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同人卦第十三-䷌离下乾上·卦意今鉴·团结和同不战而胜》解读
同人之卦,居于“泰”“否”之后,它所阐述的,是为了打通“否”之不祥之势,以及在这之后,所要处理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同人于野、同人于宗、同人于门、同人于郊的分析,最终得出了“和谐”之道。与人同皆,与人融洽,这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在战场上,最高明的战法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便是一种“同人”,它不但是手段,更是目的。那么在政治局势内,一个人作为或大或小的领导者,与上司,与下属,或与同僚,这些关系的处理。理想的境界也应该是“同人”。这种境界即使达不到,也应当把“同人”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人们皆有目的和期望,在实现它的过程中,倘若能把所有的阻碍力量与对手,都变成朋友与合作者,达到不战而胜,岂不是一种最好的态势?同人卦的精神要义,正在于此。
在《序卦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物不可以终否,故受之以《同人》。”晋韩伯康注,“否则思通,人人同志;故可以出门同人,不谋而合。”生活在否闭之世,人人自危。为了打通否闭局势,以便死地求生,就必须大家合力,万众一心。这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至关紧要的。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被骗入秦,秦昭王囚之,并计划杀他。孟尝君只好变易姓名,落荒而逃,秦国追兵愈来愈近。“夜半至函谷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但如果等到天亮开关的时候,追兵就会赶到,孟尝君及其宾客一行,只有束手就擒而别无他法了。危急时刻,君臣一心,上下同志,群策群力,思筹出关良策,显然是一种最好的选择。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在孟尝君的食客中,鸡鸣犬吠之辈,居于“下坐”,一般人羞与同列。但孟尝君不管这些,一视同仁,仍然带了他们使秦,结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居“下坐”者不与在上者同志,在上者又羞与在下者为伍,人怀异志,军心涣散,而士无斗志,又将如何破关而出呢?人人死无葬身之地,孟尝君又怎能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继续表演那些有声有色的故事呢?
而在历史上,有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他们虽然在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有共同的心愿和志向,但由于心难相通,各执一端,因而导致不能和同共济,使他们的力量不能往一处使,产生了令人遗憾的结果。如王安石和司马光的关系,就让人感慨颇多。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在公元1019与1021年相继出生,年轻时,都曾在同一机构担任完全一样的职务。两人互相倾慕,司马光仰慕王安石绝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马光谦虚的人品,在同僚们中间,他们俩的友谊简直成了某种典范。
后来,因王安石主张变法,施行新政,而司马光表示反对,不久,这对本来相互唱和、互相赞美的老朋友竟好像有了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两位智者名人,成了两只好斗的公鸡。有一回,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花开,包拯邀集全体僚属饮酒赏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员们个个善饮,自然毫不推让,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酒量极差,待酒杯举到司马光面前时,司马光眉头一皱,仰着脖子把酒喝了,轮到王安石,王执意不喝,全场哗然,酒兴顿扫。司马光大有上当受骗,被人小看的感觉,于是喋喋不休地骂起王安石来。王安石以牙还牙,也痛骂司马光。自此两人结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个“拗相公”的称号,而司马光也取了个“司马牛”。的绰号。
“拗相公”的拗性和“司马牛”的牛脾气更激化了他们的冲突。王安石太自信了,这个“敢为天下先”的改革派领袖根本不把司马光放在眼里,就像一位斗牛士,看见凶猛的蛮牛冲过来了,还嫌不够刺激,挥动手里的红布,要让牛变得更加愤怒。司马光又是上书,又是面陈,告了“拗相公”的御状。罪状之一是“不晓事,又执拗”;罪状之二是拉帮结派,利用皇帝给的特殊权力,拉拢了一大帮江西等地冥顽不化的蛮子。一直把王安石搞下了台,司马光才罢休。他们早年抱定拯救国家和百姓的理想,终于成为一个泡影。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他们早年的行为都有所悔悟,大概是人到老年,与世无争,心境平和,消除了一切拗性与牛脾气。虽然他们二人晚年又重修旧好,但毕竟能够做事的人生黄金时光已悄然而逝,在那时他们没有团结合作,协心同力地为国为民出力谋划,反而把原本可以成为伙伴的人变成了阻力强大的对手,显然大大违背了“同人”的精神,这不但在他们心中留下了遗憾,也令后人为之叹惋。
刘基在《郁离子·省敌》中,借郁离子之口说:“善战的人能使敌人减少,不善战的人能使敌人增多。使敌人减少的就昌盛,使敌人增多的就灭亡。要夺人家的国土,那么那个国家的人就都是我的敌人,因此,善于使敌人减少的,就能不使人家抵抗我。汤、武之所以无敌于天下,这就是用我的敌人去抵抗敌人啊。”这种说法无疑深得“同人”之精髓,是一种至为高明的“作战”策略,移就为做人做事,亦可作如是观。
不过,在本卦最后“上九”的卦辞中,强调了“同人”之道的基本精神和理想境界,固然令人向往;爻辞更通过“同”与“争”的矛盾,揭示出在现实生活中行“同人”之道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从中引申出若干可思、可感、可行、可戒之处,由于这些都是从前人社会实践里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很值得人们从各种角度去深深领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