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自信励志/培养男孩良好出色的生活习惯基础

培养男孩良好出色的生活习惯基础

孩子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父母,而且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再改变。习惯的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养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用不着借助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就必须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并持之以恒。穿着...

孩子对世界和生活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父母,而且生活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再改变。习惯的好坏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小养成。品德高尚的人,一定是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良好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用不着借助记忆就很容易发挥作用。因此,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就必须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并持之以恒。

穿着得体,干净整洁,为男孩增添魅力

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判断,仅仅依赖对方的穿着,即便对方只是一个小孩子。孩子当然希望身边的人能欢迎自己,关注自己,喜欢自己。他们也许不会表达,但是他们也喜欢打扮得体一些,优雅一些。如果让孩子邋里邋遢,这可不能怪孩子,那是父母的责任。《弟子规》里有句话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意思是说,我们穿的衣服不需要多么昂贵,但要一定符合自己的身份。孩子穿衣服不必一味追求名牌、价位和时尚度,而是力求能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审美,赢得自信。穿了合适的衣服,才可以让孩子保持舒适的状态,充满自信,还能帮助孩子顺利建立自己的社会角色,获得别人的认可,更好地认清自我,并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父母给孩子穿衣服还真是门学问,不注意了可能会让孩子自卑、没自信,过分注意了又可能会助长孩子的“外表主义”。一段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拍摄的公益视频,内容是让6岁的小女孩Anano(阿纳诺)在广场和餐厅分别扮演一个穿着干净整洁的小姑娘和一个衣衫褴褛、满脸灰尘的小姑娘,以此来观察路人对她的态度和反应。当Anano穿着漂亮干净的衣服时,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大家的关注,主动询问并向她提供帮助。可是当Anano穿着破烂的脏衣服时,大家都对她避之若浼,甚至还让服务员把她赶出去。这段视频最后因为Anano情绪实在太过低落,只能被迫结束拍摄,她十分伤心地哭着告诉拍摄者:“因为我脸上都是灰,我的衣服很脏,他们都叫我走开,我实在忍不住流眼泪……”

穿着破烂的孩子,站在光鲜亮丽的人群中,看上去只有可怜和无助。而穿着得体大方的孩子,却能通过他们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一个信息:我是有人关心、有人爱的孩子,我的父母对我很负责任,同时也很用心地教我为人处世和社交礼仪,我有良好的教养,跟我沟通你可以很安心。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容貌,却能通过合适的打扮,给孩子一张不被怜悯的脸。

所谓合适的打扮,不用满身名牌,也无需贵重的饰物,而是在给孩子穿得干净得体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的穿着更加有色彩感和审美情趣。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加自信,而且当孩子以一种整洁得体的形象出现时,就是给了他一张赢得被他人亲近和认可机会的名片。

那么父母如何通过穿衣打扮来培养孩子的审美,为孩子增添魅力呢?

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衣服

孩子在生命的最初时,对审美是没有概念的,但他会本能地追求舒适与漂亮。父母在选择衣服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质地好、色彩柔和的纯色系衣服,这就形成了孩子对色彩的基本审美;同时,父母也可以让孩子玩儿给玩偶搭配衣服的游戏,逐步培养孩子对衣服色彩的敏感和喜好。孩子3岁后,性别意识开始逐渐建立,父母可以按孩子的性格与性别提供合适的衣服来强化。比如给男孩穿上漂亮的衬衣西裤,让他们站在镜子前,夸他们很帅气;比如让女孩穿上漂亮的裙子,让她们快乐地转圈,夸她们像公主一样。

尊重孩子的选择

等孩子有了自己的审美意识之后,父母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选择。只要条件允许,就得在舒适和简洁的前提下,适当地引导孩子有自己的色彩感和审美情趣。如果父母本身对于衣着打扮没有太多经验,建议可以找一些简约又舒适的衣服品牌,多带孩子去试穿几套,慢慢就会找到感觉。

总之,对孩子进行美育也好,追求生活品位也罢,不要觉得穿衣搭配里的美学是离寻常家庭特别遥远的事情。身为父母,我们认真工作、努力赚钱,竭尽全力帮孩子成为优秀的人,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向幸福而美好的生活更近一步,这一切完全可以从为孩子准备一套舒适又得体的衣服开始,这是每一位父母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让男孩养成礼貌的好习惯

礼貌地与人相处,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他人的尊重,是一种人与人相处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互相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讲究礼貌的习惯,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才能被认可、被接受。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的习惯。

给孩子创造一个礼貌的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处处做到讲究礼貌,给孩子做好榜样,处处注意讲文明,互敬互爱,尊老爱幼,创造一个文明、礼貌的家庭环境。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自然而然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慢慢地也会养成讲礼貌的习惯。

教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教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是让孩子讲礼貌的重要环节。比如说,让孩子见到长辈要学会问好:“爷爷好,奶奶好!”在孩子寻求帮忙的时候,要说“请”字,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向别人说“谢谢”,还要让孩子学会使用“对不起”“没关系”“别客气”等礼貌用语。将文明礼貌用语的训练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

例如,在吃饭时,让孩子等所有人都到了才可以开始吃饭,在吃饭的时候不能随便动别人的餐具;在接受别人的礼物时,要学会向别人道谢;当踩到别人或者碰到别人的时候要学会跟人家道歉;当自己外出或从外面回来时,要跟家里的人打招呼;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友好和谦让;在别人家玩耍时要懂规矩,不乱翻、乱拿别人的东西;等等。

对于不礼貌的行为及时纠正

不要因为是童言稚语就一笑了之。对于不当行为一定要严肃地多强调几次。要学会巧妙地讲道理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比如小孩子摘花时,你可以说花会很疼之类的道理来纠正其行为,这样小孩子会很容易听懂并接受。

要适时表扬

对于孩子有礼貌的行为要高调表扬,这样可以充分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因为只有表扬和夸奖才能让孩子体会到有礼貌的孩子大人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会有很多朋友。所以带孩子外出参加聚会等活动时要适时地给予孩子这方面的表扬和鼓励,从而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用这种方式来培养孩子懂礼貌的习惯,也间接地培养了孩子自信、开朗和活泼的性格。

不要强迫孩子

不要认为孩子小,就能够被父母掌握在手里,其实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甚至有些叛逆。很多父母在孩子没有礼貌的时候就强迫孩子,比如有客人来家里,孩子躲着不肯与人打招呼时,父母就拉着孩子,拼命地让孩子向客人问好,结果会以孩子大哭而告终。这样做非但达不到目的,还会产生反作用,所以应针对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因势利导。如孩子不肯与人问好时,可采用事后交谈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解一些作为小主人待人接物的道理,从而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该抱着宽容、耐心、随和的态度对待孩子,要尊重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学习,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良好的睡眠习惯很重要

父母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孩子独立安然入睡。孩子出生4个月以后,一旦形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

帮助婴幼儿建立睡眠的作息规律

婴儿早期很多良好的行为习惯都是通过建立条件反射的方式形成的。孩子定时上床、准时起床的好习惯同样是运用了这一方式。当小婴儿2~3个月时,父母可以配合孩子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惯,帮助他逐渐建立良好的睡眠规律。每当孩子到了要睡觉的时候,让孩子躺在床上进行哄睡。父母可以采取一些固定活动,如每次临睡前洗浴、换睡衣、换上干爽的纸尿裤或让孩子听同一首安眠曲或者讲同一个故事,或者父母做同一个动作——亲吻他、拍他等,直至孩子入睡。每天父母都采取这样固定的哄睡模式,经过一段时间,只要做这些事情,孩子就知道该入睡了,就能够养成自行入睡的习惯,即建立了良好的睡眠条件反射。

需要注意的是,越小的孩子建立这种条件反射需要的时间越长,家长要有耐心。如果家长采取了抱着、摇着、吃着奶哄睡的模式,时间长了建立的条件反射就是必须抱着、摇着或者吃着奶才能入睡的习惯,以后再想纠正就十分困难了。

帮助婴幼儿分辨昼夜

室内光线要有明显的昼夜分别,日夜活动应该有明显的区别。白天小睡也不必挂上窗帘,不需要刻意制造安静环境;夜间睡眠则需要关着灯(可以用小夜灯),与白天小睡有所区别。

《生命时报》曾经报道,英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指出,睡眠期间室内灯光会影响人体内分泌,尤其是可以改变褪黑素分泌,同时缩短体内褪黑素在夜间的持续作用。而褪黑素则可以影响人们的睡眠、体温调节、血压和血糖的稳定。研究结果显示,睡眠暴露于灯光之中的受试者,99%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褪黑素分泌延迟,而褪黑素持续作用的时间也缩短约90分钟。这对于人们血糖的稳定是不利的,它会影响血糖稳定,不利于血糖控制。

孩子白天小睡的时间不要超过 4 小时

白天尽量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与他玩耍、说话,利用孩子清醒的时间进行早期教育。其实,早期教育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事事中都可以进行。

临睡前不要让孩子太兴奋或太疲劳

孩子临睡前不要玩耍得过度兴奋,或者让孩子过于疲劳。这样会造成肾上腺素浓度增高对抗机体产生的疲劳,孩子会因为兴奋、易怒、急躁而难以入睡。夜间入睡前一定要换上渗水性强的干爽纸尿裤,防止婴幼儿因漏尿、尿湿或更换尿布而被打扰睡眠。

小床上不要放太多玩具

婴儿床是给孩子睡觉的地方,并不是玩耍的场所,有些父母为了好看,喜欢将婴儿床装饰得跟个“游乐场”一样,里面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玩具,小床顶部还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小东西,孩子躺在里面,面对着这么多的玩具,怕是会去把玩这些东西,越玩越有精神,哪里还睡得着觉。父母要及时把过多的小玩具放到它们该呆的地方去,孩子床上一般只留一个他最喜欢的玩具陪伴他睡觉就可以了。

睡前进行亲子类互动游戏

很多孩子都是很难哄入睡的,父母们不妨在睡觉前陪孩子进行一些亲子类的互动游戏,既可以提升孩子的智力,又能消除孩子玩耍一天的疲劳感,让孩子在和父母互动的游戏中放松身体,使其更容易入睡。一般入睡前不适合玩难度太高的游戏,所以宝妈宝爸可以选择一些相对轻松的儿童玩具,最好是能两个人一起玩的。

纠正睡眠中的不良行为

尽量不改变孩子的睡姿,只要孩子自己睡得舒服,无论仰卧、俯卧都可以,孩子睡得舒适就不易惊醒,如果俯卧时间过长可帮他翻身改变睡姿。在睡眠中发现孩子蒙头睡、含奶头、咬被角、吮手指等现象时要及时矫正,以防养成不良习惯,以后更难入睡。

好好吃饭——让男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各种习惯养成的阶段,良好的饮食习惯不仅能使孩子不偏食,还能带动孩子的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让孩子受益一生。只有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而且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对孩子以后做事集中注意力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孩子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开始,正确的引导对孩子各种习惯养成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吃饭定时定量

定时定量吃饭有利于食物有规律地消化和吸收,能促进人体对食物的利用,能预防消化功能紊乱。但实际生活中有不少父母,生怕孩子吃不饱,或者是出于让孩子能有更好的营养的考虑,从孩子开始会吃东西的时候,一会让孩子吃点鸡蛋,一会让孩子吃点面包,不停地想着法子让孩子吃,很容易让孩子的身体出现消化疾病,不利于孩子养成正常吃饭的习惯,更不利于孩子的发肓。

让孩子细嚼慢咽

只有细嚼慢咽,充分嚼烂食物,才有利于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增进食欲。但很多父母总是喜欢像大人一样要求孩子,不停地催促孩子,会让孩子的胃肠过劳,嚼不烂的食物不利于消化吸收,不停地催促还会让孩子对吃饭产生逆反心理。容易导致孩子在正餐时少吃,而在吃完饭以后又吃过多的零食。孩子的用餐时间要比大人长些为宜,不要一直唠叨让孩子快吃。

不挑食、不偏食

各种食物,各类蔬菜,什么都能吃,这才是正确的饮食习惯。有时候孩子偏食其实是父母一手造成的,因为孩子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父母是最清楚的,对于孩子喜欢吃的,可以多吃点,这是允许的,每个人都有自已口感和味道的喜好,对于孩子不喜欢的,父母不要到处说我家孩子不喜欢吃什么什么,这是造成孩子出现偏食的主要原因。孩子如果出现偏食,父母不要急,也不要当孩子面问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吃,而是隔几天再给孩子做他不喜欢的菜,注意观察并且鼓励,慢慢地孩子也就不再挑食了。

少吃零食

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吃零食,但要注意引导孩子少吃零食,对零食的过度喜好,会让孩子在正餐时不吃或少吃。也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不允许孩子食用任何零食,这也是不正确的做法,这将会影响孩子的味觉发展。允许并不等于放任,零食应少食才有利于孩子在餐桌上摄入合理的营养,尽量减少零食但不杜绝,这才是符合孩子饮食心理的行为。

吃饭时集中精力

不少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也离不开电视、手机或平板电脑,或者有些家长认为看小人书有利于孩子的智育发展,于是就默认孩子在餐桌上看小人书。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不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形成,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小细节才是孩子习惯形成的关键所在,要让孩子学会在餐桌上安静、专心、稳定用餐。

让孩子独立进食

让孩子独立进食不仅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开始。有些父母为了孩子能多吃点东西,费尽一切力气;还有的跟在孩子后面,孩子边玩,父母边喂,这样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肓。从孩子1岁多的时候开始,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养成独立用餐的习惯,有利于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形成。

不要诱孩子用餐或逼孩子用餐

诱孩子用餐在隔代养育里最常体现,不少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太爱孩子,生怕孩子吃不好或都没吃饱,于是就用条件引诱孩子用餐,这对孩子成长非常不利。逼孩子吃饭大都是父母带孩子时出现的情况,因为父母年轻一点,事情也多,生活也忙,最主要是没有足够的耐心,于是看到孩子吃饭时磨磨蹭蹭就开始威逼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逆反心理,或者直接让孩子变得胆小害怕。这不仅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更不利于孩子各种习惯的形成。

热爱劳动,让男孩做个勤奋少年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保护已经过了头,甚至已经到了什么事情都要插手的地步。但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离开家,父母必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爱劳动,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群体中。

劳动可以充实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家里不会感觉无聊,不容易沉迷电子产品或者整天闹腾着要父母带出去玩;劳动是培养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很多劳动需要孩子开发智力想象如何去进行才可以做得更好;劳动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让孩子可以在劳动中学习到经验,在取得进步或成功的时候,使自信心得到提高;劳动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通过劳动得到锻炼身体的机会,增强免疫力;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有助于孩子走出家门后自强自立的生活,让孩子在劳动中知道如何去照顾自己、照顾他人,这才是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和保护;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好品质,无论是对于生活、学习、家庭还是社会,责任感是很重要的,有责任感的人会比较受人欢迎和信任。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呢?

父母要成为热爱劳动的榜样

父母对劳动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如果父母认为干家务活是令人讨厌的或降低身份的事,是因为没办法才不得不为之的,这种消极态度将会影响孩子。因此,做父母的首先要具有对劳动的尊重和自豪的感情,要培养孩子“劳动光荣”的意识,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拥有一种充实、幸福、愉悦的感觉。劳动给孩子带来了美好的体验,同时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也就会喜欢上劳动。“劳动光荣,懒惰可耻”是孩子要从小铭记于心的信条。孩子要明白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来源,人的劳动是创造世界的活动。孩子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伟大,才会喜欢做个勤劳的人。

让孩子及早开始劳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都有爱劳动的天性,在学会走路,手脚比较灵活之后,看见父母做什么就会凑上前帮忙。一个2岁的孩子能够替大人取拿和传送东西,甚至能够整理已洗好的衣服,借此可以教导孩子辨别颜色和形状。你可以把清理打扫变成游戏。4岁或5岁的孩子能了解简单的命令和替大人办点小事,而且还可以指望他(有时候)会自己收拾玩具、找衣服或端走自己的碗盘。7岁的孩子已经能负担一点家庭责任。

孩子刚开始学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手脚还不能很好的协调,做起事情来很费力,有可能还会越做越糟,但父母不能因此而喝止孩子,也不能因为心疼孩子而限制孩子做事。父母应该对孩子做到耐心地引导,给孩子做示范或者与孩子一起把事情做好。第一件指派他们要做的事情,最好是他们能做得令人满意的事情,别急急忙忙地要孩子做他力所不及的事。给孩子的新任务要有挑战性,但也必须能为他带来成就感,如果新任务令他做得沮丧泄气,他以后也许就不会再尝试了。

即便孩子不主动上前,父母也要吩咐孩子学着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自己穿衣、整理自己的玩具、收拾自己的日常用品等等做起,从易到难地教孩子学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而且还能使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让孩子多分担家务劳动

孩子在幼儿期的好奇心和模仿力很强,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务劳动充满了热情,父母要抓住时机,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动中来,无论大小,让孩子在参与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父母别怕孩子干家务活慢、质量差,要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孩子的技能是在反复实践中提升的,父母多给予孩子鼓励,才能够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让孩子乐于做家务。

同时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在做家务活时觉得轻松愉快。孩子的劳动带有游戏的性质,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常常是边玩边做的。如洗手帕时就玩肥皂,擦桌椅时就玩水,家长对此不要苛求。因为当劳动只成为纯粹的义务而无任何乐趣的话,是很难让孩子热爱劳动、坚持劳动的,这将不利于劳动情感的培养。

不要用利诱

孩子做完一件工作,最好的报酬就是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他一下或者说一声“谢谢”。在孩子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告诉别人你多么自豪,也是一种很好的报酬方式。事实上,孩子自己也会认识到,计划并完成一项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要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非只是要把繁琐的工作做好,或教孩子“如何去做”,厨房整洁的重要性,比不上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立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和办事能力,因为这些都是健康情绪的基础。做家务也可帮孩子了解人必须合作和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同时父母也不可让孩子做太多的工作,这样会妨碍他学习、身体生长发育和其他社交活动。学习怎样做事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从小培养良好的做事习惯和尊重劳动、自强自立的世界观。所以,让孩子做事,一定要适度。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