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泰卦第十一-䷊乾下坤上·卦意今鉴·顺应规律永保泰势》解读
本卦阐释了持盈保泰的原则。创业固然艰难,守成更加不易,不能以既有成就为满足,唯有精诚努力、谋求发展,才可不断开创新局面。它蕴含这样一种哲学思想,即应知物极必反,唯有在顺应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不骄奢,不忘形,上下沟通,志同道合,才能避免大好形势急转直下的不妙状况的出现。居安应当思危,不可轻举妄动,应以促进团结为本,态度光明磊落,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于安定中要求进步。当盛极而衰,颓势不可抗拒时,唯有因势利导,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泰卦中的六爻,其实正象征着正处于通泰状态中的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它处于下卦之下,但阳位得正,又上与“六四”阴爻呼应,所以一开始就展现了吉祥的兆象。爻辞意为,拔茅草时,因根与根连,拔一根而众根动;三阳爻在下,一阳动而三阳进,象征通泰事物的最初发展阶段,一开始就能以类相聚,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向上发展,成为一个好开端。意在鼓励人们努力前进以获吉祥。这可以使人联想起唐初李世民开创李唐江山之初,当时的太子建成和齐王元吉,相互勾结以排斥秦王李世民。他们向父皇进谗,贬斥和离间秦府的主要文臣武将,如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人。但秦王府精诚团结,上下一心,共同对外,力图帝业。结果,如拔茅茹,其根类聚,拔一根而众根动,反而促使秦王府下决心先发制人,发动玄武门兵变,在统治集团的内部争斗中大获全胜,不仅杀了建成、元吉,而且迫使父皇李渊退位禅让,从而开始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秦王府以李世民为领导核心,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一开始就转危为安,展现了通泰的美好前景。
到了“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则显示出领导者胸襟宽广,刚柔并济,既能包容污秽,又具非常魄力,果断行事,即使大难当前,涉水过河也在所不惜的心胸气魄。举荐贤能,即使关系疏远也罗致无遗;反对朋党,虽是亲朋也毫不顾惜。这显然是一种光明磊落的为政者境界。在历史上,汉初的丞相萧何就是这样懂得通泰道理的人物。他胸襟阔大,包容一切,虽然汉王刘邦对他颇有猜忌,但他在汉王失败时并不逃避,而是一如既往地勤奋工作,往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兵粮,终于使汉军夺取了最后胜利。他与韩信原不认识,关系疏远,但因其军事才能而力荐为大将;他与曹参,平日关系紧张,彼此不和,但临死前却推荐曹参接任丞相之职。其心胸坦荡,公而忘私,为国家的通泰创造了条件。由此可见,推行不偏不倚的中行之道,是通往“通泰”境界的重要因素。
到了“九三”,其爻位,阳刚得正,又与上六阴爻相应,以能获得食禄有福为通泰吉兆。但九三位居下卦之上,处于内、外卦的交接线上,过中而轻进,已潜伏着泰极而否来的危机。
只有对于潜伏的危机有所认识,正确处理,才能经历“艰贞”而获得“无咎”的结果。这第三阶段已初步揭示了“保泰”的艰难。
六四之爻,阴居上卦之初,当上下卦交泰之时,又下与初九阴阳相应,所以基本是个吉爻。“不富”云云,已有居高思危的暗示,潜伏着转化的兆头。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从本意上看,它是获得福泽的吉祥之爻。但是,“六五”的爻位爻辞还寓有言外之意,如果领导者不能够谦虚屈尊以下任贤人,甚至因居尊位而暴虐独裁,则以“六五”之高位,通泰事物发展到了完美成熟的境界,正埋伏着泰极否来的危机。
“上六,城于隍,自邑告命,贞吝。”爻辞是说,当通泰事物发展到最后阶段,泰极否来的客观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犹如城墙崩塌到干涸的护城沟里;这时作为领导者千万不可逞强一时,兴师动众,而应该克制自己,承认错误,主动承担责任,坚守贞正以防憾惜。
居高思危,正确对待,坚守贞正,自能适应转化的过程。例如中唐时唐德宗李适,刚愎自用,任用群小,结果几次被叛军围困于小小的奉天城,差点成了阶下囚。这时,大臣陆贽劝他纳谏思过,并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代皇帝起草了罪己诏公布天下,言辞极为恳切,开篇曰:“致现兴化,必在推诚;忘己济人(民),不吝改过。……小子(德宗自称)……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戍之劳苦,泽未下究,情未上通,事既拥隔,人怀疑阻。……邑里丘墟,人烟断绝。天谴于上而朕不寤,人怨于下而朕不知,驯致乱阶,变兴都邑……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这一罪己诏感动了将士兵卒和广大人民,上下思想交流,感情共鸣,终于力挽狂澜,所以将军李抱真说:“山东宣布赦书,士卒皆感泣,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自邑告命”的罪己诏,成为特殊发展阶段的通泰宣言。但令人遗憾的是形势一旦好转,唐德宗就把罪己诏忘得一干二净,依然故我,终于国事日非,一发不可收拾。他自己也被奸佞群小所包围,临终时,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甚至哀求宦官让他见太子最后一面都不行,只得含恨九泉,咎由自取。这不正是“城于隍”的生动说明吗!
如此看来,人们所普遍认为的吉卦“泰”,其实蕴含着庞大复杂的事物规律在里面,其关通天地人事的表层和深层思想,值得人们去反复领悟。古人对于人类社会的治乱、泰否的演变,早就有了宏观认识。《诗经》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描述,正是沧海桑田式的历史变化的形象写照,可与本卦所述的“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城复于隍”互为印证。其中的深沉哲理,是今天的人们所不可不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