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颐卦第二十七-䷚震下艮上·卦意今鉴·养口养德兼及天下》解读
“颐”卦第二十七,在《大畜》卦之后。《序卦传》说:“物畜然后可养,故受之以《颐》。颐者养也。”其彖传在一开头,就给人们袒露了亘古贯今的一种问题:“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所养”,就是何以养,所以养。它应该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作为个人,应当以何种方式“自求口实”;二是放眼天下,国计民生该如何来颐养呢?作为普通人,也许只解决好第一个问题就可以了;即使作为所谓的“哲人”,对第二个问题,可能也只是停留在哲学思维的层次上;但倘若是一个负有责任的领导者,则不但要把第一问题妥当解决,更要把寻求第二个问题的解决办法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就个人来讲,颐卦讲自养,讲守正,也就是说,“口实”要取之有道,不但要养口,同时也要养德。不能靠别人,更不能因为贪图一点儿实惠而吞下那种咽不下又吐不掉的“烫山芋”。
战国时代,孟子名气很大,府上每日宾客盈门,这一天,接连来了两位神秘人物,一位是齐王的使者,一位是薛国的使者。
齐王的使者给孟子带来赤金100两,说是齐王所赠的一点小意思。孟子见其没有下文,坚决拒绝齐王的馈赠。使者灰溜溜地走了。
隔了一会儿,薛国的使者也来求见。他给孟子带来50两金子,说是薛王的一点心意,感谢孟先生在薛国发生兵难的时候帮了大忙。孟子吩咐手下人把金子收下。左右的人都十分奇怪,其中一个叫陈臻的问道:“齐王送你那么多的金子,你不肯收;薛国才送了齐国的一半,你却接受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对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错了,如果你刚才不接受是错的话,那么现在接受就是对了。”
孟子回答说:“都对。在薛国的时候,我帮了他们的忙,为他们出谋设防,终于平息了一场战争。我也算个有功之人,为什么不应该受到物质奖励呢?而齐国人平白无故给我那么多金子,是有心收买利用我,君子是不可以用金钱收买利用的,我怎么能吃人嘴软呢?”
左右的人听了,都十分佩服孟子的高明见解。
孟子的这种自养之道,显然是颇合“颐”卦之精神的。当然,他这一行为,更主要地还是体现出“圣人养贤”的意思。孟子本人并未出仕,而真正的实践者,就应当“以及万民”了,只有这样,才能“颐颐时大矣哉!”
古代的统治者一贯以“民之父母”自称,治民称“牧民”,以牧民牧养牧畜,以喻人君养育治理百姓。州县长官称“牧宰”,也是上养下的意思。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这已成了一般士人的共识。但也有少数有识之士,另有精光灼见,如宋王安石《再上龚舍人书》曰:“百姓所以养国家,未闻以国家养百姓者也。”唐柳宗元说得更清楚,他在《送薛存义序》中说:“凡吏于土者,若(你)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他一反士大夫那上养下的传统观念,认为老百姓交租纳税,就是拿他们生产的物资和钱财来供养官吏,雇佣官吏来为老百姓办事。但遗憾的是,官吏擅作威福,忘记了自己是民之“仆役”的职责。这是下养上的观念,在古代确是震耳发聩的传论。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说刘邦曰:“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刘邦接受了郦食其的意思,派丞相萧何留守关中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终于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打败了强大而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中国。由此可见,政权要巩固,社会要太平,首先就必须考虑“民以食为天”的问题,让百姓吃饱饭,才能进一步安定和发展,这是每个聪明的领导者都会想到的。作为领导者,所谓的“颐养万民”之道,就是把每一个个体的自养“落实”下来。今天,我们的政府,不是还在为十多亿人民的温饱而操劳吗?不考虑人民的“颐养”,不问人民的温饱,而空唱“高调歌”,也就违背了“颐”之精神。项羽不唱“高调歌”,他根本只想夺取自己的权力,而不去考虑“民以食为天”的问题,楚军过处,地方残破,甚至野蛮地屠杀全城百城和坑杀降兵。这样,他败在刘邦之手,就是势在必然了。而刘邦在楚汉战争和面临诸侯反叛的危急之秋,经常把关中根据地(包括都城长安)托付给丞相萧何,萧何大力整顿社会,发展生产,人民以养,国家始安。不过,这中间也有一些小问题,就像爻辞“上九”所讲的那样,丞相之“由颐”,引起了帝王的猜忌和怀疑,刘邦以“关心”为名,派卫队监护萧何,并在凯旋回京后不久,把他投入大狱。后虽释放,但萧何诚惶诚恐,不得不“徒跣谢”个人之厉,国家之吉。但不管如何,如果没有萧何经营关中,百姓缺衣饭,军队不果腹,刘邦怎能统一天下呢?所以连刘邦也公开承认,汉朝开国,群臣之中,萧何功劳第一。而在后来,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之后所制定的政策,仍是顺应着颐卦之道进行的。这种休养生息,不但很快治愈了战乱创伤,也使国力逐渐恢复。之后出现的“文景之治”和辉煌的汉武盛世,应该是必然的结果。
综而观之,《颐》卦所提倡的“颐养”,包括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虽然远非十全十美。但《彖传》据卦形卦象和卦爻辞,总结出“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的精神,从颐养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方法,加以精约的概括和说明。体现出一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个人自养及兼养天下的领导思想和智慧。后来孟子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古代社会的开明人士,无不注重“颐养”的研究与实行。另外,《彖传》据卦理而提出了“养正则吉”的精神,对于后世中华文明所高扬的凛然气节,影响很大。不管是自养或养人,都有“正”或“不正”的问题。不以“正”得之,饿死而不为,“嗟来之食”,君子耻之。古人以为,理解和实行颐养之道,则为王道乐土奠定基础。这种思想,只要用现代政治文明予以改进和实践,显然就是一种高明和永不过时的领导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