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1日星期五
首页/自信励志/忆当年的创新迷局

忆当年的创新迷局

忆当年的创新迷局文□王钰初入职场时,想象力极度丰富,干劲冲天,精力充沛。但是,受到挫折极易心灰意冷,眼里容不得失败,总觉得“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处失败就全面否定自己。殊不知,对于职场新人,别人看到更多的是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就像在此次企业文化重塑工作中,虽然我个人挫败感十分强烈,但是,领导对我仍然信任有加,同事们说我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忆当年的创新迷局

文□王钰

初入职场时,想象力极度丰富,干劲冲天,精力充沛。但是,受到挫折极易心灰意冷,眼里容不得失败,总觉得“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处失败就全面否定自己。殊不知,对于职场新人,别人看到更多的是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就像在此次企业文化重塑工作中,虽然我个人挫败感十分强烈,但是,领导对我仍然信任有加,同事们说我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21世纪初的中国,“创新”行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凶猛,《。这些工作都是在比别人多投入一倍时间、一倍精力的状态下完成的,员工的积极性也逐渐被调动起来,更多的员工参与到此项工作中。关于开展企业文化重塑建设的红头文件已经发布,新的企业理念系统已经形成,企业二十年来第一本《管理制度》编辑完成,新版《员工手册》也已经发布。可以说,这次企业文化重塑工作对员工的冲击是相当震撼的,新理念、新流程、新思路、新举措让人目不暇接,诸多的“新”已经让员工“审美疲劳”了。

企业文化重塑小组本来寄希望于换标、换名称来推动企业改革和建设,以期让企业面貌焕然一新,等到了CI导入阶段以及新的名字征集阶段,问题来了。由于一些员工(无法确定是多数派还是少数派,老员工还是新员工,因为在征求意见阶段都是无记名投票)对原标志和原名字抱有“较深厚的感情(企业员工语)”,由专业CI设计公司设计的新的标志在选择上意见分散,新的企业名称也迟迟无法定论,这两项标志性工作由“研究”变成了“延久”。原先准备的后续工作因为这两项工作的拖延无法开展,企业内部开始出现各种声音,诸如准备时间不足,老的优良传统坚持不够,猛药下得太多会伤筋动骨,不专注经营活动而搞花架子,等等。当然,作为此次活动的操刀者,我也开始被质疑:年轻,资历浅,不了解企业传统,业务工作介入不多,等等。一次本该由我出场宣贯企业文化的演讲临时被取消,高层领导对换标及更名的态度也开始模棱两可起来。最终,企业标识更换一事不了了之,企业新名称在我的坚持下,选用了一个既能体现行业特征又大气的名字作为企业的副牌,与原名称并行,算是一个折中方案。

到2003年初,企业文化重塑工作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历时12个月,在总结第一阶段的工作时,领导高度评价了此项工作,并点名表扬了我们企业文化重塑小组全体成员。但是于我,总觉得企业改革进程没有完全按照我们原先设想的轨道运行,所以当时挫败感十分强烈,觉得十分迷惘,不知道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别人错了。

到今天,翻阅日历,我才觉得六年前的挫败感来得毫无理由,也没有谁对谁错之分,当年被一些员工诟病为“花架子”的企业文化已经逐步显示威力,当初制定的《管理制度》已经全面贯彻执行,《员工手册》被当做新员工的职业指南,企业新成立的下属公司都以当初的企业副牌的名字命名,当年的“苦劳文化、温情文化、谨慎文化”已经被“创新文化、激情文化、超越文化”所取代。六年后的企业经营额已经是六年前的2.5倍,企业已经步入了欣欣向荣的轨道,企业今天的发展现状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企业文化重塑成效的设想。

不知道是否每一位初入职场者都会遇上像我这样成长的烦恼。初入职场时,想象力极度丰富,干劲冲天,精力充沛,但是,受到挫折极易心灰意冷,眼里容不得失败,总觉得“行百里者半九十”,一处失败就全面否定自己。殊不知,对于职场新人,别人看到更多的是你的成功而不是失败,就像在此次企业文化重塑工作中,虽然我个人挫败感十分强烈,但是,领导对我仍然信任有加,同事们说我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回过头来看看,能够被领导选中并作为企业文化重塑工作主要操刀手,而且是在一个内部利益盘根错节、虽成立才二十年却已经老气横秋的企业中改造企业文化,事件本身已经说明了你的“焦点”地位,所以工作过程中受到一些指责,一些工作在当时不被接受,这些现象都很正常,没有必要为这些而背上思想包袱,更不能因此而否定自己。用现在一句俏皮话形容就是:“怀才如同怀孕,时间久了就能看出来了。”

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才会进行创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也不会等到全体员工都恍然大悟之后才开始各项变革。在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阻力和机遇同在,在面对指责和不被理解时,少一些急躁的情绪,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少一些对立的情绪,多一分沟通和解释;少一些年少轻狂的情绪,多一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信念。

这种感受几乎会让所有的职场新人产生共鸣,新人的执著和努力也是让人欣赏之处。一个完整的项目参与下来,业务和心智在同步成长、成熟。


刚毕业三年,就能被领导选中,参与制定二十年历史企业的改革方案,足见领导对人才的重视。作为人才的笔者通过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经不起挫折,也不要一厢情愿,容不得差错。当新人成为老人,回头再看,才发现只要当时认真做了,都是财富,都有收获。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