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中华历史/朱温篡唐 崔胤诛宦官附

朱温篡唐 崔胤诛宦官附

朱温篡唐崔胤诛宦官附【内容摘要】《朱温篡唐》记载了朱温(朱全忠)逼迫唐昭宣帝李柷(chù)让位,进而篡夺唐朝政权,开始五代后梁统治的历史​‍‌‍​‍‌‍‌‍​‍​‍‌‍​‍‌‍​‍​‍‌‍​‍‌​‍​‍​‍‌‍​‍​‍​‍‌‍‌‍‌‍‌‍​‍‌‍​‍​​‍​‍​‍​‍​‍​‍​‍‌‍​‍‌‍​‍‌‍‌‍‌‍​。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将领,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

朱温篡唐
崔胤诛宦官附

【内容摘要】

《朱温篡唐》记载了朱温(朱全忠)逼迫唐昭宣帝李柷(chù)让位,进而篡夺唐朝政权,开始五代后梁统治的历史​‍‌‍​‍‌‍‌‍​‍​‍‌‍​‍‌‍​‍​‍‌‍​‍‌​‍​‍​‍‌‍​‍​‍​‍‌‍‌‍‌‍‌‍​‍‌‍​‍​​‍​‍​‍​‍​‍​‍​‍‌‍​‍‌‍​‍‌‍‌‍‌‍​。

朱温原是黄巢起义军将领,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投降唐朝,被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赐名全忠​‍‌‍​‍‌‍‌‍​‍​‍‌‍​‍‌‍​‍​‍‌‍​‍‌​‍​‍​‍‌‍​‍​‍​‍‌‍‌‍‌‍‌‍​‍‌‍​‍​​‍​‍​‍​‍​‍​‍​‍‌‍​‍‌‍​‍‌‍‌‍‌‍​。后因讨伐黄巢有功被提升为宣武节度使​‍‌‍​‍‌‍‌‍​‍​‍‌‍​‍‌‍​‍​‍‌‍​‍‌​‍​‍​‍‌‍​‍​‍​‍‌‍‌‍‌‍‌‍​‍‌‍​‍​​‍​‍​‍​‍​‍​‍​‍‌‍​‍‌‍​‍‌‍‌‍‌‍​。在唐末藩镇混战的过程中,朱温相继打败秦宗权、罗弘信、朱瑄兄弟、李克用等割据军阀,成为势力最为强大的藩镇之一。

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病死。宦官杨复恭等拥立唐僖宗的弟弟昭宗李晔即位。宦官韩全诲与朝官崔胤之间的争斗更为激烈,宦官韩全诲勾结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宰相崔胤则依仗朱温为后援。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崔胤征召宣武节度使朱温率军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密谋诛杀宦官。韩全诲于是挟持唐昭宗至凤翔(今陕西凤翔)。朱温随即率领军队包围凤翔,打败李茂贞,然后挟持唐昭宗返回长安,并诛杀数百名宦官。朱温顺势又吞并了关中地区,党羽遍及长安禁军,实力威震天下。朱温自以为天下再无敌手,于是加紧了篡位夺权的行动计划。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假传圣旨将政治敌手宰相崔胤、京兆尹郑元规等全都捕杀,消除了朝廷内部的隐患。为了防止其他藩镇再度劫持唐昭宗,他率领十几万大军兵逼京师,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随后,御营使张廷范按朱温事先的命令,驱使士兵将长安的宫殿、官署、民房全部拆毁,将木料建材浮于渭水,沿河而下,长安从此成了一片废墟。到了洛阳,唐昭宗所有护卫都被换成朱温的人。唐昭宗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朱温的监视掌握之中。同年,朱温秘密派遣判官李振到洛阳,与枢密使蒋玄晖、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等密谋,深夜闯入宫中,刺杀唐昭宗,并拥立年仅十三岁的辉王李祚为皇太子,之后又假传皇后懿旨,令太子在唐昭宗灵前即位,是为唐昭宣帝。朱温为了进一步扫除篡权夺位的障碍,在天祐二年(905年),派蒋玄晖将德王李裕等九个王子全部勒死。接着又把那些对他不满、心怀怨怒的朝臣贬斥出京。从此,朝廷大权牢牢掌握在了朱温手中。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在大梁(今河南开封)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梁”,取代了统治近三百年的唐王朝,中国从此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

【原文】

唐昭宗光化三年春二月,以吏部尚书崔胤同平章事,充清海节度使[1]

【注文】

[1]清海: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唐玄宗时边防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升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大致相当于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连州、连山、连南等地除外)。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改岭南东道节度使为清海军节度使。

【译文】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春季二月,任命吏部尚书崔胤为同平章事,充任清海节度使。

【原文】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明达有度量,时称良相[1]。上素疾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崔胤日与上谋去宦官,宦官知之[2]。由是南北司益相憎疾,各结藩镇为援以相倾夺[3]。抟恐其致乱,从容言于上曰:“人君当务明大体,无所偏私。宦官擅权之弊,谁不知之?顾其势未可猝除,宜俟多难渐平,以道消息。愿陛下言勿轻泄以速奸变。”胤闻之,谮抟于上曰:“王抟奸邪,已为道弼辈外应。”上疑之。及胤罢相,意抟排己,愈恨之。及出镇广州,遗朱全忠书,具道抟语,令全忠表论之[4]。全忠上言:“胤不可离辅弼之地,抟与敕使相表里,同危社稷[5]。”表连上不已,上虽察其情,迫于全忠,不得已,胤至湖南复召还[6]。六月,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抟罢为工部侍郎[7]。以道弼监荆南军,务修监青州军[8]。戊辰,贬抟溪州刺史,己巳,又贬崖州司户;道弼长流州,务修长流爱州[9]。是日,皆赐自尽。抟死于蓝田驿,道弼、务修死于霸桥驿[10]。于是胤专制朝政,势震中外,宦官皆侧目,不胜其愤。

【注文】

[1]司空: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主管水利、土木工程和官府手工业等​‍‌‍​‍‌‍‌‍​‍​‍‌‍​‍‌‍​‍​‍‌‍​‍‌​‍​‍​‍‌‍​‍​‍​‍‌‍‌‍‌‍‌‍​‍‌‍​‍​​‍​‍​‍​‍​‍​‍​‍‌‍​‍‌‍​‍‌‍‌‍‌‍​。此后历代沿置。隋唐虽设司空,为三公之一,但仅是一种崇高的虚衔,多为大臣的加官。  王抟(tuán)(?—900年):字昭逸,咸阳(今陕西咸阳)人,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累官右仆射。当时宦官专权,唐昭宗与另一宰相崔胤商议诛灭宦官,他认为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激起变故。崔胤于是诬陷他是宦官党羽。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上书诬告他与宦官勾结。次年,被贬为崖州司户参军,随即被害。

[2]枢密使:官名。始置于唐中期,以宦官充任。唐后期,担任枢密使的宦官逐渐侵夺宰相权力,直接指挥公事,干预朝政,以至参与废立皇帝,权倾一时。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但到了宋代,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宋道弼(?—900年):唐末宦官,曾任枢密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杨复恭死后,他与景务修专制朝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崔胤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将他罢黜为荆南监军。后被唐昭宗赐死。  景务修(?—900年):唐末宦官,曾任枢密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杨复恭死后,他与宋道弼专制朝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宰相崔胤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将他罢黜为青州监军。后被唐昭宗赐死。

[3]南北司:即南衙北司。唐代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称为南衙,由宦官掌握的各种机构称为北司。这是由这些机构在宫城和皇城中的位置而得名的。唐时,宰相议政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二省在宫城内南部,尚书省及六部、九卿、三监则在宫城之南的皇城内;宦官的机构内侍省本在宫城的西南角,但宦官出入宫掖,常在宫城北部。南北的对称,唐初就已出现。到唐中期以后,由于皇帝的宠信,宦官逐渐掌握权力,干预政事。安史之乱后,由宦官充任的使职逐渐增多,势力远在一些朝官之上。当时,朝廷为与地方机构相对应设立了许多由宦官掌握的使职,通称为司,因此有北司之称。唐后期,宦官和朝臣的斗争非常激烈。他们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相互对抗,使朝政更加混乱。

[4]广州:州名。治所设在番禺县(今广东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州、广东珠江流域、广西桂江下游地区。唐代置市舶司,为外商海舶聚集之地。

[5]辅弼:佐助,此指宰相。  敕使:皇帝的使者,此指宦官。  社稷(jì):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亦用作国家的代称。

[6]湖南:方镇名。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置湖南观察使,治所设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治所移至潭州(今湖南长沙),辖境约为今湖南长沙以南和广东连江流域地区。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改为钦化军节度。

[7]工部侍郎:官名,唐朝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工部的副长官,掌营建之政令与工部庶务。唐中叶以后,尚书渐成虚衔,侍郎成为实际长官,主持部务。

[8]监:也称监军事、督军。秦汉时为临时委任的皇帝使者,负责监督出征的将帅,不常置。唐代中期以后成为常设官员,诸方镇及出征军队皆设有此官,多以宦官充任。直到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尽杀宦官,唐代宦官监军制度告终,至此监军制度亦走向衰落。

[9]溪州:州名。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分辰州置,治所设在大乡县(今湖南永顺东南),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永顺、保靖、古丈、龙山等地。  崖州:州名​‍‌‍​‍‌‍‌‍​‍​‍‌‍​‍‌‍​‍​‍‌‍​‍‌​‍​‍​‍‌‍​‍​‍​‍‌‍‌‍‌‍‌‍​‍‌‍​‍​​‍​‍​‍​‍​‍​‍​‍‌‍​‍‌‍​‍‌‍‌‍‌‍​。南朝梁置,治所设在义伦县(今海南儋州西北)。隋废。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治所迁至舍城县(今海南海口)。初置时辖境大致包括今海南地区,到唐时仅有今海南海口、文昌、琼海、定安、澄迈等地。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珠崖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旧。  (huān)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德州置,治所设在九德县(今越南义安),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河静和义安南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名南德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又改为演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再改为日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州。  爱州:州名。南朝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置,治所设在移风县(今越南清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为九真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复为爱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越南清化。

[10]蓝田驿:驿站名。位于今陕西蓝田东南。  霸桥驿:驿站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灞桥西北附近。

【译文】

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为人明白通达,宽宏大量,被当时人称为良相。唐昭宗素来痛恨宦官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专横跋扈,崔胤每天与唐昭宗谋划除掉宦官,宦官也知道这事。因此南司、北司之间更加互相憎恨,各自勾结藩镇作为自己的后援,互相倾轧。王抟担心这样会引发内乱,就从容不迫地对唐昭宗进言说:“君主行事应当务求明白大体,无所偏私。宦官擅权的弊病,谁不知道呢?只是他们的势力无法迅速去除,应当等候各种灾难渐渐平息,通过正当途径逐渐消灭。希望陛下的话不要轻易泄露,以免加速发生变乱。”崔胤听说这话,就向唐昭宗诬陷王抟说:“王抟奸诈邪恶,已经成为宋道弼等的外应。”唐昭宗怀疑崔胤所说的话。等到崔胤被罢免了宰相职务,崔胤就猜想是王抟排挤自己,于是更加痛恨他。等到崔胤出京镇守广州,他写信给朱全忠,将王抟对唐昭宗说过的话全部告诉了朱全忠,并让朱全忠上表朝廷来评价这件事。朱全忠上书朝廷说:“崔胤不能离开辅佐陛下的宰相之位,王抟与敕使内外勾结,一起危害社稷。”朱全忠的表章接连呈进,唐昭宗虽然知道内情,但迫于朱全忠,不得已,在崔胤行至湖南时又召他返回京师。光化三年(900年)六月,唐昭宗任命崔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抟被贬为工部侍郎。任命宋道弼出任荆南监军,景务修出任青州监军。戊辰(十二日),贬王抟为溪州刺史,己巳(十三日),又贬为崔州司户;宋道弼被流放州,景务修流放爱州。当天,三人都被赐令自杀。王抟死于蓝田驿,宋道弼、景务修死于霸桥驿。于是,崔胤操纵朝廷政权,权倾朝野,宦官都侧目而视,极端愤怒。

【原文】

初,崔胤与上密谋尽诛宦官,及宋道弼、景务修死,宦官益惧。上自华州还,忽忽不乐,多纵酒,喜怒不常,左右尤自危。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阴相与谋曰:“主上轻佻多变诈,难奉事,专听任南司,吾辈终罹其祸[1]。不若奉太子立之,尊主上为太上皇,引岐、华兵为援,控制诸藩,谁能害我哉[2]!”

【注文】

[1]左军:即左神策军,唐后期主要禁卫军之一。他与右神策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由军将卫伯玉率领入援,后被宦官鱼朝恩控制。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进犯,鱼朝恩领军护驾,入居禁中,从此而为禁军。唐德宗时进一步扩充,贞元十二年(796年),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以宦官充任,成为宦官掌权甚至废立皇帝的工具。唐僖宗时,神策军在黄巢之乱中溃败,僖宗避难蜀地,由宦官田令孜招募新神策军。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  刘季述(?—901年):唐朝宦官,曾任枢密使。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与杨复恭合谋拥立唐昭宗登基帝位。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升任左神策军中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与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内枢密使王彦范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继位。次年,左神策军将孙德昭、周承诲等领兵入宫,复立唐昭宗,他和王仲先等被杀​‍‌‍​‍‌‍‌‍​‍​‍‌‍​‍‌‍​‍​‍‌‍​‍‌​‍​‍​‍‌‍​‍​‍​‍‌‍‌‍‌‍‌‍​‍‌‍​‍​​‍​‍​‍​‍​‍​‍​‍‌‍​‍‌‍​‍‌‍‌‍‌‍​。  右军:参见前文“左军”条注。  王仲先(?—901年):唐末右神策军中尉。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他与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内枢密使王彦范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次年,左神策军将孙德昭、周承诲等领兵入宫,复立昭宗,他被杀身亡。  王彦范(?—901年):唐末枢密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他与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次年,左神策军将孙德昭、周承诲等领兵入宫,复立唐昭宗,他被杀身亡。  薛齐偓(wò)(?—901年):唐末枢密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他与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内枢密使王彦范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拥立太子李裕为帝。次年,左神策军将孙德昭、周承诲等领兵入宫,复立唐昭宗,他投井身亡。  罹(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2]岐:此指李茂贞(856—924年)。  华:此指韩建(855—912年)。

【译文】

当初,崔胤与唐昭宗密谋铲除所有宦官,等到宋道弼、景务修死后,宦官们更加恐惧。唐昭宗从华州回到京城后,精神恍惚,抑郁不乐,常常纵情饮酒,喜怒无常,身边的人尤其人人自危。于是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暗中商量说:“主上轻佻多变,难以侍奉,所有政务都听任宰相崔胤处理,我们必将遭受他的祸害。现在不如立太子为帝,尊主上为太上皇,招岐州李茂贞、华州韩建的军队作为后援,控制各个藩镇,那样谁还能加害我们呢!”

【原文】

十一月,上猎苑中,因置酒,夜醉归,手杀黄门、侍女数人[1]。明旦,日加辰巳,宫门不开[2]。季述诣中书白崔胤曰:“宫中必有变。我内臣也,得以便宜从事,请入视之[3]。”乃帅禁军千人破门而入,访问,具得其状。出谓胤曰:“主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废昏立明,自古有之,为社稷大计,非不顺也[4]。”胤畏死,不敢违。庚寅,季述召百官,陈兵殿庭,作胤等连名状,请太子监国,以示之,使署名[5]。胤及百官不得已,皆署之。上在乞巧楼,季述、仲先伏将士千人于门外,与宣武进(奉)[奏]官(陈)[程]岩等十余人入请对[6]。季述、仲先甫登殿,将士大呼,突入宣化门,至思政殿前,逢宫人,辄杀之[7]。上见兵入,惊堕床下,起,将走,季述、仲先掖之令坐[8]。宫人走白皇后,后趋至,拜请曰:“军容勿惊宅家,有事取军容商量[9]。”季述等乃出百官状白上,曰:“陛下厌倦大宝,中外群情,愿太子监国,请陛下保颐东宫。”上曰:“昨与卿曹乐饮,不觉太过,何至于是?”对曰:“此非臣等所为,皆南司众情,不可遏也。愿陛下且之东宫,待事小定,复迎归大内耳。”后曰:“宅家趣依军容语。”即取传国宝以授季述,宦官扶上与后同辇,嫔御侍从者才十余人,适少阳院[10]。季述以银挝画地数上曰:“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一也。”如此数十不止。乃手锁其门,镕铁锢之,遣左军副使李师虔将兵围之,上动静辄白季述,穴墙以通饮食,凡兵器针刀皆不得入[11]。上求钱帛,俱不得,求纸笔亦不与。时大寒,嫔御公主无衣衾,号哭闻于外[12]。季述等矫诏令太子监国,迎太子入宫[13]。辛卯,矫诏令太子嗣位,更名缜,以上为太上皇,皇后为太上皇后[14]。甲午,太子即皇帝位,更名少阳院曰问安宫。

【注文】

[1]苑中:唐朝都城长安皇城北面禁苑,苑城东抵霸陵,西连汉长安故城,南至唐京城,北枕渭水。位于今陕西西安北。  黄门:汉朝黄门令、中黄门、小黄门等职皆由宦官充任。故魏、晋以后亦作为宦官的泛称。

[2]辰:十二时辰之一,指上午七时至九时。  巳:十二时辰之一,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3]中书:即中书省,官署名。三国魏文帝黄初(220—226年)初置,掌草拟诏令,呈奏案章,为掌管国家机要的中枢机构​‍‌‍​‍‌‍‌‍​‍​‍‌‍​‍‌‍​‍​‍‌‍​‍‌​‍​‍​‍‌‍​‍​‍​‍‌‍‌‍‌‍‌‍​‍‌‍​‍​​‍​‍​‍​‍​‍​‍​‍‌‍​‍‌‍​‍‌‍‌‍‌‍​。晋、南北朝沿置,北魏时除掌草拟诏令外,还兼掌侍从、伎乐司法等。隋朝因避讳改称内史省、内书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与门下省、尚书省共同掌管国家政务的制定与执行。唐高宗时曾一度改称西台,武则天时称凤阁,唐玄宗时称紫微省,民间称中堂。主要职责是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凡尚书省所上奏折、台谏所陈章疏、内外臣僚奏章均由中书省草拟批复意见。唐高宗以后,将宰相商议军国大事的政事堂(中书门下)迁到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但到唐后期,多不设中书令,以中书侍郎掌省务。  内臣:此指宦官。  便(biàn)宜:根据实际情况或临时变化斟酌处理。

[4]废昏立明:废掉昏君,拥立明主。

[5]太子监国:太子代行处理国政。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廷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6]乞巧楼:唐时宫中乞巧的彩楼。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谓之乞巧楼。”乞巧:旧时风俗,又称“女儿节”。传说牛郎织女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在天河相会,这天晚上,妇女多陈瓜果于庭内敬牛郎织女,并向织女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方式不同,各有趣味。  程岩:生卒年不详,曾任唐末宣武进奏官。

[7]宣化门:位于唐朝大明宫东部(今陕西西安东北)左银台门内。  思政殿:唐朝大明宫内(今陕西西安东北)紫宸殿西为延英殿,延英殿南即为思政殿。天子于此殿接见群臣。

[8]掖(yè):挟持。

[9]军容:此指刘季述。因刘季述担任观军容使,故称。

[10]传国宝:此指传国玉玺(xǐ)。古代皇帝用的印叫玺。根据记载,皇帝有六玺,即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的用途各不相同,由符节令丞掌管。传国玉玺不在这六玺之内,因为它是用来代表正统的,所谓“真命天子”必须拥有这个玉玺。  嫔御:帝王侍妾、宫女。  少阳院:位于大明宫内(今陕西西安东北)。关于它的具体位置,李肇《翰林志》和《隋唐两京丛考》记载此宫在翰林院以北。而阁本《大明宫图》则记载少阳院位于含耀门内、弘文馆和史馆以东。

[11]李师虔(?—901年):曾任唐末左神策军副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参与刘季述等人发动的谋废唐昭宗的政变。次年,唐昭宗赐他自尽。

[12]衾(qīn):指被子。

[13]矫诏:伪造或假传的皇帝诏书,或者篡改皇帝的诏令。

[14]缜(zhěn):即太子李裕(?—905年),唐昭宗李晔长子。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封德王。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为皇太子。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被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内枢密使王彦范等人拥立为帝。政变失败后,他又降为德王。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译文】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唐昭宗到禁苑中打猎,因此摆酒纵饮,夜里大醉回宫,随手杀了宦官、侍女数人。第二天早晨,都已经过了辰巳时分,宫门仍没有打开。刘季述到中书省告诉崔胤说:“宫中一定发生变故了​‍‌‍​‍‌‍‌‍​‍​‍‌‍​‍‌‍​‍​‍‌‍​‍‌​‍​‍​‍‌‍​‍​‍​‍‌‍‌‍‌‍‌‍​‍‌‍​‍​​‍​‍​‍​‍​‍​‍​‍‌‍​‍‌‍​‍‌‍‌‍‌‍​。我是内臣,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斟酌处理,请求进宫察看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刘季述率领千名禁军破门而入,经过讯问,了解了全部情况。刘季述出来对崔胤说:“皇上这样的行为,怎能治理天下啊!废黜昏君,拥立明主,自古就有这样做的,为了国家大计,这样做不是逆叛。”崔胤担心被杀,不敢违抗。庚寅(初六日),刘季述召集文武百官,在殿廷布置军队,起草崔胤等请太子代管国事的联名状,刘季述把联名状出示给他们看,让他们签名。崔胤及文武百官不得已,都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皇上正在乞巧楼,刘季述、王仲先在门外埋伏一千名全副武装的将士,与宣武进奏官程岩等十余人进楼请求奏对。刘季述、王仲先刚登殿,将士大声呼喊,突然冲入宣化门,到思政殿前,遇到宫人就杀。唐昭宗见士兵闯入,被吓得掉下床,起来将要逃走,刘季述、王仲先架着让他坐下。宫人跑去禀告皇后,何皇后快步赶来,跪下请求说:“军容使不要惊吓皇上,有事与军容使商量。”于是刘季述等人拿出文武百官的联名状,禀告唐昭宗说:“陛下厌倦国事,内外群情都希望太子代行管理国家事务,请陛下到东宫颐养天年。”唐昭宗说:“昨日与卿等玩乐饮酒,不觉喝得太多,怎么今天就到了这种地步?”刘季述答道说:“这不是我们写的,都是南司朝官的要求,无法阻止。希望陛下暂时前去东宫,等事态稍稍平定些,再迎接您回宫吧。”皇后说:“皇上依从军容的话。”立即取出传国玉玺交给刘季述,宦官扶着唐昭宗和皇后同乘一车,与嫔御侍从只有十余人前往少阳院。刘季述用银挝画地,数落唐昭宗道:“某时某事,你不听我话,这是一条罪。”如此斥责数十条还没停止。刘季述锁上少阳院的门,熔化铁水将锁灌实,派遣左军副使李师虔率领军队包围少阳院,将唐昭宗的一举一动全部报告给刘季述,又在墙上挖了个洞给唐昭宗递送食物,凡是兵器针刀都不能送进去。唐昭宗要些钱帛,都不给,求纸笔也不给。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嫔御公主没有衣被,号哭声传到墙外。刘季述等假传唐昭宗的诏书,命令太子李裕监理国事,并迎太子入宫。辛卯(初七日),刘季述等又假传唐昭宗的诏书,命令太子继承皇位,并更名为缜,以唐昭宗为太上皇,何皇后为太上皇后。甲午(十四日),太子即皇帝位,把少阳院改名叫问安宫。

【原文】

季述加百官爵秩,与将士皆受优赏,欲以求媚于众。杀睦王倚,凡宫人、左右、方士、僧、道为上所宠信者皆榜杀之[1]。每夜杀人,昼以十车载尸出,一车或止一两尸,欲以立威。将杀司天监胡秀林,秀林曰:“军容幽囚君父,更欲多杀无辜乎[2]!”季述惮其言正而止。季述等欲杀崔胤,而惮朱全忠,但解其度支、盐铁、转运使而已[3]

【注文】

[1]睦王倚:即睦王李倚(?—900年),唐懿宗李漼第八子。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封睦王。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被宦官刘季述杀害。唐昭宗天复初年,被追赠为恭哀太子。  方士:中国古代擅长神仙方术、可通神鬼的人。此外,道教中服药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也称方士。  榜杀:鞭笞致死。

[2]司天监: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由太史令改置,为司天台长官,掌天文历数,官从三品。  胡秀林:唐末五代天文历算家,生卒年不详。唐昭宗时任司天监,与太子少詹事边冈、均州司马王墀共同修制《景福崇元历》。后投奔前蜀王建,仍任司天监,并于前蜀武成二年(909年)创制“永昌历”,后又著有《正象历经》一卷。

[3]度支:官名。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盐铁:唐末五代主管盐、铁、茶专卖及征税的使职。盐指食盐的生产及专卖,铁泛指矿冶(包括银、铜、铁、锡等)的征税,茶在唐代认为是山泽之利,故其征税亦由盐铁使主管。  转运使:中唐以后设置的主管运输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唐代建都长安,因关中地狭,粮食不足,每年要从江淮地区调粮入关。唐玄宗时期,朝廷官员激增,加之军需民用,粮食需求增大,漕运对于朝廷的重要性随之增加,于是设专使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粮食运输事务。安史之乱后,朝廷财政全仗江淮地区盐铁之税,又设盐铁使。后来盐铁、转运二使合二为一,由宰相或重臣兼任。

【译文】

刘季述给百官加封爵位,参与将士都受到优厚的奖赏,想以此向众人讨好​‍‌‍​‍‌‍‌‍​‍​‍‌‍​‍‌‍​‍​‍‌‍​‍‌​‍​‍​‍‌‍​‍​‍​‍‌‍‌‍‌‍‌‍​‍‌‍​‍​​‍​‍​‍​‍​‍​‍​‍‌‍​‍‌‍​‍‌‍‌‍‌‍​。刘季述杀死睦王李倚,凡是唐昭宗宠信的宫人、侍臣、方士、僧侣、道士一律用木棍打死。刘季述每天夜里都杀人,白天用十辆车载着尸体运出,一辆车有时只有一两具尸体,他想以此树立淫威。刘季述等将要杀司天监胡秀林,胡秀林说:“军容使囚禁君父,还想要多杀无辜之人吗!”刘季述对胡秀林这番刚正的话心生畏惧,便没有杀他。刘季述等想要杀死崔胤,但畏惧朱全忠,于是就只解除了崔胤的度支、盐铁、转运使而已。

【原文】

崔胤密致书全忠,使兴兵图返正。左仆射致仕张浚在长水,见张全义于洛阳,劝之匡复;又与诸藩镇书劝之[1]

【注文】

[1]左仆射(yè):官名,亦称尚书左仆射。东汉末置,为尚书台副长官,位在右仆射之上,辅佐尚书令处理政务。如尚书令缺,则代掌尚书省事务。隋文帝时,尚书左仆射为朝廷首相。唐初,大抵继承隋文帝时制度,尚书省置仆射总领政务,与中书令、侍中同掌相权。房玄龄为左仆射前后达二十年,号称贤相。唐中宗、睿宗以后,仆射被逐渐排除于宰相行列之外。唐代后期常以仆射为节度、观察等使的加官,用以表示其品秩的高下。此时仆射成为虚职,不但不是宰相,连尚书省本省事务也不过问。  致仕:中国古代官吏年老退休称为“致仕”,即交还官职之意。该制度始于周朝,汉代逐渐完备。唐制规定凡年满七十岁的官吏均应退休。退休后的俸禄等待遇,由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来决定。

【译文】

崔胤秘密写信给朱全忠,请求他起兵重新扶立唐昭宗。左仆射张浚退休后住在长水,他到洛阳拜见张全义,劝张全义帮助唐昭宗恢复君位;又写信给各藩镇劝说他们。

【原文】

进士无棣李愚客游华州,上韩建书,略曰:“仆每读书,见君臣父子之际,有伤教害义者,恨不得肆之市朝[1]。明公居近关重镇,君父幽辱月余,坐视凶逆而忘勤王之举,仆所未谕也[2]。仆窃计中朝辅弼,虽有志而无权,外镇诸侯,虽有权而无志。惟明公忠义,社稷是依。往年车辂播迁,号泣奉迎,累岁供馈,再复庙朝,义感人心,至今歌咏[3]。此时事势,尤异前日。明公地处要冲,位兼将相[4]。自宫闱变故,已涉旬时,若不号令率先以图反正,迟疑未决,一朝山东侯伯唱义连衡,鼓行而西,明公求欲自安,其可得乎[5]?此必然之势也。不如驰檄四方,谕以逆顺,军声一振,则元凶破胆,旬浃之间,二竖之首传于天下,计无便于此者[6]。”建虽不能用,厚待之。愚坚辞而去。

【注文】

[1]进士:创立于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无棣:县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年)置,治所在今山东无棣。  李愚(?—935年):字子晦,唐末五代渤海无棣(今山东无棣)人。因倾慕晏婴(字平仲)为人,故初名晏平。少时立志求学,遍阅经史,崇尚古文。为人端正磊落。初在沧州卢彦威部下为安陵簿。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发动宫廷政变,他上书京畿安抚制置使韩建,劝他发兵救驾兴复唐室。他见韩建不采纳他的建议,便辞离帅府,避难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应试中举,任河南府参军。后梁末帝即位后,被召为左拾遗,不久转为膳部员外郎,再迁司勋员外郎、崇政院直学士。后梁末帝贞明年间因违抗圣旨,降为邓州观察判官。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任主客郎中,不久被召为翰林学士。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以本职主持贡举,继而改任翰林承旨、兵部侍郎。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充任太常卿​‍‌‍​‍‌‍‌‍​‍​‍‌‍​‍‌‍​‍​‍‌‍​‍‌​‍​‍​‍‌‍​‍​‍​‍‌‍‌‍‌‍‌‍​‍‌‍​‍​​‍​‍​‍​‍​‍​‍​‍‌‍​‍‌‍​‍‌‍‌‍‌‍​。次年改任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长兴三年(932年),转任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并兼兵部尚书,完成《创业功臣传》三十卷。后唐闵帝应顺元年(934年),任左仆射。同年五月,后唐末帝即位,充任太徽宫使、宏文馆大学士。因与刘煦政见不和,李愚仍守左仆射职,而刘煦罢相。后唐末帝清泰二年(935年),因病去世。李愚在中国九经的传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他的倡导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存。  肆之市朝:将罪大恶极的人斩杀于市集示众。肆,古代指人处死刑后暴尸示众。

[2]明公:古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3]车辂(lù):大车。此专指天子车驾。  庙朝:宗庙和朝廷。

[4]位兼将相:韩建时为兴德府尹兼同州节度使,加中书令,拜太傅,进封许国公。

[5]宫闱变故:此指唐昭宗被囚禁。  反正:此指唐昭宗恢复皇位。  山东:地区名。古代通称崤山(今河南洛宁西北)以东的河南、河北地区为山东。

[6]旬浃(jiā):满十天。亦指较短的时日。古代以干支纪日,称自甲至癸十日为浃日。  二竖:指刘季述、王仲先。竖,古代骂人之语。

【译文】

进士无棣人李愚客居华州,给韩建上书,大意说:“我每读书,看到君臣父子之间,有伤教化害礼义的,恨不能把他杀死并陈尸于市。明公您现在居守临近潼关的重镇,皇上被幽禁受辱一个多月了,您坐视凶贼叛逆而不出兵救援皇上,我实在不能理解。我私下考虑,在朝中辅佐皇上的大臣,虽有志向却无实权,京外的藩镇强臣有实权而又无志向。只有明公您忠贞仁义,是国家社稷的依靠。之前皇上流离失所,您痛哭流涕,连年供给馈赠,重新恢复宗庙、朝廷,正义感动人心,至今仍受到百姓的歌颂。现在事态尤其与往日不同。明公您地处要冲,位兼将相。自从宫廷政变以来,至今已过十天,如果您不首先号令天下带头谋划归复正道,迟疑不决,一旦山东地区的藩镇倡议联合,大张旗鼓发兵西进,明公您想要求得自安,难道能够得到吗?这是必然之势。不如迅速向四方发布文告,晓谕逆顺邪正之理,这样军队声威一振,则元凶破胆,十天左右,刘季述、王仲先两个内宫小臣的脑袋便可传送于天下,没有比这更为便利的计策了。”韩建虽然不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厚礼相待。李愚坚决推辞而去。

【原文】

朱全忠在定州行营,闻乱,丁未,南还。十二月戊辰,至大梁。季述遣其养子希度诣全忠,许以唐社稷输之[1]。又遣供奉官李奉本以太上皇诰示全忠[2]。全忠犹豫未决,会僚佐议之。或曰:“朝廷大事,非藩镇所宜预知。”天平节度副使李振独曰:“王室有难,此霸者之资也。今公为唐桓、文,安危所属。季述一宦竖耳,乃敢囚废天子,公不能讨,何以复令诸侯!且幼主位定,则天下之权尽归宦官矣,是以太阿之柄授人也[3]。”全忠大悟,即囚希度、奉本,遣振如京师诇事[4]。既还,又遣亲吏蒋玄晖如京师,与崔胤谋之,又召程岩赴大梁。

【注文】

[1]希度:即刘希度(?—901年),刘季述养子。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他奉刘季述命前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晋见朱全忠,但被朱全忠囚禁。次年,朱全忠听说刘季述等人被杀,将他与李奉本等一同处死。

[2]供奉官:官名。置于唐朝,掌宫内侍奉之事​‍‌‍​‍‌‍‌‍​‍​‍‌‍​‍‌‍​‍​‍‌‍​‍‌​‍​‍​‍‌‍​‍​‍​‍‌‍‌‍‌‍‌‍​‍‌‍​‍​​‍​‍​‍​‍​‍​‍​‍‌‍​‍‌‍​‍‌‍‌‍‌‍​。原本是从官。唐高宗时,因常居住在大明宫,故在大明宫另外设置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而西边大内的原有从官也不废除,称为“西头供奉官”。五代时,成为武人的专有官名,其常规职司是在皇帝身边充当武官侍从,其最重要的作用是奉命出使,使命多与军事有关。  李奉本(?—901年):唐末供奉官。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奉刘季述的命,携带太上皇唐昭宗的诰命前往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晋见朱全忠,但被朱全忠囚禁。次年,朱全忠听说刘季述等人被杀,将他与刘希度等一同处死。  诰(gào):古代皇帝对大臣的命令。

[3]太阿:古亦作“泰阿”,古代楚国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此处喻指国家政权。

[4]京师:即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译文】

朱全忠在定州巡视军营,听到京城发生变乱,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丁未(二十三日),南下返回。十二月戊辰(十四日),到达大梁。刘季述派养子刘希度到大梁晋见朱全忠,答应将大唐社稷交给他。又派供奉官李奉本携带太上皇唐昭宗的诰命给朱全忠看。朱全忠犹疑不决,于是召集幕僚商议此事。有的官员说:“朝廷的大事,不是藩镇应当干预的。”唯独天平节度副使李振说:“王室有难,这是成就霸业的时机。现在您是唐朝的齐桓公、晋文公啊,国家的安危完全取决于您。刘季述不过是一个宦官罢了,竟敢囚禁废黜天子,您若不讨伐他,将来怎么能号令诸侯呢!况且幼主君位确定,那么国家大权就全归宦官了,这是把太阿剑柄交给他们啊。”朱全忠恍然大悟,于是囚禁了刘希度、李奉本,派李振到京师去侦察情况。李振回来后,朱全忠又派亲吏蒋玄晖到京师,与崔胤密谋策划,又召程岩赶赴大梁。

【原文】

太子即位累旬,藩镇笺表多不至[1]。王仲先性苛察,素知左右军多积弊,及为中尉,钩校军中财谷,得隐没为奸者,痛捶之,急征所负,将士颇不安。有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为左神策指挥使,自刘季述等废立,常愤惋不平[2]。崔胤闻之,遣判官石戬与之游。德昭每酒酣必泣,戬知其诚,乃密以胤意说之曰:“自上皇幽闭,中外大臣至于行间士卒,孰不切齿[3]?今反者独季述、仲先耳,公诚能诛此二人,迎上皇复位,则富贵穷一时,忠义流千古。苟狐疑不决,则功落他人之手矣。”德昭谢曰:“德昭小校,国家大事,安敢专之。苟相公有命,不敢爱死[4]。”戬以白胤,胤割衣带手书以授之。德昭复结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谋以除夜伏兵安福门外以俟之[5]

【注文】

[1]笺表:呈送皇帝的表奏。

[2]盐州:州名。西魏废帝元钦三年(554年)以西安州改置,此后名称时有变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曾改为盐川郡,唐玄宗天宝、唐肃宗乾元年间曾改为五原郡。治所设在今陕西定边,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定边、宁夏盐池一带。  孙德昭(?—913年):盐州五原(今陕西定边)人。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废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他应宰相崔胤命,与都将董彦弼、周承诲于次年正月初一杀死刘季述等,迎唐昭宗复位,因功拜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时称“三使相”。后梁建立后,任左领卫大将军,后拜左金吾大将军。

[3]石戬(jiǎn):生卒年不详,唐末曾任度支盐铁判官。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刘季述等发动政变囚禁唐昭宗,他奉宰相崔胤命,成功劝说孙德昭出兵镇压刘季述叛乱。

[4]相公:古时对宰相的敬称,此指崔胤。

[5]清远都:神策五十四都之一。唐僖宗光启年间,田令孜在蜀地募集新军五十四都,每都一千人,分别隶属于左、右神策军。  董彦弼(?—903年):唐末官吏,曾任右军清远都将。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废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他与孙德昭、周承诲于次年正月初一杀死刘季述等,迎唐昭宗复位,因功拜同平章事,担任宁远节度使,赐姓名李彦弼。时称“三使相”。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被朱温打败后,杀死韩全诲与朱温和解,他也同时被杀。  周承诲(?—903年):唐末官吏,曾任右军清远都将。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刘季述等废唐昭宗立太子李裕,他与孙德昭、董彦弼于次年正月初一杀死刘季述等,迎唐昭宗复位,因功拜同平章事,担任岭南西道节度使,赐姓名李继诲​‍‌‍​‍‌‍‌‍​‍​‍‌‍​‍‌‍​‍​‍‌‍​‍‌​‍​‍​‍‌‍​‍​‍​‍‌‍‌‍‌‍‌‍​‍‌‍​‍​​‍​‍​‍​‍​‍​‍​‍‌‍​‍‌‍​‍‌‍‌‍‌‍​。时称“三使相”。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被朱温打败后,杀死韩全诲与朱温和解,他也同时被杀。  除夜:除夕。  安福门:唐长安皇城西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城西墙玉祥门之南。它虽然是皇城门,却靠近太极宫,它的右边紧接太极宫南墙。

【译文】

太子即位已经几十天了,各藩镇应奏进的笺表大多不到。王仲先性情苛刻细察,向来知道左右军积弊很多,等到担任中尉,重新核对军中财粮,查到隐没钱谷为奸的人,就痛加鞭打,紧急追回他们所欠的钱粮,将士们颇感不安。有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担任左神策指挥使,自从刘季述等废黜唐昭宗,拥立太子之后,经常愤怨不平。崔胤听说后,派遣判官石戬与他交往。孙德昭每次饮酒到酣畅时一定哭泣,石戬知道他诚实,就秘密按照崔胤的意思劝他说:“自从太上皇被幽禁以来,内外大臣以及军队士兵,谁不咬牙切齿?如今造反的只有刘季述、王仲先二人而已,您如果能杀掉这两个人,迎接太上皇复位,则会富贵穷极一时,忠义流芳千古啊。如果犹豫不决,那么功劳便落入他人之手了。”孙德昭叩谢说:“我仅仅是一个小校,国家大事岂敢专擅。假如相公有命令,臣必将赴汤蹈火。”石戬把孙德昭的情况禀报给崔胤,崔胤割下衣带,亲笔书写命令,交给孙德昭。孙德昭又结交右军清远都将董彦弼、周承诲,商量在除夕夜里伏兵安福门外,俟机行事。

【原文】

天复元年春正月乙酉朔,王仲先入朝,至安福门,孙德昭擒斩之,驰诣少阳院叩门呼曰:“逆贼已诛,请陛下出劳将士[1]。”何后不信,曰:“果尔,以其首来。”德昭献其首,上乃与后毁扉而出。崔胤迎上御长乐门楼,帅百官称贺[2]。周承诲擒刘季述、王彦范继至,方诘责,已为乱挺所毙。薛齐偓赴井死,出而斩之。灭四人之族,并诛其党二十余人[3]。宦官奉太子匿于左军,献传国宝。上曰:“裕幼弱,为凶竖所立,非其罪也。”命还东宫,黜为德王,复名裕。丙戌,以孙德昭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赐姓名李继昭[4]

【注文】

[1]乙酉朔: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朔日是甲申,乙酉为初二,故“乙酉朔”有误。

[2]长乐门:唐长安宫城东南门,位于今陕西西安。

[3]四人之族:此指王仲先、刘季述、王彦范、薛齐偓。

[4]静海:方镇名。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改安南都护府置,治所设在交州(治宋平县,今越南河内),辖境约为今云南南部,广西西南部,老挝甘蒙北部、万象东部及越南义静以北地区。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春季正月乙酉朔(初一日),王仲先入宫朝见,走到安福门,孙德昭将他捉住杀死,随即迅速前往少阳院敲门高喊道:“逆贼王仲先已被杀死,请陛下出来慰劳将士。”何皇后不信,说:“若是真的,拿他的人头来。”孙德昭于是献上王仲先的首级,唐昭宗才与何皇后破门而出。崔胤迎接唐昭宗登上长乐门楼,率领文武百官称颂庆贺。周承诲擒获刘季述、王彦范随后到达,唐昭宗正准备责问他们的谋逆罪行,他们就已被乱棍打死了。薛齐偓投井而死,被捞出来斩了首级。唐昭宗诛杀了王仲先、刘季述、王彦范、薛齐偓四人全家,并把他们的党羽二十余人处死。宦官侍奉太子藏在左军之中,并献出传国宝玺。唐昭宗说:“李裕年幼懦弱,被凶恶小人立为皇帝,不是他的罪过。”命令他回到东宫,废黜为德王,并恢复旧名李裕。丙戌(初二日),唐昭宗任命孙德昭为同平章事,担任静海节度使,赐姓名为李继昭。

【原文】

丁亥,崔胤进位司徒,胤固辞,上宠待胤益厚[1]

【注文】

[1]司徒:职官名。传说尧舜时代即有此官,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职位相当于宰相。周朝时称为地官大司徒,被尊为“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之一。汉哀帝刘欣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正一品。多为加衔和荣誉衔,授予位高权重者。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丁亥(初三日),朝廷晋升崔胤为司徒,崔胤坚决辞谢,唐昭宗对崔胤的宠信待遇更加优厚​‍‌‍​‍‌‍‌‍​‍​‍‌‍​‍‌‍​‍​‍‌‍​‍‌​‍​‍​‍‌‍​‍​‍​‍‌‍‌‍‌‍‌‍​‍‌‍​‍​​‍​‍​‍​‍​‍​‍​‍‌‍​‍‌‍​‍‌‍‌‍‌‍​。

【原文】

己丑,朱全忠闻季述等诛,折程岩足,械送京师,并刘希度、李奉本等皆斩于都市。由是益重李振。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己丑(初五日),朱全忠听说刘季述等人被诛杀,就把程岩的双脚折断,戴上刑具解送到京师长安,并将刘希度、李奉本等在闹市斩首。从此,朱全忠更加器重李振。

【原文】

庚寅,以周承诲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赐姓名李继诲,董彦弼为宁远节度使,赐姓李,并同平章事,与李继昭俱留宿卫,十日乃出还家,赏赐倾府库,时人谓之“三使相[1]”。癸巳,进朱全忠爵东平王。

【注文】

[1]岭南西道:唐方镇名。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为唐玄宗时边防十节度经略使之一。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升为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今广东广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广东钦山港以东大部分地区(连州、连山、连南等地除外)。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分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节度使治邕(yōng)州(今广西南宁),岭南东道节度使治广州。  宁远:方镇名。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置容管观察使,治所设在容州(治北流县,今广西北流;唐宪宗元和年间徙治普宁县,今广西容县)。辖境大致包括今广西玉林、钦州及梧州所属的岑溪一带。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升容管观察使为宁远军节度使。  使相:唐末五代时,以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衔的称为“使相”,为虚衔,实际上不行使宰相的权力。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庚寅(初六日),朝廷任命周承诲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赐姓名为李继诲,任命董彦弼为宁远节度使,赐姓李,并为同平章事,与李继昭一起留在宫中直宿警卫,十天才出宫回家休息一日,赏赐他们的财物几乎用尽了府库所有,当时人称他们为“三使相”。癸巳(十三日),朱全忠晋爵为东平王。

【原文】

丙午,敕:“近年宰臣延英奏事,枢密使侍侧,争论纷然;既出,又称上旨未允,复有改易,挠权乱政。自今并依大中旧制,俟宰臣奏事毕,方得升殿承受公事[1]。”赐两军副使李师虔、徐彦孙自尽,皆刘季述之党也。

【注文】

[1]延英:宫殿名,即延英殿。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位于长安大明宫内。殿外设有中书省等中枢机构。自唐代宗起,此殿成为皇帝召对宰相及重要官员听政议事之处。因旁无侍卫、礼仪从简,因此人得尽言,从而对唐代的政治生活以及史籍修撰发生过重要影响。但由于史籍中关于延英殿的位置、修建时间等问题的记载或相互抵牾(wǔ)、各持一端,或语焉不详、颇有疏漏,致使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  大中:唐宣宗李忱的年号,共计十四年,即公元847年至860年。  徐彦孙(?—901年):宦官刘季述的党羽,曾任右神策军副使。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刘季述被杀后,唐昭宗赐他自尽。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正月丙午(二十二日),唐昭宗颁布敕书:“近年宰相在延英殿上奏时,枢密使在旁侍立,争论不休;出来后,又说皇上旨意尚未允准,又进行更改变动,篡权乱政。从今以后一并按照唐宣宗大中年间的旧制,等到宰相奏事完毕,枢密使才能登殿承接办理公事。”赐令左、右两军副使李师虔、徐彦孙自尽,因为他们都是刘季述的党羽。

【原文】

凤翔、彰义节度使李茂贞来朝[1]。加茂贞守尚书令,兼侍中,进爵岐王[2]

【注文】

[1]彰义:方镇名。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以泾原节度使改号“彰义军”。治所设在泾州(今甘肃泾川北),领泾、原(治今宁夏固原)、渭(治今甘肃平凉)、武(治今甘肃武都)等四州,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的六盘山以东、蒲河以西地区。唐昭宗天复初年为李茂贞占据。

[2]守:唐代加官、加职、加衔等制度运用十分普遍。以官阶低的人任较高职务的称“守某官”,以官阶高的人任较低职务的称“行某官”。  尚书令:官名。始于秦,掌在宫中收发公文,为诸尚书之长,属少府。西汉沿置,后职权加重,掌收纳章奏,传达诏令,并参议政务。东汉置为尚书台长官,总领国家政务,权任甚重。魏晋南北朝时,为尚书省长官,参议军国大事,总领日常政务,成为百官之长。隋、唐时,位居三省长官之首,正二品。以其位望尊崇,多缺而不授。

【译文】

凤翔、彰义节度使李茂贞前来入朝。朝廷加封李茂贞守尚书令,兼任侍中,晋爵为岐王。

【原文】

刘季述、王仲先既死,崔胤、陆扆上言:“祸乱之兴,皆由中官典兵[1]​‍‌‍​‍‌‍‌‍​‍​‍‌‍​‍‌‍​‍​‍‌‍​‍‌​‍​‍​‍‌‍​‍​‍​‍‌‍‌‍‌‍‌‍​‍‌‍​‍​​‍​‍​‍​‍​‍​‍​‍‌‍​‍‌‍​‍‌‍‌‍‌‍​。乞令胤主左军,扆主右军,则诸侯不敢侵陵,王室尊矣。”上犹豫两日未决。李茂贞闻之,怒曰:“崔胤夺军权未得,已欲翦灭诸侯。”上召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谋之,皆曰:“臣等累世在军中,未闻书生为军主。若属南司,必多所变更,不若归之北司为便。”上乃谓胤、扆曰:“将士意不欲属文臣,卿曹勿坚求。”于是以枢密使韩全诲、凤翔监军使张彦弘为左右中尉[2]。全诲,亦前凤翔监军也。又征前枢密使致仕严遵美为两军中尉、观军容处置使[3]。遵美曰:“一军犹不可为,况两军乎[4]!”固辞不起。以袁易简、周敬容为枢密使[5]

【注文】

[1]陆扆(yǐ)(846—905年):字祥文,本名允迪,陆贽族孙。原籍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后迁居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进士。唐昭宗乾宁初年,担任兵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左丞,封嘉兴县男。乾宁三年(896年)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授工部尚书,后转兵部尚书、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兼任户部尚书,封吴郡开国公。唐昭宗被害后,被贬为濮州司户参军,被杀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  中官:宦官。

[2]张彦弘(?—903年):初以宦官身份担任凤翔监军,后任右神策军中尉。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温逼近长安(今陕西西安),他协助韩全诲挟持唐昭宗逃往凤翔。后被李茂贞斩杀。

[3]严遵美:生卒年不详,唐末宦官,曾任左军容使。他非常痛恨杨复恭等专权跋扈,以忠谨著称。后跟随唐昭宗迁往凤翔,退休辞官后隐居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西南)。  观军容处置使:官名,全称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原为节制、监察出征军队而设。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郭子仪、李光弼等九镇节度使围攻安庆绪,因郭子仪、李光弼皆为元勋,难相统属,故不置元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监九军,成为事实上的统帅。后成为禁军的最高军职,以宦官掌权者充任。

[4]一军:此指左神策军。

[5]袁易简(?—903年):唐末宦官,曾任枢密使。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李茂贞杀死。  周敬容(?—903年):唐末宦官,曾任枢密使。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李茂贞杀死。

【译文】

刘季述、王仲先已死,崔胤、陆扆向唐昭宗进言道:“祸乱的发生,都是因为宦官掌握兵权。请让崔胤主管左军,陆扆主管右军,如果这样诸侯便不敢侵犯王室,王室的权威就受到尊崇了。”唐昭宗犹豫两天没有作出决断。李茂贞听后愤怒地说:“崔胤还未夺得军权,便准备消灭诸侯了。”唐昭宗召集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商量这件事,他们都说:“我等世世代代在军中任职,没听说过书生担任军队主帅的。如果军队隶属于南司,必有许多事项需要变更,不如把军队归于北司掌管较为方便。”唐昭宗于是对崔胤、陆戾说:“将士们的意见是不想让军队由文臣辖管,你们不要再强求了。”于是任命枢密使韩全诲、凤翔监军使张彦弘为左右中尉。韩全诲从前也是凤翔监军。朝廷又征召告老在家的前枢密使严遵美为左、右两军中尉、观军容处置使。严遵美说:“一军况且不能掌管,何况两军呢!”坚决辞谢不出。朝廷任命袁易简、周敬容为枢密使。

【原文】

李茂贞辞还镇,崔胤以宦官典兵终为肘腋之患,欲以外兵制之,讽茂贞留兵三千于京师,充宿卫,以茂贞假子继筠将之[1]。左谏议大夫万年韩偓以为不可,胤曰:“兵自不肯去,非留之也[2]。”偓曰:“始者何为召之邪?”胤无以应​‍‌‍​‍‌‍‌‍​‍​‍‌‍​‍‌‍​‍​‍‌‍​‍‌​‍​‍​‍‌‍​‍​‍​‍‌‍‌‍‌‍‌‍​‍‌‍​‍​​‍​‍​‍​‍​‍​‍​‍‌‍​‍‌‍​‍‌‍‌‍‌‍​。偓曰:“留此兵则家国两危,不留则家国两安。”胤不从。

【注文】

[1]继筠:即李继筠(?—903年),唐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养子。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他率领三千军队宿卫京师。后率军大掠京师长安,协助韩全诲等挟持唐昭宗逃往凤翔。李茂贞被朱温打败后,杀死韩全诲与朱温和解,他也同时被杀。

[2]谏议大夫:官名,通常称为言官、谏官。掌顾问应对,议论政事得失。唐制,谏议大夫分左、右,分属中书省、门下省,正四品下。  万年: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移治今陕西西安西北。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又将治所迁至今陕西西安,并改名为大兴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称万年县。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又改称咸宁。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旧称。  韩偓(约842—约923年):晚唐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号玉山樵人。自幼聪明好学,十岁便能赋诗。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等。天复元年(901年),随唐昭宗前往凤翔,迁兵部侍郎,进翰林承旨。后因不满朱全忠专权而被贬斥,于是弃官南下依附闽王王审知。在此期间,朝廷曾两次诏令他回朝复职,但他都没有答应。他的诗多写艳情,词藻华丽,有“香奁(lián)体”之称。但亦有感时伤乱之作。

【译文】

李茂贞辞别朝廷返回镇所,崔胤认为宦官统兵终究是身边的祸患,想用藩镇的军队牵制他们,于是劝李茂贞留下三千军队守卫京师,充任皇宫的宿值警卫,由李茂贞的养子李继筠率领。左谏议大夫万年人韩偓认为这样做不妥,崔胤说:“士兵自己不肯回去,不是我挽留他们。”韩偓说:“开始为什么要召请他们前来京师呢?”崔胤没法回答。韩偓又说:“留下这些军队,家庭和国家都有危险,不留下这些军队,家庭和国家都会平安。”崔胤没有听从。

【原文】

夏四月甲戌,上谒太庙[1]。丁丑,赦天下,改元[2]

【注文】

[1]太庙:古代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即帝王的祖庙。

[2]赦(shè):以皇帝命令的方式对某个时期的特定罪犯或一般罪犯免除或减轻罪责或刑罚。古时常在皇帝登基、更换年号、册立皇后等情况下,以施恩为名,颁布赦令,赦免犯人。  改元:皇帝即位时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年号开始的第一年称元年。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夏季四月甲戌(二十二日),唐昭宗到太庙拜谒。丁丑(二十五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复。

【原文】

初,杨复恭为中尉,借度支卖曲之利一年以赡两军,自是不肯复归[1]。至是,崔胤草赦,欲抑宦官,听酤者自造曲,但月输榷酤钱[2]。两军先所造曲,趣令减价卖之,过七月无得复卖。崔胤之罢两军卖曲也,并近镇亦禁之。李茂贞惜其利,表乞入朝论奏。韩全诲请许之。茂贞至京师,全诲深与相结;崔胤始惧,阴厚朱全忠益甚,与茂贞为仇敌矣。

【注文】

[1]曲:酿酒时引起发酵的块状物,用某种霉菌和大麦、大豆、麸皮等制成。

[2]榷酤(quègū):亦称“榷酒酤”“榷酒”“酒榷”,汉以后历代政府所实行的酒专卖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业取得酒利的措施​‍‌‍​‍‌‍‌‍​‍​‍‌‍​‍‌‍​‍​‍‌‍​‍‌​‍​‍​‍‌‍​‍​‍​‍‌‍‌‍‌‍‌‍​‍‌‍​‍​​‍​‍​‍​‍​‍​‍​‍‌‍​‍‌‍​‍‌‍‌‍‌‍​。

【译文】

当初,杨复恭担任中尉时,借用度支使司卖酒曲一年所得的利润供应两军的需用,从此不再愿意归还。至此,崔胤起草赦免文告,想要抑制宦官势力,听任卖酒的人自己制造酒曲,只是每月缴纳卖酒税。两军原先所造酒曲,促令减价卖掉,过了七月就不许再卖了。崔胤不仅禁止两军卖酒曲,连同附近各藩镇也一并禁止。李茂贞舍不得这笔利益,于是上表请求入朝论奏此事。韩全诲请求允许他进京。李茂贞到京师后,韩全诲与他深相交结;崔胤这才开始害怕,暗中对朱全忠更加推崇厚待,与李茂贞成为仇敌。

【原文】

上之返正也,中书舍人令狐涣、给事中韩偓皆预其谋,故擢为翰林学士,数召对,访以机密[1]。涣,绹之子也[2]。时上悉以军国事委崔胤,每奏事,上与之从容,或至然烛。宦官畏之侧目,事无大小,皆咨胤而后行。胤志欲尽除之,韩偓屡谏曰:“事禁大甚。此辈亦不可全无,恐其党迫切,更生他变。”胤不从。六月丁卯,上独召偓问曰:“敕使中为恶者如林,何以处之?”对曰:“东内之难,敕使谁非同恶。处之当在正旦,今已失其时矣[3]。”上曰:“当是时,卿何不为崔胤言之?”对曰:“臣见陛下诏书,云‘自刘季述等四家之外,其余一无所问’。夫人主所重,莫大于信,既下此诏,则守之宜坚,若复戮一人,则人人惧死矣。然后来所去者已为不少,此其所以忷忷不安也。陛下不若择其尤无良者数人,明示其罪,置之于法,然后抚谕其余,曰:‘吾恐尔曹谓吾心有所贮,自今可无疑矣。’乃择其忠厚者使为之长,其徒有善则奖之,有罪则惩之,咸自安矣。今此曹在公私者以万数,岂可尽诛邪[4]!夫帝王之道,当以重厚镇之,公正御之,至于琐细机巧,此机生则彼机应矣,终不能成大功,所谓理丝而棼之者也[5]。况今朝廷之权散在四方,苟能先收此权,则事无不可为者矣。”上深以为然,曰:“此事终以属卿。”

【注文】

[1]返正:此指唐昭宗重新登位。  中书舍人:官名。西晋置,为中书省属官,掌呈奏案章。东晋时与中书通事合为一职,称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梁复称中书舍人,专掌草拟诏敕,兼掌呈奏文书章表。隋朝因避文帝讳,称内史舍人、内书舍人。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复置,职掌起草诏令,参与机密,权力日重。但唐中期后,其草拟诏敕的权力渐为翰林学士所夺,权任遂轻。  令狐涣:生卒年不详,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居于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唐宣宗朝宰相令狐绹之子。登进士第,位至中书舍人。天复年间,唐昭宗恢复皇位时,他与给事中韩偓参与谋划,因功被唐昭宗提拔为翰林学士。  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有秦府十八学士。武则天当政时,曾设立北门学士。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设立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唐德宗李适以后,成为皇帝最亲近的顾问兼秘书官员,经常值宿皇宫禁中,承命撰草任免诏书、册立太子、宣布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内相”之称。

[2]绹(táo):即令狐绹(795—872年),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居于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字子直,唐宪宗朝宰相令狐楚之子。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进士,先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唐武宗时担任湖州刺史。唐宣宗时,官至宰相。唐懿宗时,历任河中、宣武、淮南等节度使,后召入知制诰,辅政十年,拜司空、检校司徒,封凉国公。唐僖宗时,任凤翔节度使,后又任太子太保,封赵国公。

[3]东内之难:此指宦官刘季述废黜唐昭宗之事。  正旦:正月初一。此指唐昭宗于天复元年(901年)正月诛杀刘季述、王仲先等人一事。

[4]公私者:公,指在职宦官;私,指宦官私养的养子,即不在职的宦者​‍‌‍​‍‌‍‌‍​‍​‍‌‍​‍‌‍​‍​‍‌‍​‍‌​‍​‍​‍‌‍​‍​‍​‍‌‍‌‍‌‍‌‍​‍‌‍​‍​​‍​‍​‍​‍​‍​‍​‍‌‍​‍‌‍​‍‌‍‌‍‌‍​。

[5]理丝而棼(fén):整理蚕丝如果不找出头绪会越弄越乱。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鲁众仲之语:“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对头,反而会将问题搞得更加复杂。

【译文】

唐昭宗重新登位以后,中书舍人令狐涣、给事中韩偓都参与谋划,所以都被提升为翰林学士,多次召见问答,询问机密大事。令狐涣,是令狐绹的儿子。当时唐昭宗把所有的军国大事都委托给崔胤处理,崔胤每次奏事,唐昭宗都与他从容商量,有时直到天黑点上蜡烛的时候。宦官非常害怕崔胤,全都侧目以视,不敢正视他,事情无论大小,一律先征求崔胤意见然后再去办理。崔胤也决心除掉全部宦官,韩偓屡次劝谏说:“事情禁忌做得太过分。宦官也不可能完全没有,恐怕他们的同党被逼急了,会发生其他变故。”崔胤不接受劝告。天复元年(901年)六月丁卯(十七日),唐昭宗单独召见韩偓问道:“宦官敕使中作恶的人像林木一样多,用什么办法处置他们呢?”韩偓答道:“先前东宫政变,敕使中谁没有参与作恶呢。处置他们应当在元旦诛杀刘季述的时候进行,现在已经失去惩治他们的时机了。”唐昭宗说:“那时,你为什么不对崔胤说呢?”答说:“臣见陛下诏书说‘除刘季述等四个家族以外,其余人一律不问罪’。作为国家的君主,最重要的就是信誉,既然已经颁布这个诏书,就应该坚决遵守,倘若再杀一人,就人人自危了。不过从那以后除去的人已经不少了,这就是他们所以吵嚷不安的原因。陛下不如挑选他们当中特别不好的几个人,明白宣示他们的罪行,依法惩治,然后安抚晓谕其他人,说:‘我担心你们认为我怀恨在心,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不用怀疑了。’于是选择那些忠厚老实的人担任他们的长官,他们当中有善行的就奖励,有罪过的就惩罚,这样便全都安定下来了。现在在官府和私家的宦官有数万人,怎么可能全部杀光呢!陛下应对的办法,应当是用重赏厚禄来安定他们,以公正无私来驾驭他们,至于那些琐细机巧之举,这里用了,那里对付的方法就出来了,终究不能成就大功业,这就是所谓理丝而越理越乱啊!何况现在朝廷的权力分散在四方藩镇手中,如果能够先收回这些权力,那么事情就没有不可以办的了。”唐昭宗认为说得很对,说:“此事最后就交给你来办理吧。”

【原文】

闰六月,崔胤请上尽诛宦官,但以宫人掌内诸司事。宦官属耳,颇闻之。韩全诲等涕泣求哀于上,上乃令胤,有事封疏以闻,勿口奏[1]。宦官求美女知书者数人,内之宫中,阴令诇察其事,尽得胤密谋,上不之觉也。全诲等大惧,每宴聚,流涕相诀别,日夜谋所以去胤之术。胤时领三司使,全诲等教禁军对上喧噪,诉胤减损冬衣[2]。上不得已,解胤盐铁使。

【注文】

[1]封疏:将奏章密封起来。

[2]三司:唐后期户部、盐铁、度支的合称,分别掌管租赋、盐铁专卖、财政收支事务,由一名亲信大臣专掌其事。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闰六月,崔胤请求唐昭宗杀掉所有宦官,只用宫人掌管内廷各司的事务。宦官耳闻,听到了一些。韩全诲等哭着向唐昭宗哀求,唐昭宗于是指示崔胤,有事将奏疏密封起来再递上,不要口头奏请。宦官找到识字的美女数人,送进内宫,暗中让她们侦察内情,全部掌握了崔胤的秘密计划,唐昭宗却没有觉察到。韩全诲等知道崔胤的计划后非常害怕,每次宴饮聚会,都流着眼泪相互诀别,日夜谋划能够除去崔胤的办法。崔胤当时兼任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使,韩全诲等教唆警卫宫禁的军队向唐昭宗喧哗吵闹,申诉崔胤减少将士的冬季衣服。唐昭宗不得已,解除了崔胤的盐铁使职务。

【原文】

时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天子令诸侯之意,全忠欲上幸东都,茂贞欲上幸凤翔[1]。胤知谋泄事急,遗朱全忠书,称被密诏,令全忠以兵迎车驾,且言:“昨者返正,皆令公良图,而凤翔先入朝,抄取其功[2]。今不速来,必成罪人,岂惟功为他人所有,且见征讨矣。”全忠得书,秋七月甲寅,遽归大梁发兵[3]

【注文】

[1]挟天子令诸侯:语出《后汉书·袁绍传》:“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意即挟持皇帝,并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  东都:唐以洛阳为东都。

[2]令公:当时朱全忠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故称。

[3]遽(jù):急、仓促。

【译文】

当时朱全忠、李茂贞各有挟持天子以号令诸侯的意图,朱全忠想要唐昭宗到东都洛阳来,而李茂贞想要唐昭宗驾临凤翔。崔胤知道谋杀宦官的计划已经泄露,事情紧迫,就写信给朱全忠,假称奉有秘密诏书,令朱全忠派遣军队迎接皇上车驾,并说:“前次皇帝能够恢复君位,都是您的妙计,但是凤翔李茂贞先入朝,夺取了这一功劳。现在您若不快来,必定成为有罪之人,岂止功劳为他人所有,而且要被征讨了。”朱全忠收到信后,天复元年(901年)秋季七月甲寅(初五日),急忙返回大梁发兵。

【原文】

八月甲申,上问韩偓曰:“闻陆扆不乐吾返正,正旦易服,乘小马出启夏门,有诸[1]?”对曰:“返正之谋,独臣与崔胤辈数人知之,扆不知也。一旦忽闻宫中有变,人情能不惊骇,易服逃避,何妨有之?陛下责其为宰相无死难之志则可也,至于不乐返正,恐出于谗人之口,愿陛下察之[2]。”上乃止​‍‌‍​‍‌‍‌‍​‍​‍‌‍​‍‌‍​‍​‍‌‍​‍‌​‍​‍​‍‌‍​‍​‍​‍‌‍‌‍‌‍‌‍​‍‌‍​‍​​‍​‍​‍​‍​‍​‍​‍‌‍​‍‌‍​‍‌‍‌‍‌‍​。

【注文】

[1]启夏门:隋唐长安外郭城南面东起第一门,建于隋初,遗址位于今陕西西安南郊。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上建门楼。根据目前考古发掘,启夏门遗址东西长35米,南北长15米,面积约525平方米。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门处西南二里有圆丘及先农、藉田二坛。”

[2]谗人:进谗言的人。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八月甲申(初五日),唐昭宗问韩偓说:“听说陆扆不乐意看到我恢复君位,在正旦那天换了衣服,骑着小马出了启夏门,有这件事吗?”韩偓答道:“您恢复君位的计划,只有我与崔胤等几个人知道,陆扆不知道。忽然听说宫中有变乱,人之常情,岂能不惊慌害怕,换了衣服逃跑躲避,有什么妨碍呢?陛下责备他身为宰相没有遇难挺身而死的志气是可以的,至于不乐意皇上恢复君位,恐怕这是出自谗佞小人之口,希望陛下明察。”唐昭宗这才停止了追究。

【原文】

韩全诲等惧诛,谋以兵制上,乃与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李继筠深相结,继昭独不肯从。他日,上问韩偓:“外间何所闻?”对曰:“惟闻敕使忧惧,与功臣及继筠交结,将致不安,亦未知其果然不耳[1]。”上曰:“是不虚矣。比日继诲、彦弼辈语渐倔强,令人难耐。令狐涣欲令朕召崔胤及全诲等于内殿置酒和解之,何如?”对曰:“如此则彼凶悖益甚。”上曰:“为之奈何?”对曰:“独有显罪数人,速加窜逐,余者许其自新,庶几可息。若一无所问,彼必知陛下心有所贮,益不自安,事终未了耳。”上曰:“善。”既而宦官恃党援已成,稍不遵敕旨。上或出之使监军,或黜守诸陵,皆不行,上无如之何[2]

【注文】

[1]功臣:此指李继昭、李继诲与李彦弼等人。

[2]黜(chù)守诸陵:贬斥去守卫诸皇陵。唐朝共有二十一个皇帝,这二十一位皇帝共建有二十座皇陵(武则天与高宗合葬乾陵)。除唐朝最后两位皇帝,即唐昭宗建和陵于河南洛阳,唐哀帝建温陵于山东菏泽以外,其余十八座皇陵都在今陕西咸阳。因唐代建都于关中地区,故这十八座帝陵号称“关中十八陵”。

唐代关中帝王陵分布示意图

【译文】

韩全诲等人担心被杀,谋划用武力挟制唐昭宗,于是与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李继筠深相交结,只有李继昭不肯依从。一天,唐昭宗问韩偓:“你在外面听到什么消息了吗?”韩偓答道:“只听说宦官担忧害怕,与功臣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以及李继筠相结交,将要导致不安,不知道是否真的这样。”唐昭宗说:“这件事不假。这些天来,李继诲、李彦弼等人说话越来越固执强硬,令人难以忍耐。令狐涣想要朕在内殿召见崔胤及韩全诲等人,摆酒使他们和解,你认为如何?”韩偓答道:“这样做,韩全诲他们就会更加凶恶狂悖了。”唐昭宗说:“那怎么办呢?”答道:“只有公开对明显有罪过的几个人治罪,迅速将他们放逐,其余的人允许他们改过自新,也许还可以平息。如果一个也不问罪,韩全诲他们一定知道陛下怀恨在心,更加不能安宁,事情终究没有了结。”唐昭宗说:“好。”不久宦官自恃党援已经结成,渐渐不遵从圣旨。唐昭宗把他们或是派出去做监军,或是贬斥去守卫皇家陵寝,他们都没有去,唐昭宗也无可奈何。

【原文】

九月癸丑,上急召韩偓,谓曰:“闻全忠欲来除君侧之恶,大是尽忠,然须令与茂贞共其功[1]。若两帅交争,则事危矣。卿为我语崔胤,速飞书两镇,使相与合谋,则善矣。”壬戌,上又谓偓曰:“继诲、彦弼辈骄横益甚,累日前与继筠同入,辄于殿东令小儿歌以侑酒,令人惊骇[2]。”对曰:“臣必知其然,兹事失之于初。当正旦立功之时,但应以官爵、田宅、金帛酬之,不应听其恣出入禁中[3]。此辈素无知识,数求入对,或妄论朝政,或僭易荐人,稍有不从,则生怨望[4]。况惟知嗜利,为敕使以厚利雇之,令其如此耳[5]。崔胤本留卫兵,欲以制敕使也,今敕使卫兵相与为一,将若之何?汴兵若来,必与岐兵斗于阙下,臣窃寒心[6]。”上但愀然忧沮而已。

【注文】

[1]除君侧之恶:清除皇帝身旁的奸臣。本应是正义之举,但在古代往往成为叛乱者反抗朝廷的理由。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发生在西汉景帝年间。当时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bì)为保住自己的实力,于是纠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2]侑(yòu)酒:劝酒,为饮酒者助兴​‍‌‍​‍‌‍‌‍​‍​‍‌‍​‍‌‍​‍​‍‌‍​‍‌​‍​‍​‍‌‍​‍​‍​‍‌‍‌‍‌‍‌‍​‍‌‍​‍​​‍​‍​‍​‍​‍​‍​‍‌‍​‍‌‍​‍‌‍‌‍‌‍​。

[3]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所居皇宫禁令所及范围之内。

[4]入对:官吏当面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  僭(jiàn):超越本分。

[5]敕使:此指韩全诲等宦官。

[6]汴兵:此指汴州朱全忠的军队。  岐兵:此指岐州李茂贞的军队。  阙(què):宫殿。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九月癸丑(初五日),唐昭宗紧急召见韩偓,对他说:“听说朱全忠想要来京师清除朕身边的恶人,这是竭尽忠诚,但是必须叫他与李茂贞共同建立这一功劳。如果两帅相互争斗,那么事情就危险了。你替我告诉崔胤,立即飞速送信给朱全忠和李茂贞,使他们共同策划,那就好了。”壬戌(十四日),唐昭宗又对韩偓说:“李继诲、李彦弼等人骄傲专横得更加厉害,几天前与李继筠共同入宫,就在大殿东侧命令宫中杂役唱歌劝酒,令人惊慌害怕。”韩偓答道:“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这样做的,这件事失策在当初。当正旦他们立功的时候,只应该用官爵、田宅、金帛酬劳他们,不应该听任他们随便出入宫禁。这些人向来没有知识,屡次要求入朝奏对,有的胡乱议论朝政,有的僭越更改荐举人选,稍有不从,便产生怨恨。况且他们这些人只知道谋取利益,被敕使韩全诲厚利雇佣收买,指使他们这么做。崔胤原来留下卫兵,是要用来遏制宦官的,现在宦官、卫兵相互结为一体,将怎么办呢?朱全忠的汴州军队如果到京师长安来,必定和李茂贞的岐州军队在宫前展开激烈的争斗,我暗中失望痛心。”唐昭宗只能满面愁容,沮丧不已。

【原文】

冬十月戊戌,朱全忠大举兵发大梁。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冬季十月戊戌(二十日),朱全忠率领大军从大梁出发。

【原文】

韩全诲闻朱全忠将至,丁酉,令李继诲、李彦弼等勒兵劫上,请幸凤翔,宫禁诸门皆增兵防守,人及文书出入搜阅甚严。上遣人密赐崔胤御札,言皆凄怆,末云:“我为宗社大计,势须西行,卿等但东行也[1]。惆怅!惆怅!”

【注文】

[1]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泛指国家。  西行:此指前往凤翔(今陕西凤翔)。

【译文】

韩全诲听说朱全忠将要到达京城,天复元年(901年)十月丁酉(十九日),命令李继诲、李彦弼等人率领卫兵劫持唐昭宗,前往凤翔,并增兵防守皇宫各门,入宫的人及文书出入搜查检阅非常严格。唐昭宗派人秘密地给崔胤送去亲笔书信,言语都很凄凉悲伤,末尾说:“我为了宗庙社稷的大计,势必西去凤翔,你们只管往东走吧。惆怅!惆怅!”

【原文】

戊戌,上遣赵国夫人出语韩偓:“朝来彦弼辈无礼极甚,欲召卿对,其势未可[1]。”且言:“上与皇后但涕泣相向。”自是,学士不复得对矣[2]

【注文】

[1]赵国夫人:生卒年不详,名宠颜。此处唐昭宗命她将宫廷变故通告给韩偓。

[2]学士:此指翰林学士,参见前文“翰林学士”条注。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月戊戌(二十日),唐昭宗派遣赵国夫人出宫到翰林院告诉韩偓:“早晨李彦弼等人无礼之极,想要召你来入宫答对,形势不允许了。”并且说:“皇上与皇后只是相对哭泣。”从此之后,翰林学士不能再进宫应对了。

【原文】

癸卯,全诲等令上入召百官,追寝正月丙午敕书,悉如咸通以来近例[1]。是日,开延英,全诲等即侍侧,同议政事。

【注文】

[1]入:唐代皇帝于朔望日在便殿接见群臣,称“入”。唐代朝参制度规定,文武五品以上在京职事官,以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皇帝,称为常参官。皇帝每天御正殿宣政殿或含元殿见群臣,后来改为单日御朝,双日休朝,是为正御朝参,又称常朝。议政事时只有宰臣留下,其余官员皆鱼贯而出。每月朔、望日(即初一、十五),要举行较大的朝会。这时不仅常参官,凡九品以上在京文武职事官都赴朝参,称为朔望朝。唐玄宗开元以前朔望朝也是在宣政殿举行,之后改在便殿进行。便殿即紫宸殿,在宣政殿的后面,须从门而入,故称“入”。  正月丙午敕书:指前文依照大中旧制,等到宰臣奏事完毕,枢密使才能登殿承接办理公事的敕书。  咸通:唐懿宗李漼的年号,共计十五年,即公元860年至874年。咸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唐僖宗李儇即位沿用。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月癸卯(二十五日),韩全诲等人命令唐昭宗入合召见百官,宣布停止执行正月丙午(二十二日)颁布的敕书,完全恢复咸通以来“宰臣奏事,枢密使侍侧”的制度。当天,打开延英殿,韩全诲等人在旁侍立,共同商议政事。

【原文】

丁未,神策都指挥使李继筠遣部兵掠内库宝货、帐帷、法物,韩全诲遣人密送诸王、宫人先之凤翔[1]​‍‌‍​‍‌‍‌‍​‍​‍‌‍​‍‌‍​‍​‍‌‍​‍‌​‍​‍​‍‌‍​‍​‍​‍‌‍‌‍‌‍‌‍​‍‌‍​‍​​‍​‍​‍​‍​‍​‍​‍‌‍​‍‌‍​‍‌‍‌‍‌‍​。

【注文】

[1]内库:皇宫内的府库。  法物:古代帝王仪仗队所用的器物,如乐器、车驾、卤(lǔ)簿等。  宫人:妃嫔、宫女的通称。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月丁未(二十九日),神策都指挥使李继筠派遣士兵掠夺内廷仓库的珍宝财货、帷帐、皇帝车驾礼器,韩全诲派人秘密送诸王、宫人先行前往凤翔。

【原文】

戊申,朱全忠至河中,表请车驾幸东都,京城大骇,士民亡窜山谷。是日,百官皆不入朝,阙前寂无人。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月戊申(三十日),朱全忠到达河中,上表朝廷请求唐昭宗前往东都洛阳,京城百姓大为惊愕,士民纷纷逃往山谷中。这天,文武百官都不入朝,宫门前寂静无人。

【原文】

十一月己酉朔,李继筠等勒兵阙下,禁人出入,诸军大掠。士民衣纸及布襦者,满街极目[1]。韩建以幕僚司马邺知匡国留后[2]。朱全忠引四镇兵七万趣同州,邺迎降。

【注文】

[1]布襦(rú):布做的短袄。  满街极目:满街都是,望不到边。

[2]司马邺(?—910年):字表仁,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唐左武卫大将军司马之子。唐昭宗天复年间被韩建任命为匡国节度留后。后归附朱温,并奉命招降韩建。后梁建立后,任右武卫上将军。后梁太祖开平四年(910年),奉命出使两浙,乘船渡海,漂流至耽罗国,溺水身亡。  匡国:唐、五代方镇名。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改奉诚军置,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省。五代后梁复置,改名为忠武军。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己酉朔(初一日),李继筠等率军守在宫门前面,禁止人出入,各军队开始大肆掠夺。城中士兵百姓穿着纸片和粗布短衣的,满街比比皆是,望不到边。韩建以幕僚司马邺担任匡国留后。朱全忠率领四镇军队约七万人奔赴同州,司马邺出城投降。

【原文】

韩全诲等以李继昭不与之同,遏绝不令见上。时崔胤居第在开化坊,继昭帅所部六千余人及关东诸道兵在京师者共守卫之,百官及士民避乱者皆往依之[1]。庚戌,上遣供奉官张绍孙召众官,崔胤等皆表辞不至[2]

【注文】

[1]开化坊:唐长安城坊名,位于今陕西西安。小雁塔塔院内有荐福寺,该寺原址就在此坊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成公主的旧宅。坊,古代城市里面的居民区。

[2]张绍孙:生卒年不详,曾任供奉官。

【译文】

韩全诲等因李继昭不与他们共同行事,于是阻止他拜见唐昭宗。当时崔胤的府第在开化坊,李继昭于是率领属下六千多人与关东各道在京师的军队共同守卫着,百官及士民中避乱的人都前往那里依附。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庚戌(初二日),唐昭宗派遣供奉官张绍孙召集文武百官,崔胤等人都上表推辞,没有前来。

【原文】

壬子,韩全诲等陈兵殿前,言于上曰:“全忠以大兵逼京师,欲劫天子幸洛阳,求传禅[1]。臣等请奉陛下幸凤翔,收兵拒之。”上不许,杖剑登乞巧楼[2]。全诲等逼上下楼,上行才及寿春殿,李彦弼已于御院纵火[3]。是日冬至,上独坐思政殿,翘一足,一足蹋阑干,庭无群臣,旁无侍者[4]。顷之,不得已,与皇后、妃嫔、诸王百余人皆上马,恸哭声不绝,出门,回顾禁中,火已赫然。是夕,宿鄠县[5]

【注文】

[1]传禅:转让帝王之位。

[2]杖剑:持剑。

[3]寿春殿:位于唐代大明宫(今陕西西安东北)内。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曾在这里宴请李茂贞;天复三年(903年)又在这里宴请朱全忠。  御院:在长安大明宫(今陕西西安东北)紫宸殿西北,近金銮殿。

[4]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中国农历节气之一,时间在每年阳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在这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  阑干:通“栏杆”。

[5]鄠(hù)县: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陕西户县北。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移治今陕西户县。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壬子(初四日),韩全诲等在殿前布置军队,对唐昭宗说:“朱全忠率领大军逼近京师,想要劫持天子前往洛阳,要求把帝位禅让给他。臣等请求陛下前往凤翔,募集军队进行抵抗。”唐昭宗不允许,拿着宝剑登上乞巧楼。韩全诲等逼迫唐昭宗下楼,唐昭宗刚走到寿春殿,李彦弼已在御院放火。这天是冬至,唐昭宗独自坐在思政殿,翘着一只脚,另一脚踏着栏杆,庭院内没有文武官员,旁边也没有侍奉的人。过了一会儿,不得已,唐昭宗与皇后、妃嫔、诸王等百余人全都上马,痛哭之声连绵不绝,唐昭宗走出宫门后,回望宫中,火光冲天。这天晚上,唐昭宗住在鄠县。

【原文】

朱全忠遣司马邺入华州谓韩建曰:“公不早知过自归,又烦此军少留城下矣。”是日,全忠自故市引兵南渡渭,韩建遣节度副使李巨川请降,献银三万两助军,全忠乃西南趣赤水[1]

【注文】

[1]故市:地名,位于今陕西渭南东北渭河以北。  渭:即渭水,黄河第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渭源的鸟鼠山,由陕西潼关汇入黄河,流域包括今甘肃、宁夏、陕西地区。  李巨川(?—901年):字下己,陇西(今甘肃陇西)人。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王重荣镇守河中时,他担任掌书记。王重荣为部将所杀,他被贬为兴元参军。后任华州刺史韩建掌书记。他文思敏捷,闻名天下,深受唐昭宗赏识,被授为谏议大夫。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奉韩建命出使河中,被朱全忠杀死。  赤水:水名。即今陕西华县西渭河支流赤水。

【译文】

朱全忠派司马邺进入华州对韩建说:“您如果不早点知道自己的过错而投降的话,又要烦劳这支军队留在您的城下稍住一段时间了。”这一天,朱全忠从故市率军南渡渭水,韩建派遣节度副使李巨川请求投降,进献白银三万两资助军需,朱全忠于是率军向西南奔赴赤水。

【原文】

癸丑,李茂贞迎车驾于田家硙,上下马慰接之[1]。甲寅,车驾至盩厔,乙卯,留一日[2]

【注文】

[1]田家硙:地名,位于今陕西户县、周至之间。

[2]盩厔(zhōuzhì):县名。西汉武帝置,治所在今陕西周至东。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治所迁至今陕西周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宜寿,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复称盩厔。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癸丑(初五日),李茂贞在田家硙迎接唐昭宗的车驾,唐昭宗下马慰问接待。甲寅(初六日),唐昭宗的车驾到达盩厔,乙卯(初七日),唐昭宗在盩厔留住了一天。

【原文】

朱全忠至零口西,闻车驾西幸,与僚佐议,复引兵还赤水[1]。左仆射致仕张浚说全忠曰:“韩建,茂贞之党,不先取之,必为后患。”全忠闻建有表劝天子幸凤翔,乃引兵逼其城。建单骑迎谒,全忠责之,对曰:“建目不知书,凡表章书檄,皆李巨川所为。”全忠以巨川尝为建画策,斩之军门。谓建曰:“公许人,可即往衣锦[2]。”丁巳,以建为忠武节度使,理陈州,以兵援送之。以前商州刺史李存权知华州,徙忠武节度使赵珝为匡国节度使[3]。车驾之在华州也,商贾辎凑,韩建重征之,二年,得钱九百万缗[4]。至是,全忠尽取之。

【注文】

[1]零口:地名,位于今陕西临潼东。

[2]许人:韩建是许州长社(今河南许昌)人,故称。  衣锦:《史记·项羽本记》记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此处引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让韩建回河南老家。

[3]李存权:生卒年不详,曾任商州刺史​‍‌‍​‍‌‍‌‍​‍​‍‌‍​‍‌‍​‍​‍‌‍​‍‌​‍​‍​‍‌‍​‍​‍​‍‌‍‌‍‌‍‌‍​‍‌‍​‍​​‍​‍​‍​‍​‍​‍​‍‌‍​‍‌‍​‍‌‍‌‍‌‍​。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委任他主持华州事务。  赵珝(xǔ):生卒年不详,字有节,宛丘(今河南淮阳)人,赵犨(chōu)的弟弟。赵犨为陈州刺史时,他担任亲从都知兵马使。后历任检校右仆射,遥领处州刺史、行军司马、检校司空等。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加检校太保、同平章事。次年,进封天水郡公。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委任他为忠武节度使。

[4]辎凑:车辐集中于轴心,比喻人物聚集一处。当时华州为皇帝行在,故商贾云集。  缗(mín):古代钱的计量单位,即一贯,用绳穿连成串的一千文钱。

【译文】

朱全忠到达零口西边,听说唐昭宗已经往西行进,于是与僚佐商议,又率领军队返回赤水。退休在家的左仆射张浚劝告朱全忠说:“韩建是李茂贞的同党,不先消灭他,将来必为后患。”朱全忠又听说韩建曾有表章奏请天子前往凤翔,于是率军逼近华州。韩建单骑迎接拜谒,朱全忠责问他,韩建答道:“我目不识字,凡是表奏之事,都是李巨川所为。”朱全忠因为李巨川常常为韩建出谋划策,将他在军门斩首。朱全忠又对韩建说:“你是许州人,可以立即衣锦还乡了。”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丁巳(初九日),朱全忠任命韩建为忠武节度使,治理陈州,并派兵护送他赴任。以前商州刺史李存权主持华州政务,调任忠武节度使赵珝为匡国节度使。唐昭宗在华州的时候,商贾集聚,韩建向商贾征收重税,二年间得钱九百万缗。到这个时候,朱全忠全部据为己有。

【原文】

是时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崔胤使太子太师卢渥等二百余人列状,请朱全忠西迎车驾,又使王溥至赤水见全忠计事全[1]。忠复书曰:“进则惧胁君之谤,退则怀负国之惭,然不敢不勉。”戊午,全忠发赤水。辛酉,以兵部侍郎卢光启权勾当中书事[2]。车驾留岐山三日,壬戌,至凤翔[3]

【注文】

[1]卢渥(820—905年):字子章,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唐宣宗大中年间进士。曾任中书舍人、陕虢(guó)观察使。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授国子祭酒,转御史中丞兼尚书左丞。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拜户部尚书、山南西道留后,迁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后以检校司徒退休。  王溥(?—905年):唐末大臣,字德润。进士及第。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三年(903年)免相,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不久复任太常卿、工部尚书。后被贬为淄州司户参军。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被赐自尽。

[2]卢光启(?—903年):字子忠,进士。曾任兵部侍郎、左谏议大夫、吏部侍郎等。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宦官韩全诲将唐昭宗挟持到凤翔(今陕西凤翔),他跟随前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被罢为太子太保,改任吏部侍郎。天复三年(903年),唐昭宗依从朱全忠、崔胤的要求,贬斥了包括他在内的所有从长安随到凤翔的朝官。后因事赐死。

[3]岐山:县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在今陕西岐山东北。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治所迁至今陕西岐山。

【译文】

这时候京城里没有皇帝,皇帝所到之处没有宰相,崔胤让太子太师卢渥等二百余人列状,请朱全忠西迎唐昭宗,又派遣王溥前往赤水与朱全忠商议迎驾事宜。朱全忠回信道:“如果进军则害怕遭受胁迫君王的毁谤,后退又心怀辜负国家的羞愧,然而不敢不勉力自己前进。”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戊午(初十日),朱全忠从赤水出发​‍‌‍​‍‌‍‌‍​‍​‍‌‍​‍‌‍​‍​‍‌‍​‍‌​‍​‍​‍‌‍​‍​‍​‍‌‍‌‍‌‍‌‍​‍‌‍​‍​​‍​‍​‍​‍​‍​‍​‍‌‍​‍‌‍​‍‌‍‌‍‌‍​。辛酉(十三日),以兵部侍郎卢光启暂时处理中书事务。唐昭宗在岐山逗留了三天,壬戌(十四日),到达凤翔。

【原文】

朱全忠至长安,宰相帅百官班迎于长乐坡[1]。明日行,复班辞于临皋驿[2]。全忠赏李继昭之功,初令权知匡国留后,复留为两街制置使,赐与甚厚。继昭尽献其兵八千人。

【注文】

[1]班迎:列班迎接。  长乐坡:地名,即长乐坂,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北浐河西岸。

[2]班辞:列班送行。  临皋驿:驿站名。位于唐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城西。根据文献记载,唐代以长安为中心。从长安辐射向外地的主要交通线上分布有约一千六百余个驿站。

【译文】

朱全忠到达长安,宰相率领百官在长乐坡列班迎接。第二天,朱全忠西行,崔胤率文武百官又在临皋驿列队送别。朱全忠赏识李继昭保卫崔胤及文武百官的功劳,起初让他暂时主持匡国留后,然后又留他担任两街制置使,赏赐特别优厚。李继昭于是将自己所辖的八千人马全部献给了朱全忠。

【原文】

全忠使判官李择、裴铸入奏事,称奉密诏及得崔胤书,令臣将兵入朝[1]。韩全诲等矫诏答以:“朕避灾至此,非宦官所劫,密诏皆崔胤诈为之,卿宜敛兵归保土宇[2]。”茂贞遣其将符道昭屯武功以拒全忠,癸亥,全忠将康怀贞击破之[3]

【注文】

[1]李择:生卒年不详,朱全忠部将,曾任判官。  裴铸:生卒年不详,朱全忠部将,曾任判官。

[2]土宇:此指疆土;国土。

[3]符道昭(?—908年):唐末、后梁大臣。淮西(治今河南汝南)人,性格勇敢果断,有武略。初为秦宗权心腹,负责监督诸军。后为骑将,因善于布阵,而勇闻于时。秦宗权失败后,投靠凤翔李茂贞,被其收为养子,并改名为继远。后归附朱全忠,授任秦州节度使、同平章事,屡有战功。朱全忠称帝后,委任他掌管兵权,与康怀英等攻打潞州(今山西长治),但历时一年多仍未攻克,后被李克用所发援军打败,符道昭战死。

【译文】

朱全忠派遣判官李择、裴铸前往凤翔奏事,声称奉密诏并得到崔胤书信,命令他带领军队进京朝见。韩全诲等假传唐昭宗的诏令答道:“我在此避难,不是被宦官劫持,秘密诏令都是崔胤伪造的,你应尽快收兵回师,保卫属地的田宅领土。”李茂贞派遣他的部将符道昭驻守武功以抵御朱全忠,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癸亥(十五日),朱全忠的部将康怀贞攻占了武功。

【原文】

丁卯,以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知机务[1]

【注文】

[1]机务:机要事务。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丁卯(十九日),朝廷任命卢光启为右谏议大夫,参与主持机要事务。

【原文】

戊辰,朱全忠至凤翔,军于城东。李茂贞登城谓曰:“天子避灾,非臣下无礼;谗人误公至此。”全忠报曰:“韩全诲劫迁天子,今来问罪,迎扈还宫。岐王苟不预谋,何烦陈谕!”上屡诏全忠还镇,全忠乃拜表奉辞。辛未,移兵北趣邠州。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戊辰(二十日),朱全忠抵达凤翔,驻扎在城东。李茂贞登上城楼对他说:“天子在此避灾,并非臣下无礼劫持而来;是小人的谗言蒙蔽了您。”朱全忠答道:“韩全诲等劫持天子,现在我来问罪,迎护皇上回宫。岐王您如果没有参与谋划,何必劳您解释这些呢!”唐昭宗多次下诏让朱全忠返回镇所,朱全忠于是上表辞行。辛未(二十三日),朱全忠率领军队向北奔赴邠州。

【原文】

甲戌,制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胤责授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裴枢罢守本官[1]

【注文】

[1]制:古代帝王的命令。  工部尚书:官名。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中工部的长官,负责掌管国家各项工程及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正三品​‍‌‍​‍‌‍‌‍​‍​‍‌‍​‍‌‍​‍​‍‌‍​‍‌​‍​‍​‍‌‍​‍​‍​‍‌‍‌‍‌‍‌‍​‍‌‍​‍​​‍​‍​‍​‍​‍​‍​‍‌‍​‍‌‍​‍‌‍‌‍‌‍​。但唐中期以后逐渐成为虚衔,实际部务由工部侍郎主管。  裴枢(840—905年):字纪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唐肃宗朝宰相裴遵庆的曾孙,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迁蓝田尉。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受拜给事中,改任京兆尹。唐昭宗大顺年间,累授为右庶子,后出为歙(shè)州刺史。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入为右散骑常侍。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年免相,左迁工部尚书。后因与朱全忠关系密切,于天复三年(903年)再次拜相,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因忤朱全忠意而被贬为尚书左仆射,随即被杀。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甲戌(二十六日),朝廷下制书命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崔胤受责改授工部尚书,户部侍郎、同平章事裴枢罢免同平章事,只任本官。

【原文】

乙亥,朱全忠攻邠州。丁丑,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降,复姓名杨崇本[1]。全忠质其妻于河中,令崇本镇邠州。

【注文】

[1]李继徽(?—914年):原名杨崇本,参见前文“杨崇本”条注。

【译文】

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乙亥(二十七日),朱全忠攻打邠州。丁丑(二十九日),静难节度使李继徽请求投降,恢复原姓名杨崇本。朱全忠将杨崇本的妻子作为人质迁居河中,令杨崇本仍然镇守邠州。

【原文】

全忠之西入关也,韩全诲、李茂贞以诏命征兵河东,茂贞仍以书求援于李克用[1]。克用遣李嗣昭将五千骑自沁州趣晋州,与汴兵战于平阳北,破之[2]。乙亥,全忠发邠州,戊寅,次三原[3]。十二月癸未,崔胤至三原见全忠,趣之迎驾。己丑,全忠遣朱友宁攻盩厔,不下。戊戌,全忠自往督战,盩厔降,屠之。全忠令崔胤帅百官及京城居民悉迁于华州。

【注文】

[1]关:即今陕西潼关。

[2]平阳:县名。治所在今山西临汾西南。

[3]次:驻扎。  三原:县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在今陕西三原东北。

【译文】

朱全忠率军向西进入潼关时,韩全诲、李茂贞以皇帝的命令向河东征调军队,李茂贞又送书信给李克用请求救援。李克用派遣李嗣昭率领五千骑兵从沁州赶赴晋州,与汴州军队在平阳北部交战,打败了汴州军队。天复元年(901年)十一月乙亥(二十七日),朱全忠从邠州发兵,戊寅(三十日),在三原安营驻扎。十二月癸未(初五日),崔胤前往三原会见朱全忠,催促他迎驾。己丑(十一日),朱全忠派遣朱友宁进攻盩厔,没有攻下。戊戌(二十日),朱全忠亲自前去督战,守卫盩厔的军队投降,被全部屠杀了。朱全忠让崔胤率领文武百官及京城的居民全部迁往华州。

【原文】

朱全忠之入关也,戎昭节度使冯行袭遣副使鲁崇矩听命于全忠[1]。韩全诲遣中使二十余人分道征江、淮兵屯金州以胁全忠,行袭尽杀中使,收其诏敕送全忠[2]。又遣中使征兵于王建,朱全忠亦遣使乞师于建[3]。建外修好于全忠,罪状李茂贞,而阴劝茂贞坚守,许之救援。以武信节度使王宗佶、前东川节度使王宗涤等为扈驾指挥使,将兵五万,声言迎车驾,其实袭茂贞山南诸州[4]

【注文】

[1]戎昭:方镇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升金商都防御使为节度使。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罢节度,置昭信军防御使,治所设在金州(今陕西安康),隶属于山南东道。天复元年(901)十二月,改为戎昭节度使。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改为武定节度使,并移治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  冯行袭(?—910年):字正臣,均州武当(今湖北丹江口)人,唐末军阀。他身材魁岸雄壮,脸上有青色胎记,时人称他为“冯青面”​‍‌‍​‍‌‍‌‍​‍​‍‌‍​‍‌‍​‍​‍‌‍​‍‌​‍​‍​‍‌‍​‍​‍​‍‌‍‌‍‌‍‌‍​‍‌‍​‍​​‍​‍​‍​‍​‍​‍​‍‌‍​‍‌‍​‍‌‍‌‍‌‍​。原为山南节度使刘巨容部将。唐僖宗中和年间,他驱逐刺史吕烨,占领均州,被刘巨容任命为刺史。占领金州后,又被任命为昭信防御使。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年),兼领武定军节度使。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调任匡国节度使。次年,朱全忠篡唐称帝,他前往归附,官至司空,封长乐王。  鲁崇矩:生卒年不详,曾任戎昭节度副使。

[2]金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东梁州置,治所设在西城县(今陕西安康西北,汉江北岸)。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改西城郡为金州,治所不变。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康郡,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改为汉南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仍复为金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石泉以东,旬阳以西汉水流域。

[3]王建(847—918年):字光图,唐末陈州项城(今河南沈丘)人,一作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钢)人,田令孜养子。黄巢起义时投效唐朝军队,隶属于忠武军。唐朝都城长安沦陷时他奋不顾身护驾,号为“随驾五都”,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唐僖宗返回长安后,他被任命为禁军将领。光启二年(886年),唐僖宗逃往兴元(今陕西汉中),任命他为“清道使”。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他率领精兵攻破鹿头关(今四川德阳北),占据汉州(治今四川广汉),进攻彭州(治今四川彭州),大败陈敬瑄,不久攻占成都(今四川成都)。到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已占有东川梓(治今四川三台)、渝(治今重庆)等州,遂有两川兼三峡之地。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取得山南西道控制权。次年,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篡唐。同年九月,王建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他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4]武信:唐、五代方镇名。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置,治所设在遂州(今四川遂宁),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遂宁、江安,重庆大足以东,四川武胜、重庆渝北以西地区。  王宗佶(jí)(?—908年):本姓甘,洪州(治今江西南昌)人,王建养子,以军功累迁武信军节度使。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王建称帝,他被拜为中书令。后屡次向王建请求担任大司马,王建怀疑他谋反,于是将他处死。  东川:方镇名,剑南东川节度使的简称。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东部地置,治所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梓、遂(治今四川遂宁)、绵(治今四川绵阳东)、普(治今四川安岳北)、陵(治今四川仁寿东)、泸(治今四川泸州)、荣(治今四川荣县西)、剑(治今四川剑阁)、龙(治今四川平武东南)、昌(治今重庆荣昌南)、渝(治今重庆)、合(治今重庆合川)等十二州,约当今四川盆地中部涪江流域以西,沱江下游流域以东以及剑阁、青川等地。唐代宗广德、大历时曾一度并入剑南西川。唐末为王建所并。  王宗涤(?—902年):原名华洪,唐末王建部将,颍川(治今河南许昌)人。曾跟从王建南征北战,因功被王建收为养子,更名为王宗涤。累官东川节度使、加同平章事、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勇敢而有谋略,深得将士爱戴,为此遭王建怀疑猜忌。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成都(今四川成都)修建府门,用朱丹彩绘,城中百姓称作“画红”楼,与华洪名字相应。王宗佶等人忌妒他有功,制造流言进行中伤,王建命亲随指挥使唐道袭绞杀了他。王建称帝后,下诏为他雪冤,恢复原有官爵。  山南:即山南道。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重庆。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为东、西两道。东道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阳),辖原山南道东部地;西道治所在梁州(后改兴元府,今陕西汉中),辖原山南道西部地。

【译文】

朱全忠进入潼关时,戎昭节度使冯行袭派副使鲁崇矩听从朱全忠的命令。韩全诲派遣宦官二十余人分道征调江、淮的军队驻扎在金州以胁迫朱全忠,冯行袭将宦官全部杀死,并收缴他们携带的诏令和敕书送给朱全忠。韩全诲又派遣宦官向王建征兵,朱全忠也派遣使者向王建请求派遣军队协助。王建表面与朱全忠亲善友好,把罪状都归到李茂贞身上,而暗中又劝李茂贞坚持固守,答应他派兵救援​‍‌‍​‍‌‍‌‍​‍​‍‌‍​‍‌‍​‍​‍‌‍​‍‌​‍​‍​‍‌‍​‍​‍​‍‌‍‌‍‌‍‌‍​‍‌‍​‍​​‍​‍​‍​‍​‍​‍​‍‌‍​‍‌‍​‍‌‍‌‍‌‍​。并以武信节度使王宗佶、前东川节度使王宗涤等为扈驾指挥使,率领五万军队,号称要迎接天子车驾,实际上是袭击李茂贞的山南各州。

【原文】

二年春正月,朱全忠复屯三原,又移军武功。河东将攻慈、隰,以分全忠兵势[1]

【注文】

[1]河东将:此指李嗣昭、周德威。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春季正月,朱全忠率领军队再次驻扎三原,不久又移驻武功。河东将领李嗣昭、周德威攻打慈州、隰州,以便分散朱全忠的兵势。

【原文】

丁卯,以给事中韦贻范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1]

【注文】

[1]韦贻范(?—902年):字垂宪。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经李茂贞举荐,由给事中迁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担任宰相期间倚仗权臣桀骜不恭,同年因病卒于相位。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正月丁卯(二十日),朝廷任命给事中韦贻范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原文】

丙子,以给事中严龟充岐、汴和协使,赐朱全忠姓李,与李茂贞为兄弟,全忠不从[1]

【注文】

[1]严龟:生卒年不详,盐亭县(治今四川盐亭)人,唐末官吏,曾任给事中。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被任命为岐、汴协和使,负责调解朱全忠和李茂贞之间的矛盾,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此外,他通晓医学,所著《食法》十卷是中国较早的食疗专著之一,颇为后人重视。  和协使:官名。临时设置,负责调解矛盾。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正月丙子(二十九日),朝廷任命给事中严龟担当岐州、汴州和协使,赐朱全忠姓李,与李茂贞为兄弟,朱全忠没有听从命令。

【原文】

三月庚戌,上与李茂贞及宰相、学士、中尉、枢密宴,酒酣,茂贞及韩全诲亡去[1]。上问韦贻范曰:“朕何以巡幸至此[2]?”对曰:“臣在外不知。”固问之,不对。上曰:“卿何得于朕前妄语云不知?”又曰:“卿既以非道取宰相,当于公事如法[3]。若有不可,必准故事[4]。”怒目视之,微言曰:“此贼兼须杖之二十[5]。”顾谓韩偓曰:“此辈亦称宰相!”贻范屡以大杯劝上,上不即持,贻范举杯直及上颐[6]

【注文】

[1]宰相: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2]巡幸:旧时帝王巡视各地,或微服私访,或外出游乐,或出逃避难等。

[3]非道:不正常的途径。

[4]故事:旧例,过去的做法。

[5]杖:中国古代的刑罚,即用大竹板或大荆条击打犯人脊背或臀腿部。杖刑的起源很早,《尚书·舜典》便有“鞭作官刑”的说法,意即用鞭杖惩罚失职的官吏。至南北朝梁武帝时,杖刑列入刑书,成为一项正式的刑罚手段。

[6]颐(yí):面颊,腮。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三月庚戌(初四日),唐昭宗与李茂贞及宰相、学士、中尉、枢密使一起宴饮,酒喝到畅快时,李茂贞与韩全诲逃走。唐昭宗问韦贻范说:“我为何巡幸到这里?”韦贻范答道:“臣在外面,不知道原因。”唐昭宗坚持追问,韦贻范不回答。唐昭宗说:“你为何在朕面前妄说什么也不知道呢?”又说:“你既然已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宰相职位,凡公事都要按照国法办理。如果办得不妥当,一定要按旧例贬黜问罪。”唐昭宗怒目瞪着韦贻范,小声说:“这贼子同时要杖责二十下。”唐昭宗回头对韩偓说:“这种人也能担任宰相!”韦贻范多次用大杯向唐昭宗劝酒,唐昭宗不去接酒杯,韦贻范便举杯直到唐昭宗的脸边。

【原文】

夏四月丁酉,崔胤自华州诣河中,泣诉于朱全忠,恐李茂贞劫天子幸蜀,宜以时迎奉,势不可缓。全忠与之宴,胤亲执板为全忠歌以侑酒。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夏季四月丁酉(二十一日),崔胤从华州出发前往河中,向朱全忠哭诉,担心李茂贞劫持天子前往蜀地,应及时迎回唐昭宗,形势不能再有延缓。朱全忠和崔胤宴饮,崔胤亲自执板敲打节拍为朱全忠唱歌劝酒。

【原文】

五月,凤翔人闻朱全忠且来,皆惧。癸丑,城外居民皆迁入城。己未,全忠将精兵五万发河中,至东渭桥,遇霖雨,留旬日[1]

【注文】

[1]东渭桥: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北,桥长约五百米。东汉时建造,修建时间晚于中渭桥和西渭桥,是由长安(今陕西西安)至栎阳(今陕西临潼)的必经之路​‍‌‍​‍‌‍‌‍​‍​‍‌‍​‍‌‍​‍​‍‌‍​‍‌​‍​‍​‍‌‍​‍​‍​‍‌‍‌‍‌‍‌‍​‍‌‍​‍​​‍​‍​‍​‍​‍​‍​‍‌‍​‍‌‍​‍‌‍‌‍‌‍​。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五月,凤翔百姓听说朱全忠的军队要来,都十分害怕。癸丑(初八日),城外居民都迁入城中。己未(十四日),朱全忠率领五万精兵从河中出发,到达东渭桥,遇到连日阴雨,逗留了十天。

【原文】

庚午,工部侍郎、平章事韦贻范遭母丧,宦官荐翰林学士姚洎为相[1]。洎谋于韩偓,偓曰:“若图永久之利,则莫若未就为善。傥出上意,固无不可。且汴军旦夕合围,孤城难保,家族在东,可不虑乎?”洎乃移疾,上亦自不许。六月丙子,以中书舍人苏检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2]。时韦贻范在草土,荐检及姚洎于李茂贞,上既不用洎,茂贞及宦官恐上自用人,协力荐检,遂用之[3]

【注文】

[1]姚洎(jì):生卒年不详,五代后梁官吏,累官御史大夫,封吴兴郡(今浙江湖州)开国侯。后梁太祖朱全忠乾化三年(913年)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任相后表现平庸。后梁末帝朱友贞贞明二年(916年)免相。

[2]苏检(?—903年):字圣用,唐朝大臣,京兆武功县(今陕西武功西北)人,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进士。初为洋州刺史。天复元年(901年),唐昭宗避难于凤翔府(今陕西凤翔),他奔赴行在,拜中书舍人。次年,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唐昭宗返回京师后,他为崔胤与朱全忠所害,流放赐死。

[3]草土:居丧。居丧者睡在草垫上枕着土块,故名。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五月庚午(二十五日),工部侍郎、平章事韦贻范的母亲死了,宦官推荐翰林学士姚洎为宰相。姚洎与韩偓商量,韩偓说:“如果从长远利益考虑,不如推辞不去就职为好。如果是出自皇上本意,那没什么不可以的。况且汴州军队早晚要包围这里,孤城已经难保,家族在东面,可以不考虑吗?”姚洎于是称病不去,唐昭宗也没有同意他担任宰相。六月丙子(初二日),朝廷任命中书舍人苏检为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当时韦贻范居家守丧,向李茂贞推荐苏检和姚洎,唐昭宗既然不能用姚洎,李茂贞及宦官担心唐昭宗自己选拔用人,便协力推荐苏检,唐昭宗于是任用了苏检。

【原文】

丁丑,朱全忠军于虢县[1]。甲申,李茂贞大出兵,自将之,与朱全忠战于虢县之北,大败而还,死者万余人。丙戌,全忠遣其将孔勍出散关攻凤州,拔之[2]。丁亥,全忠进军凤翔城下。全忠朝服向城而泣曰:“臣但欲迎车驾还宫耳,不与岐王角胜也。”遂为五寨环之。

【注文】

[1]虢县:县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洛邑县置,治所在今陕西宝鸡。

[2]孔勍(qíng)(847—926年):字鼎文,兖州(治今山东兖州)人。初为朱全忠军中小校,累迁齐州防御使、唐邓节度使。后梁末帝贞明年间,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后梁灭亡后,他投归后唐,担任昭义节度使,不久,以太子太师的身份致仕。  散关:即大散关,关中四关(即东潼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之一,位于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地处秦岭咽喉,扼川陕间交通,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凤州:州名。西魏废帝三年(554年)改南岐州置,因西界有凤凰山而名。治所设在梁泉县(今陕西凤县东北)。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年间曾改为河池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凤州。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六月丁丑(初三日),朱全忠驻军虢县。甲申(初十日),李茂贞亲自统率大军,与朱全忠在虢县北面交战,结果被朱全忠打得大败而回,死亡一万余人。丙戌(十二日),朱全忠派遣他的部将孔勍从散关出发攻打凤州,攻克了凤州。丁亥(十三日),朱全忠进军至凤翔城下。朱全忠穿上朝服向城哭泣道:“臣只想迎接圣上回宫罢了,不是和岐王角逐胜败啊​‍‌‍​‍‌‍‌‍​‍​‍‌‍​‍‌‍​‍​‍‌‍​‍‌​‍​‍​‍‌‍​‍​‍​‍‌‍‌‍‌‍‌‍​‍‌‍​‍​​‍​‍​‍​‍​‍​‍​‍‌‍​‍‌‍​‍‌‍‌‍‌‍​。”于是扎下五个营寨包围了凤翔城。

【原文】

秋七月。韦贻范之为相也,多受人赂,许以官。既而母丧罢去,日为债家所噪。亲吏刘延美所负尤多,故汲汲于起复,日遣人诣两中尉、枢密及李茂贞求之[1]。甲戌,命韩偓草贻范起复制,偓曰:“吾腕可断,此制不可草[2]!”即上疏“论贻范遭忧未数月,遽令起复,实骇物听,伤国体”。学士院二中使怒曰:“学士勿以死为戏!”偓以疏授之,解衣而寝,二使不得已奏之。上即命罢草,仍赐敕褒赏之。八月乙亥朔,班定,无白麻可宣[3]。宦官喧言韩侍郎不肯草麻,闻者大骇。茂贞入见上曰:“陛下命相而学士不肯草麻,与反何异?”上曰:“卿辈荐贻范朕不之违,学士不草麻朕亦不之违。况彼所陈,事理明白,若之何不从!”茂贞不悦而出,至中书,见苏检曰:“奸邪朋党,宛然如旧[4]。”扼腕者久之。贻范犹经营不已,茂贞语人曰:“我实不知书生礼数,为贻范所误,会当于邠州安置。”贻范乃止,刘延美赴井死。

【注文】

[1]刘延美(?—902年):唐末韦贻范的亲信。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韦贻范谋复相位未能成功,负债累累的他投井身亡。

[2]起复制:起草重新任命韦贻范为相的诏命。

[3]乙亥朔:疑误。查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八月朔日为甲戌,乙亥是初二。  班定:上朝时百官立班已定。  白麻:唐制,翰林学士所撰写的各种诏书都用白麻纸。此指学士院拒绝起草重新任命韦贻范的诏书。

[4]朋党: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集团。在中国古代官场,士大夫结党是常事,发生朋党之争也是常事,譬如唐朝的牛李党争。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朝廷大臣逐渐分化,形成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派相互倾轧四十余年。直到唐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秋季七月。韦贻范担任丞相时,经常接受贿赂,然后许给官职。后来因母亲去世免官居丧,每天被讨债的人上门吵闹骚扰。亲吏刘延美所欠的债更多,所以急切盼望韦贻范能够起复再用,每天派人去两中尉、枢密及李茂贞处求情。甲戌(三十日),唐昭宗命令韩偓草拟起复韦贻范的制书,韩偓答道:“我的手腕可以折断,但这份制书不能草拟!”立即上疏辩论道:“韦贻范遭母丧回家守丧没几个月,马上将他重新任命,实在骇人听闻,有损国家的体面。”左军中尉韩全诲等派去监视学士院的二位宦官大怒道:“学士不要把生死当作儿戏!”韩偓把奏疏交给他们,脱去衣服就睡觉了,两个宦官不得已把奏疏呈进。唐昭宗立即命令停止草拟制书,并赐敕令褒扬奖赏韩偓。八月乙亥朔(初一日),朝廷百官已经站定,但没有拜相的诏书可以宣布。宦官喧哗说韩侍郎不肯草拟起用诏书,听到的人都大为惊骇。李茂贞见到唐昭宗说:“陛下命令起用丞相的诏书,学士竟不肯草拟,这与造反有什么两样?”唐昭宗说:“你们推荐韦贻范时,我没有反对,学士不草拟诏书,我也不反对。况且他所陈述的,事理明白,我为什么不依从呢!”李茂贞听了不高兴,从宫内出来,到中书省,见苏检说:“奸邪朋党,还同过去一样。”愤恨不已。韦贻范仍然不停地筹划活动,李茂贞对人说:“我确实不知书生们的礼数,被韦贻范所蒙蔽,应当将他安置在邠州。”韦贻范这才停止活动,刘延美投井而死。

【原文】

保大节度使李茂勋将兵屯三原救李茂贞,朱全忠遣其将康怀英、孔勍击之,茂勋遁去[1]。茂勋,茂贞之从弟也[2]

【注文】

[1]李茂勋(?—926年):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人,李茂贞堂弟。初为凤翔都将,后任鄜州节度使,累官至兼侍中。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率领军队向朱全忠投降,并改名李周彝。后梁建立后,历任河阳节度使、金吾上将军、左卫上将军,后以太子太傅致仕。后唐庄宗同光年间,复名李茂勋。后因病去世。

[2]从弟: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译文】

保大节度使李茂勋率领军队驻扎在三原以援救李茂贞,朱全忠派遣他的部将康怀英、孔勍攻击他,李茂勋逃走。李茂勋,是李茂贞的堂弟。

【原文】

庚戌(1),李茂贞出兵夜击奉天,虏汴将倪章、邵棠以归[1]。乙未,茂贞大出兵与全忠战,不胜;暮归,汴兵追之,几入西门[2]

【注文】

[1]奉天:唐高宗病逝后,葬于乾陵(今陕西乾县境内的梁山上)。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将乾陵一带设为奉天县,治所在今陕西乾县。唐昭宗时又将奉天县改为乾州。  倪章:生卒年不详,朱全忠部将。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在与李茂贞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邵棠:生卒年不详,朱全忠部将。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在与李茂贞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2]西门:即凤翔城(今陕西凤翔)西门。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庚戌,李茂贞趁着夜色出兵攻打奉天,俘虏了汴州将领倪章、邵棠而回。乙未(二十一日),李茂贞派遣大批军队出城与朱全忠交战,没有取胜;到黄昏时才返回,汴州军队追击,险些进入凤翔城的西门。

【原文】

己亥,再起复前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韦贻范,使姚洎草制。贻范不让,即表谢,明日视事。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八月己亥(二十五日),朝廷再次起用前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韦贻范,命令姚洎草拟制书。韦贻范不做推辞,立即上表谢恩,第二天就到职办公。

【原文】

九月乙巳,朱全忠以久雨,士卒病,召诸将议引兵归河中。亲从指挥使高季昌、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曰:“天下英雄,窥此举一岁矣[1]。今茂贞已困,奈何舍之去!”全忠患李茂贞坚壁不出,季昌请以谲计诱致之,募有能入城为谍者[2]。骑士马景请行,曰:“此行必死,愿大王录其妻子[3]。”全忠恻然止之,景不可。时全忠遣朱友伦发兵于大梁,明日将至,当出兵迓之[4]。景请因此时给骏马杂众骑而出,全忠从之,命诸军皆秣马饱士。丁未旦,偃旗帜潜伏,无得妄出,营中寂如无人。景与众骑偕出,忽跃马西去,诈为逃亡,入城告茂贞曰:“全忠举军遁矣,独留伤病者近万人守营,今夕亦去矣,请速击之。”于是茂贞开门,悉众攻全忠。全忠鼓于中军,百营俱出,纵兵击之,又遣数百骑据其城门,凤翔军进退失据,自蹈藉,杀伤殆尽。茂贞自是丧气,始议与全忠连和,奉车驾还京,不复以诏书勒全忠还镇矣。全忠表季昌为宋州团练使。

【注文】

[1]高季昌(858—928年):初名季昌,后改为季兴(避后唐庄宗李存勖祖父李国昌的名讳),字贻(yí)孙,陕州峡石(今河南三门峡东南)人。曾跟随朱温南征北战,以军功任荆南兵马留后。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朱温称帝,他被任命为荆南节度使。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获封南平王,后割据称王。他在位期间,根据国势,坚持保境安民、善事朝廷的原则,境内因而得以安定。后因病去世,葬于江陵(今湖北江陵)。

[2]坚壁不出:坚守壁垒,不出去与敌方作战。  谲(jué)计:诡计。

[3]马景:生卒年不详,唐末朱全忠的骑士。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毛遂自荐帮助朱全忠打败李茂贞,迎奉唐昭宗返回京城长安。

[4]朱友伦(?—903年):唐末宋州砀山(今安徽砀山)人,朱全忠侄子。自幼聪明有悟性,喜好笔墨,通晓声律,擅长骑射。初任宣武军校,后任右武卫将军。天复三年(903年),唐昭宗返回长安后,他被任命为宁远军节度使、检校司徒,赐号为迎銮毅勇功臣。后以留住长安宿卫为名,监视唐昭宗。因击球坠马而死。朱全忠即位后追封密王。  迓(yà):迎接。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九月乙巳(初二日),朱全忠因为长期下雨,士兵生病,就召集众将领商议率军返回河中​‍‌‍​‍‌‍‌‍​‍​‍‌‍​‍‌‍​‍​‍‌‍​‍‌​‍​‍​‍‌‍​‍​‍​‍‌‍‌‍‌‍‌‍​‍‌‍​‍​​‍​‍​‍​‍​‍​‍​‍‌‍​‍‌‍​‍‌‍‌‍‌‍​。亲从指挥使高季昌、左开道指挥使刘知俊说:“天下英雄,暗中观察我们此举已经一年了。现在李茂贞已经困难窘迫,为什么放弃这里回到河中去呢!”朱全忠担心李茂贞坚守不出,高季昌提出用计引诱他出城,于是招募有能力进城担当暗探的人。骑士马景请求前往,说:“这次去我必然会死,只请求您收养抚恤我的妻子儿女。”朱全忠悲伤地阻止他,马景坚决要去。当时朱全忠已让朱友伦从大梁发兵,第二天将要到达,应当出兵接应他们。马景请求借此时机将骏马混在众骑中一起出去,朱全忠答应了他,命令各军都将马匹喂足、将士吃饱。丁未(初四日)早晨,朱全忠命令将士放倒旗帜,秘密埋伏,禁止行人出营,营中静寂如同无人。马景与众骑兵一起从营中出来,忽然跃马西去,假装逃跑,进城告诉李茂贞说:“朱全忠的军队撤退了,只留下将近一万名负伤患病的人镇守大营,这些伤员今天晚上也撤走,请您迅速去攻击他们。”于是李茂贞打开城门,率领全部军队进攻朱全忠的营寨。朱全忠在中军猛击战鼓,士兵们听到战鼓,迅速出兵进攻李茂贞的军队,朱全忠又派数百骑兵占据城门,凤翔的军队进退两难,相互践踏,几乎全军覆没。李茂贞大伤元气,才开始商议与朱全忠讲和,同意迎奉唐昭宗返回京城长安,不再以诏书勒令朱全忠返回镇所了。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任命高季昌为宋州团练使。

【原文】

辛亥,李茂贞尽出骑兵于邻州就刍粮。壬子,朱全忠穿蚰蜒壕围凤翔,设大铺、铃架以绝内外[1]

【注文】

[1]蚰蜒(yóuyán)壕:迂回曲折的壕沟。  大铺:唐代凡行军安营扎寨的时候,四面设大铺,以犬守卫警戒。敌人来则犬群吠,使营中有所警备。  铃架:唐代兵营的戒严﹑报警设施,即围在营房四周的木架上挂铃,当敌人接触它时会发出响声,以便反击迎战。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九月辛亥(初八日),李茂贞派出全部骑兵到邻州去征运粮草。壬子(初九日),朱全忠在凤翔城四周挖掘迂回曲折的壕沟,又设下由狗守护的大铺,绕营放置铃架,断绝凤翔城内外的联系。

【原文】

冬十月戊寅夜,李茂贞假子彦询帅三团步兵奔于汴军,己卯,李彦韬继之[1]。庚辰,朱全忠遣幕僚司马邺奉表入城。甲申,又遣使献熊白[2]。自是献食物、缯帛相继。上皆先以示李茂贞,使启视之,茂贞亦不敢启。丙戌,复遣使请与茂贞议连和,民出城樵采者皆不抄掠。丁亥,全忠表请修宫阙及迎车驾。己丑,遣国子司业薛昌祚、内使王延缋赍诏赐全忠[3]

【注文】

[1]彦询:即李彦询,生卒年不详,李茂贞养子。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率领军队投降朱全忠。  团:军队编制单位。  李彦韬(?—927年):本名温韬,祖籍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年轻时聚众为盗,后被李茂贞收为养子,改名李彦韬。李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建义胜军,由他担任节度使。后归降后梁,后梁改义胜军为静胜军,他被任为节度使,并恢复温姓,更名昭图。他在镇七年间,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都被他盗掘,许多珍贵文物被毁坏。后梁灭亡后,他又归顺后唐,改名李绍冲。后唐明宗即位,他被放归田里,不久又流放德州(治安德县,今山东陵县),赐死。

[2]熊白:熊背上的脂肪。

[3]国子司业: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为国子监次官,辅佐国子祭酒掌管全国教育事务,从四品。唐沿置。  薛昌祚:生卒年不详,曾任国子监司业。  内使:即中使。后梁为避朱全忠讳,改“中”为“内”。  王延缋:生卒年不详,唐末宦官。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冬季十月戊寅(初六日)夜,李茂贞的养子李彦询率领三团步兵投奔汴州军队,己卯(初七日),李彦韬随后也投降了汴州军队。庚辰(初八日),朱全忠派遣幕僚司马邺奉表进入凤翔城。甲申(十二日),又派遣使者进献熊脂。从此以后,朱全忠不断地向唐昭宗进献食物、丝绸​‍‌‍​‍‌‍‌‍​‍​‍‌‍​‍‌‍​‍​‍‌‍​‍‌​‍​‍​‍‌‍​‍​‍​‍‌‍‌‍‌‍‌‍​‍‌‍​‍​​‍​‍​‍​‍​‍​‍​‍‌‍​‍‌‍​‍‌‍‌‍‌‍​。唐昭宗都先给李茂贞,让他打开看,李茂贞也不敢启封。丙戌(十四日),朱全忠又派遣使者请求与李茂贞商议讲和,出城砍柴的百姓都不检查没收。丁亥(十五日),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修复宫阙迎接唐昭宗回京。己丑(十七日),朝廷派遣国子司业薛昌祚、内使王延缋带着诏书赐给朱全忠。

【原文】

癸巳,茂贞复出兵击汴军城西寨,败还。全忠以绛袍衣降者,使招呼城中人,凤翔军夜缒去及因樵采去不返者甚众[1]。是后茂贞或遣兵出击汴军,多不为用,散还。茂贞疑上与全忠有密约,壬寅,更于御院北垣外增兵防卫。

【注文】

[1]绛袍:深红色的袍。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月癸巳(二十一日),李茂贞又出兵攻打汴州军队在凤翔城西的营寨,失败退回。朱全忠给投降者穿上绛红色长袍,让他们招呼城中的人,凤翔城内趁夜顺着绳子爬下城逃走的士兵以及趁着出城打柴离去不回的人很多。此后,李茂贞有时派兵出城攻击汴州军队,但大多不按他的命令行事,逃散回城。李茂贞怀疑唐昭宗与朱全忠有密约,壬寅(三十日),又在御院北墙外增兵防卫。

【原文】

十一月癸卯朔,保大节度使李茂勋帅其众万余人救凤翔,屯于城北阪上,与城中举烽相应。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癸卯朔(初一日),保大节度使李茂勋率领一万多名士兵前来救援凤翔,驻扎在城北山坡上,点燃烽火与城中相互呼应。

【原文】

甲辰,上使赵国夫人诇学士院二使皆不在,亟召韩偓、姚洎,窃见之于土门外,执手相泣。洎请上速还,恐为他人所见,上遽去。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甲辰(初二日),唐昭宗派赵国夫人探明学士院二使都不在,便急召韩偓、姚洎,偷偷在土门外与他们会面,君臣拉着手相对哭泣。姚洎请求唐昭宗赶快回去,担心被别人看见,唐昭宗急忙离去。

【原文】

朱全忠遣其将孔勍、李晖将兵乘虚袭鄜、坊[1]。壬子,拔坊州。甲寅,大雪,汴军冒之夕进,五鼓抵鄜州城下[2]。鄜人不为备,汴军入城,城中兵尚八千人,格斗至午,鄜人始败,擒留后李继璙[3]。勍抚存李茂勋及将士之家,安堵无扰。命李晖权知军府事,茂勋闻之,引兵遁去。

【注文】

[1]李晖:生卒年不详,朱全忠部将。  坊:即坊州。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分鄜州置,因境内马坊而得名。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中部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坊州。治所设在中部县(今陕西黄陵西南),辖地相当于今陕西黄陵、宜君。

[2]五鼓:即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其中,一更在戌时,即晚七点至九点;二更在亥时,即晚九点至十一点;三更在子时,即晚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四更在丑时,即凌晨一点至三点;五更在寅时,即凌晨三点至五点。此处特指第五更的时候。

[3]李继璙(liáo):生卒年不详,曾任鄜州留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他在与朱全忠的交战中,兵败被俘。

【译文】

朱全忠派遣他的部将孔勍、李晖率军乘虚袭击鄜州、坊州。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壬子(初十日),攻克坊州。甲寅(十二日),天降大雪,汴州军队冒雪乘夜进军,五鼓时分到达鄜州城下。鄜州人没有防备,汴州军队入城,城中尚有八千士兵。双方激烈战斗至午时,鄜州军队被打败,汴州军队擒获了鄜州留后李继璙。孔勍安抚慰问李茂勋和将士的家眷,使城中逐渐安定。朱全忠任命李晖暂时主持节度使军府事务,李茂勋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军队逃走。

【原文】

汴军每夜鸣鼓角,城中地如动[1]。攻城者诟城上人云“劫天子贼”,乘城者诟城下人云“夺天子贼”。是冬,大雪,城中食尽,冻馁死者不可胜计。或卧未死,肉已为人所冎[2]。市中卖人肉斤直钱百,犬肉直五百[3]。茂贞储偫亦竭,以犬彘供御膳[4]。上鬻御衣及小皇子衣于市以充用,削渍松柹以饲御马[5]​‍‌‍​‍‌‍‌‍​‍​‍‌‍​‍‌‍​‍​‍‌‍​‍‌​‍​‍​‍‌‍​‍​‍​‍‌‍‌‍‌‍‌‍​‍‌‍​‍​​‍​‍​‍​‍​‍​‍​‍‌‍​‍‌‍​‍‌‍‌‍‌‍​。

【注文】

[1]鼓角:即战鼓和号角,军队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出号令。

[2]冎(guǎ):即剐。

[3]直:同“值”。

[4]偫(zhì):储备。  犬彘(zhì):狗和猪。

[5]鬻(yù):卖。  柹(fèi):指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

【译文】

汴州军队每夜都击鸣战鼓和号角,城中好像地震一样。攻城的人辱骂城上人是“劫天子的贼”,守城的人骂城下的人是“夺天子的贼”。这年冬天,天降大雪,城中粮食吃完了,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有的人躺在地上还没死,身上的肉就被人割走了。街市中卖人肉,一斤值一百钱,狗肉一斤值五百钱。李茂贞储备的食物也吃完了,用狗肉、猪肉供应唐昭宗的膳食。唐昭宗在市上卖掉自己及小皇子的衣服来补充日常生活费用,削松木片浸水来喂御马。

【原文】

丙子(2),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韦贻范薨[1]

【注文】

[1]薨(hōnɡ):古代诸侯死亡曰薨。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丙子,户部侍郎、同平章事韦贻范去世。

【原文】

癸亥,朱全忠遣人薙城外草以困城中[1]。甲子,李茂贞增兵守宫门,诸宦官自度不免,至相尤怨。

【注文】

[1]薙(tì):除草。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一月癸亥(二十一日),朱全忠派人将城外的草全部割除,以加重城内的困境。甲子(二十二日),李茂贞增兵守卫宫门,宦官们自己估计不能幸免,互相埋怨。

【原文】

苏检数为韩偓经营入相,言于茂贞及中尉、枢密,且遣亲吏告偓。偓怒曰:“公与韦公自贬所召归,旬月致位宰相,讫不能有所为。今朝夕不济,乃欲以此相污邪!”

【译文】

苏检多次为韩偓筹划晋升宰相之职,对李茂贞及中尉、枢密使说,并派亲信告知韩偓。韩偓大怒道:“您与韦公从贬谪到被召回,一个月的时间就升至宰相职位,至今没有作为。现在的形势非常危险,还想要拿这个职位来玷污我吗!”

【原文】

十二月,李茂勋遣使请降于朱全忠,更名周彝。于是茂贞山南州镇皆入王建,关中州镇皆入全忠,坐守孤城,乃密谋诛宦官以自赎。遗全忠书曰:“祸乱之兴,皆由全诲。仆迎驾至此,以备他盗。公既志匡社稷,请公迎扈还宫,仆以弊甲雕兵,从公陈力。”全忠复书曰:“仆举兵至此,正以乘舆播迁;公能协力,固所愿也[1]。”

【注文】

[1]乘舆播迁:唐昭宗流徙在外。“乘舆”此指唐昭宗。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二月,李茂勋派遣使者向朱全忠请求投降,并改名为李周彝。于是李茂贞所辖的山南州镇都归属于王建,关中州镇都落入朱全忠的手中,李茂贞坐守孤城,于是密谋诛杀宦官来赎罪。他写信给朱全忠说:“祸乱的发生,都是因韩全诲而起。我迎接皇上到凤翔,是为了防备别人劫持。您既有匡扶社稷的志向,就请您迎接并扈从皇上回宫,我会带领破甲残兵,跟从您效力。”朱全忠回信道:“我率领军队来到这里,正是因为皇上颠沛流离;您能够同我协力合作,这当然是我所希望的。”

【原文】

丁酉,上召李茂贞、苏检、李继诲、李彦弼、李继岌、李继远、李继忠食,议与朱全忠和[1]。上曰:“十六宅诸王以下,冻馁死者日有数人[2]。在内诸王及公主、妃嫔,一日食粥,一日食汤饼,今亦竭矣。卿等意如何?”皆不对。上曰:“速当和解耳。”凤翔兵十余人遮韩全诲于左银台门,諠骂曰:“阖境涂炭,阖城馁死,正为军容辈数人耳[3]。”全诲叩头诉于茂贞,茂贞曰:“卒辈何知!”命酌酒两杯,对饮而罢。又诉于上,上亦谕解之。李继昭谓全诲曰:“昔杨军容破杨守亮一族,今军容亦破继昭一族邪[4]!”慢骂之,遂出降于全忠,复姓符,名道昭[5]

【注文】

[1]李继忠:生卒年不详,唐末昭武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被西川节度使王建击败,逃往凤翔(今陕西凤翔),依附于李茂贞。

[2]十六宅:唐朝诸王共居的宅第,位于长安城安国寺(故址在今陕西西安)东。唐武宗、唐宣宗都是从十六宅中迎立登位的。唐初诸王都有封地,开府后就前往封地居住。但事实上,从武则天时代起,新封诸王便不再前往封地。按规定,诸王在京城必须集中居住,因此,诸王府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皇子年幼时居住在宫中,成年封王后,就前往宅地居住。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于安国寺东修缮大宅,分十院,号为“十王宅”,后来又有六王就封,居于宅内,于是有了“十六宅”的称谓。而事实上唐玄宗朝总共就封的有十九王,但“十六宅”的称谓就此固定下来,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3]银台门:唐代长安大明宫东有左银台门,西有右银台门。当时皇帝在凤翔(今陕西凤翔),凤翔行宫也设左、右银台门。

[4]杨军容:即杨复恭。因他时任观军容使,故称。  杨守亮(?—894年):本姓訾(zī)名亮,曹州(治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宦官杨复光在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收他为养子,于是改姓杨,名守亮。早年为扈跸(bì)都将,后在杨复恭的提拔下,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欲投奔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行至华州(治今陕西华县)时被韩建擒获,被斩。

[5]复姓符,名道昭:疑误。李继昭原名应为孙德昭。而符道昭是李继远的原名。

【译文】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十二月丁酉(二十五日),唐昭宗召集李茂贞、苏检、李继诲、李彦弼、李继岌、李继远、李继忠到行宫吃饭,商议与朱全忠讲和。唐昭宗说:“十六宅诸王以下,每天都有几人被冻死、饿死。在内宫的诸王、公主、妃嫔,一天喝粥,一天吃汤饼,现在也没有粮食了。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呢?”他们都不回答。唐昭宗说:“应当赶快和解了。”凤翔军中十余名士兵在左银台门拦住韩全诲,大声喧嚷斥骂道:“全境百姓遭受灾难,生灵涂炭,全城都饿死,都是因为你们几个军容使的缘故。”韩全诲向李茂贞叩头诉说这件事,李茂贞说:“士兵们知道什么!”命人斟酒两杯,与韩全诲对饮后散去。韩全诲又向唐昭宗诉说,唐昭宗也开导劝解他一番。李继昭对韩全诲说:“当年杨军容毁了杨守亮一族,今天军容你也要毁了李继昭一族啊!”李继昭辱骂韩全诲后,就出城归降朱全忠,恢复原姓符,名道昭。

【原文】

三年春正月甲辰,遣殿中侍御史崔构、供奉官郭遵诲诣朱全忠营[1]。丙午,李茂贞亦遣牙将郭启期往议和解[2]

【注文】

[1]殿中侍御史:官名。唐代殿中侍御史掌宫门、库藏及纠察殿庭供奉朝会仪式,又以二人分掌左、右巡,负责京师治安、京畿军兵。初为二员,后增至六员,还有内供奉、里行等添差。隶属于御史台的殿院,位从七品下,地位低于侍御史。中唐以后,又作为外官的宪衔。  崔构:生卒年不详,曾任殿中侍御史。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奉命前往朱全忠军营议和。  郭遵诲:生卒年不详,曾任供奉官。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奉命前往朱全忠军营议和。

[2]郭启期:生卒年不详,李茂贞的牙将。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他奉李茂贞的命令前往朱全忠军营议和。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春季正月甲辰(初二日),朝廷派遣殿中侍御史崔构、供奉官郭遵诲前往朱全忠的军营。丙午(初四日),李茂贞也派遣牙将郭启期前往朱全忠军营商议和解。

【原文】

戊申,李茂贞独见上,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枢密使袁易简、周敬容皆不得对。茂贞请诛全诲等与朱全忠和解,奉车驾还京。上喜,即遣内养帅凤翔卒四十人收全诲等,斩之[1]。以御食使第五可范为左军中尉,宣徽南院使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为上院枢密使,杨虔朗为下院枢密使[2]。是夕,又斩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及内诸司使韦处廷等十六人[3]。己酉,遣韩偓及赵国夫人诣全忠营,又遣使囊全诲等二十余人首以示全忠,曰:“向来胁留车驾,惧罪离间,不欲协和,皆此曹也​‍‌‍​‍‌‍‌‍​‍​‍‌‍​‍‌‍​‍​‍‌‍​‍‌​‍​‍​‍‌‍​‍​‍​‍‌‍‌‍‌‍‌‍​‍‌‍​‍​​‍​‍​‍​‍​‍​‍​‍‌‍​‍‌‍​‍‌‍‌‍‌‍​。今朕与茂贞决意诛之,卿可晓谕诸军,以豁众愤。”辛亥,全忠遣观察判官李振奉表入谢。

【注文】

[1]内养:泛指宦官。

[2]御食使:官名。职掌御膳,由宦官充任,内诸司使之一。  第五可范(?—903年):宦官,曾任御食使、左军中尉等。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朱全忠杀死。“第五”为复姓。  宣徽南院使:官名,为宣徽南院长官(宣徽院分南、北两院,因此宣徽使也设有宣徽南、北院使两名,另有副使两名)。唐宪宗元和年间置,由宦官充任,负责管理北司诸使、宦官名籍(包括供奉于内廷的各种伎术人),各种郊祀、朝会、宴会、典礼的供应与服务以及检视内外进贡物品,权位显贵。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朱温诛灭宦官后,改用士人担任宣徽院南、北使,从此结束了唐代历史上宦官把持宣徽使的局面。五代后唐时,曾一度参用宦官和士人共掌宣徽使。  仇(qiú)承坦:生卒年不详,宦官,曾任宣徽南院使。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任命为右军中尉,负责掌管禁军。  王知古:生卒年不详,曾任上院枢密使。  上院枢密使:官名。唐末枢密院分东、西院,东院为上院,西院为下院,各设枢密使一名。  杨虔朗:生卒年不详,曾任下院枢密使。  下院枢密使:详见前文“上院枢密使”条注。

[3]内诸司使:简称内使、中使。  韦处廷(?—903年):唐末宦官,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杀。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正月戊申(初六日),李茂贞单独拜见唐昭宗,中尉韩全诲、张彦弘、枢密使袁易简、周敬容都没能参与议事。李茂贞请求诛杀韩全诲等人与朱全忠和解,护送唐昭宗返回长安。唐昭宗听后非常高兴,随即派遣宦官率领凤翔四十余士兵收押韩全诲等人,并将他们斩首。任命御食使第五可范为左军中尉,宣徽南院使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为上院枢密使,杨虔朗为下院枢密使。当天晚上,又杀了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和内诸司使韦处廷等十六余人。己酉(初七日),唐昭宗派遣韩偓和赵国夫人前往朱全忠军营,又派遣使者用口袋装着韩全诲等二十余人的首级给朱全忠看,说:“以前胁迫扣留天子车驾,挑拨离间,不愿亲睦合作的,都是这些人。现在我与李茂贞已经将他们杀死,你可以通知将士,以平众愤。”辛亥(初九日),朱全忠派观察判官李振上表进城谢罪。

【原文】

全诲等已诛,而全忠围犹未解。茂贞疑崔胤教全忠欲必取凤翔,白上急召胤,令帅百官赴行在。凡四降诏,三赐朱书御札,言甚切至,悉复故官爵,胤竟称疾不至。茂贞惧,自致书于胤,辞甚卑逊。全忠亦以书召胤,且戏之曰:“吾未识天子,须公来辨其是非。”胤始来。

【译文】

韩全诲等已经被杀死,但朱全忠的包围并没有解除。李茂贞怀疑是崔胤让朱全忠一定要攻占凤翔城,于是禀告唐昭宗紧急召见崔胤,命令他率领百官到凤翔的行宫来。前后共四次下诏,三次赐给朱笔御札,言语非常恳切,恢复他的一切官职与爵位,崔胤竟然称病不到。李茂贞害怕,亲自写信给崔胤,言语非常谦逊恭敬。朱全忠也写信召崔胤,并与他开玩笑说:“我不认识天子,得您来辨别真假。”崔胤这才来到凤翔。

【原文】

甲寅,凤翔始启城门。丙辰,全忠巡诸寨,至城北,有凤翔兵自北山下,全忠疑其逼己,遣兵击之,擒其将李继钦[1]。上遣赵国夫人、冯翊夫人诣全忠营诘其故,全忠遣亲吏蒋玄晖奉表入奏[2]

【注文】

[1]李继钦:生卒年不详,唐末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部将。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李茂贞与朱全忠停战和解后,他率领一批凤翔士兵从凤翔城北山下来,朱全忠怀疑他们是来攻打自己,于是发兵进攻,他兵败被俘。

[2]冯翊(Píngyì)夫人:史籍缺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正月甲寅(十二日),凤翔城门打开了。丙辰(十四日),朱全忠巡视各个营寨,到城北时,有一批凤翔军队从北山上下来,朱全忠怀疑他们是来攻打自己的,于是派兵攻击他们,擒获他们的将领李继钦。唐昭宗派遣赵国夫人、冯翊夫人前往朱全忠的营中询问原因,朱全忠派遣亲信蒋玄晖携带表文入城向唐昭宗陈奏​‍‌‍​‍‌‍‌‍​‍​‍‌‍​‍‌‍​‍​‍‌‍​‍‌​‍​‍​‍‌‍​‍​‍​‍‌‍‌‍‌‍‌‍​‍‌‍​‍​​‍​‍​‍​‍​‍​‍​‍‌‍​‍‌‍​‍‌‍‌‍‌‍​。

【原文】

李茂贞请以其子侃尚平原公主,又欲以苏检女为景王秘妃以自固[1]。平原,何后之女也,后意难之[2]。上曰:“且令我得出,何忧尔女。”后乃从之。壬戌,平原公主嫁李侃,纳景王妃苏氏。

【注文】

[1]侃:即李侃,又名李继侃,生卒年不详,李茂贞之子。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迎娶唐昭宗的女儿平原公主为妻。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奉李茂贞命到西川做人质,王建任用他主管彭州事务。  平原公主:唐昭宗李晔与何皇后之女,生卒年不详。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嫁给李茂贞之子李侃。唐昭宗返回长安时,她留在凤翔(今陕西凤翔)。次年,唐昭宗被朱温杀死,平原公主下落不明。  景王秘:即李秘(?—905年),唐昭宗李晔第六子。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景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温杀死。

[2]何后(?—905年):唐昭宗李晔皇后,梓州(今四川三台)人。李晔为寿王时入侍,因才貌双全,深得李晔喜爱。李晔即位后,被立为淑妃。唐昭宗乾宁年间,被册立为皇后。唐哀帝即位,尊为皇太后,号积善太后。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温杀死,并被废为庶人。

【译文】

李茂贞请求让自己的儿子李侃娶平原公主为妻,又想把苏检的女儿嫁给景王李秘为妃,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平原公主,是何皇后的女儿,何皇后感到为难。唐昭宗说:“先让我们能出去,女儿有什么可担忧的。”何皇后这才依从。壬戌(二十日),平原公主嫁给了李侃,景王李秘娶苏氏为妃。

【原文】

时凤翔所诛宦官已七十二人,朱全忠又密令京兆搜捕致仕不从行者诛九十人[1]

【注文】

[1]京兆:即京兆尹。  不从行者:指未跟从唐昭宗至凤翔(今陕西凤翔),而闲居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的宦官。

【译文】

当时在凤翔被杀的宦官已达七十二人,朱全忠又密令京兆尹搜捕辞官在家、没有随行到凤翔的宦官,捕杀了九十人。

【原文】

甲子,车驾出凤翔,幸全忠营。全忠素服待罪,命客省使宣释罪,去三仗,止报平安,以公服入谢[1]。全忠见上,顿首流涕;上命韩偓扶起之。上亦泣,曰:“宗庙、社稷,赖卿再安;朕与宗族,赖卿再生。”亲解玉带以赐之[2]。少休,即行。全忠单骑前导十许里,上辞之。全忠乃令朱友伦将兵扈从,自留部分后队,焚撤诸寨。友伦,存之子也[3]。是夕,车驾宿岐山。丁卯,至兴平,崔胤始帅百官迎谒。复以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领三司如故。己巳,入长安。

【注文】

[1]客省使:官名。唐末置,掌接待外国与少数民族使者,及文武官员朝见皇帝礼仪。原由宦官担任该职,朱温诛杀宦官后多为武将任职。  三仗:唐朝天子侍卫分为五仗:一为供奉仗,由左右卫担任;二为亲仗,由亲卫担任;三为勋仗,由勋卫担任;四为翊仗,由翊卫担任;五为散手仗,由亲、勋、翊三卫担任。五仗皆带刀侍卫,列坐于东西廊下。  公服:又称“官服”“从省服”,为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与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较为简便,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

[2]玉带:此指用玉装饰的皇帝腰带。

[3]存:即朱存,朱全忠哥哥。他与朱全忠跟随黄巢进攻广州时战死。朱全忠称帝后,追封他为朗王。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正月甲子(二十二日),唐昭宗车驾从凤翔出发,到达朱全忠的军营。朱全忠穿上素服,等待处罚,唐昭宗命客省使宣布谕旨,宽释罪过,撤去亲、勋、翊三卫立仗,只留左、右金吾将军报告平安,让朱全忠穿上公服进内谢恩。朱全忠见到唐昭宗,叩头流泪;唐昭宗命令韩偓扶起朱全忠。唐昭宗也抽泣,说:“宗庙、社稷,依赖您才能再次安定;我与皇族,依仗您才能再度逢生。”唐昭宗亲自解下玉带赐给朱全忠。稍事休息,唐昭宗就上路出发了。朱全忠单独骑马在前引导十余里,唐昭宗与他告别。朱全忠命令朱友伦率兵护送,自己留下部署后面军队,焚烧撤除各个营寨。朱友伦,是朱存的儿子。当晚,唐昭宗驻扎在岐山。丁卯(二十五日),到达兴平,崔胤这才率领百官迎驾。唐昭宗又任命崔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领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与从前一样。己巳(二十七日),唐昭宗进入长安。

【原文】

庚午,全忠、崔胤同对。胤奏:“国初承平之时,宦官不典兵豫政。天宝以来,宦官浸盛[1]。贞元之末,[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卫从,始令宦官主之,以二千人为定制[2]。自是参掌机密,夺百司权,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构扇藩镇,倾危国家;小则卖官鬻狱,蠹害朝政[3]。王室衰乱,职此之由,不剪其根,祸终不已。请悉罢内诸司使,其事务尽归之省寺,诸道监军俱召还阙下[4]。”上从之。是日,全忠以兵驱宦官第五可范已下数百人于内侍省,尽杀之,冤号之声,彻于内外[5]。其出使外方者,诏所在收捕诛之。止留黄衣幼弱者三十人,以备洒扫[6]。又诏成德节度使王镕选进五十人充敕使,取其土风深厚,人性谨朴也。上愍可范等或无罪,为文祭之。自是宣传诏命皆令宫人出入。其两军内外八镇兵悉属六军,以崔胤兼判六军十二卫事[7]

【注文】

[1]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十五年,即公元742年至756年。

[2]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共计二十一年,即公元785年至805年。  羽林卫:即“羽林军”。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于玄武门设置“左右屯营”。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左右屯营”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羽林军脱离南衙十二卫建制,正式成为独立的北衙禁军。

[3]构扇:连结扇动。  蠹(dù)害:侵害,祸害。

[4]省寺:指中央官署。省,指中书省、门下省等;寺,指大理寺、太常寺等。

[5]内侍省:官署名。皇帝的近侍机构,是由宦官组成的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的机构。北齐初置侍中省和长秋寺;隋初改称内侍省,后称长秋监,参用宦官和士人。唐代或称内侍省,或称内侍监、司宫,专用宦官。职掌侍奉天子、传达诏旨、守御宫门、洒扫内廷、内库出纳和照料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务。下设掖庭局(掌宫人名册、簿账、罪没女奴婢等)、宫闱局(掌宫闱锁钥,侍从皇后祭享等)、奚官局(掌管官奴、工役及其丧葬供给等)、内仆局(职掌皇后车乘并随侍左右)、内府局(保管宫中珠玉宝货,供给日用之物)、太子内坊局(职掌太子宫的供应等)等六局。

[6]黄衣:指宦官中品秩较低者。

[7]内外八镇:此指左、右神策军所统内外八镇兵​‍‌‍​‍‌‍‌‍​‍​‍‌‍​‍‌‍​‍​‍‌‍​‍‌​‍​‍​‍‌‍​‍​‍​‍‌‍‌‍‌‍‌‍​‍‌‍​‍​​‍​‍​‍​‍​‍​‍​‍‌‍​‍‌‍​‍‌‍‌‍‌‍​。  六军:唐代指北衙禁军,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北衙六军。左右羽林军由左右屯营发展而来,唐高宗时改称羽林军,职掌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从羽林军中分置左右万骑营,别置左右龙武军,职掌同羽林军。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又置左右神武军。  十二卫:指南衙十二卫。唐禁兵分为南、北衙。南衙指诸卫兵,北衙为禁军。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始称左右翊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屯卫、左右御卫、左右侯卫为十二卫。每卫统一军,设大将军一人,将军二人。下辖骠骑府、车骑府,分设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再下为大都督、帅都督、都督,形成了统一的指挥管理系统。唐沿置,改名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与左右金吾卫。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正月庚午(二十八日),朱全忠、崔胤一同上奏。崔胤称:“建国之初太平的时候,宦官不掌管军权、干预朝政。天宝以来,宦官逐渐强盛。贞元末年,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以便随从护卫,开始令宦官掌管他们,以二千人为定制。从此宦官参与掌管机密事务,侵夺百司权力,上下勾结遮掩,做了很多不法之事。大则勾结煽动藩镇,倾覆危害国家;小则以官爵狱讼做买卖,败坏朝政。朝廷衰微扰乱,正是由于这个缘由,不铲除它的根源,祸患不能终止。请罢免所有内诸司使,他们掌管的事务尽归省寺管理,各道监军全都召回京城。”唐昭宗听从了他的意见。当天,朱全忠派兵驱赶宦官第五可范以下数百人到内侍省,将他们全部杀死,呼冤喊屈、号啕大哭之声,响彻内外。宦官中有出使外地的,诏令所在地方把他们收捕处死。只留下品秩卑微的幼弱宦官三十人,负责洒水扫地等。又诏令成德节度使王镕选进五十人充当敕使,因为那里民风淳厚,人性谨朴。唐昭宗怜悯第五可范等人有的没罪,于是写了祭文来祭奠他们。从此宣诏传令都让宫人办理。左、右神策军所辖的内外八镇兵都归属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等六军,任命崔胤兼领六军十二卫事务。

【原文】

臣光曰[1]:宦者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2]。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3]。其间复有性识儇利,语言辩给,善伺候颜色,承迎志趣,受命则无违迕之患,使令则有称惬之效[4]。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虑患深远,侍奉之外,不任以事,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5]。甘言悲辞之请有时而从,浸润肤受之诉有时而听[6]。于是黜陟刑赏之政,潜潜移于近习而不自知,如饮曲酒,嗜其味而忘其醉也[7]。黜陟刑赏之柄移,而国家不危乱者,未之有也。

【注文】

[1]臣光曰:是主持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针对书中所记某些史事发表的评论,即“史论”。它是《通鉴》的重要内容,既凸显了司马光的政治意识、历史观点,又表明了他“穷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的编书意图。《资治通鉴》对史事的评论,除标明“臣光曰”之外,也引载了很多前人的评论。

[2]宦者用权:从中国历史来看,东汉、唐、明三朝后期,是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时期。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有恃无恐地干预朝政,连皇帝也任由他们摆布。

[3]亲狎(xiá):亲近狎昵。  三公六卿:泛指王公大臣。

[4]儇(xuān)利:敏捷伶俐。  称惬:称心满意。

[5]烛知:洞悉。  物情:物理人情。

[6]浸润肤受:指君主答应宦官甜言卑辞的请求,听从逐渐渗透的谗言诬告。语出《论语·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矣。”浸润,比喻语言如物受水渗透,以渐而进​‍‌‍​‍‌‍‌‍​‍​‍‌‍​‍‌‍​‍​‍‌‍​‍‌​‍​‍​‍‌‍​‍​‍​‍‌‍‌‍‌‍‌‍​‍‌‍​‍​​‍​‍​‍​‍​‍​‍​‍‌‍​‍‌‍​‍‌‍‌‍‌‍​。肤受,皮肤感受,比喻粗浅不实之言。  愬(sù):同“诉”。

[7]黜陟(chùzhì):黜,废免。陟,提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译文】

史臣司马光评论说:宦官专权,成为国家的祸患,这种现象已经存在很久了。大概因为这些宦官能够出入宫廷禁地,君主从小到大与他们关系亲密,不像三公六卿,进见有一定的时间,严肃可畏。宦官中间又有的性情乖巧,言语敏捷,善于察颜观色,迎合皇帝的意愿与兴趣,接受命令就没有违逆抵触的顾虑,使唤差遣就有称心满意的效果。如果不是圣明的君主,做不到通晓事物的情理,考虑祸患的深远,除了让他们侍奉生活以外,不委任他们掌管事务,那么近在内宫的宦官就会日益亲近,远在外朝的百官就会日益疏远了。君主就会时常应允甜言悲辞的请求,听从逐渐渗透的诉说。于是罢免、升迁、刑罚、奖赏的政务,就无形中转由亲信宦官掌握,如同饮用美酒一样,喜好它的味道而忘记它能醉人了。罢免、升迁、刑罚、奖赏的权力已经转移,而国家不发生危险祸乱,是从来没有过的。

【原文】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1]。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注文】

[1]东汉:朝代名(25—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与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东汉历史自此开始。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dá)在位期间,东汉进入全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但到东汉中后期,宦官弄权,外戚跋扈,政治黑暗,导致“黄巾之乱”爆发。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乱”,皇帝大权旁落,地方豪强也趁势崛起,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大幕,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东汉历史自此结束。东汉在文化方面有显著成就,如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佛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骄横:东汉中后期多由幼主临朝,政权多落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皇帝成年后,不甘于外戚专权局面,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发动政变,这样,宦官在皇帝支持下形成政治集团而操纵政权。由于宦官没有社会基础,缺乏政治才干,因而导致政治更加腐败。文人官吏和外戚集团起而反对宦官,宦官在皇帝支持下进行反击和镇压,因而导致党锢之祸,使得东汉统治日趋腐败,政局更加混乱。  城社:城墙和土地庙。比喻宦官在皇帝左右,有如城墙上的狐狸、土地庙里的老鼠,有所依仗,不怕熏烧,凭仗皇帝之势作恶。  蛇虺(huǐ):泛指蛇类。亦用以比喻凶残狠毒的人。

【译文】

东汉衰亡时,宦官骄傲专横最为闻名,然而他们都是借助君主的权力,如同城狐社鼠有所仗恃凭依,来扰乱天下,也没像唐朝这样,劫持胁迫天子如同控制婴儿,废黜、拥立皇帝的权力都在宦官手中,往东往西均出自宦官的意志,使皇帝害怕他们就如同骑着猛虎恶狼而腋下夹着毒蛇一样。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别的原因,是东汉宦官不掌握兵权,唐代宦官掌握兵权的缘故。

【原文】

太宗鉴前世之弊,深抑宦官,无得过四品[1]。明皇始隳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宦官自此炽矣[2]。及中原板荡,肃宗收兵灵武,李辅国以东宫旧隶参豫军谋,宠过而骄,不复能制,遂至爱子、慈父皆不能庇,以忧悸终[3]。代宗践阼,仍遵覆辙,程元振、鱼朝恩相继用事,窃弄刑赏,壅蔽聪明,视天子如委裘,陵宰相如奴虏[4]。是以来瑱入朝,遇谗赐死;吐蕃深侵郊甸,匿不以闻,致狼狈幸陕[5]。李光弼危疑愤郁,以陨其生;郭子仪摈废家居,不保丘垄;仆固怀恩冤抑无诉,遂弃勋庸,更为叛乱[6]。德宗初立,颇振纪纲,宦官稍绌[7]。而返自兴元,猜忌诸将,以李晟、浑瑊为不可信,悉夺其兵,而以窦文场、霍仙鸣为中尉,使典宿卫,自是太阿之柄落其掌握矣[8]。宪宗末年,吐突承璀欲废嫡立庶,以成陈洪志之变[9]。宝历狎昵群小,刘克明与苏佐明为逆,其后绛王及文、武、宣、懿、僖、昭六世,皆为宦官所立,势益骄横[10]。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为之魁杰,自称“定策国老”,目天子为门生,根深蒂固,疾成膏肓,不可救药矣[11]。文宗深愤其然,志欲除之,以宋申锡之贤,犹不能有所为,反受其殃[12]。况李训、郑注反复小人,欲以一朝谲诈之谋,剪累世胶固之党,遂至涉血禁涂,积尸省户,公卿大臣,连颈就诛,阖门屠灭,天子阳瘖纵酒,饮泣吞气,自比赧、献,不亦悲乎[13]!以宣宗之严毅明察,犹闭目摇首,自谓畏之[14]。况懿、僖之骄侈,苟声色球猎足充其欲,则政事一以付之,呼之以父,固无怪矣[15]。贼污宫阙,两幸梁、益,皆令孜所为也[16]。昭宗不胜其耻,力欲清涤,而所任不得其人,所行不由其道[17]。始则张浚覆军于平阳,增李克用跋扈之势,复恭亡命于山南,启宋文通不臣之心,终则兵交阙庭,矢及御衣,漂泊莎城,流寓华阴,幽辱东内,劫迁岐阳[18]。崔昌遐无如之何,更召朱全忠以讨之[19]。连兵围城,再罹寒暑,御膳不足于粮糒,王侯毙踣于饥寒[20]​‍‌‍​‍‌‍‌‍​‍​‍‌‍​‍‌‍​‍​‍‌‍​‍‌​‍​‍​‍‌‍​‍​‍​‍‌‍‌‍‌‍‌‍​‍‌‍​‍​​‍​‍​‍​‍​‍​‍​‍‌‍​‍‌‍​‍‌‍‌‍‌‍​。然后全诲就诛,乘舆东出,翦灭其党,靡有孑遗,而唐之庙社因以丘墟矣[21]。然则宦者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易》曰:“履霜坚冰至[22]。”为国家者,防微杜渐,可不慎其始哉!此其为患章章尤著者也,自余伤贤害能,召乱致祸,卖官鬻狱,沮败师徒,蠹害烝民,不可遍举[23]

【注文】

[1]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陇西成纪(治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曾随父亲李渊南征北战,为唐朝开国立下汗马功劳。唐朝建立后,历任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率军消灭薛仁杲(gǎo)、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tà)等势力,为安定全国功绩卓著,因功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天后,被立为皇太子。李渊退位后,登基即位。在位期间,虚心纳谏、厉行节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唐朝出现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此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品:即官品,区分官员地位高低的等级。

[2]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玄烨之名,故而多称其为唐明皇。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期间,提拔贤能,任命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唐朝从此走向衰弱。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尊他为太上皇。  隳(huī):毁坏。  是崇是长:语出《尚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此指唐玄宗宠幸宦官。据史书记载,开元、天宝年间,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紫者达千余人。最高受封为三品将军。  高力士(684—762年):唐代宦官。本名冯元一,高州良德(今广东高州东北)人。他幼年入宫,被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名高力士。他聪敏过人,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叛乱,深得唐玄宗宠信,先后被授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攻陷京师长安,他随唐玄宗逃亡入蜀,后因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载(756年)唐肃宗即位,他随唐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遭李辅国诬陷,流放巫州(治今湖南怀化)。唐肃宗宝应元年(762年),遇赦还京,行至朗州(今湖南常德)时,听闻唐玄宗、唐肃宗已死,哀恸而卒,陪葬唐玄宗泰陵(位于今陕西蒲城金栗山)。

[3]肃宗:即唐肃宗李亨(711—762年),初名嗣升,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先后获封陕王、忠王。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并改名李亨。天宝十五载(756年),随唐玄宗逃往四川。马嵬驿兵变后,被唐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都使,负责平定叛乱。同年七月,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改年号为“至德”,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安史之乱平定后,他开始宠信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宦官势力日益嚣张。宝应元年(762年),李辅国、程元振拥立太子李豫为帝,他受惊而死。葬于建陵(今陕西醴泉东北)。  灵武: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治所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李辅国(704—762年):唐肃宗朝当权宦官。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原是高力士的仆役,四十多岁时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进入东宫侍从太子李亨。安史之乱时,劝说太子李亨继承帝位。唐肃宗即位后,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权势渐显。曾以唐肃宗的名义逼唐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唐肃宗病危时,他与程元振合谋拥立太子李豫即位,被册封为司空兼中书令​‍‌‍​‍‌‍‌‍​‍​‍‌‍​‍‌‍​‍​‍‌‍​‍‌​‍​‍​‍‌‍​‍​‍​‍‌‍‌‍‌‍‌‍​‍‌‍​‍​​‍​‍​‍​‍​‍​‍​‍‌‍​‍‌‍​‍‌‍‌‍‌‍​。自此,他手握禁军,更加骄横。唐代宗罢免他的官职后,派人将他刺死。  东宫旧隶:太子宫旧吏。李辅国原为唐肃宗太子家令。  爱子:指唐肃宗长子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初名俶(chù),后改名豫。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王。安史之乱爆发后,随唐肃宗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任为“兵马大元帅”,统帅诸将收复长安、洛阳,晋封楚王,后封成王。即帝位后,重用李辅国、鱼朝恩等人,大权旁落;对安史降将采取姑息政策,加上讨伐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失败,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在位十八年,终年五十三岁,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富平西北)。  慈父:指唐肃宗父亲唐玄宗李隆基。

[4]践阼(jiànzuò):即位;登基。帝王嗣位或祭祀时所登之阶称“阼”。  覆辙:指唐代宗仍宠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重蹈唐玄宗、唐肃宗的覆辙。  程元振(?—764年):唐代宦官,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因拥立唐代宗之功,官拜骠骑大将军。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禁军。次年,吐蕃趁安史之乱占领河陇地区,程元振知情不报;吐蕃、回纥勾结唐将入侵,一度直逼长安。他被贬为平民,藏匿于同党家里,伺机卷土重来。后被人揭发,流放溱洲(治今重庆綦江南),病死于江陵途中(今湖北江陵)。  鱼朝恩(722—770年):唐代宦官,泸州泸川(今四川泸县)人。安史之乱时,曾随唐玄宗出逃,侍奉太子李亨,极受重用,历任左监门卫将军、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等,掌管九节度使的数十万大军,开启了宦官掌握兵权的先例。吐蕃兵犯河陇时,他以保驾出逃有功,被任命统率京师神策军,后开始掌握朝廷大权。他专擅政事,威慑百官,迫害无辜,贪贿暴敛。后被唐代宗派人杀死。  委裘:即帝位虚设。

[5]来瑱(?—763年):邠州永寿(今陕西永寿)人。自小随父征战,因功升为殿中侍御史、北庭行军司马。唐玄宗天宝中期官至赞善大夫、颍川太守。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坚守颍川(今河南许昌),因功升任防御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后召入京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山陵使。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受宦官程元振诬陷,被唐代宗赐死。

[6]李光弼(708—764年):唐朝名将。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自幼好学,善于骑射。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初,经郭子仪推荐担任河东节度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以功授守司空兼兵部尚书、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魏国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担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后又参与镇压浙东袁晁领导的农民起义。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因惧怕宦官程元振陷害,不肯入朝,后因病去世。  郭子仪(697—781年):中唐名将,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后,担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因功晋升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他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他戎马一生,历仕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丘垄:坟墓。  仆固怀恩(?—765年):铁勒族人。安史之乱时,跟随郭子仪、李光弼作战,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又与回纥关系良好,曾出使回纥借兵,并嫁二女与回纥和亲。平乱之后,因遭宦官骆奉先、鱼朝恩等构陷,愤怨殊深,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被迫谋反。不久病死​‍‌‍​‍‌‍‌‍​‍​‍‌‍​‍‌‍​‍​‍‌‍​‍‌​‍​‍​‍‌‍​‍​‍​‍‌‍‌‍‌‍‌‍​‍‌‍​‍​​‍​‍​‍​‍​‍​‍​‍‌‍​‍‌‍​‍‌‍‌‍‌‍​。

[7]德宗:即唐德宗李适(kuò)(742—805年),唐肃宗长孙、唐代宗长子。唐代宗时,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率领诸将讨伐史朝义,平定河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大历十四年(779年)即位。唐德宗是一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即位初便罢免地方岁贡,并采纳宰相杨炎建议,废除庸调制,颁行“两税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革除唐代宗朝姑息藩镇的弊政,坚决削弱藩镇割据,企图加强中央集权;采取李泌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使中唐政局稳定下来。但泾原兵变后,文官武将的相继失节与宦官集团的忠心护驾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使他放弃了以往的观念,自此对藩镇一再姑息迁就。在执政后期,委任宦官担任禁军统帅,在全国范围内增收茶叶等多种苛捐杂税,导致民怨日重,社会矛盾日益加剧。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因病去世。  绌(chù):古同“黜”,罢免、革除。

[8]兴元:府名。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升梁州置,治所设在南郑县(今陕西汉中东),辖境相当于今陕西汉中、城固、南郑、勉县以及宁强北部地区。  李晟(shèng)(727—793年):唐朝名将。字良器,洮州临潭(今甘肃临潭)人。初于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唐代宗时,屡败吐蕃,因功担任神策军都将。唐德宗时,率军讨伐河北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等;平定朱泚叛乱,收复长安。后拜司徒兼中书令,授凤翔、陇右节度使,封西平郡王。因兵权过大,引起唐德宗猜忌,于是转任太尉、中书令,兵权被削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因病去世,谥“忠武”,赠太师。  浑瑊(jiān)(736—799年):唐朝名将。原名进,皋兰州(今宁夏吴忠西南)铁勒九姓浑部人。曾随李光弼、郭子仪征讨安史叛军及吐蕃,屡立战功,官至左金吾卫大将军。又与李晟合力讨平朱泚叛乱,继而与马燧平定李怀光叛乱。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奔赴平凉(今属甘肃)与吐蕃会盟。会盟时,吐蕃设计劫盟,他只身逃出,不久扼守奉天(今陕西乾县),防御吐蕃入寇京师。后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窦文场:生卒年不详,唐德宗朝宦官,禁军将领。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叛乱,唐德宗召禁军不至,只有他与霍仙鸣率宦官百人保护唐德宗逃出长安。唐德宗还京后,疏忌宿将,将禁军交给他与霍仙鸣二人分掌。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年)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统帅禁军,他被任命为左神策护军中尉。唐代宦官统掌禁军从此成为定制。  霍仙鸣(?—798年):唐德宗朝宦官,禁军将领。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叛乱,唐德宗召禁军不至,只有他与窦文场率宦官百人保护唐德宗逃出长安。德宗还京后,疏忌宿将,于贞元十二年(796年)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他被任命为右神策护军中尉,与窦文场分掌禁军。

[9]宪宗:即唐宪宗李纯(778—820年),初名淳,唐顺宗长子。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封广陵郡王。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册封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纯。同年即帝位。即位以后,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削藩的巨大成果,并重振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但晚年渐骄奢,好神仙,赋税日重,放任宦官专权。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被宦官杀死,葬于景陵(今陕西蒲城西北)。  吐突承璀(cuǐ)(?—820年):唐朝宦官,字仁贞。初在太子李纯东宫中充当宦官,后由于性情聪敏,被提拔为掖廷局博士。唐宪宗即位后,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晋爵,历任左监门将军、左神策护军中尉、左街功德使等,封蓟国公,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他谋废宪宗嫡子穆宗李恒,而立澧王李恽为太子未果。穆宗即位后,将他处斩。  陈洪志:应为陈弘志(?—835年),宦官。唐宪宗元和年间,他联合宦官王守澄与吐突承璀争权,弑唐宪宗而立唐穆宗。太和九年(835年),被唐文宗杀死。

[10]宝历: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共计三年,即公元825年至827年​‍‌‍​‍‌‍‌‍​‍​‍‌‍​‍‌‍​‍​‍‌‍​‍‌​‍​‍​‍‌‍​‍​‍​‍‌‍‌‍‌‍‌‍​‍‌‍​‍​​‍​‍​‍​‍​‍​‍​‍‌‍​‍‌‍​‍‌‍‌‍‌‍​。  刘克明(?—826年):唐朝宦官。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他与苏佐明二人合谋,弑敬宗。然后假造遗诏让绛王李悟继承帝位,但遭到宦官王守澄等人反对,王守澄率领神策军征讨,并与宰相裴度迎立江王李昂,是为文宗。刘克明投井自杀。  苏佐明:生卒年不详,宦官,曾任击球军将、神策军将等。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他与刘克明二人合谋,弑敬宗。然后假造遗诏让绛王李悟继承帝位。但遭到宦官王守澄等反对,王守澄率领神策军征讨,并与宰相裴度迎立江王李昂,是为文宗。  为逆:宝历二年(826年),刘克明、苏佐明二人合谋,弑唐敬宗。  绛王:本名李寮(liáo)(?—826年),唐宪宗李纯第六子,母不详。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封文安郡王。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进封绛王,后改名李悟。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共同杀死十八岁的唐敬宗李湛,并矫诏让他代理监国。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率禁军讨伐刘克明和苏佐明,他也随即被杀。  文:即唐文宗李昂(809—840年),原名涵,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之弟。始封江王。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在位十四年,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政,他颇思图治,裁汰官员、谋诛宦官。但朝臣朋党相互倾轧,官员调动频繁,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均掌握在宦官手中。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  武:即唐武宗李炎(814—846年),唐穆宗第五子,唐文宗弟弟。始封颍王。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被宦官仇士良等拥立为帝。他在位期间,任用李德裕为相,使“牛李党争”中的李党处于鼎盛时期。在李德裕的执政下,国家渐渐回复元气,被称为“会昌中兴”。他崇信道教,于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禁止佛教,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史称“会昌灭佛”。后因服金丹中毒而亡,葬于端陵(今陕西三原),谥“至道昭肃孝皇帝”。  宣:即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唐宪宗之子,唐穆宗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初名李怡,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去世,他被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帝,并改名忱。他即位后,把唐武宗朝宰相李德裕贬出朝廷,至死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一改唐武宗做法,复兴佛教。大中八年(854年),与宰相令狐绹策划诛杀宦官,但事情泄露,南衙北司之争愈益严重。因他勤于政事,性格明察,史有“小太宗”之称。大中十三年(859年),因食用仙丹中毒身亡,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葬于贞陵(今陕西泾阳)。  懿(yì):即唐懿宗李漼(cuǐ)(833—873年),唐宣宗李忱长子,本名温。初封郓(yùn)王。大中十三年(859年),唐宣宗病危,他被宦官王宗实等矫诏立为皇太子。不久唐宣宗病逝,他即位于灵柩前。他在位期间,唐朝国势日渐衰败。先后爆发了浙东裘甫起义、桂林戍军庞勋起义,南诏亦屡次入侵,然而唐懿宗不思进取,宠信宦官,专心事佛,置危亡不顾,致使唐朝政局更加风雨飘摇。咸通十四年(873年)病逝,谥号“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葬于简陵(今陕西富平)。  皆为宦官所立:即王守澄拥立唐文宗,仇士良、鱼弘志拥立唐武宗,马元贽拥立唐宣宗,王宗实拥立唐懿宗,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唐僖宗,杨复恭拥立唐昭宗。

[11]王守澄(?—835年):唐朝宦官。元和末年,唐宪宗被毒死,他与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拥立穆宗为帝,任枢密使。之后又拥立唐文宗,升任骠骑大将军、右神策军中尉。他一生历仕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专擅朝政十余年。他执政期间,排斥异己,陷害大臣,弑皇帝,收受贿赂,中饱私囊,使朝纲紊乱​‍‌‍​‍‌‍‌‍​‍​‍‌‍​‍‌‍​‍​‍‌‍​‍‌​‍​‍​‍‌‍​‍​‍​‍‌‍‌‍‌‍‌‍​‍‌‍​‍​​‍​‍​‍​‍​‍​‍​‍‌‍​‍‌‍​‍‌‍‌‍‌‍​。大和九年(835年),被唐文宗赐毒酒而死。  仇士良(781—843年):唐朝宦官,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东北)人。唐宪宗、唐文宗时任内外五坊使,后升任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甘露事变后,加特进、右骁卫大将军。他趁皇帝昏庸、朋党相争之机,玩弄权术,稳步高升,从一个侍候太子的一般太监,历任监军、左神策军中尉、骠骑大将军、观军容使兼统左右军、知内侍省事等要职,封楚国公,死后还追赠扬州大都督。他在任期间,欺上瞒下,排斥异己,横行不法,贪酷残暴,先后杀二王、一妃、四宰相,使当时朝政变得更加昏暗和混乱。  膏肓(huāng):中医学称心脏下部为膏,隔膜为肓。后多指病情非常严重,已没有办法医治。也用以指事态非常严重,已无再造之功。

[12]宋申锡(760—833年):字庆臣,进士。自幼好学能文,才思敏捷。唐穆宗长庆初年,拜监察御史,迁起居舍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任礼部员外郎,不久迁任翰林侍讲学士。唐文宗大和年间,历任户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被王守澄诬陷企图推翻唐文宗改立其皇弟,贬开州司马,后卒于贬所。谥“文懿”。

[13]李训(?—835年):唐代大臣。初名仲言,字公垂,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进士。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由宦官王守澄引荐,由四门助教升任翰林侍讲。次年,迁任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担任宰相后,与郑注联合,杀死陈弘志、杨承和、韦之素、王践言、王守澄等罪大恶极宦官。同年,与文宗密谋乘朝会之机,伪称石榴树上有甘露,令宦者头目仇士良等前往观看,乘机将之诛杀。不慎事情泄露,他被杀身亡。  郑注(?—835年):绛州翼城(今山西翼城)人。本姓鱼,后改姓郑,时称“鱼郑”。为人诡谲狡险,处世微贱,曾为江湖游医,后由宦官王守澄推荐,任昭义节度副使等。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迁任工部尚书,并充翰林侍讲学士。后协助唐文宗杀死王守澄,出任凤翔节度使,并拟与李训里应外合率部入京,密谋一举消灭宦官势力。“甘露之变”后,李训败露,他被监军张仲清杀死。  谲诈之谋:此指甘露之变。即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所控制,便与李训、郑注谋划诛杀宦官,以夺回丧失的皇权。唐文宗谎称宫中石榴树上有甘露,令宦者头目仇士良等前往观看,想乘机将其诛杀。但事情泄露,仇士良大杀朝官,受株连被杀的有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阳瘖(yīn):亦作“阳喑”,装哑。  赧(nǎn):即周赧王(?—前256年),东周末代国王,姬姓,名延,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年至前256年在位。后为秦国所灭。  献:即汉献帝刘协(181—234年),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至220年在位。字伯和,又字合,祖籍沛县(今江苏沛县),生于洛阳(今河南洛阳),汉灵帝刘宏第三子。初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被董卓拥立为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他被董卓部将李傕(jué)等挟持,后逃出长安,辗转流徙。公元196年,被曹操迎至许(今河南许昌),成为曹操的傀儡。公元220年,曹丕自立为帝,他被废为山阳公,东汉王朝遂亡。公元234年,因病去世,葬于禅陵(今河南修武),谥“孝献皇帝”。

[14]摇首:摇头。形容惊讶、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15]球:即击球,又称“击鞠”“打马球”,古代一种骑在马上打球的游戏。所用马球是用质轻韧性好的木料做成,空心或实以柔物,球大若拳,外涂红漆,彩绘花纹,亦称“彩球”“画球”“七宝球”“珠球”。球杖为木质,长数尺,杖头一端呈月牙形,亦绘有彩色花纹,类似于今冰球棍。游戏规则是在马上持鞠杖击球,往来驰骋,以先得球而击过球门者为胜,因此打马球不仅要练球技,还要习马术​‍‌‍​‍‌‍‌‍​‍​‍‌‍​‍‌‍​‍​‍‌‍​‍‌​‍​‍​‍‌‍​‍​‍​‍‌‍‌‍‌‍‌‍​‍‌‍​‍​​‍​‍​‍​‍​‍​‍​‍‌‍​‍‌‍​‍‌‍‌‍‌‍​。唐代皇帝多好打马球,故唐代宫廷大内中马球之风尤甚。据载,唐代宫廷内马球场有多出,且质量考究,“平望若砥,下看如镜”。

[16]贼污宫阙:指黄巢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  幸梁、益:李克用进逼京城(今陕西西安),田令孜挟持唐僖宗至兴元(梁州治所,今陕西汉中)。黄巢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唐僖宗出奔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

[17]清涤:清洗、清除。

[18]平阳:此指晋州。  宋文通:即李茂贞。李茂贞原名宋文通。  终则兵交阙庭,矢及御衣: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年),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镇国节度使韩建、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进攻京师。凤翔将领李继鹏与神策军捧日都头李筠战于承天楼,箭矢射及皇帝御衣。  莎城: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  岐阳:县名。唐贞观七年(633年)置,治所在今陕西岐山东北。

[19]崔昌遐:即崔胤,字昌遐。

[20]粮糒(bèi):干粮。

[21]孑(jié)遗:残存,剩余。

[22]《易》:又称《易经》《周易》,中国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由卦符、卦名、卦辞、爻(yáo)辞、爻题构成,共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六爻辞(包含乾卦的“用九”爻,坤卦的“用六”爻),合计四百五十条,四千九百多字;“传”共计七种十篇,即《彖(tuàn)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又称“十翼”,是对《经》的解释和发挥。一般认为是卜筮(shì)记录,内容涉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人事行为得失、吉凶断语等。由于在内容上涉及古代的宇宙生成论、天人合一论,并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所以一般认为它又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的哲理书。  履霜坚冰至:出自《易·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意谓行走在有霜的地面上,便可知道凝结成坚冰的时节快要到了。喻指唐代宦官之所以专横跋扈,酿成大祸,并非一朝一夕之故。

[23]自余:至于其他。  沮败:败坏。  烝(zhēng)民:泛指百姓。

【译文】

唐太宗李世民鉴于前代的弊病,对宦官严加抑制,他们的官阶不得超过四品。到唐玄宗李隆基时破坏了之前的规章制度,尊崇重用宦官,晚年让高力士省阅批复奏章,甚至任免将军、宰相,也时常与他商议,自太子到王公都十分畏惧他,宦官的势焰从此开始兴旺起来。等到中原动荡,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撤回军队,李辅国以东宫旧属的身份参与军机,过分的宠信使他骄横放纵,不能再加控制,唐肃宗竟连爱子、慈父都不能庇护,终因忧虑恐惧而死。唐代宗李豫即位,重蹈前世覆辙,程元振、鱼朝恩相继担任要职,暗中玩弄刑赏大权,阻塞蒙蔽皇帝的视听,视天子如同丢弃的裘衣,欺凌宰相就像对待奴隶。所以来瑱入京朝见,遇谗言而被赐死;吐蕃深入侵犯京师郊野,宦官竟隐匿军情不行奏报,以致唐代宗狼狈逃往陕州。李光弼忧愤成疾,因此丧生;郭子仪被排斥罢官,赋闲家居,竟没能保住祖坟;仆固怀恩被冤枉压制,无处申诉,于是舍弃勋位,改为叛乱。唐德宗李适刚即位,大力整顿法纪,宦官稍被贬斥。但自兴元返京后,猜忌众将领,认为李晟、浑瑊不可信任,于是剥夺了他们的兵权,而任命窦文场、霍仙鸣为中尉,让他们主管宫禁的值宿警卫,从此军权落入他们手中。唐宪宗李纯末年,吐突承璀想废嫡立庶,最终酿成陈洪志的政变。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过分亲近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叛逆,其后绛王李悟及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六世皇帝,都是宦官所立,宦官的势力更加骄横。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是宦官中的首领,自称“定策国老”,将天子看作他们的门生,根深蒂固,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唐文宗李昂深深愤恨这种局面,立志除掉他们,以宋申锡那样贤德的人,尚且不能有所作为,反而遭受祸殃。何况李训、郑注这些反复无常的小人,想要用一个早晨的奸诈计谋,剪除数代胶黏固结的死党,竟至鲜血流满宫禁道路,尸体堆积台省门前,公卿大臣接连被杀,满门抄斩,天子假装哑巴,纵情饮酒,泪流满面,不敢出声,自比周赧王、汉献帝,不是可悲吗!以唐宣宗李忱的严正刚毅、明察秋毫,尚且闭目摇头,自称害怕。何况唐懿宗李漼、唐僖宗李儇那样骄奢淫逸,只要歌舞美女、踢球游猎能满足欲望,就将一切政事交付宦官,称呼宦官为父亲,这就不足为奇了。贼寇玷污宫廷,导致天子两次逃往梁州、益州,都是田令孜所造成的。唐昭宗李晔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想要尽力清洗,而他所任用的人不合适,采取的各种措施也不恰当。开始是张浚军队在平阳全军覆没,增加了李克用专横跋扈的气势,杨复恭流亡于山南,开启了宋文通的不臣叛君之心,最终结果是在皇宫里交战,箭头射中了皇帝的衣服,唐昭宗李晔被迫漂泊莎城,流离失所于华阴,被幽禁在东宫受辱,后来又被劫持到岐阳。崔胤无计可施,于是再召朱全忠讨伐他们。朱全忠发兵包围岐阳城,再次遭受寒暑之苦,唐昭宗的御膳连干粮都供应不上,王侯遭受饥寒饿死冻僵。然后韩全诲被杀,唐昭宗东行,剪除韩全诲的同党,一个不留,然而唐朝的宗庙社稷因此成了坟墓废墟。这样看来宦官的祸乱,始于唐玄宗,盛于唐肃宗、唐代宗,成于唐德宗,到唐昭宗时到达了极点。《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道严寒冰冻将要到来​‍‌‍​‍‌‍‌‍​‍​‍‌‍​‍‌‍​‍​‍‌‍​‍‌​‍​‍​‍‌‍​‍​‍​‍‌‍‌‍‌‍‌‍​‍‌‍​‍​​‍​‍​‍​‍​‍​‍​‍‌‍​‍‌‍​‍‌‍‌‍‌‍​。”治理国家的人,要防微杜渐,怎么可以不慎重对待事物的开端呢!以上这些是宦官专权的最显著的事例,此外诸如伤害贤才,招致祸乱灾难,贿卖官爵讼狱,败坏军队纪律,残害平民百姓的事例,无法一一列举。

【原文】

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载于《诗》《礼》,所以谨闺闼之禁,通内外之言,安可无也[1]?如《巷伯》之疾恶,寺人披之事君,郑众之辞赏,吕强之直谏,曹日升之救患,马存亮之弭乱,杨复光之讨贼,严遵美之避权,张承业之竭忠,其中岂无贤才乎[2]?顾人主不当与之谋议政事,进退士大夫,使有威福足以动人耳[3]。果或有罪,小则刑之,大则诛之,无所宽赦,如此虽使之专横,孰敢哉!岂可不察臧否,不择是非,欲草薙而禽狝之,能无乱乎[4]?是以袁绍行之于前而董卓弱汉,崔昌遐袭之于后而朱氏篡唐,虽快一时之忿,而国随以亡[5]。是犹恶衣之垢而焚之,患木之蠹而伐之,其为害岂不益多哉!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6]。”斯之谓矣。

【注文】

[1]寺人:宫中侍御的宦官。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主。历代史籍对此有不同的记载:《谷梁传》记载为夏禹、商汤、周武王;《孟子》记载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尸子》记载为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诗》:即《诗经》,又称《诗三百》,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汇编,编集自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其体制分风(即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雅(即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即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三大类,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西周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动态和社会生活。  《礼》:六经之一,又称《仪礼》《礼经》《士礼》,为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著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  闺闼(tà):宫禁的门户。也借指宫禁。

[2]《巷伯》:诗名。这是一首怒斥造谣诬陷者的诗。“巷伯”即“寺人”、宦官,也就是诗作者本人。他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  寺人披:一作勃鞮(dī)、履鞮,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宦官。晋国内乱时,公子重耳出逃,他两次奉命追杀重耳未遂。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后,没有杀他。后晋国大臣吕甥、郤(xì)芮(ruì)欲焚烧宫室谋杀晋文公,他为了赎罪,揭露了他们的阴谋,使晋文公平定了叛乱。  郑众(?—114年):东汉宦官,字季产,南阳(今河南鲁山东南)人。汉章帝刘炟时以小黄门迁中常侍。汉和帝刘肇(zhào)时加位钩盾令,以不附外戚而得宠信。永元四年(92年),他与汉和帝密谋诛灭外戚窦宪及其党羽,因功授大长秋,封鄛(cháo)乡侯。此后,汉和帝常与他商议国事。  吕强(?—184年):东汉宦官。字汉盛,成皋(今河南荥阳)人。曾任小黄门,后迁中常侍。汉灵帝刘宏时封都乡侯。曾上书请求排斥奸佞,任用忠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黄巾起义爆发,他又建言应当释放党人,诛杀贪官。后受中常侍赵忠等诬陷,汉灵帝派人拘捕他。他愤而自杀。  曹日升:唐肃宗时宦官,生卒年不详,曾多次奉命出使宣慰藩镇。  马存亮:生卒年不详,字季明,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唐朝宦官。唐宪宗朝任左神策军副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进左神策中尉。唐敬宗时,张韶企图谋反,他率军救驾,并尽捕乱党,后升任内飞龙使。唐文宗大和年间,官至右领军卫大将军。

[3]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4]臧否(zāngpǐ):褒贬,评论人物好坏。  草薙(tì):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5]袁绍(?—202年):东汉末年世族豪强。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出身名门望族(其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称)。初为司隶校尉,后与大将军何进合谋诛杀宦官,事情泄露,何进被杀,他率军入宫尽诛宦官。董卓专权后,因政见不合,他逃往冀州(治今河北冀州),打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但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因病去世。  董卓(?—192年):东汉末年军阀,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汉灵帝中平年间,担任前将军、并州牧​‍‌‍​‍‌‍‌‍​‍​‍‌‍​‍‌‍​‍​‍‌‍​‍‌​‍​‍​‍‌‍​‍​‍​‍‌‍‌‍‌‍‌‍​‍‌‍​‍​​‍​‍​‍​‍​‍​‍​‍‌‍​‍‌‍​‍‌‍‌‍‌‍​。后率兵进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他为人残忍嗜杀,倒行逆施,后被亲信吕布杀死。  朱氏篡唐:朱全忠于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篡唐建梁。

[6]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儒家思想创始人。相传他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合称为“孔孟”。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说人如果不仁慈,痛恨过分,就要发生祸乱了。

【译文】

寺人的官职,开始于三王时代,记载于《诗》《礼》,为了谨严皇宫内室的门禁,传达皇宫内外的消息,怎么可以没有呢?如《巷伯》的痛恨邪恶,寺人披的忠诚侍奉,郑众的辞却赏赐,吕强的直言规劝,曹日升的解救患难,马存亮的消弭祸乱,杨复光的讨伐逆贼,严遵美的避让权位,张承业的竭尽忠诚,他们中间难道没有贤才吗?只是国君不应当与他们商议谋划国家政务及进退升降官吏的大事,使他们有作威作福左右他人的条件罢了。他们当中若真有犯罪的,小罪则处刑,大罪就杀死,绝不宽恕赦免,这样即使允许他们专横跋扈,又有谁敢呢!怎么能够不详察善恶,不区别是非,想要像割除蔓草、捕杀禽兽那样赶尽杀绝,能够没有祸乱吗?因此,袁绍实行屠杀于前而董卓削弱汉室,崔胤重复杀戮于后而朱全忠篡夺大唐江山,虽痛快地发泄了一时之愤,而国家也随之灭亡了。这就像厌恶衣服上的污垢就烧掉衣服,害怕树木上的蛀虫就砍掉树木,这样造成的祸害不是更多吗!孔子说:“人如果不仁慈,痛恨过分,就要发生祸乱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三年春二月壬申朔,诏:“比在凤翔所除官,一切停[1]。”时宦官尽死,惟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禋及致仕严遵美,为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所匿得全,斩他囚以应诏[2]

【注文】

[1]停:凡由凤翔府李茂贞、韩全诲所任命的官吏,全部罢免。

[2]张居翰(858—928年):宦官,字德卿,唐掖廷令张从玫养子。唐昭宗时任范阳军监军,与刘仁恭交好。唐昭宗天复年间屠杀宦官时,由于节度使刘仁恭的保护,得免一死。后跟随晋王李克用,担任昭义监军。后唐庄宗李存勖时,担任枢密使,却不恃势弄权。后唐明宗李嗣源时,请求回归乡里。后病死于长安(今陕西西安)。  程匡柔:生卒年不详,宦官,曾任清海监军。唐昭宗天复年间屠杀宦官时,由于节度使杨行密的保护,得免一死。  西川:方镇名。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分剑南节度使地为东川、西川二部。西川治所设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辖境屡有变动,长期领有成都府及彭(治今四川彭州)、蜀(治今四川崇州)、汉(治今四川广汉)、眉(治今四川眉山)、嘉(治今四川乐山)、邛(qióng)(治今四川邛崃)、简(治今四川简阳西北)、资(治今四川资中)、茂(治今四川茂县)、黎(治今四川汉源北)、雅(治今四川雅安)等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其以北、以西和雅砻江以东地区。唐末王建以此建立五代前蜀。  鱼全禋(yīn):生卒年不详,宦官,曾任西川监军。唐昭宗天复年间屠杀宦官时,由于节度使王建的保护,得免一死。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春季二月壬申朔(初一日),唐昭宗颁布诏令:“前段时间在凤翔府任命的官员,全部解除职务。”当时宦官都被杀死,只有河东监军张承业、幽州监军张居翰、清海监军程匡柔、西川监军鱼全禋和退休居家的严遵美,被李克用、刘仁恭、杨行密、王建藏匿起来而保住了性命,用杀死其他囚犯的方法应付诏书。

【原文】

甲戌,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陆扆责授沂王傅分司[1]。车驾还京师,赐诸道诏书,独凤翔无之。扆曰:“茂贞罪虽大,然朝廷未与之绝。今独无诏书,示人不广。”崔胤怒,奏贬之。宫人宋柔等十一人皆韩全诲所献,及僧、道士与宦官亲厚者二十余人,并送京兆杖杀[2]

【注文】

[1]沂王:即李禋(?—905年),唐昭宗第四子。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封沂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温所派部将蒋玄晖勒死。  分司:唐代以洛阳为东都,仿效京师官府,另置职官机构,在此任职者即称分司。除分司御史有监察职责外,其余皆为闲职,一般用以安置老臣。

[2]宋柔(?—903年):宫女。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被韩全诲派至皇宫暗中侦探崔胤和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被杀。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甲戌(初三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陆扆受到责罚,被贬为辅佐沂王李禋的东都分司​‍‌‍​‍‌‍‌‍​‍​‍‌‍​‍‌‍​‍​‍‌‍​‍‌​‍​‍​‍‌‍​‍​‍​‍‌‍‌‍‌‍‌‍​‍‌‍​‍​​‍​‍​‍​‍​‍​‍​‍‌‍​‍‌‍​‍‌‍‌‍‌‍​。唐昭宗回到京城后,给各道颁赐诏书,唯独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没有。陆扆说:“李茂贞罪过虽大,但朝廷并未与他断绝关系。现在唯独没有将诏书颁给他,让人觉得不宽宏大量。”崔胤勃然大怒,奏请贬斥陆扆。宫女宋柔等十一人全部是韩全诲献进宫的,这批宫女以及与宦官亲密的和尚、道士等二十余人,一起送交京兆尹乱杖打死。

【原文】

上谓韩偓曰:“崔胤虽尽忠,然比卿颇用机数。”对曰:“凡为天下者,万国皆属之耳目,安可以机数欺之。莫若推诚直致,虽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也[1]。”

【注文】

[1]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也:语出《庄子·庚桑楚》,意即以短暂的时日来看觉得不足,而以长久的岁月来计算就有余了。比喻积少成多。也比喻凡事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有很大收获。

【译文】

唐昭宗对韩偓说:“崔胤虽然竭尽忠诚,可比你多用心机权术。”韩偓说:“凡治理天下的人,全国上下都在看着你的所作所为,哪里能够用心机权术欺骗蒙蔽他们。不如推心置腹直截了当,虽然按日计算收获不充足,而按年计算收获就有剩余了。”

【原文】

丙子,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苏检,吏部侍郎卢光启,并赐自尽[1]。丁丑,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溥为太子宾客分司,皆崔胤所恶也。

【注文】

[1]吏部侍郎:官名。唐朝吏部副长官,协助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隋唐时期的吏部是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工部、兵部、刑部)之首。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丙子(初五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苏检,吏部侍郎卢光启,被赐自尽。丁丑(初六日),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王溥为太子宾客分司,他们都是崔胤憎恶的人。

【原文】

戊寅,赐朱全忠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其僚佐敬翔等号迎銮协赞功臣,诸将朱友宁等号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号四镇静难功臣。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戊寅(初七日),唐昭宗赐朱全忠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赐他的属官敬翔等号“迎銮协赞功臣”,将领朱友宁等号“迎銮果毅功臣”,都头以下号“四镇静难功臣”。

【原文】

上议褒崇全忠,欲以皇子为诸道兵马元帅,以全忠副之。崔胤请以辉王祚为之[1]。上曰:“濮王长[2]。”胤承全忠密旨,利祚冲幼,固请之[3]。己卯,以祚为诸道兵马元帅。庚辰,加全忠守太尉,充副元帅,进爵梁王,以胤为司徒兼侍中[4]。胤恃全忠之势,专权自恣,天子动静皆禀之[5]。朝臣从上幸凤翔者,凡贬逐三十余人。刑赏系其爱憎,中外畏之,重足一迹[6]

【注文】

[1]辉王祚(zuò):即唐末帝李柷(892—908年),原名祚。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受封辉王。

[2]濮王:唐昭宗之子。新、旧《唐书》皆无濮王,据胡三省注,是德王裕改封。

[3]冲幼:幼稚、年龄较小。

[4]太尉:官名。战国时秦国置,掌赏罚爵禄。秦汉置为最高武职,或作为皇帝的军事顾问,或临时出任军事统帅,平时不直接控制军权,且不常置。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置大司马以代之。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七年(51年)复置,取代大司马成为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之首,常与太傅参录尚书事,综理国家军政大事,权任甚重。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至隋唐时期,无具体职掌,多作为朝廷重臣的加官。

[5]自恣(zì):放任,为所欲为。  禀之:唐昭宗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向崔胤禀告。

[6]重(chóng)足一迹:两脚相叠站立,只有一个足迹。形容恐惧不敢妄动。

【译文】

唐昭宗与群臣商议嘉奖尊崇朱全忠,想要任命皇子担任诸道兵马元帅,以朱全忠担任副元帅。崔胤请求让辉王李祚担任诸道兵马元帅​‍‌‍​‍‌‍‌‍​‍​‍‌‍​‍‌‍​‍​‍‌‍​‍‌​‍​‍​‍‌‍​‍​‍​‍‌‍‌‍‌‍‌‍​‍‌‍​‍​​‍​‍​‍​‍​‍​‍​‍‌‍​‍‌‍​‍‌‍‌‍‌‍​。唐昭宗说:“濮王年长一些好。”崔胤秉承朱全忠的秘密旨意,以李祚年龄幼小,对自己有利,坚决请求以李祚为元帅。天复三年(903年)二月己卯(初八日),任命李祚为诸道兵马元帅。庚辰(初九日),唐昭宗加封朱全忠代理太尉,充任诸道兵马副元帅,进封爵位为梁王,任命崔胤为司徒兼侍中。崔胤依仗朱全忠的势力,独揽朝政,恣意妄为,唐昭宗的一举一动都要向他禀报。扈从唐昭宗前去凤翔的大臣,降低官职和放逐外地的共三十多人。朝廷的刑罚、赏赐都取决于他的爱憎,朝廷内外的官吏都非常惧怕他,叠足而立,不敢妄动。

【原文】

以敬翔守太府卿,朱友宁领宁远节度使[1]。全忠表苻道昭同平章事,充天雄节度使,遣兵援送之秦州,不得至而还[2]

【注文】

[1]太府卿:官名。南朝梁武帝置,掌金帛财帑。唐沿置,为太府寺长官。

[2]天雄:方镇名。本秦州防御守捉使。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升为秦、成两州经略使,治所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天水、清水、张家川、庄浪、秦安、会宁、甘谷、礼县、成县、西和及通渭地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升为天雄军节度,南境扩大至今甘肃康县、武都。五代改为雄武军。  秦州:州名。西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分雍、凉、梁三州置,治所设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太康七年(286年)移治上邽县(今甘肃天水)。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定西、静宁以南,清水以西,陕西凤县、略阳和四川平武以北,青海黄河以南贵德及甘肃临潭、迭部等以东的渭河、西汉水、白龙江上游和洮河流域等地。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治所迁至成纪县(今甘肃秦安西北),辖境缩小至今甘肃武山以东的渭水上游地区。

【译文】

任命敬翔守太府卿,朱友宁兼任宁远节度使。朱全忠上表朝廷请求任命符道昭为同平章事,充任天雄节度使,并派兵护送他前往秦州赴任,但没能到达而返回。

【原文】

初,翰林学士承旨韩偓之登进士第也,御史大夫赵崇知贡举[1]。上返自凤翔,欲用偓为相,偓荐崇及兵部侍郎王赞自代[2]。上欲从之,崔胤恶其分已权,使朱全忠入争之。全忠见上曰:“赵崇轻薄之魁,王赞无才用,韩偓何得妄荐为相!”上见全忠怒甚,不得已,癸未,贬偓濮州司马[3]。上密与偓泣别,偓曰:“是人非复前来之比,臣得远贬及死,乃幸耳,不忍见篡弑之辱。”

【注文】

[1]御史大夫:官名。秦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沿置,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晋以后多不置。唐朝复置,专掌监察执法。  赵崇(?—905年):唐末官吏,曾任御史大夫。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太子太保致仕的他被贬为曹州司户,不久被赐自尽。  知贡举:为主管科举考试的官。唐初由考功员外郎担任,唐玄宗开元年间,以员外郎官职低微,于是改由礼部侍郎担任此职,从此,选拔士人由礼部主持。

[2]王赞(?—905年):唐末官吏,曾任兵部侍郎。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贬为潍州司户,不久被赐自尽。

[3]司马:官名。州、郡佐官。魏晋以后,刺史带将军开府者则置为幕僚。隋初废,置治中为郡府幕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治中为司马,隋炀帝时废置。唐高祖武德初年复置治中,唐高宗继位后,又将诸州治中改为司马。司马掌本府军事,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

【译文】

当初,翰林学士承旨韩偓考中进士时,御史大夫赵崇担任主考官。唐昭宗从凤翔回来后,想要任命韩偓为宰相,韩偓推荐赵崇及兵部侍郎王赞代替自己​‍‌‍​‍‌‍‌‍​‍​‍‌‍​‍‌‍​‍​‍‌‍​‍‌​‍​‍​‍‌‍​‍​‍​‍‌‍‌‍‌‍‌‍​‍‌‍​‍​​‍​‍​‍​‍​‍​‍​‍‌‍​‍‌‍​‍‌‍‌‍‌‍​。唐昭宗想依从,可是崔胤憎恶他们分享自己的权力,就让朱全忠入宫争辩反对。朱全忠见唐昭宗说:“赵崇轻佻浮薄之极,王赞没有才能,韩偓怎么随便推荐他们为宰相!”唐昭宗见朱全忠非常生气,无可奈何,天复三年(903年)二月癸未(十二日),贬韩偓为濮州司马。唐昭宗秘密与韩偓洒泪告别,韩偓说:“朱全忠这个人不能再与从前相比了,我能够被贬往远离京师的地方任职到死,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不忍心见到篡权杀君的耻辱。”

【原文】

己丑,上令朱全忠与李茂贞书,取平原公主,茂贞不敢违,遽归之。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己丑(十八日),唐昭宗让朱全忠写信给李茂贞,要接回平原公主,李茂贞不敢违背,赶紧将平原公主送回长安。

【原文】

壬辰,以朱友裕为镇国节度使。乙未,全忠奏留步骑万人于故两军,以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又以汴将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充街使[1]。于是全忠之党布列遍于禁卫及京辅。

【注文】

[1]宫苑使:官名。掌京城宫苑囿园土地,多由宦官担任此职。  王殷:生卒年不详,朱温部将,曾任押牙、皇城使、宣徽北院使等。  皇城使:官名。掌皇城拱卫。  街使:官名。掌京城街道治安,以及修桥种树等事,常以金吾将军充任,故亦称金吾街使。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壬辰(二十一日),朝廷任命朱友裕为镇国节度使。乙未(二十四日),朱全忠奏请留下步兵、骑兵一万人,补充以前京城神策两军营署,任命朱友伦为左军宿卫都指挥使;又任命汴州将领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担任街使。于是朱全忠党羽遍布宫苑和京辅各处。

【原文】

戊戌,全忠辞归镇,留宴寿春殿,又饯之于延喜楼[1]。上临轩泣别,令于楼前上马。上又赐全忠诗,全忠亦和进;又赐《杨柳枝辞》五首[2]。百官班辞于长乐驿[3]。崔胤独送至霸桥,自置饯席,夜二鼓,胤始还入城[4]。上复召对,问以全忠安否,置酒奏乐,至四鼓乃罢[5]

【注文】

[1]延喜楼:即延喜门楼。延喜门位于唐长安皇城东北门,遗址在今陕西西安。

[2]《杨柳枝辞》:本作《折杨柳》,至隋始为宫词。

[3]长乐驿:地名。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置,在今陕西西安东北。

[4]霸桥: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唐时迎送宾客,常到此处,折柳赠别。  二鼓: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二鼓即夜间九点至十一点。

[5]四鼓:即凌晨一点到三点。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二月戊戌(二十七日),朱全忠辞别唐昭宗返回大梁,唐昭宗先在寿春殿设宴挽留,又在延喜楼为他饯行。唐昭宗亲临楼前长廊与朱全忠洒泪辞别,让他在楼前便可上马。唐昭宗又赐诗给朱全忠,朱全忠也和附一首进献唐昭宗;唐昭宗又赐《杨柳枝辞》五首。文武官员在长乐驿列班送行。崔胤独自送到霸桥,自摆酒席饯行,直到二更时分,崔胤才回城。唐昭宗又召他进宫询问朱全忠平安与否,并设酒奏乐,直到四鼓时分才结束。

【原文】

李克用使者还晋阳,言崔胤之横。克用曰:“胤为人臣,外倚贼势,内胁其君,既执朝政,又握兵权。权重则怨多,势侔则衅生,破家亡国,在眼中矣。”

【译文】

李克用的使者从京师回到晋阳,讲述崔胤专横霸道的情形。李克用说:“崔胤作为臣子,在外倚靠强贼的势力,在内胁迫自己的君主,既把持朝政,又握有兵权。权力过重则结怨多,势均力敌就要生出事端,国破家亡,近在眼前了。”

【原文】

夏五月,崔胤奏:“左右龙武、羽林、神策等军名存实亡,侍卫单寡[1]。请每军募步兵四将,每将二百五十人,骑兵一将百人,合六千六百人,选其壮健者分番侍卫[2]。”从之,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立格召募于市[3]

【注文】

[1]龙武:唐代禁军名​‍‌‍​‍‌‍‌‍​‍​‍‌‍​‍‌‍​‍​‍‌‍​‍‌​‍​‍​‍‌‍​‍​‍​‍‌‍‌‍‌‍‌‍​‍‌‍​‍​​‍​‍​‍​‍​‍​‍​‍‌‍​‍‌‍​‍‌‍‌‍‌‍​。唐太宗李世民从禁军中选出善于射箭的一百人,号为百骑。武则天时改为千骑,唐中宗时改为万骑,分左、右营。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设左、右龙武大将军各一人,以左、右万骑营隶之,皆用功臣子弟,建制同左、右羽林军。

[2]将:军队编制单位。

[3]郑元规(?—904年):唐末官吏,曾任刑部尚书、京兆尹、六军诸卫副使等。后被朱温杀死。  格:唐代法律,分律、令、格、式四种,均具同等效力。“律”即刑法科条,是唐代法律的主体部分,其留传后世者即《唐律疏议》;“令”是明确封建等级尊卑贵贱的制度,当时有《永徽令》《开元令》等;“格”以补律,是官署、官吏必须遵守的常规,当时有《贞观初格》《永徽格》《开元格》等;“式”以补格,是诸官署的行政法规,当时有《永徽式》《开元式》等。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夏季五月,崔胤上奏道:“左右龙武、羽林、神策等军名存实亡,侍卫力量单薄。请在每军招募步兵四将,每将二百五十人,招募骑兵一将,为一百人,共计六千六百人,从中挑选出健壮的士兵分班轮流侍从护卫。”唐昭宗答应了这个请求,命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订立标准在街市招募。

【原文】

冬十月辛巳,宿卫都指挥使朱友伦与客击球于左军,坠马而卒。全忠悲怒,疑崔胤故为之,凡与同戏者十余人尽杀之,遣其兄子友谅代典宿卫[1]

【注文】

[1]友谅:即朱友谅(?—923年),朱全忠兄朱全昱之子。初封衡王,后袭封广王。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时任宿卫都指挥使的他奉朱全忠的命令杀死宰相崔胤,并率领军队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胁迫唐昭宗迁往洛阳(今河南洛阳)。后梁太祖乾化年间,担任宣武军节度使。后被后唐军所杀。

【译文】

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冬季十月辛巳(十五日),宿卫都指挥使朱友伦与客人在左军军营击球,不慎坠马而死。朱全忠十分悲愤,怀疑是崔胤故意害死的,因此将那些与朱友伦一同打马球的人全部杀死,并派他哥哥的儿子朱友谅接替皇宫中的值宿警卫任务。

【原文】

初,崔胤假朱全忠兵力以诛宦官,全忠既破李茂贞,并吞关中,威震天下,遂有篡夺之志。胤惧,与全忠外虽亲厚,私心渐异,乃谓全忠曰:“长安密迩茂贞,不可不为守御之备。六军十二卫,但有空名,请召募以实之,使公无西顾之忧。”全忠知其意,曲从之,阴使麾下壮士应募以察其变。胤不之知,与郑元规等缮治兵仗,日夜不息。及朱友伦死,全忠益疑胤,且欲迁天子都洛,恐胤立异。

【译文】

当初,崔胤借助朱全忠的兵力诛杀宦官,朱全忠已经打败李茂贞,吞并关中地区,威震天下,便产生了篡夺帝位的野心。崔胤非常害怕,他与朱全忠表面上虽然亲厚,但内心里逐渐背离,他对朱全忠说:“长安离李茂贞的军队非常近,不可不做守备。六军十二卫,只有空名,请求招募人马补充力量,使您消除西面的忧虑。”朱全忠知道他的意图,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暗中派部下壮士应募来观察他的变化。此时崔胤并不知情,与郑元规等修缮武器,治理军队,日夜不停。等到朱友伦摔死,朱全忠更加怀疑崔胤,并且想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以防止崔胤另立异论阻止。

【原文】

天祐元年春正月,全忠密表司徒兼侍中,判六军十二卫事,充盐铁、转运使,判度支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并其党刑部尚书兼京兆尹、六军诸卫副使郑元规,威远军使陈班等,皆请诛之[1]。乙巳,诏责授胤太子少傅分司,贬元规循州司户,班溱州司户[2]。丙午,下诏罪状胤等。以裴枢判左三军事,充盐铁、转运使,独孤损判右三军事兼判度支[3]。胤所募兵并纵遣之。以兵部尚书崔远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柳璨为右谏议大夫,并同平章事[4]。璨,公绰之从孙也[5]。戊申,朱全忠密令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以兵围崔胤第,杀胤及郑元规、陈班并胤所亲厚者数人。

【注文】

[1]刑部尚书:官名。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为刑部长官,掌管司法行政事务,正三品。唐沿置,但中期以后渐成虚衔,由刑部侍郎实际主持部务。  威远军:神策五十四都之一。  陈班(?—904年):崔胤党羽,曾任威远军使。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被贬为溱州司户。后被朱温杀死。

[2]太子少傅:官名。“东宫三少”或“太子三少”之一。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是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隋唐时逐渐成为虚衔。  循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置,以境内有循江得名。设总管府,属岭南道。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海丰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循州。治所设在归善县(今广东惠州东),辖地大致相当于今广东惠州、兴宁、陆丰、新丰、博罗等地。  溱州:州名。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置,治所设在荣懿县(今重庆綦江东南),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重庆綦江南部、南川南部及贵州正安西北部。

[3]左三军:即左龙武、左神武、左神策。  独孤损(?—905年):唐昭宗、唐哀帝朝宰相。字又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拜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进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次年出任静海军节度使。后为朱全忠所杀。  右三军:即右龙武、右神武、右神策。

[4]崔远(?—90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河中节度使崔玙(yú)孙子,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唐昭宗大顺初年,以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拜中书舍人。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拜相,任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博陵县男。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免相,任兵部尚书。后为柳璨所嫉恨,被贬莱州刺史,再贬白州司户,不久赐死于滑州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  左拾遗: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置,为门下省属官,职权类似于现在的监察部门。  柳璨(?—905年):字炤之,一作昭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人。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进士,后入史馆为直学士。唐昭宗天复年间任左拾遗,入为翰林学士。因依附朱全忠,于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担任右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改中书侍郎、判户部,累封河东县伯,又进司空。他在任期间,与枢密使蒋玄晖勾结,陷害朝臣,又为朱全忠篡唐自立而效力。后因背叛朱全忠,被贬为登州刺史,随即被杀。

[5]公绰:即柳公绰(765—832年),字宽,小字起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东南)人。性格庄重严谨,喜交朋友豪杰,聪敏好学,政治、军事、文学样样精通。先后担任渭南尉、殿中侍御史、吏部尚书等。唐宪宗时为鄂岳观察史,因讨吴元济有功,受任京兆尹。后迁河东节度使、户部尚书、检校左仆射。他任职期间,执法严厉,敢于直言。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去世,赠太子太保,谥“元”。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春季正月,朱全忠秘密上表揭发司徒兼侍中,判六军十二卫事,充盐铁、转运使,判度支崔胤专权乱国,离间君臣关系,连同他的党羽刑部尚书兼京兆尹、六军诸卫副使郑元规,威远军使陈班等,奏请全部处死。乙巳(初九日),唐昭宗下诏谴责并改授崔胤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贬郑元规为循州司户,陈班为溱州司户。丙午(初十日),唐昭宗下诏列举崔胤等人的罪状。任命裴枢掌管左三军事务,充任盐铁、转运使,独孤损掌管右三军事务兼判度支。崔胤所招募的士兵一概遣返。任命兵部尚书崔远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柳璨为右谏议大夫,都为同平章事。柳璨,是柳公绰的侄孙子。戊申(十二日),朱全忠密令宿卫都指挥使朱友谅率兵包围崔胤的住宅,杀死崔胤及郑元规、陈班以及崔胤的亲信数人。

【原文】

初,上在华州,朱全忠屡表请上迁都洛阳,上虽不许,全忠常令东都留守佑国节度使张全义缮修宫室[1]。全忠之克邠州也,质静难军节度使杨崇本妻子于河中,崇本妻美,全忠私焉,既而归之。崇本怒,使谓李茂贞曰:“唐室将灭,父何忍坐视之乎!”遂相与连兵,侵逼京畿,复姓名为李继徽。

【注文】

[1]上在华州:乾宁三年(896年)至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在华州。  佑国:方镇名。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置,治所设在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北)​‍‌‍​‍‌‍‌‍​‍​‍‌‍​‍‌‍​‍​‍‌‍​‍‌​‍​‍​‍‌‍​‍​‍​‍‌‍‌‍‌‍‌‍​‍‌‍​‍​​‍​‍​‍​‍​‍​‍​‍‌‍​‍‌‍​‍‌‍‌‍‌‍​。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治所迁至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改称永平军。

【译文】

当初,唐昭宗在华州时,朱全忠屡次上表请求唐昭宗迁都洛阳,唐昭宗都没有答应,但朱全忠却常常命令东都留守佑国节度使张全义修缮宫室。当朱全忠攻克邠州后,将静难军节度使杨崇本的妻子作为人质留在河中,杨崇本的妻子容貌美丽,朱全忠与她通奸,后来又把她送回给杨崇本。杨崇本知情后大怒,派遣使者对李茂贞说:“唐室将要灭亡,父亲您怎么忍心坐视不管呢!”于是两人联合出兵,逼进京城,杨崇本又恢复姓名为李继徽。

【原文】

己酉,全忠引兵屯河中。丁巳,上御延喜楼,朱全忠遣牙将寇彦卿奉表,称“邠、岐兵逼畿甸,请上迁都洛阳[1]”。及下楼,裴枢已得全忠移书,促百官东行。戊午,驱徙士民,号哭满路,骂曰:“贼臣崔胤召朱温来倾覆社稷,使我曹流离至此!”老幼襁属,月余不绝[2]

【注文】

[1]寇彦卿(862—918年):字俊臣,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出身牙将之家。初为朱温押牙,因善骑射,被称为神将。朱温称帝后,他先后担任华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左金吾卫大将军、河阳节度使等。朱友贞即位后,他又遥领兴元节度使、东南面行营都招讨使、右金吾卫上将军。后梁末帝贞明初年,授邓州节度使。他一生精明有才干,善事人主,但恃宠作威,嫉贤妒能,喜好杀戮,遭民众唾骂。

[2]襁(qiǎng)属:连续不断。襁,穿钱的绳索。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己酉(十三日),朱全忠率兵驻扎在河中。丁巳(二十一日),唐昭宗到延禧楼,朱全忠派遣牙将寇彦卿奉上奏表,称“邠州、岐州的军队逼近京城,请皇上迁都洛阳”。等唐昭宗下了楼,裴枢已经收到朱全忠迁都的文书,催促文武百官东行。戊午(二十二日),被驱赶迁移的士人百姓,号哭声充满道路。他们骂道:“贼臣崔胤召来朱温前来颠覆国家,使我们颠沛流离到这种地步!”扶老携幼鱼贯而行,一个多月没断。

【原文】

壬戌,车驾发长安,全忠以其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是遂丘墟矣[1]

【注文】

[1]御营使:官名。唐末五代时为皇帝出巡而设,掌行营守卫。  百司:朝廷大臣、王公以下百官的总称。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正月壬戌(二十六日),唐昭宗从长安出发,朱全忠任命他的部将张廷范为御营使,拆毁长安的宫室、官署及民间房舍,取出木材,抛入渭河之中,顺黄河漂浮东下,长安自此成为废墟了。

【原文】

全忠发河南北诸镇丁匠数万,令张全义治东都宫室,江、浙、湖、岭诸镇附全忠者皆输货财以助之[1]

【注文】

[1]河南北诸镇:即黄河以南以北各个藩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黄河以北共六镇,分别是河阳节度使(治怀州,今河南洛阳东北黄河北岸)、魏博节度使(治魏州,今河北大名)、成德军节度使(治镇州,今河北正定)、横海军节度使(治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义武军节度使(治定州,今河北定州)、卢龙节度使(治幽州,今北京西南)。  江、浙、湖、岭:“江”指鄂岳的杜洪、洪州的钟传;“浙”指两浙的钱镠;“湖”指潭州的马殷、澧州的雷彦威;“岭”指岭南的刘隐。此时他们都依附朱全忠。

【译文】

朱全忠征发河南、河北各镇丁匠数万人,命令张全义营建东都宫室,江、浙、湖、岭诸镇归附朱全忠的,都运送钱物到洛阳来帮助修建。

【原文】

甲子,车驾至华州,民夹道呼万岁。上泣谓曰:“勿呼万岁,朕不复为汝主矣!”馆于兴德宫,谓侍臣曰:“鄙语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1]!”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视。

【注文】

[1]兴德宫:位于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境内。  纥干:山名。又名纥真山,位于今山西大同东。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正月甲子(二十八日),唐昭宗到达华州,百姓夹道欢呼万岁。唐昭宗哭泣着对他们说:“不要呼我万岁,我不再是你们的君主了!”当晚住在兴德宫,对侍臣说:“俗语说:‘纥干山头快要冻死的山雀,为什么不到能够活的地方去快乐?’朕今天漂泊至此,不知最终会落到何处!”泪水打湿了衣襟,身边的人都不忍抬头仰视。

【原文】

二月乙亥,车驾至陕,以东都宫室未成,驻留于陕。丙子,全忠自河中来朝,上延全忠入寝室,见何后,后泣曰:“自今大家夫妇委身全忠矣[1]。”

【注文】

[1]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称呼。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二月乙亥(初十日),唐昭宗到达陕州,因为东都洛阳的宫室还没有建成,于是先停留暂住在陕州。丙子(十一日),朱全忠从河中前来朝见,唐昭宗邀请朱全忠进入寝室,见到何皇后,何皇后哭着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夫妇就委身于您了。”

【原文】

三月丁未,以朱全忠兼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1]。癸丑,全忠置酒私第,邀上临幸[2]。乙卯,全忠辞上,先赴洛阳督修宫室。上与之宴,群臣既罢,上独留全忠及忠武节度使韩建饮,皇后出,自捧玉卮以饮全忠,晋国夫人可证附上耳语[3]。建蹑全忠足,全忠以为图已,不饮,阳醉而出[4]​‍‌‍​‍‌‍‌‍​‍​‍‌‍​‍‌‍​‍​‍‌‍​‍‌​‍​‍​‍‌‍​‍​‍​‍‌‍‌‍‌‍‌‍​‍‌‍​‍​​‍​‍​‍​‍​‍​‍​‍‌‍​‍‌‍​‍‌‍‌‍‌‍​。全忠奏以长安为佑国军,以韩建为佑国节度使,以郑州刺史刘知俊为匡国节度使。丁巳,上复遣间使以绢诏告急于王建、杨行密、李克用等,令纠帅藩镇以图匡复,曰:“朕至洛阳则为所幽闭,诏敕皆出其手,朕意不得复通。”

【注文】

[1]判左、右神策及六军诸卫事:崔胤死后,朱全忠统辖所有禁军。

[2]私第:朱全忠在陕州(治今陕西华县)的住所。

[3]玉卮(zhī):玉制的酒杯。  晋国夫人:即晋国夫人可证(?—904年),姓不详。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以阴谋杀害自己的罪名将她处斩。

[4]阳:古同“佯”,假装。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三月丁未(十二日),唐昭宗任命朱全忠兼判左、右神策军及六军诸卫事务。癸丑(十八日),朱全忠在私宅摆设酒宴,邀请唐昭宗前去赴宴。乙卯(二十日),朱全忠辞别昭宗,先赶赴洛阳监督修建宫室。唐昭宗与他一同宴请群臣,酒宴结束后,唐昭宗单独留下朱全忠及忠武节度使韩建继续饮酒,此时何皇后走出来,亲自捧着玉杯请朱全忠饮酒,晋国夫人可证附在唐昭宗耳旁悄悄说话。韩建踩了一下朱全忠的脚,朱全忠怀疑他们要暗算自己,便不喝,假装喝醉而离去。朱全忠奏请将长安改为佑国军,任命韩建为佑国节度使,任命郑州刺史刘知俊为匡国节度使。丁巳(二十二日),唐昭宗又派密使携带绢书向王建、杨行密、李克用等告急,命令他们集结统帅藩镇来设法匡复国家,说:“朕到洛阳就会被朱全忠幽禁起来,诏令敕书都出自他的手,朕的旨意就不能再传达了。”

【原文】

夏四月辛巳,朱全忠奏洛阳宫室已成,请车驾早发,表章相继。上累遣宫人谕以皇后新产,未任就路,请俟十月东行。全忠疑上徘徊俟变,怒甚,谓牙将寇彦卿曰:“汝速至陕,即日促(百)官[家]发来[1]。”闰月丁酉,车驾发陕,壬寅,全忠逆于新安[2]。上之在陕也,司天监奏:“星气有变,期在今秋,不利东行。”故上欲以十月幸洛。至是,全忠令医官许昭远告医官使阎祐之、司天监王墀、内都知韦周、晋国夫人可证等谋害元帅,悉收杀之[3]

【注文】

[1]官家:古代对皇帝的称呼。《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三年》胡三省注:“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因皇帝要至公无私,故称“官家”。

[2]新安: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新安。

[3]许昭远: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医官。  医官使:官名。唐末置,为医官之长,掌皇帝医药之事。  阎祐之(?—904年):唐末官吏,曾任医官使。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以阴谋杀害自己的罪名将他处斩。  王墀(chí)(?—904年):唐末官吏,曾任司天监。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以阴谋杀害自己的罪名将他处斩。  内都知:官名。唐置,为总领内侍省事务的职事官。  韦周(?—904年):唐末官吏,曾任内都知。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以阴谋杀害自己的罪名将他处斩。  元帅:此指朱全忠。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夏季四月辛巳(十六日),朱全忠上奏称洛阳宫室已经建成,请唐昭宗早些出发,表章连续不断,一再催促。唐昭宗多次派遣宫人告诉他皇后刚刚生完孩子,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请等到十月再东行。朱全忠怀疑唐昭宗故意徘徊不前等待事变,勃然大怒,对牙将寇彦卿说:“你速到陕州,即日催促唐昭宗出发来洛阳。”闰四月丁酉(初三日),唐昭宗从陕州出发,壬寅(初八日),朱全忠在新安迎接。唐昭宗在陕州的时候,司天监曾奏称:“星气有变化,时间就在今年秋天,东行不利。”所以唐昭宗希望十月前往洛阳。这时,朱全忠命令医官许昭远检举揭发医官使阎祐之、司天监王墀、内都知韦周、晋国夫人可证等谋害元帅朱全忠,于是将他们全部斩首。

【原文】

癸卯,上憩于谷水[1]。自崔胤之死,六军散亡俱尽,所余击球供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从上而东[2]。全忠犹忌之,为设食于幄,尽缢杀之,豫选二百余人,大小相类者,衣其衣服,代之侍卫。上初不觉,累日乃寤​‍‌‍​‍‌‍‌‍​‍​‍‌‍​‍‌‍​‍​‍‌‍​‍‌​‍​‍​‍‌‍​‍​‍​‍‌‍‌‍‌‍‌‍​‍‌‍​‍​​‍​‍​‍​‍​‍​‍​‍‌‍​‍‌‍​‍‌‍‌‍‌‍​。自是上之左右职掌使令皆全忠之人矣。

【注文】

[1]谷水:水名,即涧水上流。源出河南陕县东崤山谷阳谷,东流经渑池,又东合涧水为涧河,至今河南洛阳西南至洛水。

[2]内园小儿:唐代禁苑中供使唤的杂役。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四月癸卯(初九日),唐昭宗在谷水边休息。自从崔胤被杀之后,六军全都逃散,剩下的击球供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跟从唐昭宗东行。朱全忠非常忌恨这些人,就在幄帐内为他们设置食物,将他们全部勒死,预先挑选大小相似的二百余人,穿上他们的衣服,代替他们侍从护卫。唐昭宗开始还没觉察,过了几天才发觉。从此唐昭宗身边管事调遣的全是朱全忠的人了。

【原文】

甲辰,车驾发谷水,入宫,御正殿,受朝贺[1]。乙巳,御光政门,赦天下,改元[2]。更命陕州曰兴唐府。诏讨李茂贞、杨崇本。戊[寅]申,敕内诸司惟留宣徽等九使外,余皆停废,仍不以内夫人充使[3]。以蒋玄晖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使,王殷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张廷范为金吾将军、充街使,以韦震为河南尹兼六军诸卫副使,又征武宁留后朱友恭为左龙武统军,保大节度使氏叔琮为右龙武统军,典宿卫,皆全忠之腹心也[4]

【注文】

[1]正殿:即主殿,当时以洛阳贞观殿为正殿。

[2]光政门:唐洛阳宫城(今河南洛阳)南面设有三门,位于东边的门为长乐门。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更改宫门名,改长乐门为光政门。

[3]宣徽等九使:即宣徽南北院、小马坊、丰德库、御厨、客省、阁门、飞龙、庄宅等九使。  内夫人:唐宋时宫廷女官名。侍帝左右,记其起居。

[4]金吾将军:官名。唐置,分左、右,掌昼夜巡警,纠察不法。  韦震:生卒年不详,原名肇,字东卿,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机警灵敏,能言善辩,初任朱温都统判官,后任郓州留后。唐昭宗迁都洛阳后,担任河南尹、六军诸卫副使等。后梁建立后,改任太子太傅。后梁末帝朱友贞即位后,加封为太师。  龙武统军:官名,为禁卫军统领官。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四月甲辰(初十日),唐昭宗从谷水出发,进入洛阳皇宫,升座正殿,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乙巳(十一日),唐昭宗前往光政门,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祐。将陕州改名为兴唐府。唐昭宗颁布诏令讨伐李茂贞、杨崇本。寅申,朝廷下令宫内各司只留下宣徽南北院、小马坊、丰德库、御厨、客省、阁门、飞龙、庄宅等九使,其余都停止废除,仍旧不让内夫人充任各司使。任命蒋玄晖为宣徽南院使兼枢密使,王殷为宣徽北院使兼皇城使,张廷范为金吾将军、充任街使,任命韦震为河南尹兼六军诸卫副使,又征召武宁留后朱友恭为左龙武统军,保大节度使氏叔琮为右龙武统军,主管宫中值宿警卫,这些人都是朱全忠的心腹亲信。

【原文】

癸丑,以张全义为天平节度使。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四月癸丑(十九日),任命张全义为天平节度使。

【原文】

乙卯,以全忠为护国、宣武、宣义、忠武四镇节度使[1]

【注文】

[1]四镇节度使:朱全忠原为宣武、天平、宣义、护国四镇节度使。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因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不为方镇,张全义改任天平军节度使,故朱全忠又兼任忠武节度使,仍为四镇。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四月乙卯(二十一日),朝廷任命朱全忠为护国、宣武、宣义、忠武四镇节度使。

【原文】

五月,帝宴朱全忠及百官于崇勋殿,既罢,复召全忠宴于内殿[1]。全忠疑,不入。帝曰:“全忠不欲来,可令敬翔来。”全忠擿翔使去,曰:“翔亦醉矣[2]。”辛未,全忠东还;乙亥,至大梁。

【注文】

[1]崇勋殿:位于洛阳(今河南洛阳)皇宫正殿贞观殿北。贞观殿在前宫,又称前殿、正衙,元旦、冬至等大朝会在此举行。而崇勋殿在后宫,又称内朝、阁内,平时常朝在此举行。  内殿:皇帝平时召见大臣和处理国事的宫殿​‍‌‍​‍‌‍‌‍​‍​‍‌‍​‍‌‍​‍​‍‌‍​‍‌​‍​‍​‍‌‍​‍​‍​‍‌‍‌‍‌‍‌‍​‍‌‍​‍​​‍​‍​‍​‍​‍​‍​‍‌‍​‍‌‍​‍‌‍‌‍‌‍​。

[2]擿(tī):指使。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五月,唐昭宗在崇勋殿宴请朱全忠以及文武百官,宴席结束后,唐昭宗又在内殿宴请朱全忠。朱全忠怀疑唐昭宗要谋害自己,没有进去。唐昭宗说:“朱全忠不想来,可以让敬翔来。”朱全忠命令敬翔离开,说:“敬翔也喝醉了。”辛未(初七日),朱全忠往东返回镇所;乙亥(十一日),回到大梁。

【原文】

初,朱全忠自凤翔迎车驾还,见德王裕眉目疏秀,且年齿已壮,恶之,私谓崔胤曰:“德王尝奸帝位,岂可复留!公何不言之[1]?”胤言于帝。帝问全忠,全忠曰:“陛下父子之间,臣安敢窃议,此崔胤卖臣耳。”帝自离长安,日忧不测,与皇后终日沈饮,或相对涕泣。全忠使枢密使蒋玄晖伺察帝,动静皆知之。帝从容谓玄晖曰:“德王朕之爱子,全忠何故坚欲杀之?”因泣下,啮中指血流[2]。玄晖具以语全忠,全忠愈不自安。

【注文】

[1]恶之:朱全忠企图篡夺帝位,意欲立年幼皇子为君以便控制。当看到德王李裕容貌清秀且已长大,若将他立为太子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很厌恶他。

[2]啮(niè):咬。

【译文】

当初,朱全忠从凤翔迎接唐昭宗返回长安时,看见德王李裕眉目清秀,而且年龄已渐长大,非常厌恶他,于是私下对崔胤说:“德王李裕曾窃据帝位,哪里能够再留下他!您为何不启奏皇上呢?”崔胤向唐昭宗转达了朱全忠的话。唐昭宗问朱全忠,朱全忠说:“陛下父子之间的事情,臣怎么敢私下议论,这是崔胤出卖我罢了。”唐昭宗自从离开长安后,日夜忧虑发生不测,终日与何皇后沉溺在酒中,或者相对哭泣。朱全忠命令枢密使蒋玄晖监视唐昭宗,一举一动他都知道。唐昭宗从容地对蒋玄晖说:“德王李裕是我的爱子,朱全忠为什么一定要杀他呢?”说着眼泪流下,咬破中指流血不止。蒋玄晖将这些事情告诉了朱全忠,朱全忠更加不安。

【原文】

时李茂贞、杨崇本、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赵匡凝移檄往来,皆以兴复为辞[1]。全忠方引兵西讨,以帝有英气,恐变生于中,欲立幼君,易谋禅代[2]。乃遣判官李振至洛阳,与玄晖及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等图之。

【注文】

[1]兴复:迎唐昭宗返回长安,兴复唐朝社稷。

[2]西讨:讨伐岐州、邠州。

【译文】

当时李茂贞、杨崇本、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赵匡凝互相往来传送檄文,都以兴复朝廷为借口。朱全忠正要率领军队向西讨伐岐州、邠州,因唐昭宗颇有英气,恐怕宫中发生变故,于是想要另立幼君,易于谋求禅让取代唐朝皇帝。于是朱全忠派遣判官李振前往洛阳,与蒋玄晖及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谋划此事。

【原文】

八月壬寅,帝在椒殿,玄晖选龙武牙官史太等百人夜叩宫门,言军前有急奏,欲面见帝[1]。夫人裴贞一开门见兵,曰:“急奏何以兵为[2]?”史太杀之。玄晖问:“至尊安在[3]?”昭仪李渐荣临轩呼曰:“宁杀我曹,勿伤大家[4]。”帝方醉,遽起,单衣绕柱走,史太追而弑之。渐荣以身蔽帝,太亦杀之。又欲杀何后,后求哀于玄晖,乃释之。

【注文】

[1]椒殿:宫殿名。在洛阳宫(今河南洛阳),为皇后居住的宫殿。  牙官:官名。唐为方镇、州、府属官,供官衙前差遣。五代之后,成为武臣的代名词。  史太:生卒年不详,曾任龙武牙官。天祐元年(904年),他奉朱全忠的命令率军杀死唐昭宗。

[2]夫人:帝王嫔妃的名称。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有后,有夫人,有嫔,有世妇,有妻,有妾。”  裴贞一(?—904年):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昭宗李晔夫人。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被朱全忠部将史太杀死。

[3]至尊:此指唐昭宗。

[4]昭仪:帝王嫔妃的名称。西汉元帝始置。隋唐时,皇后、夫人之下有昭仪​‍‌‍​‍‌‍‌‍​‍​‍‌‍​‍‌‍​‍​‍‌‍​‍‌​‍​‍​‍‌‍​‍​‍​‍‌‍‌‍‌‍‌‍​‍‌‍​‍​​‍​‍​‍​‍​‍​‍​‍‌‍​‍‌‍​‍‌‍‌‍‌‍​。  李渐荣(?—904年):唐昭宗李晔昭仪。由于唐末政治动荡,史籍缺失,关于李渐荣何时入宫、何时封为昭仪,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被朱全忠部将史太杀死。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壬寅(十一日),唐昭宗在何皇后的椒殿内,蒋玄晖挑选龙武牙官史太等一百人在夜里敲击宫门,说军前有紧急军务禀报,要面见唐昭宗。夫人裴贞一开门看到士兵,说:“紧急禀奏军务何必要带士兵呢?”史太上前杀死了她。蒋玄晖问:“皇上在哪里?”昭仪李渐荣在殿前平台上大呼:“宁可杀死我们,也不要伤害皇帝。”此时唐昭宗已经喝醉,听到呼声后迅速起身,身穿单衣绕着柱子逃跑,史太追上并把他杀死。李渐荣用身体掩护唐昭宗,最终也被史太杀死。史太又想杀死何皇后,何皇后向蒋玄晖哀求,才被放了。

【原文】

癸卯,蒋玄晖矫诏称李渐荣、裴贞一弑逆,宜立辉王祚为皇太子,更名柷,监军国事[1]。又矫皇后令,太子于柩前即位[2]。宫中恐惧,不敢出声哭。丙午,昭宣帝即位,时年十三。

【注文】

[1]监军国事:皇帝外出或缺位时,太子或诸王代为处理国政,称为“监国”。

[2]柩(jiù):已装尸体的棺材。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八月癸卯(十二日),蒋玄晖伪造诏令称李渐荣、裴贞一谋杀唐昭宗,应当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柷,代理军国政事。又假传皇后命令,太子在灵柩前即位。宫中一片恐惧,不敢哭出声来。丙午(十五日),昭宣帝李柷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

【原文】

冬十月,朱全忠闻朱友恭等弑昭宗,阳惊,号哭,自投于地曰:“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癸巳,至东都,伏梓宫,恸哭流涕[1]。又见帝自陈非己志,请讨贼[2]。先是,护驾军士有掠米于市者,甲午,全忠奏朱友恭、氏叔琮不戢士卒,侵扰市肆,友恭贬崖州司户,复姓名李彦威,叔琮贬白州司户,寻皆赐自尽[3]。彦威临刑大呼曰:“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注文】

[1]梓(zǐ)宫:皇帝的棺材。因以梓木造成,故名。

[2]帝:此指唐昭宣帝李柷。  贼:即杀唐昭宗之贼。

[3]白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改南州置,治所在博白县(今广西博白)。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南昌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白州。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冬季十月,朱全忠听说朱友恭等杀死唐昭宗的消息,假装十分震惊,号啕大哭,自己扑倒在地上说:“奴才们害死我了,让我千秋万代蒙受恶名。”癸巳(初三日),朱全忠到达东都洛阳,伏在唐昭宗的灵柩上痛哭流涕。又进见昭宣帝李柷,陈述杀死唐昭宗不是自己的心意,请求讨伐乱臣贼子。在此之前,护驾军士有在街市上抢米的,甲午(初四日),朱全忠上奏朝廷称朱友恭、氏叔琮管理士兵失职,侵扰街市店铺,将朱友恭贬为崖州司户,恢复原姓名李彦威,氏叔琮贬为白州司户,不久这二人都被赐自尽。李彦威自杀前大声呼喊说:“出卖我来堵塞天下的指责,但你能拿鬼神怎么样!如此做事,必将断子绝孙!”

【原文】

丙申,天平节度使张全义来朝。丁酉,复以全忠为宣武、护国、宣义、天平节度使[1]。以全义为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乙巳,全忠辞赴镇,庚戌,至大梁。

【注文】

[1]“复以……”一句:朱全忠原为宣武、天平、宣义、护国四镇节度使,后因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改任护国、宣武、宣义、忠武四镇节度使。现在又恢复朱全忠为宣武、护国、宣义、天平四镇节度使。

【译文】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十月丙申(初六日),天平节度使张全义来到洛阳朝见皇帝。丁酉(初七日),再次任命朱全忠为宣武、护国、宣义、天平节度使。任命张全义为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判六军诸卫事。乙巳(十五日),朱全忠辞行前往镇所,庚戌(二十日),到达大梁。

【原文】

昭宣帝天祐二年春二月戊戌,全忠使蒋玄晖邀昭宗诸子德王裕、棣王祤、虔王禊、沂王禋、遂王祎、景王秘、祁王祺、雅王禛、琼王祥,置酒九曲池,酒酣,悉缢杀之,投尸池中[1]

【注文】

[1]棣王祤(yǔ):即棣王李祤(?—905年),唐昭宗李晔次子,生母不详。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获封棣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虔王禊(xì):即虔王李禊(?—905年),唐昭宗第三子,生母不详。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获封虔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遂王祎(yī):即遂王李祎(?—905年),唐昭宗第五子。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封遂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祁王祺(qí):即祁王李祺(?—905年),唐昭宗李晔第七子。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封祁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雅王禛(zhēn):即雅王李禛(?—905年),唐昭宗第八子,生母不详。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封雅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琼王祥:即琼王李祥(?—905年),唐昭宗第十子。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封琼王。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部将蒋玄晖杀死。  九曲池:位于唐长安城禁苑中(今陕西西安北)。

【译文】

唐昭宣帝李柷天祐二年(905年)春季二月戊戌(初九日),朱全忠命令蒋玄晖邀请唐昭宗的儿子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祎、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禛、琼王李祥,在九曲池摆酒,正喝得畅快时,把他们全都勒死,抛尸九曲池中。

【原文】

三月戊寅,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独孤损同平章事,充静海节度使;以礼部侍郎河间张文蔚同平章事[1]。甲申,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裴枢为左仆射,崔远为右仆射,并罢政事。初,柳璨及第,不四年为宰相,性倾巧轻佻。时天子左右皆朱全忠腹心,璨曲意事之。同列裴枢、崔远、独孤损皆朝廷宿望,意轻之,璨以为憾。和王傅张廷范本优人,有宠于全忠,奏以为太常卿[2]。枢曰:“廷范勋臣,幸有方镇,何藉乐卿?恐非元帅之旨[3]。”持之不下。全忠闻之,谓宾佐曰:“吾尝以裴十四器识贞纯,不入浮薄之党;观此议论,本态露矣[4]。”璨因此并远、损谮于全忠,故三人皆罢。

【注文】

[1]礼部侍郎:官名。隋唐时礼部副长官,正四品下,掌天下礼仪、祭享、贡举等事。  河间:县名。隋炀帝大业初年置,治所在今河北河间。  张文蔚(?—908年):字右华,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以祠部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天祐元年(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后,他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称帝后,又被任命为宰相。后死于任上。

[2]和王:即和王李福,生卒年不详,唐昭宗李晔第十三子,生母不详。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始封和王,其后事迹不详。  优人: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  太常卿:官名。汉魏以来多作为太常的尊称。南朝梁定为正式官称,为十二卿之一,掌宗庙祭祀礼乐及教育等事宜。北齐置为太常寺长官。唐沿置,正三品。

[3]乐卿:即太常卿。因其掌管礼乐,故被称为“乐卿”。

[4]裴十四:指裴枢。因其排行第十四,故称。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三月戊寅(十九日),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独孤损为同平章事,充任静海节度使;任命礼部侍郎河间人张文蔚为同平章事。甲申(二十五日),任命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裴枢为左仆射,崔远为右仆射,一并停止参与政事。当初,柳璨考中进士,不到四年的时间便担任了宰相,性情乖巧轻浮​‍‌‍​‍‌‍‌‍​‍​‍‌‍​‍‌‍​‍​‍‌‍​‍‌​‍​‍​‍‌‍​‍​‍​‍‌‍‌‍‌‍‌‍​‍‌‍​‍​​‍​‍​‍​‍​‍​‍​‍‌‍​‍‌‍​‍‌‍‌‍‌‍​。当时唐昭宗身边都是朱全忠的心腹,柳璨与他们周旋,想办法迎合他们。同时位列宰相的裴枢、崔远、独孤损都是朝廷素负重望的人,心里都轻视他,柳璨于是怀恨在心。和王李福的师傅张廷范原本是宫中戏子,受到朱全忠的宠信,柳璨奏请任命他为太常卿。裴枢说:“张廷范是有功劳的大臣,最好有一方州镇来安置他,为什么要任命他为掌管礼乐的太常卿呢?这恐怕不是元帅的意思。”双方相持不下。朱全忠听说后,对宾客和幕僚们说:“我常认为裴枢有见识真诚淳朴,不是轻浮浅薄之人;从这番议论来看,他的本来面目显露出来了。”柳璨借此机会在朱全忠面前诬陷裴枢、崔远和独孤损,最后这三人都被罢免了宰相之职。

【原文】

夏五月乙丑,彗星长竟天[1]。柳璨恃朱全忠之势,恣为威福。会有星变,占者曰:“君臣俱灾,宜诛杀以应之[2]。”璨因疏其素所不快者于全忠曰:“此曹皆聚徒横议,怨望腹诽,宜以之塞灾异。”李振亦言于全忠曰:“朝廷所以不理,良由衣冠浮薄之徒,紊乱纲纪[3]。且王欲图大事,此曹皆朝廷之难制者也,不若尽去之。”全忠以为然。癸酉,贬独孤损为棣州刺史,裴枢为登州刺史,崔远为莱州刺史。乙亥,贬吏部尚书陆扆为濮州司户,工部尚书王溥为淄州司户。庚辰,贬太子太保致仕赵崇为曹州司户,兵部侍郎王赞为潍州司户[4]。自余或门胄高华,或科第自进,居三省台阁,以名检自处,声迹稍著者,皆指以浮薄,贬逐无虚日,缙绅为之一空[5]。辛巳,再贬裴枢为泷州司户,独孤损为琼州司户,崔远为白州司户[6]

【注文】

[1]彗星:太阳系中的一类小天体,运动时后面有个形状像扫把的尾巴,因此又俗称“扫把星”。按迷信说法,如果彗星出现,预示将有战事或灾害发生。  竟天:形容彗星长贯天空。

[2]星变:指彗星出现。  占者:以占卜为业的人。

[3]衣冠:古时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引申为士大夫。

[4]太子太保:东宫官职。西晋始置,负责教导太子,并保护太子安全,为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一,从一品,一般以位高望重的大臣兼任,亦有专任者。后来逐渐发展为虚衔,作为加官。  潍(wéi)州:州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治所设在下密县(今山东潍坊东)。以境有潍水,故名。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省。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复置,治所设在北海县(今山东潍坊),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昌乐、昌邑、潍坊及寿光东部。

[5]缙(jìn)绅:古代称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

[6]泷(shuāng)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治所设在今广东罗定。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称开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泷州。  琼州:州名。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置。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琼山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琼州。治所设在琼山(今海南海口),辖地相当于今海南海口、安定、临高、琼海等地。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夏季五月乙丑(初七日),彗星尾长贯穿天空。柳璨依仗朱全忠的势力,恣意作威作福。适逢有彗星出现,占卜的人说:“君臣都有灾祸,请诛杀一些人以顺应天意。”柳璨于是向朱全忠上书列举他平日不喜欢的人,说:“这些人都聚众横加评议,心里对朝廷多有怨恨,应该用他们来消除灾祸。”李振也对朱全忠说:“朝政不能治理的缘故,确实是由于官员中的轻浮浅薄之徒紊乱法纪。况且大王想要图谋大事,这些人都是朝廷中难于制服的人,不如全部除去他们。”朱全忠认为说得很对。癸酉(十五日),贬独孤损为棣州刺史,裴枢为登州刺史,崔远为莱州刺史​‍‌‍​‍‌‍‌‍​‍​‍‌‍​‍‌‍​‍​‍‌‍​‍‌​‍​‍​‍‌‍​‍​‍​‍‌‍‌‍‌‍‌‍​‍‌‍​‍​​‍​‍​‍​‍​‍​‍​‍‌‍​‍‌‍​‍‌‍‌‍‌‍​。乙亥(十七日),贬吏部尚书陆扆为濮州司户,工部尚书王溥为淄州司户。庚辰(二十二日),贬已经退休的太子太保赵崇为曹州司户,兵部侍郎王赞为潍州司户。剩下有的出身豪门,有的科举及第,在三省台阁任职,能够以自己的名分约束自己,声誉政绩稍微显著的人,都被指为轻浮浅薄,贬官每天都在进行,朝廷官员为之一空。辛巳(二十三日),再贬裴枢为泷州司户,独孤损为琼州司户,崔远为白州司户。

【原文】

六月戊子朔,敕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赵崇、王赞等并所在赐自尽。时全忠聚枢等及朝士贬官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1]。初,李振屡举进士,见不中第,故深疾缙绅之士,言于全忠曰:“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2]。”全忠笑而从之。振每自汴至洛,朝臣必有窜逐者,时人谓之鸱枭[3]。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注文】

[1]白马驿:位于渭州白马县,故址在今河南滑县东。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宫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2]清流: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

[3]鸱枭(chīxiāo):鸟名,即猫头鹰。多用于比喻奸邪恶人。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六月戊子朔(初一日),朝廷敕令赐裴枢、独孤损、崔远、陆扆、王溥、赵崇、王赞等同时在所在地自尽。当时朱全忠把裴枢等人及被贬斥的朝中官员三十余人聚集在滑州白马驿,一个晚上将他们全部杀死,将尸体投入河中。起初,李振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所以非常痛恨科举出身的官员,于是对朱全忠说:“这些人常常自称为清流,应该把他们投入黄河,使他们成为浊流。”朱全忠笑着依从了他。李振每次从汴州前往洛阳,朝臣必定有被放逐的,当时人们都称他为“鸱枭”。他见到朝士都肆意骄纵,旁若无人。

【原文】

全忠尝与僚佐及游客坐于大柳之下,全忠独言曰:“此木宜为车毂[1]。”众莫应。有游客数人起应曰:“宜为车毂。”全忠勃然厉声曰:“书生辈好顺口玩人,皆此类也。车毂须用夹榆,柳木岂可为之[2]!”顾左右曰:“尚何待?”左右数十人,捽言“宜为车毂”者,悉扑杀之。

【注文】

[1]车毂(gǔ):车轮中心插轴的部分。泛指车轮。

[2]夹榆:树名。木质地坚硬,色赤,用来制造器具,坚固耐久。

【译文】

朱全忠曾与僚佐及游客坐在大柳树下面,朱全忠自言自语地说:“这棵柳树适合做车毂。”众人没有响应。有几名游客起来附和道:“适合做车毂。”朱全忠勃然大怒,声音严厉地说:“书生之辈好顺口附和以玩弄人。车毂要用榆木制作,柳木怎能用来做车毂呢!”朱全忠环视左右说:“还等什么?”左右数十人,揪住说“适合做车毂”的游客全部打死。

【原文】

冬十月丙戌朔,以朱全忠为诸道兵马元帅,别开幕府[1]。是日,全忠部署将士,将归大梁,忽变计,欲乘胜击淮南。敬翔谏曰:“今出师未逾月,平两大镇,辟地数千里,远近闻之,莫不震慑[2]。此威望可惜,不若且归息兵,俟衅而动。”不听。

【注文】

[1]幕府:本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亦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或借指将帅。

[2]两大镇:即荆南、忠义两大藩镇。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冬季十月丙戌朔(初一日),朝廷任命朱全忠为诸道兵马元帅,另外开设元帅府。这一天,朱全忠部署将士,将要返回大梁,忽然改变计划,想要乘胜进攻淮南。敬翔直谏道:“现在出军还没到一个月,就已经平定了荆南、忠义两大藩镇,开辟疆域数千里,远近闻名,没有不震慑的。这个威望应该珍惜,不如先回去休整部队,等待有利时机。”朱全忠不听。

【原文】

辛卯,朱全忠发襄州[1]。壬辰,至枣阳,遇大雨[2]。自申州抵光州,道险狭涂潦,人马疲乏,士卒尚未冬服,多逃亡[3]​‍‌‍​‍‌‍‌‍​‍​‍‌‍​‍‌‍​‍​‍‌‍​‍‌​‍​‍​‍‌‍​‍​‍​‍‌‍‌‍‌‍‌‍​‍‌‍​‍​​‍​‍​‍​‍​‍​‍​‍‌‍​‍‌‍​‍‌‍‌‍‌‍​。全忠使人谓光州刺史柴再用曰:“下,我以汝为蔡州刺史,不下,且屠城[4]。”再用严设守备,戎服登城,见全忠,拜伏甚恭,曰:“光州城小兵弱,不足以辱王之威怒。王苟先下寿州,敢不从命[5]!”全忠留其城东旬日而去。

【注文】

[1]襄州:州名。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年)改雍州置,治所在襄阳县(今湖北襄阳)。隋炀帝大业、唐玄宗天宝初年一度改称襄阳郡。唐时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襄阳、谷城、老河口、南漳、宜城等地。

[2]枣阳: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枣阳。

[3]申州:州名。北周改郢(yǐng)州置,治所设在义阳郡(今河南信阳)。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改名义州。唐复名申州。唐玄宗天宝年间一度改为义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复为申州。

[4]柴再用(?—935年):唐末五代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初名存,孙儒部将。孙儒失败后,归附杨行密,屡立战功,被授为光州刺史。杨行密建立吴国后,历任武昌军节度使、军马都指挥使、得胜军节度使等。

[5]寿州:州名。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淮南郡置,治所设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称淮南郡。唐肃宗乾元初复名寿州,隶属于淮南节度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封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为吴王,寿州为吴国地。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十月辛卯(初六日),朱全忠从襄州出发。壬辰(初七日),到达枣阳,遇到大雨。从申州到光州,道路崎岖狭窄,满是烂泥积水,士兵战马疲乏,士兵没有冬衣穿,很多人逃跑了。朱全忠派人对光州刺史柴再用说:“如果投降,我让你担任蔡州刺史,不献城归降,我就屠灭全城。”柴再用严加防守戒备,换上军装登上城门,看见朱全忠,拜伏在地恭敬地说:“光州城小兵弱,不足以惹大王动威发怒。大王如果先攻克寿州,我怎敢不从命呢!”朱全忠留驻城东十天后离去。

【原文】

戊申,朱全忠发光州,迷失道百余里,又遇雨,比及寿州,寿人坚壁清野以待之[1]。全忠欲围之,无林木可为栅,乃退屯正阳[2]

【注文】

[1]清野:古代作战时,暂时转移周围的人口、牲畜、财物、粮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树木等,使敌人无所获取。

[2]正阳:地名,位于今安徽寿县西南。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十月戊申(二十三日),朱全忠从光州出发,迷失道路一百余里,又遇到大雨,等军队到达寿州时,寿州百姓已经坚壁清野,严阵以待。朱全忠想围困寿州城,但是没有树木可用来修建栅栏,于是退兵驻扎在正阳。

【原文】

十一月丙辰,朱全忠渡淮而北,柴再用抄其后军,斩首三千级,获辎重万计。全忠悔之,躁忿尤甚。丁卯,至大梁。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丙辰(初二日),朱全忠渡过淮河往北走,柴再用绕道袭击他的后军,斩首三千余,获得器械粮草数以万计。朱全忠非常后悔,更加暴躁发怒。丁卯(十三日),朱全忠到达大梁。

【原文】

先是,全忠急于传禅,密使蒋玄晖等谋之。玄晖与柳璨等议,以魏、晋以来,皆先封大国,加九锡、殊礼,然后受禅,当次第行之[1]。乃先除全忠诸道元帅,以示有渐,仍以刑部尚书裴迪为送告使[2]。全忠大怒。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疾玄晖权宠,欲得其处,因谮之于全忠曰:“玄晖、璨等欲延唐祚,故逗留其事以须变[3]。”玄晖闻之,惧,自至寿春,具言其状。全忠曰:“汝曹巧述闲事以沮我,借使我不受九锡,岂不能作天子邪?”玄晖曰:“唐祚已尽,天命归王,愚智皆知之。玄晖与柳璨等非敢有背德,但以今兹晋、燕、岐、蜀皆吾勍敌,王遽受禅,彼心未服,不可不曲尽义理,然后取之,欲为王创万代之业耳[4]。”全忠叱曰:“奴果反矣!”玄晖惶遽辞归,与璨议行九锡​‍‌‍​‍‌‍‌‍​‍​‍‌‍​‍‌‍​‍​‍‌‍​‍‌​‍​‍​‍‌‍​‍​‍​‍‌‍‌‍‌‍‌‍​‍‌‍​‍​​‍​‍​‍​‍​‍​‍​‍‌‍​‍‌‍​‍‌‍‌‍‌‍​。时天子将郊祀,百官既习仪,裴迪自大梁还,言全忠怒曰:“柳璨、蒋玄晖等欲延唐祚,乃郊天也[5]。”璨等惧,庚午,敕改用来年正月上辛[6]

【注文】

[1]魏、晋: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这段时期,即从公元220年至420年。  九锡:古代“锡”通“赐”。九锡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即车马、衣服、乐、朱户、纳陛、虎贲(bēn)、斧钺(yuè)、弓矢、鬯(chàng)。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可以说这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殊礼:特殊礼遇,如“入朝不趋”“拜赞不名”“剑履上殿”等。

[2]送告使:为颁发授官凭证及封赠而临时设置的官职。

[3]赵殷衡(884—931年):原姓孔名循,朱全忠乳母的养子。后逐渐显贵,历任宣徽北院副使、右威卫大将军、租庸使等。曾与蒋玄晖等共同参与弑唐昭宗。后又谗杀蒋玄晖。朱温即位后,与安重诲暗中争权夺利,被安重诲发觉,出任忠武节度使。

[4]晋、燕、岐、蜀:分别指李克用、刘仁恭、李茂贞和王建。

[5]郊祀:古代皇帝于郊外祭祀天地。因其祭天之坛设于都城南郊,祭地之坛设于北郊,故称郊祀。  习仪:唐制,皇帝行大祀,百官皆先习仪,受誓戒,然后行事。

[6]上辛:每月上旬的辛日。古人常用干支纪日,干即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上辛指每月上旬中带有天干“辛”的日子,被视为吉利之日。

【译文】

在此之前,朱全忠急于让唐哀帝传位给自己,于是秘密派蒋玄晖等人谋划此事。蒋玄晖与柳璨等商议,认为自从魏、晋以来,都先封大国,加九锡及特殊的礼遇,然后受禅即位,应当依次有序进行。于是先封朱全忠为诸道元帅,用以表示有先后次序,仍然任命刑部尚书裴迪担任送告使。朱全忠勃然大怒。宣徽副使王殷、赵殷衡都非常嫉恨蒋玄晖专权得宠,想要得到他的地位,因此向朱全忠诬陷蒋玄晖说:“蒋玄晖、柳璨等想要延长唐朝国运,所以拖延禅位的事情,以待情况发生变化。”蒋玄晖听说后,非常害怕,亲自来到寿春,详细地说明这件事的情况。朱全忠说:“你们巧言陈述无关紧要的事情来阻止我,假使我不受封九锡之礼,难道就不能做天子吗?”蒋玄晖说:“唐朝的气数已尽,天命归您,不论愚笨还是聪明的人都知道。我蒋玄晖与柳璨等不敢违背恩德,只是考虑到现在晋、燕、岐、蜀都是我们的劲敌,大王突然受禅,他们心中必然不服,不可不谨慎行事,不能不设法尽理尽义,然后再取得帝位,这是为大王创造万代基业啊。”朱全忠大声责骂说:“你果然要谋反!”蒋玄晖惊惧立即告辞返回洛阳,与柳璨商议颁行九锡之礼的事情。当时天子将要举行郊祀,百官正在练习礼节仪式,裴迪从大梁返回洛阳,传达了朱全忠发怒时说的话:“柳璨、蒋玄晖等想要延长唐朝的基业,才郊祀祭天。”柳璨等非常害怕,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庚午(十六日),敕令改用第二年正月上旬的辛日郊祀。

【原文】

柳璨、蒋玄晖等议加朱全忠九锡,朝士多窃怀愤邑,礼部尚书苏循独言曰:“梁王功业显大,历数有归,朝廷速宜揖让[1]。”朝士无敢违者。辛巳,以全忠为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魏王,仍加九锡[2]。全忠怒其稽缓,让不受。十二月戊子,命枢密使蒋玄晖赍手诏诣全忠谕指。癸巳,玄晖自大梁还,言全忠怒不解。甲午,柳璨奏称:“人望归梁王,陛下释重负,今其时也。”即日遣璨诣大梁达传禅之意,全忠拒之。

【注文】

[1]礼部尚书:官名。北魏置,为礼部长官,主管天下礼仪、祭祀、宴餐等政务。唐沿置,兼掌贡举考试事务,正三品。  苏循(?—922年):唐僖宗咸通年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为人巧佞,善于阿谀奉承。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位后,他被任命为册礼副使。  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古代迷信说法,认为帝位相承和天象运行次序相应。  揖让:即让位于贤。

[2]相国:隋唐时,对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  总百揆(kuí):总领国政和百官​‍‌‍​‍‌‍‌‍​‍​‍‌‍​‍‌‍​‍​‍‌‍​‍‌​‍​‍​‍‌‍​‍​‍​‍‌‍‌‍‌‍‌‍​‍‌‍​‍​​‍​‍​‍​‍​‍​‍​‍‌‍​‍‌‍​‍‌‍‌‍‌‍​。  武顺:唐、五代方镇名。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以成德军改名,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  保义:方镇名。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置,治所设在陕州(今河南陕县)。  武定:方镇名。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置,治所设在洋州(今陕西西乡),辖境大致相当于今陕西、甘肃、四川交界地区。唐昭宗天复年间为王建所占据。  忠义:方镇名。唐僖宗文德元年(888年)改山南东道节度置,治所设在襄州(今湖北襄阳)。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复名山南东道。  二十一道:据胡三省注,二十一道领六十九州:宣武领汴(治今河南开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亳(治今安徽亳州)、颖(治今安徽阜阳)等四州;宣义领滑(治今河南滑县东)、郑(治今河南郑州)、陈(治今河南淮阳)三州;天平领郓(治今山东东平西北)、曹(治今山东曹县西北)、濮(治今山东鄄城北)、济(治今山东东阿)四州;护国领河中(治今山西永济西南)、晋(治今山西临汾西南)、绛(治今山西新绛)、慈(治今山西吉县)、隰(治今山西隰县)五州;天雄领魏(治今河北大名东)、博(治今山东聊城)、贝(治今河北清河)、卫(治今河南卫辉)、澶(治今河南濮阳西南)、相(治今河南安阳)六州;武顺领镇(治今河北正定)、冀(治今河北冀州)、深(治今河北深州西南)、赵(治今河北赵县)四州;佑国领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商(治今陕西商洛)、华(治今陕西华县)三州;河阳领孟(治今河南孟州西南)、怀(治今河南沁阳)二州;义武领定(治今河北定州)、沧(治今河北沧州东南)、易(治今河北易县)三州;昭义领潞(治今山西长治)、泽(治今山西晋城)二州;保义领磁(治今河北磁县)、邢(治今河北邢台)、洺(治今河北永年东南)三州;戎昭领金(治今陕西安康西北)、均(治今湖北丹江口西北)、房(治今湖北房县)三州;武定领洋州(治今陕西西乡);泰宁领兖(治今山东兖州)、沂(治今山东临沂)、密(治今山东诸城)三州;平卢领青(治今山东青州)、淄(治今山东淄博)、齐(治今山东济南)、棣(治今山东惠民)、登(治今山东蓬莱)、莱(治今山东莱州)六州;忠武领陈(治今河南淮阳)、许(治今河南许昌)二州;匡国领同州(治今陕西大荔);镇国领陕(治今河南三门峡)、虢(治今河南灵宝)二州;武宁领徐(治今江苏徐州)、宿(治今安徽宿州)二州;忠义领襄(治今湖北襄阳)、邓(治今河南邓州)、随(治今湖北随州)、郢(治今湖北钟祥)、唐(治今河南唐河)、复(治今湖北天门)、安(治今湖北安陆)七州;荆南领荆(治今湖北江陵)、归(治今湖北秭归)、峡(治今湖北宜昌)三州。

【译文】

柳璨、蒋玄晖等商议加朱全忠九锡之礼,朝廷官员大多心怀愤怨,唯独礼部尚书苏循说:“梁王朱全忠功业显赫,天道所归,朝廷应该迅速将皇位让给他。”朝中官吏没人敢违抗。天祐二年(905年)十一月辛巳(二十七日),任命朱全忠为相国,总理一切事务,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保义、戎昭、武定、泰宁、平卢、忠武、匡国、镇国、武宁、忠义、荆南等二十一道为魏国,进封朱全忠为魏王,并加九锡之礼。朱全忠指责行事迟缓,辞让不接受。十二月戊子(初四日),派枢密使蒋玄晖携带亲笔诏书前往朱全忠处宣旨。癸巳(初九日),蒋玄晖从大梁返回,说朱全忠的怒气没有消解。甲午(初十日),柳璨奏称:“梁王是众望所归,陛下放下沉重负担,现在正是时候。”即日派遣柳璨前往大梁传达禅让帝位的意思,朱全忠拒绝接受。

【原文】

初,璨陷害朝士过多,全忠亦恶之[1]。璨与蒋玄晖、张廷范朝夕宴聚,深相结,为全忠谋禅代事。何太后泣遣宫人阿秋、阿虔达意玄晖,语以他日传禅之后,求子母生全[2]。王殷、赵殷衡谮玄晖,云“与柳璨、张廷范于积善宫夜宴,对太后焚香为誓,期兴复唐祚”[3]。全忠信之,乙未,收玄晖及丰德库使应顼、御厨使朱建武系河南狱,以王殷权知枢密,赵殷衡权判宣徽院事[4]。全忠三表辞魏王、九锡之命,丁酉,诏许之,更以为天下兵马元帅,然全忠已修大梁府舍为宫阙矣。是日,斩蒋玄晖,杖杀应顼、朱建武。庚子,省枢密使及宣徽南院使,独置宣徽使一员,以王殷为之,赵殷衡为副使。辛丑,敕罢宫人宣传诏命及参随视朝[5]。追削蒋玄晖为凶逆百姓,令河南揭尸于都门外,聚众焚之。

【注文】

[1]陷害朝士:唐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朱全忠将裴枢等三十余人杀害于白马驿(今河南滑县东)。

[2]阿秋(?—905年):唐末何太后的宫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何太后被朱全忠杀死后,她也被杀死。  阿虔(?—905年):唐末何太后的宫人。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她与阿秋一起被朱温杀死。  子母:唐哀帝李柷及德王李裕皆何太后所生。唐昭宗已死,德王李裕与诸弟相继被害。此处子母即指唐哀帝和太后。

[3]积善宫:洛阳(今河南洛阳)宫中宫殿。唐哀帝即位时,尊何皇后为皇太后,并移居积善宫,称为积善太后。

[4]应顼(xū)(?—905年):唐末丰德库使。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杀死。  御厨使:官名。唐置,为内诸司使之一,掌御厨,初由宦官充任,唐末改用文武官。  朱建武(?—905年):唐末御厨使。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被朱全忠杀死。  河南狱:狱名。唐代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监狱,管辖洛阳刑事案件,亦承理部分诏狱。河南府狱由河南府尹管辖,下设法曹参军事、典狱管理,与京兆(今陕西西安)府狱同具有中央监狱和地方监狱的双重性质。

[5]罢宫人宣传诏命:唐昭宗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诛杀宦官后,以内夫人宣传诏命,现在予以停止。

【译文】

当初,柳璨陷害朝中官吏过多,朱全忠也厌恶他​‍‌‍​‍‌‍‌‍​‍​‍‌‍​‍‌‍​‍​‍‌‍​‍‌​‍​‍​‍‌‍​‍​‍​‍‌‍‌‍‌‍‌‍​‍‌‍​‍​​‍​‍​‍​‍​‍​‍​‍‌‍​‍‌‍​‍‌‍‌‍‌‍​。柳璨与蒋玄晖、张廷范日夜饮宴聚会,深相交结,为朱全忠谋划禅让帝位的事情。何太后哭着派宫人阿秋、阿虔向蒋玄晖转达意愿,说日后禅让帝位后,请保母子的生命安全。王殷、赵殷衡诬陷蒋玄晖,说他“与柳璨、张廷范等在积善宫夜宴,对何太后焚香发誓,约定匡复唐朝国运”。朱全忠相信了王殷等人说的话,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乙未(十一日),将蒋玄晖和丰德库使应顼、御厨使朱建武收捕押赴河南府监狱,任命王殷暂时主持枢密事务,赵殷衡暂时署理宣徽院事务。朱全忠连续三次上表朝廷请求辞让关于魏王、九锡的诏命,丁酉(十三日),皇帝颁诏批准他的辞让,再次任命他为天下兵马元帅,然而朱全忠已经改修大梁府舍为宫殿了。这天,朱全忠斩杀蒋玄晖,杖杀应顼、朱建武。庚子(十六日),撤去枢密使及宣徽南院使,只设宣徽使一人,由王殷担任,赵殷衡任副使。辛丑(十七日),敕令停止宫人宣传诏命及参与朝会。追削蒋玄晖官职,定罪为凶逆百姓,命令河南府将他的尸体抬到都门外,聚众焚烧。

【原文】

玄晖既死,王殷与赵殷衡又诬玄晖私侍何太后,令阿秋、阿虔通导往来。己酉,全忠密令殷、殷衡害太后于积善宫,敕追废太后为庶人,阿秋、阿虔皆于殿前扑杀。庚戌,以皇太后丧,废朝三日。辛亥,敕以宫禁内乱,罢来年正月上辛谒郊庙礼。

【译文】

蒋玄晖已死,王殷与赵殷衡又诬陷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让阿秋、阿虔传递信息。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己酉(二十五日),朱全忠密令王殷、赵殷衡在积善宫害死何太后,敕令追废何太后为平民,阿秋、阿虔都在殿前用刑杖打死。庚戌(二十六日),因皇太后去世,停朝三天。辛亥(二十七日),朝廷颁布敕令称宫廷内乱,停止来年正月上辛南郊祭天祀典。

【原文】

癸丑,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柳璨贬登州刺史,太常卿张廷范贬莱州司户。甲寅,斩璨于上东门外,车裂廷范于都市[1]。璨临刑呼曰:“负国贼柳璨,死其宜矣!”

【注文】

[1]上东门:又叫“建春门”,洛阳外郭城东北门,位于今河南洛阳。

【译文】

唐昭宣帝天祐二年(905年)十二月癸丑(二十九日),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柳璨被贬为登州刺史,太常卿张廷范被贬为莱州司户。甲寅(三十日),在上东门外将柳璨斩首,在闹市中将张廷范车裂。柳璨临刑前大喊道:“负国贼子柳璨,死得应该啊。”

【原文】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1]。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惟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2]。既而潞州内叛,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3]。丁亥,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壬寅,至大梁。甲辰,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至大梁劳王,贻矩请以臣礼见,王揖之升阶[4]。贻矩曰:“殿下功德在人,三灵改卜,皇帝方行舜、禹之事,臣安敢违[5]?”乃北面拜舞于庭,王侧身避之[6]。贻矩还,言于帝曰:“元帅有受禅之意矣。”帝乃下诏,以二月禅位于梁。又遣宰相以书谕王,王辞。

【注文】

[1]后梁:朝代名(907—923年),五代十国之一,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公元907年,梁王朱全忠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因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后梁共历三帝十七年。盛时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山西、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其间长期与后唐前身即河东的晋国争霸直至亡国。  太祖:即后梁太祖朱全忠(852—912年)。  开平:后梁太祖朱全忠所用年号,共计五年,即公元907年至911年。

[2]幽、沧:此指幽州刘仁恭、沧州刘守文。

[3]潞州内叛: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杀害唐昭宗,准备自立为帝。他任命丁会为昭义军节度使,但丁会率军为唐昭宗发哀,并转而向河东节度使李克用请降。

[4]薛贻矩(?—912年):字熙用,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僖宗乾符年间进士。唐昭宗乾宁年间,历任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学士承旨等。天祐初年,为朱全忠推举,拜吏部尚书,迁御史大夫。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因拥戴朱全忠受禅之功,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兼管户部​‍‌‍​‍‌‍‌‍​‍​‍‌‍​‍‌‍​‍​‍‌‍​‍‌​‍​‍​‍‌‍​‍​‍​‍‌‍‌‍‌‍‌‍​‍‌‍​‍​​‍​‍​‍​‍​‍​‍​‍‌‍​‍‌‍​‍‌‍‌‍‌‍​。开平二年(908年),转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兼判度支,又迁弘文馆大学士,充盐铁转运使。后累官至守司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年),因病去世,赠侍中。

[5]三灵:指天、地、人。  改卜:意即天、地、人之心都已背离唐室,改而选择朱全忠。  舜、禹之事:指禅让制度。传说尧年老时,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各部落首领都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长期考察,认为他可以胜任,最后将王位禅让给舜。舜年老后,因禹治水有功,便以禹为继承人,主动传位给他。

[6]北面:面向北。古时君见臣,君必须面南而坐,所以臣子见君北面而拜。  拜舞:跪拜与舞蹈。古代朝拜的礼节。

【译文】

后梁太祖朱全忠开平元年(907年)。当初,梁王朱全忠因河北各藩镇全都归服,只有幽州刘仁恭、沧州刘守文还未攻下,所以率领大军前去讨伐他们,想以此坚定各藩镇的归服之心。不久潞州发生内乱,朱全忠烧毁营寨返回,威望大降,朱全忠担心内外因此离心离德,想迅速接受唐昭宣帝李柷的禅让以震慑他们。正月丁亥(初十日),梁王朱全忠进入魏州,患病,躺在节度使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担心梁王朱全忠袭击自己,于是进见梁王朱全忠说:“现在四方举兵成为您祸患的,都是以辅佐拥戴唐室为名义,大王您不如早些灭掉唐室以断绝这些人的希望。”梁王朱全忠虽然没有答应,但心里十分感激他,于是急忙起程返回。壬寅(二十五日),朱全忠到达大梁。甲辰,唐昭宣帝李柷派遣御史大夫薛贻矩前往大梁慰劳梁王,薛贻矩请以臣子见君之礼进见,梁王朱全忠拱手作揖,让他登阶而上。薛贻矩说:“殿下的功业德行都在人们心中,天、地、人三灵已经另选新君,皇帝正要举行舜、禹禅让事宜,臣怎敢违背?”于是面朝北在厅堂行朝拜皇帝之礼,梁王侧身躲开。薛贻矩回到东都洛阳,对唐昭宣帝李柷说:“元帅有接受禅让帝位的意思了。”唐昭宣帝于是颁布诏书,在二月让位给梁王朱全忠。又派遣宰相拿着书信告诉朱全忠自己的意思,梁王朱全忠表示推辞。

【原文】

二月,唐大臣共奏请昭宣帝逊位[1]。壬子,诏宰相帅百官诣元帅府劝进,王遣使却之。于是朝臣、藩镇乃至湖南、岭南,上笺劝进者相继。

【注文】

[1]逊位:退位。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二月,唐朝大臣共同奏请唐昭宣帝李柷退位。壬子(初五日),诏令宰相率领文武百官到元帅府劝即帝位,梁王朱全忠派遣使者推却不受。于是朝中大臣、藩镇乃至湖南、岭南,呈进奏笺劝朱全忠即帝位的接连不断。

【原文】

三月庚寅,唐昭宣帝诏薛贻矩再诣大梁谕禅位之意,又诏礼部尚书苏循赍百官笺诣大梁。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三月庚寅(十三日),唐昭宣帝李柷诏命薛贻矩再到大梁向朱全忠阐述自己禅让帝位的意愿,又下诏让礼部尚书苏循携带文武百官的奏笺前往大梁。

【原文】

甲辰,唐昭宣帝降御札禅位于梁,以摄中书令张文蔚为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副之;摄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学士张策副之;御史大夫薛贻矩为押金宝使,尚书左丞赵光逢副之;帅百官,备法驾诣大梁[1]

【注文】

[1]摄:代理。  册礼使:临时设置的官职。古时册立太子、皇后、王时均置册礼使,由其组织全部册封活动。册封仪式结束,册礼使便自行解官罢职。  杨涉(?—约913年):唐末五代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一说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懿宗朝宰相杨收之孙。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进士。唐昭宗朝历任吏部郎中,礼、刑二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中书侍郎。唐朝灭亡后侍奉后梁,仍任宰相。在位三年,无所作为。后罢为尚书左仆射,卒。  押传国宝使:临时设置的官职。封禅大礼上掌押传国印宝。由他官兼任,事毕则罢。  张策(?—912年):字少逸,河西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唐哀帝天祐初年,担任职方郎中,兼史馆修撰,后为翰林学士,转兵部郎中、知制诰,依前修史​‍‌‍​‍‌‍‌‍​‍​‍‌‍​‍‌‍​‍​‍‌‍​‍‌​‍​‍​‍‌‍​‍​‍​‍‌‍‌‍‌‍‌‍​‍‌‍​‍​​‍​‍​‍​‍​‍​‍​‍‌‍​‍‌‍​‍‌‍‌‍‌‍​。后梁太祖即位后,被拜为刑部侍郎、同平章事。后以刑部尚书致仕。  押金宝使:官名,非常设官。大礼仪上掌押印宝,由他官兼任,事毕则罢。  金宝:皇后及太子的印信称“宝”,因其以金为材,故称“金宝”。  尚书左丞:官名。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年)置尚书。汉光武帝刘秀时,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辅佐尚书令,掌吏民文书章奏及尚书台中法纪;右丞辅佐仆射,掌钱、谷等事。此后历代沿置,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唐中期以后,与尚书右丞实际主持尚书省日常政务,权任甚重。  赵光逢(?—928年):字延吉,京兆奉天(今陕西乾县)人,唐懿宗、唐僖宗朝宰相赵隐长子。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唐昭宗时任御史中丞,改礼部侍郎。后仕梁,至宰辅,封齐国公。  法驾:皇帝出巡的仪仗。唐制,天子的仪仗分大驾、法驾、小驾三种。大驾备五辂:玉、金、象、革、木。五辂皆有副。又有十二辆随行车,即指南车、记里鼓车、白鹭车、鸾旗车、辟恶车、皮轩车、羊车、耕根车、四望车、安车、黄钺车、豹尾车。法驾仪仗略低于大驾,减五辂副车,随行车减三分之一,即减白鹭车、辟恶车、安车、四望车。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三月甲辰(二十七日),唐昭宣帝李柷颁布诏书宣布禅让帝位给梁王朱全忠,任命代理中书令张文蔚为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为副使;代理侍中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学士张策为副使;御史大夫薛贻矩为押金宝使,尚书左丞赵光逢为副使;唐昭宣帝李柷率领文武百官,备好皇帝的车驾仪仗前往大梁。

【原文】

杨涉子直史馆凝式言于涉曰:“大人为唐宰相,而国家至此,不可谓之无过[1]。况手持天子玺绶与人,虽保富贵,奈千载何[2]!盍辞之[3]。”涉大骇曰:“汝灭吾族!”神色为之不宁者数日。

【注文】

[1]直史馆:官名。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置史馆于门下省。以他官兼领,品级较低而有才的人称为直史馆。唐玄宗开元年间,史馆迁至中书省。  凝式:即杨凝式(873—954年),唐朝宰相杨涉之子,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一说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昭宗朝进士。曾任秘书郎。后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官至太子太保,世称“杨少师”。此外,他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代表作品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  大人:对父亲的尊称。

[2]玺(xǐ)绶:古代印玺上所系的彩色丝带,借指印玺。

[3]盍(hé):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

【译文】

杨涉的儿子直史馆杨凝式对杨涉说:“大人您是唐朝宰相,国家到了这种地步,不能说没有过错。况且亲手拿着天子的印玺送给别人,虽然保住了荣华富贵,但会留下千古骂名啊!何不辞掉这一使职?”杨涉大惊道:“你想要灭我全族啊!”杨涉为此好几天神色不宁。

【原文】

夏四月[庚戌],梁王始御金祥殿,受百官称臣,下书称教令,自称曰寡人[1]。辛亥,令诸笺表簿籍皆去唐年号,但称月日。丙辰,张文蔚等至大梁。

【注文】

[1]金祥殿:后梁宫殿名,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朱全忠登基后,改正衙殿为崇元殿,东殿为玄德殿,内殿为金祥殿,万岁堂为万岁殿。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夏季四月庚戌(初四日),梁王朱全忠开始登金祥殿,接受唐室文武百官称臣,下达的文书称为“教令”,自称为“寡人”。辛亥(初五日),朱全忠命令将各种笺、表、簿、籍都去掉唐朝年号,只称月、日。丙辰(初十日),张文蔚等人到达大梁​‍‌‍​‍‌‍‌‍​‍​‍‌‍​‍‌‍​‍​‍‌‍​‍‌​‍​‍​‍‌‍​‍​‍​‍‌‍‌‍‌‍‌‍​‍‌‍​‍​​‍​‍​‍​‍​‍​‍​‍‌‍​‍‌‍​‍‌‍‌‍‌‍​。

【原文】

壬戌,梁王更名晃[1]。王兄全昱闻王将即帝位,谓王曰:“朱三,尔可作天子乎[2]!”

【注文】

[1]更名:朱全忠的“全忠”二字系唐僖宗所赐,故改名。

[2]朱三:朱全忠排行第三,故称。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四月壬戌(十六日),梁王朱全忠更名为朱晃。朱全忠的哥哥朱全昱听说朱全忠将要即皇帝位,对朱全忠说:“朱三,你可以做天子吗!”

【原文】

甲子,张文蔚、杨涉乘辂自上源驿从宝,诸司各备仪卫卤簿前导,百官从其后,至金祥殿前陈之[1]。王被衮冕,即皇帝位[2]。张文蔚、苏循奉册升殿进读,杨涉、张策、薛贻矩、赵光逢以次奉宝升殿,读已,降,帅百官舞蹈称贺。帝遂与文蔚等宴于玄德殿[3]。帝举酒曰:“朕辅政未久,此皆诸公推戴之力。”文蔚等皆惭惧,俯伏不能对,独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祎盛称帝功德,宜应天顺人[4]。帝复与宗戚饮博于宫中,酒酣,朱全昱忽以投琼击盆中迸散,睨帝曰:“朱三,汝本砀山一民也,从黄巢为盗,天子用汝为四镇节度使,富贵极矣,奈何一旦灭唐家三百年社稷,自称帝王!行当灭族,奚以博为[5]!”帝不怿而罢[6]

【注文】

[1]仪卫卤(lǔ)簿:皇帝外出时的仪仗顺序及其护卫。

[2]被(pī):同“披”,穿着。  衮(gǔn)冕(miǎn):即衮衣和冠冕。衮衣指古代帝王所穿的绣有龙纹图案的礼服。冠冕指帝王戴的帽子。

[3]玄德殿:参见前文“金祥殿”条注。

[4]张祎(yī):生卒年不详,字冠章,南阳(今河南邓县)人。唐僖宗乾符年间,任翰林学士,累官至中书舍人。中和元年(881年),跟从唐僖宗入蜀,拜工部侍郎。后历任尚书右丞、太子宾客、左散骑常侍、吏部侍郎等。又跟随唐昭宗避乱华州(治今陕西华县)。唐昭宗乾宁四年(897年),遭韩建排挤,被贬为衡州司马。唐昭宗回京后,先后担任礼部尚书、太常卿、礼仪使、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唐朝灭亡后仕梁。

[5]宗戚:即亲戚。同姓之亲为宗,异姓之亲为戚。  投琼:即掷骰子。古代骰子以玉石做成,故称“琼”。  睨(nì):斜着眼看。  四镇节度使:唐昭宗天复元年(901年),朱全忠领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节度使。  三百年:唐朝自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至唐哀帝禅位于梁,享国二百九十年。三百年,取其整数。

[6]怿(yì):欢喜。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四月甲子(十八日),张文蔚、杨涉乘大车从上源驿出发,护送册书、玺宝,诸官署各准备仪仗、卫士、车驾在前导引,文武百官跟随在后,到金祥殿前排列。此时梁王朱全忠身披衮袍,头戴冠冕,即皇帝位。张文蔚、苏循奉册升殿,宣读册文,杨涉、张策、薛贻矩、赵光逢随后依次奉印玺登殿,读完册文,下殿,率领文武百官跪拜称颂庆贺。太祖朱晃便和张文蔚等在玄德殿宴饮。太祖举酒说:“朕辅政时间不长,这都是诸公推举拥戴之力。”张文蔚等惭愧害怕,俯伏在地,竟不能对答,只有苏循、薛贻矩及刑部尚书张祎称颂太祖的功德,需要顺应天命、人心称帝。太祖又与同宗亲属在宫中宴饮戏博,酒喝得正畅快时,朱全昱忽然把骰子向盆中击去,四处迸散,斜视着太祖说:“朱三,你本是砀山一个平民,跟从黄巢做了强盗,天子任命你为四镇节度使,富贵已经到达极点,为什么还要灭掉唐朝三百年基业,自称帝王呢!你的这种行为应当灭族,还玩什么博戏!”太祖不欢而止。

【原文】

乙丑,命有司告天地、宗庙、社稷[1]。丁卯,遣使宣谕州镇。戊辰,大赦,改元,国号大梁。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皆如前代故事。唐中书旧臣官爵并如故。以汴州为开封府,命曰东都;以故东都为西都;废故西京,以京兆府为大安府,置佑国军于大安府;更名魏博曰天雄军。迁济阴王于曹州,栫之以棘,使甲士守之[2]

【注文】

[1]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栫(jiàn)之以棘:用荆棘柴木为围栅。

【译文】

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四月乙丑(十九日),朱全忠命令有关官吏祭祀天地、宗庙、社稷。丁卯,派使者向各州、镇宣布受禅称帝。戊辰(二十二日),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平,国号大梁。尊奉唐昭宣帝为济阴王,都如前代的成例。唐朝内外旧臣官职爵位同过去一样。以汴州为开封府,命名为东都;以旧东都洛阳为西都;废除故西京长安,以京兆府为大安府,在大安府设置佑国军,改魏博名为天雄军。迁济阴王到曹州安置,四周用荆棘围起来,并派披甲的士兵守卫。

【原文】

二年春二月癸亥,酖杀济阴王于曹州,追谥曰唐哀皇帝[1]

【注文】

[1]酖(zhèn)杀:以毒酒杀人。  谥(shì):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平事迹所给予的称号。一般而言,帝王后妃的谥号由礼部官员议定,再由皇上颁赐。贵族、大臣、士大夫的谥号则由朝廷直接赐予。

【译文】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春季二月癸亥(二十二日),后梁太祖朱全忠派人在曹州毒死济阴王李柷,追谥他为唐哀皇帝。


(1) 案,天复二年八月乙亥朔,无庚戌日。

(2) 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天复二年十一月癸卯朔,无丙子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