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6日星期三
首页/经典文章/培根《论善与性善》原文鉴赏

培根《论善与性善》原文鉴赏

13.论善与性善我所认为的“善行”,是从影响人类幸福的角度理解的,就是希腊人所谓的“博爱”(Philanthro Pia)。此外,用“人道”(humanity)一词来表达善行,似乎显得分量不够。我将善行称作一种习惯,而把善良的天性看做是一种倾向。善良是人类一切美德和尊严中最伟大的,它具有神性的特征。缺乏了善心,人类不过沦为终日忙碌、有害无益的可怜虫,比一只寄...

13.论善与性善

我所认为的“善行”,是从影响人类幸福的角度理解的,就是希腊人所谓的“博爱”(Philanthro Pia)。此外,用“人道”(humanity)一词来表达善行,似乎显得分量不够。

我将善行称作一种习惯,而把善良的天性看做是一种倾向。善良是人类一切美德和尊严中最伟大的,它具有神性的特征。缺乏了善心,人类不过沦为终日忙碌、有害无益的可怜虫,比一只寄生虫好不了多少。

“善行”对应着神学中的“博爱”,它只会施错对象,却永远不会施之过度。过度追求权利的欲望会使撒旦堕落成魔鬼56,过度探求知识的欲望会使人类的祖先失去乐园57。然而唯有对博爱的追寻永远不会过度,无论是人类还是天使,都不会为此而遭受危险。

善良的意愿深深根植于人类的天性中。如果这种仁爱不施泽于人类,就必将施泽于别的生物身上。例如,土耳其虽是一个残忍的民族,然而他们对动物却很仁慈,并且对狗和鸟类经常给予救助。据布斯贝其斯58记述,君士坦丁堡59有一个信基督教的青年,因为开玩笑般地撑住一只长喙鸟的嘴,差点被人用石头砸死。

但是人性中的这种善行或仁爱的确是有可能导致犯错的。意大利人有一句不留情的谚语:“他好过头了,简直一无是处。”意大利的一位博学之士,尼古拉斯·马基雅弗利60,曾自信满满而又坦白直率地写道:“基督教的教义就是将善良的人作为牺牲品,贡献给那些残暴无道的人。”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从来没有一种法律、教派或宗教学说像基督教这样推崇和颂扬善行的。因此,为了避免过度施善所致的危险,最好对这一如此崇高的美德的误区有所了解。

努力为他人谋利,但不要被他人的假面具或私欲所束缚,因为那样不过是懦弱易欺的表现,它只会约束诚实本分的人的行为。不要把宝石送给《伊索寓言》中的那只公鸡,它要是能得到一粒大麦,准会快乐幸福得多。

上帝的例子给了我们真真切切的教训:“他降甘霖于正义之人,也赐阳光于不义之人。”61但是他绝不将财富、荣誉和美德平等地施泽于所有的人。平常的恩惠可以普降众生,而特殊的恩惠却只给予精挑细选的少数。并且我们要留心,不要在临摹肖像的时候把原作给毁了。神学教导我们说,对自己的爱是博爱的原型,而对我们邻人的爱则是对这种爱己之心的模仿。“变卖你的一切,分给穷人,然后来跟随我。”62但是,除非你已决意追随神而去,不然不要卖掉你的所有。这就是说,除非你有天赋的才能,能够利用很少的资源做到拥有很多资产才能做的善事,否则就是本末倒置,以微泉去灌注大河,微泉很快就干涸,而大河却未必增加许多。人心固然应该善良,而行善却不能仅凭感情,还要靠理智的指引。在一些人的天性中存在着一种向善的倾向,如同在另一些人身上天生就有向恶的倾向一般,因为有些人天生对别人的幸福就毫不关心。

恶毒的品行中,程度较轻的一种只是使人变得鲁莽、固执、好争辩、难以相处,等等。而程度较严重的一种却使人善妒,或成为不折不扣的祸害。这样的人,在别人身处不幸的时候往往幸灾乐祸,并且总是要落井下石,在别人伤口上撒盐。他们甚至不如《圣经》里那些舔舐拉撒路斯伤口的狗63,而更像是一群围着别人伤口嗡嗡乱叫的苍蝇。那些“愤世嫉俗者”,惯于引人自缢,然而在他们自己的花园里却连一棵可供上吊的树都没有,连那个雅典的泰门64都不如。

这种倾向无疑是人性的扭曲,却恰恰是成就大政客的绝佳材料。他们就好比曲折的木材,虽然不能够用来建造稳固结实的房屋,却很适合用来造船,因为船只注定就是要经受颠簸动荡的。

有关善行这一天性的特点有很多。如果一个人对陌生人也以礼相待,就说明他是个“世界公民”,他的心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一片与广袤的土地相连的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痛苦表露出同情,那么他的心灵必定十分善良,犹如那些名贵的树木一样,能从自己的伤口流出为世人疗伤的香膏。如果他很容易对别人的过错既往不咎,说明他的心智根植于更高远的地方,是伤害所不可企及的。如果他对小恩小惠心存感激,说明他注重的是人们的真情,而非在他看来没有价值的礼物。然而,最重要的是,如果他能像《圣经》中的圣保罗65那样尽善尽美,愿意为了拯救他的同胞而不惜受到基督的诅咒的话,那就说明他超越了凡世,几乎具有与耶稣一般神圣的天性了。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诗文选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