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抱怨,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7.别抱怨,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一位女孩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工作,4年后,她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困境。工作上她尽职尽责,但是渐渐地,她意识到自己除了这一行什么都不会,而现在的工作职位又没什么晋升空间,如果不改变现状,那么她可能再过10年工作上都不会有起色,薪水也不会有太大提高。她感到很焦虑,为此常常和家人、朋友抱怨,但是又不知如何去改变。
改变自己是很难的,因为人对于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自有一套行为习惯,而这些熟悉的、让人没有压力的生活改变起来难如登天。
你我在生活中一定也曾经有那么一刻想要有所改变:大到换工作、转行,小到换一个新发型,去近郊旅行。再想一想,抱持这个想法是否已经很久了,可为何还没有付诸行动?是不是经常想改变却始终不如愿,甚至做了几天就放弃了?这些都是让人难以改变自己,或者说难以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原因。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也许是情感上的迷茫,也许是事业上的瓶颈。遇到困难,我们都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因为逃避总比面对要容易得多,于是就视而不见、自欺欺人,这种掩耳盗铃的行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既然出现问题了,就一定要进行应对,如果不做任何处理,问题是不会消失的,只会变大、变糟,甚至变得让你承受不起。
这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仔细地分析一下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对现状有一个客观的认识,然后制定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继而走出困境。抱怨是没有丝毫用处的,坏情绪只会消耗你的能量,让你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对你的处境却不会有半点改善,所以只有率先改变自己、采取行动,才是最节能也最有效的出路。而且满是负能量的人,身边的人也会予以排斥,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有谁能无止境地迁就谁。
别等着被时势所迫时再被动地改变自己,主动出击去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是理想之路。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理想中的自己,在脑海中勾画一下那个自己是什么样子的:穿什么样的衣服?做什么样的事情?住在什么样的屋子里?拿什么样的收入?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了这个理想中自己的样子,再一步步朝着清晰的方向做出改变,一切都将是自然而然的。
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还是要靠自己。每天都向着那个目标靠拢,不间断地努力和坚持,才有希望得偿所愿。这种不间断的努力,需要以自律为基,并持之以恒。
改变自己,从建立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坚持好习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有益处的行为习惯是很难养成的。这个世界并不完美,有太多的诱因会让人偏离自己预想的轨道,有三个难点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过度自信,不承认自己需要改变。这不是说人们没有意识到想要成为理想中的自己需要改变,很可能是自己明明知道,却没有办法做到,最后只能找各种理由来推诿、拖延。
第二,不重视惯性的强大力量。如果生活没有多大变数,人难免会有厌烦、懈怠的时候,什么都懒得做。很多人酝酿改变自己的想法很久了,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可能有好几年了,结果到现在都没有行动。这就是因为惯性,人们喜欢待在舒适区,在那里什么都是熟悉的。正是这种舒适的惯性,让人难以行动起来去做从长远看来更有益的事情。
第三,不知道到底怎么改变。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差异,动机也自然多种多样。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人的目标是减肥,她想让自己变得健康漂亮,但是因为她对营养学的认知不够,给自己设定的减肥餐计划不合理,也就很难达到最终渴望的效果。可见,一个人的目标、认知和能力可能会成为改变自我的障碍,唯有扫清一切障碍,方能走上坦途。
有这样一句话:“没人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换句话说,没人能够让谁改变,除非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想要改变。有些人只是嘴上说说自己要改变,但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态度不强烈也不端正。就拿戒烟来说,某人明明说要戒烟,但是很难成功,只要周围人出于客套递上一支烟,他的心理防线便会瞬间崩塌。毫无疑问,一个并不是全身心想要改变的人,永远也不会得到改变。
这一类人活得很纠结,一边住在一个不喜欢的环境里,一边说这个环境不好;一边干一份将就的工作,一边不去找更好的工作;一边找一个将就的人结婚,一边说这样生活安逸一些。也许这些人可以获得一时的舒适,但总会有后悔的一日。时过境迁,当醒悟过来的时候,才发现年华已逝,自己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在生命的终点,只留一身悔恨。
幸运的是,更多人正怀抱着自己的梦想,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徐徐前进。行为习惯的改变,可以让人成为好的领导者,成为好的伴侣,成为好的家长。正是自律让他们建立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在某个状态中贪图安逸。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快速转变,积极制定计划、解决问题,继而成为那个让他人羡慕、让自我满意的理想中的自己。
【自律法则】
(1)遇到困难,不要退缩。别怕改变自己的现状,走出去,你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2)改变自己没有捷径,只有自律才能让自己建立好的行为习惯。
(3)努力成为一个自己都欣赏的人。
(4)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我们生活的使命应该是做出积极的改变,而不是证明我们是多么聪明或者多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