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周易/周易《艮第五十二·艮下艮上》全文、释义

周易《艮第五十二·艮下艮上》全文、释义

艮第五十二 艮下艮上艮为山,有安止之意。单卦之艮乃阳卦,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升,至上而止,二阴静待于下,上止而下静,乃为艮。重卦之艮由两艮相叠而成。从卦象言,艮为山,“兼山”乃两山并立、山上有山。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皆可互相往来,相得益彰。唯独两山不能互相往来,有对峙静止之象。盖山乃笃实、静止之物,所谓“不动如山”。从爻象言,艮卦六爻,上下皆相敌...

艮第五十二 艮下艮上

艮为山,有安止之意。单卦之艮乃阳卦,一阳居二阴之上。阳动而升,至上而止,二阴静待于下,上止而下静,乃为艮。重卦之艮由两艮相叠而成。从卦象言,艮为山,“兼山”乃两山并立、山上有山。两雷、两风、两水、两火、两泽皆可互相往来,相得益彰。唯独两山不能互相往来,有对峙静止之象。盖山乃笃实、静止之物,所谓“不动如山”。从爻象言,艮卦六爻,上下皆相敌、不相与。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艮为山,山形似背,故云“艮其背”。“不获其身”乃不见其自身。“身”者,面向外界,而“背”乃背之,不与外物相接触。“身”主动,而“背”主静。眼不见则心不动,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止于所不见,则外物无以乱其心,“时止则止”,止所当止。即使行走于庭除之间,出入于人来人往之地,于其背则仍无所见,如此物我两忘,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得无咎。艮之义,以取背为象,至于六爻则不取背,而取人身其他器官为象,谓虽动而能止也。

初六 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初六在最下,有趾之象。初六以柔居阳,失正。如能“艮其趾”,止于动之初,保持静止,事能止于初,则未至失正,得无咎。以初六阴柔,特诫以“利永贞”,唯长永贞正,方为有利。

六二 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腓,小腿肚。六二居中得正,上与六五无应,但与九三亲比。三为限,为股(或腰胯),乃腓之所随,股动则腓随之而动。九三过刚不中,虽为艮主,但不得止之道,一心上行。而六二质柔才弱,非但不能制止九三上行,甚且勉强随从九三而动,六二因具中正柔顺之德,故“其心不快”,以明“不拯其随”乃非其所愿。

九三 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限,界也。列,通裂,裂绝也。夤,脊椎骨。薰心,心不安貌。九三界乎上下两体之间,于人身为上下交界处,即两股间之腰胯。九三以刚居阳,过刚不中,又陷于四柔之中,欲动不欲止。“艮其限”即止其腰胯,然腰跨职司躯体之行动屈伸,今“艮其限”,乃不当止而止,裂绝腰胯与脊椎骨之相连,致危厉而心不安。

六四 艮其身。无咎。

身指躯干,六四处上体之下,有身之象。六四以柔居阴得正,不躁动妄行,“时止而止”,其动、止、进、退莫不合于礼,故无咎。

六五 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辅,嘴内两侧之肉。口出言语,嘴辅皆动,六五有嘴辅之象。“艮其辅”,并非默而不言,而是言而中节有序。六五虽以柔居阳,但得中,故悔亡。

上九 敦艮。吉。

敦,笃实也。上九以阳刚居艮之极,有兼山之象,谓能敦厚于终,乃止道之至善。全卦唯上九得吉。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