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自信励志/父举母止对的性男格孩和的言影行响

父举母止对的性男格孩和的言影行响

经常听到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就养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最初接触的人是父母,所以每个孩子的交往和处事方式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些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研究表明,父母性格的好坏,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极大的影响。性格暴躁的父母,养出的孩子一般情绪容易激动,性格温和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情绪比较平稳。而一个人能否控制好情绪,关系到婚姻和事业上的成败,对他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

经常听到一句话,什么样的父母就养什么样的孩子。孩子最初接触的人是父母,所以每个孩子的交往和处事方式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这些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研究表明,父母性格的好坏,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有极大的影响。性格暴躁的父母,养出的孩子一般情绪容易激动,性格温和的父母,养出的孩子情绪比较平稳。而一个人能否控制好情绪,关系到婚姻和事业上的成败,对他的一生都有巨大的影响。

妈妈,请学会放手,让男孩走自己的路

对孩子放手,对于现在的父母来说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给孩子安排的道路才是正确的,他们希望孩子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走,但是大多数的家长们却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因此学会让孩子走自己的路很重要!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父母师长很需要“放开”自己的手,让孩子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孩子们才能自发地迈向我们所期待的美好蓝图。

放下焦虑感

当男孩在各项活动上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慢、功课也比较落后时,做父母的尤其是母亲,往往会担心、害怕,怕他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怕他在班上没有竞争力;怕考试考不好;怕影响将来的升学和前途……如果父母有这些害怕,那么就会失去平静的心,容易慌张、焦虑,从而促使自己更加严格地督促孩子。

母亲要充分了解自家男孩的状况,不要逼迫男孩学习。很多时候,男孩并不是不会学、不愿学,或许他只是还没到时候。如果孩子对学习能保有持续的兴趣,也能接受各样知识的启发,那么当他累积到一个适当的时间,所有已经学会的东西就会串连起来。好像建设高速公路,建造过程看起来虽然是断断续续的,而且时常需要在路口放上“此路不通”的告示牌,然而一旦建好,路与路相连后,就会四通八达,去哪儿都不是问题了。父母不要让这种不安成为孩子学习中的压力,很多时候孩子更需要的是耐心陪伴、温柔引导,他总有一天会开窍的。

放下优越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很多障碍和困难。当遇到这些关卡时,人生经验丰富的父母,往往很快就有了答案,然后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让他们遵从并立刻去解决问题。这样做让孩子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对孩子来说其实是种剥夺—剥夺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剥夺他学习做决定的能力。但是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其实,当孩子遇到问题想退缩的时候,父母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想想办法,如果还能继续下去就继续,如果不能继续了,万不得已就退出。孩子会自己思考很多方法,甚至会比父母的想法更适合他,也更有用。父母不可轻视孩子的潜力,当他们思考如何面对困境时,不但有机会解决当下的问题,还增强了他们突破困境的能力、提升了自信心,建构“我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的正面自我形象。

当孩子提出他的困难时,我们要学会放下“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这种倚老卖老的优越感,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告诫、教导,而是被了解、被同理,得到内心支持的力量,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向前进。只要给他们机会,孩子终究可以成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父母梦想教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学习放下自己主观的感受和过去的经验—看看孩子、听听孩子,也许“向孩子学习”正是父母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爸爸,请培养男孩的男子汉气概

经常听到有人说“现在的男孩子怎么一点都不像男孩子,一点男子气概都没有”。这可不是简单的小问题,这涉及到孩子的性别认同问题,跟父亲在育儿中的参与情况息息相关。

孩子3~4岁便开始有了性别分化,就是男孩开始意识到“我是男孩子”。意识到“我是男孩子”的标志是什么?就是他发现,自己的身体结构跟女孩不一样。有了性别分化以后,就给了父母进行性别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契机。爸爸妈妈此时就要开始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这种性别意识。

而要想把家里的男孩,养成小小男子汉,真正获得本该属于他们的力量、自信和责任感,爸爸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夫妻关系中,爸爸的位置不能缺

妈妈一手包办孩子成长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妈妈太强势,爸爸被迫“弱化”;二是妈妈不得已为之,因为爸爸很少有时间参与到男孩的成长中来。其实,爸爸参与孩子成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天天和儿子黏在一起。爸爸们首先要做的,是要和妈妈保持一种和谐的夫妻关系。千万不要低估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他们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分别在家庭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只要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健康的,孩子就能在日常生活的观察学习中,了解到两性之间的差异性,最终建立起正确的两性相处模式。当然他也会清晰地认识到他自己到底应该是谁,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等等。

父子关系中,爸爸一定要在

如果在家庭中,妈妈一直都属于“包总管”,什么都一手包办,那么请一定要给爸爸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留有一席之地。妈妈不要把所有时间都给孩子,要给爸爸留一点时间,让他专门跟孩子一起相处。

有时候,妈妈甚至需要创造一些机会给爸爸和家里的男孩单独相处。比如,今天咱们去哪玩,爸爸带着你先去,妈妈一会儿就到。实际上,这就是在给爸爸创造机会。爸爸就可以跟孩子单独玩一会儿。在这宝贵的父子单独相处时光中,尤其建议爸爸带孩子去做一项运动,一项爸爸自己也喜欢或擅长的运动最好。

爸爸陪孩子玩时,要点是什么?爸爸要做的,就是做好你自己,展现男性的胸怀和力量,展现那种“特别敢于让孩子去冒险,但是又有保护性地让孩子去冒险”的态度。一般当小孩从很高的滑梯滑下来,很多时候妈妈会紧张,担心摔着了。但是爸爸可能就会说:“来,宝贝咱们换个姿势,不一定要坐着下去,咱们可以趴着下去,还可以倒着下去,爸爸在下面接着你……”种种这类尝试,会让孩子感受到:游戏的挑战,是可以给他带去兴奋和快乐的。爸爸经常带孩子做一些开放性的游戏,可以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真正明白:作为一个男孩,就是要表现得更勇敢。若只是妈妈跟他“说”勇敢一点,但又总是不让他尝试更多的挑战项目,孩子就永远都不能真正变得勇敢起来。

爸爸要做好男性的榜样和示范

爸爸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如果爸爸自己对什么事情都特别胆小、害怕,前怕狼后怕虎,总是说“不要这样吧”“别去了吧”……这些话容易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固定的印象,就是:自己在遇到新鲜事物的时候,爸爸就会说“不要这样了”。既然爸爸都不这样,为什么我非得这样呢。

接纳小男孩的脆弱

爸爸们在参与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许会发现,这小子怎么这么缺乏男子汉气概呢?爱哭、胆小……尤其在爸爸陪孩子玩的时候,玩着玩着孩子就哭了,孩子哭着哭着,爸爸就坚持不下去了。其实,男孩虽然内心有一种证明自己男子汉气概的渴望,但在很多时候也会表现出软弱。这个时候,请爸爸们接纳这样的孩子,不要试图说教或者训斥。给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待孩子的情绪平复下来,再展示给孩子应该如何做,孩子去尝试时,注意观察,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这就足够了。若爸爸严厉或嫌弃地说“你是男孩子,不能随便掉眼泪!”或者“你怎么这么胆小!”孩子要么感受到压抑,不能以更好的情绪状态参与到下一步的探索中,要么就是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不认可,不能更好地去发展男性化特征。

别把“大吼大叫”当成家常便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这样的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容易束手无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当孩子学东西不认真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父母总是会努力控制自己,但是最终还是会喊出来。

也许父母想通过提高声音的分贝来达到让孩子听话、懂事甚至服从的愿望,但往往事与愿违,其结果是我们的“大嗓门”破坏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更严重的后果是,当父母因为某种原因心情糟糕时(比如由于工作心烦或夫妻闹别扭等),往往会情绪失控,将不好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惩罚。这时,家庭的平静就被一件生活琐事彻底击破。

孩子不听父母的话,惹父母生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通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人父母绝不能养成经常对孩子发脾气的习惯,如果孩子从小生长在经常被大吼大叫,甚至经常挨揍的环境中,势必对他日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

一个孩子因学习、做事经常不符合父母的标准而受到父母的大声斥骂、埋怨,经常听到父母冲他大声喊叫,就容易产生一些不愉快的情绪,而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影响。

据调查研究,如果父母每天对孩子又吼又叫,孩子很少有不受到伤害的,如果一个月或一个星期只有一次对孩子发脾气,伤害就会减少许多,所以,父母对孩子发脾气的频率不能太密集。

控制情绪,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

每个家庭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难处和纠纷,但是家庭的纠纷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假如每一个家庭都把纠纷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对孩子很不公平,也会让孩子面临着危险和伤害。不少父母很情绪化,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和蔼又耐心,一旦心情不好就对孩子轻则大声呵斥,重则动手就打。社会竞争压力大,父母们要面对工作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有时候还要面对夫妻间的矛盾,有很多烦恼无处发泄,这时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不理智父母的“出气筒”。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那么负面影响很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他们长大后常表现出暴力倾向,缺乏责任感,喜欢推卸责任,等等。作为成年人,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因为情绪给孩子带来“语言暴力”,避免让孩子成为“出气筒”,是每位家长应该修习的课程。

孩子是最无力保护自己的人了,因此,他们需要爸爸妈妈的呵护和照顾。成年人的问题需要成年人自己来解决,不应该把孩子当作“出气筒”。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但他们同时也是家里比较弱势的群体,如果父母总是把孩子当作家庭纠纷的牺牲品,那只能说明这样的父母也不够称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用正念疗法

人的心情总是有高低起伏,当负面情绪来袭,如果我们把它强压下去,让自己立刻冷静下来,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反而让自己的情绪更加失控。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正念疗法,就是通过自我感知内心的情绪,不做批判,关注当下,从而达到平复心情的目的。

①父母面对负面情绪时,静下心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纸上,不要否定自己的情绪,而是接纳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这样我们会感觉到暴躁的情绪开始慢慢稳定下来。

②人在生气的时候,往往会口不择言,结果只会让父母和孩子的矛盾更加激化。此时,父母不妨给自己和孩子3分钟,这样能缓解双方激动的情绪。这3分钟里,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浅浅的呼吸,当注意力分散时,我们深呼吸,重新专注于呼吸上,当我们全身心地把注意力维持到3分钟,没有走神,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负面情绪在慢慢消失。

③不要让负面情绪过度累积。人的负面情绪就像杯子里的水,水越来越多,最终会溢出。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超过了人心理能容忍的限度,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阈值”,那么情绪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所以我们需要在不良情绪到达顶峰之前,先把坏情绪给宣泄出来,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看书,让内心恢复平静。

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情绪过于激动,可以暂时离开孩子,等情绪稳定后,再继续跟孩子对话。

一个人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而是反过来控制情绪。孩子的教育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父母需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孩子需要的是冷静自持的父母,而不是动辄打骂、大吼大叫的施虐者,既然孩子选择了我们,那我们就有责任善待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的成长。

学会尊重孩子的隐私

说到“隐私”,大多数父母都觉得这是大人才有的“特权”,与孩子是不相干的。事实上,孩子也有隐私权,成年人应该对孩子的隐私进行尊重和保护。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生活领域、知识和情感都开始丰富起来,自我意识在不断增强,原先无所顾忌敞开的心门也随之逐渐关闭起来。如果父母丝毫不在意孩子的隐私,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且影响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孩子就有了自己的隐私,但此时,他们还比较依赖父母;少年时期的孩子可能还是将父母当作学习、模仿的榜样;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便出现了成人意识,接触社会和人生的范围更广,自主意识也逐渐增强。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的隐私内容慢慢增多,范围也逐渐扩大。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权,孩子们想出了各种招数:在网上写日记,短信看完就删掉,用网络聊天代替打电话……其实,孩子对父母刻意保持距离和对隐私有越来越强的渴望,是孩子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意思就是:“我属于自己,父母没必要知道我的所有,我正在发现自我,我不需要父母的监视。”这是属于孩子的正常心里渴望。

此时,聪明的父母应该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主动给他们的日记本上把锁。让他对你产生信任感,觉得自己被尊重了,也就有了自信心,会主动和你分享他的“隐私”。

要知道,孩子虽小,但不代表没有自己的秘密,没有自己的心灵空间。一些在我们看来极为平常的事物,也许正是孩子的隐私所在,是他的某种精神寄托。他不愿意与父母分享,也不轻易展示于人,更不允许别人对它评头论足,他把它们看得极为珍贵。

比如,男孩从路上捡来的一块石头,他会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一个隐蔽的地方。偶尔掀开看看,发出会心的微笑。我们是探不进他的内心世界的,也无法得知这块石头对他来说代表什么,是梦想抑或憧憬?但我们知道这是他的一个秘密,已足够了。也有一些同学、朋友送他的小礼物,虽然那些小礼物在我们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却比“泰山”还重。他会把它们一一摆好,不允许父母来触碰它们。也许父母还会发现孩子始终珍藏着那么一张试卷或一张纸条,请不要轻易去问他。因为这上面也许记载着孩子的伤心或喜悦,也许对孩子来说是一剂“止痛膏”或“奋进剂”;也许浸透了浓浓的师生情或深厚的同学情谊。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仔细观察与留意,总能从孩子的神情上窥探一二。凡是属于孩子“隐私”范畴的,最好不要轻易去触碰,更不能肆意品评,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尊重孩子,请从尊重他们的心灵开始。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