炀帝亡隋
炀帝亡隋
【内容提要】
《炀帝亡隋》叙述了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四处巡游,穷兵黩武,最后导致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
隋炀帝即位之初,国家仓廪充实,人口繁多,国富兵强。隋炀帝通晓文学,颇有教养,言谈举止,也堂而皇之。但他爱慕奢华,喜好声色。大臣裴矩、宇文述、虞世基、裴蕴、郭衍等人善于阿谀逢迎,都获得他的宠信。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诏营建东京。官吏监督劳役严苛急迫,服役丁男大量死亡。他下令开挖运河,大修宫苑,其中东都西苑修得穷极壮丽,宛若仙境。他还喜欢四处巡幸,炫耀国力,每次出游耗费都十分惊人。他曾下令搜罗各地的艺人汇聚到东都,大兴歌舞,昼夜不息。他仰慕秦始皇、汉武帝的功绩,一心想打通西域,使得四方胡人臣服。裴矩就投其所好,诱导胡人入朝,耗费巨大,使得中原疲惫不堪。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下诏讨伐高丽,导致山东地区赋役繁重,百姓贫困之极,无法生存,于是开始聚集起来进行反抗。邹平人王薄率领民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他写下了《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起来反抗,不要到辽东送死。从此各地的义军和割据势力蜂拥而起,不可胜数。
面对各地民众的反抗,隋炀帝既不接受大臣的规劝,也不知对百姓进行抚恤,而是在首次讨伐高丽失败后,又于大业九年(613年)和十年(614年)接连两次发动征辽战争,几次征战都没有达到目的,反而消耗了大量国力,激起了更多的反抗。
到大业十三年(617年)前后,各地武装起义逐渐形成三支主力:一是以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主要活动于黄河以南,多次大败隋军,威胁洛阳,成为当时农民军的主力。二是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转战于河北地区,并建立“夏”政权。三是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转战于江淮地区,并形成了对江都的战略包围。
随着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分裂。太原留守李渊于大业十三年(617年),在晋阳起兵,迅速进兵关中,占领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
隋炀帝见中原大乱,无意北返,想要在江南建都,进行据守。但他部下多为关中人,不愿久居江南,盼望回归,于是纷纷逃亡,甚至密谋叛乱。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司马德戡等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拥戴宇文化及为大丞相,率众北返。公元619年,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所杀。618年,李渊废杨侑,自立为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隋朝在隋炀帝的统治下虽然灭亡了,但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却为后来建立的唐朝所继承,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辉煌局面。
【原文】
隋文帝仁寿四年[1]。章仇太翼言于帝曰:“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2]。又谶云:‘修治洛阳还晋家[3]。’”帝深以为然,十一月乙未,幸洛阳,留晋王昭守长安[4]。丙申,发丁男数十万掘堑,自龙门东接长平、汲郡,抵临清关,渡河至浚仪、襄城,达于上洛,以置关防[5]。癸丑,下诏于伊、洛营建东京[6]。
【注文】
[1]文帝:参见前“隋主”条注。
[2]章仇太翼:即卢太翼,生卒年不详。隋代著名术士。字协昭。河间(今河北河间)人。隋初,被太子杨勇召为府属。杨勇被废,没为官奴。他目盲,能以手摸字。史称其预言皆验。隋炀帝赐他姓卢,卒于洛阳。 木命:按星命说,年辰有干支,依支划为十二生肖,分属金、木、水、火、土五行。隋炀帝出生于己丑年(569年),属于木年。 雍州:州名。原为古九州之一。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治姑臧(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三国魏治所迁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后辖境逐渐缩小,北魏辖京兆、冯翊、扶风、咸阳、北地五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治所从故长安城迁于大兴城(即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大业三年(607年)又改雍州为京兆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雍州。天授元年(690年)又改为京兆郡,其年又复为雍州。唐时辖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以南、渭南以西地。开元元年(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雍州之名遂废。此外,东晋太元中曾侨置雍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辖今湖北丹江口、南漳(zhāng)以东,钟祥以北,大洪山、枣阳以西,河南西峡、方城以南,泌(bì)阳以西地区。梁以后缩小。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为襄州。 破木之冲:按照星命说,木命兴旺在卯位,就是东方的位置;雍州在西,属于酉位也,故称为破木之冲。冲指重要之处。
[3]谶(chèn):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修治:治理、修整。 洛阳:中国古代著名古都之一。位于今河南洛阳。本作“雒阳”,三国魏改称“洛阳”。历史上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武周等王朝先后建都于此。隋唐时期为东都。也为县名。秦置,治今河南洛阳东北。隋大业元年(605年)迁至今河南洛阳。
[4]深以为然:认为很对。 乙未:干支纪年中的第32个。此处十一月乙未即十一月初三。 昭:即杨昭(584—606年),隋炀帝的长子,隋太子。萧皇后所生,号大曹主。12岁立为河南王。仁寿初,改封晋王,拜内史令,兼左卫大将军,转雍州牧。隋炀帝即位,留守京师。大业元年(605年),立为皇太子。大业二年(606年)病卒。
[5]掘堑(qiàn):挖掘沟堑。 龙门:即“禹门”,在今山西河津西北和陕西韩城东北的黄河峡谷中。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夹峙,形如门阙,故名“龙门”。也为郡、县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县,治今山西河津。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西魏置郡,治龙门(今山西河津),隋开皇初废。 长平:指长平邑,在今山西高平西北。战国赵地,秦将白起攻赵,坑杀赵降卒四十万于此。 汲郡:郡名。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汲县(今河南卫辉西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新乡、卫辉、辉县、获嘉、修武等市、县地。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隋初废。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复置,治卫县(今河南淇县东),辖卫县、汲县、隋兴、黎阳、内黄、汤阴、临河、澶水八县。后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卫州(武德初治卫县〈今河南淇县东〉;贞观初移治汲县〈今河南卫辉〉)为汲郡。 临清关:地名。在河南新乡市东北,古黄河北岸,为当时的水路咽喉。 浚(xùn)仪: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南开封。北朝、隋、唐先后为陈留郡、梁州、汴州治所;五代、宋与开封同为开封府治所。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改名祥符。 襄城:郡、县名。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置郡。治襄城(今河南襄城)。辖襄城、繁昌、郏(jiá)县、定陵、父城、昆阳、舞阳七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襄城、郏县、舞阳等县地。隋初废。隋炀帝大业又曾改汝州(治汝原,即今河南汝州)为襄城郡,治承休(今河南汝州),辖承休、梁县、郏(jiá)城、阳翟、汝源、汝南、鲁县、犫(chōu)城八县。也为县名。秦置,治今河南襄城。 上洛:郡名。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上洛(今陕西商洛商州区)。辖境相当于今陕西丹江上游、河南熊耳山西北洛河上游地区。其后辖境缩小。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复置,治上洛(今陕西商洛商州区),辖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后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商州为上洛郡。 关防:关隘有军队驻守的地方。
[6]伊:即伊河。洛河支流。发源于河南栾川西部,伏牛山北麓,向东北流经栾川、嵩县、伊川、洛阳、偃师,至杨村东汇入洛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029平方公里。 洛:即洛河。黄河支流。发源于陕西洛南秦岭华山南麓木岔沟,向东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至杨村与伊河汇合后名伊洛河,在巩义神堤汇入黄河。河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29万平方公里。 东京:即隋唐洛阳城,在今河南洛阳。
【译文】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章仇太翼对隋炀帝杨广说:“陛下是木命,雍州为克木之处,不能长期居住。又有谶语说:‘修治洛阳还晋家。’”隋炀帝对此深表赞同,十一月乙未(初三日),隋炀帝临幸洛阳,留下晋王杨昭镇守长安。丙申(初四日),征发数十万丁男挖掘沟堑,从龙门向东连接长平、汲郡,直抵临清关,越过黄河到达浚仪、襄城,直达上洛,用以布置关防。癸丑(二十一日),隋炀帝下诏在伊水、洛水间营建东京。
隋洛阳城示意图
【原文】
炀帝大业元年春三月丁未,诏杨素与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徙洛州郭内居民及诸州富商大贾数万户以实之[1]。废二崤道,开葼册道[2]。敕宇文恺与内史舍人封德彝等营显仁宫,南接皁涧,北跨洛滨[3]。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奇材异石,输之洛阳[4]。又求海内嘉木异草,珍禽奇兽,以实园苑[5]。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6]。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7]。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8]。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9]。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10]。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11]。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等往江南造龙舟及杂船数万艘[12]。东京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13]。又作天经宫于东京,四时祭高祖[14]。
【注文】
[1]杨达(551—612年):隋代官吏。字士达。隋观德王杨雄的弟弟,杨绍的儿子。北周时,官至仪同、内史下大夫。隋朝建国,任给事黄门侍郎,进子爵。参与讨伐吐谷浑,后兼吏部侍郎,授开府仪同三司,转任内史侍郎,历任刺史、工部尚书、纳言等职。隋炀帝时,为右武卫将军。隋军攻高丽,卒于军中,其女为武则天的母亲。 将作大匠:官职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置,掌修建宫室、宗庙、陵寝等。新莽改名都匠。东汉复旧。三国沿置。两晋、南朝不常置,常以他官兼领,梁、陈改称大匠卿。北魏仍置,从三品。北齐为将作寺长官,从三品。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至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大业五年(609年)至大业十三年(617年)曾改名将作大监。唐朝复旧,从三品,后屡有更改,唐玄宗时定名为将作大监。 洛州:州名。北魏置,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孝文帝太和中改为司州。东魏时又改洛州,辖洛阳、河阴、新安、中川、河南、阳城六郡。隋废。唐朝初年又改河南郡为洛州,治洛阳(今河南洛阳)。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改名为河南府。 州:行政区名。先秦时即有州之称,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州,即十三个监察区,州设刺史。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个郡设司隶校尉部,与州同级,合称为十四部州。东汉时州已成为一级行政区划,下辖若干郡,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时沿用,州的数目大为增加,但辖境则大都缩小。隋初废郡,州直接辖县。隋炀帝时又废州,采用郡、县二级制。唐初改郡为州,唐天宝初再度用郡制,不久即恢复州。之后不再设郡,州成为县上一级的行政区。明清时期,直属于布政使司称直隶州,辖县;隶属于府的州,称属州,地位则相当于县。 郭:本义是外城,即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也泛指城市。 富商大贾(gǔ):也作“富商巨贾”。指有大量钱财的商人。 实:充满;充实;填塞。
[2]二崤(xiáo)道:通过崤山的南北两条通道,为崤函古道的一部分,古道在陕州城(今河南三门峡境内)以东的交口分为南北崤道,因此又叫“二崤古道”。南崤道,由交口南折往东,因开凿时较早,习惯上称“周秦古道”。北崤道。由陕州城向东,至硖石与南崤道的周秦古道重合,这条道开通于东汉末年,据记载是当时曹操为了西征方便,加之南道险远才开通的,习惯上又叫“曹魏古道”。崤山,又名嵚(qīn)崟(yín)山。在河南西部,属秦岭东段的北支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延伸于黄河与洛河之间。 葼(zōng)册道:道路名。具体走向不详。
[3]内史舍人:官职名。即中书舍人,隋改称内史舍人,属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机密,从五品。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称内书舍人,唐武德三年复称中书舍人。 封德彝(yí)(568—627年):隋、唐大臣。名伦,字德彝。观州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人。隋开皇末为杨素行军记室,因善于揣摩帝后的心意,被杨素所看重,举荐他任内史舍人。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专断政事,任他为内史令。入唐为内史舍人,随秦王李世民讨王世充、退突厥兵,都参议有功,任检校吏部尚书,封密国公。武德六年(623年)任侍郎兼中书令。太宗即位,任尚书右仆射。议事多无定论,常持两端,贞观元年(627年)卒。 显仁宫:宫殿名。隋炀帝营建。在今河南宜阳西南。 皁(zào)涧:河流名。即涧水,源出河南渑(miǎn)池东北,向东南流与渑水汇合,向东流经新安南至洛阳西折向南入洛河。 洛滨(bīn):洛水之滨。
[4]大江:即长江。参见前“长江”条注。 五岭:即南岭,山名。通常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这五岭组成了我国华南南岭山脉的主体,在湘、赣和粤、桂等省的边境。 奇材异石:奇异的木材和怪石。 输: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
[5]海内:古人认为我国国境四面环海,就以“海内”指国境之内。 嘉木:美好的树木。 异草:奇异的花草。 珍禽奇兽:珍奇的飞禽,罕见的走兽。珍,贵重的;奇,特殊的。 实:填充、充实。 园苑(yuàn):即园囿。即有围墙,布置亭榭石木,畜有鸟兽的帝王花园。
[6]皇甫议:生卒年不详。隋代大臣,隋炀帝时为尚书右丞,负责征发百姓开凿通济渠。 淮北:淮河以北。 通济渠:隋代大运河的一部分。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当年三月开工,八月完成,主要利用已有运河渠道,加以拓宽而成。通济渠具体路线是以东都的西苑为起点,然后引谷水、洛水入黄河。进入黄河后利用黄河的一段河道直达板渚(zhǔ)(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再引黄河水南流,利用睢水、泗水等河道,经过现在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部分地区,至江苏盱(xū)眙(yí)入淮河,全长约650公里。
[7]西苑:隋炀帝在东都洛阳所建苑囿,在今河南洛阳。 谷:谷水。旧作穀水。即今河南洛河支流涧水及其上游渑池南渑水。 洛水:即洛河。
[8]板渚:黄河河段名。也称板城渚口。在今河南荥阳北,北邙(máng)乡刘沟村西北黄河河道中。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通济渠,自此引河水。 荥(xíng)泽:湖泊名。故址在今河南郑州西北古荥北。即《书·禹贡》的荥波,和古代的黄河中游及济水相通,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而成。西汉平帝以后,渐淤为平地。 汴(biàn):即汴水,古水名。古称卞水,原指今河南荥阳西南索河。后指汴渠,即卞水所入荥阳一带从黄河分出的狼汤渠(即古鸿沟)。魏、晋之际,自荥阳汴渠东循狼汤渠至今开封,又自开封东流,在今江苏徐州转入泗水。隋开通济渠,因中间自今荥阳至开封一段就是原来的汴水,故唐、宋人遂将自出黄河至入淮水的通济渠东段全流统称为汴水、汴河或汴渠。开封以东一段汴水,有时改称为古汴河。
[9]大梁:地名。战国魏国国都。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开封为大梁。 泗(Sì):即泗水,河流名。源自今山东泗水东蒙山南麓,西流经泗水、曲阜、兖州等地,折向南流,在今江苏淮安西南入淮河。金后自徐州以下河道为黄河所夺,元后今山东济宁东南鲁桥镇至徐州一段又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此泗水之名仅限于鲁镇以上河段。
[10]淮南:淮河南面。 邗(hán)沟:古运河名。又名邗江、邗溟(míng)沟、渠水、韩江、山阳渎(dú)、中渎水、淮阳运河、里运河。故道自今江苏扬州南引长江水北过高邮西,折向东北入射阳湖(今宝应县东),又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河,东汉时建安初广陵太守陈登改凿新道自今高邮直接向北达淮安。隋大业元年(605年)重开邗沟。唐改称漕河、官河或合渎渠。 山阳:县名。东晋义熙中置,治今江苏淮安。1914年改名淮安。 杨子:即扬子,县名。故址在今江苏仪征东南。
[11]御道:供帝王通行的道路。 离宫:古代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
[12]王弘:生卒年不详。隋臣,曾为扬州长史,隋炀帝即位,入为黄门侍郎,曾攻讦(jié)辛公义等良臣。隋炀帝开运河,派其前往负责造龙舟、杂船,耗费巨大,劳民伤财。 龙舟:专供皇帝乘坐的船只。
[13]督役:即监工。 严急:严厉急迫。 役丁:服劳役者。 所司:即有司。指主管的官吏或部门。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历代沿用。也为官吏和官署的泛称。 成皋:地名。春秋郑建邑,又名虎牢,战国属韩,汉置成皋县,在今河南荥阳汜(Sì)水镇。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汜水。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贞观初废。成皋为洛阳长安之间的要津,自古为军事要地。 河阳:县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置,故治在今孟州槐树乡桑洼村。属河内郡。新莽改称河亭。东汉、魏、晋、北魏均称河阳。北魏太和中至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先后筑河阳三城,河阳三城就成为洛阳以北军事重镇。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县为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重置县,治今河南孟州南。唐武德初改为大基,置河阳宫,武德八年(625年)废,复称河阳。咸亨五年(674年)复置大基,唐玄宗李隆基时又改为河阳。金代县治移到今河南孟州,明代废。 相望于道:指道路上到处可以看到,连绵不绝。
[14]天经宫:隋朝宫殿名。在洛阳,大业元年隋炀帝所造。 四时:四季。 高祖:即隋文帝杨坚,庙号高祖。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春季三月丁未(十七日),下诏令杨素和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每月役使壮丁二百万人,还迁徙洛州外城的居民和各州的富商大贾数万户到此以充实东京。废弃二崤道,开通葼册道。敕令宇文恺和内史舍人封德彝等人营建显仁宫,显仁宫向南连接皁涧,北面跨到洛水岸边。征收长江之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运送到洛阳。又寻求国内嘉木异草,珍禽异兽,以充实皇室的苑囿。辛亥(二十一日),隋炀帝命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征发河南、淮北各郡的百姓,前后共一百多万,开挖通济渠。从西苑引谷水、洛水直通黄河。又从板渚引黄河水经过荥泽进入汴水。又从大梁东面引汴水进入泗水通到淮水。又征发淮南百姓十多万人开凿邗沟,从山阳到达杨子进入长江。沟渠宽四十步,沟渠旁边都修筑御道,栽种柳树,从长安到江都设置离宫四十多座。庚申(三十日),派遣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前往江南监造龙舟和其他船只数万艘。东京官吏监督劳役严苛急迫,服役的壮丁死亡的达到十分之四五,有关部门用车运载死亡的壮丁,东到成皋,北至河阳,道路上到处可见连绵不断的车辆。又在东京建造天经宫,每年四季祭祀隋文帝杨坚。
【原文】
夏五月,筑西苑,周二百里。其内为海,周十余里,为方丈、蓬莱、瀛洲诸山,高出水百余尺,台观、宫殿、罗络山上,向背如神[1]。海北有龙鳞渠,萦纡注海内[2]。缘渠作十六院,门皆临渠,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堂殿楼观,穷极华丽[3]。宫树秋冬雕落,则翦彩为花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4]。沼内亦翦彩为荷芰菱芡,乘舆游幸,则去冰而布之[5]。十六院竞以殽羞精丽相高,求市恩宠[6]。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作清夜游曲,于马上奏之[7]。
【注文】
[1]海:此处指湖泊。 周:周长。 方丈:又名方壶,神话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此处为洛阳西苑所筑的假山。 蓬莱:又称“蓬壶”。神话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此处为洛阳西苑所筑的假山。 瀛(yíng)洲:也作“瀛州”,神话中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此处为洛阳西苑所筑的假山。 台观:指楼台馆阁等高大建筑物。 罗络:即“罗落”。布列。 向背:正面和背面;面对和背向。
[2]龙鳞渠:洛阳西苑北面一条人工水道,蜿蜒盘亘,依地形高低而曲折跌宕,形如龙鳞,故名。 萦(yíng)纡(yū):盘旋弯曲;回旋曲折;萦回。
[3]四品夫人:后宫妃嫔的品级,等同于四品官员。 楼观:指楼殿之类的高大建筑物。 穷极:穷尽;极尽。
[4]宫树:宫中树木。 翦彩:剪裁彩帛。翦,同“剪”。 缀(zhuì):装饰。 色渝(yú):颜色旧了。渝,改变。 易:改换。 阳春:春天;温暖的春天。
[5]沼:沼池。 荷芰(jì):即艾荷,出水的荷,指荷叶或荷花。 菱(líng)芡(qiàn):菱角和芡实。 乘(shèng)舆(yú):天子和诸侯所用车辆。此处指皇帝用车。 游幸:指帝王或后妃出游。 布之:布置一番。
[6]殽(yáo)羞:美味佳肴。 精丽:精美华丽。 相高:一争高下。 求市:以求获得。 恩宠:恩惠与宠爱。即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宠幸。也泛指对下属的宠爱。
[7]清夜游曲:曲名。用曹植“清夜游西园”的诗句命名的曲调。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夏季五月,修筑西苑,周长二百里。里面有一个湖,湖周长十几里,湖中建造了方丈、蓬莱、瀛洲各座仙山,高出水面一百多尺,台观、宫殿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山上,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宛如仙境。湖北面有龙鳞渠,蜿蜒流入湖内。沿着龙鳞渠兴建了十六院,院门都面向龙鳞渠,每院都以四品夫人主管,堂殿楼观,极尽华丽。宫中树木秋冬季节树叶凋落,就剪裁彩帛充当花叶,点缀在枝条上,颜色旧了就换上新的,景色常常如同阳春一般。沼池里也剪裁彩帛当作荷、芰、菱、芡,隋炀帝乘辇巡游,就破冰布置一番。十六院竞相以美味佳肴的精美奇丽来一较高下,以求得或换取隋炀帝的恩宠。隋炀帝喜欢在月光之夜带领数千宫人骑马在西苑游玩,还写了《清夜游曲》,在马上演奏。
【原文】
秋八月壬寅,上行幸江都,发显仁宫,王弘遣龙舟奉迎。乙巳,上御小朱航,自漕渠出洛口,御龙舟[1]。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百二十房,皆饰以金玉;下重内侍处之[2]。皇后乘翔螭舟,制度差小,而装饰无异[3]。别有浮景九艘,三重,皆水殿也[4]。又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楼船、板()、黄篾等数千艘,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之,及载内外百司供奉之物[5]。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其挽漾彩以上者九千余人,谓之“殿脚”,皆以锦彩为袍[6]。又有平乘、青龙、艨艟、艚、八棹、艇舸等数千艘,并十二卫兵乘之,并载兵器、帐幕,兵士自引,不给夫[7]。舳舻相接二百余里,照曜川陆,骑兵翊两岸而行,旌旗蔽野[8]。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多者一州至百,极水陆珍奇[9]。后宫厌饫,将发之际,多弃埋之[10]。
【注文】
[1]小朱航:船只名。 漕(cáo)渠:人工挖掘或疏浚的主要用于漕运的河道,指运河。
[2]四重(chóng):四层。重,层。 正殿:宫殿或庙宇里位置在中间的主殿。 朝堂:朝廷议政之处。也泛指朝廷。 内侍:此处指宦官。宦官为阉割后的男性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官员。
[3]皇后:皇帝的正妻。 翔螭(chī)舟:舟船名。螭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古建筑或器物、工艺品上常用它的形状作装饰。 制度:规制形状。 差小:规模小一些。
[4]浮景:舟船名。 水殿:帝王所乘的豪华舟船。
[5]漾(yàng)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fú)、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楼船、板(tà)、黄篾(miè):皆为隋炀帝巡幸时的舟船名。 后宫:原指嫔妃住的宫室。此处代指妃嫔。 僧(sēng)尼:和尚和尼姑。 道士:道教徒。 蕃(fān)客:古代对外国商旅的泛称。 内外:朝廷和地方。 百司:百官。 供奉:特指贡献给帝王。
[6]挽:拉,牵引。
[7]平乘:大船名。又名平乘舫。 青龙:古代战舰名。相传为三国吴孙权始造,以牛皮包裹,高十五丈,为古代的大型战舰。 艨(méng)艟(chōng):也作“艨冲”。古代战船。 艚:船名。 八棹(zhào):战舰名。棹为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类似。 艇舸(gě):大小战船。艇,轻便的小船。舸,大船。
[8]照曜(yào):即“照耀”。光芒照射。 川陆:水陆。 翊(yì):辅佐,帮助。 蔽(bì)野:遮盖原野。形容数量众多。
[9](yú):古同“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极:极尽。
[10]厌饫(yù):吃饱;吃腻。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秋季八月壬寅(十五日),隋炀帝杨广巡幸江都,从显仁宫出发,王弘派遣龙舟前来迎奉。乙巳(十八日),隋炀帝乘坐小朱航,从漕渠出洛口,登上龙舟。龙舟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上层建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都用黄金美玉装饰;下层是内侍居住的地方。皇后乘坐翔螭舟,规制小一些,但内部装饰和龙舟没有差别。另外有浮景船九艘,三层,都是水殿。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五楼、道场、玄坛、楼船、板、黄篾等船数千艘,由后官、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乘坐,以及运载朝廷内外百官供奉的物品。这些船一共用拉船的纤夫八万多人,其中拉挽漾彩以上船只的有九千多人,被称为“殿脚”,都穿着锦彩袍子。另有平乘、青龙、艨艟、艚、八棹、艇舸等数千艘船,全都由十二卫的将士乘坐,还运载着兵器、帐幕,兵士自己拉纤,不配给民夫。船只首尾相连达二百多里,流彩溢光照耀河流陆地,骑兵护卫者在两岸跟随行进,旌旗遮蔽了山野。所经过的州县,五百里内都命令让进献食物,多的一州进贡达到一百多车,极尽各种水陆珍奇。后宫嫔妃宫人都吃腻了,准备出发的时候,很多都被丢弃埋掉。
【原文】
二年春正月辛酉,东京成,进将作大匠宇文恺位开府仪同三司[1]。
【注文】
[1]进:晋升。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春季正月辛酉(初六日),东京建成,晋升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开府仪同三司。
【原文】
二月丙戌,诏吏部尚书牛弘等议定舆服、仪卫制度[1]。以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使之营造,送江都[2]。稠智思精巧,博览图籍,参会古今,多所损益[3]。衮冕画日月星辰,皮弁用漆纱为之[4]。又作黄麾三万六千人仗,及辂辇车舆,皇后卤簿,百官仪服,务为华盛,以称上意[5]。课州县送羽毛,民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6]。乌程有高树踰百尺,旁无附枝,上有鹤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7]。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时人或称以为瑞,曰:“天子造羽仪,鸟兽自献毛羽[8]。”所役工十万余人,用金银钱帛巨亿计[9]。帝每出游幸,羽仪填街溢路,亘二十余里[10]。三月庚午,上发江都。夏四月庚戌,自伊阙陈法驾,备千乘万骑入东京[11]。辛亥,御端门,大赦,免天下今年租赋[12]。制五品已上文官乘车,在朝弁服,佩玉;武官马加珂,戴帻,服袴褶[13]。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14]。
【注文】
[1]吏部尚书:官职名。吏部长官。三国曹魏改选部为吏部后始称。主管铨选,地位重要。西晋时因为其职任为各部尚书之最故称“大尚书”。南北朝时除北周称“吏部中大夫”外均称吏部尚书。魏、晋、南朝皆三品(梁十四班),北魏、北齐三品。西魏末、北周改置吏部中大夫。隋、唐皆置为六部尚书之首,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正三品。唐代曾一度改称司列太常伯、天官尚书、文部尚书,不久又恢复旧称。宋初为迁叙官,元丰改制后始实领其职事。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高级行政官员,正二品。清代吏部尚书满、汉各一人,从一品,但权力却大为降低。清末废。 议定:商议决定。 舆服: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
[2]太府少卿:官职名。北魏始置,为太府卿副手。四品上。北齐置为太府寺次官,四品上。历朝沿置。隋员二人,从四品。唐员二人,从四品上,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外府大夫、司府少卿,不久各复旧。北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始掌职事,正六品。
[3]智思:即智慧,才智。 参会:参酌综合。 损益:增减。
[4]衮(gǔn)冕(miǎn):即衮衣和冕。古代帝王与王公的礼服和礼冠。皇帝、王公贵族在祭祀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戴用的正式服装。 皮弁(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 漆纱:用漆刷过的纱。
[5]黄麾(huī):古代天子或大臣所乘车舆的装饰品。 辂(lù):一种大车。 辇(niǎn):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车舆(yú):也作“车”。车辆;车轿。 卤(lǔ)簿: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的仪仗队。出行之目的不同,仪式也各别。自汉以后也用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唐制四品以上都给卤簿。 仪服:礼服。 华盛:繁华兴盛。 称(chèn):符合。
[6]课:征收。 网罗:本为捕捉鸟兽的工具,指多方面地搜求。 被(pī):古同“披”。覆盖。 氅(chǎng)毦(ěr):一种羽毛饰物。 殆(dài):大概,几乎。 遗类:指残存者。
[7]乌程:县名。秦置。治今浙江吴兴南。东晋义熙初移治今浙江吴兴。1912年废。 鹤:鹤科鸟类的通称。
[8]氅毛:指一种鹤科水鸟的羽毛,用以做衣服和仪仗中的旗幡。 瑞:吉祥,好预兆。 羽仪:仪仗中以羽毛装饰的旌旗之类。
[9]巨亿:数以亿计。极言其多。
[10]溢(yì):充满。
[11]伊阙: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今河南伊川西南,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废。也为山名。又名阙塞山、龙门山。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流经其间,故名。 法驾:天子车驾的一种。天子的卤簿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其仪卫之繁简各有不同。
[12]端门:宫城的正南门。 大赦(shè):帝王对全国已判罪犯普遍赦免或减刑,一般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立皇后、立太子等重大喜庆时实施。
[13]制:帝王的命令。 弁服:古代贵族的帽子和衣服。随场合而异,有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服弁服等。 珂(kē):马笼头的装饰。 帻(zé):古代的头巾。 袴(kù)褶(zhě):服装名。上穿褶,下着裤,外不加裘裳,故称。汉末开始有,起初为骑服。南北朝很盛行,也用作常服、朝服。唐末渐废。
[14]文物:指礼乐制度。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二月丙戌(初一日),隋炀帝杨广下诏,责令吏部尚书牛弘等人商议确定车马、服饰、仪仗、侍卫制度。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何稠为太府少卿,派他负责营造,并送到江都。何稠构思精巧,他博览图书,参考融会古今,对前朝的制度在很多地方都做了增减。在皇帝的朝服和皇冠上描绘了日、月、星、辰,皮帽用漆纱制成。又制作了三万六千人的黄麾仪仗,以及路辇车舆,皇后的仪仗,百官的礼服,都务求华丽隆盛,以符合隋炀帝的心意。督征各州县进奉羽毛,百姓因此前去捕捉禽鸟,在水陆各处都设立罗网,凡是能够作为装饰用的禽兽,几乎都被捕得一只不剩。乌程县有棵大树超过一百尺高,旁边没有枝杈,树上有个鹤巢,百姓想把它取下来,但无法攀上,于是就砍伐树的根部。鹤恐怕人们杀死它的幼鹤,就主动拔下氅毛扔在地上,当时有人就把这事视为祥瑞,说:“天子建造毛羽仪仗,鸟兽就主动进献毛羽。”当时所役使的工匠达十万多人,耗费的金银钱帛用亿万计算。隋炀帝每次外出游玩巡幸,毛羽仪仗都填满街道,塞满道路,连绵二十多里。三月庚午(十六日),隋炀帝从江都出发。夏季四月庚戌(二十六日),从伊阙开始布设皇帝的车辆,配备了上千辆车和上万名骑士进入东京。辛亥(二十七日),隋炀帝驾临宫城的正南门,大赦天下,免除全国当年的田租赋税。下达制书,五品以上文官的乘车,在上朝时穿戴的朝服礼冠,服饰佩玉;武官的马匹用珂贝装饰,戴上头巾,上身穿褶,下身穿裤,外不加裘裳。文物典章的兴盛,近代以来没有能比得上的。
【原文】
秋七月甲戌,元德太子昭薨,帝哭之,数声而止,寻奏声伎,无异平日[1]。八月辛卯,封皇孙倓为燕王,侗为越王,侑为代王,皆昭之子也[2]。九月乙丑,立秦孝王子浩为秦王[3]。
【注文】
[1]元德太子昭:即太子杨昭。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臣死去。 声伎(jì):也作“声技”。指歌舞等技艺。
[2]倓(tán):即杨倓(603—618年),隋炀帝的孙子,杨昭的长子,受炀帝宠爱。封燕王。大业十四年(618年)与隋炀帝一同被杀,年仅十六。 侗(tǒng):即杨侗(?—619年)隋炀帝的孙子,杨昭的幼子。字仁谨。隋炀帝即位后立为越王。隋炀帝去江都,他留守东都洛阳。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等人杀死隋炀帝后,他得元文都、王世充等人拥立,在东都继位,改元皇泰。次年,被王世充所废,不久被杀。 侑(yòu):即杨侑(605—619年)。隋朝末代皇帝隋恭帝。隋炀帝的孙子,杨昭的儿子,初封陈王,后改封代王。隋炀帝外巡时,留镇京师。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自太原起兵,攻入长安,立他为帝,改元义宁。次年,被迫禅位给李渊。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被杀,谥号恭皇帝。
[3]秦孝王:即杨俊(571—600年),隋文帝杨坚第三子。字阿祗(zhī)。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封秦王,历任洛州刺史、秦州总管、扬州总管、并州总管等职。灭陈时任山南道行军元帅,节度长江中游各军。为官颇有政绩,但生活奢侈糜烂,因此被免官,后归长安病死。 王:爵位名。隋朝为九等爵之第一等,正一品。其中以皇伯叔昆弟、皇子为亲王,以承继亲王者为嗣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仅保留王、公、侯三等,其余皆废。 浩:即杨浩(?—618年),隋末宇文化及所立傀儡皇帝,隋文帝杨坚第三子杨俊的儿子。杨俊因奢侈而被免官,他母亲崔氏因毒杀杨俊而被处死,杨浩因此失去官爵。隋炀帝即位,袭爵秦王。大业十二年(616年),跟随隋炀帝至江都。大业十四年(618年),江都之变后,宇文化及立他为帝,自任大丞相,掌朝政。不久率军北还,被李密打败,后宇文化及想要称帝,于是将杨浩杀死。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季七月甲戌(二十二日),元德太子杨昭去世,隋炀帝杨广悼哭,只哭了几声就停止了,不久,又让演奏音乐,歌伎演唱,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八月辛卯(初九日),封立皇孙杨倓为燕王,杨侗为越王,杨侑为代王,他们都是杨昭的儿子。九月乙丑(十四日),立秦孝王杨俊的儿子杨浩为秦王。
【原文】
冬十月,置洛口仓于巩东南原上,筑仓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窖容八千石以还,置监官并镇兵千人[1]。十二月,置回洛仓于洛阳北七里,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2]。
【注文】
[1]巩:即巩县,县名。秦置,治今河南巩义西北,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 原:同“塬(yuán)”。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形成的高地,四边陡,顶上平。 仓城:守护仓库的城池。
[2]回洛仓:隋朝粮仓。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建。位于隋朝洛阳城北。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冬季十月,在巩县东南的平地上设置洛口仓,修筑仓城,周长二十多里,开凿了三千口粮窖,每窖可以容纳八千石以上的粮食,配置了监官和一千人的守护士兵。十二月,在洛阳北七里设置回洛仓,仓城周长十里,开凿三百口粮窖。
【原文】
初,齐温公之世,有鱼龙、山车等戏,谓之散乐,周宣帝时,郑译奏征之[1]。高祖受禅,命牛弘定乐,非正声、清商及九部、四舞之色,悉放遣之[2]。帝以启民可汗将入朝,欲以富乐夸之[3]。太常少卿裴蕴希旨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4]。其六品以下至庶人有善音乐者,皆直太常[5]。帝从之。于是四方散乐,大集东京,阅之于芳华苑积翠池侧[6]。有舍利兽先来跳跃,激水满衢,鼋鼍龟鳖,水人虫鱼,遍覆于地[7]。又有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成黄龙,长七八丈[8]。又二人戴竿,上有舞者,欻然腾过,左右易处[9]。又有神鳌负山、幻人、吐火,千变万化[10]。伎人皆衣锦绣缯彩,舞者鸣环佩,缀花毦[11]。课京兆、河南制其衣,两京锦彩为之空竭[12]。帝多制艳篇,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播之,音极哀怨[13]。帝甚悦,谓明达曰:“齐氏偏隅,乐工曹妙达犹封王[14]。我今天下大同,方且贵汝,宜自修谨[15]。”
【注文】
[1]齐温公:即北齐后主高纬(556—578年),字仁纲。高湛长子。北齐清河四年(565年)即位。尊父为太上皇。高纬宠信陆令萱、和士开、高阿那肱等佞(nìng)臣。赋役沉重,吏治败坏。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高纬被俘,封温国公,不久被赐死。 鱼龙:即“鱼龙百戏”。古代百戏杂耍节目。百戏是对古代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秦朝时百戏产生。汉代民间的各种演出总称为“百戏”,包括歌舞、杂技、武术等。南北朝以后“百戏”也称作“散乐”。隋、唐、北宋时百戏颇为流行,元朝以后“百戏”被各种乐舞杂技的专名所取代。 山车:指供宫苑娱乐用的扎着山林状棚阁的彩车。此处指该项百戏杂耍名。 周宣帝:即宇文赟(yūn)(559—580年),北周皇帝。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保定元年(561年),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年),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即位。次年改元大成。即位后,巡行游宴,不理朝政。所居宫殿,穷奢极丽。群臣规谏,动辄加罪。导致内外恐惧,人不自安。大成元年(579年),传位于皇太子宇文衍,自称太上皇,又称天元皇帝。次年五月病死。谥号宣。 郑译(540—591年):隋代大臣。字正义,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西南)人。他博览群书,善骑射,尤善音乐。北周时,历任左侍上士、御正下大夫、太子宫尹。北周宣帝宇文赟时,拜开府,迁内史上大夫,进封沛国公。因与杨坚有同学之交,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宣帝病危,与刘昉(fǎng)等密谋引杨坚入宫辅政。杨坚辅政后,任柱国、相府长史,帮助杨坚夺取帝位。入隋,因不亲职务,又卖官鬻(yù)狱,名声恶劣,未得重用。曾任隆、岐两州刺史,转而参与议修乐律,修成《乐府声调》,今佚。
[2]受禅(shàn):接受禅让。指王朝更迭,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禅让(位)本为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制传统。禹死后,他的儿子启以父传子的方式继承了王位,以后历代相沿。禅让制遂废。夏代之后,世袭王朝更替,朝中权臣夺取帝位,多通过禅让方式,以取得正统性,但实际上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度不同。 正声:符合音律的标准乐声。此处指郑译等所定之乐。 清商:即清乐,也称为清商乐。是指汉魏六朝的乐府音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即当时的乐府诗。 九部:即九部乐。古代宫廷燕乐。流行于隋和唐初。隋初燕乐设七部乐,即国伎、清商、高丽、天竺、安国、龟兹、文康等乐。隋大业中改清商为清乐,改国伎为西凉,增加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唐武德初,去掉天竺和文康两部,增设宴乐和扶南两部。 四舞:四类乐舞,即鞞(pí)、铎(duó)、巾、拂(fú)四舞。
[3]富乐:音乐丰富。夸:夸耀。
[4]太常少卿:官职名。北魏置,为太常之副,四品上。北齐置太常寺,太常少卿为太常寺次官,四品上。历朝沿置,也称太常寺少卿。隋、唐为正四品上。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时曾改名奉常大夫、司礼少卿,不久即恢复旧称。历朝沿置。 裴蕴(yùn)(?—618年):隋臣。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初在陈朝为官,任直阁将军、兴宁令。隋灭陈之战中为内应。入隋,位开府仪同三司,历任洋、直、棣等州刺史,善于吏事。隋炀帝初,任太常少卿。后为民部侍郎。后授御史大夫,参掌机密。他独断专行,任性生杀,以致法纪崩坏,民怨沸腾,江都兵变时被杀。 希旨:也作“希指”。迎合在上者的意旨。 括:收罗。 乐户:古代供统治阶级取乐的人户,专门从事吹弹歌唱,名隶乐籍,户称“乐户”。其社会地位低贱。
[5]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直:担任。
[6]芳华苑:宫苑名。隋造。有泉极冷,因以为名。也名芳华神都苑,在东都洛阳。 积翠池:湖泊名。洛阳西苑,谷、洛二水在此相会。
[7]舍利兽:乐舞等场合所表演的舞蹈,用人扮演的一种瑞兽。 激水:湍急的水流。 衢(qú):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鼋(yuán)鼍(tuó):大鳖和猪婆龙。 龟(guī):爬行动物的一科,腹背都有硬甲,头尾和脚能缩入甲中,耐饥渴,寿命很长。 鳖(biē):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也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遍覆(fù):普遍覆盖;普遍覆育。
[8]鲸鱼:鲸的俗称。 翳(yì)日:遮蔽太阳。翳指遮蔽,障蔽。 倏(shū)忽:忽然。 黄龙: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名,被认为是帝王的瑞征。
[9]戴竿:杂技的一种。 欻(xū)然:也作“歘然”。忽然。 腾过:飞腾而过。 易处:交换位置。
[10]神鳌(áo)负山:传说中的海上有神力的大鳌,头顶大山。此处即以此为内容的表演。 幻人:古代对魔术艺人的称呼。 吐火:杂技节目。表演时以燃着物置于口中,喷吐火苗。
[11]伎人:指女歌舞艺人。 锦绣:花纹色彩精美鲜艳的丝织品。 鸣:泛指发声。 环佩:环形玉佩;妇女的饰物。 花毦:用彩色羽毛制作的装饰物。
[12]课: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 河南:郡名。西汉高帝二年(前205)置,治雒阳(今河南洛阳)。汉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jì)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其后辖境渐小。东魏治宜迁(东魏静帝改河南县置,今河南洛阳),辖宜迁。隋初废。隋炀帝大业初复置河南郡,治河南(今河南洛阳),辖河南、洛阳、阌(wén)乡、桃林、陕县、熊耳、渑池、新安、偃师、巩县、宜阳、陆浑、寿安、伊阙、兴泰、缑(gōu)氏、嵩阳、阳城十八县。唐朝时期改称河南府,治隋唐洛阳城(今河南洛阳)。 空竭(jié):空虚;罄(qìng)尽。
[13]艳篇:即辞藻华丽之作。 乐正:官职名。西周设置,掌管音乐并教育贵族子弟。官职多为世袭。各朝各代也多设置掌管音乐的职官,但名字各不相同。隋设置有太乐署、清商署,各有乐师,隋炀帝改乐师为乐正,共置员十人。 白明达: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音乐家。作品很多,隋炀帝时,任乐正,为隋炀帝的辞篇谱写了多首乐曲。入唐后,为教坊乐工,曾奉唐高宗之命创作乐曲。 新声: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 哀怨:悲伤怨恨;悲伤埋怨。
[14]齐氏:指北齐。 偏隅(yú):一方之地;一隅之地。 乐工:古代宫廷中以音乐活动为职业的艺人。 曹妙达:生卒年不详。北齐乐师,胡人。北齐至隋初的乐官。善琵琶。他继承了祖父曹婆罗门所学习的龟兹琵琶,深受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推崇。北齐后主高纬曾封其为王。隋建国后仍作乐,为当时著名作曲家。
[15]大同:指国家统一。 修谨(jǐn):即行事或处世谨慎,恪守礼法。
【译文】
起初,北齐后主、温公高纬统治时,有鱼龙、山车等杂戏,被称为散乐,北周宣帝宇文赟统治时,郑译上奏请求征召这些散乐乐人。隋文帝杨坚接受北周禅让后,命令牛弘制定礼乐,凡是不属于正声、清商及九部、四舞品类的,全都予以遣散。隋炀帝杨广因为启民可汗即将入朝,想用丰富的乐舞向他炫耀。太常少卿裴蕴迎合隋炀帝的意图,上奏请求搜罗全国的北周、北齐、梁、陈等朝的乐户子弟,将他们都编为乐户。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中有擅长音乐的,都到太常任职。隋炀帝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各地的散乐乐人,都汇聚到东京,在芳华苑积翠池旁边接受观阅。有舍利兽先来上下跳跃,激起的水浪洒满街道,鼋鼍龟鳖,水人虫鱼,铺满地面。又有鲸鱼,喷出水雾遮蔽阳光,忽然又变化成黄龙,长达七八丈。还有二人头顶长竿,上面有人跳舞,猛然腾空而起,相互交换了位置。还有神鳌背山、魔术、吐火,千变万化。艺人都身穿着锦绣缯彩,跳舞的舞者环佩叮当作响,还点缀着花色的毛羽。督征京兆、河南为艺人缝制服饰,东西两京的锦彩为此都用尽了。隋炀帝写作了很多艳体诗,让乐正白明达谱上新曲传唱,音调极为哀怨。隋炀帝十分高兴,对白明达说:“北齐偏安一隅,乐工曹妙达还被封为王。我朝现在天下一统,正该让你得到显贵,你要自己谨慎,恪尽职守。”
【原文】
三年夏四月庚辰,下诏欲安辑河北,巡省赵、魏[1]。丙(寅)[申],车驾北巡。六月,帝过雁门[2]。自榆林出塞,甲士五十万,旌旗辎重千里不绝。作观风殿及行城,周二千步[3]。八月,幸突厥启民帐而还。事见《突厥朝隋》。
【注文】
[1]安辑(jí):安抚。 巡省(xǐng):巡行视察。 赵、魏:战国诸侯国名,即赵国和魏国。赵国,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03年赵献侯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赵敬侯元年(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疆域相当于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河北西南部。赵武灵王改革军队,胡服骑射,灭中山,败林胡、楼烦,建立云中、雁门、代郡,疆域扩大至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及河套东部地区。后因用人失当,长平之战为秦所败,国势一蹶不振。公元前222年为秦所灭。魏国,也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后到晋国为大夫。春秋末年,魏桓子、韩康子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公元前403年被承认为诸侯国,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改革,成为强国。后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此处指赵魏旧地,即今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地。
[2]雁(yàn)门:郡名。战国赵武灵王置。秦、西汉时治善无(今山西右玉)。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岱海以南地。东汉移治阴馆(今山西朔州东南)。三国魏治所又迁到广武(今山西代县西南,北魏明帝移治今代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初改代州为雁门郡,治雁门(即原广武,隋改为雁门,今山西代县),辖雁门、繁峙(shì)、崞(Guō)县、五台、灵丘五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四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为代州,天宝元年(742年)又为雁门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代州。
[3]观风殿:即“观风行殿”。
【译文】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夏季四月庚辰(初二日),隋炀帝杨广下诏想要安抚黄河以北地区,巡视赵、魏一带。丙申(十八日),隋炀帝车驾北巡。六月,隋炀帝经过雁门关。从榆林出塞,随从甲士有五十万人,旌旗和运输物资的车辆连绵千里。还制作了观风行殿和行城,行城周长二千步。八月,巡幸突厥启民可汗的牙帐后返回。事见《突厥朝隋》。
【原文】
西域诸胡多至张掖交市,帝使吏部侍郎裴矩掌之[1]。矩知帝好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访诸国山川风俗,王及庶人仪形服饰,撰《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入朝奏之[2]。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从西倾以去,纵横所亘将二万里,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北道从伊吾,中道从高昌,南道从鄯善,总凑敦煌[3]。且云:“以国家威德,将士骁雄,泛蒙汜而越昆仑,易如反掌[4]。但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壅遏,故朝贡不通[5]。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6]。若服而抚之,务存安辑,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厥可灭,混壹戎夏,其在兹乎[7]!”帝大悦,赐物五百段,日引矩至御坐,亲问西域事[8]。矩盛言“胡中多诸珍宝,吐谷浑易可并吞[9]”。帝于是慨然慕秦皇、汉武之功,甘心将通西域,四夷经略,咸以委之[10]。以矩为黄门侍郎,复使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11]。自是西域诸胡往来相继,所经郡县,疲于送迎,糜费以万万计[12]。令中国疲弊,以至于亡,皆矩之唱导也[13]。
【注文】
[1]张掖(yè):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武威郡置。治觻(lù)得(今甘肃张掖西北。晋改名永平,隋又改名张掖,移治今甘肃张掖)。辖境相当于今甘肃永昌以西、高台以东地区。十六国时北凉沮渠蒙逊曾建都于此。隋开皇初废。隋炀帝大业复置,治张掖(今甘肃张掖),辖张掖、删丹、福禄三县。后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甘州为张掖郡。 交市:互市。相互贸易。 吏部侍郎:官职名。始于汉代,为郎官之一。东汉以后,为吏部曹之副长官。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郎曹)长官。隋初为吏部司长官,从五品,隋炀帝改称选部郎,又置吏部侍郎为吏部次官,正四品。唐代也置,为正四品上,当时尚书多用作兼官,部务多由侍郎主持。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玄宗李隆基时曾改名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不久即各复旧。历朝沿置。
[2]远略:指经略远方。 商胡:古称至中国经商的胡人。多指粟特、大食商人。 诱访:诱导询问。 仪形:形貌。 撰(zhuàn):写作,著书。 《西域图记》:书名。隋朝裴矩著。作者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在西域任职时,留意搜访有关西域风俗、山川险易资料,据此成书。书中附有地图,记载了从我国新疆出发,经中亚、波斯等地到达今地中海的三条道路。为研究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穷其要害:指详细叙述要害之处。 西倾:山名。也称西强山、嵹(jiàng)台山。位于青海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为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 以去:开始。 鄯(shàn)善:西域古国名。本名楼兰国,旧都在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自西汉始为内地通西域的门户。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附汉,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改国名楼兰为鄯善,国都迁到扜(yū)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为扼丝绸之路的要冲。汉置都尉,属西域都护。三国时属魏。西晋时,封其王为归义侯。东晋时,先属前凉,后其王朝贡前秦,受加封。南北朝时屡朝献于北魏。隋大业五年(609年)设鄯善郡。 总凑:最后汇集。
[4]威德:指威势和德政。 骁(xiāo)雄:勇猛威武。 蒙汜(sì):古称日落之处。 昆仑:山名。在我国的新疆与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山势高峻,多雪峰冰川。传说为中国神话中的“琼瑶仙境”。 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做。
[5]吐浑:即吐谷(yù)浑。 分领:分别统领。 羌(qiāng)胡:羌人。羌:狭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民族名称,广义为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商代已有羌方、多羌之称见于卜辞。商末,羌人曾参加周武王伐纣的战争。周代有一部分羌人如“姜戎氏”等内迁至今豫西、晋南一带,后渐与华夏族融合。另一部分居于河湟地区的羌人向西部及西南发展,演为汉代的西羌及在今甘肃、川西一带的牦牛、白马、参狼诸羌。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族大量内迁,为“五胡”之一,羌族人姚苌(cháng)曾建立后秦国。入居内地的羌人与汉族杂居,逐渐融合于汉族。唐代,党项羌从青海迁到夏州等地,至宋代建立了西夏国,后被蒙古灭亡。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人部落大部分渐同化于汉族和藏族,一部分得以保存下来,形成今天的羌族。 壅(yōng)遏:也作“壅蔼”。阻塞;阻止。
[6]引领:伸长脖子。 翘首:抬着头。 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谓。引申为统治,管辖。
[7]若服而抚之:指如果降服并安抚这些胡人国家。 安辑:安定;使安定。 皇华:为赞颂奉命出使或出使者之语。语出《诗·小雅·皇皇者华》。 弗(fú):不。 诸蕃:各个胡人国家。 混壹:见“混一”。统一,也指统一天下。 戎夏:戎夷华夏。 兹:今此;现在。
[8]御坐:也作“御座”。皇帝的宝座。
[9]盛言:极力说。
[10]慨然:感慨的样子。 秦皇:即秦始皇(前259—前210年)。战国时秦国国君。秦王朝的建立者。嬴姓,名政,因生于赵地,又称赵政。秦庄襄王之子。即位时年方十三,亲政后镇压了宦官嫪毐(Lào’ǎi)发动的叛乱。次年,免吕不韦相职,任用李斯,派王翦等大将继续进行统一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统一后,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度,分全国为36郡,郡下设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派兵北征匈奴,修筑长城;征服越族,统一岭南。这些措施,促进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巩固和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但秦的租赋沉重,法律苛酷,焚书坑儒,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再加上连年用兵和大兴土木,终于酿成暴政,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他去世后不久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经略:筹划治理。
[11]引致:引荐罗致;使之来。 啖(dàn)之以利:用优厚的利益和好处引诱或收买人。啖,吃,引诱;利,利益、好处。
[12]疲于送迎:疲于迎来送往。 糜(mí)费:浪费;耗费过多。 万万:亿,指数量多。
[13]中国:指内地。 唱导:唱古同“倡”。也作“倡道”。带头提倡。
【译文】
西域的各个胡人部落大多到张掖进行集市贸易,隋炀帝杨广派吏部侍郎裴矩负责管理。裴矩知道隋炀帝喜好经略远方,各位胡族商人来到后,裴矩就诱导询问他们国家的山川地形和风土人情,国君和百姓的礼仪服饰,还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总共记载了四十四个国家,入朝上奏了这部书。另外还绘制了地图,详细叙述了西域地区的要害之处,从西倾山开始,横亘将近二万里,从敦煌出发,抵达西海,共有三条道路,北道经伊吾,中道经高昌,南道经鄯善,最后汇集到敦煌。裴矩还说:“凭借大隋的威名德化,将士的骁勇雄健,渡过蒙汜水,翻越昆仑山,易如反掌。只是突厥、吐谷浑分别统辖羌胡各国,羌胡各国被他们阻拦遏制,所以入朝贡献不能畅通。现在他们都通过商人秘密转达了诚恳迫切的意愿,引领翘首,希望能够成为大隋的臣属。如果降服并安抚他们,务必要做到安定和睦,堂堂华夏派遣使节,不用动用兵车,各个番邦归附后,吐谷浑、突厥就可以被消灭,统一戎夷和华夏,就在此时!”隋炀帝十分高兴,赏赐给他布帛五百段,每天都让裴矩到御坐前,亲自询问西域的事宜。裴矩极力宣称“胡人地区有很多奇珍异宝,吐谷浑容易吞并”。隋炀帝于是心怀豪迈地仰慕秦皇、汉武的功绩,一心想打通西域,对于经营谋划四方夷狄的事务,都委任裴矩处置。任命裴矩为黄门侍郎,再次出使到张掖,诱导各位胡人,通过利益引诱他们,劝说他们入京朝见。从此西域各个胡人部落相继前来朝拜,他们所经过的郡县,疲于迎来送往,耗费用亿来计算。使得中原疲惫不堪,以至于隋朝最后灭亡,这都是由裴矩所倡导的。
【原文】
四年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百余万众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1]。丁男不供,始役妇人[2]。三月乙丑,车驾幸五原,因出塞,巡长城。帝无日不治宫室,两京及江都,苑囿、亭殿虽多,久而益厌,每游幸,左右顾瞩,无可意者,不知所适[3]。乃备责天下山川之图,躬自历览,以求胜地可置宫苑者[4]。夏四月,诏于汾州之北汾水之源营汾阳宫[5]。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6]。九月辛未,征天下鹰师悉集东京,至者万余人[7]。
【注文】
[1]永济渠: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大业四年(608年)开凿,分南北两段。南段即疏浚沁水下游,南通黄河,又自今河南武陟(zhì)引沁水东流至今河南卫辉,下接清水、淇(qí)水(即白沟),大致沿着白沟、清河、屯氏河故道东北流至今山东德州,渠道大致即今卫河(自河南内黄至山东武城在卫河西,自山东武城至山东德州在卫河东)。在德州,再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会白河入海。北段用沽水上接桑干水通涿郡,即今天津至武清的一段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湮废。自今天津以南,唐后就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经改道,至明称卫河,河道同今。 沁水:河流名。黄河支流。位于今山西东南部,河南北部。源于山西沁源北太岳山东麓二郎神沟,南流经安泽、沁水、阳城,向东南经河南济源、沁阳至武陟以南入黄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公里。
[2]不供:数量不够。 役:使……服役。
[3]治:修建。 宫室:帝王的宫殿。 两京:指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 苑囿(yòu):畜养禽兽供帝王玩乐的园林。 亭殿:指亭台楼阁。 顾瞩(zhǔ):顾视注目。 可意:合意,中意,如意。 适:到。
[4]躬自:亲自。 历览:遍览,逐一地看。 胜地:景色宜人的地方。 宫苑:宫廷中的园林。
[5]汾州:州名。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年)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xí〉县)。孝明帝孝昌(525—528年)时移治隰城(今山西汾阳),辖西河、吐京、五城、定阳四郡。北齐改为南朔州,北周改为介州,隋改称西河郡,唐置浩州,不久又改浩州为汾州,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等地。此外,北周以南汾州改名汾州,治定阳(隋改名吉昌,今山西吉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名耿州,开皇十八年(598年)复为汾州,隋炀帝大业初改为文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汾州,五年(622年)改为南汾州。 汾水:河流名。又称汾河,黄河支流。在山西中部。发源于宁武西南管涔(cén)山,自北向南流经静乐、太原、灵石、霍州、洪洞、临汾、新绛,于河津湖潮村附近汇入黄河。全长694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 汾阳宫:宫殿名。故址在今山西静乐东北管涔山,隋炀帝时修建。
[6]榆谷:即大榆谷、小榆谷。古地区名。在今青海贵德河曲一带。
[7]鹰师:驯鹰的人。
【译文】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正月乙巳(初一日),隋炀帝杨广下诏征发河北各军一百多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向南流入黄河,向北直通涿郡。男丁不够使用,开始役使妇女。三月乙丑(二十二日),隋炀帝车驾临幸五原,顺便出塞,巡视长城。隋炀帝没有一天不营建宫室,东西两京和江都,苑囿、亭殿虽然很多,但时间久了心生厌烦,每次巡幸,左顾右盼,没有满意的宫苑,不知道该到什么地方去。于是责成全国各地送来山川地形图,亲自浏览,以寻求可以设置宫苑的胜地。夏季四月,隋炀帝下诏在汾州北面的汾水源头营建汾阳宫。秋季七月辛巳(初十日),隋炀帝征发男丁二十多万人修筑长城,从榆谷往东。九月辛未(初一日),征召全国的驯鹰师全都集中到东京,到来的有一万多人。
【原文】
五年春正月丙子,改东京为东都。戊子,上自东都西还。二月戊申,车驾至西京。三月己巳,西巡河右[1]。乙亥,幸扶风旧宅[2]。夏四月癸亥,出临津关,渡黄河,至西平,陈兵讲武,将击吐谷浑[3]。五月乙亥,上大猎于拔延山,长围周亘二十里[4]。庚辰,入长宁谷,度星岭[5]。丙戌,至浩亹川[6]。以桥未成,斩都水使者黄亘及督役者九人,数日,桥成,乃行[7]。
【注文】
[1]河右:河西的别称。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也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
[2]扶风:郡名。三国魏文帝曹丕时置,治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辖区约相当于今陕西麟(lín)游、乾县以西,秦岭以北地区。西晋移治池阳(今陕西泾阳),辖地屡有增减。北魏移治好畤(chóu)(今陕西乾县东),西魏移置始平(今陕西兴平东北),隋开皇初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岐州置扶风郡,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南),领雍县、岐山、陈仓、虢(guó)县、郿(méi)县、普闰、汧(qiān)源、汧阳、南由九县。后废。唐天宝、至德又曾改岐州为扶风郡,后为凤翔府。也为县名。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治今陕西武功长宁镇,贞观元年(627年)废,贞观八年(634年)复置,治所迁到今陕西扶风。
[3]临津关:关隘名。位于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镇的黄河渡口。 西平:郡名。东汉建安中置。治西都(今青海西宁)。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湟源、乐都间湟水流域地。北魏改置鄯善镇。隋大业复置,治湟水(今青海海东乐都区),辖湟水、化隆二县。唐初改为鄯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改鄯州为西平郡。 讲武:讲习军事。
[4]拔延山:古山名。即今青海南山山脉的拉脊山马场至马曹山段,在今青海乐都与化隆两县交界处。
[5]长宁谷:地名。在今青海西宁北。 星岭:山岭名。在甘肃西宁南。
[6]浩(gào,又读gé)亹(mén)川:地名。今青海门源。浩亹为水名。也名阁门河,即今大通河。湟水支流。在青海东北部。发源于祁连山脉东段托来南山和大通山之间。东南流经甘、青边境,在青海民和享堂入湟水。
[7]都水使者:官职名。西汉置,负责管理河渠航运事务。秦代设有都水长、丞,西汉也设此官。西汉武帝刘彻改置左右使者,西汉哀帝刘欣时废。东汉改置河堤谒者。西晋置都水台,长官即称使者。南北朝时废置不定。南朝宋初罢,不久复置;梁、陈改置太舟卿。北魏仍置,从五品上。隋、唐、五代为都水监长官,隋正五品,唐正五品上。曾屡改称都水监、都水令、司津监、水衡都尉,不久各复旧。南宋废。 黄亘(?—609年):隋朝著名工匠。与其弟黄衮,都巧思绝人。隋炀帝每令其兄弟直少府将作。于时改创多务,何稠有所设计时,先让他设计样品。官至朝散大夫。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春季正月丙子(初八日),改东京为东都。戊子(二十日),隋炀帝杨广从东都向西返回。二月戊申(十一日),隋炀帝车驾抵达西京。三月己巳(初二日),隋炀帝向西巡视河西地区。乙亥(初八日),驾临扶风杨氏旧宅。夏季四月癸亥(二十七日),从临津关出发,渡过黄河,抵达西平,陈列军队,检阅武备,准备攻打吐谷浑。五月乙亥(初九日),隋炀帝在拔延山大规模田猎,长形的防御工事横亘二十里。庚辰(十四日),进入长宁谷,翻越星岭。丙戌(二十日),抵达浩亹川。因为桥梁未修好,隋炀帝斩杀了都水使者黄亘和九名负责督役的官员,过了几天,桥梁修成,才继续前行。
隋炀帝西巡示意图
【原文】
六月辛丑,帝谓给事郎蔡征曰:“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1]?”对曰:“此其所以不能长世[2]。”丙午,至张掖。帝之将西巡也,命裴矩说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啖以厚利,召使入朝[3]。壬子,帝至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及西域二十七国谒于道左,皆令佩金玉,被锦罽,焚香奏乐,歌舞喧噪[4]。帝复令武威、张掖士女盛饰纵观,衣服车马不鲜者,郡县督课之[5]。骑乘填咽,周亘数十里,以示中国之盛[6]。吐屯设献西域数千里之地,上大悦。癸丑,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为戍卒以守之[7]。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扞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8]。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注文】
[1]给事郎:官职名。晋、南朝梁置,职掌不详。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尚书省吏部置,为番直散官,常出使监察,正八品上。隋炀帝改置于门下省,位黄门侍郎下,掌审读奏案,从五品。唐朝复为文散官,正八品上。北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废。 蔡征:生卒年不详。南朝陈臣。字希祥,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梁元帝萧绎时为南徐州主簿、太学博士。入陈,历尚书主客郎、太子中舍人、中书舍人。陈后主陈叔宝对他很信任,官至吏部尚书,祯明三年(589年),隋军渡江,授中领军,督众军抵抗。陈亡入隋,历为太常丞、尚书民部仪曹郎。 巡狩:见“巡守”。天子出行,视察邦国州郡。 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汉代以后,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的主要渡口,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也泛指长江下游地区。 傅(fù):涂。 脂粉:胭脂和香粉。 深宫:宫禁之中,帝王居住处。
[2]对:回答。长世:立国长久。
[3]吐屯设:突厥官职名。为领兵的武官。
[4]燕支山:山名。一作焉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西、山丹东南。 谒(yè):拜见。 道左:道路旁边。 锦罽(jì):丝织品和毛织品。 焚香:烧香。 喧(xuān)噪:声音嘈杂。
[5]士女:指成年男女。 盛饰:指装扮华丽。 纵观:恣意观看。
[6]填咽:见“填噎”。充满空间。
[7]西海:郡名。隋大业中置。治伏俟城(今青海共和石乃亥乡)。辖宣德、威定二县,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日月山以西地区。隋末为吐谷浑所占。 河源:郡名。隋大业中置。治赤水城(今青海兴海东南)。辖远化、赤水二郡,辖境相当于今青海海南州、果洛州北部及黄南州地区。隋末为吐谷浑所占。唐贞观十年(636年),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河源郡王。 且末:原为古西域国名。隋大业置郡,治且末城(今新疆且末附近,一说即今且末城),辖肃宁、伏戎二县。 谪(zhé):发配。
[8]刘权(548—617年):隋朝将领。字世略,彭城丰县(今江苏丰县)人。北齐初为州主簿,后为行台郎中。齐亡归周,北周官至假淮洲刺史。隋开皇时参与平陈之役,后为苏州刺史。隋大业五年(609年),任卫尉卿,参与征讨吐谷浑。隋末为南海太守,颇得民心。当地首领欲推其自立,其誓为隋守,不久卒。 积石镇:地名。今青海兴海东南。 屯田: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殖荒地。 扞(hàn)御:防御;抵抗。
[9]奇(jī):零数。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辛丑(初六日),隋炀帝杨广对给事郎蔡征说:“自古以来天子就有巡狩的礼法制度,然而江南的各位皇帝大多涂脂抹粉,安坐在深宫之中,不和百姓相见,这是什么道理?”蔡征答道:“这就是他们不能世代长存的原因。”丙午(十一日),隋炀帝抵达张掖。隋炀帝准备向西巡视的时候,命令裴矩劝说高昌王麹伯雅和伊吾君主吐屯设等人,用优厚的利益诱导他们,征召他们入朝觐见。壬子(十七日),隋炀帝到达燕支山,伯雅、吐屯设等人和西域二十七国的国君都在道旁迎接拜谒,隋炀帝让他们全都佩带金玉,身穿锦衣,焚香奏乐,歌舞喧天。隋炀帝还下令让武威、张掖的成年男女盛装打扮,纵情观看,衣服车马凡是不鲜丽的,郡县官吏就督责他们。马匹车辆拥塞街道,绵延几十里,以显示中原的强盛。吐屯设进献了西域数千里的土地,隋炀帝十分高兴。癸丑(十八日),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等郡,发配全国的罪犯到这里充当戍卒以守备此处。命令刘权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举开发屯田,抵御吐谷浑,以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这时隋朝全国共有郡一百九十座,县一千二百五十五座,农户八百九十万多家。疆域范围东西为九千三百里,南北为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朝的强盛,此时达到了极点。
【原文】
帝谓裴矩有绥怀之略,进位银青光禄大夫[1]。自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2]。经途险远及遇寇钞,人畜死亡不达者,郡县皆征破其家[3]。由是百姓失业,西方先困矣[4]。
【注文】
[1]绥(suí)怀:安抚关切。 进位:晋升官爵,封号。 银青光禄大夫:官职名。两晋、南北朝置,为加官、赠官及致仕官员的荣誉职务。即以银章、青绶授予光禄大夫,故名。隋初为散官,正三品,隋炀帝改从三品,唐代沿置。北宋初为文散官,从三品,神宗元丰改制时改为寄禄官,从二品。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分左、右两阶,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改左银青光禄大夫为银青光禄大夫、右银青光禄大夫为光禄大夫。
[2]转输:运输。
[3]经途:经过的道路。 险远:道路险阻遥远。 寇钞:也作“寇抄”。劫掠。 征破:横征暴敛直至使家破产。
[4]由是:因此。 西方:指隋朝西部地区。
【译文】
隋炀帝杨广认为裴矩有安抚、怀柔的韬略,晋升他为银青光禄大夫。从西京各县和西北各郡,都要转运货物到塞外,每年耗费用亿来计算。经过的道路危险偏远以及遭遇贼寇抢掠,人畜死亡不能到达目的地的,郡县都横征暴敛直至他们家破产。因此百姓失去生计,西部地区首先穷困起来。
【原文】
丙辰,上御观风殿,大备文物,引高昌王麹伯雅及伊吾吐屯设升殿宴饮,其余蛮夷使者陪阶庭者二十余国,奏九部乐及鱼龙戏以娱之,赐赉有差[1]。戊午,赦天下。吐谷浑有青海,俗传置牝马于其上,得龙种[2]。秋七月丁卯(1),置马牧于青海,纵牝马二千匹于川谷以求龙种,无效而止[3]。
【注文】
[1]升殿:登殿。 宴饮:设宴聚饮。 蛮夷:古代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阶庭:台阶前的庭院。 赐赉(lài):赏赐。或指赏赐的东西。 有差(chā):依据情况分别处理。
[2]传置:放置。 牝(pìn)马:母马。驾车纯用牝马就显得主人地位低下。 龙种:指骏马。
[3]马牧:牧苑;牧场。
【译文】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六月丙辰(二十一日),隋炀帝杨广临幸观风殿,大举陈列文物典章,让高昌王麹伯雅和伊吾王吐屯设到观风殿参加宴席,其他的夷族使者在阶前庭院陪侍的有二十多邦国,演奏九部乐和鱼龙戏来娱乐他们,赏赐按照级别,各有不同。戊午(二十三日),隋炀帝大赦天下。吐谷浑境内有青海,民间相传将母马放进里面,就可以得到龙种。秋季七月丁卯(初二日),在青海里放牧马匹,在河谷中放了两千匹母马以求取龙种,结果无效而作罢。
【原文】
车驾东还,行经大斗拔谷,山路隘险,鱼贯而出,风雪晦冥,文武饥馁沾湿,夜久不逮前营,士卒冻死者太半,马驴什八九,后宫妃、主或狼狈相失,与军士杂宿山间[1]。九月癸未,车驾入西京。冬十一月丙子,复幸东都。
【注文】
[1]大斗拔谷:地名。一作达斗拔谷、大斗谷。在今甘肃民乐东南,为甘肃、青海二省交界处扁都口要道。 隘(ài)险:狭窄险要。 鱼贯:形容前后接连着,像鱼群游动一样。 晦(huì)冥(míng):昏暗;阴沉。同“晦暝”。 饥馁(něi):饥饿。 沾(zhān)湿:被淋湿。 不逮:赶不上。 太半:大半。 妃、主:嫔妃、公主。 相失:走失。 杂宿:混杂露宿。
【译文】
隋炀帝杨广的车驾向东返回,经过大斗拔谷时,因山道狭窄险恶,人们只能鱼贯而出,当时风雪漫天,天色昏暗,文武百官饥饿难耐,身上又被雨雪淋湿,入夜很久还追不上前营,士卒被冻死了一大半,驴马被冻死的达十分之八九,后宫嫔妃、公主有的狼狈走失,与军士们混杂露宿在山间。大业五年(609年)九月癸未(十九日),隋炀帝的车驾进入西京。冬季十一月丙子(十三日),又巡幸东都。
【原文】
六年春正月,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1]。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2]。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3]。终月而罢,所费巨万[4]。自是岁以为常。诸蕃请入丰都市交易,帝许之[5]。先命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6]。胡客每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7]。”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8]?”市人惭不能答[9]。
【注文】
[1]毕集:全部聚集。 端门街:洛阳皇城端门外大街。 盛陈:大肆排摆;大量排列。 百戏: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参见“鱼龙戏”条注。
[2]执:拿着。 丝竹:弦乐器与竹管乐器之总称。也泛指音乐。
[3]自昏达旦:从晚上到早上。 光烛:照耀。
[4]终:从开始到末了。 巨万:极言数目之多。
[5]丰都市:即东都洛阳东,为当时洛阳重要的商业区。
[6]整饰:修整装饰。 店肆(sì):商店。 檐(yán)宇:屋檐,也代指房屋。 藉:用。 龙须席:以龙须草编织的席子。
[7]邀延:邀请。 丰饶:丰裕富饶。
[8]黠(xiá):聪慧;狡猾。 衣不盖形:衣不蔽体。
[9]市人:市肆中人,商人。 惭:羞惭。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春季正月,隋炀帝杨广因为各位番邦酋长都会聚在洛阳,丁丑(十五日),在端门街举行大规模的百戏表演。戏场周长达五千步,手持乐器奏乐的乐师达一万八千人,演奏声在数十里外都能听见。从晚上到早上,灯火烛光照亮天地。持续了一个月才结束,花费成千上万。从此,这样的表演每年都习以为常。各番国都请求进入丰都市交易,隋炀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预先命令整修装饰店铺,屋檐都整齐划一,店中大设帷帐,摆满珍贵的货物,店里的人也都衣着华贵,卖菜的人也用龙须席铺地。胡族客人每次经过酒食店,都要求店家邀请他们进来就座,酒足饭饱才离去,店家不收取费用,欺骗他们说:“中原丰裕富饶,酒食照例不收费。”胡族客人都惊讶叹服。但其中狡黠的人颇有些察觉,看见用丝绸缠树,就说:“中原大国也有贫穷的人,衣不遮体,不如把这些东西送给那些穷人,缠在树上做什么用呢?”市肆中的人惭愧地无言以对。
【原文】
帝称裴矩之能,谓群臣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1]。自非奉国尽心,孰能若是[2]!”是时矩与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皆以谄谀有宠[3]。述善于供奉,容止便辟,侍卫者咸取则焉[4]。郭衍尝劝帝五日一视朝,曰:“无效高祖,空自勤苦[5]。”帝益以为忠,曰:“唯有郭衍心与朕同。”
【注文】
[1]陈奏:臣下向君王进言、上书。 成算:已定的计划;打算。 未发之顷:指还没有宣布之时。顷,短时间,时刻。
[2]自非:倘若不是。 奉国:献身为国。 孰能:如何能。
[3]虞世基(?—618年):隋臣,虞世南的兄长。字懋(mào)世,会稽(jī)余姚(今浙江慈溪)人。博学多才,工于书法,善作诗赋。南朝陈官至尚书左丞。入隋,初为通直郎,隋炀帝时,受信任,任内史侍郎。掌管机密,参掌朝政,后进位金紫光禄大夫。隋炀帝昏暴,他文过饰非,外情不据实上报,还卖官鬻爵,大受贿赂,为朝野痛恨。江都兵变时与隋炀帝同时被杀。 御史大夫: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为副丞相,掌管监察、执法,兼掌文书图籍。曾一度改称大司空,不久复旧。东汉时,御史大夫又改称大司空,为三公之一,其监察职能由御史中丞代行。魏晋南北朝时不置御史大夫,而以御史中丞为监察官员之首。隋、唐、五代又置御史大夫,为御史台长官,掌弹劾百官,及同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作为三司联合审理狱案等。隋朝为从四品;唐初从三品,唐武宗时升正三品。唐高宗时改称大司宪,不久即复旧:武则天改置左、右肃政大夫,中宗改为左、右御史大夫,后不久皆复旧。宋御史大夫为虚职,一般不授人。元复置,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光禄大夫:官职名。战国时置中大夫,汉武帝始改称光禄大夫。掌管顾问应对事务,隶属光禄勋。魏晋后无定员,成为加官及褒赠的官职,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加银章青绶者,称银青光禄大夫。魏、晋、南朝宋皆三品,梁十三班,陈三品;北魏,北齐皆三品。隋唐之后为文散官称号。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加置,为文散官之首,从一品。唐为从二品。 郭衍(?—611年):隋代将领。字彦文,自称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初仕北周,以军功授仪同大将军、开府、右中军熊渠中大夫,授上柱国,封武山郡公。隋开皇五年(585年),任嬴州刺史,授朔州总管,协助杨广夺取太子之位。后授左监门率,转左宗卫率。隋文帝病重时,郭衍率兵宿卫,参与弑帝篡位。善阿谀逢迎,隋炀帝即位后,拜左武卫大将军,改授光禄大夫。 谄(chǎn)谀(yú):谄媚阿谀。
[4]容止:仪容举止。 便辟:也作“便僻”。谄媚逢迎。 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
[5]尝:曾经。 视朝:临朝听政。 无效:不要效法。
【译文】
隋炀帝杨广称赞裴矩有才能,对群臣说:“裴矩深知我的旨意,凡是所陈述奏报的东西,都是我考虑成熟的事情,在我还没有宣布之时,裴矩就已经奏报上来。如果不是尽心报国,怎么能这样呢!”当时裴矩和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光禄大夫郭衍都靠阿谀逢迎获得宠信。宇文述善于侍奉隋炀帝,容颜举止谄媚逢迎,隋炀帝的侍卫都视他为效仿的榜样。郭衍曾经劝说隋炀帝五天上一次朝,说:“不要效仿先帝高祖,白白让自己辛勤劳苦。”隋炀帝就更加认为他忠心,说:“只有郭衍和我同心。”
【原文】
帝临朝凝重,发言降诏,辞义可观[1]。而内存声色,其在两都及巡游,常以僧、尼、道士、女官自随,谓之“四道场”[2]。梁公萧钜,琮之弟子;千牛左右宇文皛,庆之孙也;皆有宠于帝[3]。帝每日于苑中林亭间盛陈酒馔,敕燕王倓与钜、皛及高祖嫔御为一席,僧、尼、道士、女官为一席,帝与诸宠姬为一席,略相连接,罢朝即从之[4]。宴饮更相劝侑,酒酣殽乱,靡所不至,以是为常[5]。杨氏妇女之美者,往往进御[6]。皛出入宫掖,不限门禁,至于妃嫔、公主皆有丑声,帝亦不之罪也[7]。
【注文】
[1]临朝:上朝。 凝重:端庄;庄重。 降诏:下诏。 辞义:辞采和文义。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 可观:值得看;可以看。
[2]声色:指歌舞和女色。 女官:即出入宫中的女道士。 自随:跟随在自己身边;随身携带。
[3]萧钜(?—618年):隋臣,萧琮的侄子,小名藏,封梁公。隋炀帝杨广对他颇为宠信,任千牛,与宇文皛(xiǎo)出入官中,窥察内外情势。隋炀帝每有游宴,他都侍从,在宫中多有淫秽之事。江都之变中,被杀。 琮:即萧琮(?—约607年),后梁孝明帝萧岿(kuī)长子,南朝后梁国君。字温文。初封东阳王。后梁孝明帝即位,立为太子。天保二十四年(585年),明帝卒,继位。次年,改元广运,曾发兵攻陈,无功而还。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杨坚废后梁,召他入朝,封柱国,赐爵莒(jǔ)国公,后梁随之灭亡。隋炀帝即位后,任内史令,进封梁公。后废于家,不久病卒。 千牛左右:武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执千牛刀宿卫皇帝的侍从武官,隶左右备身府,各十六人,正六品。唐朝与备身左右并为千牛备身。 宇文皛(xiǎo)(?—618年):隋臣。字婆罗门,宇文庆孙,宇文静礼的次子。隋炀帝养于宫中,深得宠爱,侍从左右。人称宇文三郎。与宫人淫乱,隋炀帝也不问。江都兵变时,被乱兵杀死。 庆:即宇文庆,生卒年不详。北周宗室、隋将领。字神庆,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通经史。后应募从征,以功授都督,官至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后从武帝征战,以功进位大将军,封汝南郡公,又历任延、宁二州总管。杨坚为北周丞相时,引他为心腹,晋升上大将军。隋建国后,拜左武卫将军,封上柱国。后出任凉州总管,不久征还回京,未再任职,卒于家。
[4]林亭:林中亭阁。 酒馔(zhuàn):酒食,借指酒席。 嫔(pín)御:帝王、诸侯的侍妾与宫女。 宠姬:受宠爱的姬妾。 罢朝:帝王退朝或臣子朝罢退归。
[5]更相:轮番。 劝侑(yòu):即劝人喝酒、吃饭。 酒酣(hān):酒喝得尽兴,畅快。 殽(yáo)乱:混乱。 靡(mǐ)所不至:无所不为。
[6]杨氏妇女:指隋朝杨姓宗室妇女。 进御:指被君王所御幸。
[7]宫掖:指皇宫。掖,掖庭,宫中的旁舍,嫔妃居住的地方。 妃嫔(fēipín):帝王的妾侍。妃,位次于后;嫔,位又次于妃。 丑声:坏名声;丑闻。
【译文】
隋炀帝杨广上朝时神态凝重,说话和颁令诏书时,辞义都堂而皇之。但他内心却存念歌舞和女色,隋炀帝在东西两都居住以及巡游时,经常让僧人、尼姑、道士、女官跟随自己,称他们为“四道场”。梁公萧钜是萧琮的侄子;千牛左右宇文皛是宇文庆的孙子;都受到隋炀帝的宠信。隋炀帝每天都在苑中的树林亭阁间大排酒宴,命令燕王杨倓和萧钜、宇文皛以及隋文帝的嫔妃为一席,僧人、尼姑、道士、女官为一席,隋炀帝和各位宠姬妃为一席,各个酒席之间相邻,罢朝之后,隋炀帝就和这些人入席饮宴。宴饮时轮番劝酒,饮酒至酣畅时混淆杂乱,无所不为,也都习以为常。杨氏妇女有美貌的,往往进献给隋炀帝侍寝。宇文皛出入皇宫内廷,不受门卫限制,至于妃嫔、公主都有私通的丑事,隋炀帝也不对他们治罪。
【原文】
二月庚申,以所征周、齐、梁、陈散乐悉配太常,皆置博士弟子以相传授,乐工至三万余人[1]。
【注文】
[1]博士:学官名。战国时代始置,负责传授学问,培养人才,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掌通古今。秦沿置。汉初也置。汉武帝刘彻时,设立五经博士,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唐代博士名目繁多,分为国子学、太学、算学等不同门类,都为教职,后代渐少。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二月庚申(二十八日),把所有征召来的原北周、北齐、梁朝、陈朝的散乐乐人都分配到太常,都安排博士弟子以便相互传授技艺,乐工达三万多人。
【原文】
三月癸亥,帝幸江都宫[1]。初帝欲大营汾阳宫,令御史大夫张衡具图奏之[2]。衡承间进谏曰:“比年劳役繁多,百姓疲弊,伏愿留神,稍加抑损[3]。”帝意甚不平,后目衡谓侍臣曰:“张衡自谓由其计划,令我有天下也[4]。”乃录齐王暕携皇甫诩从驾及前幸涿郡祠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多不整,谴衡以宪司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5]。久之,衡督役筑楼烦城,因帝巡幸,得谒帝[6]。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谓衡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7]。”复遣之榆林。未几,敕衡督役江都宫。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衡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8]。”玄感奏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顿具[9]。帝于是发怒,锁诣江都市,将斩之,久乃得释,除名为民,放还田里[10]。以王世充领江都宫监[11]。
【注文】
[1]江都宫:隋代宫名。在江都郡江阳(今江苏扬州),为隋炀帝的行宫。
[2]张衡:生卒年不详。隋代官员。字建平,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张衡最初在北周为官,隋初,拜司门侍郎。为人谨慎而圆滑,协助杨广登基。拜御史大夫,恩宠无比。因为劝阻隋炀帝扩建汾阳宫遭贬,后被赐死。 具图:详细绘制图样。
[3]承间:趁机会。 比年:近年。 伏愿:俯伏的希望,为表示愿望的敬辞。多作奏疏用语。 抑损:限制;减省。
[4]意甚不平:心里很不满意。
[5]录:翻出;索出。 暕(jiǎn):即杨暕(585—618年),字世朏(fěi),隋炀帝次子。小名阿孩。开皇中,立为豫章王,及长,为内史令。仁寿年间,任扬州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隋炀帝即位后,进封齐王。先后任豫州牧、雍州牧、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元德太子杨昭死后,隋炀帝对他宠爱备至,后因骄纵不法,失宠遭软禁。死于江都之变。 皇甫诩(xǔ):生卒年不详。隋臣。隋炀帝杨广时为伊阙县令。大业四年(608年),因受时任河南尹的齐王杨暕宠幸,违反禁令,与杨暕一道去汾阳宫游玩。御史韦德裕于是弹劾齐王杨暕和皇甫诩,这也成为杨暕失宠的一个原因。 从驾:扈从或陪侍皇帝。 祠:祭祀。 恒岳:即恒山。在山西东北部。为五岳之一,故称。 父老:乡里管理公共事务的人,多由有名望的老人担任。也尊称老年人。 谒(yè)见:本指通名刺进见,后泛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宪司:魏晋以来御史台的别称。御史台,官署名。西汉时建御史府,东汉时,改称御史台,又叫“兰台寺”,掌管纠察弹劾百官过失,成为专司弹劾的监察机关。历代多相沿不改,唐代曾改称宪台、肃政台,不久又恢复旧称。唐宋以来,御史台屡屡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举正:指出谬误,加以纠正。
[6]久之:很久。 楼烦城:隋炀帝置汾阳宫,于大业四年(608年)置楼烦郡。治静乐(今山西静乐),辖静乐、临泉、秀容三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忻州、静乐、岚县、五寨、岢岚、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管州。
[7]损瘦:消瘦;瘦弱。 咎(jiù):过失,罪过。 肥泽:肌肉丰润。
[8]礼部尚书:官职名。北魏始置礼部尚书,为礼部长官。西魏初为尚书省十二部尚书之一。隋朝设一人,正三品,属尚书省,为六部之一礼部的长官,掌管礼部事务,唐代曾一度改称司礼太常伯或春官尚书,不久即复旧,历代沿置。 薛道衡(540—609年):北齐、北周、隋著名诗人、官员。字玄卿,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人。北齐时,始为彭城王兵曹从事,升任太尉府主簿,诗文南北称美。后待诏文林馆,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且相处友善。入北周,任御史二命士、司禄上士。入隋,官至内史侍郎,进位上开府,隋朝权贵争与他相交。曾出使陈,在陈每有所作,无不传诵,隋炀帝时为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遭疑忌被杀。
[9]郡丞:官职名。郡守的佐官。秦代始置。郡守下设丞及长史(都尉)为太守的佐官,历代沿置。隋唐时期,废郡级行政区划,郡丞随之而废。 王世充(?—621年):隋臣、隋末割据者。字行满,本姓支,祖籍西域,后迁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隋炀帝时任江都郡丞,后升江都通守。瓦岗军包围东都洛阳,奉命前往救援,被李密打败,入居洛阳。隋炀帝被杀后,在洛阳拥立杨侗为帝,拜尚书左仆射,总督内外诸军事。唐武德二年(619年)废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建元开明,定都洛阳。武德四年(621年),被李世民击败,降唐,至长安,被仇人所杀。 顿具:指摆设的器具。
[10]江都市:江都的集市。
[11]领:兼任。 宫监:官职名。隋唐时离宫设宫监、副监,掌管离宫事务。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三月癸亥(初二日),隋炀帝杨广巡幸江都宫。起初,隋炀帝想要大规模营建汾阳宫,命令御史大夫张衡详细绘制图样上奏。张衡找机会进谏说:“近年来劳役繁多,百姓疲惫不堪,希望陛下留意,稍微加以抑制减少。”隋炀帝心里很不满意,后来盯着张衡对身边侍臣说:“张衡自认为是由他谋划,才让我得到了天下。”于是翻出齐王杨暕带着皇甫诩跟随御驾,以及以前巡幸涿郡祭祀恒岳时前来拜谒的父老大多穿戴不整齐,指责张衡身为御史不能检举纠正,因此将他派出担任榆林太守。过了很久,张衡监督役丁修筑楼烦城,因为隋炀帝前来巡幸,得以晋见。隋炀帝很反感张衡没有劳损消瘦,认为他没有把自己的过错当回事,就对张衡说:“你很肥胖,应该返回郡城。”又把他派回了榆林。不久,隋炀帝敕令张衡监督役丁修建江都宫。礼部尚书杨玄感出使江都,张衡对杨玄感说:“薛道衡真是冤枉死的。”杨玄感将这番话上奏隋炀帝。江都郡丞王世充又上奏张衡常常减少物资供应。隋炀帝于是发怒,用枷锁锁着张衡押到江都的集市上,准备将他处斩,许久才得以释放,被除去官员名籍,废为平民,遣送回原籍。任命王世充兼任江都宫监。
【原文】
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1]。
【注文】
[1]江南河:运河名。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的一段。始开于春秋吴国,丹徒水道入通吴会。大业六年(610年)开凿修浚,起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绕太湖之东,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今江苏镇江。东汉建安中,孙权将治所自吴郡(今江苏苏州)迁到这里,改称京口镇。三国吴、晋、南朝时,常为军事重镇及州、郡治所。 余杭:县名。秦置,治今浙江杭州余杭区,西汉沿置。王莽时改为进睦。东汉建武初年,恢复原名,后代沿置。 驿宫:离宫。 草顿:简易停顿之所。 会(kuài)稽(jī):郡名。秦始皇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始置,初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浙江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地。西汉时辖境扩大,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山脉以东,浙江大部(仅天目山、淳安以西小部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东汉顺帝刘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其后辖境逐渐缩小。西晋时,辖山阴、上虞(yú)、馀姚、句章、鄞(yín)县、(mào)县、始宁、剡(shàn)县、永兴、诸暨(jì)十县。隋改为越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越州为会稽郡,辖会稽、句章、剡县、诸暨四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越州。也为县名。隋开皇九年(589年)分山阴置。治今浙江绍兴。其后历为会稽郡、越州、绍兴府治所。1912年与山阴合并为绍兴。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冬季十二月,隋炀帝杨广下令开挖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长达八百多里,宽十多丈,使能通行龙舟,并且建造驿宫、临时停顿处,准备东巡会稽。
【原文】
七年春二月己未,上升钓台,临杨子津,大宴百僚[1]。乙亥,帝自江都行幸涿郡,御龙舟,渡河入永济渠,仍敕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司之官于(前)船[前]选补,其受选者三千余人,或徒步随船三千余里,不得处分,冻馁疲顿,因而致死者什一二[2]。壬午,下诏讨高丽。讨高丽事见《隋讨高丽》。
【注文】
[1]升:登上。 钓台:钓鱼之所。 杨子津:即杨子渡。杨通“扬”,在今江苏扬州南。
[2]选部:官署名。西汉置尚书四人,一为常侍曹。东汉光武帝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东汉末改吏部曹为选部曹,设尚书,属尚书台,主管官吏铨选。三国魏改选部为吏部。后选部成为吏部的别称。此外,隋炀帝时将吏部所辖的吏部司改为选部司,为尚书省吏部头司,唐朝复改吏部司。 门下:即门下省,官署名。东汉始设侍中寺。晋代改为门下省,魏晋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为中央政府的重要机构。隋唐时期,与中书省同掌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为中央中枢机构,元代后废。 内史:此处指内史省,官署名。隋初为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讳,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掌管取旨出令,为中央决策机构。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内书省,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称中书省。 御史:即御史台。参见“宪司”条注。 选补:官吏有缺额,选人递补。 处分:处置;布置;部署。 冻馁:过分的寒冷与饥饿。 疲顿:疲乏劳累。
【译文】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春季二月己未(初三日),隋炀帝杨广登上钓台,面对杨子津,大宴百官。乙亥(十九日),隋炀帝从江都临幸涿郡,乘坐龙舟,渡过黄河进入永济渠,还敕令选部、门下、内史、御史这四个部门的官员在船前等候选补,其中被选任的有三千多人,有的随船步行三千多里,得不到安置,冻饿疲惫,因此导致死亡的有十分之一二。壬午(二十六日),隋炀帝下诏讨伐高丽。讨高丽事见《隋讨高丽》。
【原文】
帝自去岁谋讨高丽,诏山东置府,令养马以供军役[1]。又发民夫运米,积于泸河、怀远二镇,车牛往者皆不返,士卒死亡过半,耕稼失时,田畴多荒[2]。加之饥馑,谷价踊贵,东北边尤甚,斗米直数百钱[3]。所运米或粗恶,令民籴以偿之[4]。又发鹿车夫六十余万,二人共推米三石,道途险远,不足充糇粮,至镇,无可输,皆惧罪亡命[5]。重以官吏贪残,因缘侵渔,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6]。邹平民王薄拥众据长白山,剽掠齐、济之郊,自称知世郎,言事可知矣[7]。又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以相感劝,避征役者多往归之[8]。平原东有豆子,负海带河,地形深阻,自高齐以来,群盗多匿其中[9]。有刘霸道者,家于其旁,累世仕宦,赀产富厚[10]。霸道喜游侠,食客常数百人,及群盗起,远近多往依之,有众十余万,号“阿舅贼”[11]。漳南人窦建德,同县孙安祖,亦集无赖少年,入高鸡泊中为群盗[12]。时鄃人张金称聚众河曲,蓨人高士达聚众于清河境内为盗[13]。事见《唐平河朔》。
【注文】
[1]置府:即设置鹰扬府。鹰扬府是隋朝十二卫所领府兵组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骠骑府置,唐初又改为骠骑将军府。 军役:指为战事所服的劳役。
[2]耕稼:指种庄稼。 失时:违误农时。 田畴(chóu):泛指田地。
[3]饥馑(jǐn):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踊(yǒng)贵:物价上涨。 直:价值;代价。直通“值”。
[4]粗恶:粗糙低劣。 籴(dí):买进粮食。
[5]鹿车:古代的一种小车。 糇(hóu)粮:干粮;食粮。 至镇:抵达军镇。
[6]重以:加以。 贪残:贪婪凶残。也指贪婪凶残的人。 因缘:趁机。 侵渔:侵夺,从中侵吞牟利。 不胜冻馁:无法忍受冻饿。 交急:迫在眉睫。 剽(piāo)掠:抢劫掠夺;击杀。 延生:延续生命。 群盗: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诬称。后文“贼”“盗”“贼寇”“贼军”等也是统治者对起义军的诬称。
[7]邹平: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邹平北,南朝宋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复置,治今山东邹平东南。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县治迁到今山东邹平。 王薄(?—622年):隋末起义军领袖。齐郡邹平(今山东邹平东南)人。大业七年(611年),率众在长白山起义,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起来反抗隋朝暴政,不要为隋王朝到辽东去送死。起义爆发后百姓应者云集,部众达到数万人,屡败隋军,重创隋朝统治。后与隋将张须陀交战失利,619年降唐,任齐州总管。622年,为仇人所杀。王薄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此后各地起事风起云涌,不久即摧毁了隋朝的统治。 长白山:山名。位于今山东邹平、章丘、淄博周村区交界处。 齐:齐郡,地名。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北部地区。秦末汉初为齐国。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又改为郡。辖境大为缩小,东汉再改为齐国,至十六国时期又改为郡。其后辖境进一步缩小,隋初废。大业三年(607年)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今山东济南)。辖历城、祝阿、临邑、临济、邹平、章丘、长山、高苑、亭山、淄川十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济南、淄博、章丘、禹城及临邑、济阳、高青、邹平县地。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齐州。天宝五载(746年)再改为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齐州。 济:即济北郡。秦置,治博阳(今山东泰安东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德州、茌(chí)平以东,东平、泰安、莱芜以北,邹平、信阳以西及河北沧州、海兴以南地区,后多次废置。南朝宋再置,治肥城(今山东肥城)。北魏改为东济北郡,治所迁到卢子城(今山东平阴旧东阿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东阿、阳谷东北部及茌平南部等地区,北齐废。隋复置济北郡,治卢县(今山东茌平西南),辖卢县、范县、阳榖、东阿、平阴、长清、济北、寿张、肥城九县,辖境有所扩大。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济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济阳郡,后济州和济阳郡又多次废置。
[8]《无向辽东浪死歌》:诗歌名。王薄作,其文:“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绵背裆(dāng)。长槊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感劝:鼓动。
[9]平原:郡名。此处指隋大业改德州所置平原郡,治安德(今山东陵县),辖安德、平原、将陵、平昌、般县、长河、弓高、东光、胡苏九县,唐复改为德州。唐天宝、至德时,又先后改德州(治安德,即今山东陵县)为平原郡,后皆又改为德州。也为县名。秦末置,治今山东平原西南,北齐时移治今平原县治。 豆子(gǎng):地名。位于今山东惠民境内。 负海带河:背靠大海,又被河流环绕。 地形深阻:地形深邃(suì)险恶。 高齐:北齐。 匿(nì):隐藏,躲藏。
[10]刘霸道:生卒年不详。隋末山东起义军领袖。出身豪强,喜结交游侠。611年,率众起义,被推为领袖。以豆子(今山东惠民)为根据地,发展至十多万人,号称“阿舅军”。 累世:好几代,数代。 仕宦:指做官。 赀(zī)产:财产。赀通“资”。
[11]游侠:指好交游、轻生死、重信义、能救人于急难之中的人。 食客:指寄食在豪门贵族官僚家里并为主人服务的人。
[12]漳南: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治今河北故城东北,唐武德七年(624年)治所迁至今山东武城以北,北宋仁宗至和初废。 窦建德(573—621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农民出身,曾为里长,后被征为二百人长。因助孙安祖起义,家属被杀,于是率部投高鸡泊起义军高士达,任军司马。曾多次率众击败隋军,声威大振。后继任为领袖,称将军,拥众十余万。617年称长乐王,建元丁丑。618年称夏王,改元五凤,国号夏,次年迁都洺(míng)州(今河北永年)。待属下宽厚,生活简朴,尊重士人,收揽隋朝将领,所辖区域社会安定,很得民心。621年,被李世民击败,俘至长安,遭杀害。 孙安祖(?—611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清河漳南(今河北故城东北)人。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家中遇灾,妻子饿死,官府仍迫其服兵役,愤而杀死县令,逃匿窦建德家。因官府追捕很急,窦建德就助他入高鸡泊起义,自号将军。后被张金称所杀,余部归窦建德。 无赖:游手好闲,刁滑强横的人。 高鸡泊:湖泊名。在今河北故城西南,今已湮废。
[13]鄃(shū):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山东夏津,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夏津。 张金称(?—616年):隋末山东起义军首领。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大业七年(611年),发动起义,拥众数万人,接连取胜。后因轻敌,被隋军击败俘虏,被杀,所部归窦建德。 河曲:清河之曲,即清河弯曲之处。清河即济水自巨野泽北纳汶水以下的别名。济水,河流名。包括黄河南北两部分。河北部分源出河南济源西王屋山,注入黄河。河南部分本系黄河分出来的一条支流,因分流处与河北济口隔岸相对,古人就视为济水的下游,汉代其故道大体相当于今黄河下游、小清河等河道。后河道、名称屡经变迁,济水这个名称今已不存在。 蓨(tiáo):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景县南。 高士达(?—616年):隋末山东起义军首领。信都蓨(今河北景县)人。大业七年(611年)率千余人在清河起义。以高鸡泊为根据地。不久,得窦建德部会合,自称东海公。后为隋将杨义臣所败,战死。 清河:郡、国名。西汉高帝始置郡,治青阳(今河北清河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宫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等县市各一部分地。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晋以后辖境缩小。北魏仍为郡,辖清河、贝丘、侯城、武城四县。北齐移至武城(今河北南宫东南悬空村,一说位于今河北清河西北),隋开皇初废。隋炀帝大业中复置,治清河(隋开皇中武城改为清河),辖清河、清阳、武城、历亭、漳南、鄃县、临清、清泉、清平、高唐、经城、宗城、博平、茌平十四县。后废。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贝州为清河郡,治清河,唐至德二年(757年)复改为贝州。唐懿(yì)宗李漼(cuǐ)咸通元年(860年),贝州治所迁至今河北清河治西。
【译文】
隋炀帝从去年谋划征讨高丽,下诏在山东地区设置鹰扬府,命令饲养马匹以供给军队使用。又征发民夫运送粮食,囤积在泸河、怀远二镇,运送粮食的车辆和牛去了之后都没有返回,士卒死亡超过一半,耕作误了农时,田地大多荒芜。加上饥荒,谷价飞涨,东北边境地区尤为严重,一斗米价值几百钱。运来的米有的粗糙低劣,就让百姓买进以补偿损失。又征发鹿车夫六十多万人,二个人共推三石米,道途艰险遥远,这三石米还不够在途中充当干粮,到达泸河、怀远二镇时,就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运送的了,鹿车夫都害怕获罪而纷纷逃亡。又加上官吏贪婪残暴,用各种借口侵剥鱼肉百姓,百姓贫穷困迫,财物人力都耗尽了,安分守己却无法忍受冻饿之苦,死期又将迫近,劫掠则还可能苟延性命,于是开始相互聚集起来形成群盗团伙。邹平百姓王薄率领众人占领长白山,抢掠齐郡、济北郡的郊野,自称“知世郎”,说他洞晓时事。又创作了《无向辽东浪死歌》来感染、劝导民众,逃避服役的人大多前往投奔他。平原郡东面有个地方叫豆子,背靠大海,河流环绕,地形深邃险恶,自从北齐以来,盗贼大多藏匿在里面。有一个叫刘霸道的人,家就在豆子旁边,世代做官,资产雄厚。刘霸道喜欢行侠仗义,家里的门客经常有几百人,等到强盗团伙纷纷而起,远近的人大多前往依附他,拥有部众十多万人,号称“阿舅贼”。漳南人窦建德,与之同县的孙安祖,也聚集无赖少年,进入高鸡泊中结成群盗。当时鄃县人张金称在河曲纠合部众,蓨县人高士达在清河县境内聚众为盗。事见《唐平河朔》。
【原文】
自是所在群盗蜂起,不可胜数,徒众多者至万余人,攻陷城邑[1]。[十二月]甲子,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2]。
【注文】
[1]自是:从此。 蜂起:形容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般并起。 徒众:兵众。 城邑(yì):城和邑。泛指城镇。
[2]都尉:官职名。秦置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全郡军事,西汉景帝刘启时改为都尉。都尉在郡中权位很重,有时代行太守事务。后情况较为复杂,中央、地方、临时差遣的军政事务都置有都尉,唐代后的勋官也都置有都尉。隋潼关有守兵,故也置都尉。 鹰扬:即鹰扬府。 相知:相互配合。 斩决:斩杀。
【译文】
从此各地的群盗蜂拥而起,不可胜数,部众多的达一万多人,攻陷城池。大业七年(611年)十二月甲子(十三日),隋炀帝敕令都尉、鹰扬府和郡县相互配合追捕盗贼,抓到随时处斩,然而仍不能制止。
隋末河北主要农民起义示意图
【原文】
八年春三月癸巳,上始御师,进至辽水[1]。夏六月己未,帝幸辽东城南。秋七月,进军至萨水,高丽击之,诸军俱溃[2]。初,九军度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至辽东城,二千七百人,资储器械亡失荡尽[3]。九月庚寅,车驾至东都。
【注文】
[1]御师:亲临军队。
[2]溃:溃散。
[3]器械:武器装备。
【译文】
隋炀帝大业八年(612年)春季三月癸巳(十四日),隋炀帝开始亲自指挥军队,进抵辽水。夏季六月己未(十一日),隋炀帝巡幸到辽东城南面。秋季七月,隋军进军到萨水,高丽军攻击隋军,各军都纷纷溃散。起初,九路大军渡过辽水,共有三十万五千人,等到撤回到辽东城时,只剩下二千七百人,物资储备和兵器械具全都损失殆尽。九月庚寅(十三日),隋炀帝的车驾返回东都。
【原文】
九年春正月丁丑,诏征天下兵集涿郡。己亥,命刑部尚书卫文升等辅代王侑留守西京[1]。
【注文】
[1]辅:辅佐,帮助,佐助。 留守:官职名。古代帝王出巡或亲征时,命大臣或太子、亲王督守京城,便宜行事,称为“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则常设留守,多以地方长官兼任。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春季正月丁丑(初二日),下诏征召全国军队集结到涿郡。己亥(二十四日),隋炀帝命令刑部尚书卫文升等人辅佐代王杨侑留守西京。
【原文】
二月,帝复议伐高丽,左光禄大夫郭荣谏,不听。三月丙子,济阴孟海公起为盗,保据周桥,众至数万[1]。丁丑,发丁男十万城大兴[2]。戊寅,帝幸辽东,命民部尚书樊子盖等辅越王侗留守东都。时所在盗起。齐郡王薄、孟让、北海郭方预、清河张金称、平原郝孝德、河间格谦、勃海孙宣雅各聚众攻剽[3]。多者十余万,少者数万人,山东苦之。天下承平日久,人不习兵,郡县吏每与贼战,望风沮败[4]。夏四月庚午,车驾度辽。
【注文】
[1]济阴:郡、国名。西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置国,后改为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北魏治所迁到左城(今山东定陶西),北齐废。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曹州为济阴郡,治济阴(隋改左城为济阴,今山东定陶西)。隋辖济阴、外黄、济阳、成武、冤句、乘氏、定陶、单(shàn)父、金乡九县。后改为曹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菏泽部分市县及河南兰考、民权等县地。 孟海公(?—621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济阴(治今山东定陶西)人。大业九年(613年)起义,自称录事,有部众三万人。唐武德四年(621年)被窦建德所俘。窦建德被李世民击败俘虏时,他也一同被送至长安,被杀。 保据:占据。 周桥:地名。位于今山东定陶田集乡一带。
[2]大兴:即大兴城。隋初于西汉长安城东南筑都城,名大兴城,唐更名为长安,即今陕西西安。
[3]孟让: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齐郡(今山东济南)人。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曾与王薄联合占据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南)。后转移江淮,部众达到十多万人。不久因与王世充作战失利,投归瓦岗军,任总管,封齐郡公,后被隋军击败北逃,下落不详。 北海:郡、国名。西汉置,治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东汉徙治剧(今山东寿光东南),后封其诸王在此,改称为北海国。南齐治都昌(今江苏东海东北),南朝宋及北魏治平寿(今山东潍坊西南),隋废。隋大业元年(605年)改青州为北海郡。治益都(今山东青州),辖益都、临淄、千乘、博昌、寿光、临朐(qú)、都昌、北海、营丘、下密十县。唐改北海郡复称青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青州为北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北海郡为青州。 郭方预: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北海(今山东青州)人。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起兵反隋,自称卢公,曾攻下北海郡城(今山东青州),有部众达三万多人,被隋将张须陀击败。后不详。 郝孝德: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领袖。平原(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大业九年(613年),聚众数万人起义,和王薄、孙宣雅等部十多万人合兵进攻章丘,被隋将张须陀击败。后活动于黄河以北。大业十三年(617年),归附瓦岗军,封平原公,配合徐世等攻占黎阳仓。后不详。 河间:郡、国名。西汉高帝置郡,文帝改国,其后或为郡,或为国。治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平帝时辖境相当于今河北献县、交河、东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区。东汉初废,永元初复置国,辖境扩大至相当于今河北雄县及大清河以南,南运河以西,高阳、肃宁以东,交河、阜城以北地区。三国魏改为郡,西晋复为国。北魏初又改为郡,辖武垣、乐城、中水、鄚(mào)县四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初改瀛州为河间郡。治赵都军城(隋置河间,即今河北河间)。辖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县、博野、清苑、长芦、平舒、鲁城、饶阳十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保定、博野以东,肃宁、河间、沧州、盐山以北,大清河以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为瀛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河间郡,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瀛州。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升为河间府。 格谦(?—616年):隋厌次(今山东惠民东南)人,一作河间(治今河北河间)人。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有部众十余万人,称燕王。大业十二年(616年)被隋军击杀。 勃海:郡名。“勃”一作“渤”。历史上勃海郡不止一处。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郡,治浮阳(今河北沧县东南)。辖境相当于今天津、河北安次以南,文安、交河、阜城、宁津以东,山东乐陵、无棣以北地区。东汉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辖南皮、高城、重合、浮阳、东光、章武、脩县、阳信八县,其后辖境渐小。北魏太武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后复旧称。北魏太安四年(458年),郡治迁至东光(今河北东光城关),辖南皮、东光、脩县、安陵四县。隋废。此外,南朝宋孝武帝侨置,治临济城(今山东高青高苑)。北齐废。此处指隋大业三年(607年)改沧州所置渤海郡,治阳信(今山东阳信南),辖阳信、乐陵、滳(shāng)河、厌次、蒲台、饶安、无棣、盐山、南皮、清池十县,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滨州、商河以北,乐陵及河北南皮以东,黄骅以南,东至海。唐废。宋代也曾置郡,治今山东滨州,金代废。 孙宣雅:生卒年不详。隋末山东起义军领袖。渤海(今山东阳信)人。大业九年(613年),率部起义,发展至十万人,称齐王。曾联合王薄、郝孝德等部南攻章丘,与张金称、高士达等部合兵攻破黎阳仓,后在河北一带屡败隋军。 攻剽(piāo):侵扰劫夺。
[4]习兵:操演军事。 沮(jǔ)败:挫败;溃败。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二月,隋炀帝又让群臣商议讨伐高丽,左光禄大夫郭荣劝谏,隋炀帝不肯听从。三月丙子(初二日),济阴人孟海公造反做了强盗,据守周桥,部众达到几万人。丁丑(初三日),隋炀帝征发男丁十万人修筑大兴城。戊寅(初四日),隋炀帝驾临辽东,命令民部尚书樊子盖等人辅佐越王杨侗留守东都。当时各地盗贼纷纷起事。齐郡的王薄、孟让,北海郡的郭方预,清河郡的张金称,平原郡的郝孝德,河间郡的格谦,勃海郡的孙宣雅分别聚众攻城劫掠。人多的有十多万,人少的也有好几万,山东民众为此感到很痛苦。当时天下太平的局面已经保持很长时间了,人们都不操演军事,郡县的官吏每次和盗贼交战,就望风溃败。夏季四月庚午(二十七日),隋炀帝的车驾渡过辽水。
【原文】
礼部尚书杨玄感反于黎阳[1]。秋七月癸未,余杭民刘元进起兵以应玄感[2]。元进手长尺余,臂垂过膝,自以相表非常,阴有异志[3]。会帝再发三吴兵征高丽,三吴兵皆相谓曰:“往岁天下全盛,吾辈父兄征高丽者犹太半不返[4]。今已罢弊,复为此行,吾属无遗类矣[5]。”由是多亡命。郡县捕之急,闻元进举兵,亡命者云集,旬月间众至数万[6]。
【注文】
[1]黎阳:郡、县名。西汉置县,治今河南浚县,北宋废。也为郡名。北魏置,治黎阳,辖黎阳、顿丘、东黎三县,相当于今河南中北部部分地区。隋初废。
[2]刘元进(?—613年):隋末江南起义军首领。余杭(今浙江杭州余杭区)人。大业九年(613年),乘杨玄感起兵反隋,率众起义,部众发展至数万人。占据吴郡(今江苏苏州),自称天子,设置百官。被隋军击败,退保建安(今福建建瓯),后反攻至吴郡。与王世充军交战,战败而死。
[3]相表:相貌;体形。 非常:不同寻常。 异志:二心;叛离之心。
[4]三吴:地名。说法不一。《水经注》以吴郡、吴兴、会稽三郡为三吴,相当于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宁波一带。《通典》《元和郡县志》以吴郡、吴兴、丹阳三郡为三吴,相当于今江苏秦淮河流域和太湖以东、江南及浙江钱塘江以北地区,较为符合原意。 全盛:十分繁盛。 吾辈:我辈,我等。
[5]罢(pí)弊(bì):同“疲敝”,疲劳困敝。罢:古同“疲”。 吾属(shǔ):我们这些人。属,类。
[6]云集:形容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 旬月:十天至一个月。指较短的时日。
【译文】
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造反。大业九年(613年)秋季七月癸未(十一日),余杭百姓刘元进起兵响应杨玄感。刘元进手长一尺多,手臂垂过膝盖,自认为相貌、体形非同一般,暗中怀有野心。适逢隋炀帝再次征发三吴一带的兵马去征伐高丽,三吴的兵丁都相互议论说:“往年国家全盛,我们的父兄去征讨高丽的还大部分回不来。如今国家已经疲敝不堪,再去征讨,我们这些人就一个不剩了。”因此大多逃亡奔命。郡县官吏追捕得很紧急,听说刘元进起兵,逃亡奔命的人都云集到他那里,一个月内部众就达到几万人。
【原文】
秋八月,玄感兵败,执送行在所,磔尸东都市[1]。
【注文】
[1]磔(zhé)尸:陈尸,也指戮尸。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秋季八月,杨玄感兵败,被抓获押送到隋炀帝行幸的地方,后在东都的街市被碎尸。
【原文】
癸卯,吴郡朱燮、晋陵管崇聚众寇掠江左[1]。燮本还俗道人,涉猎经史,颇知兵法,形容眇小,为昆山县博士,与数十学生起兵,民苦役者赴之如归[2]。崇长大,美姿容,志气倜傥,隐居常熟,自言有王者相,故群盗相与奉之[3]。时帝在涿郡,命虎牙郎将赵六儿将兵万人屯杨子,分为五营以备南贼[4]。崇遣其将陆渡江,夜袭六儿,破其两营,收其器械军资而去,众益盛,至十万[5]。
【注文】
[1]吴郡:郡名。东汉顺帝刘保永建四年(129年)置,治吴县(今江苏苏州),辖今江苏长江以南,大茅山、浙江长兴、湖州、天目山以东地区,三国吴后,辖境渐小。南朝齐辖吴县、娄县、海虞、嘉兴、海盐、钱唐、富阳、盐官、新城、建德、寿昌、桐庐诸县,南朝梁、陈时或为吴州,或为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治所迁到今江苏苏州西南,改为苏州。大业初复为吴州,不久复为吴郡。辖吴县、昆山、常熟、乌程、长城五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苏州,武德七年(624年)治所迁回今江苏苏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苏州。 朱燮(xiè)(?—613年):隋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隋末起义军首领。曾出家为道士。通经史兵法,隋末任昆山县博士。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率数十名学生起义,民众纷纷投奔。他与起义军领袖管崇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任尚书仆射。后被隋将吐万绪击败,不久又被隋将王世充打败,后战死。 晋陵:郡名。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置。治丹徒(今江苏镇江东南丹徒镇)。东晋初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义熙九年(413年)移治晋陵(今江苏常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三市及丹阳、金坛、江阴、武进、锡山等市县地。南朝宋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齐辖晋陵、无锡、延陵、曲阿、暨阳、南沙、海阳七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常州为晋陵郡。也为古县名。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置。治今江苏常州。明洪武初并入武进。 管崇(?—613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晋陵郡(今江苏常州)人,隐居常熟(今江苏常熟)。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后与朱燮共推刘元进为主,进据吴郡,拥众达十万人。始任尚书仆射,后战死于军中。 江左:即江东。
[2]还俗:出家的和尚、尼姑、道士恢复普通人的身份。 道人:对道士的尊称。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 经史:经学和史学。 形容:形体和容貌。 眇(miǎo)小:指形貌矮小瘦弱。 昆山:县名。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年)置,治今江苏昆山。
[3]长(cháng)大:身材高大。 姿容:外貌;仪容。
志气:精神和气概。 倜(tì)傥(tǎng):卓异,不同寻常。 隐居:退居乡里,不肯出仕。退居山野。 常熟:县名。梁天监六年(507年)置,治今江苏常熟北。 王者相:帝王的气相。
[4]虎牙郎将:官职名。隋朝十二卫虎贲郎将的副将,隋炀帝大业中置。每卫六人,从四品,唐改为武牙郎将。 赵六儿:生卒年不详。隋将,隋末任虎牙郎将,被隋炀帝派往南方镇守,被起义军击败。
[5]陆(yǐ):隋朝人,管崇的部将。生平事迹不详。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八月癸卯(初二日),吴郡人朱燮、晋陵人管崇聚众侵犯劫掠江东地区,朱燮原本是还俗的道士,他涉猎经史,颇为通晓兵法,形体矮小,相貌平平。担任昆山县博士,与数十名学生起兵,民众中深受劳役坑害的百姓投奔他就如同回家一样。管崇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气卓异洒脱,隐居在常熟,他称自己有帝王之相,所以群盗都共同尊奉他。当时隋炀帝在涿郡,命令虎牙郎将赵六儿率兵一万人驻扎在杨子,分为五营以防备江南的盗贼。管崇派遣他的部将陆渡过长江,夜袭赵六儿,击破了他两座大营,缴获了他的兵器械具和军用物资后离去,他的部众更加强盛,达到十万人。
【原文】
辛酉,帝使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与留守樊子盖推玄感党与[1]。仪本天竺胡人也[2]。帝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益知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无以惩后[3]。”子盖性既残酷,蕴复受此旨,由是峻法治之,所杀三万余人,皆籍没其家,枉死者太半,流徙者六千余人[4]。玄感之围东都也,开仓赈给百姓[5]。凡受米者,皆坑之于都城之南[6]。玄感所善文士会稽虞绰、琅琊王胄俱坐徙边,绰、胄亡命,捕得,诛之[7]。
【注文】
[1]大理卿:官职名。也称大理寺卿,大理寺长官,北齐始置,掌审核各地疑狱重案事,三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从三品。唐朝沿置,曾改称详刑正卿、司刑卿,不久即复。后代沿置。 郑善果(572—629年):隋唐官员。郑州荥泽(今河南郑州西北)人。北周时袭父爵为开封县公,隋建国后改封武德郡公,任沂州刺史,转鲁郡太守。其母崔氏常于阁内听他理事,激励他清白为官,他由此立志为清吏。后随隋炀帝到江都。江都之变后,跟从宇文化及北还,被窦建德俘虏,后投唐。唐高祖李渊授检校内史侍郎、太子左庶子。后历礼部、刑部尚书。唐太宗贞观初,出为岐州、江州刺史。 刑部侍郎:官职名。隋文帝始置。初为尚书省都官曹所辖刑部长官,正六品上,开皇三年(583年)改为从五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置为尚书省刑部副长官,协助尚书掌管部务,正四品。唐武德七年(624年)废。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复置,正四品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曾改司刑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再改秋官侍郎;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至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又改宪部侍郎,不久皆复旧称。后历代沿置,清末废。 骨仪(?—617年):隋臣。天竺(今印度)人。隋初为侍御史,执法公正。隋炀帝初,为尚书右司郎,升任京兆郡丞。隋末与阴世师一同抵抗唐军,战败被杀。 推:审问;推究。
[2]天竺:古印度别称。 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也泛指外族人。
[3]惩(chéng)后:警戒后人。
[4]峻法:严酷的法令。 籍(jí)没(mò):登记并没收家产入官。 枉死:受冤而死。 流徙(xǐ):流放。徙,古代称流放的刑罚。
[5]赈(zhèn)给(jǐ):救济施与。
[6]坑(kēng):把人活埋。 都城:指东都洛阳。
[7]所善:要好的朋友。 文士:读书人;文人。 虞绰(chuò)(562—615年):隋臣、文学家。字士裕,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博学多才,善书法词赋,南朝陈时,曾为太学博士、记室。入隋,为学士。大业初(605年),任秘书学士,参与撰写《长洲玉镜》等书十余部。升任著作佐郎,常居宫中待诏。大业八年(612年),随隋炀帝征辽东,奉诏写作,为隋炀帝歌功颂德,授建节尉。杨玄感叛乱,因曾与他交游,化名逃亡,后被人告发,在江都被杀。 琅(láng)琊(yá):郡、国名。也称琅邪、琅玡等。秦置郡。治琅邪(今山东胶南西南)。西汉移治东武(今山东诸城),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半岛东南部。东汉改为国,移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北魏移治即丘(今山东临沂东南),辖即丘、费县两县,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隋大业复置,辖临沂、费县、颛(zhuān)臾、新泰、沂(yí)水、东安、莒(jǔ)县七县。此外,东晋曾侨置琅琊郡。治金城(今江苏句容西北)。南朝宋改为南琅邪郡,南朝陈废。也为县名。秦置,治今山东胶南西南。西晋废。隋大业初又在此处置琅邪,唐武德初废。 王胄(zhòu)(558—613年):隋臣、文学家。字承基,祖籍琅邪临沂(山东临沂东南)。少有才华,为鄱阳王法曹参军,后历任太子舍人、东阳王文学。入隋,晋王杨广引为学士。大业初(605年),升迁著作佐郎,以文学被隋炀帝重用。后从征辽东,进授朝散大夫。自恃才大,凌傲时人,又嫌官卑微,郁郁不得志,常与杨玄感交游。杨玄感败亡后,受牵连流放边疆。后逃还江南,被抓捕处死。 坐:定罪,由……而获罪。 徙边:发配边疆。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八月辛酉(二十日),隋炀帝派大理卿郑善果、御史大夫裴蕴、刑部侍郎骨仪和留守樊子盖追究杨玄感的同党。骨仪本来是天竺的胡人。隋炀帝对裴蕴说:“杨玄感振臂一呼,跟从他的人就达十万,就更加明白了天下的人不该太多,多了就会相互聚集做盗贼,不斩尽杀绝,就不能惩戒后人。”樊子盖性情本来就残暴冷酷,裴蕴又接到隋炀帝的旨意,因此就用严刑峻法惩办杨玄感的同党,处死的有三万多人,全都抄没他们的家产,其中受冤枉而死的占一大半,流放发配边疆的有六千多人。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曾经开仓赈济百姓。凡是接受赈米的民众,都在都城南面坑杀掉。杨玄感结交的文士会稽人虞绰、琅琊人王胄,也都受到牵连发配到边疆,虞绰、王胄逃亡,被官府抓获,都被处死。
【原文】
帝善属文,不欲人出其右[1]。薛道衡死,帝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2]?”王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邪[3]?”帝自负才学,每骄天下之士,尝谓侍臣曰:“天下皆谓朕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令朕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矣[4]。”
【注文】
[1]属(zhǔ)文:撰写文章。 右:上;等级高。
[2]空梁落燕泥:薛道衡诗《昔昔盐》中的诗句。
[3]佳句:指诗文中精彩的语句。 庭草无人随意绿:隋朝人王胄所作诗句。
[4]自负:自以为了不起。 才学:才华和学识。 骄:自满,傲慢。 绪余:后代。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有四海环绕,因而用以泛指全国各处。 高选:用高标准选拔官吏,也指考试中高榜。
【译文】
隋炀帝擅长写文章,不想有人超过他。薛道衡死后,隋炀帝说:“谁还能写‘空梁落燕泥’?”王胄死后,隋炀帝诵读他诗中的佳句,说:“‘庭草无人随意绿’,你还能再写这样的话吗?”隋炀帝认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很了不起,常常轻视天下的士人,曾经对侍臣说:“天下人都认为我继承先帝的基业才拥有天下,假如让我和士大夫以考试来比较高下,也应当我做天子了。”
【原文】
帝从容谓秘书郎虞世南曰:“我性不喜人谏,若位望通显而谏以求名者,弥所不耐[1]。至于卑贱之士,虽少宽假,然卒不置之地上[2]。汝其知之。”世南,世基之弟也。
【注文】
[1]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 秘书郎:官职名。也称秘书郎中。东汉置,后罢。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复置,掌管文书机要。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年)初,于秘书署置四人,也称秘书郎中,掌管图书经籍。南朝宋以后只称秘书郎。三国魏、晋、宋皆六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二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年)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499年)后称秘书郎中。隋初为正七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升为从五品。唐初沿之,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称兰台郎,咸亨元年(670年)复旧。武则天天授(690—692年),改称麟台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改为从六品上。明初废。清末曾复设。 虞世南(558—638年):唐臣、书法家。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慈溪)人。曾仕于南朝陈。陈亡后仕隋,官至秘书郎。后又为窦建德黄门侍郎。归唐后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太子右庶子,封永兴县公。常与唐太宗李世民谈议古今政治,并借机规谏,唐太宗对他很尊重,称他德才过人,图像绘于凌烟阁。有集三十卷,并纂辑《北堂书钞》一百七十三卷。 位望通显:位高名显。 谏以求名:通过进谏来博取名望。 弥(mí):更加;越发。
[2]卑贱:指出身或地位低下。 宽假:宽容;宽纵。 卒(zú):完毕,终了。 地上:出头之日。
【译文】
隋炀帝曾经悠闲舒缓地对秘书郎虞世南说:“我生性不喜欢别人劝谏,如果位高名显的人通过进谏来博取名望,我就更加不能忍耐。对于身份低微的人,虽然稍微有所宽大,然而最后还是不会让他有出头之日。你要知道这些。”虞世南是虞世基的弟弟。
【原文】
九月己卯,东海民彭孝才起为盗,有众数万[1]。冬十月丁丑,贼帅吕明星围东郡,虎贲郎将费青奴击破之[2]。刘元进帅其众将渡江,会杨玄感败,朱燮、管崇共迎元进,推以为主,据吴郡,称天子,燮、崇俱为尚书仆射,署置百官,毗陵、东阳、会稽、建安豪杰多执长史以应之[3]。帝遣左屯卫大将军代人吐万绪、光禄大夫下邽鱼俱罗将兵讨之[4]。十一月己酉,右候卫将军冯孝慈讨张金称于清河,孝慈败死[5]。
【注文】
[1]东海:郡名。历史上东海郡不止一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朐(qú)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隋辖朐山、东海、涟水、沭阳、怀仁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东海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彭孝才: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曾率军攻略沂水一带,被隋将董纯擒获后杀害。
[2]吕明星: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率众数千围东郡,被隋军镇压,失败。 东郡:郡名。秦王嬴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西汉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部分地区,即今山东东阿、梁山以西,山东郓(yùn)城、东明、河南范县、长垣北部以北,河南延津以东,山东茌平、冠县、河南清丰、濮阳、滑县以南地区。东汉以后辖境缩小,三国以后废置无常。十六国前燕移治鄄(juàn)城(今山东鄄城北旧城)。北魏移治滑台城(今河南滑县旧治)。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隋炀帝大业初又复置东郡,治白马(今河南滑县),辖白马、灵昌、卫南、濮阳、封丘、匡城、胙(zuò)城、韦城、离狐九县。 费青奴(?—617年):隋将。强悍善战,曾镇压吕明星起义,后归王世充,与瓦岗军作战,被王伯当击败斩杀。
[3]推:推举。 主:即盟主。古代诸侯盟会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 尚书仆(pú)射(yè):官职名。参见“尚书左仆射”条注。 署置:部署设置。常指选用官吏。 毗(pí)陵(líng):也作“毘陵”。地名。西汉初置县,治今江苏常州。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为晋陵。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农校尉,领毗陵等三县,治毗陵。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毗陵郡,治丹徒(今江苏丹徒东南丹徒镇)。后徙治毗陵(今江苏常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镇江、常州、无锡、锡山、江阴、武进、丹阳等地。西晋永嘉五年(311年)改为晋陵郡。隋大业三年(607年)又置毗陵郡。治晋陵(今江苏常州),辖晋陵、江阴、无锡、义兴四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常州。 东阳:郡名。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治长山(今浙江金华)。辖境相当于今浙江金华江、武义江流域各市县地。南朝齐辖长山、太末、乌伤、永康、信安、吴宁、丰安、定阳、遂昌九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后改名金华郡。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为婺(Wù)州。治吴宁(后改东阳、金华,即今浙江金华)。辖境相当于今浙江金华、义乌、永康、兰溪及武义、浦江等县地。隋大业三年(607年)复置东阳郡,治金华(今浙江金华),辖金华、永康、乌伤、信安四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东阳郡置婺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婺州为东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为婺州。 建安:郡名。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治建安(今福建建瓯〈ōu〉南。南朝移治今福建建瓯)。辖境相当于今福建。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南部置晋安郡,辖境缩小,约相当于今福建西北部。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隋大业年中复改闽州为建安郡,治闽县(今福建福州),领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
[4]吐万绪(?—613或614年):隋代州(治今山西代县)人,复姓吐万,字长绪。鲜卑族。少有武略。在北周起家抚军将军,升至大将军。隋文帝时,历襄州、青州、朔州、徐州总管,从平陈。隋炀帝时,从破汉王杨谅,拜左武候将军。辽东之役,为先锋,拜左屯卫大将军。后至江南,镇压刘元进起义军,因求暂缓进兵,得罪除名,郁郁不得志而死。 下邽(guī):地名。战国时秦置县,治今陕西渭南东北。其后屡有废置,元初并入渭南。 鱼俱罗(?—613年):隋代将领。冯翊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隋文帝时,以军功位至柱国、丰州总管,又从杨素征突厥,大业初,其弟获罪死,鱼俱罗也被贬斥。隋末,将兵至会稽镇压民变,后因战败,被处死。
[5]右候卫将军:官职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右武候为右候卫,置将军二人,协助大将军管理府事,负责宿卫警戒,为隋朝十二卫将军之一,从三品,唐初沿置,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右金吾卫将军。 冯孝慈(?—613年):隋代将领。多次随从征讨,闻名于时。大业九年,因镇压张金称,战死。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九月己卯(初八日),东海百姓彭孝才起事为盗,拥有部众数万人。冬季十月丁丑(初七日),盗贼首领吕明星围攻东郡,虎贲郎将费青奴迎击并打败了他。刘元进率领部众准备渡江,适逢杨玄感战败,朱燮、管崇一同迎接刘元进,推举他为盟主,占据吴郡,自称天子,朱燮、管崇都担任尚书仆射,设置百官,毗陵、东阳、会稽、建安的豪杰大多抓捕地方长官以响应他。隋炀帝派遣左屯卫大将军、代人吐万绪,光禄大夫、下邽人鱼俱罗率兵讨伐。十一月己酉(初九日),右候卫将军冯孝慈前去清河讨伐张金称,冯孝慈失败战死。
【原文】
十二月,唐县人宋子贤,善幻术,能变佛形,自称弥勒出世,远近信惑,遂谋因无遮大会举兵袭乘舆[1]。事泄,伏诛,并诛党与千余家。扶风桑门向海明亦自称弥勒出世,人有归心者辄获吉梦,由是三辅人翕然奉之,因举兵反,众至数万[2]。丁亥,海明自称皇帝,改元白乌[3]。诏太仆卿杨义臣击破之。
【注文】
[1]唐县:县名。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治今河北唐县境。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9年)改为和亲。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唐县,北齐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 宋子贤:生卒年不详。隋朝人。唐县(今河北唐县)人。善为幻术,自称弥勒佛出世,聚众起事,事情败露被杀。 幻术:方士、术士用来眩惑人的法术。也指魔术。 弥(mí)勒(lè):佛教未来佛。弥勒本是释迦牟尼的门徒,释迦曾预言他将在来世成佛,继承释迦事业,来到世上度脱众生。所以佛教认为他是一个未来佛。现在在寺院中常见的大肚弥勒塑像袒胸露腹,面带笑容。传说其原型是唐末五代时的布袋和尚。 信惑:迷惑。 无遮大会:佛教举行的以布施为主要内容的法会,每五年一次。无遮,指宽容一切,解脱诸恶,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律平等看待。
[2]桑门:即“沙门”,指佛教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僧侣。 向海明(?—613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扶风(今陕西凤翔)人。自称“弥勒”出世。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部众至数万人,自称皇帝,年号白乌。后被隋将杨义臣击败。 吉梦:吉祥的梦。 三辅:地名。指今西安及其周边地区。汉武帝刘彻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管理长安以东;改左内史为左冯翊,管理长陵以北;改都尉为右扶风,管理渭城以西,合称三辅,故有此名。 翕(xī)然:一致。
[3]改元:更改年号。 白乌:隋末起义军首领向海明所使用的年号。历时一个月。即癸酉年(613年)十二月。意为白羽之乌。古时以为瑞物。
【译文】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十二月,唐县人宋子贤,擅长法术,能变为佛的样子,自称是弥勒佛出世,远近的民众都受到他的迷惑,于是密谋趁着无遮大会的机会举兵袭击隋炀帝的车驾。事情泄露,被处死,一并诛杀他的同党一千多家。扶风僧人向海明也自称是弥勒佛出世,只要有归附之心的人就能获得吉梦,因此三辅地区的人一致尊奉他,他借机举兵谋反,部众达到几万人。丁亥(十八日),向海明自称皇帝,改年号为白乌。隋炀帝诏令太仆卿杨义臣率兵镇压并打败了他。
【原文】
刘元进攻丹阳,吐万绪济江击破之,元进解围去,绪进屯曲阿[1]。元进结栅拒绪,相持百余日[2]。绪击之,贼众大溃,死者以万数。元进挺身夜遁,保其垒[3]。朱燮、管崇等屯毗陵,连营百余里,绪乘胜进击,复破之。贼退保黄山,绪围之,元进、燮仅以身免,于陈斩崇及其将卒五千余人,收其子女三万余口,进解会稽围[4]。鱼俱罗与绪偕行,战无不捷,然百姓从乱者如归市,贼败而复聚,其势益盛[5]。
【注文】
[1]丹阳:地名。疑为丹徒县,即今江苏镇江。《隋书·吐万绪传》称“时刘元进作乱江南,以兵攻润州”。润州为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治延陵(今江苏镇江)。隋大业三年(607年)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治丹徒(今江苏镇江)。《隋书》为唐初编撰,称润州当用唐代之名,而润州当时并无丹阳建制,故疑丹阳为丹徒县。 济江:渡江。 解围:解除包围。 曲阿:县名。秦置,治今江苏丹阳。三国吴改名云阳,晋又改曲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丹阳。
[2]结栅(zhà):设置营栅。 相持:双方对立、互不相让或妥协。
[3]挺身:独自脱身。 夜遁(dùn):连夜逃走。 保其垒:退守营垒。
[4]退保:退守。 黄山:地名。在今江苏苏州西南。 仅以身免:指没有被杀或只身逃出了险境。仅,才能够;身,自身;免,避免。
[5]偕(xié)行:一同出发;一起走。 如归市:好像去赶集一样,形容人多而踊跃。
【译文】
刘元进率兵进攻丹阳,吐万绪渡过长江迎击并打败了他,刘元进撤围离去,吐万绪进兵到曲阿屯驻。刘元进设置营栅抵抗吐万绪,双方相持一百多天。吐万绪进攻刘元进,刘元进的部众彻底溃散,战死的人数以万计。刘元进独自脱身,趁着夜色逃跑,退守营垒。朱燮、管崇等人驻扎在毗陵,连营一百多里,吐万绪乘胜进攻,又击败了他们。贼军退保黄山,吐万绪围攻他们,刘元进、朱燮仅仅自己逃脱免于一死,隋军在战场上斩杀了管崇和他的将士五千多人,俘获了他们的子女三万多人,继续进击,解除了对会稽的围困。鱼俱罗与吐万绪一起行动,战无不胜,然而百姓中跟从作乱的人好像赶集一样多,贼寇战败后又重新聚集,他们的声势越来越强盛。
【原文】
元进退据建安,帝令绪进讨,绪以士卒疲弊,请息甲待来春,帝不悦[1]。俱罗亦以贼非岁月可平,诸子在洛京,潜遣家仆迎之,帝怒[2]。有司希旨,奏绪怯懦,俱罗败衂,俱罗坐斩,征绪诣行在,绪忧愤,道卒[3]。
【注文】
[1]退据:退守。 进讨:进攻讨伐。 息甲:解除盔甲。停战。
[2]岁月:指短时间。 洛京:东都洛阳,时人又称洛京。
[3]有司:参见“所司”条注。 怯(qiè)懦(nuò):胆小懦弱。 败衂(nǜ):战败。衂同“衄”。损伤,挫败。 坐斩:获罪被处死。 忧愤:忧郁愤恨。
【译文】
刘元进撤退据守建安,隋炀帝命令吐万绪进兵征讨,吐万绪认为士卒疲惫不堪,请求让部队休整,等到第二年春天再战,隋炀帝很不高兴。鱼俱罗也认为贼寇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平定的,他的儿子们都在东京洛阳,他暗地里派家仆把儿子都接走,隋炀帝闻讯大为震怒。有关部门迎合隋炀帝的意旨,上奏说吐万绪怯懦,鱼俱罗打了败仗,鱼俱罗获罪被处死,隋炀帝征召吐万绪到行宫,吐万绪忧虑愤恨,在路上就死了。
【原文】
帝更遣江都丞王世充发淮南兵数万人讨元进[1]。世充渡江,频战皆捷,元进、燮败死于吴,其余众或降或散[2]。世充召先降者于通玄寺瑞像前焚香为誓,约降者不杀[3]。散者始欲入海为盗,闻之,旬日之间,归首略尽,世充悉坑之于黄亭涧,死者三万余人[4]。由是余党复相聚为盗,官军不能讨,以至隋亡。帝以世充有将帅才,益加宠任[5]。
【注文】
[1]更遣:再派遣。 江都丞:即江都郡丞。
[2]频战:连战。 吴:即吴郡。见前注。
[3]通玄寺:寺院名。即开元寺。位于今江苏苏州。原名“通玄寺”,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年间。唐代改名“开元寺”,后屡有兴毁。 降者:降兵。 瑞像:佛教语。称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之像。
[4]归首:归降;自首。 黄亭涧:地名。黄山附近,即今江苏苏州西南。
[5]宠任:受到偏爱和信赖。
【译文】
隋炀帝又派遣江都丞王世充征发淮南士兵几万人讨伐刘元进。王世充渡过长江,接连交战都获胜,刘元进、朱燮在吴郡战败身亡,他们的剩余部众有的投降,有的逃散。王世充召集先投降的人在通玄寺佛像前焚香起誓,约定对投降的人不杀。逃散的人开始想要入海当海盗,听说这一消息,十天之内,几乎都来归降,王世充在黄亭涧将他们全部坑杀,死的有三万多人。从此刘元进、朱燮的余党又聚集为盗,官军无法征讨,一直持续到隋朝灭亡。隋炀帝认为王世充具有将帅才干,对他更加宠信重用。
【原文】
是岁,诏“为盗者籍没其家”。时群盗所在皆满,郡县官因之各专威福,生杀任情矣[1]。章丘杜伏威与临济辅公祏俱亡命为群盗[2]。
【注文】
[1]各专威福:专擅一方,作威作福。
[2]章丘: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在今山东章丘。 杜伏威(?—624年):隋末江淮地区起义军领袖。齐郡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与辅公祏起义反隋,自称将军。转战于江淮,驻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总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上书隋越王杨侗,被任命为东南道大总管,封楚王。次年降唐,任东南道行台尚书令、淮南安抚使,封吴王。后入朝长安,留于京师。辅公祏叛唐,杜伏威受到牵连,被杀害。 临济:县名。临济不止一处,此处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朝阳所置,治今山东章丘黄河乡临济村,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废。 辅公祏(shí)(?—624年):隋末起义军首领。齐郡临济(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大业九年(613年),跟随杜伏威起义,进军淮南。唐武德二年(619年),杜伏威降唐,被夺去兵权,任淮南道行台左仆射,于是与左游仙共谋起事。杜伏威被调长安后,他起兵反唐,称帝,国号宋,年号天明,有众十余万。唐武德七年(624年),被唐将李孝恭等人打败,被俘杀。
【译文】
这一年,隋炀帝下诏“凡是当盗贼的人,一律登记并没收他们的家产”。当时群盗遍布各地,郡县官吏趁机专擅一方,作威作福,生杀予夺,随心所欲。章丘人杜伏威和临济人辅公祏都逃亡在外,聚众结成了群盗。
【原文】
十年春二月,议伐高丽。丁酉,扶风贼帅唐弼立李弘芝为天子,有众十万,自称唐王[1]。三月壬子,帝行幸涿郡,士卒在道,亡者相继。夏四月,车驾至北平。
【注文】
[1]唐弼(?—617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扶风(治雍县,今陕西凤翔南)人。大业十年(614年),举兵反隋,有众十万,推李弘芝为天子,自称唐王。后归薛举。薛举子薛仁杲(gǎo)趁机袭破唐弼,并有其众。唐弼率数百骑兵逃到扶风郡请降,被扶风太守窦琎(jìn)所杀。 李弘芝(?—617年):隋人,扶风人,唐弼举兵反时,被推为帝,后被唐弼所杀。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春季二月,隋炀帝又让群臣讨论征伐高丽。丁酉(二十九日),扶风贼寇首领唐弼拥立李弘芝为天子,拥有部众十万人,自称为唐王。三月壬子(十四日),隋炀帝巡幸涿郡,士卒在路途中奔波,逃亡的人接连不断。夏季四月,隋炀帝的车驾抵达北平郡。
【原文】
五月庚申,延安贼帅刘迦论自称皇王,建元大世,有众十万,与稽胡相表里为寇[1]。诏以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发兵击之,战于上郡,斩迦论并将卒万余级,虏男女数万口而还[2]。秋七月癸丑,车驾次怀远镇,[八月己巳],班师。冬十月丁卯,上至东都。[己丑,还西京]。十一月乙卯,离石胡刘苗王反,自称天子,众至数万[3]。将军潘长文讨之,不克[4]。汲郡贼帅王德仁,拥众数万,保林虑山为盗[5]。帝将如东都,太史令庾质谏曰:“比岁伐辽,民实劳弊,陛下宜镇抚关内,使百姓尽力农桑,三五年间,四海稍丰实,然后巡省,于事为宜[6]。”帝不悦。质辞疾不从,帝怒,下质狱,竟死狱中[7]。十二月壬申,帝如东都,赦天下。戊子,入东都。
【注文】
[1]刘迦论(?—614年):隋末起义军首领。延安(今陕西延安)人。大业十年(614年)起义,自称皇王,年号大世,有众十万。后与隋将屈突通战于上郡(今陕西北部),战败被杀。 建元: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 大世:隋末起义军首领刘迦论所用年号,历时一个月。即大世元年(614年)五月。 稽胡:古族名。又称山胡、步落稽。今学界对稽胡民族属性尚有分歧,主要有三说:(1)以南匈奴人为主,混合其他民族;(2)系操突厥语的北狄部族;(3)以西域胡人为主。南北朝时居于陕西与山西的北部山谷中,与汉人杂处,从事农业。隋唐以后,稽胡逐渐与汉族融合。 相表里:内外互相配合,共为一体。 为寇:进犯。
[2]屈突通(557—628年):隋唐之际将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开皇中官至右武侯车骑将军,隋炀帝时官至左骁卫大将军。大业末与宇文述破杨玄感,又曾镇压关中起义军刘迦论部。后奉命镇守河东。李渊自太原出兵反隋,他被李渊军击败后降唐。唐高祖李渊授其为兵部尚书,封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从李世民平薛举、王世充,战功卓著。后历任刑、工等各部尚书,陕东大行台右仆射,洛州都督等职。卒后,图像绘于凌烟阁。 关内:即关中。古地区名。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因而称函谷关以西为关中,大体上相当于今陕西渭河流域。 讨捕大使:官职名。执掌讨平安抚地方,为临时性官职。
[3]离石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为胡人的一支。魏晋时活动于离石(今山西吕梁离石区)境内。离石为地名。秦置县,治今山西吕梁离石区。东汉灵帝末废。三国魏黄初三年(222年)复置。北魏明帝置离石镇,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改为昌化县。北周改为离石县,并置离石郡。隋开皇初郡废。隋大业初又置离石郡,治离石(今山西吕梁离石区),辖离石、修化、定胡、平夷、太和五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复改石州。 刘苗王:离石稽胡,隋末起义军首领。一说即刘龙儿。大业十年(614年),聚众起义,自称天子,部众达数万人。打败了前来镇压的隋将潘长文。后被隋将梁德镇压,兵败被杀。
[4]潘长文(?—616年):隋朝将领。在镇压隋末起义时战死。
[5]王德仁(?—621年):隋末起义军将领。唐武德元年(618年),投唐,先后任相州、岩州刺史等职,后叛归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被唐军俘虏处死。 拥众:聚众;拥有众多兵员。 林虑山:本名隆虑山。在今河南林州西。
[6]农桑:种地与养蚕,泛指农业生产。 丰实:丰裕殷实。
[7]辞疾:即辞病。以身体有病为由推辞不就某种职务或不做某件事。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五月庚申(二十三日),延安贼寇首领刘迦论自称皇王,建年号为大世,拥有部众十万人,与稽胡相互勾结进犯隋朝。隋炀帝下诏,任命左骁卫大将军屈突通为关内讨捕大使,出兵攻打他们,双方在上郡交战,隋军斩杀了刘迦论和他的将士一万多人,俘获男男女女几万人,然后班师。秋季七月癸丑(十七日),隋炀帝的车驾停留在怀远镇,八月己巳(初四日),班师回朝。冬季十月丁卯(初三日),隋炀帝抵达东都洛阳。己丑(二十五日),返回西京长安。十一月乙卯(二十一日),离石郡的胡人刘苗王发动叛乱,自称天子,部众达到几万人。将军潘长文率军征讨,没能获胜。汲郡贼寇首领王德仁,拥有部众几万人,占据林虑山为盗。隋炀帝准备去东都,太史令庾质劝谏道:“连年讨伐辽东,百姓确实很疲惫,陛下应该安抚关中地区,让百姓能够尽力从事农耕纺织,三五年内,国家逐渐富裕充实了,然后巡视天下,这样行事才合适。”隋炀帝听后不高兴。庾质借口有病不跟随隋炀帝去东都,隋炀帝大怒,把庾质关进监狱,庾质最后死在了狱中。十二月壬申(初九日),隋炀帝前往东都,大赦天下。戊子(二十五日),进入东都。
【原文】
东海贼帅彭孝才转掠沂水,彭城留守董纯讨擒之[1]。纯战虽屡捷,而盗贼日滋,或谮纯怯懦,帝怒,锁纯诣东都,诛之[2]。
【注文】
[1]转掠:辗转侵扰。 沂(Yí)水:县名。隋置,治今山东沂水。 彭城:参见前“彭”条注。 董纯:生卒年不详。隋朝将领。字德厚,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北周时为仪同。隋代,历任左卫将军、榆林太守等职。隋大业末,为彭城留守,面对义军,董纯虽全力镇压,但仍然无法扑灭,因此引起隋炀帝不满,将他押往洛阳处死。
[2]滋:生出,长。 或:有人。 谮(zèn):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译文】
东海郡贼寇首领彭孝才辗转到沂水抢掠,彭城留守董纯征讨并擒获了他。董纯虽然屡战屡捷,然而盗贼却日益增多,有人诬陷董纯怯懦,隋炀帝震怒,将董纯带上锁链押送到东都,杀了他。
【原文】
孟让自长白山寇掠诸郡,至盱眙,众十余万,据都梁宫,阻淮为固[1]。江都丞王世充将兵拒之,为五栅以塞险要,羸形示弱[2]。让笑曰:“世充文法小吏,安能将兵[3]!吾今生缚取,鼓行入江都耳[4]。”时民皆结堡自固,野无所掠,贼众渐馁,乃少留兵围五栅,分人于南方抄掠[5]。世充伺其懈,纵兵出击,大破之,让以数十骑遁去,斩首万余级[6]。
【注文】
[1]盱眙:县名。秦置盱台,西汉改为盱眙,治今江苏盱眙东北。东汉复名盱台。西晋改名盱眙。也为郡名。东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置,治盱眙。北齐、陈时,辖考城、盱眙、阳城、直渎四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 都梁宫:宫殿名。隋大业元年(605年)置,在今江苏盱眙东南都梁山上,因山得名。 阻淮为固:依靠淮水作为防守屏障。
[2]栅(zhà):营栅。 羸(léi)形:瘦弱;虚弱。 示弱:表示自己软弱,不敢同对方较量。
[3]文法:法令条文。 小吏:小官。
[4]生缚(fù)取:活捉捆绑起来。 鼓行:击鼓行军,比喻大张声势地前去。
[5]结堡自固:结成堡垒自守。
[6]伺(sì):观察,侦候。 懈(xiè):疲困;松散。
【译文】
孟让从长白山出兵进犯抢掠各郡,抵达盱眙,部众有十多万人,占据了都梁宫,依托淮水作为防守屏障。江都郡丞王世充率兵与他对抗,制作五道营栅来阻塞险要的地方,装出羸弱的样子以显示虚弱。孟让耻笑他说:“王世充是个舞文弄法的小官,怎么能统帅军队呢!我今天就把他生擒活捉捆绑来,大张旗鼓地攻入江都。”当时百姓都结成堡垒自守,野外没有可掠夺的东西,贼军部众逐渐挨饿,于是留下少部分兵力包围王世充的五道营栅,分派其他人到南方抢掠。王世充乘贼军疲困松散,派兵出击,大败贼寇,孟让只率领数十名骑兵逃走,贼寇被斩首一万多级。
【原文】
齐郡贼帅左孝友众十万屯蹲狗山,郡丞张须陀列营逼之,孝友窘迫出降[1]。须陀威振东夏,以功迁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2]。涿郡贼帅卢明月众十余万军祝阿,须陀将万人邀之[3]。相持十余日,粮尽,将退,谓将士曰:“贼见吾退,必悉众来追,若以千人袭据其营[4],可有大利。此诚危事,谁能往者?”众莫对,唯罗士信及历城秦叔宝请行[5]。于是须陀委栅而遁,使二人分将千人伏葭苇中[6]。明月悉众追之,士信、叔宝驰至其栅,栅门闭,二人超升其楼,各杀数人,营中大乱,二人斩关以纳外兵,因纵火焚其三十余栅,烟焰涨天[7]。明月奔还,须陀回军奋击,大破之,明月以数百骑遁去,所俘斩无算[8]。叔宝名琼,以字行[9]。
【注文】
[1]左孝友: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齐郡(郡治在今山东济南)人。曾有众十万人,因遭隋将张须陀围剿,被迫出降。 蹲狗山:山名。因山形似蹲坐的狗而得名。位于今山东招远东北到龙口西南;一说在今山东昌乐东。 张须陀(565—616年):隋将领。弘农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西南)人。早年跟随史万岁征战,以功授仪同。隋炀帝初,随杨素讨汉王杨谅,加开府。大业八年(612年)起,曾先后镇压王薄、郭方预、卢明月、左孝友等起义军。官至齐郡通守,领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后转任荥阳通守。大业十二年(616年),率军进攻瓦岗军,战败被杀。 列营:分布的阵营;排列阵营。 窘迫:处境困急。 出降:投降;归顺。
[2]东夏:泛指中国东部。 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通守:官职名。隋炀帝置。职位次于太守,协助郡守管理一郡军民事务。京兆郡与河南郡称内史。不久废。清代各府通判也俗称通守。 河南道:即河南道行台。道:北朝时,北魏在州、郡之上始设道行台省,历西魏、北齐。在中国北方曾先后设立东南道、南道、西南道、西道、北道、河南道、山东道、朔州道、豫州道、扬州道、河阳道、建州道、徐州道等,一道统数州、十余州或数十州。不过,这种以军事为主、带有政区性质的道行台省制并没有发展成为州以上的行政区划单位,但却是隋、唐设“道”的前身。至唐代,“道”逐渐具备了一定的行政区功能,形成了道、州、县三级架构。 黜陟(zhì)讨捕大使:官职名。参见前“讨捕大使”条注。
[3]卢明月(?—617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大业十年(614年),率众起义,拥兵十多万人,据祝阿(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东北),拟向河北推进。因遭受隋将张须陀袭击,于是转战河南、淮北一带。大业十三年(617年),拥众至四十万,自称无上王。后在与隋将王世充作战中失败战死。 祝阿(ē):县名。西汉置,在今山东济南长清区东北,北魏治所迁到今山东禹城,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禹城。 邀:阻拦;截击。
[4]悉众:全部军队。
[5]罗士信(595或603—622年):隋末唐初将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为齐郡通守张须陀部下,参与镇压起义军。后归李密、王世充,不久,率部降唐,拜陕州道行军总管,进攻王世充,以功授绛州总管、剡国公。随秦王李世民击刘黑闼(tà),被擒遇害。 历城:县名。秦置,治今山东济南。 秦叔宝(?—638年):唐初名将。名琼。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隋末,跟随隋将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任建节尉。张须陀败死,降李密;李密败后又依附王世充,任龙骧大将军。唐武德二年(619年)投唐。跟随李世民击破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以作战勇猛著称。唐武德九年(626年),协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有功,授左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二年(638年)病死,陪葬昭陵。
[6]委:抛弃,舍弃。 葭(jiā)苇:芦苇。
[7]超升其楼:攀登上门楼。超升指攀登。 斩关:砍断门闩(shuān),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纳:接入,放进。 烟焰:烟和火焰。 涨天:冲天。
[8]无算:无法计算。形容数目多。
[9]以字行:以字闻名于世。
【译文】
齐郡贼寇首领左孝友率领部众十万人屯据在蹲狗山,郡丞张须陀布设兵营进逼他们,左孝友走投无路,被迫出山投降。张须陀威震东方,凭借功绩晋升为齐郡通守,兼任河南道十二郡黜陟讨捕大使。涿郡贼寇首领卢明月率领部众十多万人驻扎在祝阿,张须陀率领一万兵马拦击他。相持十几天,张须陀部队粮食耗尽,准备撤退,对将士们说:“贼兵看见我军撤退,一定会倾巢而出追击,如果派一千人袭击占领贼兵的营帐,就可以取得大胜。这的确是很危险的差事,谁能前往?”众将无人回答,只有罗士信和历城人秦叔宝请求前去。于是张须陀放弃营栅退走,派罗士信和秦叔宝二人分别率领一千人埋伏在芦苇丛中。卢明月率领全体部众追击,罗士信、秦叔宝飞奔到卢明月的营栅,营栅大门紧闭,罗士信、秦叔宝二人攀登上门楼,各杀死几个敌兵,贼营中大乱,二人砍断门闩接纳外面的将士,接着纵火焚烧了卢明月的三十多座营栅,烟火冲天。卢明月飞奔撤回,张须陀回军奋力追击,大败贼兵,卢明月只带领数百名骑兵逃走,被俘获斩杀的贼兵多得不可胜数。秦叔宝名琼,以字闻世。
【原文】
十一年。帝以户口逃亡,盗贼繁多,二月庚午,诏民悉城居,田随近给[1]。郡县驿亭、村坞皆筑城[2]。上谷贼帅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3]。贼帅魏刀儿自称历山飞[4]。众各十余万,北连突厥,南寇燕、赵[5]。
【注文】
[1]户口: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借指老百姓。 城居:居住在城里。 田随近给(jǐ):指将田地就近拨给。
[2]驿亭:驿站所设的供行旅止息的处所。因驿传中有亭,故称。 村坞(wù):村庄。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
[3]上谷:郡名。战国燕置。秦时治沮(jǔ)阳(今河北怀来东南)。北魏废。隋大业初又改易州置上谷郡,治易县(今河北易县),辖易县、涞水、逎(qiú)县、遂城、永乐、飞狐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易州。天宝元年(742年)又称上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置易州。 王须拔(?—约617):隋末起义军首领。上谷(河北易县)人。大业十一年(615年)率众起义,部众达十多万,称漫天王,国号燕。转战于今河北、山西等地。后攻幽州时战死。一说唐武德元年(618年)为窦建德所败,逃入突厥。
[4]魏刀儿(?—618年):隋末河北起义军首领。“刀”一作“刁”。大业十一年(615年)与王须拔同时在上谷起义,自称历山飞,率众转战于今河北、山西间。后王须拔战死,他收其余部,称魏帝,后被窦建德所杀。
[5]燕、赵:指战国时燕国、赵国二国。也泛指其所在地区,即今河北、北京、天津及山西西部一带。燕国:周代诸侯国。西周初,封召公奭(shì)于燕,燕国始建,但召公并未前往,由长子克前往就任。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镇附近。春秋时期迁都临易(今河北容城),国力较弱;战国时期迁都于蓟(今北京城区西南),至易王始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南)为下都。燕昭王时国力较为强盛,曾联合各国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又击退东胡,向东北扩展,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燕惠王时国力渐衰。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前226年)被秦攻破,燕王喜迁至今辽东。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为秦所灭。战国初期,领土包括今北京、河北北部和山西东北一角。燕昭王时,燕国国力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占领了中山北境一带,今河北唐县、望都一线成为燕国的南境。向东北直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并一度占有齐国大部分的领土。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因为百姓纷纷逃亡,盗贼繁多,二月庚午(初七日),下诏让百姓都到城里居住,田地就近拨给。郡县驿亭、村坞都修筑城墙。上谷郡贼寇首领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国号燕。贼寇首领魏刀儿自称历山飞。各有部众十几万人,在北面勾结突厥,在南面进犯燕、赵。
【原文】
初,高祖梦洪水没都[城],意恶之,故迁都大兴。申明公李穆薨,高祖以浑为穆嗣,累官至右骁卫大将军,改封郕公[1]。帝以其门族强盛,忌之[2]。会有方士安伽陀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尽诛海内凡姓李者[3]。浑从子将作监敏小名洪儿,帝疑其名应谶,尝面告之,冀其引决[4]。虎贲郎将河东裴仁基告浑反,帝收浑、敏及宗族三十二人杀之[5]。
【注文】
[1]李穆(510—586年):北周、隋大臣。字显庆。高平(今宁夏固原)人。初任宇文泰部将,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东、西魏邙山之战中,舍身救宇文泰。北周时官至大司空、上柱国、安武郡公。驻守太原。杨坚执政,尉迟迥起兵,东方震动。其力拒与尉迟迥同谋,坚守驻地,牵制了尉迟迥的西进,同时劝进杨坚称帝。隋朝建立后,封太师,位列三公。开皇六年(586年)卒。 浑:即李浑(?—615年),隋代官员。字金才,李穆第十子。北周时,初为左侍上士。以从平尉迟迥功,封安武郡公。隋初,随军攻打突厥,升任左武卫将军。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被人诬陷有意谋叛,被杀。 累官:指积功升官。 郕(Chéng):古地名。西周初,周文王第五子郕叔武封于郕(今山东菏泽东北,一说位于今山东宁阳东北。也有学者认为郕叔武初封的郕国在今陕西周原,周平王东迁后才迁到今山东)。秦置郕(城)阳县,汉代改为成阳国,后又为县,北齐废。
[2]门族:宗族;家族。
[3]方士:指古代专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的人。 安伽陀:隋朝方士,曾劝隋炀帝尽杀天下李姓。生平事迹不详。
[4]从子:侄子。 将作监:官职名。北齐置将作寺,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改称将作监,掌土木营建,置将作监、将作少监为正副长官。唐沿置。高宗时一度更名为缮监,武后又改称营缮监,不久各复旧称。明代废。 应谶(chèn):应验符谶。谶,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引决:自杀。
[5]河东:郡、县名。秦置郡。治所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沁(qìn)水以西、霍(huò)山以南地区。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年)移治蒲(pú)坂(bǎn)(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辖境缩小至今山西西南汾河下游至王屋山以西一角。北魏辖蒲坂、安定、南解、北解、猗氏五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复置,治河东(即原蒲坂县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辖河东、桑泉、汾阴、龙门、芮城、安邑、夏县、河北、猗氏、虞乡十县。后改为蒲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蒲州为河东郡,后皆复为蒲州。也为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蒲坂县置,蒲坂县移治城东,于蒲坂故城置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大业三年(607年)蒲坂县并入河东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此外,东晋侨置的南河东郡,辖安邑、闻喜、永安、临汾、弘农、谯县、松滋、大戚(qī)八县,治松滋(今湖北松滋)。南朝齐改称河东郡,辖闻喜、松滋、谯县、永安四县,隋朝废。 裴仁基(?—619年):隋朝将领。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字德本。少年即骁勇善战。隋开皇初为亲卫,参加平陈之战,以功授仪同。隋炀帝时,参与征讨吐谷浑、高丽,进位光禄大夫。隋末义军风起云涌,受命为河南讨捕大使,不久率众归李密,授河东郡公。李密败后,裴仁基为王世充所俘,任礼部尚书,后谋袭王世充,复越王杨侗之位,事泄被杀。 宗族:以父氏为血缘纽带划定的家族,也指同宗同族之人。
【译文】
起初,隋文帝梦见洪水淹没都城,心里很厌恶这件事,所以迁都到大兴城。申明公李穆去世,隋文帝让李浑继承李穆的爵位,李浑经多次升迁,直到右骁卫大将军,改封为郕公。隋炀帝因为李氏家族势力强盛,对他颇为猜忌。适逢有术士安伽陀说李氏将要做天子,劝说隋炀帝全部诛杀国内所有姓李的人。李浑的侄子将作监李敏的小名叫洪儿,隋炀帝疑心他的名字应验谶语,曾经当面告诉他这件事,想让他自杀。虎贲郎将、河东人裴仁基告发李浑谋反,隋炀帝下令逮捕李浑、李敏和他们的宗族三十二人,并处死了他们。
【原文】
三月己酉,帝行幸太原[1]。夏四月,幸汾阳宫避暑。宫城迫隘,百官士卒布散山谷间,结草为营而居之[2]。以卫尉少卿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承制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仍发河东兵讨捕群盗[3]。渊行至龙门,击贼帅毋端儿,破之[4]。秋八月乙丑,帝巡北塞[5]。突厥始毕帅骑数十万谋袭乘舆[6]。事见《太宗平突厥》。
【注文】
[1]太原:郡、国名。战国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置。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北齐武平六年(575年),移治龙山(今山西太原西南),领龙山、晋阳、中都、平遥、受阳、东受阳、阳邑诸县。北朝时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阳曲、交城、平遥、和顺等市县间的晋中地区。隋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复为太原郡。治晋阳(今山西太原),辖晋阳、太原、交城、汾阳、文水、祁县、寿阳、和顺、辽山、平城、石艾、盂县、榆次、太谷、乐平十五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吕梁山以东的中部地区。唐武德元年(618年),又改为并州。
[2]迫隘(ài):狭窄;狭小。 结草:扎草。
[3]卫尉少卿:官职名。北魏始置,四品上。北齐置为卫尉寺次官,掌管宫门守卫、军器仪仗、帐幕事务,四品上。隋、唐沿置,隋为从四品。唐为从四品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司卫大夫、司卫少卿,不久各复旧称。宋代并入兵部,元代独立为卫尉院。明代废除。 李渊(566—635年):即唐高祖,唐朝开国皇帝。字叔德。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赵县)李氏。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改西迁汉人的山东郡望为关陇郡望,李氏遂伪托西凉李暠(hào)后裔,改郡望为陕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一说李渊祖籍即为陇西狄道,也有人认为李渊祖籍为陇西成纪,即今甘肃秦安北,后迁陇西狄道)。出身关陇贵族。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bǐng),袭爵,官至柱国大将军。李渊少袭封唐国公,因母亲为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姐姐,故特受亲重。大业十三年(617年)任太原留守。当时隋末天下大乱,他乘机起兵太原,攻取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yòu)为帝。次年,隋炀帝在江都之变中被杀后,他又逼杨侑退位,建立唐朝。在位期间镇压各地叛乱,削平割据势力,到武德七年(624年)重新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传位次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山西:地区名。崤山或华山以西地区,也通称太行山以西地区。 河东: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境,自北而南,故称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抚慰大使:官职名。负责安抚地方,为临时性官职。 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讨捕:搜捕。
[4]毋(wú)端儿(?—615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活动于河东一带。隋大业十一年(615年),败于李渊,被杀。
[5]北塞:北部边塞。
[6]始毕:即始毕可汗。参见前“咄吉”条注。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三月己酉(十七日),隋炀帝驾临太原。夏季四月,前去汾阳宫避暑。因宫城拥挤狭窄,文武百官和士卒们都分散在山谷间,用草搭成营帐居住。隋炀帝任命卫尉少卿李渊担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秉承皇帝的旨意掌管官员的升迁降职,挑选任命郡县的文武官员,又征发河东兵马讨伐捉拿群盗。李渊行进到龙门,进击贼寇首领毋端儿,打败了他。秋季八月乙丑(初五日),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塞。突厥始毕可汗率领骑兵数十万人密谋袭击隋炀帝的车驾。事见《太宗平突厥》。
隋炀帝北巡示意图
【原文】
九月丁未,车驾还至太原。苏威言于帝曰:“今盗贼不息,士马疲弊,愿陛下亟还西京,深根固本,为社稷计[1]。”帝初然之。宇文述曰:“从官妻子多在东都,宜便道向洛阳,自潼关而入[2]。”帝从之。冬十月壬戌,帝至东都,顾盼街衢,谓侍臣曰:“犹大有人在[3]。”意谓向日平杨玄感,杀人尚少故也[4]。杨玄感之乱,龙舟水殿皆为所焚,诏江都更造,凡数千艘,制度仍大于旧者。
【注文】
[1]亟(jí):急切。 深根固本:稳固根基。 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代指国家。社,土神;稷,谷神。
[2]便道:顺路。 潼(tóng)关:关隘名。位于陕西潼关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为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3]顾盼:观看,左顾右盼。 街衢(qú):通衢大道。
[4]向日:往日;从前。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九月丁未(十八日),隋炀帝的车驾返回太原。苏威向隋炀帝进言道:“如今盗贼没有平息,兵马疲惫不堪,希望陛下赶快返回西京,牢牢稳固根基,为国家好好谋划。”隋炀帝起初认为他说得对。宇文述说:“随从官员的妻子儿女大多住在东都,应该顺道前往洛阳,从潼关进入。”隋炀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冬季十月壬戌(初三日),隋炀帝抵达东都洛阳,他左顾右盼街道,对侍臣说:“这里还是大有人在。”意思是此前平定杨玄感叛乱时,杀人还是太少。杨玄感叛乱时,龙舟水殿都被他焚毁了,隋炀帝下诏让江都重新建造,共建了几千艘,规模形制比过去的还要大。
【原文】
壬申,卢明月帅众十万寇陈、汝[1]。东海李子通起长白山,依左才相[2]。才相忌之,渡淮与杜伏威合,自称将军。
【注文】
[1]陈:即陈州,州、府名。北周武帝宇文邕置州。治秣陵(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淮阳(今河南淮阳)。唐代辖境相当于今河南太康、西华、项城、商水、淮阳、沈丘等地。其后略有改变。北宋宣和初改为淮宁府。金复改为陈州。清代改为陈州府。1913年废。 汝:即汝州,州名。隋大业二年(606年)置。治汝原(今河南汝州)。大业三年(607年)改襄城郡。唐初改伊州。唐贞观八年(634年)复改为汝州。治梁县(今河南汝州)。天宝初改临汝郡。乾元初复为汝州。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汝州、平顶山及汝阳、郏(jiá)县、宝丰、襄城、鲁山、叶县等地。1913年改为临汝县。
[2]李子通(?—622年):隋末起义军首领。东海郡(今山东枣庄)人。小时家贫,以渔猎为生。隋末,投左才相起义军,因待人宽厚,人多归附,左才相为此猜忌。李子通于是率军投杜伏威。不久占据海陵(今江苏泰州),自称将军。唐武德二年(619年)攻占江都,自立为帝,国号吴,建元明政。次年被杜伏威打败,降唐。唐武德五年(622年),又叛唐南逃,被捕杀。 左才相: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大业末率众占据长白山,自号博山公,后转战淮北一带。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615年)十月壬申(十三日),卢明月率领部众十万人进犯陈州、汝州。东海人李子通在长白山起兵,依附左才相。左才相猜忌他,于是李子通渡过淮水与杜伏威联合,自称将军。
【原文】
城父朱粲始为县佐史,从军,遂亡命,聚众为盗,谓之“可达寒贼”,自称迦楼罗王,众至十余万,引兵转掠荆、沔及山南郡县,所过噍类无遗[1]。十二月庚寅(2),诏民部尚书樊子盖发关中兵数万击绛贼敬盘陁等[2]。子盖不分臧否,自汾水之北村坞尽焚之,贼有降者皆坑之[3]。百姓怨愤,益相聚为盗。诏以李渊代之[4]。有降者,渊引置左右,由是贼众多降,前后数万人,余党散入他郡[5]。
【注文】
[1]城父:县名。秦置,治今安徽亳(bó)州东南。南朝宋废。隋开皇中又改为城父,唐末朱全忠改为焦夷,五代梁改为夷父,后唐又改为城父。明代废。 朱粲(?—621年):隋末地方武装割据势力首领。亳州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人,隋为县佐史。大业末,聚众起兵反隋,自称迦楼罗王,拥兵十余万,转战江汉之间。后称帝,国号楚,年号昌达。朱粲性情残暴,所到之处烧杀劫掠,作恶多端,为百姓所痛恨。后一度降唐,不久又投奔王世充,为龙骧将军。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朱粲被杀。 佐史:辅佐官员的统称。历朝多置,隋朝则指州、郡、县低级官员。 荆:即荆州。古九州之一,也是西汉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早期治所屡次变更,东晋孝武帝太元(376—396年)后才固定在江陵(今湖北荆州),南朝宋、齐辖今湖南澧(lǐ)水以北,湖北大神农架、荆山以南,湖北荆门、监利以西和重庆万州区以东,开县、巫溪以南地区,南朝齐辖南郡、南平、天门、宜都、南义阳、河东、汶阳、新兴、永宁、武宁诸郡,梁以后辖境有所缩小。隋炀帝大业曾改荆州为南郡,唐高祖李渊武德时复为荆州。唐代约辖有今湖北松滋至石首间的长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荆门、当阳等市县。后几经变迁,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改为江陵府。 沔(miǎn):即沔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置。治甑(zèng)山,今湖北汉川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湖北汉川及武汉汉阳区一带。北周建德二年(573年)废。隋开皇中再置,治建兴(今湖北仙桃西南沔城镇),辖境相当于今湖北仙桃、天门、洪湖及监利等市、县地。大业初改沔阳郡,治沔阳(大业初改建兴为沔阳),辖沔阳、监利、竟陵、甑山、汉阳五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沔州,移治汉阳(今湖北武汉)。宝历二年(826年)废入鄂州。 山南:地名。即秦岭以南,大体指今陕西、湖北、四川交界地区。 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
[2]绛(jiàng):即绛郡。西魏恭帝时置,治绛县(今山西绛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绛县一带。隋开皇初废。隋大业三年(607年)又改绛州置绛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绛),辖正平、翼城、绛县、曲沃、稷山、闻喜、垣(yuán)县、太平八县,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翼城、绛县、垣曲、闻喜、稷山、新绛、侯马及襄汾等地。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绛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绛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绛州。 敬盘陁(tuó):隋末起事首领。生平事迹不详。
[3]臧否(zāngpǐ):褒贬。指评论人物好坏。
[4]怨愤:怨恨;愤恨。
[5]引置:安置。
【译文】
城父人朱粲起初是县里的佐史,后来从军,就逃亡在外,聚众当了盗贼,人们称他为“可达寒贼”,朱粲自称迦楼罗王,部众达到十多万人,领兵在荆州、沔州以及山南各郡县辗转抢掠,所过之处人烟灭绝。大业十一年(615年)十二月庚寅,隋炀帝诏令民部尚书樊子盖征发关中兵数万人攻打绛郡贼寇敬盘陁等人。樊子盖不分善恶,从汾水以北地区,村坞全都烧毁,贼寇有投降的都一律坑杀。百姓怨恨愤怒,更加聚集起来为盗。隋炀帝下诏,让李渊代替樊子盖。有投降的贼兵,李渊就把他们安排在身边,因此贼寇大多前来归降,前后有数万人,其余分散进入了其他郡。
【原文】
十二年春正月,朝集使不至者二十余郡,始议分遣使者十二道发兵讨捕盗贼[1]。诏毗陵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数万人,于郡东南起宫苑,周围十二里内,为十六离宫,大抵仿东都西苑之制,而奇丽过之[2]。又欲筑宫于会稽,会乱,不果成[3]。三月上巳,帝与群臣饮于西苑水上,命学士杜宝撰《水饰图经》,采古水事七十二,使朝散大夫黄衮以木为之,间以妓航、酒船,人物自动如生,钟磬筝瑟,能成音曲[4]。己丑,张金称陷平恩,一朝杀男女万余口[5]。又陷武安、钜鹿、清河诸县[6]。金称比诸贼尤残暴,所过民无孑遗[7]。夏四月丁巳,大业殿西院火,帝以为盗起,惊走,入西苑,匿草间,火定乃还[8]。帝自八年以后,每夜眠中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揺抚,乃得眠[9]。癸亥,历山飞别将甄翟儿众十万寇太原,将军潘长文败死[10]。
【注文】
[1]朝(cháo)集使:官职名。汉代,各郡每年派“计吏”赴京师向天子和宰相报告郡政和赋税收入情况,称“朝集使”或“上计使者”,后世多仿此制。
[2]路道德:生卒年不详。隋臣,隋炀帝时任毗陵通守。 奇丽:新奇美丽。
[3]不果成:最终未能建成。
[4]学士:官职名。学士之名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征召文学之士掌典礼、撰述等事,通称为学士,无定员,也无品秩。隋代诸王、诸帅等也置学士,为其师友。唐初置弘文馆,置学士,掌刊正图籍,教授生徒,属门下省。唐太宗时引学士参与议政,学士地位始重。唐玄宗开元中置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一年后带“知制诰”衔,掌管机要,有“内相”之称。中唐以后,学士地位更高,实际权力往往超过宰相。宋代也设翰林学士院,学士掌撰写诏令及备皇帝顾问,翰林学士多能升任宰相。宋代另设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等十一阁,各置学士等,为皇帝顾问、参与朝议和校订图书。明代也置翰林院学士。明初还设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后进入内阁的大学士已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清代翰林院设掌院学士,又置内阁大学士,为文臣最高职衔,但实权不如明代。 杜宝:生卒年不详。隋唐时人。隋末任学士,初唐时任著作佐郎。善文,著《大业杂记》十卷,记事从隋炀帝即位起,截止到王世充废皇泰帝杨侗自立。原书已佚失。 《水饰图经》:书名。隋炀帝命学士杜宝撰写,十五卷。记载有河图洛书、苍颉造字、尧舜乘舟等内容。 黄衮(gǔn):生卒年不详。隋代建筑师。黄亘的弟弟。与其兄长齐名。官至散骑侍郎。 妓航:女妓乘坐的船。 酒船:也作“酒舩(chuán)”,供客人饮酒游乐的船。 自动如生:自由活动,栩栩如生。 钟: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 磬(qìng):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筝(zhēng):弦乐器,木制长形。古代十三或十六根弦,现为二十五根弦。 瑟(sè):弦乐器,似琴。长近三米,古有五十根弦,后为二十五根或十六根弦,平放演奏。 音曲:乐声曲调。
[5]平恩:地名。西汉置侯国,治今河北曲周东南。东汉改置县,金废。
[6]武安:县名。西汉置县,治今河北武安西南。 钜鹿:县名。秦置。治今河北平乡西南。北魏时改名平乡。隋复置钜鹿,治今河北巨鹿境。
[7]孑(jié)遗:残存者;遗民。
[8]大业殿:隋东都宫殿名。
[9]恒:常常。 惊悸(jì):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揺抚:摇动抚摸。
[10]历山飞:即魏刀儿。 别将:武官名。秦汉时代,配合主力军作战的部队统领官称别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以后,为主帅指挥侧翼,别道而行的将领也渐称别将,并成为官职名,多隶属于行军的都督主帅,也有单独为主将者。北周的别将,多隶属总管。 甄(zhēn)翟(dí)儿:隋末起义军领袖,历山飞魏刀儿别将。公元616年,率众十万攻打太原,击毙隋将潘长文。李渊为太原留守,率兵讨伐甄翟儿,战于雀鼠谷,大破之。 败死:战败阵亡。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春季正月,朝廷举行元会时,朝集使没能前来的有二十多个郡,朝廷才开始计议分别派遣十二道使者,发兵讨伐捉拿盗贼。隋炀帝下诏让毗陵通守路道德集结十个郡的兵丁数万人,在郡城东南建造宫苑,周围十二里的范围内,建造十六座离宫,大体仿照东都西苑的规模形制,但新奇华丽程度却超过了西苑。隋炀帝还想要在会稽修筑宫苑,适逢天下大乱,没能建成。三月上巳节(初三),隋炀帝和群臣在西苑水上宴饮,命学士杜宝编撰《水饰图经》,采集古代与水有关的七十二桩事,派朝散大夫黄衮用木材仿制,中间再夹杂着妓航、酒船,人物会自己活动,栩栩如生,钟、磬、筝、瑟,都能弹奏乐曲。己丑(初三日),张金称攻陷平恩县,一个早上就杀死了男男女女上万人。又攻陷了武安、钜鹿、清河各县。张金称比其他贼寇更为残暴,所过之处人迹灭绝。夏季四月丁巳(初一日),大业殿西院起火,隋炀帝以为是盗贼杀进来了,惊慌逃走,逃入西苑,隐藏在草丛中,火被扑灭后才返回。隋炀帝从大业八年(612年)以后,每天晚上睡觉时常常惊悸而醒,说有贼寇,让几名妇人摇动抚摸才能入睡。癸亥(初七日),历山飞的部将甄翟儿率领十万之众进犯太原,将军潘长文战败阵亡。
【原文】
帝问侍臣盗贼,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曰:“渐少。”帝曰:“比从来少几何?”对曰:“不能什一[1]。”纳言苏威引身隐柱,帝呼前问之,对曰:“臣非所司,不委多少,但患渐近。”帝曰:“何谓也?”[2]威曰:“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3]。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4]。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帝不悦而罢。寻属五月五日,百僚多馈珍玩,威独献《尚书》[5]。或谮之曰:“《尚书》有《五子之歌》,威意甚不逊[6]。”帝益怒。顷之,帝问威以伐高丽事,威欲帝知天下多盗,对曰:“今兹之役,愿不发兵,但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遣之东征,彼喜于免罪,争务立功,高丽可灭[7]。”帝不怿。威出,御史大夫裴蕴奏曰:“此大不逊,天下何处有许多贼?”帝曰:“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且复隐忍[8]。”蕴知帝意,遣河南白衣张行本奏:“威昔在高阳典选,滥授人官[9]。畏怯突厥,请还京师[10]。”帝令案验,狱成,下诏数威罪状,除名为民[11]。后月余,复有奏威与突厥阴图不轨者,事下裴蕴推之,蕴处威死[12]。威无以自明,但摧谢而已[13]。帝悯而释之,曰:“未忍即杀[14]。”遂并其子孙三世皆除名。
【注文】
[1]什一:十分之一。
[2]引身:抽身;引退。 隐柱:藏在柱子后面。 不委:不知。
[3]汜(Sì)水: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1949年与广武县合并为成皋县,1954年成皋县并入荥阳县。
[4]以实:讲求实际,实事求是。 支计:筹划。 不时:不能及时。 翦(jiǎn)除:消灭。
[5]寻属(zhǔ):不久适逢。 五月五日:即端午。 馈(kuì):进献。泛指赠送。 珍玩:珍贵的供玩赏的物品,指古董、字画等。 《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即上代之书。其内容为虞、舜、夏、商、周时帝王诰命、誓辞及典章制度等。汉初伏生所传为二十九篇,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称《今文尚书》。西汉中期鲁恭王坏孔子故宅,于壁中发现用“蝌蚪”古文书写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东晋时梅赜献出《尚书》,称系孔安国所传之《古文尚书》,共58篇,即今所存之《尚书》。经考定,其中有三十三篇同于《今文尚书》,为伏生所传之二十九篇析解而成;另有二十五篇,自唐至清学者多怀疑为伪托《古文尚书》。《尚书》注本有传为孔安国《传》及唐孔颖达《尚书正义》,后世合刻为《尚书注疏》。
[6]《五子之歌》:为《尚书·夏书》的篇目。夏王太康失国,国都被后羿(yì)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太康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追悔之意。 不逊(xùn):不恭敬,没有礼貌;骄横。
[7]顷之:不久。
[8]老革:老兵。多用为骂人之语。 批:用手掌打。 隐忍:克制忍耐。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9]白衣:古代平民着白衣,借称无功名的人。 张行本:生卒年不详。隋朝河南人,曾受裴蕴指使上书诬陷苏威。 高阳: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治今河北高阳旧城村。 典选:掌管选拔人才授官的事务。 滥授:随意授予。
[10]畏怯:胆小怯懦。
[11]案验:查询验证。 狱成:案件成立。 数(shǔ):责备,列举过错。
[12]阴图不轨:暗中图谋不轨。
[13]无以自明:无法证明自己清白。 摧谢:受挫折而谢过。
[14]悯(mǐn):哀怜。
【译文】
隋炀帝向侍臣询问盗贼的情况,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说:“逐渐减少了。”隋炀帝又问:“和原来相比,减少了多少?”宇文述回答说:“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纳言苏威起身藏在柱子后面,隋炀帝把他喊到前面询问,苏威答道:“我不负责这方面的事情,不知道盗贼有多少,只是忧虑盗贼越来越逼近了。”隋炀帝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苏威答道:“前些日子贼寇占据长白山,现在已经近在汜水。并且以前征收的租赋和丁役,现在都在哪里呢?难道不是这些人都变成盗贼了吗!最近我发现奏报贼情都不据实禀告,于是使得对策失当,无法及时消灭贼寇。另外,以往在雁门时,许诺停止征伐辽东,现在又要征召兵丁,贼寇怎么能够平息呢?”隋炀帝听后很不高兴,于是罢朝。不久适逢五月五日端午,百官大多进献珍宝玩器,只有苏威进献《尚书》。有人诬陷苏威说:“《尚书》里有《五子之歌》,苏威的意图很不恭敬。”隋炀帝更加恼怒。过了不久,隋炀帝向苏威询问讨伐高丽的事宜,苏威想让隋炀帝知道全国贼寇很多,就回答说:“现在这次服役,希望不要征发兵丁,只要赦免了群盗,自然就可以得到数十万兵马,派遣他们东征,他们都高兴被赦免了死罪,一定会争取立功,高丽也就可消灭了。”隋炀帝听后很不快。苏威出来后,御史大夫裴蕴上奏说:“这太不恭敬了,天下哪里有这么多贼寇?”隋炀帝说:“这个老家伙多怀奸诈,用贼寇来威胁我,我真想要抽他的耳光,暂且先忍耐下来了。”裴蕴知道隋炀帝的心意,于是派遣河南百姓张行本上奏:“苏威以前在高阳掌管选拔官员时,随意授予人官职。他畏惧突厥,请求返回京师。”隋炀帝下令审核勘验,罪案成立,隋炀帝下诏罗列苏威的罪状,将他从官员名籍中除名,废为平民。后来又过了一个多月,又有人上奏苏威和突厥暗中图谋不轨,案件下发给裴蕴审理,裴蕴判处苏威死刑。苏威无法为自己证明清白,只有不断俯身谢罪而已。隋炀帝怜悯并释放了他,说:“不忍心立即杀掉你。”于是连同他的子孙三代都一起从官员名籍中除名。
【原文】
秋七月,江都新作龙舟成,送东都。宇文述劝幸江都,帝从之。右候卫大将军酒泉赵才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1]。”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意解,乃出之[2]。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即日于朝堂杖杀之[3]。甲子,帝幸江都,命越王侗与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总留后事[4]。津,孝宽之子也[5]。帝以诗留别宫人曰:“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6]。”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帝大怒,先解其颐,然后斩之[7]。
【注文】
[1]右候卫大将军:参见“右候卫将军”条注。 赵才(547—619年):隋朝将领。字孝才,酒泉(今甘肃酒泉)人。勇武善战。隋初,为晋王杨广府属,深得信任。杨广即位后,位至右候卫大将军。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将游江都,他极力劝阻,隋炀帝大怒不听。江都兵变后,跟随宇文化及。窦建德破宇文化及,被掳,不久卒。 府藏(cáng):旧时国家储存文书、财物之所。也指贮藏的财物。 空竭:空虚;罄尽。
[2]属吏(lì):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意解:指怒气消退。
[3]朝臣:朝廷大臣。 建节尉:隋散官名。正六品。 任宗(?—616年):隋臣,隋炀帝时为建节尉,因劝阻隋炀帝巡幸而被杖杀。 极谏:极力劝谏。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
[4]段达(?—621年):隋代大臣。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北周时,袭爵襄垣县公。北周末,杨坚为丞相时,以大都督领亲兵,常在左右。隋初,为左直斋,累迁车骑将军,兼任晋王参军。以功进仪同,加开府。仁寿初,为太子左卫副率。大业初,拜左翊卫将军。隋炀帝杨广征辽东,留守涿郡。大业十二年(616年),留守东都。大业十四年(618年),听说隋炀帝被杀,与太府卿元文都奉越王杨侗即位。后归附王世充。王世充称帝,为司徒。王世充败后,被唐军所杀。 元文都(?—618年):隋臣。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人。北周时,初任右侍上士。隋开皇初年,授内史舍人,历任库部、考功二曹郎,因为官干练,提升为尚书左丞,转太府少卿。隋炀帝继位,历任司农少卿、司隶大夫、御史大夫、太府卿,受宠信。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巡江都,与皇甫无逸、段达等同为东都留守,协助越王杨侗守洛阳。宇文化及在江都杀死隋炀帝后,与王世充等拥越王杨侗在洛阳称帝。后谋除王世充,事泄被杀。 韦津:生卒年不详。隋臣,韦孝宽的儿子。曾任内史侍郎、户部侍郎、判尚书事。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巡幸江都,任检校民部尚书,留守东都,辅佐杨侗。隋炀帝被杀后,共推越王杨侗为帝。后瓦岗军进攻洛阳,被俘。 皇甫无逸:生卒年不详。隋唐时官员。字仁俭,祖籍安定乌氏(今甘肃泾川),后迁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西北)。隋末为右武卫将军,留守洛阳,参与立越王杨侗为帝。后降唐,任刑部尚书,封滑国公。曾持节巡抚益州,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以清正廉洁闻名。 右司郎:官职名。隋大业置,尚书都司始置左、右司郎各一人,掌管都省之职。 卢楚(?—618年):隋臣。涿郡范阳(河北涿州)人。少有才学,大业中为尚书右司郎,为官公正,颇为公卿所惧。越王杨侗即位后,与元文都同任内史令。因见王世充骄纵,劝元文都除掉王世充。因计谋败露,被王世充所杀。 后事:后方事宜。
[5]孝宽:即韦孝宽(509—580年),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名叔裕,字孝宽,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涉猎经史,有经略之才。西魏初年即追随宇文泰,在玉璧与东魏苦战,因功授骠骑大将军,进爵建忠郡公。西魏恭帝拓跋廓时因攻取江陵(今湖北荆州)之功,拜尚书右仆射,进爵郧国公。又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献平齐三策,历大司空、延州总管,进位上柱国。后为徐州总管,经略淮南。又平定尉迟迥之变,不久卒。
[6]留别: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宫人:妃嫔、宫女的通称。
[7]奉信郎:官职名。隋炀帝大业置,为出使之官,从九品。不久改为散从郎。 崔民象(?—616年):隋臣。任奉信郎,因劝谏隋炀帝被杀。 建国门:洛阳罗城正南门。罗城指城墙外另修的环墙。 颐(yí):面颊,腮。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秋季七月,江都新造的龙舟建成,送到了东都。宇文述劝说隋炀帝巡幸江都,隋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右候卫大将军、酒泉人赵才劝谏说:“如今百姓疲惫不堪,官府库藏空竭,盗贼蜂拥而起,朝廷禁令无法推行,希望陛下返回京师,安抚天下百姓。”隋炀帝大怒,将赵才交付有关部门关押起来,过了十天怒气消除,才将赵才释放。朝中大臣都不想出行,隋炀帝的想法十分坚决,没人敢劝谏。建节尉任宗上书苦苦劝谏,隋炀帝当天就在朝堂上用棍打死了他。甲子(初十日),隋炀帝巡幸江都,命令越王杨侗和光禄大夫段达、太府卿元文都、检校民部尚书韦津、右武卫将军皇甫无逸、右司郎卢楚等人统一掌管东都留守事务。韦津是韦孝宽的儿子。隋炀帝写诗送给宫人留念:“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奉信郎崔民象因为全国盗贼充斥,在建国门上表劝谏,隋炀帝大怒,先打掉他的下巴,然后杀了他。
【原文】
戊辰,冯翊孙华举兵为盗[1]。虞世基以盗贼充斥,请发兵屯洛口仓。帝曰:“卿是书生,定犹恇怯[2]。”戊辰,车驾至巩。敕有司移箕山、公路二府于仓内,仍令筑城,以备不虞[3]。至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复上表请还西京,帝斩之而行[4]。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曰:“陛下若遂幸江都,天下非陛下之有[5]。”又斩之。是时李子通据海陵,左才相掠淮北,杜伏威屯六合,众各数万[6]。帝遣光禄大夫陈稜将宿卫精兵八千讨之,往往克捷[7]。八月乙巳,贼帅赵万海众数十万,自恒山寇高阳[8]。
【注文】
[1]冯(píng)翊(yì):郡名。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治临晋(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韩城、黄龙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辖境缩小。后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同州为冯翊郡,治冯翊(今陕西大荔),辖冯翊、韩城、郃阳、朝邑、澄城、蒲城、下邽、白水八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同州为冯翊郡,宋仍为冯翊郡,金以后为同州。也为县名。隋大业初置,治今陕西大荔,元代废。 孙华: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冯翊(今陕西大荔)人,隋末率众起义,自号总管。李渊进军关中,归降。
[2]恇(kuāng)怯(qiè):懦弱,胆怯。
[3]箕山、公路:为二鹰扬府名。
[4]王爱仁(?—616年):隋臣,任奉信郎,因劝谏隋炀帝被杀。
[5]梁郡:郡、国名。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梁国。初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东部、山东西南部一带。后徙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其后辖境屡变。王莽时国废,改为梁郡。之后或为国,或为郡。南朝宋初移治下邑(今安徽砀〈dàng〉山)。北魏还治睢阳,辖襄邑、睢阳二县。隋开皇初废。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宋州为梁郡。治宋城(今河南商丘南),辖宋城、雍丘、襄邑、宁陵、虞城、榖熟、陈留、下邑、考城、楚丘、砀山、圉(yǔ)城、柘(zhè)城十三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宋州。
[6]海陵: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苏泰州,明代废。 六合:县名。隋开皇四年(584年)置,治今江苏南京六合区。
[7]陈稜(léng)(?—约619年):隋朝将领。庐江襄安(今安徽巢湖)人。隋文帝时为开府。隋炀帝时,历仕骠骑将军、武贲郎将、御卫将军。大业五年(609年),曾率众万人渡海入流求(今台湾),以功进位右光禄大夫。征讨辽东之战,以功授左光禄大夫。后参与镇压杨玄感及江淮起义军。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投杜伏威。后为其所杀。 宿卫: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 克捷:克敌制胜。
[8]赵万海:隋末起义军首领。生平事迹不详。 恒山:郡名。秦置,治东垣(今河北石家庄)。汉沿置,治元氏(今河北元氏西北)。后避汉文帝刘恒讳改常山郡。隋炀帝大业初复置恒山郡,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南),辖真定、滋阳、行唐、石邑、九门、房山、灵寿、井陉(xíng)八县。唐又改为常山郡。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戊辰(十四日),冯翊人孙华起兵为盗。虞世基因为遍地都是盗贼,请求派兵驻扎在洛口仓。隋炀帝说:“你是书生,一定会恐惧胆怯。”戊辰(十四日),车驾抵达巩县。隋炀帝敕令有关部门将箕山、公路两个鹰扬府移到洛口仓内,还下令构筑城墙,以防备意外情况。等到了汜水,奉信郎王爱仁又上表请求返回西京,隋炀帝将他处斩后继续行进。到达梁郡,郡里民众拦住车驾上书说:“陛下如果真要巡幸江都,天下就不再归陛下拥有了。”隋炀帝又斩杀了他们。这时李子通占据海陵,左才相劫掠淮北,杜伏威屯驻在六合,分别拥有数万部众。隋炀帝派遣光禄大夫陈稜带领宫廷宿卫中的精兵八千人前去讨伐他们,无往而不胜。八月乙巳(二十一日),贼寇首领赵万海率领部众数十万人,从恒山进犯高阳。
【原文】
冬十月己丑,许恭公宇文述卒[1]。初,述子化及、智及皆无赖[2]。化及事帝于东宫,帝宠昵之,及即位,以为太仆少卿[3]。帝幸榆林,化及、智及冒禁与突厥交市,帝怒,将斩之,已解衣辫发,既而释之,赐述为奴[4]。智及弟士及以尚主之故,常轻智及,唯化及与之亲昵。述卒,帝复以化及为右屯卫将军,智及为将作少监[5]。
【注文】
[1]许恭公:即宇文述,封许公,“恭”为谥号。
[2]化及:即宇文化及(?—619年)。隋臣、隋末割据首领。武川(今内蒙古武川)人,宇文述的儿子。隋炀帝为太子时,就深得宠信。隋炀帝即位后,任太仆少卿、右屯卫将军。隋末天下纷乱,隋炀帝居于江都(今江苏扬州),不愿北返。隋炀帝军士多关中人,多欲叛归,于是武贲郎将司马德戡(kān)等推他为主,密谋反叛。大业十四年(618年),司马德戡等强迫宇文化及一起发动兵变,杀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宇文化及为大丞相,率军北上,被李密击败,遂杀杨浩,自立为帝,国号许,建元天寿,次年被窦建德擒杀。 智及:即宇文智及(?—619年),隋臣。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的弟弟。年幼时即骄纵不法,隋末为将作少监。江都兵变时,为主要策划者之一。隋炀帝被杀后,他和众将拥宇文化及为主,自己则领十二卫大将军。宇文化及称帝,封齐王,宇文化及兵败,被窦建德擒杀。
[3]东宫:太子所居住的宫殿,也代指太子。 宠昵:宠爱亲近。 太仆少卿:官职名。北魏始置,为太仆卿副手,四品上。北齐置为太仆寺次官,四品上。历朝沿置,也称太仆寺少卿。隋朝从四品,唐朝从四品上。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司驭大夫、司仆少卿,不久都恢复旧称。北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掌职事,南宋废。元明清都置。
[4]冒禁:违犯禁令。 解衣辫发:已经剥下衣服,解开辫发。
[5]将作少监:官职名。隋炀帝时置,为将作监次官,正五品。唐代沿置,也称少匠,唐玄宗定为从四品下。后代多沿置,明代废。
【译文】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冬季十月己丑(初六日),许恭公宇文述去世。起初,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都是无赖之徒。宇文化及曾在太子东宫侍奉隋炀帝,隋炀帝很宠信亲近他,等到隋炀帝即位,任命宇文化及为太仆少卿。隋炀帝巡幸榆林,宇文化及、宇文智及违背禁令和突厥进行贸易,隋炀帝大怒,准备斩杀他们,已经剥下衣服,解开辫发,一会儿又释放了他们,赐给宇文述当奴仆。宇文智及的弟弟宇文士及因为娶了公主的缘故,常常看不起宇文智及,只有宇文化及和宇文智及亲近。宇文述去世后,隋炀帝又任命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宇文智及为将作少监。
瓦岗军活动示意图
【原文】
韦城翟让亡命于瓦岗为群盗,同郡单雄信往从之,聚徒至万余人[1]。时又有外黄王当仁、济(南)[阳](3)王伯当、韦城周文举、雍丘李公逸等,皆拥众为盗[2]。李密亡命,往来诸帅间,说以取天下之策[3]。
【注文】
[1]韦城:县名。隋开皇六年(586年)置,治今河南滑县东南,金废。 翟让(?—617年):隋末瓦岗军领袖。东郡韦城(今河南滑县东南)人。初任东郡法曹,因故被判死刑,后越狱,在瓦岗寨组织起义。大业十二年(616年),采纳李密计划,联合附近义军伏杀隋将张须陀,攻据荥阳,次年攻取兴洛仓,发粮救济百姓,部队发展到数十万人。后推李密为瓦岗军主帅,号魏公,受命为上柱国,司徒,封东郡公。不久,被李密杀害。 瓦岗:即瓦岗寨,地名。位于今河南滑县东南。 单(Shàn)雄信(?—621年):隋末瓦岗军将领。名通,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北)人。初投瓦岗起义军,屡立战功。瓦岗军失败后,归降王世充。秦王李世民围攻东都时,率军迎战。唐军攻克洛阳后,被杀。 聚徒:聚众。
[2]外黄: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民权西北,唐贞观六年(632年)废。 王当仁:隋末起义军首领,生平事迹不详。 王伯当(?—618年):隋末瓦岗军将领。济阳(今河南兰考东北)人,世为当地豪族。隋末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曾劝说翟让接纳李密,后又劝翟让奉李密为瓦岗军主,李密封其为琅玡公。唐武德元年(618年)与李密一起归降唐朝,不久又叛唐东走,被唐军截杀。 周文举: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后归徐圆朗,镇守杞州,后被唐军所俘。 雍丘:县名。秦置县。治今河南杞县。五代后晋改名杞县,后汉恢复旧名。金正隆后又改名杞县。 李公逸:生卒年不详。隋末唐初人。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隋末率众起事,后归附王世充,又降唐,为杞州总管,封阳夏郡公。王世充遣将攻杞州,西走求援,途中为王世充部下俘获,送至洛阳杀害。
[3]李密(582—619年):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柱国、蒲山公李宽之子。初为隋炀帝宿卫,后去职读书。大业九年(613年),参与杨玄感起兵反隋,因玄感不用其策而败。大业十二年(616年)加入瓦岗军,向翟让献计,击毙隋将张须陀。后自统一军,号蒲山公营,连续取胜,被推举为瓦岗军首领。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因麻痹轻敌,为王世充击败,部众或降或散,他率残部投降唐朝。不久又叛逃,为唐军截杀。
【译文】
韦城人翟让逃亡到瓦岗寨做了群盗,同郡人单雄信前去投奔他,聚集部众达到一万多人。当时还有外黄人王当仁、济阳人王伯当、韦城人周文举、雍丘人李公逸等,都拥众做了强盗。李密逃亡在外,往来于各位首领之间,用夺取天下的策略劝说他们。
【原文】
鄱阳贼帅操师乞自称元兴王,建元始兴,攻陷豫章郡,以其乡人林士弘为大将军[1]。诏治书侍御史刘子翊将兵讨之[2]。师乞中流矢死,士弘代统其众,与子翊战于彭蠡湖,子翊败死[3]。士弘兵大振,至十余万人[4]。十二月壬辰,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元太平。遂取九江、临川、南康、宜春等郡,豪杰争杀隋守令,以郡县应之[5]。其地北自九江,南及番禺,皆为所有[6]。
【注文】
[1]鄱(pó)阳:郡名。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分豫章郡置。治鄱阳(今江西鄱阳东)。辖境相当于今江西鄱阳湖东岸、进贤以东及信江、乐安江流域(江西婺源除外)。晋移治广晋(今江西鄱阳北),南朝齐复治鄱阳(今江西鄱阳),辖鄱阳、馀干、葛阳、乐安、广晋、上饶六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饶州。隋炀帝大业初改饶州为鄱阳郡,治鄱阳,辖鄱阳、馀干、弋阳三县。后复为饶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饶州为鄱阳郡。也为县名。汉置,治今江西鄱阳。 操师乞(?—616年):隋末起义军首领。鄱阳(今江西鄱阳)人,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与同乡林士弘率众起义,自称元兴王,年号始兴。后阵亡,所部归林士弘率领。 豫章郡:郡名。西汉高帝刘邦六年(前201年)置,治南昌(今江西南昌东)。约在西晋时,郡治移至今江西南昌城区西南部。汉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地,三国魏以后辖境逐渐缩小。南朝梁时辖南昌、新淦(gàn)、建城、望蔡、吴平、宜丰、康乐、钟陵八县,南朝陈时辖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等县地。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复置,治豫章(今江西南昌),辖豫章、丰城、建昌、建城四县。后又数度废置。 林士弘(?—622年):隋末起义军首领。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大业十二年(616年),随同乡操师乞起义,号大将军。操师乞战死,统其众,大败隋军。大业十三年(617年),自称皇帝,国号楚,年号太平。一度据有北起长江南至番禺(今广东广州)的广大地区。唐武德五年(622年),战败降唐。后又退保安成山洞,不久病死,部众离散。
[2]治书侍御史:官职名。秦置。也称治书御史、持书侍御史,简称御史、侍御。有人认为西汉宣帝时令侍御史二人治书(管理图籍文书),遂有其名。东汉沿置,为御史台属官,掌审理疑难案件,并协助管理御史台事务,多选通晓法律的人充任。魏晋开始地位提高,为御史中丞副手,监察较高级官员,分管侍御史所掌诸曹。南朝沿置。北魏掌纠察朝会失时、服章违错等事。北齐同。北周改称司宪上士。魏、晋、宋六品,梁六班,陈七品,北魏六品上,北齐从五品。隋代为御史台次官,为御史大夫副手,实际主持台务,从五品。唐初沿隋称,仍为御史大夫之副,正四品下。唐高宗李治即位,为避讳改名为御史中丞。 刘子翊(yì)(549—618年):隋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北齐为殿中将军。入隋,历新丰令、大理正,官至治书侍御史。随隋炀帝至江都,敢于直言进谏,后被义军俘获。隋炀帝死,义军请他为首领,遭到拒绝,被杀。
[3]彭蠡(lǐ)湖:即鄱阳湖,位于江西北部、长江南岸,今面积4125平方公里。 子翊败死:《隋书·刘子翊传》《北史·刘子翊传》记载与此不同,说他是因拒绝义军要他担任首领之请而被杀。
[4]大振:指兵力大增。
[5]九江:郡、国名。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建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霍山、潜山以东的淮南地区、江西全省及河南商城、固始等地。后辖境也缩小。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改为淮南国。隋大业初,废江州改置九江郡。治湓城(今江西九江),辖湓城、彭泽二县。唐初废郡复称江州。 临川:郡名。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治临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辖境相当于今江西临川以南的旴(xū)江流域及宜黄水流域,西至乐安境。南朝齐徙治南城(今江西南城东南),辖南城、临汝、新建、永城、宜黄、南丰、东兴、安浦、西丰诸县。陈朝治所仍迁回临汝,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隋炀帝大业初复为临川郡,治临川(由临汝改名),辖临川、南城、崇仁、邵武四县。唐武德五年(622年)改为抚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抚州。 南康:郡名。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置。治雩(yú)都(今江西于都东北),东晋穆帝司马聃(dān)永和五年(349年),郡治迁至赣县(今江西赣州西南,唐贞观中徙治今江西赣州)。辖赣县、雩都、平固、南康、揭阳(一作“揭杨”)五县。南朝齐辖赣县、雩都、南野、宁都、平固、陂阳、虔化、南康八县。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为虔州。隋炀帝改虔州为南康郡,治赣县,辖赣县、虔化、雩都、南康四县。后复为虔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虔州为南康郡。 宜春:郡名。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治宜春(今江西宜春东,唐武德四年〈621年〉徙今宜春),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辖境相当于今江西萍乡、宜春、新余、分宜等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袁州。 守令:指太守县令。
[6]番(pān)禺(yú):县名。秦置,治今广东广州。隋开皇间废。
【译文】
鄱阳的贼寇首领操师乞自称元兴王,建年号始兴,攻陷豫章郡,任命他的同乡人林士弘为大将军。隋炀帝下诏,命令治书侍御史刘子翊率兵前去讨伐他们。操师乞中流箭而死,林士弘代替他统领部众,与刘子翊在彭蠡湖交战,刘子翊战败阵亡。林士弘兵马大增,达到十多万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壬辰(初十日),林士弘自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太平。于是又攻取九江、临川、南康、宜春等郡,英雄豪杰争相斩杀隋朝的太守县令,献出郡县来响应他。林士弘的地盘北到九江,南至番禺,都归他所有。
【原文】
诏以右骁卫将军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以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为之副,将兵讨甄翟儿,与翟儿遇于雀鼠谷[1]。渊众才数千,贼围渊数匝,李世民将精兵救之,拔渊于万众之中,会步兵至,合击,大破之[2]。
【注文】
[1]右骁卫将军:官职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右备身府为右骁卫而置。置二人,从三品,协助大将军掌管府事,掌宫禁警卫。唐朝沿置。武则天时曾改名右武威将军,唐中宗时恢复旧称。宋辽也置,后废。 王威(?—617年):隋臣。为虎贲郎将,隋末李渊为太原留守,王威、高君雅为副留守。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以他和高君雅勾结突厥为借口,将他处死。 高君雅(?—617年):隋臣。为虎牙郎将。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派他与王威同为太原副留守,监视李渊。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以他和王威勾结突厥为借口,将他杀死。 雀鼠谷:山道名。北起介休、中经灵石、南至霍州。有人认为雀鼠谷,应自西而东由大体平行的雀鼠谷谷道、千里径山道和统军川间道等三道组成。
[2]匝(zā):周,绕一圈。 李世民(599—649年):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次子。隋末,曾辅佐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在唐统一战争中东征西讨,发挥了关键作用,封秦王。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长、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登基为帝,即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发展科举制度。他常以“亡隋为戒”,注重任人唯贤,善于纳谏。降服东突厥,使西北各族奉其为“天可汗”。又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一定恢复发展。因他的年号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拔:脱身;脱离;摆脱。
【译文】
隋炀帝下诏任命右骁卫将军、唐公李渊为太原留守,任命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担任李渊的副手,率领军队讨伐甄翟儿,和甄翟儿在雀鼠谷遭遇。李渊部队只有数千人,贼寇将李渊围了好几层,李世民率领精兵救援李渊,使李渊从万军包围中脱身,适逢隋军步兵赶到,合力反击,大败贼军。
【原文】
张金称、郝孝德、孙宣雅、高士达、杨公卿等寇掠河北,屠陷郡县[1]。隋将帅败亡相继,惟虎贲郎将王辩、清河郡丞杨善会数有功[2]。帝遣太仆杨义臣讨张金称,金称与左右逃于清河之东,杨善会讨擒之,余众皆归窦建德。
【注文】
[1]杨公卿(?—621年):隋朝人。隋末率众起事,后归王世充。武德四年(621年)唐军攻克洛阳,被杀。 屠陷:屠杀攻陷。
[2]王辩(563—618年):隋朝将领。冯翊蒲城(今陕西蒲城)人。少善骑射,通兵法,北周时以军功授帅都督。隋炀帝时,参与平杨谅、征吐谷浑、攻辽东等战役。隋末起义爆发后,先后进攻魏刀儿、高士达、郝孝德等起义军。后与王世充围攻李密,兵败溺死。 杨善会(?—约617年):隋朝将领。字敬仁。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大业中为鄃令,率左右数百人镇压农民起义军。将军段达镇压张金称,杨善会献计,隋军大胜,他升任清河郡丞,又进为通守。与杨义臣先后攻杀起义军首领张金称、高士达,后为窦建德所围,城破被俘而死。
【译文】
张金称、郝孝德、孙宣雅、高士达、杨公卿等人进犯劫掠黄河以北地区,屠杀攻陷郡县。隋军将帅接连败亡,只有虎贲郎将王辩、清河郡丞杨善会屡次立有战功。隋炀帝杨广派遣太仆杨义臣讨伐张金称,张金称和亲信逃到清河以东地区,杨善会讨伐并擒获了他,张金称的其余部众都归附了窦建德。
【原文】
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帝恶闻贼盗,诸将及郡县有告败求救者,世基皆抑损表状,不以实闻,但云:“鼠窃狗盗,郡县捕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1]。”帝良以为然,或杖其使者,以为妄言[2]。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之知也[3]。杨义臣破降河北贼数十万,列状上闻[4]。帝叹曰:“我初不闻贼顿如此,义臣降贼何多也[5]?”世基对曰:“小窃虽多,未足为虑[6]。义臣克之,拥兵不少,久在阃外,此最非宜[7]。”帝曰:“卿言是也。”遽追义臣,放散其兵,贼由是复盛[8]。治书侍御史韦云起劾奏:“世基及御史大夫裴蕴职典枢要,维持内外,四方告变,不为奏闻[9]。贼数实多,裁减言少,陛下既闻贼少,发兵不多,众寡悬殊,往皆不克,故使官军失利,贼党日滋[10]。请付有司结正其罪[11]。”大理卿郑善果奏:“云起诋訾名臣,所言不实,非毁朝政,妄作威权[12]。”由是左迁云起为大理司直[13]。
【注文】
[1]恶闻:厌恶听到。 抑损:限制;减省。 表状:指奏章中所陈述的情况。 不以实闻:不据实报告。 殄(tiǎn):尽,绝。 介怀:介意。指把不快或令人忧虑的事存于心中。
[2]良:的确;确实。 妄言:谎言,假话。
[3]陷没:沦陷,被攻占。没,陷落。
[4]列状:陈述情况。
[5]顿:被打败。
[6]小窃:小偷小摸。 未足为虑:不足为虑。
[7]非宜:不合适。
[8]遽追:立即追回。遽,立即;马上。 放散:解散。
[9]韦云起(?—626年):隋、唐大臣。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隋大业初,为通事谒者。曾督突厥兵击败契丹部落,升治书御史。后因弹劾虞世基等降职为大理司直。武德初归唐,历任司农卿兼领西麟州刺史、夔(kuí)州刺史、益州行台兵部尚书等职,玄武门之变后,被益州行台仆射窦轨所杀。 劾奏: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职典:主持;主管。 枢要:指中央政权中机要部门或官职。
[10]实多:实际数目多。 裁减:削减;减去一部分。 滋:增益,加多。
[11]结正:定案判决。
[12]诋訾(zǐ):也作“诋訿”。毁谤;非议。 非毁:诽谤;诋毁。非通“诽”。 妄作:无知而任意胡为。 威权:威势和权力。
[13]左迁:官职降低。古人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大理司直:官职名。北齐置,大理寺属官,掌出使审案,从五品。隋朝沿置。唐朝为从六品上。北宋初为寄禄官,神宗元丰改制后置为职事官,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废。
【译文】
内史侍郎虞世基因为隋炀帝讨厌听到贼盗的消息,因此对各位将领和郡县报告战败求救的奏章都进行了删改,不如实禀告,只是说:“鼠窃狗盗之辈,郡县正派人捕拿驱逐,即将被消灭干净,希望陛下不要放在心上。”隋炀帝信以为真,有时还杖打郡县据实禀报的使者,认为他们胡言乱语。因此盗贼遍布全国,攻陷郡县,隋炀帝都不知道这些情况。杨义臣击破降服黄河以北的贼寇数十万人,将战况上奏。隋炀帝感叹道:“我起初没有听说过盗贼被打败到这种地步,杨义臣降服的盗贼怎么这么多?”虞世基回答说:“小窃贼人数虽然众多,但不足为虑。杨义臣打败他们,因为他拥兵也不少,他长期在朝廷之外,这最不合适。”隋炀帝说:“你说得对。”于是马上追召杨义臣,遣散他的军队,盗贼也因此又强盛起来。治书侍御史韦云起上书弹劾道:“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执掌中枢机要,维持朝廷内外局势,可各地报告变乱,却不进行奏报。盗贼人数实际上很多,却削减后奏报谎称很少,陛下既然听到盗贼减少的禀告,派出征讨的兵马就不多,敌我众寡悬殊,前去讨伐都不能取胜,所以使得官军失利,贼众也日渐增多。请求把他们交给有关部门定案判决。”大理卿郑善果上奏:“韦云起诋毁谩骂名臣,所说的情况不是事实,非议诽谤朝政,妄自擅用威权。”因此隋炀帝将韦云起降职为大理司直。
【原文】
帝至江都,江、淮郡官谒见者专问礼饷丰薄,丰则超迁丞守,薄则率从停解[1]。江都郡丞王世充献铜镜屏风,迁通守[2]。历阳郡丞赵元楷献异味,迁江都郡丞[3]。由是郡县竞务刻剥,以充贡献[4]。民外为盗贼所掠,内为郡县所赋,生计无遗[5]。加之饥馑无食,民始采树皮叶,或捣藁为末,或煮土而食之,诸物皆尽,乃自相食[6]。而官食犹充牣,吏皆畏法,莫敢振救[7]。王世充密为帝简阅江、淮民间美女献之,由是益有宠。
【注文】
[1]礼饷(xiǎng):进献的礼物。 丰薄:多少。 超迁:越级升迁。 丞守:指郡丞、通守等。 率(lǜ)从:顺从;遵循。 停解:指停留原职。
[2]铜镜:古代铜制的照面用具。
[3]历阳:郡名。西晋惠帝司马衷永兴元年(304年)置,治历阳(今安徽和县)。辖历阳、乌江两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和县、含山两县。南朝齐辖历阳、龙亢、雍丘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郡置和州。隋炀帝复置历阳郡,辖历阳、乌江二县。后复为和州。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和州为历阳郡。 赵元楷:生卒年不详。隋臣。有才干。隋炀帝时为历阳郡丞。盘剥百姓,进贡上用。隋炀帝拜江都郡丞,兼任江都宫使。 异味:不寻常的精美食品。
[4]竞务:竞相。 刻剥:侵夺剥削。
[5]赋:征敛。 无遗:没有脱漏或余留。
[6]藁(gǎo):藁木,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中空,根可入药。也称“西芎(xiōng)”“抚芎”。 自相食:指人吃人。
[7]充牣(rèn):丰足。 振救:援助,挽救。
【译文】
隋炀帝抵达江都,江、淮各郡的官吏前来朝拜,隋炀帝只查问他们所进献礼品贡物的多少,礼品丰赡的就越级提升为郡丞、通守,礼品菲薄的就停职。江都郡丞王世充进献铜镜屏风,被提拔为通守。历阳郡丞赵元楷进献珍馐美味,被晋升为江都郡丞。从此郡县竞相剥削百姓,以充实进献的贡物。民众外受盗贼掠夺,内被郡县盘剥征敛,生活没有出路。加上饥荒缺食,百姓开始采摘树皮树叶充饥,有人把草秆捣成碎末,有人煮观音土来吃,各种东西都吃光了,于是开始人吃人。而官府的粮食仍然很充裕,官吏都害怕犯法,没人敢赈济。王世充秘密为隋炀帝挑选江、淮一带的民间美女进献,因此更加受到隋炀帝宠信。
【原文】
河间贼帅格谦拥众十余万,据豆子,自称燕王,帝命王世充将兵讨斩之[1]。谦将勃海高开道收其余众,寇掠燕地,军势复振[2]。
隋末农民起义及割据势力分布示意图
【注文】
[1]高开道(?—624年):隋末起义军首领。沧州阳信(今山东阳信)人。出身盐户。隋大业末参加格谦起义军,任将军。格谦战死后,他率领格谦旧部继续作战。唐武德元年(618年)称燕王,年号始兴(一说天成)。不久跟从高昙晟,并吞并了他的部众。武德三年(620年)降唐,任蔚州总管,赐姓李。次年又起兵反唐,引突厥攻幽州等地。后被部将张金树所杀。
[2]军势:军队力量。
【译文】
河间的贼寇首领格谦拥众十多万,占据豆子,自称燕王,隋炀帝命令王世充率兵征讨并杀了他。格谦的部将、勃海人高开道收罗余部,进犯燕地,军势又重新振兴起来。
【原文】
恭帝义宁元年春正月,右御卫将军陈稜讨杜伏威,伏威奋击,大破之[1]。伏威乘胜破高邮,引兵据历阳,自称总管,以辅公祏为长史,分遣诸将徇属县,所至辄下,江、淮间小盗争附之[2]。事见《唐平江淮》。
【注文】
[1]恭帝:即隋朝末代皇帝杨侑(yòu)(605—619年)。 义宁:隋恭帝杨侑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历时七个月,即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至义宁二年(618年)五月。
[2]高邮:县名。西汉元狩五年(前118年)置,治今江苏高邮。 徇(xùn):攻击。
【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春季正月,右御卫将军陈稜讨伐杜伏威,杜伏威奋力反击,大败陈稜。杜伏威乘胜攻陷高邮,领兵占据历阳,自称总管,任命辅公祏为长史,分派众将攻占所属各县,所到之处就能拿下,江、淮间小盗贼争相归附他。事见《唐平江淮》。
【原文】
丙辰,窦建德自称长乐王。辛巳,鲁郡贼帅徐圆朗攻陷东平,分兵略地,自琅邪以西,北至东平,尽有之,胜兵二万余人[1]。卢明月转掠河南,至于淮北,众号四十万,自称无上王。帝命江都通守王世充讨之,世充与战于南阳,大破之,斩明月,余众皆散。二月壬午,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杀郡丞唐世宗,据郡,自称大丞相,北连突厥[2]。马邑人刘武周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3]。事见《唐平河东》。
【注文】
[1]鲁郡:郡、国名。西汉初置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曲阜、邹城、滕州及泗水及宁阳东部地。三国魏、东晋、南朝宋及北魏、东魏曾先后改为鲁郡,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曲阜、邹城、滕州等地。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大业二年(606年)改兖州为鲁郡,治瑕丘(今山东兖州东北),辖瑕丘、任城、邹县、曲阜、泗水、平陆、龚丘、梁父、博城、嬴县十县。唐初复为兖州,天宝、至德时又改鲁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兖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兖州、曲阜、泰安、邹城、泗水、微山、金乡、宁阳等地。 徐圆朗(?—623年):隋末起义军首领。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北)人。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后附李密。李密败,降王世充。王世充败,降唐。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被杀后,与窦建德旧部共助刘黑闼举兵反唐,自称鲁王。武德六年(623年),败死。 东平:郡名。历史上东平不止一处。此处指隋开皇十年(590年)置郓(yùn)州。治万安(后改郓城,在今山东郓城东)。隋大业初改郓州为东平郡,治郓城(今山东郓城东),辖郓城、鄄(juàn)城、须昌、宿城、雷泽、钜野六县。唐初复为郓州,移治须昌(今山东东平西北)。唐天宝、至德时又改东平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郓州。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东平府。 略地:占领土地;侵占土地。略,攻取;占领。 琅邪:参见前“琅琊”条注。 胜兵:指能充当兵士参加作战的人。
[2]朔方:郡名。西汉、北魏、隋皆置。此处指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治岩绿(今陕西靖边北红墩界乡下城子,即白城子),辖岩绿、宁朔、长泽三县,辖境相当于今陕西靖边、横山二县及内蒙古乌审旗地。唐贞观二年(628年)改为夏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朔方郡。北部辖境扩大至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杭锦旗一带。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为夏州。 鹰扬郎将:官职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府兵制的军府名称,以骠骑府为鹰扬府,主官骠骑将军改称鹰扬郎将,正五品。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称军头。 梁师都(?—628年):隋末地方割据势力。朔方人。世为本郡豪族。隋朝为鹰扬郎将,后被罢官。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自称大丞相。后依附突厥,称帝,国号梁,建元永隆。突厥封他为大度毗伽可汗。屡引突厥南下。贞观二年(628年)被唐军包围,为堂弟梁洛仁所杀。 唐世宗(?—617年):隋官员。朔方郡丞,被梁师都所杀。 大丞相:官职名。北魏敬宗始置,以尔朱荣为大丞相,后高欢也任此职。北周、隋也置,多授予权臣,也有分左右者。
[3]刘武周(?—622年):隋末地方割据势力。河间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州)。为人强悍骁勇,喜爱结交豪杰。曾应募参与征辽东,以军功任马邑鹰扬府校尉。隋末,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依附突厥,受封为定杨可汗,屡败隋军,自称皇帝,建元天兴。与唐朝对抗,连败唐军。李世民率军攻讨,被击溃后逃降突厥,他的部将尉迟敬德等人降唐。后企图返回马邑,事泄,被突厥人所杀。
【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正月丙辰(初五日),窦建德自称长乐王。辛巳(三十日),鲁郡贼寇首领徐圆朗攻陷东平郡,又分兵占领地盘,从琅邪以西,北到东平郡,全都被他占有,被他吞并的兵众有二万多人。卢明月辗转劫掠河南,一直抵达淮北,部众号称有四十万人,自称无上王。隋炀帝命令江都通守王世充讨伐他,王世充和卢明月在南阳展开激战,大败贼军,斩杀卢明月,其余部众都逃散了。二月壬午(初一日),朔方鹰扬郎将梁师都杀死郡丞唐世宗,占据朔方郡,自称大丞相,北面联合突厥。马邑人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自称太守。事见《唐平河东》。
【原文】
李密、翟让袭兴洛仓,破之[1]。让推密为主,上密号为魏公,即位,称元年。事见《唐平东都》。
【注文】
[1]兴洛仓:即洛口仓,隋朝粮仓。位于今河南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隋朝末年,瓦岗农民起义军曾攻占此地。唐朝前期,洛口仓仍为仓粮重要转运站。
【译文】
李密、翟让袭击并攻占了兴洛仓。翟让推举李密为首领,为李密上尊号为魏公,李密即位,称元年。事见《唐平东都》。
【原文】
三月,梁师都略定雕阴、弘化、延安等郡,遂即皇帝位,国号梁,改元永隆[1]。左翊卫蒲城郭子和坐事徙榆林[2]。会郡中大饥,子和潜结敢死士十八人攻郡门,执郡丞王才,数以不恤百姓,斩之,开仓赈施[3]。自称永乐王,改元丑平(4)[4]。尊其父为太公,以其弟子政为尚书令,子端、子升为左右仆射[5]。有二千余骑,南连梁师都,北附突厥,各遣子为质以自固[6]。始毕以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梁师都为解事天子,子和为平杨天子。子和固辞不敢当,乃更以为屋利设[7]。夏四月,汾阴薛举劫金城令郝瑗发兵,自称西秦霸王[8]。事见《唐平陇右》。
【注文】
[1]略定:攻克平定。 雕阴:郡名。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治上县(今陕西绥德),辖上县、大斌、延福、儒林、真乡、开光、银城、城平、开疆、抚宁、绥德十一县。唐贞观二年(628年)废。 梁:政权名。隋大业末年,夏州朔方(今陕西靖边北红墩界乡下城子,即白城子)人梁师都据郡反叛,自称大丞相,向北联合突厥。大败隋兵,于是占领平定雕阴(今陕西绥德)、弘化(今甘肃庆城)、延安,即皇帝位,称梁国,建年号永隆。突厥送其狼头纛(dào),封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贞观二年(628年)被唐军打败,为部下所杀。自起至灭共十一年多。 永隆:隋末唐初割据朔方的梁师都所用年号,历时十一年多,即永隆元年(617年)三月至永隆十二年(628年)四月。
[2]左翊卫:即左翊卫大将军。 蒲城:县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治今陕西浦城。唐开元四年(716年)改置奉先。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复名蒲城。 郭子和(?—约664年):即李子和,隋末割据势力、唐初将领。同州蒲城(今陕西蒲城)人。隋末任左翊卫大将军,因罪流放榆林。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杀郡丞,开仓散粮,称永乐王,年号正平(一作丑平)。与梁师都联合,接受突厥封爵。唐武德元年(618年)降唐,历任郡守、总管、都督等职,赐姓李,封夷国公。约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
[3]潜结:暗中联络。 王才(?—617年):隋官员。榆林郡丞,郭子和起兵,将他杀死。 恤(xù):救济。 赈(zhèn)施:救济布施。
[4]丑平:一说为正平。隋末唐初割据首领郭子和所用年号,历时一年多,即丑平元年(617年)三月至丑平二年(618年)七月。
[5]太公:对老者的尊称。 子政:即郭子政,郭子和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尚书令:官职名。尚书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汉武帝刘彻时用宦官为尚书,汉成帝刘骜(ào)时改用士人。掌文书及群臣的奏章。所掌为章奏文书,为天子近臣。西汉后期,职权渐重。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主官为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领纪纲,无所不统,总揽事权。魏晋南北朝时,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曹魏、晋、南朝三品(梁称十六班),为百官之长。南朝、北魏、北齐二品。隋、唐前期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为正二品(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其后无人敢做。故自龙朔三年〈663年〉,废尚书令,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宋代置尚书令,但仅为荣誉衔,无职事。元明清皆不置。 子端:即郭子端。郭子和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子升:即郭子升。郭子和的弟弟。生平事迹不详。 左右仆(pú)射(yè):官职名。参见“尚书左仆射”条注。
[6]自固:巩固自身的地位,确保自己的安全。
[7]固辞:坚决推辞。 屋利设:突厥官名。为一个地方的统帅。
[8]汾阴:郡、县名。北周武帝宇文邕置郡,隋开皇初废,大业十三年(617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泰州,治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也为县名。西汉置,治今山西万荣西南宝鼎。十六国前赵废。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于后土城(今山西万荣西南古城),北周迁回旧治。唐开元十一年(723年)改为宝鼎。 薛举(?—618年):隋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后迁居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家财万贯,为金城府校尉。大业十三年(617年)和儿子薛仁杲(gǎo)起兵反隋,自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占据陇西之地,不久称帝,迁都天水(今甘肃天水)。次年病死。他的儿子薛仁杲继位。 郝瑗(yuàn):生卒年不详。隋人。隋末为金城令,大业末,招募数千人,派薛举率领镇压叛乱,薛举趁机劫持郝瑗起兵反隋。后在薛举军中任卫尉卿。
【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三月,梁师都攻取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即皇帝位,国号梁,改年号永隆。左翊卫、蒲城人郭子和因为犯罪被流放到榆林。适逢郡中发生大饥荒,郭子和暗中纠集敢死之士十八人攻占郡门,抓获郡丞王才,历数他不体恤百姓的罪责,杀了他,又开仓赈济百姓。然后自称永乐王,改年号为丑平。尊奉他的父亲为太公,任命他的弟弟郭子政为尚书令,郭子端、郭子升分别为左右仆射。拥有二千多名骑兵,向南联合梁师都,向北依附突厥,分别送儿子到梁师都、突厥那里做人质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始毕可汗授予刘武周为定杨天子,梁师都为解事天子,郭子和为平杨天子。郭子和坚决推辞不敢接受,于是改授为屋利设。夏季四月,汾阴人薛举劫持金城县令郝瑗起兵,自称西秦霸王。事见《唐平陇右》。
【原文】
李密帅众据回洛仓,以逼东都。越王侗遣太常丞元善达间行贼中,诣江都奏称:“李密有众百万,围逼东都,据洛口仓,城内无食[1]。若陛下速还,乌合必散,不然者,东都决没[2]。”因歔欷呜咽,帝为之改容[3]。虞世基进曰:“越王年少,此辈诳之[4]。若如所言,善达何缘来至[5]?”帝乃勃然怒曰:“善达小人,敢廷辱我[6]。”因使经贼中向东阳催运,善达遂为群盗所杀。是后人人杜口,莫敢以贼闻[7]。
【注文】
[1]太常丞:官职名。西汉始置,为太常副手,协掌宗庙祭祀礼仪。魏、晋、南朝沿置,魏、晋、南朝宋皆为七品,梁为五班,陈为八品。北魏置太常少卿为太常次官,太常丞居少卿之下,从六品。北齐置太常寺,太常丞为佐官,参与管理本寺日常事务,从六品,也称太常寺丞。隋初从六品,炀帝改从五品。唐朝从五品下。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奉常丞、司礼丞,不久即各恢复旧称。此后历代皆置。 元善达(?—617年):隋臣,任太常丞,李密率领瓦岗军包围东都洛阳,越王杨侗派他到江都报告并请隋炀帝北返,遭到虞世基诬陷。后隋炀帝派他催运物资,结果被造反者所杀。 间行:抄小路。
[2]乌合:形容人群没有严密组织而临时凑合,如群乌暂时聚合。 没(mò):沦陷。
[3]歔(xū)欷(xī):悲泣;抽噎;叹息。 呜咽(yè):低声哭泣。也指悲泣声。 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4]此辈:这班人;这类人。 诳(kuáng):欺骗,瞒哄。
[5]何缘:怎么;为什么。
[6]勃然:因愤怒或心情紧张而变色之貌。 廷辱:即在朝廷上当众侮辱人。
[7]杜口:闭口。即不说话。 以贼闻:指向隋炀帝报告贼寇的消息。
【译文】
李密率领部众占据回洛仓,进逼东都。越王杨侗派遣太常丞元善达抄小路经过贼寇地盘,到江都奏报:“李密拥有部众上百万人,包围进逼东都,占据了洛口仓,东都城内没有粮食。如果陛下赶紧返回,李密的乌合之众必然溃散,如果不回,东都肯定会沦陷。”说着元善达就歔欷呜咽不止,隋炀帝也为之动容。虞世基进言说:“越王年龄小,这些人诓骗他。如果像他所说的那样,元善达怎么能来到这里呢?”隋炀帝于是勃然大怒说:“元善达这个小人,敢在朝廷上当众羞辱我。随即派元善达经过贼寇占领区到东阳催运物资,元善达于是被群盗所杀。这以后人人闭口不言,没有人敢再把贼寇的情况向隋炀帝奏报。
【原文】
世基容貎沈审,言多合意,特为帝所亲爱,朝臣无与为比[1]。亲党凭之,鬻官、卖狱,贿赂公行,其门如市[2]。由是朝野共疾怨之[3]。内史舍人封德彝托附世基,以世基不闲吏务,密为指画,宣行诏命,谄顺帝意,群臣表疏忤旨者,皆屏而不奏[4]。鞫狱用法,多峻文深诋,论功行赏,则抑削就薄[5]。故世基之宠日隆,而隋政益坏,皆德彝所为也[6]。
【注文】
[1]沈(chén)审:即“沉审”。深沉明察;沉稳谨慎。沈通“沉”。 合意:合乎心意;中意。 亲爱:亲近喜爱。 无与为比:即无与伦比,无可比拟。
[2]亲党:亲信党与。 鬻(yù)官:卖官。 卖狱:指受贿后枉法断案。 公行:公然行动,公然进行。 其门如市:门庭若市。
[3]疾怨:怨恨。
[4]托附:依附。 不闲:不娴熟,不精通。 吏务:指政务。 指画:指点。 宣行:宣布和施行君命。 谄(chǎn)顺:逢迎阿顺。 表疏:泛指奏章。 忤(wǔ)旨:与其意图相抵触。忤,逆,不顺从;旨,意图,目的。 屏(bǐng):抑止。
[5]鞫(jū)狱:审理案件。鞫,审问犯人。 峻文:指苛细的法令条文。 深诋(dǐ):极力诋毁。 抑削:抑制削弱。 就薄:就低。
[6]隆:厚,程度深。
【译文】
虞世基外表沉稳通透,言语大多迎合隋炀帝的意图,特别受到隋炀帝的亲近宠爱,朝臣中无人能与他相比。亲戚党羽都依仗他,售卖官职、收受钱财,枉法断案,公然贿赂,门庭若市。因此朝野都极为痛恨他。内史舍人封德彝依附虞世基,因为虞世基不熟悉官吏政务,封德彝就秘密为他策划,宣布执行诏命,阿谀逢迎隋炀帝的心意,群臣上表疏有与他的意图相抵触的,都扣下来不上奏。审理案件和施用法度,大多严峻苛密,极力诋毁;论功行赏,就抑制削弱,全部就低。所以虞世基受到的恩宠一天比一天隆盛,而隋朝的统治却一天比一天腐败,这都是封德彝所导致的。
【原文】
五月甲子,唐公李渊举兵于晋阳。秋七月,李渊发晋阳,移檄郡县,谕以尊立代王之意[1]。周(5)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自称河西大(梁)[凉]王,置官属,并拟开皇故事[2]。薛举自称秦帝,立子仁杲为太子[3]。骁果从帝在江都者多逃亡,帝患之,以问裴矩,对曰:“人情非有匹偶,难以久处,请听军士于此纳室[4]。”帝从之。九月,悉召江都境内寡妇、处女集宫下,恣将士所取[5]。或先与奸者听自首,即以配之。戊午,李渊帅诸军围河东,屈突通婴城自守。渊留诸将围河东,自引兵趣长安[6]。庚申,诸军济河,甲子,至朝邑,舍于长春宫[7]。冬十月,渊至长安。罗川令萧铣自称梁王[8]。十一月,渊迎代王即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进封渊为唐王[9]。
【注文】
[1]移檄(xí):古代官方文书移和檄的并称。多用于征召、晓谕和声讨。 尊立:拥立。 代王:即杨侑,封代王。
[2]武威鹰扬府:即武威郡鹰扬府。隋各郡置鹰扬府,有郎将、副郎将、长史、司马。 司马:官职名。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东宫、王府、公府和军府的幕僚,掌管府内军事事务。隋唐军府也置行军司马。此外,隋初改治中为司马,为州府佐官,协助刺史管理州务。上州正五品,中州从五品,下州正六品。隋炀帝时废。唐高宗李治复置,无具体职掌,多用以安置贬谪官员,上州从五品下,中州正六品下,下州从六品上。 李轨(?—619年):字处则,甘肃武威人。河西豪族,为人机智多谋,能言善辩,又能赈济贫穷,被乡里称道。隋末,任武威郡鹰扬府司马。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自称河西大凉王。次年称帝,年号安乐。攻据张掖、敦煌等河西五郡,后被唐朝击败俘虏,在长安被杀。
[3]仁杲(gǎo):即薛仁杲(?—618年),隋末地方割据势力首领。薛举长子,河东汾阴(山西万荣)人。善骑射。军中号“万人敌”。性凶悍好杀人。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与其父在金城(今甘肃兰州)起兵。父死,即位,众心猜惧,势力渐弱。后为李世民打败,俘至长安斩杀。
[4]人情:人的感情;人之常情。 匹偶:婚配。 纳室:娶妻。
[5]寡妇:没有丈夫的妇人。后多指死了丈夫的妇人。 处女:特指未出嫁、未曾有过性行为的女子。 恣(zì):听任,放纵,无拘束。
[6]趣:通“趋”。奔向,前去。
[7]朝邑(yì):县名。西魏置,治今陕西大荔境东。唐乾元三年(760年)改为河西,大历五年(770年)复称朝邑。1958年撤销建置,并入大荔县。 舍:居住,休息。 长春宫:行宫名。北周宇文护筑。故址在今陕西大荔东北。隋唐沿用,五代初废。
[8]罗川:即罗县,县名。战国末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治今湖南汨(mì)罗西北。唐武德八年(625年)废。 萧铣(xiǎn)(583—621年):隋末地方割据势力。南北朝时期西梁宣帝萧詧(chá)的曾孙。隋炀帝时任罗川令。大业十三年(617年),巴陵校尉董景珍、雷世猛等起兵,被推为主,自称梁王,年号凤呜。次年称帝,迁都江陵,割据长江中游,拥兵四十万。后兵败降唐,在长安被杀。
[9]遥尊:在远处尊奉。 太上皇:皇帝的父亲,特指把皇位让给太子而自己退位的皇帝。
【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五月甲子(十五日),唐公李渊在晋阳起兵。秋季七月,李渊从晋阳出发,向各郡县发布檄文,晓谕拥立代王为帝的本意。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设置百官,全都仿效开皇年间的旧例。薛举自称秦帝,册立儿子薛仁杲为太子。跟随隋炀帝在江都的骁卫御林军大多都逃亡了,隋炀帝对这个情况很担心,询问裴矩,裴矩回答说:“按人之常情,没有配偶的人在一个地方很难长期停留,请求听任军士在这里娶妻吧。”隋炀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九月,将江都境内的寡妇、处女全部召来,集中在宫殿下,任由将士们挑选。有的是已经与当地妇女通奸,也允许自首,当场就让那个妇女嫁给他。戊午(初十日),李渊率领各军围攻河东郡,屈突通凭借城池防守。李渊留下众将围困河东郡,自己率兵直逼长安。庚申(十二日),各军渡过黄河,甲子(十六日),进抵朝邑,李渊住在长春宫。冬季十月,李渊抵达长安。罗川县令萧铣自称梁王。十一月,李渊迎立代王杨侑即位,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进封李渊为唐王。
【原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1][三月]。隋炀帝至江都,荒淫益甚,宫中为百余房,各盛供张,实以美人,日令一房为主人[2]。江都郡丞赵元楷掌供酒馔,帝与萧后及幸姬历就宴饮,酒卮不离口,从姬千余人亦常醉[3]。然帝见天下危乱,意亦扰扰不自安,退朝则幅巾短衣,策杖步游,遍历台馆,非夜不止,汲汲顾景,唯恐不足[4]。帝自晓占候卜相,好为吴语[5]。常夜置酒,仰视天文,谓萧后曰:“外间大有人图侬,然侬不失为长城公,卿不失为沈后,且共乐饮耳[6]。”因引满沉醉[7]。又尝引镜自照,顾谓萧后曰:“好头颈,谁当斫之[8]?”后惊问故,帝笑曰:“贵贱苦乐,更迭为之,亦复何伤[9]。”
【注文】
[1]唐(618—907年):朝代名。共历二十二帝,二百九十年。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618年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立唐朝。唐代历史以安史之乱为界,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唐朝建国初期,相继平定了各地起义和割据势力,继续推行三省六部制、均田制和府兵制等制度,社会得以初步安定。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政治清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史称“贞观之治”。唐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唐代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进入极盛期,史称“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出现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统治逐渐走向衰落。此后又出现了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和大中之治等暂时复兴,但国力衰落的总体趋势已不可逆转。唐朝末年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大起义,唐朝统治土崩瓦解,907年终于被后梁朱温所灭。唐朝,尤其是前期,国力强大,疆域辽阔,文化繁荣,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王朝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国家之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祖:即李渊,庙号为高祖。 武德:唐朝的第一个年号。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共九年,即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武德九年(626年)十二月。
[2]荒淫:指过分贪恋女色,纵情享乐。 供张:即“供帐”。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也称举行宴会。
[3]掌供:执掌供应。 酒馔(zhuàn):酒食。 萧后(?—647年):隋炀帝的皇后。西梁明帝萧岿(kuī)的女儿。好学,善为诗赋,颇得隋炀帝敬重。大业末,预感到隋朝灭亡在即,多想规劝,又不敢直言。江都兵变后,被宇文化及胁裹北行,宇文化及兵败,被窦建德所获,后北入突厥。唐贞观四年(630年),唐军破突厥,返回中原。 历就:前去。 酒卮(zhī):也作“酒巵”。盛酒的器皿。 从姬(jī):侍妾。
[4]扰扰:形容纷乱的样子。 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 短衣:指带短下摆或短后摆的紧身上衣。 策杖:也称杖策。拄杖。 步游:步行游历。 遍历:周游。 汲汲:忧惶不安的样子。 顾景(yǐng):即“顾影”,自顾其影而自矜、自怜。景通“影”。
[5]占候:依据天象变化以附会人事,预言吉凶。 卜(bǔ)相:占卜看相以断吉凶。 吴语:泛指吴地方言。
[6]天文:日月星辰等天体在宇宙间分布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霜、雪等自然现象也列入天文范围。 侬(nóng):我。 卿:古代夫妻互称。 沈后:即沈婺(wù)华(?—627年),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皇后。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南)人。性端庄,博通经史,善于书翰。陈宣帝太建初为皇太子陈叔宝的妃子。陈叔宝即位后立为皇后,但无宠。陈亡入隋,陈后主卒,于毗陵天静寺为尼,法名观音。著有《沈皇后集》十卷,今已散佚。 乐饮:畅饮。
[7]引满:斟(zhēn)酒满杯而饮。 沉醉:大醉。
[8]引镜:持镜。 斫(zhuó):本义石斧。用刀、斧等砍劈。
[9]更迭:交换,更替。
【译文】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抵达江都,更加荒淫,宫中布置了一百多间房子,都大加布置修饰,里面住上美女,每天让一房的美人做主人。江都郡丞赵元楷掌管供应美酒佳肴,隋炀帝和萧皇后以及被宠幸的嫔妃前去宴饮,酒杯不离口,跟随的一千多名嫔姬也常常喝醉。然而隋炀帝眼见天下危急混乱,心中也烦扰不安,退朝后就头戴幅巾,身穿短衣,拿着手杖步行游走,走遍亭台楼馆,不到天黑就不停下来,迫切地观看景色,唯恐看不够。隋炀帝自己通晓占卜相面,喜欢说吴地方言。常在夜里摆上酒宴,仰观天上的星象变化,对萧皇后说:“外面有很多人在算计我,然而我最后还不失为长城公陈后主,你也不失为沈后,还是一起快乐饮酒吧。”接着就斟满酒杯而饮,直到喝得酩酊大醉。还拿着镜子看自己,回头对萧皇后说:“多好的头颅,谁会来砍下它呢?”萧皇后吃惊地询问缘故,隋炀帝笑着说:“贵贱苦乐,更替承受,有什么可感伤的。”
【原文】
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欲都丹阳,保据江东,命群臣廷议之[1]。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皆以为善。右候卫大将军李才极陈不可,请车驾还长安,与世基忿争而出[2]。门下录事衡水李桐客曰:“江东卑湿,土地险狭,内奉万乘,外给三军,民不堪命,恐亦将散乱耳[3]。”御史劾桐客谤毁朝政[4]。于是公卿皆阿意,言:“江东之民,望幸已久,陛下过江,抚而临之,此大禹之事也[5]。”乃命治丹阳宫,将徙都之[6]。
【注文】
[1]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丹阳:郡名。西汉武帝刘彻元封二年(前109年)置,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辖境相当于今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后辖境缩小。东汉献帝刘协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孙权移郡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南朝齐辖建康、秣(mò)陵、丹阳、溧(lì)阳、永世、湖熟、江宁、句容诸县,隋开皇间改为蒋州。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丹阳郡,治江宁(今江苏南京),领江宁、溧水、当涂三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扬州。 廷议:在朝廷上商议。
[2]李才:生卒年不详。隋臣。隋末任右候卫大将军,曾反对迁都江南,力劝隋炀帝还都长安。 极陈:尽力上言。 忿争:愤怒相争。
[3]录事:晋始置,掌管文书。隋、唐后,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军事机关均设录事,掌收发公文。后世沿置。 衡水: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北衡水。 李桐客:生卒年不详。隋、唐官员。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大业末任门下录事,曾反对迁都江南。隋朝灭亡,随宇文化及北上,不久入窦建德军中。秦王李世民平窦建德后又归唐,授秦府法曹参军。唐太宗贞观初年,任通、巴二州刺史,为官清廉,受到百姓信赖。后卒于家。 卑湿:地势低下潮湿。 险狭:也作“险陿”。即险隘。民不堪命:百姓疲于奔命不堪忍受。 散乱:溃散变乱。
[4]劾(hé):揭发罪状。弹劾。 谤(bàng)毁:毁谤。
[5]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代指高级官职。 阿意:迎合他人的意旨。 抚而临之:安抚驾临。 大禹(yǔ):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姒(sì)姓,名文命,也称大禹、夏禹,鲧(gǔn)的儿子。始为夏后氏部落首领,后受舜命平治洪水,接受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在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始获成功。又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大得民心,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为部落联盟领袖,巡行四方,分天下为九州,设牧分治,并铸九鼎以象征权力。又发动过对三苗的战争,取得胜利。他几次大会夷、夏部落首领,以扩大统治区域,显示权威。大禹去世后,他的儿子启取得政权,建立了夏朝,中国历史也由此进入了世袭王朝时期。
[6]丹阳宫:隋宫。在今江苏南京。隋炀帝想要定都建康,建此宫。
【译文】
隋炀帝眼见中原地区已经大乱,无意返回北方,想要定都丹阳,退保据守江南,下令让群臣在朝堂上商议此事。内史侍郎虞世基等人都认为很好。右候卫大将军李才极力陈述不能这样做,请求车驾返回长安,并和虞世基忿然争辩,气愤而出。门下录事、衡水人李桐客说:“江南低洼潮湿,土地狭窄,对内要供奉陛下,对外要供给三军,民众无法承受,恐怕也要溃散变乱。”御史弹劾李桐客诋毁朝政。从此公卿大臣都逢迎隋炀帝的意图,说:“江南的百姓,盼望陛下来这里已经很久了,陛下渡过长江,安抚驾临江南,这是大禹一样的事业啊。”于是命令修建丹阳宫,准备迁都到那里。
【原文】
时江都粮尽,从驾骁果多关中人,久客思乡里,见帝无西意,多谋叛归[1]。郎将窦贤遂帅所部西走,帝遣骑追斩之,而亡者犹不止,帝患之[2]。虎贲郎将扶风司马德戡素有宠于帝,帝使领骁果屯于东城,德戡与所善虎贲郎将元礼、直裴虔通谋曰:“今骁果人人欲亡,我欲言之,恐先事受诛,不言,于后事发,亦不免族灭,奈何[3]?又闻关内沦没,李孝常以华阴叛,上囚其二弟,欲杀之[4]。我辈家属皆在西,能无此虑乎!”二人皆惧,曰:“然[则]计将安出[5]?”德戡曰:“骁果若亡,不若与之俱去[6]。”二人皆曰:“善。”因转相招引,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皆与之同谋,日夜相结约,于广座明论叛计,无所畏避[7]。有宫人白萧后曰:“外间人人欲反。”后曰:“任汝奏之。”宫人言于帝,帝大怒,以为非所宜言,斩之。其后宫人复白后曰:“天下事一朝至此,无可救者,何用言之,徒令帝忧耳。”自是无复言者[8]。
【注文】
[1]关中:参见“关内”条注。 久客:久居在外。 叛归:叛逃。
[2]郎将:官职名。原指中郎将。西魏创建府兵制,每府有一郎将为主管。隋置为诸卫府副手,并冠以卫名。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设置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次官为鹰击郎将。唐置为诸卫亲、勋、翊府中郎将副手,分设左、右。宋代诸卫也置,但无具体职掌,也无定员,仅为安置宗室及武职闲散人员或作为武臣赠官。 窦贤(?—约618年):隋朝将领。随隋炀帝至江都,因叛归被杀。
[3]司马德戡(kān)(580—618年):隋朝将领。扶风雍县(今陕西凤翔)人。隋文帝时官至大都督,隋炀帝时为武贲郎将。大业十二年(616年),随隋炀帝至江都。唐武德元年(618年),发动兵变,推举宇文化及为首,诛杀隋炀帝及其亲族、大臣等。然后由宇文化及统领北上,后因不满宇文化及昏庸奢侈,试图袭击宇文化及,事泄被杀。 元礼(?—619):隋朝将领。隋炀帝时任虎贲郎将,随炀帝到江都,后协助司马德戡联络左右,发动兵变,缢杀隋炀帝。拥戴宇文化及率军北返,为窦建德击败,被俘处死。 直(gě):即直阁,官职名。南朝及北魏始置,为皇帝左右侍卫官。隋文帝时左右卫率置直阁将军,负责宿卫侍从。太子左右卫率府也有直阁,隋炀帝时废。仅于左右监门府各置直阁六人,都为本府郎将的副手。宋朝也有直阁之名,为正式官职外,另以诸馆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衔号加于文臣,凡得此衔号者,需入直(值)馆阁,故此含义不同。 裴虔(qián)通(?—620年):隋朝将领。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隋文帝时,为晋王杨广的亲信。杨广即位,升任监门直阁,跟随炀帝巡行征战,官至通议大夫。大业十四年(618年),在江都与司马德戡发动兵变,杀死炀帝,后归宇文化及北上。宇文化及败后,投唐,任辰州刺史。不久以杀隋炀帝之罪除名,流放岭南而死。 先事:事前。 族灭:即灭族。一人犯罪,整个家族、亲属被诛灭。
[4]沦没:沦陷。 李孝常(?—627年):隋朝将领。隋朝大将李圆通的儿子。隋末,李渊起兵进攻关中,李孝常为华阴县令,献永丰仓归降李渊,并去接应河西的李渊诸军。隋炀帝在江都得知后,囚其二弟。唐武德元年(618年),封义安王。贞观元年(627年),因密谋反叛,被唐太宗处死。 华阴:县名。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改宁秦邑置,治今陕西华阴东南。后屡次废置。隋大业五年(609年)重设华阴,治今陕西华阴,武后垂拱时曾改为仙掌,唐神龙元年(705年)复名华阴,上元二年(761年)改名太阴,宝应元年(762年)复名华阴。
[5]计将安出:如何制定计谋呢?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
[6]若亡:如果逃亡。 不若:不如;比不上。
[7]转相:相互,争相。 招引:招致;引之使来。 元敏(?—618年):隋臣。位至内史舍人,曾力劝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宇文化及任用他为内史侍郎,江都兵变后,沈光等人谋袭宇文化及未果,遇元敏,于是将他杀死。 赵行枢(?—619年):隋朝将领。初为太常乐户,家财以亿计,与宇文化及兄弟交从甚密。通过贿赂宇文述,起家为折冲郎将。后为虎牙郎将。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江都兵变爆发,隋炀帝被杀。众人于是推他为丞相主持朝政,立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宇文化及战败,一同被窦建德所杀。 孟秉(?—619年):隋朝将领。隋炀帝时任鹰扬郎将,参加了江都兵变,又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击败后,被俘杀。 符玺(xǐ)郎:官职名。秦、汉在少府的符节令之下,为掌管皇帝玺印、朝廷符节的官员。三国魏属符节令,七品。西晋省。北魏复置,归御符史台,北齐沿置,从六品上。隋初罢。隋炀帝时由符玺监改名置,为门下省符玺局长官,从六品。唐初沿置,高宗李治时改名符宝郎,中宗李显时复旧,玄宗李隆基再改,遂成定制。 李覆:生卒年不详。隋官员。隋末任符玺郎,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 牛方裕:生卒年不详。隋、唐官员。安定鹑觚(今甘肃泾川东南)人。隋朝大臣牛弘次子。隋末为符玺郎。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引他参决政事。唐代任莱州刺史。贞观二年(628年)被除名流放边疆。 直长:官职名。北魏时始置,掌管皇帝起居。为皇帝近侍,多以他官兼领。北齐、隋开皇时的门下省、大业时的殿内省、唐时的殿中省所辖各供奉机构,均设此官,为奉御等主官的副手。北齐时分左、右,从五品。隋、唐、五代,正七品上。宋代沿置。元各供奉机构也有直长,但已不是主官之副。 许弘仁(?—619年):隋官员。隋末任直长,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兵败后,被窦建德俘杀。 薛世良:生卒年不详。隋、唐官员。隋末任直长,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并力推宇文化及为主,被引参决政事。唐代官至绛州刺史,贞观二年(628年)被除名流放边疆。 城门郎:官职名。西汉始置城门校尉员,掌城门屯兵,后代多沿置。隋炀帝改城门校尉为城门郎,为掌管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启闭等事的官吏,从六品。唐沿置,宋代废。 唐奉义:生卒年不详。隋官员,隋末任城门郎,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唐代官至广州都督长史,贞观二年(628年)被除名流放边疆。 医正:医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掌医疗疾病,为太常寺太医署属官,唐沿置,从九品下。金、明等朝也置。 张恺:生卒年不详。隋官员,隋末任医正,积极参与了江都兵变,宇文化及引其参与政事,后随宇文化及北上。 勋侍:官职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左右卫所领勋卫为勋侍,唐初又改为勋卫。 杨士览(?—619年):隋朝官员。隋炀帝时任勋侍,积极参加了江都兵变,又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击败后,被俘杀。 结约:联络。 广座:大庭广众。 明论:公开议论。 叛计:叛逃的计策。 畏避:因害怕而退避。
[8]白:禀告;报告。 徒:白白。 复言:再发表意见。
【译文】
当时江都粮食耗尽,跟随隋炀帝的骁卫御林军大多是关中人,长期客居在外思念家乡,看到隋炀帝没有西返的意思,大多密谋叛逃返回关中。郎将窦贤就率领部下向西逃跑,隋炀帝派骑兵追杀了他们,但逃亡的人还是没有停止,隋炀帝对此很担心。虎贲郎将、扶风人司马德戡向来受到隋炀帝的宠信,隋炀帝派他率领骁卫御林军驻扎在东城,司马德戡同他要好的虎贲郎将元礼、直阁裴虔通密谋道:“现在骁果人人都想逃走,我想要向陛下禀告这件事,但恐怕骁卫御林军还没逃走我就被诛杀了,不去报告,骁卫御林军逃走的事情发生,我还是不免被灭族,该怎么办呢?还听说关中沦陷,李孝常占据华阴叛乱,皇上囚禁了他的两个弟弟,打算处死他们。我们的家属都在关中,能不考虑这个问题吗!”两人听后都很恐惧,说:“那么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司马德戡说:“骁卫御林军如果逃亡,不如和他们一起逃走。”两人都说:“好。”于是就互相辗转联络,内史舍人元敏、虎牙郎将赵行枢、鹰扬郎将孟秉、符玺郎李覆、牛方裕、直长许弘仁、薛世良、城门郎唐奉义、医正张恺、勋侍杨士览等人都和他们一起谋划这件事,日夜相互联络邀约,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讨论叛逃的计划,无所畏惧和回避。有宫人报告给萧皇后说:“宫外人人都想造反。”萧皇后说:“随你去禀报。”宫人把情况报告给隋炀帝,隋炀帝大怒,认为这不是宫人应该说的事情,就处死了这个宫人。后来别的宫人又向萧皇后禀告这件事,萧皇后说:“天下的事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已经无药可救,说了又有什么用呢,只会让陛下担心罢了。”从此宫中也就没再说外面情况的人了。
【原文】
赵行枢与将作少监宇文智及素厚,杨士览,智及之甥也,二人以谋告智及,智及大喜。德戡等期以三月望日结党西遁,智及曰:“主上虽无道,威令尚行,卿等亡去,正如窦贤取死耳[1]。今天实丧隋,英雄并起,同心叛者已数万人,因行大事,此帝王之业也。”德戡等然之。行枢、薛世良请以智及兄右屯卫将军许公化及为主,结约既定,乃告化及。化及性驽怯,闻之变色流汗,既而从之[2]。
【注文】
[1]期:约定时日。 望日:月亮圆的那一天。通常指旧历每月的十五日。 结党:结成党羽。 主上:臣下对君主的称呼。 无道:暴虐,没有德政。 威令:指政令、军令。
[2]驽(nú)怯:怯弱。
【译文】
赵行枢和将作少监宇文智及一向交情深厚,杨士览是宇文智及的外甥,二人把密谋告诉了宇文智及,宇文智及听后非常高兴。司马德戡等人预定在三月十五日结伙西逃,宇文智及说:“皇上虽然昏庸无道,但威令还在,你们逃亡,就如同窦贤找死一样。如今上天实际上是要灭亡隋朝,英雄们一起起事,怀着相同心愿的人已经有数万人,趁此机会做大事,这就是帝王的功业。”司马德戡等人认同他的话。赵行枢、薛世良请求立宇文智及的兄长右屯卫将军许公宇文化及为首领,联络邀约确定后,才告诉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性情驽钝怯懦,听到这件事后脸色大变,汗流不止,不久也同意了。
【原文】
德戡使许弘仁、张恺入备身府,告所识者,云:“陛下闻骁果欲叛,多酝毒酒,欲因享会尽鸩杀之,独与南人留此[1]。”骁果皆惧,转相告语,反谋益急[2]。乙卯,德戡悉召骁果军吏,谕以所为,皆曰:“唯将军命[3]。”是日,风霾,昼昏[4]。晡后,德戡盗御厩马,潜厉兵刃[5]。是夕,元礼、裴虔通直下,专主殿内[6]。唐奉义主闭城门,与虔通相知,诸门皆不下键[7]。至三更,德戡于东城集兵,得数万人,举火与城外相应。帝望见火,且闻外喧嚣,问:“何事[8]?”虔通对曰:“草坊失火,外人共救之耳[9]。”时内外隔绝,帝以为然。智及与孟秉于城外集千余人,劫候卫虎贲冯普乐布兵分守衢巷[10]。燕王倓觉有变,夜穿芳林门侧水窦而入,至玄武门,诡奏曰:“臣猝中风,命悬俄顷,请得面辞[11]。”裴虔通等不以闻,执囚之。丙辰,天未明,德戡授虔通兵,以代诸门卫士。虔通自门将数百骑至成象殿,宿卫者传呼有贼,虔通乃还,闭诸门,独开东门,驱殿内宿卫者令出,皆投仗而走[12]。右屯卫将军独孤盛谓虔通曰:“何物兵,形势大异[13]?”虔通曰:“事势已然,不预将军事[14]。将军慎毋动。”盛大骂曰:“老贼,是何物语[15]!”不及被甲,与左右十余人拒战,为乱兵所杀[16]。盛,楷之弟也[17]。千牛独孤开远帅殿内兵数百人诣玄览门,叩请曰:“兵仗尚全,犹堪破贼[18]。陛下若出临战,人情自定[19]。不然,祸今至矣。”竟无应者,军士稍散[20]。贼执开远,义而释之[21]。先是,帝选骁健官奴数百人置玄武门,谓之“给使”,以备非常,待遇优厚,至以宫人赐之[22]。司宫魏氏为帝所信,化及等结之,使为内应[23]。是日,魏氏矫诏,悉听给使出外,仓猝之际无一人在者[24]。
【注文】
[1]备身府:官署名。隋开皇中置,左右领左右府,掌侍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称左右备身府。不领府兵,为十六府之一。唐武德五年(622年)又改称左右府。 酝(yùn):酿酒。 享会:犒劳将士的宴会。 鸩(zhèn)杀:用鸩酒毒杀。 南人:南方人,指原南朝人。
[2]告语:告诉,诉说。
[3]唯将军命:一切服从将军的命令。
[4]是日:这一天。 风霾(mái):指风吹尘飞、天色阴晦的现象。
[5]晡(bū):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 御厩:宫中的马厩。 厉:磨,使锋利。 兵刃:刀剑戈矛等兵器。
[6]是夕:当天夜里。 直下:在阁下值守。直,值守。
[7]主闭城门:负责关闭城门。 下键:落锁。
[8]喧嚣(xiāo):声音大而嘈杂;吵闹。
[9]草坊:存草料的房子。
[10]劫:强取,掠夺。 候卫:官署名。即左、右候卫。为隋朝十二卫中的两个。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左、右武候卫,唐初沿置,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为左、右金吾卫。 虎贲:即虎贲郎将。 冯普乐:隋臣。生平事迹不详。 分守:分别把守。 衢(qú)巷:街巷。
[11]芳林门:江都宫城城门。 水窦(dòu):水道;水出入的孔道。窦,孔、洞。 玄武门:城门名。此处指江都宫城的城门。 诡(guǐ):欺诈,奸猾。 中风:中医病名。多由脑血管栓塞或发生血栓、脑出血等引起。 俄顷:片刻;一会儿。 面辞:当面告辞。此处指诀别。
[12]成象殿:江都宫殿名。 传呼:传声呼喊。 投仗:扔下兵器。
[13]独孤盛(?—618年):隋将领。上柱国独孤楷的弟弟。性格刚烈,有胆气。隋炀帝未即位时,即追随左右,累迁为车骑将军。等到隋炀帝即位后,受到信任,官至右屯卫将军。江都兵变时,率兵抵抗,被乱兵所杀。 何物:哪些。 形势大异:情况很不一样。
[14]事势:事情的趋势;形势,情况。 已然:已经如此;已经成为事实。 不预:不涉及。
[15]慎:小心,当心。 何物语:什么话。
[16]被(pī)甲:穿上铠甲。被通“披”。
[17]楷:即独孤楷,生卒年不详。隋代名将。字修则,本姓李,赐姓独孤。北周时,由侍卫积军功封公爵。北周末,依附杨坚,督相府亲兵。隋初,历任右卫将军、原州总管。代蜀王杨秀任总管镇守益州。为政宽和,受到蜀民称誉。隋炀帝时,为并州总管,后转长平太守,未到任卒。
[18]千牛:即千牛左右。 独孤开远(582—642年):隋、唐官员。字行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隋历任左千牛、建节尉、朝散大夫。唐武德元年(618年)授开府,检校同州、下卦县令,后任使持节辽州诸军事、辽州刺史、左领左右将军、左卫将军。贞观年间历任宫城内长、检校左武候将军、检校左卫将军事、持节成州诸军事、成州刺史、陇右统军别将、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检校右武候大将军、右卫将军、总检校外内左右留守、左卫将军、上开府、考城县开国公。贞观十六年(642年)卒。 玄览门:城门名。江都宫城的城门。 叩:叩击阁门。 兵仗:武器。
[19]临战:驾临战场。 人情: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
[20]稍散:逐渐逃散。
[21]义而释之:觉得他很懂君臣大义就放了他。
[22]骁健:勇猛强健。 官奴:没入官府的奴隶。 非常:突如其来的事变。
[23]司宫:官职名。主管宫内之事,以宦官充任。 魏氏:姓魏者。
[24]矫(jiǎo)诏:假托或者篡改皇帝诏书。 悉听:全部允许。 仓猝(cù):匆忙急迫。
【译文】
司马德戡派许弘仁、张恺进入备身府,告诉认识的人说:“陛下听说骁卫御林军准备叛乱,大量酿造毒酒,准备趁宴享盛会时全部毒死他们,只和南方人留在此处。”骁卫御林军都感到恐惧,相互传告这番话,反叛的谋划更加急迫。武德元年(618年)三月乙卯(初十日),司马德戡召集全体骁卫御林军军吏,把要采取的行动明确地告知他们,众人都说:“一切听从将军的命令。”这一天,风吹尘扬,大白天天色一片昏暗。黄昏时,司马德戡偷出御厩的马匹,悄悄磨砺兵刃。这天晚上,元礼、裴虔通在阁下值守,专职负责殿内行动。唐奉义负责关闭城门,与裴虔通相互联络,各门都不落锁。到了三更,司马德戡在东城收集兵力,纠集了数万人,点起火与城外相呼应。隋炀帝看见火起,并且听到外面喧哗,问道:“出了什么事?”裴虔通回答说:“草坊失火了,外面的人一起救火呢。”当时皇宫内外隔绝,隋炀帝信以为真。宇文智及和孟秉在城外集合了一千多人,劫持了候卫虎贲冯普乐,部署兵力分头把守大街小巷。燕王杨倓察觉到有变故,连夜穿过芳林门旁边的水洞进入城内,到了玄武门,谎奏说:“我突然中风,命悬在顷刻之间,请求和皇上当面诀别。”裴虔通等人不去奏报,还抓住并囚禁了他。丙辰(十一日),天还没亮,司马德戡授予裴虔通兵马,让他们取代各门的警卫。裴虔通从宫门率领数百名骑兵抵达成象殿,宿卫的兵士一个接一个呼喊有贼寇,裴虔通才返回,关闭各个城门,只打开东门,驱赶殿内的宿卫让他们都出来,这些人都放下武器逃走了。右屯卫将军独孤盛对裴虔通说:“这是什么兵马,现在的形势太反常了吧?”裴虔通说:“事势已经这样了,不关将军您的事。将军千万小心不要轻举妄动。”独孤盛大骂道:“老贼,这是什么话!”来不及穿上铠甲,与身边的十几个人进行抵抗,被乱兵所杀。独孤盛是独孤楷的弟弟。千牛独孤开远率领殿内的兵马数百人到达玄览门,叩门请求说:“兵士武器都还齐全,还能够打败反贼。陛下如果出来亲临战场,人心自然安定。不然的话,灾祸今天就到了。”门内却始终无人答应,军士渐渐散走了。反叛者抓获了独孤开远,觉得他很懂君臣大义就放了他。在这之前,隋炀帝挑选了骁勇强健的官奴数百名安置在玄武门,称他们为“给使”,以防备突发事件,他们的待遇很优厚,甚至把宫女赏赐给他们。司宫魏氏受到隋炀帝宠信,宇文化及等人联络他,让他做内应。这天,魏氏假传圣旨,听任全部给使出外活动,仓猝之际竟没有一个人在场。
【原文】
德戡等引兵自玄武门入,帝闻乱,易服逃于西阁[1]。虔通与元礼进兵排左,魏氏启之,遂入永巷,问:“陛下安在[2]?”有美人出,指之。校尉令狐行达拔刀直进[3]。帝映窗扉谓行达曰:“汝欲杀我邪[4]?”对曰:“臣不敢,但欲奉陛下西还耳。”因扶帝下阁[5]。虔通,本帝为晋王时亲信左右也,帝见之,谓曰:“卿非我故人乎,何恨而反[6]?”对曰:“臣不敢反,但将士思归,欲奉陛下还京师耳。”帝曰:“朕方欲归,正为上江米船不至[7]。今与汝归耳。”虔通因勒兵守之[8]。
【注文】
[1]易服:改换衣服。 西阁:指西面的房阁。
[2]排左:推左边的门。,大门旁的小门。 永巷:宫内一条狭长的小巷,起初是宫内供宫女、嫔妃所在的地方。后来也作单独关押宫中女性犯罪者之处。 安在:在哪里。
[3]校尉:武官名。秦代始置,为将帅之下的军官,后代沿置,种类也不断变化。令狐行达:生卒年不详。隋朝将领,任校尉令,江都兵变时,亲手杀死隋炀帝。 直进:径直进去。
[4]映:隔着。 窗扉(fēi):窗户和门,也专指窗户。
[5]下阁:下楼。
[6]故人:旧交;老朋友。
[7]上江:长江的上游。
[8]勒兵:治军,操练或指挥军队。
【译文】
司马德戡等人领兵从玄武门进入宫城,隋炀帝听说叛乱,改换衣服逃到西阁。裴虔通和元礼率兵前行,推左边的小门,魏氏打开门,于是进入永巷,问道:“陛下在哪里?”有位美人出来,指点隋炀帝的藏身位置。校尉令狐行达拔刀径直进入。隋炀帝隔着窗户对令狐行达说:“你想要杀了我吗?”令狐行达回答说:“臣不敢,只是想要拥奉陛下返回关中罢了。”于是搀扶着隋炀帝走下西阁。裴虔通本来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亲信,隋炀帝见到他,对他说:“你不是我的老部下吗,有什么怨恨要谋反?”裴虔通回答说:“臣不敢谋反,只是将士渴望返乡,想拥奉陛下返回京师长安罢了。”隋炀帝说:“我也正打算返回京师,只因为长江上游运米船一直没到。现在我就和你们一起返回关中。”裴虔通于是指挥兵士看押隋炀帝。
【原文】
至旦,孟秉以甲骑迎化及,化及战栗不能言,人有来谒之者,但俛首据鞍称“罪过”[1]。化及至城门,德戡迎谒,引入朝堂,号为丞相[2]。裴虔通谓帝曰:“百官悉在朝堂,陛下须亲出慰劳。”进其从骑,逼帝乘之[3]。帝嫌其鞍勒弊,更易新者,乃乘之[4]。虔通执辔,挟刀出宫门,贼徒喜噪动地[5]。化及扬言曰:“何用持此物出,亟还与手[6]。”帝问:“世基何在?”贼党马文举曰:“已枭首矣[7]。”于是引帝还至寝殿,虔通、德戡等拔白刃侍立[8]。帝叹曰:“我何罪至此?”文举曰:“陛下违弃宗庙,巡游不息,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丁壮尽于矢刃,女弱填于沟壑,四民丧业,盗贼蜂起,专任佞谀,饰非拒谏,何谓无罪[9]!”帝曰:“我实负百姓。至于尔辈,荣禄兼极,何乃如是[10]?今日之事,孰为首邪?”德戡曰:“溥天同怨,何止一人[11]。”化及又使封德彝数帝罪,帝曰:“卿乃士人,何为亦尔[12]?”德彝赧然而退[13]。帝爱子赵王杲年十二,在帝侧,号恸不已,虔通斩之,血溅御服[14]。贼欲弑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15]!取鸩酒来。”文举等不许,使令狐行达顿帝令坐[16]。帝自解练巾授行达,缢杀之[17]。初,帝自知必及于难,常以罂贮毒药自随,谓所幸诸姬曰:“若贼至,汝曹当先饮之,然后我饮[18]。”及乱,顾索药,左右皆逃散,竟不能得[19]。萧后与宫人撤漆床板为小棺,与赵王杲同殡于西院流珠堂[20]。
【注文】
[1]旦:早晨。 甲骑:披甲的骑兵。 战栗(lì):打颤;发抖。 俛(fǔ)首:低头,表示服从、恭顺。俛同“俯”。 据鞍:靠着马鞍。 罪过:谦词。表示愧不敢当,受之有罪。
[2]引入:领入。
[3]从骑:随从的马匹。
[4]鞍勒:鞍子和套在马头上带嚼口的笼头。 弊(bì):坏,低劣。 更易:更换。
[5]执辔:指手持马缰驾车。 挟(xié):用胳膊夹着。 贼徒:对敌军或叛军的蔑称。 喜噪:喜悦喧哗之声。
[6]此物:指隋炀帝。 与手:南北朝以来的俗语,意思是下毒手而杀之。
[7]马文举:生卒年不详。隋朝人。参与江都兵变。(唐贞观中,李率军讨伐辽东,有果毅都尉马文举者奋勇作战,以功升任中郎将,未知是否为同一人。)
[8]寝殿:帝王的寝宫,卧室。 白刃:锋利的刀剑;利刃。
[9]违弃:离弃;丢弃。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建筑。也代指国家。 外勤:对外频繁。 内极:对内极尽。 奢淫:奢侈荒淫。 矢刃:箭和刀。泛指兵器。 填于沟壑(hè):指野死之处。沟壑,山沟;坑。 四民:士、农、工、商为四民。 专任:一心信用。 佞(nìng)谀(yú):以美言奉承讨好。 饰非拒谏:拒绝劝告,掩饰错误。饰,掩饰;非,错误;谏,直言规劝。
[10]荣禄:功名利禄。 兼极:都极尽。
[11]溥(pǔ)天同怨:天下人都心怀怨恨。溥通“普”,普遍的。
[12]士人:士大夫;儒生。也泛称知识阶层。 亦尔:也这样。
[13]赧(nǎn)然:惭愧脸红的样子。
[14]赵王杲(gǎo):即杨杲(607—618年)。字季子,隋炀帝的儿子,封赵王。深得宠爱,江都之变中,与隋炀帝同时被杀,年仅十二岁。 号恸(tòng):号哭哀痛。 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15]弑(shì):古人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锋刃:刀剑等的尖端和刃口。借指兵器。
[16]顿:按着。
[17]练巾:白色的头巾。 缢(yì)杀:勒人颈部致死。
[18]及于难:也叫“及难”。遇祸而死。 罂(yīng):泛指盛酒器。 汝曹:汝辈;你们。多用于长辈称后辈。
[19]顾:回头。 索:索取,索要。
[20]撤:拆下。 殡(bìn):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 流珠堂:厅堂名。位于江都宫。
【译文】
到第二天早上,孟秉派披甲的骑兵迎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浑身战栗,说不出话来,有人前来谒见他,他只是低头靠着马鞍说“罪过”。宇文化及到达城门口,司马德戡迎接拜见,把他领入朝堂,称他为丞相。裴虔通对隋炀帝说:“百官都在朝堂,陛下必须亲自出去慰劳他们。”牵来随从的马匹,逼迫隋炀帝骑乘。隋炀帝嫌这个马鞍笼头破旧,更换了一套新的,隋炀帝才骑上去。裴虔通拉着马缰绳,持刀走出宫门,叛乱兵士喜悦喧哗之声震天动地。宇文化及大声说:“怎么还用把这家伙拉出来,赶快送回去杀了他。”隋炀帝问:“虞世基在哪里?”贼党马文举说:“已经被砍头示众了。”于是拉着隋炀帝返回到寝殿,裴虔通、司马德戡等人拔刀侍立在旁边。隋炀帝哀叹地说:“我有什么罪过竟然落到这种地步?”马文举说:“陛下违离舍弃宗庙,巡游不止,对外频繁征战,在内极尽奢靡荒淫,使得强壮的丁男都死在飞箭利刃之下,妇女老弱填埋在沟壑之中,四民丧失生计,盗贼蜂拥而起,你只一味任用奸佞阿谀的小人,文过饰非,拒绝劝谏,怎么能说无罪!”隋炀帝说:“我的确有负于百姓。至于你们这些人,都享尽了荣华富贵,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今天的事情,谁是领头的?”司马德戡说:“普天下的人都心怀怨恨,何止是一个人。”宇文化及又让封德彝列举隋炀帝的罪状,隋炀帝说:“你是读书人,为什么也做这种事?”封德彝惭愧地退下。隋炀帝喜爱的儿子赵王杨杲年龄才十二岁,在隋炀帝旁边,大哭不止,裴虔通斩杀了他,血溅到了隋炀帝的衣服上。反贼想要杀死隋炀帝,隋炀帝说:“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怎么能施以利刃呢!拿毒酒来。”裴文举等人不答应,派令狐行达按着隋炀帝,命他坐下。隋炀帝自己解开练巾交给令狐行达,令狐行达勒死了隋炀帝。起初,隋炀帝自己知道必然会有灾难,常用大腹小口的容器储存毒药带在身边,对所宠爱的嫔妃说:“如果贼兵到来,你们先喝下毒药,然后我再喝下。”等到变乱发生,隋炀帝四处索要毒药,身边的侍卫都已经逃散,最后没能找到。萧皇后和宫人拆下漆床板做成了一口小棺材,将隋炀帝和赵王杨杲一起停放在西院流珠堂。
【原文】
帝每巡幸,常以蜀王秀自随,囚于骁果营[1]。化及弑帝,欲奉秀立之,众议不可,乃杀秀及其七男[2]。又杀齐王暕及其二子并燕王倓。隋氏宗室、外戚无少长皆死,唯秦王浩素与智及往来,且以计全之[3]。齐王暕素失爱于帝,恒相猜忌[4]。帝闻乱,顾萧后曰:“得非阿孩邪[5]?”化及使人就第诛暕,暕谓帝使收之,曰:“诏使且缓儿,儿不负国家[6]。”贼曳至街中,斩之,暕竟不知杀者为谁,父子至死不相明[7]。又杀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梁公萧钜等及其子[8]。钜,琮之弟子也。
【注文】
[1]秀:即杨秀(?—618年),隋文帝第四子。富有胆识,武艺高强。开皇元年(581年)封越王,又改封蜀王,授柱国、益州刺史、总管二十四州诸军事。开皇二年(582年),进位上柱国,加西南道行台尚书令。开皇十二年(592年),任内史令、右领军大将军。不久又出镇蜀地。因对杨广立为太子,杨勇被废为庶人不满,遭杨广及杨素陷害,废为庶人,幽禁在内侍省,直至隋末,被宇文化及所杀。
[2]七男:七个儿子。
[3]宗室:与君主同宗族之人。 外戚(qī):指帝室的母族、妻族。 少长:年龄大小。
[4]失爱:失去别人的爱怜。 猜忌:猜疑忌妒。
[5]阿孩:即杨暕(jiǎn),小名阿孩。
[6]就第:上门。第,高官显贵的大宅子。 缓:暂缓。
[7]曳(yè):拉,牵引。 不相明:互相不明白。
[8]秘书监:官职名。东汉桓(huán)帝刘志始设,属太常。掌图书典籍,校定文字,后废。三国魏文帝曹丕时复置,为秘书署长官,三品。西晋武帝司马炎时罢,惠帝司马衷又复置,为秘书寺长官,掌管图籍、课试、国史修撰等,三品。南北朝沿置,为秘书省长官。南朝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年)定为十一班,陈改为四品;北魏、北齐皆三品。隋初正三品,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降为从三品,其后改称秘书令。唐初复旧。 袁充(544—618年):隋代官吏、学者。字德符。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初仕陈,为秘书郎。历任太子舍人、晋安王文学、吏部侍郎、散骑常侍。陈灭归隋,历任蒙、鄜(fū)二州司马。好道术,通占候,由此领太史令。大业六年(610年),任内史舍人。讨伐辽东,任朝请大夫、秘书少监,被隋炀帝杨广宠信,拜秘书令。宇文化及诛杀隋炀帝时,袁充被处死。 宇文协(xié)(?—618年):隋臣。位至右翊卫将军。隋炀帝大业末,被宇文化及杀害。 宇文皛(xiǎo)(?—618年):字婆罗门,河南洛阳人。是隋文帝女广平公主和宇文静礼的第三子,时人称为“宇文三郎”。受舅父隋炀帝特别宠爱。江都之变前夕,发觉事情有变,准备上奏隋炀帝,但被把守宫廷门户的人阻拦。事变发生后,带领五十人去营救隋炀帝,被叛军杀害。
【译文】
隋炀帝每次巡幸,常常让蜀王杨秀跟随自己,把他囚禁在骁果营。宇文化及杀死了隋炀帝,想要拥奉杨秀,立他为皇帝,众人商议后认为不可以,于是处死了杨秀和他的七个儿子。又杀掉了齐王杨暕和他的两个儿子以及燕王杨倓。隋朝宗室、外戚无论长幼都被处死,只有秦王杨浩向来和宇文智及有来往,宇文智及暂且用计谋保全了他。齐王杨暕向来不受隋炀帝宠爱,父子之间常常互相猜忌。隋炀帝听说变乱,回头对萧皇后说:“莫非是阿孩干的?”宇文化及派人到杨暕府邸杀他,杨暕认为是隋炀帝派人来抓他,说:“陛下下诏暂且放过孩儿,孩儿不曾辜负国家。”叛乱者把他拖到街中,杀死了他,杨暕最后也不知道杀他的人是谁,他们父子到死都不明白死在谁的手中。叛乱者又杀了内史侍郎虞世基、御史大夫裴蕴、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秘书监袁充、右翊卫将军宇文协、千牛宇文皛、梁公萧钜等人及他们的儿子。萧钜是萧琮的侄子。
【原文】
难将作,江阳长张惠绍驰告裴蕴,与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收化及等,扣门援帝,议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告反者不实,抑而不许[1]。须臾难作,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2]。”虞世基宗人伋谓世基子符玺郎熙曰:“事势已然,吾将济卿南渡,同死何益[3]?”熙曰:“弃父背君,求生何地[4]?感尊之怀,自此决矣[5]。”世基弟世南抱世基号泣,请以身代,化及不许[6]。黄门侍郎裴矩知必将有乱,虽厮役皆厚遇之,又建策为骁果娶妇[7]。及乱作,贼皆曰:“非裴黄门之罪。”既而化及至,矩迎拜马首,故得免[8]。化及以苏威不预朝政,亦免之。威名位素重,往参化及[9]。化及集众而见之,曲加殊礼[10]。百官悉诣朝堂贺,给事郎许善心独不至[11]。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阖朝文武咸集[12]。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回若此[13]?”善心怒,不肯行,弘仁反走,上马泣而去[14]。化及遣人就家擒至朝堂,既而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15]。化及怒曰:“此人大负气[16]。”复命擒还,杀之。其母范氏年九十二,抚柩不哭,曰:“能死国难,吾有子矣[17]。”因卧不食,十余日而卒。唐王之入关也,张季珣之弟仲琰为上洛令,帅吏民拒守,部下杀之以降[18]。宇文化及之乱,仲琰弟琮为千牛左右,化及杀之[19]。兄弟三人皆死国难,时人愧之[20]。
【注文】
[1]难将作:变乱将要发生时。 江阳:县名。隋改广陵为邗江,大业初又改名江阳,治今江苏扬州。后废。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复置。五代南唐改名广陵。 长:即县长,官职名。秦汉以后,管理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称县长,唐代县分三等,不再有令长之分。 张惠绍:生卒年不详。隋臣。隋末为江阳县长。 驰告:驰马告知。 郭下:城下。郭指外城,也泛指城市。 扣(kòu)门:敲门。 遣报:派人报告。
[2]须臾(yú):片刻,一会儿,少顷。 播郎:即虞世基,小字播郎。 竟误人事:最后竟耽误了大事。
[3]宗人:同宗之人。 伋(jí):即虞伋。生卒年不详。隋人,虞世基同族,江都兵变中,劝虞熙南渡,虞熙不听从。 熙:即虞熙(?—618年)。隋人。虞世基的儿子。为符玺郎,随父至江都,知祸难将起,不逃。与父同时被杀。
[4]背君:背弃皇帝。
[5]感尊之怀:感谢你的关心。
[6]号泣:大声哭泣。 请以身代:请求让自己代替。
[7]厮(sī)役: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 厚遇:很优厚的待遇。 建策:出谋献策,制定策略。
[8]迎拜:迎见礼拜。 马首:马头。
[9]名位:官职与品位;名誉与地位。 往参:前去拜见。
[10]集众:集合众人。 曲:曲意;委曲己意而奉承别人。 殊礼:特别的礼遇。
[11]许善心(558—618年):隋官员、学者。字务本。祖籍高阳新城(今河北徐水西南)。少年聪慧好学,陈朝时,任新安王法曹,后历任度支郎中、侍郎、撰史学士等职。入隋,拜通驾散骑常侍,官至秘书丞。隋炀帝杨广时,受信任,转礼部侍郎,位至通议大夫,大业十二年(616年),随从隋炀帝游江都。后被宇文化及所杀。许善心仿照梁阮孝绪《七录》体例撰《七林》,分图籍为七部,每部各冠总序,各书分别有撰著意旨,为我国最后一部七分法目录学书籍。另著有《皇隋瑞文》十四卷、《梁史》七十卷、《方物志》二十卷、《灵异记》十卷等。
[12]崩:君主时代称帝王死。 摄政(shè):代国君处理国政。 阖(hé)朝:满朝。 咸集:都聚集。
[13]天道人事:天道人事不可违背。意谓大势所趋。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 自有代终:自然有其取代终结。 何预于叔:和叔叔您有什么关系呢?低回:也作“低徊”。徘徊;流连。
[14]反走:转身离开。
[15]舞蹈:臣下朝见帝王时的礼节。指拜谢。
[16]大负气:太负气倨傲。
[17]抚柩(jiù):手抚棺木。柩,装着尸体的棺材。 国难:国家的危难。
[18]张季珣(xún)(588—616年):隋代官吏。少有大志。大业末,任击郎将。领数百人守箕山,坚守数年,被李密军队俘虏,不降被杀。 仲琰(yǎn):即张仲琰(?—618年)。隋末为上洛令。率兵拒唐军。被部下杀死。 上洛:县名。三国魏置,治今陕西商洛商州区。元废。
[19]琮:即张琮(?—618年),隋末为千牛左右,江都兵变,被宇文化及所杀。
[20]愧:感愧。
【译文】
变乱将要发生时,江阳县长张惠绍驰马告知裴蕴,裴蕴和张惠绍谋划想要假传隋炀帝的诏书征发城外兵马抓捕宇文化及等人,敲开城门救援隋炀帝,商议好了,派人向虞世基报告,虞世基怀疑告发谋反的人所说不真实,压下来没有批准。不久变乱发生,裴蕴叹息说:“和虞世基商议,最后竟耽误了大事。”虞世基同宗族人虞伋对虞世基的儿子符玺郎虞熙说:“事势已经这样,我准备送你向南渡过长江,一起赴死又有什么用呢?”虞熙说:“抛弃父亲背叛君主,又能到哪里求生呢?感谢你的关心,从此永别了。”虞世基的弟弟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号哭,请求让自己代替哥哥去死,宇文化及不允许。黄门侍郎裴矩知道将来必定会有变乱,即使是对干活的奴仆也厚待他们,又建议为骁卫御林军娶妻。等到变乱发生,叛乱者都说:“这不是裴黄门的罪过。”不久宇文化及赶到,裴矩迎上去在马前拜见,所以得以免死。宇文化及因为苏威不干涉朝政,也赦免了他。苏威名望和地位一向很高,前去拜见宇文化及。宇文化及集合众人去见他,给予特殊的礼遇。百官都到朝堂祝贺,只有给事郎许善心一个人没来。许弘仁驰马告知他说:“天子已经驾崩,宇文化及将军代为掌管朝政,满朝文武都聚集到他那里。天道人事,自然有取代终结,和叔叔您有什么关系呢,而这样徘徊不舍?”许善心听后很愤怒,不肯起身,许弘仁转身出门,上马哭着离开。宇文化及派人到许善心家把他抓到朝堂,不久又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宇文化及恼怒地说:“这个人太负气倨傲了。”又下令把他抓回来,杀了他。许善心的母亲范氏已经九十二岁,抚摸着儿子的灵柩不哭泣,说:“能死于国难,我算有个好儿子。”接着卧床不吃饭,十几天后去世。唐王李渊进入关中时,张季珣的弟弟张仲琰担任上洛县令,率领官民抗拒坚守,部下杀死张仲琰投降。宇文化及发动变乱时,张仲琰的弟弟张琮担任千牛左右,宇文化及杀了他。张家兄弟三人都死于国难,使得当时的人们都感到很有愧。
【原文】
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百揆[1]。以皇后令立秦王浩为帝,居别宫,令发诏画敕书而已,仍以兵监守之[2]。化及以弟智及为左仆射,士及为内史令,裴矩为右仆射[3]。
【注文】
[1]总百揆(kuí):总管百官。
[2]别宫:正式寝宫以外的宫室。 画:签字。 监守:监临主守;监督看守。
[3]内史令:官职名。隋置,内史省长官,正三品,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至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内书令,武德三年(620年)改为中书令。
【译文】
宇文化及自称大丞相,总管百官。指使皇后命令立秦王杨浩为帝,住在别宫,让他只是下发诏书,签署敕书而已,还派兵监管看守他。宇文化及任命弟弟宇文智及担任左仆射,宇文士及担任内史令,裴矩担任右仆射。
【原文】
戊辰,隋恭帝诏以唐王为相国,总百揆[1]。
【注文】
[1]相国:官职名。即宰相。春秋时齐景公始设左右相,至战国时赵国始置相国,此为“相国”一名之始。又称之为相邦、丞相,为百官之长。秦代有丞相,又有相国。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汉初先置丞相,后改为相国,各诸侯王国也设过相国,后改称为相。东汉不设相,以大司徒任宰相之职。东汉末,献帝时始改司徒为丞相,曹操担任。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魏王置相国为属官。曹丕代汉后,改相国为司徒。两晋南北朝时期,废设不定,多为权臣担任,唐以后多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三月戊辰(二十三日),隋恭帝杨侑下诏任命唐王李渊为相国,总管百官。
【原文】
宇文化及以左武卫将军陈稜为江都太守,综领留事[1]。壬申,令内外戒严,云欲还长安[2]。皇后六宫皆依旧式为御营,营前别立帐,化及视事其中,仗卫部伍,皆拟乘舆[3]。夺江都人舟檝,取彭城水路西归[4]。以折冲郎将沈光骁勇,使将给使营于禁内[5]。行至显福宫,虎贲郎将麦孟才、虎牙郎钱杰与光谋曰:“吾侪受先帝厚恩,今俛首事雠,受其驱帅,何面目视息世间哉[6]!吾必欲杀之,死无所恨。”光泣曰:“是所望于将军也。”孟才乃纠合恩旧,帅所将数千人,期以晨起将发时袭化及[7]。语泄,化及夜与腹心走出营外,留人告司马德戡等,使讨之[8]。光闻营内諠,知事觉,即袭化及营,空无所获。值内史侍郎元敏,数而斩之。德戡引兵入围之,杀光,其麾下数百人皆斗死,一无降者,孟才亦死[9]。孟才,铁杖之子也。
【注文】
[1]综领留事:统管留守事务。
[2]戒严:在战时或其他非常情况下所采取的严密防备措施。
[3]旧式:成例。 仗卫:手持兵仗的侍卫。
[4]舟檝(jí):即“舟楫”。船和桨,代指船只。
[5]折冲郎将:武官名。隋置,为左右备身府将领,掌领骁果禁兵,正四品。 给使营:隋炀帝在江都选强健官奴数百人,待遇优厚,以备应急,称“给使”。 禁内: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此处指御营。
[6]显福宫:隋朝行宫名。隋炀帝在江都的行宫。 虎牙郎:即虎牙郎将。 钱杰(?—618年):隋朝将领,隋末任虎牙郎将。江都兵变后,与麦孟才等谋诛宇文化及,事泄被杀。 吾侪(chái):我辈。侪,辈,同类的人们。 事雠:侍奉仇敌。雠,即“仇”。 驱帅:驱使统领。 视息:仅存视觉﹑呼吸等,指苟且活命。
[7]纠合:纠集;聚集;集合。 恩旧:旧交。
[8]语泄:指所谈论的内容泄漏出去。
[9]麾(huī)下:指将帅的部下。麾,旌旗之属,是将帅用以指挥的旗帜。 斗死:战斗至死。
【译文】
宇文化及任命左武卫将军陈稜为江都太守,统管留守事务。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壬申(二十七日),下令江都城内外戒严,宣称准备返回长安。皇后六宫都按照以前的方式结成御营,御营前面另外设立帷帐,宇文化及在里面处理政务,仪仗和护卫队伍,都仿效天子的车驾。强夺江都民众的舟船,取道彭城经水路向西返回。因为折冲郎将沈光骁勇善战,让他率领“给使”在宫禁内设营。行进到显福宫时,虎贲郎将麦孟才、虎牙郎将钱杰和沈光密谋说:“我们这些人深受先帝厚恩,现在却低头侍奉弑君的仇人,受他驱使指挥,还有什么脸面苟且活在世上呢!我一定要杀了宇文化及,死而无憾。”沈光流着泪说:“这件事就指望将军了。”麦孟才于是纠集聚合曾经蒙受先帝恩德的旧部,率领他统辖的数千人,约定早上队伍要出发时袭击宇文化及。结果消息泄露,宇文化及夜里和亲信逃到营外,留下人告知司马德戡等人,让他去讨伐麦孟才等人。沈光听到营内喧哗,知道事情暴露,随即袭击宇文化及的营帐,结果一无所获。正遇见内史侍郎元敏,历数他的罪状然后杀了他。司马德戡领兵冲进来围攻沈光,杀了他,沈光手下数百人全都战死,没有一个投降的。麦孟才也战死。麦孟才是麦铁杖的儿子。
【原文】
宇文化及拥众十余万,据有六宫,自奉养一如炀帝[1]。每于帐中南面坐,人有白事者,嘿然不对[2]。下牙,方取启状与唐奉义、牛方裕、薛世良、张恺等参决之[3]。以少主浩付尚书省,令卫士十余人守之,遣令史取其画敕,百官不复朝参[4]。至彭城,水路不通,复夺民车牛得二千两,并载宫人、珍宝[5]。其戈甲戎器,悉令军士负之,道远疲剧,军士始怨[6]。司马德戡窃谓赵行枢曰:“君大谬误我[7]!当今拨乱,必藉英贤[8]。化及庸暗,群小在侧,事将必败,若之何[9]?”行枢曰:“在我等耳,废之何难。”初,化及既得政,赐司马德戡爵温国公,加光禄大夫[10]。以其专统骁果,心忌之[11]。后数日,化及署诸将分配士卒,以德戡为礼部尚书,外示美迁,实夺其兵柄[12]。德戡由是愤怨,所获赏赐,皆以赂智及。智及为之言,乃使之将后军万余人以从[13]。于是德戡、行枢与诸将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等谋,以后军袭杀化及,便立德戡为主[14]。遣人诣孟海公,结为外助[15]。迁延未发,待海公报[16]。许弘仁、张恺知之,以告化及。化及遣宇文士及阳为游猎,至后军,德戡不知事露,出营迎谒,因执之[17]。化及让之曰:“与公戮力,共定海内,出于万死[18]。今始事成,方愿共守富贵,公又何反也?”德戡曰:“本杀昏主,苦其淫虐,推立足下,而又甚之,逼于物情,不获已也[19]。”化及缢杀之,并杀其支党十余人[20]。孟海公畏化及之强,帅众具牛酒迎之[21]。
【注文】
[1]奉养:指生活待遇。
[2]白事:禀告政务。 嘿(mò)然:沉默无言的样子。嘿,同“默”。
[3]下牙:退帐之后。 启状:指汇报的公文。
[4]尚书省:官署名。为综理全国政务的中央行政机构。战国时始置尚书,也作掌书,齐、秦均置。秦属少府,为低级官员,在殿中掌管文书。汉武帝刘彻为强化皇权,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理文书章奏,地位逐渐重要,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办事。东汉尚书辅佐皇帝处置政务,权任很重,其官署称尚书台。魏、晋以后多称“尚书省”,也有的称台,曹改称部,隋代尚书省下辖六部,与内史、门下三省共掌中央大权。唐高宗、武则天时曾改名中台、文昌台、文昌都省,后皆恢复旧称。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诏令、政务皆交其颁下执行。尚书令一般不置,左、右仆射多为长官,与门下、中书省长官并为宰相。唐中期以后权力渐被侵夺,元代废。 令史:官职名。汉中央机构设令史,地位仅次于郎官,掌文书事务,有兰台令史、尚书令史等。隋唐以后称三省、六部及御史台低级官员为令史,明代废。 画敕(chì):签署的敕令。 朝参:百官上朝参拜君主。
[5]两:通“辆”。
[6]戈甲:戈和铠甲。也泛指武器装备。
[7]谬误:错误;误导。
[8]拨乱:治理乱政。 英贤:德才杰出的人。
[9]庸暗:庸下愚昧。 群小:众小人。 在侧:在身边。 若之何:怎么办。
[10]得政:掌权。
[11]专统:独掌。
[12]署诸将:任命众将。 外示:表面上。 美迁:如意的升迁,高升。
[13]后军:后续部队。 以从:跟随。
[14]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生卒年不详。隋将。江都兵变后,三人参与司马德戡、赵行枢袭杀宇文化及的密谋,未果。
[15]外助:外部的援助。
[16]迁延:延后耽搁,延期。 报:回复,回访。
[17]阳:通“佯”。假装。
[18]让:指责,责备。 戮(lù)力:协力,通力合作、合力,尽力。 出于万死:指经历了千难万险。
[19]昏主:昏君。 淫虐:淫乱暴虐。 足下:对同辈、朋友的敬称,古时也用于下对上。 物情:情势,世情。 不获已:不得已。
[20]支党:党羽。
[21]具:备,办。 牛酒:牛和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
【译文】
宇文化及拥兵十多万,占据了六宫,自己享受着与隋炀帝一样的奉养。常常在帐中面南而坐,众人中有来禀告事情的,只默然无语不作答复。等退帐之后,才拿出上奏的公文和唐奉义、牛方裕、薛世良、张恺等人商议决断。将少帝杨浩交给尚书省,命令十多名卫士看守,派令史去取他签署的敕令,百官不再去朝拜参见。到达彭城,水路不通,又掠夺百姓的牛车两千辆,全都用来运载宫人、珍宝。而兵器铠甲和军事器材,全都让兵士背着,路途遥远,疲惫不堪,兵士们开始抱怨。司马德戡私下对赵行枢说:“你犯了大错把我害苦了!现在拨乱反正,必须依靠英杰贤士。宇文化及昏庸懦弱,身边围绕着一群小人,大事必定会败坏,该怎么办呢?”赵行枢说:“事情全由我们这些人,废黜他有什么难的。”起初,宇文化及掌权之后,赐给司马德戡温国公的爵位,加封光禄大夫。让他独掌骁卫御林军,心里却很猜忌他。后来过了几天,宇文化及署任众将,分配士卒,任命司马德戡为礼部尚书,表面上晋升美职,实际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司马德戡从此愤怒怨恨,把所获得的赏赐,全都用来贿赂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替他说话,才派他统领后军一万多人跟随在大军后面。在这时,司马德戡、赵行枢和李本、尹正卿、宇文导师等众将谋划,用后军袭击杀死宇文化及,随即立司马德戡为首领。他们派人到孟海公那里,联系他做外援。所以一直拖延没有采取行动,等待孟海公的回复。许弘仁、张恺得知消息,禀告给了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派宇文士及假装打猎,抵达后军,司马德戡不知道事情败露,出营迎接宇文士及,宇文士及趁势把他抓了起来。宇文化及责备他说:“我和你同心协力,一同平定海内,经历了千难万险。如今刚刚成就了大事,正希望共保富贵,你又为什么谋反呢?”司马德戡说:“本来杀死昏君,就是苦于他荒淫暴虐,拥戴你为首领,可你比昏君更厉害,被情势所迫,不得已了。”宇文化及勒死了司马德戡,同时杀死了他的十多名同党。孟海公畏惧宇文化及的强大,率领众人准备牛肉美酒前去迎接宇文化及。
【原文】
萧铣即皇帝位,置百官,准梁室故事[1]。炀帝凶问至长安[2]。五月戊午,隋恭帝禅位于唐,甲子,唐王即皇帝位。戊辰,东都留守官奉越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皇泰[3]。[六月]乙酉,唐奉隋帝为酅国公[4]。
【注文】
[1]准:依照,依据。 梁室:即梁朝。
[2]凶问:死讯;噩耗。凶,不吉。
[3]越王:即杨侗。 皇泰:隋朝政权杨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皇泰二年(618年)五月至皇泰二年(619年)四月。
[4]隋帝:指隋恭帝杨侑。 酅(xī):古地名。春秋时纪地,在今山东青州西北。也为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东阿南。
【译文】
萧铣即皇帝位,设置百官,一律按照梁朝的旧例。隋炀帝的死讯传到长安。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戊午(十四日),隋恭帝杨侑禅位给唐王,甲子(二十日),唐王李渊即皇帝位。戊辰(二十四日),东都留守官员拥奉越王杨侗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皇泰。六月乙酉(十二日),唐朝尊奉隋恭帝为酅国公。
【原文】
宇文化及留辎重于滑台,以王轨为刑部尚书,使守之,引兵共趣黎阳[1]。李密将徐世据黎阳,畏其军锋,以兵西保仓城[2]。化及渡河,保黎阳,分兵围世。密帅步骑二万壁于清淇,与世以烽火相应,深沟高垒,不与化及战[3]。化及每攻仓城,密辄引兵以掎其后[4]。密与化及隔水而语,密数之曰:“卿本匈奴皂隶破野头耳,父兄子弟并受隋恩,富贵累世,举朝莫二[5]。主上失德,不能死谏,反行弑逆,欲规簒夺[6]。不追诸葛瞻之忠诚,乃为霍禹之恶逆[7]。天地所不容,将欲何之?若速来归我,尚可得全后嗣。”化及默然,俯视良久,瞋目大言曰:“与尔论相杀事,何须作书语邪[8]!”密谓从者曰:“化及庸愚如此,忽欲图为帝王,吾当折杖驱之耳[9]。”化及盛修攻具以逼仓城,世于城外掘深沟以固守,化及阻堑,不得至城下[10]。世于堑中为地道,出兵击之,化及大败,焚其攻具。
【注文】
[1]滑台:古城名。即今河南滑县东旧滑县城。北临黄河,汉末以来为军事要冲。 王轨(?—619年):隋臣。隋末为东郡守,江都兵变后,宇文化及北上,王轨降宇文化及,任刑部尚书,防守滑台。后降李密,为滑州总管、刺史。唐武德二年(619年),被奴仆所杀。
[2]徐世(594—669年):又名李,唐初著名将领、大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东明东南)人。隋末,投翟让率领的瓦岗军,并推举李密为首领。以功授右武候大将军,封东海郡公。唐武德二年(619年),降唐,授黎州总管,封舒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曾跟随李世民进攻东都洛阳,参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等起义军。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以功授并州都督。贞观三年(629年),任通漠道行军总管,与李靖合兵打败东突厥,拜光禄大夫,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封英国公,图像绘于凌烟阁。贞观十五年(641年),授兵部尚书。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拜尚书左仆射,进司空,太师,率兵讨平高丽。 军锋:军中威势。 仓城:即黎阳仓的仓城,在今河南浚县西南。
[3]壁:构筑壁垒。 清淇: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今河南浚县西。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贞观十七年(643年)又废,长安三年(703年)复置,神龙元年(705年)再废。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相应:互相呼应。
[4]掎(jī):拖住,牵引。
[5]隔水:隔淇水。淇水即今淇河。源出山西陵川,东南流至今河南卫辉东北淇门镇南入古黄河。东汉末曹操下令在淇口作堰,使其水向东注入白沟(今卫河)。 匈奴:此处指鲜卑。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也称胡,兴起于蒙古高原。以畜牧业为主,随水草迁徙。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统一后将军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秦末形成国家,首领称单于。公元前209年,冒(mò)顿(dú)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大规模反击,进军漠北,匈奴受到重大打击,势力开始衰落。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入塞,北匈奴留居蒙古高原,并控制西域,经常骚扰东汉边境。公元73年和89年东汉派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战败,部分向西远迁,残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汇入鲜卑等部落。东汉末,南匈奴内迁,受西晋的奴役和剥削,其首领刘渊起兵反晋攻占洛阳。317年,匈奴兵攻占长安,灭亡西晋。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匈奴逐渐在历史上消失。 皂(zào)隶:旧时衙门里的差役。皂,玄色,黑色。差役常穿黑色衣服。 破野头:宇文述本姓破野头,后改姓宇文氏。 举朝:整个朝廷,满朝。
[6]失德:过错;罪过;失误。 弑(shì)逆:指杀害君主或父辈的行为。 欲规:想要。
[7]诸葛瞻(227—263年):三国时蜀国将领。字思远。琅耶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的儿子。十七岁即任骑都尉,次年为羽林中郎将,后历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263年,魏将邓艾伐蜀,率军抵抗,与长子一起阵亡。 霍禹(?—前66年):西汉大臣。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霍光的儿子。汉昭帝刘弗陵时任中郎将,历任右将军、大司马,但无印绶,不掌兵权,势力日减,于是阴谋反叛,被发觉,处死。 恶逆:奸恶逆乱。
[8]瞋(chēn)目:瞪大眼睛表示愤怒。 书语:书卷中的话。常含有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之义。
[9]庸愚:庸下愚昧。 折杖:折断木杖。
[10]盛修:大造。 阻堑(qiàn):被沟堑阻挡。
【译文】
宇文化及将笨重的物资留在滑台,任命王轨为刑部尚书,派他负责守卫,自己领兵直逼黎阳。李密的部将徐世据守黎阳,惧怕宇文化及的军队来势凶猛,率兵西撤退保仓城。宇文化及渡过黄河,占据黎阳,又分兵包围徐世。李密率领步兵和骑兵二万人在清淇县构筑壁垒,和徐世用烽火相互呼应,深挖壕沟高筑营垒,不和宇文化及交战。宇文化及每次进攻仓城,李密就领兵牵制他的后方。李密和宇文化及隔淇水对话,李密列举他的罪状说:“你原本只是匈奴的奴隶破野头,父兄子弟都受到隋朝的恩典,世代富贵,整个朝廷没有第二家。皇上丧失德行,不能拼死谏诤,反而弑君叛逆,想要簒夺政权。不去追寻效法蜀汉诸葛瞻的忠诚,却做出汉代霍禹作恶叛逆的恶事。这是天地所不容,你还打算去哪里?如果赶快来归降我,还可以保全后代。”宇文化及默然无语,低头看了许久,才瞪大眼睛高声说:“我和你谈论的是相互搏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搬弄书上的话!”李密对随从说:“宇文化及昏庸愚蠢到这种地步,还想要图谋做帝王,我定当折断木杖驱赶他。”宇文化及大造攻城器具逼近仓城,徐世在城外挖掘深沟固守城池,宇文化及被沟堑阻挡,不能抵达城下。徐世在沟堑中挖掘地道,出兵袭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大败,徐世焚毁了他的攻城器具。
【原文】
时李密请降,皇泰主令先平化及,赐以诏书[1]。密受诏,东击化及。王轨降于密。化及大惧,欲取以北诸郡,其将陈智略等皆降,化及趣魏县[2]。详见《唐平东都》。
【注文】
[1]皇泰主:即杨侗,其年号皇泰。
[2]陈智略:生卒年不详。隋将。曾任岭南道行军总管等。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归降李密。后王世充袭击李密,被俘。李世民平定洛阳时,又被唐军俘获。 魏县:县名。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设,治今河北大名县境。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
【译文】
当时李密向杨侗请求归降,皇泰主杨侗命令李密先平定宇文化及,并赐给他诏书。李密接受诏书,往东进攻宇文化及。王轨投降李密。宇文化及十分害怕,打算攻取北部各郡,他的部将陈智略等人都投降了李密,宇文化及率军直奔魏县。详见《唐平东都》。
【原文】
秋八月,隋江都太守陈稜求得炀帝之柩,备天子仪卫,改葬于江都宫西吴公台下,其王公以下皆列瘗于帝茔之侧[1]。九月辛未,追谥隋太上皇为炀帝[2]。
【注文】
[1]备:预备;准备。 吴公台:地名。在今江苏扬州北。 瘗(yì):掩埋,埋葬。 茔(yíng):坟墓,坟地。
[2]追谥(shì):古代对死者追加谥号。谥,即谥号。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以褒贬善恶。 炀(yáng):谥法,“炀”意为背礼远众,系恶谥。
【译文】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秋季八月,隋朝江都太守陈稜求得隋炀帝的灵柩,准备了天子的仪仗护卫,改葬在江都宫西面的吴公台下,被杀的王公以下大臣都依次埋葬在隋炀帝陵墓的两侧。九月辛未(二十九日),唐朝为隋太上皇追赠谥号为炀帝。
【原文】
宇文化及至魏县,张恺等谋去之,事觉,化及杀之[1]。腹心稍尽,兵势日蹙,兄弟更无他计,但相聚酣宴,奏女乐[2]。化及醉,尤智及曰:“我初不知,由汝为计,强来立我[3]。今所向无成,士马日散,负弑君之名,天下所不容[4]。今者族灭,岂不由汝乎!”持其两子而泣[5]。智及怒曰:“事捷之日,初不赐尤,及其将败,乃欲归罪。何不杀我以降窦建德?”数相斗阋,言无长幼,醒而复饮,以此为恒[6]。其众多亡,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鸩杀秦王浩,即皇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署置百官[7]。冬十月丙戌,皇泰主以王世充为太尉[8]。
【注文】
[1]去之:除掉他。 事觉:事情暴露。
[2]日蹙(cù):每天减缩;一天比一天减缩。 酣宴:纵情饮宴。 女乐:古代的歌舞伎。
[3]尤:责备;怪罪。 为计:用计;策划。
[4]负:担负。 弑君:杀害君主。
[5]持:拉着。
[6]斗阋(xì):争斗。 言无长幼:说话不分长幼之礼。
[7]天寿:宇文化及于公元618年自立为帝时所使用的年号,立国半年。
[8]太尉:官职名。秦置,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与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负责军政大事,合称三公。西汉初尚沿此制,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仍称太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管理全国军政,参议大政,秩万石。魏、晋、南北朝多为大臣加官,无实际职掌,皆一品(梁称十八班)。隋、唐类此,正一品,北宋初沿置,为加官,宋徽宗赵佶时改为武职最高级阶官,正二品,元代后废。晚唐至宋也作为对武将的尊称。
【译文】
宇文化及抵达魏县,张恺等人密谋要脱离他,事情败露,宇文化及杀死了张恺等人。宇文化及的亲信幕僚逐渐都杀光或逃光了,军队势力日渐衰减,他们兄弟再也没有其他计策,只是相互聚在一起设宴痛饮,伴有歌舞伎奏乐舞蹈。宇文化及喝醉了,责备宇文智及说:“我起初不知道你们的密谋,都由你来计划,硬要拥立我为主。现在所到之地都一事无成,兵马日益离散,又担负弑君的恶名,被天下人所不容。现在我们要被灭族,难道不都是因为你吗!”然后抱着两个儿子哭泣。宇文智及恼怒说:“事情成功的时候,最初也不责怪,等到要失败了,就想要归罪于我。为什么不杀掉我去投降窦建德?”兄弟之间多次争吵互殴,说话不分长幼,酒醒后又再饮,把这当成常事。他的部众大多逃亡,宇文化及自己知道必定会败亡,叹息道:“人生一定会有一死,难道不能做一天皇帝吗!”于是毒死了秦王杨浩,在魏县即皇帝位,国号许,改年号为天寿,设置百官。武德元年(618年)冬季十月丙戌(十五日),皇泰主杨侗任命王世充为太尉。
【原文】
二年春正月戊午,淮安王神通击宇文化及于魏县,化及不能抗,东走聊城[1]。神通拔魏县,引兵追化及,至聊城,围之。闰二月,宇文化及以珍货诱海曲诸贼,贼帅王薄帅众从之,与共守聊城[2]。窦建德谓其群下曰:“吾为隋民,隋为吾君。今宇文化及弑逆,乃吾雠也,吾不可以不讨。”乃引兵趣聊城。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粮尽请降,神通不许。安抚副使崔世干劝神通许之,神通曰:“军士暴露日久,贼食尽计穷,克在旦暮,吾当攻取以示国威,且散其玉帛以劳战士,若受其降,将何以为军赏乎[3]?”世干曰:“今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内外受敌,吾军必败。夫不攻而下之,为功甚易,奈何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干于军中。既而宇文士及自济北馈之,化及军稍振,遂复拒战[4]。神通督兵攻之,贝州刺史赵君德攀堞先登,神通心害其功,收兵不战,君德大诟而下,遂不克[5]。建德军且至,神通引兵退。
【注文】
[1]淮安:郡名。隋大业三年(607年)置。治比阳(今河南泌阳),辖比阳、平氏、真昌、临舞、显冈、慈丘、桐柏七县,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南泌阳、桐柏、社旗三县地。唐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显州;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唐州为淮安郡。 神通:即李神通(?—630年),唐朝将领、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隋末在关中,得知李渊在太原起兵,潜入山中,起兵响应。武德元年(618年),封永康王,不久改封淮安王。任山东道安抚大使,讨伐宇文化及,未果后退保黎阳,被窦建德所俘,窦建德败后回归。随李世民破刘黑闼,升任左武卫大将军。唐贞观初,拜开府仪同三司。 聊城:县名。秦置,治今山东聊城西北。北魏移治今山东聊城东北。
[2]珍货:珍贵的财宝。 海曲:指海隅;海湾。也为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日照西,东汉改名西海。
[3]安抚副使:官职名。安抚使副手。安抚使,隋代设置安抚大使,由行军主帅兼任。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称安抚使,为临时派遣性质。唐中期以后,各道均有节度使、观察使,即不复有此称。宋代重要地方长官多带安抚使,或称经略安抚使,拥有军政大权。若以二品以上大臣充任,则谓之安抚大使。元代仅设于边远地区,位次宣慰、宣抚,兼用土官。明、清沿置,为武职土官。 崔世干:应为“崔民干”。生卒年不详。唐代大臣。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士族出身,唐初为安抚副使,随李神通征讨宇文化及。贞观时为黄门侍郎。高士廉等撰《氏族志》,列崔民干为第一等,反映出唐初人们对士族的普遍仰慕。后因事引发唐太宗李世民的不满,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暴露:风餐露宿。 计穷:再无办法可想。 旦暮:早晚。指短时间内。 玉帛(bó):玉器和丝织品。泛指财物。 军赏:军中的赏赐。
[4]济北:郡名。历史上济北郡不止一处。此处指隋置,治卢县(今山东茌平),辖卢县、范县、阳谷、东阿、平阴、长清、济北、寿张、肥城九县。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621年),改为济州。 稍振:稍微振作。
[5]贝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578年)置。治武城(今河北南宫东南悬空村,一说为今河北清河西北)。隋炀帝大业中改为清河郡,治清河(隋开皇中武城县改为清河县)。后废。后复为贝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清河郡,至德二年(757年)复为贝州。咸通元年(860年),治所迁至今河北清河西。辖境相当于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武城、夏津,以及河北南宫部分地,北宋改名为恩州。 赵君德:生卒年不详。隋末起义军首领,唐将。隋末起兵,活动于清河一带,后归李密瓦岗军,与其他将领共同破黎阳仓,又归唐,任贝州刺史。 堞(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害:嫉妒。 诟(gòu):辱骂。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春季正月戊午(十八日),淮安王李神通在魏县进攻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无力抵抗,往东逃往聊城。李神通攻克魏县,领兵追击宇文化及,一直追到聊城,包围了他。闰二月,宇文化及拿出珍奇宝货诱使海边的贼兵,贼兵首领王薄率领部下归附了宇文化及,和他一起守卫聊城。窦建德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是隋朝的子民,隋朝皇帝是我们的君主。现在宇文化及弑君叛逆,就是我们的仇敌,我们不可不去讨伐。”于是领兵直奔聊城。淮安王李神通进攻聊城,宇文化及粮食耗尽,请求投降,李神通不同意。安抚副使崔民干劝李神通接受宇文化及投降,李神通说:“将士们风餐露宿这么久,贼兵粮食耗尽,走投无路,取胜就在早晚之间,我应当攻取城池以显示国威,并且分发敌军的金玉绢帛以慰劳将士,如果接受他的投降,那用什么作为军队的奖赏呢?”崔世干说:“现在窦建德刚到,宇文化及还未平定,如果内外受敌,我军必败无疑。不用进攻而占领城池,成功很容易,为什么要贪图他的金玉绢帛而不接受投降呢!”李神通大怒,将崔世干囚禁在军中。不久宇文士及从济北给宇文化及送来粮食,宇文化及军队士气稍微振作,于是又抵抗交战。李神通督帅将士攻城,贝州刺史赵君德攀上女墙率先登上城墙,李神通嫉妒他的功劳,就下令收兵停战,赵君德大骂着下城,于是没能攻克城池。窦建德军队即将赶到,李神通被迫领兵撤退。
【原文】
建德与化及连战,大破之,化及复保聊城。建德纵兵四面急攻,王薄开门纳之。建德入城,生擒化及。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服哭炀帝尽哀[1]。收传国玺及卤簿仪仗,抚存隋之百官,然后执逆党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集隋官而斩之,枭首军门之外[2]。以槛车载化及并二子承基、承趾至襄国,斩之[3]。
【注文】
[1]素服:本色或白色的衣服。居丧或遭遇凶事时所穿。 尽哀:竭尽哀思。
[2]传国玺:也称“传国宝”。皇帝的印章。秦以后封建帝王历代相传的玉玺。相传为秦始皇得和氏璧命李斯雕刻而成。秦亡归汉,但自三国以来往往有模拟伪造者,真伪难辨。 卤(lǔ)簿仪仗:仪卫制度。 抚存:安抚;抚慰。 逆党:结伙作恶的人;叛逆的党人。 元武达(?—619年):隋臣。参与了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擒杀。 孟景(?—619年):隋将。隋末为鹰扬郎将,积极参与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所杀。
[3]槛(jiàn)车:用栅栏封闭的车。用于囚禁犯人或装载猛兽。 承基:即宇文承基(?—619年),宇文化及的儿子,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所杀。 承趾(zhǐ):即宇文承趾(?—619年)。宇文化及的儿子,江都兵变后随宇文化及北上,被窦建德所杀。 襄国:古县名。秦汉之际项羽置,治今河北邢台。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龙冈。
【译文】
窦建德和宇文化及接连交战,大败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又退保聊城。窦建德发兵从四面急攻聊城,王薄打开城门迎接窦建德。窦建德入城,活捉了宇文化及。先去拜见隋朝萧皇后,说话都自称臣,身穿白衣哭悼隋炀帝极尽哀伤。收取传国玉玺和天子车驾仪仗,安抚隋朝百官,然后抓捕叛党宇文智及、杨士览、元武达、许弘仁、孟景,集合隋朝官员当面处死了他们,砍下首级挂在军帐大门外面示众。用囚车装着宇文化及和他的两个儿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到达襄国,杀了他们。
【原文】
夏四月癸卯,王世充称皇泰主命,禅位于郑,遣其兄世恽幽皇泰主于含凉殿[1]。(戊申,世充奉皇泰主为潞国公。)乙巳,王世充即皇帝位。[戊申,世充奉皇泰主为潞国公。]五月,王世充遣兄子唐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鸩皇泰主,缢杀之,谥曰恭皇帝[2]。事见《唐平东都》。
【注文】
[1]郑:王世充所建国号。 世恽:即王世恽(?—621年),王世充的兄长。新丰(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东北)人,隋炀帝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杀后。王世充等人在洛阳立越王杨侗为帝,独揽朝政。以王世恽为内史令。次年,王世充自立为帝,封他为齐王,拜尚书令。王世恽曾劝王世充杀害杨侗。不久加太傅、录尚书事。唐武德四年(621年),降唐,到长安不久被仇人所杀。 幽:把人关起来,不让跟外人接触。 含凉殿:东都洛阳宫殿名。
[2]仁则:即王仁则,生卒年不详。王世充的哥哥齐王王世恽的儿子,619年,被王世充封为唐王。王世恽劝说王世充杀死隋朝的皇泰主杨侗,王世充派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毒死皇泰主。 梁百年:生卒年不详。隋末人,王世充派王仁则及家奴梁百年毒死皇泰主。 鸩(zhèn):传说中的一种毒鸟,把它的羽毛放在酒里,可以毒杀人。这里指用毒酒害人。
【译文】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夏季四月癸卯(初五日),王世充宣称奉皇泰主杨侗的命令,禅位给郑,派他的哥哥王世恽将皇泰主杨侗幽禁在含凉殿。乙巳(初七日),王世充即皇帝位。戊申初十日,王世充奉皇泰主杨侗为潞国公。五月,王世充派遣侄子唐王王仁则和家奴梁百年给皇泰主杨侗喝下毒酒,然后勒死了他,赠他谥号为隋恭皇帝。事见《唐平东都》。
(1) 本月无丁卯日,有误。
(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大业十一年十二月己未朔,无庚寅日。
(3) 此处当为“济阳”。
(4) “丑平”一说为“正平”。
(5) “周”应为“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