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自信励志/颠覆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颠覆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颠覆经典法经典语句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其已在人们心中具有相对崇高的地位,这种地位按常理是不容颠覆的。但幽默不管这些,幽默担当的是怎样有趣怎样玩的角色。面对颠覆经典,以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而产生喜剧性的效果,幽默岂能轻易放过?颠覆经典最成功的事例要数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了,在影片里,孙悟空成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多情种,而唐僧却成了一个絮絮叨叨、婆婆妈...

颠覆经典法

经典语句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其已在人们心中具有相对崇高的地位,这种地位按常理是不容颠覆的。但幽默不管这些,幽默担当的是怎样有趣怎样玩的角色。面对颠覆经典,以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而产生喜剧性的效果,幽默岂能轻易放过?

颠覆经典最成功的事例要数周星驰主演的电影《大话西游》了,在影片里,孙悟空成了一个风流倜傥的多情种,而唐僧却成了一个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秃顶男人。

颠覆经典法就是利用众所周知的古代或现代的经典文章和词句作背景,然后故意做出歪曲的、荒谬的解释。因为经典最具庄严的意味,语言又多为人所共知,一旦小有歪曲,与原意的反差就十分强烈。

当前网上有一种“恶搞”作品可谓广泛流行,自2005年年底,网上流传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新词语“恶搞”彰显出旺盛的语言活力,人们迅速接受“恶搞”一词,并开始大量使用这种幽默手段。

目前还没有对“恶搞”这个流行词汇的统一定义。也许要下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定义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可以看到,“恶搞”带有某些极为鲜明的共同特征:用“乾坤大挪移”的手法颠覆经典与权威;以完全搞笑的形式对一本正经的主题进行近乎荒唐的解构;通过网络等新兴传媒进行传播和扩散;无厘头的个性批评大多迅速演化为参与广泛的大众娱乐活动。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以颠覆“经典”的手段在网络上用各种形式讽刺部分人看中的“正统”。

“恶搞”应该是中性词,不能因为“恶”字,就认为“恶搞”是贬义词。这里的“恶”只是表示程度的形容词,表示“很夸张,超出常规”。有个类似的说法叫“恶补”,其中的“恶”就和“恶搞”中的“恶”意思差不多。

当前的恶搞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无伤大雅的“恶搞”,作为生活中的润滑剂无可厚非;另一类则是颠覆传统篡改历史的恶搞。后一类貌似颠覆经典的幽默,但拿诸如红色经典来“恶搞”,就背离幽默的本质了。

恶搞的例子很多,凡是能上网的人都能看到。这种颠覆经典的幽默方法不仅很适合放在表演性的幽默中,如小品、相声等,一般也可直接用于人际交往或谈吐之间。如若能改变角度,结合其他方法,则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交往增加谈吐的谐趣。至少可以用于针对自己,即用于自我调侃,如故作蠢言或故作大言时加以引用,以大智若愚的姿态出现,使对方与你之间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分享谐趣的渠道。

颠覆经典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即听者要心领神会,并且至少要熟悉所颠覆的经典。同时,听众也能明白你是在故意颠覆。如果他不熟悉典故,把你的故意颠覆当作无意的错误,再来纠正你,那就必然导致幽默感的丧失;或者他当成正确的解释,那更是南辕北辙,了无生趣。

在西方有两句经典的格言:“上帝支配众人的生命”“杀他同类的人有罪”,这是家喻户晓的。有一个西方剧作家让他的人物说了这样一句话:“只有上帝有权力杀他的同类。”由于西方人对原来的两句话有深刻的共识,因而很容易领悟到诙谐之趣。同样是这一句话,如果出自中国人之口,那就不一定会有什么幽默的效果。所以,中国人的相声,外国人很难听懂;外国人的脱口秀,没有很高的外语水平也是听不出其幽默之处究竟乐在何处。

此外,以颠覆经典之法喻人,既可产生亲切感,但也可导致轻浮感,其间分寸,应视具体环境与关系性质灵活掌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深深体会,准确掌握。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