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周易/汉武帝政权对易学学者的吸纳

汉武帝政权对易学学者的吸纳

汉武帝政权对易学学者的吸纳在儒家经典成为官方学说之前,西汉统治者为了解决后备官员的素质问题,往往以“举贤良文学”和征召的方式,吸纳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借以笼络人才,为国效力。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五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按照“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班固:《汉书》卷四十九《袁盎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

汉武帝政权对易学学者的吸纳

在儒家经典成为官方学说之前,西汉统治者为了解决后备官员的素质问题,往往以“举贤良文学”和征召的方式,吸纳知识分子进入政权,借以笼络人才,为国效力。据《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五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按照“明于国家之大体,通于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言极谏”班固:《汉书》卷四十九《袁盎晁错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2290页。三条标准来选拔人才。类似的选拔在汉代前期比较常见,武帝继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但举贤良文学、直言极谏是百家并进,“所举贤良,或治商、申、韩非、苏秦、张仪之言”。其中自然也有一些儒家学者进入政权,但和治其他学说的学者相比,不但没有优势,在“本好刑名之言”的汉文帝时期和“不任儒者”的汉景帝时期反而处于不利的地位。汉文帝十五年的那次“举贤良能直言极谏”,“对策者百余人,唯错为高第”,只有“学申商刑名”的晁错得到赏识。贾谊以征召得幸,也是“颇通诸家之书”。儒者包括治《易》者往往处于“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的不利形势。文景时期,治《易》者进入政权者,只有丁宽,“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597页。丁宽以何种途径入仕,是否与易学有关,今不得而知。但丁宽为梁项生从者出身,兼通田何之易学与周王孙“古义”,又有《易说》三万言传世,想必除了以易学入仕外,别无他途。

建元五年立五经博士。此后,窦太后崩,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儒者专擅选举征召,治易学者入仕也明显增多。《汉书·儒林传》谓杨何以光元中征为太中大夫,《史记·儒林列传》则云:“何以《易》,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汉书·百官公卿表》云:“大夫掌议论,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则太中大夫应该属于秩千石的咨询议论官,中大夫秩比太中大夫高,同属咨询议论官。大概杨何初官太中大夫,后迁中大夫。以易学得官的还有:齐即墨城,官至城阳相;孟但,官太子门大夫,为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属官;周霸、衡胡、主父偃。周霸不仅通易学,还“颇能言《尚书》”班固:《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603页。,但得官却是凭借易学,后因议封禅事不合武帝意,被黜。主父偃本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学《易》《春秋》、百家言”,先是游于齐诸生间,因受到排挤,加以家贫,又北游燕、赵、中山,但是都没有得到诸侯王的赏识。武帝光元元年,始入关见卫青,并通过上书得到武帝的赏识。此外,还有魏相,“少学《易》,为郡卒史,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班固:《汉书》卷七十四《魏相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第3133页。宣帝亲政后,魏相因在宣帝诛除霍光家族势力中有功,代韦贤为相。与之前相比,《易》被立为官学后,对治《易》的学者入仕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易》进入政权的人明显增多。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shiwenxuan.com/zhouyi/2023041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