑付之:指南唐的将士和家属撤离之后,可以派人召后周的将官,将城邑交付给后周军队。
[3]江中舟舰有须往来者,并令就北岸引之:指南唐停泊在长江北岸的船舰如需返回的,可派人到北岸引领回去。
[4]保信军:古代方镇名,即德胜军节度使。唐天复三年(903年)吴王杨行密置,领庐、滁等州。南唐代吴,因之不变。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南唐献江北四州于后周,后周世宗于庐州置保信军。
[5]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庚子(十九日),后周世宗(柴荣)赐给南唐主(李璟)书信,告诉他说:“沿长江各支军队和两浙、湖南、荆南的军队都当撤回,庐州、蕲州、黄州三路军队,也下令撤回到近郊以外。等到三州城中将吏士兵及其家属上路南归以后,可以派人召唤我军将校并将城市都邑交付给他们。长江的船只有需要来往的,一并派人到北岸来引领回去。”辛丑(二十日),陈觉告辞上路,后周世宗又赐给南唐国主书信,告诉他不必把君位传给儿子。壬寅(二十一日),后周世宗从迎銮(luán)镇再次前往扬州。癸卯(二十二日),世宗诏令吴越、荆南的军队各自返回本地。赐给钱弘俶(chù)犒劳军队的绢帛三万匹,高保融一万匹。甲辰(二十三日),在庐州设置保信军,任命右龙武统军赵匡赞为节度使。丙午(二十五日),南唐国主派遣冯延己贡献银、绢、钱、茶、谷总共百万以犒劳军队。己酉(二十八日),世宗命令宋延渥率领水军三千人沿江而上巡逻警戒。
【原文】
庚戌,敕故淮南节度使杨行密、故昇府节度使徐温等墓并量给守户[1]。其江南群臣墓在江北者,亦委长吏以时检校[2]。辛亥,唐主遣其临汝公徐辽代己来上寿[3]。五月,诏赏劳南征士卒及淮南新附之民。辛卯,以太祖皇帝领忠武节度使。
【注文】
[1]杨行密(852—905年):五代时吴国建立者。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化源,初名行愍(mǐn)。少为本州兵,唐中和三年(883年),以败秦宗权功授庐州刺史,后据有扬州。唐景福元年(892年)为淮南节度使,击败孙儒,兼有江淮。唐天复二年(902年)封吴王。后其子杨隆演称吴国王,追尊他为太祖武皇帝。 昇(shēng)府节度使:古代方镇名,即镇海军节度使。后梁贞明三年(917年)置,治昇州(治今江苏南京),贞明六年(920年)改昇州为金陵府。徐知诰代吴,又改为江宁府,南唐建为西都。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复为昇州。 徐温(862—927年):海州朐(qú)山(今江苏连云港)人,字敦美。少贩盐为盗,后为州兵,隶杨行密。足智多谋,屡立战功。杨行密死后,掌握大权,封齐国公。后梁贞明五年(919年)杨隆演称吴国王,正式建立吴国,以徐温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镇海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东海郡王。杨隆演死后,又辅立杨溥。死后追封齐王,谥忠“武”。养子徐知诰建南唐后,又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后改为义祖。
[2]长吏:古代地位较高的州县官吏。 以时检校:按时检查、察看。
[3]徐辽(生卒年不详):五代时南吴、南唐大臣,为徐温第三子徐知诲之子,初名徐景辽,后避南唐元宗李璟名讳称徐辽,封临汝郡公。 上寿:祝寿。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庚戌(二十九日),敕令已故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已故昇府节度使徐温等人的墓全都根据需要给予守墓民户。其余江南群臣的坟墓有在长江以北的,也委托所在地方长官按时检查。辛亥(三十日),南唐国主(李璟)派遣临汝公徐辽代表自己前来给后周世宗(柴荣)祝寿。五月,后周世宗颁诏赏赐南下征伐的士兵和淮南新近归附的百姓。辛卯(十一日),后周世宗任命北宋太祖皇帝(赵匡胤)兼领忠武节度使。
【原文】
唐主避周讳,更名景[1]。下令去帝号,称国主,凡天子仪制皆有降损,去年号,用周正朔,仍告于太庙[2]。左仆射、同平章事冯延己罢为太子太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严续罢为少傅,枢密使兵部侍郎陈觉罢守本官[3]。初,冯延己以取中原之策说唐主,由是有宠。延己尝笑烈祖戢兵为龌龊,曰:“安陆所丧才数千兵,为之辍食咨嗟者旬日,此田舍翁识量耳,安足与成大事[4]!岂如今上暴师数万于外,而击球宴乐无异平日,真英主也[5]。”延己与其党谈论,常以天下为己任,更相唱和。翰林学士常梦锡屡言延己等浮诞不可信,唐主不听[6]。梦锡曰:“奸言似忠,陛下不悟,国必亡矣。”及臣服于周,延己之党相与言,有谓周为大朝者,梦锡大笑曰:“诸公常欲致君尧、舜,何意今日自为小朝邪!”众默然。
【注文】
[1]唐主避周讳:指南唐主李璟避后周信祖即后周太祖郭威高祖父郭璟名讳。
[2]去年号,用周正朔:指南唐停止使用交泰年号,改用后周显德年号。 太庙:帝王的祖庙。
[3]严续(约910—966年):籍贯不详。字兴宗,娶南唐烈祖李昪之女。南吴时官至秘书郎。南唐时,曾任兵部侍郎、尚书左丞、礼部尚书、中书侍郎兼三司使、奉化节度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等职。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出为镇海军节度使。次年病卒,谥“懿”。 少傅:古代文官名。周成王时立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的副职,其地位低于公而高于卿。秦、汉以后废,北周时复置。唐五代时多用作加官、赠官或安置退免大臣。 守本官:指罢去陈觉原兼任的枢密使职务,只担任兵部侍郎一职。
[4]烈祖:即南唐烈祖李昪(biàn),南唐李璟之父。 戢(jí)兵:收兵、息兵。 龌(wò)龊(chuò):气量狭隘,拘于小节。 安陆所丧才数千兵,为之辍(chuò)食咨(zī)嗟(jiē)者旬日:指后晋高祖天福五年(940年),南唐将李承裕在安州(治今湖北安陆)被后晋将领马全节击败,李承裕和一千五百名士兵阵亡,李昪为此而辍食,长吁短叹十几天。辍,停止、中止。咨嗟,叹息。
[5]今上:指南唐国主李璟。 暴(pù)师:指军队驻戍在外,蒙受风雨霜露。
[6]常梦锡(898—958年):字孟图,扶风(今陕西扶风)人,一说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人。少好学,善属文。事岐王李茂贞,为秦陇诸州从事,后补宝鸡县令。后唐长兴(930—933年)初,奔吴,任大理司直。南唐时,曾任殿中侍御史、礼部员外郎、给事中、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翰林学士等职。卒,赠右仆射,谥“康”。 浮诞:浮夸虚妄。
【译文】
南唐国主(李璟)避后周世宗(柴荣)祖先名讳,改名为景。下令取消帝号,只称国主,所有原来的天子仪仗规制都有所降低贬损,取消交泰年号,改用后周年号历法,并向太庙报告。左仆射、同平章事冯延己免职改任太子太傅,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严续免职改任少傅,枢密使、兵部侍郎陈觉免去枢密使的职务,只保留兵部侍郎一职。当初,冯延己用夺取中原的策略来劝说南唐国主,因此得到宠幸。冯延己曾经嘲笑南唐烈祖息兵是气量狭隘,他说:“安陆一战所丧失的才几千士兵,就为之禁食叹息十多天,这是乡村田舍翁的见识度量,怎么能与他成就大事!哪像如今皇上几万大军风餐露宿在野外,而自己打球宴乐与平日没有两样,真是英明的君主。”冯延己与他的同党谈论时,总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互相唱和呼应。翰林学士常梦锡多次上言说冯延己等人浮夸荒诞,不可信任,南唐国主不听。常梦锡说:“奸臣的话好似忠言,陛下如果再不觉悟,国家必定要灭亡了!”等到南唐向后周臣服,冯延己的党羽在相互交谈中,有称后周为大朝的,常梦锡大笑说:“诸位平常想引导国君成为唐尧、虞舜那样的圣明君主,哪里料到今日却自称小朝廷呢!”众人无言以对。
【原文】
自唐主内附,帝止因使者赐书,未尝遣使至其国[1]。己酉,始命大府卿冯延鲁、卫尉少卿锺谟使于唐,赐以御衣、玉带等及犒军帛十万,并今年《钦天历》[2]。
【注文】
[1]止:只。 因:通过。
[2]大府卿:即太府卿,古代文官名。南北朝已置,隋时为太府寺长官,掌国家财务储藏出纳。关于冯延鲁此时官职,《旧五代史》卷一一八作太府卿,《资治通鉴》卷二九四作太仆卿,《宋史》卷四七八作太常卿,未知孰是。 钦天历:后周显德二年(955年)由王朴制定的历法。
【译文】
自从南唐国主归附中原,后周世宗只是通过对方派来的使者返回赐给南唐书信,还未曾正式派遣使者到南唐。显德五年(958年)五月己酉(二十九日),后周始命令太府卿冯延鲁、卫尉少卿锺谟出使南唐,赐给南唐御衣、玉带等物品以及犒劳军队的绢帛十万匹,并赐予当年的《钦天历》。
【原文】
刘承遇之还金陵也,唐主使陈觉白帝,以江南无卤田,愿得海陵盐监南属以赡军[1]。帝曰:“海陵在江北,难以交居,当别有处分[2]。”至是,诏岁支盐三十万斛以给江南,所俘获江南士卒稍稍归之。
【注文】
[1]刘承遇之还金陵:见本卷上文,刘承遇随兵部侍郎陈觉出使后周,请献江北四州之地,后周世宗同意,陈觉命刘承遇先返金陵。南唐国主李璟又派遣刘承遇奉书前往后周世宗江北行宫。 卤(lǔ)田:盐碱地,可用来煮盐的土地。 海陵盐监:又称西溪盐仓,在今江苏泰州东北。海陵,古县名,治今江苏泰州。盐监,产盐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
[2]别:另外。
【译文】
刘承遇返回金陵的时候,南唐国主让陈觉禀报后周世宗,说因为江南地区没有盐卤之田,希望将海陵盐监划归江南来供应军需。世宗说:“海陵在长江以北,难以交错杂居,我会另有安排。”到这时,世宗诏令每年拨出三十万斛盐给江南地区,所俘获的江南士兵,也逐渐释放回去。
【原文】
秋八月辛丑,冯延鲁、锺谟来自唐,唐主手表谢恩[1]。其略曰:“天地之恩厚矣,父母之恩深矣,子不谢父,人何报天,惟有赤心,可酬大造[2]。”又乞比藩方,赐诏书[3]。又称:“有情事令锺谟上奏,乞令早还。”唐主复令谟白帝,欲传位太子。九月丁巳,以延鲁为刑部侍郎,谟为给事中[4]。己未,先遣谟还,赐书谕以未可传位之意。唐主复遣吏部尚书、知枢密院殷崇义来贺天清节[5]。冬十一月乙丑,唐主复遣礼部侍郎锺谟入见。
【注文】
[1]手表:亲手写表。
[2]可酬(chóu)大造:才能报答(您)伟大的恩德。 酬:答谢。
[3]比:比照。 藩方:藩镇、方镇。
[4]刑部侍郎:古代文官名。隋时始置,唐时为尚书省刑部次官,正四品下,五代沿置。掌刑法、徒隶、勾覆及关禁之政。中唐以后,刑部尚书多为外官带职,本部事务实由侍郎主持。
[5]天清节:后周世宗柴荣时,将其生日九月二十四日定为天清节。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秋季八月辛丑(二十三日),冯延鲁、锺谟从南唐返回来,南唐国主亲手书写了表章感谢后周皇帝的恩德。表章大致说:“天地的恩泽是至厚的,父母的恩泽是至深的,子女无法感谢父母的深恩,人们也不能报答天地的厚德,只有赤诚之心,才能回报皇帝伟大的恩德。”又请求比照四方藩镇,由后周降赐诏书。又说:“有事情让锺谟上奏,乞求让他早日返回。”南唐国主又让锺谟禀报后周世宗,打算传位给太子。九月丁巳(初九日),后周世宗任命冯延鲁为刑部侍郎,锺谟为给事中。己未(十一日),先派遣锺谟返回南唐,赐信晓谕不要传位的意思。南唐国主又派遣吏部尚书、知枢密院事殷崇义前来祝贺后周世宗的生日天清节。冬季十一月乙丑(十九日),南唐国主又派遣礼部侍郎锺谟入朝谒见。
【原文】
初,唐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宋齐丘多树朋党,欲以专固朝权,躁进之士争附之,推奖以为国之元老[1]。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恃齐丘之势,尤骄慢[2]。及许文稹等败于紫金山,觉与齐丘、景达自濠州遁归,国人忷惧[3]。唐主尝叹曰:“吾国家一朝至此!”因泣下。徵古曰:“陛下当治兵以捍敌,涕泣何为!岂饮酒过量邪?将乳母不至邪[4]?”唐主色变,而徵古举止自若。会司天奏天文有变,人主宜避位禳灾[5]。唐主乃曰:“祸难方殷,吾欲释去万机,栖心冲寂,谁可以托国者[6]?”徵古曰:“宋公造国手也,陛下如厌万机,何不举国授之[7]?”觉曰:“陛下深居禁中,国事皆委宋公,先行后闻,臣等时入侍,谈释、老而已。”唐主心愠,即命中书舍人豫章陈乔草诏行之[8]。乔惶恐请见,曰:“陛下一署此诏,臣不复得见矣!”因极言其不可。唐主笑曰:“尔亦知其非邪?”乃止。由是,因晋王出镇,以徵古为之副[9]。觉自周还,亦罢近职。
【注文】
[1]躁进:热衷于仕进,急于进取。 推奖:推崇夸奖。
[2]骄慢:骄横傲慢,骄傲怠慢。
[3]忷惧:惶恐不安。
[4]将:或者、还是。
[5]司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 禳(ráng)灾:祈祷解除灾难,祛(qū)除灾害。
[6]祸难方殷:灾祸正是严重的时候。殷,盛、大。 万机: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政务。 栖心冲寂:置心于淡泊清静之中。栖,居留、停留。冲寂,淡泊清静。
[7]造国手:指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卓异才能的人。
[8]愠(yùn):怒。 豫章: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陈乔(?—975年):字子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初以父荫授太常奉礼郎,后迁屯田员外郎、中书舍人。后主李煜(yù)嗣位,历任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枢密副使、门下侍郎兼枢密使、光政院使等职,辅佐朝政,总领军国大事。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北宋攻金陵,后主命其诣宋营请降,陈乔请背城一战,后主不从,遂自缢而死。
[9]晋王:即唐太弟李景遂。
【译文】
当初,南唐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宋齐丘大肆拉帮结伙、培植党羽,想以此垄断朝廷大权,热衷于仕进之徒争相攀附,推崇夸奖宋齐丘为国家元老。枢密使陈觉、副使李徵古倚仗宋齐丘的势力,尤其骄横傲慢。等到许文稹等人在紫金山溃败,陈觉与宋齐丘、李景达从濠州逃跑回来,国中之人惶恐不安。南唐国主曾经感叹说:“我的国家一刹那竟到了这个地步!”因而流下眼泪。李徵古说:“陛下应当整顿军队来抵抗敌人,流泪哭泣干什么!难道是喝酒过量了吗?还是奶妈没到呢?”南唐国主脸色大变,而李徵古言谈举止仍从容自如。适逢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奏报说天象有大变,君主应该避位祈求消灾。南唐国主于是说:“祸乱灾难正严重,我想放弃君位摆脱政务,去过淡泊寂静的日子,可以将国家托付给谁呢?”李徵古说:“宋公是治理国家的高手,陛下如果厌倦政务,何不把国家交授给他?”陈觉说:“陛下深居宫中,国家大事都委托给宋公,先行处理然后奏报,我们时常入宫侍奉,只谈佛论道罢了。”南唐国主心中很生气,立即命令中书舍人、豫章人陈乔起草诏书实行。陈乔恐惧不安请求谒见,说:“陛下一旦签署这项诏令,我就再也不能见到陛下了!”极力陈述这么做不行。南唐国主笑着说:“你也知道那样不行吗?”于是作罢。因此,借着晋王李景遂前往藩镇任职的时机,任命李徵古做他的副手。陈觉从后周返回后,也被免去朝廷近臣之职。
【原文】
锺谟素与李德明善,以德明之死,怨齐丘。及奉使归唐,言于唐主曰:“齐丘乘国之危,遽谋篡窃,陈觉、李徵古为之羽翼,理不可容[1]。”陈觉之自周还,矫以帝命谓唐主曰:“闻江南连岁拒命,皆宰相严续之谋,当为我斩之[2]。”唐主知觉素与续有隙,固未之信。锺谟请覆之于周,唐主乃因谟复命,上言:“久拒王师,皆臣愚迷,非续之罪[3]。”帝闻之,大惊曰:“审如此,则续乃忠臣[4]。朕为天下主,岂教人杀忠臣乎!”谟还,以白唐主。
【注文】
[1]遽(jù):急切。 篡窃:篡夺窃取(政权)。 羽翼:本意为翅膀,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
[2]矫:假托、假借。
[3]覆:审查、查核。
[4]审:确实、果然。
【译文】
锺谟平素与李德明要好,因为李德明的死而怨恨宋齐丘。等锺谟奉命出使回到南唐后,对南唐国主进言说:“宋齐丘乘着国家危难,急切图谋篡权夺位,陈觉、李徵古都是他的党羽,天理不容。”陈觉从后周回来后,假传后周世宗的诏令对南唐国主说:“听说江南多年抗拒诏令,都是宰相严续的主意,应当替我杀了他。”南唐国主知道陈觉素来与严续有矛盾,本来就不相信他的话。锺谟请求到后周核实,南唐国主于是通过锺谟返回后周复命的机会,上奏后周世宗说:“长久抗拒王师,都是我的愚昧糊涂,不是严续的罪过。”世宗得知此事,大为惊讶,说:“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严续乃是忠臣。朕作为天下的君主,岂能教人杀害忠臣呢!”锺谟回国,将情况禀报给南唐国主。
【原文】
唐主欲诛齐丘等,复遣谟入禀于帝。帝以异国之臣,无所可否。十二月己亥,唐主命知枢密院殷崇义草诏暴齐丘、觉、徵古罪恶,听齐丘归九华山旧隐,官爵悉如故[1];觉责授国子博士,宣州安置[2];徵古削夺官爵,赐自尽;党与皆不问。遣使告于周。
【注文】
[1]暴:公布、宣布。 九华山:在今安徽青阳西。 旧隐:旧日隐居之地。
[2]责授: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 国子博士:古代文官名,国子监官员。唐时于国子监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中各置有博士,掌教导监学生员,正五品上。 宣州:古州名。唐武德三年(620年)改隋宣城郡置,治宣城(今安徽宣城)。领宣城、当涂、泾(jīng)县、绥安(后改名广德)、溧(lì)阳、溧水、南陵、太平、宁国九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黄山、九华山以北及江苏溧阳、溧水等地。五代沿袭。
【译文】
南唐国主打算诛杀宋齐丘等人,又派遣锺谟入朝向后周世宗禀报。世宗因为是别国的臣子,不置可否。显德五年(958年)十二月己亥(二十三日),南唐国主命令主持枢密院事务的殷崇义起草诏书公布宋齐丘、陈觉、李徵古的罪恶,允许宋齐丘返归九华山旧日隐居之地,官职爵位全部照旧;陈觉被贬谪授予国子博士,送往宣州安置;李徵古被削夺官职爵位,赐自尽;他们的党羽都不作追究。派遣使者将此事向后周朝廷报告。
【原文】
六年春正月,唐宋齐丘至九华山,唐主命锁其第,穴墙给饮食[1]。齐丘叹曰:“吾昔献谋幽让皇帝族于泰州,宜其及此[2]。”乃缢而死。谥曰丑缪[3]。
【注文】
[1]穴墙:在墙上打洞。
[2]幽:幽禁。 让皇帝:即南吴睿帝杨溥(pǔ)(901—938年),南吴太祖杨行密第四子。南吴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卒,杨溥即位为吴王。时国政掌于徐温养子徐知诰(即南唐烈祖李昪)之手。南吴顺义七年(927年),杨溥即皇帝位,南吴天祚三年(937年),被迫让位于徐知诰,南吴灭亡。徐知诰上其尊号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死后,追谥睿皇帝。
[3]缪(miù):错误、荒谬。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春季正月,南唐大臣宋齐丘到达九华山,南唐国主下令锁上他的宅第,在墙上挖洞供给他饮食。宋齐丘叹息说:“我从前献计将吴让皇帝家族幽禁在泰州,所以今天应该得到这种报应。”于是上吊而死。谥号为丑缪。
【原文】
夏六月,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遣使入贡,请置进奏院于京师,直隶中朝[1]。戊寅,诏报以:“江南近服,方务绥怀,卿久奉金陵,未可改图[2]。若置邸上都,与彼抗衡,受而有之,罪在于朕[3]。卿远修职贡,足表忠勤,勉事旧君,且宜如故[4]。如此,则于卿笃始终之义,于朕尽柔远之宜,惟乃通方,谅达予意[5]。”唐主遣其子纪公从善与锺谟俱入贡,上问谟曰:“江南亦治兵,修守备乎[6]?”对曰:“既臣事大国,不敢复尔。”上曰:“不然。向时则为仇敌,今日则为一家。吾与汝国大义已定,保无他虞。然人生难期,至于后世,则事不可知[7]。归语汝主,可及吾时完城郭,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计。”谟归,以告唐主。唐主乃城金陵,凡诸州城之不完者葺之,戍兵少者益之[8]。
【注文】
[1]清源节度使:古代方镇名,治泉州(治今福建晋江)。南唐保大七年(949年),泉州刺史留从效之兄留从愿鸩(zhèn)杀南州刺史董思安而代之,因而留从效兼有了泉、南二州。南唐元宗李璟(jǐng)不得不升泉州为清源军,以留从效为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 留从效(906—962年):泉州永春(今福建永春)人,少为衙兵,事闽为泉州散员指挥使。十国闽天德二年(944年)归附王延政为指挥使,次年,南唐克建州,留从效归附南唐。南唐保大七年(949年),据有泉、南二州,为清源节度使,后封晋江王。北宋建国,遣使奉表称藩,被部将张汉思所劫。后病卒。 进奏院:古代官署名。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始置,又称留邸、进奏务,五代沿置。唐五代时为节度使、观察使派驻京师传送文书的机构,其长官为进奏官。 中朝:指后周王朝。因位于中原,故称。
[2]绥怀:安抚关切。 久奉金陵:长期侍奉南唐。金陵(今江苏南京)为南唐的国都,这里代指南唐政权。 改图:改变图谋。
[3]邸:地方驻京机构,汉朝初建时称邸,唐宋时期称为进奏院。 上都:即后周都城开封。
[4]修:通“脩”,致送师长的酬金。 职贡:上贡赋税。职,赋税;贡,献,租赋。
[5]惟乃通方,谅达予意:你是通达事理的人,想必能体会我的心意。惟,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乃,你;予,我。
[6]纪公从善:即南唐南楚国公李从善(940—987年),字子师,南唐元宗李璟第七子,后主李煜(yù)的同母弟。初封纪国公,进封郑王。李煜即位,徙封韩王,累迁太尉、中书令。南唐附宋后,降封南楚国公。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方物朝宋,太祖授其泰宁军节度使。宋灭南唐,授右神武大将军,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北宋雍熙四年(987年)出为通许监军,卒。
[7]难期:难以预料。期,希望、预料。
[8]葺(qì):整理、修理。
【译文】
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夏季六月,南唐清源节度使留从效派遣使者入朝进贡,请求在京城设置进奏院,直接隶属中央朝廷。戊寅(初四日),后周世宗下诏书答复留从效说:“江南新近归附,正在设法安抚,爱卿长久侍奉金陵,不可改变主意,另有图谋。倘若你在京城设置进奏院,就同金陵地位平等,与金陵相抗衡了,接纳你而拥有了你的辖地,罪过在于朕。爱卿远道而来进奉贡品,足以表示忠诚勤勉,努力侍奉旧日君主,应该一切如故。这样的话,对于爱卿来说可以加深始终如一的情义,对于朕来说可以尽到安抚四方的义务,你是通达事理的人,想必能体会我的心意。”南唐国主派遣他的儿子纪国公李从善与锺谟一道入朝进贡,后周世宗问锺谟说:“江南也在操练军队,修整守备吗?”锺谟回答说:“自从臣服大国,不敢再这样了。”世宗说:“不应当这样。昔日我们曾是仇敌,今日已经成为一家人。我朝同你们国家的名分大义已经确定,保证没有其他变故。然而人生难以预料,至于后世,则事情更不可知晓。回去对你家君主说,可以趁着我在的时候加固城郭,修缮武器,据守要塞,为子孙后代着想。”锺谟回国,将后周世宗的话禀告给南唐国主(李璟)。南唐国主于是修建金陵城墙,凡是各州城池有不坚固的便加以修葺,守卫士兵少的便补充增加。
【原文】
臣光曰:或问臣:五代帝王唐庄宗、周世宗皆称英武,二主孰贤?臣应之曰:夫天子所以统治万国,讨其不服,抚其微弱,行其号令,一其法度,敦明信义,以兼爱兆民者也。庄宗既灭梁,海内震动,湖南马氏遣子希范入贡,庄宗曰:“比闻马氏之业,终为高郁所夺[1]。今有儿如此,郁岂能得之哉?”郁,马氏之良佐也。希范兄希声闻庄宗言,卒矫其父命而杀之[2]。此乃市道商贾之所为,岂帝王之体哉!盖庄宗善战者也,故能以弱晋胜强梁,既得之,曾不数年,外内离叛,置身无所;诚由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故也。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3]。”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惠[4]。”世宗近之矣。
【注文】
[1]梁:即后梁(907—923年),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梁。历三帝十七年,923年为后唐李存勖(xù)所灭。 马氏:指五代十国时楚国的建立者马殷(852—930年)。马殷,字霸图,许州鄢(yān)陵(今河南鄢陵)人。唐乾宁元年(894年)率部入湖南,占据潭州,后略取邵、衡、永、道、郴、岳等州,统一湖南,任武安军节度使。朱温建后梁,受封为楚王。后唐灭梁,马殷建国承制,自置官属。改潭州为长沙府,定为都城。 希范:即楚文昭王马希范。马希范(899—947年),字宝规,马殷第四子,932年至947年在位。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封楚王,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加天策上将军,开府承制如其父马殷时。 高郁(?—929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马殷谋臣,署都军判官。曾劝马殷尊奉唐朝,训卒厉兵,以图霸业。后梁时,又建议于汴京及诸州置邸务售茶;令民造茶以通商旅,政府收其税;铸铅铁钱,以利楚国货物流通;使民纳帛为税,以发展蚕桑。湖南由此富强。后遭诸臣所忌,罢为行军司马。不久被马殷之子马希声矫令诬杀。
[2]希声:即楚衡阳王马希声。马希声(899—932年),字若讷,楚武穆王马殷次子,930年至932年在位。即位后,去建国制度,复藩镇之旧,后唐任命他为武安、静江等军节度使。死后追封为衡阳王。
[3]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语出《尚书·洪范》,意为:处事公正不偏不向,为王之道浩浩荡荡。
[4]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惠:语出《尚书·武成》,意为:大国敬畏他(指周文王)的威力,小国怀念他的恩德。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有人问臣下:五代帝王之中,唐庄宗(李存勖)、周世宗(柴荣)都号称英武,两位君主中谁更贤明呢?臣下我回答说:天子之所以能统治万方国家,讨伐不肯降服者,安抚微小虚弱者,施行号令,统一法度,敦厚信用,昭明大义,是因为兼爱亿万百姓。唐庄宗灭梁以后,天下震动,湖南马殷派遣他的儿子马希范入朝进贡,唐庄宗说:“近来听人说马氏的家业,终将被高郁所夺取。如今他有这样的儿子,高郁怎么能得到马氏的家业呢?”高郁是马氏功绩卓越的辅佐大臣。马希范的哥哥马希声听到唐庄宗说的话后,便假传父令杀死了高郁。这是街市中和道路上的行商坐贾所干的事,哪里是做帝王的风度啊!唐庄宗是个善于打仗的人,所以能以弱小的晋国战胜强大的梁国,但是取得梁国以后,不出几年,众叛亲离,没有安身之处;这实在是因为他只知道用兵之术,而不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的缘故啊。周世宗以信用驾驭群臣,以正义要求各国,王环因不肯投降而受奖赏,刘仁赡因坚守不屈而蒙褒扬,严续因尽忠报国而得生存,蜀国士兵因朝三暮四而被杀戮,冯道因丧失臣节而被遗弃,张美因私人恩惠而被疏远。江南没有归服,他亲身冒着飞矢流石,抱定必胜的信念;江南降服以后,便像对待子女那样地爱护他们,推心置腹地把话说尽,替他们做长远打算。他的宏伟规划,博大襟怀,哪能与唐庄宗同日而语啊!《尚书》说:“处事公正不偏不向,为王之道浩浩荡荡。”又说:“大国敬畏他的威力,小国怀念他的恩德。”周世宗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接近《尚书》上的话了。
(1) 按,武德节度使当时在后蜀控制之下,据《资治通鉴》卷二九三“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四月”(中华书局点校本第9552页)原文及本书下文,此处“武德节度使”误,当作“武宁节度使”。武宁军节度使,唐永贞元年(805年)曾置,领徐、泗、濠、宿四州。
(2) 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年)三月戊子朔,不当有癸酉日。据上下文,应作癸巳,即三月初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