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元颢入洛

元颢入洛

元颢入洛【内容提要】《元颢(hào)入洛》叙述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统治时期,以北魏宗室成员元颢(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为首的一次政治动乱​‍‌‍​‍‌‍‌‍​‍​‍‌‍​‍‌‍​‍​‍‌‍​‍‌​‍​‍​‍‌‍​‍​‍​‍‌‍‌‍‌‍‌‍​‍‌‍​‍​​‍​‍​‍​‍​‍​‍​‍‌‍​‍‌‍​‍‌‍‌‍‌‍​。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叛乱的烽火很...

元颢入洛

【内容提要】

《元颢(hào)入洛》叙述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统治时期,以北魏宗室成员元颢(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为首的一次政治动乱​‍‌‍​‍‌‍‌‍​‍​‍‌‍​‍‌‍​‍​‍‌‍​‍‌​‍​‍​‍‌‍​‍​‍​‍‌‍‌‍‌‍‌‍​‍‌‍​‍​​‍​‍​‍​‍​‍​‍​‍‌‍​‍‌‍​‍‌‍‌‍‌‍​。

北魏末年,爆发六镇之乱,叛乱的烽火很快燃遍北方各地​‍‌‍​‍‌‍‌‍​‍​‍‌‍​‍‌‍​‍​‍‌‍​‍‌​‍​‍​‍‌‍​‍​‍​‍‌‍‌‍‌‍‌‍​‍‌‍​‍​​‍​‍​‍​‍​‍​‍​‍‌‍​‍‌‍​‍‌‍‌‍‌‍​。河北地区的乱民在葛荣的领导下,连败北魏军队,并于公元528年进逼邺(yè)城(今河北临漳西),对北魏王朝的统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北魏孝明帝元诩(xǔ)赶快派北海王元颢统兵赴河北镇压葛荣。尔朱荣则趁机尽杀魏臣,拥立元子攸为傀儡皇帝,掌控朝政。当时,葛荣兵力正盛,元颢迫于形势,为求自保,只好率众投奔南梁。梁武帝萧衍封他为魏王,并派大将陈庆之率七千人马助他北返复国。

他们首先攻占了铚(zhì)城(今安徽宿州西北),作为北进基地。接着,又攻下荥(xíng)城(今河南商丘东南),兵进梁国(治今河南商丘),大败魏将丘大千。之后,元颢于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城南登基称帝,改元孝基。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这才感到事态严重,急忙分派东南道大都督杨昱(yù)镇守荥阳,尚书仆射(yè)尔朱世降镇守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侍中尔朱世承镇守崿(è)坂(今河南登封西北),以防元颢西进。然而,这些部署都未能阻挡住元颢的兵锋,很快他就攻入洛阳(今河南洛阳),改元建武。

北魏孝庄帝派车骑将军尔朱世隆镇守邺城,只身北逃至长子(今山西长治南)。

元颢入洛后,并没有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广施仁政、匡复魏室,而是骄奢淫逸,不理朝政,并纵容部下欺凌百姓,因此尽失人心。同时,元颢还想摆脱南梁操控,复兴北魏帝业,于是就和梁将陈庆之逐渐产生了矛盾。

孝庄帝见元颢难成大事,于是率军南下,并派尔朱荣与元颢沿黄河对峙(zhì)。尔朱荣采纳了黄门侍郎杨侃(kǎn)之计,多扎木筏,沿河布列,以迷惑元颢,使其不知魏军将渡之处,而难以防范。然后,突然下令从硖(xiá)石(今河南洛宁西北)夜渡黄河,一举击溃元颢,将其斩杀。陈庆之则逃回南梁,孝庄帝元子攸重新返回洛阳。这样,为期近一年半的元颢之乱才终于被平息。

元颢之乱是北魏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政治斗争,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北魏王朝的分裂与灭亡。

【原文】

梁武帝天监八年秋九月辛巳,魏封故北海王详子颢为北海王。

【译文】

南梁武帝萧衍天监八年(509年)秋季九月辛巳(初六日),魏宣武帝元恪(kè)封原北海王元详的儿子元颢为北海王。

【原文】

大通二年春正月癸亥,魏以北海王颢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

【译文】

梁武帝萧衍大通二年(528年)春季正月癸亥(初五日),魏孝明帝元诩任命北海王元颢为骠(piào)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相州刺史。

【原文】

夏四月,魏北海王颢将之相州,至汲郡,闻葛荣南侵及尔朱荣纵暴,阴为自安之计,盘桓不进[1]。以其舅殷州刺史范遵行相州事,代前刺史李神守邺[2]。行台甄密知颢有异志,相帅废遵,复推李神摄州事,遣兵迎颢,且察其变[3]。颢闻之,帅左右来奔。

【注文】

[1]盘桓(huán):徘徊,逗留。

[2]范遵:生卒年不详,曾任北魏殷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元颢之舅。  李神(?—532年):北魏桓农(今河南灵宝)人。从小就有胆有识,以讲义气出名。早年从军,军功显赫,历任要职。孝明帝元诩孝昌年间,担任相州刺史,抵御葛荣。葛荣被平定后,进封长乐县公。元颢之乱时,孝庄帝任命他为侍中、殿中尚书,仍然镇守相州。元颢败亡后,改封安康郡开国公。节闵帝元恭时,升任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相州大中正。孝武帝永熙元年(532年)去世。

[3]甄(zhēn)密(?—542年):字叔雍,中山毋极(今河北无极)人。少通经史。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入仕。孝庄帝时,以相州行台,助守邺城,因功封安市县开国子。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初,出任北徐州刺史。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542年)去世。

【译文】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夏季四月,北魏北海王元颢将到相州赴任,到达汲郡时,听说葛荣南侵及尔朱荣贪纵暴虐,暗中谋划自我保全之计,徘徊逗留,不再前进。让他的舅舅殷州刺史范遵代理相州事务,代替前任刺史李神驻守邺城。行台甄密知道元颢另有打算,联合其他人一起废掉了范遵,又推举李神管理相州事务,派兵迎接元颢,并且观察他的计划。元颢听说这些事后,率领手下人投奔了南梁​‍‌‍​‍‌‍‌‍​‍​‍‌‍​‍‌‍​‍​‍‌‍​‍‌​‍​‍​‍‌‍​‍​‍​‍‌‍‌‍‌‍‌‍​‍‌‍​‍​​‍​‍​‍​‍​‍​‍​‍‌‍​‍‌‍​‍‌‍‌‍‌‍​。

【原文】

冬十月,帝以魏北海王颢为魏王,遣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将兵送之还北[1]

【注文】

[1]魏王:梁武帝萧衍赐予元颢的爵位。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528年),元颢奉命前往邺城抵御葛荣叛军,正逢尔朱荣攻陷洛阳,时局动荡,为求自保,投奔南梁,被封为魏王。  陈庆之(484—539年):字子云,义兴国山(今江苏宜兴)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不善骑射,但富于谋略,一生战功卓著。出身寒门,少为梁武帝萧衍随从。自梁武帝大通年始闻名于时,十几年间,几十次征战,所向无敌,为南梁立下了汗马功劳。大通二年(528年),奉命送元颢北返,一路上三千里行程,数十次战役,以少胜多,直抵洛阳。后尔朱荣百万大军兵临洛阳,化装成和尚逃回建康。后又数次率军北征。梁武帝萧衍大同五年(539年)去世,年五十六岁。

【译文】

梁武帝大通二年(528年)冬季十月,梁武帝萧衍任命北魏北海王元颢为魏王,派东宫直阁将军陈庆之带兵送他返回北魏。

【原文】

元颢取魏铚城而据之[1]

【注文】

[1]铚(zhì)城:即铚县,汉属沛郡,魏、晋属谯郡,南北朝属北魏徐州南济阴郡。今安徽宿州西南。

【译文】

元颢攻占了北魏之铚城,作为立足之地。

【原文】

中大通元年夏四月,魏元天穆将击邢杲,以北海王颢方入寇,集文武议之。众皆曰:“杲众强盛,宜以为先。”行台尚书薛琡曰:“邢杲兵众虽多,鼠窃狗偷,非有远志[1]。颢帝室近亲,来称义举,其势难测,宜先去之[2]。”天穆以诸将多欲击杲,又魏朝亦以颢为孤弱不足虑,命天穆等先定齐地,还师击颢,遂引兵东出[3]

【注文】

[1]薛琡(chù):生卒年不详,字昙(tán)珍,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其先祖原出于代北(今山西大同及其以北、大漠以南地区),原姓叱(chì)干氏。魏孝明帝元诩(xǔ)朝曾上书反对尚书崔亮所提出的停年格(选才只论年资,不论才干)法。魏孝庄帝元子攸(yōu)永安二年(529年),任行台尚书。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天平初(534年),曾任丞相高欢府长史,后官至尚书仆射。性格冷酷,个人生活有失检点,为时人所鄙视。

[2]帝室近亲:元颢,是北魏北海王元详之子,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与孝庄帝元子攸为堂兄弟,所以有“帝室近亲”一说。

[3]齐地:指邢杲所占据的北魏齐州及青州一带。

【译文】

梁武帝萧衍中大通元年(529年)夏季四月,北魏元天穆将要讨伐邢杲,因北海王元颢又正好入侵,于是召集文武商议其事。众人都说:“邢杲势力强盛,应当先除掉邢杲。”行台尚书薛琡说:“邢杲的兵众虽然很多,但都是鼠窃狗偷之辈,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元颢是皇室近亲,从南朝归来号称义举,其势力难以预测,应当先消灭元颢。”元天穆因为众将大多想先攻击邢杲,加上朝廷也认为元颢势单力孤不足为虑,魏孝庄帝元子攸下令元天穆等人先平定齐州之地,班师后再攻打元颢,于是元天穆等人率兵向东进军。

【原文】

颢与陈庆之趁虚自铚城进拔荥城,遂至梁国[1]。魏丘大千有众七万,分筑九城以拒之[2]。庆之攻之,自旦至申,拔其三垒,大千请降。颢登坛燔燎,即帝位于睢阳城南,改元孝基[3]

【注文】

[1]荥(xíng)城:时北魏徐州梁郡属地,今河南商丘东南。  梁国:即西汉文帝刘恒时期之梁国,都睢(suī)阳(今河南商丘),汉末国废。南北朝时,睢阳为北魏之徐州梁郡治所。

[2]丘大千:生卒年不详,北魏将领,孝庄帝元子攸时都督,镇守梁国(治今河南商丘)。梁将陈庆之来攻,兵败,投降。

[3]燔(fán)燎(liáo):指烧柴祭天,古代帝王登基仪式之一。  睢(suī)阳:地名,时北魏徐州梁郡治所,今河南商丘。  孝基:北魏北海王元颢反魏后,自立为帝,在位期间所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共计一年,即公元529年。

【译文】

元颢与陈庆之趁此机会从铚城出发攻取荥城,于是到达梁国。魏将丘大千拥有七万兵马,分别修筑了九座城池以抗拒元颢。陈庆之率兵攻打梁国城,从早晨一直到下午,攻克了三座城池,丘大千请求投降。于是,元颢修建了祭坛,登坛焚香祷告,在睢阳城南宣布登基称帝,改元孝基。

【原文】

五月丁巳,魏以东南道大都督杨昱镇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崿坂[1]​‍‌‍​‍‌‍‌‍​‍​‍‌‍​‍‌‍​‍​‍‌‍​‍‌​‍​‍​‍‌‍​‍​‍​‍‌‍‌‍‌‍‌‍​‍‌‍​‍​​‍​‍​‍​‍​‍​‍​‍‌‍​‍‌‍​‍‌‍‌‍‌‍​。乙丑,内外戒严。

【注文】

[1]尔朱世隆(500—532年):字荣宗,尔朱荣堂弟。北魏末年,跟随尔朱荣叛乱,魏孝庄帝元子攸时任车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等要职。尔朱荣被杀后,与尔朱度津拥立长广王元晔(yè)为帝,杀孝庄帝元子攸。后又拥立节闵帝元恭,继续操控朝政。魏孝武帝元修太昌元年(532年),在与高欢的争斗中被杀,年三十三岁。  虎牢:地名,即成皋(gāo),时北魏司州荥阳郡属县,今河南荥阳西北。  尔朱世承(?—528年):尔朱世隆之弟。魏孝庄帝朝,任抚军将军、左卫将军、侍中等职。建义初,元颢反魏,率军镇守(huàn)辕,被元颢所杀。  崿(è)坂(bǎn):地名,位于北魏司州境内,今河南登封西北。

【译文】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丁巳(初六日),魏孝庄帝元子攸命令东南道大都督杨昱镇守荥阳,尚书仆射尔朱世隆镇守虎牢,侍中尔朱世承镇守崿坂。乙丑(十四日),朝廷内外戒严。

【原文】

戊辰,北海王颢克梁国。颢以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引兵而西[1]。杨昱拥众七万据荥阳,庆之攻之,未拔。颢遣人说昱使降,昱不从。元天穆与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将大军前后继至[2]。梁士卒皆恐。庆之解鞍秣马,谕将士曰:“吾至此以来,屠城略地,实为不少[3]。君等杀人父兄,掠人子女,亦无算矣。天穆之众,皆是仇讎[4]。我辈众才七千,虏众三十余万,今日之事,唯有必死乃可得生耳。虏骑多,不可与之野战,当及其未尽至,急攻取其城而据之。诸君勿或狐疑,自取屠脍[5]。”乃鼓之,使登城,将士即相帅蚁附而入,癸酉,拔荥阳,执杨昱。诸将三百余人伏颢帐前请曰:“陛下渡江三千里,无遗镞之费,昨荥阳城下,一朝杀伤五百余人[6]。愿乞杨昱以快众意。”颢曰:“我在江东闻梁主言,初举兵下都,袁昂为吴郡不降,每称其忠节。杨昱忠臣,奈何杀之?此外唯卿等所取。”于是斩昱所部统帅三十七人,皆刳其心而食之[7]。俄而天穆等引兵围城,庆之帅骑三千背城力战,大破之,天穆、吐没儿皆走。庆之进击虎牢,尔朱世隆弃城走,获魏东中郎将辛纂[8]

【注文】

[1]引兵而西:指元颢领兵攻向洛阳。

[2]尔朱吐没儿:根据中华书局版《北史》卷四十八《尔朱荣附从子兆传》校勘记第12条,即是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尔朱兆(?—533年),字万仁,北秀容川(今山西朔州一带)人,契胡族。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后,尔朱兆与尔朱世隆等族人据晋阳起兵,南下攻陷洛阳,绞死孝庄帝,改立东海王元晔。不久,尔朱世隆又杀元晔,改立节闵帝元恭。后被高欢打败,自杀身亡。

[3]解鞍秣(mò)马:解下马鞍,喂马。秣马,喂马。

[4]仇讎:仇敌。

[5]屠脍(kuài):即任人宰割。脍,指切细的肉。

[6]无遗镞(zú)之费:指不费一弓一箭。镞,箭头。

[7]刳(kū):挖、挖空。

[8]东中郎将:武官名,中郎将之一种。中郎将,始置于秦,是郎中令属官,掌宫中禁卫。西汉,郎中令改称光禄勋,下设五官署、左署、右署,各设置中郎将以统兵​‍‌‍​‍‌‍‌‍​‍​‍‌‍​‍‌‍​‍​‍‌‍​‍‌​‍​‍​‍‌‍​‍​‍​‍‌‍‌‍‌‍‌‍​‍‌‍​‍​​‍​‍​‍​‍​‍​‍​‍‌‍​‍‌‍​‍‌‍‌‍‌‍​。东汉以后,中郎将不再只限于宫中禁卫官职,还广泛用于武官官职。此东中郎将,指北魏东中郎府之中郎将。  辛纂(zuǎn)(?—534年):北魏后期名将辛雄之堂兄,字伯将,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通经史,性温良雅正。初官兖州东安府主簿,因受咸阳王元禧牵连,被罢官。十几年后复职,率军北伐南征,累立军功。北魏孝武帝元修永熙三年(534年),迎高欢入洛阳,以西荆州刺史之职,率军平定析阳郡诸蛮之乱,被杀。

【译文】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戊辰(十七日),魏北海王元颢攻克梁国。元颢任命陈庆之为卫将军、徐州刺史,领兵向西进攻。杨昱拥有七万大军据守荥城,陈庆之攻打荥城,没能攻下。元颢派人招降杨昱,杨昱不听。元天穆和骠骑将军尔朱吐没儿率领大军前后相继而来,南梁的军士都很害怕。陈庆之解下马鞍,边喂马边对将士们说:“我们到达这里以来,屠城占地的事,实在是干了不少。你们杀人家父兄,抢掠人家子女,这样的事也数不清了。元天穆的部众,都是我们的死敌。我们的人才七千,敌人有三十多万,今天的事情,只有抱定必死的决心才有可能生还。敌人的骑兵多,我们不能与他们野战,应当趁他们还没有都到来时,急速进攻,夺取他们的城池并占据以防守。各位不要再疑惑了,否则会自取灭亡。”于是,击鼓进军,命令将士们登城,将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蜂拥入城,癸酉(二十二日),攻下荥阳城,抓住了杨昱。各位将领三百多人跪在元颢帐前,请求说:“陛下渡过长江北进三千里,不废一箭,但昨日攻下荥阳城时,一天之间,我们被杀伤五百多人。请求杀了杨昱以安慰人心。”元颢说:“我在江东听梁武帝说,当初他举兵南下建康时,袁昂把守吴郡,坚决不投降,人人都称赞他的忠义气节。杨昱是忠臣,为什么要杀他?除他以外的人,随便你们处置。”于是把杨昱所部的三十七位将领全部杀死,都挖心吃掉。不久,元天穆领兵围攻荥城,陈庆之率领三千骑兵以城为据,奋勇作战,大败元天穆。元天穆、尔朱吐没儿等败逃。陈庆之进攻虎牢,尔朱世隆弃城逃走,陈庆之抓获北魏东中郎将辛纂。

【原文】

魏主将出避颢,未知所之。或劝之长安,中书舍人高道穆曰:“关中荒残,何可复往?颢士众不多,乘虚深入,由将帅不得其人,故能至此。陛下若亲帅宿卫,高募重赏,背城一战,臣等竭其死力,破颢孤军必矣。或恐胜负难期,则车驾不若渡河,征大将军天穆、大丞相荣各使引兵来会,掎角进讨,旬月之间,必见成功,此万全之策也。”[1]魏主从之。甲戌,魏主北行,夜至河内郡北,命高道穆于烛下作诏书数十纸,布告远近,于是四方始知魏主所在[2]。乙亥,魏主入河内。

【注文】

[1]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用为帝王的代称。  掎(jǐ)角(jiǎo):也作“犄角”。捉兽时拖住兽脚叫“掎”,抓住兽角叫“角”,比喻两头牵制或两面夹击。  万全之策:策,计策、办法。比喻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

[2]河内郡:时北魏司州属郡,治野王,今河南沁阳。  布告:公开宣示,使人人皆知。

【译文】

魏孝庄帝元子攸准备出逃以躲避元颢的进攻,但不知道应逃往哪里。有人劝说孝庄帝逃往长安,中书舍人高道穆说:“关中土地荒芜残破,怎么能再去?元颢的部众不多,而且是乘虚而入,是因为我们的将帅不得力,所以才导致今天的结果。陛下如果亲自率领宿卫将士,以重金招募并奖赏军士,背靠洛阳决一死战,臣等拼死尽力,一定能打败元颢的孤军。如果害怕胜负难以预料,那么陛下不如渡过黄河,征调大将军元天穆、大丞相尔朱荣,各自派兵前来相会,成掎角之势,进讨元颢,一个月之内,一定可以成功,这才是万全之策。”孝庄帝听从了他建议。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甲戌(二十三日),孝庄帝向北行进,连夜到达河内郡北,命令高道穆在烛光下制作了几十份诏书,颁告各地,于是四面八方都知道魏帝所在。乙亥(二十四日),孝庄帝进入河内郡。

【原文】

临淮王彧、安丰王延明帅百僚,封府库,备法驾迎颢[1]​‍‌‍​‍‌‍‌‍​‍​‍‌‍​‍‌‍​‍​‍‌‍​‍‌​‍​‍​‍‌‍​‍​‍​‍‌‍‌‍‌‍‌‍​‍‌‍​‍​​‍​‍​‍​‍​‍​‍​‍‌‍​‍‌‍​‍‌‍‌‍‌‍​。丙子,颢入洛阳宫,改元建武,大赦[2]。以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增邑万户。杨椿在洛阳,椿弟顺为冀州刺史,兄子侃为北中郎将,从魏主在河北[3]。颢意忌椿,而以其家世显重,恐失人望,未敢诛也[4]。或劝椿出亡,椿曰:“吾内外百口,何所逃匿?正当坐待天命耳。”

【注文】

[1]安丰王延明:即元延明(484—531年),河南洛阳人,北魏宗室,文成帝拓跋濬之孙,安丰王拓跋猛之子,袭爵。喜读书,有文采。北魏宣武帝元恪时,入仕为太中大夫。孝明帝元诩孝昌初,率军平定元法僧之乱,因功任徐州刺史。孝庄帝元子攸时,官至尚书令、大司马。建义初,迎元颢入洛,元颢败,携妻子逃奔南梁,死在江南。有《五经宗略》《诗礼别义》等著作传世。其墓志于1919年出土于洛阳小梁村,后入藏洛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  法驾:中国古代天子的仪卫之一。古代天子有大驾、小驾、法驾。法驾仪卫中,皇帝所乘为金根车,由六匹马所拉,随从的五色副车,也称五时车,皆由四匹马所拉。侍中担任警卫,随从车有三十六乘(shèng)(古代兵车,一车四匹马拉叫“一乘”),分左、中、右三列行进。

[2]建武:北魏宗室元颢叛魏,自立为帝,所使用的第二个年号,共计一年,即公元529年。

[3]杨椿(455—531年):恒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北魏名将杨播之弟,与其兄同时受重于朝。性格宽厚、严谨,历仕孝文、宣武、孝明、孝庄四朝,历任要职。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初年(528年)以年老辞官,北魏节闵帝元恭普秦元年(531年),被尔朱天光杀害。  顺:即杨顺(466—531年),杨椿之弟,字延和,性格宽厚、严谨。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入仕为奉朝请,累迁直阁将军、北中郎将等职。因拥立孝庄帝元子攸之功,受封为三门县开国公。曾出任冀州刺史。后被害,年六十五岁。其墓志于1993年出土于陕西省华阴县五方村杨氏家族墓地,现藏华山西岳庙。  北中郎将:即北中郎府之中郎将。

[4]家世显重:杨椿及其兄长杨播出自弘农杨氏,又都任职北魏,一门通显,几代数人都是高官,所以有“家世显重”一说。

【译文】

魏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率领百官,封闭了府库,备好了法驾以迎接元颢。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丙子(二十五日),元颢进入洛阳宫,改元建武,大赦天下。任命陈庆之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增加封邑一万户。杨椿在洛阳,杨椿的弟弟杨顺时任冀州刺史;兄子杨侃时任北中郎将,跟从魏孝庄帝元子攸在河北。元颢内心忌恨杨椿,但因为他家世显赫贵重,恐怕会失去人心,所以不敢杀他。有人劝杨椿出逃,杨椿说:“我家里里外外一百多口,往哪里逃匿?只有坐听天命了。”

【原文】

颢后军都督侯暄守睢阳为后援,魏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驰往围暄,昼夜急攻[1]。戊寅,暄突走,擒斩之。

【注文】

[1]后军都督:即后军府都督。都督,武官名。两汉始置。初为军队中的监察官,类似于监军,后演变为统领诸府州或某一地区的军事长官。  侯暄(xuān)(?—529年):时任元颢之后军都督,镇守睢阳。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529年),被魏将刁宣斩杀。  崔孝芬(485—534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名臣崔挺长子。字恭梓,有才学,善言辞。孝明帝孝昌初,因元乂(yì)之乱受牵连,免官,后复官。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赴徐州抵御元颢。孝武帝太昌初,官至吏部尚书​‍‌‍​‍‌‍‌‍​‍​‍‌‍​‍‌‍​‍​‍‌‍​‍‌​‍​‍​‍‌‍​‍​‍​‍‌‍‌‍‌‍‌‍​‍‌‍​‍​​‍​‍​‍​‍​‍​‍​‍‌‍​‍‌‍​‍‌‍‌‍‌‍​。永熙三年(534年)被杀,年五十。  刁宣:生卒年不详,勃海饶安(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人,北魏前期大将刁雍族孙。北魏东平王元略之姐饶安公主之夫。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末,曾与族兄刁双率军攻梁。

【译文】

元颢的后军都督侯暄驻守睢阳作为后援,北魏行台崔孝芬、大都督刁宣快速前往围攻侯暄,不分昼夜紧急攻打,中大通元年(529年)五月戊寅(二十七日),侯暄突围奔逃,被擒获斩首。

【原文】

上党王天穆等帅众四万攻拔大梁,分遣费穆将兵二万攻虎牢,颢使陈庆之击之[1]。天穆畏颢,将北渡河,谓行台郎中济阴温子昇曰:“卿欲向洛,为随我北渡[2]?”子升曰:“主上以虎牢失守,致此狼狈。元颢新入,人情未安,今往击之,无不克者。大王平定京邑,奉迎大驾,此桓、文之举也[3]。舍此北渡,窃为大王惜之。”天穆善之而不能用,遂引兵渡河。费穆攻虎牢,将拔,闻天穆北渡,自以无后继,遂降于庆之。庆之进击大梁、梁国,皆下之。庆之以数千之众,自发铚县至洛阳,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4]

【注文】

[1]大梁:地名,位于今河南开封境内。

[2]济阴:即济阴郡,时属北魏徐州,治左城(今河南定陶西南),领定陶、冤句、离狐、乘氏四县。所辖约相当于今山东菏泽。  温子昇(495—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今山东菏泽)人,自称太原郡(今山西太原)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北魏著名文学家。孝明帝熙平初(516年),应考补御史之职,中榜首,充任御史。历官伏波将军、侍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迁散骑常侍、中军大将军。他博览百家,文章清婉,与当时文学家邢劭(shào)齐名,并称“温邢”;又与魏收、邢劭合称“北地三才”。梁武帝评价他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年),元瑾作乱,高澄怀疑他为同谋,被关入晋阳狱,最后饿死狱中。著有《温侍读集》。

[3]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大驾:皇帝出行,仪仗队之规模最大者为大驾,在法驾、小驾之上。这里是皇帝的代称。  桓、文:此指齐桓公和晋文公。齐桓公(?—前643年):姓姜,名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选贤任能,改革吏制,拓展疆域,使齐国国力强盛,民富兵强。晋文公(前697—前628年):姓姬,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间,制定法令,推行改革,发展经济,为晋国雄踞中原打下了基础。

[4]铚县:即铚城。

【译文】

上党王元天穆等人率领四万多人攻打大梁,另外派遣费穆率兵二万攻打虎牢,元颢派陈庆之迎击魏军。元天穆害怕元颢,打算向北渡过黄河,他对行台郎中济阴人温子昇说:“你想去往洛阳,还是随我北渡黄河?”温子昇说:“皇上因为虎牢失守,才会这样狼狈。元颢刚入洛阳,人情并不安定,现在去往洛阳攻打他,没有不克的道理。大王平定京都,奉迎皇帝大驾,这是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的功劳。舍弃这样的功劳而北渡黄河,我为大王感到惋惜。”元天穆认为他的计策很好,但是没有采纳,于是引兵北渡黄河。费穆攻打虎牢,快要拿下之时,听说元天穆北渡黄河而去,自认为没有了后继的援军,于是投降了陈庆之。陈庆之进而攻击大梁、梁国,一一拿下。陈庆之仅凭几千人的力量,从铚城出发直到洛阳,一路上共攻取了三十二座城池,打了四十七场战役,所向无敌,战无不克。

【原文】

颢使黄门郎祖莹作书遗魏主曰[1]:“朕泣请梁朝,誓在复耻,正欲问罪于尔朱,出卿于桎梏。卿托命豺狼,委身虎口,假获民地,本是荣物,固非卿有。今国家隆替。在卿与我。若天道助顺,则皇魏再兴;脱或不然,在荣为福,于卿为祸​‍‌‍​‍‌‍‌‍​‍​‍‌‍​‍‌‍​‍​‍‌‍​‍‌​‍​‍​‍‌‍​‍​‍​‍‌‍‌‍‌‍‌‍​‍‌‍​‍​​‍​‍​‍​‍​‍​‍​‍‌‍​‍‌‍​‍‌‍‌‍‌‍​。卿宜三复,富贵可保。”[2]

【注文】

[1]黄门郎:职官名,即黄门侍郎。  祖莹(?—535年):字符珍,北魏范阳遒(今河北涞水)人。自幼喜欢读书,八岁时就能够背诵《诗经》《尚书》。《三字经》中“莹八岁,能咏诗”,就是指祖莹。十二岁时,为中书学生。因好学,经常夜以继日。父母亲怕他因太用功而生病,就禁止他读书。他就在灰中藏火种,等父母亲睡觉后,点起火来继续读书。因为害怕被发现,就拿衣服被褥堵住窗户。因此,他的名气很大,内外亲属称呼他为“圣小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祖莹偷读”(又名“映炭夜读”)故事。因才能出众,曾被北魏孝文帝元宏召见,受到赏识。以才名拜太学博士,出任彭城王元勰(xié)法曹行参军、掌书记。因与陈郡袁翻齐名,当时流传说:“京师楚楚袁与祖,洛中翩翩祖与袁。”元颢入洛,任命他为殿中尚书。元颢败后,被免职。后又出任秘书监、车骑大将军等职。曾参与修订律历和金石雅乐。有文集传世。  遗(wèi):送交;交付。  魏主:指北魏孝庄帝元子攸。  尔朱:指尔朱荣。

[2]桎(zhì)梏(kù):指脚镣、手铐,用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本是荣物:指孝庄帝元子攸是借尔朱荣之力即位,所拥有的一尺之地,都是尔朱荣之所属,非孝庄帝所有。  隆替:盛衰,兴衰。  脱或:倘或,假如,如果。  三复:多次反复思考,与“三思”同意。

【译文】

元颢派黄门郎祖莹给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写信说:“朕痛泣求救于梁朝,发誓要报仇雪耻,正想向尔朱荣兴师问罪,把你从桎梏中解救出来。你却把自己的性命寄托给豺狼,委身于虎口,暂时获得的人民和土地,原本是属于尔朱氏掌控的东西,自然不属于你所有。如今国家兴亡,在于你我二人,如果老天帮助我们,得以顺随,那么魏室将会再次兴盛;如若不然,对于尔朱荣来说是福音,对于你就是祸患了。你应当三思而后行,富贵荣华才可以保住。”

【原文】

颢既入洛,自河以南州郡多附之。齐州刺史、沛郡王欣集文武议所从,曰:“北海、长乐俱帝室近亲,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诸君意何如[1]?”在坐莫不失色。军司崔光韶独抗言曰:“元颢受制于梁,引寇仇之兵以覆宗国,此魏之贼臣乱子也,岂唯大王家事所宜切齿,下官等皆荷朝眷,未敢仰从[2]。”长史崔景茂等皆曰:“军司议是[3]。”欣乃斩颢使。光韶,亮之从父弟也。于是襄州刺史贾思同、广州刺史郑先护、南兖州刺史元暹亦不受颢命[4]。思同,思伯之弟也[5]。颢以冀州刺史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孚封送其书于魏主。阳平王敬先起兵于河桥以讨颢,不克而死[6]

【注文】

[1]沛郡王欣:即元欣,生卒年不详,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王元羽之子,节闵帝元恭之兄。字庆乐,性粗犷,好鹰犬。北魏孝明帝元诩初,入仕。孝庄帝元子攸初,受封沛郡王,后改封淮阳王。孝武帝元修时,继承广陵王之位,随孝武帝投奔关中,受封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  北海、长乐:指北魏北海王元颢及长乐王元子攸。  宗祏(shì):指宗庙中藏神主的石室,借指宗庙、宗祠。

[2]失色:因吃惊而改变神色​‍‌‍​‍‌‍‌‍​‍​‍‌‍​‍‌‍​‍​‍‌‍​‍‌​‍​‍​‍‌‍​‍​‍​‍‌‍‌‍‌‍‌‍​‍‌‍​‍​​‍​‍​‍​‍​‍​‍​‍‌‍​‍‌‍​‍‌‍‌‍‌‍​。  崔光韶(459—530年):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北魏名臣崔亮堂弟,入仕为奉朝请,孝文帝元宏太和年间官至司空行参军。孝明帝元诩初,曾任职青州,颇有好评。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初(528年),率军参与平定邢杲(gǎo)之乱,升任东道军司。永安末(530年),辞官还乡。年七十一岁,去世。  寇仇:仇人,仇敌。  宗国:犹祖国。亦兼称国家,朝廷。  切齿:齿相磨切,表示极端愤怒。  朝眷:朝廷的恩遇。

[3]崔景茂:生卒年不详,魏将,时齐州刺史、沛郡王元欣手下任长史。

[4]襄州:州名。置于北魏孝明帝元诩孝昌年间,领襄城、舞阴、南安、期城、北南阳、建城六郡、二十县,治赭(zhě)阳(今河南方城)。  贾思同(?—540年):字士明,北魏益都(今山东寿光)人。从小有志向节操,喜欢经史,与其兄贾思伯都为乡里所看重。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初(528年),因抗御元颢之乱,迁至车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后随高欢入东魏,任侍讲。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去世。其墓与其兄贾思伯墓并列,位于今山东寿光城西南李二庄北。1973年,其兄贾思伯墓被破坏,出土墓志铭两件,收藏于县博物馆内。  广州:州名。北魏孝庄帝永安中(528—530年)置,领南阳、顺阳、定陵、鲁阳、汝南、汉广、襄城七郡、十五县,治鲁阳(今河南鲁山),东魏孝静帝武定中(543—550年)陷落,徙治襄城(今河南襄城)。  郑先护(?—531年):北魏荥阳开封人,郑羲族孙。孝庄帝元子攸朝,因功累历要职。尔朱荣败亡后,奉孝庄之命领兵讨伐尔朱仲远。魏前废帝元恭初被害。  南兖(yǎn)州:州名。北魏孝明帝正光中(520—525年)置,领陈留、梁郡、下蔡、谯郡、北梁、沛郡、马头七郡、二十一县,治谯城(今安徽亳县北)。  元暹(xiān):生卒年不详,北魏宗室,景穆帝拓跋晃之曾孙,京兆王拓跋子推之孙,拓跋太兴之子,字叔照。孝庄帝元子攸朝,因抗击元颢之功,迁任秦州刺史,封汝阳王。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时,官至侍中、录尚书事。

[5]思伯:即贾思伯(?—525年),字士休,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人。出身官宦。明经入仕,孝文、宣武二朝,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怀念。孝明帝元诩孝昌元年(525年)去世。

[6]阳平王敬先:即元敬先(?—528年),北魏宗室,道武帝拓跋珪(guī)之子阳平王拓跋熙的后代,拓跋世遵之子。袭父封为阳平王,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初(528年),元颢举兵反魏,与叔父元均等率兵抗击元颢,被杀。

【译文】

元颢入主洛阳后,黄河以南的州郡大多归附了他。齐州刺史、沛郡王元欣召集手下文武官员商议何去何从,说:“北海王、长乐王都是皇室的近亲,如今皇位并未落入外人手中,我打算接受元颢的赦封,各位意下如何?”在座的人听到此言无不大惊失色。军司崔光韶独自抗辩说:“元颢受制于南梁,引来南寇颠覆国家,这是大魏国的乱臣贼子,岂止仅是大王您因家事所应当痛恨的,我们身为朝臣蒙受皇恩,不敢听从您的意见。”长史崔景茂等人都说:“军司说得很正确。”元欣于是斩杀了元颢的使臣。崔光韶,是崔亮的堂弟。于是襄州刺史贾思同、广州刺史郑先护、南兖州刺史元暹也不接受元颢的命令。贾思同,是贾思伯的弟弟。元颢任命冀州刺史元孚为东道行台、彭城郡王,元孚把他的诏书原封不动地送给了魏孝庄帝元子攸。阳平王元敬先于河桥起兵讨伐元颢,没有取胜,战死。

【原文】

魏以侍中、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为使持节、行台、仆射、大将军、相州刺史,镇邺城。

【译文】

北魏任命侍中、车骑将军、尚书右仆射尔朱世隆为使持节、行台、仆射、大将军、相州刺史,镇守邺城​‍‌‍​‍‌‍‌‍​‍​‍‌‍​‍‌‍​‍​‍‌‍​‍‌​‍​‍​‍‌‍​‍​‍​‍‌‍‌‍‌‍‌‍​‍‌‍​‍​​‍​‍​‍​‍​‍​‍​‍‌‍​‍‌‍​‍‌‍‌‍‌‍​。

【原文】

魏主之出也,单骑而去,侍卫后宫皆按堵如故[1]。颢一旦得之,号令己出,四方人情想其风政[2]。而颢自谓天授,遽有骄怠之志,宿昔宾客近习,咸见宠待,干扰政事,日夜纵酒,不恤军国,所从南兵,陵暴市里,朝野失望[3]。高道穆兄(1)子儒自洛阳出从魏主,魏主问洛中事,子儒曰:“颢败在旦夕,不足忧也。”[4]

【注文】

[1]按堵:安居;安定。形容秩序良好,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2]人情:人心,众人的情绪、愿望。  风政:教化政治或者政绩。

[3]天授:上天所授。  遽(jù):遂,就。  骄怠:傲慢懈怠。  宿昔:从前,往常。  近习:亲近,指宠爱亲信的人。  不恤:不理,不顾及,不忧虑。  军国:统军治国。  南兵:指南梁军队。  陵暴:轻侮。

[4]子儒:即高子儒(508—548年),字孝礼,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道穆之兄长高谦之之长子。魏孝庄帝永安年间,元颢反魏入洛,高子儒逃出洛阳投奔孝庄帝,后官至安东将军、光禄大夫。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548年)去世,年四十一岁。

【译文】

魏孝庄帝元子攸出逃,单人匹马而去,侍卫后宫都照旧留在宫内。元颢很快取得政权,亲自发布号令,四方人众都希望他能广施仁政。然而元颢自认为皇权乃上天所赐,很快就有了骄奢倦怠之心,往日的宾客及亲近之人,都得到了荣宠的待遇,这些人干扰政务,日夜酗酒,不为国家军政大事着想,被其纵容的南朝兵士,欺凌残害百姓,朝廷内外大失所望。高道穆之兄子高子儒从洛阳出逃投奔孝庄帝元子攸,孝庄帝打听洛阳的事情,高子儒说:“元颢的失败只是早晚的事,不足忧虑。”

【原文】

尔朱荣闻魏主北出,即时驰传,见魏主于长子,行,且部分[1]。魏主即日南还,荣为前驱,旬日之间,兵众大集,资粮器仗相继而至。六月壬午,魏大赦[2]

【注文】

[1]驰传:驾驭驿站车马疾行。  长子:县名。时北魏并州上党郡属县,今山西长子西。  部分:部署,安排。

[2]前驱:先头部队;先锋。  旬日: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

【译文】

尔朱荣听说孝庄帝元子攸北逃,立即驾驭驿站快马赶来,在长子见到孝庄帝,边走,边部署军队。孝庄帝当天就南返洛阳,尔朱荣作为前锋,十天之间,魏兵大批集结,资用粮草及军械等物品也相继运到。中大通元年(529年)六月壬午(初二日),孝庄帝宣布大赦天下。

【原文】

荣既南下,并、肆不安,乃以尔朱天光为并、肆等九州行台,仍行并州事[1]。天光至晋阳,部分约勒,所部皆安[2]

【注文】

[1]九州:此指北魏之并、肆、恒、朔、云、蔚、显、汾、晋等九州。

[2]约勒:约束。

【译文】

尔朱荣率兵南下后,并州、肆州人心不安,魏孝庄帝元子攸就任命尔朱天光为并、肆等九州行台,仍然代理并州事务。尔朱天光到达晋阳,加以部署、安置、约束,这些地方都很快安定了。

【原文】

己丑,费穆至洛阳,颢引入,责以河阴之事而杀之[1]。颢使都督宗正珍孙与河内太守元袭据河内[2]。尔朱荣攻之,上党王天穆引兵会之,壬寅,拔其城,斩珍孙及袭。

【注文】

[1]河阴之事:即北魏孝明帝元诩武泰元年(528年)河阴之变。在此次政变中,费穆曾劝说尔朱荣斩杀北魏的王公大臣。

[2]元袭:生卒年不详,时为元颢之河内太守,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被魏上党王元天穆斩杀。

【译文】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六月己丑(初九日),费穆到达洛阳,元颢派人引他入见,因河阴之变一事责问于他,将其斩首​‍‌‍​‍‌‍‌‍​‍​‍‌‍​‍‌‍​‍​‍‌‍​‍‌​‍​‍​‍‌‍​‍​‍​‍‌‍‌‍‌‍‌‍​‍‌‍​‍​​‍​‍​‍​‍​‍​‍​‍‌‍​‍‌‍​‍‌‍‌‍‌‍​。元颢派都督宗正珍孙与河内太守元袭占据河内。尔朱荣攻打河内,上党王元天穆领兵与尔朱荣会合,壬寅(二十二日),攻下河内城,斩杀了宗正珍孙及元袭。

【原文】

魏北海王颢既得志,密与临淮王彧、安丰王延明谋叛梁。以事难未平,藉陈庆之兵力,故外同内异,言多猜忌[1]。庆之亦密为之备,说颢曰:“今远来至此,未服者尚多,彼若知吾虚实,连兵四合,将何以御之?宜启天子,更请精兵,并敕诸州有南人没此者悉须部送。”[2]颢欲从之,延明曰:“庆之兵不出数千,已自难制,今更增其众,宁肯复为人用乎?大权一去,动息由人,魏之宗庙,于斯坠矣。”颢乃不用庆之言。又虑庆之密启,乃表于上曰:“今河北、河南一时克定,唯尔朱荣尚敢跋扈,臣与庆之自能擒讨。州郡新服,正须绥抚,不宜更复加兵,摇动百姓。”[3]上乃诏诸军继进者皆停于境上。

【注文】

[1]得志: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  藉:同“借”,凭借。

[2]天子:指梁武帝萧衍。  部送:指押送囚犯、官物、畜产等。

[3]绥抚:安定抚慰。

【译文】

魏北海王元颢得志之后,秘密地与临淮王元彧、安丰王元延明谋划反叛南梁。因为事情及灾难尚未平定,还需要凭借陈庆之的兵力,所以表面上与南梁同心而内心实存异志,言语上多有猜忌。陈庆之也秘密地作了防备,对元颢说:“如今我们远道而来,没有归顺服从的人还很多,他们如果知道了我们的虚实,四面联合兵力,我们将怎样抵御他们?应当启奏天子,再请求派遣精兵,并下诏号令诸州,凡有南朝人流落在此的必须送来。”元颢打算听从他的建议,元延明说:“陈庆之的兵力不过几千,我们已经很难控制了,如今再增加他的部众,难道肯为我们所用吗?大权一旦失去,动静都得听任别人,魏国之宗庙社稷,就会断送于此。”元颢于是没有采纳陈庆之的意见。又怕他会向梁武帝萧衍秘密汇报,于是上表梁武帝说:“如今河北、河南都已攻克平定,只有尔朱荣尚且专横跋扈,臣与陈庆之能够将其擒获。各州郡新近归附,正是需要绥抚安慰的时候,此时不适合再加派兵力,动摇百姓的心绪。”梁武帝于是下诏相继向北开进的各路军队,暂且停留在边境。

【原文】

洛中南兵不满一万,而羌胡之众十倍。军副马佛念谓庆之曰:“将军威行河、洛,声震中原,功高势重,为魏所疑,一旦变生不测,可无虑乎?不若乘其无备,杀颢据洛,此千载一时也。”[1]庆之不从。颢先以庆之为徐州刺史,因固求之镇。颢心惮之,不遣,曰:“主上以洛阳之地全相任委,忽闻舍此朝寄,欲往彭城,谓君遽取富贵,不为国计,非徒有损于君,恐仆并受其责[2]。”庆之不敢复言。

【注文】

[1]军副:武官名,即一军之副主,次于军主。  马佛念:生卒年不详。南朝梁将,随陈庆之北伐,任军副。曾劝陈庆之自立,未被采纳。  河、洛:河,指黄河,此借指黄河沿线地区;洛,即洛阳(今河南洛阳)。

[2]朝寄:即北魏王朝国运所寄托之地,此指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  遽(jù):急促、仓促。

【译文】

洛阳城中南朝的兵士不到一万,而羌胡的部众却有南兵的十倍。军副马佛念对陈庆之说:“将军威服河、洛,声振中原,功劳高、权势重,定会被魏人怀疑,一旦发生不测,怎能不为此担忧呢?不如趁其不备,杀了元颢,占据洛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陈庆之不听。元颢此前任命陈庆之为徐州刺史,陈庆之因此坚持请求赴任徐州。元颢内心害怕此事,不派遣,说:“皇上(梁武帝)将洛阳之地全权委托与你,突然听说你舍弃此重任,要到彭城去,会说你想立即获取富贵,不为国家大计着想,不但有损于你,恐怕我也会受到责备。”陈庆之不敢再谈此事。

【原文】

尔朱荣与颢相持于河上。庆之守北中城,颢自据南岸[1]。庆之三日十一战,杀伤甚众。有夏州义士为颢守河中渚,阴与荣通谋,求破桥立效,荣引兵赴之[2]。及桥破,荣应接不逮,颢悉屠之,荣怅然失望。又以安丰王延明缘河固守,而北军无船可渡,议欲还北,更图后举。黄门郎杨侃曰:“大王发并州之日,已知夏州义士之谋指来应之邪?为欲广施经略匡复帝室乎?夫用兵者何尝不散而更合,疮愈更战。况今未有所损,岂可以一事不谐,而众谋顿废乎?今四方颙颙,视公此举[3]​‍‌‍​‍‌‍‌‍​‍​‍‌‍​‍‌‍​‍​‍‌‍​‍‌​‍​‍​‍‌‍​‍​‍​‍‌‍‌‍‌‍‌‍​‍‌‍​‍​​‍​‍​‍​‍​‍​‍​‍‌‍​‍‌‍​‍‌‍‌‍‌‍​。若未有所成,遽复引归,民情失望,各怀去就,胜负所在,未可知也。不若征发民材,多为桴筏,间以舟楫,缘河布列,数百里中,皆为渡势,首尾既远,使颢不知所防,一旦得渡,必立大功。”[4]高道穆曰:“今乘舆飘荡,主忧臣辱[5]。大王拥百万之众,辅天子而令诸侯,若分兵造筏,所在散渡,指掌可克。奈何舍之北归,使颢复得完聚,征兵天下。此所谓养虺成蛇,悔无及矣[6]。”荣曰:“杨黄门已陈此策,当相与议之。”刘灵助言于荣曰:“不出十日,河南必平。”伏波将军正平杨檦与其族居马渚,自言有小船数艘,求为向导[7]。戊辰,荣命车骑将军尔朱兆与大都督贺拔胜缚材为筏,自马渚西硖石夜渡,袭击颢子领军将军冠受,擒之[8]。安丰王延明之众闻之,大溃。颢失据,帅麾下数百骑南走,陈庆之收步骑数千,结陈东还,颢所得诸城,一时复降于魏。尔朱荣自追陈庆之,会嵩高水涨,庆之军士死散略尽,乃削须发为沙门,间行出汝阴,还建康,犹以功除右卫将军,封永兴县侯[9]

【注文】

[1]北中城:地名,时位于北魏司州境内,今河南洛阳孟县南。  南岸:此指河桥南岸。

[2]河中渚:即河中的小沙洲、小块陆地,洲上有河平侯祠,此洲即唐代河阳县之中浑城。今河南孟县西。

[3]不谐:不成。  颙(yóng)颙:仰慕、仰望。

[4]桴(fú)筏(fá):竹木所编的渡水工具,大者曰桴,小者曰筏。

[5]乘舆(yú):古代帝王器物的泛称,此代指皇帝。

[6]完聚:谓修葺城郭,聚集粮食。  养虺(huǐ)成蛇:将小蛇养成大蛇。虺:一种小毒蛇,或幼龙。喻指庇护纵容敌人、坏人,听任其强大起来,造成对自身的严重威胁。

[7]伏波将军:武官名,始置于西汉武帝刘彻时期,掌统兵征伐。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列右从第五品上,宣武帝后改为右从第五品。  正平:郡名,即正平郡,时北魏司州属郡,领闻喜、曲沃二县。  杨檦(biǎo):生卒年不详,字显进,正平高凉(今山西稷山东南)人。祖、父均曾为县令。河阴之变,因救助城阳王元徽之功,任伏波将军。魏孝庄帝元子攸时,因平定元颢之乱,官至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后随孝武帝元修入关中,率兵镇边二十余年,屡胜北齐。北周武帝宇文邕(yōng)保定四年(564年),与北齐交战,兵败,降齐。北周朝廷因其功劳,以其子袭封爵位。  马渚:黄河古渡口,在今河南孟津西。俗称马粪滩,传说东汉光武帝刘秀围攻洛阳时,曾在此处放养战马,滩涂上留下了厚厚一层马粪,故名。

[8]硖(xiá)石:地名,即硖石坞,时位于北魏司州崤(xiáo)县(今河南孟津西)境内。  冠受:即元冠受,元颢之子。生卒年不详。时任元颢领军将军,元颢兵败后,被俘。

[9]嵩高水:古水名,即颍水,发源于嵩山,流经今河南登封、临颍、周口等地汇入淮河,是淮河第一大支流。  沙门:又名桑门、娑门,佛教用语,泛指和尚。  永兴县:时南梁扬州会稽郡属县,今浙江萧山。

【译文】

尔朱荣和元颢相持于黄河之上。陈庆之驻守北中城,元颢自己据守南岸。陈庆之三天打了十一仗,死伤很多。有夏州义士为元颢驻守河中小洲,暗中与尔朱荣交通密谋,请求破桥立功,尔朱荣率兵前去相会。等到桥被攻破后,尔朱荣的部队没能及时接应,元颢把叛变的军士全部杀了,尔朱荣怅然失望。元颢又派安丰王元延明沿黄河坚守,尔朱荣所率北魏军队无船渡河,商议想要北还,再另做打算​‍‌‍​‍‌‍‌‍​‍​‍‌‍​‍‌‍​‍​‍‌‍​‍‌​‍​‍​‍‌‍​‍​‍​‍‌‍‌‍‌‍‌‍​‍‌‍​‍​​‍​‍​‍​‍​‍​‍​‍‌‍​‍‌‍​‍‌‍‌‍‌‍​。黄门郎杨侃对尔朱荣说:“大王从并州发兵之日,已经知道夏州的义士会谋划前来响应吗?还是想施展雄才大略以匡复帝室?用兵之道,有谁不是打散了再聚集起来,伤好了再次征战。况且如今我们没有损失,怎可以因一事不顺利,就把所有的计划都放弃呢?如今四方百姓举首相望,就看你此举了。如果没有战绩,就领兵回还,百姓就会大失所望,各自思考去处,胜负的情形就无法预料了。不如征发百姓的木材,多做些桴筏,间杂些船只,沿黄河排列,几百里之内,都做出要渡河的样子,首尾相距遥远,使元颢不知道该防守哪里,一旦渡过黄河,一定会建立大功。”高道穆说:“如今圣驾漂荡在外,主上忧愁,臣下受辱。大王拥百万雄兵,辅佐天子号令诸侯,如果分兵制造木筏,各自分散渡河,攻克元颢是易如反掌的事情。怎能舍此而北归,使元颢又得以有机会修缮城池,征兵于天下。这就是平常所说的养虺(huǐ)成蛇,后悔不及。”尔朱荣说:“杨黄门已陈述了这一计策,大家应当议一下是否可行。”刘灵助对尔朱荣说:“不出十天,河南一定可以平定。”伏波将军正平人杨檦和他的部族居住在马渚,自称有几艘小船,请求作为向导。中大通元年(529年)闰六月戊辰(十八日),尔朱荣命令车骑大将军尔朱兆与大都督贺拔胜用木材捆扎木筏,从马渚西面的硖石夜渡黄河,袭击元颢的儿子领军将军元冠受,将其擒获。安丰王元延明的部众听说此事,纷纷溃散。元颢失去了依靠,率领手下几百名骑兵向南逃去,陈庆之收罗步兵、骑兵几千人,列队东还,元颢所得到的各个城池,一时之间又归降于北魏。尔朱荣亲自追击陈庆之,正赶上嵩高河发大水,陈庆之的军士死的死、散的散,差不多全军覆灭,陈庆之于是剃了头发假装成和尚,走小路逃出汝阴,回到建康,仍然因功任右卫将军,受封为永兴县侯。

【原文】

中军大都督兼领军大将军杨津入宿殿中,扫洒宫庭,封闭府库,出迎魏主于北邙,流涕谢罪,帝慰劳之[1]。庚午,帝入居华林园,大赦。以尔朱兆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来军士及随驾文武诸立义者加五级,河北执事之官及河南立义者加二级[2]。壬申,加大丞相荣天柱大将军,增封通前二十万户[3]

【注文】

[1]北邙(máng):即北邙山,位于今河南洛阳北。

[2]立义:举义,起义。  执事之官:有职守之人;官员。

[3]天柱大将军:武官名,北魏此前无此官名,此为表彰尔朱荣之功劳,特加此名号。

【译文】

中军大都督兼领军大将军杨津进入殿中宿卫,打扫宫廷,封闭府库,出宫于北邙山迎接魏孝庄帝元子攸,流泪谢罪,魏帝慰劳了他。中大通元年(529年)闰六月庚午(二十日),魏帝入居华林园,大赦天下。任命尔朱兆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从北面来的将士及随侍皇帝的文武官员和那些起义的官员,都晋升五级官职,河北担任实职的官员及河南起义的官员,晋升二级官职。壬申(二十二日),加封大丞相尔朱荣为天柱大将军,增加封邑,连同之前共计二十万户。

【原文】

北海王颢自辕南出至临颍,从骑分散,临颍县卒江丰斩之,癸酉,传首洛阳[1]。临淮王彧复自归于魏主,安丰王延明携妻子来奔。

【注文】

[1](huán)辕:关隘名,位于北魏司州洛阳境内辕山,今河南登封西北。  临颍:县名,属北魏司州颍川郡,今河南临颍西北。  江丰:生卒年不详,北魏临颍县(今河南临颍西北)军士,于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529年),斩杀魏北海王元颢。

【译文】

北海王元颢从辕南逃到临颍,跟从的骑兵四散逃去,临颍县的军士江丰将元颢斩杀,中大通元年(529年)闰六月癸酉(二十三日),将其首级送到洛阳。临淮王元彧(yù)又自行归附于魏帝元子攸,安丰王元延明携妻、子前来投奔。

【原文】

乙亥,魏主宴劳尔朱荣、上党王天穆及北来督将于都亭,出宫人三百,缯锦杂采数万匹,班赐有差,凡受元颢爵赏阶复者,悉追夺之[1]

【注文】

[1]都亭:古时城邑中供人休息、住宿的馆舍。  缯(zēng):即帛,丝绸的一种。  复:即复徐,意即免除赋役。

【译文】

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闰六月乙亥(二十五日),魏孝庄帝元子攸在都亭设宴慰劳尔朱荣、上党王元天穆及从北面来的都督将领。把三百宫女、绫罗绸缎几万匹,分等级赏赐众人,凡是接受元颢的爵位、封赏、官阶及免除赋役的人,全部追回。


(1) 据《魏书》之《高道穆传》所载,高子儒是其兄高谦之之长子,应是其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