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自信励志/培养注重对男孩品格的塑造

培养注重对男孩品格的塑造

别忽视对男孩良好品德的培养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因此,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父母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道德规范正人先正己。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首先要符合道德规范。...

别忽视对男孩良好品德的培养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人们比较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而忽视品德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幼儿缺乏爱心,独立性差,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今,“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是选拔人才的标准,而品德始终是放在第一位。做人,德是立身之本。因此,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

父母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道德规范

正人先正己。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做事首先要符合道德规范。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就要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从身边小事做起,给孩子作出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宜在孩子面前多议论社会的阴暗面

社会的阴暗面任何时候都会有,电影、电视剧都在诠释,不少父母习惯在茶余饭后,或一边看电视一边议论,这样对孩子的影响是很不好的。不要说年纪小的孩子对社会阴暗面还没有判断能力,就算是读初高中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渲染社会的丑恶现象也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让他们觉得这个社会是多么的不好,多么的不可信任,难免会使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认知性错误。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还是少说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宣扬好人好事,让孩子沐浴着正能量的雨露阳光健康成长。

父母要负起管教孩子的职责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老师。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们往往把孩子交给家里的老人来带,却忽略了自身有更重要的管教责任。父母就算再忙,管教孩子的事不能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变化,要经常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交友情况。经常与孩子交流沟通,化解孩子成长的困惑。

做父母的本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经常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从小到大,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但父母几年、十几年的习惯行为便会变成对孩子的一种心理暗示,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如果父母有不良的习惯,便会在一天天的生活中给孩子以影响。有些父母明知自己的某些习惯不对,但又管不住,总对孩子说“别学我”,但这已经给孩子的心灵种下了一颗恶果,并不是自己几句“不许学”就可以抹杀掉的。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正直善良,为孩子做出榜样,从而起到潜化默化的作用,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坚韧不拔,男孩获得成功的基础

现在的男孩受到父母太多的宠爱,却忽视对孩子的性格、品格方面的培养,造成孩子缺乏坚韧的品格而变得懦弱。一个没有坚强品格的孩子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站稳脚跟的。待孩子长大之后,他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软弱的人,面对困境只懂得逃避、放弃。如果要等他进入社会再来补上一课,那么他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研究发现,那些性格软弱、耐性差的人,最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为了避免类似的惨案,父母要让孩子懂得:在人生的战场上,我们不但要有跌倒之后再爬起的毅力,还要有拾起武器再战的勇气,绝不允许自己软弱地逃避或者倒下,在面对挫折时要永不放弃!

当然,坚强的品格不是男孩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父母后天的培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孩子炼成钢铁般的意志。

狠心培养男孩坚强的品格

那些性格比较软弱的男孩遇事往往优柔寡断,碰到困难不能坚持,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一旦有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只想到退缩和逃避。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就必须狠下心,绝不要因为他的苦恼而放弃原则。孩子只有拥有坚强的品质,才能够在跌倒后咬紧牙继续前进,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时候要狠心一点,不经历风雨的洗礼,他又怎么能见到彩虹呢?

在挫折中有意识地磨炼孩子

坚强的品格特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比如,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而不是伸手去扶。在孩子上了小学接送他几次之后,就要告诉他,爸爸和妈妈工作都很忙,你应该自己学着坐校车回家了等等。只有让他明白,遇到问题,只有依靠自已的力量才能得到顺利解决,这样他才能不断锤炼自己的内心。

让孩子离开自己生活一段时间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够坚强,就在于没有机会去磨炼,他们身边总有可以依赖的人,有什么事情,总是先想到向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求助。鉴于此,可以在合适的时机让孩子离开父母生活一阵。

挫折是锻炼坚强孩子的最好教材,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那些坚强的孩子才能从容面对不期而至的磨难,谱写出精彩的人生乐章。

乐观向上,让男孩一生充满阳光

让孩子保持乐观的心态,微笑面对生活是很重要的,一个乐观开朗的孩子不仅更为健康,在实际生活中,孩子的幸福感也更强,事业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因此父母培养孩子树立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是很有必要的。

如同性格的其他特征一样,乐观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现实和经历事件的影响。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会表现为一种解释风格,从而影响孩子性格的悲观与乐观。那么,父母要如何教孩子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呢?

父母要乐观

父母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孩子的榜样,如果自己都是悲观的,又如何教孩子乐观呢?父母要分析自己的解释风格,看看自己在遇到一件满意的或不满意的事件时,会有怎样的想法。满意的事件是否与自己的努力有关,不满意的事件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且这种事件是否可以改变。如果自己不是乐观的解释风格,那么,就要着手改变。无论面对任何结果,都有意识地用乐观的解释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想法。父母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热情待客、真情待人,培养一种与人融洽相处的气氛。

父母要告诉孩子凡事没有过于完美,不应对一切过于挑剔,社会不会按照某一个人的思想运转,凡事过于挑剔,有可能钻进“死牛角”的境地,从而对一切不完美的人和事难以释怀。凡事要从乐观的方向去想,当事情的发展已成定局时,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的朝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才有前进的动力。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中暂时遇到挫折,要告诉孩子勇于面对,再从中慢慢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要一味的自暴自弃,难以从“暂时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养成乐观的解释风格

2~3岁的孩子,希望体验更多的自主性,父母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验证自己的行为能力,体验更多的掌控感,会增加孩子的喜悦感和成就感。一般情况下,孩子在6岁以前,还没有自动思考和表达自身思维的能力,但他们能够留意并吸纳父母的解释风格,会被动地吸收父母的风格。

6岁之后,帮助孩子把良好结果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表达对孩子赞赏,孩子通过大人的描述,知道了自己行为的能力,并能明白自己努力会带来好的结果。接下来,还可以把行为定义成为一种能力或特质,引导他们更有信心去尝试新的事物,更乐观地看待不好的结果。而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即使是孩子个人原因造成的不当后果,也要强调行为的暂时性和特定性。避免对孩子说“你总是”“你就是”这样的字眼。当我们必须对孩子的行为做出限制时,尽可能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机会,如“是穿A裤子,还是穿B裤子?”“是先做数学作业,还是先做语文作业?”

和孩子一起面对

父母要选择和孩子一起面对事件,一同分析积极行为与良好结果的关系。积极的行为,不仅是孩子自己的行为,还是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帮助,或者其他外部资源的支持。我们要教会孩子乐观,就是要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能从不好的情绪中脱离出来,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让自己达到目标。如果孩子特别自责,认为失败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这时就要和孩子一道探讨事件发生的各种原因。一旦孩子了解到更多的原因,就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其实,和孩子一起找可能存在的问题,不仅适用悲观的状态,也适用于过于盲目乐观的状态。对于孩子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是有帮助的。

宽容大度,男孩的心胸能“海纳百川”

宽容是一种理解和体谅别人的做法。在生活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便会获得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经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苛求他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寓理于此。

宽容的人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他们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者做法的时候,但是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所以,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注意要培养孩子宽容、理解别人,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情况,不能把自己认为是对的强加给自己的伙伴们,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小伙伴按自己说的去做。

不要因为朋友对自己做了一点错事,就去怨恨,就去报复。当我们受到无辜伤害时,总是会有一颗报复的心。但是,报复却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现代科学揭示,宽容有利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想要报复他人时,血压会明显上升;而在宽容他人时,血压则显著下降。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宽容的好习惯。

为孩子树立榜样

孩子的宽容之心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父母。孩子最初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待人接物的方式的。父母宽容大度,遇事不斤斤计较,与邻里、同事之间融洽相处,孩子就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宽容、友善、乐于与人相处。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学会包容孩子,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你可以不赞赏,但要做到接纳。尽管你不同意孩子的某些做法,但要先试着包容,并努力以示范来引导孩子学会包容,你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

教孩子善待他人

宽容意味着理解,不斤斤计较。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具体事件入手,教育才可行、有效。要教育孩子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不能看不起别人,不要斤斤计较。比如说,当孩子抱怨:“我的书,小明借了好多天了,都没有还我。”

父母可以这样回答:“没关系的,他可能看书比较慢呀,对不对?上次他把篮球借你玩了那么久呢。你还有很多书可以看呢,别着急呀。”

当听到孩子抱怨:“我太讨厌他了!”父母要适当地开导孩子:“为什么呢?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父母要教导孩子多看别人的优点,不要把别人的缺点牢记在心里,要宽容地对待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戴与敬重,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才能很好地和别人沟通和交往,才能使人际关系协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对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

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

宽容之心是在交往活动中培养起来的。孩子只有与人交往,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而只有学会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与人正常交往、友好相处。也只有通过交往,孩子才能体会到宽容的意义,体验宽容带来的快乐。如称赞别人的优点,庆贺同伴的成功,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采纳别人的合理建议等等。

父母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接触同龄人,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性格。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父母要特别注意引导孩子宽容比自己强的同伴、比自己“差”的同学和自己的竞争对手。比自己强的不嫉妒;比自己“差”的不嘲弄;不故意为难自己的竞争对手。让孩子向好同伴学习,帮助“差”同学,学会与竞争对手合作。

当然,宽容也不能丧失原则,姑息纵容,不能无限度的宽容别人。对小是小非、没有严重后果的个人冲突、无意的损伤等尽可能的不要计较,加以忍让与原谅。对影响友谊与集体荣誉,会造成较大损害或故意做出的破坏行为等,绝对不可容忍,更不可原谅。但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诚恳的态度去加以批评、制止。切忌粗鲁直接,不注意场合、分寸,或言辞过激、盛气凌人。这样不利于纠正错误,反而会增加抵抗情绪,起相反的作用。教育孩子平时要多和自己的伙伴们聊天,知道对方在想些什么,让矛盾还没有激化就被消灭掉。

鼓励孩子纳新和应变

宽容不仅体现在对“人”的态度上,也表现在对“事”和“物”的态度上。父母要引导孩子见识多种事物,让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新事物,承受事物所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善于知变和应变。如让孩子了解各种奇观、奇迹,观察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允许孩子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孩子一旦习惯于“纳新”和“应变”,他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具备了宽容之心。

总之,宽容是健全人格的必备素质,只有学会宽容的孩子,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一个识大体、顾大局、受人欢迎的人。

拒绝谎言和编造,培养男孩诚实守信的根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警告孩子:“如果你再撒谎,我就用针把你的嘴缝起来。”可是我们想想: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父母真会缝上他的嘴吗?显然,有时父母对孩子说的话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是非常不可取的。

要纠正孩子的撒谎、不守信用的行为,父母首先要做到言行一致。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容易受到某种行为的暗示。如果父母言行不一,不履行承诺,孩子就会受到暗示,跟着模仿。例如,妈妈如果答应了孩子星期天带他到公园去玩,就一定要去。如果临时有事,也要先考虑事情重不重要,若不重要,就要坚守诺言;如果事情确实比较重要,一定要向孩子说明情况,并争取以后补上去公园的活动。

每个人行为的背后均有其动机。小孩子撒谎的原因通常有两点,第一是撒谎能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是撒谎可以免受责罚,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面对孩子的谎言,父母不要太焦急,从而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制止孩子的撒谎行为,而是要想办法充分了解孩子谎话的种类和撒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从而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

培养孩子诚信从点滴做起

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家长既要有长期坚持的耐心,一如既往的细心,又要能深深扎根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点滴中,贯穿家庭生活和亲子成长的全过程。家长应从小就要求孩子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时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不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针对社会上那种坑蒙拐骗的行为,父母要态度鲜明地进行批判,要让孩子坚信,这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是必将受到惩罚的。这样,孩子长大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总之,父母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的诚实之心。

为孩子做诚实的榜样

父母要培养一个有责任心,以诚待人的孩子,就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表率。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动对孩子来说是无声的语言,有形的榜样。为了培养孩子的诚实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待孩子一定要诚信,不要说话不算话。因此,父母在向孩子许诺之前一定要三思,不能言而无信,答应孩子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如果不能兑现,应及时向孩子解释,向孩子道歉,并做自我批评,让孩子从内心理解和原谅父母,事后父母应设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果父母言而无信,一而再再而三的食言,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并认为说了话可以不算数,慢慢地,他们也会这么做。

营造诚恳、互信的家庭氛围

父母要做有心人,为孩子创造愉悦的、讲诚信的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信任。孩子尽管年龄小,但他同样会体会到家长对他的尊重和信任。要知道从小受到尊重、信任的孩子,会更加懂得怎样去尊重、信任别人和怎样得到别人的信任。可以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中,告诉孩子说谎会有什么样的危害,告诫孩子说谎或许能让你一时蒙混过关,但迟早都会被他人发现事情的真相,等真相大白之后,不仅会让你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还会失去老师、父母、同学、朋友对你的信任,久而久之,别人就不愿意再跟你接近了。这样的话,孩子便会在愉悦互信的氛围中受到启迪,讲诚信的意识也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守信,不喜欢撒谎的孩子。但是,许多孩子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后天的某种需要引起的,比如为了满足吃的、玩的需要甚至是为了逃避受批评、受惩罚,这些都助长了孩子撒谎的恶习。父母应该认真分析孩子的需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部分。而满足孩子的时候,应该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分析孩子的需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而不要以成人的想法推测孩子的心理。当孩子向父母讲述了他的需要后,父母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让孩子明白哪些是合理的、正确的,然后及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对于不合理的需要,则要对孩子讲明道理。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还小,或者觉得事情无关紧要就放纵他们。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不断地强化不良行为,形成不良的品格,最终影响到他的人生。

节俭不等于“小气”,让男孩懂得一分一厘来之不易

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很多父母都会觉得“教育孩子勤俭节约”这个话题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大家的物质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父母们普遍认为没有必要在物质生活上苦到孩子。同时“富养孩子”的育儿思潮在社会上盛行,父母们对孩子提出的吃、穿、玩、用等要求基本有求必应。其实,在物质条件宽裕的这个时代,父母还是要教育孩子勤俭节约的。节俭不等于小气,节俭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国古代诗人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营造勤俭节约型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孩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父母要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只要家长在生活中保持节俭,即使孩子有了不节俭的意识,家长也能够进行说服教育。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给自己的几个孩子每人一月的零花钱只有3美元,而且定下制度,如果每人的零花钱一个月有结余,那么可适当在下个月多给,这些做法激励了孩子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克服孩子乱花钱的习惯

许多父母特别是一些老人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有的甚至不用孩子开口就送上前去。由于长期不劳而获,没有计划性,逐渐使孩子们养成了花起钱来不心疼,甚至是乱花钱的习惯,造成浪费。这些孩子大多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节俭、为什么要节俭。在教育孩子时,家长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联系实际生活多给孩子讲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教育孩子节俭。

克服孩子攀比心理

要让孩子明白应该攀比什么和不应该攀比什么。在知识方面上你追我赶,学习成绩上的攀比,才是有意义的攀比;物品与衣着上的攀比,是华而不实的。引导孩子比学习、比劳动、比品德。同时,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接触成人的工作,使他们明白劳动的不易,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改掉比钱比物的坏毛病。

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让孩子从小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教会孩子做家务,放手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品尝到劳动成果的喜悦。不要因为孩子学习,就不让孩子做家务,久而久之,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就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总之,培养孩子良好的勤俭节约意识和习惯,利用各种机会,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让孩子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他们明白“细水可以长流,节俭也是财富”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孝顺,是男孩做人的根本

孝心对于现在很多孩子来讲,似乎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年轻的父母更多侧重于给予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忽视培养孩子的孝心。有些父母心甘情愿地付出,不奢求孩子日后的回报。他们会跟孩子说,你们顾好自己就可以,我们不用你们操心之类的话。作为儿女,要感激父母无私的爱,可是如果父母经常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子女听久了,真的会信以为真,觉着父母不需要自己照顾,孝心逐渐被淡忘。

很多父母认为跟孩子谈孝心,是贬低了自己对孩子无私的爱。这是一种误解,对孩子也是一种误导。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的意思是,要孝敬父母,团结兄弟姐妹,这就是仁的根本。如果你对自己的家人都不好,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个仁义之人呢?拥有孝心是仁的根本,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而且“孝”作为传承之道,如果长辈没做好,后辈又岂会获得。这话虽然说得过于绝对,但如果自己不孝顺父母,却指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这样似乎说服力不够,也太过自私了。父母首先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孩子耳濡目染,才会逐渐养成孝顺父母的好习惯。

建立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

父母让孩子明白长幼顺序,可以避免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如果父母做什么,都首先考虑到孩子的需要,这样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孩子不仅不懂得感恩,还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失去孝心的孩子,长大可能会变成“啃老族”,甚至成为年迈父母甩不掉的包袱,何谈孝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可以把家庭情况告诉孩子,让他们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易,看到父母努力的过程。这样孩子才会心存感恩之心,愿意孝顺父母。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他们参与家庭劳动,学会替父母减轻负担。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才会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