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7日星期二
首页/自信励志/硬套逻辑的语言表达方式

硬套逻辑的语言表达方式

硬套逻辑法老王在平常是个“节俭”得有点过分的人,而且说话有些“绝对”。大家好言相劝总是解决不了问题,老王依然故我。那天到吃午饭时,老王又发表看法:“瞧瞧,这一次性筷子扔掉多可惜,应该洗洗再接着用。”大家不同意这种做法,争了半天也没说服老王。偏巧经理这时也坐到桌上来吃饭,听说这个争论后便劝老王,一次性东西在完成其使用价值后确实应该丢弃,可老王倔强地认为:“一次...

硬套逻辑法

老王在平常是个“节俭”得有点过分的人,而且说话有些“绝对”。大家好言相劝总是解决不了问题,老王依然故我。那天到吃午饭时,老王又发表看法:“瞧瞧,这一次性筷子扔掉多可惜,应该洗洗再接着用。”大家不同意这种做法,争了半天也没说服老王。偏巧经理这时也坐到桌上来吃饭,听说这个争论后便劝老王,一次性东西在完成其使用价值后确实应该丢弃,可老王倔强地认为:

“一次性东西就应该反复使用,这样才能节约资源。”

经理反问了一句:

“老王,照你的逻辑,你是否会把手纸洗一洗再用啊。”

大家都笑了。老王后来还真不那么过度“节俭”了。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是一是一,二是二,如果谁今天说的和昨天说的不同,那么这人无疑“很差”。孩子的脑海里也逐渐学到一些“逻辑”知识,只不过是生搬硬套某种看似合理的逻辑,难免闹出笑话。

大刘的儿子到姑姑房间里玩,回到大刘身边时拿着一小袋糖,说是姑姑给的。

大刘问:“你说了‘谢谢’没有?”

“啊,忘了。”儿子马上又跑到姑姑房里去道谢,回来以后对大刘说:

“其实我不用去谢姑姑。”

“为什么呢?”大刘问。

“姑姑说,‘好孩子,不用谢’。”

上面这则幽默故事是天真的孩子在无意中“炮制”出来的。其实,成人也可有意炮制此类幽默故事。

牛津大学有一位叫作艾尔弗雷特的年轻人,有次在同学面前朗诵了一首新诗。同学查尔斯说:“艾尔弗雷特朗诵的诗很美,不过,我好像在哪本书中见过。”

艾尔弗雷特听了很恼火,要求查尔斯公开道歉。

查尔斯在一周之后,真的在公开场合向艾尔弗雷特道了歉。他沉痛地说:“我说的话,很少收回。不过这一次,我承认是我错了。我本来以为艾尔弗雷特是从我读的那本书上偷来的,但我在房里翻开那本书一看,发现那首诗仍然在那里。真的对不起!”

诗被抄袭,发表的原印刷物当然还在,查尔斯用偷东西的逻辑推理说明抄袭一事,创造了以上妙趣横生的幽默。

硬套逻辑的幽默法,在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

硬套逻辑的幽默手法运用最成功的便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相声名段《醉酒》。在这段相声里幽默效果达到最高峰的时候,便是这么一段对话。

甲:你说你没醉,来,你来这个。(从腰中掏出一物)

乙:什么?

甲:拿出一个手电筒来,往桌上一放,一按电门,不是出现一个光柱吗?

乙:是呀!

甲:你听这话醉了没有?“你说你没醉。来,你顺我这柱子爬上去!”

乙:啊?那能爬上去吗?

甲:另一个也不含糊呀:“这算什么?你别来这套,这套我懂。我爬上去呀?我爬到半道儿,你一关电门我不掉下来呀?!”

“爬柱子”符合逻辑,爬光柱就是硬套逻辑;而更经典的是,柱子是能爬的,突然没有柱子就会掉下来,这也是正常的逻辑思维,但被醉鬼硬套成“爬光柱”已经爬到半道儿,电门关了,光柱没了,他掉下来了。这种幽默效果太经典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